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罗生门观后感 日语报告
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論 レポート
映画の「羅生門」の検討について
「羅生門」という映画を見て、いろいろな点に関して、分析したく、分かるようになりたいという気持ちを持っています。ところで、ちょっと恥ずかしいですが、一回目授業でこの映画を見た時聞き取った日本語における台詞を理解するのは難しいです。それで、ネットで中国語に訳してきた作品を探して、もう一度見ました。そして、この映画は確かによく好評されるべきだと感じています。では、映画によって物語のあらすじに関する感想や表現技巧から見るコミュ二ケーソンとの関係を簡単に論述します。
まずは感想から話します。周知のとおり、1つの事件の真相は当然に一つしかないですが、当事者三人と杣売りはそれぞれ真相に関する言い分が異なる。一つの真相は4人の人物が語られ、4つの全然違う「真相」になってしまうのはもともと不思議だと思いますが、その上、当事者三人は何のためにうそを吐いたのかを見ると、罪から逃げたいではなくて、かえって自分こそが人を殺したと承認したということで大変ショックしました。では、物語の筋はそういうふうに設定して、一体どのようなメッセイジを含まっているのか?それから、作品として私たち観者に伝えたいものってなんだろうか?最後に、犯人は誰だ?これは私はこの映画を見て、よく知りたい事です。それで、何回繰り返して考えると、私は彼らはうそを吐く真実な意図から、この映画の意味も分かるようになりました。
各自の「真相」に対して、盗賊は自分が如何に男らしく闘ったかを強調し、女は自分の貞淑さを強調し、武士は自分には非がなく、妻が如何に酷い仕打ちをしたかを強調しました。こうして見れば、三人は自分が殺人犯と承認したのに、やはり自分の都合の良いように、話を作っていました。この映画では、一つの真相を複数の人物の異なる視線で描かれて、真実とは最後に出てきた杣売りの証言ではなく、観者に検討空間を保留するままで、人間というものはエゴで平気でうそをつくなんて、悪を指摘してきましたが、ラストの杣売りの行動で善を描いていました。とにかく、人間というのは信じる価値がある気持ちが分かりました。
次は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との関係を分析します。全面的に見ると、この映画の中の四人は証言を語る時、言語的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という形で物語を形成しました。しかし、この四人の物語は異なっています。一つの同じ事件に対して、各自の立場によって、違う物語が出てきました。それから、当事者の三人はそれぞれ、仮想的な事実を通じて、自己物語の真実を信じます。物語によって産み出された「自己」も新しい姿でみんなの前に展示されました。、こういうふうに、物語形式の違いにおいて、言語的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の世界に対立や矛盾が起こられます。実は、我々の日常の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に現実による物語を作る振る舞いが多くあります。映画のほうで、事件をめぐって、いろいろな物語で表現し、真実を求めるように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を形成するのは芸術の一つ形式と表現する手段だと思います。そして、生活中人々が物語を作って、整合したら人間関係による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は豊富になれると感じられます。
それから、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はこの映画での体現形式を見ます。各人物の言葉による言語的形式以外、妻の証言を回想した時の図で、貞節を守れなかったという事実に対して、人物の表情や姿勢など非言語的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から女は悔い、男は軽蔑するのも深刻的に感じられます。
つまり、「羅生門」という映画に関して、素晴らしいストーリーや特別な表現技巧や作品の寓意など、いろいろな検討するべきところがあります。それから、こういうふうに映画とか、文集を通じて、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の表現形式の分析も面白いと思います。
第二篇:罗生门 观后感
罗生门,日本京都的正南门。云游和尚、砍柴人和乞丐在城门底下避雨,三人闲聊,话题开始,故事的序幕拉开:一个武士和他妻子路过荒山,遭遇了不测。妻子被侮辱,而武士惨遭杀害。惨案如何酿成?强盗、妻子、借武士亡魂来做证的女巫,都各有说法。
真相只得一个,但是各人提供证词的目的却各有不同。为了美化自己的道德,减轻自己的罪恶,掩饰自己的过失,人人都开始叙述一个美化自己的故事版本。荒山上的惨案,成了一团拨不开看不清的迷雾。
谈论完毕,雨过天晴。砍柴人在罗生门旁发现一个哭泣的弃婴。他决定收养下来,抱着婴孩往夕阳深处走去。
影片所讲述故事的年代是江户年间,正是日本受到西方巨大影响的时期,作为强势文化(哲学)的西方观点已逐渐取得主流的地位,基督教独有的“原罪”观念以及由其而来的各种文化现象深入日本艺术家的心灵深处,《罗生门》可以作为这一潮流的突出例证。日本人的文化观念开始无节制的依赖于对人本身意义的绝对信任上,但这并不能解决民族精神内核缺失的真正问题,毫无疑问,黑泽明看到了这一点,并在他的作品中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世界的无根基性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我们可以清晰的感受到艺术家对本体缺失的惶恐与不安,也许艺术家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在无意间,实际上已经对日本文化与哲学提出了最深刻的拷问。影片结尾体现出“善”成为艺术家眼中可见的挽救这一隐性精神危机的唯一手段,无根基的日本人在善良与美德的召唤中也召唤回了自己。但影片所具有的世界意义并没有任何贬低,不同的人对其意义会有不同的解读。西方文化对其的接纳与推崇实际上是以西方自己的基督“真”感为基础的,他们所注意的是影片对人性的批判与本体荒谬的表述,从这个意义上说,影片极具世界意义,当然,它对日本文化(哲学)的贡献与其说是作出了回答不如说是提出了问题。
影片以一宗案件为背景,描写了人性中丑恶的一面,揭示了人的不可信赖性和不可知性,然而其结尾的转折又将原有的对整个世界的绝望一改成为最终强调人的可信,赞扬人道主义的胜利和道德的复兴。
杀人是电影中人们所看到的实在的罪行,通过当事人对自己行为的陈述和利用法庭作为人类维护正义的企图牵动了人类最初的无形罪性(人性本恶?),人类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原初罪性。黑泽明刻画了一个饥荒战乱,道德瓦解,价值崩解,人不如禽兽的邪恶世间,以此努力着在寻求一种探究人性本质和解读世界的可能。
第三篇:《罗生门》观后感
电影《罗生门》的社会学观感
一、电影故事简介
故事发生在12世纪的日本,在平安京发生了一件轰动社会的新闻,武士金泽武弘被人杀害在丛林里。作为证人,樵夫、凶手多襄丸、死者的妻子真砂、借死者的魂来做证的女巫都曾被招到纠察使署,但他们都怀着利己的目的,竭力维护自己,提供了美化自己、使得事实真相各不相同的证词。
这一天,大雨倾盆,烟雾迷蒙,在平安京的正南门--罗生门下,行脚僧、樵夫、杂工3人一起在这里躲雨,谈着谈着,他们就聊到了这件事。樵夫说,3天前他上山砍柴,在一片树丛里发现了一具男人的尸体,他就近报了官,被传到了纠察使署„„实际上,他掩盖了自己因贪图小便宜而抽走了尸体胸口上的短刀的行为。
樵夫说凶手多襄丸是个有名的大盗,但他在事后很快就被抓到了。因为他恰巧喝了山沟里染了毒的泉水,所以抓来不费吹灰之力。
在审问中,多襄丸对自己的作案经过,是这样述说的:那天,他在林子里看到金泽武弘牵着他妻子真砂的坐骑走了过来,便为真砂的美貌所倾倒。于是便用诡计将武弘骗到丛林深处,在同武弘的搏斗中将其缚住,接着占有了真砂。本来他不想杀害武弘,可真砂让他们两个人决斗,并说“哪个活下来,我就跟哪个”,多襄丸于是给武弘割断绳子,和他决斗起来,终于把他一刀砍倒。等他再寻找真砂时,她已经吓得逃之夭夭了。行脚僧却补充说,当时在纠察使署里,真砂是这样说的:她被多囊丸蹂躏之后,受到了丈夫的蔑视,这让真砂感到受了极大的刺激。于是悲愤之中,真砂就晃晃悠悠地扑向了武弘„„可等她醒过来一看,那把短刀已插在丈夫的胸口上,他已经死了。后来她想自杀,但终于怎么也没有死得成。
行脚僧又向杂工和樵夫说出死了的武弘借女巫之口说出来的话:多囊丸强奸真砂以后,就要真砂和他一起走。谁料真砂同意了,但却让多囊丸先杀了武弘,多囊丸也没想到真砂竟是这样的女人,就问武弘应该怎样处理她,听了这话,真砂跳起身向树林深处逃走了,多襄丸向她追去。这时武弘拾起短刀,朝自己胸膛猛力一刺„„
真相只有一个,但是各人提供证词的目的却各有不同。为了美化自己的道德,减轻自己的罪恶,掩饰自己的过失,人人都开始叙述一个美化自己的故事版本。荒山上的惨案,成了一团拨不开看不清的迷雾。
这时樵夫说出当日看见的事实,当日多襄丸强暴了真砂后,真砂不停的哭泣,多襄丸求其做他浑家,这时真砂割开捆武弘的绳子,意思要两人决斗,这时武弘却辱骂真砂,宁可让多襄丸抢走,多襄丸也态度一变,瞧不起真砂,真砂万万没想到丈夫这么对她,于是歇斯底里的吼出对两人的不满,两人被激后,开始打斗,拼剑中,多襄丸不慎将剑插入土中,被本来吓坏的武弘穷追猛打,后来武弘也不小心把剑劈入树桩中,多襄丸爬到剑前,将自己的剑拔起,并刺死了武弘,杀人后的多襄丸吓得打颤,清醒后,又逼迫真砂,真砂极力反抗,最后逃走
三个人就这样争争吵吵,纷纷慨叹人心叵测,不知道什么是真,什么是假。正在这时,隐约传来婴儿的哭声。他们循声找去,看到了一个被遗弃的婴儿。杂工上去把婴儿的衣服剥了下来,樵夫骂他是恶鬼,杂工申辩说,生了孩子又把他丢掉的人那才是恶鬼呢!又揭露了樵夫偷拿了武弘尸体上的短刀的行为,说得樵夫哑口无言。
杂工走了,深受触动的樵夫收养了婴儿,行脚僧感动地说:“亏得你,我还是可以相信人了。”
谈论完毕,雨过天晴。影片结尾,樵夫抱着婴孩往夕阳深处走去。
二、电影观感
从我看这部电影的真实感受来说,一开始我并没有看懂,直到女主角叙述安庆经历的时候我才反应过来这是同一个案件。光从电影剧情来说,我觉得这部电影很有特色。导演黑泽明选择用这种方式向大家讲述一个关于人性的故事很有艺术感。四种证词不过反应了人性的丑恶一面,人们通常会为了按对自己有利的一面来叙述一件事,从而忽略了一件事的真实性。从剧中的一些配角的行为也可以看出人爱贪小便宜的本性。不过我觉得这部电影并不是主要宣扬人性不好的一面,剧中的樵夫就是一个诚实、善良的角色。他的安排一方面想告诉观众社会并非只有丑恶。
承认人性的阴暗面,包括对人性两个层次的认识。首先是认识自我心灵中的阴暗面,包括自私、贪婪,以及由这二者产生的嫉妒、仇恨等消极情绪。然后在这种对自我“人性恶”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将这种对人性的认识推广到所有的社会人,对他人的自私和贪婪给以足够的理解与包容,而不是用一种高标准对其进行道德批评。
看完电影后我上网搜了这部电影的背景,我发现“罗生门”本来在日文汉字写成“罗城门”,最原始意义是指设在“罗城”的门,即“京城门”之意。罗生门是日本传说中的一道门,通往生死,坚固无比,门上有许多象征死亡的图像.在芥川龙之芥的原著小说里,罗生门作为一个标志性建筑,代表“人间地狱”。原来的京都里面有这么一道真正的门,据说是魔鬼消失之门。毁于战乱。当时的日本,死人是常有的事,《罗生门》的作者之所以想写这篇小说,黑泽明导演之所以会把它拍出来,一方面想要向我们揭示人性,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这部电影向我们展示人性的另一面。这种对人性阴暗面的正视具有十分积极的社会意义。它有助于化解社会矛盾,避免大规模暴力冲突。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积极的意义,所以这部电影在国际产生很大的影响力,获得许多国际大奖。
在当今社会大多推崇樵夫的精神,但是作为社会人,我觉得有多种人性是一个普遍事实和正常的现象。在社会主义的今天,政府和学校等机构有意教育人们单一人性化,希望人们都向好的方面发展,这是正确的,但是是不现实的,所以需要有法律来约束人性的恶的一面。人性的善恶是从春秋战国遗留下来的课题,我觉得人性不可以说“本善”或“本恶”,因为后天因素的影响远远大于认得先天性格,最后奠定人性的还是后天因素。所以,通过这部电影,我认识到人性的最真实的一面,我觉得对我以后的认识社会和生活工作也非常有帮助。
09级行政管理专业
王慧
第四篇:罗生门观后感
艰难的真理
“三个人,叩问心门”
黑泽明的《罗生门》,是很早就听说过的一部电影。这部被称为引领日本电影走向世界的作品,虽然由于年代久远,画面不免显得有些生硬,但从当时来看,确实具有划时代意义。乃至现在,罗生门已经成为了迷惑的代名词,用来形容人们对一件事情各有各的说法,真相不明。同时,电影中涉及到一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可以引起我对于人性级真理的一些感悟。
电影在滂沱的大雨中展开故事,东京的罗生门下,樵夫农夫和和尚一起在讲述他们的听说的一个故事——一桩血案!强盗夺妻杀人的血案!但很快,案子告破,然而此时电影真正吸引人的地方到来了。几位证人各执一词,就这样,本来简单的真相,在众人看似华美实则丑陋的说辞中成为了悬案。每个人都在极力美化自己,为了掩盖自己的罪恶不惜丑化他人的品格。这是,故事安排了第四个版本——樵夫,他其实躲在树丛后面,目睹了案情的全过程,只因事后从案发现场偷走了那把嵌螺钿、颇值些钱的匕首,心中有愧,所以开始不说。这个版本可以认作是基本真实的,然而这仿佛又在告诉我们:妨碍认知事实真相的道德缺陷和心理障碍,虽然难以克服,毕竟不是不可克服;樵夫既已承认了自己的过失(偷匕首),他就不受过失的障碍了,他能够道出事实的真相。
影片至此一直大雨磅礴,似乎阵阵打在观者的心里,伴随着一种阴暗腐烂憎恶鄙夷的情绪。就像片中和尚的反应那样,我不愿相信人
性自私黑暗如是,却让我无力反驳。“还有人可以相信么?”这是和尚一直在自问的一件事情,却每次都是像在问我。
最后,雨渐止日出,农夫决定收留弃婴。这多少给人一种希望。但我还是很在意这一点点的希望,因为实在不愿去相信“人之初性本恶”的残忍论调。这是我想起了鲁迅在《药》中最后在坟头上加上的花环——至少能让人在肃杀的环境中感受到意思明亮的光辉。
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我们可以说,真理普遍存在与社会中的每一个角落,追求真理的过程即人类不断进步的过程。然而这个过程是曲折的,艰难的,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可正因为如此,才体现出真理的可贵。真理之所以为真理,正是由于它能接受漫长岁月的磨砺,能够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经久不衰。
然而人类的认识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终究有限,因此在一定时期内被人做事真理的规律也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改变。因此真理又具有局限性和相对性。并且要通过不断地实践和认识得到发展。最后樵夫收养了弃婴,和尚说了一句:“幸亏你,我还可以相信世人。”这提醒我们,理性认识要回归到实践中才能发展。
然而看完电影,我突然有了这样的感慨:人的主观陈述都是不可信的,因为都或多或少加入了陈述者的主管思想。不管是影片中的三位证人,还是在生活中遇到的各式各样的人,甚至是一个国家的法律与政策。人性是自私的,所有的陈述都是为了某一个目的而服务的。这里面可能不仅仅是狭义的某一个人的自私,广义来说,某一个党派,某一个国家,某一个阶级都在寻求着属于自己的真理,这些真理可能
在某一历史阶段对于某些人是正确的。然而一切事物都要辩证的看待,都要站在系统的高度去分析。一个党派所认为的真理是否可以推广到一个国家?一个国家所认为的真理是否可以推广到全世界?人类所认为的真理是否可以推广到整个宇宙?我们不能回答,因此,真理是具有相对性和局限性的。
《罗生门》似乎在向我们表达修饰了太多,真相于是成为了假象。于是我猛然想到,我们不断追求真理的过程是不是就是在不断修饰的过程,随着修饰量的增加,我们所得到的真理是否还是那最纯正最本真的真理?可纵观历史,人类确实是在不断的进步,这是否能证明我们追求的真理的过程就是成功的。然而,整个人类历史发展下来,人类是否在同样的时间内达到了我们所能达到的最优状态?不能回答〃〃〃〃〃〃也许我的疑问要随着实践和认识的不断深入才能得以解答,这也正是人类不断追求真理的步伐,可这样似乎又陷入了本段前面所述的轮回〃〃〃〃〃〃
抑或说或不说,真理就在那里。也许说了,真理反而不能称其为真理。
第五篇:影片《罗生门》观后感
影片《罗生门》观后感
系别:劳教管理系专业:矫正教育学班级:10级试点班
《罗生门》是日本导演黑泽明早期的一部电影,电影中描述的故事,在现今依然还会看到。故事中出现了九个人物:樵夫、武士、武士的妻子、和尚、凶手多襄丸、捉住凶手的衙役、杂工、女巫、婴儿。故事很简单,就是一起凶杀案,而且杀手已经归案,并且承认了罪行。然而杀人的过程却成了一个谜,在镜头的注视下,每个和事件相关的人,都有自己的一套说辞,让一个原本明了的事情变得复杂。
据传,罗生门通往生死,坚固无比,在日本古代也存在这样一道门,后毁于战火。现在用到这个词指的是每个人为自己利益而编制的谎言。影片中描述的罗生门,是每个人心中的一道门,在每个人的主观价值里,分不清善恶,为了既得利益可以去编织谎言,或是美化自己或是掩盖真像,最终只会是一个结果,如同影片中樵夫想要将小孩抱走抚养,出于善念,却得到的是和尚的误解。
哲学中关于“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争论的许久,到如今也依旧没有答案。我们现今依旧还会看到。不曾去试图寻找一种解决的办法,是因为明白这是人类首先是一种动物的天性,趋利避害。
每个人都渴望完美,但是人毕竟会有缺陷,为了极力展示表面上的完美,也只好去编织一个有一个谎言,于是这个世界看起来会觉得很完美,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却荡然无存。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作为政法干警,我们特殊的职业注定了我们将面对各种各样的人,难免会遇见类似于电影中的案件,这种情况下,我们应当牢记以下几点:
一、以事实为基础
我们在办案时,一定要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这里的事实就是事情的本来面目,是事情的真实情况。那么如何证明所认定的事实本来就是那个样子?这就需要用证据来证实。不能用证据证明的事实,就不是法律上的事实。也就是说,没有相关的证据证明,即使事情本来是那个样子,在法律上也是不能够认定的。因此,法律事实和真实事实是不一定完全一致的。事实问题,其实就是一个证据的问题。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应当更多的注重对证据需求,不要主观的相信某个人得言辞,做到完全公平、中立。
二、以法律为准绳
在查清事实后,或者说在现有的证据能够证明的事实基础上,正确适用法律,有什么样的事实,就相应地适用什么法律条款。就象定罪量刑一样,首先是定罪,其次是量刑。相对查清事实来说,适用法律这一环节看似应该简单一些。如同法律规范在逻辑上包括假定、处理、制裁三部分。
三、宽容的心态
我们了解了罗生门的含义,理解了人性中的漏洞,可以为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起到提醒和帮助,但是,很多人都依然本能的趋吉避凶,我们在生活中难免的会遇到这种人,对我们的工作起到各种干扰,对此,我们要以宽容的心态去面对他们,这只是一种本能而已,只要不妨碍司法公正,我们就不能因为对我们的阻碍而对其产生不满,应当坚持自我,坚持原则,更好的完成我们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