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快上海旅游业发展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意见
关于加快上海旅游业发展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弘扬上海世博会精神,传承上海世博会经验,加快上海旅游业发展,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充分发挥旅游业在促进上海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中的重要作用,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的要求,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
(一)充分认识加快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意义。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旅游业,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是上海加快经济发展转型、调整产业结构、建设“四个中心”的推动力;有利于扩大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是提升市民素质、改善民生的重要保障;有利于深化改革开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营造生态环境,是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措施;有利于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创建“智慧城市”、推动城市国际交往,是塑造城市国际形象的重要窗口。
(二)切实增强加快发展旅游业的紧迫感。上海都市旅游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上海旅游业不仅在全市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全国旅游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上海世博会期间,上海“历史与现代辉映、传统与时尚相融”的旅游魅力、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形象和高质量的接待服务,得到了充分展现。但是,与国家对旅游业发展的要求、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目标和后世博发展的宏伟战略相比,上海旅游业在产业投入、产业融合、公共服务及满足群众旅游需求等方面还存在差距。必须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旅游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乘势前进,迎接挑战,破解难题,深化发展城乡一体、产业融合、荟萃东西文化、富有时代魅力的都市大旅游,加快把上海建设成为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步伐。
二、明确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任务,顺应国内外旅游业发展趋势,以深化都市旅游为发展方向,以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为发展目标,以空间重塑、结构调整、功能完善为发展主线,以融合、创新、提升为发展要求,优化空间布局,整合社会资源,加快产业融合,创新旅游产品,提升服务质量,完善产业体系,拓展国内外市场,促进区域联动,不断增强上海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二)基本原则。一是内涵式发展。要坚持改革开放,创新体制机制,实施融合发展,壮大旅游市场主体,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二是消费与投资同步拉动。要加快重大旅游项目建设,增加产品供给,促进旅游消费。三是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并举。重点发展入境和国内旅游,有序发展出境旅游。四是一体化与多样性并存。要联动发展、优势互补,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和各区县旅游特色化。五是开发与保护并重。要追求可持续发展,注重低碳环保,打造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旅游产业。六是以人为本。要创造宜游宜憩的城市环境,提高旅游满意度,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
(三)发展目标。到2015年,将上海基本建成魅力独具、环境一流、集散便捷、服务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健全、旅游产品丰富多样、旅游企业充满活力的世界著名旅游城市,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5%,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3,5%o为此,努力打造吸引力强、美誉度高、世界级景区(点)集聚的国际都市观光旅游目的地,打造支付便捷、环境舒适、国际和民族品牌云集的国际都市时尚购物目的地,打造设施完善、服务优 1
良、品牌优势突出的国际都市商务会展目的地,打造传承创意交融、节庆赛事荟萃的国际都市文化旅游目的地,打造环境优美、内涵丰富、魅力独特的国际都市休闲度假目的地,打造中转便捷、衔接顺畅、换乘快速的国际旅游集散地。
三、聚焦重点任务
(一)科学规划旅游发展空间布局。形成跨区域、全市、区县、景区(点)等四级旅游规划体系。制定、完善和实施产业融合、业态创新、市场拓展、旅游保障和公共服务等相关专项规划。在全市形成“一圈四区三带一岛”的旅游发展新格局,中心城区为集商务会展、都市观光、美食购物、休闲娱乐、文化创意等为一体的都市旅游中心圈;东部为主题游乐与会议展览旅游区,西部为山水游憩与休闲度假旅游区,南部为乡村度假与滨海娱乐旅游区,北部为生态休闲与产业体验旅游区;构建黄浦江、苏州河、杭州湾北岸三条水上旅游带;通过创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农业体验与生态观光为一体的崇明生态休闲度假岛。在长三角区域内,延续和放大上海世博会长三角旅游网络效应,重点推进朱家角、枫泾、新场古镇与长三角古镇群联动发展,形成具有区域优势的江南文化旅游集聚区;以信息化带动旅游咨询服务、旅游集散、旅游应急联动等一体化发展,形成具有全国领先地位的区域旅游公共服务网络体系;以沿路、沿江、沿海、沿湾为纽带,促进形成长三角地区资源互补、各具特色的具有世界竞争力的长三角旅游城市群。
(二)加快推进重大旅游项目建设。聚焦世博园区后续利用,充分利用“一轴四馆”和世博博物馆等资源和品牌,科学规划,合理改造,打造标志性的“2010上海世博”纪念园地和商贸会展、文化休闲集聚区。重点推进国际旅游度假区、余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开发建设,实现政策共享、互为促进、协同发展。着力推进迪士尼主题乐园、欢乐谷二期、虹桥商务区和环淀山湖、杭州湾北岸等相关旅游项目建设。积极推进沿江、沿河、沿湖、沿海水上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建成若干游船和游艇码头,沿黄浦江两岸逐步将吴淞口至徐浦大桥打造成融万国建筑、世博园区、中西文化、上海风情于一体的“现代东方第一湾”;完成苏州河两岸游船公共码头、景观环境改造及配套服务设施等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强上海历史文脉资源的挖掘利用,开发以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收藏馆、名人故居和传统戏曲、文艺演出为主体的文化旅游项目。加快旅游功能性、基础性项目建设,建成和完善一批具有信息、集散等功能的旅游综合服务设施,实现对全市咨询中心的整合和提升,完成全市A级旅游景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指导区县建设一批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和拉动作用的旅游产业项目和旅游配套功能项目。
(三)创新培育都市旅游新兴产业。以创新驱动、引领发展为原则,深度对接国家战略规划和政策,推动旅游产业升级转型。紧紧围绕国际旅游度假区、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建设,联动周边旅游资源,发展以人文娱乐、游乐观演、生态度假、户外运动等为主要内涵的旅游休闲产业。依托虹桥商务区国家会展中心建设,以及新国际博览中心、光大会展中心等会展设施,发展集聚规模大、国际化程度高、带动效应明显的旅游会展产业。沿用空港相关政策,依托国际邮轮组合母港和停靠港建设,发展旅游邮轮产业。依托信息技术,结合旅游服务特点,发展以旅游电子商务、虚拟旅游、旅游策划咨询为主体的旅游信息服务产业。对接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战略,依托上海制造业基地,发展邮轮、游船、游艇、房车、大型游乐设施、导览设备等旅游制造产业。
(四)融合提升都市旅游核心产品。通过制定并逐步实施市民旅游休闲计划,促进旅游消费升级,结合地方特色、文化特点、旅游资源禀赋等推动旅游产品多样化发展。重点打造融黄浦江两岸风貌和建设成果,展现人文景观、时尚创意、民俗风情、生态休闲、灯光夜景的浦江游览,推动浦江游览向苏州河、淀山湖、长江和海岛延伸,形成水陆联动、水岸一体的水上旅游。大力推进商旅文体结合,依托商业设施、文化场馆、体育场所,打造国际品牌云集、国货精品集聚的购物旅游,继承传统、文化艺术、演绎创意的文化旅游,赛事观看、户
外运动的体育旅游。加快推进旅游与工业、农业融合,依托百年工业遗存、现代工厂风貌和农业园区、乡村农家乐,发展以先进制造业展示、工业文化传承为主体的工业旅游和以农业生态观赏、农民生活体验为主体的农业旅游。积极开发红色旅游资源,依托上海社会主义建设成就、革命遗迹、名人故居二革命历史纪念馆、烈士陵园等,发展红色旅游。推进旅游与科技、教育、卫生、金融等相关行业之间的联动发展,推进科技普及、校园体验和康体健身等体验旅游。继续推进长三角旅游产品一体化,依托具有资源互补性的区域旅游产品,打造生态、山水、园林、古镇、民俗等跨区域特色旅游。
(五)加大城市形象塑造力度。制定并实施上海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形象宣传计划,明确城市形象定位,创新城市形象宣传策略,构建城市形象推广体系,积极开展城市形象推介,向世界宣传上海、推广旅游。加强海外合作,依托境外友好城市、本市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驻外办事机构和旅游海外推广机构,建立全球宣传网络。充分利用国内外主流媒体、影视作品、纪念品及网络、电信等新载体,加强对上海城市形象、主要旅游区(点)及重大节庆、赛事、会展等活动的宣传。利用重大节庆、赛事、会展等活动,构建城市形象宣传平台。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公共媒体要积极开设旅游栏目和频道,加大城市旅游宣传力度。巩固世博期间形成的城市文明成果,把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融入市民的思想观念,开展市民旅游礼仪礼貌培训,建立良好的语言环境,提高市民对外交流能力,展示市民热情好客的新风尚,增强城市亲和力。
(六)提升旅游企业竞争力。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旅游业,参与各类旅游项目建设,实施兼并重组,开展跨区域、跨行业经营和产业链扩张,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加快推进国有旅游企业改组改制。出台政策,支持民营和中小旅游企业发展,支持旅游信息与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建设旅游总部经济园,吸引国内外商务会展、酒店集团、旅游信息、邮轮公司等著名旅游企业进驻。扶持旅行社集团化、专业化、网点化发展,推进旅行社批零体系建设。推进旅馆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精品酒店、经济型饭店,进一步加快旅馆品牌化、网络化发展。进一步推进景区(点)经营体制改革。支持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旅游商品。支持旅游企业开发具有网上信息查询、预订和支付等服务功能的电子商务平台。支持旅游企业通过采用新能源和新技术、实行合同能源管理、创建绿色饭店等途径,实现节能减排,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四、优化旅游环境
(一)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加快地方旅游法规建设,加大旅游法规宣传和执行力度。建立健全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旅游服务标准体系,积极开展旅游服务标准化示范建设和国际质量认证。完善旅游监管体系,落实监管责任,旅游、工商、公安、交通、商务、卫生、质量技监、文化、物价等部门要加强联合执法,按照职责依法查处旅游违法经营行为,重点整治旅行社、导游人员在经营中的不诚信行为。健全投诉处理机制机构,建立由市(区县)旅游、质量技监、工商等部门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旅游企业组成的分级投诉处理体系,建立网络、电话、信件等多种投诉渠道,为旅游者维权提供快速、高效服务。加强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制定旅游从业人员诚信服务准则,建立旅行社、旅游购物店信用等级制度,开展诚信旅游活动。探索建立政府购买使用第三方信用产品的机制。发挥旅游行业协会的作用,提高行业自律水平。强化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开展以游客评价为中心的旅游行风建设。
(二)优化旅游公共服务。围绕让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目标,建设并完善三大类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推进旅游公共服务信息化与“智慧城市”建设的全面融合,到2015年建成多载体、多语种、全天候的游客咨询月艮务系统和旅游业运行监测系统,覆盖全市主要旅游景区(点)、星级饭店、交通枢纽等场所,把上海建设成为全国旅游公共服务信息化示范性城市。建设立体化、便捷化的旅游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建立逐步延伸到周边主要景区和乡村旅游点的公共交通网络,建
立连接空港、邮轮港和铁路高铁站等交通枢纽的旅游线路网络,建立覆盖长三角的旅游集散分级承运网络,完善指引、停车、换乘、自驾等服务。建立便捷有效的旅游公益服务体系,借鉴上海世博会的预约、志愿者和承载力预报等机制,建立自助旅游服务体系,完善城市公共信息标志和导向系统,建立假日旅游预报制度和旅游警示信息发布制度,公共交通、博物馆、金融服务网点、邮政服务网点等在旅游旺季应适当延长开放和服务时间。
(三)加强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按照城市运行安全管理的要求,强化旅游安全意识和安全责任制,消除安全隐患。建立健全旅游安全保障机制和旅游安全联动机制,公安、交通、卫生、安全监管、质量技监和旅游等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加强旅游交通、旅游设施、旅游餐饮等安全监督检查。严格安全标准,研究建立旅游企业的安全评估、认证制度,完善安全设施管理、告知、提示、警示、避险等制度规定。完善旅游安全信息预警发布制度,健全旅游突发事件监测、报告网络体系,推动建立旅游紧急救援资金、网络和机构。健全应急处置、紧急救助机制,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增强应对,旅游突发事件的能力。
五、加大扶持力度
(一)加大政府财税(费)支持力度。市政府设立旅
游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促进产业发展、城市形象宣
传、旅游公益设施建设和重大旅游活动组织等。各级政府
要对涉及旅游景区(点)的道路交通、安全保障、环境卫
生、供水供电、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等配套设施建设
给予资金支持。市、区县财政按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的要求和财政分级应急保障机制的规定,在年度预算中安
排处置旅游行业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保障资金。通过市服
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外贸发展资
金及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给予支
持。加大对旅游企业的税费支持力度,旅行社按照营业收
入缴纳的各种收费,计征基数应扣除各类代收服务费。旅
游企业用于宣传促销的费用依法纳入企业经营成本。按照
国家统一部署,对排放污染物达到国家标准或地方标准并
已进入城市污水处理管网的旅游企业,在其缴纳污水处理
费后免征排污费。对经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旅游企业,可以按照规定享受相关税收优惠。对入境参展商品,依法
给予税收优惠和通关便利。配合国家相关部门研究试行境
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和旅客免税购物政策o
(二)完善金融服务。对本市重大旅游项目、有资源
优势和市场潜力但暂时经营困难的旅游企业及为旅游企业
提供配套服务的中小企业,推动银行给予优先信贷支持,积极发展旅游企业并购贷款业务。支持旅游企业和旅游项
目采取组合担保、互动联保等方式实现融资。积极支持符
合条件的旅游企业上市融资并通过公开增发、定向增发等
方式再融资,支持已上市的旅游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进行并
购和重组。推进金融机构丰富旅游消费信贷服务产品,发
展出境游分期付款、担保及托管。进一步增强银行卡的旅
游服务功能,大力推进旅游信用卡、旅行支票和旅游理财
等金融服务,制定政策积极推广本市主要景区(点)售票的银行卡支付,扩大旅游业银行卡受理范围,推动旅游金 融支付便利化。深化旅游保险,支持保险公司开发适合旅 游企业和旅游者需要的保险工具和产品,创新承保模 式o
(三)完善旅游土地资源配置。编制和调整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海洋功能区划、水域功能区划、基础设施 规划、村镇规划时,要充分考虑旅游业发展需要,将旅游 基础设施和重点旅游项目建设纳入规划。本市区域开发、市政项目或国家大型工程的规划编制和方案设计,要兼顾 旅游功能开发和相关旅游配套设施建设。重大旅游项目新 建、改建、扩建等确需调整土地、海洋规划的,可依法申 请调整。年度土地供应及滩涂资源利用开发,要适当增加 旅游业发展用地。对旅游配套的公益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用地,按照划拨方式提供。优先安排土地,用于农业旅游 相关的基础设施和环境设施建设。旅游项目优先试行城乡 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土地政策。对植物观赏园、农业观光 园等项目用地,可按照农(林)业用地政策办理。完善口 岸开放布局,优化境外游艇停泊上海的服务。
六、加强保障能力
(一)切实加强领导。成立上海市旅游发展领导小组,指导和协调旅游业发展重大政策制定、旅游管理体制改 革、旅游发展规划、城市形象宣传总体方案制订、重点旅 游项目建设推进、旅游专项资金设立和区域旅游发展等重 要工作的实施。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加强合作,各司其 职,确保政策落实到位。各区县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o 加强市、区县两级旅游管理部门建设和人员配备,理顺职 能,统筹协调本区域内的旅游发展事宜,共同推进上海世 界著名旅游城市建设。
(二)加强人才建设。把促进旅游业就业纳入上海就 业发展规划和职业培训计划,落实好相关扶持政策。支持 院校旅游学科建设,扶持旅游文化和科研建设。强化旅游 职业教育,扶持旅游职业教育集团发展。完善市、区县、企业三级旅游培训网络体系,实施旅游从业人员全程培 训。重点培养、引进旅游管理、经营等方面领军人才。建 立完善的职业资格评定制度,健全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制 定旅游人才交流政策,培育职业经理人等旅游人才市场。改革完善导游等级制度,完善导游中介派遣和劳动报酬形 成机制,建立健全导游人员社会保障体系o
(三)建立和完善旅游产业统计和评价体系。建立和 完善市、区县、企业(集团)三级旅游统计体系,设立科 学的旅游统计指标系统,建设稳定的专业统计队伍,严格 执行旅游统计规范。围绕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 贡献,积极建立旅游业发展质量和规模效益的目标任务评 价体系。同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重大旅游项目、重
大旅游活动和创新旅游产品给予扶持,对为促进旅游业发 展作出显著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市和区县政府给予表彰 和奖励。
第二篇:关于加快上海旅游业发展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意见
关于加快上海旅游业发展
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意见(摘要)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弘扬上海世博会精神,传承上海世博会经验,加快上海旅游业发展,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充分发挥旅游业在促进上海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中的重要作用,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的要求,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
(一)充分认识加快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意义。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旅游业,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是上海加快经济发展转型、调整产业结构、建设“ 四个中心” 的推动力; 有利于扩大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是提升市民素质、改善民生的重要保障; 有利于深化改革开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营造生态环境,是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措施;有利于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创建“ 智慧城市”、推动城市国际交往,是塑造城市国际形象的重要窗口。
(二)切实增强加快发展旅游业的紧迫感。上海都市旅
游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 十一五” 以来,上海旅游业不仅在全市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全国旅游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上海世博会期间,上海“ 历史与现代辉映、传统与时尚相融” 的旅游魅力、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形象和高质量的接待服务,得到了充分展现。但是,与国家对旅游业发展的要求、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目标和后世博发展的宏伟战略相比,上海旅游业在产业投入、产业融合、公共服务及满足群众旅游需求等方面还存在差距。必须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旅游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乘势前进,迎接挑战,破解难题,深化发展城乡一体、产业融合、荟萃东西文化、富有时代魅力的都市大旅游,加快把上海建设成为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步伐。
二、明确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上海建设“ 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任务,顺应国内外旅游业发展趋势,以深化都市旅游为发展方向,以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为发展目标,以空间重塑、调整结构、完善功能为发展主线,以融合、创新、提升为发展要求,优化空间布局,整合社会资源,加快产业融合,创新旅游产品,提升服务质量,完善产
业体系,拓展国内外市场,促进区域联动,不断增强上海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二)基本原则。一是内涵式发展。要坚持改革开放,创新体制机制,实施融合发展,壮大旅游市场主体,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二是消费与投资同步拉动。要加快重大旅游项目建设,增加产品供给,促进旅游消费。三是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并举。重点发展入境和国内旅游,有序发展出境旅游。四是一体化与多样性并存。要联动发展、优势互补,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和各区县旅游特色化。五是开发与保护并重。要追求可持续发展,注重低碳环保,打造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旅游产业。六是以人为本。要创造宜游宜憩的城市环境,提高旅游满意度,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
(三)发展目标。到2015 年,将上海基本建成魅力独具、环境一流、集散便捷、服务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健全、旅游产品丰富多样、旅游企业充满活力的世界著名旅游城市,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8.5%,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3.5%。为此,努力打造吸引力强、美誉度高、世界级景区(点)集聚的国际都市观光旅游目的地,打造支付便捷、环境舒适、国际和民族品牌云集的国际都市时尚购物目的地,打造设施完善、服务优良、品牌优势突出的国际都市商务会展目的地,打造传承创意交融、节庆
赛事荟萃的国际都市文化旅游目的地,打造环境优美、内涵丰富、魅力独特的国际都市休闲度假目的地,打造中转便捷、衔接顺畅、换乘快速的国际旅游集散地。
三、聚焦重点任务
(一)科学规划旅游发展空间布局。形成跨区域、全市、区县、景区(点)等四级旅游规划体系。制定、完善和实施产业融合、业态创新、市场拓展、旅游保障和公共服务等相关专项规划。在全市形成“ 一圈四区三带一岛”的旅游发展新格局,中心城区为集商务会展、都市观光、美食购物、休闲娱乐、文化创意等为一体的都市旅游中心圈;东部为主题游乐与会议展览旅游区,西部为山水游憩与休闲度假旅游区,南部为乡村度假与滨海娱乐旅游区,北部为生态休闲与产业体验旅游区;构建黄浦江、苏州河、杭州湾北岸三条水上旅游带;通过创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农业体验与生态观光为一体的崇明生态休闲度假岛。在长三角区域内,延续和放大上海世博会长三角旅游网络效应,重点推进朱家角、枫泾、新场古镇与长三角古镇群联动发展,形成具有区域优势的江南文化旅游集聚区;以信息化带动旅游咨询服务、旅游集散、旅游应急联动等一体化发展,形成具有全国领先地位的区域旅游公共服务网络体系;以沿路、沿江、沿海、沿湾为纽带,促进形成长三角地区资源互补、各具特色的具有世界竞争力的长三角旅游城市群。
(二)加快推进重大旅游项目建设。聚焦世博园区后续利用,充分利用“ 一轴四馆”和世博博物馆等资源和品牌,科学规划,合理改造,打造标志性的“ 2010 上海世博”纪念园地和商贸会展、文化休闲集聚区。重点推进国际旅游度假区、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开发建设,实现政策共享、互为促进、协同发展。着力推进迪士尼主题乐园、欢乐谷二期、虹桥商务区和环淀山湖、杭州湾北岸等相关旅游项目建设。积极推进沿江、沿河、沿湖、沿海水上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建成若干游船和游艇码头,沿黄浦江两岸逐步将吴淞口至徐浦大桥打造成融万国建筑、世博园区、中西文化、上海风情于一体的“ 现代东方 建设,联动周边旅游资源,发展以人文娱乐、游乐观演、生态度假、户外运动等为主要内涵的旅游休闲产业。依托虹桥商务区国家会展中心建设,以及新国际博览中心、光大会展中心等会展设施,发展集聚规模大、国际化程度高、带动效应明显的旅游会展产业。沿用空港相关政策,依托国际邮轮组合母港和停靠港建设,发展旅游邮轮产业。依托信息技术,结合旅游服务特点,发展以旅游电子商务、虚拟旅游、旅游策划咨询为主体的旅游信息服务产业。对接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战略,依托上海制造业基地,发展邮轮、游船、游艇、房车、大型游乐设施、导览设备等旅游制造产业。
(四)融合提升都市旅游核心产品。通过制定并逐步实施市民旅游休闲计划,促进旅游消费升级,结合地方特色、文化特点、旅游资源禀赋等推动旅游产品多样化发展。重点打造融黄浦江两岸风貌和建设成果,展现人文景观、时尚创意、民俗风情、生态休闲、灯光夜景的浦江游览,推动浦江游览向苏州河、淀山湖、长江和海岛延伸,形成水陆联动、水岸一体的水上旅游。大力推进商旅文体结合,依托商业设施、文化场馆、体育场所,打造国际品牌云集、国货精品集聚的购物旅游,继承传统、文化艺术、演绎创意的文化旅游,赛事观看、户外运动的体育旅游。加快推进旅游与工业、农业融合,依托百年工业遗存、现代工厂风貌和农业园区、乡村农家乐,发展以先进制造业展示、工业文化传承为主体的 工业旅游和以农业生态观赏、农民生活体验为主体的农业旅游。积极开发红色旅游资源,依托上海社会主义建设成就、革命遗迹、名人故居、革命历史纪念馆、烈士陵园等,发展红色旅游。推进旅游与科技、教育、卫生、金融等相关行业之间的联动发展,推进科技普及、校园体验和康体健身等体验旅游。继续推进长三角旅游产品一体化,依托具有资源互补性的区域旅游产品,打造生态、山水、园林、古镇、民俗等跨区域特色旅游。
(五)加大城市形象塑造力度。制定并实施上海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形象宣传计划,明确城市形象定位,创新城市形象宣传策略,构建城市形象推广体系,积极开展城市形象推介,向世界宣传上海、推广旅游。加强海外合作,依托境外友好城市、本市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驻外办事机构和旅游海外推广机构,建立全球宣传网络。充分利用国内外主流媒体、影视作品、纪念品及网络、电信等新载体,加强对上海城市形象、主要旅游区(点)及重大节庆、赛事、会展等活动的宣传。利用重大节庆、赛事、会展等活动,构建城市形象宣传平台。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公共媒体要积极开设旅游栏目和频道,加大城市旅游宣传力度。巩固世博期间形成的城市文明成果,把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融入市民的思想观念,开展市民旅游礼仪礼貌培训,建立良好的语言环境,提高市民对外交流
能力,展示市民热情好客的新风尚,增强城市亲和力。
(六)提升旅游企业竞争力。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旅游业,参与各类旅游项目建设,实施兼并重组,开展跨区域、跨行业经营和产业链扩张,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加快推进国有旅游企业改组改制。出台政策,支持民营和中小旅游企业发展,支持旅游信息和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建设旅游总部经济园,吸引国内外商务会展、酒店集团、旅游信息、邮轮公司等著名旅游企业进驻。扶持旅行社集团化、专业化、网点化发展,推进旅行社批零体系建设。推进旅馆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精品酒店,经济型饭店,进一步加快旅馆品牌化、网络化发展。进一步推进景区(点)经营体制改革。支持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旅游商品。支持旅游企业开发具有网上信息查询、预订和支付等服务功能的电子商务平台。支持旅游企业通过采用新能源和新技术、实行合同能源管理、创建绿色饭店等途径,实现节能减排,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四、优化旅游环境
(一)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加快地方旅游法规建设,加大旅游法规宣传和执行力度。建立健全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旅游服务标准体系,积极开展旅游服务标准化示范建设和国际质量认证。完善旅游监管体系,落实监管责任,旅游、工商、公安、交通、商务、卫生、质量技监、文化、物价等
部门要加强联合执法,按照职责依法查处旅游违法经营行为,重点整治旅行社、导游人员在经营中的不诚信行为。健全投诉处理机制机构,建立由市(区县)旅游、质量技监、工商等部门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旅游企业组成的分级投诉处理体系,建立网络、电话、信件等多种投诉渠道,为旅游者维权提供快速、高效服务。加强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制定旅游从业人员诚信服务准则,建立旅行社、旅游购物店信用等级制度,开展诚信旅游活动。探索建立政府购买使用 络,完善指引、停车、换乘、自驾等服务。建立便捷有效的旅游公益服务体系,借鉴上海世博会的预约、志愿者和承载力预报等机制,建立自助旅游服务体系,完善城市公共信息标志和导向系统,建立假日旅游预报制度和旅游警示信息发布制度,公共交通、博物馆、金融服务网点、邮政服务网点等在旅游旺季应适当延长开放和服务时间。
(三)加强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按照城市运行安全管理的要求,强化旅游安全意识和安全责任制,消除安全隐患。建立健全旅游安全保障机制和旅游安全联动机制,公安、交通、卫生、安全监管、质量技监和旅游等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加强旅游交通、旅游设施、旅游餐饮等安全监督检查。严格安全标准,研究建立旅游企业的安全评估、认证制度,完善安全设施管理、告知、提示、警示、避险等制度规定。完善旅游安全信息预警发布制度,健全旅游突发事件监测、报告网络体系,推动建立旅游紧急救援资金、网络和机构。健全应急处置、紧急救助,完善和深化旅游安全保障机制,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增强应对旅游突发事件的能力。
五、加大扶持力度
(一)加大政府财税(费)支持力度。市政府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促进产业发展、城市形象宣传、旅游公益设施建设和重大旅游活动组织等。各级政府要对涉及
旅游景区(点)的道路交通、安全保障、环境卫生、供水供电、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等配套设施建设给予资金支持。市、区县财政按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的要求和财政分级应急保障机制的规定,在预算中安排处置旅游行业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保障资金。通过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外贸发展资金及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给予支持。加大对旅游企业的税费支持力度,旅行社按照营业收入缴纳的各种收费,计征基数应扣除各类代收服务费。旅游企业用于宣传促销的费用依法纳入企业经营成本。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对排放污染物达到国家标准或地方标准并已进入城市污水处理管网的旅游企业,在其缴纳污水处理费后免征排污费。对经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旅游企业,可以按照规定享受相关税收优惠。对入境参展商品,依法给予税收优惠和通关便利。配合国家相关部门研究试行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和旅客免税购物政策。
(二)完善金融服务。对本市重大旅游项目、有资源优势和市场潜力但暂时经营困难的旅游企业及为旅游企业提供配套服务的中小企业,推动银行给予优先信贷支持,积极发展旅游企业并购贷款业务。支持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采取组合担保、互动联保等方式实现融资。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上市融资并通过公开增发、定向增发等方式再融
资,支持已上市的旅游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进行并购和重组。推进金融机构丰富旅游消费信贷服务产品,发展出境游分期付款、担保及托管。进一步增强银行卡的旅游服务功能,大力推进旅游信用卡、旅行支票和旅游理财等金融服务,制定政策积极推广本市主要景区(点)售票的银行卡支付,扩大旅游业银行卡受理范围,推动旅游金融支付便利化。深化旅游保险,支持保险公司开发适合旅游企业和旅游者需要的保险工具和产品,创新承保模式。
(三)完善旅游土地资源配置。编制和调整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海洋功能区划、水域功能区划、基础设施规划、村镇规划时,要充分考虑旅游业发展需要,将旅游基础设施和重点旅游项目建设纳入规划。本市区域开发、市政项目或国家大型工程的规划编制和方案设计,要兼顾旅游功能开发和相关旅游配套设施建设。重大旅游项目新建、改建、扩建等确需调整土地、海洋规划的,可依法申请调整。土地供应及滩涂资源利用开发,要适当增加旅游业发展用地。对旅游配套的公益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用地,按照划拨方式提供。优先安排土地,用于农业旅游相关的基础设施和环境设施建设。旅游项目优先试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土地政策。对植物观赏园、农业观光园等项目用地,可按照农(林)业用地政策办理。完善口岸开放布局,优化境外游艇停泊上海的服务。
六、加强保障能力
(一)切实加强领导。成立上海市旅游发展领导小组,指导和协调旅游业发展重大政策制定、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旅游发展规划、城市形象宣传总体方案制订、重点旅游项目建设推进、旅游专项资金设立和区域旅游发展等重要工作的实施。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加强合作,各司其职,确保政策落实到位。各区县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加强市、区县两级旅游管理部门建设和人员配备,理顺职能,统筹协调本区域内的旅游发展事宜,共同推进上海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建设。
(二)加强人才建设。把促进旅游业就业纳入上海就业发展规划和职业培训计划,落实好相关扶持政策。支持院校旅游学科建设,扶持旅游文化和科研建设。强化旅游职业教育,扶持旅游职业教育集团发展。完善市、区县、企业三级旅游培训网络体系,实施旅游从业人员全程培训。重点培养、引进旅游管理、经营等方面领军人才。建立完善的职业资格评定制度,健全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制定旅游人才交流政策,培育职业经理人等旅游人才市场。改革完善导游等级制度,完善导游中介派遣和劳动报酬形成机制,建立健全导游人员社会保障体系。
(三)建立和完善旅游产业统计和评价体系。建立和完善市、区县、企业(集团)三级旅游统计体系,设立科学的 旅游统计指标系统,建设稳定的专业统计队伍,严格执行旅游统计规范。围绕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积极建立旅游业发展质量和规模效益的目标任务评价体系。同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重大旅游项目、重大旅游活动、创新旅游产品给予扶持,对为促进旅游业发展作出显著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市和区县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三篇: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
中府〔2008〕1号
火炬区管委会,各镇政府、区办事处,市属各单位:
为进一步提升我市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加快推动旅游业发展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支柱产业,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现就进一步加快我市旅游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旅游业是国际公认的朝阳产业,具有关联度高、带动性强、可持续循环利用等显著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借助人文地理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有效地提高了中山的知名度和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市旅游业正面临着新的挑战。旅游业总量偏小、资源分散、体制落后、后劲不足等问题,已经严重制约我市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我市旅游业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旅游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两个适宜”城市的环境为旅游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交通设施的改善为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国际游资的大量存在为旅游业提供了更多的融资机会。各级各部门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旅游业发展是提升我市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选择,是建设宜居城市的客观要求,进一步增强加快旅游业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勇于迎接挑战,善于抢抓机遇,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开创旅游业发展新局面。
二、明确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新一轮的思想大解放,推动新一轮旅游业的大发展。积极实施“三大改革”。改革管理体制,理顺条块关系;改革经营体制,培育经营队伍;改革产权制度,引入战略投资者。努力实现“四个转变”。从景点经营向线路经营转变;从项目开发向板块开发转变;从项目招商向规划招商转变;从产业经营向产业与资本经营相结合转变。大胆探索产业经营与资本营运相结合的旅游发展新路子,促进我市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提升我市的综合竞争力。
(二)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原则。充分发挥政府在总体规划、政策环境、市场监管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增强国有旅游资源的核心竞争力。
2.板块撬动原则。按旅游板块统一规划建设,整合、重组、优化和开发旅游资源,打造各具特色的旅游板块。
3.文化带动原则。深入挖掘旅游项目的文化底蕴,为旅游项目注入更多的文化元素,增强旅游景点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4.资本运作原则。整合和盘活旅游资源,运用资本市场,扩大旅游业融资和实现国有旅游资产的保值增值。
5.可持续发展原则。以有效保护核心旅游资源和环境为前提,实现旅游、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三)目标任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增幅高于全市服务业的增幅,到“十一五”期末,旅游业总收入占gdp的13%,努力打造2个国家5a级、5个国家4a级的旅游景区,把我市建设成为国内及东南亚的休闲度假旅游胜地,争创“中国最佳旅游城市”。
三、创新旅游业发展模式
(一)整合资源打造六大旅游板块。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布局的理念,进一步完善《中山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高标准规划建设温泉片区、南朗片区、南区片区、富华片区、长江怡景片区、古香林片区等6大旅游板块。积极整合中山温泉周边旅游资源,引入战略投资者,打造以商务会议、休闲、养生为主的复合型温泉度假地;重新规划建设南朗片区,整合翠亨村、纪念馆、中山城、翠亨宾馆、海上温泉等旅游资源,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文、历史、文化融一体的观光旅游胜地;大力开发南区各类主题旅游资源,以詹园、文笔山大风车旅游世界、华侨文化旅游区为旅游节点,打造兼具生态休闲、人文艺术和古迹文化内涵的风景旅游景区;重组盘活富华酒店等国有资源,加快丰富各类住宿、美食、购物、娱乐等现代都市旅游元素,打造以城市旅游和休闲旅游为重点的旅游景区;统筹协调长江片区内的高尔夫球会、怡景假日酒店、长江宾馆、浪漫水城、圣贤山庄等旅游资源的发展,打造高档次的休闲度假、商务会议的旅游风景区;依托古香林优越的自然和区位优势,充分挖掘生态保护文化和历史宗教文化,打造集生态休闲、会议度假和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旅游胜地。
(二)推进国有旅游资源资本运作。加大统筹策划力度,通过对国有旅游资源进行重组保值、发展增值、上市放量增值等三个步骤,进一步扩大旅游业的市场融资渠道和实现国有旅游资产的保值增值。加快对国有旅游资产进行重组,实施债权清理和债务重组计划,搞活内部经营机制,切实提高国有旅游项目的经营效益,实现重组保值;逐步将重组后的国有增值资产及已选定的未来开发项目组合成新的独立或联合总资产包,引入投资合作伙伴及其资金,开发建设首期合资合作项目并力争取得预期收益,实现发展增值;进一步在市场上融入二、三期的发展资金,加快旅游项目发展,取得更好的业绩和效益,然后按各投资项目所取得的预期更好业绩和效益,进行独立或统一包装分拆在国内、香港上市,实现放量增值。
(三)深化旅游区域合作。加强与邻近地区的旅游合作,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合作手段,共同打造区域旅游品牌和旅游精品线路。明确与港澳珠的合作定位,建成文化旅游共同区;加强与穗深的合作,建设珠三角休闲度假集聚区;发展与国际华人社区的合作,规划建设华人归国寻根优先区;深化与其他地区合作定位,建成文化旅游与商务旅游特色区。整合包装高尔夫游、温泉水疗游、华侨文化游、美食游等线路,通过中港澳珠旅游区域合作机制向国际市场推广;整合包装伟人故里游、城市风光游、特色产业游、休闲度假游等线路,拓展国内旅游市场;整合包装灯饰等特色产业游,大力发展产业文化旅游。通过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旅游市场联合营销体系,实现旅游产业的综合性开发,扩大旅游业的总体收益。
(四)拓展旅游节庆活动。不断探索和创新办节模式,继续办好菊花节、美食节、民俗旅游文化节、岭南水乡文化节、华侨文化节等大型节庆活动,努力培育新的旅游节庆品牌。充分利用孙文西路文化步行街,定期举办民俗文艺性巡游或展览,做好延长步行街到纪念堂的规划和建设。配合办好灯博会、电展会、服博会、“3·28”招商洽谈会等会展活动,拓宽旅游节庆活动渠道。
四、激发旅游业发展活力
(一)深化国有旅游企业经营机制改革。参照国际惯例及先进的管理经验,积极推进工效挂钩、提成奖励、优先配售股权等激励措施,搞活国有旅游企业经营机制,充分调动国有旅游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实现旅游企业效益最大化。大胆探索旅游景区(点)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改革,通过拍卖、招标或者协议的方式,将景区(点)的经营权依法有偿出让给有实力的旅游企业,按照统一规划进行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建设和经营。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大企业以集中规划、成片开发的形式取得旅游景区(点)经营权。
(二)完善非国有旅游企业激励机制。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有关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全面向社会资本开放旅游市场(国家明令禁止的除外),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旅游领域,不断提高旅游业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依法建立和完善旅游产业融资担保体系,鼓励和扶持重点非国有旅游项目采取项目特许权、运营权、旅游景区门票质押担保和收费权融资等方式,进一步扩大融资规模。积极采取bot、tot等融资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
(三)鼓励旅游企业提升发展水平。积极扶持本地旅游企业的发展,对进入全国百强行列的旅行社给予奖励;对新评定为四星级以上饭店、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点)、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华餐饮名店等国家定级或国家、省授予质量等级和荣誉称号的企业给予奖励;对获得市级以上荣誉称号的旅游企业员工给予奖励;对引进大型投资项目的企业和个人给予奖励;对旅行社组团在本市过夜游的,给予适当奖励。具体奖励办法由市服务办和旅游局研究制定。
(四)扶持开发特色旅游商品。鼓励开发能够体现我市历史文化、城市建设、民俗风情、特产资源等地方特色的工艺品、旅游产品和旅游纪念品。大力培育名牌旅游商品,把传统工艺与现代新技术结合起来,设计生产出一系列具有观赏性、趣味性、纪念性、实用性、便携性的旅游纪念精品,进一步拓宽旅游业发展的领域。各级政府适时启动一定的政府采购市场,优先采购特色旅游商品,扶持特色旅游商品不断发展壮大。
五、完善旅游业保障机制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发挥旅游业发展协调委员会的指挥协调作用,切实加强对旅游重点项目的指导,协调解决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旅游部门发挥好行业主管部门的牵头和第一责任人作用,及时分析旅游发展态势,积极以新建项目推动发展,以改革创新促进发展。市假日旅游协调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指导我市假日旅游,协调处理“黄金周”期间的重大交通、安全、紧急救援和旅游投诉等有关事项。
(二)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随着旅游业对经济发展贡献的不断增加,财政逐年增加对旅游业的投入。
1.服务业专项资金扶持。在市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的资金,采取贴息、奖励、补贴等形式,专项用于扶持旅游服务业的发展。重点扶持做好旅游板块的规划研究,搞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扶持旅游市场的开拓等。
2.旅游宣传专项资金扶持。加大在国家级媒体的宣传推介力度,在专项宣传经费中安排300万元,专项用于在中央电视台等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媒体对中山市进行整体形象宣传,进一步提升我市旅游推介的层次和文化内涵。
3.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专项扶持。把旅游基础设施纳入全市各项基础设施的整体规划统筹进行建设,市财政的建设资金优先保证与旅游景区(点)配套的道路、给排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规划局、建设局、旅游局负责编制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规划,市财政局统筹在每年的基建预算中确保有一定资金用于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三)规范旅游市场管理。严格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加强对旅游市场的监督管理。对旅行社、旅游星级饭店、旅游景区(点)全面实行质量标准化等级评定管理。不断完善旅游市场综合治理机制,严肃查处和打击无证无照经营、价格欺诈、毁约失信等违法违规行为,大力倡导诚信经营和诚信服务。进一步完善旅游协会的职能,强化旅游产业联盟,在客源共享、线路整合、价格协调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健全旅游安全管理。切实加强旅游安全监管,督促、检查旅游重点单位落实有关旅游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防范措施。做好旅游高峰期和重点旅游景区社会治安、交通疏导、消防监管、卫生防疫、大型游乐设备监督管理和紧急救援工作。加强对导游人员、旅游车(船)驾驶员、大型游乐设备作业人员及乘务人员的安全培训工作。
(五)大力培养旅游人才。充分发挥本地高等院校、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和旅游培训机构作用,根据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不断调整优化旅游专业,强化对旅游人才的培养和旅游从业人员的在岗培训。在全市干部培训专项资金中,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旅游人才培训。加强同境内外旅游院校和培训机构的交流与合作,重点拓展澳门旅游业人才的培训市场,把中山建设成为澳门旅游和服务业外包的重要基地。建立人才激励机制,鼓励引进国内外高层次旅游科技和管理人才。
(六)加快出台配套实施细则。旅游局负责研究《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实施细则》、《旅游服务业标准化管理的实施细则》;国资委负责研究《中山市国有旅游资源资产重组改革的实施细则》、《国有旅游资源资产经营机制改革的实施细则》;市服务办负责研究《支持开发旅游商品的实施细则》。争取通过完善配套相关措施,切实推动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中山市人民政府 二○○八年三月八日
第四篇: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
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
国发〔2009〕4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旅游业是战略性产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日趋完善。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日益增长的大众化、多样化消费需求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为充分发挥旅游业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现就加快发展旅游业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加强统筹协调,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二)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破除体制机制性障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坚持以国内旅游为重点,积极发展入境旅游,有序发展出境旅游;坚持因地制宜,突出优势,推动各地旅游业特色化发展;坚持节能环保,合理利用资源,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到2015年,旅游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国内旅游人数达33亿人次,年均增长10%;入境过夜游客人数达9000万人次,年均增长8%;出境旅游人数达8300万人次,年均增长9%。旅游消费稳步增长,城乡居民年均出游超过2次,旅游消费相当于居民消费总量的10%。经济社会效益更加明显,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提高到4.5%,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2%。每年新增旅游就业50万人。旅游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市场秩序明显好转,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力争到2020年我国旅游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基本达到世界旅游强国水平。
二、主要任务
(四)深化旅游业改革开放。放宽旅游市场准入,打破行业、地区壁垒,简化审批手续,鼓励社会资本公平参与旅游业发展,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依法投资旅游产业。推进国有旅游企业改组改制,支持民营和中小旅游企业发展,支持各类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积极引进外资旅游企业。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对外商投资旅行社开放经营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业务。支持有条件的旅游企业“走出去”。要按照统筹协调、形成合力的要求,创新体制机制,推进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支持各地开展旅游综合改革和专项改革试点,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旅游行政管理及相关部门要加快职能转变,把应当由企业、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承担的职能和机构转移出去。五年内,各级各类旅游行业协会的人员和财务关系要与旅游行政管理等部门脱钩。
(五)优化旅游消费环境。逐步建立以游客评价为主的旅游目的地评价机制。景区门票价格调整要提前半年向社会公布,所有旅游收费均应按规定向社会公示。全面落实旅游景区对老年人和学生等特殊人群门票优惠政策。增加旅游目的地与主要客源地间的航线航班、旅游列车,完善旅客列车车票的预售和异地购票办法。城市公交服务网络要逐步延伸到周边主要景区和乡村旅游点,公路服务区要拓展旅游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自驾车旅游服务体系。规范引导自发性旅游活动。博物馆、金融服务网点、邮政服务网点等在旅游旺季应适当延长开放和服务时间。各类经营场所的公用厕所要对游客开放。建立健全旅游信息服务平台,促进旅游信息资源共享。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公共媒体要积极开设旅游栏目,加大旅游公益宣传力度。
(六)倡导文明健康的旅游方式。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健康旅游、文明旅游、绿色旅游,使城乡居民在旅游活动中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景区景点、宾馆饭店和旅行社等旅游企业要通过多种形式,引导每一位旅游者自觉按照《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和《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文明出行、文明消费。旅游者要尊重自然,尊重当地文化,尊重服务者,抵制不良风气,摒弃不文明行为。出境旅游者要维护良好的对外形象,做传播中华文明的使者。
(七)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旅游道路、景区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安全以及资源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实施旅游厕所改扩建工程。加强主要景区连接交通干线的旅游公路建设。规划建设水路客运码头要充分考虑旅游业发展需求。加快推进中西部支线机场建设,完善旅游航线网络。确保景区和交通沿线通信顺畅。加强重点城市游客集散中心建设。力争通过五年努力,全国所有A级景区旅游交通基本畅通,旅游标识系统基本完善,旅游厕所基本达标,景区停车场基本满足需要。
(八)推动旅游产品多样化发展。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在妥善保护自然生态、原居环境和历史文化遗存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民族村寨、古村古镇,建设特色景观旅游村镇,规范发展“农家乐”、休闲农庄等旅游产品。依托国家级文化、自然遗产地,打造有代表性的精品景区。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引导城市周边休闲度假带建设。有序推进国家旅游度假区发展。规范发展高尔夫球场、大型主题公园等。继续发展红色旅游。
(九)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大力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工业、林业、商业、水利、地质、海洋、环保、气象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发展生态旅游、森林旅游、商务旅游、体育旅游、工业旅游、医疗健康旅游、邮轮游艇旅游。把旅游房车、邮轮游艇、景区索道、游乐设施和数字导览设施等旅游装备制造业纳入国家鼓励类产业目录,大力培育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休闲、登山、滑雪、潜水、露营、探险、高尔夫等各类户外活动用品及宾馆饭店专用产品。大力发展旅游购物,提高旅游商品、旅游纪念品在旅游消费中的比重。以大型国际展会、重要文化活动和体育赛事为平台,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特别要抓住举办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机遇,扩大旅游消费。
(十)提高旅游服务水平。以游客满意度为基准,全面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纲要》。以人性化服务为方向,提升从业人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以品牌化为导向,鼓励专业化旅游管理公司推进品牌连锁,促进旅游服务创新。以标准化为手段,健全旅游标准体系,抓紧制定并实施旅游环境卫生、旅游安全、节能环保等标准,重点保障餐饮、住宿、厕所的卫生质量。以信息化为主要途径,提高旅游服务效率。积极开展旅游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络预订和网上支付,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构建旅游数据中心、呼叫中心,全面提升旅游企业、景区和重点旅游城市的旅游信息化服务水平。
(十一)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把提升文化内涵贯穿到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和旅游业发展全过程。旅游开发建设要加强自然文化遗产保护,深挖文化内涵,普及科学知识。旅游商品要提高文化创意水平,旅游餐饮要突出文化特色,旅游经营服务要体现人文特质。要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推出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演艺、节庆等文化旅游产品。充分利用博物馆、纪念馆、体育场馆等设施,开展多种形式的文体旅游活动。集中力量塑造中国国家旅游整体形象,提升文化软实力。
(十二)推进节能环保。实施旅游节能节水减排工程。支持宾馆饭店、景区景点、乡村旅游经营户和其他旅游经营单位积极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广泛运用节能节水减排技术,实行合同能源管理,实施高效照明改造,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创建绿色环保企业。五年内将星级饭店、A级景区用水用电量降低20%。合理确定景区游客容量,严格执行旅游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土保持。倡导低碳旅游方式。
(十三)促进区域旅游协调发展。中西部和边疆民族地区要利用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东部发达地区、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要通过经济结构调整,提升旅游发展水平。有序推进香格里拉、丝绸之路、长江三峡、青藏铁路沿线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环渤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泛珠三角地区、海峡西岸、北部湾地区等区域旅游业发展,完善旅游交通、信息和服务网络。积极推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继续促进内地居民赴香港、澳门旅游。加强海峡两岸旅游交流与合作。
三、保障措施
(十四)加强规划和法制建设。制定全国旅游业发展规划。旅游基础设施和重点旅游项目建设要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和调整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海洋功能区划、基础设施规划、村镇规划要充分考虑旅游业发展需要。制定国民旅游休闲纲要。设立“中国旅游日”。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抓紧旅游综合立法,加快制定旅游市场监管、资源保护、从业规范等专项法规,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十五)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和诚信建设。落实地方政府、经营主体、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健全旅游监管体系,完善旅游质量监管机构,加强旅游服务质量监督管理和旅游投诉处理。旅游、工商、公安、商务、卫生、质检、价格等部门要加强联合执法,开展打击非法从事旅游经营活动,整治“零负团费”、虚假广告、强迫或变相强迫消费等欺诈行为,维护游客合法权益。加强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开展诚信旅游创建活动,制订旅游从业人员诚信服务准则,建立旅行社、旅游购物店信用等级制度。发挥旅游行业协会的作用,提高行业自律水平。
(十六)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建设。整合旅游教育资源,加强学科建设,优化专业设置,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提高旅游教育水平。建立和完善旅游职业资格和职称制度,健全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培育职业经理人市场。抓紧改革完善导游等级制度,提高导游人员专业素质和能力,鼓励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离退休老专家、老教师从事导游工作。实施全国旅游培训计划,加强对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和文化遗产旅游从业人员培训,五年内完成对旅游企业全部中高级管理人员和导游人员的分级分类培训。
(十七)加强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以旅游交通、旅游设施、旅游餐饮安全为重点,严格安全标准,完善安全设施,加强安全检查,落实安全责任,消除安全隐患,建立健全旅游安全保障机制。严格执行安全事故报告制度和重大责任追究制度。完善旅游安全提示预警制度,重点旅游地区要建立旅游专业气象、地质灾害、生态环境等监测和预报预警系统。防止重大突发疫情通过旅行途径扩散。推动建立旅游紧急救援体系,完善应急处置机制,健全出境游客紧急救助机制,增强应急处置能力。搞好旅游保险服务,增加保险品种,扩大投保范围,提高理赔效率。
(十八)加大政府投入。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各级财政要加大对旅游宣传推广、人才培训、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中央政府投资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重点景区、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等的基础设施建设。国家旅游发展基金重点用于国家旅游形象宣传、规划编制、人才培训、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安排中央财政促进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外贸发展基金以及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时,要对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给予支持。要把旅游促进就业纳入就业发展规划和职业培训计划,落实好相关扶持政策。完善“家电下乡”政策,支持从事“农家乐”等乡村旅游的农民批量购买家电产品和汽车摩托车。
(十九)加大金融支持。对符合旅游市场准入条件和信贷原则的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要加大多种形式的融资授信支持,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和贷款利率。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可享受中小企业贷款优惠政策。对有资源优势和市场潜力但暂时经营困难的旅游企业,金融机构要按规定积极给予信贷支持。进一步完善旅游企业融资担保等信用增强体系,加大各类信用担保机构对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的担保力度。拓宽旅游企业融资渠道,金融机构对商业性开发景区可以开办依托景区经营权和门票收入等质押贷款业务。鼓励中小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经营户以互助联保方式实现小额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企业债券和中期票据,积极鼓励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在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上市融资。鼓励消费金融公司在试点过程中积极提供旅游消费信贷服务。积极推进金融机构和旅游企业开展多种方式的业务合作,探索开发适合旅游消费需要的金融产品,增强银行卡的旅游服务功能。
(二十)完善配套政策和措施。落实宾馆饭店与一般工业企业同等的用水、用电、用气价格政策。允许旅行社参与政府采购和服务外包。旅行社按营业收入缴纳的各种收费,计征基数应扣除各类代收服务费。排放污染物达到国家标准或地方标准并已进入城市污水处理管网的旅游企业,缴纳污水处理费后,免征排污费。旅游企业用于宣传促销的费用依法纳入企业经营成本。鼓励银行卡收费对旅行社、景区售票商户参照超市和加油站档次进行计费,进一步研究适当降低对宾馆饭店的收费标准。土地供应要适当增加旅游业发展用地。积极支持利用荒地、荒坡、荒滩、垃圾场、废弃矿山、边远海岛和可以开发利用的石漠化土地等开发旅游项目。支持企事业单位利用存量房产、土地资源兴办旅游业。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提高对加快发展旅游业重要意义的认识,强化大旅游和综合性产业观念,把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加以培育、重点扶持,切实抓好本意见的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综合协调,国家旅游局会同有关部门进行业务指导并对本意见的贯彻执行情况开展督促检查。各级旅游行政管理及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加强协调配合,推动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
国务院二○○九年十二月一日
第五篇:抚州市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
抚州市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
2007-05-10 10:46:00
【浏览字号选择:大 中 小】
【打印该页】 【关闭本窗口】
一、明确目标,把旅游业培育成我市新兴支柱产业
我市旅游业发展总体目标是,树立“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观念,依托靠近南昌、毗邻福建的地理特点和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优势,抓好临川温泉、金山寺、资溪大觉山、乐安流坑、南城麻姑山、南丰军峰山等一批重点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打造以临川文化为主题,形成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休闲旅游四大品牌,将抚州建成沿海发达城市的休闲后花园,把旅游业培育成新兴支柱产业。经济目标上,在2004年的基础上,实现每年20%的速度增长。2005年,旅游接待人数1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近8.8亿元,到20l0年,旅游接待人数达3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5亿元。
二、培育龙头,形成对接互动的旅游产业框架
(一)用临川文化统领全市旅游产业,完善中心城市旅游的聚集辐射功能
抚州市区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全市旅游业发展中占居龙头地位,应当建成全市旅游经济辐射中心,带动相关产业和各县旅游业的发展。首先,要用临川文化这一“芯片”为主线,对全市旅游资源进行深度挖掘、系统整合、主题提炼、动态展示,突显我市旅游业自有的特色。在市内建设一座临川文化的展示地——集文化长廊、艺术园林、群雕、建筑、可参与的文化等景观的“临川才子园”。“临川才子园”要适应休闲旅游发展需求,突破纪念馆的传统模式,强化情感体验、参与互动功能,内容逐年更新。其次,把中心城区作为一个旅游产品来建设,作为一个旅游景区来经营,形成城市是景,景是整座城的旅游与城市发展高层次结合互动的新格局。
(二)实施重点突破,完善全市旅游产品功能区域建设
要举全市之力,把有限的力量集中投向重点地区、重点景区、重点项目上。利用重点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打造一批国家级旅游品牌,通过国家级旅游品牌的集聚扩散和功能带动作用,拉动区域内旅游产业的发展。
1、临川区以临川温泉和金山寺开发为突破口,带动文化旅游的发展
临川温泉是古代名泉,出水量大,区位优越,应该建成集洗浴康体、运动休闲、文化娱乐、农业观光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温泉旅游度假区。金山寺始建于唐,几经兴衰。在开发目标上,建成以金山寺为主体的大金山寺宗教旅游城。使大金山寺成为我市旅游的主要景区之一。
2、南丰以打造旅游城市为突破口,带动休闲旅游的发展
南丰是唐宋八大家曾巩故里,是中国傩舞之乡、中国蜜桔之乡。重点要加快军峰山、傩舞、潭湖、车么岭、罗俚石蜜桔生态园、紫霄溪漂流和曾巩公园等资源整合和开发力度,力争创评一个国家3A景区。
3、资溪以大觉山建设为突破口,带动生态旅游的发展
首先,要加大大觉山建设资金投放和开发进度,重点抓好大峡谷漂流、太空步廊及上山索道、游步道、大觉山原始生态观光等重点项目建设。做好华南虎野化放归项目的落实和实施,大力开发新月畲族村的民族风情和美食文化;其次要抓好大觉山景区内外道路交通工程建设,抓紧资茶线的项目实施,确保旅客抵达景区道路畅通,为下半年对外接待游客作好准备;其三要完善马头山森林度假山庄、狮子山度假村、法水温泉和县城内宾馆饭店等休闲区域功能建设,提高游客接待水平;准备大觉山申报国家4A级旅游区的工作,力争把资溪打造成我市旅游业的重要支撑点。
4、乐安以流坑古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突破口,带动古村旅游的发展
流坑古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前期工作已经完成。为确保申报工作顺利进行,按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条件,搞好流坑古村与民居保护,恢复流坑古貌。坚决禁止在古村中乱搭乱建,改善古村脏乱差现象。提高县城和流坑等景区点的旅游接待能力,建成2—3家三星级以上宾馆;加强景区导游队伍建设,至少培养20名具备国家颁发证书的导游员,从而整体提高导游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服务技能。
5、宜黄以重建曹山寺为突破口,带动宗教旅游的发展
佛教曹洞宗祖庭曹山寺作为宗教旅游的主脉,已由香港旭日集团捐资重建。目前,要重点抓好整体规划的创意设计,加快建设进程,完善相关配套设施,打造成亚洲最大的宗教道德教育基地和江西第一宗教旅游中心。
6、南城以塑造麻姑品牌为突破口,带动康体旅游的发展
麻姑山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东南道、释、儒三教活动中心和避暑游览、养生健身的目的地,具备建成全国养生、健体休闲、度假和中国寿文化研究、交流中心及展示世界养生文化平台的条件。为此,要完善麻姑山总体规划,加快包括环山公路、自来水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尽快完成麻姑山开发项目的设计制作;做好景区项目论证,开展麻姑山对外招商。
7、广昌以启动红色旅游工程为突破口,带动红色旅游的发展
广昌是中央苏区的“北大门”和第五次反“围剿”的主战场之一,毛泽东曾题写了《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的光辉词章,至今保留了众多的革命旧址、旧居、纪念地等遗迹。在2005年全国开展“红色旅游主题年”活动和启动红色旅游工程之机,要借势兴旅。加紧对革备遗迹进行修复,完善县城通往各景区点的交通等基础设施,与瑞金连成一个完整的苏区红色旅游线路。将广昌建成我市主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重要目的地。
(三)完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
一是加快星级宾馆建设。在3年内,全市新增三星级以上宾馆不少于15家,新增四星级宾馆2家。同时,鼓励景区居民兴办“农家乐”旅游项目。二是抓紧建设旅游餐饮服务标准体系,开展菜肴、厨艺比赛,开发特色菜谱。三是在市中心城区和重点旅游县建立和完善有一定规模的旅游购物中心,开发具有抚州特色的旅游商品,以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购物要求。四是切实扶持旅游文化娱乐业、深度开发傩舞、孟戏、采茶戏、狮子舞、宜黄戏、海盐腔等古典艺术表演项目,使之成为展示抚州旅游风貌的亮点。
(四)精心设计独具特色的精品旅游线路
按照客源地旅游市场需求,突出各地旅游资源优势和特点,重点推出几条旅游线路。即:鹰潭市龙虎山——资溪大觉山——福建武夷山生态观光健身游;南昌——临川金山寺——宜黄曹山寺的宗教朝觐游;南昌——临川——乐安的才子文化游;南昌——南城麻姑山——南丰的农业生态康体游;南昌——南丰——广昌——瑞金红色传统教育游。着力开辟市区——南城麻姑山——南丰紫霄溪漂流;市区——宜黄曹山寺、谭伦景区、石巩寺和市区——乐安流坑等一日游、二日游短线旅游线路。
(五)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
一是明确主题形象。应通过公开征集或课题招标等办法,集纳社会智慧,尽快确定。二是文化部门要加大对临川文化的研究,经常召开临川名人的国际与国内学术研讨会,持续性地扩大临川文化的影响力;组织拍摄关于王安石、陆象山、汤显祖、曾巩等临川才子代表人物的影视作品,提高临川才子之乡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三是市委宣传部、市旅游局每年都要制定旅游形象宣传计划,在省级以上新闻媒体上开展抚州旅游形象宣传,抚州日报、抚州市电视台要开设旅游专版专栏,增加旅游广告。四是办好南丰蜜桔节、广昌莲花节等节庆活动,提升本市旅游知名度。五是市旅游局要积极参加各类旅游博览会、展销会,主动在重点客源地举办旅游促销会。六是要市工商、交管、城管部门要建设一批旅游广告牌,用于形象塑造和旅游引导。
三、强化领导,营造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一)加强领导,高位推动旅游业发展
1、加强对旅游工作的领导
各级政府要关心重视旅游业的发展,经常听取旅游工作汇报,研究解决全市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重大问题;要将旅游工作列入各级政府目标考核。主要领导要亲自抓旅游,明确抓旅游就是抓综合、抓经济。要了解旅游业,掌握旅游业发展规律,增强抓旅游业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充实和强化旅游管理部门的力量,配强领导班子,东乡、崇仁、黎川、金溪四县尚未成立旅游局,要尽快成立起来,做到人员、经费、办公场所“三落实”。
2、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
从2005年起,每年市本级财政安排适量的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旅游市场开发和国际国内旅游宣传促销。各县(区)每年亦应根据本县(区)旅游市场开发宣传工作的需要,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用于旅游业的发展。
3、出台和落实扶持旅游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尽快出台《关于鼓励扶持旅游业发展优惠办法》,鼓励境内外资金以购买、租赁、承包、联营、股份合作等形式投资开发、兴办各种旅游企业和项目。所办企业和项目可享受市属权限范围内规费减免的优惠政策,认真落实好省政府对旅游企业的扶持政策。
4、大力扶持旅游骨干企业发展
市、县(区)政府可采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作法,组建旅游集团或旅游开发公司,以此为龙头牵动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鼓励市内旅游企业,组建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旅游企业集团,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二)科学编制和严格实旅游游规划
《抚州市旅游业发展规划))(2001-2020)已于2001年委托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编制完成,由于时间已过去几年,应根据形势变化及时完善。2005年底前,各县(区)政府要制定和完善本地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6年6月底前,完成各主要景区(点)建设规划,形成全市旅游业的三级规划科学体系。要坚决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强制性,坚决防止盲目开发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三)开放引资,走旅游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路子 制约我市旅游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就是投入严重不足。解决资金投入问题,抓好旅游项目招商的组织与协调。市直单位、县(区)政府要成立旅游项目协调会议制度,及时协调解决旅游项目招商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要落实县(区)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部门分工负责,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瞄准重点区域、重点企业、重点人物,提高招商的成功率。在重大招商活动中都应有旅游项目推介,力争引进有实力、有旅游开发理念的大客商、大财团来我市进行旅游开发。要创造良好的环境,政策上给予优惠,享受工业项目的同等待遇;在用地指标上进行倾斜,重大旅游项目实行用地计划单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