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寨村美丽乡村申请
双照街道办事处小寨村
关于建设“美丽旅游乡村”的申请
为提高农民群众的收入水平,推进城乡统筹,提高城乡一体化水平,双照街道小寨村党支部、村委会在广泛听取干部群众的心声和意见的基础上,经过两委会干部和群众代表的反复酝酿讨论,结合我村当前实际情况,依托华夏农业生态文化产业园,实施旅游兴村战略。特申报关于建设“美丽旅游乡村”的品牌规划和设想,望得到上级支持。
一、人文深厚,地理优越,发展环境良好。小寨村位于五陵源旅游路两侧,东邻咸阳市城西快速干道,辖区有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上官皇后陵寝,处于秦都区华夏农业生态文化产业园的核心区,交通便利,人文和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旅游前景广阔。随着华夏农业生态文化产业园的蓬勃发展,目前在小寨村进行土地流转的企业已达6户,流转土地1200亩,栽种各类苗木花卉上百类,建设日光大棚、鱼塘等景观设施多处,生态餐厅、采摘农业逐步建成,初步形成了
绿树掩映、红花绿草、亭台楼阁、美景如画的生态环境,为小寨村发展“美丽旅游乡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基础牢固,前景辉煌,群情民意迫切。随着土地流转政策的深入推进实施,我村70%的土地已经流转到华夏产业园6家企业手中。在与企业签订流转土地合同的未来15年内,村里大部分群众在此期间已经成为真真正正的“失地农民”,村里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除了一小部分在这些企业务工(以短工为主)之外,其他农民无工可做,收入得不到进一步提高,对家庭和睦、社会稳定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为此,村两委会组织干部群众多次到礼泉袁家村、渭城大石头村学习取经,集思广益,拓展思路。决心利用我村现有的资源和优势,依托华夏农业生态文化产业园,大力发展农家休闲旅游产业,进一步增强村级积累,延长产业链,带动全村群众致富奔小康,让群众分享发展成果,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三、以点带面,精心谋划,打造美丽品牌。“美丽旅游乡村”必须以美丽为基础,以旅游为产业,实现环境更优美、农民更富裕的目标。村两委会做出这样的决定之后,我们没有守株待兔,而是主动出击,积极行动起来,对全村的硬件基础进行升级改造,大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工程,组织
群众义务投劳,大刀阔斧的进行环境卫生综合治理。2013年10月至今,全村清理门前柴堆320户,砖堆120余户,清理闲臵已久的空余宅基地30余处,整理排水沟3000多米,建造文化墙300多米,对村级活动阵地进行了综合改造,村主干十字建造健身广场1处,村容村貌有了显著提升。制定乡规民约,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和对发展的认同感得到广泛提升,建设“美丽旅游乡村”的思路更加成熟,基础更加完备。
与此同时,我们深知旅游服务产业涉及土地、文物旅游、卫生、食药等方方面面,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倡导、支持,离不开基层干部群众万众一心、和衷共济、任劳任怨的苦干、实干。目前,我们考虑以村委会为主导,在群众中选择勤快、干净、有一定经营管理经验、有强烈发展需求的农户,在村委会的统一引导下,先发展几户较高档次的“农家乐”为试点,创出小寨村的品牌。随后,根据试点情况,对村上进行整体规划,逐渐引进各种民俗特色,也可以考虑引进资金,科学规划布局,逐步打造有特色、有特点,能吸引人、能留住人的美丽旅游乡村。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如火如荼开展之际,我们小寨村两委会决心以打造美丽旅游乡村为重点,以让农民群众生活得更舒心、更美好、更富裕为目标,着力打造品牌,真正富裕百姓。亟盼上级政府给予政策扶持支持,恳请各级领导能够伸出援助之手,答疑解惑,指点引导,让我们脚踏实地,少走弯路,扎扎实实的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特此申请。
双照街道小寨村党支部
双照办小寨村委会
2014年4月10日
第二篇:建设美丽乡村 共享美好生活 曲寨村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首诗,她拥有回味无穷的韵味;美丽乡村建设是一幅画,她散发着丰收果实的芳香;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首歌,她唱 响了农民群众的平凡与伟大!
建设美丽乡村 共享美好生活
——石家庄市鹿泉区大河镇曲寨村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纪实
曲寨村隶属于石家庄市鹿泉区大河镇,位于石家庄市西北15公里、鹿泉区区北5公里处,全村630户,3119口人。近年来,曲寨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跟时代要求,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全村的重点工作进行开展,逐步实现了“环境优美、生活甜美、产业富美、社会和美”的工作目标,全村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
曲寨村坚持工业立村富民理念,紧紧依托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工业企业。目前,全村现有两个工业园区,十余家企业,形成了以水泥、铸造、热电、电解铝为主导的产业格局,全村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曲寨村还拥有1个占地面积为760亩的农业园区,聘用了专业团队进行统一管理,使土地的种植效益得到显著提高。2015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78亿元,上缴国家税金1.7亿元,村民人均收入30000元。富民强村产业的大力发展不仅提高了村民的收入,也为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建设美丽乡村,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发力。几年来,曲寨村持续不断的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现已完成废弃坑塘整治1处,完成了村内5条主干街道、共4000米长的高标准硬化工作,完成了全村所有街巷的硬化工作,并在村内主街道安装路灯600盏,全村主干街道和大街小巷已全部完成亮化工作,村内电力线、通信线和有线电视线全部入地,保障了村民的生产生活需要。在绿化方面,曲寨村村庄绿化覆盖率达64%,环村地段2760米,宜林地段1760米,种植环村林带1560米,闭合度达88 %;村内6000米街道全部进行绿化;建设了5处公园绿地,绿化面积3200平方米,形成了绿树成荫、鲜花掩映的生态景观带。在农村环境净化工作中,曲寨村建立了完善的村庄环境管护长效机制,成立了物业公司,每年资金投入67.2万元,聘用了27名清扫和花木管理人员,对村内环境进行维护。村里产生的垃圾都进行了分类回收和无害化处理。为鼓励村民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曲寨村开展了“美丽庭院”创建活动,现已达到美丽庭院标准并挂牌的家庭504户,达到精品美丽庭院标准并挂牌的家庭320户,增强了村民爱护花草树木,维护村庄整洁的主动性。
建设美丽乡村,改善村民生活条件很关键。为此,曲寨村坚持“设计新颖、体现特色、功能齐全、方便生活”的原则,聘请石家庄规划设计院高起点、高标准编制了村庄建设规划,建成了别墅式住宅598栋、多层住宅楼9栋,全村630户屋顶全部使用了全坡、带檐口的设计理念。全部完成了厕所改造,修建了水冲式厕所,并组建了清理服务队,配备了1辆渣液清理车和2 名专业清掏人员。全村630户村民全部使用清洁能源,其中使用电能630户,使用太阳能 625 户,使用天然气 630 户,使用高效清洁燃烧炉具 630 户,清洁能源使用率100%。为保障村民饮水安全,曲寨村拥有饮用水水源3处,水质达标、水量充足,全村自来水入户率100%。在污水处理方面,曲寨村投资650万元建成了日处理能力4000吨的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覆盖全村630户,处理设施运行正常,村里的生活污水通过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重新流入企业回收利用,达到了节约用水和保护环境的目的。
建设美丽乡村,既要注重设施建设,更要注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曲寨村建设了富有特色的村庄标识,在全村设置了标准规范、精细美观的路牌、门牌、设施标牌等;绘制了1400平方米的文化墙;建成了占地160亩的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建筑质量全部达标,并且幼儿园还被评为石家庄市一级一类幼儿园,曲寨小学被评为省示范性小学;投资300多万建成现代化的图书馆,共藏有图书20000余册,电脑20余台,为村民学习知识,陶冶情操创造了有利条件。曲寨村还拥有3500平方米的村民服务中心、1200平方米的村史馆和占地6.5亩的互助幸福院,全部采用高标准设计和高质量建设;另外曲寨村建设了65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1处,配备了各种体育设施,组建了歌舞队,极大丰富了村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曲寨村设立了村民讲习所,已完成培训2000人次;建设了农村骨灰堂;制定了村规民约,成立了道德讲堂,大力弘扬尊老爱幼、遵纪守法、文明诚信等中华传统美德,每年一次在全村开展“五好文明家庭”创建和寻找“最美家庭”活动;使村民思想道德素质和村容村貌得到同步提升。曲寨村坚持把强化组织保障作为创建美丽乡村的重要手段,形成了村党委、村委会、村代会、村经济合作组织“四位一体”的治理架构,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机制,设立了便民服务室,实施为民服务全程代办制度,增强村级组织保障能力,全力提高村民满意度。充分加强党员队伍教育管理工作,今年已发展党员3名、储备村级后备干部1名,培养农户致富示范带头人2名;为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曲寨村建立了一个55平方米、规范美观的电商服务站点,配备了一名专业服务人员,完善了电商服务流程,配置了齐全的网购设施设备,提高了美丽乡村建设的信息化水平。现已在全村形成了党员干部队伍结构优化合理、村级治理机制健全高效、村内发展环境和谐稳定的局面。
美丽乡村建设,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载体,将有力促进农村自然环境、卫生环境、人文环境以及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深刻转变,也将为农村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深厚基础,这是时代的发展要求,更是曲寨村村民的殷切期盼,在未来的发展中,曲寨村两委和全体村民将继续奋发有为,书写更新更美的篇章!
锐意向前,风光无限,勤劳智慧的曲寨人正朝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迈进,一个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乡村正向我们走来!
第三篇:美丽乡村(高原村)
虹口乡高原村
虹口乡高原村地处都江堰市虹口乡北部,距离都江堰市区21公里,离虹口乡场镇3公里,属典型山区。全村有6个村民小组,建有5个安置点和1个集中居住区,372户,850人。高原村分为上、中、下三个坪,台地面积3985亩,现已种植 “三木药材”面积10000余亩、猕猴桃5000余亩,是都江堰市猕猴桃种植示范基地,单产名列全市之首,年人均收入16278元。高原村先后被成都市确定为“成都市远郊山区新农村建设典范”,并获得了“全国农业生态旅游示范点”称号,中央授予的“绿色小康村”称号,被确定为“全国科技示范村”。2008年被评为“成都市级文明村”。2011年3月被国家旅游局和农业部联合授予“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称号。2011年4月,虹口景区被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AAAA级旅游景区,申报的重要区域也是高原村。在创建文明村方面,村组干部不断努力,紧抓实干,具体工作情况如下:
一、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创建高素质的党员和干部队伍。
积极建设一支坚强有力的领导队伍,创建一支高素质的党员和干部队伍,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为把社区干部建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在具体工作过程中,成立了文明村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订出符合本居实际的创建工作实施意见等相关文件。“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村干部是工作中的核心,一言一行都影响着村民,因此,在文明建设的实践中,时刻把村两委班子及党员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来抓,坚持勤政为民,不搞特殊化,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多为群众谋福利。加强廉洁自律意识,秉公办事,为居民多办实事好事,树立党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根据工作实绩,从有利于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的角度出发,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民主制度,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规定凡属重大事情、如重大项目投入、大金额资金往来、土地征用定价等必须经村议事会讨论决定,并有会议记录备案,增加办事的透明度。全村级财务制度,接受民主理财小组监督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及时在公布栏反映当月收支情况,接受全体村民的监督。村委会制订了《高原村社区管理条例》、《高原村财务管理制度》、《高原村环境卫生管理规范》、《虹口乡高原村便民服务工作职责》、《高原社区治安管理条例》、《高原村安置点村民公约》等完善的管理条例,村委干部责任分工明确,村安置点管理规范有序。
二、发挥本地优势,壮大村级经济。
村社区把建设文明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增加党组织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的重要途径。充分利用地处萧绍连接处,交通方便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村级经济。村集体收入逐年提高,人均收入不断增长。积极鼓励村内居民提高农家乐服务水平,引导村民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也满足游客,从一产业向三产业的转型、从村民向景民的转变。高原村产业发展,形成了以第三产业为带动的观光农业旅游核心村,全村具有观光价值的猕猴桃和厚朴分别有1200亩和3000亩,覆盖整个高原村生态农业观光区。同时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乡村风情观光旅游活动,为当地带来了不菲的旅游收入。在白沙河畔打造的高原河谷,原滩欢乐营占地150余亩,为原生态的户外运动休闲场地,吸引八方游客。高原村作为虹口漂流的起点,2012年6月虹口景区被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管理中心授予了全国第一个“中国漂流小镇”称号。高原村拥有一条山地自行车环游道,2010年,被四川省体育局授予“四川省山地自行车训练基地” 称号。除每年举办的国际猕猴桃节以及山地自行车比赛、汽车越野比赛等各项赛事外,高原村每年还举办美食节、烤羊节、山货节等具有浓厚地方文化特色的节日,届时吸引了大量的周边及外地游客。
高原社区作为虹口乡旅游重点发展村,其基础配套设施较为完善,移动通讯和电力设施已覆盖全村,天然气也已引进入村,通邮、通电话。主要交通道路黑色路面硬化率已达100%。具有完善景区导览图及标识标牌。另配套的有旅游特色购物中心、大型LED屏、生态停车场、三星级旅游公共厕所。区域内有农家乐30家,五星级乡村酒店1家及熊猫连锁酒店,建设有大型旅游观光农民专业合作社3家。
三、改善村容村貌,美化生活环境。
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居委会也十分重视改善环境。为给村民提供一个舒适、安静、清洁、美观的环境,在环境整治方面舍得投入。高原村现已集中居住324户,700人,集中居住率达85%以上,地震后,采取“宜聚则聚,宜散则散,聚散集合”的原则规划布局高原村5个村民小组的住房重建,5个安置点整体风貌统一、协调、美观,建筑物外形整洁,庭院植物生长良好、叶面洁净,庭院内整洁。全村硬化道路13公里,其中沥青路面约6公里,水泥路面约7公里,路面平整、无破损、无坑洼、无积水,机动车辆摆放有序。小区环境清洁优美,绿化美观,环卫设施完善,设有村道路和小区保洁人员60余名,具体负责日常清扫和对设施的清洁维护,并设有固定的生活垃圾投放点,每日定时清运,无暴露、积存垃圾现象,定期开展环境整治工作。小区河道水质良好,无乱丢乱投现象,水面清洁,河道生态环境良好,河道沿河两岸干净整洁。高原村养殖业发展有家禽3500余只、家畜500余头,均在指定地点养殖,管理有序,无乱拉粪便、污染环境现象,农业管理有序,无露天焚烧秸秆现象。积极开展进行除“四害”活动,向村民宣传、教育各种除害办法,在每年春秋期间由村统一进行除害工作。
四、积极发展各种社会事业。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根据实际情况,由村主任领导该项工作。实行专人负责,设立各自然村联络员制度,及时了解情况,做好本村育龄妇女登记工作,进行定期保健检查,由综治办配合,及时掌握外来育龄妇女的生育情况。积极做好适龄青年的征兵体检工作,及时完成征兵任务,对于安置复员军人,优先考虑军属的各类要求。妥善照顾好五保户、困难户,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100%,养老保险参保率100%,义务教育普及率100%,无辍学现象。村民的福利待遇日益提高,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率95%。高原村村级活动中心设有村级管理办公室、便民服务站、劳动保障服务站、计划生育服务站、农家书屋、科技信息服务站、电子阅览室(免费提供上网服务)、老年活动中心、志愿者服务站、治安管理办公室、广播室及医疗服务等服务站点,站点设施完善,服务优质,拥有健全的公共服务体系,群众评价度高。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创建活动。
在创建过程中,村组干部十分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创建活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群众对文化需求的总量不断的增加,对其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居社区在组织各项活动时不但注重数量,更注重质量。为此开展了与其他文明单位、文明村的结对共建活动,双方或多方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探讨。村委会还积极开展各种群众乐于参加的文化体育活动,文艺表演等定期或不定期的在居内播放露天电影,受到村民的广泛好评。充分利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村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和公益性服务。深入开展“讲文明、改陋习、树新风”活动,营造浓厚的乡风氛围。并大力开展“新家园、新生活、新风尚”的三新活动,由村主任兼职负责社区的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村组党员干部积极参与创建工作,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成立有村乐队、舞蹈队和文化表演队,主要结合政策宣传、道德文化宣传、科技信息宣传和安全信息宣传等进行表演。
六、社会稳定,创建和谐。
由于经济的发展,以及特殊的地理环境,村内外来人口多,情部复杂,为保证各项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村委会一直把该项工作放在重要议事日程上。村委会加强对外来人员的管理,抓紧对外来人员的暂住证办理工作,做到外来人员登记率达95%,村委会还有专门的外来人员协管员来对居内外来人员进行管理。村内设立了治保调解委员会,有专门的调解员,使得村内民事纠纷能就地解决,把各类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设立治安巡逻队,每晚有队员进行夜巡,治安状况良好,居民满意度高。无偷盗、赌博、乱砍滥伐、封建迷信等不法行为,无吸毒、卖淫、拐卖妇女儿童等社会丑恶现象。
七、全面提高居民素质。
村委会一直把村民道德建设当作一项大事来抓,印制了道德建设标语,进一步推动了创建文明村工作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工作中,一是抓制度,强化外在约束。制定了符合村情、民情的《村规民约》和《评选文明农户、“五好家庭”标准》发放到了各家各户,要求各家各户认真学习,遵照执行,以此来不断规范村民们的言行举止,引导广大村民争做“四有”新人。二是抓载体,提高活动质量。积极探索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精心举办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一些村民喜闻乐见、各具特色的活动,使村民在自我教育、自我评价中享受到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从而大大调动了广大村民参与文明村建设的积极性。三是抓风气,推进移风易俗。近年来,居委会出台了婚丧嫁娶不得大操大办、不得赌博酗酒、不得参与迷信活动、不得涉嫌违法犯罪、发现有违规现象要向村委会报告的规定,领导班子成员以签名的方式向居民承诺,带头遵守有关规定,争做移风易俗的带头人,一个崇尚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良好社会风气已经形成。
八、
第四篇:蓝田鲍旗寨村入围“美丽乡村”创建试点(精选)
蓝田鲍旗寨村入围“美丽乡村”创建试点
蓝田县鲍旗寨村近日入选由农业部组织开展的“美丽乡村”创建试点乡村名单,成为距离西安城区最近的国家级“美丽乡村”试点乡村,为鲍旗寨村打造“秦岭脚下的普罗旺斯”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该村党支部书记谭学明获评“环保之星”称号,成为我省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据了解,从2009年鲍旗寨村尝试利用村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关中民俗文化底蕴发展农家旅游以来,村上从基础环境建设入手,对全村关中民居、传统手艺、特色人文景观进行修缮、包装,发展旅游产业、生态产业和生态农村。近五年来,全村已累计接待写生师生和西安周边游客16万余人次,实现综合接待收入200多万元,近70户标准化农家接待户户均实现增收超3万元。
“下一步,村上将充分利用试点政策和资金,按照创建活动要求,把鲍旗寨村建设得更漂亮,建成真正的‘普罗旺斯’!”谭学明说。(秦骥 李宗仁 张驰)
第五篇:村美丽乡村建设方案
某县某镇某村美丽乡村建设方案
一、现状分析:
我村美丽乡村建设依托本地地理地貌,充分发挥本村自然环境优势,结合本村地理实况,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经济实用、惠及万家为目的,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缩小城乡差距和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为目标,以创新农村管理为动力,以城市理念建设农村,以市民观念塑造农民,努力实现居民集中化、环境生态化、管理网格化,设施城镇化,服务公共化的目标,为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二、定位与规模:
某某村位于镇政府驻地偏东北5.5公里处,南与、村相邻,北与村接壤,西邻青垦公路,村东邻近东青高速公路,交通便利。2016年全村650户,2150口人,均为汉族,耕地面积1900亩。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湿润,适宜种植谷、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以及梨、苹果等水果。
三、村庄建设:
我村美丽乡村建设依托本地地理地貌,充分发挥本村自然环境优势,结合本村地理实况,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经济实用、惠及万家为目的,主要完成以下工作目标。
1、建一个高标准城市化新农村,大力推进土地整理项目进程,加快乡村道路硬化速度,体现一个“美”字。目标要求:
(1)村庄建筑风格新颖,整齐一致;(2)基础设施配套;(3)绿化面积达标;
(4)文体活动场所标准,健身器材齐全。
(5)硬化村级道路1—3公里,形成两干五支大小循环的交通新格局。
(6)田园方格化、路渠网格化,大力推进观光农业进程。(7)更治一条河道,建一处村民休闲、散步、观光、赏景两用场所。
2、大力发展路旁、渠旁植树及闲散地观光片林,体现一个“绿”字。目标要求:
(1)路旁、渠旁植树5000株以上,成活率达到90%;(2)农户房前屋后植树3000株以上,成活率达到90%;(3)绿地2000—3000平方米。
3、加强环境整治力度,体现一个“净”字。目标要求:(1)清理一条主渠,全长2公里;(2)解决处理无序乱堆乱放;
(3)配置垃圾桶、池30—50个(处);(4)配齐保洁员9名,垃圾车一辆(人力);(5)建垃圾中转站1处,垃圾掩埋场1处。(6)建一处污水处理池。
4、装配路灯30—50盏,体现一个“亮”字,目标要求:(1)安装要整齐;(2)高低要适宜;(3)美观大方。
5、加速网格管理建设进程,体现一个“便”字。目标要求:(1)建设主网格信息员4外,网格管理员1名。(2)建立村民信息库;
(3)配置电脑、打印机各一台。
(4)全面掌握村民疾苦、要求、建议和意见。
(5)及时化解村民之间矛盾纠纷,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上访,杜绝治安和刑事案件的发生。
四、村容环境:
1、村容整治。结合农村环境现状,健全机制、突出重点、全面覆盖,深入推进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并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持村容村貌整洁有序。大力支持工业产业发展,鼓励创业。强化生态文明宣传,转变农民传统观念,提高农民节能环保意识现村内建有垃圾中转站1处,污水集中处理点1处。
2、绿地建设。改善村庄环境,对村内的所有街道进行绿化及围村林建设,植树4800棵,草皮3200平方米,绿化争取达到“道路林荫化、庭院花园化、广场公园化”的水平。
3、生态环境。按照“村容整洁环境美”的要求,突出重点、连线成片、健全机制,切实抓好改路、改水、改厕、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广告清理等项目整治。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决策,合理开发,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提高环境质量、保障生态安全、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五、产业发展:按照“农民增收生活美”的要求,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提升休闲观光旅游层次,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增收致富。做精农业特色产业,以精细、节水、设施、观光、循环农业发展为抓手,发展花卉种植产业。依托某某村交通便利的优势,鼓励创业创新,一批优秀企业家诞生。我村全面完成土地集中整合工作,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快速向龙头企业规模有序流转,推动工业产业上规模、出效益。
六、公共服务:
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体现一个“全”字。目标要求:(1)建一个高规格的便民服务大厅;(2)全面完成公共服务设施;(3)完善服务制度;(4)代办各类证件;(5)全方位服务于民。
七、乡风文明:
深化精神文明创建,为弘扬社会正气,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按照孝、诚、爱、仁的分类标准,在村内进行登记评选,将道德典型的照片和事迹张贴在四德榜上;积极推进移风易俗工作。成立红白理事会,统一规范婚丧礼仪标准和流程,婚事提倡新办,自觉抵制豪华车队讲究排场,力求婚礼仪式俭朴、氛围温馨;丧事提倡简办,严禁大操大办,抵制封建迷信。切实减轻群众婚丧负担,树立勤俭节约、文明理事的社会新风尚。
八、村务管理与长效机制:
做好村财务管理、村集体决策制定、民主监督等各项村务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村民的作用,以村镇建设规划为依据,密切结合现状、历史、环境、资源等条件,本着突出实效、布局合理、设施配套,鲜明、节约土地、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村民意愿的原则,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实事求是,充分调动村民自主自愿建设家园的积极性,提高美丽乡村建设水平,不断改善农民生活环境质量。
九、保障机制:
1、加强组织领导。村委会成员负责“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的指导、协调和落实。各司其责,加强联动,合力推进,为“美丽乡村”创建提供组织保障。
2、加大资金筹措。按照政府前期主导、群众自主参与、社会多方支持的共建共享原则,争取上级专项资金,通过村级集体经济的壮大、农民收入的提升,提高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多渠道筹集资金开展美丽乡村创建。
3、营造浓厚氛围。加大宣传发动力度,大力宣传美丽乡村创建对于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品质提升等方面的重大意义,增强群众对美丽乡村创建的认同感、参与度。广泛开展美丽乡村创评活动,不断扩大美丽乡村创建影响力,努力形成人人参与美丽乡村创建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