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阳 关于《菊与刀》的读后感

时间:2019-05-13 11:53: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刘阳 关于《菊与刀》的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刘阳 关于《菊与刀》的读后感》。

第一篇:刘阳 关于《菊与刀》的读后感

活在习惯套子里的日本人

——以中日文化比较分析为例,有感于《菊与刀》中的日本文化

文学院

2010级

新闻学

刘阳

20101149010010

活在习惯套子里的日本人

——以中日文化比较分析为例,有感于《菊与刀》中的日本文化

摘要:本文借鉴美国学者研究日本文化著成的《菊与刀》一书,以一个中国人的视角剖析日本文化中的人性方面。分别以“等级制”“孝道”“报恩”“情义”“私欲”为框架,塑造一个从《菊与刀》中感知感悟到的有血有肉的日本人。以日本与中国的文化气质比较为切入点,“遥研”二战后期日本的风土人情,并结合当时的中国国情和现代价值判断标准,较为浅薄的分析日本耻感文化之于日本人的性格养成。

关键词: 日本 等级制 规范 忠孝 情义 私欲 套子

正文:初看《菊与刀》,完全出自对文章写作原因和调研方式的好奇。二战后期,德日败局已定,美国急需制定战后对德、日的政策,关于是否会投降,关于应采取怎样的手段控制日本,一切都茫然未知。出于这样的目的,文章应运而生。其中对日本文化深入全面的精彩描写受到世人的赞叹。孰不知,本尼迪特克是在日美交战情况下研究日本的,她只能凭借间接资料进行“遥研”:与被研究的民众——当时在美国的,自日本长大的日本人;日本文献;在日本居住过的西方优秀的观察家„„它们带给她立体、直观、画面感十足的日本世界,也正是这本书之于我的。因此,从未去过日本的我便就此谈谈我眼中的,大多数中国人眼中的日本人。

再读《菊与刀》才感悟到其中表达的日本人的人性内涵。金克木先生说:文化就是“国情”,就是“国民性”,日本文化就是“日本人”。①而我之拙见,觉着日本人就是武士道精神控制的民族,说他们用菊与刀概括恰如其分。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象征。②以此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等。美国女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称将这些特征概括为耻感文化,我则喜欢把它形象称为“活在习惯套子中”。

任何国家中,人民的经济行为、家庭活动、宗教仪式以及政治目标就像齿轮一样都相互咬合在一起,因而日本文化与社会现实息息相关,就此,我从阅读书刊和电子文献中领悟总结的几个方面,浅谈一下我所认识的日本人。

一、它们是尊崇忠孝的一类人

1.关于孝

对日本人而言,“孝”即报答父母的恩。出于对秩序、等级制的完全信赖和遵守,日本人常用规范的礼仪表现自己的行为。而与中国人不同的是,他们恰恰要在家里学习并细致观察礼仪,以便“各得其所,各安其分”。出于日本、中国国情的迥异,我做了表格来分析中日孝道的发展情况及各自特色。

② 金克木 《日本外交史读后感》 第185页本尼迪克特 《菊与刀》 译者序言的等级制像阶级关系一样强烈,形成如此孝道是史之必然。

2.关于忠

对日本人来说,忠便是报答天皇的恩。在封建时代,日本人的“忠”是对世俗首领——将军的义务,从而对天皇负责;在新体制下,即是为实现他们的目标——日本精神的统一。

所以,日本人眼中的“孝”“忠”都是报恩的实践方式。按照其基本观念来看,从一个人呱呱坠地开始,就自然地背上了巨大债务,就类似中国人所谓的金钱债务,是必须要偿还的。于是,日本人的报恩是具有强制性和绝对性的,是人生而必修的行为。

在我看来,日本人同中国人一样,本性是矛盾的,既活在历史的套子里,习惯于遵循等级、无条件忠孝,却又渴望跳出历史的套子,追求自由。

二、他们是持有“情义”的一类人

日本人常说,“情义最难接受”。③因为它是日本所特有的。若说“忠”与“孝”是日本和中国共有的道德规范,那么“情义”则既与中国儒教无关,也非来自东方的佛教。它是日本独有的范畴,不了解情义就不可能了解日本人的行为方式。日本人在谈及行为的动机、名誉以及他在本国所遇到的各种麻烦时,都经常说到“情义”。

日本人口中的情义大概可分为两类:一则是对社会的情义,二则是对名誉的情义。说到对社会的情义,则让我想起前段时间江苏卫视的相亲类节目《非诚勿扰》中一个特别有名的日本女嘉宾——佐藤爱。很多观众对她言谈中所表现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很不理解。她能为丈夫或者男朋友做任何事,丈夫说什么是什么,即使把黑说成白,她也愿意相信。并且对于丈夫的家人,他表示也可以惟命是从。很多人认为,为了牵手男嘉宾,他简直疯了。更有网友觉得她绝对是节目组炒作出来的,每次说话都点头哈腰的,言辞表现太夸张了。然而通过《菊与刀》中的描述,以及我自己的分析理解,我更倾向认为这是佐藤爱——一个普通日本女人的真实想法。过去的日本人把情义认为是一种契约性的关系而不得不履行,这些在现代日本人的身上仍有表现。

③ 本尼迪克特 《菊与刀》 第93页

三、他们是崇尚肉体享受的一类人

日本并不谴责满足私欲,他们认为肉体享乐是好事。

日本人每天必洗热水澡,若有条件还会泡木桶热汤;他们认为睡眠是很享受的事,所以大多数日本人都毫不费力便能熟睡,也能毫不吝啬牺牲睡眠;日本人认为吃饭既是一种享乐式休息,又是一种严格的训练,所以他们把快速进食或强行绝食作为测试意志坚强的良法。

对于情色的欲望,日本人从不回避,这与东方人内敛的性格是很不符的。中国人从古至今都规定卖淫有罪,认为淫乱者是流氓,情色谈论是令人忌讳的。而情死却是日本人喜欢阅读和谈论的话题。他们把属于妻子的范围和属于性享乐的范围划得泾渭分明。与中国传统纳妾的概念不同,日本男人不把自己迷恋的女人带到家里成为家庭的一员。即使这个女人因怀孕而被接入家门,也不是妾,而是佣人,孩子们称正式的夫人为“母亲”,不承认生母与孩子的关系。他们甚至认为同性恋也是传统人情的一部分。以至于日本人都崇尚浪漫主义的爱情,重视肉体享受。

纵观日本,研究日本人,发现他们习惯把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制定出规范,形成所谓的“耻感文化”。并且,日本人认为其行为规范的合理性都能达到惊奇的一致。他们甚至喜欢并乐意遵循这些规范,从一定程度上讲,日本人已经不把它当成一种规范的束缚,而却是无形的套子了。

参考文献:【美】鲁斯•本尼迪克特 《菊与刀》 商务印书馆

【中】陈力丹 王辰瑶 《外国新闻传播史纲要》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戴季陶 《日本论》 光明日报出版社

【中】韩立红 《日本文化概论》 南开大学出版社

第二篇:《菊与刀》读后感

《菊与刀》读后感

亲爱的书友:

大家好,我跟大家分享的是近期看过的《菊与刀》。

《菊与刀》是一本介绍日本文化双重性的书,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地道的美国人,他从一个西方文化人类学家的视角,运用各种专业的方法,帮助我们站在一个全新的维度去理解日本。

日本是一个极度矛盾的民族,正如书中所说:“他们极度好战又极度温和,极度黩武又极度爱美,极度粗鲁傲慢又极度彬彬有礼......”这种矛盾性和他们的历史是分不开的,大和民族是一个善于借鉴和模仿的民族,从公元7世纪开始,日本开始向唐朝学习,不断派遣遣唐使,并且仿照当时的长安城修建了奈良城。19世纪60年代,日本的明治维新运动又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这些借鉴和模仿不是生搬硬套,而是经过日本民族的加工和消化,形成了日本独特的民族文化,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文化中有着中国和西方的残影,但更多的是这个民族独特的文化和风韵。

比如,日本是一个阶级观念非常强的国家,这种观念从封建时期的“士农工商”一直延续到现代社会。日本强调“各就各位”,每个人都特别“顺从”,他们认为自己所处的位置是理所当然的,不会去做出逾越的行为。日本的道德观是基于“耻辱感”的,他们非常害怕被嘲笑,认为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侮辱,并且会采取报复行动,他们认为这种报复行为是值得被尊重的。除此之外,日本人往往把自己视作一个“负债者”,而他们的一生都在还债,这种债是一种恩情债,天皇的恩,父母的恩和来源于身边各种人的恩。他们把这种恩情视为一种“债务”,所以接受来自他人的恩情对于日本人而言是一种负担,所以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会尽量避免接受来自各方的恩惠。

在我看来,这本书最特别的地方,就是需要我们抛弃我们的主观臆断。我们必须意识到,任何一种被自己国家和人民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文化现象,在别的国家看来,可能百思不得其解。所以这本书给我最深的启示就是,我们在了解别的文化的时候,始终要具备国际视野,要有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要能从历史原因推断出国民价值观的根源。

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说,“教”的意义不仅是知识的搬运,更是文化的传承、解读、熏陶、维系和文化力的培养。因此,借鉴他国的文化,从中汲取营养,不失为一种提高教学能力的好方法。我推荐大家看看这本书。

最后,祝愿书友们在新的一年事事如意,幸福安康。

第三篇:《菊与刀》读后感

在我们中国人眼中,日本人基本上是白眼狼的代言人。我们常说日本人“知小礼而无大义”但是为什么同在一个汉文化圈内,他们就如此的残忍狡猾呢,难道是人种问题?直到我阅读了这本书,在作者的层层阐述之下,我开始有了一点理解。

在二战即将结束之前,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接受了美国政府所托从日本战俘开始研究,同时大量参阅书刊和日本文学及电影。然后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把这些研究成果形成了一份报告。本尼迪克特用“菊”和“刀”这两样东西来形容日本人极端矛盾的性格。其中“菊”是日本皇室的象征,而“刀”则是日本武士道精神的体现。本尼迪克特认为日本人:好战而祥和,黩武而好美,傲慢而尚礼,呆板而善变,驯服而倔强,忠贞而叛逆,勇敢而懦弱,保守而喜新。这一系列矛盾的体现,都源自于日本独特的文化模式。在作者看来,日本是一个极其崇尚等级制度的国家。各守其位是核心思想:每个人都有其在社会阶层中的地位,每人都应安守其地位,享受其地位应得的权利,履行该地位所要求的义务。一个人必须向地位高于他的人表示敬意,而地位高的人不得侵犯地位低的人的权利,否则地位低的人的报复是正当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二战结束之后,日本人总不愿意承认他们所犯下的罪行。因为日本人眼里,他们只是想重建东亚的国家等级次序:我们日本是第一等的国家,你们其余的国家都要接受我的管理,接受我的制度就可以了,我们各安其位。

日本早期文化很大程度上是继承和发展了汉文化。他们使用汉字,推崇儒家文化,他们的京都是按照唐长安来建造的。在发展过程中,日本在对儒家文化的吸收上,根据其特殊需求做出了改变。比如我们中国人崇尚的“忠、孝”,日本人也把这两点作为了他们名族文化中最核心的点。“忠”是针对国家层面,而“孝”是针对家庭层面。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人的忠是忠于自己的上级。即大名效忠将军,武士效忠于大名。封臣的效忠对象只需要是自己的封君,每个人都恪守自己的本分即可。到了明治维新之后,忠就统一变成了效忠天皇。而孝是要孝顺自己的父母。在家里面父亲的权威是至高无上的,所有人都应该谦卑的对待父亲。子女在面对长兄之时也要谦卑有理。

是在接受了“忠、孝”这两点的日本人眼中,中国人看重的“仁”则被他们抛弃了。我们所说的“仁”是一种极高的道德标准,包括了仁慈、慈爱、博善等一切美好的东西,是每个人都需要有的。但是日本人则认为“仁”是多余的,是不利于社会团结的。这一切都源自于他们的等级观念以及极端的“人情债”模式。因为他们的等级制度很严格,上级无论做了什么,哪怕是错的你也要遵照着去办,否则就是冲撞了上级。这是对他最大的羞辱。而平级之间每个人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别做多余的事情去“麻烦”别人就可以了。这个“麻烦”就是会引起“人情债”的东西。比如说A走路摔倒了,B就应该看着他自己站起来,如果这个时候B去帮忙搀扶了,那么A就已经欠了B的情。“人情债”就这样产生了,这会让A背负着心理压力。所以“仁”是多余的。每个人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就可以了,不要做多余的事情即可。这种思想让日本人过的非常压抑,书内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日本人因为接受了朋友请客的一杯冰水而觉得自己背上了“人情债”。内心一直处于非常纠结的状态直到有一天他听到这个朋友在背后说他坏话的时候,他愤怒的把1分钱——那杯冰水的价格扔到了他朋友的手中,并大声说道:我已经不欠你什么了!是的,你没有看错,哪怕是极其小的一件事都可以让日本人背负很大的心理压力。

此外我一直对日本人极高的自杀率感兴趣,在阅读了本书之后,我还了解到了日本人对于耻辱的理解。即作者所说的“耻感文化”。这是指日本人之所以感到愧疚不安是因为觉得自己受到了耻辱——这种耻辱可以是因为做了不合别人期望事由自己造成的,也可以是别人无端施加的。耻辱加身是日本人最忌讳的事情之一,而努力洗刷耻辱则被视为最应得到称赞的品行。决定日本人是否感觉受到耻辱的关键因素不在于行为本身正确与否,而在于别人对行为的看法。如果自己的行为遭到社会其他成员的鄙夷,那么即使这种做法本身无可指摘,日本人也会因感到莫大的耻辱而备受心灵的煎熬。日本人认为自我牺牲以努力遵循既定的社会规范被视为一个人坚毅、勇敢的表现。所以如果你创业失败了,读书成绩不好了,让周围的人指指点点了等等都可以被认为是“让自己和家里人蒙羞”,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之下只能自我“牺牲”一下来表现自己的勇敢。

除了社会家庭等级观念和特殊的“人情债”以及如何维护“名誉”外,本书还讲了日本家庭教育,自我训练等,都很有意思,有兴趣的同事可以读一读。《菊与刀》虽然成书很早,有一部分的观点已经和现在的日本社会有所不同,但是这依然是一本研究日本人,了解日本人的必看之书。

第四篇:《菊与刀》读后感

《菊与刀》读后感

《菊与刀》读后感 篇1

也许正是这种性格使得日本人总是选择与强者为伍,虽然这种放弃并不一定绝对的好,但不放弃就意味着必然被淘汰。

似乎祖先早在冥冥之中有指引,起步向来很晚的日本人,总能走在世界的前列。不论是在辉煌的中华文明引领世界之时,还是摩登的欧美文化风靡全球之日,日本总会是那个弄潮儿,尽管总有人说什么。也许他们会为这些言语改变什么,不过他们对自己道路的信任让他们坚持走着该走的路。这点毋庸置疑。在东北生活多年的我,对日本必定没什么好感,从小到大,大大小小的反日活动也都参加过,不过这也勾起了我对这个遥远而又陌生的国度的兴趣。虽然课本里说,日本真正的发展是在明治维新后,其实日本早在幕府末年就开始对西方文明研究,列强的侵华给当时的统治者很好的借鉴——肯定日本人打不过“老师”都打不过的人。

近乎全日本,是用欢迎的态度来迎接美国人的。不过这种极度的转弯也为日本开始了引领世界潮流的'序幕。这个序幕,开的似乎不只是一个强国,更像是一个传奇。地大物博的地方战火满天,这个狭小而贫瘠的土地却成了真正的“太阳”,这一切让人无可奈何,又毫不惊讶。有时候我觉得,日本的强大得益于其国土的狭小。我们常说绝境逢生,可能就是在说日本吧。央视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毋庸置疑,日本人心大得过这个宇宙。由于在地图上要用放大镜才找得到,日本人特别怕被世界遗忘。而这种惧怕恰恰让日本有能力强起来、站起来,站得住、站得稳。似乎在国人的记忆中日本就是那个侵略者、那个传说中的帝国主义、那个危险地不能再危险的邻居;可是在日本的新闻中中国永远是头条,任何举动都会让国人第一时间抓住。当《菊与刀》还在中国的日学史上占主导的时候,日本以悄然研究中国的韩寒。有时候日本人比我们更了解我们。看日本,更是看中国,看我们可能走的路,看我们可能的归宿,看我们看不到的东西。我相信那句话“假凤虚皇者误国”,话难听但路对,道理都在逆耳忠言里,绝路都在谗言美句中。高速的经济带来的自大,正弥漫着这个正经历极富极贫的国度,清醒——也许更难得。

《菊与刀》读后感 篇2

到6月形势开始变化了。欧洲开辟了第二战场,过去两年半中最高统帅部将欧洲战场置于优先考虑的地位,现在没有这种必要了。对德战争已胜利在望。在太平洋方面,我军已在塞班岛登陆,这是一个预示日本最后失败的大战役,从此以后我军日益进逼日军。而且从新几内亚的瓜达尔卡纳尔岛、缅甸的阿图、塔拉瓜和比亚克的战斗经验中,我们清楚地知道,我们是在同一个极其可怕的敌人作战。

因此,在1944年6月,回答有关我们的敌国日本的许多问题就很重要了。不管问题是军事的或外交的,也不管是由最高政策引起的,还是由扔向日本后方的传单所引起的,每一种见解都是重要的。在这场和日本所打的总体战中,我们所要知道的不仅仅是东京当权者的目的和动机,不仅仅是日本的悠久历史,不仅仅是军事和经济的统计资料,我们必须知道他们的政府可能指望从国民那里得到多少支持。我们必须试图去理解日本人的思想感情、习惯和这些习惯的表现“模式”。我们必须知道在他们的行动和看法背后存在着什么样的强制力。我们必须将自己作为美国人而据以行动的前提暂且置于一边,尽可能不要轻易地迅速得出不费气力的结论,认为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我们会怎么干,他们也会怎么干。

我所承担的是一个非常棘手的课题。美国和日本还处于战争状态,在战争期间一味谴责敌方是容易的。但要看出敌人通过他们的.眼睛是怎样看待人生的,那就远为困难了。可是我们非得这样去做不可。问题是日本人将怎样行动,而不是一旦我们处于他们的地位将怎样行动。我必须试着把日本人在战争中的行动看作是一种有助于我理解他们的“本钱”,而不是作为一种“债务”。我必须观察他们从事战争的方法,还暂时得把它看作只是个文化问题,而不是军事问题。日本人战时也同和平时期一样,是按自己的秉性行事的。那么,从他们处理战争的方法中可以看出哪些显示其生活和思维方式的特殊征候呢?日本领导人煽动好战情绪的方法、安定惊惶国民的方法以及战场上的用兵方法——所有这些都显示了他们自认为可以利用的力量是什么。我得寻踪于战争的种种细节,以便看清日本人是怎样一步步在战争中暴露自己的。

《菊与刀》读后感 篇3

我们知道,在中国古代,菊象征着文人品格中,清淡高雅,无世无争的气节。在日本,菊是皇室家微,也同时代表了日本民族性格中淡定、儒雅、谦和、自律的一面。刀则让我想到日本的武士道,在武士的眼中它承载着日本民族的意志和希望,更代表着日本民族精神中嗜血、好战的一面。

我今天只谈日本民族性格中积极的一面:自律。在日本人的意识里叫自我修行,自我克制。它在生活中的积极意义是可以提高个人能力,锻炼意志,学会做人。在自律的过程中,既有最开始的难以忍受,又有最后的乐趣,进而让个人的才能与成就更上一层楼。

纵观中国,我们虽然经历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基础设施已经相当发达。许多方面可以和西方媲美,但还缺乏文明和铁序,以及日本式的自律。日本的自律全世界有名,他们遵守规定是天经地义的事,久而久之,就习惯成自然了。

有一个笑话生动地说明了中日驾车者的区别:在一个有100个车位的停车场中,如果美国人停车只能停80辆,因为他们的车太大;日本人却能停110辆,因为他们会利用空间;换了中国人只能停两辆——一辆堵在进口,一辆堵在出口!

就拿排队这事来说吧,日本人从小到大都是规规矩矩地排队,绝不会有人上前插队,因为那会令人非常不齿。在公众场合时,日本人会观察周围的环境,更多地想到别人以及别人的对自己的评价。他们不做妨碍别人只舒适自己的事。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反观我们似乎从小就学会了插队,每天都在上演着。经常有同学向我抱怨:别人插了我的队。我只轻轻地告诉他:你能排队,而且坚持着,说明你很自律,长此以往,你的自律会让你踏上更宽广的人生路!

再说垃圾分类,日本人将垃圾分类做到极致了!日本的垃圾分类是母亲手把手的教下一代的。从小教育,从小坚持,习惯成自然,养成了一生的自律。由于我国条件及现状限制,我们做不到那么完美。但至少可以做到:纸、塑料瓶的回收。也许你不缺卖旧纸的.钱,但至少可以让这件事做得有点温度:把要丢弃的旧纸放整齐捆好,不要让它与其它垃圾混在一起,方便他人的回收利用。这学期在我班,我放了一个蛇皮袋,用来回收旧纸,半学期下来也装有大半袋了。它不值几个钱,但从中我们收获了自律。如果这样的自律能更多的放在学习和纪律上,那么我们将走得更远!

有人说:“自律的程度,决定了你人生的高度!”愿我们都能够自律,以攀登到人生的高峰。这样的人生天下无敌!

《菊与刀》读后感 篇4

在看了《菊与刀》后的感想:从语言来说,我是这样看这三种语言的:

中文—自在

日语—自律

英语—自由

当然,这同时也内在的反映了三个国家的不同之处。

总体来说,这三个国家中,中国和美国的相似之处是大大多于日本与其它两国的,中美两国的最大共同之处在于包容性。这几乎可以说是所有社会进步的源泉,可日本恰恰在这一点上是个致命伤,日本太缺乏包容性了。在二战后的一些年里,由于美国和西方的支持,日本的非包容性—即社会的同一性发挥到了极致,结果给日本带来了空前的繁荣景象和世界第二的GDP,可日本人忘了一点,这所有的前提是有美国的支持在后面。当日本经济发展触犯了美国的利益,美国很容易的通过广场协议使日本进入长期的萧条。所以日本战后的发展有其必然性,目前和可以展望的未来的萧条,也有其必然性,而且这种必然性会更持久深刻的影响日本社会。

菊和刀的作者也提到这一点,即日本社会的非包容性—当然书中的许多观点,作为在日本生活近的人来看是片面的,但这一点我很认同。究其原因,我想还是中国的一句古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日本列岛的地理环境中优胜劣汰的结果,导致了日本人性格中,追求同一,做事极端的个性。这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的时候可以像日本高度发展时期那样呼风唤雨,反之则是灭绝人性的军国主义的横行。

而中国和美国则更多地反映了大陆环境下所具有的包容性。只是历史更长的.中国,把包容演变的到了“自在”的境地,有些过犹不及的意味。倒是美国,在既定的法律条条框框之下,给与充分的自由,如中国那样去想“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人恐怕不多。

所以我的感想,希望有能力的中国人,如果期望在事业上有所发展,尽量避免日本或是日企恐怕是个明智的选择。在日本企业里,尤其是在日本国内的日本企业里,我所看到的极少数的成功的中国人,无非有两种情况,技术超强—这个很少,第二就是做和中国有关的工作—需要中文所以没有可替代性。

这并不是否定日本的一切,事实是,我在日本工作时熬夜3天3夜最终完成工作时的兴奋是和日本同事分享的,我刚到日本是由于环境不适,在电车里突然鼻血直流的时候给我递过来纸巾的是日本人,我所见到的很多美丽善良的女孩也会是日本人—虽然我从来没有想和日本女孩陪伴终生。作为朋友,作为同学,甚至是作为公司的上司都是可以的,但是,和日本人作为同事或者是成为其下属时,最好要慎重考虑了。

《菊与刀》读后感 篇5

这是一本相当难懂的书,基于本身它的研究对象---日本,就有很大的矛盾性。而且美式描写方法加上人类学家的研究方式,这本书让我拥有了很深的感受。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此处用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日本人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爱美,既蛮横又文雅,既刻板又富有适应性,既顺从又不甘任人摆布,既忠诚不二又会背信弃义,既勇敢又胆怯,既保守又善于接受新事物,而且这一切相互矛盾的气质都是在最高的程度上表现出来的。,以吾等之训练对抗敌军数量上之优势,以吾等之血肉对抗敌军之钢铁这充分说明了日本是怎样将菊花和刀的精神结合起来。如果说菊花象征的是某种可以抵抗外界的精神力量,刀这个符号,代表的就是顽冥不化的崇尚由这种精神带来的道德优势和力量。

天皇在历史上一直扮演着一个傀儡的角色,但是日本民众对天皇的强烈尽忠感却从未消失,这种特殊的感情,支配着他们做出与我们所认定的价值法则相悖的事。《菊与刀》在描述这种抽象情感时,用了二战这一具体事件来体现。上午手中还紧紧握着枪杆,下午便悠闲的上街采购物资。这样令人瞠目结舌的事,日本人本身并无自觉。对于他们而言,只要是能表示对陛下尽忠、让陛下为我们放心的事,那边是理所当然的。这种崇拜之至今日在很多人心理依然存在。日本对与道义与军部的坚定感,促使他们的军国主义思想在现在依旧主导着他们的内政外交活动。

在日本看来报恩是由条件的,就是施恩者必须是自己认为高尚的,可以偿还的人。他们绝不接受陌生人的好意,也不会主动帮助陌生人,这就是日本人生活的`习惯。日本人他们自认为是历史的债务人,他们的日常决定和行动都必然发自这种负债感。表示义务的词汇往往涵盖一个人的负债意识从最大到最小,这个词便是恩。一杯冰水纵然微不足道,但总归我钱那个家伙一份情,这会影响我的荣誉。不管是一钱抑或半钱,背负着这份人情债,我将死不瞑目对琐事如此过敏,如此痛苦而且易于受到伤害在日本被视为美德。欠债意识会使人很容易被冒犯,日本人证明了这一点。日本人否认美德有与邪恶作斗争的含义,没有任何恶是人类灵魂所固有的,那些粗暴也只是人之常情,是人类不应该谴责的幸事。

这本书告诉了我们,每个人除了要看到自己外,也要看到别人。只有一起合作,才能长远的发展下去。

第五篇:菊与刀读后感

报恩于万一

读《菊与刀》有感

对日本的兴趣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刚开始只知道日本很厉害,后来长大了渐渐了解到日本和中国自古以来错综复杂的关系,便产生了一种异常矛盾的感觉,就像不想用日本的东西,但又不能不看日本的动画,不坐日本的车一样。这样一来,对日本的兴趣就更大了。

无疑的,第一次看到菊与刀的时候就毫不犹豫的把它买回家了。“菊”本是日本皇家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菊和刀象征着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他们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

这就是日本人。一个充满矛盾的民族。

虽然说日本这个民族不懂得真正的“仁”,但是,另一种思想——报恩,在日本社会同样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也是我印象最深刻的。

日本现代电影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农村女学生因为天灾,被自己的父母卖到妓院里去。她的老师发动村民凑了一笔款子为她赎身。然后,这位教师的母亲把这笔钱偷了。儿子知道钱是母亲偷的,却不得不自己承担指责和惩罚。他的妻子发现了真相,为保全丈夫的名誉,就留下遗书称丢钱的责任全在自己,然后抱着婴儿投河自尽。事件宣扬出去后,母亲的责任居然无人过问。儿子尽了孝道之后只身前往北海道,磨练自己人格,以求今后能坚强地经受同类的考验。电影里这个儿子全然是正面形象,是品德完美的英雄。

还有一个例子,有位比较现代的日本妇女,住在美国,曾经在东京收留过一个被婆婆赶出来的年轻孕妇。这个女孩子的丈夫很爱她,但只能悲伤地与之断绝关系。当时她没有责怪丈夫,把感情逐渐倾注到即将出生的婴儿身上。但孩子刚生下来,婆婆就带着那个孝顺的儿子来索要婴儿。当然婴儿是属于婆家的。婆婆把孩子带走后立刻送进了孤儿院。

在日本,母子关系很特别。或许是因为我是中国人的关系,我不能理解日本这种所谓的恩情:孝道是子女必须要偿还的,受之于父母的债务。

大和民族是一个我们需要去了解的民族,无论是作为朋友还是作为陌生人亦或者作为敌人。

作者说,要解放一朵朵被看不见的线圈捆绑的菊花,日本人要负责擦掉自己“刀上的锈”。而这刀“不是进攻的象征,而是理想和敢于自我负责者的比喻”。

而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不能仇视日本的精神,要师夷长技以制夷。

下载刘阳 关于《菊与刀》的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刘阳 关于《菊与刀》的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菊与刀》读后感

    读《菊与刀》有感 《菊与刀》是美国的一个叫鲁思.本尼迪克特的人类学家写的一篇研究报告,报告的主题是研究日本,作者着重从美国和日本的关系的研究,研究日本人的民族特征,以“菊......

    《菊与刀》读后感[本站推荐]

    《菊与刀》读后感 我总想从美国人和日本人身上看到点什么。我所希望的,是在真真切切的两个世界中,真真切切的了解两个国家的人。或许,因此,我们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或有意地改变身......

    菊与刀读后感

    深入认识自己 ───看有感最近从书摊上偶得由线装书局出版的,由于时间匆忙只读完了一书,故而知能谈谈自己读完这一书的感受.我明确我没有完全把握这本书,也明确自己没有系......

    《菊与刀》读后感

    《菊与刀》读书笔记 第一次看到《菊与刀》这本书,就被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富有洞察力的描述和严谨客观的立场所吸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日败局已定,美国亟需制定战后对德......

    菊与刀 读后感

    菊与刀----日本大和民族的性格浅析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偶然在新闻中了解到日本政府否认慰安妇事件,日本右翼分子试图抹杀历史,对慰安妇惨无人道的待遇矢口否认并加以污蔑,让我......

    菊与刀读后感

    《菊与刀》读后感作为中国人,我们或多或少地对日本都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 而《菊与刀》 正是了解日本大和民族的一部有很有价值的著作。本书以美国人的视野,为我们解读了日本......

    菊与刀 读后感

    《菊与刀》读后感 鲁思·本尼迪克特是美国当代著名文化人类学家,民族学家,诗人。1887年6月5日生于纽约,原姓富尔顿(Fulton),两岁丧父,其祖先曾参加美国独立战争。1909年毕业于瓦......

    《菊与刀》读后感

    《菊与刀》读后感中国人对于日本——这个二战中的战败国,在二战后短短的几十年中不论在经济,,社会中的巨大发展百思不得其解。在我看来,这种发展和日本人的性格有着不可分割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