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考察报告

时间:2019-05-13 10:33: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考察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考察报告》。

第一篇: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考察报告

月日-日,我带领州政府办、州农办、州扶贫开发办、州农业局、州水利局、州建设局、州交通局、州林业局、州财政局等单位负责人,到长沙市和江西省赣州市专题考察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考察期间,我们先后与长沙、赣州两市相关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并实地考察了长沙市浏阳县、长沙县和赣州市信丰县、龙南县的多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同时收集了两市建设新农村相关资料。所到之处,我们深切感受到了两市如火如荼的新农村建设场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一、两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经验和作法

通过考察发现,两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深入人心,新农村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初步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和科学合理的工作机制,长沙市的“百村示范、千村整治”、赣州市的“五新一好”(即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和创建好班子)都初步探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机制,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其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广泛发动,引导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长沙市组织万名干部深入村组农户宣传推进新农村建设政策,发动群众自觉参与新农村建设。赣州市印制了万张新农村建设年画,编印了《新农村建设读本》和《新农村建设农民住宅推介图集》,摄制了新农村建设专题片,编排了以新农村建设为主题的“春暖红土地”系列节目,举办了“新赣州、新农村、新家园”摄影大赛,营造了浓烈的宣传氛围,极大地激发了广大群众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和主人翁意识。在新农村建设推进过程中,赣州市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的原则,组建村民理事会,让农民自主管理新农村建设的具体事务。同时,注意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吸引和激励农民投资投劳参与新农村建设;特别是在村镇规划、“三清三改”(即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和改水、改厕、改路)、“空心房”改造等一系列事务中,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真正落实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

(二)点面结合,推进新农村建设纵深发展。长沙市结合实际实施了“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从××年起,对全市个左右行政村,按照“三改三整一分离(即改电、改水、改厕,整修乡村公路、整治村容村貌、整治生态环境和实行人畜分离),建设长沙新农村”的要求,进行整治。原创:http://www.xiexiebang.com其中用年时间,建设个左右“农民富、村庄美、风尚好、班子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年后再扩大示范范围,分期分批推进。以“百村示范”,带动“千村整治”,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赣州市实行“四步走”,第一步从群众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把“三清三改”作为启动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同时把搞好村庄规划作为管长远、管根本的基础工作来抓。第二步是在集中整治农村违规批地、乱占耕地建房的基础上,堵疏结合,引导农民拆除“空心房”、流转宅基地,改造旧村落,建设新村镇。第三步是在“三清三改”的基础上,着力推进村庄整治和改造,使农村的环境卫生和基础设施在较短时期内有了一个较大的改观。在村庄整治改造中,该市探索和总结出五种模式,即“空心房”整治型、村庄整治改造型、整体拆旧建新型、社区新村型、自然生态农庄型,实践效果非常好。第四步是抓点连线扩面,适时开展了文明路创建活动,用点线面结合的办法形成了一批交通沿线新农村示范村落,使新农村建设的覆盖面和受益面不断扩大。目前,该市已完成个小城镇个行政村总计个村庄的规划编制;完成了农业四大主导产业和六大区域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正在抓紧实施;“空心房”改造面积达平方米,腾出老宅基地亩,垦复耕地万亩,拆除废弃牛栏、猪圈、茅厕万处,完成村庄改水个,改厕万座,受益人口达多万人;建立各级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个,发展会员万名,联结农户万户;通过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培训农民万人。

(三)强化措施,确保新农村建设落到实处。新农村建设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现成的经验,赣州市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五新一好”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思路,即以村镇规划为龙头建设新村镇,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新产业,以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为依托培育新农民,以农业产业化为动力组建新经济组织,以创建文明村镇为先导塑造新风貌,以“三民”活动为抓手创建好班子。该市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确保新农村建设落到实处。首先是在组织机构上,成立新农村建设理事会,通过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实现村民的自主管理。其次是在方式方法上,采取“统一扶助标准,择优选择定点,实行以奖代补,农民自主建设”的办法。如在改路中,一些地方通过理事会发动群众先清理路障、整好路基,再由政

第二篇:赴*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考察报告

赴*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考察报告

3月3日-6日,我带领州政府办、州农办、州扶贫开发办、州农业局、州水利局、州建设局、州交通局、州林业局、州财政局等单位负责人,到长沙市和江西省赣州市专题考察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考察期间,我们先后与长沙、赣州两市相关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并实地考察了长沙市浏阳县、长沙县和赣州市信丰县、龙南县的10多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同时收集了两市建设新农村相关资料。所到之处,我们深切感受到了两市如火如荼的新农村建设场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一、两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经验和作法

[本文出自中国范例网-http://www.xiexiebang.com]

通过考察发现,两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深入人心,新农村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初步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和科学合理的工作机制,长沙市的“百村示范、千村整治”、赣州市的“五新一好”(即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和创建好班子)都初步探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机制,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其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广泛发动,引导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长沙市组织万名干部深入村组农户宣传推进新农村建设政策,发动群众自觉参与新农村建设。赣州市印制了126万张新农村建设年画,编印了《新农村建设读本》和《新农村建设农民住宅推介图集》,摄制了新农村建设专题片,编排了以新农村建设为主题的“春暖红土地”系列节目,举办了“新赣州、新农村、新家园”摄影大赛,营造了浓烈的宣传氛围,极大地激发了广大群众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和主人翁意识。在新农村建设推进过程中,赣州市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的原则,组建村民理事会,让农民自主管理新农村建设的具体事务。同时,注意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吸引和激励农民投资投劳参与新农村建设;特别是在村镇规划、“三清三改”(即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和改水、改厕、改路)、“空心房”改造等一系列事务中,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真正落实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

(三)强化措施,确保新农村建设落到实处。新农村建设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现成的经验,赣州市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五新一好”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思路,即以村镇规划为龙头建设新村镇,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新产业,以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为依托培育新农民,以农业产业化为动力组建新经济组织,以创建文明村镇为先导塑造新风貌,以“三民”活动为抓手创建好班子。该市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确保新农村建设落到实处。首先是在组织机构上,成立新农村建设理事会,通过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实现村民的自主管理。其次是在方式方法上,采取“统一扶助标准,择优选择定点,实行以奖代补,农民自主建设”的办法。如在改路中,一些地方通过理事会发动群众先清理路障、整好路基,再由政府补助水泥、按施工标准硬化路面,节省不少投资。再次是在管理制度上,着力建立长效机制,出台了农村建设评估考核奖惩制度,将新农村建设工作纳入县市和县市直部门的文明建设目标管理考核中,并进行定期督查。

(四)整合资源,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一是整合组织资源。长沙市、赣州市都成立了以党委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党建、组织、农业、意识形态和规划建设的领导为副组长,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对新农村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和具体指导。二是整合干部资源。两市都结合在农村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分别组织数以万计的干部深入农村广泛宣传发动,与群众一道制定新农村建设方案。三是整合资金资源。对各类涉农支农资金和项目进行统筹安排、集中投放。赣州市建立了财政投一点、涉农资金捆绑使用倾斜一点、包扶单位助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政策优惠减一点的“六个一点”筹资机制,广辟资金渠道。2004年9月至今,全市累计整合资金4.9亿元投入新农村建设。四是整合社会资源。赣州市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2005年该市合同引资213.5亿元,实际到位145.89亿元,其中农业引资57亿元。逐步掀起社会支持农业、关爱农民、服务农村的热潮。

二、当前我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的形势

(一)面临困难

2、农村公共产品严重不足。据统计,我州有10.5%的村不通路,80%的村不通自来水,60%的村没有实现稳定通电,1071个村不通电话。卫生、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设施落后,基础脆弱,发展缓慢,不能满足广大群众对公共产品的需求。

3、农村环境卫生令人堪忧。一直以来,我们对农村的规划建设缺乏有力的指导和管理,农村投入相对短缺,农村建设基本处于自发状态,民房设计单

一、道路建设粗糙,厕所乱建,柴草乱垛,垃圾乱倒,粪土乱堆,污水乱流、人畜混居现象随处可见,管理杂乱无序。

4、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参差不齐,掌握实用农业技术和务工技能不强。不少地方封建迷信盛行、陈规陋习严重。远远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素质需要。

(二)发展机遇

1、我国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已具备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能力,完全有条件通过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

2、中央惠农政策力度加大。如取消农业税,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卫生和教育等公共事业建设投入等。世界各国都在探索发展农村的路子,如韩国的“新村运动”,日本的“造村运动”,我国广东、山东和江西等省新农村建设都为我们提供了好的经验,可供学习和借鉴。

3、省委、省政府“湘西大开发”升温。我州是全省唯一进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地区和扶贫攻坚的主战场,随着省委、省政府“湘西大开发”战略的升温,省直部门和长、衡、株、潭、常、岳六地市对口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我州将得到更多政策和项目,资金支持。

4、成功范例提供了建设经验。世界各国都在探索发展农村的路子,如韩国的“新村运动”,日本的“造村运动”,我国广东、山东和江西等省新农村建设都为我们提供了好的经验,可供学习和借鉴。

5、我州农村具备发展基础。近年来我州加大了对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力度,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步伐加快,道路、饮水、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广大农民群众盼望加快发展,这些都有利于我州加快新农村建设。我们一定要振奋精神,把握机遇,开拓进取,全力推进我州新农村建设。

三、我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对策及建议

借鉴外地成功经验,我感受最深的是,当前我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在统一思想、宣传发动、科学规划、点面结合、加大投入上下功夫。

(一)统一思想。一要充分认识现阶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其目标和要求是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从我州实际来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反映;不仅是加快我州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推进我州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不仅是当前的中心任务,也是今后的奋斗目标。因此,全州上下要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二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形成合力。新农村建设基础在村,关键在县市。各县市、乡镇主要负责人是本地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要切实加强领导,进一步明确责任,落实好“州里统筹,县市组织、乡镇主抓、村寨实施”的工作运行机制。州要成立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抽调精干力量,集中办公,负责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指导、协调、督查和考核,并做好驻村工作组的管理工作。各县市也要成立相应的机构,尽快制定出具体实施方案,重点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政策资金扶持,村庄规划的编制和审核,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的培育发展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协调和技能培训工作。乡镇党委、政府是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直接组织者、实施者,要组织广大干部深入村组,全面了解产业发展、村庄道路、住房结构、环境卫生、村容村貌、村民素质、制度管理和班子建设等情况,因地制宜,帮助村组科学编制规划,制定具体工作方案,组织发动群众,形成合力,开好头起好步。州、县市直部门要相互配合,搞好服务。如规划建设部门要搞好村庄规划,并提供楼院设计图纸供农民参考;交通、水利、水电、教育和卫生等部门要搞好农村通路、通水、通电以及学校和卫生室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其他部门也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三要严格实行目标管理。每年年中抽查、年底考核验收,奖优罚劣,并及时总结经验,推广典型。

(二)宣传发动。从韩国新村运动和我国农村改革的历史经验来看,建设新农村必须要坚持广泛宣传发动,调动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一要利用媒体宣传发动。各级宣传部门要把新农村建设工作列为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制定详细周密的宣传方案,精心组织实施,各新闻媒体要成立专门班子,开辟“新农村建设”专栏,及时报道我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和政策要求,突出报道各县市、各部门落实情况,尤其报道在建设新农村过程涌现出来的典型。报道要形成规模,产生影响。二要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发动。要充分运用标语、宣传栏、宣传展板、文艺演出、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印发资料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三要结合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宣传发动。要组织机关干部下农村宣传新农村建设,采取开座谈会、夜访农户等形式,进村入户宣讲新农村建设。要用好“一事一议”和“民办公助”政策,组织农民开展直接受益的公共事业建设,激发和调动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三)科学规划。根据我州农村实际,我认为要坚持以下原则。一要坚持民族风格、传承文化的原则。我州是土家族、苗族聚居区,每一个村庄的形成都具有其自然、历史等渊源和经济、社会条件。千百年来形成的风格各异的村落民居,承载着底蕴丰厚的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新农村建设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地质状况等各种因素、气候条件、资源特点,以及历史、文化、因地制宜,科学制定规划。对于临近风景名胜区的农村要结合风景名胜区的综合整治,将保护和开发利用相结合,建设旅游型村庄。对于历史文化积淀较深的古村落,要进行保护和维修,对环境进行整治,保存古文化的特色和传统。二要坚持美化环境、设施配套的原则。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要实施村庄周边的封山育林、植树绿化,进行田边、河边、山边、路边的绿化,实现村庄道路硬化、街院净化、环境美化。要坚持布局合理,设施综合配套,下大力气解决好道路、电力、通信、饮水排污以及卫生文化教育等配套设施。三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村庄建设在速度、规模、标准等方面要区别对待。经济实力较强地区,村庄建设速度可快一些,力度可大一些。如采取旧村拆建、人口迁移、改造“空心村”、建设农业园区等进行村庄建设。相对边远、贫困地区的农村建设,由于村庄布局分散,则应当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逐步建设,重点发展潜力大的村落,使之成为中心村。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山村,则可采用退人还山或迁并等办法进行。彻底改变过去农村“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的现象。

(四)突出重点。一是要突出重点产业建设。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和重中之重是发展生产,抓好重点产业建设,增加农民收入。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初步形成我州农村水果、烤烟、草食牧业和药材四大支柱产业的区域规划布局,实现:“一村一品或一县一业”。要发展一批产业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完善农业产业利益联结机制,培育一批农产品品牌,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要与农村改水改厕改灶相结合,大力推广“猪沼果、猪沼鱼、猪沼菜”等生态农业模式。要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二是要突出重点基础设施建设。要按照一村一策的要求,解决好农村“五通”问题,以及环境改善、医疗卫生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问题。当前特别是要结合农村环境整治搞好村容村貌的绿化美化,搞好组与组、户与户之间道路硬化。2006年全州要完成500个村的整治工作。三是要重点抓好农民培训。新农村建设,农民是主体,提高农民素质,必须搞好农民培训。要制定科学培训规划,把农民培训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有机结合起来。要整合资源,扶贫、农业、科技、劳动以及职业技术学校等部门要整合农民培训资源,加大对农民实用技术和务工技能的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四是要重点加强村级班子建设和农村民主政治与乡风文明建设。要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基层党支部要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领导核心和带头人,同时要义不容辞地担当起新农村建设的责任,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要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落实农民自治和村务公开,充分调动村民自力更生建设新农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推进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开展创建生态文明和科技示范户活动,提倡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文明和谐的农村新风尚。五是要突出重点区域。突出以铁路、国省县道及城镇周围经济实力较强的村为重点,集中力量,整合资源,规划建设一批具有较强示范作用的新农村示范点,以发挥其示范和辐射作用。州、县市级领导都要联系一个村作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州县市直建整扶贫单位都要把扶贫村作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来建设,力求办成样板。

(五)加大投入。一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和主导产业的投入。要坚持各类涉农支农资金和项目的统筹安排、集中投放到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上来。各级财政都要设立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进入预算,并确保逐年有一定比例增长。要围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优势产业和重点产品,抓好项目的论证、立项、申报、建设和储备工作,切实加大农业争资上项的力度,争取上级增加投入。同时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把扶贫、以工代赈、农业、水利、交通、国土、卫生、教育和能源等专项资金相对捆绑使用,多方筹资,加大对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增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后劲。二要加大对构建农村金融体系的投入。进一步拓宽支农资金渠道,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帮助农民进入市场。三要争取社会资金的筹集,争取社会各界人士的捐助,争取企业家、个人捐款捐物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四要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灾民补助、养老保险等社会救助体系。要进一步扩大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范围。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第三篇:赴*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考察报告

赴*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考察报告

3月3日-6日,我带领州政府办、州农办、州扶贫开发办、州农业局、州水利局、州建设局、州交通局、州林业局、州财政局等单位负责人,到长沙市和江西省赣州市专题考察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考察期间,我们先后与长沙、赣州两市相关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并实地考察了长沙市浏阳县、长沙县和赣州市信丰县、龙南县的10多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同时收集了两市建设新农村相关资料。所到之处,我们深切感受到了两市如火如荼的新农村建设场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一、两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经验和作法[本文出自中国范例网-http://www.xiexiebang.com]

通过考察发现,两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深入人心,新农村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初步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和科学合理的工作机制,长沙市的“百村示范、千村整治”、赣州市的“五新一好”(即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和创建好班子)都初步探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机制,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其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广泛发动,引导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长沙市组织万名干部深入村组农户宣传推进新农村建设政策,发动群众自觉参与新农村建设。赣州市印制了126万张新农村建设年画,编印了《新农村建设读本》和《新农村建设农民住宅推介图集》,摄制了新农村建设专题片,编排了以新农村建设为主题的“春暖红土地”系列节目,举办了“新赣州、新农村、新家园”摄影大赛,营造了浓烈的宣传氛围,极大地激发了广大群众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和主人翁意识。在新农村建设推进过程中,赣州市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的原则,组建村民理事会,让农民自主管理新农村建设的具体事务。同时,注意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吸引和激励农民投资投劳参与新农村建设;特别是在村镇规划、“三清三改”(即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和改水、改厕、改路)、“空心房”改造等一系列事务中,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真正落实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

(二)点面结合,推进新农村建设纵深发展。长沙市结合实际实施了“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从2006年起,对全市1000个左右行政村,按照“三改三整一分离(即改电、改水、改厕,整修乡村公路、整治村容村貌、整治生态环境和实行人畜分离),建设长沙新农村”的要求,进行整治。其中用3年时间,建设100个左右“农民富、村庄美、风尚好、班子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2008年后再扩大示范范围,分期分批推进。以“百村示范”,带动“千村整治”,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赣州市实行“四步走”,第一步从群众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把“三清三改”作为启动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同时把搞好村庄规划作为管长远、管根本的基础工作来抓。第二步是在集中整治农村违规批地、乱占耕地建房的基础上,堵疏结合,引导农民拆除“空心房”、流转宅基地,改造旧村落,建设新村镇。第三步是在“三清三改”的基础上,着力推进村庄整治和改造,使农村的环境卫生和基础设施在较短时期内有了一个较大的改观。在村庄整治改造中,该市探索和总结出五种模式,即“空心房”整治型、村庄整治改造型、整体拆旧建新型、社区新村型、自然生态农庄型,实践效果非常好。第四步是抓点连线扩面,适时开展了文明路创建活动,用点线面结合的办法形成了一批交通沿线新农村示范村落,使新农村建设的覆盖面和受益面不断扩大。目前,该市已完成264个小城镇1046个行政村总计6621个村庄的规划编制;完成了农业四大主导产业和六大区域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正在抓紧实施;“空心房”改造面积达410平方米,腾出老宅基地5980亩,垦复耕地5.36万亩,拆除废弃牛栏、猪圈、茅厕5.76万处,完成村庄改水6718个,改厕6.7万座,受益人口达50多万人;建立各级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1600个,发展会员7.8万名,联结农户20.3万户;通过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培训农民57万人。

(三)强化措施,确保新农村建设落到实处。新农村建设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现成的经验,赣州市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五新一好”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思路,即以村镇规划为龙头建设新村镇,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新产业,以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为依托培育新农民,以农业产业化为动力组建新经济组织,以创建文明村镇为先导塑造新风貌,以“三民”活动为抓手创建好班子。该市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确保新农村建设落到实处。首先是在组织机构上,成立新农村建设理事会,通过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实现村民的自主管理。其次是在方式方法上,采取“统一扶助标准,择优选择定点,实行以奖代补,农民自主建设”的办法。如在改路中,一些地方通过理事会发动群众先清理路障、整好路基,再由政府补助水泥、按施工标准硬化路面,节省不少投资。再次是在管理制度上,着力建立长效机制,出台了农村建设评估考核奖惩制度,将新农村建设工作纳入县市和县市直部门的文明建设目标管理考核中,并进行定期督查。

(四)整合资源,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一是整合组织资源。长沙市、赣州市都成立了以党委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党建、组织、农业、意识形态和规划建设的领导为副组长,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对新农村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和具体指导。二是整合干部资源。两市都结合在农村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分别组织数以万计的干部深入农村广泛宣传发动,与群众一道制定新农村建设方案。三是整合资金资源。对各类涉农支农资金和项目进行统筹安排、集中投放。赣州市建立了财政投一点、涉农资金捆绑使用倾斜一点、包扶单位助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政策优惠减一点的“六个一点”筹资机制,广辟资金渠道。2004年9月至今,全市累计整合资金4.9亿元投入新农村建设。四是整合社会资源。赣州市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2005年该市合同引资213.5亿元,实际到位145.89亿元,其中农业引资57亿元。逐步掀起社会支持农业、关爱农民、服务农村的热潮。

(五)稳步推进,确保新农村建设平稳较快发展。一是优先规划设计。两市均组建了规划设计专门班子,对新农村建设总体安排和具体布局进行前期考证和规划设计。二是突出产业发展。长沙市着力建设百里优质水稻、百里花卉苗木、百里优质茶叶、百里优质水产四大产业走廊,四大优势产业带面积达280万亩,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赣州市做大做强农业、生猪、蔬菜、花卉苗木四大主导产业,实施“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战略。该市发展水果类产业面积达208万亩,其中脐橙105万亩,年产值达115亿元。农民收入实现了快速增长。三是着力基础设施建设。“十五”期间长沙市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新建和改造县乡公路2000多公里,水利建设完成投资44.5亿元。赣州市完成通村公路3420多公里,60%以上村实现了农村“五通”,增强了农村发展后劲。四是注重违章立制。两市把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和做法以规范性文件的形式明确下来,使新农村建设逐步转入制度化、规范化的科学发展轨道。

二、当前我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的形势

(一)面临困难

1、农民收入水平明显偏低。由于我州自然条件恶劣,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业产业发展步伐不快,农民组织化程度不够高,产业致富的带动能力较弱,农村劳动力转移难,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生活质量提高不快。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加上一些体制性障碍等因素,都制约着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2005年我州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766元,相对全国全省来说十分偏低。目前全州还有25万低收入农村人口。

2、农村公共产品严重不足。据统计,我州有10.5%的村不通路,80%的村不通自来水,60%的村没有实现稳定通电,1071个村不通电话。卫生、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设施落后,基础脆弱,发展缓慢,不能满足广大群众对公共产品的需求。

3、农村环境卫生令人堪忧。一直以来,我们对农村的规划建设缺乏有力的指导和管理,农村投入相对短缺,农村建设基本处于自发状态,民房设计单

一、道路建设粗糙,厕所乱建,柴草乱垛,垃圾乱倒,粪土乱堆,污水乱流、人畜混居现象随处可见,管理杂乱无序。

4、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参差不齐,掌握实用农业技术和务工技能不强。不少地方封建迷信盛行、陈规陋习严重。远远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素质需要。

(二)发展机遇

1、我国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已具备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能力,完全有条件通过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

2、中央惠农政策力度加大。如取消农业税,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卫生和教育等公共事业建设投入等。世界各国都在探索发展农村的路子,如韩国的“新村运动”,日本的“造村运动”,我国广东、山东和江西等省新农村建设都为我们提供了好的经验,可供学习和借鉴。

3、省委、省政府“湘西大开发”升温。我州是全省唯一进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地区和扶贫攻坚的主战场,随着省委、省政府“湘西大开发”战略的升温,省直部门和长、衡、株、潭、常、岳六地市对口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我州将得到更多政策和项目,资金支持。

4、成功范例提供了建设经验。世界各国都在探索发展农村的路子,如韩国的“新村运动”,日本的“造村运动”,我国广东、山东和江西等省新农村建设都为我们提供了好的经验,可供学习和借鉴。

5、我州农村具备发展基础。近年来我州加大了对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力度,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步伐加快,道路、饮水、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广大农民群众盼望加快发展,这些都有利于我州加快新农村建设。我们一定要振奋精神,把握机遇,开拓进取,全力推进我州新农村建设。

三、我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对策及建议

借鉴外地成功经验,我感受最深的是,当前我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在统一思想、宣传发动、科学规划、点面结合、加大投入上下功夫。

(一)统一思想。一要充分认识现阶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其目标和要求是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从我州实际来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反映;不仅是加快我州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推进我州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不仅是当前的中心任务,也是今后的奋斗目标。因此,全州上下要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二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形成合力。新农村建设基础在村,关键在县市。各县市、乡镇主要负责人是本地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要切实加强领导,进一步明确责任,落实好“州里统筹,县市组织、乡镇主抓、村寨实施”的工作运行机制。州要成立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抽调精干力量,集中办公,负责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指导、协调、督查和考核,并做好驻村工作组的管理工作。各县市也要成立相应的机构,尽快制定出具体实施方案,重点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政策资金扶持,村庄规划的编制和审核,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的培育发展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协调和技能培训工作。乡镇党委、政府是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直接组织者、实施者,要组织广大干部深入村组,全面了解产业发展、村庄道路、住房结构、环境卫生、村容村貌、村民素质、制度管理和班子建设等情况,因地制宜,帮助村组科学编制规划,制定具体工作方案,组织发动群众,形成合力,开好头起好步。州、县市直部门要相互配合,搞好服务。如规划建设部门要搞好村庄规划,并提供楼院设计图纸供农民参考;交通、水利、水电、教育和卫生等部门要搞好农村通路、通水、通电以及学校和卫生室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其他部门也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三要严格实行目标管理。每年年中抽查、年底考核验收,奖优罚劣,并及时总结经验,推广典型。

(二)宣传发动。从韩国新村运动和我国农村改革的历史经验来看,建设新农村必须要坚持广泛宣传发动,调动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一要利用媒体宣传发动。各级宣传部门要把新农村建设工作列为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制定详细周密的宣传方案,精心组织实施,各新闻媒体要成立专门班子,开辟“新农村建设”专栏,及时报道我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和政策要求,突出报道各县市、各部门落实情况,尤其报道在建设新农村过程涌现出来的典型。报道要形成规模,产生影响。二要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发动。要充分运用标语、宣传栏、宣传展板、文艺演出、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印发资料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三要结合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宣传发动。要组织机关干部下农村宣传新农村建设,采取开座谈会、夜访农户等形式,进村入户宣讲新农村建设。要用好“一事一议”和“民办公助”政策,组织农民开展直接受益的公共事业建设,激发和调动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三)科学规划。根据我州农村实际,我认为要坚持以下原则。一要坚持民族风格、传承文化的原则。我州是土家族、苗族聚居区,每一个村庄的形成都具有其自然、历史等渊源和经济、社会条件。千百年来形成的风格各异的村落民居,承载着底蕴丰厚的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新农村建设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地质状况等各种因素、气候条件、资源特点,以及历史、文化、因地制宜,科学制定规划。对于临近风景名胜区的农村要结合风景名胜区的综合整治,将保护和开发利用相结合,建设旅游型村庄。对于历史文化积淀较深的古村落,要进行保护和维修,对环境进行整治,保存古文化的特色和传统。二要坚持美化环境、设施配套的原则。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要实施村庄周边的封山育林、植树绿化,进行田边、河边、山边、路边的绿化,实现村庄道路硬化、街院净化、环境美化。要坚持布局合理,设施综合配套,下大力气解决好道路、电力、通信、饮水排污以及卫生文化教育等配套设施。三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村庄建设在速度、规模、标准等方面要区别对待。经济实力较强地区,村庄建设速度可快一些,力度可大一些。如采取旧村拆建、人口迁移、改造“空心村”、建设农业园区等进行村庄建设。相对边远、贫困地区的农村建设,由于村庄布局分散,则应当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逐步建设,重点发展潜力大的村落,使之成为中心村。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山村,则可采用退人还山或迁并等办法进行。彻底改变过去农村“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的现象。

(四)突出重点。一是要突出重点产业建设。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和重中之重是发展生产,抓好重点产业建设,增加农民收入。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初步形成我州农村水果、烤烟、草食牧业和药材四大支柱产业的区域规划布局,实现:“一村一品或一县一业”。要发展一批产业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完善农业产业利益联结机制,培育一批农产品品牌,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要与农村改水改厕改灶相结合,大力推广“猪沼果、猪沼鱼、猪沼菜”等生态农业模式。要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二是要突出重点基础设施建设。要按照一村一策的要求,解决好农村“五通”问题,以及环境改善、医疗卫生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问题。当前特别是要结合农村环境整治搞好村容村貌的绿化美化,搞好组与组、户与户之间道路硬化。2006年全州要完成500个村的整治工作。三是要重点抓好农民培训。新农村建设,农民是主体,提高农民素质,必须搞好农民培训。要制定科学培训规划,把农民培训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有机结合起来。要整合资源,扶贫、农业、科技、劳动以及职业技术学校等部门要整合农民培训资源,加大对农民实用技术和务工技能的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四是要重点加强村级班子建设和农村民主政治与乡风文明建设。要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基层党支部要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领导核心和带头人,同时要义不容辞地担当起新农村建设的责任,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要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落实农民自治和村务公开,充分调动村民自力更生建设新农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推进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开展创建生态文明和科技示范户活动,提倡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文明和谐的农村新风尚。五是要突出重点区域。突出以铁路、国省县道及城镇周围经济实力较强的村为重点,集中力量,整合资源,规划建设一批具有较强示范作用的新农村示范点,以发挥其示范和辐射作用。州、县市级领导都要联系一个村作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州县市直建整扶贫单位都要把扶贫村作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来建设,力求办成样板。

(五)加大投入。一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和主导产业的投入。要坚持各类涉农支农资金和项目的统筹安排、集中投放到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上来。各级财政都要设立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进入预算,并确保逐年有一定比例增长。要围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优势产业和重点产品,抓好项目的论证、立项、申报、建设和储备工作,切实加大农业争资上项的力度,争取上级增加投入。同时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把扶贫、以工代赈、农业、水利、交通、国土、卫生、教育和能源等专项资金相对捆绑使用,多方筹资,加大对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增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后劲。二要加大对构建农村金融体系的投入。进一步拓宽支农资金渠道,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帮助农民进入市场。三要争取社会资金的筹集,争取社会各界人士的捐助,争取企业家、个人捐款捐物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四要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灾民补助、养老保险等社会救助体系。要进一步扩大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范围。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第四篇:恭城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

恭城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

张科

近年来,桂林市恭城县在全区率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为了学习先进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经验,2006年3月上旬,贵港市委组织部组织全市组织系统有关干部到恭城县进行了学习考察,对恭城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有了较深的了解,深受启发和教益。

一、恭城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主要经验

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恭城县从2001年起,按照富裕、生态、民主、文明、和谐的要求,对全县881个村屯中的368个进行统一规划,大力实施“富裕生态家园”建设,已建成示范村16个,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近年来先后被评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国生态农业建设先进县”、“全国生态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可科技进步先进县”。他们的主要经验是:

(一)提高认识,科学决策。进入新世纪,党中央对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广大农民也迫切希望摆脱贫穷落后,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为了改变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民收入低下的面貌,恭城县围绕如何提高生态农业质量,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大发展这个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组织开展了大讨论,并组织各级干部、群众到福建、广东等发达地区考察学习。通过学习和讨论,干部群众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增强了紧迫感和责任感。恭城县在广泛征求意见和聘请专家论证的基础上,决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提升生态农业质量,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来抓,在当地掀起了一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高度赞扬和大力支持。

(二)统一规划,示范带动。恭城县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纳入县域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各乡镇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努力构建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各具特色、点线面结合的立体生态文化城镇体系。特别是对示范点新房建设和山、水、田、林、路等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每个示范点规划建房10户以上,做到新建房屋结构一致、面积相当、风格相近。配套设施和公益设施统一按照“五改十化”的标准建设,(“五改”即改水、改路、改房、改厨、改厕,“十化”即交通便利化、村屯绿化美化、户间道路硬化、住宅楼房化、厨房标准化、厕所卫生化、饮用水无害化、生活用能沼气化、养殖良种化、种植高效化),并将文化、体育、卫生等公共基础设施列入村居建设规划来考虑,聘请市级以上规划设计院的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规划设计和具体指导,确保了新农村建设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在建设过程中,坚持分步实施,示范带动,稳步推进。每个点都力争建设成为集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现代化新农村。

(三)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恭城县实施富裕生态家园建设,不是简单的为建设新村而修建新房,而是着眼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环境改善,把新农村建设作为推进产业结构、提升生态农业档次、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的示范工程,努力把每一个示范点建设成为特色产业发展的基地、农村新村建设的样板、生态环境保护的典范、科技普及推广的先导、农民增产增收的园地、精神文明建设的先锋、农村党员发挥先进性作用的舞台。目前所建成的16个富裕生态家园示范点各具特色。横山瑶寨依山而建,社山新村傍水而建;莲花镇红岩新村,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吸引了广东、港澳等地的大批游客;西岭乡大岭山新村,大种桃树,花开时节,以花为媒,通过市场运作方式举办桃花节,增加非农收入。

(四)政府引导,上下联动。建设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恭城县坚持“政府引导、部门参与、群众自愿”的原则来推进新农村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成立专门工作机构,进行统一部署、统一规划。党委、政府实行工作目标责任制和缴纳风险抵押金制度,逐级签订工作目标责任状,落实责任,分解任务。采取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归口落实、捆绑负责的办法,充分调动各部门、各乡镇的积极性。特别是建设、交通、农业、金融、能源、科技、文化、卫生等部门各司其责,各尽其能,形成合力。近年来县直包点单位共争取和扶持建设资金2000多万元,有力地引导和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各级领导通过广泛动员,提高了广大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在村级组织的带领和综合协调下,广大群众本着自主自愿、自力更生的原则,共同讨论通过新村规划、资金筹措、土地置换、房屋拆迁、产业结构调整等工作,形成了上下联动、群众发挥主体作用的工作格局。新村建设资金以农户自筹为主,政府扶持为辅。政府重点扶持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新房建设面积在250平方米至300平方米之间,造价7-10万元左右。农户建房资金不足的部分,由政府协调金融部门发放贷款予以支持,政府贴息,分期还贷,有效地确保了新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五)综合开发,加快发展。恭城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坚持走综合开发的道路,有效促进了城乡的统筹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互动双赢。一是从特色资源和产品入手,构建“一村一品”或“数村一品”的产业格局,因地制宜做强优势产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对种养业进行了品种改良,各村形成了优势明显的特色主导产业,如莲花镇红岩村的月杮,平安乡横山、社山的柑橙,西岭乡大岭山的红花桃,栗木镇白芒垒的品改黄牛等。二是引进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以工哺农。2001年以来,北京汇源、大连江坤、永丰脆杮、河北裕丰等农产品加工企业纷纷进驻恭城。目前全县农产品龙头企业达到20多家,初步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农工商一体化的格局,辐射带动了全县1万多户农民增产增收。三是培育和发展农村流通组织,搞活市场流畅。全县组建了各类农产品生产经营合作组织100多个,中心会员2000多人,带动了1万多人从事农产品流通。新村农民通过携手合作,主动出击的办法拓宽了市场,解决了产品销路不畅、价格下跌的问题,提高了农民的收益。四是积极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从2003年开始,依托“富裕生态家园”,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大力发展独具特色的生态文化旅游,先后举办了桃花节4届,月柿节3届,有力地拉动了旅游业的发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现在以农家乐为代表的旅游产业已成为恭城县的又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2005年全县农业生产总值达15.2亿元,是2000年的1.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670元,比2000年增长90.3%,其中“富裕生态家园”示范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多元,远远高于全区农民人均收入水平。

(六)民主管理,文明进步。恭城县新农村示范村全面推行村务公开制度、财务审计制度、集体议事制度、教育奖励制度、计生奖励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成立村民理事会,制订了严格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实行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各村充分利用科技培训楼、种养示范基地对农民进行科学技术培训,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每个劳动力都掌握2门以上致富技术。各村建有科技活动室、阅览室、宣传专栏、篮球场,配有电脑、电视等电教设备。组建有农民篮球队、文艺表演队、妇女协会、老年人协会等组织,积极组织开展“美德在农家”、“新风进农家”、“文明家庭”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各村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家庭邻里团结和谐,生活方式健康文明,社会治安秩序良好,村风民风纯朴,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二、借鉴先进经验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恭城县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依靠群众、因地制宜、综合开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成功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我们要认真学习先进地区的经验,结合我市的实际,扎实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不断发展。

(一)加强领导,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作出的战略决策,这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整合资源,齐抓共建。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刻认识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增强贯彻落实党的农村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这项工作作为农村工作的重点,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各级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要建立目标责任制,明确任务,落实责任。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党委、政府要整合各有关部门的力量和资源,搞好服务,形成合力。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切实履行职责任务,各尽所能,共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组织部门要抓好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建设、规划、土地等部门负责抓好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和土地审批等工作;交通部门负责抓好乡村公路的规划设计工作,积极支持资金和项目;卫生、环保部门要抓好环境整治、改水改厕和沼气池建设等工作;供电、电信、广播电视等部门要协调配合,做好通电、通信、通广播电视工作;农业部门负责抓好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培训等工作;金融部门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科技部门要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宣传、文化等部门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发展。

(二)突出重点,加强规划,形成特色。新农村建设在我市还是一个新生事物。由于经验较少,力量有限,所以必须要抓重点、抓试点、抓典型,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形成特色。要综合考虑广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自然地理条件、民族风俗、群众的思想观念等因素,科学合理地确定试点。对每一个试点都要制订出具体的规划,包括基础设施、村容村貌、民房设计以及村镇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经济发展、管理体制等方面,要有长远的、总体的规划,防止走弯路,避免搞重复建设。特别要根据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群众意愿来规划,突出区域特色、地方特色、民族特色,避免一个模式。要根据“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原则来规划建设新村,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从抓试点入手,从抓示范入手,集中力量树立一批样板,通过发挥示范样板的辐射作用,带动全市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全面开展。在村镇规划上不搞一刀切,要形式多样,先易后难,分步实施。对于地理条件较好、经济水平较高、农户居住比较集中、群众积极性较高的村,可以走统一规划、拆旧建新、全面改造的道路;对于依山傍水,居住分散,经济条件一般的村,可以走旧房改造、环境美化、设施优化的道路;对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族风情浓郁、产业特色明显的村,可以走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道路。

(三)政策扶持,依靠群众,加强协调。由于广大农民对于新农村建设工作了解不多,很多人持观望等待的态度。为了激发广大群众的热情,我们必须加强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工作。政府引导主要是在思想上引导,也就是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宣传党的农村政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让群众充分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自己是最大的受益者,是在为自己办实事、好事,从而统一思想,增强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政策扶持主要是要通过实行优惠政策,扶持和引导农民走新农村建设的道路。我们要在规划设计、土地审批、建房审批、房产登记、修建道路、通水通电通广播电视等方面实行规费减免政策,同时争取上级各有关部门从资金和项目上支持,让群众得到实惠,让普通群众也能体会到新农村建设的优越性,从而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新农村建设涉及资金筹集、土地置换、公益事业建设、民主管理等方方面面的问题,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仅靠“政策扶持”是远远不够的。“政策扶持”的意义更多的是起一种导向作用,要真正抓好新农村建设,必须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特别是在新村规划、征地拆迁、房屋设计、修路建房、资金筹集、投工投劳、村务管理等方面,必须组织发动群众积极参与,通过民主协商和群策群力,才能使新农村建设成为民心工程和人民满意的工程。新农村建设的资金以群众自筹为主,政府给予适当的扶持,重点扶持建设公共设施。各级党委、政府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积极吸纳企业资金、民间资金等各种社会资金参与新农村建设,切实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必然会遇到土地审批、房屋改造、资金筹集、项目安排、工程建设、经济发展、利益纠纷等问题,各级领导要加强协调,帮助理顺各种关系,切实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和问题,提供优质服务,确保新农村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四)统筹发展,完善功能,注重实效。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我们必须统筹规划,全面推进。新村建设是载体和平台,发展经济是根本,特色产业是支柱,文明建设是灵魂,民主管理是手段,各个环节缺一不可。所以我们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硬件建设,一手抓软件建设;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社会进步。要围绕“五新一好”(培育新农民、营造新环境、发展新产业、树立新风尚、形成新机制、创建新班子)的目标来规划建设新农村。要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工程,以农村实用技术、务工职业技能为主要内容,培育一批思想品德好,有科技知识、有创业本领的新型农民。要通过“五改三化”(改水、改路、改房、改厨、改厕;道路硬化、环境美化、农户庭园化)和建立完善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体育、供电、电视、电信、商贸等配套设施,建设各具特色的新农村。要根据各地的资源环境特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构建“一村一品、一村多品”的特色农业或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民增收。旅游资源丰富的村,可开发农家休闲娱乐游项目,把新农村建设成为人们游乐的新去处。要以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文明户等活动为载体,整体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营造健康、文明、科学、和谐的新风尚。要根据民主管理、自我服务的要求,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组织、村民理事会、妇女协会、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各种群众组织,完善村规民约、村务公开、重大事项议事等各项规章制度,促进新农村建设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要按照“五村两规范”的目标,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着力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发展经济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努力把新农村建设成为特色经济发展的新基地,生态环境保护的新样板,科技普及推广的新阵地,民主政治建设的新窗口,富裕文明和谐的新家园。

(作者单位:中共广西贵港市委组织部)

第五篇:社会主义新农村考察报告

湖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考察报告

今年以来,湖北省各级党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精神,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揽“三农”工作全局,加强领导,精心部署,科学规划,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最近,我们对今年以来各地推进新农村建设进展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就如何进一步推进我省新农村建设组织了专题座谈,形成了初步印象和观点,现报告有关情况并与各位专家探讨。

一、湖北省新农村建设的几个特点

(一)坚持规划先行。湖北省委、省政府坚持把制定规划作为新农村建设开好局、起好步的重点工作来抓。全省各地组织专班,深入调研,结合实际,认真制定本地区新农村建设规划。据调查了解,目前,湖北省全省17个市州、直管市、神农架林区的“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已全部完成;各县市区的规划制定工作已全面启动,到今年底,可基本完成。各地新农村建设试点镇村的规划编制工作也在稳步有序地进行。如宜昌市18个市级新农村建设重点村已全部制定了发展规划,所有市县两级试点村规划计划三年内全部完成。咸宁市目前47个示范村已经完成了村庄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其中15个村已通过专家评审。荆门市部分示范村规划合理,目标实在,群众满意。如东宝区栗溪镇鹅项村,制订了“六个一、三配套”的发展目标,即每个农户一栋宽敞优美的住房、一口沼气池、一个增收项目、一口水井、一个科技明白人、一条晴雨路;水利设施配套、主干道与进村入户干道配套、“一建三改”与改善人居环境配套。

(二)坚持把发展经济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各地坚持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打牢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如黄冈市以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为重点,以农业产业化项目建

设为载体,全面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全市大力实施“五个五百万”工程(500万头生猪、500万亩速生丰产林、500万亩板栗、500万亩优质稻、500万亩油料)建设,重点建设优势粮棉、蔬菜、板栗、茶叶、中药材、速生丰产林、畜禽、水产等8大支柱产业。大力加强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优化产业布局,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和效益,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10.56%。

(三)着力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各地坚持从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入手,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力求取得实效。襄樊市紧紧围绕省“百镇千村”示范工程要求,大力开展农民居住环境整治,上半年全市共投入1000万元,对54个村进行村庄环境整治,切实改善了农业农村发展条件。全市共完成通村公路1167.35公里;投资1825万元,启动了396处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了5.1万人饮用高氟水、苦咸水的问题;重点解决了全市50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住宿难、吃饭难、饮水难、入厕难、洗澡难问题。随州市以解决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为出发点,着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发展农村公益性事业。全市上半年已完成通村公路640公里,建成沼气池2000口;广播电视混合覆盖率达到96%,电话村村通普及率达到99%;全市共救助农村特困群众

4.5万人,确保1万多名优抚对象的生活补助和医疗待遇、10262名“五保”老人的供养待遇、7100名农民的养老保险待遇得到妥善落实。十堰市针对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以“一清一化”(清除垃圾杂物、村庄绿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使农村面貌有了明显改善,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

(四)不断创新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机制。各地积极探索国家投入与市场运作并举、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结合的路子,创新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机制。当阳市充分发挥政府投入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加大财政支农力度。今年全市安排财政支农资金4207万元,比上年增中1343万元,增长46.89%,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3307万元,比上年增加1263万元,增长60.22%。宜昌市积

极探索市场运作机制,全面启动“百企反哺”工程。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在充分征求企业意见、坚持企业自愿的前提下,明确全市137家中央和省在宜企业、市县重点国有企业、重点民营企业结对帮扶139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力争用3到5年时间,将试点村建设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仙桃市运用市场化运作模式,努力创新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机制。在新农村建设中采取拍卖产权、卖断经营权和股份合作制经营等市场运作模式,开展项目建设。同时,普遍推行了“两招”方式,即物资采购招标、项目建设招标。如在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上,由项目主管部门实行物资采购招标,面向全国厂商招标,用合理的价格采购优质的设备和原材料。该市通过市场运作模式,仅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一项,就吸纳民间资本5040万元。

(五)各行各业积极支持新农村建设。今年2月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省直各有关部门积极开展了为新农村建设办实事活动,取得扎实成效。省发改委着重在作规划、办试点、打基础方面开好局、起好步,会同有关部门积极安排新农村建设项目和资金。今年拟安排投资计划25.43亿元用于支持新农村建设,其中,采取中央投资23.26亿元,省级预算内投资2.17亿元。今年上半年项目和资金到位情况良好。省民政厅把加快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工作重点。5月中旬,已将省财政预算安排的8000万元农村特困户救助资金和1000万元农村分散孤儿救助资金下拨各地。省水利厅把服务新农村建设作为水利工作的出发点,在认真做好防洪保安、加快实施水利项目建设的同时,狠抓了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对省政府确定的解决65万人饮水安全目标任务,加强检查督办,确保届时兑现承诺。省林业局充分发挥林业在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动员全省林业系统,扎扎实实办好12件实事。其中在全省建设50个绿色家园示范镇和500个绿色家园示范村,今年重点选择10个镇和100个村先行试点示范。省供销社充分发挥农村流通主渠道作用,积极开展农资配送、“超市下乡”和农产品流通等方面的服务工作。省地税局积极为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重点在清理涉农税收政策、改进优化农村税收征管模式、多途径送政策上门等方面落实优惠政策,提供优质服务。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寓监督于服务新农村建设之中,积极指导农业龙头企业实行标准化生产,大力实施农产品名牌战略,加强农产品源头质量监管,狠抓食品质量安全,深入开展涉农农产品的执法打假,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二、我省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认识存在误区。当前在部分基层干部中存在着“三重三轻”的思想误区。一是重村容整洁,轻生产发展,没有全面把握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内涵,把新农村建设视为新村建设,忽视以产业固本强基;二是重当前见效,轻长远受益,存在短期行为和追求轰动效应的思想,为求“政绩”而急功近利;三是重争取上面资金支持,轻组织农民投工投劳,存在“等、靠、要”思想。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资金“瓶颈”制约。各级地方政府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很高,力度很大,但面临的困难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一是地方财力的承受能力与相关配套政策之间有差距。目前相当一部分县乡财政比较困难,县市以下地方政府的各项配套建设资金难以落实。仙桃市经济条件尚好,但是2006年承接中央和省的相关扶持政策,需要配套的资金总额比2005年增加近6700万元,远远超过了全市可用财力的增长幅度。二是建设资金来源有限。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义务工正在取消,“一事一议”筹资方式和额度,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公益性事业发展的资金需求。三是农村债务沉重。据统计,截至2005年底,全省村平净负债仍有16.31万元,而目前可供基层实际操作的有效化债措施不多,政策性支持不够,导致村级经济十分薄弱。“空壳村”、“负债村”维持运行尚且困难,投入新农村建设更加力不从心。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亟待提高。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新农村必须以高素质的农民作支撑。目前大量年富力强、素质较高的农民离开农村,外出务工经

商,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农业科技推广、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难以提高。要在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同时,加强对在家务农劳动力的科技培训。

三、值得探讨的几个问题

1、如何进一步整合资源和力量。聚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持,真正建立起政府组织协调、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广泛参与的新农村建设推进机制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2、如何把试点示范工作抓出成效。试点工作要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最急需、积极性高的方面入手,集中力量、集中资金抓好项目建设和产业带动,尽力多办一些农民群众看得见、直接受益的实事,真正通过试点村的榜样和带动作用,引导全省新农村建设扎实向前推进。

3、如何进一步完善新农村建设的制度环境。首先,建立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机制。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各级财政对农村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二是构建新农村建设资金筹措机制。坚持政府主导、多元投入,积极引导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投入新农村建设。三是建立培育新农村建设投入新主体的机制。其次,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切实加大县域内各金融机构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力度,着力改变目前“一农”(农村信用合作社)支“三农”的局面。第三,推进户籍制度、农民工权益保障制度等项改革。当务之急是解决农民工进城留得住、干得好、有保障的问题。有几方面的设想:一是改革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对有相对稳定的收入,有固定住所,并已在城市工作若干年的农民工,可以接纳为城市居民。二是对进城农民工实行无差别待遇。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同岗同酬;在劳动保障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对农民工进城务工简化办证手续,减少各种收费。三是尽力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建立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的机制;省内大中城市可统筹考虑建设一批农民工廉价住房,并研究解决农民

工在城市买房办证的问题。

4、如何完善和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实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业生产资料增支综合直补和水稻、小麦等最低收购价政策,对农民增收来说是最直接、最实惠的政策。要在坚持稳定、强化和落实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农业补贴政策。根据我省的实情,有些设想:一是完善粮食直补、水稻良种补贴、农业生产资料综合直补的办法,可按农户计税面积计算,将三项补贴一次性发放到农户。二是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的范围,提高补贴标准。根据粮食主产区实际,建议将农机具购置补贴范围扩大到购置小型农机具。三是提高农民转移就业培训补助标准。加强对农民工转移就业培训,对于促进劳务经济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现在的问题是,扶贫开发培训、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培训补助标准不统一,特别是阳光工程培训补助标准偏低,对农民的吸引力不大。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即“阳光工程”培训补助标准迫在眉睫。

(作者系湖北省农业厅副厅长,教授,博导)

下载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考察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考察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点工作

    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点工作 (2006——2010年) (征求意见稿)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精神,扎实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经研究......

    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

    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一、荥阳概况荥阳市下辖*镇*乡*个街道办事处和*个风景区管委,***个行政村,人口**万,面积***平方公里。近年来,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县(市)、全国科......

    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结

    以村庄整治为抓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XX年以来,我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

    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大全)

    湖南农业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姓名: 姚城镇学号: 院专业班级:电话: 4632047指导教师: 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实现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安徽省舒城县新农村建......

    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

    文 章 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M公文近日,区委常委、组织部长欧阳颂东率领区委区政府考察团赴**市考察学习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期间,考察;团先后参观考......

    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

    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一周多的时间以来,认真学习了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若干意见》;听取了孙立诚教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途径”的讲座;参观考察了成都......

    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

    冀州市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 魏家屯镇位于冀州市东北角十五公里处,这是本次新农村建设的考察对象,魏家屯镇镇政府驻魏家屯村。面积52.5平方千米,人口2.08万人。辖29个行政村。包......

    XX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总结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近年来,**市大力推进工作思路创新、组织制度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探索一条适应时代特点、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