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指数函数课堂教学小结案例分析
指数函数课堂教学小结案例分析
下面是“指数函数”一课的课堂小结:
〖案例2.4〗 指数函数1
T: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好,有人举手了,你来说说看。
S1:今天认识了指数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它的特殊性质,如单调性。
T:噢,他是这样想的。那其他同学呢?××,你来谈谈。
S2:我觉得是,以后研究函数的一个方法,就是结合数和形来研究。
T:噢,利用数和形来研究函数。还有吗?
S3:研究问题时,应先从特殊开始,举些例子,再进一步探究一般性质。T:噢,前几位同学都谈得很好,那其他同学呢?你们怎么想的?
S4:还可以从实际问题中提取数学模型,进行研究,可以先进行直观地
感受,提出猜想,归纳假设,再用数学方法证明。
〖案例评析〗
这是一节“指数函数”的起始课,在教学结束阶段,教师让学生成功总结出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反映出学生具有很好的总结数学知识和归纳思想方法的水平,这与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善于归纳总结、惯于提炼数学思想方法是分不开的。
(1)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小结
以上的教学片段,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小结,其目的是对指数函数研究过程中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和科学研究一般方法的归纳和概括。教学实践表明,教师放手让学生参与教学小结,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适时总结所学知识,这对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也是有帮助的。在数学学习中,学生不仅可以是数学探究活动的主体,也可以是课堂教学小结的主体。教师要敢于放手、善于放手,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小结。尽管学生分析得出的结论可能在表述上和方法上未能尽如人意,但通过小结可以理清学生的数学思维路线,发展他们的数学交流能力,有效地帮助他们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使得他们所学的知识得以强化、系统化和结构化。
数学课堂教学小结,可以是教师口头重复、强调重要的概念、原理,也可以是对思想方法的归纳概括,还可以通过列表比较或构造知识框图来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数学课堂教学小结,可以是某个教学环节的小结、一节课的总结,也可以是一个单元、一个学期的复习总结。这些不同阶段、不同形式的数学教学小结,只要是对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有帮助的,都可以成为数学教学思维导1 本案例选自南京师范大学涂荣豹教授的研课内容,本文作者也参加了讨论.向的方法和策略。
(2)提炼思想方法
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并没有满足于让学生仅仅记住指数函数的概念、图像、性质等,而是重申了概念形成、性质探究时所涉及的数形结合、观察-归纳-猜想-证明、数学模型等常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对这些思想方法的回顾,学生深化了对函数的认识,获得了研究函数性质的一般方法:首先描点画图,再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借助图像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等性质,且研究中通常是从特殊到一般、从直观到理性,先通过特例观察,得到一般规律,再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加以验证和说明。
这是一种提炼思想方法的过程,在这里不仅有具体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等),还有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从特殊到一般、从直观到理性等),这样的教学小结对后续课程(如: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等)的教学有启示意义,对学生的学习也有很好的方法论意义。
数学教学实践表明,只有教师在教学中长期坚持引导学生总结教学内容背后所隐藏的数学思想方法,从具体的、逻辑的、一般性的数学方法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等层面进行归纳概括,才能加深学生对数学对象本质的理解和对科学研究一般规律的认识。从思维导向的角度看,这种在教学中提炼思想方法的做法,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方式。
第二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我的第一节课堂是《运白菜》,总体我还是满意的。老师说我思路清晰,让她听得很流畅,但是课堂组织教学不好。一开始我还不懂课堂组织教学是什么意思,后来老师解释我说就是我与学生的互动不够,在课堂上就是我自己一个人在讲,或者就我跟回答问题的学生的那个人互动,在课堂上只关注部分同学,而不是全部学生。在上课的时候,我也发现在我讲课的时候,只有那么几个同学在听,举手的人也就那么几个。我就想比较与老师上课的不同,当我与老师上课的方式比较时,我发现老师和我上课最大的区别就是说的人不懂,我上课时是我说,老师上课时是让学生说。老师是轻轻一点,学生就会自己说,然后自己去领会学习的新知识。而我则是把我知道的知识太急于教给学生,生怕他们学不会。其实什么都可以慢慢来,传授也一样。
比较我和老师的上课方式,我明白了我应该更多的让学生说,这样不仅可以让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而且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新知,把原来的老师讲授形式换成学生主动学主动思考的形式,这样效果会好很多。其实,学生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笨”,而且我们的年龄长他们很多,我们不清楚水平,而且让他们用他们自己的语言去交流,不是更方便。社会在变化,学生的见识也广了,他们的知识比我们想象中要多很多,他们可以在交流中学习,生生互动比师生互动来的效果好。同学水平有高有低,让比较好的同学带一些后进生,可以让他们增进同学之间的关系,还可以让同学培养要互帮互助的精神。
叶圣陶先生曾说:“上课,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是一味地听讲;在老师是指导和纠正,不是一味的讲解”。因此要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尽量地把时间还给学生。教师的角色定位要从一个单纯的“播音机”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展示自我,肯定自我,超越自我。只要教师给学生探索的权利和机会,每个学生都能在探索中显示自己的才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信赖自己的学生,尽量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第三篇:案例分析小结
案例分析小结
第一章1,招标准备:条件a招标人成立b初步设计及概算已批准c资金已落实d图纸资料。
2、公开招标的范围:基础+公共,国有资金+外国贷款,单项施工合同200万,材料100万,勘察设计监理劳务50万,总价3000万。
3、直接发包:涉及国家秘密国家安全,抢险救灾,以工代赈,专利技术。
4、公开招标:国家重点、地方重点、国有资金占控股地位的工程必须公开招标
5、邀请招标:技术复杂,有特殊要求、受自然地域限制、招标费用比例大
6、合同类型:单价合同(技术复杂,工期长,设计深度不深)、总价合同、成本加酬金合同。
7、资格预审文件内容:a签约的能力b履约能力(人材机历绩)c目前状况d近三年有无重大事故。
8、招标文件内容:1投标须知2投标函格式3投标人须知前附表4图纸5技术标准6合同条款7招标工程量清单8评标办法9其他。
9、招标控制价:1国有资金投资必须编制2应当公布总价及明细,不得上调下浮3超过原概算需审核4投标人投诉需公布后5日内投诉5误差超过正负3%,需改正6重新公布到截至不足15天应顺延。
10、招投标的程序:发布招标公告→资格预审→发售招标文件→踏勘现场→投标答疑会→投标→提交投标文件→
11、发售招标文件:出售之间5天,售价是成本,期限从发售到投标截至日至少20日,招标人修改招标文件,需在投标截至日15日前提出,不足需顺延。
12、投标保证金不得超过招标估算价的2%,最高不超过80万。投标截至日前撤销投标,5日内退还,投标截至日后撤销投标。投标保证金没收,中标人和未中标的在签订合同后5日退还。
13、投标有效期:从投标截止之日起算。内容:评标、定标、签合同、一般60到90天,大型120天。
14、综合单价=人材机管利和一定范围内的风险(材料5%,机械10%)
15、投标文件的内容:1投标函和投标函附录2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及授权委托书3联合体协议书4投标保证金5已标价的工程量清单6施工组织设计7项目管理机构8拟定分包项目情况9资格审查资料。
16、联合体投标:资质同一专业就低不就高,各方不得再以自己的名义或参加其他联合体进行投标,应签订共同投标协议书,在投标时与投标文件一并提交,应指定牵头人及各方权利,联合体中标,各方应共同与招标人签订合同,就中标项目向招标人承担连带责任。
17、开标:不得少于3个,时间:投标截止的同一时间,由招标人主持,检查密封:可以是公证机构也可以是投标人或投标人推选的代表。确认无误后,宣读投标人名称、报价、其他内容。
18、评标委员会,开标前组建,一般随机抽取,特殊直接确定。组成5人单数。技术经济专家不少于三分之二。评标结果前保密。初评(1不接受主动澄清2以大写为准3总价单价不一致,以单价为准。单价小数点明显错位,修改单价,4以中文为主)详评(方法:经评审的最低投标报价和综合评分法)
19、否决投标的情况1投标文件没有单位盖章和负责人签字2没有联合体投标协议3不符合国家或招标人规定的资格条件4同一投标人提交两份投标文件或投标报价5投标报价低于成本,高于招标控制价6没有对招标文件的实质性要求和条件做出响应7投标人有串标弄虚作假行贿违法行为。
20、定标条件:a最大限度的满足招标文件的各项综合评价标准。B满足招标文件的实质性要求,经评审的投标报价最低,但低于成本除外。收到评估报告起3日内公示,公示期不少于3日。自发出中标通知书30日签订合同,履约保证金不得超过中标合同价的百分之10.21、禁止行为:1不可对投标人和潜在投标人实行歧视性待遇2不可以不合理的条件限制和排斥潜在投标人或投标人3不可强制投标人组成联合体4不可在中标候选人之外确定中标人5不可订立合同后,另行签订背离合同的实质内容的其他协议。
第二章;税金(营业税3%、城市维护建设税市区7%,镇5%,村1%,教育费附加3%地方教育附加2%)
2、税前造价乘以市区3.48%镇3.41%村3.28%=含税造价。
3、时间定额=基本工作时间+辅助工作时间+准备与结束工作时间+不可避免的中断时间+休息时间
4、预算定额人工消耗指标=基本用工(人工时间定额)+其他用工(辅助用工+超运距用工+人工幅度差)人工幅度差=(基本用工+辅助用工+超运距用工)*人工幅度率
6分部分项单价确定的步骤:1确定计算基础2分析清单的工作内容3计算工作内容的数量和清单单位含量4人材机费用的计算5计算综合单价
7、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与计价表可以填写内容有项目编码、项目名称、项目特征、计量单位。
8、工程量清单综合单价分析表可以填的写的内容有定额名称、定额单位、单价项目。
9、单价措施项目清单与计价表可以填写的内容项目编码、项目特征、计量单位、工程量、综合单价。
10、总价措施项目清单与计价表可以填写的内容项目编码、项目特征。
11、其他项目清单与计价汇总表可以填写的内容有暂列金额抄,暂估价打横线、计日工、总承包服务 第三章
1、预付款=***乘以?%,一定要看清楚何时扣回、扣多少。
2、工程量价款=当月工程量乘以相应价格,量超出一定幅度以上部分,用低价,量减少超出幅度,全部用高价。
3、价格调整公示=P=P0*(a0+a1*A/A0+b1*B/B1)
4、期中支付申请内容:1累计已完成的工程价款(不包括本期)2累计已支付的合同价款(不含本期)3本期合计完成的合同价款4本期合计应扣减的金额5本期实际应支付的合同价款。
5、竣工结算款=工程实际总造价-应扣质保金-累计已实际支付的工程款(含预付款)
6、偏差分析,A已完工程实际费用(实量实价)、B已完工程计划费用(实量虚价)、C拟完工程计划费用9虚量虚价)。进度偏差=B-C 费用偏差=B-A
7、分部分项费、措施项目费、其他项目费、规费、税金。
8、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管理费、利润、规费、税金。
第四章
1、索赔成立条件a与合同对照,事件已经造成了承包人工程项目成本额外支出、或直接工期损失b造成费用增加和工期损失,按合同约定不属于承包人的行为责任和风险责任c承包人按合同规定的程序提交了索赔意向通知和索赔报告(28天)。
2、索赔费用索赔,干新活。管理费利润算。窝工不算管理费利润。都算规费和税金。
3、窝工用降效工资,机械窝工(自由的用折旧和租赁的用租金)
4、不可抗力导致的费用:承包人承担自己的人伤人窝机损机窝。发包人承担其他所有。
5、工程变更价款的确定原则:1已标价的工程量清单或预算书有相同的,按照相同项目单价认定。2已标价的工程量清单或预算书没有相同的,但有类似项目的,参照类似项目的单价认定3变更导致实际工程量变化幅度超过15%的,或已标价的工程量清单或预算书无相同项目或类似项目单价的,按找合理的成本和利润的原则,由合同当事人商定,确定变更工作的单价。
6、自由时间步骤:找紧后工作→算时间间隔→取最小值。
7、总时差步骤:找紧后工作线路→算每条线路的自由时差的之和→取和的最小值。
8、对同一工作而言。自由时差不会超过总时差,总时差为0,自由时差必然为0.9、工期的索赔;第一步只考虑非承包人造成的工作延误,算出的新工期。工期索赔=新工期减去合同工期,第二步考虑所有的工作延误。算出的实际工期。工期奖罚=实际工期减去新工期。
10、工期优化的方法:1不改变逻辑关系2只压缩关键工作的时间3不能将关键工作压缩成非关键工作。4各条关键线路的总持续时间要压缩相同的数值。
11、选择应压缩的关键工作原则:a缩短持续时间对质量和安全影响不大b有充足的备用资源c缩短持续时间所需的费用最少。
12、前锋线的步骤;第一定点定实际进度的时间点,第二定线,将定的点连线起来,第三分析,第五章:
1、现金流量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2、等值计算的公式:F=P*(1+i)n=A*((1+i)n-1)/i P=A*(P/A,i,n)=F*(P/F,i,n)
3、最小费用法,最大利润法,4、决策树法,决策点发出的决策枝为方案枝,决策枝连接机会点,机会点发出的机会枝为概率枝。
5、寿命周期成本:费用效率=系统效率/寿命周期成本。CE=SE/(IC+SC),费用效率最大的为优。
6、价值工程:价值=功能/成本,价值指数=功能指数/成本指数,功能量化(货币化或数量化)
7、价值工程法:多方案优选→V最大的为优,单方案优化→V小于1应优化,ΔC越大应先优化
8、掌握01法和04法确定。
9、计算价值指数的步骤1计算功能权重,计算加权得分,计算功能指数,计算成本指数,价值指数。第六章
1、建设项目总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工程造价)+流动资产投资(流动资金)
2、固定资产投资=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固定资产方向调节税
3、建设投资=工程费(建筑安装工程费和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工程建设其他费+预备费
4、静态投资=工程费+工程建设其他费+基本预备费
5、动态投资=工程费+工程建设其他费+基本预备费+价差预备费+建设期利息+固定资产方向调节税
6、固定资产算折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算摊销,7、进口设备购置费=进口设备到岸价+进口从属费+国内运杂费=进口设备原价(抵岸价)+国内运杂费
8、到岸价CIF=离岸价+国际运费+运输保险费
9、进口从属费=银行手续费(FOB)+外贸手续费(CIF)+关税(CIF)+消费税(CIF+关税+消费税)+增值税(关税完税价格CIF+关税+消费税)+进口车辆购置税(关税完税价格CIF+关税+消费税)
10、国内运杂费=运费+采购保管费
11、建设用地费:征地补偿费+拆迁补偿费+出让金+土地转让金
12、与项目建设有关的其他费用:建设管理费、研究试验费、场地准备及临时设施费等
13、与未来企业生产经营有关的费用:联合试运转费、专利和专有技术、生产准备费和开办费。
14、专利和专有技术形成无形资产,生产准备费和开办费形成其他资产。
15、基本预备费=(工程费+工程建设其他费)*基本预备费费率
16、价差预备费=静态投资IT*((1+i)m(1+i)0.5(1+i)t-1-1)
17、建设期利息=(年初借款本息累计+本年借款额/2)*年利率
18、流动资金=现金+存货+应收账款+预付账款,流动负债=应付账款+预收账款
19、静态投资估算法:1生产能力指数法
2、系数估算法3单位生产能力估算法4比例估算法
20、财务分析的报表:还本付息计划表、总成本费用估算表、投资现金流量表、资金本现金流量表、利润与利润分配表
21、盈利能力分析指标:总投资收益率、资本金净利润率、静态投资回收期、财务净现值、财务内部收益率。
22、偿债能力分析:利息备付率、偿债备付率
23、营业税及附加:营业税、消费税、城乡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资源税。
24、总成本费用=可变成本(外购的材料、燃料、动力费、计件工资和福利费)+固定成本(计时工资和福利费、修理费、其他费、折旧、摊销、利息)
25、总成本费用=经营成本+折旧+摊销+利息支出
26、折旧费=(原值-残值)/折旧年限
27、摊销费=无形资产其他资产/运营年限
28、余值=残值+剩余折旧费
29、投资现金流量表:现金流入=营业收入+补贴收入+回收固定资产余值+回收流动资金。现金流出=建设投资+流动资金+经营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维持运营投资+调整所得税(息税前利润*税率)30、资本金现金流量表:现金流入=营业收入+补贴收入+回收固定资产余值+回收流动资金。现金流出=项目资本金+借款本金偿还+借款利息支付+经营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所得税+维持运营投资
31、利润总额=营业收入-营业税金及附加-总成本+补贴收入
32、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
33、息税前利润=利润总额+利息=净利润+所得税+利息=营业收入-营业税金-经营成本-折旧-摊销
34、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净收益)=利润总额+利息+折旧+摊销=净利润+所得税+利息+折旧+摊销=营业收入-营业税金及附加-经营成本。
35、总投资收益率=息税前利润/总投资。资本金净利润率=净利润/资本金。大于行业水平可行。
36、利息备付率=息税前利润/利息。偿债备付率=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减去所得税/还本付息金额
37、盈亏平衡分析:用产量和生产能力利用率表示盈亏平衡点越低,表明企业适应市场变化能力越大,抗风险能力越强。
38、敏感性分析。越陡敏感性越大。
第四篇:音乐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巧用生成资源,收获别样精彩
——《十分钟》教学案例
温泉小学 王丽丽
一、案例背景
以情境的导入为出发点,通过节奏的拍击,唱名的熟悉、歌词的诵读,表演的创编,达到学习新歌的目的,这已是新课程音乐教学的常规模式。《十分钟》一课是人音版音乐教材中第七册第三单元的学习内容。这是一首节奏明快的校园歌曲。在新课教时,我从学生交流课余生活引入到课间会玩些什么导入新课,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使这堂课有了良好的开端。在教学过程中,我打破常规的教学模式,灵活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把课堂还给学生,收获了别样的精彩。
二、案例描述
在导入新课时,凭借生动形象的课件和我动听的内容讲解,使孩子们在回忆愉快的课间生活的同时深深地吸引住了学生,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为下面的新歌教学起到了铺路石的作用。《十分钟》这首歌曲中有变化切分的节奏,按照预先的教学设计,先解决节奏的难点。为使学生能熟练掌握,我引导学生拍击节奏。可是多次练习后,学生有点懒散。接着按节奏读歌词,两段歌词读完后,学生长长地松了口气,与刚才相比,显然没有刚才那么专注了。我立刻意识到这堂课不会像我预期的那样顺利。但不管怎样,总得按着教学方案继续上课吧。
学生在哼唱旋律后,新歌的教学开始了。“我们来一场接龙比赛,好不好?” “好”。在多媒体课件的提示下我与学生开始了一场我唱你接的比赛。同学们一下子来了兴趣,刚刚还懒散的状态不复存在,与我愉快的完成了歌曲的接龙。紧接着我又让同学之间进行歌曲的接龙,让学生随意的点名接,同学的情趣空间高涨。在歌曲的接龙的过程中学生们不知不觉的就学会了歌曲。连我也没有想到歌曲的教学任务就在这你来我往中完成了。
随后的创编环节,我把机会都放给了学生,让他们自由的为歌曲创编。由于目的不是很明确,同学们都有点无从下手。我马上更改了创编的内容:请同学们用我们课间游戏的动作来为歌曲的前奏和间奏创编。这下同学们的兴致来了。有几个平时好动的男同学做起了投篮的动作,又有几个女同学做了跳绳的动作。在我的鼓励下同学们都举起了手,“老师,我”“老师,我也有动作”“老师,我们下课玩这样的游戏”。于是我让大家把自己的动作合上节奏一一的做示范,让后选择适合歌曲的。很快在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创编歌曲的任务很快完成了。
此时的我坐在学生中间和学生们一起唱歌,表演,他们完全把我当成了学习的合作好伙伴,学生的脸上个个洋溢着灿烂的微笑。在他们充满童真的心灵里,老师和他们一起学习,那是一件多么骄傲幸福的事情呀!此时的课堂成了欢乐的海洋。不知不觉,下课的铃声响起了,学生意犹未尽地离开了教室。这堂课给了我很多的启示„„
三 课后反思
生成性教学资源的灵活应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中不知不觉地做出相应的变动。”这与发掘、利用课堂生成资源的课改理念是一致的。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往往表现为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偶发事件。教师应该用宽容的心态,赏识的眼光,智慧的举措来看待,化干戈为玉帛,变意外为精彩;应该及时调整教学步骤,合理巧妙地利用好课堂的生成资源,把课堂还给学生,为学生提供表演的广阔舞台,活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这堂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成型课,首先是我的灵机一动改变教学思路,把宝贵的生成资源纳入课堂教学,获得了满意的课堂效果。其次归功于我对学生的及时鼓励和肯定,才使课堂教学溅起了朵朵晶莹的浪花。学生们在这堂课中表现力、创造力的完美演绎,不正是当今新课程教学所追求的吗?试想,如果在我看到同学们因为唱谱造成的懒散我没有及时的发现,还以为的按照教案继续教学下去,这堂课就会上成一堂
没有特色的一般的音乐课;如果我没有对创编的目标做及时的更改,充分的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自信心,恐怕从此学生们对音乐课就会失去兴趣,也会不喜欢我这位音乐老师。正是我及时大胆的改正我的教学预设,才会生成如此精彩的一堂课。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
(课堂随想: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无法完成的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成了这堂课的一个很好的生成教学资源,也成了我这堂课的转折点。原来生成型教学资源这在课改中属于时髦新鲜的名词,不经意间在我的课堂中也自然而然出现了。现在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单边活动,而是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多边活动,是互动型的新课程教学。教师在课堂中要善于及时捕获学生的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使生成资源成为教学的添加剂,使学生的学习更轻松,更主动,更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课堂随想:新课程的教学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狭小舞台,而是学生开放式的自由发展的广阔空间。我深深感悟到,当课堂中出现偏离教师原先的教学轨迹时,不应轻易扼杀或弃之不顾于学生的创新精神,而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充分地表现自己的感受、演绎与理解,搭建让学生充分展示才艺的平台,满足学生的欲望,充分发掘他们的潜能,这比强按牛头喝水的效果好得多。)
第五篇:语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语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有课程的名字,却没有具体的课程内容;有课程目标,却没有攀登目标的“路径”;有教材,却没有清晰的教学内容,这就是语文。面对外界的质问,倍感委屈的老师们却也不得不承认,语文是所有学科中专业化程度最低的学科。以前,人们总是说,教语文最好教了,不就是教教生字读读书吗!言下之意语文是凡认得几个字的人都会教的。后来,我们上下求索,移植了许多交叉学科的理论,艰难的从事着“语文化”的工作。再至新课程强势登陆,几番努力,我们的语文课终于改换“头面”了。然而,沉静下来一反思,我们好像更多的是浮华,面对课本与学生,我们还是缺少专门的“路数”——说到底,我们还是和以前一样,其实,我们从来都没有专业过!我们如何回归课程?语文教师,我们如何迈向专业之路?
这是转型时期的语文教育对每个专家学者与一线教师提出的课题。与以往几次的努力相比,这一次,我们的思考回归课程。若说,源于上世纪末的那场讨论是以“人文”为武器对技术主义、封建主义的声讨,那么,近年来的语文课改带有鲜明的“科学”色彩,我们在“人文教育”的基础上开始以课程论观照我们的语文学科。我们理性的思考着,语文应当不是某个人的语文,而是课程的语文,既然是课程,就应当有属于该课程的一系列的科学的知识系统,而掌握该系统知识的多少应当体现教师专业化的程度的高低,以往我们推崇个性与创新,但现在我们非常明确的意识到,所谓的个性与创新应当基于课程。语文不是简单的读读认认,也不是高超的发挥,因此教语文不是谁都会的事,但应当是任何一个语文老师都应当会的事情。“专业化”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广大的语文老师,你们准备好了吗? 案例分析的编写主要吸纳了王荣生教授的一些理论成果,以案例的形式,与广大教师在“专业性”的问题上作一番探讨。
《美猴王》教学案例
(选自孟鸿仲主编《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与特色案例评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出版社)七年级上册)教材分析(略)设计理念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
1.自主学习:课前预习课文,扫除文字障碍,理清结构层次,围绕课后思考与练习自习课文。
2.合作学习:在预备课文的过程中,提倡小组的合作精神,碰到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在小组中讨论。通过想象画出心目中的美猴王,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帮助。
3.探究学习:课文较浅显,学生可以自学,因此,可延伸拓展到整部小说,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到阅览室查阅有关《西游记》的资料,包括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创作意图以及小说的内容等。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师搜集资料,编写课件脚本,制作课件,制作与课文有关的《西游记》片段;从网上下载flash动画《孙悟空重犯花果山》,激发学生想象、创新兴趣;录制动画片插曲《猴哥》。
2.生方面:布置预习课文,利用课外时间到阅览室读《西游记》这部书,动手创作有关美猴王的画。
(二)教学过程(分为四个板块)第一教学板块:预备动作 1.简洁的导入(略)
2.检查学生课前搜集有关作者吴承恩以及神话小说《西游记》的简介。
3.自由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请一名学生主持听写,两名学生上讲台听写,其他学生写在课堂笔记本上,完成后让学生自己点评,师生共同纠正错误。听写词语:(略)
第二教学板块: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文章的结构。
全文按情节的发展可分为三部分(屏幕显示下列内容)。(各部分及层次的意思略)
第三教学板块:大胆放手,引导参与;小组讨论,自主学习。1.围绕课文让学生提出问题,最后经过筛选确定三个主要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1)本文塑造了美猴王的形象,美猴王“美”在哪里?(2)他有哪些性格特点?
(3)这个形象既有神的色彩,又有猴的特点和人的思想感情,三位一体,怎样理解?
2.教师深入巡视,参与讨论,由学生回答得出以下的答案。(1)美猴王的“美”表现在:身世美、行为美和言语美。(案例原文
其它文字略)
(2)这是个聪明灵巧、本领超群、有胆有识、深孚众望的猴王。(3)美猴王是猴,是人,又是神。猴表现了他的生物性;人表现了他的社会性;神,表现了他的传奇性。
第四教学板块:看看—议议—画画—讲讲—唱唱,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摄取有益的东西,提高人文素养,学习美猴王的聪明勇敢、有胆有识。
1.观看录象,放映《西游记》第一集与课文有关的部分,边看边思考:美猴王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2.体验感悟(1)评选创作画,通过小组评选出画得最好的,拿到投影仪上展示,并自己讲解,学生互评。(其余文字略)(2)讲《西游记》的故事。
课前布置学生到阅览室阅读《西游记》,选其中一回作好准备。(其余文字略)(3)说话训练。请选择一个精彩的片段或最喜爱的片段(课内课外都可以),自我评点孙悟空(扣紧课文的性格特点)。(其余文字略)(4)我们看了《西游记》后,都会对识妖降妖的孙悟空赞叹不已,也常常会产生做孙悟空的奇想。假如你得了孙悟空的神通,你将如何?请你以“假如我得了孙悟空的神通”为题,充分发挥想象,在小组中讨论,即兴上台讲讲。
(屏幕播放flash动画《孙悟空重返花果山》,几分钟后定格,学生争先恐后的说想法。其余文字略)(5)师生共唱动画片插曲《猴哥》。(多媒体播放音乐,配上孙悟空优美活泼的画面。)
3.课堂小结,结束全课。(其余文字略)评析
陈春红老师的教学贯穿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课程教育理念,体现了让学生主动发展的人本精神。这一课堂教学的具体特点是: 1.教师心中有人。(其余文字略)学生是培养的对象,是发展的主体,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发展的需求。美猴王作为家喻户晓的英勇形象,了解其个性特点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学习美猴王更主要的是吸取其精神养分,提高辨别是非、真假、善恶的能力。设计者定位较准确,让学生主动阅读、搜集和捕捉信息,主动思考、讨论和解决问题,课程资源互动发展,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发展自己。
2.注重学生体验实践。(其余文字略)
3.注重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其余文字略)
以上是一个案例的实录,除作者旁批自评及那些描绘课堂情景的文字略去之外,其余都较忠实原文。本案例有几个特点:一是案例描述中充斥着大量的课标里的闪亮词汇,譬如“自主、合作、探究”、“感悟”“创新”等,另外,“想象”、“培养……能力”等公共话语也充斥其中,授课教师实践新课程与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良好愿望不容置疑;同时可以看出授课教师把自己对语文课改的理解主要落实在方法的改进上。二是内容“丰富”,景象“繁华”。我们现在简要的回顾一下教学过程:导入——识字——分段——讨论(问题有两个:美猴王美在哪里?有哪些性格特点?)——看《西游记》第一集与课文有关的部分——评选、讲解美猴王的画像——讲《西游记》的故事——选择片段“扣紧课文的性格特点”评点孙悟空——看flash动画《孙悟空重返花果山》,即兴演讲“假如我得了孙悟空的神通”——共唱动画片插曲《猴哥》——结语。与课文直接相关的环节是识字、分段、讨论,后来大量的环节属于延伸部分;活动形式多样,画画、唱歌、说话训练、“即兴演讲”等无所不包;手段较豪华,课件、《西游记》片段、flash动画《孙悟空重返花果山》、主题曲《猴哥》都用上了。就以上两个特点,我们可以从中引出以下几个探讨的问题:一.如此“自主、合作、探究”、如此“体验”感悟”、如此“想象”“创新”算不算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合作、探究”、“体验”“感悟”、“想象”“创新”?诸如此类的行为算不算履践新课程、达成语文新课标?二.如此教师把对新课程的理解主要落实在教学、学习方法的改进上,而不是教学内容的确定、创生上,这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三.本案例的教学内容正确吗?课内的人物形象探讨的教学内容正确吗?那些延伸部分的教学内容——画画、看影像、唱歌等正确吗?属于语文吗?该怎样界定它们与文本教学的关系? 下面我们对这些问题一一讨论。
一.本案例描述充斥着大量新课标里的词汇,这一点,我们并不陌生,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中、各类资料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言论,授课老师与听课老师都乐于把自己的教学行为往课标上靠拢。按理说,这也是正常的现象,因为,教师的教学要达成目标这是一个教师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意识,问题是,如此做法是不是真正领会了新课程的精神?我们语文的目标是能力目标和素养目标,目标不等于内容,这样把目标当作内容来实践正确吗?本案例中该教师把课前学生预习、自习课文称之为“自主学习”,安排个小组讨论就是“合作学习”,查阅资料就是“探究学习”,画画唱歌就是“体验感悟”,讲个故事、“评点”孙悟空就叫做“说话训练”,这种简单化、浅表化、形式化的行为有没有真正体现了新课程的精神?本案例中,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题目有三个,即:
(1)本文塑造了美猴王的形象,美猴王“美”在哪里?(2)他有哪些性格特点?
(3)这个形象既有神的色彩,又有猴的特点和人的思想感情,三位一体,怎样理解? 最后他们的答案是:(1)美猴王的“美”表现在:身世美、行为美和言语美。
(2)这是个聪明灵巧、本领超群、有胆有识、深孚众望的猴王。(3)美猴王是猴,是人,又是神。猴表现了他的生物性;人表现了他的社会性;神,表现了他的传奇性。
若他们的答案可以代表“合作”学习的成效的话,我们就可以看出,其实,第二个问题是不需要“小组合作”的;至于第一与第三个问题是无论怎么也不会探究出这样的结果来的,第一个答案简直荒唐,说美猴王的“美”表现在身世美、行为美和言语美,难道石头里蹦出来的就是“身世美”?“行为美”指的是“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呢,还是指“瞑目蹲身,将身一纵……”这样动作的潇洒呢?“语言美”怎样理解呢?“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这句话好美——好像是孔子的吧——可惜又给人以太要做大王的感觉了!至于第三个答案——“美猴王是猴,是人,又是神。猴表现了他的生物性;人表现了他的社会性;神,表现了他的传奇性”,只要是在教室里,只要是一群七年级的学生而不是学究在做学问,都不可能“合作”“探究”出这样的答案。(许多老师在讲孙悟空形象的时候,也都“猴性、神性、人性”,其实,孙悟空形象所有的意义都在“人性”中,猴与神无非增添了小说的观赏性吧了)这样,“自主”也是假的了,说到底还是参考书上的答案!可只要是常态下的学习,又有谁会得出这样的答案呢!
本案例中的“体验”“感悟”“想象”“说话训练”“培养创新意识”等等也都是贴标签,至于瓶子里装的是什么,有没有真货色,老师们可以自己判断一下,这里受篇幅限制,不再展开。但我们至少要明确,这种在当下极具普遍性的行为,是错误的。其原因有二,一是像“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等极具人文内涵的词汇你不能把它浅层次的理解为一种“用”的东西,以为它们可以不经转化就可以运用到课堂上来。像“自主”、“合作”、“探究”,它们“体现了现代社会对人的规格的新要求,它的提出,标志着我们„立人‟教育思想的确立”,“因此,我们说„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实是重新塑造一种新型的群体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即培育未来公民独立的人格,平
等、互利的意识,包容的气度、开阔的文化视野及批判、求真的精神”。因此,若我们以为自学就是“自主”,小组讨论就是“合作”“探究”就要闹笑话了。“任何一个抽象的理念都不可能以一种看得见的方式直接落实在现实中。„自主‟、„合作‟、„探究‟它好比血液,只能渗进课堂教学的肌理,我们要实践它,不能认为它自上而下的可以以某种固定的形式落实在课堂的外在形态上,你只能把它同具体的教学情景结合起来,把它当作一个具体的问题来研究。如果老师出了一个没有暗示的题目,鼓励学生向生活求证;如果老师以多元的价值观包容了学生的真实的体验;如果老师奖励了思维缜密的答案;如果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叫他们学会宽容;如果老师抵制“求圣”教育给学生“底线”上的广阔天空;如果老师以更宽的文化视阈观照文本;如果老师在课堂上标榜了独立的人格,宏扬了一种精神……那么,其实他就是在实践“自主”、“合作”、“探究”了。而那些漠视情感与思想,技术至上的课与文化眼光狭隘的老师,不管怎样的装模作样,都很难与„自主‟、„合作‟、„探究‟沾边的”。⑤其它“感悟”、“想象”、“创新”等也一样,你叫学生“感悟”、“想象”、“创新”一百遍也没用,关键是你给学生多少的人文空间与专业指引。二是我们语文的课标是能力、素养目标,能力、素养目标可以指引教学内容,但绝对不会是教学内容本身。比如,学生要具有倾听别人说话的能力,但怎样做才能使学生具有这种能力却是需要研制的,否则,你就是一味的叫他们倾听、再倾听,都是没用的。“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等无不这样,你叫学生要怎样怎样,这没有用,关键是要有达成这种能力的具体的科学的教学内容。因此,我们不能把课标里的词汇直接空降在课堂上,错把目标当内容。二.现在我们来说说若教师把对新课程的理解主要落实在教学形式、学习方法的改进上,而不是教学内容的确定、创生上,这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体现先进理念的教学方法应当大力宏扬,“然而,教学方法的努力,是为了更有效的实现教学内容,先进的理念首先关乎教学内容,首先要落实到“教什么”上。⑥目前,我们面临的形势是光有课程目标,却没有明晰的课程内容;同时,我们面临的是文选型教材,里面的教学内容是需要老师自己创生的,文本好比大海,有的时候我们需要给学生整个大海,但更多的时候,我们给他们的其实是里面一条鱼而已。因此我们首先要想的是“教什么”,而不是“怎样教”。“在目前的情况下,对语文教学来说,我们以为教学内容更为重要、更为关键。一堂语文课,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或者只有在考试的试卷上才有用,那么教师的教学再精致、再精彩,课堂的气氛再热烈、再活跃,价值都极为有限”⑦。
三.现在,我们可以讨论一下这个案例的教学内容是否适宜的问题了。看某堂课的教学内容是否适宜,有两种方法,一种当然是要讨论出一个或者几个正确的内容来与此比较。若以此方法,我们现在要讨论的问题是“面对《美猴王》这篇文章,我们应该教什么”,而所教的“什么”是要在课程论的视阈里面的,它不是老师的想当然。前面说过,由于教学内容是需要在课程论的观照下,由老师自己来创生的,所以,这种方法稍显复杂。第二种方法稍简单,我们看一个老师的教学内容是否适宜,可以从结果上来看,我们可以看看,在教了之后,学生的印象、理解是否加深了,有没有学到了某种技能。现在我们看看这位老师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成效。该教师的第一个教学内容是识字,这个环节为学生顺利阅读所必需。倒是该教师的自我评价——“该环节体现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活跃课堂气氛,教师深入到学生当中,及时发现问题”需要重新认识。接下来的教学环节是分段,他们按小说的情节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把文章分为三个部分(该教师把高潮和结局合在一起了),并清理每个自然段的段意。该教师对这个环节的认识是——“课文虽是节选,但清洁清晰,内容完整。讨论分段分层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途径,就本文而言,有必要抓住这一环节”。我们奇怪的是,既然“情节清晰,内容完整”,那还有什么必要分段呢?分段无非是梳理课文内容啊?无问题的阅读,又如何能“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呢——又假如的确“讨论分段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途径”。可实际上,若按这样的分段,又有几个学生会分呢?非常简单的一个故事,却非要把它弄出个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以该教师(可能是参考书上的)的分法,第一部分是“情节的开端,写石猴出世”;第二部分是“情节的发展,写石猴的山间生活和发现水帘洞”;第三部分“写石猴发现水帘洞,带领众猴进洞居住,而被拥戴为王。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我们要问的是,二、三两部分不是联系的挺紧的?为什么要分开呢?像这样非要把一个故事搞出个什么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是不是符合阅读的常态?!这样非常态的阅读行为说到底是该老师潜意识的知识在起作用,这个知识是,这是一篇小说,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而讲情节就要讲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了。总之,这个环节没有一点好处。该教师的第三个教学内容是讨论“美猴王美在哪里?它有哪些性格特点?怎样理解这一形象”。这个环节老师“想教的”是小说的人物形象分析,可“实际上教的是”一堆教条与荒谬的东西!(上面已论及)与课文直接关系的教学内容就这些,我们可以知道,老师心中想教的是小说的情节与人物,可实际上教了一些荒谬的东西。出现这样的结果原因
是复杂的,我们可以追问到这些问题:
(一)关于小说的旧知识要不要重新审视?
(二)这样一篇节选的小文章当小说来教可以吗?《西游记》是经典小说?《美猴王》是吗?但不管怎样都说明一个问题,一个人头脑中的知识支配着教学行为,他头脑中的知识就是他的教学内容,尽管好些行为是下意识的。因此,王荣生教授说,新课程建设在某种程度上说,是知识的除旧与纳新。
我们再来看看该老师引申部分的教学内容——“看看—议议—画画—讲讲—唱唱,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摄取有益的东西,提高人文素养,学习美猴王的聪明勇敢、有胆有识”。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一)看《西游记》第一集与课文有关的部分,边看边思考:美猴王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由于前面“探究”出的答案是“聪明灵巧、本领超群、有胆有识、深孚众望”和 “人性、猴性、神性”三合一!前者是不是特点的特点,后者又有些玄奥,学生看了之后能加深理解吗?另外,看《西游记》的时候先入为主的想着孙悟空的性格特点,这有没有背离了观赏的常态?既然起不到任何作用,那么该老师为什么非要用音像替换课文的文字呢?可能是“多媒体情结”在起作用吧。这一环节的教学内容是错误的。
(二)评议课外画好的图画。画画本身肯定不是语文科课程内容,可能该老师认为“评议”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若真的这样,那么,我们从事任何听说的活动岂非都在进行“听说能力”的培养了。语文科之所以能够从生活里朴素的语文活动中分离出来,那是因为课堂里的语文教育更为科学、它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把人类的文明成果传承下来,这关于教育的本质问题,像该教师这样盲目的听说训练在严格意义上不能称之为真正的语文活动。另外,这部分的教学与上一环节与下一环节的教学内容都没有必然的联系。我们难以理解该教师的真正动机,或者可能她本来就没有动机。
(三)讲西游记的故事。除了培养学生对《西游记》的喜爱外,没有其它的作用,理由与上面同。
(四)“紧扣课文的性格特点”说孙悟空。如此性格特点,没有人会说。孙悟空的形象一而再,再而三的被僵化,意义一再缩水。
(五)看flashu动画,演讲“假如我得了孙悟空的神通”。
(六)唱《猴哥》。
“多媒体情节”再次抬头,由于前面对孙悟空的认识(美猴王的“三美”与“三性”)是教条乃至错误的,这里的演说与歌唱就是言不由衷的。可怜的孙悟空此时成了教师道德说教的工具了。整堂课师生的言语在虚假与浅薄中滑行。学了《美猴王》后,你说孙悟空的形象在学
生的头脑中是变得丰满了还是单薄了?
我们还可以从整体上看看这一大板块的教学内容。我们识别它们是否正确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
(一)若把前面的内容当作主体内容,后面的是延伸或拓展的内容,那我们看看通过后面部分的学习,有没有加深了学生对前面内容的理解?本案例中,教师的确也有这样的意图,比如叫学生边看录象边思考美猴王的性格特点,紧扣课文的性格特点评点孙悟空等,但由于前面结论的荒谬,加上背离了常态,这样,就非但没有效果,反而有负面作用。因此,我们说,尽管这部分老师归之为“体验感悟”,但这样的体验却与教师前面的教学内容无关!
(二)若把后面部分当作独立的人文教育,即“学习美猴王的聪明勇敢,有胆有识”,抒发对猴王的喜爱之情,那么这里的好些行为是有效的,比如画画、唱歌、看多媒体等,但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有很多,这样的方式到底语文的东西有多少,即如此是否真的培养了语文能力,提高了语文素养?音像、歌声引起的体验能不能替代文字想象的阅读体验?如果说前面部分老师头脑中还有个小说三要素的话,那么到这里什么都没有了,凡与文章稍有关联而又时髦的东西统统搬上,并且都冠以堂皇的理由。像“体验感悟”、“想象”、“创新”、“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人文素养”等等。但诚如前面所分析的,这样的表述就好像“吃饭可以锻炼身体”一样。但遗憾的是,这种拿新课标来贴金近似作秀的课在目前还是很有市场的,我们在许多公开的场合都可以看到这种课,以及听到“专家”对它的溢美之词,许多老师也被这种课浮华的表象所迷惑;许多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想的最多的可能是这堂课如何“出彩”,如何的与众不同。现实中也的确这样,同样一偏文章,十个教师,他们上的内容都是不一样的。许多教师也往往拿语文是个性的、艺术的语文来为这种现象辩护,但我们至少可以想想,若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而没有一点共同的内容,那这个还叫语文啊?!就好像是面对同样的病,若每个医生开的药都是没有相同的内质的话,那他还具有专业水准吗?语文是“课程的语文”,而不是 “个人的语文”!我们的教师绝不能以“课改”与“创新”等名义为所欲为!面对文本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树立起课程意识,想想我们应该教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确定教学内容。王荣生教授说过,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是教师应当知道自己在教什么,包括1.教师对所教内容有自觉的意识,2.所教的是“语文“的内容,3.所教内容相对集中这三点。⑧这是我们许多教师要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