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观《大国崛起—日本》有感
班级:文新091
1学号:20099050212
4姓名:杨婷惠
观《大国崛起——日本》有感
同许多中国人一样,对日本这个一衣带水的国家又爱又恨。爱的是彬彬有礼的国民、发达的电子科技和动漫事业,那里有美丽的富士山和盛开的樱花树。恨的是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罪恶的侵华战争,邪恶的法西斯专制。这是一个菊与刀的民族,在当今世界,日本作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一个仅有弹丸之地、资源贫乏的岛国,为何有如此成就?看了《大国崛起》,我明白了。
从渴望主宰自身命运到渴望成为世界的主角,在这个岛国如同海潮般激荡起落的现代化进程中,一个不曾改变的命题是:面对西方世界,进行一场为超越而进行的、最彻底的的学习。
明治维新以前的日本,在幕府的黑暗统治之下,愚昧落后。社会等级观念十分严重,下级武士迫切想要改变现状。面对美国的黑船来航,几乎毫无抵御之力。但日本人并没有绝对的恐惧,很多人对西洋的知识产生了极大地兴趣.终于在国际外部压力转换成为国家内部变革的动力下,敞开国门,使日本能够和当时西方先进的国家有了充分的接触和交流,也使日本深切懂得只有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才能救国的道理,于是就派遣了一批有志青年到欧洲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继而爆发了标志着日本崛起的明治维新运动。
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史上划时代的资阶改革运动,它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从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在明治维新的纲领指导下,日本派出由政府高级官员所组成的考察团,赴欧美各国进行考察。从此日本开始了国家工业化,开办官营工厂,并大力的扶植民营企业。不同于中国洋务运动,明治维新几乎照搬式的把西方的经济、政治、军事制度复制到了日本,由政府领导,自上而下的进行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①在政治上,“废藩置县”,取消大名对各藩的统治权,打破了国内封建割据的局面,加强了国家的统一;②在经济上,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实际上是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还引进西方先进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积极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③在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废除了武士等级制度,殖产兴业,建立官办模范工厂。建立了现代军队制度。并且1889年制定通过了《大日本帝国宪法》确定了现代君主立宪制度。
仿佛天翻地覆的变化,一朝一夕就改变了,快得让人觉得不可思议。这就是日本。日本从建国以来就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从我们中国的唐朝开始,日本就开始到中国来学习儒学,医学,佛学,茶道等等,吸收了中国的大量文化成果,从而走上了以中国为师,仿效中国发展的道路。然而,当它认识到应该学习更加先进的知识时,就会毅然抛弃落后的思想的禁锢,贪婪的学习,为的是超越。
明治维新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但其成功也为日本甚至是全世界,同时带来一些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其一是,当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因其富强而成为世界的强国之一,军国主义的对外扩张,令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不断的对外出击。对全世界来说,明治维新的成功为他们带来的是极大的威胁,因为一个小小的岛国日本,竟然能够击败当时的大国 ─ 中国,甚至打败欧洲强国 ─ 俄国,令世界其它的列强大感震惊。
明治维新中的教育、军事、立宪和经济改革的成功,也令日本的国内军人势力抬头。明治维新的立宪改革中,军人在很大程度上拥兵自重,也掌握了国家决策大权,和德国迷信武力争霸的一样,日本自此也埋下了军国主义的隐患,同时连带的激起极端的民族主义。此结果使得日本在之后,向亚洲各地区入侵,甚而攻击美国,终致自陷二次世界大战的泥
淖之中,成了人类民主自由与和平的残害者,也因广岛长崎的原子弹,使日本成为全世界唯一遭到原子弹攻击的国家。日本人民的死亡与财产损失,也算是日本军国主义的迷梦下的惨痛代价。
另一方面,日本人也同样注重他们的传统文化。记录片中有一段说到,日本人在模仿西方的政治和经济模式时,也时时不忘自己的文化传统,宏扬民族精神:“西服流行的时候,和服被当作最华丽的礼服,酒吧多起来的时候,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能剧和歌舞伎在走向极致,当油画开始绚丽夺目时,日本的浮世绘也成为世界绘画的一大流派。”邱吉尔曾经说过:我宁愿失去一个伦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可见,一个民族的文化就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就是主宰一个民族的指挥棒!日本是一个占有欲极强的民族,它除了用改革的方式来发展外,它还把它的极具侵略性的军国主义魔爪伸向它的邻国,它在侵略的同时也保护自己文化传统。日本在打开国门以后,曾经一度毫无例外地照搬西方的模式,但当他们意识到民族文化不能丢弃的时候,他们就把他们的优良传统文化载入宪法,让它保存下来,成为国民的精神的享受品。日本之所以有今天的如此成就,得益于重视教育和重视人才的培养,日本前文部大臣荒木万夫曾经指出:“从明治以来,一直到今天,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战后经济的发展非常惊人,为世界所重视,造成比情况的重要原因,可归结为教育的普及和发展。”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舒尔茨说:“战后日本物质资本存量几乎荡然无存,但其国家财富中的重要部分——具有知识水平的人还大量存在。” 日本重视教育的历史可上溯到明治维新时代,日本是世界上最早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比美国早4年,比法国早10年。正如日本前首相福田赳夫在一次施政演说中所说的:“人是我国的财富,教育是国政的根本。”这应该是日本崛起奇迹的根源。
得益于追求至善、精益求精。日本民族真正利害之处,便是那种追求至善、追求完美的专业精神。无论做什么,皆力求最好,心无旁骛,精益求精。此种精神之背后是异常谦逊的学习态度,永远不懈吸取他人长处之开放胸怀。盛田昭夫说:“日本企业之所以能在短期内取得飞跃进步,奥妙就在于企业经营者始终认为日本在一切领域中都落后于他人,从而产生一种紧迫感。他们情愿以欧美各国的学生自居,坚持交学费,学习经营手法,吸引新技术。”在日本,人们始终不懈地追求效率和生产率的提高,即使是对螺丝刀这样简单的工具也毫不例外。从设计到加工,无不精心考虑,仔细研究。
历史是文明的记录,是民族的基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历史不是记忆的负担,它蕴含着可以照亮未来前程的智慧之光。
日本告诉了我们:要使国家崛起就需要不停地学习,扬长避短,不停地完善自己。《大国崛起》是央视第一部以世界大国的强国史为题材并跨国摄制的大型电视纪录系列片。这部电视片从筹备到制作完成历时近三年,七个摄制组分赴九个竞相登上世界舞台的世界大国进行实地拍摄和深度采访,用影像和声音诠释了各个大国500年的兴起史。全片通过介绍15世纪后陆续兴起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的崛起历程,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提供资源和借鉴。
是的,电视人也在著史。我们说,今天的新闻也许就是明天的历史。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际的传媒人,可以毅然的担当起纪录历史的使命。
《大国崛起》一片,是中国电视人以电视传媒这一特别的载体来展现近现代世界发展的一次实践。
它试图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为当下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寻找镜鉴; 试图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以寻找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为叙述平台; 试图在风云四起的历史变迁中,寻找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力量。对于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中国,本片期许以开放的心态为国人打开视野; 对于正处在全球化浪潮中的世界,本片期
许能为人类共同的进步提供思考。
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国家利益.,大国的崛起,从根本上,在于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既包括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硬实力”,也包括文化、思想等“软实力”。
现实的经验表明,必须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全面发展,提高综合实力;重视文化的作用,积极创新。同时要认识到,强国道路是多元的,最关键的是符合国情。与国际社会搞好关系,营造和平稳定的国内外环境,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二篇:观《大国崛起之日本》有感
观《大国崛起之日本》有感
谈日本崛起对中国的启示
忽视过去的人,在未来行程中只是缺乏思想准备的匆匆过客。
忽视过去的国家,面对世界变局将不会有成熟的选择,甚至有迷失方向的危险。让历史照亮未来的行程。
——题记
日本和我国一衣带水,隔海相望。两国很早就开始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友好交往。古代时期,作为中国附属国的日本深受中国的科技文化、生活习俗的影响。直到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这个原本自称“中国学生”的弹丸之国对“中国老师”还带有一点敬畏。可是在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国力空虚,军事国防软弱的情况下,一向自称天朝上国的古中国在现代文明的坚船利炮下也只能俯首就擒,甲午战争中中国的惨败及签署的《马关条约》是中国进一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主义的国家。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百年屈辱的历史添加了浓厚的一笔,甚至可以说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讳莫如深的历史。
然而忽视过去的人,在未来行程中只是缺乏思想准备的匆匆过客,忽视过去的国家,面对世界变局将不会有成熟的选择,甚至有迷失方向的危险,我们要铭记历史教训,让历史照亮未来的行程。
纵观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史,从古代中国附属国的身份到近代独立出中国的影响,再到现代中日成为战略互惠关系上竞争对手的身份转变,反映出两国综合国力的较量。尤其是近代日本,在遭到以美、英为首的西方列强的入侵,受到西方列强经济的染指,而进行过反列强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的历史背景下,其国内的有识之士发动倒幕运动,推行明治维新,独立出中华文明,走西化道路,并迅速成为一战中亚洲第一强国使亚洲各国都为之一震。这是日本的第一次崛起。据资料统计,二战中,日本国民财富的45%以上毁于战火,40%的城市建筑成为瓦砾,失业和半失业人数达到1300万,失掉家园和流离失所者达3000万。以战前1935年日本工矿业生产水平的100%计算,1946年下降到28%,工业设备90%被闲置,生产资料的生产仅为10%,消费资料的生产为30%,农产品1945年仅及1937年的一半左右。几乎所有的人都坚信,日本经历了惨烈的二战之后,只剩下一片“废墟”。然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日本第一”、“日本全球出击”、“日本取代美国”之呼声却响彻全球。因而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日本战后的再度崛起是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这是日本的第二次崛起。
总结以上两次日本崛起的历史发展经验,尤其是在20世纪40、50年代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的大历史背景下,我们可以得到以下这些启示:
启示之一:战后日本崛起,得益于“技术立国”。战后初期的日本几乎进入“石器时代”,民生凋敝,物资极度匮乏。但在二十年后,日本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人力资本的积累,靠的就是“技术立国”这四个字。日本政府注意到,要使国家经济迅速恢复,跻身强国之列,必须集中全国的资源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派有泽广巳在主持“日本复兴计划”过程中,推行“倾斜生产方式”,不计收益得失,将有限的物质资源集中投入在煤炭、钢铁、电力、化工四大重工行业,严格限制轻工业发展,部分轻工业由于无法从内循环的重工业体系获得资源而被迫停产。日本人的生活水平被压到极低,只能靠本土残存的农业生存。农地改革又使农民被迫承受很低的粮食收购价格和高的税收,粮食和极少量生活必需品均采取统购统销,按人头配给,自由市场则被取缔,每个日本人每天只有四只火柴的定额,一年才能得到一块肥皂。由于重工业在初级发展阶段具有内循环的特点,很少提供最终产品,自然也就没有利润,日本政府用发行货币的方式弥补帐面亏空,现金、存款、国债都在剧烈的通货膨胀中化为废纸,日本上层与人民同甘共苦,绝不先富。经过数年的艰苦努力,日本再次重建了独立自主的核心产业,最终能够做到出口成套设备,进口原材料。战败虽然使日本丧失了无法估量的社会财富,但人才犹在,希望犹在。大和战舰虽然沉没,但曾经建造了大和战舰的大量熟练技术工人,钢铁、航空、机械、电子、光学、化学等各门类的技术及技术人才完整地保存了下来。物质财富可以被摧毁,但近百年工业化历程积攒的人力资源是任何国家都无法剥夺的。飞机工厂改造汽车,造舰工厂改造轮船,造瞄准镜的工厂改造照相机。工程技术人员日以继夜、以厂为家、不计报酬、默默奉献,在基本的食品配给都无法充分保障的条件下,使日本渡过了战后最艰难的岁月,工业重新运转起来,产业大军又成建制地回到岗位,并将日本逐步推入“黄金时代”。
启示之二:战后日本崛起,得益于追求至善、精益求精。吉田茂是日本战后最负盛名的首相,晚年以充满激情的语言写就《激荡的百年史》,总结日本民族如何战胜困难、目光远大、勇猛进取、善于学习、追求完美。他说日本民族具有一种止于至善的专业精神。除非不做,做什么就要做到最好,深深植根于日本民族之血液,此乃日本历经明治维新和战后经济奇迹,得以雄踞世界第二经济强国之主因。管理大师德鲁克说,战后日本经济起飞有三位导师。第一位导师是道奇,道奇计划之道奇也,他教导日本人要发展经济,首先是稳定货币金融,将日元与美元汇率固定于360日元,即道奇之杰作。“这个汇率出台后,日本便以这个汇率作为日本经济活动的中心。这一汇率稳定了日本的经济,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日本的出口,复兴了日本经济。”(吉田茂语)第二位导师是戴明,全面质量管理之父也。德鲁克说,质量管理是美国人发明的,但完美运用、臻于化境的却是日本人。第三位导师就是德鲁克自己。他教会了日本人如何思考战略和实施目标管理。德鲁克对日本文化精神亦有湛深研究。七十岁时被荣聘为东京大学研究日本艺术文化的教授,引以为傲。德鲁克与吉田茂英雄所见略同。二师皆以为日本民族真正利害之处,便是那种追求至善、追求完美的专业精神。无论做什么,皆力求最好,心无旁骛,精益求精。此种精神之背后是异常谦逊的学习态度,永远不懈吸取他人长处之开放胸怀。盛田昭夫说:“日本企业之所以能在短期内取得飞跃进步,奥妙就在于企业经营者始终认为日本在一切领域中都落后于他人,从而产生一种紧迫感。他们情愿以欧美各国的学生自居,坚持交学费,学习经营手法,吸引新技术。”“在日本,人们始终不懈地追求效率和生产率的提高,即使是对螺丝刀这样简单的工具也毫不例外。从设计到加工,无不精心考虑,仔细研究。”“日本人不管从事何种职业,对本质工作均抱着尊敬态度。”浅尝辄止、短期利益、多赚快钱、什么好赚就做什么,乃至于弄虚作假、投机取巧、坑蒙拐骗,是当今中国社会之普遍心态。追求至善、精益求精、做什么就要做到最好,正是今日中国社会最缺乏的基本精神。
启示之三:战后日本崛起,得益于重视教育和重视人才的培养。日本前文部大臣荒木万夫曾经指出:“从明治以来,一直到今天,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战后经济的发展非常惊人,为世界所重视,造成比情况的重要原因,可归结为教育的普及和发展。”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舒尔茨说:“战后日本物质资本存量几乎荡然无存,但其国家财富中的重要部分——具有知识水平的人还大量存在。” 日本重视教育的历史可上溯到明治维新时代。早在1872年明治政府颁布《学法令》时,就在《学制布告》中提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口号,要在全国做到“邑无不学之户,家务不学之人”,接着,1886年明治政府宣布在全国实施义务教育,大约经过30年的努力,终于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了初等教育,其速度之快在世界教育史上是首屈一指的。而且从年代上看,日本也是世界上最早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比美国早4年,笔法国早10年。目前,在我国13亿多的人口中,文盲还占相当的一部分。可见,普及初等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正如日本前内阁总理大臣福田赳夫在一次施政演说中所说的:“人是我国的财富,教育是国政的根本。”这应该是日本崛起奇迹的根源。
然而这只是历史可鉴的一部分。可以说21世纪的中国是正在崛起中的中国。以史为鉴,让历史照亮未来的行程,这是必需的。但时代永远是变化发展着的,我们更要站在历史的起点上展望未来。中国改革开放后二十多年来,一方面经济高速发展,另一方面高消耗的生产经营,已严重破坏了中国的生态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贫富差距扩大已达警戒线,社会矛盾越来越突出。从中央领导到社会各方已形成共识,不能继续走西方国家工业化的老路,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和谐世界的理念。
中国的智慧老人季羡林先生在上世纪末曾预言: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东方文明能否重领世界风骚? 中国能否崛起为世界强国?中华民族能否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相信除了诚心向别人学习之外,还要能够融会贯通,有自己的创新。
第三篇:观大国崛起有感
大国的兴衰,民族的荣辱,一部大国崛起再现了人类风云激荡的历史征程。那些决定着人类文明和人类命运的瞬间,现在回味起来仍让人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每当追寻近500年人类走过的历程,我的脑海中就不断的闪现着那一幅幅熟悉而又陌生的画面,我不禁要追问历史,为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追问的同时,我也不断地假想,要是没有发生这件事,要是某个小细节、小事件没有发生,那么历史会不会改写,那么今天人类的命运又会有何不同?我当然知道,时光是不能逆转的,历史的客观性也不容假设,我们只能在静静地思考中,反思我们的过去,在反思中学会理智、更好成长。
不管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它自身现实情况和发展道路的选择都预示着人类未来文明的走向。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它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刻。人类一定会最终走向面对共同问题和挑战的时刻,不管哪个国家,哪个民族。但是,人类又永远不可能消灭差异,没有悬殊。相反,每个国家和民族都会为自己能够过得更好去“争和斗“,争斗或许是人类的天性,自然的法则。也正是在这种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法则下,人类文明才得以不断地向前推进。但是,人类经历了漫长的成长,在成长中也得到了宝贵教训,在全球化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人类再也不neng用野蛮粗暴的方式去竞争,人类要在不断成长中走向理智、走向文明。
中国作为世界性大国,它的发展不仅关系着中国人民自身的命运,而且对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都具有深远的影响。中华民族走向富强与文明的道路任重道远。作为后发国家,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我们完全可以引进他们先进的发展思路来促进的自身的发展。在学会学习这方面,我们民族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教训的,正是因为不善于学习、自高自大才在近代饱受西方列强欺辱,从而落后于世界民族之林。但是,纵观世界性大国交替兴衰之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都有其独特性、差异性,没有哪一条发展道路是最好的,每个国家都应该在符合自身国情的基础之上借鉴别国的发展经验,最终建立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完全复制别国的发展模式是完全行不通的。
那么,一个国家的强盛到底需要具备哪些因素呢?总有一些因素是大国兴起不可或缺的因素。我想,就如同一个人的发展一样,外因和内因都必不可少。在外在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我们只有不断完善自己,增强自身实力,才能抓住未来的机遇。在内在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外在因素也可能会影响你自身的成长,或带来保障和机遇,或带来阻碍和毁灭。
在探寻世界性大国崛起之谜时,这两者的缺一不可给了我深深的启迪。如果葡萄牙没有最早在欧洲大陆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那么地理大发现就不可能从这个小国开启。又或如果没有当时外界环境的恶劣——关系西班牙人生存的贸易路线受阻,西班牙人就不会把视野望向一望无际的海洋。但是,也因为自身民族发展的局限性,伊比亚半岛的王公贵族们没有历史的预见性,使积累到资本又像潮水般流走了。再有,如果英国不经受两次世界大战的重创,大英帝国是不是还会拥有当年的风光。内因就如同一个人的品质,一个国家也要有良好的“品德“。东方和西方两大文明的交锋,从历史现实的角度讲,我认为是近代的西方文明战胜了古老的东方文明。近代西方各国的崛起源于西方人思想的飞跃。一个拥有落后保守思想的民族是不会有所发展的,一个国家需要思想,只有引领时代的思想才会成就引领时代的民族。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确立,使中华民族保持两千多年的一统局面。文艺复兴使欧洲人得到解放,欧洲人才得以称霸全球。丘吉尔曾经说过,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伏尔泰、卢梭、托尔斯泰、歌德、马克思等思想家们,他们的思想在今天指引人类的发展中仍就有宝贵的意义。所以,一个强大的国家,需要思想家的光芒,因为有他们去深入思考人类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用他们的思想让国民的解放,大国崛起才会拥有强劲的动力。
在人们追求思想与精神的指引下,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制度、体制就会随之而确立。谁能够说发达国家健全的专利制度不是由人权、公平的思想激发而来。对于体制创新,我不禁想到荷兰和苏联。荷兰只有两个半北京大,而它却曾真正意义上征服过全球。荷兰人是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进行商业体制的创新,建立了一系列至今仍在使用的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第一个在苏联诞生,它为人类开启了新的发展篇章,在1929年的经济危机中,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很大的展现。中国目前正面临着深刻的改革,只有不断革新体制,在新的体制下,国家发展才会呈现出新的活力。
当然,国家发展是需要它的国民去实现的,只有优秀的国民才会缔造强盛的国家。对于国民的培养,那当然是要靠教育。美国人认为,先有哈佛再有美国,哈佛是美国的思想库。德意志民族也被认为是在小学教室的讲台上站起来的。德国是现代大学的发祥地,大学为德国培养出一大批高科技人才,这使得德国虽历经两次世界大战的毁灭仍在今天走在现代科技的前沿。对教育不负责任的民族是走不远的,随着苏联解体,一些学者认为在美苏格局的角逐中,苏联在很大程度上输在了教育上。美国的教育侧重于对人自身的培养,而苏联只是在培养一个工作岗位上的螺丝钉。中国当下的教育体制也颇令人堪忧,留学热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政治家思考的是当下的现实问题,而教育家则是思考更为深远的人类的终极问题。而当下,中国大学以政治马首是瞻,学术和思想发展都有很大的局限性。或许,钱学森先生的世纪之问能够引起国人的深思。总之,中国教育体制之下培养的新一代能否担负起民族的未来是一个需要不断追问的问题?
历史匆匆而过,我们记住了那个定格的瞬间,也记住了推动历史影响世界的人。无论是历史成就了他们,还是他们书写了历史。我都会不禁思考,我们一个个人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要是没有罗斯福,美国能否从经济危机中走出?要是没有希特勒,德国是不是不会发动二战?要是没有斯大林,苏联是不是不会出现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要是苏联的领导人能够力挽狂澜,苏联是不是不会走向解体,那样世界的格局又会是什么样?作为普通人,我们无法理解他们面对的问题,做出的抉择,我们是历史长河中的沧海一粟。但是,我们每个人个体的命运或多或少是所属时代的缩影,正是由于我们千千万万个普通人为个人命运与自身幸福而不断努力,社会才得以悄悄地向前发展。
当今是和平和发展的时代,任何企图用武力征服来发展自己的民族都会以失败告终。人类用血和泪的代价才得到的教训让我们铭记和平相处才是人类的归宿。历史是慷慨的,他总是青睐于有勇气、有智慧,敢于开拓、努力完善的民族。历史也是残酷的,社会变革的完成需要几十年或许上百年才能完成,不适应历史潮流的民族纵然有短暂的风光也会终究被淘汰。对于历史的判断是需要大尺度的,无论世界格局怎样演变,我们当下人的使命是要给后来人营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让我们期待中国的繁荣富强,让我们期待人类的和平发展。
第四篇:观《大国崛起》有感
观《大国崛起》后有感
《大国崛起》主要讲述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九个大国的崛起过程。这些国家之所以被人们称作大国,因为它们在不同或相同领域开创了历史的先河,创造了世界的奇迹。因此,毋庸置疑,世界,国家需要奇迹的产生,需要不断改革创新才能够向前发展。而从这部纪录片中,可得出,一个大国的崛起一定与国家对科学和技术的尊崇,国民素质提高、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科学技术就是力量,科学知识的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为一个国家的霸业提供了基础。葡萄牙是第一个开拓海上航行冒险的国家,但这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开创霸业之前必须要有充足的准备,葡萄牙的恩里克王子执着于航海事业,他花了20多年的时间精心研究,最终才让航行得以顺利完成。无独有偶,英国,为什么会成为工业革命的摇篮?答案就是它对科学的尊崇。随着英国城市自治权的不断扩大和大学的兴起,一批批青年更加致力于对知识的探索,牛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的发现打破了固有的神权观念,并把人们的注意力逐渐转移到了自然科学上。正是有科学作为铺垫,才促使后来的一系列伟大发明的产生。除此之外,英国政府颁布的专利权也大大促进了人们对发明的热情。在此之后,俄国第一任沙皇彼得大帝在还没继位之前,他早已看到自己国家和欧洲他国的巨大差距,所以他隐姓埋名,到欧洲学习之后回国进行改革,他甚至和工人们一起在工厂内劳作,这无疑是对科学技术的最大敬仰。而后来的美国更是把专利权写进了至高无上的宪法当中,这样的做法鼓舞大批人刻苦钻研,促进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由此可见,科学技术的威力不容小觑,我们应当把它至于一个很高的地位。
同时,国民素质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它的提高决定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大国地位。德国在统一之后就十分重视素质教育的发展,它首先把接受教育作为一项义务,如果不接受教育就会受到罚款,因此在短短几十年后德国的国民受教育程度已经达到百分之九十,这也造就了今天德国人严谨认真的做事态度。再来看日本,从遭遇了亡国危机开始,日本就看到了自己与欧洲的差距,一直以来喜欢向强敌学习的日本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于是通过明治维新改革,全国上下都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风潮,国民素质得到很好的提升。由此可见,国民素质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家是由千千万万个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只有国民的共同进步才能促使一个国家的进步。
其次,经济的发展是强国的直接因素。德意志的长期分裂就是因为各地区的关税壁垒和货币不统一导致的地区隔绝。随着统一大势所趋,经济学家李斯特提出:从经济统一走向政治统一。他的想法得到当时最强大的普鲁士的赞同,很快,在普鲁士的推动下,所有地区统一关税,德国经济迅速发展,从而促进了国家统一。1871年德国统一,在俾斯麦的政策下,德国的经济步入正轨,并直接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还有一个国家也创造了经济的奇迹,那就是苏联。它通过两个五年计划,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完成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花四五十年才完成的内容,工业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从而使苏联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同样,随着资本主义的弊端日益暴露,根本矛盾日益突显,欧美国家的经济发展陷入低谷,国家一蹶不振。后来是通过罗斯福新政另辟蹊径,才缓解了经济危机。可见,经济对于一个国家的崛起有多么关键,一个国家,如果经济的发展处于世界的领先行列,它的实力一定不浅。
再者,民族观念,民族精神是决定一个国家战斗能力的重要因素。最先开拓海外贸易的葡萄牙和西班牙虽然通过掠夺让自己的国家充满了无尽的财富,但这只是短暂的,因为它们没有把这些钱用于从事更多研究和发展工业,而是用来装饰自己的房屋,这就好比近代的中国一样,虽然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在渐渐发展,但是大部分商人们没有把盈利用来再巩固商业,而是用来扩充田地,这无疑是缺乏远见的行为。纵观其原因,前者是由于长期的君主专制让人民安于现况,不思创新;后者是因为长期“重农抑商”的政策让人们的观念固化了。而这样的一种民族观念是绝对不利于国家进步的。相反,在当今世界数一数二的美国,民族观念里就充满着冒险、创新、奋斗的元素。就如美国这么多成功的企业家,相信在他们的骨子里面就有着奋斗实践,追求成功的精神以及自由,冒险的民族观念在激励着他们去完成自己的理想。美国的西进运动是商人们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不顾艰苦,到西部建设开发的实例,正是这样的一种建设精神才会有美国今天的繁荣。
最后,来看看我们今天的中国,毋庸置疑,我们的祖国如今也在快速的发展,也成为世界重要一级,能称作世界性的大国,但是我们存在的问题也同样不容忽视。首先,在科学技术方面,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人才的大量流失也成为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出现这样的问题,与我国长期的历史因素和教育制度有着极大的关系,长期的君主专制使民众的思想受到极大的压迫,普遍安逸,没有自由和创新的意识,也导致长期以来中国的科学研究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而不是像西方国家那样去探究其原因并进行实践;长期的小农经济只造就了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同时人们自给自足的思想根深蒂固;现在大学教育的松散和教育观念也是阻碍创新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如何权衡和中和历史因素和现代问题,从而促进创新国家的发展是我国现在面临的重要问题。其次,国民素质不高和经济速度虚高也是十分棘手的问题。最后,大部分中国人缺乏精神信仰,很多人不知道为什么而活,很虚空,文化缺失现象相当严重,如果一个国家缺乏一种民族观念和精神,那么它就失去了灵魂。一个国家只有拥有自己的精神,才能有凝聚力,才能在激烈竞争中处于不败,才长久屹立于这个世界。
因此,大国的崛起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和统治者和人民们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一个国家长期奋斗的过程,并且,若只是大国的崛起还远远不够,一个若能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重要地位,那才能算作真正的大国。
黄新媛
2015.8.27
第五篇:观《大国崛起》有感
观《大国崛起之美国篇》有感
之前也听说过《大国崛起》这一部纪录片,不过一直没有看过,这次借着老师留作业的机会观看了一部分,有一些小小的感触。
一个世界上无可匹敌的政治、军事、经济大国,雄居世界、傲视众强、睥睨八方的超级大国,一个竟然只有短短两百多年历史的国家,看似两个完全不对等的事实,又是怎样交融一体的?看完《大国崛起之美国》之后,一切的一切已经了然于心,答案就在那。我知道,它崛起是个必然,不是偶然。
这部片共有两集:“新国新梦”和“危局新政”。记录片大概是以时间为主线,记录了十七世纪初,英国开始向北美殖民。最初的北美移民主要是一些失去土地的农民,生活艰苦的工人以及受宗教迫害的清教徒。1620年,他们乘“五月花号”船到北美并在船上制定《五月花号公约》。在11月21日于普利茅斯上岸,清教徒与41名自由的成年男人签署共同遵守《五月花号公约》。内容为组织公民团体;拟订法规等。奠定自治政府的基础。从1607年到1733年,英国殖民者先后在北美洲东岸(大西洋沿岸)建立了十三个殖民地。后来由于英国对当时属于殖民地的美洲大陆增加税负,从而使矛盾激化,引发了人民的反抗,最终爆发美国“独立战争”,13个州签署《独立宣言》,标志着美利坚合众国(简称美国)的成立,这里主要介绍了华盛顿。然后记录了美国历史上的又一大战争“南北战争”,记录了奴隶制在美国的湮灭,简单地介绍了林肯。还介绍了美国自西向东扩展领土,照搬欧洲技术,鼓励创造发明等。最后介绍了奥兰多•罗斯福反垄断,富兰克林•罗斯福新政,还有两次世界大战对美国发展的影响等。这个国家的出现只有230年的历史,却演绎了大国兴起的罕见奇迹。它在欧洲文明的基础上,走出了一条独创性地的发展道路,这个新兴的工业国家以重大科技发明为基础,将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的位置占据了一个多世纪,成为拥有45个州、7000多万人口的名副其实的超级大国。
美国的崛起之路看似不长,但是同样透露了其艰辛与不易。以前以为美国的强大仅仅是因为战争致富的,可现在,我了解了,美国的崛起与一代又一代的美国人持之以恒的奋斗是离不开的,所以对于美国的崛起有很多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和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1783年9月3日,英美签订《巴黎和约》,宣告“美利坚人”正式摆脱英国的殖民控制,宣告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美国建国之初,人口仅为393万,领土也只有89万平方英里,经济上负债累累,国家实力相当弱小。继美国独立战争之后,又历经了1861年4月到1864年11月的美国南北战争,这场被称为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革命”,是美国历史上又一块重要的里程碑。“第二次革命”,废除了南方黑奴制,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工商业资产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确立了统治地位,使南方经济从此纳入到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轨道;《宅地法》的实施,使大批农民获得了土地,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扫除了障碍,还为西部大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国内市场;欧洲的“剩余资本”和欧亚移民的大量进入,为美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劳动力、技术和资金支持。19世纪后半期开始,美国开始进入到一个广泛和迅速发展的新时期。历经“第二次革命”之后,美国成为了单一的、联合的、强大的国家,奠定了美国崛起的基础。19世纪初期,为了对外扩张特别是加强向拉丁美洲的贸易扩张,美国制定并推行了“门罗主义”;为了进入中国庞大的市场,1899年美国颁布了“门户开放”政策,大开放促进了大竞争促进了大发展。这虽是一种美国式的新型殖民主义政策,但毕竟打开了美国之外特别是中国的庞大的市场,为经济的崛起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支撑。
现在当朝者在讨论到中国的台湾问题时,常会援引美国南北战争为例来阐述统一的正当性。不过,人们常常忘了美国南北战争双方的特征是以工业资产阶级民主派为代表的北方与农奴制庄园主为代表的南方之间的斗争。双方各自代表的阶层在历史大潮中此消彼长的特点才是最后成败的关键。回想当年美国脱离英国的独立战争,美国独立成功,而时隔百年在美国内部的南部独立战争却失败了。所以,并不是所有的统一战争或者独立战争都可以以民族统一国家统一的大帽子来代表战争的正义性与否,关键的问题还是双方政权各自代表的阶层和行政经济运作方式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我们中国人都期盼中国统一大业的早日完成,然而统一的蓝图是如何描绘的呢?美国的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给了我们明确的启示。历史老人告诉我们:只有民主的,进步的,代表新经济发展方向的体制才有资格统一或者独立。独立或统一,是人民的选择,是历史的选择,而绝不是某些肉食者或民粹主义或民族主义式的呐喊所能决定的。大陆若不自强,最终将无法阻止台湾的独立。
我们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发展自我。虽然不能像美国一样通过大发战争财来完成资本的积累,但是可以充分利用我们自己的资源。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可是浪费资源现象却十分严重。政府应当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充分利用资源和保护资源,更重要的是要利用新能源。有了资源,才有了发展经济的资本。
我们要学习美国能够抓住发展的机遇,虽然美国的机遇是战争。因为美国凭借其进退自如的地理优势,频频参战,从中捞取利益,而其损失,无疑是小之又小的。两次世界大战,对于世界其他国家来说是一次劫难,而对于美国来说,却成了一次天赐的发展良机,之后的美国便跻身于世界大国之列。随着目前就业压力的增加和发展机遇的减少,我们应该学习美国这种毫不畏缩,善于抓住机遇的思维方式,来抓住发展的机会去努力奋斗。
最后,我认为,虽然目前美国是世界第一经济的超级大国,但随着我国政府的不懈努力和人民坚苦奋斗,成为另一个超级大国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