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省文艺学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上的讲话
在××省文艺学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上的讲话
尊敬的××先生,尊敬的各位专家:
早安!
今天,在七月暑气逼人的炎热中,为以实际行动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的精神,交流传播文艺学学科最新的科研成果,切实推动文艺学学科科学化、规范化建设和文艺学教学水平的提高,由××省文艺学学会主办,我校文学院承办的“××省文艺学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胜利召开了。这个目前××省文艺理论界规模最大的会议的召开,对于××的文艺理论界,乃至全国文艺理论界来说,都是一件具有重要意义的学术盛事。在此,我代表××学院对会议的成功召开表示衷心的祝贺,对远道而来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
文艺理论承担着推进文艺基础理论和文化研究的伟大使命,从事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任务。文艺理论以其原创和敏锐在改革开放之后一直走在思想解放的前沿,为新时期冲破“左”的思想束缚,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舆论和理论支持。××学院肩负着西部民族地区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使命,文学院自加压力,负重前行,不待扬鞭自奋蹄,大力建设发展文艺学学科,大力推进西部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多年来,××学院的文艺学取得了可喜的建设成就,并率先被子列为全省重点学科。××学院文艺学学者们更是为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的提高立下了汗马功劳,今天的民院文艺学已经成为××学院大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民族地区文化建设发展的一个真实写照、××文艺学学术水平的一个有力见证。
去年,为进一步加强××省当代文艺理论的建设,探讨和总结全省和我国近年来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与文化研究的现状和问题,推动××省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创新发展,全省五十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共同缔造了××省文艺学学会。一年多来,我省文艺理论研究者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勇于思考,勤于耕耘,收获了众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取得了重大的理论成就。现在,文艺学学会第二届年会胜利召开了,会议的发起与举办,无疑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是着眼于我省文艺理论长远发展和宏伟目标的;但同时又是紧扣现实的,是着眼于当前文艺理论的创新和研究队伍建设问题的。此次年会在××召开,一方面是对××学院文学院学术地位的肯定,另一方面也将对××建设民族文化大州战略的实施产生积极影响。我相信经过这次会议的深入讨论与广泛交流,各位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一定会对全省乃至全国当代文艺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同时,我也相信,在我们这支研究队伍的共同努力下,我省文艺理论研究必将取得更大的成就!
尊敬的各位专家,你们在××期间,在紧张繁重的工作之外,同时也拥有了一次体验土家民俗和考察地方文化的难得机缘。“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有雄奇壮美的武陵山脉,有神秘秀丽的八百里清江。希望各位尊贵的客人,能见仁见智,充分领略××的奇山秀水和风土人情,把你们对××的殷切期望留下来,把××人的深情厚意带回去;把帮助××发展的真知灼见留下来,把对××的美好印象带回去。我们坚信,有党中央、国务院对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正确领导,有各位专家对民族高校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学院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最后,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并祝各位专家在××工作顺利,生活愉快!
谢谢!
第二篇:在省水利学会2022学术年会上的讲话
在省水利学会2022学术年会上的讲话
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各位会员、同志们:
非常高兴参加*省水利学会2022年学术年会,这次学术年会是全省水利科技工作者的一次盛会。在此,我谨代表黄委,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并付出辛劳智慧、做出突出贡献的*水利科技工作者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1960年,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和*省水利厅联合发起,成立了*省水利学会。多年来,学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拓展工作空间,不断延伸服务领域,为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近几年来,在第十届理事会的带领下,*省水利学会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水利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立足学术交流,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坚持以高层学术论坛、院士专家专题报告会、学术年会、产业博览会等为载体,开展了一系列学术活动;以科技创新成果评选、工法和科技成果评价为依托,支持科技工作者投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洪流;以评选“中原水利英才”“水利行业个人突出贡献奖”、入选专家库、举荐拔尖人才、开展继续教育培训为支撑,助力人才成长;以优秀勘测设计项目、水利科技先进企业评选为切入点,支持生产企业依靠科技进步增强生产活力,为全省水利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020年9月,*省水利学会受中国科协委托,在郑州举办了国家级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层科技论坛,邀请19名知名院士、专家开展高层次研讨会,共同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水利事业跨越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同。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实地考察黄河,足迹遍布上中下游九省区,多次就黄河保护治理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19年9月18日,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发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去年10月22日,总书记在山东济南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咬定目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久久为功,确保“十四五”时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为黄河永远造福中华民族而不懈奋斗。
黄河安澜是中华儿女的千年期盼。黄委党组将始终牢记“国之大者”,矢志不渝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与流域省区一道坚决扛牢新阶段黄河保护治理的重大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以实际行动忠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十四五”时期,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落地实施的历史机遇,重点实施黄河保护治理“八大行动”,全面提升黄河流域水安全保障能力。一是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二是实施流域水网重大工程,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三是维护黄河健康生命,提升河湖生态保护治理能力。四是科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升水土保持能力。五是加强数字孪生黄河建设,提升科学精准决策支持能力。六是建立健全节水制度政策,提升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能力。七是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水文化,提升黄河水文化影响力。八是强化体制机制法治管理,提升流域现代化治理能力。
推动新阶段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需要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黄河保护治理事业和科技创新工作,把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作为“十大战略”之首,为我省科技工作和学会工作指明方向、寄予厚望。*省水利学会是联系广大水利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肩负着推动水利科技创新、助力水利改革发展的重大使命。希望学会准确把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形势和任务,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和*水利工作的重点要求,进一步加强学术建设、提升服务能力、搭建科技平台、深化改革创新、加快自身发展,为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一是发挥自身优势,着力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
充分利用学会跨行业、部门、地区、学科的特点和人才荟萃、联系广泛、资源整合的优势,积极参与战略规划、政策法规、规范标准等决策咨询,提出高质量、高水平的政策建议。二是深化学术交流,着力推动水利科技创新。
围绕增强水利科技创新能力,积极开展合作交流,努力把学会打造成学术思想、观点、成果的“孵化器”和水利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的“推进器”。三是强化服务支撑,着力培养优秀水利人才。
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业务培训活动,扎实做好科技成果鉴定、科技奖励、继续教育培训等工作,推动完善水利科技人才培养举荐、评价发现、激励保障机制,努力形成青蓝相继、薪火相传、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四是抓好科普宣传,着力提高全民水素养。
广泛深入开展群众性、基础性、社会性水利科普活动,加快推进水利科普基地建设,进一步营造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和关心水、珍惜水、爱护水、节约水的良好风尚。五是加强自身建设,着力促进学会健康发展。
要牢记学会肩负的职责和使命,科学制定学会全面发展的战略规划,进一步健全内部管理制度体系,规范日常管理,充分发挥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的重要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多水利智慧和力量。同志们,*省水利学会是发展水利科学技术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在今后的工作中,黄委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学会工作,为学会更好、更大地发挥作用创造有力条件。希望在新的时期,*省水利学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为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三篇:在全省水利学会2022学术年会上的讲话
在全省水利学会2022学术年会上的讲话
各位专家、各位会员、同志们:
仲夏时节,万物丰茂。今天,*省水利学会在这里召开2022学术年会。首先,我代表省水利厅,向*省水利学会广大会员表示诚挚的问候!向长期以来为*水利改革发展付出辛劳汗水、作出积极贡献的广大水利科技工作者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感谢!
*省水利学会自1960年成立以来,始终不忘初心使命,始终坚持办会宗旨,与水利事业同呼吸共进步,走过了62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创造了全省瞩目的辉煌成就,这是历代水利人埋头苦干的结果,也是几代水利科技工作者辛勤耕耘的成果;既是学会的光荣,更是全体水利科技工作者的荣耀。
一、立足新时代,水利学会工作成绩斐然
近年来,*省水利学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践行新时代“十六字”治水思路,充分发挥学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团结广大水利科技工作者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为*水利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一是学术交流活动有声有色。
学术是学会立身之本,水利学会紧紧围绕水利中心工作,对接国家战略、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以及水利一线实际需求,先后举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层科技论坛”“中以绿色水资源技术协同创新交流会”“院士专题学术论坛”“三新技术”与产业博览会等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特别是2011年诺贝尔奖得主、“两院”院士等一大批著名专家来*授课,搭建了全省水利科技交流的高端平台。二是科技创新服务亮点纷呈。
服务科创有新活动;自2018年起,连续四年在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科学研究、技术咨询等方面开展科技创新评选活动。打通产学研有新平台;依托具有科技实力的科研、勘测、设计和施工等会员单位适时成立了15个不同专业、不同类型的专业委员会。服务企业有新举措;从2020年开始,连续三年开展了水利科技先进企业评选活动,支持企业依靠科技创新助力经济社会发展。三是水利科普宣传丰富多彩。
从2017年开始,先后在黄河新乡封丘曹岗险工、黄河兰考东坝头险工等多地挂牌成立水利科普教育基地,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连续举办三届水利科普演讲大赛,受到了社会公众和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和好评。结合全国科普日,定期举办水利科普讲座,组织科普进校园、进企业等“五进”活动,全面提升社会公众的科技素养。四是水利人才推选成果丰硕。
在单位推荐的基础上,择优组建了技术门类齐全的水利专家库,入库专家351人,多人次入选省委省政府专家库。先后向省科协推荐青年科技拔尖人才12人,推荐入选*省第五届自然科学学术奖评委专家库10人。有计划地开展水利科技人员继续教育和培训,培训各类水利人才21000余人次,为*水利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五是自身建设能力不断加强。
坚持以党建引领保障学会事业发展,持续加强制度建设,各项工作都有了长足发展。目前学会现有会员单位146个,会员16000余名。先后获得*省科协系统先进集体、中国水利学会先进集体、2021全省科协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成为推动*水利科技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二、面临新形势,水利学会工作要大有作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就保障国家水安全发表重要讲话,并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十六字”治水思路,先后主持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以及防汛抗旱、河湖长制、饮水安全等工作并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习近平总书记治水兴水重要论述,彰显的是辩证思维、战略思维、历史思维、创新思维、系统思维和底线思维,体现的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理念在水利领域的实践创新,是做好新时代水利工作的总纲领、总遵循、总指引。我们务必要完整准确全面理解和贯彻落实,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保持战略定力,明确前进方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创新高度重视,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做出重要指示。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新理念、新设计、新战略。2018年5月28日,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指出,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2020年10月30日,习近平向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2020)作视频致辞中强调,中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是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十大战略”第一位的是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充分表明了省委省政府对科技人才的重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通过创新驱动解决制约现代化*建设短板瓶颈的决心。要想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确保入局而不是出局,努力实现直道冲刺、弯道超车、换道领跑,向着大而优、大而新、大而强和高又快、上台阶不断迈进,我们水利人就要发挥学会的纽带桥梁作用,就要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人才强省战略,建设一流创新平台、凝练一流创新课题、培育一流创新主体、集聚一流创新团队、创设一流创新制度、厚植一流创新文化。
当前,全厅上下正在深入落实党的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部署要求,锚定“两个确保”奋斗目标,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在今年的全省水利工作会上,我们明确了“六个推动”。一是提高站位,深入推动国家战略实施。二是及早行动,积极推动水旱灾害风险防范化解。三是强化约束,大力推动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四是大上项目,加快推动构建兴利除害的现代水网。五是深化改革,不断推动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六是狠抓党建,持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水利高质量发展需要“六个推动”久久为功,“六个推动”需要科技创新持续支撑。
三、聚焦新任务,水利学会工作要再铸辉煌
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要以项目夯基础、靠改革增活力、用科技赋动能、强法治提能力。我们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论述,提升政治站位,充分认识科技创新的重大意义,充分认识要解决*新老水问题,关键在科技,希望在科技。*省水利学会是省水利厅联系广大水利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在推动全省水利科技进步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水利学会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治水兴水决策部署,立足职能定位,广泛搭建科技平台,全面加强学术建设,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大力提升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学术权威性、社会公信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切实发挥“左膀右臂”和“智囊助手”作用,着力为践行“十六字”治水思路、实施“四水同治”、推进“五水综改”、构建兴利除害的现代水网提供智力支撑,为实现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科技保障。
第一,要在助力*水利高质量发展上下更大功夫。
一是积极搭建交流平台。
充分发挥学会非政府组织和学术团体的独特优势,深入开展学术交流,追踪了解世界先进治水管水理念,引进吸收先进技术和先进经验,围绕践行“十六字”治水思路、围绕推进国家战略实施,围绕贯彻落实中央、省委治水兴水重大决策部署,采取论坛、讲座、合作等多种形式,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豫开展治水理念、先进技术及重大科研项目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培育学术活动精品,打造水利学术品牌。二是积极推进智库建设。
当前,水利已进入基础设施智慧化升级、调度管理数字化赋能的关键阶段,各项改革发展任务十分繁重,迫切需要提高水利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学会要充分发挥水利科技工作者科学文化水平高、逻辑思维严谨、专业知识深厚的优势,针对现阶段我省水资源条件的最新情况,围绕水利发展中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的重大科技课题,围绕社会广泛关注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提出政策性、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对策建议,充分发挥智囊作用,把水利科技工作者的个体智慧凝聚上升为组织的集体智慧,积极为践行新时期治水思路、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建言献策。三是加大水利科普力度。
水利科技成果只有为全社会所掌握、所应用,才能发挥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大力量和最大效用。学会要把普及水利科学技术、促进社会公众深入了解水利科技知识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推动形成社会化水利科普的工作格局,为水利科技进步和创新奠定最深厚最持久的基础。广大水利科技工作者要积极参与科普活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专长,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积极主动地向社会公众宣传介绍水利科技知识,推广普及先进适用的水利科学技术,促进水利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断提高水利科技含量和科技水平。第二,要在推进科技创新融合上下更大功夫。
创新是当前科技工作者的首要任务,要为广大水利科技工作者激发创新活力、增强创新动力创造良好条件,着力抓好“六个融合”。一是推进科技创新与工程建设融合。坚持把工程建设和科技创新融合起来,在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后期管理上加大科技创新资金投入,不断提高水利项目的科技含金量。二是推进科技创新与水利生产融合。要把科技创新与水利生产一线各项业务有机融合起来,用最新的科技成果去破解水利事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难题,让科技创新助推水利生产。三是推进科技创新与智慧水利融合。聚焦行业监管、江河调度、工程运行、应急处置、高效便民等水利业务需求,以水利数据共享和流程优化为重点,以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数字孪生等新兴技术为支撑,为水利部门日常业务和领导的决策指挥提供快速、准确的支持。四是推进科技创新与水利产、学、研融合。以水利科研单位为研发中心,协同水利设计、施工、管理等单位及高等院校开展联合攻关,走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水利科技协同创新道路。五是推进科技创新与院士工作站、重点实验室平台融合。围绕水利中心任务,调研分析水利改革发展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问题,组织科技力量进行攻关,为*水利现代化建设提供科技保障。六是推进科技创新与水利学会融合。各单位要大力支持水利学会工作。水利学会要围绕主战场、围绕水利科技创新发挥相关学会职能。密切联系全省水利战线上的专家学者,包括离退休的老同志、老专家,起到一个纽带作用,发挥水利学会团体的学术作用,与水利科技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第三,要在加强自身建设上下更大功夫。
一是时刻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政治建会,提升引领力。准确把握中央关于社团改革发展的部署要求,进一步加强学会党的建设,科学制定学会全面发展的战略规划,进一步明确学会的发展方向、工作策略、重点任务和具体措施。进一步健全内部管理制度体系,完善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制度,形成科学民主的决策咨询机制、严格规范的监督执行机制和高效有序的竞争激励机制。二是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坚持学术兴会,提升竞争力。学会要坚持引领广大水利科技工作者,特别是青年水利科技工作者继承和发扬我国水利科技界的光荣传统,自觉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弘扬新时代水利行业精神,弘扬科学家精神,恪守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勇于担当的职业道德,倡导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科学严谨、脚踏实地,民主讨论、和谐包容的学术风气,规范学术行为,坚持职业操守,努力成为学术传统的继承者、学术风气的维护者、学术道德的力行者,着力塑造*水利科技界的良好形象和声誉。三是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坚持服务立会,提升贡献力。着力服务科技工作者,服务会员单位,服务水利和经济社会发展。聚焦科技发展前沿,举办“政、产、学、研”和“会、展、服”相得益彰的综合学术活动。大力开展科研、勘测、设计、施工技术等优秀成果评选,科技成果和工法评价。不断助力人才成长,继续开展中原水利英才、水利行业个人突出贡献奖、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及优秀企业家、优秀项目经理评选,彰显科技人才成就。通过科技创新成果、优秀勘测设计项目、科技创新先进企业评选,激发科技企业生产活力。与水利建设相伴而生、相随发展的水利学会,是*治水兴水的见证者、参与者和推动者。长期以来,历届厅党组都对*省水利学会工作高度重视,并给予了各方面支持。在今后的工作中,省水利厅将一如既往地大力支持学会工作。希望在新的时期,*省水利学会不忘初心使命、立足本职工作,开拓进取、砥砺前行,把学会建设成有温度、有高度,可信赖的科技工作者之家,为促进*水利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第四篇:吴定富主席在中国保险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上的讲话
发挥保险行业价值 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服务经济社会建设
——吴定富主席在中国保险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上的讲话
(2011年5月19日)
各位专家学者,同志们、朋友们:
很高兴参加中国保险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中国保险学会在换届以来,不断推进专业化、职业化、规范化建设,创新服务方式,积极搭建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在活跃学术氛围,推动保险理论研究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此次学术年会以“价值、创新、社会责任――保险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为主题,对关系行业改革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展开研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企业及行业发展的创新问题和社会责任问题日益重视,一个企业、一个行业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应积极承担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群众的责任,实现企业、行业、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与其他行业相比,保险经营除了具有金融业的负债性特征外,还具有保障性和广泛的社会性,涉及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保险业能否承担好社会责任,对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社会建设及改善民生都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我谈几点意见,与大家交流。
一、保险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取得了良好成效
近年来,保险业结合行业自身实际,积极承担社会责任,通过发挥风险管理和投融资功能,为国家经济建设、政府社会管理、企业经营运作以及人民生产生活,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保险服务,在实现行业发展的同时,促进了经济社会和民生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积极参与经济社会风险管理,成为国家灾害救助体系和社会管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保险作为市场化的风险管理机制,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风险管理手段。首先,保险业通过参与管理自然风险,促进了国家灾害防范与救助体系建设。2002年以来,保险业累计赔款与给付约1.7万亿元,通过及时提供经济补偿,帮助企业和人民群众迅速恢复正常生产生活,对保障经济稳定运行发挥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通过与气象等相关部门合作,运用风险管理技术,为人民群众提供灾害预防、损失控制及应急救援等服务与支持,推进灾害预防与应急处置机制建设,提高全社会灾害应对抵御能力。其次,保险业通过参与管理社会风险,促进了国家安全生产保障与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建设。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风险因素不断增多,特别是生产安全、公共安全、食品安全以及环境安全等领域的风险近年来呈现上升趋势,不仅对政府社会管理带来挑战,还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伤害和损失。保险业通过各种责任保险产品,积极辅助政府进行相关领域的社会风险管理,化解生产、医疗、交通、环境污染等领域的矛盾与纠纷,降低了政府社会管理成本,提高了对突发事件的处置效率,促进了政府社会管理机制逐步完善。
(二)积极服务民生,成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
保险业立足发挥商业保险补充性作用,不断扩大养老保险和健康保险的覆盖面。截至2011年3月,保险业为人民群众未来的养老和健康积累准备金3.1万亿元,保险业已经成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之一, 对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促进养老体系建设方面,保险业在加快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的同时,大力推进企业年金的发展,目前保险公司共受托管理了3万多家企业的年金,占全部受托企业的97%,受托管理金额1200多亿元,投资管理的基金1100多亿元。通过推动企业年金发展,丰富了企业职工养老保障层次,提高了养老保障水平。
在促进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方面,2002年以来,健康险业务累计赔款与给付1300多亿元,为人民群众健康医疗提供了重要保障。与此同时,保险业发挥保险公司在费率精算、资金管
理、费用支付、机构网点等方面的优势,为政府主导的医疗保险提供专业化服务。目前在128个县(区)参与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覆盖3455万人,赔付补偿1600多万人次,有效降低了政府的管理成本,提高了医疗保险的运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三)积极参与经济建设,成为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保险业围绕国家重要战略部署和宏观调控政策,充分发挥投融资及风险保障功能,为国民经济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促进“三农”发展方面,2002年以来,保险业配合国家支农惠农政策,以关系国家粮食安全的主要农、畜产品为重点,着力推进“三农”保险发展。2010年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达到135.7亿元,是2002年的近30倍,覆盖农户1.4亿户次,支付赔款100多亿元,共有约2100万户次的受灾农户得到补偿。与此同时,积极发展包括农房、农机具、小额信贷及农民养老、医疗等保险业务,为农民生命财产、农业生产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提供风险保障。在拉动投资方面,通过直接或间接等方式,先后投资了京沪高铁、南水北调、南方电网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项目。截至目前,保险资金运用余额已突破5万亿元,运用范围涉及债券和股票等虚拟经济领域,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和不动产等实体经济领域。在促进贸易出口方面,2002年至2010年,出口信用保险累计支持对外贸易与投资超过4000亿美元,便利出口企业贸易融资超过6000亿元人民币,特别是在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出口信用保险在稳定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促进扩大内需方面,通过发展消费领域相关保险,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增强居民的消费意愿。目前,我国汽车消费信贷保险累计保险金额2000多亿元,住房按揭保险累计保险金额近4万亿元。在促进节能减排方面,通过启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在对投保企业因环保责任造成的损失进行赔偿的同时,利用保险费率杠杆机制,引导企业加强环境风险管理,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正是由于保险业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提高了全社会的风险和保险意识,改善了行业形象,实现了行业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和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和谐统一,全行业整体实力、竞争力、服务能力以及国际影响力都上了一个新台阶。2010年保费收入达到1.45万亿元,是2002年的4.8倍,八年间翻了两番多,目前国际排名第六位;全行业总资产规模突破5万亿元,是2002年底的7.8倍,八年间翻了近三番;资本金超过4000亿元,是2002年的12倍。
但同时也应看到,与其他行业相比,与全社会的期待相比,保险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保险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有待增强。部分保险企业对承担社会责任的认识存在误区,重视不够,认为承担社会责任会影响企业发展战略,增加企业经营成本,而忽视了保险业作为负债性经营的行业,具有广泛的社会性,企业经营活动与国家、社会及人民群众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保险企业在利用经济社会资源获得利润的同时,应当积极承担相应的责任与义务,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民生发挥更好更大的作用。
另一方面,保险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方式和途径有待创新。目前保险产品与服务、公司经营管理仍限于传统模式,一些新型风险领域保险业还不能深入参与管理,一些人民群众需要的保险增值服务还不能有效提供,一些公司的经营及业务管理流程还不能支持保险服务创新的需要。同时,保险市场上销售误导、理赔难等不诚信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治理,制约了保险业在更广范围内和更深层次上承担社会责任。
二、新形势要求保险业进一步加强社会责任建设
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达到4000美元,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与此同时,人民群众的保险需求日趋多样,中国正从一个有潜力的新兴保险市场,成长为全球重要的保险市场。新形势的发展变化对保险业的社会责任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保险业加强社会责任建设
未来一个时期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一些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例如,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及产业结构不合理等。保险业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经营活动涉及到投资消费、科技创新、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等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是贯彻实施国家战略部署和调控政策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保险业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将行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坚持想全局、干本行,干好本行,服务全局。同时,随着对外开放继续深入和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履行社会责任已成为国际社会对企业评价的重要内容,保险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有利于树立负责任的企业形象,提高国际竞争力。
(二)政府创新社会管理机制要求保险业加强社会责任建设
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创新社会管理机制、提高社会管理能力成为各级政府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保险作为市场化的风险管理机制,在社会风险管理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是辅助政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在新形势下,需要保险业创新服务方式和途径,辅助政府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加强安全生产,健全对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形成政府和市场机制协同发挥作用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三)促进民生发展要求保险业加强社会责任建设
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涉及基本民生的就业、社保、教育、医药卫生等方面,都要建立健全保障人民基本需求的制度。这一进程是一项浩大的民生工程,对保险业来说,不仅要继续发挥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的作用,还要创新服务途径,在提供商业保险服务的同时,继续探索为政府经办、代办服务等形式,积极参与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三、保险业承担好社会责任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新形势下,企业及行业的社会责任内涵不断丰富和拓展,既要承担持续盈利的经济效益责任,又要履行依法诚信经营的法律道德责任;既要承担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责任,又要承担支持公共福利事业的社会公益责任。保险业要承担好社会责任,需要着力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企业发展与服务大局的关系。对保险企业来说,承担社会责任、服务经济社会和民生发展不仅是一种责任和义务,而且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通过围绕国家重要战略部署和宏观政策,找准保险服务的切入点,既可以支持经济社会建设,服务民生,又可以拓展自身发展空间,实现企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企业发展与民生发展的协调统一。
二是保险经营与诚信建设的关系。诚信是保险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基本要求,也是保险业的立业根本。诚信理念应贯穿于保险经营与服务的各个环节,特别是要加强销售和理赔环节的诚信建设。进行产品宣传与销售时,要强化产品风险提示,认真履行如实告知义务;进行理赔时,要严格执行理赔服务标准,快速查勘,及时赔付。
三是产品创新与消费者权益的关系。保险产品作为一种特殊的金融产品,其核心价值在于提供风险保障,为消费者分散和转移各种自然及社会风险。保险产品创新要立足风险保障功能,注重对保险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既不能脱离人民群众的风险保障需求,在产品创新中过度放大投资和理财功能;也不能脱离我国金融及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盲目照搬国际金融保险创新的做法。
四是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一个行业、一个企业的经济利益应该建立在广泛的社会效益基础上,否则便失去了存在的社会价值。保险企业在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同时,要积极承担对国家、对社会、对民生的责任,实现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既要根据市场需求发展好商业性业务,又要根据国家战略和政策需要发展好政策性业务;既要为富裕
人群和优势产业服务,又要为弱势群体和新兴产业服务;既要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又要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四、创新发展理念,拓宽服务领域,进一步提升保险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和水平面对新的经济社会形势,面对新的社会责任要求,保险业必须创新理念,发挥行业价值,提高服务能力,以行业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建设,在行业发展中服务和保障民生。
(一)创新服务理念,进一步强化社会责任意识
承担社会责任是一个企业和一个行业社会价值的体现,也是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企业必须创新发展理念和服务理念,从社会价值、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社会责任。要在企业经营管理和保险服务中体现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增强承担社会责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对国家、对社会及对人民群众负责的态度来提供保险服务。
(二)以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着力点,促进经济建设
围绕国家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不断丰富和完善保险产品和服务,扩大风险保障范围,加强对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的风险管理与保障,支持新能源、生物技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继续鼓励支持出口信用保险发展,重点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出口企业,促进对外贸易方式转变。
(三)以支持政府社会管理为主要途径,促进社会发展
充分发挥保险在调处化解矛盾纠纷、协调利益冲突等方面的优势,积极辅助政府创新社会管理机制,促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探索责任保险服务的新途径和新方式,着力在公共安全、食品安全、生产安全等领域参与风险管理,促进政府提升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四)以满足人民群众保险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民生改善
民生责任是十分重要的社会责任,也是保险业发展的基础。一方面,要大力发展与民生相关的业务领域,包括小额保险、三农保险、健康养老保险等业务领域,促进民生发展和民生改善;另一方面,加强诚信建设,提升承保与理赔服务质量,规范电话、网络等新兴销售模式,使人民群众享受到诚信、便捷、专业的保险服务。
同志们,充分发挥保险行业价值,积极履行保险社会责任,是新时期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的需要,是新阶段保险业健康、持续、科学发展的需要,对保险业既是新的挑战,又是难得的发展机遇。保险业既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又要积极创新,努力实践,为发展有中国特色的保险业而不懈努力!
谢谢大家!
第五篇:8位专家在中国航空学会学术年会上作报告
8位专家在中国航空学会学术年会上作报告
发布日期:2011-06-01 来源:新闻中心
5月31日,中国航空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庆祝新中国航空工业建立60周年学术报告会在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蓝天剧场隆重召开。中国科学院李天院士、我校校长杨凤田院士,以及空军装备研究院总工程师甘晓华、中国商飞C919型号常务副总设计师陈迎春、中国民航大学适航审定中心副主任冯振宇、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总设计师唐长红、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科技委主任益小苏、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科技委原秘书长彭友梅等8位专家针对各自不同科研领域在大会上做了精彩报告。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科技委原秘书长彭友梅代表中国工程院刘大响院士作了题为“抓住机遇,不负重托,加快航空动力的发展”的报告。
中国商飞公司C919型号常务副总设计师、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科技委主任,中国航空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陈迎春在大会上代表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COMAC919大型客机总设计师吴光辉,作了题为“C919大型客机项目推动航空制造业发展”的报告。
陈迎春同志长期从事我国军民用飞机的研制设计工作,先后担任中国“飞豹”、小鹰-500、ARJ21及C919等多种型号飞机副总设计师。参加过MPC-75,AE100等国际合作项目,创建了我国民机增升装置设计、构型管理和试飞等专业。西北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大学博士生导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大学兼职教授。
空军装备研究院总工程师,中国航空学会浮空器分委员会主任甘晓华在大会上作了题为“转型时代的世界空军装备发展——航空工业的机遇与挑战”的报告。
甘晓华,从事飞机发动机研究工作26年来,组织、参与了多项重大课题攻关,在核心技术、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发明专利5项,被评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2年获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兼职教授。第十届和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2010年12月21日,被胡锦涛总书记签署通令记一等功。
中国民航大学适航审定中心副主任冯振宇代表中国民航大学副校长白杰教授作了题为“加强适航审定能力建设,促进我国民机产业发展”的报告。
冯振宇,主要从事航空器适航审定技术、老龄飞机结构完整性分析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先后参加、主持了国家和省部级课题10余项,出版教材/讲义三部,发表论文40余篇。参加了多个型号的适航审定。
飞机空气动力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航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首席专家李天在大会上作了题为“利用航空技术实现快速、廉价进入空间”的报告。
李天,196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数学系流体力学专业,先后从事飞机气动布局设计和隐身技术研究,1985年起任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副总师,主管预研工作,连续担任总装、空、海军和中航工业六项国家重点预研课题的负责人,他将空气动力学与电磁散射特性有机结合,创造性地解决了气动与隐身在布局设计中的技术难点,为我国新一代飞机的研制做出了开拓性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防科工委科技壹等奖1项,二等奖2项,部级壹等奖2项,二等奖6项。并多次荣立部级一等功、二等功。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被总装备部授予在武器装备预先研究工作中突出贡献奖。2006年被中国一航授予航空报国突出贡献奖。
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校长、辽宁通用航空研究院院长、601所首席专家兼型号总设计师,中国航空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杨凤田在大会上作了题为“中国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的报告。
杨凤田,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航空工业总公司有突出贡献专家。196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长期从事飞机总体设计工作,先后参加过12种歼击机的方案设计,担任过6种型号的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主持完成了国家多种重点型号飞机的研制工作。在歼八系列飞机研制、加油工程研制、国家高新工程研制中做出了重大贡献,取得了众多重大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项,二等奖三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七项,并多次荣立国家级、省部级、集团公司一等功、二等功。现任中国航空研究院顾问兼博士生导师,中国航空学会总体专业分会副主任及国内多个名牌大学的兼职教授。
中航工业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总设计师、副院长,北航首席科学家,中国航空学会常务理事唐长红在大会上作了题为“大型飞机关键技术”的报告。
唐长红,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航空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北航、西工大兼职博士生导师。1982年西工大空气动力学专业毕业,工作4年后攻读研究生,1989年北航固体力学专业硕士毕业。先后从事气动弹性、结构强度、飞机总体设计等工作。我国两项重点型号飞机总设计师。历年来,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及刊物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出版著作6部,取得1项发明专利、2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中航工业集团公司树脂基复合材料首席技术专家,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科技委及先进复合材料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益小苏在大会上作了题为“航空复合材料的技术挑战与创新机遇”。
益小苏,工学博士(德国,1986),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复合材料学会执行委员(ICCM-Council)、亚-澳复合材料理事会(ACCM Council)理事,世界粘接技术学会(WRCAP)常务理事(IOC-member),中国航空学会材料工程专业分会副主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常务理事等。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论著300余篇,其中被SCI,EI等收录400次以上,国际、国家和国防发明专利20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