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语文教学案例
《晏子使楚》教学案例
教师:朱剑毅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三册《晏子使楚》
二.备课思路传统语文教学,注重课本知识训练,以本为本,教学活动时刻围绕课本进行。新课程下,要求以人为本,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发展学生健全的个性,遵循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激励学生主动体验,不断探究,发展自主能力和创造能力,生动活泼的发展个性,获得愉悦的成就感。作为语文教师,要适应语文课特点,在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充分利用校本资源和现实生活资源,来拓展学生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增强语感;2.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敏性和辩证性。3学习晏子机智善辨,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培养同学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点]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创造性的复述课文,增强语感。
[难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敏性和辩证性,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自主 合作 探究法
[学习过程]导入:老师是纪台村人,在我们村子的南面有一土冢,可能有的 初中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2同学曾去游览过,你知道它是谁的墓地吗?老师告诉你,它是“晏婴七十二墓”之一。(大屏幕展示晏子图象)晏婴就是晏子,同学们,有谁知道晏子的故事?(同学们踊跃发言,也可以让学生说一下晏子使楚的背景。)〈评析〉:用现实资源导入,拉近了教材与学生的距离,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师生共同活动学习]
(一).整体感知放音乐背景(古琴曲),老师读课文,跟随着大屏幕展示图片,进行情景创设。同学们自己读课文,老师巡查,帮助解决一些小的问题。
(二)感体感知课文内容后,问题探究:(根据学生认知情况,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1.楚王君臣是如何设计侮辱晏子的?2.晏子是如何巧妙的不卑不亢的回击对方的?3.如果晏子不使用类比推理而用直白的语言与楚王辩论,结果会怎样?4.通过我们的探究分析,可以看出晏子是怎样的一个人? 5.同样,我们也可以看出楚王是一个怎样的人。〈评析〉: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课文的基本内容,如晏婴的思维敏捷、机智勇敢和能言善变以及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等,无须教师过多的讲解学生就能了然于胸。当然,师生合作也很重要,教师要适时适地进行点拨引导。3
(三)把握了人物形象,就可以学习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和他们感情支配下的动作。1.带着对人物的理解,让学生重新来读课文,看一看应该怎样读出人物的感情。2.自己找伙伴,来进行分角色朗读训练。
第二篇:初中语文教学案例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
教师:张洪海
一.教学内容:苏教版初中语文第三册《晏子使楚》 二.备课思路
传统语文教学,注重课本知识训练,以本为本,教学活动时刻围绕课本进行。新课程下,要求以人为本,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发展学生健全的个性,遵循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激励学生主动体验,不断探究,发展自主能力和创造能力,生动活泼的发展个性,获得愉悦的成就感。作为语文教师,要适应语文课特点,在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充分利用校本资源和现实生活资源,来拓展学生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三.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增强语感;2.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敏性和辩证性。3 学习晏子机智善辨,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培养同学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点]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创造性的复述课文,增强语感。[难点]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敏性和辩证性,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自主 合作 探究法 [学习过程] 导入: 老师是纪台村人,在我们村子的南面有一土冢,可能有的 1 同学曾去游览过,你知道它是谁的墓地吗?老师告诉你,它是“晏婴七十二墓”之一。(大屏幕展示晏子图象)晏婴就是晏子,同学们,有谁知道晏子的故事?(同学们踊跃发言,也可以让学生说一下晏子使楚的背景。)
〈评析〉:用现实资源导入,拉近了教材与学生的距离,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师生共同活动学习]
(一).整体感知
放音乐背景(古琴曲),老师读课文,跟随着大屏幕展示图片,进行情景创设。同学们自己读课文,老师巡查,帮助解决一些小的问题。
(二)感体感知课文内容后,问题探究:(根据学生认知情况,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楚王君臣是如何设计侮辱晏子的?
2.晏子是如何巧妙的不卑不亢的回击对方的?
3.如果晏子不使用类比推理而用直白的语言与楚王辩论,结果会怎样?
4.通过我们的探究分析,可以看出晏子是怎样的一个人? 5.同样,我们也可以看出楚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评析〉: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课文的基本内容,如晏婴的思维敏捷、机智勇敢和能言善变以及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等,无须教师过多的讲解学生就能了然于胸。当然,师生合作也很重要,教师要适时适地进行点拨引导。
(三)把握了人物形象,就可以学习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和他们感情支配下的动作。
1.带着对人物的理解,让学生重新来读课文,看一看应该怎样读出人物的感情。
2.自己找伙伴,来进行分角色朗读训练。
第三篇:初中语文教学案例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
陈晴
背景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它意味着: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教师不仅要充分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心声》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一个实话实说。在你的人生历程中,肯定有一些事曾触动过你的心弦。今天,老师就为同学们提供一次一吐为快的机会。请同学们畅所欲言,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生1:我觉得,父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我们每一个人都应热爱自己的父母。小时候,父母对我是精心呵护,给我做好吃的,记得那一次,我生病了,父母一夜未眠,第二天,又陪我去医院,直到我的病好了他们才放心。从那时起,我知道了什么是感恩。
生2:现在,我觉得同学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很和谐,有许多同学比较自私,不愿帮助别人,老是想着自己,记得有一次,有一道题我不会做,我问过很多同学,他们中有学习好的,也有学习差的,但没有一个人告诉我如何去做。们,他们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为我们安排一切。生3:自从上学以来,我觉得家长与我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了,他们不理解我 生4:个别老师上课的时候,经常提问,但是他们提问的对象却是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而那些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却经常成为老师遗忘的角落。我认为老师的这种做法有些不妥。老师应该一视同仁,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师:刚才我们有四位同学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板书课题)。我想告诉第一位同学,“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趁我们年轻,趁我们的父母还健在,请
善待我们的父母。我想告诉第二位同学,把同学当朋友,多说说自己的心里话,或许情况就会得到改善,问题就会得到解决。我也希望同学之间能够互相团结,记住,“给别人一缕阳光,自己就可能得到一轮太阳。” 我想告诉第三位同学,“可怜天下父母心”,多做换位思考,你就会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我想告诉第四位同学,你很有爱心,乐于助人。大胆的说出来或者给这位老师写封信,这位老师可能就会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毕竟教学相长。
师:同学们,其实,当我们遭遇不平时,我们不应怨天尤人。我们不能改变环境,但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自己。今天这堂课,我真心希望,我能做同学们的朋友;我更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能毛遂自荐,积极发言。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心声》一课。读中注意借用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生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师:阅读结束了,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在心中油然而生? 生1:我特别同情李京京同学的生活处境,因为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
拒绝的时候,他总努力为自己创造机会。最后他成功了。
是优秀的。生2:我特别敬佩李京京同学。我觉得他很有自信。尤其当自己的愿望遭到别人 生3:我觉得文中程老师的做法不对。他不应该有偏见,应该相信每一位学生都
生4:老师,“心声”这个题目是不是一语双关啊?我觉的这不仅仅是李京京的心声,更是普天之下学生共同的心声。
生5:我特别讨厌像程老师这样的人!生6:“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认为,李京京固然值得我们同情,但是程老师所做的这一切也是为了学校的荣誉,他们两个人都很好。
我的心中他却是一个没有勇气缺乏自信的人。生7:课文中有一个人物叫赵小桢的学生,他虽然是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但在
生8:通过读这篇课文,我想对所有的老师说一句话,那就是对所有的学生都要一视同仁,不能把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理解探究
师: 刚才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感受很深。尤其是最后一位同学的发言让我仿佛看到了我们每一位同学的那颗渴望关爱、渴求平等的心,其实老师也有过许多失误,也曾经遗忘过学习暂时落后的同学,但今天听了同学们的发言之后,我决心改正,争取做一个公正无私的老师。
师:同学们,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标题“心声”呢? 生1:我觉得这是李京京同学的心声。他特别思念住在乡下的爷爷,想早日见到爷爷。他渴望亲情。
老师的关怀和帮助。生2:我觉得这是像李京京同学一样不被老师重视的学生的心声。他们渴求得到
生3:我觉得这是作者的心声。他写这篇文章旨在告诉我们读者,我们要像李京京一样,面对冷漠,面对挫折,要自我肯定,永不言弃。
唤教育要返璞归真。
教师小结(略)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我体会到学生的学习首先必须是在一种心理感到很安全,思想很自由、很宽松,乐意进取、乐意参与,情绪很高亢的状态下进行。因此,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就意味着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也就是说,学习方式转变首先要考察的内容,就是课堂的教育氛围、环境:学生是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学习的?教师会设计什么样的教学情景,设计什么样的课堂氛围? 态?我觉得要做到以下三点: 生4:我觉得这是教育专家的心声。教育本是一块净土,不容弄虚作假。他们呼 进一步来说,新课程课堂该有什么样的教育氛围?学生要什么样的学习状
第一,学生要自由。所谓自由就是解放学生的头脑,解放学生的心理,放飞学生的心灵,让他们无拘无束,这是最基本的东西。
第二,要有宽松的氛围。所谓宽松,我想就是允许学生说错话,说真话,把它自己的经验、最个性化的东西充分表达了出来。我个人的理解,犯错误就是让学生打开心窗,把他心里想到的、碰到的经验和体会充分地表露出来,一时我们的教学真正进入孩子的心理。
第三,就是民主。课程就是教师帮助学生经历、体验转变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同事、伙伴、协作者的关系,像这节课上,我写错了一个字,学生立即给我主动的指了出来。我们的课堂就要达到这样的状态:学生敢想、敢说,愿意想、愿意说。只有这样的状态下才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荐荐二2014下语文教案(3000字)二语文教案下册(500
字)荐语文教学设计参赛优秀模板(含高中和初中)荐语文教学设计(语文教案)的常规格式
荐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案全集[1]
第四篇:初中语文教学案例
赏识孩子,改变人生
马 占 成一次,班主任老师对我这个语文代课老师说:“咱们班学生吃软不吃硬,你对他们特别温柔?这样会影响你的语文成绩的。其实,我正在尝试对八年级的孩子进行赏识教育。不有时候我们对待孩子,要“昧着良心说好话”。初听这句话,觉得有些偏激,细想想,如果出于爱,出于从心底里的赏识,有意识地夸赞一个孩子,夸到他“灿烂发光”,有时真的能奏奇效。
开学初,我就尝试赏识教育。首先我发现了两个重点赏识对象。七年级13班任浩卫,父母工作忙,中午孩子自己回家做饭,晚上十一二点父母才下班,这时孩子早已经睡着了,别说教育孩子,有时候连续几天话都说不上一句。学习成绩差、行为习惯差,迟到、上课说话做小动作吃东西、不交作业等等全有他的份。第一次月考语文仅考了26分,全班倒数第一名。任浩卫这个孩子大概情况就是这样。不过,我很快发现了他身上的闪光点。我发现,这个孩子思维特灵活,对一些发散思维的问题他总能说上两句。我就开始多提问他,不管他回答的质量如何,我都会对他进行大力的肯定与表扬,有意识地夸赞他,夸到他“灿烂发光”,渐渐地,我发现,他上课时的小动作少了许多,偶尔跑一会儿神,我便对他抱以微笑,他马上就又进入了学习状态。更令我欣慰的是,课代表记欠作业的本子上再也没有看到他的名字,而且作业质量明显提高,作业上的错误及时订正,不是像其他一些学生要提醒几次才改正。上语文课时热情非常高,发言时小手举
得也最高。第二次月考时,他的语文成绩进步最大,从26分上升到70分。更可贵的是,两个月以来,他都没有再犯错。本次期中考试,任浩卫的语文考了67分,由于书写不漂亮作文失分较多,保持这样一个高分是在不易。抓住孩子的优点不放,小中见大,让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让孩子在被赏识中觉醒。会赏识学生的老师最幸福,被老师欣赏的学生最快乐。
再一个是七年级14班的李永兴,这个孩子别的缺点不多,就是语文基础特差。刚开始,我发现他想发言,但没有勇气举手,或者把手怯怯地举一半。我就请他发言,他就拿着参考书,断断续续地念答案,而且声音很小,一个标准答案念完,大约需要两三分钟时间。不过,我会微笑着耐心听完,及时制止听得不耐烦甚至起哄的学生,并做适当的重复,大力肯定与表扬,后来,他每节课都举手,只要是他参考书上有的问题都举手,而我也会适时地提问他。次数多了,其他的学生也习惯了他这种回答问题的方式,他念答案的时候就当休息一下了。终于,有一次,李永兴回答问题的声音大了很多,而且流畅了许多,不是断断续续的了,我就马上在班上用几分钟的时间分析他取得这么大进步的原因。我先让学生来说。他们有说是因为自信的,有说是因为经常回答问题的,我总结说,伟大的演说家就是这么锻炼出来的等等,并不忘买其他学生的“账”,“李永兴进步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大家的帮助和支持,如果不是大家每节课耐心地倾听他的发言,如果不是大家给他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他会取得如此大的进步吗?”这时班里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尽管这节课我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但我认为值了!这样的分析、表扬是必要的。
有了这两个成功的案例,我就不断地寻找重点赏识目标,不仅是在学习方面,还有行为习惯方面,甚至心理方面。有时,我们往往感叹为什么有时候连自己都被感动的谈心、激励,不能打动学生的心呢?是他们麻木,还是我们太急躁呢?我想教育人是一个长久的工作,孩子也许会有反复,甚至后退,但是如果我们大海捞针地发现,一如既往地期待,不遗余力地赞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孩子们一定会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有时甚至给我们带来惊喜!
第五篇:初中语文教学案例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
小说,作为一种主要的文学体裁,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小说教学,更因其内容的丰富、情节的曲折、形象的多异、主题的潜蕴性等特点而呈现教学的多样性。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新的课程,新的理念,促使我们语文教学必须以新的姿态、新的面貌来迎接新的挑战。在新课程的背景之下,为了培养学生阅读的感受力、理解力、欣赏力、评价力和创造性,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以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的叔叔于勒》为例,我的操作流程如下:
第一课时:学生自读课文。谈阅读印象与初读感受。
第二课时:四步阅读法,完成小说赏读。
一、寻读,辨析主要人物。
亮点探究一:从标题上看,这篇小说写的是谁?(于勒)从小说的内容看,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吗?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1、讨论前,教师提示:如何判定一个人物是否为主要人物呢?有三个角度,首先看人物着墨的多少;其次看人物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看作家的创作意图。这种带着一个主问题进行阅读的方式叫做寻读,寻找发现,大家开始阅读,发现后做好记录,然后分组活动。并确定发言人。
2、学生寻读课文。开始思考批注。
3、分组活动,确定本组发言人。
4、确定四个小组开始交流汇报各组的发现。
5、教师归纳小结。于勒不是主人公,于勒在文中是这样出现的,一是全家人的谈话,二是插叙介绍,三是在游船上,真正的主人公则是菲利普夫妇。
亮点探究二:于勒虽然不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可老师感觉于勒这个人物在文中无处不在。大家的意见是怎样的?从文中寻找信息谈谈你的理解。
1、学生寻读课文,整理相关信息。
2、相互交流,明确:于勒显然着墨不多,但很重要,它的命运决定着菲利普夫妇的变化,并在他们一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掀起了很大的波澜。他是小说的线索人物。我们带着第一个问题阅读解决了另外一个问题——小说的线索,这就是寻读的效果。
二、理读,体会精妙构思
刚才我们一起弄清楚了小说的线索,下面请大家据此梳理本文的情节,对课文进行梳理式阅读,就是理读。并通过理读情节,各提练一个字概括情节内容:
从课文顺序上看:[盼]于勒——[赶]于勒——[赞]于勒——[骂]于勒——[躲]于勒
从小说情节上看:[赶]于勒——[盼]于勒——[赞]于勒——[骂]于勒——[躲]于勒
亮点探究三:作家为什么作这样的安排情节:①为什么将“赶于勒”以插叙方式安排?②为什么要安排船上相遇呢?我可以这样设计:于勒来过几次信,再以写信告知其不幸落魄不可以吗?改后效果有什么不同?
1、分组活动,确定小组发言人。
2、相互交流,一人发言,其它同学可作补充。讨论明确:①巧设悬念,开头反复渲染盼归的气氛与心情,埋下伏笔;②一波三折,高潮迭起,构成情节的曲折美,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这个道理。③安排船上相遇给人物亮相提供了一个特有的展台,更能体现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具有一种较强的讽刺意味。
3、教师小结:概括后板书:小说的情节美。
三、品读,评说人物形象
本文除了以精妙的构思吸引人,更重要的是以其丰满的人物形象而经久不衰。理解人物最好的方法是品读细节。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去品析。这篇小说写得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骂于勒,高潮部分)
首先,我们来一起读一读几个精彩片段,请大家在我的提示下朗读课文片段。
①在游船上,父亲被太太高贵的吃法打动了,于是请家人吃牡蛎,他故作高雅,摆架子爱慕虚荣的高峰,同时也是不幸的开始。母亲的一番话别有情趣:(读23段)
②当父亲朝那年老的水手走去时,突然发现那人很像于勒,神色不安,骤而紧张,以至失魂落魄:(读25段)
③在母亲的要求下,父亲再一次向船长走去,在极度的担忧与恐慌中终于证实那就是于勒。这一消息对于母亲如同晴天霹雳,怒火如同火山爆发,他们虚幻的幸福峰巅一下子跌入了现实的悲苦深渊:(读38段)
④也许是对叔叔不幸的一丝同情与怜悯,我给了于勒叔叔10个铜子的小费,但母亲仍不忘作了最后一次精彩的表演,让其卑劣自私的灵魂再次曝光:(读46段)
亮点探究四:对人物的描写中,哪些词句最有表现力。抓住这些具有表现力的词句评说人物形象。
1、品读示范:第25段,品析“不安”,“瞪着眼”,“赶紧”,“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低声”等词语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2、学生读句品析,评说人物形象。
3、教师小结:通过品析,我们看到了一个唯利是图,虚伪,自私冷酷的形象,他们以贫富为兄弟相认的原则,在他们眼中,情不如钱!(板书)
四、说读,对人物说话。
赏读完这篇小说,大家有没有什么话想对小说中的人物说呢?或者对作者有什么话说吗?例如:老师读完后,我想对作家说:莫泊桑,谢谢你的一支妙笔,向我们勾画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人性泯灭的现实,在这样的现实中生活,是人类的悲哀!大家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说几句好吗?
学习在合作讨论与交流表达中结束了,回顾这篇文章的教学。我觉得三种构想的实施是成功的。
一、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读好文本。这是对话的基础。通读文本,并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样的阅读才是自由的阅读,有效的阅读。而我们平时的教学,学生自己读书的时间少,自己读出感受的更少。上课伊始,学生还未开口读书,学生未及进入作品之中体验,教师就已经强加给了学生,表现出教师对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体验的充分不相信。我在教学中,给学生一节课自由读书(自习除外),并要求在读完后能谈自己对作品、人物的认识。事实证明,这个目标实现了。
二、为学生创设主问题有层次地探究文本。这是对话的关键。作为世界文学的精典名篇,既有内容的广度,又有思想的深度。这篇小说怎样教学才能实现耗时少、效果好,我设计了四个主问题和四个亮点探究活动:寻读,解决主要人物和线索人物的问题,这是打开文本的钥匙;理读,解决作品的思路,这是学生最易获得的感性认识,并通过理性探究体会构思精美;品读,通过品读细节认识人物形象,并进而学习人物塑造的方法,这是小说阅读的中心任务;说读,表达自己对文章主题、美点、人物的认识和理解,这是阅读的更高层次。这样,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让学生逐步感受到探究文本的意义和阅读活动的乐趣。
三、让学生在探究与对话中表现并强化语文能力。探究式阅读让合作学习的思想得到最好的实践。小组探究活动中,谁发言,谁记录,谁补充都有明确的分工。而在表达中,要求学生努力达到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提练整合小组的观点,说句意连贯、层次清晰、语言精美的话的目标。从一句到几句,再到一段,有理有据,切近题旨。
还记得《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的一段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根据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实行探究式阅读教学,为学生搭建一个真正开放的交流平台,变文本解读为文本赏读、语言探究,并跳出课文读课文,可以让语文课教学呈现新的生机。
学生“唱戏”,老师搭台。把时间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让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形成整体,让三者交流、碰撞、沟通。学生可以挑战文本权威,教师也可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阅读教学课堂成了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探究的舞台,也成了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与文本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