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昆仑山上的“驴背医生”》有感

时间:2019-05-13 12:13: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昆仑山上的“驴背医生”》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昆仑山上的“驴背医生”》有感》。

第一篇:读《昆仑山上的“驴背医生”》有感

读《昆仑山上的“驴背医生”》有感

六(3)班肖清华

一种精神,能使身处黑暗的人看见光明,使困于逆境的人看见希望。崇高的理想信念,就像心灵的灯塔,高扬的旗帜,引领我们走向美好的前景。

这本书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故事:有为理想和信念不懈奋斗、英勇无畏的李大钊、方志敏、江竹韵等老一辈革命家。还有为祖国荣誉而拼搏进取的容国团,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和无私奉献的新中国航天人。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姜万富。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孔繁森„„这些好榜样中,哪个不是一心为了国家着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

其中《昆仑山上的“驴背医生”》这篇文章让我心有触动。这则故事讲了17岁的姜万富,离开了繁华的上海,来到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三师叶城二牧产工作。170多个牧业点散落在昆仑山深处。从此人们经常可以看到这位肩夸药箱、救死扶伤的医生。人们都亲切地称他为“驴背上的医生”。

他,姜万富就是这样一位长年坚守岗位、默默奉献青春的人,他不计较个人利益的得失,时刻把患者的疾苦放在心头,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以人为本”的人生价值。他就是我们的好榜样,我们这一代的少年,生活在父母温暖的怀抱下长大的。可是我们不能永远都被爸爸妈妈守护着,总有一天我们要远走高飞,自己去外面的大世界去打拼。我们要树立自己正确的信念,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在社会不断的进步和发展的过程中,这种坚定的信念与伟大的理想凝炼而成的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等等,正是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真实体现和生动写照。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共同创建美好和谐的家园!

第二篇:读《昆仑》有感

武侠十年

--读《昆仑》有感

在公司的职工书市活动上,我看到了几本经典的武侠小说,突然就勾起了曾经的那段武侠回忆,有那么几本书,曾伴随我度过整个少年岁月。

也许过了这么长的时间我还是能记得我是在哪一天从新华书店的哪个柜子上看到的《昆仑》。那是我刚上初二的那个冬天,一个下着小雪的周末,书店里潮湿的气味,慵懒的店员,穿着深色外套站在书柜前的顾客,都还在留存我的记忆里。顾客的脸上印着寒冬带来的红晕,头上还有初融的雪水,他们百无聊赖地在书店里游逛着,享受着惬意的午后时光。

我自小就是个武侠迷,还记得看过的第一本武侠小说是古龙的《绝代双骄》,是我从家里书柜最顶层翻出来的,书页泛黄,也已经卷了边,书脊也有散架的危险。之后再看到《天龙八部》的时候,电视上也正在放黄日华主演的《天龙八部》,然后就被那些神奇的招数迷得神魂颠倒。后来我在书店里发现了武侠小说专柜,对于一个充满好奇的少年来说,真是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

从小就一直梦想有一套金庸全集,但是大人们不给买怕影响学习,加上其中的大部分也几乎都在电视上看过,所以至今没能如愿。上大学的时候在学校的书摊上买了《昆仑》的全集合订本,来来回回看了多遍。书中的情节不想赘述,其内容大抵写尽了主角梁萧的一生,无数离奇的境遇,遇到三个很爱他的女人,最后为救众人几近身死,随着花晓霜流落海外,归隐江湖。

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也跟着梁萧一点点成长。第一遍看的时候,我只是一个初中少年,惊叹于书中惊心动魄的情节,痴迷于各种波谲云诡的武功,一刻不停地看,等到不得不放下的时候,揉着酸涩的眼睛走进朔风里。当我第二遍看的时候,看到梁萧别离母亲,看到阿雪为救梁萧殒命,看到柳莺莺骑着胭脂带上兜里穿着水绿衣衫消失在绿柳边,我竟然有种想哭的感觉。或许每一个少年的心中都藏着一个大侠梦,英雄救美,仗剑天涯。大学时第三遍翻阅时,突然就对主角在面临国家大义,儿女私情时的矛盾及无奈有了深深的认同感。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当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遭遇入侵时,正是该有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时过境迁,那些匆匆岁月已近十年,之间发生了很多很多的事情,有些事情不能如初见时的美好,有些事情留下了诸多的遗憾,但是却都分明地留在了我的心里,就如同梁萧脸上那道疤痕一样,仿佛看到他一剑横天,笑傲群雄的英姿。

有些人物写下了之后,他的行为源自他的性格,作者的想法若是随意左右了人物的行为,那一切便显得牵强。梁萧曾是元朝的大将,也是最后守卫天机宫的死士。人生多么可笑,天机宫给了梁萧痛苦的岁月,但是他最后还是选择一人挡下所有飞羽箭矢,就像是他从未想过会和柳莺莺分开。年华从来不饶人,再见时柳莺莺只是为曾经的梁萧,后来的西昆仑刮去了胡子,洗净了风尘,爱情却从来没有一刻熄灭过,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从初看昆仑到如今已有十年,山海经第二部沧海早已完结,第三部灵飞经也在我不知道的时候开始了连载。然而我始终觉得昆仑写的最好,铁血天骄也写的最好。虽然沧海里的情节描写,更加精彩绝伦,但是我读起来却少了一份感动。谷神通毙命之时,我也只是一声叹息。也许在写昆仑的时候,凤歌还只是由着心性写书,而后来,成了职业作家之后,多少心境也会有些变化。

我早已分不清我是爱这本书,还是爱我的回忆。我有时会十分怀念那一段年少无知的时光,沉浸在虚幻的武侠梦中,一人一剑,浪迹天涯。昆仑留给我的,是感动,是回忆。所以我谢谢凤歌,我也谢谢时光。我居然这么久了还记得书里的那些情节,还记得那家书店,还记得那段青葱岁月。

第三篇:读《抚摩昆仑》有感

读《抚摩昆仑》有感

赵旭龙

在成长的道路上我曾踌躇、曾欣喜、曾忧伤。然而毕竟还是成长成了今天这副模样。固然诚实,可缺少勇攀高峰的勇敢。固然向上,可缺少一飞冲天的豪恨。固然善良,可缺少爱每一个人的觉悟。

以前,也会去思考生活到底是什么?生命又是什么?诚然,自己的答案总是那般庸俗不堪。因为也曾经冷眼看着这个充满不公的社会,也曾愤世嫉俗,也曾只求稳定地生存,规避一切风险。就像在生活中行走的绝大多数人,平凡甚至平庸地度过每一天。但其实那是一种不健康的状态,甚至是一种生命静止的悲哀。我不得不承认,自己还是太过年轻!

品读《抚摩昆仑》,就像我独自乘上一列火车,在车上遇到一位陌生的前辈,他看向远方,眼神深邃,眉宇间流露出超然的神情。我放下这二十几载的行李,静静地坐在他身旁,他用他走过的路,看过的景,遇过的事给我细细开讲。道尽人生,说完爱憎。

他眼睛里闪烁着亮光,充满怀念,更充满向往。他讲起他童年的天真,童年留在汉水边的笑语,还有那些让他思念的亲人。我不禁也想起自己的小时候,那时候总是睁着一双好奇的眼睛,看着大自然里的一草一木,好像一朵云、一片叶子也都是有生命的。无忧无虑,幸福快乐!是啊!童年,是一根棒棒糖的知足,是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的单纯,但也是每个人都回不去的天堂!长大了,也可以再翻开旧照片,怀想,不忘当初最简单但却最快乐的自己,在遇到困难,遇到挫折的时候,还可以给自己一份温暖的慰藉。另一方面,前辈的启迪,也让我有了更多的思考。人之初,性本善。假若一个人能在童年的时光里得到亲人爱的呵护,拥有和小伙伴一起游戏的快乐。有了这种情感上的满足,有了最开始的温暖回忆,长大后,是不是就不会走上错误的道路。待到将来为人父时,我必定如此呵护他(她)。

他眼里透着坚毅,闪耀着火一般的热情。他讲起他少年的发奋,少年时代的理想,还有那时候经历过的挫折。每个人都有担起责任的那一刻。从那一刻起,世界就变了。有些人很快就能找到人生的方向,找到自己的坐标,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但是这只是第一个回合,决定要远航,就注定风浪。困难总是喜欢淘汰一些人,留下一些坚毅的不认输的,一些勇敢的敢和命运抗争的,一些不世俗不同流合污的,这乃第二个回合。但是有时候,困难还喜欢和你开个玩笑,在你好像离成功很近的时候再一次考验你的执着,这可能就是第三个回合。也许还有第四、第五个回合。可能有人说,好像除了超人,谁又能和怪兽这么战上几百回合?那我要说,只要你承认自己很平凡,那么恭喜你,你可以这样想。

他眼里布满了真诚,充盈着浓浓的爱意和珍惜。他讲起他的父母,他的妻儿,他的同事,他的同胞,讲起他们之间的故事。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社会性的人,是感性的生物,是充满爱恨情仇的个体。我们逃脱不了一张叫做社会关系的网。没有人可以独立地生存一辈子。我们的中华民族也是一个先集体后个人、先他人而后自己的民族。同时,我们也是追求真、善、美的一个民族。作者用他的故事为我树立了一个榜样,展示了一个充满大爱的形象。在家庭里,孝敬长辈,疼爱妻儿,体谅、包容和珍惜家人,创造爱与和谐。在工作中积极奉献,团结、爱护同事,充满集体荣誉感。除了家人、同事、朋友,对于祖国,对于同胞,也饱含一颗大爱之心。

火车慢慢地开,他用他的思想,他的语言,他的文字带我去到了我不曾看过的风景,体会了我不曾想象的人生百味。

我听着听着,看着看着,就仿佛远离尘嚣,远离浮躁。年轻的我们,握着大好年华,我们有足够多的理由,用更多的要求来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让自己成为一个被别人需要的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在自己的家庭里,在社会上,做一个有意义的有价值的人。

让自己的心,有所想,有所悟,有所盼,有所待,有所获。让迷人的生命谱写一曲宏伟的乐章。

第四篇:读《鞭子和驴》有感

读《鞭子与驴》

作文题目:寓言《鞭子与驴》 读后感参赛者:120名冬令营营员

考试要求:根据下面一则寓言的寓意结合社会生活和自己的体会作文。

1、写读后感,题目自拟;

2、字数1000-1500字;

3、考试时间3小时

有个人买了一头驴,他让它拉车,它却站着一动也不动。这个人以为它没吃饱,便给它拿来了饲料。但这头驴肚子胀得滚圆时,却仍然站着一动不动。

‚也许它不会拉车吧。‛赶车人想。他借来一匹马,让它拉给驴看。马示范完了拉车的动作,驴还是站着不动。

‚也许马示范得不好吧。‛赶车人又这样认为。他借来一头牛拉车给驴看。驴站在一旁没精打采地东张西望,一点也没心思看牛拉车。

赶车的人气急了,扬起手中的鞭子向驴屁股狠狠挥去,只见驴熟练地拉着车大步往前赶去。

‚你会拉车,为什么一直站着不动?‛赶车人问。

驴回答说:‚你一直没有挥鞭子。‛

阅卷手记

驴性·奴性·创造性 □ 大赛评委成都市教科所研究员李镇西

给材料作文,是已经延续多年的高考作文基本形式———无论是前些年的写读后感还是近年的话题作文,都离不开具体的材料,考生的一切思考都必须从材料出发。那么,给材料作文是否就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有人认为,既然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就不应该在作文中有任何限制,因为命题作文或者给材料作文,必然会束缚学生激情的奔涌、思维的喷射。

我个人坚决反对这种观点。因为这是对学生作文———不客气地说———不负责任的误导!真正的创造性绝非无视任何规范的天马行空;恰恰是在规范而富有弹性的空间内所展开的创造,方能真正闪烁智慧的火花。

有意思的是,以“真性情”命名的这次作文冬令营第二次现场作文考试,正是给材料作文———要求选手就寓言《鞭子与驴》写读后感。在许多人看来,比起《意外》,这篇读后感更难写———不但是因为这种作文形式比较老套,而且给材料作文似乎不容易写出新意。但是,正是在这“老套”的“限制”中,真正优秀的选手展现出了他们富有个性的“真性情”。

顾名思义,所谓“读后感”必须先“读”后“感”,写作的基本前提是要把材料读懂,具体到这篇寓言,就是要正确领会其寓意———任何创造性思维都应该以此为起点。从阅卷的情况看,绝大多数选手都能准确理解《鞭子与驴》的寓意,然后在此基础上飞扬自己的思想,挥洒自己的才华。

‚不用煞费苦心地去胡思乱想什么‘创造性’,只要忠于自己的心灵和生活,就能使自己的作文与众不同,因为每一个人的精神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是我经常对我学生说的一句话。这次评卷,许多同学的佳作再次证明了我的这个观点。对惰性的批判,是寓言《鞭子与驴》的基本思想指向。不少同学没有刻意去寻求什么“新奇”的立意,而是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把批判的解剖刀对准了自己的心灵,其文因此便显出了个性的魅力。他们由寓言中主人不挥鞭驴就不拉车的现象联想到自己在各方面的惰性:能够做好的事却不愿主动去做,非要他人采取强制手段———“鞭挞”不可,使自己成了一头随时等待鞭子的“驴”。有的同学甚至在作文中这样尖锐地鞭挞自己:“我就是一头驴!”还有同学进而在作文中呼唤自己:“做自己的鞭子吧!战胜自己,让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这样的作文,思维角度谈不上多么“独特”,但它们因真诚而打动了评委。

同样是联系自己熟悉的生活,有同学则由《鞭子与驴》想到现行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弊端:应试教育是“鞭子”,学生就是“驴”;学生本来是很爱学习的,但长期扼杀个性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渐渐厌学,以至于没有鞭子的抽打就不会主动学习。还有同学想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畸形关系:“我全家都是驴,爷爷是驴,爸爸是驴,妈妈是驴,因为他们都曾被人鞭挞过,而且现在仍习惯于被鞭挞;同时,每一个人都是鞭子,人人都喜欢鞭挞别人。等到我长大了,我可能也会成鞭子,专门打别人。”这些来自生活的切身感受,使文章读来有一种直抵心灵的力量。

更令评委欣慰的,是一些同学在作文中表现出思维的深刻性,他们透过“驴性”看到“奴性”及其形成的原因:驴不是天生喜欢挨揍,而是别人养成的。有一位同学写道:“驴本来也是自由的动物,但因主人长期的鞭挞,它也就习惯了鞭子的抽打。驴的奴性是可悲的,但主人的奴役更可悲!”在这里,写驴性实际上是在写人性:人本来是自由的,一旦被他人当作工具,在鞭子的‚调教‛下便养成奴性!还有同学由此想到鲁迅对中华民族劣根性的批判,于是在作文中把思想的利刃对准了我们民族的弱点:“这种奴性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不但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拥有,而且作为一个民族也有。”有同学进而剖析道:“这种奴性不是老百姓天生就有的,而是长期被奴役的结果。长期被人当作牛马,于是便成了牛马!这劣根性也不是我们民族天生就有的,而是长期封建专制制度造成的!”在阅卷中,评委们每每为这样的佳作拍案叫绝。作为高中生,能够具有如此深刻而犀利的批判性思维,我们感到后生可畏。

这次作文大赛的佳作再次证明:必要的形式规范和内容指向并不是精神囚禁的桎梏,而是思想腾飞的助跑线。对于真正富有创新精神的作者来说,从来就没有陈旧的作文题,而只有陈旧的写作———因为人的天性不是驴性不是奴性,而是创造性。

催 眠

这其实是个很简单的故事呢。它的主角,那头可怜的驴,可口的食物与良好的示范无法让它工作,只有热辣的鞭打才能让它拉车。主人在叹息,他问它为何如此,而驴的回答也让我叹息,那是一种怎样的悲凉啊,从视网膜慢慢地扩散直至心底。

它说:“你一直没有挥鞭子。”这就是答案。为什么是这样的答案?有人会冷嗤:“奴性!”

是的,这的确是奴性,习惯在强制下才有所动作,否则便无法做什么。然而这奴性是从何而来且又如此地深入骨髓呢?我忽然觉得寒冷。我想起了曾经看过的魔术表演。其中一个节目,是一位美丽的女孩在魔术师的精神暗示下不断地忘记自己的身份,她一会儿是猫,一会儿是鱼,一会儿是一岁左右的孩子,随着身份不断变化而改变行为,眼神空洞。观众没几个人笑得出来。大家都怯了。这样的可怕。这样的催眠。

节目完毕后的采访中,魔术师笑得愉快。他说,这只是简单的暗示罢了,然而它又并不简单,要让指令被实行,那可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它需要重复,重复,再重复地不断练习,才可能被成功地实现。

这番话一直让我不安,可我无法得知原因之所在,只是无端地就觉得害怕了。可在今天,在看到这头驴的故事以后,我终于明白。而且,即使十万分地不愿,我也得承认,我与它之间,有着惊人的相通点。

驴的奴性从哪里来?天生的吗?那不可能,我以为。一件事物一种习惯的养成,必定是经过时间的酝酿的,没有什么可以一蹴而就。驴会有如此深厚的奴性,与它的成长必然密不可分。也许从它幼时便接受着这样的教育。又或者,我们可称其为暗示。催眠的指令。鞭打就是引触的媒介。于是它只知道在挥鞭时工作。

寒冷蔓延至四肢,我的眼睛发涩。我的生活„„我何尝不是如此在活着?是啊。从我踏入学校的那一天起,一场浩大的催眠指令就开始了。施术者,是老师。被施术的那一个,是我„„

最开始呢,指令是简单的。只是重复地强调,把你的个性收敛了吧!你不需要那样的东西!待略有成果时,指令就升级:把你的个性丢弃吧!你不需要那样的东西!于是经年累月就这样过去,我渐渐变成了麻木的毫无棱角的生命体。事实上,当某件事是我极不愿去做的而老师又需要我去,他只要利用媒介,就如那鞭子之于那头驴,在触媒的引导下我多半就在还未回神前开始做事。

这是一种无奈。我早已在催眠的指令下不能自已。这和那驴的经历也许就是同一种故事。

相近的灵魂可以相爱。相似的伤口才能相怜。我无法再对这驴这寓言平静地议论下去。我只能感觉到悲哀。

可那又如何呢?大家也都是如此地活着呢。不仅仅是学生啊,就连对我们施术的老师也是如此。他们也有他们的施术者,属于他们的催眠指令,他们的媒介。

可我还是想做清醒的人啊。想从中解脱,挣离催眠的枷具。

那也就没什么好表示的了。割裂皮肤,任鲜血淋漓,血腥和疼痛才能唤醒神智的清明。我想,我可以做到,我仍拥有勇气。

要的就是那一鞭子

也许你没经历过,但总听说过吧:某甲平常学习不以为然掉以轻心,老爸老妈老师温温柔柔苦口婆心地劝,可谁听得进去?大考一完,面对淌血的成绩,悲哀之中我就不信他不会挑灯夜战奋发向上废寝忘食;某乙游戏人生,游手好闲,无意中发现自己罹患癌症———晚期啦?对人生的留恋之下痛哭流涕痛改前非学习雷锋好榜样。

为什么会有这些巨变?安德鲁·马修斯在他的《精致生活》中说:“我们时刻在犯错,一开始上帝会给我们好心的指导和微露的征兆,但我们常不以为然,末了,上帝就会狠狠一棍子敲下来,打醒我们。‛中国人管这狠狠一棍子叫晴天霹雳,它往往能鞭策我们。生活中的我们有时真的是太倦怠了,对上帝好心的指导和微露的征兆竟至如此粗心麻木,就像„„就像这头驴。

这头驴子是食人之粟而为不忠人之事的典型,本性淳厚的赶车人喂饱了它,还拉来马姐牛哥作示范,它倒稳如泰山,直到赶车人气急眼了,当时那一鞭子距这驴的臀部只有0.001厘米———好嘛,驴子猛醒了,不拉,还不拉,再不拉俺就要被打啦。于是,颠颠儿地拿出看家本事,熟练地拉着车大步往前赶去。

你说像不,尽管把人比作———驴———有点不伦不类,如果我们已经粗心麻木到了忽略上帝善意的教诲和警告,那么,要的就是那一鞭子,当你因待遇的舒适而渐渐失去敏感的时候,当你因意志的消沉而慢慢堕落的时候,当你因心灵的妄执而苦苦追寻本不属于你的东西的时候;当你因短暂的所谓叛逆的快乐而一步步走向沉沦的时候……这些时候,也许迷雾已经蒙住了你的眼,这些时候,要的就是赶车人那样狠狠的一鞭子,或许在它接近你时你已蓦然顿悟,双眸回复一片清明,或许在一阵清晰的疼痛后,你才豁然开朗,转个身,大踏步地奔向光明和希望。

要的就是那一鞭子,抽开我们老化虚伪已堕落的壳,这个蜕变的过程痛楚而甜蜜,因为毕竟是蜕变,毕竟是新生,这一鞭子很容易成为人生或事业的转折点„„

要的就是那狠狠一鞭子,晴天霹雳劈醒那混混沌沌昏昏沉沉的驴,发挥它的潜能,拉着车大踏步地前进;要的就是那狠狠一鞭子,唤回我们跨过弥漫着雾气的森林,大踏步地奔向光明!

不待扬鞭自奋蹄(议论文)

这真是一头吃饱了找抽的蠢驴!

驴吃饱了肚子却不拉车,看了做拉车示范的马和牛后还是不拉车,但当主人把鞭子狠狠抽在它的屁股上时,它立马乖乖地拉起车来。岂止是驴如此,生活中似此驴一般需要他人挥动鞭子才拉车前行的人何其多哉又何其悲哉!不待扬鞭自奋蹄,这才是应有的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

对待工作和生活,我们需要一份积极主动的责任感。

驴该拉车,天经地义。如果是自己的责任,那么与其等待鞭子抽来才去做,何如积极主动地去做呢!生活中,大凡事业有成者,无不是积极主动地投身生活,投身工作者。袁隆平名满天下,誉满全球,他的成功是靠着谁不断地向他挥动鞭子吗?否。他靠的是对生活的热爱,靠的是对工作的积极,靠的是对事业的主动。如果说袁隆平的身上也有鞭子的抽打的话,那鞭子也是他自己抽打给自己的。这根鞭子就是积极主动对待生活和工作神圣的责任感。

对待工作和生活,我们还需要一份自我约束的进取心。

驴子知道车该自己拉,但就是磨蹭着不去拉,它不能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而只有看见鞭子挥起,感到鞭子的抽打,才能拉起车子前行。这真是一头奴性十足的毛驴!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身上也常常有这种奴性的表现。面对工作,面对学习,面对困难,明明知道该自己做,明明知道自己早晚必须得做,明明知道如果自己不做的话一定会有不好的结果,但就是管不住自己。生活中无所作为的庸人就是这样形成的,他们最终一定也会挨上生活重重的鞭子,但那时一切都晚了。

对待工作和生活,我们更需要一份超越自我的使命感。

人不是驴子,人是天地间大写的生命,人需要超越自我。面对生活与工作,有四种态度:一种是从不完成,一种是被动完成,一种是主动完成,一种是创造性地完成。如果袁隆平不是抱定了自我超越的使命感,他怎能在杂交水稻研究的领域里数十年如一日不断攀登科学的高峰,不断有新的创造,并当之无愧地成为杂交水稻世界第一人吗?而今,年逾古稀的袁隆平,依旧以饱满的热情和时间赛跑,他希望自己的事业能够超越自己的生命。驴子拉车事小,人生价值的实现事大。在生活和工作中,愿我们每个人都少一份被动,少一份消极,多一份主动,多一份积极。伏首甘为人民马,不待扬鞭自奋蹄,这才是人生应该追求的高境界。

从《鞭子与驴》想到的(议论文)

《鞭子与驴》这个寓言,相信不少的人都知道。那头被赶车人买来的驴,在主人好吃好喝款待下,在牛和马的示范下,它依然不知道主人意欲何为。赶车人气愤不过,挥鞭抽打,驴子这才熟练地拉车大踏步向前走。寓言最精彩的地方,在于一问一答。

“你会拉车,为什么一直站着不动?”赶车人问。

驴回答说:“你一直没有挥鞭子。”

看到这里,我很为赶车人和驴悲哀。

赶车人的悲哀在于他买驴却不知道驴的脾性。他纵然使尽千般手段依然不得法,不能让驴为其工作。纵观四海,发现现实生活中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就说选择人才吧,我们对选拔对象成长的环境、个人的才能和品行不清楚,缺乏必要的认知,却想当然地许以好处,殊不知这样并不能激发他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相反会滋生出惰性,有百害而无一利。因此,我们必须清楚自己要用的对象,才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汉高祖刘邦深谙此道。他有过这样一段精辟的话语:“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无可厚非,刘邦乃是一位知人善用的高手。如果赶车人对驴性有深刻的认识,也就不用费那么多的周折。

同时,寓言中的驴一样的可悲。在长期的鞭笞下,驴的自主意识被禁锢,变得懒惰,变得被动。不鞭不动,是它既定的工作思维。所以当赶车人给予特别宽松的条件时,它仍然跳不出旧窠,最终不得不承受那挥来的一鞭又一鞭。

我们在怜惜驴子的时候,是否思考过自己也犯有类似的毛病。面对工作,面对学习,面对困难,明明知道主动些,想想办法就能办成,但往往就随了自己,把工作、学习搁一边,把困难时时挂嘴边,有的甚至变成一副打不死就不干的样子。这些脾性,与驴并无两样。在这个时候,我觉得还是应该挨上生活重重的鞭子!

驴拉车事小,但其意义却大。我们应该从中汲取有用的东西,摒弃惰性,把命运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用积极的工作态度和满腔的生活热情,自主而有创造性地完成工作,以期实现自己的理想,成就更有意义的人生价值。

潜能与激励(议论文)

美国知名学者奥图博士说:‚人脑好像一个沉睡的巨人,我们均只用了不到1%的大脑潜力。‛如果我们能再发挥出其中一小半潜能,就可能轻易学会40种语言,记忆整套百科全书,由此说来,我们生活中很多人并不是没有能力,而是由于惰性、恶习、自私以及平庸和自卑的思想,让自己的潜能沉睡,没将其发挥出来,就像鞭子下的驴,不是“不能”,而是“不为”。清代秋谨所言:“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所以,人的潜能是需要适当的激励才能发挥出来,不然就成了那只原地不动的驴。媒体曾经报道过在云南的野象谷,有位工作人员遭到野象袭击,居然徒手顺着光滑的竹子爬到三四米高的竹枝上逃命,脱险后,那个工作人员自己也很吃惊,想不通自己是怎么上去的。这种平时尚未表现出来但经外部条件刺激而激发出来的能力就是潜能。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可能都会遇上置于死地的绝境,我们的潜能就容易在安稳舒适的环境中沉睡,甚至能做的事也“不为”了。因此,也需要一条“鞭子”来激发我们的潜能,才能把“不为”的事做了,甚至把“不能”的事也做了。于是“鞭子”就无处不在,孩子用赏识来激励,职员用薪酬激励,士兵则用近乎残酷的极限训练来激发潜能,“鞭子”虽不一样,但却都取得了一致的良性结果:孩子变得更自信,职员变得更加积极工作,士兵的作战能力也得了到及大提升。

一所大学做过一个试验,将学生分成三组,一组用表扬的方式来激励,二组不进行任何激励,任其自由发展,三组只用批评来激励,结果一组进步最大,二组几乎没有变化,三组稍有进步。赞赏的激励能让人看到前进的方向,变得主动自信,把“要我做”变为了“我要做”,调动起主观意识的能动性,潜能得到了最好的激发,这是进步最大的原因所在;而没有激励的二组,就如行走在没有灯塔的海面上,找不到方向,没有对比,做与不做,或对或错都无所谓,当然也无进步可言。对于三组的批评激励,则停留在被动的“要我做”层面,有着像驴一样的惰性,要有进步就避免不了“棍棒底下出人才”无耐之举。所以人们的潜能要得到有效的激励,“鞭子”还得用得恰到好处。

沃尔玛的创始人山姆?沃尔顿先生也有一个关于潜能激励的典范,有一次公司业绩不佳,他提出如果公司当年的税前利润能达到8%,他就会穿上草裙和夏威夷衫在华尔街上跳草裙舞。当时员工们都觉得这个目标过高,几乎不可能实现,但又想看山姆当街跳草裙舞,于是大家齐心努力,果然达到了山姆提出的目标,结果山姆真的在美国金融之都华尔街上跳起了欢快的草裙舞,当时被媒体大肆曝光。可见潜能一旦被激发出来,几乎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事。

潜能就像一座深蕴的金矿,需要我们不断挖掘才能现出价值,当逆境与痛苦、不幸与失败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时,当“鞭子”扬来时,也许就是潜能暴发的引线,让我们一以种积极主动的态度去迎接挑战,掘发潜能,别让自己成为棒打才动的那头驴。

鞭 子(议论文)

鞭子,对于国人来说,应该是最熟悉不过的东西了。因为,国人的历史,几乎与“鞭子”相关。

1840年,国门,被鸦片战争的“鞭子”轰开,列强的铁蹄,任意践踏了清政府神圣的土地;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国人更陷入了水深火热的“皮鞭”生活;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国人还自己挥着鞭子„„

如今,“鞭子”何尝灭迹?不防听听笔者道来。

官场上的“鞭子”。

这种“鞭子”是一种权力,执鞭者是领导。领导的“鞭子”一挥,你不做也得做,做了,并且做好了,还挨“鞭子”。因为,领导心情不好,你恰赶上了他(她)火气正盛的时候,你不挨“鞭”叫谁挨去?

那怎样才能不挨领导的“鞭”呢?那就乖乖儿,学会拍马溜须、察言观色,领导指东你就不能往西,坚持“领导的话绝对都是真理”的思想,处处维护领导的尊严和形象,你保证平安无事,甚至,还会平步青云。

家庭中的“鞭子”。

持“大男子主义”的丈夫,受了窝囊气,回家就吼妻子,你你你啥呀?家里的物件啥不是我买的?对方若不甘示弱,顶上两句,那可就干柴碰到烈火了,“鞭影”立即纵横交错,雷厉风行。结果,不是你伤就是我残,最后,分道扬镳,把个完整的家庭搞得支离破碎。不适合,分离,那无可厚非。但平白无故的,无辜的孩子、老人,也搭上了沉重的代价。

反之,男“寄”女下的,也不例外。妻子整日哼哼:你有啥本事?白挂个葫芦当男人,却靠老娘维持生计!哼来哼去,另一方忍无可忍,于是,“鞭子剧”就搬上了“家庭影院”来了。

——这种“鞭子”,也是一种权力,一种地位。

形形色色的“鞭子”中,最明显的,应该数“教鞭”了。

古之教鞭乃戒尺,是先生用来惩罚学生用的。据说,古时候,先生惩罚学生是这样的,受罚的学生,被头顶一盆水,若水溢出或盆落,那学生就挨戒尺抽了。轻者,身上留两三道伤痕;重者,皮开肉绽。

如此严厉,谁敢不循规蹈矩、老老实实?因此,训出了一拨儿“孔乙己”来了。

当然,任何事物皆有两面性,不能一刀切。定也有些学生最终能“辉煌发迹”的,不然,“戒尺”何以衍生到“教鞭”呢?

有句话说得好:榨油榨油,榨了才出油。谁敢说这句话没有道理?试举个例吧。在我们校,就有这么两位老师,他们抓同样的科目。一个采用“惩罚”教学,不及格,冲厕所、抄课文、扫地„„那惩罚手段,五花八门,目不暇接。另一个则注重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坚持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的理念。结果期末,采用“惩罚”教学的老师,他的班,无论是及格率还是优秀率、平均分,都是首屈一指。因此捞了个县“优秀教师”荣誉。而另一个,虽然培养出了一帮动手能力极强的学生,但因成绩考不上,结果被家长骂无能,被领导训。

看来,挨鞭,是国人的一种习惯,一种传统,而且,好象已经演绎成了一种光荣。

真是莫名其妙!

卖 菜(记叙文)

那年高考,我以0.5分之差落榜了。家里已无力供应我继续复读,而且我也不想让父母再为我操心劳力。默默地卷起铺盖卷,怀着满腹失落的心情,黯然地离开学校,回到老家那个偏僻的小山村。一连数日,我不吃不喝,整天郁郁寡欢,心情糟糕到了极点,甚至连死的念头都有了。在家种地为生的父亲虽然没有责怪我,但从他那双红肿的眼睛里看得出他是多么失望和伤心。

那时,村里按人口分菜地。我家人口多分的菜地也多。母亲劝父亲将部分菜地改成种庄稼,父亲却不答应,一直坚持将菜地全部种成菜。菜多了吃不了,父亲常常隔三差五地挑到集镇上去卖,以便换回几个零用钱和我上学的书费、生活费。而今我却让他失望了。

记不清是回家后的第几天。清晨,我正在被窝里蒙头大睡,父亲喊我起来,说和我一起到镇上卖菜。父亲挑着满满一担韭菜在头里走着。看着佝偻着腰、满头白发的父亲,我心里很惶愧,几次要求替父亲挑,可父亲都不肯,坚持自己挑,说你肩膀嫩,挑不了。我只好提着秤杆跟在后边。到了镇上一看,赶集的人熙熙攘攘,好摊位早已被沾满了。我们找了个地摊摆好。父亲让我掌秤他守摊。我一百个不乐意,可也只好如此。

我蹲在摊前,拿着秤杆,茫然地望着来来往往地人流。我不知道自己的前途在哪里,明天又将走向何方。满脑子胡思乱想着。

“买菜啊,看看吧,新鲜着呢!”听到父亲跟人搭话,我这才会过神来。原来,过来了几个顾客,一边询问菜的价格,一边翻看菜的质量。终于有一个中年妇女说要两斤。我抓起一大捆韭菜放在秤盘里。第一次掌秤心里慌慌的,提秤的手直哆嗦。终于稳住秤一称,足足三斤重。我破开捆抽出一些,又称还多着,又抽出一些,再称还多着。我红着脸,一抬头看见那个买菜的妇女脸色开始沉下来。如此又反复了几次,直到第四次才刚好平秤。刚要结账,不料那个妇女却说不买了不买了,“这个小青年真小气”,说着转身就走。我很生气:费了好大劲,你却说不买了。正要理论,这时父亲站起来说:对不起,我儿子第一次卖菜,您多担待。也许是父亲说的真诚,那妇女又折回来,冷冷地说:“要不是看你这菜好,说什么也不买了。”说着站在一边。

父亲一边笑着,一边拿过一小捆韭菜放在斗盘里。一称不够,父亲从另一捆韭菜里抽出一把放上,再称还不够,父亲又抽出一小把放上。我很奇怪,父亲卖了这么多年的菜,耍了这么多年的秤杆子,在家里一向号称一把准,那眼像长秤钩子,不管什么东西,只要一撒目,或者放手里轻轻一掂,份量多少八九不离十。可这回却怎么了不准了?我默默地站在一边看着。随着秤杆的几次起落,父亲终于称好了秤。我看到,那个等着买菜的妇女一直微笑着。最后拿着菜乐呵呵地走了。

那几个还在一边等着的顾客陆续买上了自己称心的菜。一挑子菜不出两个钟头就卖完了。父亲显然很高兴,让我挑着空筐子,自己一边“吧唧吧唧”地抽烟,一边跟在一边走。

半路上,我将心中的疑惑说出来。父亲抖着满脸的皱纹笑着说:傻小子,这卖东西是一门学问。开始你要少给,慢慢往里添,买的看着斗盘里的东西越来越多,心里就会高兴,买起来才会更痛快,才会多买。要是一开始你就多给,再从斗盘里一次次往外拿,这样买东西的看着斗盘里越来越少,心里就会不痛快,就会嫌这嫌那,本来想多买点也不多买了,甚至干脆不买了。这种事以前我遇到的多了,碰壁多了,才琢磨出这个理。每次要是都像你那样撂挑子,那这买卖还做不做,家还养不养„„

我心里一震,想不到老实巴交的父亲心里却有这么多道道。他能悟出顾客的这个心理不知经过了多少次实践,而且他又是多么善于总结!是养家糊口的责任感让父亲用心琢磨他的买卖经。我继而一想,是啊,岂止是做买卖这样,做什么不都是这样的吗?其实哪样都离不了勤于钻研,那样不需要责任的驱赶?

从此,我开始振作起来。先是出去打工,几年后靠原始积累的几个钱自己干起了零售批发。而今已拥有了一个总店,两个连锁店。我也成了身边人眼里的成功人士,但我却仍然忘不了那年随父亲卖菜的情景,正是那次卖菜的经历让我懂得了做人要有责任意识,凡事都有学问,只要用心琢磨,就一定会成功。

第五篇:【读书心得】读《昆仑》有感

再读《昆仑》有感

——我的武侠情结

有人说,武侠小说是男人的童话故事。这话听似有些调侃讥讽的意味,但我作为一个老资格的武侠读者,并不觉着以此为耻。我读武侠小说的历史大概可以追溯到小学时代,那时候家里没有电视,在某个放学的午后从哥哥的旧书堆里翻出一些故事书来看,后来才慢慢知道这些故事书是一种叫做武侠小说的东西,从此便结下了不解之缘。现在想起来,那时候看的东西多半是些十分粗糙的东西,譬如《残肢令》、《红灯盗》、《绝情十三郎》之类,却记忆十分深刻;后来到《天龙八部》、《萧十郎》、《边荒传说》、《七剑下天山》、《四大名捕》,才知道这个被金古黄梁温统治的江湖世界。

而我最喜爱的一本,却不是出自这些武林巨擘之手。这一本《昆仑》,我读了至少八年。这本小说的作者笔名叫“凤歌”,出自李太白的诗句“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这疏狂不羁的一句正合了我的脾胃。最初时候,小说连载在《今古传奇.武侠版》期刊上,于是就在每个周末都巴巴地跑去书店看有没有新本,并随时准备从每个星期25块钱的生活费中拿出4块8毛钱来买上一本。连载的期刊终因各种原因不能都买齐,但在这些期刊中其它文章中却也着实认识了一些小有名气的写手,如步非烟、沧月、小椴、时未寒、盛颜、燕垒生等等等,也知道有了一个“新武侠”的说法,灼灼然有超金越古之势,北大才女步非烟更所言要“革金庸的命”。听来多少有些幼稚,想要超越金古,谈何容易!但就是这或者并不成熟的“大陆新派武侠”,一路伴随着我的成长。

《昆仑》的故事发生在南宋末年,那个元军铁蹄入侵的纷乱年代。主角梁萧的父亲梁文靖是南宋人,曾在合州抵抗元军,而他的母亲,却拥有蒙古皇室血统。于是一开始他便注定了一生左右为难的境地。十岁时的一场变故让他失去了双亲,在临安独自流浪,后被隐光韬晦的天机宫收留,苦练数术,研得巧妙的机关、布阵之学。出道之后,因好友被宋军所杀,梁萧折箭为誓,入了元军,侵略南宋。然而他却迷茫了:一天天如此攻城略地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双手的血腥和元军的残暴令梁萧深深痛苦。他决定叛出元军,却连累义妹惨死。后来发生了一系列变故,终使得梁萧在国仇家恨的双重折磨下落寞西去,自我放逐了十年。待他回来时,元朝已统一中原,但宋朝遗民却聚集在天机宫,还想复宋。天机宫决定合力杀掉“叛逆”一雪宋朝之耻。然而梁萧在昆仑山得天罚剑,天机宫众人尽全力亦无法取胜。在闻得元军大举袭击天机宫时,为保宋朝遗民撤离,梁萧与元军旧友割袍断义,与其死战,生死未卜。

小说至此戛然而止,“空留明月照大江。”——看到如此结局时,一股苍凉之感油然而生。明月依旧,江水依旧,又照得尽、洗得尽这历史恩怨吗?为抵抗宿命挣扎了半生,却依旧只换得曲终人散的结局。虽然在众口之中已成传奇,却依旧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是汉奸,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只是一个渴望真正活一次、在生命中不留下任何遗憾的平凡的人……的确是“是非成败,且待后人评说”。——令人唏嘘,也令人感慨。

我不敢说这样的一生是否值得。一生的动荡飘摇,却让他在不断地摇摆、彷徨和痛苦中真正明白了“天道”的含义,以“西昆仑”之名屹立于后世。然而他此生都没有得到他想要的东西:自由的生活和放达的人生。除了自我的生命,他还有一个愿望——一个到今日都没有实现的愿望:“让天下永无战争。”当看到这句话时,我从心底起了一阵隐秘的颤动:是的,就是这句简单的话,却涵盖了从古到今多少人的愿望和多少人的血泪!“让天下永无战争”……这也只有在经历过战争的残酷,才更认识到此话的重逾千钧吧。

武侠小说中的“侠”早已超出了“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狭隘概念,是对人性中真善美的追求,对假丑恶的痛恨。

这个高节奏的物质追求至上的现实社会严重扭曲了人们的心

灵,三俗滥行,侠义衰微,道德沦丧,让人哭笑不得听闻的丑闻闹剧层出不穷。

但愿武侠能够守住它的圣洁。

下载读《昆仑山上的“驴背医生”》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昆仑山上的“驴背医生”》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在太行山上》有感

    读《在太行山上》有感 伫马太行侧 十月雪飞白 战士仍衣单 夜夜杀倭贼 今天,我观看了一部爱国影片《在太行山上》,看完影片,我仿佛走进了那个战火纷飞,浓烟滚滚的抗日战争历史中,......

    大爱无疆——读《驴家族》后有感

    大爱无疆——读《驴家族》后有感 今天,我读了《驴家族》这篇文章。 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很温馨的故事,我来自驴家族的父母,面对拾来的弟弟,父母给了他许多的关爱,却没给我像给弟弟那......

    读《驮盐的驴》有感

    读《驮盐的驴》有感 今天,我和妈妈一起读了《伊索寓言》中的一个故事,名字叫《驮盐的驴》。讲的是: 一次,有头毛驴驮盐过河,不小心滑进了水里,盐融化了许多。等到毛驴站起来,他感到......

    读《因为是医生》有感[大全]

    读《因为是医生》有感 因为是医生,所以一切的付出都是理所应当的,一切的努力都是职责范围之内的,对病人的担心、对病情的关切都是出于本能的;因为是医生,所以连续站台十几个小时......

    医生读《菜根谭》有感

    医生读《菜根谭》有感《菜根谭》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一位悟透了人生的隐士,融释、道、儒于一身,别具慧眼,将自己的人生奥妙和盘托出的结晶。《菜......

    诗歌的巨坛摆在了昆仑山上

    诗歌的巨坛摆在了昆仑山上 唐诗“从高高的天上,新的时代已经降临,在他生时,黑铁时代就已经终止,整个世界又出现了黄金的新人”(维吉尔)。 像美国的华莱士·史蒂文斯在田纳西的山......

    观《太行山上有感》有感

    观《太行山上有感》有感 长江奔腾,黄河咆哮,沉浮五千年的中华史熔铸了华夏奋人的辛酸,苦涩,跃过荆棘,跋涉戈壁,怎能忘怀创痛心扉的残情酷景? 有这样一首歌:敌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他在......

    观《太行山上》有感

    观《太行山上》有感"伫马太行侧,十月雪飞白。战士仍衣单,夜夜杀倭贼。"朱德在太行山上做的这首诗真实地写照了当时抗日战争的艰苦和全体八路军战士的英勇。十月飞雪,军备不足,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