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一元一次方程》的第三节的教学内容。解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既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也是今后学习其他方程、不等式及函数的基础。前面学生已学习了合并同类项、移项以及整式的计算中的去括号等内容,会解“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本节通过去括号为解方程起承上启下作用,但去括号时,学生容易弄错,是本章的重点,初步解决实际问题是本章的难点。
在进行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做去括号的练习题,回顾去括号及规律,再试着去做含有括号的方程,让学生体会含有括号的方程在去括号时,与以前学的去括号的规律相同,解方程的过程也与前面学的相近,只不过多了去括号的这一步。我利用变式训强化训练,同时让学生初步感受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一下几点不足之处:
1.语言衔接不够顺畅。
2.教师亲和力不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3.不能及时表扬和鼓励学生。
4.应用题的处理不够简洁。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改进自己的不足,力争取得更大的进步。
第二篇: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
反思一: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
解一元一次方程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内容,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会用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它是数运算的深化与提升,是对学生运算能力一个较高层次的要求。
教学过程为:第一步用阿尔-花拉子米的《对消与还原》引入课题。第二步,通过实际问题的探究,体会用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第三步,通过“思考”让学生体会“合并同类项”的作用。第四步,通过例1掌握解题过程的规范书写。现对本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如下的反思。
一、成功之处
1、由数学史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通过问题1的探究、交流,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
3、通过例1规范学生解题过程的书写,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营造了宽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
二、不足之处
1.对课本“思考”内容处理不到位。没有使学生认识到合并同类项是一种恒等变形,它使方程变的更简单,接近“x=a”的形式。
2.教学过程中,对问题1处理时没有强调建立等量关系的依据,即“总量等于各部分量的和”。
3.同类项有两类,即:未知数的一次项和常数项,强调的不够。
三、学生在运算中存在的问题
1.计算不细心出错。有的学生计算时,急于求成,粗枝大叶,导致计算错误,计算能力不达标。
2.计算过程书写不规范。如“3x=6”,有的学生算成1x=2,忽略未知数系数为“1”时可省略。有的学生最后算成“2=x”,书写格式不规范。
3.对计算器有依赖性。经常大量使用计算器,降低了口算、笔算能力。
四、提高计算能力的几点思考
1.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切忌粗枝大叶、急于求成。
2.重视解题过程的规范书写,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3.合理的使用计算器,提高口算、笔算能力。
4.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解题技巧,减少计算量,降低出错率。
反思二: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会了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学习的,但是在解题过程中,书写理由太费劲,移项的出现使得解一元一次方程有了更简洁的表示方法和解法,但是移项实际上就是等式的性质(在等式的两边同加伙同减同一个代数式,所的结果仍然是等式)的另一种说法,因而移项概念的得出与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我在前置自学中设计了运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几个题目,并让学生课间做到黑板上,为学生自主探究移项概念做好了铺垫工作;因为这节课的重点是移项法则的应用,因而我又设计了几个巩固移项概念的题组,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多种方式来解决问题,对移项的概念和法则加深理解和应用;然后自学课本例题,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和算理,并加以巩固应用,让学生体会出解题步骤的简洁性并通过达标测试中的应用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解一元一次方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我在设计问题时,本想在导入新课时设计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最后在学习完解一元一次方程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考虑到时间问题没有设计,因而对于加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应用意识做得还不够好。
反思三: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流程:先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从而引出了移项的概念,然后让学生利用移项的方法来解方程,当然今天是第一次接触这部分内容,所以在方程的选择上,都是移项后,同类项的合并比较简单,与前一节内容相比较,可轻易感受到这种解法的简洁性;讲解完成后,进一步给出了练一练的几个方程,让学生动手去做;仔细观察学生的练习过程,出现了很多困难。
>总结一下,学生做题过程大致有以下几种比较常见的情况:①含未知数的项不知道如何处理;②移项没有变号;③没移动的项也改变了符号;(①、②两种情况出现最多);针对以上情况,利用课堂时间,先让有困难的学生说一下自己在解题过程中出现的困难,让其他同学帮助他找出错误并加以解决,这样更能促进同学间的相互进步。再让学生>总结注意点,教师进行点拨。最后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进行了小结,通过小结教师能很好地看出学生的知识形成和掌握情况。
总的来说,虽然课堂上同学们总结错误点总结的不错,但学生对解方程的掌握仍浮于表面,课堂上有针对的练习做得太少,课后作业中的问题也就出来了;第一,解题中部分同学仍采用原来的等式性质进行,没有理解解方程的过程是从等式性质引伸出来的,而不是等式性质的简单重复;第二,移项时符号还是一个大问题:移项时,有的是忘记改变符号,而有的是根本就没有要改变符号的概念,虽则在课堂上我特别作了强调,但少数学生没有听进去,没有把它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作为本堂课的难点,也就是解方程过程中的移项变号问题,既然还有部分学生没有掌握好,那一定是在教学中的某些环节出现了问题,我反复思考,认为:虽则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出来了,但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移项变号的法则不应是让学生记住其概念,而应是让学生在探究中去理解和掌握,在课堂上应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讨论,去练习,教师有针对性的给学生中出现的错误予以纠正,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真正掌握好这一知识点。所以总的来说,这课堂没有真正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首先在备课这一环节上,备课就是备学生,要充分朝学生方面考虑,有针对性地对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题型;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探讨和交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作用;再者,要有针对性地布置适量的练习,让其巩固,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想:对于本堂课没有完成的任务和存在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及时的进行解决,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及时反馈学生学习的信息,注重课堂教学效果,充分把握好课堂45分钟,向课堂要教学质量,要效果。
反思四: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
一、解方程学生在5年级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学生已有的解方程的经验是以算式的方式即找出被减数,减数,差.加数,另一个加数,和,被除数,除数,商等哪一个未知进而利用公式来进行解答的.而现在我们是要深入学习方程,并为以后学习更复杂的方程作铺垫.所以,我们是在学好等式的基本性质之后,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化简,系数化为1来解方程,学生能从理论上理解解方程的原理。在讲解解法时,我们采用一步一个脚印的方法让学生牢牢掌握好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在练习中也表明了学生这一知识点学得比较好
二、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而对于学生来说却是学习的一个难点。七年级的学生分析问题、寻找数量关系的能力较差,在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这几节课中,我始终把分析题意、寻找数量关系作为重点来进行教学,不断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启发,努力使学生理解、掌握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却不能很好地掌握这一要领,会经常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错误。如,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找得不清;列方程忽视了解设的步骤等。
在教学中我始终把分析题意、寻找数量关系作为重点来进行教学,不断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启发,努力使学生理解、掌握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重视分析等量关系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生仔细审题,认真阅读例题的内容提要,弄清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在课堂练习的安排上适当让学生通过模仿例题的思想方法,加深学生解应用题的能力,通过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教学,学生能够比较正确的理解和掌握解应用题的方法,初步养成正确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先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从而总结出移项在解方程中的方法,然后让学生练习,由于今天是第一次接触此内容,所以在方程的选择上,都是移项后,同类项的合并比较简单,与前一节内容相比,学生可感受到这种解法的简洁性。之后通过适当练习让学生加以巩固本节内容,并让学生在解方程的过程中用心体会利用“移项”和
第三篇: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教学反思
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教学反思1
在《一元一次方程》“移项”一课教学中,整体设计过程是这样的:先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从而引出移项的概念,然后让学生利用移项的方法来解方程,当然是第一次接触这部分内容,所以在方程的解法选择上都是移项后,合并同类项。与前一节内容相比较,可感受到这种解法简单。讲解完成后给出随堂练习2个方程:(1)-4y-1=3y-8
(2)0.5n-3=1.5n+2让学生动手去做,仔细观察学生练习过程,出现了不少问题。课后总结一下,大致有以下几种比较常见的情况:①含未知数的项不知道如何处理;②移项没有变号③没有移动的项也改变了符号。出现以上情况,主要是在教学设计中没有把本节课困难想到,总以为这节课很简单,没有困难,学生应该很轻松解决问题,以致于课后作业中也出现两大问题。第一:解题中部分同学仍采用原来的.等式性质解题,第二:移项的符号不改变是一个大问题。这一节课后给我的反思是:备课中细致环节还不够准确,课堂上反馈练习太少,另外在新教材教学中,教学有时还要借鉴老教材的一些好方法,这样长补短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教学反思2
《解一元一次方程合并同类项与移项》的教学反思
一、设计
1、复习回顾: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解方程就是最终将方程转化为什么形式?
2、让学生尝试解这两个方程:
(1)x+2x+4x=140;
(2)x+4=—6
3、学生做好后先分析第一个方程,左边做了什么变形?这样做起什么作用?再分析第二个方程,根据等式性质1由x+4=—6变形为x=—6—4发现数据怎么变化的?从而归纳出利用移项、合并同类项等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4、学生练习巩固、反馈。
5、最后小结收获与运用合并、移项的注意点。
二、反思
1、本堂课是在利用等式的性质的基础上归纳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常规步骤,使解题更趋合理、简洁。因此在设计复习题时有意为后面做铺垫,一题多用。
2、合并同类项起到化简的作用,把含有未知数x的项合并成一项,从而达到把方程转化为ax=b的形式,其中a、b是常数;移项使方程中含未知数x的.项归到方程的同一边(一般在左边),不含x的项即常数项归到方程的另一边(右边),这样就可以通过合并把方程转化为ax=b的形式,其中a、b是常数;再将系数化为1,从而得到方程的解x=m,m为常数。整个过程体现了化归的数学思想。
3、在练习的过程中始终让学生铭记要移项首先要变号(变号移项),并知道它的依据,加深对变号的理解。
4、本堂课如果前面能更紧一些,最后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小结就更好了。
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教学反思3
在上这节课时,我采用了这样的流程:先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从而引出了移项的概念,然后让学生利用移项的方法来解方程,当然今天是第一次接触这部分内容,所以在方程的选择上,都是移项后,同类项的合并比较简单,与前一节内容相比较,可轻易感受到这种解法的简洁性;讲解完成后,进一步给出了练一练的几个方程,让学生动手去做。
由于这节课是同课异构,我发现第一位老师上完课,学生做题过程大致有以下几种比较常见的情况:
①含未知数的项不知道如何处理;
②移项没有变号;
③没移动的项也改变了符号;(①、②两种情况出现最多);针对以上情况,我在上课时,先让有困难的'学生说一下自己在解题过程中出现的困难,让其他同学帮助他找出错误并加以解决,这样更能促进同学间的相互进步。
再让学生总结注意点,教师进行点拨。最后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进行了小结,通过小结教师能很好地看出学生的知识形成和掌握情况。
作为本堂课的难点,也就是解方程过程中的移项变号问题,我认为:虽然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出来了,但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移项变号的法则不应是让学生记住其概念,而应是让学生在探究中去理解和掌握,在课堂上应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讨论,去练习,教师有针对性的给学生中出现的错误予以纠正,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真正掌握好这一知识点。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首先在备课这一环节上,备课就是备学生,要充分朝学生方面考虑,有针对性地对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题型;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探讨和交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作用;再者,要有针对性地布置适量的练习,让其巩固,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想:对于本堂课存在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及时的进行解决,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及时反馈学生学习的信息,注重课堂教学效果。
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教学反思4
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用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来解一元一次方程,这种方程的特点是含x的项全部在左边,常数项全部在右边。今天要学习的方程类型是两边都有x和常数项,通过移项的方法化归到合并同类项的方程类型。教学重点是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难点是移项法则的探究。
我是从复习旧知识开始,合并同类项一节解方程都是之前学过的知识,为本节课作铺垫,再引出课本上的“分书”问题,应用题本身对学生来说,理解上有点难度,讲解其中的数量关系不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我避重就轻地给了学生分析提示,通过填空的形式,找出数量关系,进而列出方程。
列出方程后,发现方程两边都有x和常数项,这个方程怎么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怎样解此类方程。方程出示后,通过学生观察,怎样把它变为我们之前的方程,也就是含x的项全部要在左边,常数项在右边。学生回答右边的4x要去掉,根据等式性质1,两边要同时减去4x才成立。左边常数项20用同样的方法去掉,通过方框图一步步演示方程的变化,最后成为3x—4x=—25—20,变为之前学过的方程类型。
通过原方程、新方程的'比较(其中移项的数用不同颜色表示出来),发现变形后相当于把4x从右边移到左边变为—4x,20从左边移到右边变为—20,进而揭示什么是移项,在移项中强调要变号,没有移动的项是不要变号的,再让学生思考移项的作用:把它变为我们学过的合并同类项的方程。
学习了原理之后,把例题做完,板示解题步骤,特别是每一步的依据,进而给学生总结出移项解方程的三步: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
练习反馈环节,让学生自己练习一道解方程,明确各步骤,下面分别是移项正误判断、解方程、应用题,分层次让学生掌握移项法则以及解方程,最后再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不够,学生已经知道了移项变号的知识,那么怎样在认识的基础上再来讲授该知识,我有点困惑,还是接学生的话,通过学生来挖掘“移项”的原理。
2、语言不够简练,教师分析得多,学生的参与讨论性不高,发表看法机会少,限制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数学思维的锻炼。
3、课堂学生练习环节有问题,其中男生板演了一道题,以为简单就过了,实际在后面发现错了,导致教学进入到应用题部分,再回过头来纠错,这是课堂教学中的大忌。点评作业时,应该让学生多说是怎么做的,说出各步骤,使得学生真正掌握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在教学媒体允许的情况下,应该使用实物投影对学生作业进行点评,可以清晰地展示作业中的典型错误,从而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教学反思5
在《一元一次方程》“移项”一课教学中,整体设计过程是这样的:先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从而引出移项的概念,然后让学生利用移项的方法来解方程,当然是第一次接触这部分内容,所以在方程的解法选择上都是移项后,合并同类项。与前一节内容相比较,可感受到这种解法简单。讲解完成后给出随堂练习四个方程:(1)10x—3=9(2)5x—2=7x+8(3)X=3/2x+16(4)1—3/2x=3x+5/2。让学生动手去做,仔细观察学生练习过程,出现了不少问题。课后总结一下,大致有以下几种比较常见的'情况:①含未知数的项不知道如何处理;②移项没有变号③没有移动的项也改变了符号。出现以上情况,主要是在教学设计中没有把本节课困难想到,总以为这节课很简单,没有困难,学生应该很轻松解决问题,以致于课后作业中也出现两大问题。第一:解题中部分同学仍采用原来的等式性质解题,第二:移项的符号不改变是一个大问题。这一节课后给我的反思是:备课中细致环节还不够准确,课堂上反馈练习太少,另外在新教材教学中,教学有时还要借鉴老教材的一些好方法,这样取长补短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教学反思6
在《一元一次方程》“移项”一课教学中,整体设计过程是这样的:先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从而引出移项的概念,然后让学生利用移项的方法来解方程,当然是第一次接触这部分内容,所以在方程的`解法选择上都是移项后,合并同类项。与前一节内容相比较,可感受到这种解法简单。讲解完成后给出随堂练习2个方程:
(1)—4y—1=3y—8
(2)0.5n—3=1.5n+2让学生动手去做,仔细观察学生练习过程,出现了不少问题。课后总结一下,大致有以下几种比较常见的情况:
①含未知数的项不知道如何处理;
②移项没有变号
③没有移动的项也改变了符号。
出现以上情况,主要是在教学设计中没有把本节课困难想到,总以为这节课很简单,没有困难,学生应该很轻松解决问题,以致于课后作业中也出现两大问题。
第一:解题中部分同学仍采用原来的等式性质解题,第二:移项的符号不改变是一个大问题。这一节课后给我的反思是:备课中细致环节还不够准确,课堂上反馈练习太少,另外在新教材教学中,教学有时还要借鉴老教材的一些好方法,这样长补短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教学反思7
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用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来解一元一次方程,这种方程的特点是含x的项全部在左边,常数项全部在右边。今天要学习的方程类型是两边都有x和常数项,通过移项的方法化归到合并同类项的方程类型。教学重点是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难点是移项法则的探究。
我是从复习旧知识开始,合并同类项一节解方程都是之前学过的知识,为本节课作铺垫,再引出课本上的“分书”问题,应用题本身对学生来说,理解上有点难度,讲解其中的数量关系不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我避重就轻地给了学生分析提示,通过填空的形式,找出数量关系,进而列出方程。
列出方程后,发现方程两边都有x和常数项,这个方程怎么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怎样解此类方程。方程出示后,通过学生观察,怎样把它变为我们之前的方程,也就是含x的项全部要在左边,常数项在右边。学生回答右边的.4x要去掉,根据等式性质1,两边要同时减去4x才成立。左边常数项20用同样的方法去掉,通过方框图一步步演示方程的变化,最后成为3x—4x=—25—20,变为之前学过的方程类型。
通过原方程、新方程的比较(其中移项的数用不同颜色表示出来),发现变形后相当于把4x从右边移到左边变为—4x,20从左边移到右边变为—20,进而揭示什么是移项,在移项中强调要变号,没有移动的项是不要变号的,再让学生思考移项的作用:把它变为我们学过的合并同类项的方程。
学习了原理之后,把例题做完,板示解题步骤,特别是每一步的依据,进而给学生总结出移项解方程的三步: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
练习反馈环节,让学生自己练习一道解方程,明确各步骤,下面分别是移项正误判断、解方程、应用题,分层次让学生掌握移项法则以及解方程,最后再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不够,学生已经知道了移项变号的知识,那么怎样在认识的基础上再来讲授该知识,我有点困惑,还是接学生的话,通过学生来挖掘“移项”的原理。
2、语言不够简练,教师分析得多,学生的参与讨论性不高,发表看法机会少,限制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数学思维的锻炼。
3、课堂学生练习环节有问题,其中男生板演了一道题,以为简单就过了,实际在后面发现错了,导致教学进入到应用题部分,再回过头来纠错,这是课堂教学中的大忌。点评作业时,应该让学生多说是怎么做的,说出各步骤,使得学生真正掌握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在教学媒体允许的情况下,应该使用实物投影对学生作业进行点评,可以清晰地展示作业中的典型错误,从而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第四篇: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1
通过上节课学习后,学生已经掌握了用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把系数化为1这四个步骤解一元一次方程,接下来这一节课,我们要重点讨论是:
(1)解方程中的“去分母”。
(2)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这样我们就掌握了解一元一次方程一般都采用的五步变形方法。
由一道著名的求未知数的问题,得到方程,这个方程的特点就是有些系数是分数,这时学生纷纷用合并同类项,把系数化为1的变形方法来解,但在合并同类项时几个分数的求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会感到困难且容易出错,再看方程
怎样解呢?学生困惑了,不知从何处下手了,此时,需要寻求一种新的变形方法来解它,求知的欲望出来了,想到了去分母,就是化去分母,把分数系数化为整数,使解方程中的计算方便些。
在解方程中去分母时,我们发现存在这样的一些问题:
(1)部分学生不会找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这点要适当指导。
(2)用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乘以方程两边的项时,漏乘不含分母的项。
(3)当减式中分子是多项式且分母恰好为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时,去分母后,分子没有作为一个整体加上括号,容易错符号。如解方程方程两边都乘以2后,得到2x—x+2=2,其中x+2没有加括号,弄错了符号。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2
在前面的学段中,学生已学习了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整式运算内容。解一元一次方程就成为承上启下的重要内容。因此,它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我根据学生认识规律和教学的启发性、直观性和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积极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有效手段,以引导法为主,辅之以直观演示法、讨论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本节课由一道著名的求未知数的问题,得到方程,这个方程的特点就是有些系数是分数,这时学生纷纷用合并同类项,把系数化为1的变形方法来解,但在合并同类项时几个分数的求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会感到困难且容易出错,再看方程怎样解呢?学生困惑了,不知从何处下手了,此时,需要寻求一种新的变形方法来解它求知的欲望出来了,想到了去分母,就是化去分母,把分数系数化为整数,使解方程中的计算方便些。
在解方程中去分母时,我发现存在这样的一些问题: ① 部分学生不会找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这点要适当指导,
② 用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乘以方程两边的项时,漏乘不含分母的项,
③ 当减式中分子是多项式且分母恰好为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时,去分母后,分子没有作为一个整体加上括号,容易错符号。如解方程方程两边都乘以10后,得到5×3x +1-10×2 = 3x -2-2× 2x +3
其中3x +1, 2x +3 没有加括号,弄错了符号对解题步骤的归纳说法基本一致。就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有些欠佳,需要提高语言组织能力。 本节课习题设计的不够充分,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训练强度达不到,当分母是小数时,找最小公倍数是困难的,我们要引导学生: ①把小数的分母化为整数的分母。如 把方程中的前两项分子、分母同乘以10,或前两项分母同乘以 ,则两项的分母分别成为2和5,即原方程变形为整数。
② 想办法将分母变为1。等式两边同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10。
③学生有疑惑的是先去括号呢,还是先去分母,怎样计算会简便些呢?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以上活动都比较感兴趣,特别是对讨论的环节每个学生都想发表自己的看法。对解题步骤的归纳说法基本一致,就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有些欠佳,需要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多思考多练习,抓住特点,就能找到一些解方程的技巧方,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给学生准备一部分提高能力的题,达到检测和拓展数学思维的目的。
另外,从学生的作业中反馈出:对去分母的第一步还存在较大的问题,是不是说明过程的叙述不太清楚,部分学生摸棱两可,真真自己做的时候就会暴露出不懂的,这也提醒我今后的教学中在关键的知识点上要下“功夫”,切不可轻易的解决问题。备课时应该多多思考学生的具体情况,然后再修改初备的教案,尽量完善,尽量完美。
但我还是感觉到:我讲的太多;主动权还没有放心大胆地交还给学生,否则情况会可能会更好。这也是我的缺点,应该化大力气来调整自己。另外也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其他方面地知识,把数学课上地生动活泼。
(1)基本体现自主探究教学模式,逐步引导学生学习。
(2)对学情分析不准确,本来认为学生对工程问题会掌握的很好,不会出现问题,课堂会相对很轻松,但结果是学生早就忘了工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复习2的填空都不能完成,严重影响了后续知识的学习。教师在课上临时调节不到位,使一堂本应轻松的课变得沉闷、不能有效推进。
(3)从学习有效性考虑,对教学设计可做如下改进,一是复习中工程问题可利用例题分解完成,这样可以为例题做铺垫,提高审题效率,降低学习难度,使例题学习更顺畅。二是例题后的变式,一道是在例题基础上的变结论题,另一道是单独的一道题,但是条件与例题有变化。此题不如在例题基础上直接变条件,节省审题时间,让学生充分体会工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的变化规律,提高学习效率。
(4)教学方法要改进,学生学习困难时研讨是必要的,但不是所有问题研讨都可以得出结论,所以教师点拨的作用要适时体现。如,学生对工程问题中的相等关系认识有困难时,教师可以通过力求方法表示整体1与各部分关系,这样学生可以很轻松理解。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3
由数学文化中的实际问题导入,一个数,它的三分之二,它的二分之一,它的全部,它们总共是33,求这个数。
师引导学生分析,设元,列方程,解方程,作答。
重点分析了如何去分母。可是大部分的.学生不会用短除法找最小公倍数,于是我又给学生补讲短除法。
讲完短除法,再讲去分母的方法。
去分母,就是根据等式的性质2,在方程两边分别乘以最小公倍数后约去分母。学生们在去分母过程中,常踩着几个坑:1,漏乘;2,分子是多项式时忘记加括号。
虽然我一直强调它们,可是初学者都常踩着它们。
我想,虽然强调过,但毕竞这些内容有些抽象,所以学生不易习得。
最终只有通过再针对训练:精讲一个例子,再让生进行只去分母不移项的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训练,这样更具有针对性,效果更好。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4
本节课的重点是讨论解一元一次方程中的去分母,此节课后就可以解各种各样的一元一次方程,并可以归纳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这节课从古代埃及的纸莎草文书中的一道题切入,引出带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进而讨论解这类方程的方法。这个问题是:一个数,它的三分之二,它的一半,它的七分之一,它的全部,加起来总共是33。求这个数。
这节课讲过之后,我觉得成功之处是:归纳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之后,我写到黑板上四道题,让四位学生做到黑板上,其他学生做到练习本上。做完后,再选四位学生上去改并且讲评。这样一做一改,这几位学生都对易错处印象深刻,做错题目的学生再让他们结合自己做的题,说说自己容易在哪个步骤出错。然后再集体进行总结,去分母是什么地方易错,去括号什么地方易错。这样的训练之后,我觉得这一届的学生解方程掌握的比以前的学生好。我想,这正是新课改倡导的`精神,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思考,归纳,总结,最后变成了自己的东西,不易忘记。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这节课从古埃及的纸莎草文书引入,这是能反映古埃及文明的一件珍贵文物,这个选材可以起到介绍悠久的数学文明的作用,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而我当时一带而过,只让学生自己看了看文字,忽视了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其次,方程列出后,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来思考怎样把方程简化,化成能够解决的一元一次方程,但给学生留下的思维空间较少。有几个思维敏捷的学生很快想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我就没有等更多的学生深入思考,自己得出结论。这样造成多数学生跟着少数学生思维跑的局面,忽视了大部分学生思考---得出结论---体验成功的过程,只照顾了少部分学生,这会导致数学的两极分化。一部分学生总是体验不到自己经过认真思考,得出结论的成就感,慢慢会失去学习兴趣。这是我今后应该努力解决的问题。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5
本节课由一道著名的求未知数的问题,得到方程,这个方程的特点就是有些系数是分数,这时学生纷纷用合并同类项,把系数化为1的变形方法来解,但在合并同类项时几个分数的求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会感到困难且容易出错,再看方程怎样解呢?学生困惑了,不知从何处下手了,此时,需要寻求一种新的变形方法来解它求知的欲望出来了,想到了去分母,就是化去分母,把分数系数化为整数,使解方程中的计算方便些。 在解方程中去分母时,我发现存在这样的一些问题:
1、部分学生不会找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这点要适当指导。
2、用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乘以方程两边的项时,漏乘不含分母的项。
3、当减式中分子是多项式且分母恰好为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时,去分母后,分子没有作为一个整体加上括号,容易错符号。如解方程方程两边都乘以10后,得到5×3x+1-10×2=3x-2-2×2x+3其中3x+1,2x+3没有加括号,弄错了符号对解题步骤的归纳说法基本一致。就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有些欠佳,需要提高语言组织能力。
本节课习题设计的不够充分,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训练强度达不到,当分母是小数时,找最小公倍数是困难的,我们要引导学生:
1、把小数的分母化为整数的分母。如把方程中的前两项分子、分母同乘以10,或前两项分母同乘以 ,则两项的分母分别成为2和5,即原方程变形为整数。
2、想办法将分母变为1。等式两边同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10。
3、学生有疑惑的是先去括号呢,还是先去分母,怎样计算会简便些呢?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以上活动都比较感兴趣,特别是对讨论的环节每个学生都想发表自己的看法。对解题步骤的归纳说法基本一致,就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有些欠佳,需要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多思考多练习,抓住特点,就能找到一些解方程的技巧方,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给学生准备一部分提高能力的题,达到检测和拓展数学思维的目的。
另外,从学生的作业中反馈出:对去分母的第一步还存在较大的问题,是不是说明过程的叙述不太清楚,部分学生摸棱两可,真真自己做的时候就会暴露出不懂的,这也提醒我今后的教学中在关键的知识点上要下“功夫”,切不可轻易的解决问题。备课时应该多多思考学生的具体情况,然后再修改初备的教案,尽量完善,尽量完美。
但我还是感觉到:我讲的太多;主动权还没有放心大胆地交还给学生,否则情况会可能会更好。这也是我的缺点,应该化大力气来调整自己。另外也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其他方面地知识,把数学课上地生动活泼。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6
在学生学习了解一元一次方程一般都采用的五步变形方法以后,这节课重点探讨解下列方程的技巧方法,
如在解方程30%x+70%(200-x)=200×70%中,在去分母时,方程两边都乘以100,化去%得:
30x+70(200-x)=200×70,有部分学生就提出疑问,为什么在200那里不乘以100?在(200-x)的里面又不乘以100呢?为了能让学生明白,我想是否要将原方程变形为,然后再各项乘以100,写成,最后化去分母。
又在解方程中,怎样去分母呢?最小公倍数是什么呢?学生是有疑惑的,当分母是小数时,找最小公倍数是困难的,我们要引导学生:
①把小数的'分母化为整数的分母。如把方程中的前二项都分别分子分母同乘以10,则二项的分母分别成为5和1,即原方程变形为
②想办法将分母变为1,即把左边第一项分子、分母都乘以2,右边第一项分子、分母都乘
10,则三项的分母都为1。原方程变形为2(4x-1.5)=10(1.2-x)+2
又如在解方程中,是先去括号呢,还是先去分母,怎样计算会简便些呢?
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多思考多练习,抓住特点,就能找到一些解方程的技巧方
法。解一元一次方程一般都采用五步变形灵活应用,除此之外,据不同题型,运用一些技巧方法,就能快捷地求出其解。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7
通过上节课学习后,学生已经掌握了用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把系数化为1这四个步骤解一元一次方程。
接下来这一节课,我们要重点讨论是;
①解方程中的“去分母”,
②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这样我们就掌握了解一元一次方程一般都采用的五步变形方法。
由一道著名的求未知数的问题,得到方程,这个方程的.特点就是有些系数是分数,这时学生纷纷用合并同类项,把系数化为1的变形方法来解,但在合并同类项时几个分数的求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会感到困难且容易出错,再看方程
怎样解呢?学生困惑了,不知从何处下手了,此时,需要寻求一种新的变形方法来解它,求知的欲望出来了,想到了去分母,就是化去分母,把分数系数化为整数,使解方程中的计算方便些。
在解方程中去分母时,我们发现存在这样的一些问题:
①部分学生不会找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这点要适当指导,
②用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乘以方程两边的项时,漏乘不含分母的项,
③当减式中分子是多项式且分母恰好为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时,去分母后,分子没有作为一个整体加上括号,容易错符号。如解方程方程两边都乘以2后,得到2x-x+2=2,其中x+2没有加括号,弄错了符号。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8
从学生的作业中反馈出:对去分母的第一步还存在较大的问题,是不是说明过程的叙述不太清楚,部分学生摸棱两可,真真自己做的时候就会暴露出不懂的,这也提醒我今后的教学中在关键的知识点上要下“功夫”,切不可轻易的解决问题(想当然)。备课时应该多多思考学生的具体情况,然后再修改初备的教案,尽量完善,尽量完美。
在评课中,尽管其他老师没有多提意见,但我还是感觉到:我讲的太多;主动权还没有放心大胆地交还给学生,否则情况会可能会更好。这也是我的缺点,应该化大力气来调整自己。另外也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其他方面地知识,把数学课上地生动活泼
1.去分母后原来的'分子没有添加括号
例1解方程: .
分析:分数线实际上包含括号的意思,去分母后原来的分子应该添上括号。
2.去分母时最小公倍数没有乘到每一项
例2解方程:.
分析:去分母时最小公倍数没有乘到每一项,特别是不含有分数的项。
3.去括号导致错误
4.运用乘法分配律时,漏乘括号里的项。
例3解方程:.
分析:去括号时没有把括号外的数分配到括号中的每一项。
5.括号前面是“-”号时,去括号要使括号里的每一项变号。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9
这点要适当指导,② 用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乘以方程两边的项时,漏乘不含分母的项,③ 当减式中分子是多项式且分母恰好为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时,去分母后,分子没有作为一个整体加上括号,容易错符号。如解方程方程两边都乘以10后,得到 5×3x +1-10×2 = 3x -2-2× 2x +3其中3x +1, 2x +3 没有加括号,弄错了符号对解题步骤的归纳说法基本一致。就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有些欠佳,需要提高语言组织能力。
本节课习题设计的不够充分,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训练强度达不到,当分母是小数时,找最小公倍数是困难的,我们要引导学生:
①把小数的分母化为整数的分母。如 把方程中的前两项分子、分母同乘以10,或前两项分母同乘以 ,则两项的分母分别成为2和5,即原方程变形为整数。
②想办法将分母变为1。等式两边同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10。
③学生有疑惑的是先去括号呢,还是先去分母,怎样计算会简便些呢?
在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以上活动都比较感兴趣,特别是对讨论的环节每个学生都想发表自己的看法。对解题步骤的归纳说法基本一致,就学生的表达能 力还有些欠佳,需要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多思考多练习,抓住特点,就能找到一些解方程的技巧方,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给学生准备 一部分提高能力的题,达到检测和拓展数学思维的目的。
另外,从学生的作业中反馈出:对去分母的第一步还存在较大的问题,是不是说 明过程的叙述不太清楚,部分学生摸棱两可,真真自己做的时候就会暴露出不懂的,这也提醒我今后的教学中在关键的知识点上要下“功夫”,切不可轻易的解决问 题。备课时应该多多思考学生的具体情况,然后再修改初备的教案,尽量完善,尽量完美。
但我还是感觉到:我讲的太多;主动权还没有放心大胆地交还给学生,否则情况会可能会更好。这也是我的缺点,应该化大力气来调整自己。另外也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其他方面地知识,把数学课上地生动活泼。
反思五: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它与前面所学的知识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后会初步了解了“建模”的数学思想及基本步骤。因此本节内容的教学首先复习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步骤,通过把实际问题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决,不仅巩固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并且加深了对“建模”思想的理解。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合作交流,总结提高。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连串问题去引导学生审题、分析题意、寻找等量关系等,使学生初步了解“建模”的数学思想。在课堂中让学生带着思考,带着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讨论的目的是为了充分暴露出学生的问题,让学生在谈论、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在通过老师的总结归纳,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因此本节课采取的是学生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地提出问题,明确要达到的目的,并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提供指导性建议,但不提供具体的解决过程和问题的答案。学生则围绕确定的问题,在教师的指导性帮助下,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相互间的交流,达到预定的目标。
显然,这样的教学给学生带来的发展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这节课学生大多能积极思考,认真学习,课后作业都能及时完成。作业质量较好,基本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主要存在问题是去括号时个别同学不注意符号或出现漏乘情况。
上了这节课,我觉得上好一节课的因素很多,也发现了自己很多不足的地方,在平时上课的时候,对提问的形式和语言还嫌单一。在现行的开放式的课堂中,关键是放的出去的同时要收的回来,可能是平时注入式的简单易行,或者是不大重视,上课中的语言的漏洞很多,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加揣摩和重视,多点听其他老师的课,尽量把他们对课堂教学处理的优点溶进自己的教学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10
从学生的作业中反馈出:对去分母的第一步还存在较大的问题,是不是说明过程的`叙述不太清楚,部分学生摸棱两可,真真自己做的时候就会暴露出不懂的,这也提醒我今后的教学中在关键的知识点上要下“功夫”,切不可轻易的解决问题(想当然)。备课时应该多多思考学生的具体情况,然后再修改初备的教案,尽量完善,尽量完美。
1、去分母后原来的分子没有添加括号。
例1:解方程。
分数线实际上包含括号的意思,去分母后原来的分子应该添上括号。
2、去分母时最小公倍数没有乘到每一项。
例2:解方程。
去分母时最小公倍数没有乘到每一项,特别是不含有分数的项。
3、去括号导致错误。
4、运用乘法分配律时,漏乘括号里的项。
例3:解方程。
去括号时没有把括号外的数分配到括号中的每一项。
5、括号前面是“-”号时,去括号要使括号里的每一项变号。
第五篇:解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教学反思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教学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P93-95的《解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这一节课的内容是继续讨论如何列、解方程的问题,它包括两方面:①重点讨论解方程中的“去括号”,②难点研究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本节课是先从复习出发,引导回顾前面解方程的步骤和方法,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然后让学生区分5x103x4与从而引发思考,当方程中有括2x(x10)5x2(x1)这两个方程的不同之处,号时,如何变形使方程最终简化为x=a的形式。其重点在于用去括号等步骤化简方程使之最终转化为x=a和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弄清题目的已知量、未知量,找出相等关系列方程。难点是学生能自己看问题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并能正确解出方程。
回顾整堂课,虽无大的迭宕起伏,但也顺顺利利落实教学任务,在上课过程中,基本是都能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并进行组织教学。重点、难点处理得当,知识主线鲜明,同时借助媒体有效地整合教学内容,是一堂传统与课改相结合的一堂课。本节课有成功,也有不足之处,现摘取片段进行回顾。
活动1:复习回顾。
(1)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我们学了哪几步?每步要注意什么?(2)练习:解方程5x103x4 此活动的目的温故旧知,为获取新知作铺垫。活动中我先用媒体展示回顾此方程的基本解题步骤,学生回忆思考,然后回答。学生一起口述解此方程的步骤和过程,通过设问点明每一步的依据及注意事项。学生在此活动中积极思考,积极参与。
反思:此题作为具有新承上接下的作用,也是教师的好契机。应该先让学生自主解答,然后请一两位同学板演或主讲,师生共同评价,这样教师可及时深入了解学情,了解学生对用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掌握情况和熟练成度等。
活动4:通过复习去括号的方法让学生体会解2x(x10)5x2(x1)方程的方法。
例1 2x(x10)5x2(x1)
解:去括号,得 2xx105x2x2
移项,得 2xx2x5x210
合并同类项,得 6x8
4系数化为1,得 x
3反思:在这一片段中,只强调了去括号和移项注意的问题,其实每一步都要重点强调,还应该叫四名基础较差学生板书展示完成每一步,这样不仅能够检测他们前面的知识,还检查了学生上课的听课情况。
活动6:学生自行解决下列问题
1.判断下面方程去括号是否正确,并且将错误的改正。(1)5x-(3x-2)=1去括号得:
5x-3x-2=1()
(2)5x-3(1-3x)=1去括号得:
5x-32(3x-2)=1去括号得: 5x+10-6x+4=1()2.解下列方程
(1)2(x3)5x(2)3x7(x1)32(x3)在这一过程: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设计上两小题呈现了阶梯性。此题是作为巩固新知的习题,让学生自主完成,练习1由学生口述完成,练习2教师巡视、指导,两位学生上黑板板演,师生共同评价。
反思 :这一片段中,学生对解题的步骤较熟悉,但在去括号解方程过程中出现了错误,主要有:括号外面的系数漏乘括号里面的项,去括号时该变号的没变号。再有移项不变号,合并计算比较差。教师针对这一问题,对各步的理论依据,注意事项虽然作了强调,但问题仍存,可见落实还不够,还需加强,还需多练。
4.若关于x的方程3x+(2a+1)=x-(3a+2)的解是x=0,则a等于多少?
练习4,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并让学生通过多媒体展示讲解解题思路。
这一过程是本节课的失败之处,对于这道题我感觉不是很难,让学生自行解决应该不是问题,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它却是道难题,全班多一半的学生不知道x=0怎么用,无从入手,当时解决这道题的最好的方式为:
1、教师花时间来分析这道题,让学生明确提议再下手;
2、让学生小组讨论,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而不是意味着让学生生硬的做题。
总之,本节课后我认识到了要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值,教师备课时要深入教材,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挖掘出本课的核心知识及思想方法,活用教材,据学科特点和实际学情精心设计出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上课时要走出教材,注重教学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引导、指导学生尝试自己学习新知识,再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在实施的过程中还要随时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真真正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教学之路是每天每节课点点滴滴的积累,这条路的成功秘诀只有一个:踏实!对于我,任重而道远,我将悉心耕耘,积极进取,博采众长,提高自己,让我教的每一个孩子更加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