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简答题范围
《人力资源管理概论》期末复习题
一、试题类型:
1、判断题(每题1分,共计10分)
2、单选题(每题1分,共计10分)
3、多选题(每题2分,共计10分)
4、简答题(每题4分,共计20分)
5、案例分析题(每问10分,共计40分)
6、设计题(本题10分)
二、简答题复习范围
1、如何理解人力资源的性质与作用?P15-202、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是什么?P453、人力资源管理各职能活动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P514、内部环境是如何影响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P1295、工作分析的意义与作用是什么?P1786、工作说明书内容主要是由那些部分组成?P1987、如何理解人力资源规划的作用与意义?P2218、怎样实现人力资源的供需平衡?P2399、试分析影响员工招聘活动的因素有哪些?P25410、试比较两种员工招聘渠道的利弊。P25811、试分析招聘工作的流程。P257+课上讲解(招聘程序一般包括五步:
1、确定招聘计划与策略;
2、发布招聘信息;
3、招聘测试与筛选;
4、录用决策;
5、招聘活动评估。)
12、如何理解培训与开发的意义?p29313、培训与开发的实施程序是怎样进行的?p29814、如何进行培训需求分析?p29915、绩效与绩效特点是什么?P32516、绩效管理的意义是什么?p32717、怎样进行有效的绩效反馈?P34618、简述绩效管理的实施过程。P33219、报酬与薪酬是一回事,你的观点是什么?p36720、薪酬管理应遵循哪些原则?P37021、薪酬管理应考虑哪些影响因素?p3722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你对人力资源管理有了怎样的认识?
三、案例分析与设计
1、招聘工作与招聘程序
2、培训工作与培训计划书
3、绩效管理工作与方案设计
4、薪酬管理工作与方案设计
第二篇:管理学考试范围(答案)-简答题
管理学考试范围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简答题要求问什么,就回答什么,只答要点,不须展开论述,要求先回答关键名词的定义。1.在组织的成长过程中要经历哪些阶段?
组织是人们进行合作活动的必要条件,在管理学中组织是一种按照一定目的和程序而组成的一种权责角色结构。
在组织的成长过程中要经历4个主要阶段:创业阶段、集体化阶段、规范化阶段和精细阶段。
2.什么是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它们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
正式沟通是企业组织所设计和规范的沟通,以正式的职位关系为基础,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沟通。
非正式沟通是指通过非正式沟通渠道建立起来的联系。
正式沟通的优点有:传递信息的速度最快、解决简单问题的时效最高、集中化程度高、信息传递和解决问题的速度较快、解决问题的精度高、所有成员是平等的、各个沟通者之间全面开放、组织内士气高昂,合作气氛浓厚,个体有主动性„„
非正式沟通的优点有:沟通形式灵活,直接明了,速度快,省略许多烦琐的程序,容易及时了解到正式沟通难以提供的信息,真实地反映员工的思想、态度和动机;能够建立团体中良好的人际关系,对管理决策起到重要的作用。
3.什么是标杆管理,有什么作用?
标杆管理又称基准管理,是指一个组织瞄准一个比其绩效更高的组织进行比较,以便取得更好的绩效,不断超越自己,超越标杆,追求卓越,组织创新和流程再造的过程。
标杆管理的主要作用如下:1)通过竞争对手的标杆分析,有助于确定和比较竞争对手经营战略的组织要素。2)通过对行业内外一流企业的标杆分析,可以从任何行业中的最佳企业、公司那里得到有价值的情报,用于改进本企业的内部经营,建立起相应的赶超目标。3)通过跨行业的技术性的标杆分析,有助于技术和工艺方面的跨行业渗透。4.非确定型决策常用的决策准则有哪些?它们的含义是什么?
非确定型决策,是指在决策过程中提出各种备选方案,每个方案可能带来的后果并不明确,或者后果可以估计但每一结果发生的概率无法明显测算,在这样条件下,决策就是非确定型的决策。这类决策是人们对市场需求和技术技能等影响因素未来的变化规律认识不足,而增大了决策的不确定性程度。
在非确定决策中常用的决策准则有乐观准则、悲观准则、折中准则及最大后悔值最小化准则。
1)乐观准则。它也称“大中取大”决策法。持这种准则的决策者会关注各方案在未来最有利的状态下的收益值,选择其中收益最大的方案作为最优方案。
2)悲观准则。它也称“小中取大”决策法。悲观的决策者会关注各方案在最差状态下所带来的收益,选择其中收益最大的方案作为最优方案,这实际上是一种风险最小的方案。
3)折中准则。决策时不应把未来想象得过于乐观或过于悲观,而应接受最好和最差的状态均有出现的可能。
4)最大后悔值最小化准则。在决策中存在机会损失,当你选择了一种方案时,实际上放弃了其他方案可能增加的收益。对每个未来状态来说,存在一个收益最大的最优方案,而其他方案与这个最优方案收益的差值,就构成了决策的“后悔值”。最大后悔值最小化准则,就是选择最大后悔值最小的方案。
5.计划工作的原理有哪些?
计划工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计划工作是指制订计划、执行计划和检查计划执行情况3各紧密衔接的工作过程。狭义的计划工作则是指制订计划,也就是说,根据实际情况,通过科学预测,权衡客观的需要和主观的可能,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途径。
计划工作的主要原理有:①限定因素原理②许诺原理③灵活性原理④改变航道原理
6.什么是目标管理?
目标是目的或宗旨的具体化,是一个组织奋力争取达到的所下午的未来状况。具体地讲,目标是根据企业宗旨而提出的 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所达到的预期成果。
目标管理是以重视成果的管理思想为基础,由成果的生产者,包括主管人员及下属共同参与制定一定时间内每个人(包括上级和下级)必须达成的各项工作目标,明确相应的责任和职权,每个人朝着这些目标,自觉工作、自我控制,并定期进行考核评价,实行反馈,管理人员以有效实现预定目标为中心进行管理的一种体制和方法。
7.什么是SWOT分析?简述SWOT分析的步骤。
SWOT分析就是把组织内外环境所形成的机会(Opportunities)、风险与威胁(Threats)、优势(Strengths)和劣势(Weaknesses)4个方面的情况,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以寻找制定适合本组织实际情况的经营战略和策略。通过SWOT分析,可以帮助企业把资源和行动聚集在自己的强项和有最多机会的地方。
SWOT分析包括两个步骤:第一、分析环境因素;第二、通过SWOT矩阵制定对策。
即首先运用各种调查研究方法,分析出组织所处的各种环境因素,即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能力因素。再将调查得出的各种因素根据轻重缓急或影响程度等排序方式,构造SWOT矩阵。在此过程中,将那些对组织发展有直接的、重要的、大量的、迫切的和久远的影响因素优先排列出来,而将那些间接的、次要的、少许的、不急的和短暂的影响因素排列在后面。
8.组织结构的类型有哪几种?
组织结构就是表现组织各部分排列顺序、空间位置、聚集状态、联系方式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一种模式,它是执行管理和经营任务的体制。
组织结构类型主要有:直线型、职能型、直线参谋型、直线职能参谋型、事业部制、矩阵型、多维立体矩阵型和网络型。现实中的组织结构多数是 类型的综合。
9.领导者的作用有哪些?
为实现组织目标,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控制和委派职责等工作而去指挥或引导下属的人,称为领导者。
领导者要发挥指挥、协调和激励的作用。领导影响力在领导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职权影响力和非职权影响力是构成领导影响力的两大基础。
10.简述如何对人员行为进行控制。
管理控制是指管理者要对员工的活动进行监督,判定组织是否正朝着既定的目标健康地向前发展,并在必要时及时采取矫正措施。
管理是通过他人的努力来达到目标。在管理的客体中人占有最为重要的地位。人员的行为是组织目标得以实现的保障,人员行为控制并不是限制人员的行为,而是希望员工能按照组织所期望的方式去工作。增大员工按照所期望的方式去工作的可能性的方法有:配备合适的人员;设定明确具体的目标;直接监督;培训;标准化;绩效评估;合理的报酬;建设组织文化。
11.简述改善沟通的策略。
沟通是为了特定目的,在活动过程中通过某种途径和方式,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一定的信息从发送者传递给接收者并获取理解的过程。
要改善沟通,实现有效沟通,可以通过以下4个方面来努力:1)提高沟通的心理水平;2)正确地使用语言文字;3)学会有效的倾听;4)缩短信息传递链,拓宽沟通渠道,保证信息的双向沟通。
12.什么是目标?目标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目标是目的或宗旨的具体化,是一个组织奋力争取达到的所下午的未来状况。具体地讲,目标是根据企业宗旨而提出的 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所达到的预期成果。
目标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4个方面。1)为管理工作指明方向;2)激励作用;3)凝聚作用;4)目标是考核主管人员和员工绩效的客观标准。
13.什么是管理宽度? 扁平结构和直式结构的利弊有哪些?
管理宽度又称“管理跨度”或“管理幅度”,指的是一名主管人员有效的监督、管理其直接下属的人数是有限的。当超过这个宽度时,管理的效率就会随之下降。换句话说,超过了管理宽度时,就必须增加一个管理层次。
所谓扁平结构,就是管理层次少而管理宽度大的结构;而直式结构的情况则相反。扁平结构和直式结构的利弊如下:1)扁平结构有利于缩短上下级距离,密切上下级关系,信息纵向流通快,管理费用低,而且由于管理幅度较大,被管理者有较大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满足 感,同时也有利于更好地选择和培训下属成员。但由于不能严密地监督下级,上下级协调较差,管理宽度加大了,也加重了同级间相互沟通联络的困难。2)直式结构具有管理严密、分工明确、上下级易于协调的特点,但层次较多,带来的问题也较多、这是因为层次越多,需要从事管理的人员迅速增加,彼此之间的协调工作也急剧增加,互相纠缠的事会层出不穷。管理层次增多之后,在管理层次上所投入的设备开支,所浪费的精力和时间也自然增加了。管理层次的增加,会使上下的意见沟通和交流受阻,最高层主管人员所要求实现的目标,所制定的策略和计划,不是下层不完全了解,就是层层传达到基层之后变了样。管理层次增多后,上层管理者对下层的控制变得困难,易造成一个单位整体性的破裂;同时,由于管理严密,而影响下级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一般来说,为了达到有效,应尽可能地减少管理层次。
14.什么是管理控制?管理控制工作的内容有哪些?
企业经营管理是指在企业内,为使生产、营业、劳动力和财务等业务,能按经营目的顺利地执行、有效地调整而所进行的系统管理、运营活动;是对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并对企业成员进行激励,以实现其任务和目标一系列工作的总称。
经营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合理确定企业的经营形式和管理体制,设置管理机构,配管管理人员;搞好市场调查,掌握经济信息,进行经营预测和经营决策,确定经营方针、经营目标和生产机构;编制经营计划,签订经济合同;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制和各种管理制度;搞好劳动力资源的利用和管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土地与其他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搞好机器设备管理、物资管理、生产管理、技术管理和质量管理;合理组织产品销售,搞好销售管理;加强财务管理和成本管理,处理好收益和利润的分配;全面分析评价企业生产经营的经济效益,开支企业经营诊断等。
15.权变组织理论的核心是什么?
权变组织理论核心在于把组织看做一个“有机”的“系统”。组织的结构和职能必须以组织所处的外部或内部的许多环境情况因素为基础,并依据基础的不同而不同。
权变组织理论认为环境自变量与管理因变量之间构成一种复杂的函数关系,并力图找出一种针对某一环境而言最有效的组织管理对策,即在了解各子系统的结构和特定情景中有关变量的相互作用的基础上进行组织设计和实践。
第三篇:部分劳动法复习范围简答题参考答案
这不是标准答案,只是参考性质、试述我国《劳动合同法》与《劳动法》的关系。
(一)我国《劳动合同法》与《劳动法》特殊和一般、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劳动法》是一般法,综合性地对包括劳动合同制度在内的几乎所有劳动保障制度进行了概括或原则的规定,在劳动关系方面规定的主要是基础性的问题。劳动法是劳动领域的基本法律。
《劳动合同法》是特别法,专门性地对劳动合同制度和劳动关系内容进行了具体规定,围绕劳动合同的订立、续订、履行、变更、解除、终止等方面做了全面地规范调整。同时,《劳动合同法》在劳动合同制度上对《劳动法》的规定进行了细化,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有新的突破,根据“特别法优于一般法”的原则,在相同问题上有不一致的规定时,《劳动合同法》的效力高于《劳动法》而优先适用
(二)我国《劳动合同法》与《劳动法》存在以下区别:
(1)两者的立法背景不同。我国的《劳动法》是在1994年7月通过,当时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时期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关键的时期。2007年通过的《劳动合同法》则是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逐渐成熟的时期,劳动关系非常紧张的时候颁布的。
(2)两者的立法宗旨不同。
《劳动法.的宗旨是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明确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作为首要的目标。《劳动合同法》为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3)两者调整对象不同。
《劳动法》调整的对象范围比较广泛,包含了劳动者的权利义务、劳动就业政策、劳动合同、集体合同、老基准等问题。而《劳动合同法》的范围比较小,主要是关于劳动合同关系的规定。
3、如何理解劳动合同与雇佣合同的关系
(一)劳动合同与雇用合同存在以下联系:
(1)二者都是私法上的合同。二者的当事人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以双方当事人相对立的意思表示的合意而成立。
(2)二者都以给付劳务为目的。这两类合同的目的在于劳动者(受雇人)依约定向雇用人提供劳务的行为,而不在于实现雇用人的预期利益。
(3)二者都是继续性合同。作为给付劳务的合同,给付劳务不可能是一次性的,必须在合同存续期内持续的实施给付行为。
(4)二者都是双务有偿合同。在这两类合同中,一方必须依约定提供劳务,另一方必须依约定支付报酬。双方当事人都负有义务,并且双方的义务具有对价性,任何一方从对方取得权利均需付出代价。
(二)劳动合同与雇佣合同的区别:
(1)当事人条件的区别。劳动合同中的一方应是符合法定条件的用人单位,另一方只能是自然人,而且必须是符合劳动年龄条件,具有与履行劳动合同义务相适应的能力的自然人。而雇用合同的雇用单位或个人与受雇个人(有时为单位)则没有这些要求。
(2)当事人关系的区别。劳动合同中的用人单位与自然人之间存在着从属关系,劳动者成为用人单位中的一员。而雇用合同中,不存在一方当事人是另一方当事人的职工这种从属关系。
(3)当事人承担义务的区别。劳动合同中,用人单位必须按照法律法规和地方规章等为职工承担社会保险义务,且用人单位承担其职工的社会保险义务是法律的确定性和强制性规范。而雇佣合同中,一方当事人不存在必须承担另一方当事人社会保险的义务。
(4)当事人管理方面的区别。劳动合同中,用人单位具有对劳动者违章违纪进行处理的管理权,如有权依照其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解除当事人的劳动合同,或者对当事人给予处分。而在雇用合同中,一方对另一方的处理可要求当事人承担一定的民事责任,但不包括对其解除劳动合同或者给予其他处分形式。
(5)当事人报酬方面的区别。劳动合同中,用人单位对劳动者具有行使工资、奖金等方面的分配权利。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支付的工资应遵循按劳分配、同工同酬的原则,必须遵守有关最低工资标准、工资支付的法规规定。而雇用合同中,一方当事人向另一方支付的报酬完全由双方协商确定,当事人得到的是根据权利义务平等、公平对等原则约定的报酬。
13、试述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的主要内容。
未成年工特殊保护,是指根据未成年工的身体发育尚未定型的特点以及接受教育的需要,对未成年工在劳动过程中特殊权益的保护。如果未成年工是女性,则应同时适用女职工的特殊保护。
未成年工不同于成年人,为保护其权益,各国劳动法中均设立了未成年工特殊保护制度。在我国,对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具体体现是以《宪法》为依托,以《劳动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规定》为主体,形成了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的法律体系。在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的法律体系中,未成年工特殊保护包括了最低就业年龄、禁忌劳动范围、健康检查制度、登记制度以及职业安全卫生教育等多个方面。
使用未成年工的年龄限制方面,在最低就业年龄方面,《未成年工特殊保护规定》和《劳动法》规定,未成年工是指年满16周岁未满18周岁的劳动者。
在未成年工禁忌劳动方面,《劳动法》规定,不得安排未成年工从事矿山井下、有毒有害、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其他禁忌从事的劳动。《未成年工特殊保护规定》则对未成年工禁忌劳动的范围作出了详细的规定。
在定期健康检查方面,《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对未成年工定期进行健康检查。《未成年工特殊保护规定》将定期检查制度细化规定。
在未成年工使用和特殊保护登记方面,《未成年工特殊保护规定》规定,用人单位招用未成年工,除符合一般用工要求外,还须向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劳动部门办理登记。
在未成年工职业安全卫生教育方面, 为了增强未成年工的安全卫生意识,提高其安全卫生操作水平,必须对未成年工进行安全卫生教育。
18、简述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的现行体制。
养老保险是指在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并累计缴费满法定年限或从事某种劳动达法定年限后,由国家和社会依法给予一定物质帮助,以维持其老年生活的一种社会保险法律制度。
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及改革已经走过了十几年的历程,经过多年的摸索、实践,在资金的管理上逐步形成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筹资模式,建立了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我国的养老保险由四个层次(或部分)组成。第一层次是基本养老保险,第二层次是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第三层次是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第四层次是商业养老保险。在这种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中,基本养老保险可称为第一层次,也是最高层次。
目前社会养老保险体制构架按照人口类型可分为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和农村养老保险三大部分。中国最初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即是城镇养老保险制度。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险中的一个险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缴纳比例是:职工所在企业缴纳20%,职工个人承担8%。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属于养老保险制度的一种。在我国,该项保险是最早由人事部门推行的,国家没有统一制度,没有统一要求,尽管已实施多年,但全国仍处于试点阶段,最初只在机关事业单位合同制工人中实行,后扩大范围,覆盖大部分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参照企业养老保险模式管理。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是以保障农村居民年老时的基本生活为目的,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模式,养老待遇由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由政府组织实施的一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社会保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9、简述我国社会医疗保险的现行体制。
医疗保险,是指劳动者因患病或非工负伤治疗期间,可以获得必要的医疗费资助和疾病津贴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医疗保险作为社会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医疗保险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医疗保险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法规,为向保障范围内的劳动者提供患病时基本医疗需求保障而建立的社会保险制度。中国的社会医疗保险由基本医疗保险、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和个人补充医疗保险三个层次构成。基本医疗保险是为补偿劳动者因疾病风险造成的经济损失而建立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通过用人单位和个人缴费,建立医疗保险基金,参保人员患病就诊发生医疗费用后,由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以避免或减轻劳动者因患病、治疗等所带来的经济风险,为补偿劳动者因疾病风险造成的经济损失而建立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我国现阶段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由用人单位和职工按照国家规定共同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建立医疗保险基金,参保人员患病就诊发生医疗费用后,由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以避免或减轻劳动者因患病、治疗等所带来的经济风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行个人缴费和政府补贴相结合,待遇标准按照国家规定执行。补充医疗保险是相对于基本医疗保险而言的,包括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社会互助和社区医疗保险等多种形式,是基本医疗保险的有力补充,也是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篇:简答题简述中国法制史的概念与范围
简答题:简述中国法制史的概念与范围。
参考答案:(1)中国法制史,一般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历史概念使用,一是作为学科概念使用。作为历史概念,中国法制史指的是中国法律制度发展的历史本身,是一种历史存在。作为一个学科概念,中国法制史则是指研究中国历史上法律制度、法律文化,传播法制史知识的现代专门学科,中国法制史既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一门专史,同时还是法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基础学科。从总体上看,中国法制史是一个以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等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以法律制度的发展演变为主线,综合研究中国历史上各主要政权的法律制度及法律文化的学科。(2)中国法制史研究的是中国历史上的法律制度、法律文化,在这一点上使其与集中研究中国历史上各学术流派、各重要思想家法律思想的中国法律思想史学科相区别。具体说来,中国{击制史学科的研究范围是非常广泛的。从时间和地域的角度看,中国法制史的研究范围包括自中国国家和法形成至研究者所处年代期间,在中国地域内出现的各种类型的法律制度。除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全国性政权的法律制度以外,一些在局部地区实施较长时间统治的政治集团所建立的有一定影响和价值的法律制度,也应纳人中国法制史研究的视野之内。从内容上看,中国法制史的研究对象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立法活动、立法成果,包括立法体制、立法括动及其社会背景、立法根据、立法技术以及由立法而产生的各种形式的法律规范。第二,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司法状况,包括各种类型政权的司法机关、司法体制、诉讼制度、诉讼原则、狱政管理、具体的司法活动,以及与司法密切相关的司法设施。第三,中国各个时期内各种类型政权的宏观法制状况,包括宏观立法情况、立法与司法的联系、法律的执行情况、法制的整体社会效益等。第四,各个时期法律制度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哲学思想、政治法律思想和学说,特别是与具体法律制度的形成、发展、演变密切相关的思想因素,都应是中国法制史着重研究探讨的问题。第五,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内社会各个阶层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以及宗教等文化传统。
论述题:试论述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发展脉络、基本内容与突出特色。参考答案:
(1)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发展脉络:以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的建立为起点,中国古代法制伴随着国家文明的昌盛而开始了不断积累、不断发展的辉煌历程。在夏、商、西周三代,不成文的习惯法居于主导地位,到春秋末期,公开、成文的制定法终于破茧而出,具有成文法的基本特征的中国封建法制开始迅猛发展。经过此后几千年的积累与回旋,中国古代法律体制,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谓的“中国传统法律制度”,从相对粗略和幼稚的简单法条,发展成了体系完整、内容全面、风格特异、义理精深的庞大的法制体系。(2)基本内容:首先,就立法而言。自秦汉至明清数千年间,各朝各代,各主要政权在其建立之初几乎无一例外地都要制定一部大而全的基本法典,作为国家法制的基拙,并作为“祖宗成宪”垂范后世。除基本法典以外。历史上还先后出现过令、科、比、格、式、典、敕、例、指挥、故事等名目繁多的法制形式,作为成文法典的补充,全面调节和规范各方面的社会关系。应该说,就立法规模之宏大、立法内容之丰富、法律形式之多样而言,中国古代法制在世界古代法制史上是首屈一指的。其次,中国古代在长期司法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司法体制也有极富特色的一面。在夏商以后,伴随着国家机器的不断发达,我国古代的诉讼体制、审判制度也逐渐臻于完善。从秦代开始,一套从中央到地方、基层的完整司法体制.以及包括会审制度、调解制度、原情断罪等一系列极具中国古代特色的诉讼方式在内的各种审判制度逐渐建立并不断丰富、发展。从整体上观察,在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中国的立法技术、司法体制,国家统治阶层运用法律的手段和艺术,以及国家的整体法制水平,都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3)突出特色:在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由于儒家学说的影响、官方的强有力的引导等许多因素的交互作用,一系列带有浓郁学业社会特色的独特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规范被直接传导至法律制度之中,由此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古代特色的法律制度、法律规范,塑造了中国古代法律的“伦理法”性格。而在1840年以后,由于中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所依附的社会基础逐渐崩溃,中国的法律制度开始由古代封建法向近现代法律文明艰难地转变。
第五篇:市场营销学考试范围(重点归纳,名词解释,简答题总结)
1、从消费者的角度看,竞争者包括哪几种类型?
1)欲望竞争者,指提供不同产品、满足不同消费欲望的竞争。消费者在同一时刻的欲望是多方面的,很难同时满足,这就出现了不同需要,即不同产品的竞争。
2)属类竞争者,指满足同一消费欲望的可替代的不同产之间的竞争,是消费者在决定需要的类型之后出现的次一级竞争,也称平行竞争。
3)产品竞争者,指满足同一消费欲望的同类产品不同产品形式之间的竞争。4)品种竞争者,指满足同一消费欲望的同一产品不同形式品种之间的竞争。5)品牌竞争者,指满足同一消费欲望的同类产品同一品种不同厂家产品之间的竞争。
2、简述产品整体概念的含义。
(1)核心产品,是指向顾客提供的产品的基本效用获利益。
(2)形式产品,是指核心产品借以实现的形式,由品质、式样、特征、商标及包装构成。
(3)期望产品,指购买者在购买产品时期得到的与产品密切相关的一整套属性和条件。
(4)延伸产品,指顾客购买形式产品和期望产品时附带获得的各种利益的总和,包括产品说明书、保证、安装、维修、送货、技术培训等。
(5)潜在产品,指现有产品可能的演变趋势和前景。
3、定价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1)成本导向定价法。这是一种主要以成本为依据的定价方法,包括成本加成定价法、增量分析定价法和目标定价法。
(2)需求导向定价法。这是一种以市场需求强度及消费者感受为主要依据的定价方法,包括感知价值定价法、反向定价法和需求差异定价法三种。
(3)竞争导向定价法。这是一种以本企业主要竞争对手的价格为基础和依据的定价方法,包括随行就市定价法和投标定价法。
4、市场营销渠道和分销渠道有何区别?
市场营销渠道是指配合起来生产、分销和消费某一生产者的产品和服务的所有企业和个人,而分销渠道是指促使某种产品和服务能顺利地由市场交换过程,转移给消费者(用户)消费使用的一整套相互依存的组织。市场营销渠道包括产品供、产、销过程中的所有有关企业和个人,如供应商、生产商、商人中间商、代理中间商、辅助商以及最终消费者或用户等,而分销渠道不包括供应商和辅助商。
5、试述可供选择的市场定位战略。
(1)产品差异化战略。即从产品质量、产品款式等方面实现差异。寻求产品特征是产品差异化战略经常使用的手段。
(2)服务差异化战略。即向目标市场提供与竞争者不同的优质服务,通过服务差异化战略可以提高顾客购买总价值,保持牢固的顾客关系,从而击败竞争对手。
(3)人员差异化战略。即通过聘用和培训比竞争者更为优秀的人员以获取差别优势的市场定位战略。
(4)形象差异化战略。即在产品的核心部分与竞争者类同的情况下塑造不同的产品形象以获取差别优势的市场定位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