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软件学院

时间:2019-05-13 11:04: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上海交通大学软件学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上海交通大学软件学院》。

第一篇:上海交通大学软件学院

软件学院简介

【学院基本情况】

为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和软件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要,实现我国软件人才培养的跨越式发展,2001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软件学院正式成立,同年12月被教育部和发改委批准为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经过十年的探索与实践,上海交通大学软件学院的精英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及毕业生综合能力获得业界普遍认同。被教育部批准为“特色专业”建设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软件工程学科队伍现有教师36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5人、讲师11人,博士生导师11人。师资队伍中,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69%,34人具有博士学位,9人在海外著名高校获得博士学位,1人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

学院研究方向比较全面,在形式化方法、软件工程技术、软件服务、实时与嵌入式系统、数字媒体技术、软件系统等方向均有一支稳定的研究与教学队伍,并有与之相结合的软件工程管理方向的研究与实践。在形式化方法、软件工程技术方形有较高国际影响力。

2006年以来,软件学院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20多项,科研经费近4000万,获省部级以上奖励7项;在国际学术刊物及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500余篇;获发明专利授权16项;出版学术专著11部。软件学院建立了具有国际学术影响力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中有8位国际学术期刊的编委、6位国际学术期刊专辑的特邀编辑、3位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的编辑;7位国际学术会议的大会主席、指导委员会主席或程序委员会主席,有12人次作了国际会议的大会特邀报告;主办/承办了7个国际学术会议,是3个国际合作计划的中方代表;接待海外学者100余人次,有30余人次出国进修访问;有2位分别担任IEEE软件工程知识体系(SWEBOK V3)联合主编和领域编辑,1位为中国首位获IEEE认证的软件专家(CSDP)。

学院秉承“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求创新”的办学传统,根据学科特点确定课程体系;结合学生特点及个性化发展需要制定培养计划,紧密结合学科前沿及业界实际需要,实施高层次创新型软件人才培养战略。五年来学院授予博士学位17人、硕士学位246人,获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2项,省部级以上精品课程8门。

【毕业生去向】

软件学院历届毕业生均受到国内外著名IT企业的普遍

欢迎,在参加就业的应届毕业生中,逾半数的同学直接进入

世界500强公司的研发中心、国际一流软件企业,主要从事

与软件相关的研究、开发、咨询、服务等工作。

软件学院毕业生一直保持良好的就业竞争力,即使在全

球经济遭受金融海啸沉重打击之际也不例外。历届全日制硕

士毕业生的月平均起薪始终保持在8000元以上,且有逐年走

高的趋势;大部分毕业生已经成为所在企业的技术和管理队

伍的骨干。逾九成毕业生成功落户上海,几乎所有毕业生在华东地区就业。

上海交通大学软件学院的毕业生,已经成为人才市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学科方向】

一、形式化方法方向

形式化方法是软件学院的传统研究方向,在孙永强教授的长期坚持下,该方向的研究一直处于国际水平。学科带头人傅育熙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亚洲软件基础学会委员、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教指委计算机专业分委会副主任、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负责过973一级课题、863重点等二十多个省部级项目, 目前负责一项自然基金重点。

该方向现有教师6位,其中4位为教授兼博导,其研究领域涉及程序语言、计算模型、模型验证、算法、可靠性。在程序语言理论领域,解决了-演算、-演算和ambient演算之间关系的两个公开问题;在程序语义领域,提出了统一的模型理论;在模型验测领域,提出并实现了基于自动机模型检测方法。这些结果发表在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Information and Computation、IEEE Transactions、Mathematical Structures in Computer Science、ICALP、CONCUR等国际著名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团队的研究能力与国际同领域团队接轨。

2006年以来,形式化方法方向的教师先后担任多个国际会议的主席/程序委员会主席(如APLAS 2010)、多个国际会议(如ICSE 2006、CONCUR 2011)的程序委员会成员;一人担任国际著名期刊Mathematical Structure in Computer Science的编委,一人担任国际学术期刊Security and Communication Networks 的副主编。与十年前相比,该方向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显著提高。

下设实验室:

BASICS实验室:http://basics.sjtu.edu.cn/

二、软件工程技术方向

该方向致力于软件工程和相关技术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现有教授/博士生导师2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其中有3人担任中国计算机学会软件工程专委会委员,学术带头人赵建军教授在面向方面软件工程、软件架构、并发程序分析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受到同行的广泛关注,相关论文被他引700余次;其在软件体系结构复杂性度量方面的研究成果在Pressman所著的著名软件工程教科书(Software Engineering-A Practitioners Approach)中设有专节论述。沈备军副教授担任IEEE软件工程知识体系(SWEBOK 第三版)的联合主编,为中国首位IEEE认证的软件专家(CSDP)。

2006年以来,该方向的教师在软件工程著名杂志IEEE Transactions on Reliability上发表论文1篇,在著名会议ASE、ISSTA、ICSE、AOSD、FASE、ICSM、ICST、ISSRE、ICSP、PASTE上发表论文15篇。承办了“The Third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oftware Development Methodologies of Distributed Systems(SDMDS 2006)”、“The Third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ecure Software Integration and Reliability Improvement(SSIRI 2009)”、“The Eighth Asian Symposium on Programming Languages and Systems(APLAS 2010)”等软件工程相关领域的国际学术会议。

近五年,该方向团队主持了8项国家863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承担了1项973、1项863重点,及20余项横向合作项目。

该方向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日本国立情报学研究所、美国华盛顿大学、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的研究机构在软件工程及程序语言研究领域开展了合作。

下设实验室:

高可靠软件实验室:http://cse.sjtu.edu.cn/page/index.htm

三、服务软件方向

服务软件是软件工程学科中应用驱动特色最显著、并已取得较大应用技术突破的研究方向。该方向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4人,讲师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人。学科带头人曹健教授是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主要研究领域为基于网络环境的服务计算;他是中国计算机学会协同计算、服务计算、开放系统专委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云计算专家委员会专家,曾获省部级科技奖6项。王东副教授兼博导是上

海市科委“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首席专家和上海市电子标签与物联网产学研联盟秘书长。

2006年以来,该方向团队始终坚持应用驱动研究。主持建成了“上海张江RFID应用测试公共服务平台”和“上海RFID演示中心”;自主研发了已在多家医院推广使用的基于室内定位技术的医疗物联网应用系统;与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合作研发了精益制造管理平台,该项目的成功研发及应用成为船舶行业软件系统国产化的典型案例;与徐家汇商城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零售业ERP系统,该系统已稳定运行三年。

该团队主持了10项863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7项上海市科委项目、23项横向应用实施项目;获省部级科技奖4项;在IEEE Transactions、World Wide Web等国际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

下设实验室:

信息系统技术实验室: http://ist.sjtu.edu.cn/

现代物流信息技术与RFID实验室:http://rfid.sjtu.edu.cn

四、实时与嵌入式系统方向

该方向致力于实时网络、CPS、嵌入式系统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应用实施。现有教授/博导1人,副教授3人,讲师1人,其中2人是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学科带头人胡飞教授是航空信息技术、国防测试技术领域的专家,教育部计算机科学教指委软工委委员,先后主持了国防基础研究、飞机型号工程等20余项科研项目,总经费1000余万,目前主持的项目包括科技部关于下一代大飞机核心技术的 “AFDX下一代航空总线技术研究”。

该方向团队开发了基于二进制翻译技术的异构虚拟平台CrossBit,并在国内较早开展了群体智能的研究工作。在实时系统、航空测试领域解决了航空试验铁鸟台加载技术、分布协同虚拟试验技术和无人直升机飞行控制软件的研究,成果在某型飞机、试飞平台等多个型号工程中得到应用。

2006年以来主持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7项,省部级、各类横向合作项目10余项。2011年获2项自然基金项目资助。在国际学术期刊、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40余篇,主要研究成果发表在IEEE Transactions、Industrial Informatics、Journal of Control and Intelligent Systems、Concurrency and Computation: Practice and Experience等。与美国卡内基〃梅隆、马里兰、加拿大麦基尔、蒙特利尔理工大学开展了博士生联合培养,并成功申请到科技部的中外合作研究项目。

下设实验室:

嵌入式实验室:http://202.120.40.124/index.php/Main_Page

实时与互操作实验室:http://202.120.40.80/rtio/index.php/Main_Page

五、数字媒体技术方向

该方向致力于数字媒体技术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并结合影视动画、游戏娱乐、展览展示、教育训练、数字医疗等领域开展应用研究。团队现有副教授2人,讲师3人。学术带头人杨旭波副教授在混合现实与数字娱乐领域的研究成果被他引400余次,在流体动画与投影增强现实领域的研究达到国际前沿水平,担任中国图学学会计算机图形学专委会副主任、虚拟现实与娱乐教育领域两个国际学术期刊的专辑特邀编辑、ACM Computers in Entertainment期刊评委等学术兼职。

该方向团队在图形学与虚拟现实领域开展了国际水平的研究,提出流体动画细节模拟的新理论与新方法,建立复杂表面的投影增强现实新算法与系统,提出虚拟手术软组织建模高效算法。这些研究先后得到6项国家86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和10余项其它项目的支持。研究成果先后发表在IEEE 计算机学会旗舰期刊Computer、IEEE Transactions、Eurographics、Pacific Graphics、Computer Graphics Forum、ISMAR、ProCams、IJVR、IJCARS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并由Springer出版了英文学术专著。

该方向团队结合应用,积极推进科研成果转化,获得4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所研发的多套互动新媒体装置已成功应用在地方博物馆和美术馆,并获优秀展品奖;所研发的医学图像分割算法被集成到国际知名医疗器械公司的软件产品中。

下设实验室:

数字艺术实验室:http://dalab.se.sjtu.edu.cn/www.xiexiebang.com/

自适应分布计算实验室:http://202.120.40.97:8002/adc

医疗物联网实验室:http://202.120.40.193/

上海交通大学软件学院官方网站:http://se.sjtu.edu.cn

联系人:巩老师;联系电话:021-34204140;传真:021-34205145;邮箱:gpb@sjtu.edu.cn。

第二篇:上海交通大学软件学院软件工程本科培养计划

软件工程 本科培养计划

一.指导思想

1. 体现“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2. 培养学科基础厚、专业口径宽、综合能力强、整体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

3.从反映发展和需求,培养创新能力,加强工程实践角度优化培养计划。

二.学制

四年。

三.培养目标

把学生培养成为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能适应信息产业和软件产业需求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系统设计与开发、软件项目能力及其它领域的高级人才。

四.基本要求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软件工程人才,不仅应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而且还应具有合理的能力结构;他们应对新生事物具有敏感性和适应性;应对学过的知识具有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应具有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开拓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善于用文字和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与别人共事、协同工作的能力;以及适应竞争的能力。此外,他们应具有良好的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

五.课程体系及构成本专业教学计划课程共分四个知识模块:

1. 公共基础知识模块;

2. 学科基础知识模块;

3. 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知识模块;

4. 专业前沿及特色知识模块。

六.主干课程

本专业的主干课程共8门,它们是:程序设计、算法与数据结构、数据库应用技术、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概论、面向对象设计和UML以及软件项目管理。

七.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上机及专业外语等教学安排

本专业在四年中安排了军训、学农、金工实习、项目实践、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共约37周。这些实践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造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本专业培养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特色之一。

第4和第6学期只安排18周教学,第19-24周为暑期短学期,分别安排开发技术和系统设计两个project,以及专题讲座。聘请国内外专家讲学。

除了三年级安排一门英语口语与写作课外,还安排若干门课程采用原版教材;四年级学生结合毕业设计(论文)安排阅读和翻译外文文献资料。并安排108学时开设大学日语基础,以适应软件产业需要。

八.课外实践活动安排与要求

本专业四年除课程安排上机(所涉及的课程见教学安排一览表)外,实验室对学生实行开放实验。课外安排包括阅读教材及参考书,做所布置的习题,准备实验和上机,设计大型综合课程设计,撰写实验报告和有关论文等。

课外教学安排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消化掌握课堂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的辅助途径。因此,学生应根据教学安排,围绕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师的要求完成课外教学安排,课外要求应视作考核的内容之一。

九.毕业规定

学生在本专业毕业应获总学分202.5,其中必修课学分174.5并完成生产实习项目和毕业设计(论文)。

十 .课程列表

第三篇:上海交通大学护理学院

西安仁爱白癜风研究院——杂志期刊——第一期

上海交通大学护理学院

教案

课程名称 成人护理学-消化系统第次课年月日本文章由西安白癜风医院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四篇: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校长宿舍此楼建于1899年,位于老图书馆北面。欧式风格,二层砖木结构,建筑面积970平方米,曾作校长及教工宿舍之用。1982年12月建教师活动中心时被拆除。

中院建成于清光绪二十五年(即公元1899年)夏,初建时为三层砖木结构,西式建筑风格。供办公、师范班及中学部使用。中院位于校园中央绿地北侧,东面与教师活动中心和老图书馆相邻,西面与新上院相邻。中院是交大校园内现存最早的建筑物。图为1899年落成的中院校舍。

中院几经修缮,使用功能也历经多次变化。1999年学校对其进行了复原性大修,房屋结构由原来的砖木结构变为钢筋砼框架结构。中院由公学监院、美国人福开森亲自设计并督造。在当时中国,斥资49926.2两银元,建造一幢近5000平方米建筑,属于“大手笔”一类的“作品”。很大的中院,更是一个大的教育世界。它集教学、办公、食宿于一体,如同一个浓缩的新学教育小社会,刻写下中国人自主创办近代新式学校的典型实践。许多著名校友如吴稚晖、钮永建、白毓昆、马衡、周厚坤、邹韬奋、陆定一等都曾在此楼学习过。中院大厅南洋公学首任总理(校长)何嗣焜铜像。何嗣焜先生是南洋公学创始人盛宣怀先生办学思想的具体实施者和交通大学重要的筹建者。何嗣焜担任校长四年,开创系统的分级办学体制之先河,开创中国近代师范教育的先河,师范班开学之日也成为交通大学校庆日的来历;开创中国近代大学管理章程之先河,开创中国近代大学派遣留学生之先河,开创中国近代大学乃至中国近代体育运动史中上最早的大规模运动会之先河,使公学初具规模,为南洋公学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中院三楼原作过教师、学生宿舍。如大名鼎鼎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于1901年受聘出任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时,就住在中院三楼60号。他常常晚间约两、三位同学来宿舍谈话,讨论学业问题。新中院建于宣统二年(即公元1910年),是一座具有九十多年悠久历史的校园建筑,为传统砖木结构的“外廊式建筑”,“康白渡式”风格(即买办式风格)。建成后曾作为男生学生宿舍使用,建国后作为院系办公场所之用。楼高二层,建筑面积为1250平方米,口字形平面,中央留有天井。青砖墙面,红砖腰线,外围有贯通四周的走廊。该楼中西合壁,质料典雅。著名校友凌鸿勋、陆定一等曾在此楼住过。新中院2003年改作董浩云航运博物馆,展厅实际使用面积600平方米。一楼为“中国航运史馆”,二楼为“董浩云陈列室”。小楼像小船一样静静地泊在上海交大校园里,楼前斑驳的铁锚仿佛经历过无数风雨。

上院(新上院旧址)是南洋公学时期的大学部。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即公元1900年),由美国人福开森统一筹划设计,里面包括教室、实验室、大礼堂、办公室、学生宿舍、食堂等,在当时被称为上海高校中最伟大的建筑。底层中部原有一个可容500人的礼堂,1911年12月底孙中山在赴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前夕莅临本校,就在这里向师生发表过重要讲演。1927年为纪念老校长唐文治将此礼堂命名为文治堂。

1954年上院拆除重建后,更名为新上院,总面积增至9746平方米。现为学校的主要教学楼之一,正面一、二层为实验室,三层以上为教室,后部有多间阶梯形大教室和一间大型活动室。上海交大1986年校庆时,在新上院大厅内树了一尊盛宣怀半身铜像表示纪念。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上海交大校刊》和《交大通讯》上,发表几篇论述文章称盛宣怀为“教育家”。

2010年上海交大在闵行新校区室外铸造落成一尊盛宣怀全身铜像,并把盛宣怀办南洋公学的奏折全文刻在石碑上,安放在校门内侧大道边,一条校内干路取名“宣怀大道”。

工程馆原为恭绰馆,设计出自设计国际饭店和大光明电影院的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之手。1930年12月由当时的铁道部批准建工程馆并由馥记公司以23万8千两承办全工程于,1932年1月竣工。该馆的部分资金为校友集资,钢筋混凝土结构,呈“口”字形,原为二层楼的教学楼,占地

6500平米。1960年加层改造后总面积达到12898平方米。工程院的底层设有锅炉房、机械、水力、金工、材料、电气、标本等试验室,上层设有教室、绘图室、演讲厅、仪器室、模型室、教授休息室等。造型古朴、典雅,建筑手笔多有独到之处。交大一批又一批“冀与欧美各国颉颃争胜”的人才如钱学森和江泽民等都在此楼中学习过。工程馆二楼前厅叶恭绰前校长塑像。叶恭绰(1881~1968),字誉虎,号遐庵,广东番禺人,早年毕业于京师大学堂仕学馆。他长期位居交通要津,1917年7月任交通部总长,兼任铁路督办、邮政总局局长。叶恭绰是一位交通救国论者,提倡交通救国,重视实业教育。1921年8月,他以南洋为中坚,将部属四校合并成一所大学,定名成立交通大学。学校分设上海、唐山、北京三地,称为交通大学上海学校、唐山学校、北京学校。叶恭绰被推选为校长。从交通大学成立开始,叶恭绰就希望把交通大学办成世界先进大学。为此,叶恭绰计划与国外大学合作办学,曾联络过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和法国巴黎大学,商议进行合作。叶恭绰同时希望缔造“天下交大是一家”,一直到建国后,国立交通大学演变成现今的上海、西安两所交大,唐山工学院、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分别发展成为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部分迁移台湾的交大校友在新竹创立“国立交通大学”。在分分合合的历史变迁中,五所交大演绎成“天下交大是一家”。哲生馆规划建于1937年。由于抗战,实际1946年竣工。

经校史博物馆工作人员鉴定,这就是科学馆建成时的楼铭,已湮没多年,如今终于象冰山浮出水面。科学馆原名哲生馆,哲生馆的建成,还颇有波折,早在黎照寰治校时期的 1936年,学校就开始动工兴建此幢工程试验室。1937年5月21日,为纪念前校长孙科(字哲生)对学校建设的功绩,学校将即将落成的工程试验室定名“哲生馆”,并函请近代著名书法家、国民党元老于右任题写了馆名。但不久,抗日战争爆发,建筑只得停工。直到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6月,才重又开工并于当年的10月24日竣工。1947年 4月 8日,在学校 51周年校庆之际举行了授钥典礼。该楼建筑总面积2162平方米,为三层楼实验室用房。建国后改名为科学馆。现在又改回来了。

总办公厅原名“容闳堂”,是为了纪念我国最早留美的爱国学者容闳先生而命名的。建成于1933年,是由中国著名建筑学家庄俊先生设计的,具有严谨的仿欧洲古典主义式样,表现了办公建筑的庄重气质。

总办公厅门额“总办公厅”四字出自国民党元老胡汉民之手。1934年12月,由蔡元培先生主持、上海14个学术团体联合召开的“欢迎意大利无线电发明家马可尼大会”曾在此楼召开。

体育馆由张铸校长发起而建成于1925年,为全国高校建立最早的体育馆之一。该楼为三层钢筋水泥结构,楼层建筑面积为2957平方米。底层有小型游泳池、浴室、办公室及乒乓球室;二层内有室内篮球场,南部有小型舞台,可供演出和集会用;三层为室内跑道,亦可作为观赏球赛的看台。学校历来提倡智德体并重,篮球是优秀传统项目。1960年,上海交大篮球队代表上海高校参加了全国乙级联赛,获合肥赛区第一。上海市体委决定由上海交大篮球队代表上海二队参加全国最高水平的甲级篮球联赛。这支以大学生为主的高智商、重技术的业余篮球队,在湖北赛区连胜湖北省队、河北二队、贵州省队,并在上海表演赛中战胜了上海一队,表现惊艳。交大被赞誉不愧为是篮球运动的摇篮。

百年校庆里程碑位于大草坪中央,是为1996年上海交通大学一百周年校庆时所立的纪念碑。该碑高12.5米,碑体呈三角形,寓意教书育人以德、智、体三方面为根本,以暖灰色花岗岩为碑面。纪念碑为不锈钢环所围绕,周围有花岗岩台阶,象征交通大学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台阶上有浮雕,象征交通大学所经历的百年沧桑。碑北面有一喷水池,池中有由广西白大理石底座托起了五个印度红花岗岩石球,中间主球可以转动,象征交通大学永恒的生命力。北面红色花岗岩上海刻有百年校庆志和校友捐赠名录。校内许多活动在此碑前举行。

交通大学日晷始建于1925年,后于1988年重建,现位于大草坪南侧,正面刻有“与日俱进”四字。1925年9月27日乙卯级同学毕业十周年返校时,曾于大草坪南侧修筑日晷台一座,背后刻有捐赠者姓名。1938级校友毕业五十周年返校时重建,今在上方放置有现代日晷仪。五卅惨案纪念碑。

史霄雯、穆汉祥烈士纪念碑

大礼堂 也称新文治堂,位于校区西侧,东邻体育场,北为第二食堂。为两层钢砼结构,总造价38万元,建筑面积2913平方米。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原上院旧文治堂仅能容纳500人左右,已不能满足当时的需要,同时为了纪念前校长唐文治先生对学校发展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学校理事会决定新建一座大礼堂并将之命名为新文治堂。

学校中心的大草坪体育场。我们校足球队当年在这里训练比赛可没有这样漂亮的草坪哦。

学生第一宿舍楼即执信西斋。该宿舍位于校园西侧,又为纪念1920年在反对桂系军阀战争中英勇就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战士、孙中山先生的忠实追随者朱执信先生,故定名为“执信西斋”。

楼呈马蹄形,中间为三层,两翼为二层。初用作学生宿舍,室内设施完备精美,有房屋187间,建筑面积4397平方米。“文革”期间我们足球队曾经住在二楼中间二间宿舍,还常常在阳台上健身。

门前有1933年由1930届校友发起建筑的“饮水思源”纪念碑,它已成为学校的代表标志。穆汉祥烈士和钱学森都曾居住与此。1932年日军在上海发动了“一二八”事变,宋庆龄与何香凝曾借用此楼共同创立了国民伤兵医院。

铁木工厂,俗称“玻璃房子”,建于1930年,位于工程馆东面,建筑面积956平方米,前校长孙科曾为其题词。原为学生木工、金工实习基地,建国初期为材料力学实验室。钱学森等校友曾在此做过实验。

现在铁木工厂位置上新盖的建筑。除了那些历史建筑外,解放以后又盖了不少教学楼。这是新建楼,几十年面貌还是老样子。原第三教学楼现在是MED—X研究院,是上海交通大学“985工程”建设的重要科技创新平台之一,是学校直属的从事医工、医理交叉研究的科研教育机构。原电机楼拆除后,新建了凯原法学院。

原四、五系的无线电楼。在广元路边上的浩然科技大厦。包兆龙图书馆不知是改建还是在重建。这是在原游泳池地盘上新建的钱学森图书馆。门牌为华山路1800号。馆内基本展览分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科学技术前沿的开拓者、人民科学家风范和战略科学家的成功之道四个部分。馆藏钱学森同志文献、手稿和书籍76000余份,珍贵图片1500余张,实物700余件。馆内设有资料厅、专题展厅、学术交流厅等文化设施。

上海交大还有个法华校区在法华镇路535号,該校址原为法华禅寺所在地,“法华”一名取自《妙法蓮华经》。该寺最初兴建于北宋开宝三年(970年),历代多次重修。1930年拆除寺院,在原址兴建正始中学,1949年后建成中共上海市委党校。1959年上海市委将党校移交給上海交通大学,1961年起作为上海交大基础部使用。我们一年级时就在这里上课、住宿。1986年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現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搬迁至此。这是现在的校门。

原先有遮雨长走廊连接的几栋宿舍已拆除,盖起了高楼和花园。

新建的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学大楼。

大门对面法华镇路上的三座漂亮小桥,勾起人们对一千多年前法华古寺和寺前香花桥的无限遐想……

德润的天空2014.7.23

第五篇:上海交通大学

• 上海交通大学

• 1929年,钱学森怀着“实业救国”的理想,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当时被誉为“全国造就建设人才最高学府”的交通大学。他在交大刻苦攻读,成绩出众,于1934年毕业于机械工程系铁道机械工程专业。

围绕“钱学森之问”,学校还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知识探究、能力建设、人格养成”三位一体人才培养理念为指导,教学与科研结合,科学与人文结合,加快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二、美育工作成果显著,进一步推进文化传承创新 •

上海交通大学一直致力于开展并推进美育工作,特别是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将“美育”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其作为大学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的一个重要手段和途径。学校以走近艺术、感受经典、陶冶情操、提高修养为主旨,以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开展美育工作,并将其渗透进学校中心工作,潜移默化浸润全校师生。如今,该项工作已经成为上海交通大学重要文化标签,凝聚、服务和教育了数十万青年学生,引领其树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主流价值观,培育共同文化追求。学校的美育工作得到了教育部的高度认可,在2012年2月在杭州召开的全国大学校长美育论坛上,校党委副书记徐飞教授受邀作主题发言。

南京大学历史: • 两江优级师范学堂,1906年起

• 李瑞清(1867-1920),1905-1911任监督:

• 视教育若生命,学校若家庭,学生若子弟;嚼得菜根,做得大事。

南高东大时期

形成“俭朴、勤奋、诚笃”校风以“诚”为校训 • • • • • • • • 训育、智育、体育并举

首开“女禁”,实现男女教育公平改“教授法”为“教学法” 开办暑期学校

中国科学社的大本营,中国自然科学的发源地 创办《学衡》

“四个平衡”的办学理念

具有“钟山之崇高,大江之雄毅,玄武之深静”的“国士”风范

• 现在:诚朴雄伟,励学敦行 百年南京大学魅力之——办学特色

肇始于1902年的南京大学,虽屡经风雨、数番离合,却众志成城,不断发展。百余年来,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谋国家之强盛,求科学之进步,以良好的学风校风和先进的办学理念为核心,形成了南京大学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办学特色。

特色一:弘扬“诚朴雄伟”学风,秉持“知行合一”理念,提升大学文化品位,营造一流育人环境。

早在20世纪初叶的两江师范学堂时期,学堂监督李瑞清就以“嚼得菜根,做得大事”为校训,倡导“俭朴、勤奋、诚笃”的校风。30年代出任中央大学校长的罗家伦,大力倡导“诚、朴、雄、伟”的学风。他的阐释是:“诚”就是对做学问要有诚意,不以其为升官发财的途径,不以其为取得文凭资格的工具;“朴”就是质朴和朴实,崇实而用笨功以树立朴实的学术气象;“雄”是指“大雄无畏”;“伟”,是伟大崇高,是指要从整个民族文化的命运着眼,不存门户之见,不故步自封,要立志做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情、大成果出来。南京大学的另一源头金陵大学则以“诚、真、勤、仁”为校训,同样要求师生诚心向学、诚心教学,崇真尚实,笃学为功。进入南京大学阶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历史的传统精神得以继承并不断阐扬。2002年百年校庆之际,“诚朴雄伟,励学敦行”被确定为校训。

经过数代人的努力,“诚朴雄伟”的学风与“知行合一”的理念相辅相成,充实、升华,构成了南京大学特有的文化底蕴。它的精髓体现在五个方面:

——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现代大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创造知识的场所,更是教人求真求实、求善求美的家园。正如陶行知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而实事求是,客观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探寻并发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追求真理,坚持真理,成为历代南大人不懈的追求。哲学系讲师胡福明以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和理论勇气撰写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最初四稿,后以“《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发表,揭开了“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序幕。从风雨如磐的20世纪初叶,到风起云涌的改革开放岁月,求真求实精神一脉相承,发扬光大,成为南大文化的主旋律。

——尚诚尚朴的人文情怀。南京大学素以学风严谨、治学诚朴著称。早在两江师范学堂时期,监督李瑞清就告诫学生要“以不欺为本”。特别是80年代以来,南京大学坚持“严谨、求实、勤奋、创新”学风,不做表面文章,不搞急功近利,因而能在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方面都取得朴实而又坚实的进展,获得国内外一致好评。1997年,我校在国内高校中率先开展“整顿学风、教风、校风,挞伐‘泡沫学术’,维护大学殿堂的圣洁”的大讨论,把学风问题提高到维护科学尊严和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高度来认识。不仅先后有15位资深教授和16位中青年学者向全国发出“牢牢筑起大学教师的道德堤坝”的倡议,而且在1998年即制订并实施《关于科学研究行为规范的管理办法》。——厚积薄发的治学风格。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是南京大学薪火相传、一以贯之的传统。2006年我校有两件大事为海内外瞩目:其一是由匡亚明老校长倡导和主持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200卷,穷20年之功,集数百位名家,终于编撰出齐,被陈至立国务委员誉为“近百年来最为浩大的中国传统文化工程”,最近该丛书荣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其二为“固体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闵乃本院士领衔的创新团队“19年磨一剑”,不仅在Science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而且在连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的基础上,研究成果“介电体超晶格材料的设计、制备、性能和应用”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一文一理两项重大成果的问世,充分体现了“南大学人”“大雄无畏”、“厚积薄发”的治学风格。——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长期的办学实践塑造了南京大学创新求实的优良学风,尽管斗转星移,但创新的传统一直在我校不断延续和发扬。80年代初,匡亚明校长果断决策,与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合作创办了“中美文化研究中心”,首开中外合作办学先河。80年代中期,曲钦岳校长“取法乎上”,与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接轨,在基础研究领域集中优势,取得突破。同时在大陆高校最早将科学计量学方法引入学术评价,使得南大在最能反映科学研究水平的SCI等“学术榜”上脱颖而出,一马当先,领跑大陆高校达7年之久,而且带动了中国大学科学研究的发展和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上升,为中国的SCI论文数排名从1985年的世界第24位跃居2005年的第5位作出了突出贡献。

——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1952年院系调整后,南京大学的办学条件十分薄弱,加上“七五”、“八五”未能获得国家重点投资,学校发展面临诸多困难、矛盾和压力。学校党政领导带领全校师生员工以卧薪尝胆之心,立“再铸辉煌”之志,穷则思变,励精图治。学校决定优先建设教学、科研用房,确保固体微结构、配位化学、机算机软件新技术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7个专业实验室如期建成,并努力在前沿领域“做一流的科研工作”。而名誉校长匡亚明、校长曲钦岳和校部机关都在三排低矮的平房办公,被新闻界誉为“陋室生辉”。在教育部直属高校统计数据方面,尽管南大的办学经费数、教师数等均列中下,但体现办学水平的主要指标却位居前列,若干统计指标还曾经连续数年名列榜首。特色二:始终坚持内涵发展,突出办学质量和效益。南京大学力求将质量和效益放在“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八字原则的核心位置,将质量和效益作为内涵建设的首要衡鉴。遵循这一原则,具体的做法是:高起点擘画,高标准定位,高质量建设,高效益产出。

——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这是我校反复比照、深入论证后所作出的战略抉择。从1985年至2005年,学校曾经多次尝试推进“强强联合”以加快一流大学建设步伐,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均未如愿。学校审时度势,集思广益,确立了“全面规划,突出重点,促进交叉,提高内涵”的指导思想,结合“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建设,继续抓紧以国家重点学科为基干的“学科群”的建设,并提出了设立“学科特区”的新思路、新机制,先后发展了分子医学等一批新学科。在首批进入“985工程”的9所高校中,我校是极少数未合并其他院校的大学之一。主要通过“内涵发展”的南京大学仍然保持着奋发、崛起的势头,位居全国高校的前列。——育人为本,重视本科教育。现代大学固然兼有开展科学研究、服务与引领社会等职能,但是培养人才却是大学最初始、最根本、最重要的职能。为了强化“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自1996年以来,学校先后组织了4次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在2005年召开的南京大学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党委书记洪银兴教授强调要把本科生教育作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代表学校提出了“四个一流”的基本要求。学校要求各院系必须真正落实好“教授进入本科教育的第一线”的问题,把教授、博导进入本科生课堂的比例作为评价各院系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并将把这些指标作为年终院系领导考核的重要参考。

——追求卓越,突出“质量”和“效益”。纵观一流大学,不仅是水平高、成果多、实力强,更重要的是“人均产出高”、“投入产出比高”。我校近20年来始终把“质量”和“效益”作为追求卓越的重要标志。在教育部直属高校统计数据中,尽管我校的经费总数、教师人数、教学科研用房面积等多项指标大体排名在30位左右,但体现办学水平的主要指标数(院士数、重点学科数、科研成果数、获奖数)却总是位居前5位。

特色三:注重基础,注重融通,注重共生,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

——造就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未来领军人才。80年代以后,南京大学明确了自己的定位:以“吸引一流的生源,给予一流的培养,形成一流的竞争能力”作为人才培养总体思路,依托研究型大学多学科综合优势、先进的科研条件、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融教学与科研为一体,在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同时,积极开展各类学生创新活动,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浓厚氛围,不断探索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多种途径,逐渐形成“加强基础、拓宽知识面、自主选择、早期介入科研、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入21世纪,“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未来领军人才”,就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主旋律”;而欲造就“伟器”和“精英”,则必须注重基础,注重融通,注重共生。这是南京大学新世纪的新目标、新思维和新举措新。

——注重基础。南京大学的优势和强项在基础学科,本科教育的特色也在基础人才的培养。坚实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以及宽广的知识面,是创新人才成长的基石,没有这个“基石”,所谓创新人才,只不过是空中楼阁,缺乏发展后劲。基于这一认识,南京大学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强基础课改革,将最新的学科前沿知识融入教学内容,将最新的教学理念融入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激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近几年教育部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中,多位教授主持的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7名教授荣获“全国高校教学名师”称号。

——注重融通。80年代中期,南大构建了以“课堂教学、学术活动、科学实验和社会实践”为主体的“三元结构”教学模式,使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与加强能力培养互相融通;使有形课程与潜在课程、校内教学与社会实践、业务培养与素质提高有机结合。2006年以来,学校进一步提出了“四个融通”的人才培养新思路,重视在对学生进行学科专业培养的过程中渗透道德、心理、人文和科学素养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科学事业心;强调学生在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拓宽知识面的同时,形成主动获取知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判断能力、研究、创新能力。强调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学,一定要以一流的科研为背景,注重科研对教学的渗透与反哺,通过教学和科研训练,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形成探索未知、创新知识的意识。

——注重共生。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学具有很强的探究性特征。把包括前沿内容在内的科学研究方法与成果引入教学活动,使教学活动具有科研性,同时将课堂讨论中的新思想、好主意、妙技巧等“回馈”科学研究,是研究型大学教学过程最突出的特点。人才与成果共生,教学与科研分享,教师与学生互动,是南大本科教学的新取向、新追求。院士、“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博士生导师分别以授课、讲座、论文指导等不同的方式积极参与本科教学,力求让本科生分享研究型大学的资源和氛围。结合“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建设,促进师生以科研训练为平台进行教学互动,鼓励本科生在高水平教师的指导下,早期进入专业科研实验室以及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的研究机构,接受较为系统和规范的科研训练。每年都设立“本科生创新工程”项目,同时实行“导师制”,鼓励学生自立课题,独立设计,在导师指导下开展科研工作。

• 浙江大学本科教学有哪些办学特色?

• 竺可桢 国立浙江大学校长 •(任期1936年4月-1949年5月)•

●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应该自己问问,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要 做什么样的人?„„第一,诸位求学,应不仅在科目本身,而且要训练如何能正确地训 练自己的思想;第二,我们人生的目的是在能服务,而不在享受。•

——摘自《竺可桢校长对新生的讲话》,1936年9月18日 •

●大学教育的目的,绝不仅是造就多少专家如工程师、医生之类,而又在于养成公忠坚 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气,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

——摘自竺可桢:《广西宜山浙大开学典礼演讲》,1938年11月1日 •

●你们要做将来的领袖,不仅求得一点专门的知识就足够,必须具有清醒而富有理智的头脑,明辨是非而不徇利害的气概,沉思远虑,不肯盲从的习惯,而同时还要有健全的 体格,肯吃苦耐劳,牺牲自己努力为公的精神。这几点是做领袖所不可缺乏的条件。•

——摘自《求是精神与牺牲精神——竺可桢对一年级新生的讲话》,1939年2月4日 •

●所谓求是,不仅限于埋头读书或是实验室做实验。求是的路径,中庸说得最好,就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单是博学审问还不够,必须审思熟虑,自出心裁,独著只眼,来研辨是非得失。既能把是非得失了然于心,然后尽吾力以行之,诸葛武侯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败利钝,非所逆睹。•

——摘自《求是精神与牺牲精神——竺可桢对一年级新生的讲话》,1939年2月4日 •

• 路甬祥 浙江大学校长

●我们的校风应该是“实事求是,严谨踏实,奋发进取,开拓创新”的校风,这是浙大的传统,也是科学的精神,革命的精神。求是和创新,是辩证统一的,求是就是要实事 求是,脚踏实地,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要追求科学真理,遵循科学真理,坚持科学真理,为科学真理而献身。因此,求是本身业包含着创新的精神。创新就是要以科学的态度,以现献身的精神,奋发进取,锲而不舍,开拓创新,探索新的科学真理,发展新的应用领域,开拓新的科学与建设事业。创新必须在实事求是,遵循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及基础之上,我们浙大人应该继承和发扬求是创新精神,为国家的富强与人民的幸福作 出应有的国内贡献。• •

——摘自路甬祥讲话:《坚定不移地坚持深化综合改革,同心协力,团结奋斗,办好社 •

• 潘云鹤 浙江大学校长 •

•(任期1995年4月-1998年9月,1998年9月-2006年7月)•

• ●近年来,我校积极实施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KAQ人才培养模式。......还积极探 索并不断完善了以“3M”(多规格、多通道、模块化)人才培养框架为基础的宽、专、交人才培养体系。本科教育前期着重打好宽厚的基础,加强通识教育,后期突出专业教 育和交叉学科的培养。

●特别是高水平大学更要致力于培养参与全球竞争的国际精英。这样的人才应当包括国 际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科技、文化和管理中的创新型人才,适应全球市场和环境变化的高层次人力资源等养这样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杰出人 才,要特别注意培养:建立在本土文化基础上的全球意识;多元文化团队的领导素质,能进入跨国公司的关键岗位;人文和科学综合的知识结构;提出和驾驭各种“游戏规则”,占领国际经济、文化和科技活动制高点的能力;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和环境需求的素质和创新与创造能力。•

——摘自潘云鹤:《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精英》,中国高等教育2002年第3、4 期 •

●浙江大学的教育使命:“造就具有国际视野的未来领导者”„„ 这是中国和世界的 需要,浙江大学的使命,求是学子的志向。„„要进行自主化学习、高效化学习、研究 化学习和国际化学习。•

——摘自潘云鹤:《成才之道——谈浙大教育的使命、理念和方法》,2005年9月27日 •

浙江大学充分利用研究型大学的综合优势,贯彻“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是创新,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重视因材施教,为优秀学生提供各种发展途径。

1.设立竺可桢学院,以全新的培养模式和办学理念,为优秀学生

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环境。

2.实施“多通道、多规格、模块化”人才培养框架和宽、专、交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培养多种能力提供了

发展空间。

多通道:指通过完善学分制,向学生提供就业、读研究生(包括免试推荐、本硕连读、考研)、出国留学、停学创业、延长学制

等多种选择;

多规格:指通过全面学分制的实施,学生在本科阶段,除主修专业外,还可修读第二专业(含辅修、第二专业)、各类强化班、或交叉学科的专业课程;学习优秀的学生还可进入竺可桢学院按特殊人才培养模式学习,以达到人才培养规格的多样化; 模块化:本科阶段的所有课程均按模块设置,如全校开设的公共选修课外,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基础和志趣选择某一课程模块修读一定的学分。此外,还设置了能力培养型课程,如自学课、讨论课、研究型课、工程设计系列课、创业训练课等。3.实施以弹性学制、选课制、导师制、主副修制等为特征的学分制教学管理,学生在系科专业转移和选择修读课程、学习进程、任课教师等方面有相当的自主权。

4.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每年举行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程序设计、结构设计、机械设计、机器人制作、创业计划等学科竞赛和各种学术节,参加学生达万人,并在全国和国际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同时全面实施校院两级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每年投入100万元,立项数在1000项以上。• 百年浙大,素以“求是”之精神砥砺后学,褒扬先进,以求是之风培育求是之人,故而人才辈出。新浙大成立以来,更以营造积极健康丰富的校园文化,既循循善诱,又提倡宏扬个性,以求培养人格健全,既而脚踏实地,又能锐意进取的跨世纪人才为己任。浙江大学的校园文化总揽科学、人文,着眼于未来,立足于青年,立意为浙大数万学子搭文化之台,扬成材之帆。严谨的“求是”学风,执着的创新精神,培养了无数英才。学校基于知识、能力、素质俱佳的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加强基础、注重素质、突出能力、面向一流”的教改战略,实行宽基础复合型人才培养和英才教育并举的方针。本科教学推行学分制和主辅修制,开设有特优学生组成的“竺可桢学院”(包括混合班、工程教育高级班、临床医学本硕博连读班、文科和理科综合试验班、本科学生高科技产业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等)。为了给知识交叉提供更大的空间,近年来还按大类打通基础,实行分层次教学,推行双学科双学位,多学科、多门类的综合优势,使学校的科研工作发展势头强劲。浙江大学坚持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的方针,具有完整的学士枣硕士枣博士枣博士后培养体系。构建多通道、多规格、模块化的教育框架。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举办多种学术节、学科竞赛和各类社团活动,为广大学生、特别是优秀学生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和个性发展空间。研究生教育充分发挥我校作为研究型大学的特点,利用多学科、多门类的综合优势,加强学科建设的全面布局,坚持“开放、网络、动态、竞争”的方针,培养具有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下载上海交通大学软件学院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上海交通大学软件学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管理办法(暂行)2 008-01-25 14:36:32 (暂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National Undergraduate......

    大连交通大学软件学院 校园文化艺术节策划书(汇编)

    大连交通大学软件学院学生会 大连交通大学软件学院第二届校园文化艺术节 策划书 共青团大连交通大学软件学院委员会 大连交通大学软件学院学生会 宣传部 学习部 2010-3-20......

    上海交通大学自荐信

    上海交通大学自荐信范文 导读:一直备受关注的自主招生工作即将开始,自主招生有校荐与自荐,在推荐过程中,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考生们需要准备自荐信,自荐信不光是要介绍自己,还要将......

    上海交通大学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 “七五”、“八五”重点建设和“211工程”、“985工......

    上海交通大学党史★

    1945年12月,__上海交大支部、雷士德工学院支部__等南京中央大学一批学生转入交大学习。1981年 2月26至28日,上海交大召开第五届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五届党委会。刘旭初__......

    上海交通大学日语

    词使:南洲们生了大!高清打包亲。上可以看到我!须早心理准。由我比较喜。在连云港,日林芝鲁朗然!个都惊诧已。西路占;的法的可,槐树北京。 转格中午晚上!点关系都物伤害?港或东地区的......

    上海交通大学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 “七五”、“八五”重点建设和“211工程”、“985工......

    上海交通大学章程

    上海交通大学章程 序 言 上海交通大学是由国家举办的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创建于1896年,原名“南洋公学”,1911年更名为“南洋大学堂”,1929年更名为“国立交通大学”,1949年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