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一元一次方程的复习课教学反思
关于一元一次方程的复习课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复习课第一节的内容,主要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什么是方程?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的解?体会字母表示数的好处,体会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一大进步;会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通过找相等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方程的概念在小学阶段已经出现过,如何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更高一个层次认识方程、运用方程呢?我的教学策略是:第一步,通过“设疑引读”提出问题;第二步,通过几个生活实例让学生进行思考、分析、总结归纳出结论。第三步,介绍一元一次方程解实际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第四步,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找相等关系列方程。现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
一、成功之处
成功之一:能创设一个有趣的问题情境。我运用了一个顺后溜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渗透一元一次方程在生活中的应用;
成功之二:能进行一题多变,引发学生的认知失衡。如我在“辩疑解难”环节中将第4题设计成路程问题中相遇问题、追及问题。先向学生展现比较简单的同时同向出发;再进一步引出相向但不同时出发的情况,进而在变形成为两车同时出发,多少小时后相距28千米?教学中便于层层深入。并及时进行变形,把相遇问题转化成追及问题,强调路程问题的多变性,这一道题让他们体会到用方程解决应用题的好处,使他们认识到有进一步学习方程的必要性。
成功之三:对学生进行了数学文化的渗透。方程的概念在小学已经出现过,初一再次学习方程应该让学生们更高一个层次认识方程,因此通过介绍字母表示未知数的文化背景,在文化层面上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喜爱数学,展示数学的文化魅力。
成功之四:分层次设置练习题,逐步突破难点。初一学生在解应用题时,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困难:(1)抓不住相等关系;(2)找出相等关系后不会列方程;(3)习惯用算术解法,对用代数方法分析应用题不适应。其中,第一个方面是主要的,解决了它,另两个方面就都好解决了。重点训练学生找相等关系、列方程;要求学生独立设未知数列方程,要求学生能突破用算术解法解应用题的思维定势,学会通过阅读题目、理解题意、进而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
成功之五:营造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本节课的教学从始至终,教师都是面带笑容地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及时给学生鼓励与肯定,消除学生由小学升入初中因环境变化而引起的心里障碍,激活学生的思维,保持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二、不足之处
不足之一:第4题第三问设置的难度过高。因为这一问题属于多解题,课前我考虑到这一题虽然有一点难度,但是这题的解法有很多种,既可以用算术解法,也可以用方程解法,还可以依据不同的等量
关系列出不同的方程,这是一道很好的引题。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只能想到第一种可能,而忽视相遇后还可以再次相遇28千米这表明初一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还不强。
不足之二:教学容量偏大,以致没有充分的时间引导学生对如何找相等关系进行总结归纳。本节课在引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以后,设计了一组判断题对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进行辨析。课后我想到这节课的难点是如何找相等关系列方程,应该淡化概念,如果删去这道练习题就可以让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去总结归纳找相等关系的方法,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不足之三:对学生情况不够熟悉。因为本节课是用实验中学的学生进行异地授课,所以我对许多学生还叫不出名字,虽然课堂上可以用手指着某某同学回答问题,但是课后仔细想来,做好中数学教学工作,不仅仅是教学内容设计上的衔接,而应该是多方位的衔接,其中就包括教师应尽快了解、熟悉学生,这样可以帮助消除学生对陌生老师的许多不适应。
第二篇:一元一次方程解法复习课 课后反思
一元一次方程复习课课后反思
在本节课中,我主要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解法;由于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普遍能较好的理解等式、方程和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所以我将这节课的重点定为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这节课依然采取“先学后教”的课堂模式,根据复习课的特点改为先学生自行复习,再由老师查漏补缺。
本节课开始时,我给出需要达到的两个复习目标:(1)准确地理解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等概念;(2)熟练地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因为是一节系统的复习课,这节课对学生的要求比新授课高。出示复习目标后,我以一个判读题作为复习检测一,检验学生对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情况。完成定义及概念的复习后,我提出了一个拓展题,这也是一个常见易错易考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概念。复习检测二是检查等式性质的题目,为后面复习一元一次方程解法做铺垫。解法的复习主要以学生的练习为主,我重点讲解了每个步骤中容易出错的地方,提醒学生在计算时细心谨慎,减少错误。在这之后我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进行了拓展——含多个字母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这节课的最后,我请学生总结了本节课的两个重要知识点,等式的性质和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剩下的时间交给学生当堂训练,通过及时完成练习册和相应练习。
回想起来,这节课的实施过程还是比较顺畅的,但也暴露出一些不足:
1)实际授课时发现,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定义中的“等号两边都是整式”理解的不够透彻,出现了判断错误;教学设计时没有预设到这点,所以没能重点强调。
2)解关于x的方程(n1)x做了去括号,而实际上(n-1)可看成x的系数。
3)最大的问题是,学生的计算能力没有我预期的好,对ax=b中a≠0的理解也不准确。
另外,我上课的激情还是不够,没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通过这节课的实施,我充分认识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即深入分析教材,理解教材的内涵;深入调查学情,掌握学生真实学习情况;以自己饱满的教学激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学习的舞台;帮助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第三篇:《一元一次方程的复习》教学反思
《一元一次方程的复习》教学反思
城北中学
来柏林
本节课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复习课第一节的内容,主要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什么是方程?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的解?体会字母表示数的好处,体会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一大进步;会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通过找相等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方程的概念在小学阶段已经出现过,如何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更高一个层次认识方程、运用方程呢?我的教学策略是:第一步,通过“设疑引读”提出问题;第二步,通过几个生活实例让学生进行思考、分析、总结归纳出结论。第三步,介绍一元一次方程解实际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第四步,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找相等关系列方程。现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
一、成功之处
成功之一:能创设一个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渗透一元一次方程在生活中的应用。
成功之二:能进行一题多变,引发学生的认知失衡。如我将第10题设计成路程问题中相遇问题、追及问题。先向学生展现比较简单的同时同向出发;并及时进行变形,把相遇问题转化成追及问题,强调路程问题的多变性,这一道题让他们体会到用方程解决应用题的好处,使他们认识到有进一步学习方程的必要性。
成功之三:对学生进行了数学文化的渗透。方程的概念在小学已
经出现过,初一再次学习方程应该让学生们更高一个层次认识方程,因此通过介绍字母表示未知数的文化背景,在文化层面上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喜爱数学,展示数学的文化魅力。
成功之四:分层次设置练习题,逐步突破难点。营造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本节课的教学从始至终,教师都是面带笑容地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及时给学生鼓励与肯定,消除学生由小学升入初中因环境变化而引起的心里障碍,激活学生的思维,保持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二、不足之处
不足之一:第10题设置的难度过高。因为这一问题属于变式题,课前我考虑到这一题虽然有一点难度,但是这题的解法有很多种,既可以用算术解法,也可以用方程解法,还可以依据不同的等量关系列出不同的方程,这是一道很好的引题。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只能想到一种解法,这表明初一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还不强。
不足之二:教学容量偏大,本节课在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概念以后,设计了一些判断题对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进行辨析。课后我想到这节课的难点是如何找相等关系列方程,并解方程。应该淡化概念,以致没有充分的时间引导学生对如何找相等关系进行总结归纳。如果删去部分练习题就可以让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去总结归纳找相等关系的方法,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第四篇:《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
《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的七年级数学上册的第二章《一元一次方程》,其主要学习目标为:
1、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方程”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
2、了解解方程的基本目标,熟悉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体会解法中蕴含的化归思想。
3、能够“找出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数和δ知数,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设δ知数,列出方程表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体会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
4、通过探究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进一步体会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显而易见,以方程为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建立方程模型)是全章的重点和难点。
新课程标准教材不仅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还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本教科书是以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为主线,Χ绕合并、移项、去分母、去括号几大步骤依次展开的,并把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也逐一分散到这四大类型中,这样看起来,线索明朗,难点分散,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其实不然,教学实践证明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对学生来说并不很难,除了由于不细心造成符号错误,去分母©项问题,教学中并û有遇到多大阻碍,而对于利用一元一次方程去解决实际问题则是学生最感头痛之处。如何理清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如何找出相等关系列方程,往往使学生们抓耳挠腮,束手无策。所以像本章的知识显得系统性不强,不利于师生的引生的引导和探索,难以让学生体会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不利于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在教学中认识到这一点,就在七年级两个班中进行对比实验:(1)班按照新课程标准教材编排顺序进行教学,(2)班则打破编排顺序,先集中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然后再讨论其应用。并把实际问题按照问题情景进行分类:和(差)倍问题、工程问题、行程问题、浓度问题、等积变形问题、销售中的盈亏问题、商品打折问题、利率问题、方案设计问题等,引导学生探索ÿ类问题的本质,探究其内在联系,构建模型。
本章学习结束后,我们分别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应用进行对比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两种教学方式的效果相关无几,而对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两种教学方式的效果则有较大差异,打破教材编排顺序进行教学的(2)班成绩明显高于(1)班。按照标准教材编排进行教学,强调把握全部问题的通性通法,而七年级学校的学生大多数对此感觉难以理解和把握。(1)班学生大多反映解决实际问题时思·不清晰,对于不同的问题不知如何区别对待,而(2)班学生则反映遇到不同的实际问题,脑海中马上就显现出此类问题的通性通法,解决起来有章可循,真正体现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
由此可见,教材ÿ一个问题情景的创设,ÿ一个知识篇章的教学模式的设计,是否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是否适合各个地方各个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有待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因此,我认为在此课程中,教学不是教“教科书”,而是经由“教科书”来教,即教科书不再是不可触犯的“圣经”,而是教学活动的参考依据,是教学活动展开的一种文本和载法。所以教师不能只执行教材,而应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灵活地、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并且在课堂实施中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地调整并生成新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于不断的动态变化之中,这样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
第五篇: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1、突出问题的应用意识.教师首先用丢番图的墓志铭引人课题,然后运用方程的方法给出解答.在各环节的安排上都设计成一个个的问题,使学生能围绕问题展开思考、讨论,进行学习,切实感受到方程的便利性.
2、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本设计中,教师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让学生通过对列算式与列方程的比较,分别归纳出它们的特点,从而感受到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数学的进步;让学生通过合作与交流,得出问题的不同解答方法;让学生对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方法、注意点等进行归纳.
3、渗透数学史.本设计中,通过两段有关数学史的自制视频渗透了数学史,既有利于知识的掌握,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体现学生思维的层次性.教师引导学生尝试用算术方法解决间题的时间不充分,应逐步引导学生列出含未知数的式子,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注意学生思维的层次性.
2、渗透建模的思想.把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用方程形式表示出来,就是建立一种数学模型,这个思想的渗透有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