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9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
9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
回首20世纪90年代,整个世界都在接受着经济危机带给人类的考验,重重的考验,也使人们对经济的发展有了新的认识。首先,我们先回顾一下90年
代的几次重大的金融危机:
20世纪90年代,汇率危机、股市崩溃和严重的通缩开始在世界各国蔓延。
20世纪80年代,日本持续了30多年的经济增长模式在世界上一直备受瞩目。
1990年1月,随着日本股票市场突然下跌,日本出现了危机。此后不久,日本的房地产部门和银行部门处于几乎破产的状态。90年代的整整10年,日本处于
不同程度的经济停滞状态。
20世纪90年代的前3年,中欧国家也经历了两次金融危机。在1979年,欧洲
货币联盟的成员决定开始建立一种称为半固定的汇率制度,并用来促进欧洲内部
汇率的稳定,以此推进其长期孕育的单一欧洲货币计划,然而,它却酿成了两场
惊人的货币危机(1992年9月和1993年8月)和几十次的汇率重估。
1994年12月,墨西哥遭受了一场严重的货币危机。在此之前,墨西哥一直实
施固定汇率制度,允许比索以一种渐进的、可控的方式贬值。不难发现,给墨西
哥经济造成极大危害的的比索危机,与两年半之后的发生在东南亚的危机几乎如
出一辙。
1997年夏天,东南亚货币危机爆发了。亚洲新兴市场国家一个一个的陷入了
经济混乱之中。
1997年10月,香港股市急剧下滑,第二轮亚洲金融危机开始了。在两个月里,韩国就成了外汇危机的下一个受害者,这场危机以股市缩水和银行恐慌而告终。
韩国请求接受了IMF的几百亿美元的援助,避免了全国性的破产。
1998年8月,俄罗斯拖欠到期国债和卢布贬值同时发生。当卢布被允许浮动
后,它急剧贬值到几乎毫无价值的地步。而此前许多参与俄罗斯债务市场的国际
投资者,都通过与俄罗斯银行签署了远期外汇合同来对冲卢布贬值的风险。
1998年9月,马来西亚遭受金融风暴袭击。
1999年1月,巴西遭受了一次巨大的贬值,紧接着厄瓜多尔也出现了货币危
机。
这些国家都是20世纪90年代经济低迷中的焦点。对于这混乱的10年的大体情
形,可以这样概括:欧洲部分地区、亚洲、俄罗斯和拉丁美洲遭受了货币危机、股市崩盘、通货紧缩、经济衰退、主权国家拖欠债务,经济混乱导致了政治动荡。
可以理解的是,全球市场经济的稳定性开始受到质疑。但是,人们质疑的问题通
常都是错误的。
我们都知道20世纪90年代的泡沫经济问题,实际上这可以追溯到80年代泡沫
经济的形成和随后的破灭。是什么导致泡沫经济,它为什么又会破裂?就拿典型的日本来说吧
在1986至1990年,日本的资产价格猛涨。就日本来说,助长这种泡沫的因素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随意性货币政策;而刺穿这个泡沫的就是这一政策在1989
年下半年的突然反转。
推动这次泡沫经济的这一货币政策根源,是日本1985年9月对它自己参与的一次秘密联合干预外汇—旨在降低美元对日元和西德马克的比价的广场协议的反应。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的美元上涨与当时的“里根经济学”有关。根据当时美
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特定组合理论家们解释了美元的升值:里根总统采取了减税和增加国防开支的措施,财政政策扩张、货币政策紧缩。这使保罗.沃克尔领导的美联储成功实现了降低通胀的目标,但经济学家意识到这种紧货币松财政的组合会导致本币的升值。这时,美元开始急速对美国主要贸易伙伴的货币尤其是日元和马克升值。这种情况下,美国贸易保护主义者们的利益被动摇了。里根政府组织了一股力量,使美元在5个工业化国家中G5集团中贬值,结果导致了1985年9月22日的广场协定。
协定后,5国中央银行去实施共同抛售美元、购进日元和马克的联合行动。此次干预共涉及102亿美元。广场协定干预加速了美元的长期下降趋势。
几个月后,担心美元贬值过快的日本银行,反过来开始通过购买美元进行干预。购买美元和抛售日元正好起到相反的效果,因为它向银行系统提供更多的日元。回顾日本的历史,日本各级政府都最为关注日本出口部门的福利。在此期间,日本银行在做两件事情,一、想纠正因参与广场干预而留下的紧缩货币政策的残余影响;
二、遏制日元升值。当它发现不可能实现最后一个目标时,就求助于大规模的货币政策去纠正更强势货币的影响。
1989年中,日本银行突然改变线路提高利率,投机活动都停止了。同时,日本银行使得货币总量增长陡然下降。此后,日本经济增长就成了世人所说的历史。自泡沫崩溃以来,日本银行表面上看,采取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但,不管怎么做,政策都没有取得一点成效。到2000年,日本已经有5年的低利率记录,但经济增长每年继续放缓。日本的实例表明,通过名义市场利率去试图判断货币政策的松紧程度是错误的。日本银行在政策制定中遗漏了两个关键的因素。一个是,尽管名义利率是零,但实际利率是正。经济主体只对这个实际利率做出反应,因为它反映了预期的实际资金成本,而这一成本是根据价格水平上涨或下跌进行调整后的成本。二是,货币供给增长率正在下降。
经济危机不断席卷着整个经济命脉,该怎样才能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呢?总结一下有以下几点:、加大对大型国有银行的监管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原因,部分来自于银行的风险监管 缺乏经验及合适的制度。在企业、商业膨胀发展多种,银行信用有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为此国家必须加强货币金融手段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力度,控制信贷总规模。对巨额接待资本的虚假需求,又促进了生产的恶性循环,掩盖了生产的“过剩”,当生产与消费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时,终于爆发了经济危机。
2、在发挥竞争的作用同时要克服盲目性 这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3、加强对主导消费品生产的监控管理 避免繁荣过快而忽视长期生产力的培养。主要消费品生产所需的原料、设备等涉及许多的生产的领域。其生产正常进行够横了其他生产部门生产正常运转的条件,一旦出现过剩问题,就会导致生产的混乱和危机。
4、正确处理积累基金内部生产性建设中新增固定资本和新增流动资本而无法争产扩大生产,造成固定资本生产过剩,生产力浪费,从而诱发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再一次证明了消费对于生产、对于经济的极端重要性。我们必须向人们进行有关市场经济下职业道德的教育和责任的教育。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势,每个人、每个部门都应当认真的思考一下自己对社会的责任,积极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共同度过当前的经济危机。
第二篇:▲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年——1933年)
1、原因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②直接原因: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加剧;
2、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农产品价格猛跌、失业人数激增
3、特点:①波及范围广②持续时间长③破坏特别大
4、影响 ①加剧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②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③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 ▲罗斯福新政
1、背景
2、内容(1)金融 ①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信用;②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③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④管制证券业(2)工业 ①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 ②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
(3)农业 ①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 ②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4)社会福利 ①建立联邦救济署,发放紧急救济金;②加强社会保障措施,为弱势群体提供社会保障; ③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刺激消费;(5)社会立法 ①《全国劳工关系法》,使工人有权组织工会;②成立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保障工人的基本权利; ③“社会保险法”
3、实质: 不促动资本主义制度的情况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干预;
4、特色: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应对危机,其应对措施基本以立法的形式出现;
5、影响(1)对美国 ①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②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2)对世界 ①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②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的时代,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最主要)②建立“福利国家”③第三产业的兴起④新经济的出现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时期 背景 措施 结果 二战结束—20c70d初 战后经济残破,欲恢复经济 国家干预经济 经济快速发展,“黄金时期” 20c70d初 出现“滞涨”现象 减少国家干预 20c80d经济恢复和发展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政策、一种模式、三次改革)▲“战时共产主义”(1918—1920)
1、背景①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②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困难;
2、目的: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国内战争;
3、主要内容 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 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④分配:实行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
4、评价 ①积极: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保障了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 ②消极: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不利于生产的发展,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新经济政策(1921—1924)
1、背景(1)连年战争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引发了经济和政治危机;(必要性)
2、内容 ①农业:以农业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工业:解除中小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 ③商业: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④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
3、作用(1)满足了广大农民和个人的经济要求,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2)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苏维埃政权;(3)探索了一条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斯大林模式”
1、表现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资金来源于农业和轻工业;(工业)②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农业)
2、特点 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以行政指令取代市场调节)②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
3、评价(1)成就 ①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 ②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2)弊端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与轻工业的长期落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②向农民索取太多,严重压抑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重点 结果 失败原因 赫鲁晓夫改革 农业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勃列日涅夫改革 工业(军事工业)▲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1、背景 20世纪80年代中期,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的危机局面;
2、经济改革(重点): ①内容: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②结果:没有取得成效 ③存在问题:a、缺少宏观调控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b、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
3、政治改革: ①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陷入困境 ②结果: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局势失控,苏联解体
▲苏联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西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改革开放的异同 相同点: ①原因:国内经济遭到破坏,人民生活困难; ②手段: a、在坚持原有社会制度的前提下,运用国家权力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b、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③结果: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政权得到巩固,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不同点:本质区别在与它们所要维护的社会制度不同; 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构成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1945 世界货币体系(短期贷款,解决国际收支困难)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银行(国际复兴开放银行)1945 三大支柱(长期贷款、技术援助)世界贸易体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47(旨在消除关税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
2、意义: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 ▲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货币体系)
1、背景 ①二战后西欧国家的普遍衰落; ②美国的经济实力空前膨胀,成为最大的债权国;企图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2、基本特征 ①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 ②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
3、影响 ①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积极)②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消极)▲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1、欧盟(1993年,经济政治一体化组织,合作化程度最高)①背景 a、西欧国家有着相似的文化传统; b、近代欧洲国家冲突和战争不断,激起了欧洲人对欧洲统一的强烈愿望; c、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使欧洲人认识到国家联合的重要性,开始了经济一体化的探索; ②建立过程 a、1951年,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b、1957年,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c、1967年,三机构合并,成立了欧共体; d、1992年,《欧洲联盟条约》,目标是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 e、1993年,欧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f、1999年,欧元问世(英国除外)③意义 a、符合欧洲各国和整个欧洲利益,有力地促进了欧洲经济政治的发展,提升了欧洲在国际上的经济和政治地位; b、对欧洲其它地区的经济联合起到了示范作用,增强了世界经济的多极化趋势,促进了世界政治新格局的形成;
2、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合作的典范,美国、加拿大与墨西哥实现优势互补)
11.公民参与民主决策有哪些方式?社情民意制度(信息是决策的基础,民意是正确决策重要的信息资源。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专家咨询制度(重要性: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公民享有对涉及公共利益的决策知情权,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听证制度(听证于民是为了决策利民)。
12、公民为什么要参与民主决策?地位:公民采用不同方式参与决策过程,是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环节。意义:(1)有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2)有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3)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4)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13.发展基层民主的意义?(1)发展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2)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途径。(3)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4)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程。自己选举当家人,是村民自治的基础,是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等形式,是村民规范自己和议村干部的行为,运用民主的办法管理村里的日常事务,实现“自己事情自己办,自己难题自己解”的有效途径;通过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村干部、村委会定期报告工作等形式加强村务监督
14、我国公民行使监督权的方式有: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
此外,还有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
15、实行民主监督的意义?公民如何行使监督权?意义:(1)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
(2)有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如何:(1)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敢于同敢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监督权;(2)必须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
16、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的区别?(1)是否遵循法律、规则、程序参与(2)是否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3)是否正确处理权利和义务关系。
17、公民应如何参与政治生活?(1)公民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循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做到有序参与政治生活(2)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原则,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原则(3)增强公民参与感、责任感,提高公民意识、主人翁意识,提高政治参与能力和素养。
18、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有哪些?①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保卫国家、保护公民安全和合法权益与财产、保障民主、协调矛盾、打击犯罪)②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③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宣传科学理论,提高素质;发展科教、文、卫、体事业)④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职能(设施建设、民生、人口、环保)。政府承担重要职能、并不意味着政府包办一切。
19、我国政府的作用?(1)管理人们的公共生活(2)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公共服务。政府为公民求助或投诉建立了行政裁决、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等法律途径。并开设了热线电话、设立信访部门、推行电子政务等其他途径。公民要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必须做到:了解政府的性质和职能,相信我们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支持政府的工作,寻求政府的帮助,监督政府的行为。
20、我国政府的性质、宗旨和原则?性质: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是人民的政府。宗旨:为人民服务;原则:对人民负责
21、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基本要求?①坚持为人民服务的 工作态度;②树立求真务实的 工作作风;③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 工作方法。22.什么是依法行政?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由法律授予,行使行政权力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
23.政府为什么要依法行政?必要性: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从根本上讲,政府坚持依法行政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是为人民服务政府的根本要求。重要性:政府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威;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24、政府依法行政的要求:具体要求:①合法行政②合理行政③程序正当④高效便民⑤诚实守信⑥权责统一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必须做到:(1)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以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2)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3)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25、政府如何才能做到审慎行使权力、科学民主决策?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建设,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增强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使决策反映民民意、集中民智。
26、为什么要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必要性+意义)必要性:权力是把双刃剑。政府权力运用得好,可造福人民;权力被滥用,就会滋生腐败。为了防止权利的滥用,需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意义:(1)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政府只有接受监督,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才能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民,从而建立起一个具有权威和公信力的政府。
第三篇:世界经济危机为什么越来越频繁
世界经济危机为什么越来越频繁
今天买了高强的《共产主义新解》,书中系统解答了共产主义为什么一定能实现。人类今天面临的各种危机,归根结底都是一部分人贪婪地向他人、他国、自然界的掠夺造成的。少数发达国家的繁荣都是掠夺和不公正竞争的结果,导致了当今世界发展的极不平衡,也导致了环境危机、人口危机、核危机、恐怖主义等。
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危机,在18世纪每隔70年才有一次,19世纪缩短为20年至30年,到20世纪缩短为8至14年,而21世纪才开始不到10年就已经发生两次了。分析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资本主义掠夺加快。由于技术进步和金融资本的高效,资本对国内国外市场掠夺财富的能力显著增强。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的一个星期内,美国就从亚洲掠走了7000多亿美元。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是把4万多亿美元的次级债券卖向全世界最后宣布破产引起的。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发动的第二次海湾战争,结果把油价从20多美元推高到140多美元,维护了美元的霸权地位。
原因二:世界贫富分化加剧。2011年9月17日,纽约爆发“占领华尔街”运动,抗议社会分配不公平,1%的人占有了40%的社会财富。在目前财产分配制度下,高科技发展为人类创造的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到少数资本家手中,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原因三:信息化全球化使危机加速蔓延。贫富差距过大,社会分配不公,必然导致生产过剩消费不足,经济危机就爆发了。世界的两极分化,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愈加贫穷,超过30亿的人口没有购买力,被排挤在现代物质文明之外。发达国家的消费市场已趋饱和,发展中国家虽有庞大的消费群体却没有购买力。
第四篇: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教案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成都市武侯高级中学 黄芳
前期分析:
【教材分析】:本课为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六第一课:《“自由放任”的美国》——大危机的爆发,之后的第二第三课为罗斯福新政及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这一课在本专题中起着重要作用:不仅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运行机制调整的重要原因,而且它还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原因。
【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经通过了之前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并基本上适应了高中的历史学习习惯,初步具备了历史分析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他们拥有较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思维活跃,感情丰富,不再满足教师照本宣科的讲解。从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特征来看,高一学生的思维方式正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已经初步具有了用抽象符号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但历史教学不能过度强调逻辑分析,还要注重历史学习法的生动性,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识记:经济大危机的表现、理解特点、意义,运用分析大危机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展开互动式讨论,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中肯的评价;通过讨论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资本主义的发展、矛盾、危机以及自我调节和改良的历程有较辩证的认识。“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不治之症”,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经济危机没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应对。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经济危机的影响
教学重点解决方案:通过图片及数据的引导使学生从现实的现象中感受到危机存在的方方 面面,加深学生对于经济危机的影响的认识
难点:经济危机的原因,经济危机涉及到的概念
教学难点解决方案:为学生展示大量的图片材料,来加强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增加试题训练来加强对实质的理解和把握。最后,联系现实,启发学生关于世界经济建言。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投影显示
2016年9月4日至5日在杭州举办G20峰会刚刚落下帷幕,世界政界商界云聚一堂共商世界低迷问题,G20成立于1999年,其目的就是为1998年经济危机提出药方,2008年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下出现了世界金融危机,C20升级为政府首脑参加会谈,世界各国的这种合作推动了人类共同的发展进程。但是在 80多年前的那场世界经济大危机中,各国并不是这样,结果让人类经历了一场浩劫。
好,就让我们回到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中去了解一下当时这场危机是如何发生,又如何产生巨大影响的吧!
【新课内容】
探究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影响
教师设问:从地图上看经济危机爆发有何特点?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是什么?(地域范围:从美国开始,迅速扩展到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影响世界。原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美国经济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
教师过渡:这场经济危机给世界带来重大影响。
教师设问:从图示上看,哪国经济受到的冲击最大?你认为以上国家会用什么办法来解决对外贸易的缩减问题?
(美国。军事侵略、经济侵略)
:30年代法西斯对外扩张就是在这种动因下推动的,另外经济作侵略手段主要是推行贸易保护,转嫁危机。30年代的中国为了反击,分别在军事和经济上作出了一努力,如法币政策、适度调整工业结构及人民的一些抗日运动。世界的局势变得更加紧张:列强与列强之间,列强与殖民地之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法西斯与非法西斯国家之间,最终酿成了二次世界大战。
教师设问:从经济危机各国的对策中,联系今天国际社会面对危机的处理方式,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示?(学生自由讨论回答。加强合作,打破贸易壁垒)
阶段小结一:
教师过渡:如果说以上我们是从经济危机的横切面来研究,下面我们从经济危机的纵切面来了解这场危机进程。
教师设问:请同学们结合屏幕图片并阅读课本相关内容,了解经济危机爆发的情况,归纳其特点、影响(经济范围:从股票市场开始,银行 工业、农业、失业、饥民)
阶段小结二:
(注:利用图片及表格来说明经济大危机的表现及影响,对部分图片及教材文字的分析,通过引导式的讨论,让学生得出特点、影响。)
教师出示试题,学生随堂练习(附后)
探究二: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原因
教师过渡:当我们看到如此可怕的灾难,一定会追问是谁打开了这潘多拉盒子?即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让我们一起研究一下当时的一些材料来挖掘其中的原由。(教师出示四则材料,学生思考并归纳经济危机原因,教师注意方法的引导和现实结合)
教师设问:请同学们用图示的方式来表示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学生活动:学生完成后作品放在展台上展示、分享)
教师点拨:经济的运行有其自身的规律,我们在今天中国看到的经济发展过热或经济发展过快出现泡沫现象要引起我们的警惕,就如同开车一样,车速过快就会引起车祸。所以今天中国经济主动降速是为了更健康的经济运行。
总之,可以用一句话表达我的希望:“携手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希望今天的探究能给同学们带来一些启发。
阶段小结三:(出示整体板书,让学生形成整体知识结构)
教师出示试题,学生随堂练习(附后)
教师课堂结束语:面对这场经济危机并由此引发的政治危机,当时许多国家都以邻为壑,孤军奋战,人类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之挑战,许多人都提出了同一个重大问题:资本主义文明还能继续吗?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探索这一问题。
教师反馈反思
1、教学反馈
学生反馈:总体上能够过手本课的线索以及重点难点,并能吸引同学进一步思考现实一些经济问题。认为这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较恰当,也能够体验到历史学科素养:论从史出。同事反馈:主线清楚,设计新颖,重难点突出,多媒体教学使用得当,问题探究较为深入,在启发学生方面做得比较好,突出了教法和学生学法的统一。但要注意时间的把控。
2、教学反思
整体上对本课自己教学的情况还算满意。优点主要有:一,整体上达到了教学大纲的要求,重点难点和主要线索都比较清楚,没有含糊,学生也比较容易把握;
二、所采用的图片教学法、教师启发引导教学法、学生讨论法、材料探究法等都应用得比较到位,能够达到较好的启发和调动学生的效果;
三、能够起到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一定学习能力的作用,学生整体上表现较好。
缺点也存在,需要改进:在探究问题的时候,有时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不足。
第五篇: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教案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记住一战后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的时间和地点,归纳此次危机的特点。分析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及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归纳此次危机的特点,培养其归纳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罗斯福政府的改革措施对促进社会生产力恢复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经济危机爆发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通过了解罗斯福的生平事迹,学习其强烈的自我意识、顽强的创新精神、自主发展的意识。
(3)通过对罗斯福新政内容和影响的讲述,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和内部调整。帮助学生懂得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如何借鉴资本主义的先进经验。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经济危机的影响及罗斯福新政的作用评价
2、难点:对一方面大量销毁农产品,而另一方面广大老百姓食不裹腹的矛盾现象如何分析及如何对罗斯福新政进行评价。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册我们已经学了一次非常重大的战争。是什么战争?我们知道,一战给卷入战争的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给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一战之后,战胜国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制定了一系列条约,形成了什么体系?使资本主义世界经历过了一个相对和平的时期,但在和平的时期也潜伏着某些重大的危机。下面我们就进入第四课《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的学习与探究。
二、授新
1、相对“繁荣”与潜藏危机
互动:(1)生:用8个字概括正文第一段的主题(一时“繁荣”,潜藏矛盾(问题严峻))
(2)师:“繁荣”的表现是什么呢?又潜藏着哪些问题呢?(3)师:引导学生在下面两段小字中找出来。
繁荣:劳动生产率提高、海外贸易激增、超过战前水平。(出示幻灯片:柯立芝繁荣和美国汽车长龙)
矛盾:贫富差距加剧、大批工人失业、产品越积越多、股票投机盛行 活动:播放历史图片、历史材料,探究学习新课的第一部分内容——经济危机
(1)老师播放图片(纽约华尔街股票交易市场的情景),让学生知道这次经济危机发生的时间、国家。(要求学生记住时间、国家)
(2)老师播放有关经济危机时的历史图片、阅读材料,并结合课本内容,讨论归纳经济危机的表现。材料一:1929年,胡佛总统就职演说称:“我对国家的未来毫不忧虑,它光辉灿烂充满希望”“我们的生活已达到世界历史上的新高度,没有一个国家比美国更有保障了”。
2、经济危机爆发
师:时间?先从哪国?什么行业?具有什么特点? 生阅读教材给出答案
师:讲述经济危机的爆发和扩大。(1929年10月纽约股市崩溃(导火线),世界经济危机到来;迅速扩大到加、德、日、英、法等国各行各业,直到1933年才结束。)师:经济危机到来时表现为那些现象呢?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小字内容概括(1、工业产量大幅下降、银行倒闭、工人失业、小农破产。
2、工农产品大量“过剩”----------广大百姓购买能力严重不足。)
概括:经济危机的特点—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出示课件经济危机特点和表现的表格)
师:经济危机中,一方面是大量产品过剩,另一方面广大劳动人民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出示答案:(保持商品价格,维护利 润)资本家是绝不会对人民发善心的,这种现象只有在资本主 义社会才有,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性、黑暗性暴露无遗。有人估 计,整个危机造成的经济损失达 2500 亿美元。
师强调:经济危机的实质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相对过剩和劳动人民购买力不足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简单地说就是资本家有产品但是老百姓没钱买,资本家为了稳定产品价格而销毁。
3、经济危机影响
师:经济危机带了什么影响呢?
严重的经济危机,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引起了政治危 机,各国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师:经济危机引发了哪些政治危机呢?(1)工运高涨:工人罢工抗议示威(2)帝帝矛盾尖锐:关税战(3)帝殖矛盾激烈:转嫁危机
师:经济危机破坏力这么大,影响这么大,怎么度过过难关恢复经济等,成为这些国家面临的严峻课题。不同的国家采取了不同的对策,有些国家走向了法斯主义,但美国采取的却是一种全新的手法,推行了一系列反危机的措施。引出罗斯福新政
4、罗斯福新政(危机的解决)生:看罗斯福肖像,读其简介。
师:讲述,补充一些罗斯福生平事迹,1932以绝对优势当选美国第32任总统,1933年任职后推行新政。(通过罗斯福身残志坚生平的介绍培养学生乐观豁达自强不息的世界观)师:新政“新”在哪里呢? 生讨论后明确:国家干预经济
师:新政采取了哪些措施呢?(银行、公共工程、工业、农业)
问题探究:新政的目的和特点是什么? 罗斯福主要采取了 哪些主要措施呢?)
幻灯片出示: 罗新政的措施:(板)(利用 P28“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 表格进行教学)① 整顿银行 ② 调整农业 ③ 工业复兴法:这是新政的中心措施。④ 兴建公共工程: 师:逐条分析新政的内容和效果,首先是银行(恢复银行信用),顺势兴建公共工程、中心是工业,还有农业。
师:罗斯福新政有何影响?你认为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直接、间 接、深远影响三方面)
罗斯福新政,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因此产生危 机的根源依然存在,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但新 政的实施,避免了美国经济的彻底崩溃,恢复了生产力,部分地 改变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困境,使美国走出了 1929 年以后经济 萧条的低谷。而且在政治上,使美国的法西斯势力未能发展起 来,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成为一支重要力量。
三、小结
1929 — 1933 年的经济危机的美国似乎是从天而降,实际 上它早已在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背后潜伏着。危机的特点,正 说明了对资本主义世界造成的危害深重而广泛,迅速而持久。罗斯福的新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危机,但不可能从根 本上消除危机,资本主义制度存在一天,经济危机的威胁就存 在一天。
四、习题巩固练习
课后习题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