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案例分析1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小组合作学习成为课改的一个闪光点。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一种基本途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能更加深入了解别人对课程的理解角度,以及思想认识。从而更全面掌握知识,合作中以沟通达成共识,产生共鸣。并且,小组学习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是提高学效率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初中生物教材内容丰富,视野开阔,教材中充满了问题、观察、实验、探究、讨论和信息浏览的任务,如何根据学生身心特点,根据生物教材的特点,使初中生物课堂符合新课程三维目标(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的落实,以学生为中心,以交流合作为形式,让初中生物课堂充满着生命的活力和思维的交融,让老师和学生一起走向高效的课堂,是我们课堂教学探索的重要课题。
第一,问题呈现:教师通过某种方式和情景引出文本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这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是重中之重。问题提出应重点呈现学生问题。教师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学会提炼问题,学会归纳问题,学会解决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根据学生学习生物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需求和认知欲望设计的,符合学生生物课上探究规律。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好奇,问题也引导学生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以让学生寻找解决的办法。问题1让学生学会了制作临时装片;问题2让学生画出了细胞结构图;问题3 让学生明白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相同与不同;问题4 让学生知道了细胞核的作用;问题5 让学生初步明白了DNA的主要作用。通过问题呈现,学生找到了学习生物的路径,把握了生物的知识,激活了课堂的活力。
第二,对话交流:教育本质是一种交往,一种对话。课堂上,应让教师与学生带着问题走进对话,使问题解决逐步引向深入。“对话交流”是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的有效捷径和平台。教师要从合理营造对话环境,有效构建对话关系,有序组织对话交流,及时进行归纳整合,让问题进一步凸现和明了,使对话层层深入,实现对话效益最优化。这种对话,跳跃了书本情景,又切合了书本原理,在更高层次上显现了学生的理解,在实际情景里,体现了学生生物基本知识的运用。这种对话视角独特,让学生品尝了生物学习的价值。
新课堂教学模式中各环节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相互作用、彼此包含与相互融合的关系。其中,“探究、观察、实验”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各环节的功能,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二篇: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胡秀芝
初中生物教材内容丰富,视野开阔,教材中充满了问题、观察、实验、探究、讨论和信息浏览的任务,如何根据学生身心特点,根据生物教材的特点,使初中生物课堂符合新课程三维目标(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的落实,以学生为中心,以交流合作为形式,让初中生物课堂充满着生命的活力和思维的交融,让老师和学生一起走向高效的课堂,是我们课堂教学探索的重要课题。我初步探索了初中生物高效课堂教学的“五环节范式”,即:问题呈现、对话交流、情境探究、信息阅读、反馈评价。下面以五个环节中的问题呈现、对话交流、情境探究作为案例进行分析:
1、问题呈现:问题呈现就是教师通过某种方式和情景引出文本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这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是重中之重。问题提出应重点呈现学生问题。教师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学会提炼问题,学会归纳问题,学会解决问题。
案例1 七年级《生物体的基本结构》 生物课上,我首先出示了这样一份问题表格:
生物体的结构由什么构成的 1 如何使用显微镜? 2 你在显微镜下看到了什么? 3 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有什么差异? 4 细胞中指导和控制生命活动的中心在哪儿 5 什么是dna?
这些问题主要根据学生学习生物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需求和认知欲望设计的,符合学生生物课上探究规律。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好奇,问题也引导学生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以让学生寻找解决的办法。问题1让学生学会了制作临时装片;问题2让学生画出了细胞结构图;问题3 让学生明白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相同与不同;问题4 让学生知道了细胞核的作用;问题5 让学生初步明白了dna的主要作用。
通过问题呈现,学生找到了学习生物的路径,把握了生物的知识,激活了课堂的活力。
2、对话交流:教育本质是一种交往,一种对话。课堂上,应让教师与学生带着问题走进对话,使问题解决逐步引向深入。“对话交流”是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的有效捷径和平台。教师要从合理营造对话环境,有效构建对话关系,有序组织对话交流,及时进行归纳整合,让问题进一步凸现和明了,使对话层层深入,实现对话效益最优化。
案例2 七年级《植物体的组成》
生物课本p25页有一个讨论题:通过观察,你发现叶片是由哪几种组织构成的?每种组织的功能一样吗? 在观察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进行了分组讨论,相互交流看法,接着我们师生展开了如下对话: 师:如果一棵树的树皮被剥了,这棵树能活吗? 生:不能活了。师:你有什么依据吗?
生:树皮是植物的表皮,属于保护组织,它的作用就是保护、控制植物体与外界的物质交换,停止了这种保护和物质交换,树的生命就会衰竭,最后死亡。师:真聪明。
这种对话,跳跃了书本情景,又切合了书本原理,在更高层次上显现了学生的理解,在实际情景里,体现了学生生物基本知识的运用。这种对话视角独特,让学生品尝了生物学习的价值。
3、情境探究:在高效课堂教学实施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创造情境刺激,引起学生对这一情景的好奇,充满探究的欲望,教师要组织大量的刺激要素,以不同形式的刺激,如:语言刺激、媒体刺激、演示刺激、情境刺激、情感刺激等,强化学生的观察、探究,不断激发学生探究心理。情境刺激时,一是要“适时性刺激”;二是要“针对性刺激”。
案例3:七年级《探究草履虫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
生物课上,我首先利用多媒体放映草履虫的活动形态,让学生对草履虫有鲜明的直觉认识,然后播映草履虫的结构模式图,让学生对其生物体有清晰的认识。接着我问学生一个问题:草履虫对外界刺激会作出反应吗?
学生不约而同地说:会有反应。我马上追问:你怎么知道?学生:刺激它一下不就知道了吗?“很好,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想法。”我肯定了他们的主意。
“那我们怎么来证实呢?”接着我告诉学生要科学验证一个想法需要按照下面的方法进行,从而保证验证的科学性。我设计了下面的探究计划: 计划1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实施计划 得出结论 计划2
刺激物
草履虫
食盐 白糖 二氧化碳
反应记录
草履虫能否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能/不能
实验求证、记录观察结果 结论:
通过这样探究活动,学生掌握了科学实验得方法,知道了实验计划的步骤,从而让学生形成严谨的探究习惯,这也真是我们生物学习中应该具备的一种科学素养。
生物课堂的“五环节范式”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相互作用、彼此包含与相互融合的关系。其中,“探究、观察、实验”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五环节范式”是适应新课程教学理念的一个范式,它是基于生物教材的特点而设计和实践的,这一范式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收到了很好的效应。
第三篇: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案例分析(6)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生物教材内容丰富,视野开阔,教材中充满了问题、观察、实验、探究、讨论和信息浏览的任务,如何根据学生身心特点,根据生物教材的特点,使初中生物课堂符合新课程三维目标(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的落实,以学生为中心,以交流合作为形式,让初中生物课堂充满着生命的活力和思维的交融,让老师和学生一起走向高效的课堂,是我们课堂教学探索的重要课题。我初步探索了初中生物高效课堂教学的“五环节范式”,即:问题呈现、对话交流、情境探究、息阅读、反馈评价。
下面以五个环节中的问题呈现、对话交流、情境探究作为案例进行分析: 1.问题呈现:问题呈现就是教师通过某种方式和情景引出文本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这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是重中之重。问题提出应重点呈现学生问题。教师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学会提炼问题,学会归纳问题,学会解决问题。
案例1 七年级《生物体的基本结构》 生物课上,我首先出示问题表格, 这些问题主要根据学生学习生物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需求和认知欲望设计的,符合学生生物课上探究规律。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好奇,问题也引导学生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以让学生寻找解决的办法。问题1让学生学会了制作临时装片;问题2让学生画出了细胞结构图;问题3 让学生明白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相同与不同;问题4 让学生知道了细胞核的作用;问题5 让学生初步明白了dna的主要作用。
通过问题呈现,学生找到了学习生物的路径,把握了生物的知识,激 活了课堂的活力。
2.对话交流:教育本质是一种交往,一种对话。课堂上,应让教师与学生带着问题走进对话,使问题解决逐步引向深入。“对话交流”是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的有效捷径和平台。教师要从合理营造对话环境,有效构建对话关系,有序组织对话交流,及时进行归纳整合,让问题进一步凸现和明了,使对话层层深入,实现对话效益最优化。
案例2 七年级《植物体的组成》
生物课本有一个讨论题:通过观察,你发现叶片是由哪几种组织构成的?每种组织的功能一样吗?
在观察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进行了分组讨论,相互交流看法,接着我们师生展开了如下对话:
师:如果一棵树的树皮被剥了,这棵树能活吗? 生:不能活了。师:你有什么依据吗?
生:树皮是植物的表皮,属于保护组织,它的作用就是保护、控制植物体与外界的物质交换,停止了这种保护和物质交换,树的生命就会衰竭,最后死亡。
师:真聪明。
这种对话,跳跃了书本情景,又切合了书本原理,在更高层次上显现了学生的理解,在实际情景里,体现了学生生物基本知识的运用。这种对话视角独特,让学生品尝了生物学习的价值。
3、情境探究:在高效课堂教学实施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创造情境刺激,引起学生对这一情景的好奇,充满探究的欲望,教师要组织大量的刺激要素,以不同形式的刺激,如:语言刺激、媒体刺激、演示刺激、情境刺激、情感刺激等,强化学生的观察、探究,不断激发学生探究心理。情境刺激时,一是要“适时性刺激”;二是要“针对性刺激”。
案例3:七年级《探究草履虫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
生物课上,我首先利用多媒体放映草履虫的活动形态,让学生对草履虫有鲜明的直觉认识,然后播映草履虫的结构模式图,让学生对其生物体有清晰的认识。接着我问学生一个问题:草履虫对外界刺激会作出反应吗?
学生不约而同地说:会有反应。我马上追问:你怎么知道?学生:刺激它一下不就知道了吗?“很好,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想法。”我肯定了他们的主意。
“那我们怎么来证实呢?”接着我告诉学生要科学验证一个想法需要按照下面的方法进行,从而保证验证的科学性。我设计了下面的探究计划:
计划1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实施计划 得出结论 计划2 草履虫 刺激物
反应记录
草履虫能否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能/不能
实验求证、记录观察结果 结论:
食盐
白糖
二氧化碳
通过这样探究活动,学生掌握了科学实验得方法,知道了实验计划的 步骤,从而让学生形成严谨的探究习惯,这也真是我们生物学习中应该具备的一种科学素养。
生物课堂的“五环节范式”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相互作用、彼此包含与相互融合的关系。其中,“探究、观察、实验”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五环节范式”是适应新课程教学理念的一个范式,它是基于生物教材的特点而设计和实践的,这一范式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收到了很好的效应。
三中
丁秀荣
第四篇: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案例[范文模版]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案例
上传: 邹福娣
更新时间:2012-5-19 18:57:12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案例 课堂教学改进行动教学案例 探究“影响黄粉虫分布的环境因素”
生物新教材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科学素养不但包括科学知识、技能、方法和能力,还包括科学精神、态度和价值观等。新教材倡导的探究性学习,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强调教师应积极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并将科学探究的内容标准尽可能地渗透到各主题内容的教学活动中。
一、设计思想
生物教材中有一些探究活动课,这样的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因此上好生物探究活动课,能够很好地体现新教材改革精神。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都受到这种课型的影响,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基于这一思想,我们生物组在学习新教材的同时,继续搞好集体备课环节,做到同伴互助。讨论怎样设置知识的思维激发点,怎样发掘思维的展开点,如何总结知识的停靠点,针对学生的特点如何展开心灵的交流点。老师们还要讨论在课堂上会出现什么意外的情况,怎样对待处理等问题,做到尽可能地把大家的智慧汇集起来,做到有的放矢,发挥最大的课堂效益。教学中不断探索适合本学科的教学模式,有了自己基本的教学思路。
现展示这一探究过程中的片段: 师:[课件展示]
二、你在捕捉黄粉虫时,细心观察过黄粉虫的生活环境吗?小组交流归纳。说明自己的观察结果。
师:让各小组交流归纳,向全班同学说明本小组的观察结果。
生:讨论(学生争相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气氛活跃)
小组代表发言:
1、我们是在粮仓的粮堆底下捕捉到的,下面很潮湿,很暗。其它小组的意见基本上也是这些。
师:同学们的细致表述,可见经过采集黄粉虫,大家对它们的生活环境留下了深刻印象。那么同学们能不能根据黄粉虫的生活环境发现影响黄粉虫分布的环境因素可能是什么吗? 生:讨论。提出问题。
师:课件展示
三、提出问题:影响黄粉虫分布的环境因素可能是什么? 师:组织小组先讨论,由一名同学说明本小组的分析结果。
生:每个小组的同学都争先恐后地发言,有几个不爱说话的同学也被感染,说起自己的观察结果,脸上露出开心地笑。(看着学生天真开朗的个性的展现,老师的心里感到由衷地高兴)生发言:
1、可能是光、水分、2、可能是光、温度、食物、人
3、可能是光、水分、其它小生物、食物等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很有见解。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在课堂上先验证光、温度、湿度对黄粉虫分布的影响。
四、作出假设
师:引导学生,根据个人的知识经验,对下列问题作出假设:
1、黄粉虫喜欢光亮还是喜欢阴暗?
2、黄粉虫喜欢潮湿还是喜欢干燥 生:讨论。回答(作出假设)。
1、假设:黄粉虫喜欢潮湿的环境。
2、假设:黄粉虫喜欢阴暗的环境。
师:[课件展示] 自己动脑,设计实验,探索思考
五、小组讨论:怎样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我们所作的假设呢?(可利用准备好的器材来考虑)
师:为了实验的条理、准确,每验证一个环境因素,要使实验只有一个变量。除了这个变量,其它因素保持一致。我们要注重的是探究的过程及证据,力求得出正确结论。师: [课件展示]
1、黄粉虫喜欢潮湿的环境还是喜欢干燥的环境? 师:小组同学讨论,提出本小组的探究实验设计,说明你们的设计理由。生:开始讨论,每个小组的同学争论得很激烈。
生发言:(1)、我们小组准备用水槽,在水槽的一边放上干土,一边放上湿土,看黄粉虫往哪边跑。(表扬:很好)(2)、我们小组准备用培养皿,在培养皿的一边放干土,一边放湿土,用一张纸盖严培养皿。(表扬:很好)(3)、我们小组想用小纸盒,在一边放上干土,一边放上湿土,盖上盒盖,每隔一分钟观察一下结果。(表扬:这一组的同学说得比较详细一些,很好)
师:每个小组的观点基本上是使用干土和湿土来对照实验。只不过使用的器材不一样。下面就根据自己的设想开始验证。
生:每个小组的同学都迫不急待地开始做实验。有的动手做,其它同学都观察得很认真,有的同学拿着笔准备做记录。
验证这个因素时间较长一些,大约用了8分钟。师:巡回看一看,有必要时做一下指导。
师:我看同学们都验证完了,并做了记录,下面每一小组请一名同学来说明本小组的实验结果。注意发言的同学不要重复,每位同学都有机会表现一下。
生:(1)、我们在干土的一边放了六只黄粉虫,有五只反应很快,不一会儿就跑到了湿土边。有一只黄粉虫反应迟钝一些,呆了好长时间才跑到了湿土边。(表扬:好,观察得非常细心。)(2)、我们把七只黄粉虫放在了中间,有四只马上跑到了湿土边,有三只跑到了干土边,而且直往下钻。后来感觉不对劲,又顺着培养皿的边转,一会儿就转到了湿土边。(表扬:表述得很好)(3)、我们在小纸盒的干土边放上五只黄粉虫,有四只经过摸索,跑到了湿土边,有一只跑到了干土边的一个角落里,蜷缩成小圆球不动了。(这一小组的结论出现了特殊的情况,想一想为什么?)
师:除了特殊情况,其它小组的结论差不多都是跑到了湿土边。同学们的实验过程很仔细,观察得很详细,老师真没想到同学们能做得这么好!
师:根据实验结果,同学们讨论一下湿度对黄粉虫的影响,你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开始讨论
生发言:(1)、黄粉虫不喜欢干燥的地方(2)、黄粉虫喜欢潮湿的地方(3)、黄粉虫喜欢阴雨天气
师:同学们很善于总结问题。通过探究证实了大家的假设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师:课件展示
2、黄粉虫喜欢明亮的环境还是喜欢阴暗的环境?
生:根据假设开始讨论、争论,设计探究方案。气氛活跃。
师:讨论好的小组请举手(全部举手)
生发言:(1)、我们小组想在培养皿里放上湿土,放上黄粉虫,然后用一张纸把培养皿的一边遮盖住,看它们往哪边跑。(表扬:很好。方法很简单)(2)、我们小组用手电筒照它们,看它们往哪边跑(老师发问:另一边遮阴吗?学生:遮阴)(3)、我们组用小纸盒,在里面放上湿土,拉开一半盒盖,在拉开的这边点上一只蜡烛照它们,看它们往哪边跑。(表扬:很有创意)。(4)、我们准备用牛皮纸信封遮阴,把培养皿装进一半,然后转动培养皿观察。(师:这一小组的同学很有创新精神,用这种方法很简便而且遮阴效果好。)
其他小组用的方法基本上一样。
师:同学们想得办法非常好。下面根据自己的设计开始验证。(有些同学已经开始动手做了,说明同学们对实验很感兴趣)
生:动手做实验验证。所用时间不长。(5分钟内完成该项探索)。
在同学们做实验时,我在实物展示平台上同时来做。以和学生的结果相对照。师:巡回看一看。大部分小组已验证完了。每个小组来说明结果。
生:(1)、我们用培养皿放上湿土,一边遮阴,黄粉虫转来转去最后跑到了纸的下面。(师:很好)(2)、我们在小纸盒里放上湿土,放上了六只黄粉虫,让盒盖盖住一半,用蜡烛光照它们,有四只黄粉虫很快跑到了盒盖下面,有一只跑到纸盒边上直往土的下面钻,有一只黄粉虫被滴落的蜡烛水烫死了(老师:观察得很详细。但是有一点做得不太好,就是没有注意保护好黄粉虫,以后一定要注意)
其它小组的结论基本上都是跑到了遮阴处,实验结果很明显的。快的黄粉虫不到一分钟就可跑到暗处,慢的二分多钟也可跑到暗处。光线越强跑到暗处所用的时间越短。师:同学们讨论光对黄粉虫的影响。生:讨论总结,归纳结论。
生发言:(1)、黄粉虫不喜欢光亮(2)、黄粉虫喜欢阴暗的地方 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
师:这些因素对其它生物有影响吗? 生:也会影响其他生物。
师:影响黄粉虫分布的两个环境因素我们验证了,同学们也作了记录,小组交流一下,课后总结好实验报告。
师:影响黄粉虫分布的环境因素除了这两个以外还有其它的吗?你能验证一下吗?结果和你的假设一样吗?有没有兴趣验证呢? 生:有
师:课余时间可以进一步探究一下其他因素对黄粉虫的影响。探究结束后,应该怎样做呢? 生:把黄粉虫放回环境中。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到的仅仅是影响黄粉虫分布的环境因素吗?更重要的是我们从中学到了什么呢?
生:探究影响生物分布的环境因素的方法。师:那么你们总结出探究的方法步骤了吗?
师生总结:发现问题 作出假设 设计探究方案 探究实验、收集证据 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师:本节课同学们表现得非常好,有些同学的各方面的能力,让老师感到很惊讶。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习这些同学,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探究的一般方法,而且在探究活动中增强了观察力、动手设计实验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思维分析能力,并培养了实事求是、乐于探究的科学精神。这对学生各类素质的提高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经过几年来的教学实验,我们对新课程理念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许许多多鲜活的案例,体现了新教材的特色。
第五篇:初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案例分析
德阳初中 邓陈健
2018.3.25
初中生物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五单元《生物圈中其他动物》中的第三章《动物在生物圈中作用》,本章教学内容与以前教材突出人与生物圈的思路一脉相承,是站在生物圈的高度对动物的作用进行概括,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间接影响人类的生活,也同时为第六单元中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打下基础。教材内容由三部分组成:1 动物在生态平衡中的作用动物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3 动物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最后加深学生认识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对于八年级的初中生来说,我发现他们的思维模式缺乏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过渡的经验,对图文的识别以及对资料的分析不够深入,绝大部分同学只有一些表面的浅显认识。不能主动的去分析和总结手里的资料。但是他们绝大多数都有较强的好奇心,我采取了各种手段去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从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作手,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突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课堂教学中多引用了资料、图片,结合运用多媒体。联系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尽量通过学生的切身感受和体验,发展其思维能力,起到了明显的效果。
在本章节几个知识点上的教学我采取了如下措施:
一 在动物维护生态平衡教学活动中首先通过大量的图文资料展示让学生认识到人类盲目活动对动物生存与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这样的客观事实。从而引导激发学生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料信息,进而分析生态系统中某种生物数量的变化对其生活环境的影响。于是我先引导学生复习了有关食物链和食物网以及生态系统的知识,然后通过分析一条典型的食物链中,各种生物数量变化的关系。如:草→食草昆虫→青蛙→蛇→鹰,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任何一种数量的变化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整条食物链的其他生物。认识了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处于动态变化中,而不是恒定不变的误区。加深理解生物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从而理解维系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平衡发展的基本原理,学会从维护人和生物圈持续发展的观点来认识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维护作生态平衡的作用。二 关于动物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从生理功能来概括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此部分内容非常抽象,也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部分。因此成为教学的难点。于是我引导学生回顾七年级的知识点《生物与生物圈》及有关人体代谢的相关知识。然后引导学生以碳物质为例,归纳总结物质在生物圈中的转化途径,帮助学生理解动物是如何促进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并提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一堆枯草自然分解或者被动物吃了后分解掉,哪个的速度更快?学生都知道被动物吃掉后分解得更快。从而很轻易了动物促进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三 关于动物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教材以图代文的形式叙述了几个典型的实例,我引导学生联系七年级学习《被子植物的一生》的相关知识解读图片,描述动物行为对其他生物生存与繁衍的影响,鼓励学生交流讨论此方面的实例,如学生非常感兴趣的猫屎咖啡等等….,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及表达能力。最后特别引导学生认识到生物之间形成相互适应相互影响的关系是生物与环境长期进化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