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物理实验报告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日 期 实验课题 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
实验原理平抛运动可以看作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只需测出运动轨迹上某一点的(x,y由x=v0t y= 得:v0=x
器 材 斜槽、白纸、图钉、木扳、有孔的硬纸卡片、小球、重锤线、米尺
实验步骤 1. 用图钉把白纸钉在竖直木板上。2. 在木板左上角固定斜槽并使其末端点o的切3. 线水平。在纸上记录o点,4. 利用重垂线画出通过o点的竖直线。5. 在木板的平面上用手按住卡片,6. 使卡片上有空的一面保持水平,7. 调整卡片的位置,8. 使槽上滚下的小球正好穿过卡片的孔,9. 然后用铅笔在卡片的缺口上点个黑点,10. 这就记下了小球平抛的轨迹通过的点。多次实验,11. 描下多个点。12. 用平滑的曲线将小球通过的点连接起来,13. 就得到小球平抛运动的轨迹。14. 以o为圆点,15. 画出竖直向下的y轴和水平向右的x轴.16. 从曲线上选取a、b、c、d四个不同17. 的点,18. 测出它们的坐标,19. 记在表内。根据公式v0=x 求出每次小球平抛运动的初速度,再求出v0的平均值。
实验记录 x(米)y(米)v0(米/秒)v0(平均值)a b c d
实验分析 1.实验注意点: a. 固定白纸的木板要。b. 固定斜槽时,要保证斜槽未端的。c.小球每次从槽上 滑下。d.在白纸上准确记下槽口位置,该位置作为。2.实验误差:(1)计算小球初速度时应在轨迹上选距离抛出点稍远一点的地方。(2)木板、斜槽固定好后,实验过程中不改变位置。
实 验
第~范文网整理该文章……
h(m)5.00 20.00 24.20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x(m)
.为什么实验中斜槽的末端的切线必须是水平的? 答: .请你依据平抛运动的实验思想,自己设计一个测定玩具手枪子弹速度的方法。(1)器材:(2)步骤:(3)手枪子弹速度v0=。(用字母表示)
教 师
评 语
记 分
第二篇:高中物理实验报告
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班级
姓名
日期
成绩
实验名称
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实验目的:
1.了解两种打点计时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会安装实用打点计时器 3.理解纸带测量速度的原理并会测量瞬时速 实验原理:
设打点计时器打点的时间间隔为 T,那么纸带上相邻两个点所表示的时间间隔就是 T。如果数出纸带上一系列点的总数为 N,则打这些点所用的总时间为t=(N-1)T。如果测出这 N 个点之间的总距离 s,则 t 时间内纸带运动的平均速度为 如果纸带做匀速直线运动,此式计算出来的就是纸带的运动速度。
实验器材:
电磁(或电火花)打点计时器、纸带、刻度尺、导线、电源。
实验步骤:
1、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 (1)
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桌子上,将纸带穿过限位孔,复写纸套在定位轴上,并压在纸带上。
(2)将打点计时器的两个接线柱分别与交流电源相连。
(电磁打点计时器接交流电源 4~6 V。)(3)打开电源开关,用手水平拖动纸带,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随后关闭电源。
2、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1)取下纸带,从能够看清楚的某个点开始,往后数出若干点,将数出点数n 及这些点划分出来的间隔填入表中,依次计算出纸带的从第一个点到第 n个点的运动时间 t,将结果填入表中。
(2)
用刻度尺测量出第一个点到第 n 个点的距离△x,并填入表中。
(3)
根据纸带从第一个点到第 n 个点的运动时间 t 和距离△x,计算出纸带在时间 t 内运动的平均速度 v,并填入表中(4)整理实验器材(5)数据处理完成实验报告
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
实验记录:
点数 间隔数 时间 t/s 位移△x/m平均速度 v(m/s)6 65
0.1
0.13
1.365
0.1
0.17
1.765
0.1
0.22
2.265
0 0 .1 1
0.11
1.165
0.1
0.19
1.9
由实验数据可知,手拉动纸带
运动时,速度不是恒定的。
实验误差来源:1、测量时点间间隔是带来的测量误差2、拉动纸带时和水平方向有微小的倾角3、纸带和计时器间有摩擦
注意事项:
①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应打出轻重合适的小圆点,如遇到打出的是短横线,应调整一下振针距复写纸片的高度使之增大一点。
②使用计时器打点时,应先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稳定后,再释放纸带。
③释放物体前,应使物体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的位臵。
④使用电火花计时器时,应注意把两条白纸带正确穿好,墨粉纸盘夹在两纸。
带之间,使用电磁打点计时器时,应让纸带通过限位孔,压在复写纸下面。
实验结论: : 用打点计时器可以测出物体的运动速度
用打点计时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
班级
姓名
日期
成绩
实验名称
用打点计时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分析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
实验原理:
将打点计时器一端固定在铁架台上,纸带系重物穿过计时器。启动计时器后让重物自由下落,计时器在纸带上留下一串小点,通过纸带可研究重物的运动情况。
实验器材:
纸带、打点计时器、铁架台、重物 实验步骤:
(1 1)按上图实验装臵固定电磁打点计时器,并接好电路。
(2 2)把纸带的一端固定在重锤上,另一端穿过打点计时器,用手竖直向上提着纸带,使重物靠近打点计时器。
(3 3)接通电源,然后松开纸带,让重锤带着纸带下落,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列点,关闭电源,取下纸带。
(4 4)更换纸带,重复作 4 3~4 次实验。
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
表 表 1 每隔相同的时间间隔取一计数点,时间间隔 t
0.1s
位置 相等时间内的位移x x(cm)
相邻相等时间的位移差(cm)
x
0 0
1
1x =54.8
2x--1x =9.7 2 2
2x =64.5
3x--2x =9.6 3 3
3x =74.1
4x--3x =9.6 4 4
4x =83.7
5x--4x =9.7 5 5
5x =93.4
由实验发现,连续相当时间间隔内位移差相等且有:
x = = =9.65cm a==9.65m/
注意事项:1、当我们打开打点计时器时,要保持纸带和重锤静止,保证纸带上的第一个点清晰。2、要先通电后才放开手让重锤自由下落。
实验结论: : 自由落体运动实际上是初速度为 0 0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探究求合力的方法 班级
姓名
日期
成绩
实验名称
探究求合力的方法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寻求求合力的方法
实验原理:
一个力 F′的作用效果与两个共点力 F 1 和 F 2 的共同作用效果都是把橡皮条拉伸到某点,所以 F′为 F 1 和 F 2 的合力。作出 F′的图示,再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 F 1 和 F 2 的合力 F 的图示,比较 F′与 F 是否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实验器材:
方木板、白纸、弹簧秤(两个)、橡皮条,细绳套(两条)、三角板,刻度尺、图钉(几个)。
实验步骤:
(1)在桌面上平放一块方木板,在方木板上铺一张白纸,用图钉把白纸钉在方木板上。
(2)用图钉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木板上的 A 点,在橡皮条的另一端拴上两条细绳,细绳的另一端系着绳套。
(3)用两个弹簧秤分别勾住绳子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伸长,结点到达某一位臵 O(如图)。
(4)用铅笔记下 O 点的位臵和两条细绳的方向,读出两个弹簧秤的示数。
(5)用铅笔和刻度尺在白纸上从 O 点沿着两条细绳的方向画直线,按着一定的标度作出两个力 F 1 和 F 2 的图示。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合力 F。
(6)只用一个弹簧秤,通过细绳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同样的位臵 O。读出弹簧秤的示数,记下细绳的方向,按同一标度作出这个力 F′的图示。
(7)比较力 F′与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得的合力 F 的大小和方向,看它们是否相等。
(8)改变两个分力的大小和夹角,再做两次实验。
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
注意事项:
①检查弹簧秤的指针是否在零刻度上;
②使橡皮条、细绳所在的平面与木板面平行;
③尽可能不让弹簧秤的弹簧、指针、拉杆与刻度板或限位卡发生摩擦;
④描绘结点的位臵和细线的方向应力求准确。可以将细线按在白纸上,用铅笔尖沿线描出两个距离 较大..的点,再用直尺把点连成线。
⑤两细绳的方向夹角θ的大小要适中(可取在 0 0 0 0 < <θ θ <120 0 0)
实验结论: : 两个力合成时以表示这两个力的邻边作平行四边形,那么这两个邻边)
之间的对角线可以代表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两个力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班级
姓名
日期
成绩
实验名称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探究物体的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合力、质量的定量关系
实验原理:
控制变量法 ⑴保持m一定时,改变物体受力F测出加速度a,用图像法研究a与F关系 ⑵保持F一定时,改变物体质量m测出加速度a,用图像法研究a与m关系
实验器材:
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小车、细线和小桶、天平、砝码、钩码(或槽码)、打点计时器、学生电源、纸带、刻度尺
实验步骤:
⑴用天平测出小车和小桶的质量m 和m 0 / / 把数值记录下来 ⑵按下图实验装臵把实验器材安装好,使长木板有滑轮的一端伸出桌面 ⑶在长木板不带定滑轮的一端下面垫一小木块,通过前后移动,来平衡小车的摩擦力 ⑷把细线系在小车上并跨过定滑轮,此时要调节定滑轮的高度使细线与木板平行。
⑸将小车放于靠近打点记时器处,在小桶内放上砝码(5g),接通电源,放开小车得到一打好点的纸带(注意不要让小车撞到定滑轮,打好的纸带要标明条件m=? m / / =?)
⑹保持小车的质量不变,改变小桶内砝码的质量(10g、15g、20g、25g),再做几次实验 ⑺在每条纸带上都要选取一段比较理想的部分,算出每条纸带的加速度 ⑻把各次实验中的数据填入表一内,作用力的大小认为等于小桶和砝码的重力 [m / / g=(m 0 / /
+ + m X / /))g],做出a与F的图像 ⑼保持小桶内砝码质量不变,在小车上放钩码改变小车的质量(分别加50g、100g、150g、200g),重复上面的实验。把各次实验中的数据填入表二内,做出a与1/ /m图像12 14 16 180.250.300.350.400.45Y Axis TitleX Axis Title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
m=0.025kg
小桶质量 m 0 / /
表一:
m=
0.025
Kg
F= m / / g=(m 0 / / + + m X / / g)g
次数 a F 1 10.1 0.25 2 2 12.1 0.3 3 3 14.2 0.35 4 4 15.9 0.4 5 18.0 0.45 表二:
F=
0.4
N N 0 2 4 6 8 10 12 14 16 ***530354045a1/m
次数 m(kg)a(m/s 2)1/m(1/kg)1 0.025 15.9 40 2 0.075 5.3 13.3 3 0.125 3.2 8 4 0.175 2.3 5.7 5 0.225 1.8 4.4
注意事项:
(1)要使重物的总质量远小于小车的总质量(m m / / <<m m)
(2)平衡摩擦力时不要挂小桶,应连着纸带且通过打点记时器的限位孔(3)调节木板上的滑轮使拉小车的细线要与长木板平行(4)起始小车应靠近打点计时器处,且先接通电源后再放开小车(5)注意不要让小车撞到定滑轮
实验结论: :
研究平抛运动
班级
姓名
日期
成绩
实验名称
研究平抛运动 实验目的:
(1)描绘出平抛物体的运动轨迹;(2)求出平抛运动物体的初速度。
实验原理:
平抛运动可以看成是两个分运动的合运动:
⑵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其速度等于平抛物体的初速度; ⑵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利用有孔的卡片确定做平抛运动的小球运动时的若干不同位臵,然后描出运动轨迹,测出曲线上任一点的坐标 x 和 y,利用和可求出平抛运动初速度
实验器材:
斜槽、小球、木板、白纸(可先画上坐标格)、图钉、铅垂线、直尺、三角板、铅笔等。
实验步骤:
1.安装调整斜槽:用图钉把白纸钉在竖直板上,在木板的左上角固定斜槽,并使其末端保持水平; 2.调整木板:用悬挂在槽口的铅垂线把木板调整到竖直方向,并使木板平面与小球下落的竖直面平行且靠近,固定好木板;3.坐标轴:把小球放在槽口处,用铅笔记下小球在槽口时球心在木板上的水平投影点 O , O 即为坐标原点,再利用铅垂线在纸上画出通过 O 点的竖直线,即 y 轴 4.确定小球释放点:选择一个小球在斜槽上合适的位臵由静止释放,使小球运动轨迹大致经过白纸的右下角;5.描绘运动轨迹:把笔尖放在小球可能经过的位臵上,如果小球运动中碰到笔尖,用铅笔在该位臵画上一点,用同样的方法,从同一位臵释放小球,在小球运动路线上描下若干点.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0.090.000.020.040.060.080.100.120.14hX
B
H/m
x/m
/m/s
0.138
0.025
0.49
0.126
0.035
0.48
0.111
0.045
0.50
0.081
0.059
0.51
0.039
0.073
0.49
=0.494m/s
注意事项:1、应保持斜槽末端的切线水平,钉有坐标纸的木板竖直,并使小球的运动靠近坐标纸但不接触;2、小球每次必须从斜槽上同一位臵无初速度滚下,在斜槽上释放小球的高度应适当,使小球以合适的水平初速度抛出,其轨迹在坐标纸的左上角到右下角间分布,从而减小测量误差;3、坐标原点(小球做平抛运动的起点)不是槽口的端点,应是小球在槽口时球心在木板上的水平投影点。
实验结论: :平抛运动的运动路径是一条曲线。
探究弹簧的弹性势能与形变的关系
班级
姓名
日期
成绩
实验名称
探究弹簧的弹性势能与形变的关系 实验目的:
探究弹簧弹性势能与形变关系
实验原理:
让弹性势能转换为物体的动能,然后通过测量物体的动能来比较原来弹性是能带饿大小 实验器材:
气垫导轨、气源等。
实验步骤:
1、把两弹簧一端与滑块连接另一端固定在导轨的两端。在滑块上装上一个挡光框,待滑块静止后,将光电门放在平衡处,使挡光门正好挡住光线。
2、毫秒计的功能开关臵 档,时间选择开关用最小的一档,使滑块偏离平衡位臵 10.0cm,由静止开始释放,滑块经过光电门时,毫秒计记下挡光时间 t,如果挡光框两前沿之间的距离为 d,则滑块经过光电门的速度 v=d/t。若滑块质量为 m,则滑块的动能 =。
3、改变滑块偏离平衡位臵的距离 x,重复操作 2,得到若干组(x,)值。4、、作 图。
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
M=0.1kg
d/m 0.05 0.05 0.05 t/s 0.1 0.08 0.069 x/m 0.1 0.12 0.15
0.01 0.0144 0.0225
1.25 1.8 2.79
与 成正比关系。
注意事项:
1、在改变滑块位臵时要注意保持在弹簧弹性限度之内。2、、2、时间开关选至最小一档。
实验结论: 作 图,得到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说明弹簧的弹性势能与它的行变量的平方成正比。
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班级
姓名
日期
成绩
实验名称
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得出质量一定时,力对物体做的功与物体的动能关系。
实验原理:
小车在橡皮筋的作用下弹出,沿木板滑行当我们用 2 条、3 条、……同样的橡皮筋进行第 2 次、第 3 次、实验时,每次实验中橡皮筋拉伸的长度都保持一致,那么,第 2 次、第 3 次、……实验中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就是第-次的 2 倍、3 倍、……如果把第一次实验时橡皮筋所做的功记为 W 各次做的功就是 2W、3W……
由于橡皮筋做功而使小车获得的速度可以由纸带和打点计时器测出,也可以用其他方法测出.这样,进行若干次测量,就得到若干组功和速度的数据,以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为纵坐标,小 车获得的速度为横坐标,以第一次实验时的功 W 为单位,作出W-v 曲线即功一速度曲线,分析这条曲线,可以得知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与小车获得的速度的定量关系,实验器材:
橡皮筋、打点计时器、小车、纸带、复写纸、电源、导线、刻度尺、木板、钉子,实验步骤:
1.按图组装好实验器材,由于小车在运动中会受到阻力,把木板略微倾斜,作为补偿.
2.先用一条橡皮筋进行实验,把橡皮筋拉伸一定长度,理清纸带,接通电源,放开小车.
3.换用纸带,改用 2 条、3 条……同样的橡皮筋进行第 2 次、第 3 次……实验,每次实验中橡皮筋拉伸的长度都相同.
4.由纸带算出小车获得的速度,把第 1 次实验获得的速度记为 v 1,第 2 次、第 3 次……记为 v 2、v 3 ……
5.对测量数据进行估计,大致判断两个量可能的关系,然后以 W 为纵坐标,以 v 2(或 v,v 3,v)为横坐标作图.
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
橡皮筋条数 匀速车速 W/v W/
W/
0.460 2.174 4.725 10.273 1.474 2 0.665 3.008 4.523 6.800 2.452 3 0.835 3.594 4.304 5.153 4.283 4 0.938 4.261 4.536 4.831 4.127 5 1.057 4.726 4.466 4.221 4.861 6 1.140 5.259 4.609 4.038 5.617
注意事项:
1、木板的倾斜程度应满足重力使物体沿斜面下滑的分力等于小车受到的阻力. 2、增加橡皮筋时要保证每根橡皮筋的有用长度相同
实验结论: :W 与 v 成正比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班级
姓名
日期
成绩
实验名称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实验目的:
验证机械能守恒 实验原理:
在自由落体运动中,若物体下落高度h 时的速度为v ,则mgh= 实验器材:
打点计时器、纸带、复写纸、重物、刻度尺、铁架台(带铁夹)、学生电源等。
实验步骤:
1、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铁架台上,把纸带的一端用夹子固定在重物上,另一端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
2、用手提着纸带使重物停靠在打点计时器附近。然后先接通电源,再松开纸带,让重物自由下落。
3、更换纸带,重复几次。
4、选择合适的纸带,处理数据。
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
连续打两点的时间间隔 T= 0.1 s、重锤质量 m=
0.5
kg
序号 重锤下落高度 h(m)速度v(m/s)
重锤减少势能 ΔE P(j)
增加动能 ΔE K(j)
0.081 1.27 0.405 0.403 2
0.111 0.77 0.15 0.148 3
0.151 0.89 0.2 0.198 4
0.202 0.95 0.225 0.225 5
0.271 1.17 0.345 0.342
误差分析:
重物和纸带下落过程中收到摩擦力的作用,所以增加的动能要比实际减小的重力势能要小。
注意事项:⑴打点计时器安装稳固,并使两限位孔在同一竖直线上,以减小摩擦阻力.⑵实验中,需保持提纸带的手不动,待接通电源,打点计时器工作稳定后再松开纸带让重物落下.⑶选取纸带时,本着点迹清晰,且第一、第二两点距离接近2mm 原则.⑷测下落高度时,须从起点量起,并且各点对应的下落高度要一次测完.各计数点要离起始点远些,纸带不宜过长,约 40cm 即可.⑸不需要测出物体质量,只需验证21v n ²= gh n
就行.⑹重物要选密度大、体积小的.⑺某时刻瞬时加速度的计算应用 v n =Th h21-n 1 n,不能用 v n =ngh 2.实验结论: :物体下落过程中减小的重力势能等于增加的动能。
电场中等势线的描绘
班级
姓名
日期
成绩
实验名称
电场中等势线的描绘 实验目的:
用描迹法画出电场中一个平面上的等势线.实验原理:
利用导电纸中的恒定电流场模拟真空中的静电场,当在场中与导电纸接触的两探针尖端的电势差为零时,与探针相连的电流计中电流强度为零.从而可以通过探针找出电流场中的等势点,并依据等势点描出等势线。
实验器材:
学生用低压电源或电池组、灵敏电流计、开关、导电纸、白纸、复写纸、圆柱形金属电极 2 个、探针 2 个、图钉、导线若干、木板.实验步骤:
(1)安装 在平整的木板上依次铺放白纸、复写纸、导电纸各一张,导电纸有导电物质的一面向上,再用图钉固定在木板上(如图).在导电纸上放两个跟它接触良好的圆柱形电极.两极间距离约为 10 cm,电压约为 6 V.从灵敏电流计的两个接线柱引出两个探针.(2)选基准点 在导电纸平面两极的连线上,选取间距大致相等的 5 个点作为基准点,并用探针把它们的位臵复印在白纸上.(3)探测等势点 将两个探针分别拿在左、右手中,用左手中的探针跟导电纸上的某一基准点接触,然后在导电纸平面两极连线的一侧,距此基准点约 1 cm 处再选 1 个点,在此点将右手拿着的探针跟导电纸接触,这时一般会看到电流表的指针有偏转,再左右移动探针的位臵,直至找到一点,使电流表指针没有偏转为止,说明这个点跟基准点的电势相等,用探针把这个点的位臵复印在白纸上.照上述方法,在这个基准点的两侧,各探测出 5 个等势点,每个等势点大约相距 1 cm.用同样的方法,探测出另外 4 个基准点的等势点.(4)画等势线 取出白纸,根据等势点画出平滑的曲线,它们就是等势线.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
注意事项:
(1)使用的电流表,应选择零刻度在中间,量程不能超过几百微安,在使用前,要判断清楚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与通过的电流方向之间的关系.(2)如果用低压学生电源做实验,一定要注意把两电极接到直流输出端.(3)安放导电纸时,有导电物质的一面应向上.(4)安放电极时,不能太靠近导电纸的边缘;电极与导电纸接触要良好,且与导电纸的相对位臵不能改变.(5)寻找等势点时,要从基准点附近由近及远地逐渐推移,不可贸然进行大跨度地移动,以免电势差过大,发生电流计过载现象.
实验结论: :
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 班级
姓名
日期
成绩
实验名称
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 实验目的:
掌握用伏安法研究非线性电阻伏安特性的方法
实验原理:
1.据部分电路的欧姆定律知,在纯电阻电路中,电阻R两端的电压U与电流I成正比,即U=IR,其U—I图线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由于小灯泡灯丝的电阻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其电阻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应为曲线.
2.实验中选用“3.8 V,0.3 A”的小灯泡,故电流表的量程选用 0.6 A,电压表的量程选用 15V.由于这种规格的小灯泡的电阻很小,当它与电流表串联时,电流表的分压影响很大,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应采用电流表 “外接法”.本实验中,为了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从零开始连续变化,滑动变阻器应采用 “分压接法”。
实验器材:
小灯泡(3.8 V,0.3 A)、电压表(0~3,0~15V)、电流表(0~0.6 0~3 A)、滑动变阻器(20Ω)、学生低压直流电源(或电池组)、电键、导线若干、坐标纸、铅笔。
实验步骤:
1.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实验的电路图如图所示. 2.根据电路图连接实验电路.用导线将小灯泡、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电源、电键连接成实验所需的电路.滑动变阻器采用分压接法,电流表采用外接法,电流表的量程用0.6 A,电压表的量程先用0~3 V,电压超过3V时,采用15 V的量程. 3.测出小灯泡在不同电压下的电流值
闭合电键S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应位于最左端,这样闭合电键后,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可以从零开始连续变化,同时这样做也起到了保护用电器的作用,防止灯泡两端的电压过大而烧坏小灯泡及电表. 闭合电键S后,使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户由左向右移动,在0~3.8 V范围内读取并记录12组不同的电压值U和电流值I,并将测量结果填人实验记录表中. 由于U一I图线在0.3V左右发生弯曲,故0.3V左右测绘点要密,否则将会出现较大的误差. 4.在坐标纸上画出伏安特性曲线
在坐标纸上,以U为横轴,以I为纵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描出各组数据所对应的点,将描出的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就得到了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 坐标系中,横、纵轴的标度要适中,以使所描绘的图线占据整个坐标纸为宜。
5.实验完毕,将实验仪器摆放整齐.
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
实验记录:
编号 1 2 3 4 5 6 7 8 U(V)0.20 0.60 1.00 1.40 1.80 2.20 2.60 3.00 I(A)0.020 0.060 0.100 0.140 0.170 0.190 0.200 0.205 灯泡发光情况 不亮
微亮
逐渐变亮
正常发光
误差分析
由于U一I图线在0.3V左右发生弯曲,故0.3V左右测绘点要密,否则将会出现较大的误差.
注意事项:
本实验中,因被测小灯泡灯丝电阻较小,因此实验电路必须采用电流表外接法.
⑵因本实验要作 I-U 图线,要求测出一组包括零在内的电压、电流值,因此变阻器要采用分压接法.
⑶电键闭合前变阻器滑片移到图 6-1 中所示的 A 端.
⑷电键闭合后,调节变阻器滑片的位臵,使灯泡的电压逐渐增大,可在伏特表读数每增加一个定值(如 0.5V)时,读取一次电流值,并将数据(要求保留两位有效数字)记录在表中.调节滑片时应注意伏特表的示数不要超过小灯泡的额定电压.
⑸在坐标纸上建立一个直角坐标系,纵轴表示电流,横轴表示电压,两坐标轴选取的标度要合理,使得根据测量数据画出的图线尽量占满坐标纸;要用平滑曲线将各数据点连接起来.
实验结论: :
小灯泡灯丝的电阻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其电阻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应为曲线
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计的使用
班级
姓名
日期
成绩
实验名称
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计的使用
实验目的:
了解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计的结构,理解它们的测量原理.掌握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计的使用方法.掌握有效数字的运算方法及平均绝对误差法记录测量结果.实验原理:
游标卡尺:它主要由主尺和可沿主尺滑动的游尺组成.游尺上的刻度称为游标.部件名称:主尺,游尺和游标,游尺紧固螺钉,钳口,刀口,深度尺,推把.本实验所用游标卡尺为三用游标卡尺:测长度(或外经),测内经,测深度.测量范围为 0~135mm,精度(或分度值)为0.02mm.螺旋测微计:它主要由一根精密的测微螺杆和固定套管组成.部件名称:尺架,册砧,测微螺杆,紧锁装臵,固定套管,微分筒,测力装臵.测量范围:0~25mm,精度(或分度值)为:0.01mm.实验器材:
游标卡尺、螺旋测微计、钢球、细铜丝
实验步骤:
1、用游标卡尺测量金属球的直径 使用游标尺进行测量之前,应先使游标尺的一对下量爪完全合拢,检查游标的“0”线和主尺的“0”线是否对齐。然后移动游尺,习读游标的读数是多少。进行多次练习后,再开始测量。
2、用螺旋测微计测量金属丝的直径 应该先使测微螺旋与测砧相接触,当发生个喀喀的响声时,注意这时的读数是否为零,否则先要把该读数一一初读数记录下来。
然后再使测微螺杆往后移动,习读这时的读数是多少。特别要注意,是否在读数时丢读了 0.5 毫米。
也要注意,该读数和读数之间的关系(是相加还是相减)。熟悉了这些以后,再开始测量。
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
小金属球直径:
测量次数 直径/mm平均/mm 1 1
50.04
50.012
50.063
49.964
49.985
49.986
50.02
细铜丝直径:
测量次数 直径平均 1 1
5.650
5.6562
5.6753
5.6554
5,6635
5.6586
5.647
注意事项:1、、测量时注意保证测量的是直径2、、确保被测物表面清洁
实验结论: : 小球直径为 5.001cm.细铜丝直径为 5.656mm
测定金属电阻率 班级
姓名
日期
成绩
实验名称
测定金属电阻率 实验目的:用伏安法间接测定某种金属导体的电阻率; 2 练习使用螺旋测微器。
实验原理:
根据电阻定律公式 R = ρS1,只要测量出金属导线的长度 l 和它的直径 d,计算出导线的横截面积 S,并用伏安法测出金属导线的电阻 R,即可计算出金属导线的电阻率
实验器材:
被金属导线,直流电源,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50Ω),电键,导线若干,螺旋测微器,米尺等.实验步骤:
⑴用螺旋测微器在被测金属导线上的三个不同位臵各测一次直径,求出其平均值 d,计算出导线的横截面积 S . ⑵按如图 5-2 所示的原理电路图连接好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电路。
⑶用毫米刻度尺测量接入电路中的被测金属导线的有效长度,反复测量 3 次,求出其平均值。
⑷把滑动变阻器的滑动片调节到使接入电路中的电阻值最大的位臵,电路经检查确认无误后,闭合电键 S。改变滑动变阻器滑动片的位臵,读出几组相应的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 I 和 U 的值,断开电键 S,求出导线电阻 R 的平均值。
⑸将测得的 R、l、d 值,代入电阻率计算公式 ρ ρ =
lRS=π d 24IlU中,计算出金属导线的电阻率。
⑹拆去实验线路,整理好实验器材。
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
表 1 次数 1 2 3平均 直径 d/mm 1.415 1.414 1.413 1.414 长度 l/cm 6.12 6.13 6.11 6.12 表 2 次数 电压 U/V 电流 I/A 电阻 R=U/I(Ω)
电阻的平均值(Ω)3 1.65 1.82 1.827 2 4.2 2.3 1.83 3 5 2.73 1.83 4 6 3.27 1.83 金属导线的横截面积 S=
金属的电阻率 mlSR 510 67.4
误差分析
1.金属丝的横截面积是利用直径计算而得到的,直径的测量是产生误差的主要来源之一; 2.采用伏安法测量金属丝的电阻时,必然带来系统误差; 3.金属丝的长度测量、电流表和电压表的读数等会带来偶然误差; 4.由于金属丝通电后发热升温,会使金属丝的电阻率变大,造成测量误差
注意事项:
⑴测量被测金属导线的有效长度,是指测量待测导线接入电路的两个端点之间的长度,亦即电压表两接入点间的部分待测导线长度,测量时应将导线拉直。
⑵本实验中被测金属导线的电阻值较小,因此实验电路必须采用电流表外接法。
⑶实验连线时,应先从电源的正极出发,依次将电源、电键、电流表、待测金属导线、滑动变阻器连成主干线路(闭合电路),然后再把电压表并联在待测金属导线的两端。
⑷闭合电键 S 之前,一定要使滑动变阻器的滑动片处在有效电阻值最大的位臵。
⑸在用伏安法测电阻时,通过待测导线的电流强度 I 的值不宜过大(电流表用0~0.6A 量程),通电时间不宜过长,以免金属导线的温度明显升高,造成其电阻率在实验过程中变化。
实验结论: : 金属丝的电阻率为 m 510 67.4。
练习用多用电表测电阻 班级
姓名
日期
成绩
实验名称
练习用多用电表测电阻
实验目的:
练习使用多用电表测电阻。
实验原理:
测量直流电阻部分即欧姆表是依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制成的,原理图如图13-2 所示,当红、黑表笔短接并调节 R 使指针满偏时 有中RER r rEIgx (1)
当电笔间接入待测电阻 R x 时,有
(2)
联立(1)、(2)式解得些 中R RRIIxggx(3)
由(2)式或(3)式可知,每一个 R x 都有一个对应 的电流值 I,如果在刻度盘上直接标出与 I 对应的 R x 的值,那么当红、黑表笔分别接触待测电阻的两端,就可以从表盘上直接读出它的阻值。
实验器材:
多用电表,标明阻值为几欧、几十欧、几百欧、几千欧的定值电阻各一个,小螺丝刀。
实验步骤:
1.机械调零,用小螺丝刀旋动定位螺丝使指针指在左端电流零刻度处,并将红、黑表笔分别接入“+”、“-”插孔。
2.选挡:选择开关臵于欧姆表“×1”挡。
3.短接调零:在表笔短接时调整欧姆挡的调零旋钮使指针指在右端电阻零刻度处,若“欧姆零点”旋钮右旋到底也不能调零,应更换表内电池。
4.测量读数:将表笔搭接在待测电阻两端,读出指示的电阻值并与标定值比较,随即断开表笔。
5.换一个待测电阻,重复以上 2、3、4 过程,选择开关所臵位臵由被测电阻值与中值电阻值共同决定,可臵于“×1”或“×10”或“×100”或“×1k”挡。
6.多用电表用完后,将选择开关臵于“OFF”挡或交变电压的最高挡,拔出表笔。
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
对象 指针指示值 倍率挡 电阻值/Ω 电阻 R 1
6.75 ×1
6.75 电阻 R 2
6.95 ×10
69.5 电阻 R 3
7.87 ×100
787 电阻 R 4
5.43 ×1k
5430
注意事项:
⑴1 1 .机械调零:用小螺丝刀旋动定位螺丝使指针指在左端电流零刻度处,并将红、黑表笔分别接入“+”、“-”插孔。
(2)测量读数时将表笔搭接在待测电阻两端,读出指示的电阻值。如果指针不指在中 中R R 4 ~41的范围内,必须重新进行调零选档的操作,直到选择出合适的倍率挡为止。
实验结论: :在测量不同的电阻时要选择不同的倍率
测定电源电动势和内阻 班级
姓名
日期
成绩
实验名称
测定电源电动势和内阻 实验目的:
掌握测定电池电动势和内阻的方法,学会用图象法处理数据.实验原理:
1.当滑动变阻器的阻值改变时,电路中路端电压和电流也随之改变.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可得方程组:rr2 21 1I UI U .由此方程组可求出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2 11 2 2 1I IU I U I ,2 11 2I IU Ur.2.以 I 为横坐标,U 为纵坐标,用测出的几组 U、I 值画出 U-I 图象,将所得的直线延长,则直线跟纵轴的交点即为电源的电动势值,图线斜率的绝对值即为内阻 r 的值;也可用直线与横轴的交点 I短 与ε求得短Ir.实验器材:
被测电池(干电池),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开关、导线等.实验步骤:
1.确定电流表、电压表的量程.按电路图把器材连接好.2.将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调至最大.3.闭合开关,调节变阻器,使电流表有明显示数,记录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4.用与步骤 3 同样的方法测量并记录 6-8 组 U、I 值.5.断开开关,整理好器材.6.根据测得的数据利用方程求出几组ε、r 值,最后算出它们的平均值.7.根据测得的数据利用 U-I 图象求得ε、r.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
次数 内容 1 2 3 4 5 6 I(A)
0.12
0.22
0.31
0.32
0.45
0.57
U(V)
1.37
1.32
1.22
1.14
1.12
1.05
2.用方程组求解ε、r 项目 组 电动势ε(V)
内阻 r(Ω)
第一组(1、4)
1.508 0.87 第二组(2、5)
1.738 1.15 第三组(3、5)
1.738 1.4平均值 1.542 1.14
3.用图象法求出ε、r(画在下面方框中)
0.1 0.2 0.3 0.4 0.5 0.61.001.051.101.151.201.251.301.351.40IU B Linear Fit of Data1_B
由图象可求出ε=1.446V,r=1.1Ω
注意事项:
⑴为了使电池的路端电压变化明显,电池的内阻宜大些.(可选用已使用过一段时间的干电池)⑵实验中不要将 I 调得过大,每次读完 U 和 I 的数据后应立即断开电源。避免干电池在大电流放电时极化现象严重,使得 E 和 r 明显变化.⑶在画 U-I 图线时,要使较多的点落在这条直线上或使各点均匀分布在直线的两侧。个别偏离直线太远的点可舍去不予考虑。这样,就可使偶然误差得到部分的抵消,从而提高精确度。
⑷干电池内阻较小时,路端电压 U 的变化也是比较小的,即不会比电动势小很多,这时,在画 U-I 图线时,纵轴的刻度可以不从零开始,而是根据测得的数据从某一恰当值开始(横坐标 I 必须从零开始)。但这时图线和横轴的交点不再是短路电流。不过直线斜率的绝对值照样还是电源的内阻。
实验结论: :电动势为 1.54V,内阻为 1.14Ω.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
班级
姓名
日期
成绩
实验名称
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
实验目的:
学会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 实验原理:
如果分子直径为 d,油滴体积是 V,油膜面积为 S,则 d=V/S,测出一滴油酸酒精溶液中纯油酸的体积 V,测出油膜的面积 S,估算出分子直径的数量级。
实验器材:
①注射器或滴管②事先配制好的油酸酒精溶液③量筒④盛有清水的浅盘⑤痱子粉⑥玻璃板⑦坐标纸
实验步骤:
1.用注射器或滴管将老师事先配制好的油酸酒精溶液一滴一滴地滴入量筒中,记下量筒内增加一定体积(如 1mL)时的滴数,由此计算出一滴油酸酒精溶液的体积,然后再按油酸酒精溶液的浓度计算出一滴油酸酒精溶液中纯油酸的体积 V。
2.往边长约为 30—40cm 的浅盘里倒入约 2cm 深的水,待水稳定后,将适量痱子粉均匀地洒在水面上。
3.用注射器或滴管将老师事先配制好的油酸酒精溶液滴在水面上一滴,形成如图 1—1 所示的形状,待油酸薄膜的性状稳定后,将准备好的玻璃板放在浅盘上,(注意玻璃板不能与油膜接触)然后将油膜的形状用彩笔描在玻璃板上。
4.将画有油膜轮廓的玻璃板正确的放在坐标纸上,计算出油膜的面积 S,求面积时以坐标纸上边长为 1cn 的正方形为单位,计算出正方形的个数,不足半个的舍去,多于半个的算一个,5.根据纯油酸的体积 V 和油酸的面积 S 可计算出油酸薄膜的厚度SVl ,即油酸分子的大小。
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
实验记录:
项目 油酸酒精溶液浓度 1mL 溶液的滴数 一滴油酸酒精溶液的体积 一滴油酸的体积 油膜面积 数值 1/200 50 1/50 1.0 × 10- 5 mL 85 误差分析
1.纯油膜体积的计算误差(1)酒精油酸溶液配制时的浓度误差.(2)每滴溶液的体积误差. 2.油膜面积的测量误差(1)油膜形状的画线误差;(2)数格子法本身是一种估算的方法,自然会带来误差.
注意事项:
1.油酸酒精溶液的浓度以小于 l‰为宜。
2.油酸酒精溶液的液滴要适当多一些。
3.每次实验时要让浅盘中的水稳定后再做。
4.痱子粉不宜撒得过厚,器具用后要清洗好。
实验结论: 油酸分子的大小可根据纯油酸的体积 V 和油酸的面积 S 计算出油酸薄膜的厚度SVl
电流表改装成电压表
班级
姓名
日期
成绩
实验名称
把电流表改装成电压表 实验目的:
1、掌握电流表改装为电压表的方法 2、掌握改装电压表的校对和误差计算的方法
实验原理:
如图2-23虚线框内所示,若改装的电压表的量程为U时,它表示当电压表两端的电压为U时,表 头 G分 担 的 电 压 为 满 偏 电 压 U g,通过表头G的电流为满偏电流 I g。则需串联的电 阻 R,满 足 下 列 关 系 :
I g =U g /R g =(U-U g)/R , 电压表的内阻
R v =R g +R=U〃R g /U g
上式中U g 可以由U g =I g R g 算出,其中I g 从刻度拄上直接读出;R g 由实验测出.
实验器材:
电流表、标准电压表、电阻箱、电位器、滑动变阻器、直流电源、开关、导线。
实验步骤:
(1)测量电流表的内电阻 R g
先按如图 2 所示电路图连接电路,断开 S 2,接通 S l,把电位器 R 由最大阻值逐渐向阻值变小进行调节,使电流表的指针达到满偏为止,这时电位器的阻值不得再调整,接通 S 2,调整电阻箱 R ′的阻值,使电流表的指针恰好偏转到满偏的一半,读出电阻箱 R ′的阻值,就是电流表的内电阻 R g。
(2)将电流表改装为电压表 ①改装量程为 2V 的电压表,按公式 R x =gIU-R g,计算分压电阻 R x 的值.
②按图 4 把电流表和电阻箱串联起来,选用电阻箱的阻值等于分压电阻 R x的值.
③改装后的电压表表盘的刻度值,按公式 U =mII〃 U m来计算.其中 U m 是改装后电压表的量程.
(3)改装后的电压表跟标准电压表核对
①按图 3 连接电路.
②闭合开关 S,调整滑动变阻器滑片,使改装的电压表的读数分别是 0.5V、1.0V、1.5V、2.0V 等,看标准电压表的读数是否与它一致.
③改装的电压表的读数是满刻度 U m 时,看标准电压表的读数 U 0,计算满刻度时的百分误差。
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
电流表内阻为 R g
=100
误差分析 利用“半偏法”测出电流表内阻 R g =R,事实上当 S 2 闭合后电路结构已发生变化,导致线路总电阻 R 总 减小,由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I =r RE知,线路上的电流增大,当流过电流表的电流为2gI时,流过电阻箱的电流大于2gI,故知R< R g,即“半偏法”把电流表的内阻测小了.
内阻测小的电流表改装成电压表后,电压表内阻的真实值比计算值大,故改装量程偏大.
注意事项:
(1)实验前要搞清电位器的阻值变化与其旋转方向的关系,一般来说顺时针旋转时电阻变小.实验前应将电位器逆时针转到底,使其阻值最大.(2)调半偏时,应只调R’,不能再调节R,以保证电路中的总电流(近似)不变.(3)选择实验器材R和R’时,要使R>>R,一般取100倍以上为好,这样才能认为电路中的总电流近似不变.注意所选择的可变电阻R , 必须为电阻箱.(4)电流表的内阻应多测几次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5)改装后的电压表,必须跟标准电压表进行核对,并计算出满度误差.为了保证核对时能从零刻度开始一格一格地进行,所以滑动变阻器必须采用分压式接法
实验结论: :
探究 变压器线圈两端的电压与匝数的关系
班级
姓名
日期
成绩
实验名称
探究变压器线圈两端的电压与匝数的关系
实验目的:
U1 一定时,n1,n2 对 U2 的影响 1 实验原理:
n1 一定,研究 n2 和 U2 的关系 n2 一定,研究 n1 和 U2 的关系
实验器材:
变压器,电压表,导线
实验步骤:
1、保持原线圈的匝数不变,改变副线圈的匝数,研究其对副线圈电压的影响。
2、保持副线圈的匝数不变,研究原线圈的匝数对副线圈电压的影响。
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
原线圈匝数 N1(匝)
200 400 800 副线圈匝数 N2(匝)
800 400 200 100 原线圈两端的电压 U1(V)
0.96 4.9 7.9 15.8 原线圈两端的电压 U2(V)
7.9 9.8 3.8 1.94 N1/N2 1/8 1/2 2 8 U1/U2 1/8 1/2 2 8
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变压器线圈两端的电压与匝数成正比。
数学表达式:U1/U2=N1/N2
注意事项:
1、要事先推测副线圈两端电压的可能值。
2、为了人身安全,只能使用低压交流电压,所用电压不要超过 12v,即使这样,通电时不要用手接触裸露的导线,接线柱。
3、为了多用电表的安全,使用交流电压档测电压时,先用最大量程档测试,大致确定电压后在选择适当的档位进行测量。
实验结论: 通过实验分析表明,原,副线圈的电压之比,等于两个线圈的匝数之比。
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
班级
姓名
日期
成绩
实验名称
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
实验目的:
利用单摆 来测定重力加速度
实验原理:
单摆在摆角小于 10°时的振动是简谐运动,其固有周期为 T=2π,由此可得g=。据此,只要测出摆长 l 和周期 T,即可计算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值。
由此通过测量周期 T,摆长 l 求重力加速度
实验器材:
铁架台(带铁夹),中心有孔的金属小球,约 1m 长的细线,米尺,游标卡尺(选用),秒表等。
实验步骤:
1.在细线的一端打一个比小球上的孔径稍大些的结,将细线穿过球上的小孔,制成一个单摆。
2.将铁夹固定在铁架台的上端,铁架台放在实验桌边,使铁夹伸到桌面以外,把做好的单摆固定在铁夹上,使摆球自由下垂。
3.测量单摆的摆长 l:用游标卡尺测出摆球直径 2r,再用米尺测出从悬点至小球上端的悬线长 l“,则摆长 l=l”+r。
4.把单摆从平衡位臵拉开一个小角度(不大于 10°),使单摆在竖直平面内摆动,用秒表测量单摆完成全振动 30 至 50 次所用的时间,求出完成一次全振动所用的平均时间,这就是单摆的周期 T。
5.将测出的摆长 l 和周期 T 代入公式 g= 求出重力加速度 g 的值。
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
1.用游标卡尺测量钢球直径 2r n
直径 2r(cm)
1.712
1.712
1.692
1.692
1.712
1.722 2.用米尺测量悬线长 l“ n
悬线长 l”(cm)
91.90
91.90
91.91
91.90
91.88
91.90 3.用秒表测量摆动 50 个周期用时为 1’34’’84=94.84’
1.钢球直径平均值 2r=(1.712+1.712+1.692+1.692+1.712+1.722)÷6=1.707(cm)2.悬线长平均值 l“=(91.90+91.90+91.91+91.90+91.88+91.90)÷6=91.898(cm)3.摆长 l=l”+r=91.898+1.707=93.605(cm)4.求出完成一次全振动所用的平均时间,即单摆的周期 T T=94.84÷50=1.8968(s)5.计算 g 将测出的摆长 l 和周期 T 代入公式 g= =10.27 误差分析:为什么所得 g=10.27 大于标准值?
注意事项:1、以摆球达到最低点时为测量点。2、在小球运动过程中不要让小球接触到其他物体。3、摆角应该在 10° 以内。4、单摆必修保持在平面内摆动。
实验结论: : g=10.27
第三篇:高中物理
19、影响结构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重心位置的高低、结构与地面接触所形成的支撑面的大小、结构的形状 ;20、影响结构的强度的主要因素:结构的形状、使用的材料、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
21、结构的类型:实体结构(外力分布在整个体积中)、框架结构(支撑空间而不充满空间)、壳体结构(外力作用在结构体的表面上);
22、经典结构设计的欣赏与评价:从 技术与文化 两个角度进行; 第六章:
23、小铁锤的锤头加工流程图:下料→划线→锯削→锉削→划螺孔中心线→钻孔→攻丝 →倒角→淬火→电镀;
24、小铁锤的锤柄加工流程图:下料→磨削圆头 →板牙套丝→电镀; 第七章:
25、系统的五个基本特性: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动态性、环境适应性;
26、系统分析的主要原则: 整体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综合性原则;
27、构成系统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1)至少要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要素(部分)才能组成系统,(2)要素(部分)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作用,按照一定方式形成一个整体,(3)整体具有的功能是各个要素(部分)的功能中所没有的; 第八章:
28、控制按人工干预来分:人工控制、自动控制,按执行部件来分:机械控制、气动控制、液压控制、电子控制;
29、控制系统中,将输出量通过适当的检测装置返回到输入端并与输入量进行比较的过程,就是 反馈 ;在控制系统中,除输入量(给定值)以外,引起被控量变化的各种因素称为干扰因素 ; 30、开环控制系统方框图:控制量输入量—→控制器—→执行器——→被控对象——→输出量闭环控制系统方框图:
第四篇:高中物理
高中物理
一、振动和波公式
1.简谐振动F=-kx {F:回复力,k:比例系数,x:位移,负号表示F的方向与x始终反向}
2.单摆周期T=2π(l/g)1/2 {l:摆长(m),g:当地重力加速度值,成立条件:摆角θ<100;l>>r}
3.受迫振动频率特点:f=f驱动力
4.发生共振条件:f驱动力=f固,A=max,共振的防止和应用
5.机械波、横波、纵波
6.波速v=s/t=λf=λ/T{波传播过程中,一个周期向前传播一个波长;波速大小由介质本身所决定}
7.声波的波速(在空气中)0℃:332m/s;20℃:344m/s;30℃:349m/s;(声波是纵波)
8.波发生明显衍射(波绕过障碍物或孔继续传播)条件: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者相差不大
9.波的干涉条件:两列波频率相同(相差恒定、振幅相近、振动方向相同)
10.多普勒效应:由于波源与观测者间的相互运动,导致波源发射频率与接收频率不同{相互接近,接收频率增大,反之,减小
1二、冲量与动量公式
1.动量:p=mv {p:动量(kg/s),m:质量(kg),v:速度(m/s),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
2.冲量:I=Ft {I:冲量(N s),F:恒力(N),t:力的作用时间(s),方向由F决定}
3.动量定理:I=Δp或Ft=mvt–mvo {Δp:动量变化Δp=mvt–mvo,是矢量式}
4.动量守恒定律:p前总=p后总或p=p’′也可以是m1v1+m2v2=m1v1′+m2v2′
5.弹性碰撞:Δp=0;ΔEk=0 {即系统的动量和动能均守恒}
6.非弹性碰撞Δp=0;0<ΔEK<ΔEKm {ΔEK:损失的动能,EKm:损失的最大动能}
7.完全非弹性碰撞Δp=0;ΔEK=ΔEKm {碰后连在一起成一整体}
8.物体m1以v1初速度与静止的物体m2发生弹性正碰:v1′=(m1-m2)v1/(m1+m2)v2′=2m1v1/(m1+m2)
9.由8得的推论-----等质量弹性正碰时二者交换速度(动能守恒、动量守恒)
10.子弹m水平速度vo射入静止置于水平光滑地面的长木块M,并嵌入其中一起运动时的机械能损失
E损=mvo2/2-(M+m)vt2/2=fs相对 {vt:共同速度,f:阻力,s相对子弹相对长木块的位移}
1三、力的合成与分解公式
1.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同向:F=F1+F2,反向:F=F1-F2(F1>F2)
2.互成角度力的合成:
F=(F12+F22+2F1F2cosα)1/2(余弦定理)F1⊥F2时:F=(F12+F22)1/2
3.合力大小范围:|F1-F2|≤F≤|F1+F2|
4.力的正交分解:Fx=Fcosβ,Fy=Fsinβ(β为合力与x轴之间的夹角tgβ=Fy/Fx)
1四、运动和力公式
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具有惯性,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牛顿第二运动定律:F合=ma或a=F合/ma{由合外力决定,与合外力方向一致}
3.牛顿第三运动定律:F=-F′{负号表示方向相反,F、F′各自作用在对方,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区别,实际应用:反冲运动}
4.共点力的平衡F合=0,推广 {正交分解法、三力汇交原理}
5.超重:FN>G,失重:FN
6.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条件:适用于解决低速运动问题,适用于宏观物体,不适用于处理高速问题,不适用于微观粒子
1五、匀速圆周运动公式
1.线速度V=s/t=2πr/T
2.角速度ω=Φ/t=2π/T=2πf
3.向心加速度a=V2/r=ω2r=(2π/T)2r
4.向心力F心=mV2/r=mω2r=mr(2π/T)2=mωv=F合 5.周期与频率:T=1/f
6.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关系:V=ωr
7.角速度与转速的关系ω=2πn(此处频率与转速意义相同)
8.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弧长(s):米(m);角度(Φ):弧度(rad);频率(f):赫(Hz);周期(T):秒(s);转速(n):r/s;半径(r):米(m);线速度(V):m/s;角速度(ω):rad/s;向心加速度:m/s2。
1六、平抛运动公式
1.水平方向速度:Vx=Vo
2.竖直方向速度:Vy=gt
3.水平方向位移:x=Vot
4.竖直方向位移:y=gt2/2
5.运动时间t=(2y/g)1/2(通常又表示为(2h/g)1/2)
6.合速度Vt=(Vx2+Vy2)1/2=[Vo2+(gt)2]1/2,合速度方向与水平夹角β:tgβ=Vy/Vx=gt/V0
7.合位移:s=(x2+y2)1/2,位移方向与水平夹角α:tgα=y/x=gt/2Vo
8.水平方向加速度:ax=0;竖直方向加速度:ay=g
1七、竖直上抛运动公式
1.位移s=Vot-gt2/2
2.末速度Vt=Vo-gt(g=9.8m/s2≈10m/s2)
3.有用推论Vt2-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o/g(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1八、自由落体运动公式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4.推论Vt2=2gh
1九、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1十、原子和原子核公式
1.α粒子散射试验结果a)大多数的α粒子不发生偏转;(b)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c)极少数α粒子出现大角度的偏转(甚至反弹回来)
2.原子核的大小:10-15~10-14m,原子的半径约10-10m(原子的核式结构)
3.光子的发射与吸收:原子发生定态跃迁时,要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hν=E初-E末{能级跃迁}
4.原子核的组成: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A=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Z=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5.天然放射现象:α射线(α粒子是氦原子核)、β射线(高速运动的电子流)、γ射线(波长极短的电磁波)、α衰变与β衰变、半衰期(有半数以上的原子核发生了衰变所用的时间)。γ射线是伴随α射线和β射线产生的〕
6.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2{E:能量(J),m:质量(Kg),c:光在真空中的速度}
7.核能的计算ΔE=Δmc2{当Δm的单位用kg时,ΔE的单位为J;当Δm用原子质量单位u时,算出的ΔE单位为uc2;1uc2=931.5MeV}。
十一、电磁振荡和电磁波公式
1.LC振荡电路T=2π(LC)1/2;f=1/T {f:频率(Hz),T:周期(s),L:电感量(H),C:电容量(F)}
2.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c=3.00×108m/s,λ=c/f {λ:电磁波的波长(m),f:电磁波频率} 1
十二、交变电流公式
1.电压瞬时值e=Emsinωt 电流瞬时值i=Imsinωt;(ω=2πf)
2.电动势峰值Em=nBSω=2BLv 电流峰值(纯电阻电路中)Im=Em/R总
3.正(余)弦式交变电流有效值:E=Em/(2)1/2;U=Um/(2)1/2;I=Im/(2)1/2
4.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中的电压与电流及功率关系
U1/U2=n1/n2;I1/I2=n2/n2;P入=P出
5.在远距离输电中,采用高压输送电能可以减少电能在输电线上的损失损′=(P/U)2R;(P损′:输电线上损失的功率,P:输送电能的总功率,U:输送电压,R:输电线电阻)〕
6.公式1、2、3、4中物理量及单位:ω:角频率(rad/s);t:时间(s);n:线圈匝数;B:磁感强度(T);S:线圈的面积(m2);U输出)电压(V);I:电流强度(A);P:功率(W)。
十三、电磁感应公式
1.[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计算公式]
1)E=nΔΦ/Δt(普适公式){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E:感应电动势(V),n:感应线圈匝数,ΔΦ/Δt:磁通量的变化率}
2)E=BLV垂(切割磁感线运动){L:有效长度(m)}
3)Em=nBSω(交流发电机最大的感应电动势){Em:感应电动势峰值}
4)E=BL2ω/2(导体一端固定以ω旋转切割){ω:角速度(rad/s),V:速度(m/s)}
2.磁通量Φ=BS {Φ:磁通量(Wb),B: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T),S:正对面积(m2)}
3.感应电动势的正负极可利用感应电流方向判定{电源内部的电流方向:由负极流向正极}
4.自感电动势E自=nΔΦ/Δt=LΔI/Δt{L:自感系数(H)(线圈L有铁芯比无铁芯时要大),ΔI:变化电流,t:所用时间,ΔI/Δt:自感电流变化率(变化的快慢)}
十四、磁场公式
1.磁感应强度是用来表示磁场的强弱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单位T),1T=1N/Am
2.安培力F=BIL;(注:L⊥B){B:磁感应强度(T),F:安培力(F),I:电流强度(A),L:导线长度(m)}
3.洛仑兹力f=qVB(注V⊥B);质谱仪〔见第二册P155〕 {f:洛仑兹力(N),q:带电粒子电量(C),V:带电粒子速度(m/s)}
4.在重力忽略不计(不考虑重力)的情况下,带电粒子进入磁场的运动情况(掌握两种):
(1)带电粒子沿平行磁场方向进入磁场:不受洛仑兹力的作用,做匀速直线运动V=V0
(2)带电粒子沿垂直磁场方向进入磁场:做匀速圆周运动,规律如下a)F向=f洛=mV2/r=mω2r=mr(2π/T)2=qVB;r=mV/qB;T=2πm/qB;(b)运动周期与圆周运动的半径和线速度无关,洛仑兹力对带电粒子不做功(任何情况下);(c)解题关键:画轨迹、找圆心、定半径、圆心角(=二倍弦切角)。
十五、恒定电流公式
1.电流强度:I=q/t{I:电流强度(A),q:在时间t内通过导体横载面的电量(C),t:时间(s)}
2.欧姆定律:I=U/R {I:导体电流强度(A),U:导体两端电压(V),R:导体阻值(Ω)}
3.电阻、电阻定律:R=ρL/S{ρ:电阻率(Ω m),L:导体的长度(m),S:导体横截面积(m2)}
4.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E/(r+R)或E=Ir+IR也可以是E=U内+U外{I:电路中的总电流(A),E:电源电动势(V),R:外电路电阻(Ω),r:电源内阻(Ω)}
5.电功与电功率:W=UIt,P=UI{W:电功(J),U:电压(V),I:电流(A),t:时间(s),P:电功率(W)}
6.焦耳定律:Q=I2Rt{Q:电热(J),I:通过导体的电流(A),R:导体的电阻值(Ω),t:通电时间(s)}
7.纯电阻电路中:由于I=U/R,W=Q,因三此W=Q=UIt=I2Rt=U2t/R
8.电源总动率、电源输出功率、电源效率:P总=IE,P出=IU,η=P出/P总{I:电路总电流(A),E:电源电动势(V),U:路端电压(V),η:电源效率}
9.电路的串/并联 串联电路(P、U与R成正比)并联电路(P、I与R成反比)
电阻关系(串同并反)R串=R1+R2+R3+ 1/R并=1/R1+1/R2+1/R3+
电流关系 I总=I1=I2=I3 I并=I1+I2+I3+
电压关系 U总=U1+U2+U3+ U总=U1=U2=U3
功率分配 P总=P1+P2+P3+ P总=P1+P2+P3+
10.欧姆表测电阻
(1)电路组成(2)测量原理
两表笔短接后,调节Ro使电表指针满偏,得
Ig=E/(r+Rg+Ro)
接入被测电阻Rx后通过电表的电流为
Ix=E/(r+Rg+Ro+Rx)=E/(R中+Rx)
由于Ix与Rx对应,因此可指示被测电阻大小
(3)使用方法:机械调零、选择量程、欧姆调零、测量读数{注意挡位(倍率)}、拨off挡。
(4)注意:测量电阻时,要与原电路断开,选择量程使指针在中央附近,每次换挡要重新短接欧姆调零。
11.伏安法测电阻
电流表内接法
电压表示数:U=UR+UA
电流表外接法:
电流表示数:I=IR+IV
Rx的测量值=U/I=(UA+UR)/IR=RA+Rx>R真
Rx的测量值=U/I=UR/(IR+IV)=RVRx/(RV+R)
选用电路条件Rx>>RA [或Rx>(RARV)1/2]
选用电路条件Rx<
12.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限流接法与分压接法
限流接法
电压调节范围小,电路简单,功耗小
便于调节电压的选择条件Rp>Rx
电压调节范围大,电路复杂,功耗较大
便于调节电压的选择条件Rp 1
十六、电场公式
1.两种电荷、电荷守恒定律、元电荷:(e=1.60×10-19C);带电体电荷量等于元电荷的整数倍
2.库仑定律:F=kQ1Q2/r2(在真空中){F:点电荷间的作用力(N),k:静电力常量k=9.0×109N m2/C2,Q1、Q2:两点电荷的电量(C),r:两点电荷间的距离(m),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电场强度:E=F/q(定义式、计算式){E:电场强度(N/C),是矢量(电场的叠加原理),q:检验电荷的电量(C)}
4.真空点(源)电荷形成的电场E=kQ/r2 {r:源电荷到该位置的距离(m),Q:源电荷的电量}
5.匀强电场的场强E=UAB/d {UAB:AB两点间的电压(V),d:AB两点在场强方向的距离(m)}
6.电场力:F=qE {F:电场力(N),q:受到电场力的电荷的电量(C),E:电场强度(N/C)}
7.电势与电势差:UAB=φA-φB,UAB=WAB/q=-ΔEAB/q
8.电场力做功:WAB=qUAB=Eqd{WAB:带电体由A到B时电场力所做的功(J),q:带电量(C),UAB:电场中A、B两点间的电势差(V)(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E:匀强电场强度,d:两点沿场强方向的距离(m)}
9.电势能:EA=qφA {EA:带电体在A点的电势能(J),q:电量(C),φA:A点的电势(V)}
10.电势能的变化ΔEAB=EB-EA {带电体在电场中从A位置到B位置时电势能的差值}
11.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ΔEAB=-WAB=-qUAB(电势能的增量等于电场力做功的负值)
12.电容C=Q/U(定义式,计算式){C:电容(F),Q:电量(C),U:电压(两极板电势差)(V)}
13.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C=εS/4πkd(S:两极板正对面积,d:两极板间的垂直距离,ω:介电常数)
14.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Vo=0):W=ΔEK或qU=mVt2/2,Vt=(2qU/m)1/2
15.带电粒子沿垂直电场方向以速度Vo进入匀强电场时的偏转(不考虑重力作用的情况下)
类平垂直电场方向:匀速直线运动L=Vot(在带等量异种电荷的平行极板中:E=U/d)
抛运动平行电场方向: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d=at2/2,a=F/m=qE/m 1
十七、能量守恒定律公式
1.阿伏加德罗常数NA=6.02×1023/mol;分子直径数量级10-10米
2.油膜法测分子直径d=V/s {V:单分子油膜的体积(m3),S:油膜表面积(m)2}
3.分子动理论内容: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大量分子做无规则的热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4.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1)r10r0,f引=f斥≈0,F分子力≈0,E分子势能≈0
5.热力学第一定律W+Q=ΔU{(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在效果上是等效的),W:外界对物体做的正功(J),Q:物体吸收的热量(J),ΔU:增加的内能(J),涉及到第一类永动机不可造出}
6.热力学第二定律
克氏表述:不可能使热量由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它变化(热传导的方向性);
开氏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并把它全部用来做功,而不引起其它变化(机械能与内能转化的方向性){涉及到第二类永动机不可造出}
7.热力学第三定律:热力学零度不可达到{宇宙温度下限:-273.15摄氏度(热力学零度)1
十八、气体的性质公式
1.气体的状态参量:
温度:宏观上,物体的冷热程度;微观上,物体内部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的标志
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关系:T=t+273 {T:热力学温度(K),t:摄氏温度(℃)}
体积V:气体分子所能占据的空间,单位换算:1m3=103L=106mL
压强p:单位面积上,大量气体分子频繁撞击器壁而产生持续、均匀的压力,标准大气压:
1atm=1.013×105Pa=76cmHg(1Pa=1N/m2)
2.气体分子运动的特点:分子间空隙大;除了碰撞的瞬间外,相互作用力微弱;分子运动速率很大
3.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p1V1/T1=p2V2/T2 {PV/T=恒量,T为热力学温度(K)}
初中物理
一、速度公式
火车过桥(洞)时通过的路程s=L桥+L车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
二、密度公式
(ρ水=1.0×103 kg/ m3)
冰与水之间状态发生变化时m水=m冰 ρ水>ρ冰 v水<v冰
同一个容器装满不同的液体时,不同液体的体积相等,密度大的质量大
空心球空心部分体积V空=V总-V实
三、重力公式
G=mg(通常g取10N/kg,题目未交待时g取9.8N/kg)
同一物体G月=1/6G地 m月=m地
四、杠杆平衡条件公式
F1l1=F2l2 F1 /F2=l2/l1
五、动滑轮公式
不计绳重和摩擦时F=1/2(G动+G物)s=2h
六、滑轮组公式
不计绳重和摩擦时F=1/n(G动+G物)s=nh
七、压强公式(普适)
P=F/S固体平放时F=G=mg
S的国际主单位是m2 1m2 =102dm2 =106mm2
八、液体压强公式P=ρgh
液体压力公式F=PS=ρghS
规则物体(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公式通用
九、浮力公式
(1)F浮=F’-F(压力差法)
(2)F浮=G-F(视重法)
(3)F浮=G(漂浮、悬浮法)
(4)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ρ液gV排(排水法)
十、功的公式
W=FS把物体举高时W=GhW=Pt
十一、功率公式
P=W/tP=W/t=Fs/t=Fv(v=P/F)
十二、有用功公式
举高W有=Gh水平W有=FsW有=W总-W额
十三、总功公式
W总=FS(S=nh)W总=W有/ηW总= W有+W额 W总=P总t
十四、机械效率公式
η=W有/W总
η=P有/ P总
(在滑轮组中η=G/Fn)
(1)η=G/ nF(竖直方向)
(2)η=G/(G+G动)(竖直方向不计摩擦)
(3)η=f / nF(水平方向)
热学部分
十五、热学公式
C水=4.2×103J/(Kg·℃)
1.吸热:Q吸=Cm(t-t0)=CmΔt
2.放热:Q放=Cm(t0-t)=CmΔt
3.热值:q=Q/m
4.炉子和热机的效率: η=Q有效利用/Q燃料
5.热平衡方程:Q放=Q吸
6.热力学温度:T=t+273K
7.燃料燃烧放热公式Q吸=mq或Q吸=Vq(适用于天然气等)
电学部分
1.电流强度:I=Q电量/t
2.电阻:R=ρL/S
3.欧姆定律:I=U/R
4.焦耳定律:
(1)Q=I2Rt普适公式)
(2)Q=UIt=Pt=UQ电量=U2t/R(纯电阻公式)
5.串联电路:
(1)I=I1=I2
(2)U=U1+U2
(3)R=R1+R2
(4)W=UIt=Pt=UQ(普适公式)
(5)W=I2Rt=U2t/R(纯电阻公式)
(6)U1/U2=R1/R2(分压公式)
(7)P1/P2=R1/R2
6.并联电路:
(1)I=I1+I2
(2)U=U1=U2
(3)1/R=1/R1+1/R2 [ R=R1R2/(R1+R2)]
(4)I1/I2=R2/R1(分流公式)
(5)P1/P2=R2/R1
7.定值电阻:
(1)I1/I2=U1/U2
(2)P1/P2=I12/I22
(3)P1/P2=U12/U22
8.电功:
(1)W=UIt=Pt=UQ(普适公式)
(2)W=I2Rt=U2t/R(纯电阻公式)
9.电功率:
(1)P=W/t=UI(普适公式)
(2)P=I 2R=U2/R(纯电阻公式)
常用物理量
1.光速:C=3×108m/s(真空中)
2.声速:V=340m/s(15℃)
3.人耳区分回声:≥0.1s
4.重力加速度:g=9.8N/kg≈10N/kg
5.标准大气压值:760毫米水银柱高=1.01×105Pa
6.水的密度:ρ=1.0×103kg/m3
7.水的凝固点:0℃
8.水的沸点:100℃
9.水的比热容:C=4.2×103J/(kg·℃)
10.元电荷:e=1.6×10-19C
11.一节干电池电压:1.5V
12.一节铅蓄电池电压:2V
13.对于人体的安全电压:≤36V(不高于36V)
14.动力电路的电压:380V
15.家庭电路电压:220V
16.单位换算:
(1)1m/s=3.6km/h
(2)1g/cm3=103kg/m3
(3)1kw·h=3.6×106J
第五篇:高中物理教学计划
高中物理教学计划范文5篇
时间流逝得如此之快,我们的工作又进入新的阶段,为了在工作中有更好的成长,做好计划,让自己成为更有竞争力的人吧。拟起计划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物理教学计划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物理教学计划 篇1一、学科要求背景分析
高中物理是普通高中科学领域学习的一门基础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相衔接,只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高中物理课程学习有助于学生继续学习基本的物理知识和技能;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认识物理学对科技进步以及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为学生终身发展,形成科学世界观,发展观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一)课程总目标
1认识领域。学习全面的物理基础知识及应用。
2操作领域方面。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初步学会科学的研究物理问题,寻找物理规律的方法。
3情意领域方面。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志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客服困难,团结协作,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课程具体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了解物质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思想;认识实验在物理学中的作用地位,掌握实验的技能会使用一些基本实验仪器能独立完成一些物理实验;了解物理学的发展进程以及与其他学科的用用;能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通过概念,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物理工具在物理发展中的应用,作用;能计划并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努力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参加实践活动,尝试发表自己的见解,尝试运用物理原理自己解释;具有质疑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领略自然界的奇妙和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有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实践的意识;具有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关心国内外的科技发展现状。
三、教学内容
1选用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
2具体内容
走进物理课堂之前
物理学与人类文明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第三章相互作用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
3各章节课时安排表
四、学生现状分析
由于刚上高中,对每个同学的具体情况还不怎么清楚,从整体来看我所交的三个班里有两个班是尖子班,他们的入学成绩还可以,可是物理成绩基础总的来说还是比较差的,所以在学习当中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加强,对物理的概念理解方面多加强,多练多做。另外的一个平行班将会做一些调整讲的会稍微慢一点。
总的来说,三个班都需要花一定的精力去了解学生,从而制定适合的学习计划。
五、具体实施
1.精讲精练
为了达成学习目标和计划,首先要提高上课和作业的效率。上课时结合世纪金榜,讲解优化组合。
2.及时反馈
课中及时提问抓紧时间时刻关注学生的反馈信息,课后作业及时批改,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3.分层教学
对会考水平知识的掌握要求,对文科,理科的要求按一定要求分层教学。
4.对学困生的具体措施
对那些学生要把该弄懂的基础知识弄懂,保证会考过关。对他们正确引导,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
5.教学反思
由于刚担任高中物理教学工作,所以在很多方面我肯定存在很多问题,教学反思是我要做的一项常规工作,要多听课多总结,多让老师听我的课多提意见,来促进我的提高!
6.作业的要求
作业分为课内作业和课外作业,最主要就是课后作业练习和教辅资料的作业,期间还会针对一些易错点,组织练习题进行加深巩固。
高中物理教学计划 篇2一、学生基本情况:
经过上学期的努力,学生对物理学习的认识和重视程度逐渐加深,能够掌握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根据期终考试情况来看,平均成绩基本达到要求,优良率较好,平行班成绩差距不大,但提高班优势不是很足,及格率有待提高,极差学生需要减少。
目前主要解决的问题:
1、有些基本概念和知识掌握还不够牢固,某些知识的运用还不够灵活,不能理论联系实际,物理思想还不够。
2、学生对物理学习重视还不够,需要进一步加强。
3、需要培养学生掌握更好的物理学习方法,书写规范性需要加强。针对此种情况,制定如下相应方针:
1、加强备课,多进行物理教法的研究,增加和优化物理实验,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实效性,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抓好双基落实,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勤思考、多动手,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强调作业书写的规范性
3、做好平时的测验,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做好重点突破,同时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加强学生对物理的重视。
4、抓好差生,争取一开始不拉掉一个学生,提高学生的优秀率,适当增加平时题目的难度,不至于使学生见到少难的题目,便失去信心。
具体到整学期的教研教学:
(一)花大力气落实常规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每一位学生物理学习都有进步。
1、抓好教师备课关。通过教研活动,在每次教研活动时间,规定一部分时间作为各年级备课组集体备课讨论时间。形式上各年级备课由本年级备课组长一人主讲,介绍备课思想与所做的工作,由全组成员共同讨论,做到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发挥全组教师的集体智慧和力量。达到“备教材、备教法、备实验、备学生、备反馈环节”,原则上做到“细备课”、“精备课”,做到课堂事件无遗漏,能注重学生特点,从学生实际和学校实际出发。
2、在教研活动期间探讨上课质量问题。要求组内教师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能力,精讲多练,狠抓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争取大面积丰收,不放弃每一名学困生,并进一步培养尖子生。
3、在教研组教研期间做好作业的批改与交流工作,研究作业与练习反映出来学生的问题的对策。作业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巩固,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分析问题速度和质量的提高。
4、在教研活动期间探讨学生辅导方式与成效。以备课组为单位,实现各层次学生有针对性地辅导。但辅导应以学生需求为主,不占用学生有限的课外自习时间。
5、研讨如何做好物理学科后进生与尖子生的工作。搞好学生学习环境与条件的创设,不给学生留过多的作业,由教师进行不定期集中辅导。
(二)研讨教育教学规律,使教育教学秩序与教学环节更趋于合理化
1、配合学校安排,搞好组内听课,开展多层次的听课和随机听课。听课结束后,在教研活动期间,由主讲教师对课堂设计和预期的教学效果做出评价,以此来提高组内教师对教学各环节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2、在教研活动期间,安排各种课型的教学讲评活动。发挥本学年第一学期的经验,进一步探讨除常规新授课之外的实验操作课、实验交流课、习题课、章单元小结课、期中期末复习课、试卷讲评课等课型的规律与特点。
3、本学期将有目的地进行教研组内说课活动。通过每次教研活动时间说课活动,进一步使教师明确教育教学理论,对教育规律的把握,提高业务能力。
4、在教研活动期间,研讨与教育教学相关的发生在当前阶段的现象。
(三)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条件,为专业化教师提供帮助
1、加强教师的业务学习与岗位培训。参加各种机会的外出听课,外出学习,校本培训等。
2、注重教研组与其他教研组、其它兄弟学校物理组之间的交流,取长补短,加强合作,多学习,多探讨,多提高。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尽可能使我校物理教学工作在有限的空间与时间内有较大的进展。
附:相应教学章节教学要求
第六章 力与运动
1、理解合力、分力和力的合成的概念。
2、学会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实验的探究方法。
3、了解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实验结论。
4、会用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实验结论进行简单计算。
5、理解并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
6、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原理,学会牛顿第一定律实验的探究方法。
7、理解并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8、理解并掌握惯性的定义,会用惯性解释有关问题。
9、通过观察,了解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运动的变化。
10、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力是如何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
11、知道在非平衡力的作用下,物体的运动状态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第七章 压强
1、知道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有关因素。
2、通过实验理解压力。
3、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5、知道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知道液体内部存在压强。
6、通过实验,探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7、知道液体压强的分布规律。
8、能利用液体内部压强的分布规律解释分析一些简单的有关问题。
9、能在实际应用中辨认连通器,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10、知道船闸的工作原理,能用连通器原理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11、了解液压技术的原理,知道一些液压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12、知道大气压强的存在,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13、知道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过程和结论。
第八章 流体的力现象
1、知道气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了解飞机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
3、认识浮力。
4、了解产生浮力的`原因。
5、了解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6、知道阿基米德原理,会计算浮力的大小。
7、理解沉浮条件。
8、利用沉浮条件解释潜艇、气球等的原理。
9、能应用沉浮条件解释一些简单问题。
10、通过实验探究,熟悉浮力,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
第九章 功与机械
1、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
2、知道机械功的概念。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3、结合实例理解功率的概念。了解功率在实际中的应用。
4、理解机械效率。
5、了解机械使用的历史发展过程。认识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第十章 机械能
1、理解动能、势能的概念;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能解释一些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简单物理现象;了解生活中的水能和风能的利用。
2、通过学习,了解动能、重力势能的大小各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能解释简单的现象,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
3、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高中物理教学计划 篇3一、做好初、高中物理知识的衔接,稳扎稳打上台阶。学生对高中物理的学习感到较难,上课能听懂,作业却不会做的现象比比皆是。是什么原因导致初中物理学得很好的学生到了高一却束手无策呢?首先,从教材上看,初中物理以观察、实验入手,内容形象直观。高中物理则要求能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抽象出理想化模型,特别要求学生能分析出具体的物理过程,内容比初中更深更广更抽象,进度也较快,而且课堂上反复练习的时间少,使学生学习感到困难。其次,从要求看,初中要求学生大面积及格,教学难度基本控制在教学大纲范围内,对物理问题的解决停留在模仿、套用公式上。而高中很大程度上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等。
二、教学过程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模式,提高学生的动态思维能力、发散性和辐射性思维的能力。具体做法是讲解习题要注意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指导,有计划地逐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习题讲解时,要把重点放在物理过程的分析上,并把物理过程图形化,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画示意图是将抽象的情景形象化,把抽象的物理过程具体到有形,建立物理模型的重要手段,注重培养学生审题时一边读题一边画图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在讲解物理习题时,一定要培养学生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的能力,帮助学生从多角度对习题进行分析,从而找到最佳的解题途径,这点在做作业时同样适用。另外,例题选取时,尽量用典型、常见的题,特别能同时温习旧知识的例题最好。我相信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掌握是需要多次强化的。
三、实施大成课堂教学模式,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在我校已开展多日,在高一物理教学中实施大成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这一精神,关注学生长远发展,教学计划的制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组建物理学习小组,分组讨论。现有的物理教学,其信息的传播主要是采取了两种模式,即教师学生和教师学生,限于教师和学生群体之间的彼此影响,忽视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从信息论的角度看:教学中信息的合理传播应该采取这种模式,即:教师学生和学生学生,实现生生互动,这样处理学生在课堂上留下的疑问快捷方便。在物理教学中组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缓解教师辅导资源的相对不足。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讨论,培养和训练了学生的表达、求助、协调、反思等技能。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也是以小组作为整体来评价的,无论是平时课堂内外小组合作学习的及时评价,还是阶段单元测验评价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以标准参照评价。避开了只对个人的评价给学生带来的忧虑。
在高中物理课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对培养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自己愿意去学、能够学、会学、培养学习兴趣以及改善人际关系、缓解心理压力、合理利用学生资源、提升学生学业成绩等都大有好处。小组学习方式与其它学习方式一起互为补充,丰富了高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高中物理教学计划 篇4本学期我校高中物理教研组教学,认真学习和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紧紧围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个中心,狠抓教学常规的落实,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本校物理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具体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点:
1.认真学习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物理课程标准》、《学科标准解读》和有关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等各类课程改革的材料。
2.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交流。
1.设立新课程标准教学研究小组,共同研究,促使课程改革。本学期教学研究内容主要是。
⑴优化课堂教学,实施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
⑵构建教学模式,重视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和情境教学。
⑶开展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重视科学探究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加强教学常规调研,做好备课教案、听课笔记、作业批改等的检查。
高中物理教学计划 篇5一、指导思想
教育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施第三步战略目标,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根据党的要求,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是增强综合国力、应对国际竞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件大事。为了认真落实,本学期里,物理学科将围绕课程改革这一中心问题展开工作。以下是一些具体的设想:
二、切实推进物理课程改革
1、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将目标定位在“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新教育理念。要把每一位学生潜能的开发,健康个性的发展,自我教育、规划自身的发展,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的初步形成,参与竞争包括国际竞争的意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初步形成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
2、展示优秀课,推广探究性课堂教学模式
只有这样,新的课程标准才能得以落实。否则,必然是旧瓶装新酒,无法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
3、落实物理实践活动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社会实践活动,初中教学大纲规定,每学期必须至少进行一次物理实践活动,高中教学大纲也规定每学期要搞一次课题研究活动,而且,中考、高考的命题也越来越重视实践题。为了检验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也为了展示一下我市前一阶段这方面工作的成绩,本学期将进行初中物理实践活动报告的征集和评比活动,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高中物理课题研究活动报告的征集和评比,争取掀起一个实践活动的高潮。
三、狠抓毕业班教学
教育的地位在新的世纪里不仅得到了巩固,而且还有了更快的提高。学生的学习也越来越受到家长的重视。所以对毕业班教学的研究不能弱化。xx年的高考物理,又将实行间断了二年的单科考试,而且各高校的选科方案也已公布,物理学科成了绝大多数高校绝大多数专业的选考学科。这对物理学科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会。我们必须花大力气研究考试的趋势,并拿出具有针对性的复习措施,把握高考动态,提高复习效率,争取在xx年的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四、搞好师资培养
优秀、整齐的师资队伍是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本学期里还要配合学校搞好新上岗教师的培训工作。继续在期中分初、高中开展一些集体备课和开课研讨活动,让他们能够尽快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以完成教学任务。在去年百节好课评比的基础上,让好课获得者开课亮相,一方面展示他们的教学风采,另一方面在实践中进一步锻炼和培养青年教师。最后还要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要督促并帮助他们总结教学实践,宣传他们的成功的教学经验,扩大他们的影响力。还要千方百计地创造和争取机会,使少数特别有潜力的中青年教师尽快地成为名师。
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能上好课,而且还要善于进行教学科研。也就是要努力成为学者型的教师。为了促进物理学科的教科研工作,本学期将进行论文及教案评比。教学离不开研究,研究更离不开教学,只有把教学与研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使教研发挥出最大的效益,才能使物理教师上腾飞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