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物理史实
高中物理史实(油田一中)
1.伽利略发现单摆的等时性,首先研究了惯性运动(理想斜面实验)和落体运动的规律,做了理想斜面实验和比萨斜塔实验,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方法开创物理学研究的新纪元;
2.开普勒发现天体运动三定律;
3.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牛顿运动定律、认为光是一种粒子;
4.卡文迪许通过扭称实验,最早测出了万有引力恒量G;
5.惠更斯:波动理论(惠更斯原理)(适用于机械波、电磁波、光波),认为光是一种波,但否定光具有粒子性;
6.爱因斯坦一生中开创了物理学的四个领域: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宇宙学和统一场论。提出了质能方程和光电效应方程;
7.库仑发明了库仑扭秤,利用扭秤,他根据实验得出了电学中的基本定律──库仑定律。把同样的结果推广到两个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它标志着电学和磁学研究从定性进人了定量研究;
8.奥斯特发现电流周围存在磁场;
9.法拉第提出用电场线表示电场,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磁生电)并发现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揭开了电气化时代的序幕;
10.麦克斯韦建立了完整的电磁场理论,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并预言光也是一种电磁波;
11.赫兹用实验的方法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测出了实验中电磁波的频率和波长,从而计算出了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发现电磁波的速度等于光速。不仅证实了麦克斯韦理论,更重要的是开创了无线电电子技术的新纪元;
12.安培提出分子电流假说,并解释了相应的磁现象,发现了通电导体在磁场所受安培力的规律;洛伦兹发现了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洛仑兹力)的公式;
14普朗克提出能量子假说、通过研究电磁辐射,提出了电磁波的量子理论;托马斯·杨:双缝干涉实验,证实了光的波动性;菲涅耳让光通过不透明的圆盘衍射获得了泊松亮斑,证实了光具有波动性;伦琴:德国物理学家,发现伦琴射线(也叫X射线,是一种频率介于紫外线与γ射线的电磁波);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预言了中子的存在,发现了质子;19 贝克勒尔首先发现天然放射现象;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居里夫人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和“镭”,小居里夫妇发现正电子,用人工方法得到放射性同位素;汤姆生发现了电子,指出阴极射线是高速的电子流,提出原子结构模型(枣糕模型)23玻尔用量子化理论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氢原子发光)。
24、1971年国际计量大会规定的7个基本单位:长度:米(m),质量:千克(Kg),时间:秒(s),电流:安[培](A),热力学温度:开[尔文](K),物质的量:摩[尔](mol),发光强度:坎[德拉](cd)。
第二篇:当代文学史基本史实
《当代文学》知识点综合加强版
一、名词解释:(20分,四个)
1.三红一创
三红一创:对17年长篇小说代表作的简称。“三红”指吴强的《红日》;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梁斌的《红旗谱》。“一创”指柳青的《创业史》。
2、样板戏
文革时期被树立为“革命样板戏”的以戏剧为主的二十几个舞台艺术作品的俗称。其代表性的作品有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五个剧目。
3.三个崛起
三个崛起指20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出现的三篇为朦胧诗辩护的文章,具体指: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和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主要思想有:
第一、朦胧诗代表了由非我向自我、非人向人的回归的趋势。
第二、朦胧诗代表了回归艺术本身的趋势。
第三、提出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呼声,公开亮出了现代主义的旗帜。
4.三突出
三突出是中国文革期间的文艺指导理论之一。最早由于会泳在1968年5月23日在《文汇报》撰文《让文艺界永远成为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阵地》一文中提出,受到江青等人的赞同和推广,被称为“文艺创作塑造无产阶级英雄人物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
三突出指:
1.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
2.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
3.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其具体实践是在文艺创作中把正面人物放在画面或舞台的中央,打正光,而反面人物要在角落打底光或背光,等等。
5.陕军东征(不是特别重要)
陕军东征是20世纪90年代的一种文学现象,在作家出版社为《最后一个匈奴》举行的座谈会上,某文学评论家说:“陕西人要来个挥马东征啊”。随后,光明日报记者韩小蕙在《光明日报》发表了题为《“陕军东征”火爆京城》。“陕军东征”由此得名。陕军东征有五位作家:高建群、贾平凹、陈忠实被称为“东征三驾马车”,加之京夫和程海被人们称为“五虎将”。东征 陕军东征“三驾马车”陈忠实:《白鹿原》(1997年荣获茅盾文学奖)
高建群:《最后一个匈奴》
贾平凹:《废都》
陕军东征“五虎将”
建群:《最后一个匈奴》
贾平凹:《废都》
陈忠实:《白鹿原》
京夫: 《八里情仇》
程海:《热爱命运》
6.先锋小说(不是特别重要)
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马原、莫言、残雪、格非、孙甘露、余华等为代表,在叙事革命、语言试验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同时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激进的试验。所谓先锋精神,就是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 1 名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先锋文学从某种程度上是对启蒙与人性的怀疑,打破了传统的文学规范,使得极端个人化的写作成为可能,对以后的文学创作影响较大。
7.反思文学
通过艺术概括,深刻地揭示出极左思潮和现代迷信给党和人民造成的巨大损失和严重后果,从不同方面总结了党的优良传统受到破坏的历史教训,启示人们思考产生历史悲剧的社会原因,以防悲剧重演的这类文学作品称为反思文学。反思文学具有较为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揭露和批判极左路线、反对官僚主义,揭示社会和历史悲剧,呈现和剖析悲剧人物的命运遭际,刻画悲剧人物性格是它们共同具有的特色。如《内奸》(方之)、《李顺大造屋》(高晓声)、《剪辑错了的故事》(茹志鹃)、《布礼》(王蒙)、《人到中年》(谌容)、《芙蓉镇》(古华)等。
8.朦胧诗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坛上涌动着一股崭新的诗潮,因章明发表《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而得名。其成员包括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江河、芒克、多多、梁小斌等。他们从自我心灵出发,以象征、隐喻、通感等现代诗歌的艺术技巧创作了一批具有新的美学特点的诗歌。如北岛的《回答》顾城的《一代人》等。
9.第一次文代会
第一次文代会,全名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于1949年7月2日——19日。第一次文代会是左翼作家的会师大会,从解放区、国统区、农村、工厂、部队、学校等各条战线上的左翼作家都汇集北平。第一次文代会既是对过去的新文学史的一次总结,又是当代文学的开端。
第一次文代会的历史贡献在于:1.大会确定了文艺要为人民服务并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今后中国文艺发展的方针。2.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及全国文联下属的各个协会,搭建了建国后中国的文艺体制。3.一批作家随着政治导向而改变自己的文风,重组了中国的作家队伍。4.一大批作家进入到文艺界的领导岗位。
10.寻根文学
1985年前后形成潮涌的“寻根小说”创作,“超越社会政治层面,突入历史深处而对中国的民间生存和民族性格进行文化学和人类学的思考”。寻根小说最为显著的特点在于: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方法,丰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综览寻根小说,这一批作家对自己所寻的“根”究竞是什么,“文化”这一概念究竟是什么等并不甚了然,其对“根”或“文化”的态度也较矛盾,概括地说大致有这样三类:一是持肯定态度,代表作主要有阿城的《棋王》。二是持否定态度,代表作有韩少功的《爸爸爸》、《女女女》。三是持辩证态度,代表作有冯骥才的《神鞭》。
11.百花文学
1956年和1957年上半年,文学思想和创作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变革。这在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中,是带有普遍性的现象。在中国,毛泽东在1956年5月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口号,给潜在于各个领域的强大的变革要求以推动和支持。文学界遂出现了突破僵化教条的、类似于当时苏联文学的那种“解冻”。为后世文学启蒙起到了促进作用。
12.伤痕文学
1977年11月,刘心武的短篇小说《斑主任》在《人民文学》发表,立即引起轰动。《班主任》是新时期文学的开山之作,在当代文学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价值。不久,《文汇报》(1978年8月11日)发表了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伤痕文学”和“伤痕小说”的得名便源于此。表现“伤痕”作品的主要内容,可以大致区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写知识分子、国家官员受到的迫害,他们的受辱和抗争。一是写“知青”的命运:以高昂的热情和献身的决心投人这场革命,却成为献身目标的“牺牲品”。如何看待这些作品,曾在1978—1979年发生过争论,不久,“伤痕文学”概念的贬斥含义逐渐消退,成为对一个时期文学思潮的概括。“伤痕文学”的主要作品:《班主任》(刘心武)、《伤痕》(卢新华)、《神圣的使命》(王亚平)、《高洁的青松》(王宗汉)、《灵魂的搏斗》(吴强)、《献身》(陆文夫)、《姻缘》(孔捷生)、《我应该怎么办》(陈国凯)、《从森林来的孩子》(张洁)。
13.白洋淀诗群
白洋淀诗群出现于1970年代末,代表诗人有芒克、多多、根子等。
“白洋淀诗群”是“文革”期间最有代表性的“地下诗歌群”。它是一个以北白洋淀为聚集地,以北京知青为主体的相对独立的知青诗歌群。聚集在这一群落的诗人既包括在白洋淀插队的知青,如芒克、多多等,同时也包括一些在北京、山西等地,与他们关系密切,交流诗艺与看法的知识青年,如食指、江河、严力等。
14.两结合
两结合指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革命的现实主义(歌颂党、英雄人物。批评的中心是革命的政治内容)是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生活、表现生活。从现实的革命斗争发展中真实的描写现实,深刻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本质。革浪是在现实的基础上,用想象夸张的表现崇高的革命理想,以鼓舞人民的斗志,革命的浪漫主义的核心为抒情,抒革命的、大众的情,抒革命的政治理想。两结合替代了54文学以来的现实主义主流,英雄人物的塑造代替了普通人物的描写,有形的现实追求遮蔽了无形的精神揭示,带来了建国17年文学及其鲜明的豪迈、明快特征。
15.文艺黑线专政论
源自《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座谈会纪要》。《纪要》首次提出了“文艺黑线专政论”这一概念,并以此清算以周扬为首的文艺界,纪要》第一次提出了“文艺黑线”:文艺界在建国以来,却基本上没有执行(指毛泽东关于文艺的几篇文章———引者注),被一条与毛主席思想相对立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线专了我们的政。这条黑线就是资产阶级的文艺思想、现代修正主义的文艺思想和所谓三十年代的文艺的结合。
16.今天派
1970年代末中国出现了一大批地下活动的民间诗人,他们以新风格的创作手法写出了大量无法公开发表的现代诗歌。这些诗歌的一小部分最后在1985年以《朦胧诗选》的书名得以发表,后来人们在习惯上将这一时期发表的这一类民间现代诗歌称为朦胧派诗歌。朦胧派诗歌普遍使用以意象表达思想内容的手法,反映对社会和人性的追求和反思。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诗人有食指、北岛、芒克等,北岛与芒克在1978年创办了《今天》诗刊,发表
17.新写实小说
新写实小说,简单地说,就是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这些新写实小说的创作方法仍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虽然从总 3 体的文学精神来看,新写实小说仍划归为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但无疑具有了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各种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
18.三红两创
三红两创:对17年长篇小说代表作的简称。“三红”指吴强的《红日》;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梁斌的《红旗谱》。“两创”指柳青的《创业史》,《李自成》(李闯王)
19.杨朔体
(1)“以诗为文”:寻找诗的意境,营造诗的结构,锤炼诗的语言。
杨朔的散文写作有着深厚的古典诗歌的底蕴,他曾经承认热爱古典诗歌,而且深受古诗的影响,在他的散文中表现为对诗情画意的刻意追求。如《荔枝蜜》《雪浪花》《泰山极顶》《茶花赋》等都洋溢着浓郁的诗意。
(2)杨朔体: “开头设悬念,卒章显其志”与“画龙点睛术”
《茶花赋》:古典的诗情画意,在结构上能够首位呼应,以大部分篇幅设置悬念,尾文才点出主题,即“茶花”是祖国的象征,作者对茶花的赞美其实是在歌颂祖国。
(3)艺术表征:三美
托物寄情,物我交融的意境美;虚实相间,峰回路转的结构美;筛字炼句,绘影传神的语言美。
20.天安门诗歌运动
1976年4月5日前后,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爆发的一场气壮山河的群众性诗歌运动。为悼念伟大的周恩来总理,人们将诗词贴在纪念碑上,挂在松柏枝叶间,并在人群中朗诵。还有人当场谱曲,带领群众歌唱。为粉碎四人帮提供了群众基础。
二.填空题 20分,每空两分
根据作品写作家
丁玲:《我们需要杂文》、《在医院中(陆萍)》、《三八节有感》、《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艾青:《了解作家,尊重作家》
王实味《政治家·艺术家》、《野百合花》
罗烽:《还是杂文时代》
柳青《创业史》(梁生宝,梁三老汉,徐改霞,郭世富,姚士杰,郭振山)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三里湾》
梁斌《红旗谱》(朱老巩,冯老兰,朱老忠)
杜鹏程《保卫延安》(周大勇,李诚)
知侠《铁道游击队》
欧阳山《三家巷》
杨沫《青春之歌》(林道静,余敬唐,余永泽,卢嘉川,江华)
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江竹君,甫志高)
曲波《林海雪原》(杨子荣,少剑波,白茹)
吴强《红日》(沈振军,张灵甫)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贺敬之《雷锋之歌》、《回延安》、《桂林山水》、郭小川《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一个和八个》、《望星空》、《向困难进军》、《致大海》、《甘蔗林·青纱帐》、《团泊洼的秋天》
闻捷《天山牧歌》、《苹果树下》、《舞会结束以后》、《爱情》
郭沫若《百花齐放》、《芍药》
何其芳《回答》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秦牧《花城》
老舍《茶馆》
张爱玲《十八春》、《小艾》、《太太万岁》、《不了情》、《哀乐中年》、《秧歌》、《赤地之恋》、《五四遗事》、《怨女》、《色·戒》
沈从文《给一个写文章的青年》、《五月卅下十点北平宿舍》、《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抽象的抒情》
冯至:诗歌集《十四行诗》、散文集《山水》、小说《伍子胥》,《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
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李克,张英)
路翎《洼地上的战役》(王应洪,金圣姬)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刘世吾,林震)
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
宗璞《红豆》(江玫,齐虹,萧素)
邓友梅《在悬崖上》
中国新诗中国新诗中国新诗中国新诗:
胡适《蝴蝶》
浪漫主义:
郭沫若《天狗》
象征主义:李金发《弃妇》
现代派诗歌:戴望舒《雨巷》
卞之琳
废名
左翼诗歌:殷夫《别了,哥哥》 蒋光慈
七月派:艾青
田间《给战斗者》
九叶诗派:郑敏《金黄的稻束》
穆旦
台湾现代诗社:
郑愁予《错误》、《水手刀》、《情妇》
纪弦《二月之窗》
蓝星诗社:
余光中《乡愁》《等你在雨中》《白玉苦瓜》、罗门、覃子豪
创世纪诗社:
①亚弦《狼之独步》《阿富罗底之歌》
②洛夫《石室之死亡》《众荷喧哗》
③《边界望乡》《因为风的缘故》《长恨歌》《烟之外》
伤痕文学伤痕文学伤痕文学伤痕文学:
刘心武《班主任》(张俊石、宋宝琦、谢慧敏)
卢新华《伤痕》(王小华)
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
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冯骥才《啊!》
宗璞《我是谁》
反思文学反思文学反思文学反思文学:
王蒙《蝴蝶》(张思远、海云)《春之声》《布礼》《活动变形人》
张贤亮《绿化树》(章永麟、马缨花)《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章、黄香久)
高晓声《李顺大造屋》 《陈奂生上城》
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百合花》
张弦《被爱遗忘的角落》
方之《内奸》
古华《芙蓉镇》(秦书田、胡玉音、李国香)
改革小说改革小说改革小说改革小说:
张洁《沉重的翅膀》
李国文《花园街五号》
贾平凹《浮躁》
路遥《人生》)(高加林、刘巧珍、黄亚萍)、《平凡世界》(孙少平、孙少安)
蒋子龙《机电局长的一天》《乔厂长上任记》
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 池莉《烦恼人生》(印加厚)
方方《风景》
寻根文学寻根文学寻根文学寻根文学:
韩少功《爸爸爸》《女女女》《马桥词典》
阿城《棋王》
莫言《红高粱》
风俗乡土小说风俗乡土小说风俗乡土小说风俗乡土小说:
陆文夫《美食家》
邓友梅《那五》《烟壶》
冯骥才《神鞭》《三寸金莲》
汪曾祺《受戒》《大淖记事》
刘绍堂《蒲柳人家》《瓜棚柳巷》
先锋小说先锋小说先锋小说先锋小说先锋小说先锋小说:
马原
残雪《山上的小屋》
莫言
格非
孙甘露
《信使之函》《访问梦境》
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现实一种》 北村
朦胧诗朦胧诗朦胧诗朦胧诗朦胧诗朦胧诗朦胧诗朦胧诗:
北岛《宣告》《无题》《回答》《古寺》《一切》
舒婷《这也是一切》《馈赠》《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神女峰》
顾城 《一代人》 《远和近》 《弧线》 《感觉》
食指《相信未来》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热爱生命》《疯狗》
江河
杨炼
梁小斌
芒克
多多
根子
新生代新生代新生代新生代:
海子《亚洲铜》 《答复》 《春天,十个海子》 《秋》
《祖国或以梦为马》 《太阳·土地》
骆一禾
王家新
西川
三、简答题 30分2个题
1.简述《创业史》的艺术特色
111页 艺术特色:
1.浑厚而恢宏的艺术构思,体现于历史背景与现实画面的联系,个人动机与阶级命运的联系,场面描写与时代氛围的联系;
2.细密而遒劲的叙事方式,体现于以粗放的笔势勾勒历史意向或背景材料,如“题叙”等,以绵长的笔锋描绘心理动机或细节、场景,如郭世富上梁、郭振山害“病”,梁三老汉训子等; 3.质朴而凝重的语言风格,体现于有乡土气而不落粗俗,有书卷气而不伤平实,抒发激情力克浮泛,谈吐议论务求沉实,庄重间杂以诙谐,幽默处赋予深沉。
局限:受制于“两条道路”的斗争模式,过分强调阶级特征而忽略人物个性刻划,导致《创业史》第二部的失败。
2.简述现代派小说的写实性 现代派小说的实验性:
1、现代派作家的实验立足于精神领域。他们塑造了一代具有完全不同的价值观念和生存态度的青年。这些青年的精神姿态本身是现代主义的。
2.彻底打破现实主义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故事的完整性,以及现实时空。
3.强化了反传统因素、与现实的对抗和自我反讽。徐星的自我放逐、人的边缘化及人与环境的抗逆。
4.注重主观现实,突出直觉、幻觉、欲望和瞬间情绪的变化。5.心理描写发展到纯粹非理性的无意识表达(混淆现实与梦境)。6.突出了变形、荒诞、抽象(具象化的抽象)等方式。7.口语化倾向。
3.为什么说样板戏是一束精美的塑料花
一、革命样板戏——一束精美的塑料花 1、60年代前期的京剧革命与样板戏的出笼
63年江青排演《红灯记》和《芦荡火种》;64年6月北京的观摩汇演,9省市区28个团的38台戏江青又参与了《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和交响音乐《沙家浜》的创作、修改和排演。67年将这些现代戏称为京剧革命,并被认为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伟大开端。”《红旗》杂志在第6期上把江青于64年7月在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人员的座谈会上的讲话,冠以《谈京剧革命》的题目发表,并同期刊出《欢呼京剧革命的伟大胜利》的社论。该社论首次提出“样板戏”的说法,并称江青的讲话“是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解决京剧革命问题的一个重要文件。”
1967《人民日报》社论《文艺革命的优秀样板》开列了第一批八台“革命样板戏”名单:现代革命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港》《沙家浜》《奇袭白虎团》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72年后增列:钢琴伴唱《红灯记》,钢琴协奏曲《黄河》,京剧《龙江颂》《红色娘子军》《平原作战》《杜鹃山》舞剧《沂蒙颂》《草原儿女》,交响音乐《智取威虎山》为革命样板戏。这些革命样板戏除《海港》外几乎全是已有的作品改编而成的。
2、样板戏电影
依据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的需要,以及三突出原则,形成了一整套电影拍摄“经验”: 1)在景别上,要“敌远我近,敌暗我明,敌小我大,敌俯我仰。” 2)在色彩上,要“敌寒我暖”。
3)在摄影构图上,要反对“正不压邪,平分秋色”。
4)在分镜头的数量上、景别上,所有人物要为主要英雄人物让路。
3、对样板戏的再评价 第一、远离人性的伪艺术 第二、概念化的红色隐喻 第三、制作集体化
第四、概念标准化,缺乏感官直觉和实际体验。第五、类型化和模式化 第六、传播方式复制化
4.马原小说的叙事特色
1.将作者自己引入作品,营造叙事的圈套。
在《西海的无帆船》、《涂满古怪图案的墙壁》等作品中,作者不断地走出来,或者自我介绍一番,或者与虚构的人物逗笑打闹、互相揶揄、调侃;或者被人物作返身叙述。有时马原也用大元、陆高或姚亮作为自己的代言人。马原或作为马原代称的大元、陆高和姚亮在许多不同的作品中进进出出,这一方面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封闭性,使作品呈现出一种开放性;另一方面也混淆了文学中真实与虚构的界限,当读者不自觉地追问故事的可信性或者追问到底哪些是真实,哪些是虚构的时候,他们无意中就落入了作者精心设置的叙事圈套,不自觉地将注意力转向作者叙事表演。
2.强调小说的虚构性
传统小说一直追求“似真性”的幻觉,马原将叙事过程写作作品的目的就是要打破这种幻觉,强调叙事就是叙事,不是生活,这也是西方后现代主义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3.拼贴和碎片化
传统小说一直强调作品的内在联系,情节被要求前后一贯,不同线索之间要紧紧地勾联。但是西方后现代主义拒绝表现意义和深度,于是也拒绝煞费苦心地寻找事物背后的逻辑联系,许多西方后现代派作品就是语言的碎片。
在《叠纸鹞的三种方法》中,作者开头煞有介事地讲了一个珠宝商人的死,一个康巴老太太和两个康巴汉子杀人的嫌疑,这似乎是一个充满悬念的侦探故事,但随后作者话题一转,又交叉介绍了自己对一个酿私酒胖老太太的印象,一个倾尽家产收养野狗老人的故事,中间还插叙了汉族青年建新和藏族姑娘尼姆恋爱的经历。这几个故事都讲得有声有色,但故事之间的联系却被作者有意地搁置了;或者说作者是在一个篇小说中讲了几个完全没有联系的故事,小说的这种结构方式在中国是少有的。
5.茹志娟小说的特色
题材选择上,作者不着力正面表现重大题材、尖锐冲突、宏阔场面,而是选取生活中的“一朵浪花”、“一支插曲”,从侧面切入,深入开掘,精心描绘。人物塑造上,不着力描写“高大全”的英雄,而是精心塑造普通人的艺术形象,向人物的内心世界掘进,通过人物对社会生活作心灵化、情感化的描写。表现手法上,讲求情节的单纯,细节的丰富,叙事的委婉,形象的清新,间或也运用象征抒发情怀,形成清新俊逸的风格。
《百合花》是战斗前沿包扎所里所发生的一段小插曲。小说塑造了质朴、腼腆的青年战士和娴静、羞涩、深明大义的新媳妇形象,赞美了普通人的高贵品质,歌颂了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小说以精心选择的情节片断和细节刻划,以舒缓、柔和的韵致写出了两颗纯洁、淳朴的心灵。
6.简述反思文学与伤痕文学区别
新时期的小说创作发轫于70年代末的“伤痕小说”。“伤痕小说”以刘心武1977年末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小说《班主任》为开端,由卢新华的小说《伤痕》而命名,其创作一直延续到80年代初期。“伤痕小说”是一代中国人在“文革”后发出的第一声悲鸣和怒吼,其主要 8 思想倾向是揭露和批判“文化大革命”(以下简称“文革”)这场灾难性内乱所造成的影响,展现“文革”给人民带来的精神和肉体上的创伤。三.伤痕文学的几个要点 1.对文学真实性的回归
2.呼唤人的出现,呼唤人道主义
“伤痕小说”中的“人”还不是本体意义上的,而是社会学意义上的,是观念的“人”,而不是生命的“人”。
3.恢复并强化了文学的社会批判功能
4.明显的政治功利性
“伤痕小说”出现在那个特定的历史年代,承担着特殊的历史使命,它是人们长期郁积的情感的宣泄,带有明显的政治功利性,作家更多注意作品的社会批判功能,而对作品的艺术审美功能有所忽视。在表现上,有些作品幼稚粗糙,情感的抒发和思想的表达过于急切和直露。“反思文学”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包括:建国以来的重大事件和“左”的社会思潮对人们的生活和命运的影响,如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等;残余的封建势力和封建意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在人们精神上的烙印,如张弦的《银杏树》、叶蔚林的《蓝蓝的木兰溪》、韩少功的《西望茅草地》等;对党和人民的关系的反思和对官僚主义的批判,如李国文的《月食》、王蒙的《蝴蝶》等;对扭曲文化心理及“国民性”的反省和剖析,如陆文夫的《井》等。“反思文学”的主题取向大多是对民族的现状和历史所作的历史评价和理性批判。
“反思文学”大都包容着大跨度的时空腾挪及现实生活与主观思考的交织,这些都促使小说在艺术结构和表现手法方面发生变革,如意识流、蒙太奇手法、多声部叙述、多视角聚焦等等为许多作家所采用。
7.简述茶馆的艺术成就
(1《茶馆》代表着老舍剧作和本时期剧作的最高成就。作品以三幕写三个时代:戊戌变法后的晚清末年、袁世凯死后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抗战胜利后解放战争爆发前夕的国民党统治时期。“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容纳着三个时代的横截面,“侧面透露”出“葬送三个时代”的重大主题。
(2)人物的历史折射出社会的发展演变史。主要人物自壮年到老年(王利发、秦仲义、常四爷),次要人物“子承父业”,每个角色都说自己的事,无关紧要的人物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众多人物的命运变化,显示出旧社会灭亡的必然。
在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群像中,茶馆主人王利发肯干,会钻营,不断玩耍手腕,却又无可奈何。血气方刚、企图“实业救国”而不可一世的秦仲义,最后是穷困潦倒。刚直不阿的常四爷处处碰壁,生活艰窘。无恶不作、油嘴滑舌、死皮赖脸的刘麻子、唐铁嘴和他们的“小”字辈,却是春风得意、幺五喝六。即使着墨不多的马五爷,一句话、一个动作就显示出他的特殊身份和地位。
(3)采用“戏剧冲突的单方面展现法”:只表现冲突的一方,另一方并不出场;冲突一方的人物带着矛盾上场,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体现了人与社会的冲突。采用“人像展览式结构”:无中心故事,无贯穿情节,由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的变化,以及茶馆的衰落,来表现旧社会的颓败。
《茶馆》是十七年戏剧中惟一的经典作品。其至少有这样五个方面的特点:
1)淡化中心冲突;2)时空组合的结构方式;3)满族文化和京味文化的风俗画卷;4)巨大的容量和社会跨度,以及揭示社会矛盾的深度;5)全剧结尾的象征意味。
8.新写实小说的实验性
1.对先锋小说精英立场和纯形式实验的反弹--重新面对世俗生活。表现出日常化、平民化、口语化和相对主义的立场。
2.零度情感、零度叙述与主体的缺席--在纯客观叙述的姿态下掩藏的主体立场。3.对现实主义的一次回返与超越,表现出自然主义倾向。4.还原生活的原生态--琐屑的日常真实。
9.阿晨小说的艺术成就
三王:《棋王》《树王》《孩子王》
即意欲“浸透”中国传统文化,以传统文化精神来观照、理解、表现世界。朴素的形式叙述朴素的故事,朴素的叙述中透露出丰富的感觉,体现了“涤除玄鉴”、“澄怀味象”的观照方式;“吃”和“下棋”的关系、人和树的关系,体现了身心合一、天人合一的理解方式;淡化冲突、悠远寂寞的境界体现了“静”和“虚”的表现方式。自觉发掘和充分运用了汉语言的审美表意功能。
10.贺敬之诗歌的主要特色
1.紧和时代节拍的创作模式: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声音和情绪;神圣共和国形象的凝聚; 2.高大伟岸、内在完满的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个体与时代主体; 3.艺术形式的探索:民歌体的积极借鉴; 4.豪迈雄健的激情与辽阔高远的意境; 5.真理在场的思辩性;
四、论述题
30分两个题,任选一
1.结合具体作家作品,论述朦胧诗与第三代诗的区别
1、朦胧诗注重理性,表现为强烈的政治批判意识和文化反思态度。如北岛的《回答》《结局或开始》,顾城的《一代人》舒婷的《致橡树》江河的《纪念碑》等。第三代诗歌注重非理性,表现为较强的生命意识和对无意识的探索,如翟永明的《女人》、韩东的《有关大雁塔》等。
2.朦胧诗有着明显的群体意识,如为一代人立言,为国家和民族立言的冲动。第三代诗歌表现出较强的个体意识。如朦胧诗中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和第三代中于坚等人的诗歌。
3.朦胧诗带有贵族化的倾向,表现为一种崇高和优雅。如北岛、舒婷的诗。第三代诗歌则有着明显的平民意识。如:李亚伟的《中文系》和为大脚农妇写诗。
4.朦胧诗以意象为主要艺术元素,追求象征效应,是一种象征主义诗歌。而第三代诗歌主张口语写作。如北岛、顾城和韩东、李亚伟的比较。
2.结合具体作家作品,论述先锋小说的先锋性
先锋小说的本体实验主要表现在小说形式的变革上,具体地说,表现在:
1、在观念上,将小说的叙述方式置于叙述内容之上,也就是说,先锋小说作家们探索的是小说怎么写,而不是写什么。这种观念在客观上对现实的真实性、意义的真理性,以及道德、社会责任、政治甚至人性等等世俗问题的回避和解构。
2、在叙述方式上,进行元语言、元叙述探索。
所谓元语言,就是关于语言的语言,而所谓原叙述,也就是关于叙述的叙述。元叙述在小说中的具体表现是,叙述者直接介入,既成为叙述元素,又在不断展示叙述自身的含义和魅力。如《虚构》《褐色鸟群》等。
3、确立虚构在小说写作中的合法性。
4、凸显主观现实:近乎残酷的感官与直觉真实。
余华的小说在某种意义上延续了残雪小说所追求的主观真实性及其表现方式。这种主观真实以强烈的感官和直觉感受来替代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对外在于内心的现实真实性。这使作家与现实之间形成一种别扭的关系。在余华看来,外部现实恰恰是一种虚伪的假象,而只有感官和直觉的感受才是惟一真实的现实。无论是残雪还是余华,都以近乎残暴的方式去逼近这种主观现实。
5、趋近高峰体验、极限体验:死亡和暴力。
余华小说将体验世界推向了极致,其主要内涵是生命的极限,如死亡、暴力等。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现实一种》和后期作品《活着》。死亡和暴力在余华冷静而美妙的叙述中展现出人性中固有的毁灭性的力量,以及人在日常状态中的麻木。
3.结合具体作家作品,革命现实主义小说与新写实主义小说区别
第一,革命现实主义中“大写的人”为“小写的人”所取代。新写实小说大多描写各类小人物的生存困境,表现他们物质性和精神性的烦恼,揭示人的各种尴尬处境,以对人的具体行为方式和卑下生活境遇的描述置换掉关于人生终极价值的判断,放弃对人生意义的追问。这些地位卑下的小人物为自己身边的日常生活琐事所包围、所淹没,只关注一已之利。相对于革命现实主义作品中那些“大写的人”而言,他们是“小写的人”,如刘震云“官人”系列中的小林,池莉“人生三部曲”中的印家厚、庄建非、赵胜天等。
第二,革命现实主义中“生活的故事”为“活着的故事”所取代。新写实小说家普遍看重人的基本生存境遇,着力表现顽强的生命欲望和本能冲动,但由于他们以最基本的生命欲望的满足来阐说生存的意义和人性的本质,因而其作品不仅摆脱了对生存状态的政治和伦理性判断(亦即有关生活的判断),而且把具有形而上意味的“生存”转变为对形而下的“活着”的过程性展示。如刘恒的《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都涉及人的“原欲”,前者写“吃”,后 与“性”,二者都属于生命欲望的本能冲动,作者有意淡化时代性和社会性因素,写出一个个“为生而死”的故事。余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则写出了一种在“活着”的欲望驱使下,生命的顽强和坚韧,这些都属于“向死而生”的故事。
第三,革命现实主义中的典型化、纵深感和零散化、平面感所取代。新写实小说倾力罗列琐屑的日常生活片断和细碎的感性经验,对平庸的世俗人生作不厌其详的现象描绘,以图还原“生活本相”,拒绝向典型化提升和向生活的纵深切入。如池莉的《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等“人生三部曲”是这方面的典型文本。前者记述了一个普通工人一天中的种种生活细节和内心感受;后二者分别描写恋爱结婚和婴儿出世,初为人父、人母的人生经历,全无大起大落的情节和大喜大悲的遭遇,不过是些人皆身历心受的琐屑日常生活和人生过程。
第四,革命现实主义中的细节真实为自然主义式的真实细节所取代。新写实小说不回避粗俗、猥琐的场面描写,用艺术画面展现大量卑污、鄙陋但又闪现真实光芒的细节。如方方的《风景》,无论是在整体上对一户人口众多的平民家庭的日常生活的描写,还是对这个家庭每个成员的具体行为方式和心理活动的呈现都达到一种近乎“裸呈”的程度,有很浓的左拉味道。如十一口人拥挤在一间只有十三平米的板壁房子里过活,七哥从小到大只能睡在暗湿的床底;性格粗暴的父亲无故毒打自己的子女取乐时,风骚粗俗的母亲若无其事地在一旁剪脚皮;棚户里的板床上两个男孩粗暴地轮奸一个女孩等等。这种鄙陋的画面同样也出现在苏童的《米》、余华的《活着》、《一个地主的死》等作品中。
第五,革命现实主义充满激情的理想主义为冷静的客观主义所取代。新写实小说家在写作时采取“主观退场”、“不动情观照”或称之为“零度写作”的方式,极力回避主观介入叙述对象,抑制对所描写人物和事件作出直露评价。当然绝对的“零度写作”只是一种理想状态,但新写实小说极力消解理想主义激情的倾向却是明显的。在李晓的《最后的晚餐》、《相会在K市》,杨争光的《赌徒》、《棺村铺》等小说都表现出极其冷漠的叙述态度
4.结合具体作家作品,十七年小说丰收的原因及表现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长篇小说丰收
原因:作家长期的生活积累和较充分的艺术酝酿;建国后社会生活的安定和读者需求的增长;对于外来的(尤其是苏联的)文学艺术作品的借鉴和对民族文化遗产的吸收;文艺思想的相对活跃和对教条主义的冲击。成就:
题材的拓展。革命历史题材和农村生活题材构成长篇小说创作的主干,涌现出以《青春之歌》、《红旗谱》、《红日》、《林海雪原》、《三家巷》、《苦菜花》、《创业史》、《山乡巨变》等为代表的优秀作品;辅之以历史题材和城市生活题材的作品,如《大波》、《六十年的变迁》、《李自成》(第一卷)、《上海的早晨》等,构成了较为宏阔的历史画卷和现实生活画卷。
人物的塑造。英雄人物构成新中国人物画廊的主体,如朱老忠、梁生宝、林道静、杨子荣、江姐等;反面人物也在突破脸谱化、漫画化的模式,如冯兰池、徐鹏飞、张灵甫等;中间人物和若干转变型人物体现了作家对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把握,如梁三老汉、亭面风格的探求。恢宏、明朗、刚健、高昂构成了总体的民族风格和时代风格;凝重的《创业史》和秀美的《山乡巨变》、悲歌式的《红岩》和传奇式的《林海雪原》等构成了各自的个性风格或地域风格。糊、严志和、徐义德等。
风格的探求。恢宏、明朗、刚健、高昂构成了总体的民族风格和时代风格;凝重的《创业史》和秀美的《山乡巨变》、悲歌式的《红岩》和传奇式的《林海雪原》等构成了各自的个性风格或地域风格。
缺陷:有些作品缺乏独创性、新颖性,尚有图解政策和模式化、概念化痕迹。
第三篇:中国近代史实践论文(模版)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成果书
所属课程:院系年级:专业班级:学 号:姓 名:联系电话:指导教师:201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年 06 月
《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1]读书报告
摘要:马克思[2]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文中对太平天国革命发生的原因进行科学的分析。旅居伦敦深切关注中国革命的马克思遂于月20日写了这篇题为《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的国际评论。评论热情地称道太平军起义[3]为“一个强大的革命”并且精辟地论证了这一革命的起因及其对欧洲各国革命的深远影响。关键词:革命 对立统一 矛盾
《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读书笔记
1853年的一天,马克思同志有感于当时中国战场和欧洲战场的境地,写下了这篇《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原文从资本和要素流动的角度写下了中欧双方革命的政治和经济原因,从原因和过程来看,马克思同志确实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
读过中国近代史的人都知道,太平天国革命, 是中国有着深刻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这次革命不仅沉重地打击了满清王朝的统治,而且也强烈地震动了英国和整个欧洲。马克思对中国人民的这次伟大革命运动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和密切的关注。在文中,马克思以辩证统一的观点揭示了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的关系,颂扬了中国太平天国革命的世界意义
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文中指出“中国在一八四〇年战争失败后被迫付给英国的赔款,大量的非生产性的鸦片消费、鸦片贸易所引起的金银外流,以及外国竞争对本国生产的破坏,国家行政机关的腐化,这一切就造成了两个后果,旧税捐更重更难负担、又加上了新税捐。《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中国赔款二千一百万银元,这笔巨款相当于当时清政府全年收入的三分之一,是英国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的无耻勒索。身受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势力双重压迫的中国人民举起义旗进行了猛烈的反抗斗争。这些事例的列举是对中国战争的原因的理解,当然,作为略知中国历史的我也认为这是一段极为屈辱的历史。一八五七年爆发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而太平天国革命对这次经济危机有着重大的影响。正如马克思所预言的那样‘件国苹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代工业体系的即将爆炸的雷上,已久的普遍危机爆发,这个普遍危机一旦扩展到国外,直接随之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太平天国革命对欧洲大陆的经济危机产生重大影响,欧训大陆社会矛盾更加尖锐,革命运动化此伏彼起,迅猛发展。当时,意大利民族运动高涨,北部诸邦反奥斗争烈剧。一八五九年四月托斯堪纳人民起义, 一八六二年四月,西西里爆发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
而从欧洲的角度,“茶叶这样一种必需品涨价和中国这样一个重要市场缩小的时候,将正好是西欧发生歉收因而肉类、谷物及其它一切农产品涨价的时候。这样,工厂主们的市场就要缩小,因为生活必需品每涨一次价,国内和国外对工业品的需求量都要相应地减少。这些都影响到欧洲社会,“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今工业体系这个火药装得足而又足的地雷上,把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引爆,这个普遍危机扩展到国外,紧接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即这次农民革命沉重的打击了西方列强,加深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引发了欧洲大陆各国的政治革命。这是马克思对欧洲革命的理解,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知道,革命的深层次原因无外乎都是资本。
从马克思这篇《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来看,我从中看出马克思对中欧革命的系统的了解和深入的探寻,不难看出,一篇优秀文章的产生免不了对事实的认识和分析。从哲学角度来说,这篇文章对我们最大的启迪就是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中,我们不能片面,孤立的看问题。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去看问题。也要知道矛盾是普遍存在的,面对矛盾,我们不能只看到矛盾的对立,要看到矛盾双方是相互影响的。而作为炎黄子孙,全观大局之后,我们不难看到,如今我们国家正处于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但经济发展背后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此时,科学发展观应运而生。“以人为本”成了大街小巷人人皆知的词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拓印在每个学生的课本上。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科学发展观吸收和借鉴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科学系统地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重温当年马克思所写的《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这篇光辉著作,看看时隔一百三十年今天的中国,已象一个巨人一样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当年被帝国主义侵略、奴役和封建统治压迫的中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对世界已产生以往任何时代都无可相比的巨大影响。既然如此,但我们就应该仍从马克思对太平天国革命的光辉论述中吸取丰富的养料。并以它为武器,在支援世界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场权主义的革命斗争,在全面开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战斗中,作出更大的贡献。
读完《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马克思的锋颖精密与远见卓识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就其论述特点而言,持论新颖锋利,分析周密,感情真切,文采夺目。“文如其人”。马克思政论这种文采洋溢的独特风格,基于作者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憎爱分明的阶级感情,发自作者对人民正义斗争的始终不渝的同情和爱护之心,对反动势力以及侵略行径的憎恶和鄙视之情。同时,这篇政论之所以具有远见卓识,分析周密,另一个重要原因正是马克思掌握了了解历史的钥匙。所以说,要写出能持论锋颖富有科学的预见性的政论文,必须要了解历史,也要明白自己的价值取向,感情明确,观点鲜明,政论写作如果离开了鲜明的感情,文采也就失去了动人的魅力。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关键,即锻炼一种独立的批判的思考的能力,这是把一切哲学原理和现实事件结合起来并且运用的基础。
注释:
[1]马克思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国际无产阶级的导师。
[2]马克思写于1853年5月20日,出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3]1843年,鸦片战争硝烟未尽,清政府将大宗的战费和巨额赔款转嫁给人民,社会矛盾激化。加上连年天灾,各地农民揭竿而起。
第四篇:人物鲜明,反映史实
人物鲜明,反映史实
——《小兵张嘎》观后感
吴君
摘要:《小兵张嘎》这是一部风格独特的儿童故事片,它以抗日战争这个大背景描绘了冀中平原一群孩子们走上抗日道路的生动故事,使严肃的主题与完美的艺术很好的结合起来,反映了鲜明的爱国主义精神。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来自于:摄影特色;人物形象;构思。
关键词:摄影特色;人物形象;构思
引言
这是一部很有特色的儿童军事题材影片。它通过寓意丰富的细节安排和少年儿童所特有的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自然地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的少年英雄形象,反映了鲜明的爱国主义精神。主人公一身“嘎气”,倔头强脑却又聪慧勇敢。编导紧紧把握住分寸,不让他超出时代及儿童的特点,使之令人信服。具有含蓄和抒情意味的白洋淀风光,烘托出小主人公成长的环境与氛围。张嘎及片中其他几个纯朴儿童的形象,影响整整了一代小观众。本片导演手法纯熟,画面流畅而富有韵味,在同类题材的电影创作中具有典范意义。
一、《小兵张嘎》的主要内容
抗日战争时期,生活在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惟一的亲人奶奶相依为命。为了掩护在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为替奶奶报仇和救出老钟叔,嘎子历经艰辛,找到了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他配合侦察排长罗金保执行任务时,表现得勇敢、机智。在一次战斗中,他缴获了敌人的一枝手枪,偷偷把枪藏进老鸹窝里,没有上缴。为攻打敌人岗楼,他伤未痊愈,就偷偷离开养伤的老乡家在归队的途中被捕。当敌人拷问时,他英勇反抗,坚强不屈。当部队攻打岗楼时,他设法在里面放火,发挥了很好的配合作用,最终里应外合,全歼敌人,救出了老钟叔,也替奶奶报了仇。战斗结束后,嘎子把藏在老鸹窝里的手枪主动拿出来交公,队长则正式宣
布把手枪发给他使用。嘎子心满意足,便将自己珍爱的木制小手枪送给了好朋友胖墩。
二、《小兵张嘎》的主要特点
(一)摄影颇具特色
影片是由著名的摄影师聂晶拍摄的,他在艺术上是很有追求的。影片的影调是在明快之中带有刚健之气,给人一种鲜明、坚实、浑厚、纯朴的感觉。从拍摄“地区转移”和“嘎子找八路军”两组镜头来看,摄影师选择了千里堤上的柳树,宽阔的水面,滑行着的鹰排子、一线展开的苇子和天空变幻多端的云彩作为画面的衬景,镜头或仰或俯,或升或降,充分展示了白洋淀的特有风光,无论是画面构图、影调处理都别具风格,特别是嘎在在千里堤上行走和在河边泅水过渡的镜头诗意无限,回味无穷。对光的处理总是根据人物的思想感情,一切光影的安排首先是以人物为主,突出环境气氛也是为了烘托人物的感情,做到了情景交融,环境与人物相呼应。他拍摄嘎子和胖墩摔跤这场戏时,他用柔和的光线,广阔的背景和生动活泼的画面,充分展示了儿童的天真和乐趣;嘎子寻找奶奶的那个360度跟镜头,恰如其分的展现了嘎子当时焦急的心情,同时还向观众介绍了这场戏的环境、群众。影片的构图精致、简炼,尽量防止和隐蔽一些繁琐的线条,力求人物和主要线条的突出。画面里的基本线条是雄伟有力的斜线,给人感到前进的动态,唤起奋勇前进的力量。人物近景尽可能拍摄侧面或半侧面的角度,增加了嘎子敢于斗争的动势,构图的支点也是偏向一方的动势支点,给人感到前进的动态,唤起奋勇前进的力量。
最具特色的还应数那著名的运动长镜头的运用了。运动长镜头的运用在60年代初期的中国影坛上还很少见,当时西方的长镜头理论还没传到中国来,这些镜头是在技术条件很差的情况下,用手工业式的土办法拍摄的,因此聂晶的这些探索更显得十分可贵,令人耳目一新。罗金保带着嘎子进入区队部的那个长镜头,他们走到一家茶馆门前,绕过茶座,走进院里,钻过葡萄架,拐进一个小棚里,移开一捆草把,走进去,上房顶,下梯子„„这样长镜头的充分运用,使画面更有特色,增添了这一场景的神秘感和趣味感。
(二)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
人物性格的个性化、生活化,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是这部影片的独到之处。
《小兵张嘎》作为我国儿童片的代表作之一,它成功的塑造了一个生动活泼、呼之欲出的令观众感到亲切可爱、经久难忘的儿童形象嘎子。机智勇敢、调皮可爱、倔强的性格、坚定的革命意志,这样一个小英雄形象尤为孩子们所喜爱和钦慕。创作者并没有把嘎子描绘成一个天生的小英雄,而是仅仅把握住他性格上一个独特的“嘎”字,刻划出他性格上机智又冒失,充满稚气的两面。嘎子的英雄行为首先是从学习英雄开始的,他听了侦查员罗金保用笤帚疙瘩缴了鬼子的枪的故事后,也学习缴枪;鬼子在胖墩家找嘎子时,为了救胖墩父子,他大喝一声“住手”,这明显是学习老钟叔英勇救人;嘎子和罗金保在抓胖翻译一场戏中,嘎子表现的沉着冷静,反映机敏,到后来的打鬼子,缴真枪,端掉鬼子的炮楼,嘎子是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渐成长为一个真正的革命英雄。与此同时,影片还着力表现了嘎子孩子气的一面,更加丰富了人物形象。嘎子缴了鬼子的真枪不愿意上缴,竟违反纪律,将枪藏进树上老鸹窝里;和胖墩打赌爬树,比赛摔跤,摔不赢就咬人家一口,直至爬上屋顶,堵人家烟囱等等一系列动作,让人感到可爱又可笑,勇敢又莽撞。正气和稚气浑然而出,妙趣横生。性格的光彩在这一系列细节中自然的闪现出来,趣味、亲切感和真实感在这些细节中油然而生。影片以儿童形象构思的独特,儿童心理把握的准确,细节选择的丰富、有趣、精当,构成了一个深入人心的小伙伴形象,并扎根在一代代孩子们的心田中。
(三)精巧的构思
影片构思巧妙,故事集中,艺术上前后呼应。张嘎的进步、成长是受老一辈的教育和影响:老钟叔为救他奶奶和群众挺身而出,张嘎为使老乡免遭毒打也勇敢地站出来。他的成长又始终与战斗武器——枪紧紧联系在一起:从老钟叔给他做一把木枪开始,他用木枪顶罗金保后腰而找到了队伍;缴了汉奸翻译的枪,区队长让他交出,他闹情绪;与胖墩摔跤,也是为了换枪;战斗中缴了枪把它藏在老鸹窝里;最后,把枪上交又得到枪,成为真正的战士。这些鲜明的对比和照应表明,正是在前辈的熏陶和战火严峻的考验下,一代英雄少年成长起来了。
三、主要结论
《小兵张嘎》是以“一级战斗英雄”燕秀峰为原型的爱国主义电影。用一个小英雄的形象反映了那个年代的反抗帝国主义和爱国精神。
《小兵张嘎》是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爱国主义的题材影片!
我觉得这部电视剧的精辟之处就在于编导用真实的历史,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我们的的英雄们用鲜血和生命来捍卫祖国的尊严。在土地沦丧,家破人亡的危难时刻,有一批爱国志士挺身而出,保家卫国的的光荣形象!
虽然我们的武器不够精良,我们的装备还很落后,但我们的英雄有一种精神,那就是面对外来侵略者,奋不顾身,顽强抵抗,视死如归,保家卫国!
嘎子,英子,佟乐,胖墩这四位小演员以孩子们身上具有的最天真,最纯洁,最朴实的形象栩栩如生的刻画了他们热情祖国的热情和对外来侵略者的满腔愤慨,他们幽默、滑稽、可爱、坚强不屈,不达到目的绝对不罢休的精神使我深深触动!
当代的中华儿女,我们永远对这段历史铭刻在心,祖国的希望寄托于我们,我们会用实际行动来热爱我们的国家,我们会为振兴中华而发奋图强,我们会为民族富强而努力学习!
我相信祖国的未来无限美好,我们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向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前进!
参考文献
中外影视精品赏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
作者简介:
姓名:吴君性别:女出生年月:1992.10.03籍贯:四川简阳 所在班级:会计学10—7
第五篇:2010年高考物理史实资料
1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牛顿认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伽利略对落体运动进行系统的研究,爱因斯坦曾高度赞扬了伽利略的成就以及获得成就的方法,并指出“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应用的科学的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伽利略第一次用科学的实验方法即理想实验改变了人类对物体运动的认识。
2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牛顿认为光是一种粒子;惠更斯认为光是一种波,托马斯.杨用实验方法(双缝干涉)证实了光的波动性;爱因斯坦认为光是一份一份的,提出光量子概念,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麦克斯韦认为光是一种电磁波。3古希腊学者托勒密提出地心宇宙体系,波兰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哥白尼天文学是古代科学走向了近代的牛顿力学,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坚持20余年对天体的系统观测,获得了大量的精确资料,为他的弟子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三大定律做好了准备。开普勒的重要发现为人们解决行星运动学问题提供了依据,也为牛顿创立天体力学理论奠定了观测基础,开普勒是用数学公式表达物理定律并最早获得成功的人之一。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装置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
4经典力学(牛顿力学)是整个现代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基础,也是现代许多门类工程技术的理论基础,只适用于宏观,低速(远小于光速),弱引力场,超过这个范围要由相对论,量子论来取代。
5爱因斯坦创立了相对论(运动长度会收缩,运动时钟会变慢,物体质量随速度增大而变大),是关于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关系的理论,它建立了物理学中新的时空观和给出了物体做高速运动(接近光速)时的运动规律。相对论已经成为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6量子论向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认识微观世界物质运动规律的强大武器,量子假设最早由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来,他是第一个看到微观世界的物理过程不连续的人。量子力学和相对论是20世纪物理学发展的两个最伟大的成就。
7奥斯特实验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揭示了电与磁相互联系,安培进一步研究扩大了对电与磁的认识,提出了“分子电流假说”,把磁的本原归结为电流的作用。美国物理学家劳伦斯巧妙地利用了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特点,发明了回旋加速器,解决了粒子的加速问题。
8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实现了磁生电的理想,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使人们对电与磁内在联系的认识更加完善。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在法拉第等人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电磁场理论,从理论上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并计算出其传播速度等于光速,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第一次用实验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是继牛顿建立经典力学系统之后的又一次对自然现象的认识的伟大综合,从麦克斯韦开始人们认识到场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基本形式,麦克斯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结论是光在真空中的速率是一个常数,与参考系无关,爱因斯坦根据这一结论从而建立了狭义相对论。9泊松亮斑实验说明光的衍射现象,证实了光的波动性,光的偏振现象证实了光是横波。
10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通过对阴极射线的研究发现了电子,电子电荷量的测量最早是由美国科学家密立根采用油滴实验实现的;汤姆孙提出了原子的“枣糕模型”,卢瑟福及盖革等用粒子轰击金箔,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卢瑟福的学生玻尔提出了玻尔的原子结构理论,比较完满的解释了氢光谱;卢瑟福用粒子轰击氮原子核发现了质子,产生了氧原子,第一次实现了原子核结构的人工转变;卢瑟福的学生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用粒子轰击铍时发现了中子;人类对原子核的探索,是从发现原子核具有放射性开始的;原子弹爆炸是核裂变,氢弹爆炸是核聚变(即热核反应),它们都放出大量的能量。1932年安德森在宇宙中发现了正电子;1964年美国物理学家盖尔曼提出了强子结构的夸克模型。1923年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在研究X射线与物质散射时,证明了X射线的粒子性,进一步证实了爱因斯坦的光子理论,也有力地证明了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从而导致了量子理论的发展。924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提出实物粒子象光子一样也具有波粒二象性。14 1927年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量子力学创始人之一,提出了著名的不确定关系。
牛顿(英):牛顿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光的色散,光的微粒说 卡文迪许(英):利用卡文迪许扭秤首测万有引力恒量 库仑(法):库仑定律,利用库仑扭秤测定静电力常量 奥斯特(丹麦):发现电流周围存在磁场(电流的磁效应) 安培(法):磁体的分子电流假说,电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法拉第(英):研究电磁感应(磁生电)现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首先提出电场的概念, 而且提出了用电场线来表示电场的方法。 楞次(俄):楞次定律 麦克斯韦(英):电磁场理论,光的电磁说,预言电磁波的存在 赫兹(德):实验室中证实电磁波的存在 惠更斯(荷兰):光的波动说 托马斯·扬(英):光的双缝干涉实验 爱因斯坦(德、美):用光子说解释光电效应现象,质能方程
汤姆生(英):发现电子 卢瑟福(英):α粒子散射实验,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发现质子 玻尔(丹麦):关于原子模型的三个假设,氢光谱理论 贝克勒尔(法):发现天然放射现象 皮埃尔·居里(法)和玛丽·居里(法):发现放射性元素钋、镭 查德威克(英):发现中子 约里奥·居里(法)和伊丽英·居里(法):发现人工放射性同位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