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3.3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
3.3解一元一次方程
(二)—去括号与去分母(2)教学反思 承德县第二中学
王忠山
本节课是七年级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是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最后课时。在前面的课程中,学生已学习了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整式运算内容,因此,解一元一次方程就成为承上启下的重要内容,它既是本章的重点,也对今后学习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及函数等有着重要基础作用。
如何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学会解含有分母的方程、运用解方程解决相关应用问题呢?我的教学策略是:第一步,学生自学教材,完成前置作业.对本课所学知识有大体的理解。第二步,通过一个埃及古题实例介绍新知识的文化背景,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的渗透,同时让学生进行思考、分析、解决问题,最后总结归纳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新方法(去分母)。第三步,例题学习,学生通过自研教材、以学案的引导式例题学习,自我完成.让学生把握住本课重点,突破难点!第四步,及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即完成导学案的学以致用内容.第五步,学生概括总结,进一步深化数学知识。第六步,课堂检测,反馈课堂学习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总体感觉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埃及古题情境问题入手,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具体来说我认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1、自主探究、先学后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数学学习是指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学生应当成为主动探索知识的“建构者”而不是“模仿者”。教学应当促进学生主体的主动建构,离开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教师讲得再好,也会经常出现“教师讲完了,学生仍不会”的现象。在本节课中,我有意识地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学生在提前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学习中问题在课堂上发挥小组互助的学习优势整体提高.2、精编学案引领学生自学
本课的课堂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学案,学案中有明确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每一个环节中,我都针对学习目标设计一定的问题,这样学生自主学习的针对性就强了,3、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给学生带来成功的愉悦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课堂教学应当走过这样的过程,“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用在哪?”学生要学习新事物,除了自身对新事物的兴趣外,还应体会到学习的必要性,学习的价值。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完全把学生推向台前,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比如,在展示活动1中,我给出古代问题:一个数,它的三分之二,它的一半,它的七分之一,它的全部,加起来总共是33,求这个数.(探究列出方程后,用两种不同方法来解方程)我让学生自主完成问题的解答,展示学习成果,交流讨论,最后完成问题的解决,形成知识的掌握.4、课堂成为学生自我展示的平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促进者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每个活动都是学生在展示,而不是我在讲,我只是在出现问题是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比如在活动2中解方程: 3x1 2解:两边都乘以
,去分母,得
。去括号,得 移项,得
23x22x3105合并同类项,得
系数化为1,得
此类题型去分母时要注意什么?二组的赵一冉同学主讲分析,在展示中,以框架图呈现解题步骤,同时对重点步骤“去分母”做了详细的分析,为了加强理解认识,她又与学生互动,在举例子展开训练,学生活动的充分,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而对于分子是单项式时,就不必加括号里,但乘号要写出。这一点我及时点拨。起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的作用。尽管是例题的学习,我也是放手让学生来完成,学生出错,我也是在让学生来找原因。本节课尽管我做了很多的努力,但我感觉仍有不足和遗憾:
1、例题及同步练习的题型设置有些单一,该有不同形式题型的体现。
2、由于探究的时间占用过多,后来环节的时间少了。
总之,在本节课中,我尝试着让学生根据我编写的学案在自学的基础上再通过课堂上小组的合作交流,我的重点讲解,让学生达到掌握新知识的目的!有成功,有不足,今后我会继续努力,不断完善提高。
2014-11-27
第二篇: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1
本节课由一道著名的求未知数的问题,得到方程,这个方程的特点就是有些系数是分数,这时学生纷纷用合并同类项,把系数化为1的变形方法来解,但在合并同类项时几个分数的求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会感到困难且容易出错,再看方程怎样解呢?学生困惑了,不知从何处下手了,此时,需要寻求一种新的变形方法来解它求知的欲望出来了,想到了去分母,就是化去分母,把分数系数化为整数,使解方程中的计算方便些。 在解方程中去分母时,我发现存在这样的一些问题:
1、部分学生不会找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这点要适当指导。
2、用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乘以方程两边的项时,漏乘不含分母的项。
3、当减式中分子是多项式且分母恰好为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时,去分母后,分子没有作为一个整体加上括号,容易错符号。如解方程方程两边都乘以10后,得到5×3x+1-10×2=3x-2-2×2x+3其中3x+1,2x+3没有加括号,弄错了符号对解题步骤的归纳说法基本一致。就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有些欠佳,需要提高语言组织能力。
本节课习题设计的不够充分,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训练强度达不到,当分母是小数时,找最小公倍数是困难的,我们要引导学生:
1、把小数的分母化为整数的分母。如把方程中的前两项分子、分母同乘以10,或前两项分母同乘以 ,则两项的分母分别成为2和5,即原方程变形为整数。
2、想办法将分母变为1。等式两边同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10。
3、学生有疑惑的是先去括号呢,还是先去分母,怎样计算会简便些呢?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以上活动都比较感兴趣,特别是对讨论的环节每个学生都想发表自己的看法。对解题步骤的归纳说法基本一致,就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有些欠佳,需要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多思考多练习,抓住特点,就能找到一些解方程的技巧方,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给学生准备一部分提高能力的题,达到检测和拓展数学思维的目的。
另外,从学生的作业中反馈出:对去分母的第一步还存在较大的问题,是不是说明过程的叙述不太清楚,部分学生摸棱两可,真真自己做的时候就会暴露出不懂的,这也提醒我今后的教学中在关键的知识点上要下“功夫”,切不可轻易的解决问题。备课时应该多多思考学生的具体情况,然后再修改初备的教案,尽量完善,尽量完美。
但我还是感觉到:我讲的太多;主动权还没有放心大胆地交还给学生,否则情况会可能会更好。这也是我的缺点,应该化大力气来调整自己。另外也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其他方面地知识,把数学课上地生动活泼。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2
在前面的学段中,学生已学习了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整式运算内容。解一元一次方程就成为承上启下的重要内容。因此,它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我根据学生认识规律和教学的启发性、直观性和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积极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有效手段,以引导法为主,辅之以直观演示法、讨论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本节课由一道著名的求未知数的问题,得到方程,这个方程的特点就是有些系数是分数,这时学生纷纷用合并同类项,把系数化为1的变形方法来解,但在合并同类项时几个分数的求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会感到困难且容易出错,再看方程怎样解呢?学生困惑了,不知从何处下手了,此时,需要寻求一种新的变形方法来解它求知的欲望出来了,想到了去分母,就是化去分母,把分数系数化为整数,使解方程中的计算方便些。
在解方程中去分母时,我发现存在这样的一些问题: ① 部分学生不会找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这点要适当指导,
② 用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乘以方程两边的.项时,漏乘不含分母的项,
③ 当减式中分子是多项式且分母恰好为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时,去分母后,分子没有作为一个整体加上括号,容易错符号。如解方程方程两边都乘以10后,得到5×3x +1-10×2 = 3x -2-2× 2x +3
其中3x +1, 2x +3 没有加括号,弄错了符号对解题步骤的归纳说法基本一致。就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有些欠佳,需要提高语言组织能力。 本节课习题设计的不够充分,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训练强度达不到,当分母是小数时,找最小公倍数是困难的,我们要引导学生: ①把小数的分母化为整数的分母。如 把方程中的前两项分子、分母同乘以10,或前两项分母同乘以 ,则两项的分母分别成为2和5,即原方程变形为整数。
② 想办法将分母变为1。等式两边同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10。
③学生有疑惑的是先去括号呢,还是先去分母,怎样计算会简便些呢?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以上活动都比较感兴趣,特别是对讨论的环节每个学生都想发表自己的看法。对解题步骤的归纳说法基本一致,就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有些欠佳,需要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多思考多练习,抓住特点,就能找到一些解方程的技巧方,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给学生准备一部分提高能力的题,达到检测和拓展数学思维的目的。
另外,从学生的作业中反馈出:对去分母的第一步还存在较大的问题,是不是说明过程的叙述不太清楚,部分学生摸棱两可,真真自己做的时候就会暴露出不懂的,这也提醒我今后的教学中在关键的知识点上要下“功夫”,切不可轻易的解决问题。备课时应该多多思考学生的具体情况,然后再修改初备的教案,尽量完善,尽量完美。
但我还是感觉到:我讲的太多;主动权还没有放心大胆地交还给学生,否则情况会可能会更好。这也是我的缺点,应该化大力气来调整自己。另外也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其他方面地知识,把数学课上地生动活泼。
(1)基本体现自主探究教学模式,逐步引导学生学习。
(2)对学情分析不准确,本来认为学生对工程问题会掌握的很好,不会出现问题,课堂会相对很轻松,但结果是学生早就忘了工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复习2的填空都不能完成,严重影响了后续知识的学习。教师在课上临时调节不到位,使一堂本应轻松的课变得沉闷、不能有效推进。
(3)从学习有效性考虑,对教学设计可做如下改进,一是复习中工程问题可利用例题分解完成,这样可以为例题做铺垫,提高审题效率,降低学习难度,使例题学习更顺畅。二是例题后的变式,一道是在例题基础上的变结论题,另一道是单独的一道题,但是条件与例题有变化。此题不如在例题基础上直接变条件,节省审题时间,让学生充分体会工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的变化规律,提高学习效率。
(4)教学方法要改进,学生学习困难时研讨是必要的,但不是所有问题研讨都可以得出结论,所以教师点拨的作用要适时体现。如,学生对工程问题中的相等关系认识有困难时,教师可以通过力求方法表示整体1与各部分关系,这样学生可以很轻松理解。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3
通过上节课学习后,学生已经掌握了用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把系数化为1这四个步骤解一元一次方程。
接下来这一节课,我们要重点讨论是;
①解方程中的“去分母”,
②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这样我们就掌握了解一元一次方程一般都采用的五步变形方法。
由一道著名的求未知数的问题,得到方程,这个方程的特点就是有些系数是分数,这时学生纷纷用合并同类项,把系数化为1的变形方法来解,但在合并同类项时几个分数的求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会感到困难且容易出错,再看方程
怎样解呢?学生困惑了,不知从何处下手了,此时,需要寻求一种新的变形方法来解它,求知的欲望出来了,想到了去分母,就是化去分母,把分数系数化为整数,使解方程中的计算方便些。
在解方程中去分母时,我们发现存在这样的一些问题:
①部分学生不会找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这点要适当指导,
②用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乘以方程两边的项时,漏乘不含分母的项,
③当减式中分子是多项式且分母恰好为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时,去分母后,分子没有作为一个整体加上括号,容易错符号。如解方程方程两边都乘以2后,得到2x-x+2=2,其中x+2没有加括号,弄错了符号。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4
通过上节课学习后,学生已经掌握了用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把系数化为1这四个步骤解一元一次方程,接下来这一节课,我们要重点讨论是:
(1)解方程中的“去分母”。
(2)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这样我们就掌握了解一元一次方程一般都采用的五步变形方法。
由一道著名的求未知数的问题,得到方程,这个方程的特点就是有些系数是分数,这时学生纷纷用合并同类项,把系数化为1的变形方法来解,但在合并同类项时几个分数的求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会感到困难且容易出错,再看方程
怎样解呢?学生困惑了,不知从何处下手了,此时,需要寻求一种新的变形方法来解它,求知的欲望出来了,想到了去分母,就是化去分母,把分数系数化为整数,使解方程中的计算方便些。
在解方程中去分母时,我们发现存在这样的一些问题:
(1)部分学生不会找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这点要适当指导。
(2)用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乘以方程两边的项时,漏乘不含分母的项。
(3)当减式中分子是多项式且分母恰好为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时,去分母后,分子没有作为一个整体加上括号,容易错符号。如解方程方程两边都乘以2后,得到2x—x+2=2,其中x+2没有加括号,弄错了符号。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5
本节课的重点是讨论解一元一次方程中的去分母,此节课后就可以解各种各样的一元一次方程,并可以归纳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这节课从古代埃及的纸莎草文书中的一道题切入,引出带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进而讨论解这类方程的方法。这个问题是:一个数,它的三分之二,它的一半,它的七分之一,它的全部,加起来总共是33。求这个数。
这节课讲过之后,我觉得成功之处是:归纳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之后,我写到黑板上四道题,让四位学生做到黑板上,其他学生做到练习本上。做完后,再选四位学生上去改并且讲评。这样一做一改,这几位学生都对易错处印象深刻,做错题目的学生再让他们结合自己做的题,说说自己容易在哪个步骤出错。然后再集体进行总结,去分母是什么地方易错,去括号什么地方易错。这样的训练之后,我觉得这一届的学生解方程掌握的比以前的学生好。我想,这正是新课改倡导的精神,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思考,归纳,总结,最后变成了自己的东西,不易忘记。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这节课从古埃及的纸莎草文书引入,这是能反映古埃及文明的一件珍贵文物,这个选材可以起到介绍悠久的数学文明的作用,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而我当时一带而过,只让学生自己看了看文字,忽视了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其次,方程列出后,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来思考怎样把方程简化,化成能够解决的一元一次方程,但给学生留下的思维空间较少。有几个思维敏捷的学生很快想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我就没有等更多的学生深入思考,自己得出结论。这样造成多数学生跟着少数学生思维跑的局面,忽视了大部分学生思考---得出结论---体验成功的过程,只照顾了少部分学生,这会导致数学的两极分化。一部分学生总是体验不到自己经过认真思考,得出结论的成就感,慢慢会失去学习兴趣。这是我今后应该努力解决的问题。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6
这点要适当指导,② 用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乘以方程两边的项时,漏乘不含分母的项,③ 当减式中分子是多项式且分母恰好为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时,去分母后,分子没有作为一个整体加上括号,容易错符号。如解方程方程两边都乘以10后,得到 5×3x +1-10×2 = 3x -2-2× 2x +3其中3x +1, 2x +3 没有加括号,弄错了符号对解题步骤的归纳说法基本一致。就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有些欠佳,需要提高语言组织能力。
本节课习题设计的不够充分,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训练强度达不到,当分母是小数时,找最小公倍数是困难的,我们要引导学生:
①把小数的分母化为整数的分母。如 把方程中的前两项分子、分母同乘以10,或前两项分母同乘以 ,则两项的分母分别成为2和5,即原方程变形为整数。
②想办法将分母变为1。等式两边同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10。
③学生有疑惑的是先去括号呢,还是先去分母,怎样计算会简便些呢?
在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以上活动都比较感兴趣,特别是对讨论的环节每个学生都想发表自己的看法。对解题步骤的归纳说法基本一致,就学生的表达能 力还有些欠佳,需要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多思考多练习,抓住特点,就能找到一些解方程的技巧方,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给学生准备 一部分提高能力的题,达到检测和拓展数学思维的目的。
另外,从学生的作业中反馈出:对去分母的第一步还存在较大的问题,是不是说 明过程的叙述不太清楚,部分学生摸棱两可,真真自己做的时候就会暴露出不懂的,这也提醒我今后的教学中在关键的知识点上要下“功夫”,切不可轻易的解决问 题。备课时应该多多思考学生的具体情况,然后再修改初备的教案,尽量完善,尽量完美。
但我还是感觉到:我讲的太多;主动权还没有放心大胆地交还给学生,否则情况会可能会更好。这也是我的缺点,应该化大力气来调整自己。另外也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其他方面地知识,把数学课上地生动活泼。
反思五: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它与前面所学的知识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后会初步了解了“建模”的数学思想及基本步骤。因此本节内容的教学首先复习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步骤,通过把实际问题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决,不仅巩固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并且加深了对“建模”思想的理解。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合作交流,总结提高。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连串问题去引导学生审题、分析题意、寻找等量关系等,使学生初步了解“建模”的数学思想。在课堂中让学生带着思考,带着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讨论的目的是为了充分暴露出学生的问题,让学生在谈论、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在通过老师的总结归纳,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因此本节课采取的是学生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地提出问题,明确要达到的目的,并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提供指导性建议,但不提供具体的解决过程和问题的答案。学生则围绕确定的问题,在教师的指导性帮助下,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相互间的交流,达到预定的目标。
显然,这样的教学给学生带来的发展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这节课学生大多能积极思考,认真学习,课后作业都能及时完成。作业质量较好,基本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主要存在问题是去括号时个别同学不注意符号或出现漏乘情况。
上了这节课,我觉得上好一节课的因素很多,也发现了自己很多不足的地方,在平时上课的时候,对提问的形式和语言还嫌单一。在现行的开放式的课堂中,关键是放的出去的同时要收的回来,可能是平时注入式的简单易行,或者是不大重视,上课中的语言的漏洞很多,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加揣摩和重视,多点听其他老师的课,尽量把他们对课堂教学处理的优点溶进自己的教学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7
从学生的作业中反馈出:对去分母的第一步还存在较大的问题,是不是说明过程的叙述不太清楚,部分学生摸棱两可,真真自己做的时候就会暴露出不懂的,这也提醒我今后的教学中在关键的知识点上要下“功夫”,切不可轻易的解决问题(想当然)。备课时应该多多思考学生的具体情况,然后再修改初备的教案,尽量完善,尽量完美。
在评课中,尽管其他老师没有多提意见,但我还是感觉到:我讲的太多;主动权还没有放心大胆地交还给学生,否则情况会可能会更好。这也是我的缺点,应该化大力气来调整自己。另外也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其他方面地知识,把数学课上地生动活泼
1.去分母后原来的分子没有添加括号
例1解方程: .
分析:分数线实际上包含括号的意思,去分母后原来的分子应该添上括号。
2.去分母时最小公倍数没有乘到每一项
例2解方程:.
分析:去分母时最小公倍数没有乘到每一项,特别是不含有分数的项。
3.去括号导致错误
4.运用乘法分配律时,漏乘括号里的项。
例3解方程:.
分析:去括号时没有把括号外的数分配到括号中的每一项。
5.括号前面是“-”号时,去括号要使括号里的每一项变号。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8
从学生的作业中反馈出:对去分母的第一步还存在较大的问题,是不是说明过程的叙述不太清楚,部分学生摸棱两可,真真自己做的时候就会暴露出不懂的,这也提醒我今后的教学中在关键的知识点上要下“功夫”,切不可轻易的解决问题(想当然)。备课时应该多多思考学生的具体情况,然后再修改初备的教案,尽量完善,尽量完美。
1、去分母后原来的分子没有添加括号。
例1:解方程。
分数线实际上包含括号的意思,去分母后原来的分子应该添上括号。
2、去分母时最小公倍数没有乘到每一项。
例2:解方程。
去分母时最小公倍数没有乘到每一项,特别是不含有分数的项。
3、去括号导致错误。
4、运用乘法分配律时,漏乘括号里的项。
例3:解方程。
去括号时没有把括号外的数分配到括号中的每一项。
5、括号前面是“-”号时,去括号要使括号里的每一项变号。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9
在学生学习了解一元一次方程一般都采用的五步变形方法以后,这节课重点探讨解下列方程的技巧方法,
如在解方程30%x+70%(200-x)=200×70%中,在去分母时,方程两边都乘以100,化去%得:
30x+70(200-x)=200×70,有部分学生就提出疑问,为什么在200那里不乘以100?在(200-x)的里面又不乘以100呢?为了能让学生明白,我想是否要将原方程变形为,然后再各项乘以100,写成,最后化去分母。
又在解方程中,怎样去分母呢?最小公倍数是什么呢?学生是有疑惑的,当分母是小数时,找最小公倍数是困难的,我们要引导学生:
①把小数的分母化为整数的分母。如把方程中的前二项都分别分子分母同乘以10,则二项的分母分别成为5和1,即原方程变形为
②想办法将分母变为1,即把左边第一项分子、分母都乘以2,右边第一项分子、分母都乘
10,则三项的分母都为1。原方程变形为2(4x-1.5)=10(1.2-x)+2
又如在解方程中,是先去括号呢,还是先去分母,怎样计算会简便些呢?
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多思考多练习,抓住特点,就能找到一些解方程的技巧方
法。解一元一次方程一般都采用五步变形灵活应用,除此之外,据不同题型,运用一些技巧方法,就能快捷地求出其解。
第三篇: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
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
陈华
本节课的重点是讨论解一元一次方程中的去分母,此节课后就可以解各种各样的一元一次方程,并可以归纳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这节课从古代埃及的纸莎草文书中的一道题切入,引出带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进而讨论解这类方程的方法。这个问题是:一个数,它的三分之二,它的一半,它的七分之一,它的全部,加起来总共是33。求这个数。
这节课讲过之后,我觉得成功之处是:归纳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之后,我写到黑板上四道题,让四位学生做到黑板上,其他学生做到练习本上。做完后,再选四位学生上去改并且讲评。这样一做一改,这几位学生都对易错处印象深刻,做错题目的学生再让他们结合自己做的题,说说自己容易在哪个步骤出错。然后再集体进行总结,去分母是什么地方易错,去括号什么地方易错。这样的训练之后,我觉得学生解方程掌握的比以前的学生好。我想,这正是新课改倡导的精神,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思考,归纳,总结,最后变成了自己的东西,不易忘记。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这节课从古埃及的纸莎草文书引入,这是能反映古埃及文明的一件珍贵文物,这个选材可以起到介绍悠久的数学文明的作用,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而我当时一带而过,只让学生自己看了看文字,忽视了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其次,方程列出后,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来思考怎样把方程简化,化成能够解决的一元一次方程,但给学生留下的思维空间较少。有几个思维敏捷的学生很快想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我就没有等更多的学生深入思考,自己得出结论。这样造成多数学生跟着少数学生思维跑的局面,忽视了大部分学生思考---得出结论---体验成功的过程,只照顾了少部分学生,这会导致数学的两极分化。一部分学生总是体验不到自己经过认真思考,得出结论的成就感,慢慢会失去学习兴趣。这是我今后应该努力解决的问题。
第四篇: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
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王立芝)
从学生的作业中反馈出:对去分母的第一步还存在较大的问题,是不是说明过程的叙述不太清楚,部分学生摸棱两可,真真自己做的时候就会暴露出不懂的,这也提醒我今后的教学中在关键的知识点上要下“功夫”,切不可轻易的解决问题(想当然)。备课时应该多多思考学生的具体情况,然后再修改初备的教案,尽量完善,尽量完美。
在评课中,尽管其他老师没有多提意见,但我还是感觉到:我讲的太多;主动权还没有放心大胆地交还给学生,否则情况会可能会更好。这也是我的缺点,应该化大力气来调整自己。另外也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其他方面地知识,学生对解一元一次方程还存在较大的问题,解一元一次方程中出现的种种工问题如下: 1.去分母后原来的分子没有添加括号
分析:分数线实际上包含括号的意思,去分母后原来的分子应该添上括号。2.去分母时最小公倍数没有乘到每一项—漏乘
分析:去分母时最小公倍数没有乘到每一项,特别是不含有分数的项。3.去括号导致错误
(1).括号前面是“-”号时,去括号要使括号里的每一项变号。
(2)用乘法分配律时,漏乘括号里的项。分析:去括号时没有把括号外的数分配到括号中的每一项。
4、移项导致的错误 分析:移项忘记变号
5、合并同类项导致的错误
分析:合并同类项时,尤其异号相加,出错率极高,体现了有理数加法法则,掌握不熟练。
6、系数化一导致的错误 分析:如3x=4写成x=
34这是粗心造成的。
教学中在关键的知识点上要下“功夫”。备课时应该多多思考学生的具体情况,然后再修改初备的教案,尽量完善,尽量完美。主动权还没有放心大胆地交还给学生,也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其他方面地知识,把数学课上地生动活泼。
第五篇: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
合并同类项教学反思
在教学这节课之前,我做了大量的工作,汲取同事的建议,尽量使预设达到完美。
教学设施中,我非常重视开头的引入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意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注意从现实生活出发,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能够利用已有的生活知识和数学知识,通过知识迁移、类比的方法归纳得出同类项的概念以及合并同类项的概念。使他们不会觉得数学概念学习的单调乏味,逐步提高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教学同类项的概念时,利用字母a和x2分别代替“笑脸”和“鸭子”的感性材料的作用,以启发和讨论交流为主,让学生自己观察,总结出合并同类项的特征。“总结出两不变,两无关”的观点介绍给大家,利于大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对于例题的教学,我也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启发学生进行化简时,要先观察,再下手,归纳出一找、二移、三并的步骤,我觉的课堂的有效性效果还可以。
讲完这节课后,我觉得自己设计时想得太多了,有点怕这怕那的感觉,造成前松后紧的局面。自己讲得有点多,虽然学生思考的时间多,但学生没有板演的机会,所以有些问题只能在作业中才能发现。成功之处有: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提供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材料作背景,学生学习兴趣很高,同时教学的设计比较合理。首先电脑出示一幅图片,图片上有葡萄、梨、蘑菇、香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分类,并说明理由;接着,利用元和元,角和角可以相加,为下面同类项可以合并打下基
础;最后用一个多项式,让同学们先写出其中的项,再将这些项根据自己的思路进行分类,引出同类项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