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成都高三一诊语文作文分析
2014成都高三一诊语文作文分析
【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哲学家胡塞尔说,我们切不可为了时代而放弃永恒。
时代在改变,但有些永恒的经典的东西永远不会消逝。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呢?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用规范汉字书
【分析点评】
一、审题
审题中心词在“变”与“不变”上。定语是“时代”和“经典”。“时代”可以是历史上以经济、政治、文化等状况为依据而划分的某个时期:如原始时代;社会主义时代。也可以是个人生命的某个时期:如儿童时代,青年时代。社会集体的时期或个人的时代,发生改变是必然。“永恒的经典”中的“经典”可以是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即最能表现本行业的精髓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完美的作品。成为“永恒的经典”就是“不变”,是“不放弃”。定语“时代”和“经典”无疑缩小了范围,时代在改变而经典却永恒不变。加上材料中提到的“哲学家胡塞尔说,我们切不可为了时代而放弃永恒”,“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呢”等条件的要求和限制。即要形成对问题的看法和见解,这些看法和见解不能离开:“时代在改变,但有些永恒的经典的东西永远不会消逝”日常生活的范畴。
三、立意
这个题目的重心应放在“时代”和“经典”的“变”与“不变”上,回归材料,看材料中所透露的信息。从材料看,应抓住两句关键的语句:“哲学家胡塞尔说,我们切不可为了时代而放弃永恒”与“时代在改变,但有些永恒的经典的东西永远不会消逝”得出第一:时代总是处在变化之中;第二:举各种外物变化例子;第三:强调有些东西——经典——精神内蕴——不变;二者可理解为并列共存关系,即“要变,也要不变”,这就不是“是非选择”关系了,理解为“是变还是不变”,就不恰当了。二者也可理解为对立统一关系,即“变,是为了不变”,“不变,才能变得更好”,“变必须以不变为基础”,“变有利于不变(坚守)”,或是“变为了更好地坚守。
进一步明确,材料中“变”与“不变”所指对象不同,作文中也应具体指明
和区分:时代变迁了,生活急剧变化了,我们的很多方面都会变,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不断改变自己,提高自己。同时,有一些东西是不能变的,是要始终坚守的,比如原则,正直、真诚、善良、坚韧、乐观等美好的人格。
根据以上分析与判断,可立意的角度:
1、无论自己的人生怎么变,美好的人格(道德、公德心、真诚、做人的原则等)不能变;
2、不管生活怎么变,自己那对“真善美的追求”(„„)不能变;
3、我们要积极改变人生,但一定不能改变美好的人格(道德、公德心、真诚、做人的原则等);
4、我们要应时而变,但不能改变“对社会尽有的一份责任心”(„„);
5、当变则变,该坚守就坚守,彰显人生智慧。(“变”是一种态度,“不变”是一种深度)
观念要变,心境不要变。
方法、手段可以变,但追求不能变。
„„
6、对做人而言,既要有变的进取心,又要有不变的操守。(变,才能感受人生的奥妙,追求生命的灿烂;不变,才能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彰显品格和修为。)
7、对处世而言,既要懂变通,又要会坚守。(变通,方能适时而动,适者生存。坚守,才可高处着眼,大处入手;只变通不坚守,可能迷失自我,误入歧途;只坚守而不变通,恐会思想高远,却又惨遭淘汰。)
8、我们应时而变,就是为了坚守美好的人格(节操、梦想、品质„„);
9、不改变(坚守)„„,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好;
10、以“不变„„”应“万变”;(世间唯一不会改变的就是变化。财富名利,荣辱得失,不过镜花水月,随时会变。只有保持良好的心态,坚守高洁的品质,才能在各种变化中把持自己,完善自我)
11、生活在发生着改变,而有些东西不能改变;
构思示例:
我们要积极改变自己,但一定不能改变美好的人格
为什么?
1、想要丰富多彩的人生,必定要不断寻求改变,不断突破自身极限;
2、时代变迁,社会发展的必然;
3、但一定不能改变美好的人格;
4、人生丰富多彩了,欲望也在膨胀,而想要避免自己迷失其中,就一定坚守自己的真性情、好人格。
四、可用材料参考:
1、苏武牧羊,爱国之心未变
当苏武身陷异国,不得归。生活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他从来没有后悔过,即便摆在他面前的是高官厚禄,他也从来没有动摇过。这是为什么?这正是他那永恒不变的爱国精神啊!
2、白芳礼生活艰苦,助人之心未变
每天靠蹬三轮载客的白芳礼,把仅仅的微薄的收入都积攒起来,捐给贫困的孩子们上学。直至他病倒后,躺在病床上的他,仍不忘那样需要帮助的孩子,将留给自己治病的钱全部捐出。白芳礼的行为,让我看到他助人的精神不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3、比尔.盖茨成功创业,奋斗之心未变
作为世界著名IT企业——微软公司的创立者,他身价上亿。管理公司的理念是“不断创新,再创新„„”比尔.盖茨本可以享受豪华奢侈的生活,但他以一颗平常人的心,一直在奋斗,努力经营他的公司,使微软不断扩大不断变强,始终屹立于行业前锋。他那不变的精神正是他立于不败之地的动力。
4、乔布斯成就苹果,追求细节之心不变
苹果公司前任掌门乔布斯对自家的产品可谓吹毛求疵,极尽严苛。这样的标准导致的产品更新速度放缓现象,甚至招来同伴的不满和市场的负面反应。乔布斯完全可以利用自己和自己的品牌在市场上的影响力,顺水就势,得过且过,但他以一颗追求细节的心不断审视自己的产品。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我相信,是他那对于细节不变的追求,才成就了今天的电子产品帝国。
五、结论
从内容上说,这个题目很平和,一点也不刁钻,并且话题可以深发的范围很广,考生从个人、社会、生活、人生、生命等角度都可以比较容易地切入,同时运用的论据材料也很多。这个题目,无论写抒情记事的记叙文还是议论说理的议论文都比较好入题,这对于平时困扰于文体的同学来说,又是一次减负。
但是,我们同时要看到,对于在审题、文体和选材都比较简单的作文,要写出来很容易,但要出彩却相对较难,估计考场上出现的“期待”方向会比较多,但在内容上大多数会比较循规蹈矩。这对于平时以字迹、语言上为优势,但在立意新颖方便难以创新的同学来说是很有优势的。
由以上分析可以总结:2014年成都高考一诊的高考作文,易写难工,估计分数在43—51分的同学会比较多,低分和高分段都不会占太大比例。
第二篇:高三一诊报告
关于广元市一诊考试物理学科总结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广元市高三一诊统考已经结束,我所任教的高2011级2、3班在本次考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一定的进步,被领导要求发言,要求谈点什么,心里甚是忐忑,因此,就回顾了整个高三上学期自己的职教过程和心得体会。
首先,在过去的一学期里,作为从未职教过高三的新人,我能够顺利完成所任班级的复习与一诊备考工作,我要感谢来自各级领导的关心与帮助。
回顾本次考试,就物理学科成绩而言,2班上本一线7人,本二线10人,本三线11人,总共28人上本科线,班平均分54.2分。3班本二线4人,本三线6人,总共10人上本科线,班级平均分40分,相比同层次班级越有优势。就物理试卷而言,考察的范围是必修1、2,选修3-
1、3-2,包含了《考试大纲》的主要内容。题型常规,难度中偏高。
高三物理复习,就学科特点,对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所以许多学生对高中物理望而生畏,尤其是中低等学生,讨厌或放弃状态!我回首前辈们的经历,再结合自己的情况和所教班级学生的具体特点,对高三物理复习具体策越与落实如下:
1、作为年轻教师,没有高三复习备考经验,且能力有限,但是我首先做到第一件事是攻心,力争做到让所教的班级绝大部分学生喜欢上我,随后他们自然就会喜欢上物理学科。从高一到现在一直如此,事实和结果都证明在这个策越上,让我的教学受益匪浅!
2、根据备课组的计划安排,结合所教班级的学生特点,制定安排好自己的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进度,不盲目追赶别人的进度(3班/2班不一样)。
3、年级特优生的辅导,每周一次,一次约一节半课。具体操作是跟随复习的进度,先简述所复习章节的核心知识和重点考题,之后直接练习所对应的高考真题,当堂随练随讲,针对性强,效率又高。另外,我还做了3班约10个目标生的物理每周辅导,效果还可以,数学何秀英老师也在做,也举得了明显的效果!
4、夯实基础知识、强化物理核心概念,定理、方程与公式。力争吃透概念、明确定理与公式的使用条件或范围,若基础不牢何谈拓展与延伸、何谈征战中高档题。
5、选择性的用教辅材料,大胆删减啰嗦地方与偏怪难的题(3班/2班不一样)。
6、练题时要求学生在审题的过程中,首先建立物理模型:根据运动轨迹来判断是直线运动(匀速、匀加、匀减或变加),还是抛体远动,还是圆周运动,还是振动与波动;根据能量来说是机械能问题,还是做功与能量的转化问题。最后根据这些具体的运动模型和做功与能量的转化关系,选用相应的公式、定理或方程以解答。
7、每复习一个章节,我都会自己亲自编织一套巩固练习题(自己的理解),再次巩固、落实和提升。
8、建议学生都买套《天利38套》近年的物理高考题来做。结合学生自己所在某些核心点位和考题上没有掌握的,有针对性的强化练习。(杨生沁、徐军等)
9、多做思想工作,情感交流,不断鼓劲加油。
以上有些杂乱,啰嗦,但都是我的实际所为,还请同行多多指点。在这些成绩和措施的背后也从中反应出了许多自己的问题和不足,待改进如下:
积极参与教研活动,多向老教师们学习;
精细研究教材,多专研考试大纲,多做高考题;
课堂教学、课堂管理要落实到位,更加务实、更加实在; 加强学生对物理概念、物理现象、物理规律的理解和运用;
多辅导学生的应试技巧与策略,尤其是综合科的同堂分卷考试问题; 作业与练习多面批;多找学生谈心、、、在这些诸多点位上还需要自己不断学习、落实、进取,争创更大的进步!
高三教学工作繁重而辛苦,还希望大家携手共进,征战高三,拿下高考,力争完成学校所下达的升学目标!
最后祝各位领导,同事们新年快乐,合家幸福!谢谢大家!向涛
2014年1月15日
第三篇:高三一诊考试动员会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对于所有高三的学子来说,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距离一诊考试只有13天,距离高考只剩下153天。
回想过去那每一个阳光遍地、书声琅琅的清晨,那每一个朴实真诚、灿烂如花的笑脸,那每一个激情四射、青春跃动的身影,都将是停泊在我们心湖中最美好的记忆。
而今天,我们全校师生齐聚这里,隆重举行一诊誓师大会。我们在这里作动员,就是要为同学们鼓气,为你们加油,为你们树立信心。希望我们每个高三学生坚定这样一个信念:只要竭尽全力,永不言弃,相信每个同学一定能够超越自己,创造奇迹!
同学们,道路总是在有决心、有信念、有勇气之人的脚下,命运也是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我们的未来是什么样子,取决于今天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取决于今天的信心和努力。
所以,从现在开始,每位同学就要拿出无所畏惧,舍我其谁的勇气,把自己的每一天调整到巅峰状态,抛弃“定局论”。“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同学们要学会欣赏自己,更加大胆,更加宽厚,更加快乐地面对学习和生活。
从现在开始,同学们要努力培养自己独立思考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在老师的统一安排下,重视基础:做好基本题,练好基本功,拿到基本分。尤其注重考后的分析与反思,认真建立和使用好错题集,要及时查漏补缺。做到做一个题目,学一种方法,会一类,通一片。要克服急于求成的思想倾向,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从科学备考中崛起,从勤奋落实中走向成功。
同学们,过去的四个月,日升月落,我们师生并赏;冲刺的十三天,艰难险阻,我们师生共担;未来的一百五十三日,风霜雨雪,我们师生同行!
让我们以百舸争流,独占鳌头的决心与勇气,面对挑战;让我们积聚起所有的力量,用智慧与才情,书写无愧于自己、无愧于学校、无愧于青春的不朽篇章!
最后,衷心祝愿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新年快乐!
祝愿全体高三同学:十载寒窗,百日苦练,一诊亮剑,一鸣惊人!
谢谢大家!
第四篇:高2015级成都一诊语文的冷思考
高2015级成都一诊语文的冷思考
——从作文阅卷说起
枯叶蝶
一、枯叶蝶呓语
2017年阳历最后一天,高2015级成都一诊已经结束好几天了,一个网友小窗我:“今年没有写一诊评价?”我回答:“没有,只是对作文题做了解析,写了下水文。”当然这并不表示我没有话说,或者不打算说,只是觉得在如同这季节的温度一样的情况下来说,或许会有不一样的价值,是谓“语文的冷思考”。
说点什么呢?总体上,一诊试题比往年进步大多了,至少有问题的题目或者答案大致没有了——尽管有同仁评价今年的成都一诊语文试题质量同绵阳一诊语文试题质量相比换位了(绵阳胜过成都)。
因此枯叶蝶想说的是作文——从作文阅卷情况看作文教学。为什么说这个话题? 第一,作文是大头,作文阅卷的积重难返,作文教学在高三复习中甚至高中教学中有被忽视的倾向。
第二,我本着偷懒的想法,等着高手的评析和阅卷场的高分作文,这样事理结合好评讲作文,尽管我也写了一篇评析和一片下水文。周四的时候,我拿到了好几个区县阅卷场的高分作文(扫描截图版),都是50分以上的,有些是每一篇都标注了得分的,在课堂上展示的时候,师生本着同样的好奇心,先从最高分看起,是一篇55分的,然后是54分的,看了好几篇,结果课堂充满了笑声——不是枯叶蝶的课堂艺术高而让学生兴奋,而是大部分作文的质量和分数的巨大差异。
下面枯叶蝶就那这些高分作文来说说阅卷的问题和作文教学的问题。
二、枯叶蝶解析作文题
首先回顾一下高2015级成都一诊作文题和枯叶蝶对之的解析的部分文字:
作文原题: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①中国古话说:‚人穷志短。
②要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激发其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 心,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③最糟糕的贫困,莫过于智力贫乏。
④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⑤有行为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认为,当我们感觉自己拥有的某样东西(金钱、时间、健康和爱情等)不够时,这种感觉就会削弱我们的认知能力,影响我们做出明智的决定。
读了上面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个材料为基础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枯叶蝶解析(节选):
成都市‚一诊‛作文题在思想内容上向全国卷1(爱国)和卷3(为社会热点立言)学习,紧盯时政热点——精准扶贫;在形式上向全国卷2(6句话选两三句并使之形成有机关联为基础立意),是多重观点型复合材料的任务驱动型作文。
这类作文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综合分析的能力和辩证的思维能力。
(一)作文题中写作任务驱动如下: ……
4、思维驱动:首先要求对材料做分类,然后做选择,接着对所选的材料做辩证分析,辨清关系,做到有机关联。由此出发,紧紧围绕‚扶贫‛的核心,结合现实表达自己的思考。
(二)材料解读与选择
材料1:古语,讲‚人穷就志短‛,物质穷的恶果。材料2:政策,讲‚要主动脱贫致富‛,扶贫的策略。
材料3:哲理,讲‚精神贫穷才是真正的贫穷‛,对贫穷的认知。材料4:方针,讲‚要精准扶贫,真扶贫‛,扶贫的策略和手段。
材料5:认知:讲‚物质贫乏会限制精神的高度‛。对物质贫穷的认知。在选用这些材料的时候,既可以正面运用,也可以反面使用。
(三)写作任务指令
题目中没有明确的任务指令,这需要写作者自我构建,当然需要根据选择来构建,譬如: ……
(四)立意
1、扶贫首扶志
2、扶贫更要扶智
3、我们都是贫穷者(我们都需要扶贫)
4、可以贫但不可以穷(人穷但不能志短)
5、物质精神两手抓,脱贫致富成坦途
6、政府精准扶贫,个人自立脱困 ……
枯叶蝶自认为这个解析还是中肯的,也同成都石室中学陈庆烈老师的解析大致相同,比如枯叶蝶主张‚对所选的材料做辩证分析,辨清关系,做到有机关联。紧紧围绕‘扶贫’的核心,结合现实表达自己的思考‛,和陈老师主张的‚考生应该清楚,在自由组合材料进行立意时,应该明确这几则材料的重心(不应该忽视‚脱贫‛这一核心),并弄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因果、主次等)‛是协调的。换言之,这个作文题要求一是围绕‚脱贫(或扶贫)‛来写,二是要从所选材料的辩证关系入手做思考。
三、阅卷场高分作文解读与评析
然后我们带着这个要求来看阅卷场传出的高分作文(三篇来自不同阅卷场)。(图片为原文部分的截图,可以大致看到书写。文字转换含标点尽量做到与原文完全一致。楷体红色为枯叶蝶点评。)
第一篇:《已智修己,以志兴邦》(53分)原卷截图,书写很棒。
已智修己,以志兴邦(53分)
(标题,命题方式好,对偶显文采与气势,有大格局。但是似乎跑题了——脱离了脱贫或者扶贫)
随着精准扶贫中作在我国如火如荼的开展,如何有效扶贫,成为政府部门面临的关键难题,而十八大一来提出的“扶贫先扶智”“扶志又扶智”又为难题的确解提供了方向。不仅如此,其背后如冰山之重的思想本质则更改引起人们的重视,即已智修己,以志兴邦。
(本段从扶贫工作入题,开门见山,不错。但是‚‘扶贫先扶智’‘扶志又扶智’‛这个说法,逻辑上不能自恰。从‚志‛与‚智‛比较来看,正如作者在后文提到的,‚志‛才是第一位的,在下文中也应该先论‚志‛后论‚智‛。这一处可以这样改一下‚‘扶贫先扶志’‘扶志又扶智’‛。再有最后一句扯到其背后的思想本质是修己和兴邦,是不是有点远有点脱离了主题?)
智慧是提高自我修养的核心力。
(既然谈扶贫,就该从‚智慧‛与‚脱贫‛的关系入手来说观点。)
有人曾说:“最糟糕的贫困,莫过于智力贫乏。”的确如此,智力是个人发展的关键。为什么早年间中国的扶贫工作难以取得重大突破?究其本质是因为没有对“扶智”引起足够重视。不仅扶贫工作是如此,在教育工作上也是一样的道理.“一个人最宝贵的财富是他的智慧。”诚然,在当代社会,努力与追求上进比先天的智慧更为重要,但努力的结果不也是追求智力的提升吗?因此,在教育中,学校、家庭和社会均应重视孩子个体的智力培养,为其高自我修养提供与创造内驱力。
(这段谈智力的贫穷,即智力与贫穷的关系,从而讲‚扶贫先扶智‛。怎么就谈到教育上去了?而且‚努力的结果不也是追求智力的提升吗‛这一判断是错误的,努力的结果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或者目标。)
没有智力,便谈不上用智慧创造财富,缺少了“扶贫先扶智”的决心,也就很难带领贫困户精准脱贫。但是是否有了足够的智力,就一定能带动贫困户的脱贫积极性呢?显然并非如此,这也是国家强调“扶智先扶志”的道理了。
(这一段从谈‚扶贫先扶智‛到‚扶贫先扶志‛过渡,我的看法,不需要这样多的文字,一两句话即可。因此是一堆正确的废话。)
意志精神是带动社会进步的内驱力。
(志的诠释不准确,扶贫先扶志的‚志‛是志向、志气,而不是意志精神。而且意志精神对社会的作用力是推动还是带动?)
十九大报告中,曾提出“要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激发其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心。”从小的个体方面来说,意志的塑成有利于人格与品质的塑造,对贫困户来说,个人对脱贫的积极性是成功迈向小康的第一步。而从大的方面来讲,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精神是对千百年来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发展,是推动国家和社会向前发展的内驱力。(把意志精神再拉扯到人格品质、个人积极性以及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精神上去,逻辑也太厉害了。)
春秋战国时期便有儒学者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治国信念,而发展至今,“以志兴邦”更为这一理念平添了一种手段。“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正是重视智力与意志的培养,传承与发扬中国传统优秀文(800字篇幅)化,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最大程度的紧密结合,为中国这只雄鹰的腾飞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到此看出原因,就是要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这不是治国理念,是个人人生追求,因此‚以志兴邦‛也就太生硬了。‚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讲的与‚志‛或者‚智‛有什么关系?)
智力的培养,为扶贫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意志的培养,为扶贫工作的顺利完成奠定基石。
(这个权当是总结,终于回到扶贫上。但从顺序上讲,应先讲基石再讲保障。)
故言已智修己,造就个人发展之日月光华璀璨; 以志兴邦,塑成年轻中国之乾坤郎朗清清。
(这个结尾,从结构上来讲,不错,回应标题,卒章显志。但是‚年轻中国‛一说似乎不恰当,这两句话也经不住推敲。)
总评:
优点:
1、书写漂亮,货卖一张皮。
2、有两个并列的分论点,句式整体,结构表面上看很清晰。
3、有一些引经据典。
4、时不时说扶贫,让阅卷者觉得没有跑题。
缺点:
1、逻辑太差,很多地方是生拉活扯。
2、概念诠释错误。
3、跑题,未能真正紧紧围绕‚脱贫‛来讲。
4、内在结构混乱。
5、语言啰嗦,表达上欠准确。
因此这篇文章,按照2017年高考四川阅卷标准,也就47分左右。按照这次一诊部分区县的标准(43分的起评分),也就在44分左右。与53分的要求还是相差太远。
第二篇《未央中国梦》(55分)
原卷截图,书写很不错。
未央中国梦
(标题不错,大气,也有文采。)
“青灯为墙,旖旎为家,以梦为马,不负韶华”,这是海子的憧憬;实现中华之伟大崛起,则是当代中华儿女对未来的美好期许.为此,民富、志富、智富缺一不可.(引用海子的诗,不错,由此引出实现中国梦。但后面的结论太突兀,而且三者的并列不当。可以这样表述:‚为此,国强、民富缺一不可。而民富,则需要财富、志富、智富三者齐备。‛)
走扶贫之路,启筑梦之航.(以此为分论点,由扶贫切入,还是不错。后面两个分论点同样句式,构成明晰的层次和结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筑建,需要全国人民和衷共济.总书记的脚印征踏了神州的大片土地,察贫困人民之艰辛.然后,立足于十八洞村,“精准扶贫”思想得以普照.中国的扶贫工作浩浩荡荡地展开.发展特色产业、完善基础设施、推动教育普及……中国梦进驻山乡,霓虹灯与油灯的距离正在缩小.(这个部分还是较为精彩。有高度,也有具体点,语言也时有形象的地方。但推动教育普及一说是否恰当呢?)
鲁迅曾言:“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敢想,敢说,敢做,敢当.”中国已然迈出了最管的一步,民富,还远吗?
(这段话作为分论点一的总结,引用的鲁迅的话是什么意思?与扶贫的关系是什么?与中国梦的关系是什么?‚中国已然卖出了最关键的一步‛,这一步是什么?是敢于正视?抑或敢想、敢说敢做还是敢当?)
立中华之志,扬筑梦之帆.(中华之志是什么?和扶贫的关系何在?)
古话说:“人穷志短”,但我认为二者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如同国王并不因丢了王冠而悲哀.脱贫工作亦有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的观念.纵观古今,君可见屈原仰天高歌“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君可见王勃“宁移白首之心,不坠青云之志.”在当代中国,精神富裕又为重要.王平岭先生在评价当代社会时曾说:“越来越多的人,像同一个人,像别人的复制品;越来越多的人生,像一场抄袭,像人生的流水线肥皂.”这不得不引人深思.是自我意识的缺失?还是高速社会的产物?倘若人人皆有志,人人皆有梦,又何惧没有 万千大路通罗马?
(论证缺乏逻辑性。也未曾辨析‚人穷‛和‚志短‛的关系,再如‚如同国王并不因丢了王冠而悲哀‛究竟要表达什么?‚纵观古今‛一段引用屈原和王勃的诗句,是要表明什么?这和扶贫有何关系?这二人贫困吗?而且引用王平岭的这段话,跑题了,这段话是讲人缺少个性缺失自我,和志和扶贫有什么关系?)
启文明之志,破筑梦之浪。
(文明之志,是什么意思?本部分从内容上看是讲扶贫先扶智,志和智不是一回事情。并且,既然是筑梦之浪,破掉了又如何筑梦呢?这叫文不对题、以辞害意。)
有人云:最糟糕的贫困,莫过于智力贫乏.21世纪是属于知识与科技的时代,为顺应发展潮流,“中国智造”的旗帜已高举,但人才需失却是阻碍步伐的一大重要因素.五千年的传承,中国并不缺乏智力源泉,但中国也不能做历史的拾遗者.打破桎梏,求索创新,激活智力,圆梦中华.教育部门要使教育回归本位、滋养人才,个人也要开拓进取,发掘自我.惟此,于人于国,方得华枝月满.(这段开头还是能够扣住扶智来谈。可是后面讲五千年的传承,纯粹是泛泛而谈,而且逻辑混乱。既然是智力源泉,就应该从中吸取营养,何来桎梏一说?都已经讲到了‚圆梦中华‛,这段该结束了,可为何又来两句教育要回归本位的言论?明显是写到这里,意思已经讲完,但字数不够,临时凑字数。)
扶贫、扶志、扶智.中国梦的盛放需要物质与精神的(800字篇幅)双重浇灌.三者并进,才能变“梦在远方”为“梦在脚下.”中国梦,我们在路上.(终于过800子的线了。扶贫、扶志、扶智能够并列吗?双重浇灌和三者并进,没有讲清楚。这样表达可能清晰一些:中国梦的盛放需要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浇灌;财富、志富、智富三者并进,才能变‚梦在远方‛为‚梦在脚下。‛中国梦,我们在路上。)
总评:
优点:
1、字儿漂亮,书写美观,有一张漂亮的脸蛋,看着舒服。
2、主体部分并列式的结构,三个分论点句句式结构一致,单独成短,文章结构层次清晰明了。
3、有不少来自中国古今的名言名句引用,能够增添文采和书香味,体现较深厚的文化底蕴。
4、基本能够围绕扶贫来讲。
4、标题不错,看上去有大格局。
缺点:
1、语言表达的清晰准确很欠缺。
2、未能真正围绕扶贫去评析论证。
3、引用材料多不能为主体服务,又跑题之嫌。
4、逻辑不能自恰。
5、标点符号问题,句号(。)都写成了一点(.)。
因此按照成都一些区县的阅卷标准(43分起评分)。这篇文章得分应该为46分左右,与55分离得太远。
第三篇《无形的“穷”与志》(50+分)从原卷截图来看,书写一般般。
无形的“穷”与志
(标题尚可。‚穷‛加上引号是什么意思呢?)
中国古话说“人穷志短。”在我看来,这并不是指金钱上的贫穷会影响志向,而是精神上的贫穷,是知识上的贫穷,也是心理上的贫穷。这些贫穷在无形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这比财产上的贫穷更可怕。
(开篇直接引出话题,并对之做了自己的诠释,很不错。但是考生缺乏概念意识。金钱上的贫穷与财产上的贫穷都不是与精神上的贫穷的相对应的概念,应该用‚物质上的贫穷‛。‚是精神上的贫穷,是知识上的贫穷‛尚可,‚也是心理上的贫穷‛有点不对。)
是金子总会发光,这个道理大家都懂,所以一个真正有志向.梦想与抱负的人总会有一番成就。这类人可以是富人,可以是穷人,所以人穷志短的“穷”并非代表着金钱上的贫穷,而是其他方面的贫穷。
(‚一个真正有志向.梦想与抱负的人总会有一番成就‛的判断武断了。结尾一句,应该讲清楚是什么贫穷。)
精神是一个人生活的动力,一个没有思维没有想法的人,是碌碌无为的,他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没有目标,没有奋斗精神,最终只能落得行尸走肉。凡是能成大事者,在心理上、精神上都有明确的奋斗目标。《送东阳马生序》中马生家贫不从致书以观,在天大寒时,借书抄写,手指不能屈伸也坚持忍冻,是他心中那份对学习的向往使他坚持下来;史光柱在保卫边疆的战斗中身负重伤,双目失明,但他没有被这生活上的艰难挡住前行的路,自学写作,出版了多部成名作,是他那向往光明的精神支撑着他;大禹治水,多年来三次经过家门也不曾耽搁一会儿回家看看妻儿,是为百姓造福的信念磨平了他对家人的思念。从古至今,我们都能看到那些有精神信仰的人,他们的志向都很远大,并且最终都能实现。
(这段问题很多:
1、首先这一段有320字,太长。
2、‚在心理上、精神上都有明确的奋斗目标‛这个说法我第一次听说,心理上有明确奋斗目标是什么意思?心理健康?
3、材料运用错误,‚《送东阳马生序》中马生家贫不从致书以观‛这个内容应该是‚《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4、史光柱的材料,能够在试卷上就地取材,还是难能可贵,但用的不对呀,双目失明并非贫困,‚出版了多部成名作‛的说法错误。
5、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就这一句就能凝练准确地讲清楚材料,但是偏偏要讲得又臭又长,而且这个材料和‚志与贫‛的话题无关。
6、结尾的判断绝对化。)
最糟糕的贫困,莫过于智力的贫乏.知识的贫乏。一个大字不识的人,是可悲的,他没有经过文字的熏陶,不能体会到某些真理名言。而一个人没有知识,也很难成就大事。“知识能够改变我美的命运。”这句话是每个学子再熟悉不过的了,现在的我们在学校学习知识,为的是有一天能够改变自己甚至改变这个社会,为社会做出贡献。贫困地区的人为什么一直贫困,也一定程度上与知识灌溉的浅薄有关。他们没有接受知识来改变自己的思维,只知道安于现状,如农夫只知道耕耘,农妇只知道料理家务,他们对未来没有过多的憧憬。只有有一定的思维能,有一定的知识贮存在心中,才能更加地看透这个世界,对这个世界有(800字篇幅)更好的认知,才能改变自己。
(这段问题也很多:
1、文字有300字,太长,和上一段一起,两段就600多字了。
2、‚一个大字不识的人,是可悲的,他没有经过文字的熏陶,不能体会到某些真理名言。而一个人没有知识,也很难成就大事。‛这一说法无逻辑、武断,且无知。时光倒回去40年,还是有不少人大字不识,但是知识不缺,认知水品很高。
3、紧接着讲我们到学校学习,跑题了。
4、贫困地区的人的分析,主观化了。)
有行为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认为,当我们感觉自己拥有的某样东西不够时,这种感觉就会削弱我们的认知能力,影响我们做出明智的决定,而这所说的“某样东西”更多的指的是精神上和知识上的一些认知,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当我们在这些方面不贫穷时,志向也就不再短了。
(这个结尾,用的材料还是不错。但结尾的力量感不够,也没有给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哪怕是引人思考也行。)
总评:
优点:
1、材料丰富。
2、整体上能够围绕话题展开,大致没有跑题。
3、观点还是比较明了。
缺点:
1、书写上并不漂亮。
2、标点符号乱用,错用。
3、判断缺乏逻辑,绝对化。
4、没有概念意识,同一概念用不同的词语表达,甚至有用错的地方。
5、材料与观点不符,材料错误,张冠李戴。
6、不会分段,300多字一段,相对于1000字内的考场作文而言太长。
7、语言不准确,不凝练,有的地方啰嗦冗长。
因此按照成都一些区县的阅卷标准(43分起评分)。这篇文章得分应该为46分左右,与50分+离得太远。
枯叶蝶对阅卷的评语:
不少高分作文证明了一条真理: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除此之外,阅卷上存在很大问题,要么是阅卷者不认真,要么是阅卷者对这道作文题本身的认知欠缺,要么阅卷者不懂作文,当然还可能阅卷者运气很差,一直都是面对很差的作文,终于有一篇稍微好一点的,手手抖了,那么说明学生整体作文水平也很差。究竟是哪一种情况呢?似乎最终结果都是老师的问题。欢迎对号入座!
四、被埋没的作文展示
46分考场作文《与其补水,不若开源》 从图片看,卷面很美观的!
与其补水,不若开源
今有一河将枯。法一:持续运水补给之。法二:为其开一补给水源。法一见效速而难久,而法二开其源头活水可保其长清,是谓: 与其补水不止,勿宁助河开源。这一智慧岂止适于自然?当下,扶贫为谓社会热门话题,各方出力,方法各异,都有成效。但余以为:增强扶贫的内生动力方为长远脱贫之计。
如何能增强内生动力呢?扶二者即可,志与智。扶志,使人产生内在觉悟,振奋精神,发力拼搏,一改丧颓顽气。扶智,使人拥有实在本领,掌握技能,能独立为自身与家人谋得收入。
坚持扶志与扶智,势必为贫困地区注入积极动力,摆脱“等米下锅”的依赖思想,从而提高扶贫的针对性,达到精准扶贫、真正脱贫的目的。我想:基于这样的长远之益,其必然会受到扶贫方的愈加重视和推广。
反之,有人言输血模式作用最大。何为输血?为贫困地区长期提供基本物资助其生存也。诚然,遭天灾人祸之地确实需要紧急的救助。这些援助对于人们短期内摆脱困难作用甚大,但不合理使用,或者过度使用均伤害甚大,甚至可能诱致贫困依赖症。不通过奋斗就有收获,如果这一思想被激发,如何能达到真正助人脱贫的目的?
管仲曾言:滥予之害,甚于饥荒。不正确第帮助他人害处甚大。不停地给那些贫困之地捐钱捐物,却没有帮助其养成脱贫之志,生成去贫之智,如何不令人心存忧虑?
滚滚长江东逝水,阅尽古今可明智。曾经的大秦帝国做法可鉴,对老弱者施以救助之余,培训其手工业技能,助其自给自足。英国尚未崛起时开福利院,收流浪儿童,在粥饭之余,培训其专业技能,鼓励其自谋职业,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之到来。反观德国,二战后,过于完善的福利使政府不堪重负,其本意在救助穷人脱贫,然而未料到却造成了一批坐等救济的懒汉,各国都在反思!
由此观之,助人脱贫莫若扶志与扶智。否则可能致(800自篇幅)使目的与效果相去甚远。不只在扶贫方面,而且在社会的其他方面,我们亦得重视内生动力机制的重要性。外在的帮助可得一时之利,内在的强大方固根本之繁荣。难道我们的学习不是这样吗?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不是这样吗?大国崛起之实现不是这样吗?而那些真正在内在方面立志求智而强大起来的人或民族,当值得历史尊重的眼光和掌声!
与其补水,不若开源;补水一时,开源万世。扶贫与求脱贫者当鉴之。
简评:
文章仅仅围绕‚扶贫‛的核心,抓住‚扶志与扶智‛来评析论证,从‚补水‛与‚开源‛(‚输血式‛扶贫与‚造血式‛扶贫)正反对比的角度来展开,逻辑比较清晰、严谨。内容也比较充实,管仲名言,大秦帝国,英国,德国。语言凝练,也比较有力量,注重整句的运用,比喻说理。基于扶贫而有所拓展,由个人到企业到民族国家的发展强大,强调‚扶志与扶智‛带来的内生动力的重要性。结构上也很完整,书写也很漂亮美观。按照2017四川阅卷场的标准,55分以上不为过。但实际得分为46分。
这说什么?阅卷者要求太高?还是不识货?还是不认真?补充一句,这样文章枯叶蝶只展示了一篇,但实际上层次大略近似的有很多,得分在44-47分之间。
五、枯叶蝶冷思考
对比了烂文高分与美文低分之后,枯叶蝶很冷,是谓“冷思考”。
1、成都高三诊断考试,命题者是否该给出具体的作文解析和统一的阅卷标准?让阅卷老师先充分学习,讨论,拿出一致的标准再来阅卷呢?
2、成都高三诊断考试,组织者是否重视一下阅卷的统筹安排,比如真正做到试卷扫描后全市统一随机分派阅卷任务?
3、我们一线的老师,是否有一点平时自己学校考试自己阅卷的态度——像对待自己的学生那样认真阅卷?
4、老师们平时的作文教学,是不是该真正落到实处而不是落实在嘴巴上或者文件上?是不是该真正研究一下当今作文的发展变化,从而更新自己的作文教学理念,改变自己作文教学的方式和方法?
期望后面高2018届的二诊、三诊在这些方面有明显改善,在以后每一届高三甚至于高一高二的统考中都能不断进步!这样枯叶蝶今后关于这方面的思考就不再是“冷”思考,而是“暖”思考。
2018.1.2晚
第五篇:届四川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三一诊模拟考试语文
届四川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三一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B】
A.绯闻(fēi)说服(shuō)亲家母(qìng)混水摸鱼(hùn)
B.信笺(jiān)强调(qiáng)间奏曲(jiān)解甲归田(jiě)
C.剽窃(piāo)尽管(jǐn)软着陆(zháo)唯唯诺诺(wěi)
D.档次(dǎng)盥洗(guàn)电饭煲(bāo)汗流浃背(jiā)
【解析】A混水摸鱼(hún)C软着陆(zhuó)D档次(dà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C】
A.上阕 老俩口 察言观色 貌合神离 B.寥阔 莫须有 全神贯注 春光融融
C.提纲 绿茵场 死心塌地 竭泽而渔 D.糟蹋 号码簿 各自为阵 颠扑不破
【解析】A俩—两B阔—廓D阵—政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
A.随着社会的发展,终身教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B.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干部队伍年青化建设已经有了制度保障。
C.他只不过在做自己的事情,顺便帮了一下别人,没想到却受到了不虞之誉。
D.一场大火使我们损失惨重。恳请各位高抬贵手,接济我们,以便我们渡过难关。
【解析】“终身”:一生,一辈子(多就切身的事说),如“终生大事”“终身教育”。“终生”:一生(多指事业),如“奋斗终身”“终生难忘”。B“年青”:处在青少年时期。“年轻”:(1)年纪不大(多指十几岁至二十几岁)(2)年纪比相比较的对象小。此处是指相对年轻,应用“年轻”。C“不虞之誉:没有预料到的赞扬。此句中与“没想到”重复。D“高抬贵手”:客套话,多用于请求对方饶恕或通融。此处望文生义,将“抬手“理解为了请别人帮忙。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A.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最新一项研究称,气象学家成功破解了南极海冰面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仍呈增加之势的谜团。
B.王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创造的具有鲜明个性的意境,拓宽了诗的题材范围,提高了诗的表现技巧,对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C.“艳照门”事件警示我们,网络上一些不雅内容正污染着我们的眼球,教育学生自觉抵制网络不健康文化的防范意识,是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共同责任。
D.有关报道披露,由于长期管理缺位、过度采挖,导致锡矿山地区地质灾害严重,大量采空区未得到有效治理,地面塌陷、地裂缝、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WwW.kao8.Cc
【解析】B.配搭不当,“创造的”应为“创造了”;C.句式杂糅,不合逻辑,“抵制”“防范”都是表否定态度的词语,可改为“自觉抵制网络不健康文化
”或“自觉增强对网络不健康文化的防 范意识”;D介词滥用,去掉“由于”;或语意重复,保留“由于”,去掉“导致”。
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生活在不同地区的民族形成各具特色的文明,构建了不同的社会。在文明初启之时,世界蒙昧,很少对话和交流,因此,各种文明之间有着重大的差异。至今世界上存在许多文明体系,共处在一个地球上,有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佛教文明等。多元文明的并存和差异是历史形成的,是客观存在。正是文明的差异显示了世界的丰富斑斓,精彩纷呈。失去了差异,世界就会变成简单的同一,就会走向僵化和寂灭。
但是,文明的差异也会导致摩擦,冲撞,对抗,以至战争。自古以来,由于经济利益的冲突和文明的隔阂对立引发了无数次战争,毁灭了大量的生命和财富,造成了人类的悲剧。
二十一世纪,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迅速拉近了各个国家和各种文明的距离,文明之间的接触和交往越来越频繁。异质文明之间由于彼此不熟悉不理解,不能相互适应,就会产生矛盾和冲撞。人们以什么态度来对待并存的多元文明,将决定世界的未来:是通过文明对话,相互尊重,共同发展,构建一个和谐的世界,还是坚持冷战思维,猜疑、歧视、挤压其他民族,最后爆发战争?令人欣慰的是,多元文明的对话正在全世界人民中成为强烈的共识。各国的领袖和人民大众应该推动文明对话的趋势,使各国人民之间有更深的相互理解、更多的相互宽容、更好的相互学习,使得构建和谐世界成为人类共同的目标。
和谐世界之所以可能,是因为多元文明固然有其差异性,但也有其同一性。文明不同于野蛮,它是人类长期实践活动中凝聚的历史智慧和美好理想。各种文明的深层结构中都包含着对人的热爱、关怀和宽容。西方文明中的“博爱”,中国文明中的“泛爱众”;佛教文明中的“慈悲为怀”,伊斯兰教义中说,“你觉得什么是痛苦,就该想到对所有人都是痛苦”,都证明了各种文明中的这些核心内容可以联结,可以相通,可以携手共进。多元文明既是互异的,又是趋同的,实现文明对话,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对抗和战争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所谓和谐世界,至少有以下几点内容:维护全世界的和平与安全,通过对话解决矛盾,不采取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世界各国应平等相待,反对大国主义与霸权主义;经济上相互合作,互利双赢;承认和鼓励
多元文明的共存,每个国家都有维护发展自己文明的权力,每种文明都有值得学习
和欣赏的精华;追求天人合一,即保持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追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文明强调“和谐”,“和谐”的本质是理解、包容、尊重,是和睦共处,和而不同。
今天的中国已经和世界连为不可分割的一体,中国的复兴离不开世界的帮助。世界的稳定、繁荣也需要中国的参与。中国人民真诚愿意通过文明对话,将一个开放的、和平的、友好的中国展示给世界。
5.下列关于“文明多样性”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B】
A.世界各民族由于生活在不同地区,因而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文明,构建了不同的社会。
B.人类历史上无数次的战争主要是由于文明的隔阂而引起的,战争造成了人类的悲剧。
C.文明的差异性显示了世界的丰富斑斓,若失去了差异,世界就会走向僵化和寂灭。
D.在文明初启之时,世界蒙昧,加上缺少对话和交流,各种文明之间有着重大的差异。
【解析】“主要”原文无据,原文第二段中还提到有“经济利益的冲突”。
6.根据原文,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
A.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促进了不同文明的对话交流,拉近了各个国家和各种文明的距离。
B.多元文明的趋同性,为人类实现文明对话,避免对抗和战争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C.不同的文明虽然有其差异性,但其深层结构中都包含着对人的热爱、关怀和宽容。
D.构建和谐世界是人类共同的目标,多元文明的对话已经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识。
【解析】第三段中提到“多元文明的对话正在全世界人民中成为强烈的共识”,把未然说成已然。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D】
A.异质文明之间由于彼此不熟悉不理解,不能相互适应,就会产生矛盾和冲撞,所以维护全世界的和平与安全,不能采取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B.文明是人类长期实践活动中凝聚的历史智慧和美好理想,从这个意义上讲,只要人类的文明程度达到一个高度,就不会发生对抗和战争。
C.保持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天人合一,追求各民族和睦共处,追求各宗教间的和而不同,追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和谐世界的最高目标。
D.在中华文明强调相互理解、包容、尊重等和谐观念的影响下,中国人凡事总是讲究一个“和”字,“和气生财”“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 【解析】A.推断绝对 B.强加因果 C.内容概括不全,见文章第五段。
三、(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赡思,字得之,其先大食国人。赡思生九岁,日记古经传至千言。比弱冠,以所业就正于翰林学士承旨王思廉之门,由是博极群籍,见诸践
履,皆笃实之学,故其年虽少,已为乡邦所推重。延祐初,诏以科第取士,有劝其就试者,赡思笑而不应。泰定三年,诏以遗逸①征至上都,见帝于龙虎台,眷遇优渥。时倒剌沙柄国,西域人多附焉,赡思独不往见,倒剌沙屡使人招致之,即以养亲辞归。至元二年,拜陕西行台监察御史。戚里有执政陕西行省者,恣为非道,赡思发其罪而按之,辄弃职夜遁,会有诏勿逮问,然犹杖其私人。及分巡云南,按省臣之不法者,其人即解印以去,远藩为之震悚。三年,除佥浙西肃政廉访司事,即按问都转运盐使、海道都万户、行宣政院等官赃罪,浙右郡县,无敢为贪墨者。复以浙右诸僧寺,私蔽猾民,有所谓道人、道民、行童者,类皆渎常伦,隐徭役,使民力日耗,契勘②嘉兴一路,为数已二千七百,乃建议请勒归本族,俾供王赋,庶以少宽民力。朝廷是之,即著以为令。赡思历官台宪,所至以理冤泽物为己任,平反大辟③之狱,先后甚众,然未尝故出人罪,以市私恩。尝与五府官决狱咸宁,有妇宋娥者,与邻人通,邻人谓娥曰:“我将杀而夫。”娥曰:“张子文行且杀之。”明日,夫果死,迹盗数日,娥始以张子文告其姑,五府官以为非共杀,且既经赦宥,宜释之。赡思曰:“张子文以为娥固许之矣。且娥夫死及旬,乃始言之,是娥与张同谋,度不能终隐,故发之也,岂赦可释哉?”枢密判官曰:“平反活人,阴德也。御史勿执常法。”赡思曰:“是谓故出人罪,非平反也。且公欲种阴德于生者,奈死者何!”乃独上议刑部,卒正娥罪。其审刑当罪多类此。十一年,卒于家,年七十有四。谥曰文孝。
(节选自《元史》卷一九O)
【注】①遗逸:指遗才。②契勘:查证。③大辟:死刑。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时倒剌沙柄国 柄:执掌
B.俾供王赋 俾:使、让
C.尝与五府官决狱咸宁 狱:案件 D.夫果死,迹盗数日 迹:踪迹
【解析】迹:追踪、追捕。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C】
A.西域人多附焉 犹且从师而问焉
B.按省臣之不法者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然未尝故出人罪,以市私恩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D.张子文行且杀之 若属皆且为所虏
【解析】以:来,表目的连词/因而、以致表结果的连词A焉:他,代词B.之:定语后置的标志D.且:将,副词。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
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赡思淡泊功名。延祐初年,皇帝下令科第取士,有人“劝其就试”,他只是笑笑而已。赡思不攀附权贵,当时擅权的倒剌 沙多次让人去请他,他都以奉养父母而告归。
B.赡思自幼好学,九岁时已能每天记诵古代经典文章达千言,二十岁左右,师从名儒王思廉,博览群书,并付之实践;所以,他虽然还年轻,但已名著乡里。
C.赡思为政正直,为整顿吏制作了许多具体工作;赡思历任司法部门官职,以伸冤昭雪为己任,先后平反多起冤狱,“宋娥案”即是其中的典型案件。
D.赡思体察民情。他曾到嘉兴深入调查,发现逃避官府徭役的达二千七百人之多,于是建议将他们遣返乡里,让他们供纳国家赋役,以减少其他民众负担,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
【解析】“宋娥案”不是平反冤狱,是处理刑狱定罪得当的案例。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20分)
四、(23分)
11.把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赡思发其罪而按之,辄弃职夜遁,会有诏勿逮问,然犹杖其私人。(5分)
(2)是娥与张同谋,度不能终隐,故发之也,岂赦可释哉?(5分)
【解析】(1)(5分)赡思揭发他的罪行并要追究责任,那人就离开职守连夜逃走,刚巧皇帝有令,可以不追究此人,但赡思还是杖责了那人的亲信。(译出大意给2分,“按”“会”“私人”,每译对一处给1分)
(2)(5分)这说明宋娥与张是同谋,宋娥估计不能隐瞒到底,所以才揭发出来了,这怎么可以赦免释放呢?(译出大意给2分,“是”“隐”“发”,每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赡思字得之,他的祖先是大食国人。赡思九岁时,每天记诵古代经典文章达千言。到二十岁左右时,他的学业得到翰林学士承旨王思廉的指导,由此得以阅读大量图书,并付之实践,这些全是扎实有用的学问,所以,他虽然还年轻,但已为大家所推崇器重。延祐初年,皇帝下令通过考试录用人才,有人便劝赡思去应试,而赡思只是笑笑而已。
泰定三年,皇帝因征问遗才将他诏至上都,在龙虎台见了皇帝,皇上对他礼遇极厚。当时倒剌沙主持国务,许多西域人都依附于他,而独有赡思不去巴结他,倒剌沙多次让人去请赡思,赡思都以奉养父母而告归。至元二年,赡思被任为陕西行台监察御史。赡思的亲戚中,有人在陕西行省任职,恣意妄为,赡思揭发他的罪行并要追究责任,那人就离开职守连夜逃走,刚巧皇帝有令,可以不追究此人,但赡思还是杖责了那人的亲信。到赡思
巡察云南时,凡发现违法的省臣官吏,即令那人解职离去,这种作法,使周边藩属大为震惊。至元三年,赡思在浙西肃政廉访司任职,就追究处理了都转运盐使、海道都万户、行宣政院等官吏的贪污罪,使
浙西地区郡县官吏不敢再有贪赃枉法的人。浙西地区的寺庙私藏奸猾之人,所谓道人、道民、行童等,都是些违犯道德人伦的人,他们逃避徭役,使国家民力日损,查证嘉兴地区,即有二千七百多人。因此,赡思就建议将他们遣归回家,让他们供纳国家赋役,以减少其他民众负担。朝廷认为他的话很对,便著文为令。赡思历任司法部门官职,所至各地以伸冤昭雪为己任,先后平反纠正死罪案多起,但却从不故意轻判人罪,来收买别人对自己的感谢。他曾与五府官员在咸宁县办案,有一名叫宋娥的妇女,与邻居私通,那位邻居告诉宋娥说:“我要杀了你丈夫。”宋娥说:“张子文将要杀我丈夫。”第二天,宋娥的丈夫果然死了。官府追凶多日,宋娥才将张子文要杀他丈夫的事情告诉了她婆婆。五府官员认为这不是共同杀的,而且已经过大赦宽恕,应释放宋娥。赡思说:“张子文是以为宋娥一定同意他这么干的。而且,宋娥的丈夫已死了近十天,宋娥才说出这件事,这说明宋娥与张是同谋,宋娥估计不能隐瞒到底,所以才揭发出来了,这怎么可以赦免释放呢?”枢密判官说:“为活人平反,是积阴德。你不要按常理执法。”赡思说:“这是故意使人逃脱罪责,不是平反。而且,您要给活人积阴德,那对死人将如何交待?”便独自上书刑部,最终为宋娥定了罪。赡思处理刑狱定罪大多类似处理宋娥这样的事。
至正十一年,赡思在家去世,享年七十四岁,被追谥为文孝。
12.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一鹭图
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1)概括诗人笔下的白鹭形象。(4分)
(2)赏析诗句“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4分)
【答案】:(4分)(1)这首诗描绘了白鹭洁白美好、心存高洁但又孤独寂寞、无人理解的形象。
(4分)(2)首句运用烘托(衬托)手法,“芳草”、“垂杨”、“碧流”组合成一幅春意盎然的画面,以优美的背景烘托(或从正面衬托)白鹭美好的形象。次句“雪衣公子”以比喻手法描写了一个洁白美好的白鹭形象。(动静结合亦可)
13.按要求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__。(李密《陈情表》)
李白在《春
夜洛城闻笛》中写闻笛而生乡思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
(2)寄蜉蝣于天地,_____。哀吾生之须臾,_____。(苏轼《赤壁赋》)
西当太白有鸟道,_____。地崩山摧壮士死,_____。(李白《蜀道难》)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_____。(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答案】:(1)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渺沧海之一粟/羡长江之无穷/可以横绝峨眉巅/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五、(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听山 冯源
①平生与山有缘,生于山城长于山城。后来迁家川北,居于山中,年长日深,不知是受了山的熏陶和水的浸润,还是于山水于生活有了领悟和兴会,渐渐地滋养出听山的嗜好。
②初次听山,是在大学读书时一个孟春的黄昏。春雨初霁,林间清幽,山岚逍遥,晚霞如瀑,从对面的山脊泻下,次第地织染着远远凝翠的岑峦和尚含绿滋的林卉;残流涧,迂回曲折,涓涓淙淙,犹无声地吟咏着天籁。整个山间仿佛依然笼罩在淅淅沥沥的春雨中,显出一片宁静,如一幅恬淡的墨画,又如一位绿装倩然的处子,所能够倾听到的,只有宁谧的大地吮吸昊天甘霖微微的喘息。那时年轻,心高志远,好动喜闹,一次的经历便以为山不过是一位哑然的孤独者,一个寂静的缩写,淡然无味,令人难耐。
③学生生活多是平淡、单一,甚至枯燥,又兼远离城市,课余饭后的时日便大多是在山中蹊径的散步中消逝。或许正是如此,才有了那次在雨中听山的偶然的经历和所获。那是一个炎热而郁闷的夏日的午后,与同学步于山径,试图以宁静和清幽来弱化心里的烦闷。盛夏的天,孩子的脸,说变即变,风和日烈间骤然乌云密布。周围无舍,便索性立于树下。雨酣畅淋漓,倾泻在树叶枝梗、青草绿塘,每一次砸下,山中就有一阵清脆或浊重的回响;大雨携着劲风,风过处,树叶枝梗急速不断地屈身弯腰,舞蹈似的,摩擦着推搡着,浑身鸣叫;空中的鸟儿被风掠来拂去、东奔西突,急切而慌乱地寻找巢穴或可栖之处;从山顶涌下的洪水肆无忌惮地在林间、草丛中奔走,又汇成一股股更大的急流,在沟壑里冲撞喧哗,声如金石相击„„风声、雨声、水声、树声,交织相融,有如一首雄壮激越而又无序无节的音乐。我倾听着,心灵仿佛受到了一次山的如流的歌韵和大自然醇浓之流的洗礼,也品出了山的亦静亦动,或柔或刚的性格。
④听有所获,情有独钟,在“绿树枝头一线红”的清
晨,在“人散后,一勾新月在天际”的夜晚,在小园香径,在流水偎依的桥头,或是凄风苦雨、残阳古道,一次次地静坐聆听。听山是寂寞的,它不比听城市听海,但听山又是不寂寞的。你俯身可拾红花绿叶,仰首能得蓝天白云;可以听到花的绽放、叶的吐蕾,群鸟的和鸣、风雨的协
奏、雷电的高歌;听到云的轻盈、风的潇洒,日出日落、月降月升的恢宏的壮阔,和它深厚内腹云涌的情潮,以及它们所融汇成的一支高亢而又柔婉、急切而徐缓的旋律。这是一支美的旋律,你珍蕴了它,便珍蕴了大自然;你拥有了它,也就拥有了一种昂扬向上的生活或人生。
⑤踏着这支旋律的节拍,走入社会,也走入一片新的天地,我依然钟情于听山,依然拥有这支旋律,并矢志不渝地前行。
⑥“蜀汉多奇山,仰望与云平,”这是古人的摹状。但是,你目游其中,会看到它们始终不移地在天际描绘出的浪漫而有致的“五线谱”;你心骋其间,能听到另一支旋律——历史的鼓声与时代的潮音融合的旋律。
⑦据史书记载,汉建安16年,刘备为了实现其谋臣诸葛亮提出的据益州、复汉室进而逐鹿中原的战略,率精兵驻扎在这里,偏安益州的刘璋也“延至北山”。他们“饮酒乐甚”之余,登山远望,夹江两岸的沃野良田、富庶丰饶尽收眼底,刘备想其不久将为己有,便欢曰:“富哉,今日之乐乎!”他如愿以偿,夺隘取关,进而有了蜀地,建立了蜀汉政权。站在山顶,遥想一千七百多年前:如果没有那一阵阵隆隆的鼓声,或许就没有三国的鼎立和蜀汉的繁荣及富庶,也不会有今天这座据史建造的“松柏茂密,篁秀花明,溪壑清幽,景色迷人”的苑囿。
⑧然而,时代之脚匆匆地前行,那一阵鼓声早已沉积为一段历史、几行碑文和一丛丛萋萋荒草,代之的是一阵又一阵时代的潮音。10多年前,当第一批建设者来到这里,便种下了第一个希望——给这寂静的荒山秃岭披上了绿装;接踵而至,第二批、第三批„„他们用双手创建了校园、公园、疗养院,也创造了这一方的社会文明、时代精神。你信步其中,不仅能听到大自然的旋律,而且可以听到时代的潮音,使你满心欢愉,也令你深味沉思。
⑨山如箜篌弹歌奏律,其实,生活在这一片群峦中的蜀人之心莫不是一架架箜篌,他们所弹奏出的旋律,又岂是大自然所能媲美的?(原文有删节)
14.文中写了两次作者具体的听山经历及感受,请分别加以概述。(6分)
【答案】:(6分)①孟春黄昏后听山,以为山孤独、寂静、淡然无味,令人难耐。②夏日午后雨中听山
,心灵受到洗礼,品出了山的亦静亦动、或柔或刚的性格。
15.文章第④段中说:“听山是寂寞的,它不比听城市听海,但听山又不是寂寞的。”作者这样写是否矛盾?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4分)
【答案】:(4分)不矛盾。山没有城市和海的热闹与喧嚣,需要静坐聆听,因而“听山是寂寞的”;听山能听出自然
美的旋律,拥有了它也就拥有了一种昂扬向上的生活或人生,所以“听山又不是寂寞的”。
16.文章第⑥段中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6分)
【答案】:(6分)①紧承上文听到的大自然的美的旋律,引出另一支“历史和时代”的旋律,是听山的进一步拓展;②领起下文对历史的鼓声与时代的潮音的具体阐述;③丰富文章内涵,深化主旨。
17.请从表达和内容两个方面鉴赏文章的最后一段。(6分)
【答案】:(6分)这段文字运用了比喻、反问等修辞方法,语言形象生动而有力。赞颂了蜀川人民的创造精神,他们创造的社会文明、时代精神汇成了时代的潮音,这一潮音远远胜过山的旋律、历史的鼓声。
六、(15分)
18.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写出四个关键词。(4分)
“十五”期间,全国妇联与政府部门联手加强城乡妇女教育培训和推动妇女就业再就业工作,制定完成了三个目标,即培训200万下岗失业妇女,为200万妇女提供就业指导,多渠道帮助200万妇女实现再就业。同时建立了国家创业示范基地,组织了妇女创业师资培训班,发放了妇女创业循环资金,总结推广妇女创业孵化器、小额贷款助创业等经验,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妇女再就业信息指导中心,拓展了广大妇女的创业层次和创业领域。
答:□□、□□、□□、□□(4分)政府、帮助、妇女、就业。
19.新闻点评就是用简约的文字对新闻进行评论,请就以下新闻事件进行点评。要求观点鲜明,言之有理,语言简洁。60字左右。(5分)
“你学习不好,戴绿领巾,我才是真正的红领巾„„”两个放学的孩子嬉闹起来,来接佩戴绿领巾孩子的家长的表情尴尬。这是发生在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门口的一幕。中午时分随着下课铃响起,小学生们在老师引领下排队回家,一些孩子胸前的绿领巾在人群中显得格外扎眼。最先走出校门的是一年级学生,队伍自然地被他们佩戴的领巾颜色分成了两类:一半孩子戴着鲜艳的红领巾,另一部分孩子则戴着绿领巾。据该校教师解释称,学习、思想品德表现稍差的学生没有红领巾,所以该校便为这部分学生发放了绿领巾,以资激励,教育其上进。
【答案】:(5分)①西安小学惊现“绿领巾”。这种做法违反了教育平等的原则,有损学生自尊心,甚而容易令孩子由此产生自卑心理,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②西安小学惊现“绿领巾”。剥夺学生佩戴红领巾的权利,校方的做法不合法不合规,“绿领巾”侵犯了学生的人格和尊严,阻碍学生积极向上追求进取;③西安小学惊现“绿领巾”。这是歧视学生的体现,破
坏了教育“有教无类”的公平原则,不利于表现暂时落后的孩子健康、长远地发展。④西安小学惊现“绿领巾”。“绿领巾”事件会动摇红领巾在孩子们心目中神圣的地位,孩子们对于红领巾的尊重与认知将会淡化。(概括基本事实2分,观点鲜明正确1分,言之成理、语言简洁有力3分。)
20.阅读下面的示例,为提供的两组镜头分别设计画外音。要求主旨明确,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6分)
示例:[镜头]一个正在跑步的中学生,突然停下来,弯腰将同学扔在校园中的废弃物丢进了垃圾桶。
[画外音]拾起的是垃圾,收获的是成长,传播的是文明。
[镜头]一辆吉普车减慢速度,停在信号灯前,耐心等待闯了红灯的孩子们过去。这个时候,一名执勤交警对司机微笑,并且敬礼。
[画外音]_____
[镜头]晚自习结束后,同学们陆续离开教室,最后,教室里空无一人,日光灯一直亮到天明。
[画外音]_____
【答案】:(6分)[画外音]礼让三分,显示你对生命的珍爱;文明交通,赢得他人对你的尊重。
[画外音]亮了一夜的日光灯,丢了一时的责任心。(价值取向2分,观点体现主题2分,有一定感染力2分)
七、(60分)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作文。
到了麦子成熟的季节,麦田里一片金黄。农人们都在准备收割。有位割麦人突然发现,他的麦田里还有一穗麦子泛着青色。于是他决定等着这一穗麦子黄了再来割麦。这是他一贯的风格,他的眼睛里容不得半粒沙子。等这一穗麦子黄了的时候,其他所有的麦子却都已经落地。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字数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