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台乡早教经验交流材料
重视幼儿学前教育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发展
城台乡早教经验交流材料
为全面落实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实施的“贫困地区儿童早期发展项目实施方案”,实现“贫困地区儿童健康成长,正常接受学前教育,逐步实现教育公平”理念,保证3—6岁幼儿100%能接受两年的基本学前教育,缩小农村与县城地区儿童在早期发展方面的差距,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公平,中心学校积极组织相关人员,制定方案,在我乡除下台、泉湾两村外所有村开展早教工作,下面就我乡的早教工作做如下的介绍:
一、具体情况
城台乡地处乐都县上南山脑山地区,这里交通不便,村民居住分散,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三分之一为藏民。2010年7月中心学校通过调查、了解,衙门庄、新庄、小沟三村3—6岁儿童有29名,而且居住相对集中。按照“条件具备、相对集中、方便集散”的原则,根据实际情况,设立民族学校早教点,配备了1名早教教师。2010年9月16日,城台乡民族学校早教点正式开班。随着早教工作的开展和中心学校通过大量的宣传,其他村的群众(如河西村,距民族学校有3公里之远,交通及其不便)也认识到早教对山区孩子的好处,陆续将3-6岁的幼儿送到民族学校早教点,学期结束时,民族学校早教点的人数已达34人,通过一个学期的早教工作的实施。家长反映良好,群众逐步得到认可,家长普遍希望能将此项工程长期进行下去,那将是山区孩子的福音,家庭的希望。在家长的强烈要求和殷切希望下,中心学校及时向教育局申请,于2011年3月增设了中心学校、山城学校早教点。随着早教点的增加,全乡11个行政村中有9个村幼儿能接受早期教育,早教覆盖率达82%,全乡接受早教3—6岁幼儿达90%以上。
二、具体的做法
1、中心学校及时成立项目试验领导小组和督查领导小组。
项目试验领导小组:
组长:熊增伟(中心学校校长)
副组长:靳文(中心学校副主任兼幼教管理干部)
组员:石福安(卫生院院长)熊永珍(民族小学校长)
张廷珍(山城学校校长)孟义和(中心学校报账员)
督查领导小组:
组长:熊增伟(中心学校校长)
副组长:靳文(中心学校副主任);
组员:王秀芳(城台乡计生所负责人)。
2、配合乡卫生院对全乡幼儿进行了健康检查、卫生防疫、接种登记。
3、及时布置好幼儿活动的场所。布置活动场所时特别重视就地取材(一些野花、树枝、树叶等),根据实际情况和幼儿年龄特征,用一些幼儿易懂的简笔画、喜欢的小动物等创设身临自然情境。另外,中心学校先后分别请县幼儿园及海力幼儿园的教师到各早教点对活动室进行全面的布置,中心学校购置了一些幼儿的活动用具、喝水的小杯等来保证幼儿在校的基本活动和生活用品的需要。
4、中心学校制定了项目的实施方案、工作计划、早教教师的考勤签到制度、学习培训制度、管理制度等,使项目的实施步入正轨,并经常和早教教师了解情况,排除困难。鼓励早教教师热爱这项工作,为山区的孩子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5、早教教师负责早教点幼儿学前教育和家长教育。每周星期一、二、三、四的早上9:00—12:00;下午2:30—4:30是活动时间,星期五为早教教师学习、准备、小结和反思、讨论时间。活动内容为培养幼儿一些识字、认数、看图说话、认识图形、卫生习惯、文明礼貌、对与错、是与非、游戏能力、手工制作、美术、儿歌等,指导家长如何进行幼儿教育,并发动家长制作必要的教具、玩具,同时积极培养一些热心、关爱幼儿教育家长,协助幼教教师经常性开展对幼儿的教育活动,使家长掌握一些幼儿教育的基本知识。
6、要求早教教师认真备课、上好每一次活动,并做好早教内容和幼儿到校情况的登记,及时上报中心学校办公室。
7、学校要求志愿者按时参加教育组织的各种形式的培训和学习,并记好学习笔记。
8、我乡的早教开设工作比其他乡迟一年,另外新分配的两名志愿者是非专业毕业,因此在早教点的管理上、工作过程中中心学校及时的向教育局有关负责人和其他乡请教遇到的各种问题,并要求志愿者之间加强互相学习、讨论及帮教工作,从反思中找不足、从讨论中促进步,在实践中求发展。经过一个学期的工作开展,志愿者的各方面都得到了提高,特别是新分配的2名志愿者成长较快,逐步能进入角色,能适应早教工作。
9、进一步加强对家长的宣传工作,使家长及全社会充分认识到早教工作对幼儿的成长及以后的发展是至关重要。
三、存在的问题
1、由于全乡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农忙时间主要集中在3、4、9、10、月份,再遇下雨天时很难保证家长按时送孩子到早教点接受教育。
2、民族早教点的孩子大部分为藏民,之前几乎不讲汉语,早教教师和孩子的沟通
比较困难。
3、部分家长认识不到位,还持观望态度,有各别村的少数儿童还没有接受早期教育。
4、有些家庭离学校较远,如果遇到雨雪天,幼儿也是很难到校,这给我们的早教工作的如期开展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重视幼儿学前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发展
城台乡早教经验交流材料
2011年7月20日
第二篇:乐都县城台乡早教汇报材料
乐都县城台乡“早期教育”汇报材料
为全面落实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实施的“贫困地区儿童早期发展项目实施方案”,实现“贫困地区儿童健康成长,正常接受学前教育,逐步实现教育公平”理念,依据乐都县教育局专题会议精神,落实“幼儿学前教育”项目,保证3—5岁幼儿100%能接受两年的基本学前教育,缩小农村与县城地区儿童在早期发展方面的差距,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公平,中心学校积极组织相关人员,制定方案,使我乡的衙门庄、新庄、小沟三村的幼儿早期教育开展比较顺利。
一、具体情况
城台乡地处乐都县上南山脑山地区,这里交通不便,村民居住分散,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三分之一为藏民。2010年7月中心学校通过调查、了解,衙门庄、新庄、小沟三村3—5岁儿童有29名,而且居住相对集中。按照“条件具备、相对集中、方便集散”的原则,根据实际情况,设立民族学校早教点,配备了1名早教教师。2010年9月16日,城台乡民族学校早教点正式开班。随着早教工作的开展和中心学校通过大量的宣传,其他村的群众(如河西村,距民族学校有3公里之远,交通及其不便)也认识到早教对山区孩子的好处,陆续将3-5岁的幼儿送到民族学校早教点,到目前为止,民族学校早教点的人数已达34人,通过半个学期的早教工作的实施。家长反映良好,群众逐步得到认可,家长普遍希望能将此项工程长期进行下去,是山区孩子的福音,家庭的希望。
二、具体的做法
1、中心学校及时成立项目试验领导小组和督查领导小组。项目试验领导小组:
组 长:熊增伟(中心学校校长)
副组长:靳 文(中心学校副主任兼幼教专干)
组 员:石福安(卫生院院长)熊永珍(民族小学校长)
孟义和(中心学校报账员)
督查领导小组:
组 长:熊增伟(中心学校校长)副组长:靳 文(中心学校副主任); 组 员:王秀芳(城台乡计生所负责人)。
2、配合乡卫生院对幼儿进行了健康检查、卫生防疫、接种登记。
3、民族学校和早教教师及时布置好幼儿活动的场所。布置活动场所时特别重视就地取材(一些野花、树枝、树叶等),根据实际情况和幼儿年龄特征,用一些幼儿易懂的简笔画、喜欢的小动物等创设身临自然情境。另外,中心学校购置了一些幼儿的活动用具、喝水的小杯等来保证幼儿在校的基本活动和生活用品的需要。
4、中心学校制定了项目的实施方案、工作计划、早教教师的考勤签到制度、学习培训制度、管理制度等,使项目的实施步入正轨,并经常和早教教师了解情况,排除困难。鼓励早教教师热爱这项工作,为山区的孩子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5、早教教师负责早教点幼儿学前教育和家长教育。每周进行三次学前幼儿教育,具体的时间为星期二、三、四的早上9:00—12:00是活动时间,星期
一、星期五为早教教师学习、准备、小结和反思时间。活动内容为培养幼儿一些识字、认数、看图说话、认识图形、卫生习惯、文明礼貌、对与错、是与非、游戏能力、手工制作、美术、儿歌等,指导家长如何进行幼儿教育,并发动家长制作必要的教具、玩具,同时积极培养一些热心、关爱幼儿教育家长,协助幼教教师经常性开展对幼儿的教育活动,使家长掌握一些幼儿教育的基本知识。
6、要求早教教师认真备课、上好每一次活动,并做好早教内容和
幼儿到校情况的登记,及时上报中心学校办公室。
三、存在的问题
一、由于以上三村地处脑山地区交通不便,农忙时间主要集中在9、10月份,再遇下雨天时很难保证家长按时送孩子到早教点接受教育。
二、民族早教点的孩子大部分为藏民,之前几乎不讲汉语,早教教师和孩子的沟通比较困难。
三、部分家长认识不到位,还持观望态度,有两名儿童还没有接受早期教育。
四、有些家庭离学校较远,如果遇到雨雪天,幼儿也是很难到校,这给我们的早教工作的如期开展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乐都县城台乡“早期教育”汇报材料
2010年11月7日
第三篇:台城简介
台城村基本情况
台城村位于河北省安平县,是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河北省第一个县委的诞生地。该村人口2360人,630户,耕地3850亩,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800元,党员86人。近年来,台城党支部不断改善党组织设置形式,成立党总支,以“丝网+协会”形式成立丝网协会党支部、农业产业化党支部、老干部党支部三个基层党支部,根据不同党员不同特点充分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馆已于2010年10月21日正式开馆,是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围绕“经济强县,特色兴县”战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特别是依托县委丝网经济区建设,正在谋划村丝网生产加工区二期工程建设。
在全国积极筹建新民居建设的浪潮中,台城村党总支一班人决定依托“两个第一”的精神,解放思想,积极谋划,力争早日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现任支部书记杨玉卿1947年9月1日出生,1975年2月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2007年9月经选举担任中共台城村党总支书记职务。
第四篇:0——3岁早教经验交流
一、现状分析
(一)、联合社区,深入调查。
我们与镇妇联联手,采取与社区合作的形式,通过查阅人口登记情况、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在学期初对社区及周边地区的0—3岁婴幼儿作详细的调查,了解幼儿数量、家庭的基本情况、幼儿的教养情况及对早教的认识与需求,然后再根据掌握的第一手资料设计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活动。在对资料的进一步分析比较后,我们发现散居在我镇的0——3岁的婴幼儿是非常多的,其中外来人口也占据了一定的比例,同时也发现现在农村家长对子女的启蒙存在不少的问题。
1、隔代领并情况普遍,育儿观念陈旧,方法落后。比如:老人对孩子比较宠爱,容易纵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孩子摔倒了,不是让孩子马上爬起来,而是用手打地,并告诉孩子是脚下的路不好,这样往往是误导孩子,让孩子形成凡事都怪别人的思维习惯。从这里应该看到:祖辈过去的经历和现在的精力决定了其接受信息和外界交流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家庭教育的观念相对传统,在处理问题的时候,祖辈情感的作用比理智的作用大;祖辈由于年龄的关系,语言的速度、腔调、思维的方式与年青人不一样,这对孩子的发展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父母的文化水平也参差不齐。缺乏正确的育儿观念和科学的育儿知识,重教轻保的现象也比较严重。婴幼儿家长的育儿知识来源有限,存在随意性、盲目性。于是我园于2001年开始对我镇0——3岁婴幼儿开展了一系列不同形式的活动,其目的是切实帮助家长丰富家庭教育内容,改进家庭教育方法,有效指导家长的教育行为,提高家长科学育儿水平,真正让每一个孩子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3、村与村之间的家长观念差异较大。从每次的活动情况可以看出一些问题:
(1)预设点的几个村和靠近镇边的村出席率比其他村高,由于这些村的经 济基础比较好。因此家长这些的观念更新比较快,他们比较重视我们这样的活动。在听取讲座时都非常认真,有的还能和指导老师产生呼应,并提出一些自己平时在家教育婴幼儿时所碰到的一些问题。对自己今后如何科学地教育孩子充满信心。
(2)有些村妇女(服务员)的宣传力度及重视程度不够,如太平、南兴村等,缺席率比较高。
(3)边缘地区的家庭则派出了老人。由于这些家庭及祖辈长期对早期教育
不重视,因此他们对于我们这样的活动并不是很积极配合,参加活动时一会儿就要回家做饭。
二、多种形式、资源共享,共同提高早教水平
1、生动、有趣而有针对性的活动不仅是家长和孩子们喜欢的,也是孩子发展、家长提高的重要平台。
我们先后组织动作发展类、手眼协调类、语言发展类等亲子活动,发放宣传资料;并且每周五下午对社区散居婴幼儿开放户外大型玩具;每学期根据幼儿园的实际活动有针对性地让宝宝们进入到大哥哥、大姐姐的行列中参加活动。宝宝们都在活动中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家长们的观念也在不断更新。我们除了让家长带宝宝参加定期的俱乐部亲子活动外,还充分发挥试点村的作用,通过讲座,通过育儿沙龙,发放宣传资料,进行跟踪评估访谈等多种形式,达到开发婴幼儿潜能,提升家长教养素质,实现“父母跨出一小步,幼儿成长一大步”的目标,进而提高整体的早期教育与指导水平。
2、指导老师对教材、活动内容、方法的研究
早期亲子教育是一项比较新的教育形式,适合的教育内容比较少,我园的老师通过对《上海市0——3岁婴幼儿教养方案》的学习,依据幼儿年龄和教育目标改变、创编了一些教育内容与教材。
①加强教育内容的改编、创编
亲子游戏:蕴涵着许多科学的育儿观念、育儿方法,既生动有趣,又富有教育意义。让父母和孩子的开心的亲情交流中完成发展。如:视觉游戏《掷色子》,用纸盒做一个大色子,六面贴上不同的表情,父母和孩子轮流掷,并作出相应的表情。创编体育游戏《小猫捉鱼》,家长将自制的带绳子的小鱼栓在身后向前跑,孩子戴着小猫的头饰去捉小鱼,发展孩子跑的动作及下肢力量。
②加强玩具、学具的制作
我们老师为了让宝宝们在有趣的学、玩具中发展,自制了大量的玩具。我们将这些简单的制作方法告诉家长,以便于家长在家中制作,和宝宝一起练习。同时我们自制的这些教玩具还参加了区里的评比。
③加强教育方法的研究
每学期制订好工作计划,由分管领导组织教师开展研究,由早教指导员对教
师进行组织培训。大家一起讨论亲子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活动后进行评析,并对家长的反馈认真总结、分析,积累经验,共同提高。
3、定期向养护人进行科学育儿的讲座
0——3岁幼儿的主体是家长,家长是教育者。但是几千年来的传统观念促使他们认为孩子只会吃、喝、拉、撒、睡一条“消化道”而已,他们的脑子还嫩着那,谈什么教育?家长们存在这样的想法也是正常的。在下乡指导的过程中,也有许多年轻的家长是想把自己的孩子教好养好的,但就是不知道如何去教育。有一位家长曾经问我们:老师,看见别的孩子那么听话,我也想这样来教育我们的孩子,就是不知道从何着手?可见,家长有这样的意识,却找不到一条可行的、科学的方法。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先后为家长组织了一系列“如何进行科学育儿”的讲座。
三、因材施教,实施个性化教育方案
(一)确定跟踪对象,进行上门一对一的指导。
首先我们有目的地选了十位比较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家庭,在调查中发现,居住在镇上的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比较重视,但却过于溺爱。而一些外地孩子尽管家中的条件不怎么好,但是家长很有这方面的意识,缺乏的是有针对性的指导。
案例一:李晓家庭。父母是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很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在家里为孩子创设了一个很好的语言环境:墙上、门上贴满了各种各样可爱的小动物,还购置了色彩鲜艳的图书、玩具等,而且每天都要抱孩子到外面逛一圈,看看周围的环境,所以孩子很活泼,很机灵,对周围的事物反应很灵敏,但在跟踪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虽然孩子在能力方面发展得较快,但家长却忽略的了孩子的爬,13个月的孩子还不会爬,只因他们都太宠爱孩子了,没有给孩子锻炼的机会。为此,我们就专门找了一篇名为〈让孩子爬出聪明来〉的文章,让孩子的父母参考。没想到,这篇文章引起了孩子父母的高度重视。经过无数次的训练,这个孩子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后,终于学会爬了。
案例二:培培家庭。孩子的父母都是外地来赵做生意的,母亲在镇上开了一家美容厅。平时父母与孩子的交流很少,而且都是用南通话进行交流的。孩子很怕生,第一次看见我们指导老师时她总是躲在她妈妈背后,偷偷地看,直到我们
用照相机给她拍照,用摄像机拍了以后给她看时,她才与我们靠近,和我们交谈起来。其实我们发现孩子的怕生都是父母引起的,因为不重视孩子,不带孩子与外界接触才使孩子变成现在这样。但是当我们与母亲交谈时,却发现母亲其实是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的,只是不知道怎样做才好。后来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上门指导,孩子母亲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了。孩子的进步很快,从以前的怕生到主动与我们进行交谈,真的是一个很大的飞跃。
(二)指导中产生的困惑与问题
在跟踪的这十位孩子中,尽管有些家长很重视,但部分家长还是缺乏早教的意识,特别是几户外来人口中特别明显,对于我们的指导工作给予了否定,并不是很欢迎我们,对于这样的家长,我们又该采取怎样的指导措施呢?
另外我们还发现对于孩子的家庭教育主要是以祖辈教育为主,孩子年龄越小,以祖辈教育的比例就越高。在幼儿园阶段,祖辈家长家庭教育的水平整体上要低于父母的家庭教育水平;以祖辈家长为主的家庭中,孩子身心发展水平不及以亲子教育为主的家庭中的孩子。我们在与父母的座谈上也多次提过,对孩子的家庭教育要以亲子教育为主,隔代教育为辅,对孩子实施教育既是父母的义务,也是父母的权利。作为父母要切实地认识到这一点。但现在许多父母把自己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祖辈家长,这样使我们的一些指导活动很难得到开展。
尽管有些家长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我们的努力看到了成果,也得到了回报,2004年9月份的招生情况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在原有6个班级的基础上又增设了2个班级。特别是小班,由以前家长的委婉推却到现在的供不应求(由于我园园舍较小,因此好多外地孩子我们没能收入),整整两个班级,人数都达到30以上。而且新生入园初期,我们进行了观察比较:发现被我们跟踪过及参加我们俱乐部的孩子能在短时间内稳定情绪,同时,他们的能力明显高于其他孩子。这说明,我们的工作是有成效的,不但得到家长们的认可,也使我们的孩子受益匪浅。
第五篇:《台城》教学设计
韦庄《台城》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诗歌中的形象。
2、了解如何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教学重点】
掌握诗人的思想感情,学会赏析本诗。
【教学过程】
一、诵读
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二、赏析
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台城,旧址在今南京市鸡鸣山南,本是三国时代吴国的后苑城,东晋成帝时改建。从东晋到南朝结束,这里一直是朝廷台省(中央政府)和皇宫所在地,既是政治中枢,又是帝王荒淫享乐的场所。中唐时期,昔日繁华的台城已是“万户千门成野草”;到了唐末,这里就更荒废不堪了。
吊古诗多触景生情,借景寄慨,写得比较虚。这首诗则比同类作品更空灵蕴藉。它从头到尾采取侧面烘托的手法,着意造成一种梦幻式的情调气氛,让读者透过这层隐约的感情帷幕去体味作者的感慨。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
起句不正面描绘台城,而是着意渲染氛围。金陵滨江,故说“江雨”、“江草”。江南的春雨,密而且细,在霏霏雨丝中,四望迷蒙,如烟笼雾罩,给人以如梦似幻之感。暮春三月,江南草长,碧绿如茵,又显出自然界的生机。这景色即具有江南风物特有的轻柔婉丽,又容易勾起人们的迷惘惆伥。这就为下一句抒情作了准备。
“六朝如梦鸟空啼”。从首句描绘江南烟雨到次句的六朝如梦,跳跃很大,乍读似不相属。其实不仅“江雨霏霏”的氛围已暗逗“梦”字,而且在霏霏江雨、如茵碧草之间就隐藏着一座已经荒凉破败的台城。鸟啼草绿,春色常在,而曾经在台城追欢逐乐的六朝统治者却早已成为历史上来去匆匆的过客,豪华壮丽的台城也成了供人凭吊的历史遗迹。从东吴到陈,三百多年间,六个短促的王朝一个接一个地衰败覆亡,变幻之速,本来就给人以如梦之感;再加上自然与人事的对照,更加深了“六朝如梦”的感慨。“台城六代竞豪华”,但眼前这一切已荡然无存,只有不解人世沧桑、历史兴衰的鸟儿在发出欢快的啼鸣。“鸟空啼”的“空”,即“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的“空”,它从人们对鸟啼的特殊感受中进一步烘托出“梦”字,寓慨很深。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风中摇荡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让人想起繁荣兴茂的局面。当年十里长堤,杨柳堆烟,曾经是台城繁华景象的点缀;如今,台城已经是“万户千门成野草”,而台城柳色,却“依旧烟笼十里堤。”这繁荣茂盛的自然景色和荒凉破败的历史遗迹,终古如斯的长堤烟柳和转瞬即逝的六代豪华的鲜明对比,对于一个身处末世、怀着亡国之忧的诗人来说,该是多么令人触目惊心!而台城堤柳,却既不管人间兴亡,也不管面对它的诗人会引起多少今昔盛衰之感,所以说它“无情”。说柳“无情”,正透露出人的无限伤痛。“依旧”二字,深寓历史沧桑之慨。它暗示了一个腐败的时代的消逝,也预示历史的重演。堤柳堆烟,本来就易触发往事如烟的感慨,加以它在诗歌中又常常被用作抒写兴亡之感的凭藉,所以诗人因堤柳引起的感慨也就特别强烈。“无情”、“依旧”,通贯全篇写景,兼包江雨、江草、啼鸟与堤柳;“最是”二字,则突出强调了堤柳的“无情”和诗人的感伤怅惘。
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免不了有今之视昔,亦犹后之视今之感。亡国的不祥预感,在写这首诗时是萦绕在诗人心头的。如果说李益的《汴河曲》在“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的强烈感喟中还蕴含着避免重演亡隋故事的愿望,那么本篇则在如梦似幻的气氛中流露了浓重的伤感情绪,这正是唐王朝覆亡之势已成,重演六朝悲剧已不可免的现实在吊古诗中的一种折光反映。
这首诗以自然景物的“依旧”暗示人世的沧桑,以物的“无情”反托人的伤痛,而在历史感慨之中即暗寓伤今之意。思想情绪虽不免有些消极,但这种虚处传神的艺术表现手法,仍可以借鉴。
三、再次诵读,背诵
四、作业
抄写《台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背诵。
板书设计:
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