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对新闻真实性的影响

时间:2019-05-13 11:01: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毕业论文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对新闻真实性的影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毕业论文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对新闻真实性的影响》。

第一篇:毕业论文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对新闻真实性的影响

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对新闻真实性的影响

【摘要】社会舆论借助其独有的控制工具--大众传播媒介,对整个国家生活包括政治民主、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民众伦理观念的形成,负有一份特殊而不可取代的道义责任。但是,虚假新闻往往会误导受众,形成相反的结果。虚假新闻的出现,往往跟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缺失有关系。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诱惑很多,压力也很多,政治,经济,人情等等都有可能成为道德沦陷的原因。同时,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的新闻工作者,能够更好的行驶大众传媒的责任与义务。

【关键词】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道德缺失新闻真实性成因危害影响

2008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特别是对于新闻界来说,不管是从积极方面来说,或者从消极方面来说,所发生的许多事情都给新闻从业者提供了机遇。在年初的雪灾中,我国新闻工作者的报道准确反映灾情民意,热情讴歌抗灾救灾动人事迹,为抗灾救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5月,震惊世界的汶川特大地震,新闻工作者为客观公正迅速报道中国人民的抗震救灾的消息进行了艰苦有效的工作,让全世界人民及时地了解了中国人民所面对的巨大灾难以及他们在灾难面前抗争的勇气、决心和力量,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外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精神和社会良知;8月,北京奥运会上,广大的新闻工作者用他们的镜头捕捉了一个个精彩的瞬间,用笔记录了一个个激动人心的时刻,用声音传递了一个个赛场内外的感人故事。与此同时,他们还把开放的北京、和平发展的中国的形象展现给了全世界。与此同时,“馒头颁布国家标准,方馒头寿终正寝“,“奥运期间《花花公子》等允许在华销售”,“华为万人辞职事件被认定无效”,“中石油三年将裁员8万”等等虚假新闻的出现,成为了始终缠绕在新闻工作者头上挥之不去的阴影。

凡虚假新闻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新闻报道者离开新闻赖以产生和依存的客观事实, 凭着个人的主观愿望或依据他人的意志去报道“新闻”。1虚假新闻的出现,直接反应了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缺失,而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缺失又作用与新闻工作当中,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新闻职业道德, 也叫新闻伦理或新闻道德, 是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调整和处理新闻机构内外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或准则。2

本文将就以下几个方面剖析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对新闻真实性的影响。

一、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

大量出现的虚假新闻正在冲击着现有的新闻职业道德规范。任何一件事情都不会无

缘无故的产生,虚假新闻也是一样,它的发生发展都有其必然或偶然的原因。

新闻工作者首先是一个社会人,其次才是新闻工作者,新闻工作者也难免在工作当中出现失误。近些年来,在新闻传播引入市场因素之后,不规范的市场秩序和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对新闻传播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力,加之新闻媒介或记者自身放松要求,随波逐流,频频出现丧失职业精神和违反职业道德的现象。3

虚假新闻的产生的原因是极其复杂的,有时候一个假新闻的产生,形成到公开发布是由许多外界的合力共同促成,而非某一个简单的从业者进行独家制造。4从外界客观的看来,促成假新闻的出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外界诱惑现在社会存在各种各样的利益,在追求时效追求效益地今天,媒体工作者的压力是空前,每个从业者必须在一定的期限内作出新闻,一篇新闻匆匆而成,自然而然。同时,新闻从业者也是凡人,有时为了养家糊口或者为了金钱之类的利益,自然便会做出违背新闻客观性的的假新闻。前不久刚发生在山西霍宝干河煤矿的真假记者排队领取“封口费”事件就是一个再合适不过的例子了。

2.单纯追求时效性时效性是新闻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抢新闻是业内的“真理”。从业者自然会采取一系列措施去尽快做出新闻,总有些从业者往往会采取闭门造车,直接导致假新闻的产生。有些记者进行采访,往往是匆匆的采访,匆匆的写稿,因而获得的只是表面现象,通常表面的信息经常会带有一定的迷惑性,这也就间接地造成了虚假新闻的出现。

3.进行推断和合理想象有时,新闻从业者为了做出独家新闻,并且取得轰炸性的效果,经常会通过一些自己的方式进行解读和推断,这样靠着想象般的推断,往往是造成假新闻产生的致命区。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受众对新闻的基本要求,也是新闻的生命力和魅力所在。世界所有国家制定的新闻职业道德,都把确保新闻真实性作为第一准则。5

4.政治压力在一些事关政治的事件中,迫于压力,往往会采取片面报道的方式,从而改变了新闻的客观真实的特点。并且剥夺了公众获取完整信息的权利。特别是以前,对于一些重大的突发公共事件,往往会采取报喜不报忧的做法,这自然会妨害到新闻的真实性。

5.网络转贴现在网络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或缺的通讯工具,同时网络的及时性,匿名性,病毒性传播的特点,注定网路成了一个假消息产生的“重灾区”。一些不负责任的编辑往往为了追求新闻的时效,不加选择,不加调查就轻易转载,从而一传十,十传百,假新闻也往往会在一瞬间变成公众眼中事实上的“真新闻”。

这些原因间接或者直接造成了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地缺失,给新闻工作造成的恶劣

影响,使得新闻的真实性大大折扣,从而降低了在群众心目中地形象,不但会影响新闻媒体的声誉, 还会影响新闻事业的整体形象, 甚至影响到良好的舆论环境。

二、新闻工作者对职业道德缺失对新闻真实性的影响

“家丑不可外扬”是我们的文化劣根,许多地方政府以“掩盖本地负面新闻”为习惯,许多行业以遮掩行业丑陋的潜规则为习惯,我们这样许多庸常的人都有着讳疾忌医、报喜不报忧的心态——也许每个人、每个群体都可以这么做,但记者永远不能,因为这是一个承担着向公众报道真相之责任的职业。6

但是,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缺失对新闻真实性以及舆论导向都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1、影响新闻报道的真实性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基石,是新闻工作者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虚假的新闻报道,或凭空想像,或文题不符,或夸大其辞,或悖逆常识,几乎掏空了新闻的内核。不顾新闻的真实性,尤其是蓄意造假、公然炒作,无疑是对新闻真实性原则的肆意践踏!

2、误导舆论,危害社会新闻报道具有舆论导向的社会功能,虚假新闻不仅会造成思想行为方面的误导,有碍整个社会的常态发展。尤其重要的是,虚假新闻轻则对社会公众形成误导,引发公众思想的混乱,重则可能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造成社会的动荡不安,甚至引发社会**。73、削弱了媒体的公信力马克思认为:“人民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种条件,报刊就会完全萎靡不振。”8事实证明,虚假新闻会直接导致公众失去对媒体的信任,由此产生的深层损害和长远影响更是不可低估。公信力是新闻媒体的生命之根,力量之源。如果新闻虚假之风愈演愈烈,我们的受众就会陷入无所适从、惊恐不安乃至一片混乱的状态之中,到那个时候,整个新闻事业的公信力将会遭到严重削弱,甚至荡然无存。

4、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广大群众对党领导下的新闻媒体的公信力与权威性的认知,已经与对党和政府的充分信赖紧紧联系在一起。通常意义上说,新闻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传播国家大政方针的重要渠道。新闻媒体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积极健康的舆论氛围。9但是,虚假新闻的出现,使媒体失去了它应有的功能,在破坏了人们对媒体信任的同时,也严重影响我们的党、我们的政府在公众中的形象。

5、形成侵权伤害,造成经济损失新闻报道总是和具体的事件联系在一起,负面报道、虚假传闻往往会触及到某些行业的利益,甚至会对一个行业造成致命一击。虚假

新闻往往是不真实的,往往会形成侵权,会带来不必要的新闻官司。而新闻工作者因为‘‘生产’’虚假新闻,轻则会在道德层面上的审判,重则可能要被追究相关刑事责任,赔偿经济损失。

但凡虚假新闻的出现,就会造成这样的负面影响:一方面是夸大、捏造某些政府官员个人功绩的正面报道,不以事实为依据,黑白颠倒,“个人形象”与事实真相在群众心中造成的巨大落差,势必会给党和政府的整体形象带来的损伤。另一方面是为制造轰动效应而主观策划出来的负面报道,无事生非,扰乱视听,使不明真相的群众对政府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效果产生质疑。

三、如何解决当前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缺失问题

虚假新闻让人深恶痛绝,它是新闻工作者的耻辱,是新闻工作当中的一颗毒瘤,作为新闻工作者,应该坚决的遵守职业道德,杜绝虚假新闻的出现。

解决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缺失的问题,不仅取决于国家民主政治制度的健全与发展,更重要的是从新闻工作者自身找问题,从新闻工作者的政治、业务素质和道德修养方面着手,寻找问题的关键所在,从而减少、杜绝虚假新闻的出现。

从职业道德修养的角度看,要防止虚假新闻的产生,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加强新闻从业者的道德修养新闻工作者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不弄虚作假,不为追求轰动效应而捏造、歪曲事实。力求全面看问题,防止主观性、片面性,努力做到从总体上、本质上把握真实性。要做到敢于说真话,敢于坚持真理,关键在于要有一种政治勇气,要有一种社会责任感,要有一种一往无前的行动决心,要不怕邪,不怕压,不怕舍弃个人的一切。102、加强法律意识,防止新闻侵权由于法制观念淡薄,导致出现虚假新闻的情况也很常见,其危害也很大,也是最应该避免的。因此,新闻工作者势必要掌握好一种尺度,尽量避免在新闻报道中出现违反法律、法规现象。同时,要自觉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在法律范围之内进行工作。对那些确实由于新闻报道失实造成侵权、毁誉及其它恶劣影响的,新闻媒介及新闻工作者应当主动承担责任,并及时承认错误,做出更正。113、加强制度管理,接受群众监督新闻媒介内部自身以及相关部门一定要加强制度管理,加强监管力度,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把虚假新闻扼杀在摇篮之中。同时社会各界也要加强对新闻界、新闻从业人员的监督,及时揭露虚假新闻的骗局,及时揭穿虚假新闻记者的嘴脸,形成虚假新闻人人喊打的合力,营造新闻宣传报道工作的良好社会环境。12另一方面,我国新闻传媒缺少外部监督力量,尤其缺少来自民间的监督力量,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这也为虚假新闻的产生提供了条件。13因此,新闻媒介及新闻工作者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监督。虚心接受群众的批评并认真地纠正自身的错误,与群众形成一种互动互利的良好的氛围,积极地避免虚假新闻的出现。

制止虚假新闻的产生和传播, 应该从运用法律、规章等强制手段同提高新闻从业者自身素质两个层面上共同着手, 双管齐下, 才能真正让虚假新闻远离媒体, 远离社会!

结语

有学者著文指出:“ 媒介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 它的新闻产品不应只是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知识需求和文化娱乐需求,更重要的是担当起社会得了望者、守望者的责任, 这种责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社会的价值道德, 引领人们的价值取向。”14

但是,虚假新闻的出现,不仅严重破坏损害了媒体的形象,削弱了新闻的公信力,而且严重破坏影响了党和政府新闻宣传职能的履行,失去了新闻真实性,无异于自毁根基,媒体将失去发展的基础。

媒体最根本的社会责任,就是为社会提供迅速、准确的信息和对信息进行全面深入地阐释、分析,并提供一个可以充分表达民意的意识平台。15在人们以积极的心态营造和发展和谐社会的过程中, 媒体的积极功能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 但在具体的传播和经营活动中, 仍然有一些假新闻和低级趣味的报道出现, 某些媒体的失范行为禁而不止。16所以,规范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杜绝虚假新闻的出现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只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防止思想道德滑坡,必须从道德思想教育上、行为规范建立上、道德观念确立上,多方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收到长远的效果。17

总之, 制止虚假新闻的产生和传播, 应该从运用法律、规章等强制手段同提高新闻从业者自身素质两个层面上共同着手, 双管齐下, 才能真正让虚假新闻远离媒体, 远离社会!18

参考资料

1、郑保卫《呼唤新闻良知杜绝虚假新闻——浅谈虚假新闻与道德误区》 《新闻界》 2001年 第2期

2、刘娜娜《虚假新闻折射新闻职业道德——加强新闻职业道德之我见》《攀登》(双月刊)2008年 第27卷(总第161期)203页

3、孙 慧 周启超《铲除虚假新闻 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缺失原因探》《新闻前哨》第11期2005年11月2日

4、向隅传媒江湖--颠覆传媒

5、康来成《从“2006 年十大假新闻”谈新闻记者职业道德与操守的缺失原因》《中华新闻报》 2007 年9 月5 日

6、曹林《封口费缠身的记者节没有荣耀只有雪耻》 《中国青年报》2008年1

1月07日

7、孙云合《虚假新闻的成因、危害及对策》 《团结报》2006年6月27日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一卷第233页

9、常聪《虚假新闻报道的成因与危害》 《新闻传播》 2007年第10期

10、郑保卫《新闻职业道德误区之一——虚假新闻——新闻伦理学讲座之五》《军事记者》2001年第7期 总第486期

11、郑保卫《新闻职业道德误区之一——虚假新闻——新闻伦理学讲座之五》《军事记者》2001年第7期 总第486期

12、孙云合《虚假新闻的成因、危害及对策》 《团结报》2006年6月27日

13、蔡骏《对虚假新闻泛滥的几点反思》 《新闻传播》2006年 第三期

14、方延明《解读新闻文化的价值观意义》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6月

15、冷松刘国明《媒体社会责任特质浅析》《青年记者》 2008年9月

16、徐文策 郭义富《“纸馅包子”缘何出笼?——兼对媒介失范的反思》《声屏世界》2007年8月

17、贺伟志《加强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初探》 《娄底日报》2008年8月6日

18、王志峰《从源头上制止虚假新闻的产生》《新闻采编》 2008年4月

第二篇: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

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是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新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新闻规范和准则,是社会道德对新闻记者这一职业所提出的特殊要求。职业新闻记者协会成员相信,公众的启蒙是正义的先驱,民主的基石。新闻记者的职责就是通过追求真实,提供关于事件和问题的全面公平的叙述,达到启蒙公众的目的。来自所有专门领域和媒体的有责任感的记者,都努力彻底和忠实地为公众服务。职业正直感是记者信誉的基础,协会成员因此对于职业道德行为产生共同认识,并采用本规范作为协会实践原则和标准的声明。

追求真实并加以报道

新闻记者应该忠实、公正和勇敢地搜集报道和转述信息。

新闻记者应该:

●检验来自所有来源的信息的准确性,小心避免无意的错误。绝不允许故意扭曲。

●努力找到报道的主体,给他们对于声称的错误行为做出反应的机会。●任何可能的时候,都要指明消息来源。公众应该有尽可能多的信息来判断消息来源的可靠性。

●在承诺保证信息来源匿名之前,永远要质问一下信息来源的动机。要对为换取信息而作出的承诺中各种可能的情况都做出清楚的说明,一旦承诺,则保守诺言。

●确保标题、导读和其他突出处理的材料、照片、音像、图表、声音和印语都没有误表达。

●避免在转述和连续性的报道中误导。如果有必要转述别的媒体一条新闻,可以这样做,但要标识清楚。

●除非传统的公开的方法不能得到对公众至关重要的信息,不要采用秘密的或窃听式的方法获取信息。如果使用了这样的方法,在报道中应该加以说明。

●永远不要剽窃。

●勇敢地讲述关于人类经验多样性和广泛性的报道,尽管这些经验可能是不经常有的。

●检查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念,并避免将这些价值观念强加给别人。●观察人时不要被民族、性别、年龄、宗教、种族、地理、性取向、是否残障、外貌或社会地位这些因素框住。

●支持公开的意见交流,即使这些意见自己很反感。

●让无声的人们发出声音;官方信息和非官方的信息被以同样价值对待。

●在鼓吹文章和新闻报道之间做出明确区分。分析性文章和评论应被明确标出,以免与事实和报道文本相混。

●对广告和新闻做区分,避免出现模糊二者界限的杂交式文章。●认识到自己的特殊使命,要确保公众事务是公开处理的,而且政府记录可以公开查阅。

减小伤害

有职业操守的记者把新闻来源、采访对象和同事都看作值得尊敬的人。新闻记者应该:

●对那些可能因为新闻报道而受到负面影响的人们表示同情。当面对孩子和没有经验的新闻来源或新闻主体时,要特别小心。

●当采访和使用受到正在悲伤中的人们的照片时,要特别小心。●要认识到采集和报道信息会引起伤害和不适,报道新闻并不意味着你就可以傲慢自大。

●要认识到,一般人比公共官员和追求权力、影响和希望引起人们注意的其他人,有更多的权利保有关于自己的信息。只有当有十分迫切的公共需要时,侵入任何人的私人领域获取信息才是正当的。

●品位要高。避免迎合任何低级趣味。

●在指出青少年犯罪嫌疑人或性犯罪受害人时,才要非常谨慎。●在正式控诉文件出来之前指明犯罪嫌疑人时,要非常审慎。●在公众被告知的权利和犯罪嫌疑人被公正审判的权利之间寻求平衡。

独立行动

除了公众的知情权之外,新闻记者不应该对任何其他利益负有责任。新闻记者应该:

●避免自己的利益与采访发生冲突,不管是现实的利益还是可能的利益。

●不参加任何可能伤害自己公正和信誉的组织和活动。

●如果将伤害记者的正直感,拒绝一切礼物、好处、费用、免费旅游和特殊对待,并避免第二职业、政治涉入、在公共办公机构或社区机构工作。

●如果这些冲突必不可免,那么将它们暴露出来。

●勇敢地要求那些拥有权力的负起责任。

●拒绝广告商的优厚待遇和特殊利益,抵制他们企图影响新闻报道的压力。

●警惕新闻来源为了好处或金钱而提供信息,避免力求新闻出现的心理。

可信

新闻记者在他们读者、听众、观众的眼中是可信的。新闻记者应该:●澄清和解释新闻报道,就新闻界的行为邀请公众对话。●鼓励公众说出他们对新闻媒体的不满。●承认错误,并迅速纠正。●揭露新闻记者和新闻媒体的不道德行为。●遵守他们对于别人提出的高要求。第一条责任。搜集和传播新闻与意见的最初目的是服务大众利益,将情况通知他们,使他们能对当时的情况作出判断。为个人私利或不值得的目的滥用自己专业工作者的力量的报人,将辜负公众的信任。美国新闻媒体是自由的,这不仅是为了告知大众,或作为一个争辩的论坛,也是为了能对社会中的力量,包括政府各级官员的行为,进行独立的检查。

第二条

新闻自由。新闻自由属于人民。必须保护新闻自由不受来自任何公共或私人集团的侵蚀与破坏。新闻记者必须时时警惕,关注公共事务是否在公开场合下讨论解决。他们必须同任何利用新闻媒体为自己谋私利的企图进行勇敢的斗争。

第三条

独立性。新闻记者必须避免任何表面或实质上的不适当、表面或实质上的利益冲突。他们既不应该收受任何东西,也不应该参加任何看起来有可能伤害他们正直性的活动。

第四条

真实与准确。来自读者的良好信任是优秀新闻的基础。应该不惜一切努力保证新闻的准确、没有偏见、平衡表达各方意见。社论、分析文章和评论,在准确性上应该与报道中的事实做同样的要求。严重的事实错误,和疏忽产生的错误,都应该做最快的和突出的更正。

第五条

公正。公正并不意味着新闻媒体不应该进行质问,或者不应该发社论表示意见。但是,它却要求媒体在新闻报道和媒体意见之间为读者划出一个清晰的界线。其中有观点和个人意见的文章应被明确标识出来。

第六条

正义性。新闻记者应该尊重被报道的人们的权利,遵守普通的正派的标准,对其报道的准确性和正义性向公众负责。被公开指控的人应该在最早的时间得到做出反应的机会。保证为新闻来源保密是要花很大代价的,因此不应轻易承诺。除非有十分清楚和急切的要求为新闻来源保密,他们应该被明确指出来。

这些准则是为了保持、保护和加强联结美国新闻工作者和美国人民的信任和尊敬,这种联结对确保这个国家的创始人委托给美国新闻工作者和美国人民的言论自由事关重大。

沃伦.哈定

u 记住,每个问题都有两个方面,要将这两个方面都反映出来。u 要可信。

u 要挖掘事实。错误必不可免,但是要努力做到准确。我宁愿有一篇非常准确的报道,而不愿有一百篇有一半错误的报道。

u 要正派、公正、宽容。

u 要支持人——而不是打击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好的一面,将这好的一面引发出来,永远不要无谓地伤害别人的感情。

u 报道政治聚会时,要搜集事实,并如实地报道,而不要按你自己希望的那样去报道。

u 对所有党派一视同仁。如果有什么党派需要评论,我们会在社论栏目进行评论。

u 对待所有宗教事务都要尊敬。

u 如有可能,永远不要忽视一个无辜的妇女或孩子对自己亲属的错误或不幸的倾诉。不要等被要求才去这样做,而要主动去做。

u 而且,最重要的,要干净。永远不要让一个脏词或未被确证的报道付印。

u 我希望这张报纸能这样做,这样它才能走入千家万户,而不伤害任何一个孩子的天真无邪

用心血和生命写出来的,是跑路跑出来的。

在选择事实、分析事实、叙述事实的过程中,反映出思想水平的高低。

第三篇: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1.什么是新闻职业道德?

所谓新闻职业道德,就是新闻传播(大众传播)业的行业道德。新闻从业人员或者大众传媒自身,遵循一般的社会公德和本专业的专业标准,对其职业行为进行理性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这里所说的职业道德指新闻人的道德责任与职业素养。

2.体现新闻职业道德的条约或文件

国际社会

1945年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国际新闻及道德公约》;1954年国际工作者联合会《记者行为基本原则宣言》;1999年国际新闻工作者联合会《媒介伦理和自律》 美国比较著名的是《纽约时报新闻伦理》;2000年的《广播电视新闻编辑者协会伦理规范和职业操守》

加拿大有加拿大广播公司联合会(CBA)道德规范、日报联合会关于原则的陈述(1995);加拿大发行量最多的报纸《多伦多星报》的原则自述》

英国这方面的文件很多,比较有名的有:1994年《英国记者联合会规范》、1998年的广播标准委员会《新闻公正和保密的规范》、《BBC约章》。

其他国家,如德、法、俄,韩国、日本也有类似的法律文件或公认章程。

我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1991年全国记协制定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在1997年第二次修改时其准则由原本的八条变为六条。2007年曾着手第三次修订,但至今没有出台。中国香港在2000年的“陈健康事件”(1998年10月19日香港上水天平邨发生一宗伦常命案,事件主角陈健康因在深圳另结新欢、令妻子不悦,妻子其后将两名儿子从上水天平邨住所抛落地下,然后跳楼自杀身亡。香港传媒争相报道事件,追访陈健康的下落及包二奶的细节,其中《苹果日报》记者向陈健康提供5000港元召妓,拍下独家照片,事件引起公众哗然,该案件亦成为探讨香港传媒专业操守的案例及教材。)后,原本互相对立的四个新闻工作者组织联合起来制定了《记者协会道德准则》。台湾有《台湾报业道德规范》、《台湾电视道德规范》,以及台湾记者协会指定的《台湾记者协会伦理规范》

3.我国职业新闻从业者道德意识现状

根据1997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舆论研究所和2002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陆晔等人所做的有关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现状调查,对比发现五年里我国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意识非但没有提升,反而处在停滞不前的地步.对于记者与被采访方发生利益交换的问题,为数不少的记者是持赞同态度的.而这种态度所造就的中国传媒界的种种问题,社会也都有目共睹.这一现状令人难堪与担忧.4.我国新闻界职业道德缺失典型表现

1.假新闻。

新闻具有真实只能够和客观性,新闻工作者必须坚守这一点。一旦新闻成为假新闻,新闻工作者便违反了其作为新闻人的职业道德,也失去了从事新闻行业的资格。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新闻专题节目《透明度》接获马姓包子业者举报,指称北京市众多的流动摊贩卖的包子都是“纸馅包子”。该栏目组就这一事件进行了连续几天的跟踪报道。北京市公安部门组成专案组查案,2007年7月16日公布其调查结果:《透明度》栏目组临时人员訾北佳,化名“胡月”,用欺骗手段要求做早点生意的陕西省来北京人员卫全峰等4人按其要求为其制作纸馅包子。然后,他又用自己的家用数码摄像机(DV)拍摄了制作过程,又获得播出。事后,北京电视台遭到社会各界的批评与质疑。

2钱权交易

利用手中公众赋予的权利,做的却是危害公众的事情地方发生重大事故后,得到消息的记者蜂拥而至,第二天却看不见有关事件的报道。原来地方为了降低事件的不利影响,出钱收买记者。类似的时间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这是拿钱后不说话的,还有拿钱后乱说话的。有的媒体部门得到企业赞助后,夸大其词为该企业进行宣传,误导公众,给社会造成恶劣的影响。

3制造“传媒假事件”

制造新闻,使新闻按照编排的方向发展。地方重大会议召开,在路上随便找一个市民,让他对着镜头念采访者早已写好的稿子;2007年闹得沸沸扬扬的“杨丽娟事件”,如果没有媒体的推波助澜,事情不会演变成那样一个悲剧。

4恶炒明星绯闻

为吸引观众眼球,赚取发行量和收视率,爆出一些没有事实根据的新闻。前不久的“锋

芝离婚事件”,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媒体的过分关注所造成的。以及新近走红的“凤姐”,“兽兽”等人,都是由媒体捧出来的。不论其媒介是什么,其本质都是利益驱使

5无人性的冷漠报道

作为新闻工作者,首先是一个人,其次才是新闻人。两者次序的颠倒,造就的是冷冰冰的新闻。中央电视台四套在播放俄罗斯人质危机的新闻报道是,屏幕下方滚动的是这样的信息:

有奖竞猜:俄罗斯人质危机中一共有多少人丧生?

此事最终以有关人员的开除结束。这禁引起了我们的深思,在党的喉舌中,竟然出现这样的漠视生命的事情,可见中国新闻工作者者的职业道德急需提升。

6利用不正当手段获取独家新闻

为博人眼球,利用高科技设备侵犯他人隐私,并公布于大众,低俗可耻。2007年11月,香港周刊《壹本便利》在封面上刊出阿娇在马来西亚举行“Twins环游世界云顶演唱会”时,在后台换衣服的裸照。从照片上看,阿娇换衣服的裸照由针孔摄像机拍得。事件发生后,引起娱乐圈极大的轰动,引来了包括艺人、妇女团体、公众的斥责。

7广告版与新闻版混淆

进场在报纸上看到以新闻形式出现的广告,这种现象在地方性报纸上犹为突出.这样做的效果是广告商满意,给报社带来更多经济利益,而读者却成了最大的受害者,购买到了虚假产品,经济利益受损长此以往,报纸就会逐渐失去其公信力.新闻最大的特点是其真实性,当新闻与广告界限不明的时候,这一特性便会荡然无存.5.造成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

1.利益驱使。

大到一个电视台,一家报社;小到一个记者,一个摄像师。都能从手中的工作里找到利益点。媒体本身需要企业资金的支持,而企业也需要媒体这个平台进行宣传,而这一拍即合本无可厚非。当媒体为了更多的自身利益而忽略公众利益时,事情就变味了。像上面提到的那样,记者可能为了利益,对地方不利消息闭口不提,摄像师也可能为了利益,选择多拍或少拍。

2.缺少新闻自律组织

由于体制原因,我国没有监督新闻的行业自律组织。自律组织的职权范围很广,但主要是监督新闻工作,审理涉及自律范围的申诉,进行仲裁或调解,并予以相应的制裁。这种组织的制裁很有效,他约束着新闻工作者必须遵守职业道德。

3.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

前面提到我国关于职业道德的法律法规可以看出,是并不健全的。我国体制不够成熟,也由于社会意识形态的差异,我国无法大量借鉴西方各发达国家的做法,要走一条逐步摸索的路子。因此,这方面的立法非可立即解决的。

4.社会监督的不足

在中国,太多人秉持着“看客”思维,可以围观,却不愿伸出双手做力所能及的事.倘若社会的监督能够真正落到实处,是新闻工作者在作为监督者的时候,也能够同时有着担任被监督者的自觉意识.这样社会监督才发挥到了它应有的作用.6.解决措施

1.记者必须转变观念。我很赞同陈力丹教授在《新闻理论十讲》中提到的观点:记者将“权力“意识转变为”权利“意识。记者必须认识到拥有采访和报道权是一种”权利’而非“权力”.。要牢牢记住你是为公众利益服务的。

2.积极推进自律组织的建立。使新闻工作者受到真正的,有效的制约,提高他们的危机与敬畏意识。

3.落实已有法规,推动时效法规的建立。用有效的法规约束新闻从业者利用手中权力获取不当利益的行为

4.充分胶东社会群众的监督积极性,转变观念,树立主人翁意识.对新闻工作者大胆监督,勇于揭露与批评.参考文献:[1]陈力.新闻理论十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237-281

[2]维基百科陈[EB]陈健康事件

第四篇:新闻真实性

新闻真实性

※新闻真实性是新闻理论的基础,随考的不多,但基本概念要熟练掌握哦!真题链接: 05年辨析题:

新闻报道不能只反映事物的现象,而必须体现事物的本质与主流,片面的偶然的现象不是真实的,只有事物的本质才是真实的。

06年论述题:

结合实际论述我国新闻报道中失实现象的种类并分析其原因。09年简答:

如果新闻记者总是担心新闻失实而犯了诽谤罪,那他就不会发挥应有的新闻自由和监督政府权,甚至在恐惧中丢失自己的权利。

一、新闻报道真实性的含义

(一)含义(06简述、李P172)

真实性是指新闻报道的事实与客观事实之间的准确度。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是具有两重含义的。

第一重含义:每个单篇的新闻报道必须完全符合新闻事实。就是要求单篇新闻报道做到准确。

这包括两个方面的具体要求:首先,所报道的具体事实要准确无误,五个“W”要完全真实可靠,不可虚构、捏造。其次,所涉及的概括事实也必须真实,能准确地、客观地反映被概括的事实的全貌,不能以点代面,以偏概全。

第二重含义:要求每个新闻机构在一定时期内,通过连续不断地新闻报道,向人们呈现一幅现实社会的真实图画,全面、准确地反映客观实际。即要求整个新闻报道做到全面的反映,能真正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录。

这两种真实,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不能割裂,也不能混同。前者为狭义真实,即单篇报道的真实;后者为广义真实,即整个新闻报道达到的真实。每一个单篇报道都达到狭义真实是新闻报道在总体上达到广义真实的前提,没有狭义真实,就没有广义真实但是,所有的单篇报道都达到了狭义真实,并不等于就做到了广义真实。仅有事实准确还不够,因为它可能是片面的,而不能给人们展示整个社会的真实画面。广义真实要求在事实准确的基础上做到全面,否则人们仍然有理由批评报道不真实。

(二)关于新闻真实性的错误认识

1、“本质真实”论 ①有人认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要求的新闻真实,不能只停留在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还有反映事物的本质,因此,在新闻报道中,要抓住事物的本质,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反映事物的发展规律;

②有人认为,“本质真实”是无产阶级新闻报道的特色,只有用正确的政治立场报道和分析事物才能做到真正的真实;

③有人认为,为了表现“本质真实”,应该在新闻报道中舍去假象、偶然性的事实,而用真像、必然性的事实。

分析:我们不赞成“本质真实”的观点,因为“本质真实”的主张不符合新闻工作的特点,在理论上是不科学的,在实践上也被证明是无益的。

第一,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是对新近发生的、有传播价值的事实迅速作出符合事实真象的报道,而不能等到对事实的本质和规律认识清楚以后再去报道。对一个事物本质的揭示,是通过对一个事物多方面的现象加以研究、分析以后才能认识到的,绝大多数的新闻报道都不可能在一个事实发生以后立即通过对多方面现象的分析而揭示其本质;同样,对事物规律的揭示,也是在一个事物经历了较为完整的发展过程以后才能完成的,如果等到事物运动完成以后再去报道,那么,新闻就将成为历史了。因此,要求一篇新闻必须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否则就是不真实的看法是不符合新闻工作的实际的。

第二,判断新闻报道是否真实的标准只能是现实中客观存在的新闻事实,而不是报道者所持的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

第三,判断新闻报道是否真实,并不取决于所报道的事实本身是真相还是假象。因为假象也是作为一种事实而存在的,新闻报道如实地报道了这种事实,就新闻报道来讲,它仍旧是真实的。如果我们硬是要要求每个报道者在每次新闻报道时都必须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随时去揭露假象,否则报道便是不真实的,那实际上是在取消新闻报道。至于以偶然性还是必然性的事实去作为衡量报道是否真实的标准,则更不可取,不仅偶然性的事实本身就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而且往往是具有极高新闻价值因而被大量报道的事实,如果说对这样的事实进行的报道是不真实的,更是违背了新闻工作的常识的。

第四,要求新闻报道做到“本质真实”,在实践中常为主观主义的新闻报道大开方便之门。尽管任何事物的本质都是客观的,但因为“本质”是不可能用感官直接感觉到的,它是人们认识的结果,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本质”带有主观色彩,常常会被人作任意的解释,致使有人会把主观需要当作本质,把符合这种主观需要的看作是“本质真实”的。

第五,“本质真实”的提法本身也是不科学的。因为任何事物只有现象才是具体可感的,而本质则是抽象的,对于本质的把握是通过对具体可感的现象加以归纳、演绎所得出的认识的结果,这种认识只存在着正确与不正确、深刻与不深刻的区别,而不存在真实与不真实的问题。鉴于把“本质真实”作为衡量一篇新闻报道是否真实的标准的主张存在着明显的弊端,因此,有人又主张“本质真实”是对整个新闻报道的要求,而且是更高层次的要求。应该说,一个传播媒介在一段时期的整个新闻报道不仅可能,而且应该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只要它准确地报道每一个事件,全面地反映社会生活,“本质”就会自然地被揭示出来,正如马克思所说:“只要报刊有机地运动着,全部事实就会被完整地揭示出来。”被完整揭示出来的全部事实当然就包含着有关这种事实的本质认识。但是,不能把揭示事物的本质当作整个新闻报道的出发点,而应该看作是真实的新闻报道的自然结果,因为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而不是相反。应以十分明确的“准确”和“全面”的概念来作为衡量新闻报道真实与否的标准,以“准确”来衡量单篇新闻报道,以“全面”来衡量整个新闻报道。“宏观真实论”

2、“合理想象”论

合理想象是指记者从已知的事实去推测没有采访到的而可能发生的“事实”,并将其作为事实来报道。

主张合理想象论的观点认为,记者不可能对事件和人物的细节都一一采访到,写稿时他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这些细节进行“合理”想象,并认为这种做法对新闻报道来说是合理的。

实际上,合理想象的观点是主张在新闻报道中可以用文学的虚构手法,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新闻报道特定的真实性要求。新闻报道是必须以已经发生、正在发生的事实为依据的,而不允许以推测和想象为依据,尽管这种推测和想象从逻辑上是“合理”的。因此,“合理想象”论是违背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的错误观点。

3、“有闻必录”

“有闻必录”是早期西方新闻学中一种关于真实性的观点。

第一种:认为只要听见某人讲过或见之于某种材料的事实或者情况,新闻传播媒介就可以加以报道,至于所报道事实的真实性,报道者可以不承担责任。

第二种:认为新闻传播媒介不应该以本身的利害关系和主观因素来取舍新闻,而应该尽可能将所得到的重要的新闻如实刊登出来。

分析:如果按照第一种表述的意思,所谓“有闻必录”表面上似乎是主张新闻的真实性,但是由于对真实性无严格要求,所以容易适得其反。如果按照第二种表述的意思,所谓“有闻必录”似乎主张抛开新闻传播媒介和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立场甚至主观感受,完全按照新闻价值来报道新闻,事实上完全做到这一点也是不可能的。

无论按照哪一种解释,对于“有闻必录”应该做出“一分为二”的分析。一方面,这种观点主张“录”必须有所“闻”,符合新闻真实性的原则,新闻传播者利用这个口号作为揭露反动统治的掩护,发挥过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这种观点主张“有”闻“必”录,否认了新闻传播者对于新闻事实的倾向性和选择性,采取对新闻的真实性不负责任的态度,成为虚假新闻的庇护所。因此,在新闻真实性的问题上不宜提倡。

补充事例:

2003年《青年参考》的一篇关于大学生卖淫问题的报道招致激烈批评。辩护者的主要理由是,该报道是真实的,因为报道以实地采访为依据,“8%-10%”的大学女生卖淫,“25%”的大学女生做三陪等情节更是一个口述实录。其报道是有来由的并非存在捏造,该报道就无可厚非。

辨析:记者是生活的记录者,记录是记者不可剥夺的天赋权利。但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只有权利没有义务或者权利重于义务,就会完全背离维持一个社会正常运转的最基本的自然法则。对记者来说,与记录的权利是相对应的义务就是判断。毕竟生活是复杂的,记者看到的、听到的往往也是复杂的,往往可能只是表象,甚至可能是假象。这就要求记者对他所要记录的各类现象进行判断,而不是有闻必录。如果把新闻真实、新闻自由等同于“有闻必录”,必然的归宿就是把严肃的新闻降低为流言蜚语,甚至降低为造谣诽谤。该报道的记者则是客观上用笔“谋杀”大学女生的集体名誉,使她们几乎每个人都背上了难以洗刷的嫌疑和耻辱---用一个未予证实、道听途说的“8%-10%”、“25%”。

另外,这名记者根本就没有隐匿权意识,为了证明自己的报道有依据,而将新闻线索提供者的个人信息在互联网上和盘托出,使完全无辜的新闻线索提供者不得不承担完全没有必要承担的巨大风险。其轻诺寡信、惟我中心的实用心态,其对人的权利的模式、对人的命运的漠视,已经到了令人震惊的程度。

诚然,新闻工作者必须固守新闻真实、新闻自由的原则,但其尤其需要固守人道的原则。以人道关怀为最基本的判断尺度,对生活的记录才会是公正的,才能建筑新闻真实、新闻自由的大厦。没有人道关怀,新闻真实、新闻自由必然要蜕变为一种绝对权力。先做人,再做记者。

(三)新闻报道真实与文学真实的区别

新闻报道和文学都以社会生活为反映对象,都要求作出真实的反映,但二者真实的含义是不一样的。首先,从反映方式上看,新闻报道是再现社会生活,因此,要求它准确、全面地把社会生活中的实情报道出来,它的报道必须是实有其人,实有其事,来不得半点虚假,决不允许虚构和“合理想象”。而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表现。文学在反映社会生活时,是建立在作家对生活的认识和情感的基础上的。作家可以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情感,通过对大量生活现象进行概括和归纳,创造出可以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具体的艺术形象。

其次,从人们对二者真实的要求看,人们要求新闻报道必须真实可靠。这种要求是和人们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目的直接相关联的。人们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目的,就在于要了解环境变化,消除或者减少对环境的不确定性,并根据对环境变化的认识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如果新闻报道不可靠,则会增加人们的不确定性,而导致人们行为的失误。因此,人们是从实用的、直接的功利目的的角度来要求新闻报道的。而人们对文学的要求则是真实可信。

第三,从二者力求达到的真实的高度看,新闻报道要求达到的是生活的真实,只要它对生活的反映是准确、全面的,它所报道的是与生活的情景完全相符合的,它就达到了真实的要求。而文学则要求达到艺术的真实,它不必和生活中的情景完全相符。

二、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一)真实是新闻报道的最基本品质(李卓均P181)

人类社会新闻现象的产生,是基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不论是人类初期的新闻活动,还是我们今天的新闻活动,都是为了了解环境的变化,以使人们能够在环境中有效的生活。不管人们对新闻如何定义,都无一例外地强调新闻或者新闻报道的基本内容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新闻报道报道客观存在的事实,以满足人们了解环境变化的需要,这是新闻活动的最主要任务和最根本的特点,也是新闻活动,乃至新闻事业所以产生、发展的基础。新闻报道如果不能真实地报道客观存在的事实,便无法使人真实地了解环境,而不了解环境,人们就无法在环境中有效地生存,这样,新闻报道本身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了。真实地进行报道是新闻报道赖以存在的基础,新闻报道的其它诸种功能和作用,如引导舆论的作用,宣传教育的作用,知识和娱乐的作用,等等,全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

(二)新闻传播事业必须真实的原因(蔡156)

首先,从新闻与事实的关系来看,新闻是新闻传播媒介传播的有关新近发生的事实信息。在事实和新闻之间,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本源的东西,是起决定作用的;新闻是第二性的,是对事实的反映。因此,新闻必须真实地报道客观事实,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

其次,从人的认识过程来看,人的认识是对客观外界事物的反映。但是,这种反映是主动的、不断深入的。因此,新闻传播事业不仅要真实地反映实际,而且要能动地指导实际;不仅要反映事物的个别方面,而且要反映事物的总体;不仅要反映此事物,还有反映其与他事物之间的联系。这样,就使得事实与新闻之间出现了复杂的联系,也使得新闻真实性问题呈现出多种层面。

再次,从新闻传播媒介与受众的关系来看,受众了解和接受新闻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外界的新情况,以求得生存和发展。新闻传播事业的优势在于能够大量地、迅速地、及时地满足受众对于信息的各个方面的需求。如果新闻传播的是虚假信息,必然会失去对媒介的信任,媒介的公信力下降。

(三)坚持新闻真实性的极端重要性(李良荣P230)

我国新闻事业之所以要特别强调新闻的真实性,是出于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崇高责任感。

1、坚持真实,才有助于党和人民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

2、只有坚持真实,才能坚持真理,我们的宣传报道才会有力量,人民才会跟着党走。

3、只有坚持真实,才能切实加强党和人民的联系,才能使党和人民心连心。

4、只有坚持真实,才能是我们的新闻事业取信于民,赢得人们的尊敬和信任。

5、只有坚持真实,才能“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营造有利于中国发展的良好国际氛围。

三、新闻真实是相对的

(一)新闻真实受到各种自然制约(陈力丹P64)

1、新闻只能选取很少的事实加以报道,因而媒体呈现世界的真实程度是有限的

传媒并非人们所说的,是一面反映世界的镜子,按照世界本来的多样性反映社会现实。(新闻报道不是太阳,不可能普照大地,把一切都照亮,让人们把一切都看清;它只可能成为探照灯,照亮世界的最新变化和人们最关心的事情。)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传媒报道的新闻只能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一些事实因为被媒体关注而得到放大,另一些事实则因为没有被媒体关注而销声匿迹。“媒介世界”和“现实世界”并不等同。我们在很大程度上生活在媒介世界里。例如,各类盛大的体育赛事的报道。

2、新闻工作面临的基本矛盾:具体事件的纷繁复杂与新闻报道不可避免的简约,因而,具体新闻的真实,只能表现为一个认识过程

显然,在所有新闻报道的过程中,新闻真实具有共同的特点:事实本身在发展,人们对这个事实的认识也在发展,人们对事实认识到什么程度,新闻才可能真实到什么程度。例如,某空难的报道,细节上一开始的死亡人数和事故原因都只是估计,与后来的真正的结果有所处入,然而,几乎没有人会指责这样的报道“失实”。

3、新闻是否真实还取决于接受者的认同

前面是从传媒和具体报道者的角度来说的,此条从接受者角度来看新闻真实。

我们生活中有一句话“信不信由你”,真实的效果是通过传受之间的关系来完成的,传受双方彼此信任,受方就会认为是真实的,否则相反。在新闻报道中也有这样的情况,你的观点跟我的对立,你报道的事实我总会认为不够真实。或媒介本身的公信力不高,受众对其报道的新闻也持怀疑态度,认为其不太可信。例如,2003年4月1日,网络媒体首先报道了张国荣自杀一事,但是大部分的人都怀疑它的真实性。

4、选择事实时的文化背景、现实政治经济体制的影响,使得真实性难以被完全确认

作为对新闻的价值判断,新闻真实受一定文化、价值观、制度等社会因素的影响。作为主导信息系统运行的传媒,其本身处于特定的社会大系统内,必然会受其他系统的影响。1958年的“浮夸风”。在新闻实践中,这是一种由特定的制度性指导思想带来的体制性失实,反映了新闻真实在价值判断上的相对性。同时,新闻传播是一种选择的艺术,在无限事实和有限梁道的矛盾中,选择是一种必然。要选择,就要有一定的标准,而标准的形成是历史的、文化的、利益等的诸因素交杂的产物。

5、传播符合表达意思的有限,使得新闻接受者对真实的理解也会发生差异

(二)新闻真实性原则与拟态环境

拟态环境是由传播者来构建的,同时传播活动是双向的,它是以受众为存在的基本前提,所以拟态环境也需要受众的解读。传者一方面要考虑选择什么事件作为新闻报道,另一方面要考虑用什么方法、什么时间报道,这直接影响受众对信息的接受程度,更关系到受众对信息的解读:若受众对拟态环境的解读和自然环境最大程度的相似,则认为此新闻具有“真实性”;若与自然环境有较大偏差,则对真实性产生怀疑。影响新闻真实性的因素:

新闻真实是相对的,非纯客观的。真实性常常受记者主观因素的影响,会因记者的阅历、文化素质、思维方式等而使信息得到不同取舍和解读,使其与客观真实有所出入,这赋予了新闻一定的内涵和精神,因此实际中,新闻真实不仅取决于事件真实存在与否,也取决于传播方法,即对拟态环境的构建。

四、新闻失实的表现、原因和对策(蔡162)(06论述;联系看“新闻道德”)

(一)新闻失实的表现

新闻失实,又叫假新闻,从广义上说是指新闻传播者和新闻传播媒介由于不能正确的反映客观现实世界的真实面目,而造成的对客观现实世界的虚假反映。从狭义上说,是指某一篇新闻报道中的事实与客观实际不相符合的情况。

新闻失实可分为故意失实和非故意失实两种类型。所谓故意失实,是指由于新闻工作者的思想品质低劣,或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故意凭空捏造事实或歪曲事实,制造假新闻。这是新闻失实中影响最为恶劣、后果最为严重的一种。所谓非故意事实,是指由于新闻工作者作风马虎、知识水平不高或工作经验不足(新闻和文学的区别)而造成的虚假新闻。

新闻失实的表现大致有以下六种情况:

1、无中生有,凭空捏造。

2、添枝加叶,层层拔高。其在现实生活中确有其事其人,但出于需要而往往拔高或贬低。例如,对先进人物的报道,批评报道中写的坏人坏事。

3、移花接木,偷梁换柱。其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往往把过去的事实和现在的事实相混淆,或者把众人的事实和某个人的事实相混淆,把彼人和此人的事实相混淆。

4、道听途说,捕风捉影。

5、不懂装懂,因果不符。

6、装神弄鬼,自欺欺人。

(二)新闻失实的原因

造成报道失实的原因是复杂的,并不仅仅在于新闻工作者的观念、素质、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更有着深刻的社会的、政治的原因。

1、由于党的指导思想和路线上的错误,会导致大面积、长时间的失实。体制失实。

由于我们的新闻事业是作为党的喉舌的,它必须无条件地不仅在思想路线上服从党的领导,而且在组织上也要绝对保证服从党的领导。党的是关键。若党的正确可引导、监督新闻事业进行真实的报道,但错误就相应的有失实报道。历史上最典型的例子是1958年的浮夸和“文革”中的造谣。

2、党风不正,个别领导人利益新闻报道为自己谋利。

3、有些新闻单位违背职业道德,不讲社会责任经济效益高于社会效益。

4、新闻工作者思想上存在着某些错误的认识。其一,认为凡是新闻都是宣传。

其二,思想方法上有片面性。一方面使我们看问题往往只看到事物的某一个方面—能证明自己观点的那个方面,而有意无意的忽视了事物的全部,造成报道失实;另一方面,片面性也导致看问题的绝对化而造成失实。

其三,搞合理想象。

5、新闻工作制度和新闻工作者的素质中存在的问题影响着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在许多新闻单位里,都以稿件的采用数作为评定奖金、提升工资和职称的主要衡量标准,这就很容易在一些人的头脑中滋生“上稿第一”的思想。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使得一些人只求上稿,而不惜弄虚作假。加之新闻单位审查制度又不严格。

(三)新闻失实的对策

对这种顽症,我们要从法律规范、工作制度、思想教育、舆论监督诸方面实施坚持不懈的综合治理,方有可能得以彻底根治。

首先,建立和健全保证新闻报道真实的法律规范,以保护坚持真理、坚持真实报道的新闻工作者,对造成新闻报道严重失实的有关人员要处以重罚,必要时要予以法律制裁。对提供假材料、假报道的人,要追究法律责任。

其次,新闻单位应加强工作责任制,对可能造成失实的各个环节加强管理,凡有失实报道,均应毫不掩饰地在原版、原位臵及时更正,并真实说明失实的原因,诚恳地作出自我批评。

再次,新闻工作者应严格遵守新闻工作职业道德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意识。第四,加强社会舆论对新闻机构的监督,毫不留情地揭露从事不真实报道的新闻机构,使之处于广泛的社会舆论的压力之下。

第五,加强和改善党对新闻事业的领导,保证新闻事业能够按照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及新闻工作的客观规律,大胆负责地、富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改变对新闻报道“一次完成”的老观念,提倡多采用连续报道、多方位的报道、不加评论的客观报道,通过新闻机构的有机运动,把全部事实完整地揭示出来。

各个新闻机构应自觉接受上级党组织的领导,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同时,还要加强新闻机构自身的横向监督,开展报道真实新闻、善尽社会责任的良性竞争。

更多武大新传考研资料请关注 “武大新闻传播爱好者”

第五篇:谈谈对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看法

谈谈对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看法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礼仪之邦,从古至今对于道德的强调一直影响着每一位中国老百姓。且不说那些古代先贤的至理名言,单说现在的道德劳模就有不少。道德是一种规范,一种约束,一种意识形态,它不是特定于某些人、某些领域,而是每一个人、每一个行业都应该须具备的。现在我想谈谈对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一些看法,不过我了解的一些事实不多,只能就事论事,可能有些偏颇。

书中写到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有五点:(1)坚持真理,维护新闻的客观公正;(2)爱岗敬业,努力实现人生的价值;(3)遵纪守法,不侵犯公众的权益;(4)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5)与人为善,积极开展友好的竞争。这些理应是每一个新闻传播者需做到的,不过在现实社会中,受到各种不定因素的影响,又很难做到。如今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一些新闻从业人员让新闻界形象折损的事件仍然时有出现。如第八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组委会最近再次“打假”取消两位摄影师的获奖资格,河北蔚县矿难中一些记者收取“封口费”等事件。当然,还有前几年的“纸馅包子”、“茶水发炎”、“有毒香蕉”、“注水西瓜”等问题报道和事件,都让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受到严重侵害,极大地影响到新闻工作者的社会形象。这些事件所反映出的陷阱新闻、过度键入、疯狂炒作、浮躁和蓄意造假、超出道德底线、触犯法律等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道德有时也可等同于信仰,有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可能大多数人对此会嗤之以鼻:我们怎么会没有信仰?我们信仰儒家学说,我们信仰马克思主义,倡导科学发展观,我们有规模庞大的共产党员群体,我们会没有信仰吗?可有几个真正具有共产主义的信仰(不绝对,党中央还是值得我们去拥戴的),倒是委曲求全、趋炎附势、争名逐利的例子不多,所以可以说我们绝大多数人谈不上有无“信仰”。而那些外国人不得不说,在信仰方面,确实做得比我们好。有人会说他们那些都是带有宗教色彩的信仰,不科学,我们的信仰是符合真理的马克思主义,是不可相提并论的。对于马克思主义,我没有什么意见,可我们绝大多人是否都做到了呢?做到了也不会有前面所举的例子了。相反那些有宗教信仰的外国人每当重要事件来临时都体现出了符合其信仰的理念,我们又该做何评论?信仰,哪怕带有迷信色彩的宗教信仰都是一种价值观的坚持,是任何胁迫都不能使之屈服的理念。比较中外记者,实在是相形见绌,难以启齿。在我看来,每一个新闻人在走上这个职业时都会有像普罗米修斯为人类谋取幸福火种的理想,但却没有准备好像普罗米修斯那样忍受宙斯的惩罚和神鹰的啄食。在这里,或抛弃理想的火种,或继续忍受折磨和痛苦,成为每个传媒人不可回避的人生命题。

这里举个例子:据10月27日《中国青年报》报道,西部时报驻山西记者戴骁军接到山西干河煤矿矿工举报,41岁的矿工吉新红在矿内被闷死。事故发生后,煤矿未向上级报告,反而为闻风而来的各地的所谓“记者”发放“封口费”。9月25日晚,记者戴骁军拍摄留下了中国新闻界耻辱的一幕:一场矿难发生之后,真假记者争先恐后地赶到出事煤矿去领取煤矿发放的“封口费”。什么职业道德,什么新闻信仰在此刻早就不知道飞到那个旮旯里去了。可能我们会为此惊慌:这个世界还有什么能够让我们相信呢?我想说的是,新闻不同于其他行业的特点之一,就是一个人讲的真话,可以击破成千上万个人的谎言。甚至可以说,一场矿难发生后,几十名记者赶到出事煤矿领取煤矿发放的“封口费”,并不是中国新闻界耻辱的一幕。应该看到,在这些人群中,还有戴骁军赫然站在他们外边,以一个记者的良知,传递事实真相。无数事实证明,真相总在真相背后,最终的胜利还是属于有良知的媒体人。可有良知的媒体人是占多数还是少数就值得我们去思考。如今我们处在社会转型期,各种思潮泛滥于世,这个时候稳定是重中之重(我们的领导人经常强调),而新闻媒体在现在的局势中就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是对坏习气推波助澜还是讲求社会和谐与邪恶势力作斗争,我们必须作出决定。

可能我们会痛恨那些欺诈、丧失良知的记者们,但有时他们也是无奈的。上面例子中,煤矿死几个人和损失多少钱,不仅与企业的命脉相连,而且与官员的仕途相连。在权力和金钱夹缝中生存的媒体人,角色其实相当尴尬。无形的新闻纪律要求媒体人不能“添乱”,资本则胁迫媒体人不能“抹黑”。当然,这样说,并不是为某些丧失职业道德和良知的记者开脱。人世间的事情之所以复杂,就在于任何事情的来龙去脉,无不牵涉诸多利益纠葛。试想,如果能让媒体在政府和企业之间保持独立品格,那就没有“封口费”之说了。说得更难听一点儿,政府履行了本职之责,矿难还会发生吗?矿难发生后,政府不配合企业买通记者,企业自己能“摆平”吗?企业只给记者“封口费”,能封住真相吗?政治是平衡的艺术,新闻也是,只不过,新闻平衡的是人心,而平衡人心的第一要义,就是传递、交流真相。曾经有人说,“什么事情放在中国就变得很复杂了”,我们且不论其正确性,但放在新闻行业却未为不可。

当出现造假新闻时,大众一直关注对新闻造假者的问责,但遗憾的是,鲜见媒体老总为之丢乌纱帽,更不用说主动引咎辞职了。而在国外,媒体老总因假新闻而引咎辞职,已成业内惯例。“记者”说好听点是传媒人士,说不好听点就是媒体老总的打工仔,那些造假新闻最后是从那些上位者流出去的,如果编辑把好关,老总严格要求,会有假新闻的出现吗?所谓“上行下效”,如果上面的人不允许,下面的记者们也不会没事找事做吧!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新闻工作者应坚守的职业底线。去伪存真、揭露真相是新闻工作者永远的担当和神圣职责。媒体公信力不仅是媒体安身立命之本,也是社会言论环境的基本保障。我只希望作为新闻工作者能真正担当起作为信息传递者的角色,刚正不阿,坚守自己的职业信仰,不被利益迷了眼睛,不被权势压了腰杆,这样才对得起广大群众对你们的期望,不负“社会雷达”的称号!!

下载毕业论文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对新闻真实性的影响word格式文档
下载毕业论文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对新闻真实性的影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闻工作者要重视真实性原则

    新闻工作者要重视真实性原则 才子城相关毕业论文这样描述:邵飘萍十分重视新闻的真实性,“凡事必力求事实真相”。无论是在做记者期间还是在主持报纸期间,始终以“探究事实不欺......

    当代新闻工作者如何坚持新闻职业道德

    当代新闻工作者如何坚持新闻职业道德 08级新闻学专业姜琳200805301012 摘要:见年来,部分新闻记者丧失了职业精神和违反职业道德的现象,如捏造事实,虚报新闻,对新闻的客观事实的......

    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2007年7月8日,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透明度》栏目播出了《纸做的包子》报道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后经北京市公安部门调查,发现该新闻系北京电视台生活......

    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谈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摘要:职业道德越来越重要的今天,新闻工作者由于内部和外部原因却不能保持新闻的真实性,造成了媒体社会公信力的下降、并对国家和人民带了了严重的危害......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七届理事会第二次全体会议2009年11月9日修订) 中国新闻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工作者要......

    浅谈对新闻真实性的认识(范文)

    浅谈对新闻真实性的认识 在新闻学原理的小组展示课上,我们选取了近期的热点事件——“八毛门”进行了分析研究。一个出生仅2天的婴儿无法正常排便,疑为先天性巨结肠。深圳市儿......

    新闻真实性原则

    新闻真实性原则 所有体制之下的新闻工作,都要求遵循新闻真实性原则,这个原则很简单,基本底线,但却是在实践中最容易出问题的。 1、新闻要真实基本要求是什么。 新闻真实性是指新......

    浅谈新闻的真实性

    浅谈新闻的真实性 摘要: 真实性是新闻的灵魂和生命。新闻传播的功能是通过新闻事实去把握世界及人类生活的本质,所以,新闻写作必须客观真实,这是新闻工作者必须信守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