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6年专升本政治知识点整理之简答题
1简述唯物辨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
(1)“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不忽略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略矛盾的次要方面。如果只看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忽略了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就会陷入片面性而犯“一点论”的错误。(2)“重点论”,就
是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抓住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果不分主次轻重,不抓重点,就会犯“均衡论”的错误。(3)“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相互包含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唯物辩证法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要求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2怎样理解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1)和平问题,是指在较长时期内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大战的问题,其中也包括用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和制止局部战争的问题。(2)发展问题是经济问题,首先,发展问题是发展中国家的问题,其次也是发达国家的持续发展的问题,所以是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3)和平与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两大问题,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是一种辨证统一。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只有在和平环境下才能顺利实现;和平也离不开发展,只有发展中国家获得了发展,和平力量才能不断地壮大,才有可能争取比较长期的和平,避免世界大战。在这两者中,发展问题是两大主题的核心问题。
3简述唯物辨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分歧。
(1)联系的观点和孤立的观点的对立。(2)发展的观点和静止的观点的对立。(3)全面的观点和片面的观点的对立。(4)在以上三个方面的对立中,贯穿着一个根本分歧和斗争焦点,即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5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产主义的科学内涵?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产主义这一概念主要有三个含义:(1)是指共产主义理论,即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或思想体系。(2)是指共产主义社会,即由共产主义理论所揭示的最合理、最美好的社会制度或社会形态。(3)是指共产主义实践,即在共产主义理论指导下,以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为最终目标的社会运动。共产主义的这三个方面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7如何理解知识分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1)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而且是工人阶级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一部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2)知识分子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只有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才能加速发展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3)知识分子是科学文化知识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必须依靠知识分子。(4)知识分子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力量,不仅是政治体制改革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践者,而且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研究者、实践经验的总结者。
8简述系统及其主要特征。
(1)系统是指互相联系的要素按一定方式组成的统一整体。(2)系统的主要特征有:①整体性,指系统作为整体具有它的各个要素都不单独具有的性质和功能,这是系统的最本质的特征;②结构的有序性,指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合遵循一定的顺序和规则;③内部结构趋向优化的特性,只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结合趋向于强化和优化系统的整体功能。
9人的价值实现的条件和途径是什么?
答:(1)无论是个人社会价值的实现还是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而个人价值实现的条件是非常复杂的,总起来讲可分为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2)所谓主观条件是指个人的机体素质和所具备的知识、技能,以及个人的意志、品质等。(3)所谓客观条件是指个人所处的客观的社会环境和机遇。社会环境包括社会需要和社会所能提供给人们去实现其自身价值的各种条件和手段。机遇是指个人价值在实现过程中出现的某种偶然性。尽管这种偶然性也是受必然性所制约的,但对于具体的个人来说,却是一种机遇。(4)个人价值实现的惟一途径是社会实践。个人价值在实现以前只是潜在的价值,只是一种可能性。要使潜在的价值变为现实的价值,把可能转化为现实,就必须通过社会实践。一个脱离社会实践的人,是什么价值也实现不了的。
10为什么说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1)是由民主革命的性质与任务决定的。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它们互相勾结共同剥削和压迫中国人民,主要是广大农民。要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把80的农民从封建剥削制度下解放出来,发展农业生产,主要是依靠和发动农民,才有可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农民
问题,或者土地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中国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2)农民问题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内容。无产阶级是民主革命的领导者。但是,如果没有广大的同盟军,单靠无产阶级孤军奋战,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就是一句空话,革命就不可能胜利。由于农民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他们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因此,无产阶级同农民建立牢固的联盟,就成为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首要条件。没有工农联盟,就不会有伟大的革命力量,也不可能团结其他社会力量,最大限度地孤立、打击敌人,就不可能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3)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武装斗争。中国的武装斗争必须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我们的军队,百分之八十是农民,革命战争胜利主要依靠农民在人力、物力上的支援。中国的武装斗争,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战争。
11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答: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展开的,目的是要建立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和相应的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依据新民主主义理论,制定了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即政治纲领、经济纲领和文化纲领。(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12为什么“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方案?
答:“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方案。因为:第一,它符合香港、澳门、台湾的历史实际,符合中华民族盼望实现祖国统一的共同愿望。香港、澳门、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由于历史的原因,它们实行了资本主义制度,并与大陆长期相分离。但是社会制度的不同和港、澳、台地区人民在长期的资本主义制度下所形成的思想、道德、意识、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并没有割断大陆与港、澳、台地区之间“血溶于水”的亲情。因此,实现祖国统一,是民心所向,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第二,“一国两制”的构想符合大陆和港澳台经济共同发展的要求。在一个统一的国家内,保留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这既能保持双方经济发展的稳定,又能为各自的发展提供更为宽广的空间。第三,“一国两制”充分照顾美国、英国、葡萄牙及其他一些国家在这些地区的利益。香港被英国统治了一个半世纪,英国在香港拥有巨大的政治经济利益,同时香港又是国际金融中心,美国、日本、西欧等在那里有大量的投资。澳门的问题也与香港类似。实行“一国两制”,台、港、澳高度自治,繁荣稳定,也就保证了这些国家、地区的利益。第四,“一国两制”不仅考虑了港、澳、台的历史和现实,更考虑了大陆地区的现实。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一国两制”的主体。不考虑这个主体,正如邓小平指出的“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中国的社会主义,谁能够制定这样的政策?没有哪个人有这个胆识,哪一个党派都不行。……这个胆略是要有基础的,这就是社会主义制度,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所以,四项基本原则不仅是解决国内发展问题的根本保证,也是解决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综上所述,以“一国两制”方案统一中国,即体现了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性,又充分照顾了有关国家在港、澳、台的利益,充分尊重港、澳、台长期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人民习惯于资本主义生活方式这一现实,体现了高度的灵活性,有利于该地区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和居民安居乐业。因而是一条损失最小、最得人心的国家统一的最佳方案。
1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内涵是什么?
(1)“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它的具体内容是《党的“十三大”首先提出的,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2)经济建设是全党和全国工作的中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最重要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是指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4)坚持改革开放,因为改革开放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我们的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不坚持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是没有出路的。
两个基本点都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都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14简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战略目标、战略步骤和战略重点。
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包括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步骤和战略重点等内容。(1)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三步走”的战略步骤就是在三个不同阶段上实现各自的不同战略任务,即第一步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3)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一是农业,它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二是能源和交通,它们是支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三是教育和科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要发展科学技术,又必须依靠教育。
15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辨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3)对立统一规律规定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4)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根本分歧的焦点。
16简述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1)相对静止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在相对静止状态的量变的积累,就不可能有质的飞跃。(2)承认相对静止是区分事物的必要条件,不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状态,就看不到事物的确定性,就看不到事物之间的界线。(3)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理解运动。
17简述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及其马克思主义认识观的关系。
(1)党的思想路线是指导实际工作的认识路线,其基本内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2)马克思主义认识管是关于人类认识的产生、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是统一的。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和具体体现。
18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1)着眼于搞好国有经济,通过存量资产的流动和重组,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2)把国有企业的改革同企业改组、技术改造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以构造结构优化和高效运行的微观基础。(3)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实施再就业工程,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4)推进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为重点的配套改革。
19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路线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集中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进行的长期探索的基础上,1948年,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概括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条路线规定:革命的领导阶级是工人阶级,这是总路线的核心;革命的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革命的性质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的前途是经过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
20为什么说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
中国的民主革命只能走武装斗争的道路,这是由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特点决定的。(1)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在内部,没有民主。因此,没有进行和平斗争的可能性。(2)中国革命的敌人相对残忍,不许人民有丝毫的反抗,要革命,只能武装起来。(3)中国革命的敌人力量相当强大,而革命的力量相对弱小,只有经过长期的武装斗争,革命力量才能逐渐壮大。(4)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夺取国家政权,这也决定了革命只能走武装斗争的道路。
21在革命统一战线中如何正确处理同资产阶级的关系?
在革命统一战线中正确处理同资产阶级的关系,就要实行既联合又斗争的政策。(1)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对民族资产阶级实现既联合又斗争的政策。中华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他们具有革命性的一面,又有易同敌人相妥协的一面,所以无产阶级对这种动摇性和不彻底性又要进行必要的斗争。另外,民族资产阶级参加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建立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条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对革命发展和历史的进步起着消极的作用。这也要求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同他们进行联合的同时,进行必要的斗争。
(2)在特殊情况下,无产阶级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中的某一些派别也好结成统一战线。这个时候,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根据不同的情况和不同的对象,进行各种不同的联合与斗争。(3)对民族资产阶级和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都要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但是在联合与斗争的性质及方式上是有差别的,同民主资产阶级主要是政治上的联合和斗争;斗争的主要手段是批评和教育。而大资产阶级从总体上说来,是中国革命的对象,只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其中某一集团有可能成为无产阶级的间接的暂时的同盟者。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与他们的联合,属于利用敌人内部矛盾性质的联合,对他们的反动政策要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这种斗争既有和平的说理斗争,也有非和平的流血斗争,甚至不排除一定规模的武装对抗和冲突。
2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一种适应中国革命需要的崭新的革命理论,其基本观点主要有:(1)关于革命的性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2)关于革命的动力,明确提出农民是革命主力军。(3)关于革命的对象,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用经济条件决定政治态度的科学方法把中国资产阶级分为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由此确定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不是一般的资产阶级,而是中国的大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以及压迫、剥削中国人民的帝国主义。(4)关于革命的领导权,充分强调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地位,并解决了在中国这样的半殖民地办封建国家,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如何实现领导权的问题,认为无产阶级的领导是中国革命成功的关键。(5)关于革命的道路,提出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6)关于革命的步骤,提出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理论,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先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才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准备,它的前途只能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7)关于革命的方式方法,提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其中,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党的组织是掌握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23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1)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历史条件。从1956年到“文化大革命”爆发的十年中,在党的指导思想上存在两个趋向:一个是正确和比较正确的趋向,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产生了积极的理论成果,成为邓小平理论的思想来源;一个是错误的趋向,这种趋向的最终结果发展为“文化大革命”,错误趋向所积累的教训,也成为了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2)邓小平理论都是在总结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中形成的。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也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
24简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是邓小平理论形成主题的阶段。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确立拨乱反正的政治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开始形成,奠定了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并在十二大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从“十二大”到“十三大”是邓小平理论形成轮廓的阶段。这个阶段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理论。并在“十三大”上系统论述了初级阶段理论和概括了党的基本路线。(3)从“十三大”到“十四大”,是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体系的阶段。1992年,南方谈话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等系列问题,“十四大”则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论体系和内容进行了全面的论述。(4)“十五大”,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在公有制实现形式和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等问题的认识上有了重大突破。
第二篇:2006年专升本政治知识点整理之论述题
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必须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社会有机统一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社会不但要有高度发达的民主政治和物质文明,而且必须要有高度发展的精神文明。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有高度的发展,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区别于其他社会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一方面社会主义社会同其他社会的区别,不仅表现在经济和政治方面,而且表现在思想文化方面、精神文明方面。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互为条件,互相促进,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使我国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保证。我们所进行的现代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而不能偏离这个方向,这就需要建设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加以保证。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智力支持。首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共同的事业,必须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最重要的是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有了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才能使全国人民同心同德,最终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其次,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的实力,不单看军事和经济实力,而且看包括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方面力量在内的综合国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可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文化和智力支持,可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提供保证。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现代化建设就无法进行。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抓好法制教育,普及科学知识,为巩固和发展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提供强有力的保证。2试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并说明它对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l)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它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总是保持着一致和平衡。(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②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③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④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它可以促进或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3)掌握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对于建设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要意义。①由于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存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完全同步性,因此,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就可以建设高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②由于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自身历史的继承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因此,努力继承祖国的一切优秀精神文化遗产,遵循社会意识发展的特殊规律,就会有力地促进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③由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反作用,因此,建设先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会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保证它的正确发展方向。
3试述党对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理论。
在对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我党和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一条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1)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主要内容是:①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相结合。一方面,通过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割断城市资产阶级与带有自发倾向的个体农民的联系,推动城市私营工商业者接受社会主义改造;另一方面,通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巩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实现两大改造的相互促进。②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与发展农业生产并举。把发展农业生产力与改造农村生产关系结合起来,以推动农业生产,巩固农业合作化的成果。③走“先集体化,后机械化”的农业互助合作化的发展道路。在土地改革后趁热打铁,发展互助合作运动,实现集体化,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④坚持自愿互利,循序渐进的原则,引导、说服、教育农民逐步走上社会主义集体化的道路。⑤坚持党的领导,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正确执行党在农村的阶级政策,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中蕴藏的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
极性。(2)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主要内容是:①把中国资产阶级划分为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对官僚资本采取没收的政策;对民族资本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②把国家资本主义作为利用、限制、改造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通过和平的方法对资本家进行赎买。国家资本主义是一种同国家政权结合并受国家政权控制的资本主义经济。
其性质和作用完全取决于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和条件;其实质是通过和平赎买,而不是没收的方式;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有偿地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其具体实现步骤是,先把私人资本主义纳入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和国家计划轨道,然后再把国家资本主义转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其结果是实现双重改造,把对所有制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
4试述弘扬新时期爱国主义的重大意义。
(1)爱国主义是指千百年来形成和巩固起来的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最深厚而的感情。这种感情集中地表现为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表现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为争取祖国独立富强而英勇奋斗的献身精神。爱国主义历来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2)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就是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崇高理想,表明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本质上是统一的。(3)弘扬爱国主义,认清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把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引导和凝聚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上来。(4)弘扬爱国主义,认清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国家安全和民族尊严的深刻内涵,为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反对霸权主义,维护民族尊严而斗争,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5)弘扬爱国主义,认清维护国家安定、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重大意义,为维护国家稳定、增强民族团结、促进祖国统一而奋斗。
5试述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党的思想建设是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基础。重视党的思想建设,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一个创造性发展,是党保持工人阶级先锋对性质,不断提高战斗力的重要保证和基本经验。在新时期,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根本的是坚定不移地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党的组织建设是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的保证。在新时期,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已成为党的建设的突出环节。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根本的就是把党建设成更加坚强的领导核心,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其中包括:必须进一步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必须努力建设一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必须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党的作风建设同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密不可分。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根本的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实际的优势。我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优良作风,其核心是向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在新形势下,要继续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切从实际出发,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为人民的利益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6为什么说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邓小平“生产力标准”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是什么?
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自然以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实际能力,它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个要素。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这是因为: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进而决定整个社会关系。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更,而一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该社会的经济基础,它的状况和变化决定整个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变更。②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③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内容,是揭示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唯一科学观点,它克服了“人口决定论”和“地理环境决定论”以及唯心主义的历史非决定论的错误。
邓小平指出,判断一切工作得失的标准,应该主要是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提出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生产力标准”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于:①它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它为我们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排除干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提供了思想上的保证。
7为什么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它反映在政治上,必然要求人民群众享有管理国家事务和管理社会事务的民主权力。民主是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而不是外在于社会主义的东西。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现代化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以及人自身的现代化在内的庞大系统工程,其中经济、政治、文化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是富强、民主和文明,包含了现代化的主要内容,这三个方面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政治保证和支持。只有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才能正确地集中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使各项事业的发展符合人民的利益、意志和要求;才能增强人民群众的主人翁责任感,充分发挥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保证所创造的成果真正属于人民;才能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保证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发展。
8为什么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不能成功,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因为:1)帝国主义不容许。①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西方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不是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为了掠夺中国从而发展本国资本主义。对它们来说,一个政治上、经济上不独立的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半殖民地的中国,乃是极其广大的倾销商品的市场,理想的资本输出的对象,廉价原料、廉价劳动力的供应地。②它们既不愿意失去在中国的殖民主义利益,也不愿意看到中国成为其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所以,中国资产阶级的革命派无论怎样虔诚地向西方国家学习,怎样热烈地向它们表示友谊,还是不能得到它们的同情和支持。③事实上,袁世凯就是在帝国主义势力的支持下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2)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是根本的原因。①中华民族资本主义自产生之日起就受到外国资本的压迫、官僚买办资本的排挤、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封建官僚政府的压榨,不能得到自由和充分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地主农业经济和个体农业经济占着明显的优势,资本主义经济只占很小部分;②在民族资本中,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比重较大,缺乏重工业基础,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不得不依赖外国资本和官僚资本;③相当多的民族资本家的前身是官僚地主,其资本由地租转化而来,有的继续从事封建剥削,兼有地主身份,同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关系相当密切。(3)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是带两重性的阶级。一方面,他们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和束缚,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有矛盾,是革命的力量之一;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软弱性,由于他们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并未完全断绝经济上的联系,所以,他们又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因而在革命中充分暴露出与生俱来的弱点:不能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脱离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民;内部涣散而无法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没有建立革命的武装力量等等。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决定它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走向胜利,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第三篇:2006年成考专升本政治知识点整理之辨析题
2006年成考专升本政治知识点整理之辨析题
1·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错误)
(1)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社会现象,它只是阶级社会的现象,不是一切社会的现象,因而它仅仅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2)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质变过程中,同时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发展的量变过程中。(3)在不存在阶级的社会里,不存在阶级斗争,因而阶级斗争不是一切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一致的。(正确)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一致的。(1)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2)两者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精神文明的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和教育科学文化两个方面,而文化是一个包括教育和科学事业在内的内容广阔的领域,广义的文化与精神文明的内容基本上是互相涵盖的;从目的和功能上看,文化和精神文明都以人为对象,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3)总之,就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和目的、功能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
3·反映论是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错误)
(1)所谓反映论就是认为客观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2)一切唯物主义都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坚持反映论的根本原则,不能把反映论归结为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3)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缺陷不在于坚持反映论,而在于不懂得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离开了辨证法谈认识论。马克思认识论把实践和辨证法引入认识论,成为能动的认识论,而同旧唯物主义机械反映论相区别。
4·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错误)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任何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只要是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它就不再属于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而是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五四运动后的中国革命,虽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不是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的革命,而是新的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和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国家为目的的革命,并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因此,五四运动后的中国革命是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属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5·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中。(正确)
理由如下:(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以及矛盾的每一个侧面都各有其特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2)每一事物既包含矛盾的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矛盾的普遍性是从许多特殊矛盾中抽象出来的共性,它只概括了每一特殊矛盾的一部分、本质,而不是矛盾特殊性的全部。所以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出来。
6·矛盾的普遍性就是矛盾的特殊性的总和。(错误)
(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所有事物的共同本质,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个别事物或部分事物的特殊本质,它们之间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2)整体和部分关系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区别在于整体是部分的总和,它包括所有个别事物。而矛盾的普遍性只是个别事物的共性,它寓于矛盾的特殊性和个性之中,但不是特殊性或个性的总和。一般只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它不不包括所有的个别。
7·五四运动后中国革命是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错误)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任何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只要是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它就不再属于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而是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五四运动后的中国革命,虽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不是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的革命,而是新的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和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国家为目的的革命,并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因此,五四运动后的中国革命是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属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8·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的绝大多数来自农民,因而它不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错误)
(1)民主革命时期,农民党员占绝大多数,大量非无产阶级思想侵入党内,给党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带来严峻挑战。(2)决定党的性质的主要是它的理论和纲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和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党高度重视在思想上建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武装全体党员,不仅要求党员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求党员首先在思想上入党,指导他们为实现党的纲领和任务而奋斗,因而保持了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
9·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一特点。(错误)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而不是唯一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它具有实践性、阶级性、科学性和革命性特点。(1)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它以实践为基础,为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2)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显著特点。其他哲学都掩盖自己的阶级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则公然申明自己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哲学。(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它的科学性是指它正确地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它的革命性是指它把变革旧世界作为己任,它不崇拜任何东西,它在本质上是批判的、革命的。它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必要前提和保证,革命性是科学性的必然结论和归宿。
10·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就是农民革命战争。(错误)
答:中国革命是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本质上是农民革命,但它并不能说就是农民革命。(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之所以实质上是农民革命战争,主要是由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决定的。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这就决定了农民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群众,是反帝反封建的主力军。广大农民所在的农村,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主要战略基地。(2)反革命的力量对农村的控制相对薄弱、中国地域的广大及帝国主义之间、军阀之间的矛盾斗争,也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战争提供了可能。(3)中国共产党要积蓄和锻炼力量,并避免在力量不够的时候和强大的敌人进行决定胜负的战斗,那就必须领导农民,把落后的农村建成先进的根据地,借以在长期的战斗中争取中国革命的胜利。(4)事实上,人民军队的产生和发展是依靠农村,依靠农民,依靠根据地建设。中国的武装斗争正是同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土地革命相结合,发动农民支持和参加革命战争,才形成人民战争取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11·物质即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错误)
(1)这种观点没有正确理解哲学物质范畴与具体物质形态的关系。(2)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性的哲学范畴。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客观实在性,它概括各种具体物质形态的共同本质,是共性;各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实物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形态,是个性。共性和个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简单地等同。(3)物质的具体表现形态,既有能直观地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实物,也有不能直观地、摸得着的客观实物,如“场”、“社会关系”、“微观粒子”等物质形态。显然,把某种具体物质形态说成是物质的共同标志是片面的、不科学的。
12·“三个有利于”标准意味着任何情况下都不必问姓“资”姓“社”,只要为我可用即可。(错误)
(1)“三个有利于”标准是邓小平提出的判断改革开放中一切工作的得 失、是非、成败的三条根本标准。(2)邓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具有明确的针对性:一是针对当时改革开放中存在的凡事都要先问一问姓“社”还是姓“资”的“左”的思想,一是针对人们因思想受到旧框子的束缚而迈不开改革开放步子的状况。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就是要人们把那些既可以为“资”也可以为“社”服务的东西,不要错误地加以排斥。(3)邓小平讲“三个有利于”标准,有一个前提,这就是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三个有利于”标准,它本身是坚持社会主义的,而不是实用主义的。事实上,凡是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就是社会主义所要求的。
13·大资产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对象之一,因此,它始终是被排除在统一战线之外的。(错误)
答:①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了大资产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对象,推翻大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任务之一。②但是由于近代中国特殊的国情,在特定的条件下,中国的大资产阶级有时也是民主革命的团结对象。如在抗日战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国内的主要矛盾。面对着共同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共产党号召建立起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就包括一部分大资产阶级。这时,一部分大资产阶级就暂时地成为统一战线的对象,而不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对象。③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于大资产阶级必须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和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抗日战争胜利后,随着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大资产阶级又成为了民主革命的主要对象。
14·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只注重了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社会的综合发展。(错误)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从总体上规划21世纪中叶之前我国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部署,是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发展战略,是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发展战略。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实现的总体战略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富强”是指经济现代化,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民主”是指政治现代化;“文明”是指文化现代化,也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5·意识具有主观特性。(正确)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意识在形式上具有主观特性。主要表现在:意识只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像,而不是客观事物本身。意识的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都是人对主观世界所特有的反映形式。每个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都受到其自身的知识、经验、情感等主观状态的影响,因而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具有个体意识的差异性或区别性。人的意识不仅反映世界上存在的东西,而且是能创造出世界上不存在的东西的主观观念。
16·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实现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错误)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并开始了从新民主主义向向社会主义的转变。1953年,中共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才实现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第四篇:2010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简答题汇总
简答题:
1.简述唯物辨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
答:(1)“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不忽视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如果只看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忽略了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就会陷入片面性而犯“一点论”的错误。
(2)“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抓住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果不分主次轻重,不抓重点,就会犯“均衡论”的错误。
(3)“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相互包含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唯物辩证法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要求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
2.为什么说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答: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这是因为:
(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是基本的群众,也是外国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压迫榨取的主要对象。如果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中国的民主革命,革命是不会成功的。因此,毛泽东明确指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2)农民问题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无产阶级是民主革命的领导者。但是,如果没有广大的同盟军,单靠无产阶级孤军奋战,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就是一句空话。在同盟军中,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而且与无产阶级有着天然的联系。因此,工农联盟的形成,就成为无产阶级实现其领导权,最大限度地孤立、打击敌人的首要条件。
(3)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武装斗争,而且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这就要求充分重视农民问题,解决他们最关心的土地问题,使党领导的武装斗争获得最广大的人力物力支援。
3.怎样理解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答:(1)和平问题是指在较长时期内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大战的问题,其中也包括用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和制止局部战争的问题。
(2)发展问题是经济问题,首先是发展中国家要发展的问题,其次也是发达国家的持续发展的问题,所以是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3)和平与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两大问题,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是一种辩证的统一。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只是在和平的环境下才能顺利地实现;和平离不开发展,只有发展中国家获得了发展,和平力量才能不断地壮大,才有可能争取比较长期的和平,避免世昂大战。在这两者之中,发展问题是两大主题的核心问题。
4.简述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及其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关系。
答:(1)党的思想路线是指导实际工作的认识路线,其基本内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关于人类认识的产生、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是统一的。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和具体体现。转
5.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路线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集中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进行的长期探索的基础上。1948年,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概括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条路线规定:革命的领导阶级是工人阶级,这是总路线的核心;革命的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革命的性质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的前途是经过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
6.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答:(1)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通过存量资产的流动和重组,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
(2)把国有企业的改革同企业改组、技术改造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以构造结构优化和高效运行的微观基础。
(3)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实施再就业工程,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4)推进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为重点的配套改革。
7.简述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答:承认相对静止有重要意义:
(1)相对静止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在相对静止状态的量变的积累,就不可能有质的飞跃
(2)承认相对静止是区分事物的必要条件,不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状态,就看不到事物的确定性,就看不到事物之间的界线。
(3)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理解运动。
8.为什么说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
答:中国的民主革命只能走武装斗争的道路,这是由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特点决定的。
(1)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外部。投有民族独立;在内部,没有民主。因此没有进行和平斗争的可能性。
(2)中国革命的敌人相当残忍,不许人民有丝毫的反抗,要革命,只能武装起来。
(3)中国革命的敌人力量相当强大,而革命的力量相对弱小,只有经过长期的武装斗争,革命力量才能逐渐壮大。
(4)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夺取国家政权,这也决定了革命只能走武装斗争的道路。
9.简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1)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是邓小平理论形成主题的阶段。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确立拨乱反正的政治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开始形成,奠定了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并在十二大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从“十二大”到“十三大”,是邓小平理论形成轮廓的阶段。这个阶段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理论。并在“十三大”上系统论述了初级阶段理论和概括了党的基本路线。
(3)从“十三大”到“十四大”,是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体系的阶段。1992年,南方谈话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等系列问题,“十四大”则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论体系和内容进行了全面的论述。
(4)“十五大”,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在公有制实现形式和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等问题的认识上有了重大
10.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规定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4)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根本分歧的焦点。
11.新民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种适应中国革命需要的崭新的革命理论,其基本观点主要有:
(1)关于革命的性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2)关于革命的动力,明确提出农民是革命主力军。
(3)关于革命的对象,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用经济条件决定政治态度的科学方法把中国资产阶级分为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由此确定了中围革命的对象不是~般的资产阶级,而是中国的大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以及压迫、剥削中国人民的帝国主义。
(4)关于革命的领导权,充分强调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地位,并解决了在中国这样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如何实现领导权的问题,认为无产阶级的领导是中国革命成功的关键。
(5)关于革命的道路,提出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6)关于革命的步骤,提出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理论,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先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才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准备,它的前途只能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7)关于革命的方式方法,提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其中,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党的组织是掌握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1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内涵是什么?
答:(1)“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它的具体内容是党的“十三大”首先提出的,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
(2)经济建设是全党和全国工作的中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最重要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是指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
(4)坚持改革开放,因为改革开放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我们的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不坚持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是没有出路的。两个基本点都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都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13.人的价值实现的条件和途径是什么?
答:(1)无论是个人社会价值还是自我价值的实现,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条件是非常复杂的,总起来讲可分为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
①主观条件是指个人的机体素质和所具备的知识、技能,以及个人的意志、品质等。
②客观条件是指个人所处的客观的社会环境和机遇。社会环境包括社会需要和社会所能提供给人们去实现其自身价值的各种条件和手段。机遇是指个人价值在实现过程中出现的某种有利的偶然性。尽管这种偶然性也是受必然性所制约的,但对于具体的个人来说,却是一种机遇。
(2)个人价值实现的惟一途径是社会实践。个人价值在实现以前只是潜在的价值,只是一种可能性。要使潜在的价值变为现实的价值,把可能转化为现实,就必须通过社会实践。一个脱离社会实践的人,是什么价值也实现不了的。
14.在革命统一战线中如何正确处理资产阶级的关系?
答:在革命统一战线中正确处理同资产阶级的关系就要实行叉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1)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叉斗争的政策。中华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他们具有革命性的一面,又有易同敌人相妥协的一面,所以无产阶级对这种动摇性和不彻底性又要进行必要的斗争。另外,民族资产阶级参加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建立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条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对革命发展和历史的进步起着消极的作用。这也要求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同他们进行联合的同时,进行必要的斗争。
(2)在特殊情况下,无产阶级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中的某一些派别也会结成统一战线。这个时候。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根据不同的情况和不同的对象,进行各种不同的联合与斗争。
(3)对民族资产阶级和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都要采取叉联合叉斗争的政策,但是在联合与斗争的性质及方式上是有差别的。同民族资产阶级主要是政治上的联合和斗争;斗争的主要手段是批评和教育。而大资产阶级从总体上说来,是中国革命的对象,只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其中某一集团有可能成为无产阶级的间接的暂时的同盟者。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与他们的联合,属于利用敌人内部矛盾性质的联合,对他们的反动政策耍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这种斗争既有和平的说理斗争,也有非和平的流血的斗争,甚至不排除一定规模的武装对抗和冲突。
15.为什么“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方案?
答:“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方案,这是因为:
(1)“一国两制”符合港、澳、台的历史和现实,符合中华民族实现祖国统一的共同愿望。港、澳、台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理应与大陆实现统一。但是,由于这些地区长期实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与大陆的社会主义存在着根本的差别。实行“一国两制”,既能实现祖国统一,叉保留它们的差别,所以它是一种最佳方案。
(2)解决港、澳'厶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必然涉及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涉及到港、澳、台地区的历史和现实,也涉及有关英国、葡萄牙、美周等国家在这些地区的利益。因此,要使这些地区回归祖国怀抱,实现祖国统一,必须有一个被几个方面都能接受的方案,既坚持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性,又体现高度的灵活性,有利于保持港、澳、台地区的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又不损害英、葡、美等国家在这些地区的利益。
(3)“一国两制”的构想符合大陆和港、澳、台经济共同发展的要求,而且,它更有利于保持港、澳、台地区的经济繁荣、社会稳定。
(4)“一国两制”符合大陆的历史和现实。大陆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体。实行“一国两制”,主体是大陆的社会主义。所以,“一国两制”不仅考虑到了港、澳、台地区的现实,而且更考虑到了大陆的现实。大陆坚持社会主义,是实行“一国两制”的基础,也是祖国统一的基础。
“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既适应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叉充分照顾到港、澳、台地区的历史和现实的状况,同时也妥善照顾到一些有关国家在这里的投资和其他利益,是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最佳方案。
16.简述系统及主要特征。
答:(1)系统是指相互联系的要素按~定方式组成的统一整体。
(2)系统的主要特征有:
①整体性,指系统作为整体具有它的各个要素都不单独具有的性质和功能,这是系统的最本质的特征;
②结构的有序性,指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遵循一定的顺序和规则;
③内部结构趋向优化的特性,指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结合趋向于强化和优化系统的整体功能。17.简述新民主主义苦命的基本纲领。
答:中尉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展开的,目的是建立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和相应的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依据新民主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人制定了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即政治纲领、经济纲领和文化纲领。
(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
(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同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18.简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战略目标、战略步骤和战略重点。
答: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包括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步骤和战略重点等方面内容。
(1)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三步走”的战略步骤就是在三个不同阶段上实现各自的不同战略任务,即第一步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3)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一是农业,它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二是能源和交通,它们是支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三是教育和科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要发展科学技术,又必须依靠教育。
19.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产主义的科学内涵?
答: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巾,共产主义这一概念主要有三个含义:
(1)是指共产丰义理论,即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或思想体系。
(2)是指共产主义社会,即由共产主义理论所揭小的最合理、最美好的社会制度或社会形态。
(3)是指共产主义实践,即在共产主义理沧指导下,以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为最终目标的社会运动。共产主义的这三个方面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20.为什么说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是近代中国革命的主要对象?
答:(1)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对象,而且是最主要的对象,这是因为:
西方资本帝国主义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对中国发动了多次的侵略战争,在政治上,践踏中国的神圣主权,割占中圉领土;在经济上,控制、掌握中国的经济命脉,特别是对中国进行的资本输出,“直接地阻碍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在文化上,以各种方式实施文化侵略政策,从精神上奴役巾国人民。
中围封建剥削制度之所以长期得以保持,从根奉上说,是帝阳主义对中国的侵略造成的,是帝国主义与中国的封建卜义相勾结的结果。帝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独直和政治进步的主要障碍,是中同革命的最主要的敌人。凶此,反对帝闰主义是中困革命首要的和基本的任务。
(2)封建主义是中同革命的另一个主要对象,这主要是因为:
中国封建主义的历史延续了两丁多年,封建主义的制度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盘根错节,体系完备,基础深厚。
地主阶级残酷剥削和压迫所造成的农民的极端贫苦和落后,足中困社会在经济上长期停滞不前的基本原因。封建剥削制度是帝困主义统治中目的主要支柱和中国封建军阀实行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封建主义的统治也是经济现代化与政治民主化的丰要障碍。因此,反对封建主义是中围革命的另一项基本任务。
21.如何理解知识分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答:(1)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而且是工人阶级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一部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2)知识分子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只有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才能加速发展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
(3)知识分子是科学文化知识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必须依靠知识分子。
(4)知识分子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力量,不仅是政治体制改革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践者,而且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政治体制改革理论的研究者、实践经验的总结者。
22.简述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分歧。
答:(1)联系的观点和孤立的观点的对立。
(2)发展的观点和静止的观点的对立。
(3)全面的观点和片面的观点的对立。
(4)在以上三个方面的对立中,贯穿着一个根本分歧和斗争焦点,即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23.简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
答: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出现了一个完全新式的以共产主义为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工人阶级政党,并在它的领导下,开始了伟大的共产主义运动。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工人阶级就有了自己坚强的先锋队和战斗司令部,中国人民就有r自己英明的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事业的胜利就有了可靠的保证。总之,“自从有了中围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24.简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答:(1)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历史条件。从1956年到“文化大革命”爆发前的十年中,在党的指导思想上存在两个趋向:一个是正确和比较正确的趋向,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产生了积极的理论成果,成为邓小平理论的思想来源;一个是错误的趋向,这种趋向的最终结果发展为“吝化大革命”,错误趋向所积累的教训,也成为了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
(2)邓小平理论是在总结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中形成的。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十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也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
第五篇:2011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简答题集
1.简述唯物辨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
答:(1)“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不忽视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如果只看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忽略了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就会陷入片面性而犯“一点论”的错误。
(2)“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抓住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果不分主次轻重,不抓重点,就会犯“均衡论”的错误。
(3)“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相互包含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唯物辩证法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要求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
2.为什么说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答: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这是因为:
(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是基本的群众,也是外国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压迫榨取的主要对象。如果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中国的民主革命,革命是不会成功的。因此,毛泽东明确指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2)农民问题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无产阶级是民主革命的领导者。但是,如果没有广大的同盟军,单靠无产阶级孤军奋战,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就是一句空话。在同盟军中,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而且与无产阶级有着天然的联系。因此,工农联盟的形成,就成为无产阶级实现其领导权,最大限度地孤立、打击敌人的首要条件。
(3)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武装斗争,而且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这就要求充分重视农民问题,解决他们最关心的土地问题,使党领导的武装斗争获得最广大的人力物力支援。
3.怎样理解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答:(1)和平问题是指在较长时期内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大战的问题,其中也包括用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和制止局部战争的问题。
(2)发展问题是经济问题,首先是发展中国家要发展的问题,其次也是发达国家的持续发展的问题,所以是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3)和平与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两大问题,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是一种辩证的统一。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只是在和平的环境下才能顺利地实现;和平离不开发展,只有发展中国家获得了发展,和平力量才能不断地壮大,才有可能争取比较长期的和平,避免世昂大战。在这两者之中,发展问题是两大主题的核心问题。
4.简述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及其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关系。
答:(1)党的思想路线是指导实际工作的认识路线,其基本内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关于人类认识的产生、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是统一的。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和具体体现。
5.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路线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集中体现。在中国******人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进行的长期探索的基础上。1948年,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概括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条路线规定:革命的领导阶级是工人阶级,这是总路线的核心;革命的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革命的性质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的前途是经过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6.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答:(1)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通过存量资产的流动和重组,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
(2)把国有企业的改革同企业改组、技术改造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以构造结构优化和高效运行的微观基础。
(3)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实施再就业工程,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4)推进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为重点的配套改革。
7.简述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答:承认相对静止有重要意义:
(1)相对静止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在相对静止状态的量变的积累,就不可能有质的飞跃。
(2)承认相对静止是区分事物的必要条件,不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状态,就看不到事物的确定性,就看不到事物之间的界线。
(3)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理解运动。
8.为什么说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
答:中国的民主革命只能走武装斗争的道路,这是由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特点决定的。
(1)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外部。投有民族独立;在内部,没有民主。因此没有进行和平斗争的可能性。
(2)中国革命的敌人相当残忍,不许人民有丝毫的反抗,要革命,只能武装起来。
(3)中国革命的敌人力量相当强大,而革命的力量相对弱小,只有经过长期的武装斗争,革命力量才能逐渐壮大。
(4)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夺取国家政权,这也决定了革命只能走武装斗争的道路。
9.简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1)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是邓小平理论形成主题的阶段。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确立拨乱反正的政治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开始形成,奠定了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并在十二大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从“十二大”到“十三大”,是邓小平理论形成轮廓的阶段。这个阶段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理论。并在“十三大”上系统论述了初级阶段理论和概括了党的基本路线。
(3)从“十三大”到“十四大”,是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体系的阶段。1992年,南方谈话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等系列问题,“十四大”则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论体系和内容进行了全面的论述。
(4)“十五大”,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在公有制实现形式和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等问题的认识上有了重大。
10.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规定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4)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根本分歧的焦点。
11.新民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种适应中国革命需要的崭新的革命理论,其基本观点主要有:
(1)关于革命的性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2)关于革命的动力,明确提出农民是革命主力军。
(3)关于革命的对象,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用经济条件决定政治态度的科学方法把中国资产阶级分为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由此确定了中围革命的对象不是~般的资产阶级,而是中国的大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以及压迫、剥削中国人民的帝国主义。
(4)关于革命的领导权,充分强调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地位,并解决了在中国这样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如何实现领导权的问题,认为无产阶级的领导是中国革命成功的关键。
(5)关于革命的道路,提出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6)关于革命的步骤,提出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理论,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先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才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准备,它的前途只能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7)关于革命的方式方法,提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其中,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党的组织是掌握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1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内涵是什么?
答:(1)“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它的具体内容是党的“十三大”首先提出的,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
(2)经济建设是全党和全国工作的中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最重要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是指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
(4)坚持改革开放,因为改革开放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我们的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不坚持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是没有出路的。两个基本点都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都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13.人的价值实现的条件和途径是什么?
答:(1)无论是个人社会价值还是自我价值的实现,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条件是非常复杂的,总起来讲可分为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
①主观条件是指个人的机体素质和所具备的知识、技能,以及个人的意志、品质等。
②客观条件是指个人所处的客观的社会环境和机遇。社会环境包括社会需要和社会所能提供给人们去实现其自身价值的各种条件和手段。机遇是指个人价值在实现过程中出现的某种有利的偶然性。尽管这种偶然性也是受必然性所制约的,但对于具体的个人来说,却是一种机遇。
(2)个人价值实现的惟一途径是社会实践。个人价值在实现以前只是潜在的价值,只是一种可能性。要使潜在的价值变为现实的价值,把可能转化为现实,就必须通过社会实践。一个脱离社会实践的人,是什么价值也实现不了的。
14.在革命统一战线中如何正确处理资产阶级的关系?
答:在革命统一战线中正确处理同资产阶级的关系就要实行叉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1)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叉斗争的政策。中华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他们具有革命性的一面,又有易同敌人相妥协的一面,所以无产阶级对这种动摇性和不彻底性又要进行必要的斗争。另外,民族资产阶级参加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建立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条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对革命发展和历史的进步起着消极的作用。这也要求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同他们进行联合的同时,进行必要的斗争。
(2)在特殊情况下,无产阶级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中的某一些派别也会结成统一战线。这个时候。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根据不同的情况和不同的对象,进行各种不同的联合与斗争。
(3)对民族资产阶级和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都要采取叉联合叉斗争的政策,但是在联合与斗争的性质及方式上是有差别的。同民族资产阶级主要是政治上的联合和斗争;斗争的主要手段是批评和教育。而大资产阶级从总体上说来,是中国革命的对象,只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其中某一集团有可能成为无产阶级的间接的暂时的同盟者。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与他们的联合,属于利用敌人内部矛盾性质的联合,对他们的反动政策耍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这种斗争既有和平的说理斗争,也有非和平的流血的斗争,甚至不排除一定规模的武装对抗和冲突。
15.为什么“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方案?
答:“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方案,这是因为:
(1)“一国两制”符合港、澳、台的历史和现实,符合中华民族实现祖国统一的共同愿望。港、澳、台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理应与大陆实现统一。但是,由于这些地区长期实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与大陆的社会主义存在着根本的差别。实行“一国两制”,既能实现祖国统一,叉保留它们的差别,所以它是一种最佳方案。
(2)解决港、澳'厶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必然涉及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涉及到港、澳、台地区的历史和现实,也涉及有关英国、葡萄牙、美周等国家在这些地区的利益。因此,要使这些地区回归祖国怀抱,实现祖国统一,必须有一个被几个方面都能接受的方案,既坚持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性,又体现高度的灵活性,有利于保持港、澳、台地区的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又不损害英、葡、美等国家在这些地区的利益。
(3)“一国两制”的构想符合大陆和港、澳、台经济共同发展的要求,而且,它更有利于保持港、澳、台地区的经济繁荣、社会稳定。
(4)“一国两制”符合大陆的历史和现实。大陆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体。实行“一国两制”,主体是大陆的社会主义。所以,“一国两制”不仅考虑到了港、澳、台地区的现实,而且更考虑到了大陆的现实。大陆坚持社会主义,是实行“一国两制”的基础,也是祖国统一的基础。
“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既适应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叉充分照顾到港、澳、台地区的历史和现实的状况,同时也妥善照顾到一些有关国家在这里的投资和其他利益,是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最佳方案。
16.简述系统及主要特征。
答:(1)系统是指相互联系的要素按~定方式组成的统一整体。
(2)系统的主要特征有:
①整体性,指系统作为整体具有它的各个要素都不单独具有的性质和功能,这是系统的最本质的特征;
②结构的有序性,指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遵循一定的顺序和规则;
③内部结构趋向优化的特性,指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结合趋向于强化和优化系统的整体功能。17.简述新民主主义苦命的基本纲领。
答:中尉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展开的,目的是建立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和相应的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依据新民主主义理论,中国******人制定了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即政治纲领、经济纲领和文化纲领。
(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
(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同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以********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18.简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战略目标、战略步骤和战略重点。
答: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包括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步骤和战略重点等方面内容。
(1)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三步走”的战略步骤就是在三个不同阶段上实现各自的不同战略任务,即第一步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3)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一是农业,它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二是能源和交通,它们是支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三是教育和科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要发展科学技术,又必须依靠教育。
19.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科学内涵?
答: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巾,********这一概念主要有三个含义:
(1)是指共产丰义理论,即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或思想体系。
(2)是指********社会,即由********理论所揭小的最合理、最美好的社会制度或社会形态。
(3)是指********实践,即在********理沧指导下,以建立********社会制度为最终目标的社会运动。********的这三个方面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20.为什么说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是近代中国革命的主要对象?
答:(1)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对象,而且是最主要的对象,这是因为:
西方资本帝国主义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对中国发动了多次的侵略战争,在政治上,践踏中国的神圣主权,割占中圉领土;在经济上,控制、掌握中国的经济命脉,特别是对中国进行的资本输出,“直接地阻碍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在文化上,以各种方式实施文化侵略政策,从精神上奴役巾国人民。
中围封建剥削制度之所以长期得以保持,从根奉上说,是帝阳主义对中国的侵略造成的,是帝国主义与中国的封建卜义相勾结的结果。帝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独直和政治进步的主要障碍,是中同革命的最主要的敌人。凶此,反对帝闰主义是中困革命首要的和基本的任务。
(2)封建主义是中同革命的另一个主要对象,这主要是因为:
中国封建主义的历史延续了两丁多年,封建主义的制度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盘根错节,体系完备,基础深厚。
地主阶级残酷剥削和压迫所造成的农民的极端贫苦和落后,足中困社会在经济上长期停滞不前的基本原因。封建剥削制度是帝困主义统治中目的主要支柱和中国封建军阀实行****统治的社会基础。封建主义的统治也是经济现代化与政治民主化的丰要障碍。因此,反对封建主义是中围革命的另一项基本任务。
21.如何理解知识分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答:(1)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而且是工人阶级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一部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2)知识分子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只有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才能加速发展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
(3)知识分子是科学文化知识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必须依靠知识分子。
(4)知识分子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力量,不仅是政治体制改革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践者,而且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政治体制改革理论的研究者、实践经验的总结者。
22.简述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分歧。
答:(1)联系的观点和孤立的观点的对立。
(2)发展的观点和静止的观点的对立。
(3)全面的观点和片面的观点的对立。
(4)在以上三个方面的对立中,贯穿着一个根本分歧和斗争焦点,即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23.简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答:1921年7月,中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庄严宣告中国******成立。
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出现了一个完全新式的以********为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工人阶级政党,并在它的领导下,开始了伟大的********运动。有了中国******,中国工人阶级就有了自己坚强的先锋队和战斗司令部,中国人民就有r自己英明的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事业的胜利就有了可靠的保证。总之,“自从有了中围******,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24.简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答:(1)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历史条件。从1956年到“文化大革命”爆发前的十年中,在党的指导思想上存在两个趋向:一个是正确和比较正确的趋向,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产生了积极的理论成果,成为邓小平理论的思想来源;一个是错误的趋向,这种趋向的最终结果发展为“吝化大革命”,错误趋向所积累的教训,也成为了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
(2)邓小平理论是在总结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中形成的。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十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也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
2010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重点讲义汇总 1.1.1哲学基本问题及内容?
答:在哲学研究的众多问题中,有一个重大的基本问题,那就是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即谁先谁后,谁决定谁,谁是世界的本质、本原。二是,精神和物质之间有无同一性,人们能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这个问题上,哲学史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辩证法的观点,他把世界看作是普遍联系的整体和永恒发展的过程,一切事物都是由内部矛盾推动而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另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它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世界,把世界的各种现象看作是各自孤立、静止不变的东西,认为世界是没有矛盾的,是不会发展的,有变化也只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认为这种变化纯粹是外力推动的结果。考 易 网
1.1.2近代哲学的两大派别是什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它们有哪些历史形态?
答:凡是承认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精神是由物质派生的,都属于唯物主义哲学。唯物主义在历史上存在三种形态,即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和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反,凡是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物质由精神派生的,都属于唯心主义哲学。唯心主义哲学还分为把世界归结为主观精神的主观唯心主义和把世界归结为客观精神力量的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态。
1.13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根源(条件)?
(1)社会历史条件:19世纪40年代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2)阶级条件:19世纪中叶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是政治斗争的迫切需要
(3)自然科学条件:19世纪上半叶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转化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是自然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4)理论来源: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的辨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5)思想根源:对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切优秀成果的创造性继承,是人类文明特别是欧洲近代文明合符逻辑的发展成就
实践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坚持不懈地进行理论探索和革命实践的结果
1.1.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从研究对象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明确地规定自己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它的任务是揭示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本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从内容上看):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一个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它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是唯物辨证的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的高度统一。(从特征、特点上看):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实践性是根本特征。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理论。
小结: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一切哲学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从研究对象上说,它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3)从内容上说,它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4)从作用上来说,它是指导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1.2.1简述物质的哲学含义是什么?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而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第一,它指出了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它指出了物质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它提出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的局限性。第四,它把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贯彻于社会历史领域,坚持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同历史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1)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的哲学,是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的哲学,是唯心主义。
(2)唯物主义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主要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亦称机械唯物主义,其根本缺陷是: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不彻底性就是它在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的),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2.2、说明物质与运动的相互关系?
答: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上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以自己特定的形式在不断地运动着,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世界上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第三,离开物质讲运动,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休,是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讲物质,否认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是形而上学。
1.2.3、意识是怎么产生的?本质是什么?
答:意识的起源:第一,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第二,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意识的本质: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本质的看法,可以概括为两个互相联系的基本观点,即从意识的基础上讲: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上讲: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是第二性的,是被物质所决定的。
1.2.4、怎么理解世界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答:1)世界是统一的,由此引出两个对立观点:一元论和二元论。2)世界统一于物质,由此引出两个对立观点: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3)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化的统一,是世界统一性的表现。
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1)它告诉人们要从实际出发。2)它告诉我们要有统一观念、全局思想。3)社会主义建设要以物质文明为基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0、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答: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和基本的观点。联系也就是关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发展从性质上讲,发展是一种前进运动,即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从内容上讲,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新陈代谢;从形式上讲,发展是量变到质变。
1.3.1什么是辨证法和形而上学?辩证法的历史形态是什么?
(1)辨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事物内部矛盾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
(2)辩证法有三种历史形态:A古代朴素辩证法B近代唯心辨证法C现代唯物辩证法
形而上学认为世界是孤立、静止不变的,世界是没有矛盾的,不会发展的 1.3.2发展的本质?新事物必然会战胜旧事物?
答:所谓发展是指事物的运动和过程。发展首先是一种运动:从性质上讲,发展是一种前进运动,既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从内容上讲,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新陈代谢,除旧布新;从形式上讲,发展是量变到质变。发展不仅是运动,而且也是一个过程,即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发展从本质上讲,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所谓新事物是指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东西。反之,旧事物就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丧失其存在必然性的、日趋灭亡的东西。
新事物必然会战胜旧事物,因为三点:第一,事物发展的辩证性质决定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新事物是在旧事物内部孕育成熟,发展起来的。它是旧事物赖以存在的因素,又是促进旧事物灭亡的因素。旧事物无法克服新事物,新事物在发展中必然否定旧事物。第二,新事物在本质上比旧事物优越。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腐朽过时的东西,吸收并发展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添加了旧事物中不能容纳的新的内容,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支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受到人民群众支持的新事物总是不可战胜的?
1.3.3 矛盾问题的精髓是什么?
答: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无处不在,并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无时不有。矛盾的普遍性指同类事物矛盾所共同具有的性质,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的差别和个性,(具体表现在:第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及发展阶段的特殊性。第二、矛盾及矛盾方面地位、作用的特殊性。第三、矛盾解决形式的特殊性。)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相对绝对的关系,共性只是包括个性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个性总有许多自己独有的特点,是共性包括不了的,个性比共性丰富得多。所以二者不能互相代替。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可以相互转化、相互转化的关系。
1.3.4 为什么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答:(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在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处于实质和核心的地位。(2)在唯物辨证法的理论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处于实质和核心的地位,这是因为:
①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和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事物内部的矛盾;②
对立统一规律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和把握它们的关键;③ 矛盾分析法即对立统一分析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④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使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和根本分歧。(3)强调对立统一规律在唯物辩证法中的核心地位,不是要以它代替其他规律范畴,而是要全面而有重点、完整而又准确地把握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把握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本分区别。
1)对立统一规律,即事物的矛盾运动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2)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全部理论的关键。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及否定之否定过程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3)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1.3.5 质和量、质变与量变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答: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质的根本特点是,特定的质就是事物本身,质和事物不可分割,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量:是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和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窨上的排列组合等可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量的根本特点是:量与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即在一定范围内量的变化并不影响某物之为某物。度:质和量的统一叫度。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幅度,范围,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数量界限,也就是一定的质所以能够存在的量的限度(范围)。量变和质变的关系: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状态。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飞跃。量变和质变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量变和质变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另一方面,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着部分质变,它又区分为阶段性部分质变和局部性部分质变两种情况。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具有量的扩张,即新质要素在数量上迅速扩大,直至新质完全代替旧质。量变和质变又相互转化。在量变基础上发生的质变,体现和巩固着量变的成果,并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量变、质变,新的量变,质变相互转化和交替,这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即质量互变规律。
1.3.6什么叫肯定和否定?辨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达:肯定方面是指事物中维持其自身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为其自身而不是其他事物的方面。否定方面是指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即破坏现存事物使其转化为其他事物的方面。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有以下三条:
第一,辩证的否定是指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斗争的结果。这就是说,任何事物的否定都是自己否定自己,并通过自我否定,实现自己的运动,自我发展。
第二,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环节。辩证的否定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由旧质到新质的飞跃。没有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就不可能实现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
第三,辩证的否定又是事物联系的环节。唯物辩证法认为,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并不是简单的抛弃,而是“扬弃”。所谓“扬弃”包含着抛弃、保留、发扬的意思,也就是既克服又保留,既批判又继承,在克服旧事物消极因素的基础上,保留某些有利于新事物发展的积极因素。这样,新旧事物之间固然有质的区别,但新事物是从旧事物内部产生出来的,因而同旧事物存在着必然的联系。1.4.1在认识论上两种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答:(1)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两个特点,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而得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两个特点,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对立主要表现在:它们是认识发展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在内容、特点、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主要表现在:第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的积累。理性认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论。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不上升到理性认识,就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第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方面,感性认识中有理性因素。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也渗透了感性因素。
1.4.2认识的实质是什么?
1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过程就是认识。
2认识的主体:主体是指能动的通过实践改造客体的人。
3客体:进入实践领域并与人的实践发生密切联系的客观事件才是客体。
1.4.3为什么理性认识必须付诸于实践?如何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l)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2)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
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缎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了认识的发展。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它是联结主观认识和认识对象的桥梁,因而能把认识与对象相对照,判定认识是否正确。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有效地改造世界
1.4.4 说明真理与廖论之间的关系?
答:真理谬论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所谓对立是指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界限非常明确。真理是对客观事物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谬误则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是主观违背客观。一方面是指真理与谬误共处于人的认识中,它们相互依存,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没有真理就无所谓谬误,没有谬误也无所谓真理;另一方面是指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1.5.1文化的含义是什么?
(1)文化在广义上指人类改造自然、社会关系和人自身等方面所进行的各种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积极的客体化成果,包括整个社会生活的物质领域和精神领域的全部成就。其中,物质领域中的成就称为物质文化,精神领域中的成就称为精神文化。文化在狭义上专指精神文化。无论广义或狭义的文化,其本质都是人的精神的客体化具有 ①信息功能 ②教化功能 ③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这也是文化最主要的功能。考易网 校提供
1.5.2说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
答: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人类物质生活要素与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三个基本的方面。其中,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社会存在的核心和基本方面。地理环境是指人类所处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壤、山脉、河流、森林、矿藏、动植物分布等。人口因素是指从事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的人们的总和,包括人口的数量、构成、分布、素质等方面。社会意识是社会的精神方面、精神过程,是人类精神生活诸要素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等观念体系和风俗、习惯等社会心理。社会意识的核心是社会意识形态,即观念的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决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和发展,必然会引起社会意识或快或慢的发展。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能动的,社会意识可以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促进或阻碍的作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或滞后或超前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具有很强的历史继承性,在受到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还有自己的发展规律。社会意识能动作用的大小,取决于它同社会政治、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和反映社会存在的精确程度,以及群众对它掌握的深广程度。1.6.1简述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人类社会是一个由许多矛盾构成的复杂矛盾体系,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成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这两对矛盾的相互作用,推动着矛盾的不断解决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一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另一方面,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又反作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再者,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解决,必须借助于新的上层建筑的力量,才能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和新经济基础的形成,从而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使社会向前发展。
(3)这两对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从较低级向较高级的社会形态发展。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最终动因。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便引起生产关系的相应变革;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又导致上层建筑的变革;新的上层建筑的建立,保证了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从而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生产力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4)这两对基本矛盾之间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又在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形态向更高阶段发展。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就是社会基本矛盾辩证运动推动的结果。
1.6.2说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基本内容?
答:
一、(1)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2)生产力是社会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力的性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产力具有人的属性。第二、生产力具有社会性。第三、生产力具有客观性。第四、生产力具有历史性。
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发生或体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叫生产关系。
二、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表示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
内容:生产关系的内容或结构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的分配关系等三个方面组成。(1)在生产方式的矛盾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二者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则促进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则阻碍生产力发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生产方式及其矛盾运动。其中,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内容方面,是活泼易变的,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形式方面,是相对稳定的,因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始终存在着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着生产方式从低级向高级的不断发展。
1.6.3 怎样理解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答:人民群众是指推动社会发展的大多数人。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又不断积累生产经验,改进生产工具,为社会发展提供原动力。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一方面,人民群众为科学家、艺术家、思 想家们提供创造社会精神财富的物质条件和经验材料,间接地参加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另一方面,也直接创造社会精神财富。
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社会的发展是通过社会变革实现的,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人民群众。同时,社会的改革、进化,也是人民群众推动的。1.7.1说明社会经济形态发展的表现?
答:(1)五种基本的社会经济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第一阶段)
(2)三种社会形态,有两个系列:一个系列以人的状况划分,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另一系列以经济状况划分,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
(3)技术社会形态:石器时代即渔猪社会;铜器、铁器时代即农业社会;蒸汽电气时代即工业社会,电子时代即信息社会
1.7.2什么叫人性?人的本质属性是什么?
答: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性一般可分为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三个方面,人性是人的三种属性的辩证统一。人的社会属性是人性中的本质属性。
1.7.3 共产主义的含义是什么?
答:共产主义包含三方面含义:一是科学的思想体系;二是指最理想的最合理的社会制度;三是指运动,即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实践。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应该用共产主义理论武装自己,树立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投身于共产主义的伟大实践。
2.1.1MZD思想萌芽、形成、成熟和发展的历史时期和标志是什么?
答:党的创立和国民革命时期:MZD思想萌芽,标志:《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中国着眼于对中国社会实际的调查和革命规律的探索,初步提出了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土地革命前期:
MZD思想形成,标志: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土地革命后期到抗日战争时期:MZD思想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1945年党的“七大”,MZD思想被确定为中国GCD的指导思想。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后,MZD继续得到发展,这里,既有对已经形成的新民主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更有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2.1.2 MZD思想的科学含义是什么?怎么正确理解MZD思想?
答: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MZD思想。MZD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GCD集体智慧的结晶。MZD思想是完整的科学体系,它在六个方面,即(1)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2)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3)关于革命军队建设、军事战略和国防建设(4)关于政策和策略(5)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6)关于党的建设,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科目解题规律
每年成考时,都有部分考生因未掌握解题规律而丢分。其实,成考部分题型答题时有其自身规律,如简答和论述题掌握了解题规律能帮助考生取得较满意的成绩。
解简答题时,有的考生认为简单写几句就行,但实际答题时内容不能太少,因为简答题也要答出一定的内容,基本观点要答全,各个观点要做必要解释,如果内容答得太少,评卷时老师就不好给分了。历年考试题中,简答题因答得过于简单丢分的大有人在。
解论述题时,无论题目如何设问,考生的答题内容都要由理论和结合实际两部分组成,不能只分析实际或只答理论,要根据题目要求,两部分结合。如果考生不知道答什么,哪怕只答自己的观点,也要多答一些内容。同时,解论述题时字迹要清楚,层次分明。
考生复习这两类题时,不能盲目背题,而是要掌握规律。像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的简答题有很大一部分是讲彼此之间关系的,哲学上要把握它们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考生要分两块来把握。一块如矛盾双方地位是一样的,就可说它们是既相互区别、对立,又是相互统一的。区别表现在它们的内容概念上不一样,统一表现在它们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和转化。另外一块是辩证关系,如双方地位不一样,像实践认识、社会存在、社会认识等,这种关系就表现为相互作用的关系,即决定作用和反作用。
简答题和论述题的复习还有共性,如毛泽东思想概论,总结时要注意其体系,包括如何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与时俱进等观点。对这部分的重点,如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人民民主专政涉及的国体和政体关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理解这些内容时要善于总结规律,不要盲目背题,即使背下来也不见得能拿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