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文章:六合区旅游产业发展研究与探索

时间:2019-05-13 11:27: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调研文章:六合区旅游产业发展研究与探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调研文章:六合区旅游产业发展研究与探索》。

第一篇:调研文章:六合区旅游产业发展研究与探索

六合区旅游业发展研究与探索

六合古称棠邑,是六朝古都南京的江北门户,东与历史文化名城扬州相邻,西与安徽省滁州市接壤,面积1485平方公里,人口87万。

六合物华天宝,风光秀丽。金牛湖、大泉湖、翠茗湖,生态优越,景色宜人,是休闲度假的好地方。桂子山、瓜埠山、马头山石柱林气势磅礴,形态多样,在国内首屈一指,是科考和科普旅游的好去处。“天赐国宝、华夏一绝”雨花石,是南京城市名片中一个响亮的品牌,而六合正是雨花石分布最集中,蕴藏最丰富的原产地。六合民间艺术流光溢彩。唱响全国,走向世界的经典民歌《茉莉花》,就源于金牛湖风景区的青山绿水;具有浓郁时代和生活气息的六合农民画,曾代表南京远赴东南亚展出,架起了对外艺术交流的桥梁;竹镇女子高跷舞龙,曾获得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表演金奖;长芦的留左大鼓被誉为“金陵第一鼓”。

六合美食声名遐迩。六合牛脯、龙池鲫鱼、八百大糕、瓜埠赖月、龙袍蟹黄汤包,以及活珠子、猪头肉、豆腐圆等是南京市民和八方游客交口赞誉的美味佳肴。

一、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六合区现已建成A级景区5家,国家地质公园1个,省市级森林公园6个,星级酒店8家,旅行社及旅行社营业部近60家,生态农庄及农家乐约200家;已初步形成山水、地质、美食、文化、红色等特色旅游品牌及旅游线路;“《茉莉花》源头、雨花石故乡”及“休闲乡村 悠游六合”的六合旅游形象口号,在南京及周边城市已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在休闲时代来临的今天,旅游业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兴产业,六合区旅游经济发展方兴未艾,仍然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新形势下的各项发展机遇也将进一步显现:一是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将产生巨大的旅游市场。随着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加快推进,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闲暇时间增多,休闲度假观念不断普及,人们更加重视生活质量,纷纷回归自然,使旅游特别是乡村休闲旅游迅速成为消费的热点,旅游消费需求将大幅度提升。二是旅游业面临该区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良好契机。随着近年来跨江发展战略的实施,六合的城市化建设进程突飞猛进,区内交通网络日趋完善,在建的纬七路 1

过江隧道、长江四桥,扬滁公路、江六公路及宁天城际轻轨将大大拉近六合与南京主城及周边城市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六合正在全力构建以现代商贸、现代物流、生态旅游三大支柱产业为核心,以历史风貌、民俗风情、工艺美术等文化产业为补充,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协同并进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体系。当前形势下,旅游业不仅是承载就业、促进和谐发展的产业,也成为现代服务业扩大对外开放、提升我区城市形象的重要载体,发展六合旅游业的重要性和优势将进一步凸显。三是青奥赛事的承办将助推该区旅游跨越发展。2011年底,国际奥委会正式确定金牛湖为2014年南京青奥会帆船比赛场所。这对该区旅游业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性发展机遇。面对这新一轮的青奥会行情,将充分利用金牛湖作为水上运动比赛基地这一优势,带动景区周边旅游基础设施的加快建设,并以青奥会为窗口,做大做强旅游宣传,推动全区旅游业实现跨越发展。

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挑战:该区旅游业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旅游资源数量较多、类型丰富,但是总体质量不高,缺少指导全区旅游发展的整体规划;旅游投入和开发力度不足,旅游产品规模、档次偏低,市场营销手段少,缺乏优势竞争力;旅游基础设施与功能配套不完善,管理规范化水平、接待能力、服务水平较低;产业链短,市场体系不健全,旅游要素和旅游资源亟待进一步整合;运行机制不够活,面向市场、适应市场的能力还不强;缺乏推动旅游发展尤其是乡村旅游发展的资金扶持和考核奖惩激励机制,等等。

二、旅游业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研究

发展目标:要以创新发展、特色发展、融合发展为理念,紧扣“青奥会”时间节点,以“休闲乡村、悠游六合”为区域旅游品牌,以“南京都市圈休闲乡村旅游目的地”为目标,打造乡村旅游休闲经济,构筑“吃在六合、乐在六合、悠在六合、雅在六合”为主题特色的休闲乡村市场体系,建设休闲乡村发展载体,开发休闲乡村旅游精品,完善服务配套,强化市场营销,加快推进旅游业市场化及产业化进程,努力增强旅游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实现六合区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

发展战略:

(一)旅游理念创新战略----依托优良的生态、农业、文化资源以及中国民歌之乡、观赏石之乡、农民画艺术之乡、美食之乡“四乡”品牌,强化规划引领,树立大旅游产业观,着眼大旅游、营造大环境、开发大产品、实施大营销、发展大产

业,从单一的景区驱动模式走向全域乡村休闲驱动模式,将六合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各类有形资源、无形资源和各类动态与静态活动,赋予其旅游休闲功能,将旅游产业与各行各业广泛融合,形成新的旅游产业业态,实现旅游产业的结构优化,打造南京都市圈休闲乡村旅游目的地。

(二)旅游资源整合战略----强化全区旅游产业的区域集聚,实现从散点式单一功能的旅游向集群式多功能旅游转变,重点打造旅游产业布局三大集群:东北部金牛湖、桂子山、冶山、平山山水地质旅游集群,西北部竹镇大泉湖、桃花岛、止马岭生态休闲旅游集群,东南部灵岩山、瓜埠山、龙袍滨江风光美食旅游集群。

(三)旅游项目带动战略----加大山水、生态、文化、休闲农业等旅游项目开发力度以及农家乐、农家乐专业村建设力度,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推动旅游资源的产业化和载体化建设,使之成为丰富六合区休闲乡村内涵的重要载体,成为提升六合区旅游形象和核心竞争力的拳头产品。以大项目建设完善乡村休闲旅游服务功能,重点在乡村旅游休闲区、乡村旅游综合体、乡村旅游产业园建设上实现新的突破。转变六合旅游发展方式,构建六合区“大旅游”发展格局。

(四)旅游品质提升战略----大力提高旅游景区、旅游饭店、旅行社、农家乐等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强化旅游市场管理,狠抓旅游安全生产,规范旅游市场行为,构筑旅游诚信体系,提高游客满意度。大力开展旅游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培训,加强旅游经营管理人才、旅游专业技术人才和旅游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大力提升旅游信息服务品质,充分发挥智慧旅游电子信息系统在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五)旅游形象塑造战略----瞄准“休闲乡村、悠游六合”全新的区域旅游品牌定位,构建多元化、多网络的营销推广体系,多角度、全方位解读“休闲乡村、悠游六合”品牌定位,赋予更为丰富的品牌内涵,叫响“南京美食,吃在六合”、“乡村采摘,乐在六合”、“生态休闲,悠在六合”、“文化之旅,雅在六合”等休闲乡村旅游主题特色,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优化组合,提升六合的整体旅游形象。

三、旅游业重点发展的路径探索

紧抓十二五期间旅游业大发展和2014年青奥会机遇,以旅游项目建设为载体,以创建旅游品牌为抓手,以构建旅游市场体系为支撑,以转变旅游发展方式为驱动,带动全区旅游产业快速发展,重点发展“一都、两区、三园、四节、五线”。

一都----加快打造金牛湖世界湖泊帆船之都。加速推进金牛湖青奥会帆船赛场及江苏省体育局水上训练基地等青奥水上运动项目的建设步伐。不断完善奥帆管理服务中心、旅游商品服务中心、奥特莱斯购物中心等一批餐饮、住宿、购物及休闲场馆等接待服务配套。积极推进南京金牛湖健康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户外郊野体育公园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金光禅寺扩建二期、《茉莉花》史料馆等特色场馆建设,实施旅游项目拓展,引入更多的亲水游乐项目,开辟野营、露营区等休闲场所。以金牛湖为核心,全力打造充满青奥人文魅力的“世界湖泊帆船之都”,并借力青奥东风,积极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建设生态旅游基地和休闲体育基地。同时,加大资源整合,做大做强区内东北部特色鲜明的金牛湖、桂子山、冶山、平山山水地质旅游集群。

两区----加快打造西北部竹镇大泉湖、桃花岛、止马岭生态旅游休闲区,东南部灵岩山、瓜埠山、龙袍滨江风光文化与美食旅游休闲区。依托竹镇现有的万亩桃园、彩色苗木、池杉林地、山湖风光、竹镇市抗日民主政府、李元龙纪念馆等山水生态、休闲农业、红色文化资源,着力打造“多彩竹镇、欢乐大泉”为特色的大泉人家农家乐、乡村旅游示范点,以民族风情、红色遗址、先进教育为特色的红色文化旅游示范点,以郊外休闲体验为特色的生态旅游休闲区、示范点。挖掘六合第一名山灵岩山的悠久历史,打造以灵岩禅寺佛教文化为核心的旅游景区;依托瓜埠山的自然风光、瓜埠老街和佛狸祠的人文古迹、太平禅寺的宗教文化,打造瓜埠山旅游景区。推进景区完善配套,提升接待能力,加快提档升级。围绕龙袍新城区域定位,以滨江风光为特色、以龙袍湿地、长江村农家乐专业村为依托,发挥江鲜美食、蟹黄汤包、东沟乳鸽、东沟老鹅等乡村美食品牌优势,全力加快打造集游、购、娱、食、住、行多样性为一体的东南部灵岩山、瓜埠山、龙袍滨江风光文化与美食旅游休闲区。

三园----加快打造国家地质公园、省级森林公园、国家矿山公园景区景点,打响“三园”名片。继续做大做强六合国家地质公园品牌。在保护好地质遗迹的基础上,挖掘火山群、石柱林群、雨花石层群的地质遗迹资源,不断完善地质公园各景区的各项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推动地质旅游与休闲旅游的结合,把六合地质公园建设成为全市、全省乃至华东地区集地质科考、科普和观光、休闲相结合,融奇山、秀水、生态、人文景观为一体的高度和谐的综合性地质公园;放大平山省级

森林公园的资源优势,推进以运动健身、休闲度假、文化创意为主的南京平山国际旅游休闲度假区项目建设和景区景观改造,进一步强化景区管理,规范景区服务,形成接待;充分利用冶山国家矿山公园品牌影响,以冶山铁矿矿区为基地,挖掘冶山作为古代最早生铁冶炼场所的历史和现代开采冶炼文化,开发矿产工业文化旅游。利用冶山铁矿窄轨铁路小火车,规划串联冶山国家矿山公园、桂子山国家地质公园、农民画展馆与金牛湖景区,开通小火车观光旅游,打造东北部旅游观光休闲带。

四节----在春夏秋冬不同季节举办春之华、夏之韵、秋之实、冬之味为主题的节庆活动,充分展现六合旅游的魅力和亮点。办好以金牛寻芳踏青、春游桃花岛、平山茶叶节为主要内容的春之华休闲乡村旅游节。办好以金牛湖水上运动会、帐篷大会、乡村避暑自驾游为主要内容的夏之韵休闲乡村旅游节。办好以鲜果采摘、蟹黄汤包、芝岭含秋休闲游、《茉莉花》〃雨花石文化旅游节、冶山农民画文化艺术节为主要内容的秋之实休闲乡村旅游节。办好以乳鸽美食、清真美食、农家美食等为主要内容的冬之味休闲乡村旅游节。

五线----围绕乡村休闲旅游,进一步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围绕“吃在六合、乐在六合、悠在六合、雅在六合”重点包装推广独具六合魅力的山水旅游、地质旅游、文化旅游、美食旅游、红色旅游等五条特色旅游线路,吸引更多的市民和游客体验“休闲乡村、悠游六合”的旅游特色。一是依托六合境内的山水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打造金牛湖、平山、大泉湖----桃花岛等山水旅游线路;二是依托国家地质公园及国家矿山公园地质景观,打造桂子山、瓜埠山及冶山铁矿等地质旅游线路;三是依托“四乡”文化,打造横梁、金牛湖、冶山、龙袍、茉莉江苏文化产业园等文化旅游线路;四是依托江鲜美食、蟹黄汤包、清真美味、农家土菜等六合特色美食开发美食旅游线路;五是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打造竹镇、桂子山等红色旅游线路。通过打造以上特色旅游线路,演绎六合旅游品牌,展示六合旅游形象,助推旅游经济发展。

(六合区旅游局李恩如王玉琦)

第二篇:宜昌市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宜昌市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作者:阚如良 刘晗 郑宇飞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年第03期

【摘 要】文章基于三峡工程所在地宜昌市旅游产业现状公析,从区域、形象、产业三个方面对宜昌市旅游发展进行了定位,提出了建三峡旅游中心、水电旅游城和支柱产业群等发展对策。

【关键词】宜昌;旅游产业;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F592.3

【文献标识码】 A

第三篇: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县旅游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2013-4-2

关于*县旅游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内容提要】目前,*县正在积极实施“果畜富民、工业强县、旅游兴县”三大发展战略,旅游产业发展正如火如荼。本文在对我县旅游资源进行实地调研、考察的基础上,分析了*县在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探讨了*县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重点提出了加快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的构想和建议。

一、*县旅游产业发展的成果

*县地处渭北黄土高原,沟壑连环,风景秀丽,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是一个生活、工作的好地方。近年来,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为目标,在“果畜富民、工业强县、旅游兴县”三大发展战略的带动下,旅游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1、内涵更加丰富,特色更加鲜明

经过多年的开发,目前已经形成以红色经典游、绿色生态游、新村观光游、古豳文化游为四大特色的产品、服务体系,使我县旅游产业有了丰富的内容和鲜明的特色。

2、旅游资源得到了大力开发

大力实施景区开发工程建设,对包括马栏革命纪念馆在内的部分革命遗址进行了维护和重修,完成了马栏干部学院建设工程,马栏旅游景区直观坡面绿化,阳坡头关中分区旧址景区绿化、广场修建、窑洞维修,以及转角红二十六军军部旧址建设项目民宅拆迁,窑洞维修等建设任务;先后建成了关中特区马家堡红色旅游景区、库淑兰剪纸展览馆、石门山森林公园秦文化苑、西大门和旅游接待服务中心,使旅游景点有所增加,内容更加丰富。

3、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与合作,产业增值明显

我县先后在西安、深圳举行了旅游产业发展座谈会、文化旅游产业项目推介会,加强与大型旅游集团对接,借力发展取得新进展。同时,注册成立了*县首家红色旅游商品民营企业——红色马栏旅游产业有限公司,专业从事红色旅游文化传播、旅游商品设计及研发、土特产品包装与销售,先后开发了10大类100多种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2012年上半年,我县游客数量达1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800万元,旅游经济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县域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4、接待能力有所提高

目前,随着交通设施的发展、*宾馆的建成和投入使用,以及一些景区接待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我县接待游客的能力和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县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旅游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受自然条件、开发资金等多方面的限制,*旅游产业发展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基础设施十分薄弱

我县旅游景点多处于山区或村庄中,普遍存在交通瓶颈问题,突出表现在道路等级低,迂回曲折,通行能力差。一些景区、景点开发起步较晚,相关的配套设施跟不上,有的连吃、住、行等基本需求都不能满足。我县旅游配套服务设施的滞后直接影响了旅游景区、景点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总体水平不高,缺乏吸引力

一是星级旅游产品少。二是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不深,一些山水景点有看头、没说头,文化景区有说头、没看头。三是旅游形式单一,游览、购物和娱乐相互脱节,游客享受不到 “白天游景点、途中能购物、晚上有娱乐”的“一条龙”服务,逗留时间短,对消费的拉动力不强。

3、旅游专业人才匮乏,组织管理松散

由于我县旅游产业起步较晚,旅游管理、策划、促销、导游等方面的人才引进、培养、开发滞后,专业化水平和服务质量较低。调查了解,我县从事旅游景点管理和服务的人员大多以实现就业为目的,懂旅游,爱旅

游的从业者很少。一些景点管理松散,经常出现大门紧锁,无人值班的现象,让游客尽兴而来扫兴而归。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县旅游产业的发展。

4、开发资金严重短缺

*县是国家级贫困县,经济基础薄弱,社会发展缓慢,人民收入水平不高。近年来,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虽有大幅提升,但受经济条件的制约,旅游产业开发资金规模小,来源单一,以财政资金投资为主。旅游业是一项投资大,见效慢的产业,当地人民不免在观念上存在认识问题,社会资金不能积极参与资源的开发。近两年,旅游招商取得一定的成绩,但还没有完全投入运营,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

5、宣传促销力度不足

由于受县域财力限制,旅游宣传促销范围有限,在周围各省媒体上未能进行全方位的宣传,致使景区景点知名度不高,仍然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同时,宣传促销不到位,策划的效果水准不高,缺乏系统性、连贯性,在外影响力不大。许多独特的旅游资源的景观价值、开发价值与其知名度不相称,加上交通落后,信息闭塞,一些景区景点文化挖掘不深,包装不精,旅游市场拓展不力。

6、环保意识淡漠,环境质量下降

宜人的气候、整洁的城市、清晰的空气让许多游客对*县留下了深刻印象,生态文明是我县旅游产业的一张名片,然而随着车辆的增加和煤炭工业的发展,这一优势将面临挑战。县城交通枢纽迎宾大道每日大量汽车高速行驶,从早到晚空气中尘土弥漫,市政部门没有洒水车配合清理,致使我县的空气质量严重破坏,进而影响到旅游业的发展。

三、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建议

1、提高旅游产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旅游业被誉为“一业兴而百业旺”的经济产业,对地方经济具有十分明显的拉动作用;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容量大,就业门槛低,可广泛吸纳不同层次人群的就业;旅游业是促进财富流动和再分配的产业,可促进城市购买力向农村转移,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旅游业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产业,也被誉为是“朝阳产业”、“无烟工业”;旅游业更是一种文化产业,通过开发旅游资源,可使一些濒临消亡或已经失传的民族歌舞、民间工艺得到抢救和挖掘,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和发展好我们的旅游产业。

2、突出重点,抓好“马栏——石门”两点一线的建设

虽然*旅游产业发展存在诸多问题,但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更令人精神振奋。马栏红色旅游和石门生态旅游经过多年的发展积聚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和实力;政府支持有力,发展势头良好;各界人士关注度和满意度越来越高,周边的环境也明显改善。我们要再接再励,抓好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两大品牌,促进全县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3、加快建设旅游发展配套设施

完善配套服务功能,改善接待服务条件,实现城镇硬件设施与旅游配套功能一体化。首先,要抓好以交通为中心内容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是优先安排通往景区、景点的道路建设,对现有干线公路进行改建、扩建。贯通县际之间的快捷通道,抓好旅游专线公路升级。二是在加强现有景区景点旅游公路管护的基础上,以全面实现油路改造为目标,进一步提升旅游线路公路质量和等级,尽快修通景区与景点之间,景点与干线之间的公路通道,提高景区、景点的可进入性。三是要规划旅游专线和旅游循环线路,并设置旅游专线公交车,方便本地游客需求,大力拉动旅游内需。其次,要在县乡大力发展设施完备的宾馆、饭店。与此同时,积极开展农家旅馆的建设,要注意农家旅馆的卫生条件,加强对农家旅馆的服务质量的监督;规范餐饮服务,逐步改善就餐环境,对现有餐饮的品种及种类进行改造,使之能够适应不同旅游者的口味,突出地方特色,充分挖掘*饮食文化的内涵。再次,强化旅游行业优质服务。加强景区、景点的精神文明建

设,大力提倡文明用语、微笑服务,树立文明新风,形成良好服务氛围。

4、积极培养旅游专业人才

建立旅游人才与从业人员培训教育体系,加快导游、服务、文艺三支专业队伍建设,着重培养策划、管理、营销三类专业人才,不断提高产业经营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以适应旅游大发展的需要。一方面,针对目前旅游开发和管理人才缺乏的状况,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直接从旅游院校引进一批高素质的毕业生,作为*县旅游发展的人才保障。另一方面,强化对现有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可以利用旅游院校培训班、专题讲座、学术会议等各种形式尽快培育一批优秀的旅游行政管理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导游人才。

5、创新融资体制,扩大资金投入

深化旅游融资体制改革,广泛采用使用权拍卖、经营权转让、租赁及资源参股等多种形式,盘活存量,整合资源,大力开展招商活动,强化内引外联。选择条件成熟的部分旅游景区、景点,采取特许经营、合资合作、租赁等方式进行直接融资,扩大资金面,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6、加大旅游产品宣传促销力度

尽快建立政府与旅游企业联动的旅游宣传促销机制,大规模、多层次、全方位的开展旅游宣传促销活动。要创办旅游日、旅游周,充分利用各种传统节日开展旅游节庆活动,制作精美画册、拍摄专题片、联络新闻媒体不断向外界宣传推介。要把红色旅游资源作为本地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定期组织中小学生参观学习,不断扩大影响,聚集人气,增加客源。

7、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

一个健康的旅游产业和良好的自然环境密不可分,要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相结合的原则,调动各个职能部 5

门和全社会的力量优化生态环境,大力整治“脏、乱、差”现象,进一步增强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的软势力。

2015-4-2

第四篇:乡镇旅游产业发展调研

乡镇旅游产业发展调研

近年来,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加速了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旅游业已逐渐发展成为第三产业龙头。目前,国家已明确把大力发展旅游业作为发展现代服务业,扩大内需,增加就业的一项重要工作积极推进,针对镇党委、政府以“南山竹海”为中心和龙头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建设华东知名旅游休闲观光区的决定,全镇坚持“生态立镇,旅游兴镇”战略,按照“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开发”原则,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逐步形成特色生态旅游新格局,而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游客越来越新、越来越奇、越来越高的欣赏品位,让我们这一新兴的旅游镇不得不立足镇情,正确分析旅游业现状,从而一步一步走好开发路,走上品牌路,这样才能逐步培育壮大旅游产业,为全镇经济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一、发展旅游业优劣势分析

(一)优势分析

1、地理位置优越 xx镇位于苏、浙、皖三省交界处,是溧阳南部丘林山区开发特色镇,全镇区域面积85平方公里,山林面积10万亩,辖10个行政村,1.8万人口。交通便利,距市区30公里,距宁杭高速入口20公里,境内戴横公路(xx—xx)和平横公路(xx—xx)贯穿南北。虽身处深山,但便捷的交通使其对接于各大城市旅游黄金通道网络之中。

2、气候适宜 xx镇隶属天目山脉,属丘林山区,大小山岭17座,吴越第一峰海拔541米。境内四季分明,水源充沛,光照充足,气候温湿,季节特征明显,年平均气温15.4℃,年降雨1200—1300毫米,无霜期为235天。土壤为黄棕壤,呈微酸

性,植被丰富,有常绿阔叶林、落叶林、常绿针叶林、毛竹林等广泛分布。自然条件适宜,形成发展生态旅游独特优势。

3、自然资源富足作为xx南部丘陵山区开发特色镇,茶、桑、栗、果、竹五大优势产业成为我镇特色农业支柱与主导,在占全镇总面积70的山林中,共分布着4万余亩翠竹、3万余亩板栗、1万余亩桑园、1万余亩茶园、5千余亩果园,正在建设的南山农业生态观光示范园更是前景喜人。

3、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国家4A级天目湖——南山竹海旅游度假区,风光秀丽,景色怡人,凭借2万余亩翠竹这一自然景观,该景区被外界称为“天然养吧”,其他还有古松园、南山寿泉、古兵营遗址、古石桥等20余处特色自然景点,与此同时,结合李家园中心村建设,投资6000万元的田园风光区和投资8000万元的乡村旅游区的规划工作正式启动,以“农家乐”的形式,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经济,成为不断提升xx旅游档次和内涵的重要内容。

4、旅游商品开发潜力大境内有野竹笋和板栗等真空包装食品系列,有李子、樱桃、水晶梨、柿子等四季鲜果系列,有香峰寿眉、南山寿眉、南山黄茶、珍稀白茶等茶叶系列,有土鸡、竹鸡、野鸭、野山羊等野味火锅系列,有竹席、竹帘、竹雕、竹鞋等竹制品系列,这些农副产品及特色食品已逐步成为各地游客购物和餐饮的首选,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竹木业、珍稀花卉苗木、新品瓜果、畜牧业、蚕桑业等壮大发展,将为旅游食品、纪念品开发提供很好的原材料市场。

5、政策优惠国家已经采取一系列刺激消费、拉动内需政策措施,对旅游业升温具有极大促进作用。我市多次召开旅游工作会议,详细研究全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一系列鼓励和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相应出台。我镇全力以赴以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为主要项目广泛招商引资。这些都为我镇旅游业发展奠定基础。

6、旅游投资热潮高涨凭借2004年初南山竹海风景区与天目湖旅游公司的成功联营,为全镇旅游产业开发注入了新的活力,到目前为止全镇旅游产业开发累计投资近亿元,国内外许多客商纷沓而至,积极加入旅游业及相关产业投资开发,推动了xx旅游业快速发展。

(二)、劣势浅析

1、旅游软环境亟待改善。一是景区所在地群众和景区经营者之间在土地、山林征用及工程项目承建方面矛盾突出;二是旅游从业人员观念较为落后,对旅游业的认识还未能真正到位,服务意识不强,服务质量不高;三是旅游经营、管理人才缺乏,不能满足旅游业日益发展的需要;四是全镇群众普遍对旅游产业开发特别是以“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开发信心不足,旅游经营意识较差,这已成为制约我镇旅游业发展重要因素。

2、旅游硬环境较差。一是对现有景点完善开发投资力度不足,资金投入不到位;二是仍有多处鲜为人知的自然景点景观尚未开发;三是通往景区公路等级、通讯等基础设施比较差,部分景区(点)未通公路或通讯不畅;四是配套设施如宾馆、饭店少且档低次。

3、旅游资源开发迟缓,很难形成整体优势。我镇境内除南山竹海等少许景点具有接待能力外,其他如古松园、宋朝古兵营遗址、唐代古石桥、清风山等一大批自然、人文景观景点由于种种原因至今还未得到充分开发,尚不具备接待能力,旅游文化内涵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形成横涧旅游业“资源富集、但亮点少”的格局。

4、旅游宣传力度不够目前旅游业宣传形式较为单一,缺乏地方特色,宣传广度、深度不够,缺乏创新意识。

5、旅游商品开发不力。旅游商品、纪念品开发经营比较落后,缺乏新、特、奇等地方特色,缺乏集中的旅游商品经营店和购物区域。

6、资金投入不够 R>xx镇是常州市级贫困乡镇,财政收入往往只能解决全镇机关干部生活和一些小投入的公益事业,而无力拿出更多资金用于旅游业投入,这也是制约横涧旅游业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

二、对策建议围绕“生态立镇、旅游兴镇”的战略目标,以生态旅游为龙头,形成“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主动、项目带动、整体推动”的生态旅游新机制,高起点做好xx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工作,并认真按照xx镇旅游产业开发总体规划的要求,认真进行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和景点建设工作,加大对全镇群众的旅游产业开发意识的宣传教育,逐步形成人人盼望旅游资源开发,个个愿意开发旅游资源的良好氛围,努力把横涧镇建成华东线上生态、文化、休闲、度假旅游新亮点。

1、提高认识,加强发展旅游业是一个涵盖一、二、三产业的综合性产业,具有拉动投资和消费双重效应,能够刺激经济增长,解决社会就业等社会问题,是发展生态经济、富民强镇的最直接、最有效的产业突破口和结合点,同时,旅游业又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部门、各行业大力配合支持,因此我们要加强旅游宣传和引导,从而形成全社会都支持配合旅游业发展的良好氛围,推动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加强领导,建立健全旅游管理机制建立一个既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又兼备宏观调控手段,并有利于对旅游

产业开发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又利于旅游业向大规模、深层次方向发展,符合镇情的旅游管理体制,是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关键。为此,针对横涧镇情,成立专门旅游产业开发管理机构,负责对全镇旅游工作实行宏观管理,制定旅游发展战略并监督其实施,制定旅游开发规划并审批实施,同时,协调处理旅游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重大问题,并监督有关部门执行。

3、加大政策倾斜力度政府应制定专门政策,从资金、人才等方面加大对旅游业扶持。如安排一定财力用于旅游基础设施改善和旅游宣传工作等,推动旅游业快速发展。

4、深挖旅游文化内涵,提高旅游产品竞争力文化在旅游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着旅游业发展方向和兴衰。没有文化的旅游就是没有灵魂的旅游。我镇旅游资源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挖掘潜力很大。因此,必须加强旅游文化内涵发掘、提炼、利用,提高旅游文化内涵,形成横涧旅游独特亮点,满足不同层次游客需求,从而提高xx旅游的档次及市场占有份额。

5、加快旅游环境建设,提高横涧旅游业整体形象一是加快以公路、通讯、电力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快以宾馆、饭店、旅行社为龙头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三是加强旅游人才引进和现有从业人员培训工作,为旅游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四是加强旅游宣传工作,提高xx旅游知名度。

6、大力开发旅游商品一个地区旅游商品开发与状况,代表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兴衰。结合我镇实际,目前应重点抓好特色农副产品等旅游食品深度开发。同时,立足横涧资源优势,开发具有地方特色旅游纪念品,提高旅游商品竞争力和吸引力。

7、加强行业管理,坚持依法治旅一是加强旅游产业开发制度

建设,促使我镇旅游业走“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开发”这一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二是依照有关政策法律法规妥善处理和协调旅游产业投资经营者和景点所在地群众之间的矛盾;三是做好旅游市场整顿和规范工作,严厉打击欺客宰客等违法行为,创好旅游业发展良好外部环境;四是加强涉旅安全工作,强化安全意识,落实旅游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营造良好的旅游安全氛围,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

8、加强旅游资源整合力度,实现优势互补加快与天目湖旅游区、平桥石坝、蓄能电站等景点串成一线的速度,实现资源优势互补,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本地旅游观光,使我镇成为集旅游、度假、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华东知名旅游胜地

第五篇:探索研究加快大健康产业发展

探索研究加快大健康产业发展

按照《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务虚会精神开展领题调研工作的通知》的要求,现就探索研究如何加快大健康产业发展调研报告如下。

一、黔东南发展大健康产业的重大意义

(一)发展大健康产业,是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的实现路径。

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同步小康、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是全省上下“十三五”共同的奋斗目标,是我州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总的来看难点在农村,压力在少数民族地区。黔东南州是老少边穷地区之一,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贫困发生率高。目前,全州16个县(市)有贫困县15个,贫困人口有73.39万人,贫困发生率达18.87%,比全国、全省分别高14.37和8.27个百分点。加快大健康产业发展,既可发挥黔东南州良好生态、民族文化等优势,围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大健康全产业链价值链,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壮大经济实力,为区域经济发展、脱贫攻坚注入强大活力;又可在示范区建设中带动民族医药、乡村旅游、生态农业等相关产业大发展,创造大量的就业、创业机会,为广大群众特别是贫困家庭增收致富、同步小康开辟一条渠道,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辟一条新路,不失为黔东南州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推动实现百姓富和生态美有机统一的重要路径。

(二)发展大健康产业,是抢抓大好政策机遇,推动健康中国战略落地生根的重要抓手。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正式将“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强调预防为主“治未病”、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总书记提出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李克强总理要求努力把健康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强调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这充分表明了党和国家对保护国民健康、建设健康中国的高度重视和坚定决心。省委、省政府深刻把握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新形势,以“抓新兴产业培育推进结构调整”的战略眼光,提出把“大健康”“大数据”产业作为姊妹篇进行谋划和重点推进,出台了《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建设发展的意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黔东南自治州大健康医药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等文件,政策环境十分有利。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推动健康中国战略在黔东南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推进黔东南州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快速发展、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发展大健康产业,是激发经济发展新动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现实选择。

当前,国际国内健康需求增长迅速,在“健康中国”战略的推动下,大健康产业以及与“大健康”相关的产业将成为新常态背景下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动力,成为

未来重要的经济增长点。黔东南州地处中西部内陆地区,不靠海、不沿边,开放合作平台载体少,发展支撑不足、产业规模小、融合度低,开放型产业集群远未形成,迫切需要重点建设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品牌。2014年8月,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新医药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和《贵州省新医药产业发展规划(2014-2017年)》,提出2017年医药产值达800亿元,明确贵州新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目标和时间表、路线图,吹响了贵州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抢占新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制高点的冲锋号。健康产业是综合产业模式,产业链涉及非常广泛,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不仅能激发经济发展新动力,推动三大产业融合发展,而且能带动全州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顺势而为把南部片区培育成全州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四)发展大健康产业,是扬“两个宝贝”之长,抢占绿化发展高地的战略抉择。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化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我省成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后,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意见》,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经济。省委审时度势,准备把握国情省情州情实际,为黔东南州作出了用好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宝贝”,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的科学定位。浓郁的民族文化和良好的生态资源,是黔东南州独特的资源优势,其中长期积淀形成的民族药理、民族歌舞、民族建筑、农耕文化等,也是发展民族医药和医疗、民族文化旅游、健康饮食等健康产业的比较优势。守住生态

底线,保持山青、天蓝、水清、地洁的良好生态环境,是发展大健康产业的基础,也是开发健康养生、健康养老、休闲度假等业态的重要支撑。依托自身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既可扬民族文化、生态环境优势之长,推动绿色发展,又可将自身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造福于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发展和生态两个成果一起收。

(五)发展大健康产业,是推动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为全省乃至全国作示范的有力推手。

我省将发展大健康产业作为奋力后发赶超的重要路径,正努力建设独具特色的医药养生大省、全国大健康产业基地和国际知名的宜居颐养胜地,但发展支撑不足、产业规模小、融合度低,迫切需要重点建设一批具有代表性、可复制、可推广的重点产业,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品牌。不断做大做优大数据、大生态、大健康、大旅游长板,推动大健康产业市场化、融合化、高新化、集群化发展,为全省乃至全国大健康产业树立标杆和产生巨大的辐射带动作用。

二、黔东南州发展大健康产业的比较优势

(一)治未病资源得天独厚。

1.黔东南州气候环境宜人,自然生态良好,是健康养身的胜地。黔东南州属中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8.4℃,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没有雾霾;全州森林覆盖率达66.8%;境内清爽指数高,负氧离子含量超过全国平均数的22倍,为天然大氧吧,有27个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全州温泉浴点多,有机绿色食品丰富,农耕文化下形成的慢生活十分利于健康养生。黔东南州是中国科学

院认定的“贵州梵净山-清水江-镇宁长寿带”中长寿人口富集地,有从江县、黄平县、台江县等“长寿之乡”。

2.黔东南州民族医药独特,康养资源富集,是健康颐养的乐土。良好的生态蕴藏着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中药材总储量1080万吨,是全国和全省药材主产区;境内药用野生动物400余种,药用野生植物1265种,被誉为“国家植物基因库”。苗侗医药与民族文化深度融合,在治疗日常疾病、疑难杂症以及预防疾病、养生、保健方面疗效独特, 形成了“苗药三千,单方八百”的民族民间医药体系。州内温泉养生产业潜力巨大,如剑河温泉富含氡、硫、铁、钾、钙等元素,其理化指标与法国著名的维稀温泉相似,有消毒、去疾、健肤、康体之功效,常浴可治疗和预防多种疑难杂症。全州现有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等产地产品认定认证276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面积达161.95万亩,每年产出水稻、蔬菜、水果等大量健康美食。

3.黔东南州民族风情浓郁,文化景观富集,是健康养心的天堂。州内民族文化厚重,风情浓郁,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彩,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的发源地,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试点地,是世界十大“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旅游目的地首选地之一,是中国传统村落最富集的地区。全州共有国家级4A景区6个,3A景区10个,国家湿地公园3个,国家森林公园4个,国家地质公园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级生态博物馆2个,世界自然遗产1处,中国传统村落309个,世界级乡村旅游村寨30个。

(二)治已病之器厚积薄发。

1.医疗基础条件日益改善。2016年全州拥有卫生机构3845个,其中,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28家,乡镇卫生院(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12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7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7个,卫生监督所17所,采供血机构3个,其他卫生机构9个,实有医院病床23008张。州民族医药研究院附属苗医医院成为全国第一家政府办苗医医院,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建设的民族医医院。目前,卫生技术人员22561人,其中,执业医师5164人,执业助理医师7238人,注册护士8808人,药师855人,检验师920人,较“十二五”初期有大幅增长。

2.发展苗、侗等民族药条件趋于成熟。一是苗侗民族医药特色优势明显。州民族医药研究院附属苗医医院成功列入国家治未病项目试点单位,国家“十二五”重点民族医医院建设单位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全州苗侗医药与医疗、养老、旅游等相互融合的趋势进一步凸显,养生、保健、康复等方面的潜力持续释放,势必成为推动全州大健康产业的新品牌、新业态。2015年,全州中医民族医医院总诊疗人次数53.7万人次,较2010年总诊疗人次数增长79%。二是苗侗民族医药产业化发展初具规模。目前,全州中药材种植面积达70.9万亩,2016年总产量19.39万吨,总产值23.46亿元,建有中药材良种繁育重点基地7个。共有苗侗医药制造企业9家,2016年全州医药制造业实现产值10.9亿元,同比增长26%;实现增加值3.78亿元,同比增长20.4%。三是苗侗医药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加强。2016年启动了第三批苗侗医培训和考核认定工作,培训和考核苗侗医1500余人。

通过人才团队聚集了36名博士、省管专家等科技人才到企业参与苗侗医药研发。四是苗侗医药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截止2015年,全州从事苗侗民族医药研发的科研机构9个(国有1个、民营8个),研究开发了益肺止咳胶囊、隔山消积颗粒、枫荷除痹酊、龋齿宁含片等56件中药民族药获得国家专利,研发医院院内制剂30余种,苗药准字号产品5个。苗侗医药类获得科技计划项目46项,立项资金6500余万元。太子参、何首乌、头花蓼、淫羊藿4个品种通过了国家GAP标准认证,其中头花蓼是全国唯一通过国家GAP标准认证的苗药品种。《侗医吴定元学术思想和临床医疗经验的研究》荣获2016州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科研成果转化为临床诊疗标准规范、关键技术和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苗侗医药技术、产品,取得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发展大健康产业基础扎实

1.大健康战略全面推进。一是省政府先后出台的《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黔东南自治州大健康医药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黔府办发﹝2015﹞32号)和《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建设发展的意见》(黔府发﹝2015﹞38号)等系列政策,明确黔东南州重点发展大健康医药产业,重点打造大健康产业聚集发展平台。二是州委州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实施大扶贫、大数据、大健康三大战略行动,出台了《黔东南州加快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意见》(黔东南党办发„2016‟42号),进一步确立发展健康养生养老、健康医药医疗、健康运动、健康药食、康体旅游、健康管理等重点产业。在2017年全州经济社会发

展务虚会上提出了“1234”发展战略思路,黔东南州将坚定不移地走好绿色发展路子,大健康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将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2.州、县两级大健康机构逐步健全。一是建立了大健康专门议事机构。成立了黔东南州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增设科室、配备干部,具体负责大健康产业发展相关工作;16各县(市)都设有大健康办,负责各县(市)大健康产业发展工作。二是建立健全大健康工作机制。先后出台了《黔东南州大健康产业发展综合考评办法》《黔东南州大健康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园区)认定管理暂行办法》《黔东南州大健康产业“10个50”重点工程》等系列文件,全州初步建立“周快报、月调度、季分析”的工作体系,“1+10+17”的调度体系以及综合考评体系。

3.交通区位优势日趋凸显。黎平、凯里黄平机场建成通航,贵广高铁、长昆高铁、黔桂铁路、沪昆铁路、沪瑞高速、厦蓉高速穿境而过,基本实现县县通高速、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正在形成。日臻完善的交通使黔东南州进入了“大交通时代”,大健康消费市场近在咫尺,国内外重要健康消费市场向黔东南州敞开了大门,大健康产业发展空间更加广阔。

4.大健康产业蓬勃发展。2016年全州大健康产业建设项目完成投资500亿元,争取到大健康产业建设资金70.11亿元,为大健康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凯里民族医药产业园、侗乡大健康医药产业园、凯里万潮苗侗百草医药产业园、丹寨贵山灵草现代中药材产业园、黄平中国苗药生态园等一批

专业园区建设加快发展,搭建了大健康产业发展平台。苗之灵、苗仁堂、飞云岭、中泰生物、昌昊药业等一批大健康产业企业加快发展,引领和带动大健康产业蓬勃发展指日可待。目前,全州现有省级大健康医药产业示范基地(园区、企业)5个,省级大健康养身服务产业聚集区1个。

5.大健康产业发展平台前景看好。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作为全州全省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平台载体,通过两年来的发展,已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城市道路建设完成里程约25公里,核心区主体路网骨架基本形成;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完成供水管网铺设21公里,配水管39.3公里,实现日正常供水1.1万吨;完成德刷220千伏变电站建设,架设供电线路299.4公里;建成标准厂房11.2万平方米,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累计入驻企业37家,已投产16家,经济总量不断增大,发展后劲日益增强。

三、黔东南州发展大健康产业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全州大健康产业“一盘棋”格局尚未形成。一是对自身优势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招数不多。一定程度上还存在说得多、做得少,争论多、措施少,部署多、落实少问题,在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举全州之力发展大健康产业上还未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识。二是统筹推进大健康产业发展力度不够。省大健康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我省大健康产业主要发展“医、养、健、管、食、游”六大业态,涉及卫生计生、食品药品、民政、工信、农业、林业、体育、旅游等10多个部门,需要“多龙治水”。

而州、县两级大健康办均按松散型机构组建,统筹力度远远不够,工作中极易造成“松散的机构人人有责,最终无人理事和负责”问题。

(二)民族医药开发之路任重道远。一是苗侗医药产供销衔接不给力。目前全州苗侗医药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弱,没有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链条,产供销脱节问题突出。受经费保障不力等影响,现有民族医院过多依赖西医创收,中西医比例严重失衡,民族医院特色不突出,带动苗侗医药发展作用不明显。民族医院没有建立传承人进医院坐诊机制,很多民族医药秘方没有发挥其应有效益。二是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及传承发展不乐观。中医药类人员学历水平不高、年龄偏大,部分中医药人员基础理论不扎实,中医临床实践能力不强,很难满足发展的需要。苗侗民族从医人员文化水平低,无法用文字记录传承下来,一些师徒传承的民间苗侗医生得不到公认,不能公开行医,民间苗侗民族医药人才及苗侗医药知识大量流失,苗侗医药传承困难重重。苗侗民族医药教育体系、认定体系、传承体系尚未建立,人才培养渠道不畅。苗侗民族医资质认证工作8年开展一次,时间跨度很长,全州取得资质的中医民族医仅200余人。三是基础理论研究和标准体系建设不健全。苗医侗医诊疗没有形成理论体系,实践经验总结多,科学原理总结少,一些苗侗药材来源、性状、药理等研究不深,没有制定出标准。苗侗医药尚未建立医疗机构建设标准、技术目录及技术规范、药材指标体系等,苗侗医药至今未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制剂工作滞后,民间大量验方未得到推广使用。

(三)平台载体带动效应尚未凸显。受地形地貌复杂、生产要素保障不足等诸多因素影响,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及周边地区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成本较高,交通网络覆盖不足,制约优势资源的向外输出和旅游休闲等消费者的进入。核心区城镇化建设滞后,城镇设施和服务功能尚待完善,难以形成城镇密集发展地区,资源开发与设施共享难度较大。产业基础薄弱,工业化发展初级,特色优势资源开发不足,核心产业尚未确立,特色产业发展不足,健康养生企业少,健康养生业态单一,产业链条尚未形成,健康养生产业与医药产业、大数据产业之间融合度低,大健康产业发展水平和层次还比较低。相关配套产业发展不足,研发、支持政策、法规制度相对滞后,缺乏统一标准。发展要素支撑不足,政务服务人才、健康养生产业高层次、高水平的科研管理人才匮乏,科技支撑不足,特别是对作为新兴产业的健康养生产业研发不足,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示范区的示范、引领作用尚未形成。

(四)大健康产业发展竞争日益激烈。从全国来看,各地大健康产业都在迅速崛起,特别是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资源配臵集中的中东部省区,发展大健康产业先天条件好,而黔东南身处山区,经济基础薄弱,发展大健康产业困难重重。周边省市区也有与我省类同的资源,开发利用起步早,如广西的巴马等已具有较高知名度,形成品牌和市场效应,对我们发展健康养生产业带来一定压力。全省实施大健康战略行动,铜仁、安顺、黔西南等市州都在积极发展大健康产业,并以此为主题探索建设示范区,其发展基础比我们好,发展速度比我们快,发展理念比我们新,向上争取的力度比我们大,得到支持比我们多,黔东南大健康产业发展直接面对省内先行地区招商引资竞争。黔湘桂毗邻地区生态环境相似、产业发展水平和人文习俗高度相似,旅游产品开发和目标市场高度重合,同质化竞争突出。特别是与黔东南毗邻的广西柳州、桂林两市,综合实力远远强于黔东南,三江、龙胜等县同样具有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和良好的生态资源、区位优势,发展大健康产业的基础条件远远优于黔东南。要在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中,勇立潮头,需要全州上下进一步创新发展思路,加快要素集聚和产业集聚,坚持特色化、高端化发展,力争异军突起、后发赶超。

四、黔东南州发展大健康产业的相关建议

(一)着力构筑大健康产业平台,引领大健康产业快速发展。

第一,突出建设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发展平台。立足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第一站、第一城、第一区”的战略定位,努力将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申报为国家级大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区。示范区以建设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开放式扶贫试验区、民族药(苗、侗药)产学研创新先行区、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首选地、生态文明创新区为路径,在大健康、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大旅游等方面先行先试,重点培育发展医疗服务、健康养老、健康旅游、文化养生、休闲度假、自然观光、赛事活动及培训教育等产业业态,着力培育一批大健康产业亮点工程。

第二,突出建设凯里市发展平台。依托凯里市作为全州

政治、经济、交通文化中心优势,将之作为发展大健康产业的重点区域,重点打造沿清水江民族医药保健和康体运动产业带,重点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体育健身产业、医药物流产业等,加快推进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品商贸基地建设,提升商贸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构建一批国际贸易商贸合作平台,强力支撑国家级大健康产业示范区建设。

第三,突出建设各县专业园区发展平台。依托全州各县现有的各类园区,因地制宜发展天然药物和健康产品原料基地、温泉疗养、森林康养、生物制药、民族文化旅游、有机农业等,积极推进苗医侗药、大健康产品快速发展,为建设国家级大健康产业示范区注入新业态、新活力。

(二)着力做强大健康产业业态,支撑大健康产业规模总量。

第一,构建以“管”为支撑的健康管理产业。依托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发展智慧城市,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信息技术发展新型创新服务模式,积极发展“数字医院”、远程医疗等网络健康服务。

第二,构建以“健”为支撑的体育健身产业。抢抓山地公园省建设机遇培育山地健身运动产业链,不断完善全名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山地自行车、民族斗牛等民族体育竞技项目,形成独具山地特色的健康体育基地。

第三,构建以“医”为支撑的健康医药医疗产业。着重培育民族医药产业链,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推进中药及苗侗药饮片、中药材及苗侗药提取、中药及苗侗药制剂、中成药、保健化妆品、理疗产品等深度开发,大力建设一批中药

材品种规范化种植加工基地和综合性中药生态园和中药材批发市场。

第四,构建以“康”为支撑的康复护理产业。着力培育健康养生产业链,依托全州生态气候、森林温泉、民族医药等资源,构建集休闲养生、温泉养生、瑶族瑶浴、森林疗养等为一体的健康养生产业体系,发展康复护理产业,合理布局护理院、康复疗养等机构。

第五,构建以“养”为支撑的健康养老产业。构建医疗与养老有机融合的业务协作机制。统筹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资源,大力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康复机构合作,鼓励有医疗需求和具备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合理布局养老机构与老年病医院、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形成互联互通、功能互补、安全便捷的医疗健康养老服务网络。

第六,构建以“游”为支撑的旅游养生产业。高标准建设综合性游客集散中心等服务设施,提升全州进入景区的通达性、快捷性和舒适性,构筑“快旅慢游”服务系统,充分挖掘全州国家级传统村落和文化遗传的发展和保护,打造一批在全国具有示范意义的传统村落小寨,推进州内重点景点景区建设、联动发展。

第七,构建以“食”为支撑的健康药食材产业。按照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发展理念,借鉴塘约等发展模式,坚持高端化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加快建设一批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安全基地,建成一批有机农业园区和有机食品加工基地。

(三)着力找准大健康产业发展发力点,推进大健康产业快速发展。

第一,引进高端健康管理产业龙头企业。按照“招大商、引龙头、树标杆、带集群”的理念,聚焦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存量、重点线索,主动向全国各地选择医药制药、医疗服务、健康管理等方面的优质大健康企业精准发力开展招商,主动与华大基因、广药集团、国药集团等大企业、旗舰型、领军型企业对接,同时紧紧围绕北科生物、宁方科技等龙头企业开展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

第二,打造健康品牌和培育传播健康文化。围绕大健康产业在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首选地的目标,加大“中国聚宝盆.大美黔东南”品牌宣传力度,着力做活“水文章”、大力唱响“民族歌”、积极创建“山品牌”、切实走好“田园路”,加大农耕文化、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与推广利用,积极保护民居、民风、民俗、民歌、民技,唱响民族文化名片,努力把黔东南建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具有苗侗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首选地。

第三,举办大型赛事和健康产业论坛。深入挖掘、保护、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依托境内民族民间优秀文化特别浓郁的侗族文化,积极谋划和举办国际侗族大歌文化艺术节、中国〃侗乡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节、侗乡国际芦笙文化节、侗乡国际斗牛节等,办好民族文化艺术节、中国传统村落〃黔东南峰会、旅游发展大会、中国(黔东南)有机大会暨国际有机峰会等现有的重大活动,打造一批知名的活动平台。定期邀请国内外资深专家学者为示范区提供智力支持,积极筹办全国大健康产业高峰专家论坛、贵广高铁沿路城市经济发展论坛等,切实讲好黔东南新故事,发出黔东南好声音。

第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建设,营造大健康产业发展环境。按照5A级景区的要求,统筹推进精品民俗客栈、慢行系统、旅游车队、停车场、旅游公厕、景观地标、标识标牌等配套设施建设,积极开发蜡染、刺绣、银饰、根雕、侗锦等民族民间工艺旅游产品,切实启动智慧旅游建设,全面提升旅游综合服务和接待能力。抢抓我省全域旅游及我州已经入“大交通”时代的机遇,积极对接桂林、张家界、荔波等州外旅游,做好旅游宣传营销文章,带动全州旅游井喷式发展。二是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推动大健康产业智慧发展。建设统一、开放、共享的黔东南“健康云”,整合全州医疗健康资源,建设一个面向患者、百姓和医院、健康管理服务机构、医药企业的黔东南“健康云”,实现跨机构、跨部门、跨区域的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为居民和患者提供医疗、健康管理、远程会诊和保健服务,为政府监管提供大数据支撑,为健康服务机构和企业提供健康相关信息服务。

(四)着力推进改革创新,改善大健康产业发展软环境。第一,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健康+”多业态融合。一是大力推进大健康+文化旅游,着力创建全国知名的文化旅游创新区。抢抓全州打造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的机遇,以举办2018年全省旅游发展大会为契机,积极探索民族文化旅游与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子,培育文化旅游产业链。二是大力推进大健康+大生态+大农业,着力创建国内外知名的生态文明示范区。坚持走绿色发展的新路子,按照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总体要求,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

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意见》、州委州政府“生态立州”的具体部署,依托境内良好的自然生态、厚重的农耕文化等优势资源,探索推进大健康产业与大生态、大农业的互动发展。三是大力推进大健康+通道经济+大数据,着力创建“两高”经济试验区。依托“两高”快速通道,继续深化与广州、深圳、海南、香港等发达地区在大健康产业、旅游产业、大数据产业等方面的合作,打造“两高”经济试验区。四是大力推进大健康+大扶贫,着力创建省内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大力实施大扶贫、大健康两大战略行动,统筹城市和农村两大领域的发展,在脱贫攻坚、共享发展方面探路子、作示范,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作贡献。

第二,加快投融资机制改革,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充分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推进投资创业便利化,市场化的投资项目由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策,形成以备案制为主的企业投资管理体制。按照“非禁即入”原则,消除隐性准入障碍,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发挥好政府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和组织协调作用,加大对健康产业领域科技的投入,支持各类研究机构、检测机构、高科技企业的科研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改革人才培养制度,强化行业治理支持。有针对性地加强州内健康产业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培训,进一步改进引进人才优惠政策,大力发展壮大民间医药人才队伍,切实招引急需紧缺人才和高层次人才,重点引进高端研发、医疗医务、保健护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高端人才和团队,努力建成一支“总量充足、层次多元、业务精湛”大健康产业人才队伍。加快推进侗乡大健康学院建设、壮大,为

大健康产业发展筹备人力资源。

第四,加快改革创新,促进医养结合政策落地。统筹协调工商登记、食品药品监管职能,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优化全州健康产业领域各行业企业注册、审批、监管等流程,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科学规范高效的登记审批制度,适当放宽医疗健康服务机构设立的基本标准、审批程序,简化对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儿童医院、护理医院等医疗机构的审批手续等。探索建立标准制定、环境监测、产品检测、质量认证、民间民医人才认定、数据统计等服务体系,创造一流的大健康产业培育发展环境。

作者:吴明 周勇

下载调研文章:六合区旅游产业发展研究与探索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调研文章:六合区旅游产业发展研究与探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省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文章标题:省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文化产业一般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由于文化产业明显地涵盖文化产品生产、流通和服务三大领域,该产业的统......

    关于广东旅游产业发展状况比较研究[本站推荐]

    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假日经济迅速升温,对旅游业产生强烈的需求。我国短缺经济的基本结束,也使各地将寻找新经济增长点的视野由第一、二产业......

    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论文

    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以白坪飞龙度假村为例 专业:城市规划 学生: 指导老师: 摘 要近些年来,由于国内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们闲时自由时间的加多,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了国内休......

    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最终版)

    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刚刚闭幕的县委全会和县人代会提出了“2014年是全县的旅游突破年”,xxxx旅游业的发展再次被提上一个新的高度,这也将是今后全县的......

    昆明市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昆明市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按照邵局长对云南省昆明市旅游产业发展状况进行全面调研的指示精神,中国旅游研究院组成了以戴斌院长为组长的专题调研组,对昆明市旅游产业发展状......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按.........................的要求,为进一步理清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思路,找准发展难题、采取发展措施,以大景区建设为突破口,重点推进....景区和........

    关于全县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全县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全面掌握和了解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现状,推动我县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县人大常委会农工委在常委会副主任丁晓明同志的带领下,于2013年6月......

    关于安仁县旅游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安仁县旅游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2011年,安仁县《政府工作报告》高调提出要把安仁建设成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