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国崛起日本篇管理理念观后感
《大国崛起》是中国中央电视台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国的强国历史为题材并跨国摄制的大型电视纪录片。该片描述了自15世纪开始500年的时间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九个国家相继称霸世界,并日益成为超级强国的历程,从政治、经济、思想、宗教、艺术、军事、外交等多个角度分析大国兴衰的成败得失。该片是中国电视人以电视传媒这一特别的载体来展现近现代世界发展的一次实践。它试图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为当下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寻找镜鉴;试图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以寻找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为叙述平台;试图在风云四起的历史变迁中,寻找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力量。对于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中国,本片期许以开放的心态为国人打开视野;对于正处在全球化浪潮中的世界,本片期许能为人类共同的进步提供思考。聆听历史是一种深远的智慧。让历史照亮我们未来的行程。
通过观看《大国崛起》,我更加清楚地看到了发达国家一步一步走向现代化的过程,意识到了一个民族为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发达国家应该具有的历史使命,同时我也清醒地发现了自己民族和国家的缺点和历史经验的不足。其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和最感兴趣的就是和中国一衣带水,有着密切关系的亚洲强国——日本。
一直以来,中国人对日本人都是抱着一种敌视的态度,感觉就像对日本的敌视已经渗到我们的骨子里了,因此我们对日本也就本能的有一种抗拒,不愿去了解和日本有关的东西,而政府也没有刻意地去改变这一点,就像日本对华援助,如果不上这门中日关系,我想我一直都不会知道有这样的事的,在北京,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人乘坐地铁,但那其中又有几个人知道那其中有日本人的帮助呢?的确,日本人对我们造成的伤害我们是不应该忘记,但这并不表示我们就应该一直沉浸在过去,历史的车轮是不断前进的,我们不能一直带着成见去看日本,一直不去了解他们,我们也应该慢慢学会从客观的角度去看待日本,看到他们的长处,了解他们成功的原因,从他们的例子中汲取经验和教训,来促进和完善我们的发展,这样,才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日本,我们的邻居,经济比我们发达的一个小国。是位于亚洲大陆东岸外的太平洋的一个国土面积小的岛国,国内资源贫乏,能源和矿产资源等主要依赖国外进口。日本在1945年8月15日接受《波茨坦宣言》,宣告投降,被迫打开国门,受到极大的屈辱。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战败,经济又受到严重的破坏。日本作为一个2战后的战败国,能在短短的20余年间迅速的崛起为世界经济强国,直逼世界经济头号强国美国,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一大奇迹,将日本带出了战败国的深渊中,树立了日本的国际地位,为日本再度成为世界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是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一个从废墟中走过来的战败国能有如此的经济成就呢? 首先,日本重视科技教育、善于学习创新,注重对人才的培养。日本前文部大臣荒木万夫曾经指出:“从明治以来,一直到今天,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战后经济的发展非常惊人,为世界所重视,造成比情况的重要原因,可归结为教育的普及和发展。”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舒尔茨说:“战后日本物质资本存量几乎荡然无存,但其国家财富中的重要部分——具有知识水平的人还大量存在。”日本重视教育的历史可上溯到明治维新时代。早在1872年明治政府颁布《学法令》时,就在《学制布告》中提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口号,要在全国做
到“邑无不学之户,家务不学之人”,接着,1886年明治政府宣布在全国实施义务教育,大约经过30年的努力,终于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了初等教育,其速度之快在世界教育史上是首屈一指的。而且从年代上看,日本也是世界上最早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比美国早4年,比法国早10年。另外,日本在1871年也派遣使节出使欧美各国。那些使节团成员对西方的文物制度吃惊和对西方的先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陶醉,让他们下定决心发疯似的学习西方一系列文物制度,要使日本和西方一样强大。这些使节团的成员后来成为日本明治维新的主要力量,为明治维新的进行、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在教育方面发展近代义务教育,此外亦选派留学生到英、美、法、德等先进国家留学。这种大范围的教育给日本的发展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选派留学生有利于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缩短与西方列强国家的距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当今世界竞争的实质是以科技实力和经济实力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我国需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培养优秀人才,提高我国的科技实力和劳动者素质,切实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
其次,日本抓住了机遇,发展工业。日本抓住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会,致力于发展生产,促进经济的腾飞。在明制治维新时期,日本大力发展工业,为日本以后经济的发展和腾飞夯实了基础。1872年,日本第一条从东京到横滨的铁路建成通车。1874年,大阪到神户的铁路建成。日本政府先后创办东京缫丝厂和新町缫丝厂,成为日本缫丝业的模范工厂。1873年在维也纳举行世界博览会时,福冈县生产的生丝,可以和欧美生产的生丝相匹敌。政府将这些官产卖给一些与他们关系密切的大资本家和新兴资本家。著名的三井购买了三池煤矿,富冈制丝所。三菱从政府手中购买了长崎造船所,佐渡金矿和生野银矿。在购买这些企业时,购买价远远低于财产估价。有些企业几乎是无偿让渡。为了保护这些私人企业的发展,政府还给与他们经营补助金。像三菱公司,就是政府一手扶植起来的,其目的是使他能够和外国的蒸汽船公司竞争。1875年的时候,三菱有37艘轮船,23000吨的吨位,占有了当时日本所有的大型船舶,开通了上海航线。在竞争中击败了美国的太平洋邮政轮船公司和英国的半岛和东方航海公司。1885年,三菱和共同运输公司合并,成立日本邮船公司,共有船只58艘。到1893年,三菱公司已经达到11万吨的船舶吨位。日本大力支持民族企业和个人企业的发展,进而促进整个经济的发展。我国也需要在社会经济的条件下,鼓励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增强经济的活力,进而加快经济的发展。在二战后,日本受到美国给予很大的经济支持,加上日本战前的雄厚的基础,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并成为世界经济的第二大强国。
最后日本崛起,还得益于追求至善、精益求精。日本民族真正利害之处,便是那种追求至善、追求完美的专业精神。无论做什么,皆力求最好,心无旁骛,精益求精。此种精神之背后是异常谦逊的学习态度,永远不懈吸取他人长处之开放胸怀。盛田昭夫说:“日本企业之所以能在短期内取得飞跃进步,奥妙就在于企业经营者始终认为日本在一切领域中都落后于他人,从而产生一种紧迫感。他们情愿以欧美各国的学生自居,坚持交学费,学习经营手法,吸引新技术。”在日本,人们始终不懈地追求效率和生产率的提高,即使是对螺丝刀这样简单的工具也毫不例外。从设计到加工,无不精心考虑,仔细研究。
还有就是日本优秀的企业价值观念体系与企业管理理念。
1.重诚实讲信用
许多日本企业在“社是”中都强调诚实信用,将此比作无与伦比的“财富”,视为企业的立身之本。例如,伊藤洋花堂公司的“社是”提出,要使公司成为客户、交易对方、股东、地区社会以及公司职员所依赖的诚实的企业。再比如,卡斯密公司提出,公司的基本姿态是诚心诚意的、干流汗的、不欺骗撒谎企业日本的中国电气工事公司的“社是”干脆只有两个字,即“真心”。真心地对待顾客,真心地对待工作,真心地对待员工,真心地对待股东,真心地对待地区社会。这种“真心”的精神对我们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是有所启发的。长期以来,我们不少人总以为市场经济就是坑蒙拐骗,损人利己,“人不为已天诛地灭”。所以现在一搞市场经济就假冒伪劣遍地行,一部分人不想老老实实地做生意。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日本企业,却大部分以诚实信用为本。仅从这一点我们也不难理解,日本之所以在短短的二、三十年间将经济建设搞得这样好的原因所在。既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诚信”二字,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更应该以“诚信”为本。舍此,社会不能发展,人民生活不能提高,国家不能安定。
2.端正的企业目标
以往我们总以为搞市场经济就是赚大钱发大财,企业的目标就是“利润最大化”。然而看一下日本的企业却没有以利润最大化为根本目的。比如,和泉电气公司的企业目标是“全体员工在尊重人性的同时,通过企业发展为社会经济作贡献,并使人生富于意义”。再比如,太平制作所的企业经营理念提出我们不是为了太平制作所而存在,而是为了我们太平制作所才存在大洋渔业公司甚至提出“企业最重要的是人”。日本建工学公司提出“我们公司是员工们共同追求人生价值的场所。”总之,企业不是为了盈利而存在的,而是为了员工的生活更美好更有意义、对社会经济更有贡献,进而为了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存在的。
当然,企业是个经济性的社会组织,不盈利亦无法生存。那么日本企业对盈利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日本企业的态度是,盈利仅仅是通过企业成长发展而使人们生活幸福的手段(和泉电气公司)。具体如何盈利呢?高岛屋公司提出盈利必须伴随顾客的满足,即给顾客带来服务使其满意之后才能盈利,不能损害顾客只顾自己的盈利其次,三洋化成工业公司提出唯有创造价值才是产生永久利益的源泉,不能追求浮利再有,东京电力在本公司使命中指出,不能只追求公司一己的私利,应同时谋求经济社会的健全发展最后,兼松江商等公司提出,要确保适当的利润,即以适当的价格向顾客提供服务,不能谋取暴利。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日本的企业对待盈利的态度是端正的。即首先不能损害顾客,其次不能追求浮利,第三不能只顾自己,最后不能谋取暴利。总之追求的不是利润最大化,而是效益最大化。正是由于绝大多数日本的企业能够有这样端正的经营目的,因而才获得了扎扎实实的发展和进步。像那些追求投机性一时性暴利的企业都不可能长期站稳脚跟,获得稳定的发展。
3.强调企业的责任。
在有了正确的企业目标的基础上,日本的企业十分注重其对各个方面的责任。或者称作“公平对待”各个方面。
第一、对消费者(顾客)的责任
这主要是强调要以优良的品质和服务对消费者负责,追求顾客满足度最大化(爱知丰田汽车公司)。可以说,在日本,消费者已是真正的“上帝”。这其中包括尊重人性、尊重员工、重视人的培养、能力的发挥和开发,使员工在公司中身心得到陶冶,保持健康,生活丰富多彩,(三得利公司)。一句话,要实现员工的幸福最大化(爱知丰田汽车公司)。在经营上相应地多主张全员参加,大家是一家(福冈银行)。可以说,雇员绝不是单纯的劳动要素,而是活生生的有情感的人。企业不是在劳动力市场上购进劳动力商品,而是全体员工的“家”,必须为大家谋福利,为他们提供工作生活的可靠保证。在这样的企业中,可想而知,劳动者怎能不一心为企业,一心为大家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第二,对交易合作者、股东、工会的责任。
这主要是强调要公平地对待各有关方面,取得信任,协调发展,共存共荣,结成命运共同体。日本的企业不少都以“和”为贵,在通过竞争取得企业发展的时候,不忘有关企业、有关方面的利益。在这里,日本的企业文化解决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社会费用或称社会成本的问题。如果说合力大于分力之和的话,那么,一个社会可以说就是放大了的企业,不发挥社会中每个企业加在一起的力量,社会效益则必然降低。在竞争中如果只顾自己而挤跨了对方,表面看起来自己是赢了,赚了。可是破产失败的企业必然成为社会的负担。到头来负担这部分企业人员的费用则必须从成功的企业的盈利中扣除,由成功的企业负担失败的企业,这就是现代的社会保障制度。所以,最好的办法是求得共同的发展,相互顾及对方的利益。
第三,对地区和社会的责任。
日本的企业文化认为,社会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只有对社会公平,为地区社会服务,采取尊重社会公共性的经营,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才是企业应有的姿态。企业的发展应该为国家产业和社会经济的繁荣作贡献,而不是只顾自己一家的发展,不顾环境、公害、生态平衡,以至于危害地区、社会及人类。这可以说是日本企业的最高目标,把一个企业的目标与整个国家、社会、乃至人类的福利联系在一起,这无疑会大大地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使他们获得极大的使命感、伟大感和满足感。
4.强调进取和创新
新大和工业公司有一句社长的话“消灭固定概念”。大福公司的“社是”是“日新”,即“今天的我们不应是昨天的我们,明天的我们不应停留在今天的我们”。索尼公司的经营理念是“做前人所未做的,先人一步”住江织物公司要求员工要“贯彻不屈的精神”。总之,日本的企业大多重视科学技术的钻研和创新,以永不满足一日一进的进取精神来鞭策员工不断地努力,以不屈不挠的奋斗来迎接困难和挑战。
在上述经营特征的基础上,日本企业形成了特有的文化特征,即信任、微妙性和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性。劳动生产率取决于信任、微妙性和亲密性。因为只有具备上述三种特征的企业内的工人才关心企业的生产率提高的问题。
信任可以使企业内的部门做出牺牲以顾全企业整体的利益信任可以使员工坦率和诚实地对待工作和他人忠实于企业,这就是生产率。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既复杂又微妙。只有长期相处才能精确了解每个人的个性,才能组成效率最高的搭档。强迫命令不会有微妙性,微妙性丧失,生产率随之下降。有了微妙性,人们的工作能主动地拾遗补缺,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尽管社会学家们早就指出,在一个健康的社会里,亲密性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可是长期以来人们一般的看法是“个人感情在工作中是没有地位的”。但是,一个成功的工业社会日本证明了工作单位中也存在着亲密性。亲密性使信任和微妙性得到发展。人们的相互关心、相互支持都来自密切的社会关系。社会亲密性一旦瓦解,就会产生恶性循环,人们对企业组织、对社会将失去责任感。日本企业内的种种“会”、“小组”、“俱乐部”对于增进亲密性大有帮助。因为,人们最关心与自己同等地位的人对自己的看法,即所做出的亲切、微妙及复杂的评价,研究表明,各种“会”的会员资格比等级制度、工资、晋级更能影响员工的行为。
以上,我们看到,“旧本企业的基本管理方法是如此微妙、含蓄和内在,以致局外人往往认为它是不存在的。它的实质与西方企业的管理方法迥然不同”。日本的企业文化是日本的企业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它深深地植根于日本文化的沃土之中。正是日本文化的群体特征所反映出来的日本人的行为模式,即集团归属原则和重视群体内部和谐统一的原则,在当今日本企业文化中得到了延续和发展。
日本的企业文化在形成之后又从大政方针、行为规范方面极大地制约着日本企业的经营战略目标和方式制约着企业员工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正是有了“顾客满足度最大化”的指导思想,日本企业在经营方针上把质量、服务放在工作的首位,员工也以钻研提高技术、保证高质量和完善的服务为规范正是有了“职工幸福最大化”的经营宗旨,日本企业才不追求眼前浮利,而着重于企业稳定发展的长远目标正是有了“对地区、社会、国家、人类负责”的优秀企业文化,日本的企业才形成了巨大的凝聚力,树立起良好的“公司公民”形象正是有了“进取和创新”的企业精神旧本的企业才能成长壮大到今天的规模。也正是有了共同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日本企业的员工才形成了巨大的“合力”,发挥了“整体效益”,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使得日本经济快速腾飞。日本经济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活动中必不可少的“软件”,是企业事业取得成功,企业员工得到幸福生活的社会需求和实现自我的有力手段。“以史为镜,可知兴替矣”,这是一千三百多年前,李世民和魏征一段对话中的摘录。先人早已告知我们,要学会从历史中去吸取教训,避免走错路、弯路。带着五千年积淀下来的智慧,经历了改革开放的中国人已经学会了突破各种困扰,只求发展“发展”之本身,抛弃了不必要的意识形态束缚,中国的大国之路必将稳步向前!
第二篇:《大国崛起》英国日本篇——观后感
《大国崛起》观后感——英国、日本
今天的中国,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作为中国青年应该要了解历史,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观看《大国崛起》的英国篇和日本篇后,我对此小有看法,从中英国和日本的势头,看出了当时中国更多的不足,就此对部分内容谈谈自己看法。
一、英国工业革命——国情与思维方式
当时英国已经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由于自身国土过小,物质资源不够丰富,于是走殖民掠夺道路,积累了雄厚的资本,开拓海外市场和廉价原料产地。由于市场之大,当时的生产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巨大的需求,而且利润是资本的第一要义,资本家朝思梦想要降低成本,这就迫切需要一些更先进的机器来提高生产效率,这就给予了工业革命动力。
英国急需进行资本输出,一切对有利于获得高利润的事物都是优先考虑和发展。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蒸汽机的使用需要燃烧大量煤炭,造成的环境问题十分突出,有人已经意识的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但工业革命却未曾放缓。另外,英国对大清商谈通商请求时,只要不超过国家尊严的底线,愿意为成功通商付出一切代价。由此可见,发展优先正是英国人的思维方式。
当时的大清,经历过康乾盛世,丰衣足食,国泰民安,算是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在世界上依然处于大国地位,不可动摇,没有列强敢贸然对大清开战。在物质基础稳定的情况下,国民是更趋向于得到精神需求。
古有陶渊明的《桃园源记》,更多的人是希望在一方安乐的生活,即使生活条件不太好,也不愿意活在一个**的社会。千百年下来,鬼神的思想一直禁锢着人类的思考方式。另外科学技术发展缓慢,没有过飞跃的发展,也从未经历过以科学技术为主导的重大事件,因此不晓得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朝廷的选拔制度一直是以文武为主,技术人才不被重视,更是没有“科学”这个概念,缓慢发展与不重视就不断循环下去。因此,新事物容易冲击到国人的传统思想,尤其是跨度大的新事物,往往还没体现出作用时,就被潜意识地认定会改变固有的生活方式,于是遭到国人的抗拒。
二、日本明治维新——学习日本一直是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其实这也不只是从明治维新体现出来。说日本善于学习,主要在于一是识时务者为俊杰,二是能学到深处,真正能为己所用。
从我国唐朝开始,日本就开始到中国来学习各种文化,仿效中国发展的道路。但在中国的鸦片战争失败和日本被美国黑船打开国门后,日本就意识到当时闭关锁国的中国已经不是自己的学习对象了,于是开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当时,虽然日本遭美国威胁,逼迫对美国开港通商,但日本能够稳住阵脚,捉住机会深入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给人一种“置诸死地而后生”的感觉。日本向西方学习的不只是科学技术,还有政治制度。明治维新推出的一系列政策都是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环境,另外大兴教育为科学发展提供条件。
中国在洋务运动之前,貌似都是只有从国外引进成品的事物,或是接受贡品。在被敲开国门之后,中国一开始还是沉醉于天朝大国的美梦中。在洋务运动伊始,中国看到的只是西方武器的厉害,唯一的措施就是设厂造西洋武器,没有其他配套的政策和设施。整个运动,中国就像一个突然遇险并且失去理智的小孩,并没有全盘的计划,而是盲目地急于求胜。
鸦片战争前,中国的政权更替都是由内患或是军阀战争所致,这就需要君主更要注重镇压国内的势力。而对外,中国发展之快一直是世界领先,从不受到欺负,泱泱大国,文化输出多,输入少。这样一千多年下来,正因为中国一直安稳,保守的思想不断积累下来,比其他国家要长得多,导致了我们要学习不堪的中国近代史。因此,我认为一个国家要发展,一是要着眼世界,二是思想要先进。
第三篇:观大国崛起之日本篇有感
观<大国崛起>之日本篇"百年维新"有感
大国崛起系列纪律片中,关于日本那一集的介绍被命名为"百年维新",即日本仔黑船事件之后百年的维新历史,其中包括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与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创伤。这一标题使我联想到中国维新派领导的"百日维新"运动,于是决定从中日对比的角度写这篇观后感。
首先从中国和日本的近代史来看是有许多相似性的,如黑船事件与鸦片战争,中日分别因英国与美国的外来武力侵略而被迫打开国门,结束漫长的闭关锁国时期,同样面对西方文化、政治制度的倾入进行过抵抗与积极学习。而中日近代史上出现的结果迥异,一个沦为半殖民半封建国家,丧失主权,一个率先摆脱帝国主义侵略并成为亚洲地区唯一一个侵略者。在我看来结果的不同应该有以下几个原因。
中日在开国事件之前同样处于闭关锁国状态,但程度不一样,中国作为一个地大物博,以自然经济做主导的国家,完全有能力实现全方位的闭关锁国,而日本作为一个物资并不丰富,土地较为贫瘠的地区,需要来自外界的补给,他也因此保留了与荷兰、中国的贸易往来,保留了与外界的消息往来。这一切都使日本在初次接触到工业文明的成果时,不至于惶惶不知所措。
日本对于近代西方先进技术、制度、思想时的态度也与中国不同,如果把两个国家分别看成一个整体,日本就是一个积极甚至愉悦地接受工业文明的学习者,而中国庞大的反对势力与弱小的支持势力对比下来,使得中国在接受与拒绝之间摇摆不定,最终成事不足。
政治课上讲过,文化是对政治经济的反映,文化与政治经济的改革相辅相成。这样看来,日本明治政府的建立,也成为日本优于中国的一重大原因。一个全新的政府自然更易于接受和改革,就如同一个刚刚成年的年轻小伙一样,日本明治政府急于证明自己的能力,耗全国力量来推动日本工业的发展与西化,在日本推动改革的力量大小是在中国无法匹敌的。相较之下,一个激情洋溢,壮志凌云的日本政府比一个稳定但落后腐朽的清政府,要有活力的多。
大和民族是一个崇尚强者并善于学习的民族,当明治政府拿出百分之二的收入进行各国游历考察时,他们经历了如片中所说的"始惊、次醉、终狂"的心里,于是当他们看到与日本国情相符的德国君主立宪制时,他们毫不犹豫的拿来学习、复制。在文化上也一样,中国的四书五经与西方的工业文明、科学技术,对他们来说同样是舶来品,自然会选择更强更有力的学习。除此之外,日本的学习是一种融合,他们将已有的文化与新得到的知识交错在一起形成了日本独有的近代文明,同时也为日本的工业化之路打下思想基础。
当然,日本的拿来主义与全面西化的政策也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在面对社会问题时日本采取了简单有效快速的举措,这一点不仅得益于日本政府官员的领导能力,更在于日本作为一个岛国所具有的灵活性,这一点又是庞大的中国所无法做到的。
从历史人物的角度来看,日本拥有像涩泽荣一这样的政治家和商人,带给日本思想上的巨大鼓舞。试想一下,如果中国的洋务派官员象涩泽荣一这样弃官从商,那么中国流传多时的轻商主义将不再成为近代民族工业的阻碍,甚至会引领中国近代商业化的潮流,就像日本在明治维新改革中做到的那样。
再从客观原因上看,英国选择攻破中国大门而不是日本,自然是因为地大物博的中国比小岛国日本有吸引力的多。所以我们不妨说中国的存在,吸引西方帝国主义的目光,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日本,给了他们学习和改革的时间。
总的来说,日本的近代化与工业化的发展,就像就像一列飞驰的火车,从黑船事件开始日本踏上了发展的铁轨,自此之后,在明治政府的领导下,逐渐加速行驶,即使途中有过矛盾与障碍,他始终未停下步伐,而是越行驶越平稳,最终得以摆脱帝国主义侵略,跻身帝国主义行列,成为亚洲惟一一个殖民者。
第四篇:大国崛起 观后感
大国崛起之根基
历史的风吹呀吹,将荣光不停沐浴着片片土地,在这个蓝色的星球上我们见证了太多的兴衰,它演绎了一曲又曲壮丽绚烂的歌曲。无论在哪里我们从未停止前进的脚步,历史的巨轮不断转动,如果将进步和改革的春风拒之门外就会受到无情的鞭策,如果不思进取和只知呻吟,等待的就是被世界强大的势力吞噬。
大国崛起,最重要的剖析在于这个“大”字,大指的不是土地而是一个力量的比喻,这个大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就是一个强国证明。在这个纪录片中我们看到了太多的国家崛起和衰落的历程。无论是东方国家还是西方国家,想要崛起就必须求得变革。在生活中苦苦挣扎的生命,因为落后和无知、因为腐朽的制度,经历的心酸和牺牲。历史纵然老是把可口的果实放在面前,可是驱动力量的却是需要用脱胎换骨的苦痛去换得。
大国崛起以审视的目光和全球的视野解读了从十五世纪以来九个世界性的大国崛起的历史。读这本书好像是经历一个具有历史味道的穿越之旅,将几百年时光的壮阔画卷铺展开来了。
历史之鉴·知规律明兴替
我们生活的环境,日升日落潮涨潮落,从四季到十二年的景色轮回,历史的发展轨迹总是有迹可循并且遵循一定规律。历史上的强国无论是怎样发展起来:政治原因、经济原因、文化发达等等都没有能有一直维持霸主地位。十五世纪以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等这九个国家用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大国诞生的条件。荷兰:无穷无尽的资本力量可以创造神话;英国:国家需要科学和文化的支持;法兰西:武力并不是唯一一个成为王者的因素;德国:统一团结的力量可以令国家强大;美国:寻找属于自己发展道路才是最重要的;苏联:智慧和勇气在变革的道中缺一不可……
无论用什么力量撬动世界,我们都需要明白只有不断把握时代风向,求变求新才能利于优势的地位。以上国家虽然时间历史的节点不同,但是都有着相似的状况。首先,突破在国家发展是必须的无论变革的思想是彻底还是不彻底的都可以为过国家的变革奠定基础。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历史对于我们的教训不仅仅宝贵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通过分析让中国在未来处于更有利的地位。
如何解决变革、崛起的难题
让我们把眼光转到新时代,我们身处的21世纪。一个全球化不断冲击交流的世界,在一个和平的时代我们一直走在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面。中国走过了惨痛的时代,不堪回首的痛苦记忆和没有发展的中国要想保持不断进步和发展,就必须用自己全部力量进行民族复兴,用全副武装的状态融入到世界竞争的潮流中。中国拥有自己深厚的文化根基,具备了一个大国发展的条件。现在不仅仅以军事等硬实力来评判国力,更有以文化等软实力来辅助国家力量的发展。
除了重视中国各个方面的发展:要勇于开拓创新、开放胸襟和学习姿态、重视文化科技经济教育等,我们更要重视中国特色发展的道路:求真务实,培养人才。整体提高我国的国民素质,将不断完善和不断进步作为发展的目标,在改革的道路上永不停歇……
最后,崛起不能只是空谈和研究,在纸上得来终觉浅薄,唯有实践才能走出中华民族的永恒崛起,保护根基发展人才,用实干振兴祖国。
第五篇:大国崛起观后感
大国崛起观后感(精选多篇)
《大国崛起》之风云新途观后感
通过看视频《大国崛起》之风云新途,我对苏联的崛起及解体有很深的感想。苏联的发展历程对中国的发展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我们应从中总结经验与教训,来更好地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
苏联的迅速崛起是20世纪举世瞩目的大事。作为一次新的伟大实践,它的经验和教训,是人类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因为,对历史的判断,必须用大尺度来衡量,社会变革的完成可能需要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只有不断地积累经验教训,才能走上成功。今天,俄罗斯已经走在了民族复兴的道路上。
苏联的富强之路,主要集中在列宁
和斯大林两个人身上。在该片中有这样的描述:俄罗斯是一个崇尚英雄、需要英雄,同时也是英雄辈出的民族。在历史上,政治家的个性气质曾决定性地影响了整个国家的命运。彼得大帝的改革,拉近了俄国和当时欧洲强国的距离;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改革,造就了一大批独立思考的俄罗斯知识分子;列宁对革命的执著,使这片土地勇敢地承担起为人类开拓新航道的历史重任;斯大林对工业化速度的执著,把这个民族从法西斯手中挽救出来一跃成为世界大强。
列宁领导了十月革命并最终取得了胜利,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执政的苏维埃政府,探索了一条国家发展的新道路。在这种背景下,1921年3月,列宁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并且首先从解决农民问题入手,变余粮无偿征集为市场买卖,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在商业领域,苏维埃政权宣布恢复国内自由贸易,重新建立银行系统。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涉及商业、减税、允许小型企业存在,这一切都是为了使经济复活。我们今天看来这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想要革命就要先学会生存,要生存就要吃饱,要吃饱就要发展好经济,要发展经济就要建立合适的经济政策。可是在当时,革命的指导思想来自马克思,而马克思认为市场是资本主义的东西,所以当列宁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时,要具备多大的勇气的决心。事实证明列宁是对的,新经济政策为十月革命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另一方面,斯大林也为苏联的经济复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提出了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发展的两个五年计划是斯大林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苏联先从一个农业国转为工业国,后又跃居成为世界工业生产第二名。用了不到二十年的时间,苏联就走完了工业化道路。美国总统罗斯福也曾借鉴苏联成功之法,将自由市场经济中加入政府干预的
手段使美国经济得到复苏。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虽然苏联当时已跻身于世界前列,但正是由于斯大林把所有生产、运输、销售都按国家计划来执行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和以农养工的政策,给苏联带来了更严重的问题。首先是经济发展畸形,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重工业的发展。其次,斯大林模式的高度集权对于苏联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最重要的是人民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和苏联的工业一起同步发展。到斯大林逝世的时候,人均的粮食的产量、人均的肉类的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时代的水平。这样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策弊端在当时没有得到及时修正,最终导致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机会丧失了。
再来谈中国的经济,中国经济有两种经济模式: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计划经济的目的是消灭计划,市场经济的目的是融入计划经济,老百姓是市场经
济的主角。计划经济提倡无私奉献,市场经济实施有偿服务。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 1
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有两条腿。只有两条腿协调起来了,才能走得又快又好。
要想避免苏联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关键是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推进循
环经济发展模式, 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利用少、环境污染低、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方面, 要研究、开发和推广新能源、新材料, 广泛采用符合域情的污染治理技术和生态破坏恢复技术, 包括投资少、效益高的废水处理技术、城市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技术、固体废物的无害处理技术
等, 全力推行清洁生产。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实行经济结构的战
略性调整, 淘汰落后的工艺设备, 关闭、取缔污染严重的企业;变传统工业“资源
—生产—污染排放”的发展方式为“资源—生产—再生资源”的循环发展方式, 促
进以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为特征的绿色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使其成为
先进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保护环境的最佳“结合点”。
此外,我们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坚持走中国特色
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
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
看完了该片,我觉得我们要吸取苏
联的教训,借鉴有利的经验,为同为社会
主义的中国走上复兴之路寻找道路。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也曾或多或
少的受到过苏联模式的影响,取得过成功,但也走了很多弯路。所以我们应以科
学社会主义理论作为指导,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只要我们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更快更好地发
展,使国家更富强,人民更幸福。
大国崛起观后感
《大国崛起》是中央电视台在早些时候拍摄的一部纪录片,主要讲述了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力的一系列国家,分别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格兰、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的发家史。在每一个大国崛起的历史中都有其貌似不同的表象和惊人相似的本质。抓住现象看本质也是我观看这部纪录片 的最深感悟,每一个大国崛起的背后故事才是最值得我们去思考的真谛,才是我国发展所要吸取的宝贵经验或者是深刻教训。
勇于探索未知世界——对于西班牙和葡萄牙历史的感悟
哥伦布在伊莎贝尔女王的资助下发现了美洲大陆。麦哲伦第一次完成了环球航行,从而将原本割裂的世界联系成为了一个整体。而西班牙和葡萄牙这两个原本处于欧洲边缘的小国也在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中发现了新的宝藏,依靠新航线和殖民掠夺成为了当时最强大的两个世界性大国。
资本的力量——对于荷兰历史的感悟
荷兰原本是一个以捕鱼业为主的北欧小国,面积仅相当于两个半北京的大小。就是这样一个弹丸之地的小国,却奇迹般地成为了17世纪称霸全球的世界大国,其就是依靠了资本的力量-现代金融与商业制度的创新与建立。他们凭
借全球最早的股份公司-东印度公司,论断了当时世界贸易总额的一半之多。凭借对资本杠杆的运作,找到合适的支点,弹丸之地的荷兰也可以举起整个地球!
制度创新的重要性——对于英格兰历史的感悟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伊丽莎白一世带领英国对海洋的探索和贸易,给英国带来了崛起的最初资本。但社会的发展使得原有的社会制度逐渐的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最终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建立的君主立宪的制度。奠定了日后工业革命,崛起为全球第一大殖民帝国的政治基础。
武力不能真正的征服世界——对法国和德国历史的感悟
法国是欧洲大陆上的传统强国,路易十四国王在17世界建立了绝对王权,拿破仑将其强国地位推上了顶峰。19世纪末的德国与17世纪的法国惊人的相似,亦是崇尚武力,加紧对外扩张。然
而武力的压迫不能使其他国家真正的臣服,强权政治也使国内长期动荡,最终以国王被送上了断头台而告终。由此可见,只有保证与他国的友好相处以及让人民享有足够的自由权利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穷则思变——对日本历史的感悟
19世纪中叶的日本和当时的中国一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来自西方国家殖民扩张的挑战。他们选择了反思自己落后的根源,派出政府高官到欧美各国考察,探索尝试国家制度的变革-明治维新,伺候开始了国家工业化,逐步崛起为新兴的东亚殖民大国。
敢于不断反思——对俄国和美国历史的感悟
苏联和美国是20世纪两极格局中的两大超级大国,但时至今日,两国地位已是今非昔比,当代的俄罗斯只有在军事实力上还勉强可以和美国抗衡,而经济实力已经完全不能和美国相提并论。苏联的衰落警醒着我们,一味刻板 的计划经济,过于严重的中央集权,终究会导
致与客观实际的脱节,随之而来的衰落也就在所难免。反观美国,也曾在20世纪20年代出现过因垄断导致的经济危机,但美国人懂得反思危机的根源,反思现有的政治经济制度,并出台了一系列消除垄断,保障工人权利的政策,稳定了社会,从而取得了持续的繁荣。
纵观各个世界大国崛起的历程,都是多种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都与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改革,吸取外来的科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由此反思中国的发展,“淘汰落后促先进”,中国若想崛起,就绝不能像清朝时期安于现状,闭关锁国。“世界上没有劣等的民族,只有劣等的制度”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文化的劣根性,中华文化中有陈腐的垃圾,其他国家或民族的传统文化中也都不可避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目前发达,其原因包括西方社会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成为其发达奠定的
制度基础,但是也要看到,这些国家曾经的殖民历史对世界文化和资源的破坏,这就要求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不侵犯他国利益,实现本国的和平崛起和世界的良性发展是不容易的,但我们正在向着这个“不容易”努力。
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现在只有长期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能促使国家和民族走向民主富强之路。在发展的过程中积极吸取他国的经验教训,吸收消化,探索出能够适应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取得国力大发展的同时,确保政治经济的稳定发展,切实提高人民权利,也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的表现。在发展中不断自我反省,寻找体质制度的缺点,通过改革促进制度创新,确保满足生
产力的快速、稳定提升。
作为一个当代中国的大学生,努力发展自己,对国家的发展做出自己微薄 的贡献,是对祖国应尽的责任。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国家的繁荣需要我们每一个青年的努力,国家的未来需要我们每一位青年的汗水。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我的文化素质,提升自己对国家的荣誉感和使命感,积极投身农村以及中西部等发展不平衡地区,用于担负起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自存高远,脚踏实地,共同实现中国的和平发展与稳定繁荣,共同实现中国的崛起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观>感想
看完《大国崛起》的系列纪录片后,纵观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九个国家相继称霸世界,并日益成为超级强国的历程的确很值我们中国人进行深入的反思。它对我们崛起的中国建设全球性的强国具有很高的借鉴意义。
作为一名中国人,看到别的国家在过去的时间里都纷纷崛起并成为世界性大国,心里未免有些伤感,因为我们的国家在别的国家纷纷崛起的时候,却正
遭受着中华民族最为深重的灾难时期。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中国一蹶不振,虽然我们曾经是屹立在世界上的强国,但那是封建时期,在新时代来临的时候,中国要再次崛起,成为一个大国一个强国,些通过不同手段崛起的国家便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典范,所以我认为,这《大国崛起》纪录片不对国民教育有非常深远的意义,而且就历史教育方面也有很大的意义。
中华民族正在重新地振兴自己,正在重新地走上国际的舞台,正在开始发挥一个重要国家的作用,因此,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如何能够从别人经历过的那些个风风雨雨当中能够体会到一些历史的启示,别人是做出过哪些成功的事情,而又犯过哪些错误,这些对于我们今天的中国来说是非常非常必要的,是我们现实的一种需要。在这些国家里,以英美法德日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大国发展之路,以及苏俄的强大之路,对正处在综合国快速上升中的中国,有着巨大 的借鉴意义。
首先,从这部纪录片里,他们的经济制度是值得中国借鉴的,总的来说,在国家指导下的自由发展的经济制度,是相对较好的经济体制。而美国在大萧条期采取的经济恢复措施,包括增加国家支出从而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对中国目前面临的经济社会问题,都依然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其次,比较这些大国的政治制度。尽管这些国家的政治制度在成为的过程中,都是向着更公平、民主的方向发展。但是,它 们 的 政 治 体 制 依 然差 别 巨大。如 最 后 一 集 《大 道行 思 》中,被 采 访 者,法 国 戴 高 乐 基 金会主席伊夫盖纳所言:个国家的体制应该适合那个国家和人民的情况。中国的政治道路,只能从自己的历史中去反思。从汉初的景之治到清朝的康乾盛世所有的盛世都具备一个共同点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军事强大。
一个散乱的国家是不可能强大起
来的;而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复杂的地域、民族关系,注定了唯有中央集权,统治阶层具有强大的控制力量,才能够保证国家的统一;更进一步的,才可以有能力去干预经济的运行。这也正是当今的中国,要确保台湾不独立,坚决打击东突等分裂势力的原因。西方执意推销的多党制,对于中国来说,也看不到任何的好处。而且,一党的内部,也可以形成多种力量制衡,同样可以保证党的健康发展。况且,七千多万党员中,毕竟大部分还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也只有具备这么强大群众基础的共产党,才有能力领导中国的大国之路。
最后,比较这些大国的文化。英国首相丘吉尔有这样一句名言:“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肯失去一个莎士比亚。”一个国家的文化,是民族之魂,发展进步的保证。无论是英美法德还是苏俄,在它们国力崛起的过程中,都可以看到背后推动这种上升的力量文化。无论是科技上的发明创造,经济上的探索
发展,还是管理上的开拓创新,都包含着思想、文化的底蕴。中国拥有伟大的文化传统和智慧,中国人具有发展所需的聪明才智和坚忍不拔的优秀品质。很高兴地看到,仅仅通过三十年的发展,依靠技术引进和创新,中国在很多领域已经大大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而最近几年,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表现,则更体现了高超的智慧。不仅仅是美国,中国也已经可以轻松驾驭大国之间的微妙关系,懂得了巧妙周旋和借力打力,技术之高超,甚至更胜美国一筹。而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儒家文化,也随着众多孔子学院在海内外的建立,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这不仅让更多的人听到了中国的智慧之音,而且反映了中国正统文化的强盛。这是世界公认的。
个大国的崛起标志着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实力的增强。一个民族要成为一个大国,则要有自强的精神,这样才能够自立,才能够称的上
是一个国家才能够赢得其他国家的尊重。
《大国崛起》让我们更加体会到要发展,要崛起,决不能仅凭一腔热血,要通过借鉴他国的发展精要以及教训。我国拥有悠悠五千年的历史,但是要实现现代化,要实现民族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自立并且不受他国欺辱,就要学习他们,我已经能够体会到这部纪录片想要告诉国人,想要告诉我们青年学生,要实现国家崛起!少年强则国强,我相信我们国家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够实现更为强大的崛起,那一天大国崛起的影片中将会留下中国光彩夺目的身影,中国崛起!
大国崛起之帝国春秋
2014106025新闻学张婷
当今世界大国之林,德国是一束奇葩。它沐浴着古典哲学的理性光辉,享受着古典音乐的纯粹陶冶,它携带着军国主义的传统,是两次世界大战的发源地,它曾长期陷于分裂之中,它是现代
大学诞生的地方。优雅和战斗,文明和狂野,种种对立的概念在德意志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
1806年拿破仑轻易攻进勃兰登堡门时,守护德国国门---勃兰登堡门---的和平女神作为战利品被运回了法国。屈辱降临,唤醒了深藏在德意志人民心中的沉痛记忆。在邦国林立的时代,德意志人民充当着欧洲各国的雇佣军,在自己的土地上自相残杀。在威尼斯人们会说这是奥地利,在柏林人们会说这是普鲁士,德意志,伟大的德意志,究竟在哪里?这个问题没有人能给出明晰的回答。
德意志的诗人们,用诗句探寻着这个民族的未来,德意志的音乐家们,用音符抒发抗争的激情,德意志的哲学家们用理念激发着至高无上的民族崇拜。在法国大革命思想的冲击之下,德意志人民开始寻求,希望建立一个统一与自由的国家。俾斯麦应时而生,在民族复兴的进程中,他纵横捭阖,用尽外交手
段为德国争取到相对和平的发展环境,他将一生都奉献给德意志的统一与发展事业。这个特殊人才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德意志的崛起,早就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决定了。
德意志在发展过程中高度重视国民素质的培养,并以此作为国家振兴的基础。这种培养十分全面,从小学到大学,正如威廉三世所言“这个国家必须以精神的力量来弥补躯体的损失,正是由于穷困,所以要办教育,我从未听过一个国家办教育办穷了办亡国了”,从它的最高统治者到他的平民百姓,全部都重视教育。19世纪中叶的德国已经有相对现代的小学,它规定上学是免费的,而不上学是要受到处罚的。伴随而来的是科学而合理的科目:自然科学,算术,德语,宗教,体操。在古典音乐的滋润和古典哲学的光辉照耀之下,小学生们从课堂上了解着这个地球,地理上的大发现,科技上的新发明,还有深刻的民族教育,学生自小便明了:学习,不仅
仅是为自己,更是为这个积贫积弱忍受屈辱的民族。
世界上第一所现代大学------柏林洪堡大学,是当时国王拿出自己最后一点家底,捐出王子宫做校舍而建成的。这所科研和教育并重的大学,在当时有来自国家强有力的物质支持,更为可贵的是,国家有规定,国家必须对科研和教育提供物质支持,但是不能干涉科研和教育。同时拥有国家保障和充分自由成就了德意志的科学家。科学家处于自我意志而献身于科学事业,自然会将个人利益置之度外,这种献身精神也成为德意志崛起为大国的关键因素之一。
全民教育为德国提供了高素质的国民,大学给德国带来了创造发明,智力成为这个国家发展的依靠。这一点无疑为世界大国树立了良好的榜样,科教兴国才是硬道理。见贤思齐的古训不是只对人而言,国家亦要善于学习他人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当下中国教育体制存在各种问题,学校普遍呈现出浮躁气息,在社会转型期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位置时,我们承认这种浮躁是正常的。可是中国现在的教育会将这个国家带向何处,填鸭式的小学教育,呈现高中教育趋势的本科教育,从小被各种学习班各种辅导所包围的小孩,面对飙升的房价饱和的人才市场惶惶不可终日的大学生,还是因为各项挂钩而来的各种论文抄袭各种学术腐败,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各种问题令人担忧。科研和教育要想得到发展,是必须有强有力的国家基础为后盾的,我们的国力渐强,科研教育有所发展,但是制度缺陷带来的尴尬和损失,是我们必须正确面对并积极解决的。德意志还充分认识到国家机器的作用,把国家视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由国家制定政策和法律,引导经济运行的方向。德意志的国家福利制度更是客服自由市场经济弊端的
灵丹妙药。和西方各国的福利制度相比,我们国家做的实在是太差。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
者而改之。这样明了的道理早在群雄逐鹿的春秋时期就经由我们的孔圣人之口,缓缓念了出来。两千年后的我们更是没有借口推托的。市场经济给我们带爱了巨大的繁荣,而问题层出不穷,贫富差距扩大,看病难,买房贵,人民幸福指数下降,安全感缺失,信任危机,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
德国的可贵还在于他敢于直面自己历史上沉痛的一面。俾斯麦一生建立军队,但不用军队侵略他国,他深知动荡只会毁了各个国家,唯有和平,才是德国和整个欧洲大陆不断发展的正确道路。然而历史之所以耐人寻味就在于它的微妙和复杂,俾斯麦死后,没有这样一位铁腕人物权衡在德意志和欧洲各国之间,德意志逐渐失去理智。普鲁士时代就极度强烈的军国主义被召了回来,和德国先进的科学技术相结合,侵略性暴露,失去理性的德意志战车迅速发动,开始了它争霸世界的征程,人类历史上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就这样形成。第
一次世界大战波及33个国家,死亡1000多万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波及61个国家,死亡5000多万人。战后,柏林最繁华的商业街上保留着一座被战火炸得遍体鳞伤的老教堂,教堂前方矗立着名为柏林的钢铁雕塑。德意志,它在哪里,德国人还没有为世界做出回答,可它是必须回答的了。1970年,刚刚上任的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顶着冰凉的风,这位二战中反纳粹的斗士,对着二战中无辜死去的犹太人纪念碑,他跪了下去,不必这样做的他替所有必须跪而没有跪的人跪了下去,跪下去的是勃兰特,而他背后站起来的却是整个德意志民族。
现在,当我们高喊着德意志战车威武,为德国足球的胜利和进球狂欢时,当我们为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所激励不断向前时,我们已经原谅了德意志,原谅了他们犯下的罪行,是它诚意的接受了自己历史上沉重的一面,勇敢的面对了自己的罪恶,才为自己重新赢得了世
界的尊重。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我们需要的永远都是真诚诚实真实,真的猛士是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面对淋漓的鲜血的。我们的国家在过去30年里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可是历史还有太多遗留问题,人民需要回答。
自由,民主,和平,统一,这些个激动人心的词语,依然是我们不息奋斗的动力。吾心目中自有一少年中国在也。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中国,与国无疆。
响应委党组和机关党委号召,近期在委培训教育网网上课堂收看了大型电视记录片《大国崛起》,深受启迪,感悟颇多。
这部记录片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讲述了500年来9个世界性大国兴衰更替的历史故事,再现了大国引领世界文明的辉煌过程,展示了世界大
国风云激荡的的历史画卷,揭示了大国崛起之路在于改革和发展这一基本规律,让人们在领略了世界经济史和文明发展史历史魅力的同时,感受到了世界文明成果给全人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的巨大变化。
《大国崛起》见证了世界强国崛起之路的因果轮回给我们以深刻启示:海外扩张—国际贸易—海上霸权;商业信用—商业规则—商业繁荣;科学技术—工业革命—自由竞争;法国革命—民主平等—独立自主;全民素质—国家主导—经济腾飞;明治维新—现代化—经济奇迹;新经济政策—计划经济—工业化;市场经济—国家干预—世界霸主。
《大国崛起》留下的各具特色大国变革发展之经验教训引发我们深思:先发世界大国创造了贸易、科技、工业、市场经济等文明成果,实现了率先崛起,同时也为后发国家提供了开启崛起之门的钥匙。后发世界大国在学习先进国家经验的基础上,将本国文化和现代文明
~ 26 ~
进行融合,寻找到了国家主导工业的发展方向和改革模式,实现了现代化和经济奇迹。美国从欧洲汲取营养,将自由市场经济与国家干预有机结合,创造了自己的跳跃式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经济腾飞之路,演绎了现代经济发展的神话,实现了21世纪第一世界经济大国和世界霸主地位的梦想。
《大国崛起》昭示了世界大国崛起之迷值得正在崛起中的国家学习借鉴:技术创新奠定国家崛起物质基础,思想创新提升国家崛起人文精神,自主创新增添国家崛起动力源泉,体制创新提供国家长治久安重要保障。
读史使人明智,读史使人感悟,读史催人奋进。《大国崛起》像一面历史宝镜,折射出世界经济文明之光;《大国崛起》像一座明亮灯塔,照亮了世界历史未来行程;《大国崛起》像一个接力棒,将崛起之棒从西方传承到东方;《大国崛起》给世界各国提供了如何奋力崛起的前车之鉴。
~ 27 ~
中国是一个正在崛起中的大国,应高举改革开放大旗,走现代化发展之路,学习借鉴先进国家经验,创自己独特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早日实现大国崛起之梦。
~ 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