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华日月民族》读后书评
《中华日月民族》读后书评
说来惭愧,汤锦程先生的这篇《中华日月民族论》,我虽然读了数遍,但是,由于水平有限,还没有真正读懂,我就在这半懂不懂的情况下,开始写这篇评论文章,显然是有点草率之嫌的,当然也会出现很多谬误。但是,我想抛出一块陋砖,必定会引来美玉的。
《论中华日月民族》一书中提出的的论点,独具新意,独树一帜。文章开头问道:为什么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原始古老民族会在交通工具落后、地理封闭的情况下流传着一个具有共同文化特征的“日月创世纪”文化呢?难道说这些古老的民族曾经起源于一个古老的“根”。
文章认为:地球上的人类虽然人种、肤色、语言、文字和生活习惯都有所不同,却拥有这样一个共同的文化特征,并且这个文化特征深深地根植于各民族的血液之中。成为民族血液坐标,由于这个发现,为作者研究人类的起源提供了一个突破点。
接着,文章从《三五历记》、《五运历年记》、《山海经。西山经》、《春秋传》及《庄子》中寻找依据,从《禹贡》、《淮南子》、《孔安国》、《论衡》、《史记》、《列子。汤问》……等大量的文献中寻找蛛丝马迹。从中华民族的盘古开天地的传说开始,从女娲、伏羲、神农,黄帝等远古时代的人物入手,述说了中华民族的传承脉络,阐述了中国远古时代对日月天地的崇拜,中国日月文化的形成,世界其他国家日月文化的积淀。比较详细地论述了中国古代文与汤文化的密切联系。从中国传说的盘古开天,到欧洲的日月文化,从中国的三皇五帝传承到与古埃及、古印度、古罗马、日本、朝鲜、印第安等国家和地区日月文化一一作了详细的对比,在论证盘古与汤古氏的关系上,着墨较多,列举出四百多个汤姓衍生的氏族,还详细论述了伏羲与女娲同太阳和月亮的演化轨迹。此外,又深刻论述了中国的儒家文化与“五彩文化”的深厚渊源,揭示了中华古文化的神秘面纱,最后得出结论:中国和世界上所有民族一样,都是一个崇高尚日月的民族;世界上所有不同的民族,其实都同出一根;而汤氏有可能就是中国所有姓氏的起源。
作者还认为,在古时,人们以天为日,以地为火,以人为汤,把天、地、人、巧妙地联系到日、火、汤。为汤氏文化增添了新的内涵。
文章构思新奇,笔法独特,立意鲜明,注重论据,不失严谨,从一个崭新的角度详细地论证了世界和中华民族的传承文化。是一篇不可多得的论史钜作。
这么一篇五万多字的史论大作,没有深厚的史学功底,没有丰富的史学知识,没有大量的阅读资料,没有呕心沥血的付出精神是难以完成的。仅这一点,足证此作之珍贵。
第二篇:《规矩和爱》读后书评
《规矩和爱》读后书评
周炜平(55号周钲—父亲)
花了整整两个晚上的时间,读了孩子老师推荐的这本书,不生嘘唏。一边庆幸自己还是有很多观念相似,一边也在懊恼曾经错误的一些行为,应该更早阅读到这本书。
哈佛教育学家王涛博士不仅从学术角度,更从父亲的亲历来告诉我们,爱与规矩并不矛盾,更不对立,融合爱融合规矩,寻找平衡,树立孩子健康的人格才是教育的核心。
文中开篇就提出一个观点:学做父母,是教育孩子的前提。换句我们熟悉的话说就是“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言行直接潜移默化改变着孩子。这让我想起大儿子上一年级的时候,因为从没有做父母的经验,一直认为生活是家庭负责,学习应该是学校负责,把孩子送到学校,放学送到托学班就完了。最后的记过就是孩子完全成了学校里的头疼人物,不是恶作剧就是打架,学习成绩更是一落千丈。从这点看,确实,父母不是一种称谓,而是一种责任,需要去学习、去领悟如何才能成为合格的父母。非常庆幸的是,我们很快意识到问题,及时进行了修正,并偶然的契合和王涛博士的“不占有原则”、“情商先于智商原则”、“和孩子共同成长的原则”。
在两个孩子的过程中,我大多数时候以我的价值观和认识在践行这教育的方法,虽不知道对错,但从孩子的现在的基本性格来看,还能聊以自慰。总结起来也就如下两条:
? 和孩子做朋友,更多的了解他们的内心情感需求,而非仅仅停留于物质的满足。我花了很多时间和孩子一起生活,吃饭、睡觉、聊天、玩乐等等,让孩子能感受到爱,同时也体会到他可以和你交流,因为我更愿意和他平等交流,而非滥用父亲的权威。时至今日,我和孩子们之间仍然能坐下来聊上半天,这也许就是王老师说的爱吧。
? 树立合理的规矩。记得大儿子刚转学到合肥的时候,只有我们爷俩过来,我和他一起探讨了规矩的重要性,并引导他,帮助他一起制定了一天的作息时间表和一周的时间安排。因为是一起制定的规矩,并在过程中被我和孩子妈妈严格的要求执行,至今,这一时间表让然是孩子们的生活指导,甚至慢慢内化到孩子的习惯当中。规矩和爱,从来就不冲突。
在成人的世界,自由和节制并不矛盾,追求自由需要对自身的节制,节制也并不妨碍自由。孩子总有长大的一天,在鼓励天性的同时要求自我约束也是可以平衡的。知易行难,很多道理到落实的时候总有诸多困难,谁也不能保证一定得以全部贯彻。同时,孩子作为一个具有鲜活生命的个体,有其独立的性格和灵魂,并不是同样的教育方法就能得到同样的结果,一切都会有变数,作为父母,唯一要做的就是不断学习,不断审视自身,不断修正教育方式,且行且进步!
感谢孩子给我们的幸福感!
第三篇:《会玩,才有翅膀》读后书评
《会玩,才有翅膀》读后书评
在最近的两个星期里,读完之后脑海里总闪现出—美丽的河边,诱人的桃园,一群机灵可爱的孩子,伴随着浓浓的田园风情。调皮可爱的孩子们在拔鸡毛,走红毯的学生们,别出心裁的小蚊子老师,这些场景正是我向往的,在这里学生没有对老师的恐惧,充满着快乐,在这里老师没有烦恼,有的是惊喜,这一切使我充满对我们当前的农村教育充满希望。
这本书主要写了小诸葛班的三个调皮孩子偷偷溜进桃园,几乎拔光了一只白公鸡的毛。王桃园爷爷追到学校里,把这事告诉了小蚊子老师和校长。小蚊子老师的惩罚方式与众不同。之后她居然要求小诸葛班的孩子们继续调皮,这可苦了严肃的王校长,就在他伤透脑筋的时候,教育局的一位老师来了。那位老师竟告诉孩子们调皮不扣分,但是要调皮得有智慧。金秋时节,孩子们用自制的乡村乐器让城里的观众落下了感动的眼泪;他们一起救下的那只大雁……
《会玩,才有翅膀》用具有临沂地方特色的语言写出了我们身边的教育故事,写出了农村小学孩子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写出了小蚊子老师不一样的教育智慧。这本书告诉我们:教育应该尊重孩子的童真童趣,调皮是孩子们这个阶段的特点,我们不能抹杀孩子的天性,也不能压制孩子的童真。虽然小说中的白沙湾并不发达,但是仍然可以享受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可以调皮,但要有智慧的调皮,孩子们在玩中成长,在玩中实现自己的理想。让所有身在农村小学的老师们看到了农村教育的希望和自信,任何地方都可以释放教育智慧的光芒。
第四篇:关于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心得体会范本
当唐朝造就了空前盛世的繁荣时,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当中国遭遇西方侵略时,我的心情无比低落;当武昌响起第一声炮火,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感到无比的期待。写写帮文库网为大家提供“关于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心得体会范本”,欢迎阅读。
关于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心得体会范本【一】
我很喜欢读书,我的成长离不开书。我读过许多书,有《三国演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呼兰河传》……让我读后深有感触的就是那本中华上下五千年。
这本书里讲了许多古代人们的故事,个个都让我看得目不转
睛,有鸿门宴,大禹治水,姜太公钓鱼……我还记得里面有一个故事讲了一个君主要攻打另一个君主,可是时机不够成熟所以一向在等,一向等到时机成熟时才一口气把另一个君主给打败。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一个人只要有不败的信念和坚强的意志,那个人就不会失败。还有一个故事那故事讲的是有一个君王为自我的民众做了许许多多的好事,在一次帮民众尝药草的时候尝到了毒药不辛身亡。我读完这个故事我明白了人不能只为自我要为他人着想。
我会再一次的去读这本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样我就能有更多感触。
关于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心得体会范本【二】
我们的时代碧空万里,云淡风轻,楼房高耸入云,天蓝与地绿交相辉映。我赞叹,我疑惑,今天的美好从何而来?古代先祖如何开辟这片广袤无垠的华夏大地?灿烂的中华文明又何时铸成?带着许许多多的问题,我翻开了《中华上下五千年》一书。在那么一瞬间,一股轻柔的风把我吹回了过去……
睁开双眼,华丽的文字汇成虚无缥缈的宇宙。突然间,巨人劈开混沌的世界,将世间第一缕曙光布满大地。他的肉体化作山川湖海……巨人盘古,谱写了五千年历史的第一个传奇乐章。
眼前一阵风沙袭来。在这弹指之间,我便与奴隶社会——夏商周时期擦肩而过,来到“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的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战事连绵,干戈不息,百姓流离失所,战地尸横遍野。然而勃勃野心的秦王嬴政用强大的军力,结束了战乱,完成统一大业。放眼望去,秦朝的锦绣河山,令我发自内心地赞叹……跨越三国两晋南北朝,奔至隋朝。我赞美隋文帝的励精图治,唾弃隋炀帝的奢侈无度。在为盛唐气象骄傲自豪的同时,我也替安史之乱愁眉锁眼。漫长的两宋,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在欣赏成吉思汗的一腔热血和岳飞的爱国情怀后,我与行行文字为元明清走向衰落而深深悲叹!“与其咒骂黑暗,不如燃起一支明烛”,后清的腐败无能,燃起了人民内心的怒火。看,熊熊的爱国之火燃烧起来了!它撕破百重帝国封锁,迎来了最终的光明——中华民国的诞生!畅读到这里,已经到了书的尽头。我游览完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景观,回味无穷……我思,我想:书的下一篇章,必由现在的我们来谱写,我们必让新一章的中华历史更加灿烂辉煌!
赞美中华!赞叹中华五千年豪杰英雄!“朗朗乾坤,堂堂中华;高龄五千岁,繁衍百亿人”,在这条浩瀚的历史星河中,我认识了代代英雄:“挥剑诀浮云,诸侯尽西来”的秦王嬴政,“为国平蛮统大兵,心存正道合神明”的军师诸葛亮,“凛凛浩然气,天地一肩挑”的抗金英雄岳飞……
赞美中华!赞扬人民的爱国意志!是谁,默默无闻地用汗水铸就万里长城?是谁,在大泽乡为得到解放揭竿而起?是谁,在虎门高悬彩旗引水销烟?是谁,将平凡一生交付给残酷的战场?我掩卷沉思……噢,是人民!是人民的意志!他们用意志作为长矛,把意志化为战衣,让意志成为心中永恒的太阳。正是这种坚定的爱国意志,使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进,创造中华上下五千年的锦绣华章!
赞美中华!赞颂这段满是坎坷却又灿烂辉煌的五千年历史!
“传华夏文化,通古今未来”,让我们一同品读经典,弘扬传统文化,让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让英雄的精神永垂不朽!让中华的文明永绽光芒!
关于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心得体会范本【三】
当我读完了《中华上下五千年》这一册书以后,书中的那些精彩情节至今仍深刻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使我百读不厌。
这本书讲述的是从四千多年前传说中的黄帝尧舜、禹时期一直到公园1796一1805白莲教大起义这些悠久历史中的大事件,以及一位位英雄人物发生的英雄故事。其中,在我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公园前208年的赤壁之战了。孙权和刘备为了让自己的百姓们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率领军队和曹操苦战。最后经过无数的牺牲才取得了胜利。其实我也有这样的经历,有一次,我爸爸带着我去杭州市青少年发展中心进行一场乒乓球比赛,到了那里我信心满满觉得我可拿到一个名次,可是第一场我就被ont了。但我并没有退缩,一直努力在拼搏,因此我没有被“剔光头”以2:1输给了一位省队的队员,无缘前8名。虽然我输了,但是我觉得虽败犹荣起码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拼搏过。我也后悔我前面说了大话,俗话说的好“关羽失荆州一骄兵必败。”我和曹操一样因为轻敌才在赤壁之战上失败了,我会吸取教训,改正缺点继续努力争取取得更好成绩!
还有我最崇拜的是林则徐,就说虎门销烟吧!公元1839年3月,林则徐来到了广州,那些外国烟贩和勾结他们洋行的商人,起初并没有把他放在心上,因为他们觉得清朝的官员大臣都很贪财,只要有钱没有什么办不到摆不平的事,可是林则徐恰恰不是那种和他们同流合污的那种人。
英商企图拿大量的金钱贿赂林则徐,可万万没有想到不仅没有成功,还被林则徐大骂了一顿。英商心想“难到是我小看中国人了,既然还有这种不贪财的清官。”林则徐也不是什么等闲之辈,他不仅不帮英商还立刻发布了禁烟令,并在虎门历时23天销毁了鸦片19187箱和2119袋,总重量达到2376254斤。林则徐的这一举动轰动全国,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而我们做为一个五年级的小学生,我们应该好好学习文化知识,争取做一个像林则徐一样能为国争光对祖国有用的人才,让祖国成为在全世界上有轰动力的世界大国。
从这些过往的历史中我看到了中华民族发展的脉博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我为我是一个中国人而骄傲,为我是炎黄子孙而自豪!
关于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心得体会范本【四】
妈妈曾经教我一首关于历史的朝代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最近,我看完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终于详细的了解到了中国从古至今的伟大的历史!
从盘古开天地到尧舜让位,从大禹治水到武王伐纣,从齐桓公九合诸侯到卧薪尝胆的勾践,我感觉中国的历史是那样的博大精深,奥妙无穷!
《中华上下五千年》里面讲述了很多的名人名事,有总所周知的,也有鲜为人知的。比如孔子周游列国,比如孟母三迁,比如商鞅变法,比如一代名医扁鹊,比如蔺相如完璧归赵,比如毛遂自荐,比如荆轲刺秦王,比如秦始皇统一中国,比如张骞通西域,比如司马迁写《史记》,比如刘备三顾茅庐等等。
从古代史到近代史,从近代史到现代史,我们可以知道我国5000余年的优秀发展史。如果把历史比作一条河,那么,这些曲折动人的故事便是这长河中泛起的朵朵浪花,他们有的慷慨激昂,有的知识渊博,有的激烈悲壮,有的礼贤下士,这本书开阔了我的知识面,积累了我的历史观,百利而无一害,让我们一起来读书吧!
关于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心得体会范本【五】
世界的历史文卷中,中华民族必定被其列于首位。只要对历史略知皮毛的人都会知道,中国拥有着长达五千年历史文化,二十余个朝代。他们所代表的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形象、尊严与威严!各朝各代的文化教育,各国各军的你征我伐,都成为了人们眼中的主要旋律。可以说在所有人的眼中都只有传奇战事、诸侯形式与琴棋书画、兵书诗词,其余的东西完全被忽视与人们的视野之外。而更重要是人们因此对问题思考的多样性、深度也都受到了更大的限制,使自己的生活、处事都面临着不尽的麻烦。
当我重展书卷,再次回顾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之时,我顿时恍然大悟,“中国的历史所有的不仅仅只有军、政、文、词,更有各大战事共同的战略重点——策划。”
当炎黄两帝分立两邦之时起,这个世界上就有了“战争”。不论是为了实现民族统一、全国统一,还是为了一雪丧权辱国之耻,甚至是老百姓推翻腐败政府,无不使用这种血肉横飞、残忍无情的行为。可以说,从夏朝建立以来,战争已成了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侵略扩张、解决问题的一种必要方式。但最重要的,却不是战争的胜负成败,而是战前的策划与过程。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这一时期的中国,百家争鸣,群雄争霸。战争年代就此来临,大国吞小国,小国寻谋士,谋士拜大国。这已经成为了春秋战国千古不变的定律。在这个国际性食物链中,最弱小的一环——谋士,却是最关键的一节。
不论是傲慢强大的秦、晋、楚、宋、齐,还是后起之秀的魏、韩、赵、燕。都因谋臣为其效力,而日渐壮大。越国大夫范蠡。当越王勾践要先发制吴时,范蠡竭力劝阻。可勾践不听,才招致大败。而勾践被吴王围困之时,范蠡定计使勾践得救,并同勾践卧薪尝胆,深谋二十余载,最终灭吴,越王才得以称霸。后又有兵家孙膑向田忌献赛马之策,与国王和诸公子赌以千金。结果三战两胜。由此而得重用,率齐军威慑天下。随后还有西汉的曲逆侯陈平,曾经是策士,“起为策士,辅成帝国”。三国时期的一代圣贤——卧龙诸葛亮,与刘备共商天下大事,定以三分天下之良策。后来的“空城计”、“七擒六纵”、“智夺瓦口隘”、“智取定军山”等,都是策划高手的杰作。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如同郭隗也是一个策士,他引用千金市骨这个典故,为燕王献计“厚币而招贤”。燕王依其言,在易水之旁,筑起高台,积黄金于台上,以奉四方贤士,号为“招贤台”。后人因此用“千金市骨”来比喻求才若渴。秦攻赵,赵派平原军从门下选二十随从赴楚求援,但选来选去差一人,此时有一个叫毛遂之人以囊锥为喻,说如让自己处于囊中,早已脱颖而出,等不到今天。果然,在楚国谈判时,毛遂威言而加,才华毕露,“致楚王立定合从之约”。还有一位最年轻的策士,“十二拜上卿”的甘罗,小小年纪出使赵国,赵王嘲笑他,他则说:“秦王用人,各因其任。年长者任以大事,年幼者任以小事,臣年最幼,故为使于赵耳。”
至今为止,各种谋士以各种方式把自己的名字载入史册。古人因此而云:“术谋之人,以思谟为度,故能成策略之齐。”
当我合书而思时,仿佛感受到了一种恐怖的力量。中华历史拥有的不是简简单单的一面或者是几面,而是多样性的。很多方面的问题我们都没有去关注过,因而也很少获得更大的收益。事实上,人们很少注意到中国历史的各个方面。这致使我们对过去历史学习的方方面面难以扩大、深入。而不光是历史,就连我们现在生活的各方各面,我们也未能看透,更导致了许多机会从我们的眼前溜过。因而,对于过去与现在乃至将来,我们所该考虑的事情与问题,不能仅仅是单一的一面,而必须是多样性的,要有更深入、广阔的见解才能得到更大的收获。
第五篇:日月光华,旦复旦兮,耀我复旦,耀我中华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耀我复旦,耀我中华
——浅谈复旦百年历史与精神传承
内容摘要:复旦大学自1905年创校至今已逾百年历史。在这样的历史沃土上扎根发芽的复旦精神不仅在过去的岁月中熠熠生辉,亦将在代代复旦人的心中一脉相承,绵延无限。本文捕捉一些重要的时间节点,探讨1905年至今各历史时期复旦大学在历史潮流中的抉择与突破,从大视野、大格局看历史变迁中的复旦精神,看复旦影响参与的近代历史。关键词:复旦大学、历史、精神传承
“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1
一首《卿云歌》从上古传唱至今,复旦大学也从1905走到了今天,栉风沐雨,百年坚守。
恰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段历史也会培育一种精神。复旦见证了中国近代百余年的历史,屈辱、反抗、战乱、解放,这些回忆沉睡在复旦的一砖一瓦里,沉睡在代代复旦人的梦里。只需一声轻轻的呼号,便能唤醒整整一个世纪的热情与赤诚——而这,大抵就是复旦的精神,大学的精神。“大学不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更是一种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说,大学的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具有超过物质存在的历史价值。”2巴比伦的繁华已然化为废墟,古罗马的鼎沸已然归于沉寂。物质的创举在无数风霜雨雪中湮没在历史的长河,而在历史激荡中孕育的精神却永垂不朽。
(一)1905——兴学救国,复旦脱颖于震旦而诞生
1905年,孙中山组织成立同盟会,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中国第一条自建铁路——京张铁路开工;同年,日俄在中国领土上为争夺势力而互相厮杀,民主革命者邹容离出狱70余日,死于狱中,年仅20岁。这一年,中国还笼罩在鸦片战争的阴影里,救亡的星火还驱不散丧权辱国的阴霾。而此时的复旦,也只如浩浩荡荡历史潮流中不起眼的一叶扁舟。她渺小、低微,却寄寓着国人兴学救国的无限期望。风起于青萍之末,盛怒于土囊之口,伟大的思潮或许就从这样的低微处缘发。
“公元1905年,复旦诞生在长江入海口一所破旧的庭院里。它是中国第一所由国人通过民间集资、自主创办的高等学校,8间讲堂,160名学生,这就是她的起点。”3一所草根民办大学,似乎是复旦创校之初的定义。然而复旦公学创立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复旦公学由大教育家马相伯先生一手创立,而在此前,马相伯先生已然投资创立过震旦学院。“1905年,法国教会中的帝国主义势力, 企图改变震旦的目标, 强迫马相伯离校“养病”。爱国学生们愤然从校门上取下校牌,集体离开校舍,拥戴马老,准备在吴淞复校。”4法国传教士南从周被委派为震旦大学教务长,改弦更张,妄图控制震旦学院。这是一个如今整 1《卿云歌》相传是舜禅位于禹时,同群臣互贺的唱和之作。
2顾秉林, 刘志鹏, 杜玉波,等.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J].科学中国人, 2004,(3):9-11。
3《复旦百年:精神与历史》,王生洪于复旦建校百年校庆的演讲。4《马相伯点燃复旦星火》杜作润 日安坐教室,抱怨作业几何的我们无法想象的时代。这些“欺压”,如同潜藏在华袍下贪婪的大口,带着冠冕堂皇又不堪一击的帽子招摇过市。丧权辱国,是砸在所有“醒来的人”内心的一把大锤,值得庆幸的是,它让人痛苦悲愤,亦让人清明振奋。
丘吉尔说,大学不应满足于培训技术,大学更应致力于锻造人格。百余年前,这批敢于“怒”拆校牌,集体离校的大学生,这批在阴谋面前挺身而出、满腔热血的青年人便是真正有灵魂血肉、精神人格的大学生。而这与作为复旦大学迎降者的马相伯先生不无干系。马老言其创校目标:“俾吾国有志之士,得以研究泰西高尚诸学术, 由浅入深, 行远自迩, 内之以修立国民之资格, 外之以裁成有用之人才。”有兴学只为唤醒中国的马老,有独立爱国的第一代学生,复旦公学在其诞生之初便兼具了草根大学的坚强韧性以及独立不屈的爱国精神。
(二)1919——启蒙救亡,复旦在上海首先敲响五四钟声
1919,中国近代史上浓墨重彩得一笔。鸦片战争以来,丧权辱国接踵而至。此时的中国,已经压抑了太久、屈辱了太久。“1919年初巴黎和会召开,上海各界曾对此抱有很大希望,认为中国可以乘此‘强权消灭、公理大伸之日’,‘挽百十年国际上之失败’,‘与英美法并驾齐驱’。”5中国等待沉寂了那么久,人们隐忍的情绪似乎终于找到一个突破口,宣泄而出的是亢奋、激动,是对未来强国发展美好的向往。然后消息传来——巴黎和会失败了。
然而面对这样的巨大不公,北洋政府竟屈从于帝国主义的压力,准备在合约上签字。这难以想象的心理落差,被欺侮的悲痛屈辱,足以激起群愤。
在上海,复旦大学最先敲响了五四运动的钟声。五月五日夜,复旦学生收到民国日报主编邵力子先生电话,得知北京学生壮烈举动。五月六日清晨,全体学生开会决议联合上海各校积极响应参与五四运动。同日,发送电文:“„„山东问题外交失败,噩耗传来,举国震骇!吾民当戮力同心,为政府后援,力争至最后之一日而后已„„若政府弁髦民意,滥肆权威,则吾人为保全全国青年神圣计,义不独生,誓当前仆后继以昭正义„„”6 戮力同心、争至最后,义不独生、昭明正义!至若政府不公,我辈也当前仆后继!多么热血而大义的呼号,仅仅是怀着一种巨大的悲愤以及爱国的热情,这样由心底流出的呐喊本身就带着激动人心的魅力。当年该事件的参与者回忆说,“会长何葆仁站上凳子讲话„„一等天亮就去各大学和规模较大的中学联络,采取一致行动。”在这个时刻、这个氛围中,似乎有着某种热情、某种精神推动着复旦学子们向前,融入这股历史潮流、引领这股时代风向。
我想这样的热情、这样的精神,便是复旦从1905至1919十余年日积月累孕育而来的公德精神、民主精神。
梁启超在《新民说》中认为“吾中国道德之发达,不可谓不早”,然而“偏于私德,而公德阙如。”因此,“人虽多,曾不能为群之利,而反为群之害。”这恰与复旦学子在五四运动中所表现出的精神气质相反。李泽厚在《中国近代史论》中称“五四”以前的洋务、变法、革命最多也只是运动群众去实现反帝反封建的 5《五四运动在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6电文内容节选自《五四运动在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目的,人民仍只不过“希冀圣君贤相之施行仁政”而“五四”则正是“多数国民之运动”。而在唤起这多数国民之觉悟的运动中,复旦学子功不可没。罢课、游行,又与上海学界联络,最终促成了上海六三大罢市。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7今谈爱国,不少年轻人恐会觉得飘虚,因这上上一代的国恨国辱并不能让他们感同身受。“遥远”的过去似乎蒙了层纱,似乎仅仅是活在祖辈的回忆里,而与自己无甚干系。而大学之道,复旦所坚守传承的精神,便是让那些在黑暗困厄的土壤里萌发的思想即使经过时间的洗礼,仍能在人们的心中扎根发芽。
(三)1937——星火不绝,抗日战争时期迁往重庆北碚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复旦师生开始了内迁之行。从九江、武汉、宜昌三地辗转一年,风尘仆仆,终于来到了战时首都重庆落户。
一年时光,写下来不过寥寥几行;几经波折,看上去不过地名几个。然而,个中艰辛确实无法想象。那些人,有的不过是与我年龄相仿的青年,远离故土与父母辗转千里求学,有的却是已白发苍苍的老教授,不畏路途艰辛,只为给复旦、给中国留下一粒文化的火种。
然而,磨难还远远没有结束。复旦在北碚复课的八年,复旦师生仍然面临着战乱带来的物资匮乏。最常吃的小菜胡豆人均也不过几粒,米饭里混杂着石子、沙子甚至老鼠屎。8而——1940年5月27日,日军对重庆进行大规模轰炸,时任复旦大学教务长的孙寒冰教授与6名师生不幸遇难。悠悠苍天,此悲何及!这样血淋淋的生死所带来的悲痛无法可想。昨天尚且一起学习探讨的老师同学,竟再无法相见!
然而,在恶劣危险的环境中、失去师友的痛苦下,复旦人却从未被打倒,在潜心学术的同时,更不忘祖国。此间的八年,陈望道教授取华夏之意,将北碚下坝更名为夏坝,复旦剧社的学生亦经常到夏坝和北碚的场镇上演出抗战题材的街头剧。此外,复旦还培养3000多名毕业生,增设多个院系研究室,在多个领域取得长足的发展。9
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大气节呢?在这四处战乱、人心惶惶之际,复旦选择沉下心来,选择星火不绝。正是这样草根出生的复旦,真如同那烧不尽的野草一般,带着一股难以想象的韧性,在这八年抗战中不屈不挠,从未放弃。
现如今,北碚复旦登辉堂右后侧还埋葬着逝去的孙寒冰先生。我相信,北碚的这八年是代代复旦人永不会遗忘的历史。它给我们的创口有多深,给我们的记忆就有多深。而这样一脉相承的记忆中蕴含着那个已逝去的时代的精神和灵魂。
(四)2015——继往开来,复旦精神一脉相承、绵延无限
时光是永不停歇的巨轮,那车辙拓开万里波涛,一往直前。1905-2015,春夏秋冬、寒来暑往,十年复十年,建校至今,百余年光阴恍如梦里。那些历史的碎片,有些正静卧在校史馆的玻璃橱中,有些便随着炮火湮没在了时光的余烬里。然而总有一些参与者、见证者将记忆口耳相转,将血肉砌在复旦砖瓦上,使精神一脉相承、绵延无限。
复旦的历史远非一帆风顺,恰与此相反,它千疮百孔、满目疮痍。它经历过最深重的国仇家恨、最屈辱的流离失所以及最悲绝的师友离别。然而,即使是在最困顿的时候,它也如同在大漠荒野、了无人烟处挣扎出的一蓬野草,土地或许破碎 7出自《礼记》中的《大学》
8重庆日报第十期:“复旦大学曾西迁重庆北碚学子们以读书声对抗轰炸声” 9同上 干涸,天空或许黄沙弥漫,它仍然孜孜不倦,怀着要生成一棵顶天立地的大树的企望,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
100年前,在复旦建校十周年之际,李登辉校长提出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十字校训。直至百年后的今天,在梧桐拱环的光华大道上,校训墙仍然静静地伫立,目送着从破晓至黄昏无数来来往往的复旦学子。博学笃志、切问近思,复旦先贤们不仅传承下“中国之兴衰,人皆有担当”的大义,于学术上,亦早有勉励学生们抱一守终,脚踏实地地求学进取。如此之敢为天下先的爱国精神、道一以贯之的学术态度、百折不言弃的执着韧性便是这一百一十年来,复旦历尽沧海复桑田,从最初讲堂八间到如今学子万人所秉承的历史和精神。
2005年,复旦大学百年校庆上,时任复旦大学校长的王生洪先生发表了百年校庆演讲,他说“百年基业, 来之不易。一切财富对于后人, 向来不仅是赠予, 而且也是使命。复旦正站在世纪的门槛上, 这既是第一个百年的终点, 也是第二个百年的起点。”
“——一切财富对于后人,向来不仅是赠予,而且也是使命。”复旦已有千万先行人、已逝者用鲜血和英魂为作为后来者的我们指引一条光辉的道路。但这样的指引绝不仅仅是赠予,它更是一种使命,一种继往开来,让复旦历史一脉相承、绵延无限的使命。
历代复旦人,不能只做复旦历史的品味者、回忆者,更要做复旦历史的开拓者、创新者。
“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卿云歌》的唱和还将继续流传,复旦大学也还将走过许许多多的百年。
在这已过的百年里,有屈辱、有反抗、有战乱、有解放。这些回忆从未随着时间的逝去而褪去它原本的色彩。这些回忆滋养了复旦的精神,它融入了复旦的一砖一瓦,融入了代代复旦人的血脉里。
而只需一声轻轻的呼号,便能唤醒整整一个世纪的热情与赤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