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白杨》这篇课文,我深有感触
《白杨》这篇课文,我深有感触。
《白杨》这篇课文讲了哥哥、妹妹和爸爸在讨论在这个严重干旱,可以说鸟不生蛋的戈壁上生长的白杨,他们的谈话让我知道白杨是一种长得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风吹也不动摇的树。
新疆是个遥远、荒凉的地方。读了这篇课文,我真敬佩文中的父亲,敬佩所有的建设者。他们是那么的无私,那么的坚强不屈。他们就像一棵棵高大挺秀的白杨树,在默默地无私奉献,他们带走了荒凉,留下了繁华。新疆有了这些吃苦耐劳的建设者,将变得越来越富饶了。再看看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人有白杨精神,比如说我们的老师,十分辛勤地教育着下一代。每天我们放学了,老师们还在办公室里备课批改作业;有些同学因为上课不专心,功课落下了。下课后,老师还来为他们补课。老们们已经深深地扎根在教育这征土地上了。他们为了下一代有更多的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不辞辛苦地工作着。环卫工人也有白杨品格。他们每天天不亮就起来,打扫街道,他们为的是什么?为的就是让我们的街道更加干净,虽然人们都认为扫大街是卑微的工作,但就是他们,使我们每天都能走在干净的街道上。在我的眼里他们就像抵抗着风沙的白杨,使我们的环境更加干净。
我一定要做一个有白杨精神的人。,西部建设者们永远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
通过学习《白杨》,让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为祖国建设而奔赴西部的人们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们一起弘扬建设者的那种精神,尽自已一分把祖国的西部变得繁荣昌盛。
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回内地接将要上小学的两个孩子。在返回新疆的火车上,向自己的孩子介绍戈壁滩上的白杨树,借树表达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在开往新疆的列车上,爸爸和孩子们看见了白杨树,孩子们争论那是树还是伞,爸爸给孩子们介绍白杨树,表白着自己的心。
新疆是个遥远、荒凉的地方。读了这篇课文,我真敬佩文中的父亲,敬佩所有的建设者。他们是那么的无私,那么的坚强不屈。倘若我是文中的父亲,无论如何我也不愿去新疆,更别说要带上自己的孩子去受苦了。“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不错,他们就像一棵棵高大挺秀的白杨树,在默默地无私奉献,他们带走了荒凉,留下了繁华。新疆有了这些吃苦耐劳的建设者,将变得越来越富饶了。其实生活中也有不少这样默默奉献的人。今年我国遇上了几十年难得一见的雪灾,处处冰天雪地,阻挡了我们回家的去路。交通瘫痪了,多少人在冰冷的车站渡过一夜又一夜;多少人因冰雪而堵塞在路上……一群群的救助队不分昼夜抢修电塔,拉好电线,他们的衣服变得湿淋淋的。漫山遍野白雪皑皑,可冰雪无法抵挡他们的热情,只为了万家灯火,甚至不顾自己的生命,有的电业工人还千里迢迢从唐山赶到重灾区进行抢修工作。让我们一起弘扬建设者的那种精神,学会奉献吧!
第二篇:《詹天佑》这篇课文。
《詹天佑》教学设计
刘国庆
一、教材分析:
《詹天佑》文章以人物的名字为题,重点记叙了詹天佑主持修筑了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位杰出爱国工程师的高大形象。文章层次清晰,内容生动,字里行间流露着对中国人民智慧和力量的赞颂,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教材。全文围绕“杰出、爱国”而展开,教学时应以此为线索,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具体事例,结合重点的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学习他身先士卒、为国争光、勇于创新的精神。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作者的表达思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创造性地寻求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途径
三、教学重点:
在读、思、议、画中了解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遇到的种种困难,从而体会詹天佑的“杰出”与“爱国”这一中心。
四、教学过程:
(一)揭题,整体感知课文:
同学们,在我们中国近代百年的屈辱史中,曾经涌现出了很多的爱国人士,像虎门硝烟的林则徐,收复台湾的郑成功等。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下我们中国的伟大爱国工程师詹天佑。
(投影出示詹天佑的图片以及简介)
请一位同学根据投影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詹天佑。
(学生介绍)
刚才这位同学的精彩介绍让我们对詹天佑有了一个大概的印象,那么他到底为什么会被称为伟大的爱国工程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詹天佑》
这篇课文。
1、板书课题:
2、自主读书,畅谈感受
(1)组织学生出声读课文: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读完之后你的心情怎样?想说点什么?
(2)找出文章中最能概括詹天佑品质的句子。(齐读,板书)
(二)分析课文:
1、围绕前两个问题展开讨论:
为什么说詹天佑是爱国的工程师?(自由读书,在课文中做出标记)詹天佑面对那么大的舆论压力毅然接受了修筑铁路的任务,真了不起!当老师读到这两段时,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时而喜、时而忧、时而愤慨、时而拍案而起,请大家再读读这两段,你有什么感受,可以在书上批注。
(1)交流汇报:用“当我读到时,感到,因为”的句式来回答。(引导学生圈画令人气愤的语句抓住“阻挠”、“要挟”、“嘲笑”去读去谈。)
(2)补充,进一步体会当时的背景:(参考书)
(3)理清第4自然段的写作思路,从詹天佑怎样说、想、做去体会他身先士卒、为国争光的精神。(指导朗读这段)
2、为什么说詹天佑是杰出的工程师?合作学习,探究开凿遂道和“人”字形线路的原理。
詹天佑在修筑铁路的时候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是他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都一一解决了,真的很杰出。
(1)、组织学生讨论文中两种开凿遂道的方法,并动手画出示意 思考他为什么要设计这两种方法开凿遂道?请同学们作为詹天
总工程师向大家介绍一下。
(2)、你还能想出什么开凿方法,你认为哪种好?为什么?
(3)、出示课件,讨论“人”字形线路的原理。谁能用不同的方法阐
述?你还能想出什么方法解决火车爬坡难的问题?
(三)教师小结:
詹天佑凭着他的聪明才智和满腔热忱,终于比原计划提早两年,历时四年时间完成了这一伟大工程,就连到中国来的外国人都对这一伟大工程赞叹不已,这在当时确实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
1、通过与二、三自然段的对比,体会在这为什么用“回击”?
2、引导学生畅谈此时你心中的感受,从而体会詹天佑的伟大,他再次使中国人民扬眉吐气。
(四)拓展,进一步体会詹天佑的杰出:
詹天佑的杰出不仅表现在修筑京张铁路上,在他刚担任中国铁路工程师不久。就遇到了一次考验。当时从天津到山海关的津渝铁路修到滦河,要造一座横跨滦河的铁路桥,滦河河床泥沙很深,又遇到了水涨急流,铁桥开始由号称世界第一流的英国工程师担任设计,但失败了,后来请日本工程师实行包工,也不顶用,最后让德国工程师出马,不久也败下阵来。詹天佑要求由中国人自己来搞,负责工程的英国人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值得同意詹天佑来试试。
詹天佑是一个认真塌实的人,他分析总结了三个外国工程师失败的原因后,身着工作衣与工人一起实地调查,周密测量。夜晚,借着幽暗的油灯,又仔细研究滦河河床的地质构造,反复分析比较,最后才确定桥墩的位置,并且大胆决定采用新方法——“压气沉箱法”来进行桥墩的施工,詹天佑果然成功了。滦河大桥建成了,这件事震惊了世界:“一个中国工程师居然解决了三个外国工程师无法完成的大难题。
同学们,如果你是一位小记者,你会对詹天佑发表怎样的评价呢?(写完后,交流)
五、教师总结,布置作业:
课下继续搜集詹天佑的资料,进一步体会他的伟大人格。
六、板书:
居庸关隧道
杰出八达岭隧道
人字形线路
面对压力毅然接受任务
爱国
勘测线路
第三篇:白杨礼赞课文解读
白杨礼赞课文解读
本文指出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不平凡”三个字,是作者抒发赞美之情的基础,也是用来结构文章的感情线索。
文章一开始,就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点明礼赞的原因;“实在”,表现“不平凡’’毋庸置疑。“我赞美白杨树”,感情强烈-醒目突出。全旬作为文章起笔,峻拔有力,给人强烈震撼。
接下来,描写黄土高原,展示白杨树生长的环境。
文章把黄土高原比做“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有色有形·贴切逼真,富于美感。接着,对“黄绿’’二字进行阐释:“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阐释之中,者高度赞美了两种伟力·一是几十万年前的“伟大的自然力”,一是“人类劳力”,而“人类劳力”又“战胜”了“自然”,表明“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引自作者写于同一时期、歌颂同一对象的《风景谈》),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崇敬之情,与文章赞美根据地军民的主旨相吻合。“绿波一‘麦浪„‘黄与绿主宰着”,与“黄绿错综”呼应,赞美黄土高原的景色。“无边无垠,坦荡如砥”,与“大毡子”呼应。
“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扑”入视野,静态的黄土高原迎面奔腾扑来,表现了“奔驰’’的汽车速度之快,也反映了黄土高原的辽阔、平坦、一望无际、无遮无碍,“和风„‘起了„‘绿波”,一个“翻”字富于动感,景象美好而充满生机,令人赏心悦目。“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使用“涌”字,说明感想很多,瞬间形成,有的也许还未经过仔细考虑,就不由自主地喷涌而出。
涌起的种种感想之中。既有“雄壮”“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令人激动,振奋;又觉“单调”,令人“倦怠”,㈠恹恹欲睡”。这既是实感,又是欲扬先抑的手法,构成了文章的波澜,为白杨树的出现铺垫、蓄势.说明白杨树创造了景致,点缀了大自然,振奋了人的精神。总的说来,文章写黄土高原-写种种感受,展现了白杨树不寻常的生长环境.衬托出它傲然挺立的形象。
“然而刹那问,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一排”“三五株”“一株”,呈递减排列;连“一株”白杨树都足以使人改变∽恹恹欲睡的情绪”.充分表现了白杨树的不平凡意义.递减的排列实质上愈益深化了内容的表达。这样,也就很自然地引出了本部分最后一段的议论:“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与前文相比,多了个“极普通”,以此来衬托白杨树的伟大,为下文歌颂北方普通军民作伏笔。
再接下来,具体描写白杨树的形象。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力争上游”典出清人赵翼《瓯北诗钞.闲居读书作》,“所以才智人,不肯自弃暴,力欲争上游,性灵乃其要”。用“力争上游”来写白杨树,既概括了白杨树的外形特点,也揭示了白杨树的内在气质。
总述“力争上游”特点之后,文章分别描写白杨树的二干
二、枝、叶、皮等。使用“笔直”“绝无旁枝”“一律向上”“绝不旁逸斜出„‘片片向上„‘没有斜生„‘更不„„倒垂”等词语,具体表现“力争上游”。这些词语既是描写白杨树的外形,也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在具体描写的基础上。文章抽象出白杨树“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性格特点.“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行文至此.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已到了呼之欲出的地步。
描写了白杨树形象后,就赞扬白杨树,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一~象征了根据地的军民以及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这一.部分首先运用欲扬先抑、明抑实扬的手法指出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也许”一词表示某种可能,说话留有余地,委婉而有分寸,用在这里,意味着人们并非一定认为白杨树不美,话中已流露出作者对白杨树之美的肯定。“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句话以“但是”转折,从外在形象到内在品质,全面而精辟地正面评价白杨树,对前几部分的有关描写作了极好的总结。接着,文章运用四个反问句构成一组排比,逐层加深地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第一个反问句启发读者思考人和白杨树的联系,引起读者的共鸣,为下文作铺垫;第二个反问句肯定白杨树的不平凡品质,肯定白杨树和北方农民之间的联系;第三个反问句进一步明确指出白杨树象征着坚强战斗的抗日军民;第四个反问句肯定白杨树的精神面貌正是象征了敌后抗日群众的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句,气势充沛,酣畅淋漓。由于特殊的写作背景(写于国统区),用语委婉·而表意又十分明白,“北方的农民”,“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等等,无不表明文章讴歌的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抗日军民。
这~一部分最后指出:“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这句话进一步深化了上文四个反问句的意思,意味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抗H军民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正是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不屈的民族精神。
文章最后,否定“贵族化的楠木”,再一次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写楠木一是以其“贵族化”与白杨树的“极普通”形成鲜明对比,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二是引出那些赞美楠木的“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表明自己对共产党所领导的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因此,写楠木深化了中心,并不偏离题意。“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高声”中包含着纵情讴歌、无限热爱的感情,结尾与开头呼应而感情更加强烈。
重点难点集释
1.文章主题的理解:本文运用象征手法,以白杨树来象征西北敌后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文章抓住白杨树外形上的特点——“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然后联系白杨树生长的环境,揭示它“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气质,这就远远突破对白杨树外形的描写,而是赋予它特定的意义,从而“象征了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理解象征手法和文章的主题,必须认识白杨树与歌颂根据地军民二者之间的这样两点内在的联系:
(1)相同的地域:文中所写的白杨生长于“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在秦岭及渭河平原以北、长城以南、太行山以西、洮河及乌鞘岭以东,包括甘肃省中郎、东部及宁夏回族自治区东南部、陕西省北部、山西全省和河南省西部。革命圣地延安也位于黄土高原。礼赞黄土高原的白杨,也就概括了生活中白杨附的所有特征;歌颂“北方的农民”和“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也就是歌颂了共产党领导下的所有的抗H军民。
(2)相似的品质: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不被人重视”,但它‘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磨折不了,压迫不何”,这与当对根据地军民“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2.文章结构特点的把握:本文是一篇结构严谨的散文。文章以相似而有蔓化的句式表达相近而又有变化的内容,串联起文章的结构,首尾严密呼应,勾容又巧妙地得到深化。要引导学生体会有关句子的作用,并比较它们的异司。这一组句子是:“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那就是刍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这就是白历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白杨树是不平凡的对,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第一句是文章起笔,点明礼赞的对象,定下全文的感情基调,结构上起到领起的作用。第二句出现于“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的白杨树之后.所以用“那”远指。该句指出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再转而指出白杨树“不平凡”,以“极普通”来衬托白杨树的伟大,为下文歌颂北方普通军民作伏笔。第三句出现于具体 描绘白杨树形象特征之后,所以用“这”近指。全句写法基本同于第二句。第四句具体分白杨树“不平凡”原因之所在,值得注意的是该句写白杨树“极普遍”与“不平凡”不再构成转折关系,“不平凡”的原因就在于它“极普遍”,并有“极强的生命力”,这就进一步说明“普通”就是伟大,人民就是伟大。第五句将白杨树和楠木对比,“赞美”之前加“高声”二字,爱憎之情更为强烈,与开头遥相呼应。
3.语言特点的体味:本文的语言准确而富有感情,能抓住特点,用形象贴切的词语描写景物,注意语言的锤炼、修饰和限制,注意借助多种修辞手法来强化自己的见闻感受。例如“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望不到边际”“黄绿错综”等,准确地表现了黄土高原的特点;“扑”字用于写静态的黄土高原,是“奔驰”着的汽车上乘客的特有感受;“一条大毡子”,以比喻手法强化了黄土高原广阔而平坦的形貌。排比和反问的运用,增强了语言表达的气势,使感情的表达更加强烈。文章表现了作者对白杨树和党领导下的根据地抗日军民充满了赞美和崇敬之情。
本文运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军民,歌颂他们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这篇文章结构上,主线分明,散拢结合。
文章中作者一唱三叹,反复歌咏“不平凡”的白杨树。“不平凡”三字,是作者抒发赞美之情的基础,也是用来结构文章的线索。围绕这个线索,作者“首句标其目”:“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起笔峻拔有力,赞美之情破空而来,让读者在文章开头就获得一个深刻印象。但文章在直接点出礼赞对象后,却不急于描写阐发,而是轻宕一笔,用舒缓亲切的笔调领着读者在黄土高原上漫游,把一幅壮阔的高原景色展示出来。而写高原景色,又是一波三折,先写雄壮伟大之感,再写倦怠单调之味,一扬一抑之后,才让白杨树出场。这些并不是远离主旨,而是为白杨树的出场设置背景,渲染气氛,意在启示读者,白杨树的根扎在坦荡深广的祖国土地上,白杨树的生命孕育在温暖宽厚的母亲怀抱中,白杨树的出现增添了景致:这种“放”是更为巧妙的“收”,是貌离而神合。“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的白杨树后,作者细致描写了白杨树的干、枝、叶、皮及站立的姿态,展示白杨树自身的“形美”,又进而揭示白杨树内在的“神美”,并在议论和抒情之中,直陈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由物及人,托物抒情,“卒章显其志”,最后再次疾呼“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突出了文章的主题。本文就是这样主线分明,个别段落似漫放实巧纵,通篇布局则严收紧拢。
这篇文章手法上,运用象征,托物抒情。
象征是托意于物,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抽象事物或思想感情。文章中的白杨树象征西北敌后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白杨树,在西北极普通“而不被人重视”,但“生命力”极强,“磨折不了,压迫不倒”。“朴质,严肃,坚强不屈”“也不缺乏温和”,这一切,正与“北方的农民”,“守卫家乡的哨兵”,“华北平原”上的中华健儿,“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有着内在的本质上的共同点,从而使得象征贴切、自然,而又异常深刻。作为“极普通”的白杨树的对比物,文章在结尾又提出了“贵族化”的楠木,并表示了对那些赞美楠木而“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的鄙视和否定,这就使本文的象征意义更为鲜明显豁。本文是作者“在西北高原走了一趟以后在重庆写的”,要能在国民党统治区写文章歌颂西北根据地共产党所领导的抗日军民,就不得不采取某种隐晦手法,但本文的象征又是那样地鲜明,感情又是那样地强烈,充分表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文章语言准确、优美,富有感情。
①本文写高原、写白杨树等,都能抓住特点,运用形象贴切的词语来描写,如用“无边无垠”写高原的“大”,用“坦荡如砥”写高原的“平”,用“黄绿错综”写高原的“色”,用“伟岸”“挺拔”“参天耸立”写白杨树的高大,等等。文章对使用的词语注意修饰限制,不少地方叠用定语状语,出现了不少长句,表达的意思非常准确严密,如“[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等等。
本文称赞“麦浪”一词,“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就本文来说也注重锤炼语言,如“扑人”的“扑”,“涌起来”的“涌”,“微微泛出”的“泛”等,都用得精当贴切,生动凝练。
②文章还注意运用多种修辞方式增强表达效果和语言的美感。如四个以“难道”开头的句子,以反问强化了内容的表达,以排比增强了语言的气势,以层递步步深化内容。不少地方还使用了比喻、拟人,使语言更加鲜明、③本文的语言富于变化,活泼多姿。如四个反问句及四个直接赞美白杨树“不平凡”的句子,都同中有异;写高原特色的第二段,长短句交错运用,有少至三五个字的短句,有多到二十几个字的长句,或长或短,交互运用,错落有致,生动活泼。
④全文语言爱憎分明,感情强烈。如开头就以高亢昂扬的语调写“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实在”一词饱含了无限感慨和赞叹,类似的语句又迭次反复出现,感情不断升华,结句“让那些„„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充分表明自己情有独钟,专注而又强烈。
第四篇:关于《尊严》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
关于《尊严》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
以朗读为主,使学生尽量发挥自己的想像,去读感悟、读体会。培养学生的语感,感觉是从对象中来的,是由对象认识的一种产物。
1、感情的朗读课文,将课文形象化。
2、体会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从中感悟人物形象,懂得什么是尊严。
课文中对哈默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和对镇长杰克逊的话: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的理解。
1、直接导入,开门见山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对《尊严》这篇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生:尊严
2、入情入景,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教给你们一种新的朗读方法,你们想不想学呀?
生:想。
师:其实要想学会这种方法非常的简单,只需同学们记住这个字
要想读得像,还有一个小窍门:读哪句话,你的脑海中必须要浮现那句所表现的情景,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读什么就要像什么。
、范讲第一自然段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来了一群逃难的人。能告诉老师,当你读了这句话之后,再你的眼前看到一幅什么样的情景呢?
根据你的想像,来读一读这句话
师:他们的脸色?生:面呈菜色。
师:神情?生:疲惫不堪。
师:想想,如果你是逃难者之一,又饥又渴,还会读得那么有力吗?
生读,老师提示:一定要读像。
师:这时,有一些好心人送来了许多好吃的食物,如果你就是这群逃难者之一,你会怎样?
同学们都已经体会到了逃难者的艰苦,同学们一起朗读第一自然段。
3、图文并貌,深切体会
在这里面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人,当他面对美味可口的食物时,是怎样做的呢?
给同学们一分钟的时间,观察这幅图,用你们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生答
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一找,哪些文字是在描写这幅图的?
划出描写年轻人外貌的句子
师:这样的一个年轻人面对食物,做出的是什么样的决定?
从他们的对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答:、我体会到了哈默是个自尊、自强、而不失礼貌的人。、体会到了杰克逊大叔的善良
师小结:对呀,哈默用自己的言行维护着自己的尊严,赢得了别人的尊重。而杰克逊大叔的善良也感动着我们。
让我们来看看杰克逊大叔是怎样评价哈默的?
生答: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他有尊严
师:这里的富翁真的就是指拥有百万资产的人吗?
生答:
4、总结
同学们,请记住随时随地都要维护自己的尊严,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那么,成功就在向你招手了。
5、扩展练习
在你们的身边有没有相似的故事呢?把他们的故事编进你的作文里,谈谈你受到的启发。
第五篇:光阴这篇课文阅读题及答案
我们都知道语文阅读在平时测试、期末考试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平时要多做一些阅读练习,不仅能熟能生巧,轻松应对考试,最重要的,对于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光阴这篇课文阅读题及答案,供大家参考。
光阴原文
谁也无法描绘出他的面目,但世界上能处处听到他的脚步。
当旭日驱散夜的残幕时,当夕阳被朦胧的地平线吞噬时,他不慌不忙地走着,光明和黑暗都无法改变他行进的节奏。
当蓓蕾在春风中粲然绽开湿润的花瓣时,当婴儿在产房里以响亮的哭声向人世报到时,他还是沉着而又默然地走,叹息也不能使他停步。
他从你的手指缝里流过去。从你的脚底下滑过去。从你的视野和你的思想里飞过去……
他是一把神奇而又无情的雕刻刀,在天地之间创造着种种奇迹。他能把巨石分裂成尘土,把幼苗雕成大树,把荒漠变成城市和园林,当然,他也能使繁华之都衰败成荒凉的废墟,使锃亮的金属爬满绿锈,失去光泽。老人额头的皱纹是他刻出来的,少女脸上的红晕也是他描绘出来的。生命的繁衍和世界的运动正是由他精心指挥的。
他按时撕下一张又一张日历,把将来变成现在,把现在变成过去把过去变成越来越遥远的历史。
他慷慨,你不必乞求,属于你的,他总是如数奉献。
他公正,不管你权重如山,腰缠万贯,还是一介布衣,两袖清风,他都一视同仁没有人能将他占为己有,哪怕你一掷千金,他也决不因此施舍一分一秒。
你珍重他,他便在你的身后出绿荫,结出沉甸甸的果实。
你漠视他,他就化成轻烟,消散得无影无踪。
有时,短暂的一瞬会成为永恒,这是因为他把脚印深深地留在人们的心里。
有时,漫长的岁月会成为一瞬,这是因为浓雾和风沙湮没了他的脚印。
1、请问短文中的“他”指的是_______,从_______找到的。全文采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
2、请用四个词概括“光阴”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这篇短文,联系课文《匆匆》,你有什么感想?请用几句话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说“生命的繁衍和世界的运动正是由他精心指挥着”?
5、本文中的“光阴”有何特点?请分条概括。(写出三条即可)
6、文章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很成功,试找出一处加以赏析。
7、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诗化散文,笔者以清丽飘逸的笔触,表达了对时间的哲理性思考,告诫人们应该珍惜时间。
B、文中笔者以“他”指代时间,使时间成为一个具有神秘力量的人物,从而使难以触摸的事物变得生动可感。
C、本文最值得称道的是修辞手法的娴熟运用,使文章有了诗一般的美感。
D、笔者在本文中运用了大量的第二人称代词“你”,而没有运用第一人称“我们”,表明笔者是个珍惜时间的人。
E、本文紧扣“时光”,以时间为序,先写“蓓蕾”,次写“枯黄的树叶”,最后写了自己对光阴的思考与感悟。
答案:
1、光阴题目与文章使用象征的内容拟人
2、公平懂于回报慷慨有权利
3、时间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公平,你抓紧他,他就回紧跟着你,你无视他,他就离你而去、最后,损失的只有你自己、时间有崇高的权利、而我们应该与他好好相处,来借用他的权利来使我们走向成功!
4、因为光阴是一把神奇而无情的雕刻刀,能使很多事物发生巨大的变化。(意思对即可)
5、①不随人的主观意志改变自己的步伐;②容易消逝;③能改变一切;④能一视同仁。
6、如:“你珍重他,他便在你的身后长出绿阴,结出沉甸甸的果实。你漠视他,他就化为轻烟,消散得无影无踪。”这段话深含哲理,运用对比的手法,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不要让时间从我们手中悄悄溜走。(只要找出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赏析言之有理即可。)
7、D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