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府经济学】(1500字调查报告)
城市旅游和谐发展对公共管理体制的外部现象
随着城市旅游的快速发展,旅游产业的关联性特点愈来愈明显。作为一种资源依赖型业,旅游资源同有的稀缺性和公共物品的属性使得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外部性现象。从中体现的经济效益、生态环境、精神文化等方面的外部不经济性对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构成了严重的负而影响。科学分析和应对旅游业的外部性现象,对建构高效的公共管理体制是推进城市游和谐发展的必要举措。
(一)旅游资源的公共物品属性,需要兼顾相关群体的利益。
从资源的归属来看,旅游资源无论处于何种开发状态,其根木属性是城市公共资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当的开发或过度商业化现象,既破坏了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也严重影响了目的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公共物品的属性是可供个体居民或部分居民消费或使用,而不需要或不能够让这此居民按市场方式分担其代价或成本费用的产品。不同类型的旅游组织或旅游地,对利益相关者的界定不尽相同,而且以不通的行为主体为中心会涉及不通的利益相关者(1)这就要求在识别利益相关者时,不能仅重视正式的组织而忽视了非正式的利益相关者组织的重要性(2)。
(二)旅游产业要素的“交叉治理”,需要加强政府的统筹管理。
旅游资源作为城市的公共资源,在管理权归属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不少城市的景区景点类资源属于园林管理系统,宗教文化资源属于宗教管理部门。旅游业“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分属不同部门管理。这种管础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旅游业的协调发展。在一定的政治地理范围内,同一旅游资源虽然具有共享性和非排他性的特点,但在规划和开发无法阻止“搭便车”的现象,以政府主导为核心的旅游业运行体制既是推进旅游产业化发展的现实条件,也是旅游业实施赶超发展战略的必然产物(3)。政府统筹的运行方式可以有效集合各方力逞,加快城市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三)区域旅游发展的“屏蔽效应”,需要加强管理上的统一协调。
地理差异性是旅游资源的显著特征,但旅游资源所在地理区域与行政辖区并不存在完全意义上的一一对应关系。城市旅游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各旅游区的空间位置关系,导致由于一个或几个旅游区的存在而对某特定旅游区形成空间竞争态势,并使之处于劣势的现象,形成了旅游区的区位屏蔽现象(4)。而旅游资源是以内在物质为纽带联系在一起的,不能同于行政区域的分布规则,旅游区之间在通过各种渠道弱化“界屏蔽”效应的同时,应该发挥边界重组相邻区域空间结构的基础性治理功能(5)。这种治理作用的发挥主要体现在城市旅游资源无论是城市内部的资源位置差异还是城市之间的资源差异,在进行开发利用时都应树立“大旅游”和“一盘棋”思想,对具有共同特征的、跨越行政地域界限的旅游资源,要紧紧围绕资源本身的价值进行开发和利用。区域问题的统一协调、互惠互利,可以有效解决体制上、管理上和经营中的一系列问题,实现资源的高效整合和协同发展。
(四)旅游产品的促销层次性,需要进行有机协同和统一的旅游形象宣传。旅游产品的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各个环节相互依赖、互相补充。旅游产品的促销具有鲜明的层次性。第一层是旅游形象宣传,如国家旅游形象、省级旅游形象、地区旅游形象;第二是跨区域旅游线路或旅游大区宣传,这是仅次于形象宣传的旅游促销内容;第三层具体到企业的产品促销。显然,政府主导进行的宣传主要是第一、第二层次,其中旅游形象宣传是政府牵头‘企业参与,即政府出面组织大型旅游形象宣传,旅游企业通过缴税或上交特殊费用等方式统一为促销贡献财力;跨区域旅游线路或旅游大区的宣传主要是政府间的合作、协调,强调的是采取统一行动、保持统一步调。
参考文献:
【1】 李正欢,郑向敏.国外旅游研究领域利益相关者的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2006(10):85-91
【2】 江若尘.企业思维模式的新趋势:企业利益相关者问题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6):35-41
【3】 曹国新.解析中国旅游商品的政府失灵【J】.旅游科学,2004(4):6-9
【4】 杨新军,张族群.旅游屏蔽区的城市空间拓展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1)74-77
第二篇:政府经济学调查报告
中国房地产泡沫很严重 一线城市炒房很危险
------------------
来源:时代商报 @ 2009-12-04
“中国房地产泡沫很严重,后果很严重。”越来越多的人对炒房者发出警告。如果没有债务危机,中国可能还会有地产商如任志强般对奢华的“迪拜塔”顶礼膜拜。而今,曾经中国地产界的精神偶像受金融危机影响轰然倒下后,国内的房地产市场信心指数也遭遇挫折,加之北京等一线城市此前在地产业绩上所表现出的低迷,泡沫论再次占据舆论的主动,《金融时报》便在近日呼唤“官方应当出台更积极有务的措施给楼市降温”。
而世联地产的研究报告指出,明年下半年楼市有可能变盘。另有机构分析,明年三季度以后中国房地产市场可能会出现调整,且有2-3年的波动期。
对房地产利好的消息是,当前政策调控信号尚不明确,且高层已表现出继续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密切配合的货币政策的姿态,这已经基本消除了楼市大跌甚至崩盘的可能,让地产界长出了一口气。但这并不能证明一线城市的楼价飞涨是合乎经济运行规律的,以深圳为例,现在的房价是8年前的四倍,甚至五倍,但居民收入增长幅度则不明显。
在一线城市,不堪重负的普通民众对高房价的怨恨是发自肺腑的,而当前热播的电视剧《蜗居》便是反映此种现实,甚至有很多人慨叹现实比剧情表现出来的更可怕,而这种怨恨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了社会和谐。
而此种情况并不会被关注民生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所忽视,再次作为议题被带入“两会”是毫无悬念的,评论界认为,虽然中国仍要为实现明年的经济发展目标而努力,但注重和谐的中央也不会以制造更大的民怨为代价。
再从经济发展规律分析,传闻中央4万亿投资中的8000亿至1万亿进入了楼市、股市,明年中央还会有这么多钱去投入吗?虽说国外热钱已经瞄准了中国楼市,但面对一线城市畸高的房价,也未必敢出手。
现在到一线城市炒房,可能是个危险的游戏。有经济学专家分析,从“租售比”、“房价收入比”等指标来看,一线城市的房价仿佛站在悬崖边上。有数据表明,北京最贵的楼盘要60年的租金才能买套房,其投资回报率已经低于银行存款利息,会有人去买吗?
当然,买房自住是不必在乎这些指标的,但如果是投资就真的需要谨慎了。是否还记得2008年一线城市房价大跌,深圳那批断供的炒房者?是否还记得温州炒房团曾经在上海挥泪“斩仓”的场景?
毕竟,从历史上看,君子兰、大蒜、煤炭这些曾经被爆炒的东西,结局并不美妙,房子恐怕也不会例外。在泡沫破裂以后,迪拜至少还能剩下个世界级的楼王,国内的炒房者恐怕只能望着“地王”上的荒草发呆了。
===
2011年楼市崩盘论引热议 专家称将会暴跌十年
------------------
来源:北京晨报 @ 2010-03-30
第3页,共3页首页 <上页 1 2 3 下页>李晶表示,海外有人宣称这是“历史上最大的泡沫”,并警告中国房地产行业正走向崩溃。“但我认为这种担忧有些多虑。” “不同于引发美国次贷危机的家庭债务急剧增长,中国家庭债务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7%,远远低于美国约96%和欧元区62%的水平。”李晶表示,过度举债加上按揭证券化,是美国
次贷危机的根源。这两个因素在中国都不存在,“中国房地产行业问题的症结在于投资者将房地产视为保值工具,那些将购房作为投资的人认为其风险小于股市。”
原文:
网上流传房地产崩盘时间表楼市重蹈日本覆辙?
雷同
日本国土交通省本月公布调查显示,日本地价在去年连续第二年下滑,商业用地价格跌至纪录低位。
经济起飞晚了近30年的中国,金融危机过后地产价格依然火热。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2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0.7%,新建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3%。
“现在的楼市,确实和当年的日本非常相似。树长不到天上去,这样下去早晚要出问题。”曾在亚洲开发银行任职的经济学家、现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不无忧虑地表示。
中金公司香港研究部副总经理沈建光也表示,近期确实有部分投资者认为中国房地产泡沫严重、经济过于依赖出口、货币面临升值压力等等,都与上世纪80年代经济泡沫破裂前的日本类似。此外,中国也与当年日本有相似的低消费率、高储蓄率。在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方面,中国也和以前的日本雷同。
差异
政府对银行和企业的控制力、市场广度、银行体系和人口结构等都不相同。在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发展室主任易宪容看来,当前高房价症结在难以抑制的投机性需求。中国大量二、三线城市如今还可以吸引投机资金。所以这几年房地产整体还难以遭到崩盘的结果。“但是一旦房地产泡沫破裂,后果将会比日本更严重”。
戴德梁行策略研究顾问部董事黎庆文更认为,内地楼市10年内都不会崩盘。中国内地金融体系与美国、日本甚至中国香港地区不一样,央行对房地产信贷的控制力更强。
中金公司香港研究部副总经理沈建光也指出,泡沫前,日本政府并没有对商业银行采取有效措施引导监管。中国**政**府对银行和企业有很强的控制力,可以引导资金流向,出台政策打压房地产泡沫。
沈建光认为,另一个视角是人口结构。1985年日本城市化率达76.7%高点,城市化接近尾声;中国城市化进程还处于加速阶段。只要吸取日本经验教训,采取有效及有前瞻性的政策,历史就不会重演
=====================================
求一份政府经济学的工作报告或调研报告 字数1500以上
10[ 标签:经济学,报告,调研 ]羁 绊 回答:1 人气:1128 解决时间:2009-07-09 10:43
满意答案好评率:5% 今年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因为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2007年夏天,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经过一年的震荡,2008年9月,美国次贷危机迅速演变为一场历史罕见、冲击力极强、波及范围很广的国际金融危机。世界经济进入大调整,增长明显减速,使我国外需急剧下降,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这一冲击与我国经济发展中长期积蓄的问题交织在一起。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年均9.8%的快速增长,其中,2003年至2007年在我国经济本轮上升周期中又连
续五年保持了10%以上至13%的高位增长。由此,也积累了一些问题,尤其是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和一些重要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这就使我们面临着极其复杂和严峻的形势,特别是加大了我国经济下行的压力。2008年上半年,我国一些经济指标的运行还比较正常,但下半年特别是10月之后,急速恶化,跌势迅猛。一些指标(如GDP、工业增加值等)的增速大幅下降,一些指标(如发电量、铁路货物周转量、全国财政收入、出口和进口增长率等)出现了多年来未有的负增长。企业经营困难加重,失业风险剧增。目前,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其对金融领域与实体经济的影响都还在继续蔓延和加深。其对我国的影响也已从沿海向内地、从出口行业向其他行业、从中小企业向大企业延伸。经济增长下滑过快,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突出矛盾。不扭转这一趋势,就难以维护经济正常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全力应对国内外经济环境的重大变化,扭转经济增长下滑过快趋势,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就成为今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能否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对我们能否驾驭复杂局面的重大考验,是对我们能否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检验。为完成今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最直接、最关键的工作就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是政府的一个重要经济管理职能,其作用就是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运用相关的政策工具,调节经济运行,熨平经济波动,保持宏观经济总体的平稳健康发展。特别是在遇到经济衰退、金融危机而市场自发调节失灵的情况下,政府的宏观调控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在当前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中,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政府都加大了对经济的干预,采取了一系列力度很大的金融救助措施和经济刺激措施。面对国内外经济环境的重大变化,我国的宏观调控在方向上和政策选择上也及时、果断地进行了重大调整。由2008年初的“双防”(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调整为2008年中期的“一保一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到2008年第四季度又调整为“一保一扩一调”(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相应地,稳健的财政政策调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从紧的货币政策调整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重大措施。今年,为了完成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个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必须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正确把握调控的方向、重点、节奏和力度,增强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落实好已出台和陆续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
第三篇:政府经济学的调查报告[定稿]
政府经济学的调查报告
资料来源:网络 宏观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指国家为了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引导国民经济持续、迅速、健康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而采取的经济措施。
具体手段包括:(1)经济政策,如:税收、金融、财政补贴等;
(2)计划指导,如:某些行业和领域的配额制度;(3)行政手段,如限制钢铁等固定资产投资过热行为。
与计划经济的区别:(1)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之内,计划经济完全在市场之外;(2)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是以经济手段为主、以行政手段为辅,计划经济主要是行政手段;
(3)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如果违背市场原则造成损失,政府有法律义务进行赔偿,而计划经济条件下,不论是收益还是损失,都是国家的。
文化方面:文化不但是精神领域的事情,也是市场经济的一个部分,对于文化市场,当然与需要进行宏观调控,引导其向健康、协调的方向发展。比如对农村的文化事业,有必要通过政府补贴,以扩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形式,加大投入。
商品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配臵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与计划体制相比较,市场机制无疑更有效率。但是,市场机制并非万能的,它还存在着许多缺陷,而这些缺陷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是不可避免的。例
如,市场对资源的配臵在宏观上表现为一个盲目、自发的过程,一方面,单个市场主体对于信息的获取是不完全的;另一方面,在价值规律作用下,市场主体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当价格信号显示出某种产品的生产有利可图时,生产者会蜂拥而至,趋之若鹜;一旦该产品生产过剩、相对价格水平自动降低时,商品生产者明白过来已为时晚矣。
关于经济政策分析有一点必须着重指出,即对经济政策的分析必须结合对国民经济形势的分析方可进行。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并非无本之木,它总是产生于一定经济环境之中,为一定的经济目的服务的。因而只有在深入了解整体经济形势的基础上,才可能正确分析各项经济政策。
主要经济政策
政府经济政策的种类很多,其中对经济影响最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价格政策与外贸政策。下面分别介绍这四种政策。
(1)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概括地说,它是政府财政行为的准则。政府财政行为主要是指政府财政收支行为,因此,财政政策就是政府管理财政收支的准则。
作为政府管理经济的主要手段之一,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首先,财政政策体现了政府对国民经济财力的管理。对宏观经济的管理从根本上说,无非是从宏观上对构成经济活动要素的资金、物资、劳动力等进行的管理,其中,对资金的管理就是对国民经济财力的管理,它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发挥主导作用,制约着对物资和劳动力的管理,而这一财力管理主要是由财政与信贷来实现的。
具体地说,财政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①财政政策目标。财政政策目标一般指通过财政政策的运用与实施所要达到的目的,它是财政政策的核心内容。本世纪40年代以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充分就业曾一直是许多国家的宏观经济目标,但是对这一目标的追求导致了后来的通货膨胀、经济波动等。所以,现在大多数国家都实施多目标经济政策,一般包括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收入公平与资源优化配臵等六大目标。作为经济政策的主要组成部分,财政政策目标与经济政策目标应是一致的,那么这六大目标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财政政策目标的主要内容。
第一,充分就业。所谓充分就业并不是指每个人都有工作,而是指每一个有工作能力并且愿意工作的劳动者都有工作。从更广泛的范围讲,充分就业又指现实的、可供利用的各种资源都得到了充分利用,不存在闲臵无用的资源。
第二,资源优化配臵。它指的是通过对整个社会的财力、物力、人力等经济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以获得最佳经济效益。
从财政角度讲,资源优化配臵主要是指财力资源流向和流量的优化,即通过政府的财政收支活动,实施资金分配,调节各种经济资源的投向,使之在各部门、各地区之间合理配臵,以形成合理的经济结
构,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第三,物价稳定。它指的是物价总水平的稳定。物价稳定并不排斥个别商品价格的剧烈波动,也并非是物价总水平的固定不变。只要在一定时期内,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在社会可接受范围内,即可视为物价稳定。
第四,经济增长。它指的是国民生产总值与国民收入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避免经济停滞或下降。
第五,国际收支平衡。这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与它国之间进行的各种经济交易的收支平衡,具体体现为一个适当的国际储备水平与一个相对稳定的外汇汇率,它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第六,收入公平。对于“公平”究竟应如何理解,至今尚无一个一致的、确定的认识。对“公平”的认识不仅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间存在着不一致的理解,而且在同一国家或地区的不同阶层成员间也存在着不一致的理解,甚至同一国家和地区、同一阶层的成员在不同时期对“公平”也会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公平”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概念。在现阶段,就大多数人来说,对“公平”所能达成的共识仅仅在于:收入与义务应成正比例变动,收入多者承担较多社会义务,收入少者承担较少的社会义务。
②财政政策手段。财政政策手段是指为了实现既定的财政政策目标而选择的具体工具或方式方法。财政政策手段的选取以有明确可行的财政政策目标为前提,而且必须以政策目标为转移,即它必须是既定政策目标所需要的,否则它就失去了意义。一般说来,财政政策手
段主要包括预算、税收、公债、财政支出等。
第一,预算。国家预算是财政政策手段中的基本手段,它全面反映国家财政收支的规模和平衡状况,综合体现各种财政手段的运用结果,制约着其他资金的活动。国家预算对经济的调控主要是通过调整国家预算收支之间的关系实现的。当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时,可以通过实行国家预算收入大于预算支出的结余预算政策进行调节,预算结余可在一定程度上削减社会需求总量;反之,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时,可以实行国家预算支出大于预算收入的赤字预算政策来扩大社会总需求,刺激生产和消费。另外,通过调节国家预算支出结构还可调节社会供给结构与产业结构,例如,调整预算支出方向和不同支出方向的数量,促使形成符合国家要求的供给结构与产业结构;或者调整预算支出结构,形成相应需求结构以影响供给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等。
第二,税收。税收是主要的财政政策手段,它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特征,因而具有广泛强烈的调节作用。通过调节税收总量和税收结构可以调节社会总供求,影响社会总供求的平衡关系;可以支持或限制某些产业的发展,调节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臵;可以调节各种收入,实现收入的公平分配。
第三,公债。公债是一种特殊的财政政策手段,具有有偿性是其根本特征。政府通过对公债发行数量与期限、公债利率等的调整,可以将一部分消费基金转化为积累基金,可以从宏观上掌握积累基金流向,调节产业结构和投资结构,可以调节资金供求和货币流通量,从
而影响金融市场。
第四,财政支出。财政支出又可分为两个方面,即财政投资与财政补贴。财政投资的主要方向是各种新兴工业部门、基础工业部门与基础设施等,以促进产业结构的更新换代或消除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财政补贴主要包括价格补贴、投资补贴、利息补贴与生活补贴等,它具有与税收调节方向相反的调节作用,即增加补贴可以刺激生产与需求,而减少补贴则可以起到抑制生产与需求的作用。
③财政政策的种类。财政政策种类繁多,为了全面认识财政政策,更好地研究、分析财政政策,应该对财政政策的分类有所了解。
选择性信贷控制除上述两类工具外,中央银行还可运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各金融机构实施“道义劝告”(或“窗口指导”),来影响它们的放款数量和投资方向,以达到控制信用的目的。同时,依照法令,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实施直接干预和控制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种选择工具。
第四篇:政府经济学
铁道部通过改革,形成了政府依法管理、企业自主经营、社会广泛参与的铁路发展新格局。
一.政府的管制行为在铁道部改革方面的体现
1完善社会性管制的法律体系,增强法律的有效性,2设立具有相对独立的社会性管制机构,同时加强对管制者的管制,3建立社会监督体系,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重要作用 铁道部撤销了,实际是一分为三,一部分企业职能剥离出来,成立总公司;一部分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有关的部分职能,比如规划、政策,制定法规等,划给交通运输部;一部分安全生产监管职能,专门成立国家铁路局,这个机构是副部级机构,由交通运输部管理。
改革后,由交通运输部统筹各种运输方式,铁路局集中精力考虑安全监管,行使政府安全监管责任,使企业能够真正落实主体责任,也要想办法建立一种机制,让企业安全主体责任落到实处。
政企不分,监管和被监管者是一个人,出了事故,老百姓不知是政府还是企业的事。作为政府,如何追责?政府监管就很难到位,企业主体责任,安全方面投入就可能不到位。现在分开了,一部分承担主体责任,一部分承担监管作用,出了问题,就要分析是谁的责任,必须要追责。政府监管不到位,政府负责。
二.政府在提高财政支出收益的过程中,面临需要处理的各种复杂的问题,在铁道部方面也不例外
首先,在政企不分情况下,现代企业制度建不起来,铁路资金长期得不到较好解决,融资较困难。现在政企分开,企业部分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资金筹措渠道就可多元化,社会哪些方面有钱,愿意修铁路,也可加入进来。资金筹措渠道打开,融资,国家一定时期给予很大支持。另外,铁道部的改革有利于加快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它的意义在于,提高综合运输效率、效能,发挥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组合优势,来提高效益。
改革后现有铁路政府方面的职能由交通运输部和国家铁路局承担,企业的由铁路总公司管,地方的都是铁路总公司集中管理。铁路部门的资产负债率61%多,对于大部制的铁路投资没有风险,低于国企的平均水平。
三.政府经济职能对于铁道部改革的有利因素
1提供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框架
2进行微观经济管理
3维持宏观经济稳定和推动宏观经济增长
4调节收入分配,增进社会公平
改革的方向是对的,这有利于铁路发展。事实上,各个铁路局现在就是企业,如果公司化了,也就是企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更适应市场经济特点的一种经济机制转变,体制性重组。我们一直把铁路局当成企业而不是政府。改革归根到底是要让广大民众从中受益,而不是让民众去背负改革的成本,让一小部分人受益。政企分开后的铁路系统能够通过适度市场主体的良性竞争,维护公益性和市场性的统一,真正惠及民生。
政企分开是行政体制改革最重要原则之一,铁道部改革后铁路职工不裁员,车票将按市场定价, 铁道部政企分开后,分拆后成立的铁路实体企业应具备市场化的融资能力。
四.小结
中国铁路总公司成为市场主体,可以落实经营自主权,促进企业内部改革,提高发展内生动力,增强铁路发展后劲,推动铁路建设和运营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五篇:政府经济学
政府经济学
1.请结合你对中国政府经济功能的理解和思考,谈谈分税制改革对于中国财政税收体制乃至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对进一步推进分税制改革提出自己的思考和看法。鼓励有自己的思考,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即可得分。
答:进一步完善分税制还要从下面主要方面着手:
1、明确权责
2、规范收入划分:增值税的归属问题、企业所得税的归属问题、个人所得税的归属问题
3、合理划分税权:中央需保持相当的税权集中,高度分权的模式行不通、摒弃传统的税权过度集中模式,走适度分权的道路、在适度分权的同时,必须整顿规范地方的收费权。我们应该以战略的目光,高屋建瓴地预测未来世界经济及税制发展趋向,超前制度我国税制改革的方针和政策,推动我国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
2.在公共收入中,国有资产收入规模的厘定是由哪些要素所决定的?请作出简要回答。
答:
1、一国的经济体制
2、一国经济的国有化程度。
3、国有资产的结构
4、企业税负的大小
5、国家和国有企业的分配关系
3.分税制改革作为当代中国财政制度领域中的重要历史事件,试述这一改革的的主要内容。
答:当代中国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划分
2、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划分
3、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的确定
4、原体制中中央补助、地方上级及有关结算事项的处理
5、过渡期转移支付制度
4.概念比较:直接规制与间接规制
答:直接规制:指政府部门对微观经济主体直接实施的干预,也被称为狭义的政府规制。
间接规制:指由司法部门通过司法程序对微观经济主体实施的干预,它不直接介入经济主体的决策,仅制约阻碍市场机制发挥效能的行为,并努力建立完善的、能够有效地发挥市场机制效能的制度。5.名词解释:转移支付制度
答:转移支付制度:在财政体制中,转移支付是作为各级政府间责权关系和利益关系的一种协调机构而存在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是在处理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关系时,协调上下级之间关系的一项重要制度。
6.简述现代税收的基本原则有哪些方面的内容。答:现代税收的基本原则:
1、税收的效率原则:税收的效率原则是指税收必须对市场配置资源的员优化起促进作用,即税源的分布、税率的构成及税收额都应有助于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实际上,税收效率是在市场竞争机制下,税收应尽可能地保持“中性”,对市场经济和竞争主体不发生干预作用。所以通常把效率原则作为建立“中性”税制的前提之一。
2、税收的公平原则:一是横向公平原则,它要求税收引起私人产出减少而形成的负担在社会不同成员间公平分配,使税前具有相同福利水准的不同纳税者,在课税后仍拥有相同的福利水准;二是纵向公平原则,它要求具有不同福利水准的纳税人,应缴纳不同的税收,以作出同等的效用牺牲
3、税收的稳定原则:税收的稳定原则是指税收的设计应使税收能自动调节经济或是使国家能主动运用税收来宏观调控经济,以减少经济波动进而达到经济稳定增长。7.试述公共支出对社会经济生活有哪些重要影响。
答:1、公共支出对国民收入的影响;2、公共支出对生产的影响;3、公共支出对物价的影响;4、公共支出对社会分配的影响;5、公共支出对消费的影响。
8.公共选择理论对于新公共管理在思想理念上有怎样的影响作用。
答:1、政治活动中的经济人假设;2、把政治看作相互交易的市场;3、政府失败及其纠治;4、对官僚政府的分析。
9.公共选择理论作为政府经济学的基础性理论,请试述公共选择理论的三大理论前提。答:公共选择学派的三大前提:
1、经济人假设——公共选择学派认为经济人假设也适用于政治领域,政治活动的本质是一种公共选择,与在经济活动中一样,个人在参与政治活动是也以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为目的,也以成本——收益分析为根据。
2、交易政治学——政治领域中的基本活动也是交换,政治是个体、团体之间出于自利动机而进行的一系列交易过程。政治过程与市场过程一样,基础是交易行为,是利益的互换。
3、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公共选择理论的第三个基本出发点是方法论的个人主义,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应从个体的角度来理解,个人是分析的基础。
10.外部性是市场对资源进行调配时的失灵表现,对于外部性的矫正可以从诸多方面着手,请结合教材中学习的基本理论对政府途径和非政府途径的具体方式进行分析,并给出自己的思考。
答:政府途径:
1、由于外部性是市场失灵的一个表现,因此构成了政府干预的原因。政府可以采取行政措施对外部性进行直接干预。
2、对产生负外部性活动的经济主体课征正的税收,同样,对于产生正外部性活动的经济主体课征负的税收——实行价格补贴,就会消除私人边际成本与社会边际成本之间的差异,使资源配置重新回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3、可交易许可证,这一制度可以激励公司和个人改善控污技术,从而降低控污的费用,并最终达到逐渐降低污染程度。
非政府途径:
1、产权界定;
2、组织设计;
3、社会道德教育和舆论监督; 11.运用公共产品理论,请分析搭便车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答:搭便车行为是市场失灵的一种具体表现。它的存在总体上说来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然原因,即公共产品自己本身存在消费的非排他性。二是主观原因,即人的一种道德行为,是人自身的利已性的表现。
影响:由于搭便车问题的存在,使市场对公共产品的配置无法达到最优化,换句话说市场无能力使之达到帕累托最优。我们知道,帕累托最优是资源配置是否有效的依据,它是指经济不可能通过改变资源配置,在其他人的效用至少不下降的情况下,使任何别人(至少是一人)的效用水平有所提高。12.名词解释:外部性 《现代经济词典》对外部性的解释是“在私人费用和社会费用或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不一致”。简单地说,一种经济交易的结果对除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发生了影响,而且又未参与该项交易的任何决策时,即存在外部效应。13.名词解释: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就是那些在消费上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
14.政府失灵是政府干预经济中必须注意的问题,请试述政府失灵的具体表现方式,并对斯蒂格利茨认为导致政府失灵的原因展开分析。
答:政府失灵的表现:
1、公共政策的偏差与失效;
2、政府部门的膨胀;
3、低效率;
4、寻租行为 在斯蒂格里茨看来,政府失灵主要有7个来源:
1、政府的受委托责任给就业政策带来了严重压力;
2、这种受委托责任尤其对关注公平的支出政策带来了严重压力;
3、不完善信息和不完全市场问题作为市场失灵的一个来源在公共部门里是普遍存在的;
4、和政府的强制力紧密相关的可能的再分配不仅会导致不公平,而且还会产生不经济的寻租活动;
5、现今政府带给未来政府的有效合同的局限性(无论对于公共部门里的产权让渡规定和民主进程都会产生消极影响的局限性)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费用;
6、公共部门里产权让渡的其他缺陷对于有效的激励结构的构建会造成进一步的限制;
7、公共部门里竞争的缺乏会削弱人们的积极性。它是政府经济活动的最后一个普遍的但并不是必然的特征。
15.帕累托最优是完全竞争市场的重要理论依据,试述帕累托最优的状态及其实现的基本条件。答:帕累托最优状态是指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一部分人受益而没有其他人受损。或者说没有一个人可以不使他人境况变坏的条件下使得自身境况变得更好,这种资源配置状态称为帕累托最优状态。一个经济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必须满足三个必要条件:第一,任何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对于所有使用这两种商品的消费者来说都必须是相等的;第二,任何两种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对于任何使用这两种要素的生产者来说都必须是相等的;第三,任何两种商品对于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必须等于这两种商品对于生产者的边际商品转换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