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积极探索纪检监察机关推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
襄阳市纪委、监察局课题调研组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当前经济工作的主线,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发挥纪检监察机关职能作用,推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黄先耀在恩施考察时指出:“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科学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自觉做到更加注重加强对抓转变、调结构、促发展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科学发展提供保障”。接到省纪委这个课题调研通知后,襄阳市纪委、监察局高度重视,迅速成立由市纪委、市发改委、市经委等单位人员参加的课题组,深入到有关县(市)区和市直部门开展调研。通过调研,我们认为,作为纪检监察机关必须紧贴中心,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探索维护、服务、保障和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一、以更新思想观念为突破口,自觉维护发展方式转变
在调研中,我们切实感受到广大党员干部对中央作出的“抓转变、调结构、促发展” 战略决策的拥护和支持,思想和行动上能够保持步调一致。但也发现,仍有少数党员干部受错误发展观、政绩观的支配,不能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思想僵化、观念守旧,特别是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认识不统一、措施不力、办法不多,存在一些影响和制约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模糊认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要不要进行“调结构、转方式”存在模糊认识。认为“调结构、转方式”主要是发达地区的事,对于中部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来说,发展不够是最大的实际。摆脱欠发达状态,壮大经济块头和提升经济总量是首要任务,这种片面认识直接导致一些地方政府盲目招商引资,讲求大干快上项目,而不顾经济质量和效益。有人说,我们现在内地招商是“饥不择食”,为了发展“不择手段”、“不顾一切”。在发展的同时,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和生态成本,“吃了祖宗饭,断了子孙路”。另一方面是对怎么进行“调结构、转方式”存在模糊认识。有的党员干部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认识不充分,盲目蛮干,“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全盘规划和统筹解决深层次矛盾和复杂问题的办法。大家都知道,调整产业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关键环节,从发达地区的发展历程看,产业结构优化表现为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2009年,广州三次产业比重为1.9:37.3:60.8,深圳为0.1:46.7:53.2。与之相比,襄阳市2009年三次产业比重为16.7:47.9:35.4,仍为“二>三>一”的产业结构,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明显偏低。同时,我市的重点产业中,化工、建材、冶金行业大多为高耗能、高污染产品,造成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节能减排和资源保护任务相当繁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些地方政府仍然只注重发展工业,而忽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必须以更新思想观念为突破口,解决模糊认识,破除陈腐观念,增强自觉维护发展方式转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一是要教育引导党政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树立发展至上、科学为要的观念,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念,避免重近轻远,只注重多出政绩、快出政绩,对长远发展缺乏统筹规划误区,改变只管建设、不管保护,只顾眼前增长、缺乏长远打算的错误做法,注重发展进程的持久性、连续性。二是要探索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改革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办法,在评价和衡量地方政府工作实绩和发展实效的标准上进行探索和突破,既要看经济增长速度,又要看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既要看经济发展水平,又要看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既要看生产要素集聚能力,又要看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水平和承载能力。三是要建立完善科学规范的政府决策机制。通过规范政府决策程序,实行政府决策专家论证、决策公示等制度,切实加强决策行为的监督和管理,保证决策行为的科学性和正确性,防止决策盲目性以及决策失误给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特别是当前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和招商引资工作中,要确保引进的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体做到“三不要”,即不要污染企业的税收、不要污染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不要污染企业创造的GDP。
二、以创新体制机制为核心,全力服务发展方式转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要的任务仍然是发展。要加快发展,必须营造优良的发展环境。当前,经济发展环境中还存在行政效率不高、行政服务不优等问题,必须从体制机制上进行改革,营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
(一)深化行政审批流程改革。行政审批中,审批环节多、门槛高、流程长、手续繁杂,仍然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头等问题。要加快发展,必须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近年来,我市在全面进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工作中,重点推行以减程序、减时限、减费用为主要内容的行政审批流程改革,打造“阳光新政”。改革后,工业项目审批时间平均由原来的168个工作日压缩到18个工作日,申报材料由原来的163件减少到56件;非工业企业注册阶段审批时限由法定的65个工作日压缩为1个工作日,申报材料减少12项;77项便民项目的审批时限总计压缩186个工作日,压缩比例达33%,工业项目审批中涉及到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一律实行“零收费”,行政效率明显提高,企业负担进一步减轻。目前,我们针对行政审批制度化、规范化不够的问题,正在深化行政审批流程改革,紧紧围绕实现在全省乃至中西部地区“审批项目最少、流程最优、时限最短、收费最少”的目标,打造系统化、信息化、广覆盖、上下对接的“阳光新政”工程化建设。通过实行集中审批、并联审批等措施,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压缩审批时限,减少申报材料,全面优化审批流程,切实提高审批效率,为企业发展提供“保姆式”、“一站式”服务。通过加快推进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建设,充分发挥电子监察系统视频监控、实时监察、绩效评估、预警纠错、网上投诉等功能,对行政审批事项办理效能进行动态监控,积极营造“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的政务服务环境。
(二)建立完善重大项目服务和保障机制。当前,地方发展必须以项目为载体,靠项目作支撑。去年以来,中央为扩内需、促增长安排了很多政府投资项目,加上地方引进的一批项目,各类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但是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要么是繁琐的审批程序和不规范的监管,影响项目落地,制约项目建设;要么放松监督管理,不按程序进行立项、审批和招投标等,出现违纪违规问题。面对如此多的项目和如此大的投资,纪检监察机关要把服务和保障项目建设作为当前的重要工作任务,建立和完善重大项目监管机制和制度,既为项目审批开“绿灯”,又加强监管亮“红灯”,确保项目建设提速不失规范,服务不失监督,高效不失廉洁。要建立纪检监察班子成员联系重大项目制度,全程跟踪督查,服务项目落地,推进项目进度。要督促项目责任部门和法人单位加强内部管理,涉及项目建设的重大事项必须由集体讨论决定,决策必须公开透明。把服务和保障项目建设与执法纠风、源头治腐、信访案件等各项业务工作紧密结合,主动查找可能发生腐败行为的风险点,建立健全规章制度,预防项目建设过程中违纪违法问题的发生,确保权力行使、资金使用、项目建设和干部成长“四个安全”。
(三)建立完善为各类市场主体服务的机制制度。目前,各类市场主体有的在创业,有的在扩张,有的在加速,需要政府提供的服务需求不尽相同。纪检监察机关要为各类市场主体服务,必须协调有关部门建立一种沟通反映平台和问题督促解决机制。要建立服务市场主体的信息平台,畅通问题反映渠道。比如借鉴有的地方建立“经济发展环境110”投诉处理机制,让市场主体有求必应、有诉必办。要督促有关部门转变服务理念,找准服务定位,本着管住少数、放开多数的原则,对市场主体实行分类管理。对高危行业,实行先规范后发展;对一般行业,实行边发展边规范;对全部放开的行业,实行先发展后规范。要建立应急反应、协调处理和督办落实等工作机制,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处理和解决市场主体反映的各类问题。重点解决好招商引资、项目申报与建设、企业上市中的问题;协调解决土地、规划等部门与地方之间的权力适当分配问题;研究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具体措施和办法;着力解决新建
工业园区的水、电、气、热、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督促解决交通、通信、消防、治安等公共服务保障问题。要继续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联系重点企业制度,对联系企业实行包保责任制,为重点企业提供直通车服务,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三、以加强监督检查为抓手,切实保障发展方式转变
开展监督检查是纪检监察机关的重要职能和基本方法,是推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保证。当前,在落实中央关于调结构、转方式的重大决策和部署上,如何防止变通走样和执行“梗阻”现象,必须加强监督检查,切实保障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各项任务的落实。
(一)加强干部作风方面的监督检查。发展的背后是环境,环境的背后是干部作风。当前,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思想解放不够,开明开放的意识不强;工作不在状态,执行力不强;作风飘浮,效率低下;服务意识淡薄,重管理轻服务;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热衷于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严重影响了发展环境,制约了发展方式转变。要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两办”去年下发的《关于加强干部作风建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意见》,以思想教育、完善制度、集中整顿、严肃纪律为抓手,着力解决党员干部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思想舆论、政策体制、社会服务和法制保障环境。要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以作风促发展、以发展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的理念,大力强化干部队伍的贯彻执行意识、“能力席位”意识和岗位责任意识。要加强监督检查,通过聘请经济发展环境监督员、建立经济发展环境监测点、组织明查暗访、开展专项视察等形式,对干部队伍作风进行动态监督,对部门和行业风气定期进行评议评价。去年,我市在市直机关开展“群众评科长”和“企业评机关”活动,对市直涉企关联度高、有行政许可和执法职能的83个部门和132名科长进行评议,对于转变机关作风、增强部门服务意识产生了很好效果。同时要建立健全机关和干部作风评价体系,从政治素质、工作能力、敬业精神、工作业绩、廉洁自律等方面来设置评价标准,并把评价结果有效运用到干部选拔使用中来,充分发挥评价机制对干部的激励和惩戒作用。
(二)加强行政效能方面的监督检查。开展行政效能监察,对于确保政令畅通、促进方式转变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在项目引进、开工建设、工程招投标、资金管理使用等环节存在效率不高,运行不规范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大效能监察力度。比如,有的项目审批程序不严格,有的项目配套资金不落实,有的项目应实行招投标而未招投标,等等。针对这些问题,要完善监督检查网络和监督检查制度,采取全面检查和重点抽查相结合的办法,做到监督检查全覆盖。在监督检查中,要认真开展“五查”: 一查认识是否到位、责任是否到位、措施是否到位;二查工程项目规划、立项是否符合规定投向;三查工程项目审批和建设程序是否依法合规;四查项目资金管理使用是否规范透明;五查工程建设质量是否安全合格。做到“五个不放过”:即对没有进行公开公示的项目不放过,建设进度跟不上的项目不放过,资金不及时到位的项目不放过,手续不完备的项目不放过,整改落实不到位的项目不放过,保证中央“调结构、转方式、促发展”政策措施的落实。
(三)加强执收执法方面的监督检查。规范执收执法行为,是加强依法行政、优化发展环境、促进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当前,要切实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制定出台统一规范的行政处罚办法,明确处罚项目,细化处罚标准,着力减少行政执法机关和行政执法人员自由裁量空间。对重大行政处罚,处罚前要履行必要的审批和听证程序;对于情节不是特别严重、罚款标准有上下限的,原则上按下限执行。要对行政执法机关检查权、执法权进行清理并适当集中行使,对市场主体在经济活动中的过错行为,按照轻微过错不处罚的原则,推行“帮助规范,限期整改,对拒不落实整改的再依法处罚”的三步执法模式,严禁多头执法、重复执法。要切实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行为,各级政府及部门要对所有行政事业性收费的政策依据、收费项目、标准进行重新核定,在重新核定后通过政府网站、报纸等多种形式向社会进行公示,强化对收费行为的监管。要规范涉企评比、培训、考察等其它涉企行为,严格
控制举办涉企评比、培训、考察活动。
四、以建立长效机制为保证,着力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推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纪检监察机关维护、服务、保障发展方式转变,亟需建立一套管用有效的工作机制。
(一)建立组织协调机制。纪检监察机关组织协调能力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推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效。要根据工作需要,成立工作机构,明确工作职责。要通过健全完善联席会议制度、督促检查制度、工作协调制度、信息综合反馈制度、情况通报制度等,规范组织协调的方式,促使组织协调更加科学有序。要督促有关部门对“调结构、转方式、促发展”重点工作任务进行分解,明确责任,并及时掌握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加强指导。纪检监察机关要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提出切合实际的“调结构、转方式、促发展”的意见建议。注重调动各职能部门积极性,做到尽职而不越位,协调而不包揽,参与而不替代,形成推动“调结构、转方式、促发展”的整体合力。
(二)建立督办落实机制。要紧紧围绕“调结构、转方式”各项政策措施。开展督办检查,促进工作落实。建立例会制度,定期召开例会,各有关部门通报情况,对有关问题强化协调督办。建立抽查制度,强化及时督办,在督办检查中采取不打招呼,不要人员陪同的方式,对重要时期、关键阶段的专项工作进行严格督查,进而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建立及时有效的纠错机制,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纠错纠偏,防止小错酿成大错。建立考核制度,坚持定期考核,对未完成责任指标的单位,严格实行“黄牌”警告,并责令其限期整改。
(三)建立追究问责机制。“有权必有责,失责要追究”。要逐步探索建立科学的“调结构、转方式”评价体系,制定科学、细化的评价指标,减少评价的随意性和不合理因素,准确评价各地各有关单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作情况,为追究问责提供依据。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严肃查处失职渎职、不作为、乱作为方面的案件;严肃查处作风涣散、向管理和服务对象吃拿卡要、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案件;严肃查处置中央要求和国家产业发展政策于不顾,发展观、政绩观错位,盲目上马污染项目,造成重大环境事故和恶劣影响的案件。加大问责力度,以严明的纪律,确保调整经济结构的顺利进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健康式”转变。
第二篇:纪检监察机关加强监督检查 推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考
纪检监察机关加强监督检查 推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考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一场深刻的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个领域。纪检监察机关承担着履行党内监督和行政监察的重要职责,必须充分发挥好监督检查职能,努力服务、保障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提供坚强保证。
一、加强监督检查,推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纪检监察机关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重要体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迫切需要。纪检监察机关要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推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主动性、自觉性和责任感、紧迫感,认真履行监督检查职能,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力保证。
(一)加强监督检查,推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纪检监察机关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发挥作用、体现作为的现实要求。当前,世界经济已逐步步入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全球经济出现低速增长、供求结构发生较大变化,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日趋加强,世界经济及国际贸易的发展更具不确定性。2008年以来,我国出台了抑制产过剩、推动机制创新、制定产业规划、推进区域协调等一系列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改革措施和规划,并已在一些领域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必须看到,在中央一揽子投资计划的强力推动下,我国在实现预期经济增长目标的同时,却在一些领域也付出了结构恶化的代价,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仍过度依赖投资拉动,国内消费需求相对不足;产能过剩的矛盾进一步突出,特别是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受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拉动,增长过快;非国有投资增长慢于国有投资增长速度,投资主体单一,投资可持续性不强。纪检监察机关要充分认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所面临的各种挑战,通过加强监督检查,着力解决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真正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统一起来,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二)加强监督检查,推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纪检监察机关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的迫切要求。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这“五个坚持”,为纪检监察机关加强监督检查指明了方向。最近,省纪委监察厅出台了《关于发挥纪检监察职能,推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意见》,其中对纪检监察机关发挥监督检查职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出了明确要求。纪检监察机关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各项要求,深入开展监督检查,狠抓工作落实,使纪检监察工作不断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开创新局面。
(三)加强监督检查,推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纪检监察机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和重要途径。近年来,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科学发展的理念日益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还存在一些不适应不符合的突出问题。比如,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不够全面;一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思想、作风、能力素质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不适应;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粗放式的发展方式还未根本改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等等。解决这些问题,既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参与,也需要纪检监察机关加强监督检查,实现从注重增长速度的高速经济增长到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的适度、稳
定和持续增长,从外需带动型经济发展到内需拉动型经济发展,从技术引进依赖型经济到自主创新支撑型经济,从资源高耗型经济到资源节约型经济,从生产能力提高型经济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型经济的历史转变。
二、围绕重点领域开展监督检查,认真解决热点难点问题
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抓住重点领域开展监督检查,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突出问题,切实提高工作的成效。
(一)紧紧围绕中央、省委促进科学发展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开展监督检查。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监督检查延伸到中央、省委促进科学发展政策措施落实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督促各地各部门从发展理念、发展速度、发展措施上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推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当前,要重点加强五个方面的监督检查:一是加强对节能减排政策措施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坚决抑制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增长,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二是加强对科技进步、人才保护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督促各级政府加强对创新需求的引导和对创新活动的服务,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三是加强对产业结构调整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着力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四是加强对扩大消费需求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促进投资结构调整优化,加快形成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五是加强对安全生产的监督检查,督促各地各部门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方面的法律法
规,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二)紧紧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开展监督检查。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纪检监察机关要深入重点领域、重点部位开展监督检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督促有关部门着力解决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保等方面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问题,以及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安全生产等方面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要协调有关部门加强对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农民增收减负、劳动力输出和转移、就业援助、城市特困群体救助和农村扶贫等民生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让群众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要切实加强社会建设。畅通和拓宽群众诉求渠道,认真受理群众来信来访和举报,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解决信访突出问题,积极协助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做好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工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督促各级各部门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三)紧紧围绕改善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能开展监督检查。改善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能,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是推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一是要加强对行政决策、行政执行等施政过程和行政行为的监督检查。要督促建立和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和评估制度、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责任和决策后评价制度。二是要加强对行政效能建设情况的监督检查。要围绕提高政府执行力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强对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各项工作的监督检查,切实纠正行政执法过程中存在的乱检查、乱罚款、滥收费等不依法行政的问题,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加大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力度,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三是要加强对市场配置资源情况的监督检查。重点对行政资源和社会公共资源,按照“能推向市场的一律推向市场”的原则,实行公开招投标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四是要加强对干部作风建设情况的监督检查。要引导
广大党员干部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为基层服务、为企业服务、为群 众服务,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四)紧紧围绕纠正和查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违纪违规行为开展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背科学发展观、影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违纪违规行为,是纪检监察机关服务、保障、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当前,要坚决查处消极对待中央、省委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决策部署、结构调整不到位的行为;坚决查处瞎折腾、大呼隆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急功近利、浮躁冒进的行为。要深入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坚决查处工程建设、房地产开发、土地管理、资源开发等腐败易发多发领域的案件。要坚决纠正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增长的行为。坚决查处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滥用职权、贪污贿赂、腐化堕落、失职渎职的案件,严肃查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行政审批、行政许可之机对企业和群众“吃、拿、卡、要”,谋取私利的案件,有效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同时,要认真执行《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对违背科学发展观、影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行为,要严格实施问责。
三、创新方式方法,提高监督检查工作水平
要着眼于促进监督检查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推动监督检查方式由粗放向精细转变、监督检查方法由突击性专项性整治向日常规范监管转变。
(一)既要当好“监督员”,又要当好“服务员”。纪检监察机关要把服务、保障和促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理直气壮地履行监督检查职能,督促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坚决防止和纠正违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政策和措施的错误行为,切实当好监督员。同时,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的新要求,要善于做好角色转换,坚持把服 务与监督摆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不断创新监督检查工作机制,拓展监督检查领域和监督服务内容,当好服务员,更好地发挥纪检监察机关在推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保障作用。要吃透上情,了解下情,结合实情,确定每一阶段监督检查的重点及目标任务,将通过监督检查发现的富有创新意义的经验和带有苗头性的问题,加以规律性研究,用于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参考依据。要以预防为主,进一步健全制度,完善机制,切实加强对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使他们增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避免违规行为的发生。
(二)既要强化行政推动,又要借助科技手段。一方面,要加强对监督检查工作的组织领导,坚持统分结合,完善监督检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强化信息汇合、工作整合、力量聚合,整体推进;坚持上下结合,对一些区域性监督检查任务,注重整合系统内不同层级纪检监察机构的力量,上下联动,扎实推进;坚持权责结合,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检查、谁负责”的原则,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对监督检查工作落实不力、失职渎职的,严格追究,强力推进。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新学科、新技术、新知识与监督检查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手段,综合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和科学管理理念,将以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等为代表的科技手段引入监督检查工作中,整合各方资源,形成目标、制度、过程、重点、舆论、群众监督有机统一的立体式网络监督检查体系,促进监督检查工作从分散向集中、事后向全程、柔性向刚性的转变。当前,要重点完善行政权力运行网络管理系统,对行政权力运行的有关规章制度和政策规定进行网络固化,实现刚性化的管理和监督。要完善综合电子监察系统,将行政审批、公共资金、公共资源交易、扩大内需项目、政务公开、行政效能等纳入监督检查范围,一旦出现违规行为,系统根据不同情况发出预警或给予黄牌、红牌警告,纪检监察机关据此进行调查处理。
(三)既要严格执纪执法,又要鼓励和保护改革创新。要建立健全中央、省委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的定期检查、专项督查和纪律保障机制,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为,确保政令畅通。同时,要牢固树立“允许有失误,但不允许无作为;允许出偏差,但不允许
不改革;允许有不同意见,但不允许消极对待”的创业观,严格区分工作中的一般错误和违纪违法的界限,严格区分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出现的失误和违纪违法的界限。对那些敢闯、敢干、敢试的干部,要理直气壮地支持他们干事创业,做他们的坚强后盾;对那些在推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勇于解放思想、敢于开拓创新而出现失误的干部,要帮助总结教训、支持大胆工作;对那些受到诬告陷害的党员干部,要及时澄清是非,主持公道,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对那些专搞内耗、自己不干事又对干事创业者说三道
四、评头论足的,要严肃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要追究纪律责任。
(四)既要抓好绩效考核,又要抓好成果运用。要分类制定监督检查绩效考评标准,采取自我评价、民主评议、组织考评、定量定性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统一等办法,针对监督检查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服务措施和服务态度等内容,科学评价纪检监察机关开展监督检查工作的绩效。要加强奖励惩处,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先进典型和经验,要认真总结推广。对发现的相关问题,要督促进行整改;涉及违纪违法的,要严肃查处。要把监督检查工作纳入对被检查单位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和领导干部目标责任考核范围,作为单位评先评优和干部选拔任用、考核的重要依据,引导各地各单位及其领导干部树立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相适应的政绩观。
(作者系中共荆州市委常委、纪委书记 邓务贵)
第三篇:关于纪检监察机关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几点思考
关于纪检监察机关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几点思考
大冶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 陈敬义
为充分发挥纪检监察职能作用,推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省纪委、省监察厅2010年7月专门出台了《关于发挥纪检监察职能推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意见》,对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如何更好地服务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大冶市作为一个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承胆着先行先试重要职责的县级市,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纪检监察机关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途径和新办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项系统的大工程,需要纪检监察机关发挥更大作用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党中央科学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在推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纪检监察机关责无旁贷。一是纪检监察工作与经济工作之间的内在联系,决定了纪检监察机关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发展。近年来,大冶市先后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市,被湖北省委、省政府列为全省城乡一体化扩大试点市,多重利好政策赋予大冶市无限的创新空间和发展前景,各项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纪检监察工作的主要职责就是为经济发展在政治上和纪律上把握方向,在大冶市以经济转型促城市转型的关键时期,对方向的把握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纪检监察机关要积极适应新形势,争做优化政务的促进者、发展环境的优化者、政策法纪的维护者和干事创业的护航者,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二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决定了纪检监察机关必须更加积极主动地履行职能。大冶市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与其它地区相比,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更复杂也更艰巨。大冶市从2006年开始自发实施经济转型,在2006到2009年期间,大冶市的第一、二、三产业比重由11.8:53.3:34.9调整为8.1:54.5:37.4。虽然短短3年,大冶市的产业结构就发生了“3个20%”的可喜变化,但产业结构仍然偏重,资源型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仍高达60%以上,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仍然较弱。大冶市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作为纪检监察机关,更要主动作为、积极履行职能,以扎实有效的工作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二、纪检监察机关在服务经济发展上的不足,需要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中加以改进
当前,纪检监察机关在服务经济发展上存在一些不足,与当前的形势不相适应,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思想认识不够。有的纪检监察干部服务经济发展的意识还不够强,自觉服务大局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有的不认真思考纪检监察工作对推动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忽视纪检监察工作的服务作用;有的不能自觉把纪检监察工作放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大背景下去把握,更不会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及时发现和纠正妨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各种问题,努力消除影响发展的各种障碍。二是服务办法不多。有的纪检监察干部在服务经济发展上思想僵化,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有的纪检监察干部工作方法简单,在监督、惩处、教育和保护服务上顾此失彼,不能协调并进;有的对事关经济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监督检查不够到位、措施不够有力;有的解决复杂矛盾的本领缺乏,找不准纪检监察工作与经济工作的结合点和切入点。三是工作作风不实。有的纪检监察干部进取意识不强,工作缺乏责任心,工作质量和效率不高;有的开拓创新精神不强,对本职工作研究不够;有的政治上不敏锐,缺乏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有的工作安于现状,等待观望,无所作为;有的纪检监察干部调查研究、了解情况不多,存在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等问题。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纪检监察机关在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实现新突破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大工程,迫切需要纪检监察机关不断创新思路和办法,努力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实现新突破:
一是针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大决策实际加强制度建设。第一,要建立科学的惩防机制。惩防体系的建立,其重点在于防范法律政策的执行偏差与政令不畅、减少行政效率的成本损失、消除干群关系的不和谐、促进政纪行风的严明和净化。因此,要时刻关注重点领域的行业特征和重点部门的权力运作,突出监督重点,进一步强化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人财物管理使用和关键岗位的监督,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范。第二,要建立完善的责任追究与绩效考评机制。在具体工作中,要有一套科学合理的责任追究与绩效考评机制,要做到既设置红线又预留黄线,既有刚性又有韧度。特别是在干部考核监督机制中,要保证透明度,明确目的性,提高可操作性。要用刚性的问责来保障政令畅通、用科学考评体系来调动队伍积极性。第三,要健全和完善常态化的监督机制。要严格执行各项监督制度,发挥制度的约束、规范作用;要整合监督力量,坚持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专门机关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形成常态化的监督机制。要加强舆论监督,通过各种媒介渠道,广开言路、广听民意,形成立体真实、全面可信的信息来源,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监督工作中的热情和敏感度,让监督无处不有、无时不在,切实增强监督合力。
二是针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强监督检查。当前,中央、省委连续出台关于“调结构、转方式”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明确了“调结构、转方式”的方向和任务。纪检监察机关要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首先,加大对各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面对党中央作出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决策,湖北省和黄石市已经或正在出台一系列重要部署。对此,纪检监察机关要有高度的政治敏感,充分发挥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职能,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各项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进行全方位扫描和监控,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等现象。其次,要加大对关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和转型项目的监督检查力度。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优化环境、保障发展”的思路,继续加强对“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要严肃查处违反国家宏观调控、节能减排、固定资产投资、土地管理等方面的案件;严肃查处置中央要求和国家产业发展政策于不顾,发展观、政绩观错位,盲目上污染项目,造成重大环境事故和恶劣影响的案件,加大问责力度,确保经济发展方式向低碳、环保型转化。要采取强有力的监督手段和措施强化对中央和省、市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结构调整、自主创新、改善民生、节能减排等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等方面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全程监督检查,确保工程优质、干部廉洁。再次,加大对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措施实施情况检查力度。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步伐的加快,中央、湖北省和黄石市就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自主创新、农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必定会陆续出台具体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必然涉及各个部门和单位利益的调整变化,甚至完全失去一些利益,纪检监察机关要不断加大跟进监督步伐,确保这些措施落到实处。
三是针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积极营造风清气正和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在工作理念上,要着眼于权力行使安全、资金运用安全、项目建设安全和干部成长安全来部署谋划反腐倡廉工作;在工作思路上,要逐步实现由侧重遏制向惩防并举、重在建设转变,由侧重事后“亡羊补牢”向事前预警防控转变,由侧重监督约束干部向监督干部与保护激励干部相结合转变,由侧重为干部设置“高压线”向注重营造干事创业“安全区”转变;在政策把握上,要注意把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与明知故犯而违纪违法的行为区分开来,把国家尚无明确规定时的探索性试验与国家明令禁止后有法不依的行为区分开来,把为加快发展的无意过失与谋取私利故意违纪违法的行为区分开来,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创造良好的条件。
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纪检监察机关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纪检监察机关要牢固树立服务理念,更加自觉地把反腐倡廉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之中,不断提高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有效防治腐败的能力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着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第四篇: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背景链接】
2010年12月24日至25日,北京市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今年及“十一五”时期经济工作,研究部署明年各项任务。市委书记刘淇出席会议并讲话。市委副书记、市长郭金龙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今年情况和明年重点工作安排的报告。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德印、市政协主席阳安江、市委副书记王安顺出席会议。
刘淇在讲话中指出,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力做好明年的经济工作。中央要求在明年的经济工作中要突出主题、主线,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加强自主创新,切实抓好节能减排,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中央提出的重要方针、宝贵经验和基本要求,结合首都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标准表述】 [深度分析]
2011年北京市经济工作总的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十届八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建设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着力扩大内需,着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着力创新社会管理与服务,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着力抓好城乡一体化建设,着力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和宜居健康水平,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以出色的成绩迎接建党90周年。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地方财政收入增长9%,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分别下降3.5%和4%,力争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的比重达到75%,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7%,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
[权威观点]
各区县、各部门要根据自身实际来确定发展速度,把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放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提升科学发展水平上来。要妥善处理好创新驱动与投资、消费、出口拉动的关系,妥善处理好首都性质功能定位、人口资源环境与推动发展的关系,妥善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妥善处理好市与区县的关系。——北京市委书记刘淇
[措施]
中公教育专家总结以下措施供考生参考: 一是要增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责任感。首都发展面对的最大挑战就是能否利用现有的各种优势资源和中央给予的各项先行先试政策,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发展质量效益,继续走出一条物质消耗最少、增长效益最高、环境不断改善的发展道路,起到首善之区的作用。我们必须主动适应形势要求,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切实在“加快”上下功夫。
二是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工作理念和模式上统一思想。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重要的着眼点和切入点,就是要推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三个北京”是奥运经验的科学总结和实践转化,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与时俱进的创新成果,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动首都规划建设发展的基本指向,反映了在新的发展阶段全市上下对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认同,是在发展中崇尚以人为本、重视科学技术、向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取向,也是我们今后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抓手和重要载体。
三是要找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
要着力推动科技创新,努力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要着力发挥首都的资源优势,使首都的发展与城市性质和功能相协调,与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要着力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和改善政府宏观调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资源利用能力。要着力发挥体制机制优势,努力抓好中央赋予中关村的先行先试政策的落实。
一是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其中国内需求的贡献率曾高达91%以上。从国际比较看,我国消费增长并不慢,但投资和出口增长更快,出现了投资比重过高、贸易顺差过大、消费比重偏低的格局。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失衡,使得居民生活不能随着经济快速增长而同步提高,导致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内需不足,又加剧了经济增长对出口和投资的依赖性。而外贸顺差过大,引发诸多贸易摩擦,造成国内资金流动性过剩,反过来又助长了投资的高增长。要保持持久稳定的增长,必须扩大国内需求,鼓励合理消费,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需要完善收入分配政策,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把消费作为经济增长主要拉动力的条件已经具备。扩大消费需求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当前,要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开拓农村市场特别是农村消费市场,从而切实扩大消费、改善民生。
二是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要巩固第一产业,提升第二产业,做大第三产业。近些年来,我国第一、二、三产业都有了很大发展,但仍存在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服务业发展滞后等问题。从最近几年我国各次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变化情况看,第一产业随着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处于较低水平;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大,是影响国民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因素;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现上升趋势。
当前要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要把实现经济增长贡献率转变的着力点放在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上,通过持续实现第三产业的高增长和提高其贡献率,相对降低第二产业的贡献率。这既是实现经济增长贡献率转变的基本思路,也是从实际出发的现实选择。
三是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经济增长要素结构的不同,实质上反映了国家创新能力的强弱。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充分发挥低成本优势,迅速扩大生产能力,许多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国际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但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多。比如,由于缺乏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世界知名品牌,我国企业不得不将每部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20%—40%,支付给国外专利持有者。
实现我国经济向更高水平跃升,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必须更加注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努力塑造新的国家竞争优势。我们要加快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和社会氛围,加快培育创新型科技人才,充分运用后发优势实现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有力而持久的技术支撑,加快从产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历史进程。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将在新一轮的发展中赢得先机。只要我们正确处理好和快的关系,坚持好字优先,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方式,就能够不断开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转自:育路公务员考试网
第五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增强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选择。河南作为后发展欠发达地区,要实现跨越发展,更需要下大力气解决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个时代的命题、发展的课题、现实的难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战略性系统工程,各项任务和举措密切联系、相互包容、相互促进,必须多管齐下,统筹兼顾,综合做好各方面的工作。
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是做到“两个坚持”、“三个转变”: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措施
为了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长期目标,需要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运作,深化体制改革,既要保增长速度,更要注重结构改善,确确实实将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两个坚持”、“三个转变”为重心,实施配套的改革措施和政策组合,发挥宏观调控促进加快转变的功能。需要采取的重点措施主要有:
(一)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进一步解放思想,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弘扬和鼓励按照科学发展观办事的宗旨,从规划、政策、法律、规章各个方面,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要不断增强全党和各级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确确实实按科学发展观办事,才能有效推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工业化和信息化并举的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能充分发挥的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和利用的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高效合理配置的道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更为注重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来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通过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三)加快推进自主创新
创新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河南实际看,自主创新应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方式:一是跨越式创新。技术创新要建立在有选择、有重点的自主研发基础上,必须在河南支柱产业或优势产业等关键领域掌握自主技术。二是集群式创新。这主要是指通过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实现同一类型企业的集体创新和技术外溢,从而突破单个企业创新资源不足的瓶颈制约。三是协作整合式创新。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但在跨越式创新的条件下,单靠企业自身的创新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在政府的协调指导下,实现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力量的整合,以协作的方式推进自主创新。
(四)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结构中的基础性结构,它直接影响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河南要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资源节约、竞争力较强的现代产业体系。积极促进产业由高消耗向高效率转变,由粗加工向深加工转变,由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转变,促进产业做大做强。一是巩固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推进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着力建设我国农产品重要产区,确保农业基础地位稳固。二是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促进铝加工、汽车、矿产、石化、钢铁等支柱产业链向精深加工延伸。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能源产业,调整原材料工业结构,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和保护,加强能源、交通、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工业园区建设,促进第二产业做大做强。三是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加快发展服务业,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消费性服务业,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促进第三产业更好更快发展,使其在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五)调整优化需求结构
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积极扩大消费需求,着力提高投资效益,努力稳定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要积极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尤其要拉动农村消费需求,为扩大消费市场拓展新的空间。适应群众生活多样性、个性化的需要,引导消费结构升级。在稳定政府投资的同时,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和小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增加就业、发展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放宽市场准入,保护民间投资合法权益。积极培育市场驱动的投资增长,增强投资的内在约束,提高投资效益。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出口结构,继续抑制高消耗、高排放产品出口过快增长,鼓励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提高出口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
(六)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城乡结构是国民经济结构的重要方面,统筹兼顾城乡发展是完善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把河南落后的二元经济结构调整为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的一元经济结构,必须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走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要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促进城乡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组合。应将城市与农村生态环境统一到一个大系统中,形成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城乡生态新格局。消除对农民的多种歧视性、限制性束缚,让城乡居民在同等条件下、在统一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上平等竞争就业。高度重视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加大投入,通过制度创新,完善机制,真正改变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落后的状况。
(七)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既是河南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关系全局的重要任务,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按照《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中提出的区域发展总体布局建设中原城市群。以客运专线和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等重要交通干线为纽带,重点以郑东新区、汴西新区、洛阳新区建设为载体,整合区域资源,加强分工合作,推进区域内城市空间和功能对接,率先在统筹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实现新突破,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政策和机制,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通过深化改革完善区域合作机制、互动机制。加强国土规划,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科学制定主体功能区规划,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同时,建立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加大对贫困地区、落后山区的政策扶持,促进区域经济的共同协调发展。
(八)加快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坚持走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是河南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举措。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不是单纯做好某些方面的工作,而是全面系统地开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将生态文明贯穿于理念、行为、社会管理的全过程。加快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要进一步做好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工作,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努力形成有利于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鼓励科技创新,加快构建节约能源资源的技术支撑体系。加大投入,集中力量研究开发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的技术,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构建起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技术支撑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