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谁的小时代
谁的小时代从没有想过为这样一部电影写这样一篇文章。
打开网页,从没有想过要看有关小时代的新闻。可是连蒙带骗的宣传手段让我措手不及,一篇与之相差十万八千里的新闻标题,打开 一看,又是一篇“小时代”。
说说郭敬明这人。郭敬明说自己是个作家,但绝对不是一个作家;说自己不是商人,但绝对是一个商人。有人唤他郭小四,有人称之为四爷,而我叫他郭敬明。郭敬明和韩寒是80后成功之代表,尤其在“作家行列”。两个人我都欣赏,欣赏韩寒的性情,佩服郭敬明的精明,如果把两个人的优点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那么此人一定“东方不败”。正因如此,韩寒越来越像个赛车手,郭敬明越来越像个企业家。网上对两个人的评价,总是两个极端,两边倒。对于郭敬明外表,“硬件设施”上就稍显不足了:脸蛋还过意得去;但两个人的身高相加除以三就是郭敬明的身高,同样,两个人体重相加除以三就是郭敬明的体重。否则,早就进军娱乐圈了。总之,郭敬明是个成功的商人、企业家,我欣赏他也主要是欣赏而立之年的他在商业上的精明头脑。
说说郭敬明的作品。郭敬明出名以及有很多粉丝,主要是因为他的作品,伤感、校园、青春气息。70年代以前的人没有看过郭敬明的的作品,我一点也不奇怪;90后都看过郭敬明的作品,我也一点不奇怪。我拖着80后的尾巴,看了郭敬明的大部分作品。20岁前看郭敬明的作品,其作品是奶粉;20岁后看郭敬明的作品,其作品是鸦片。因此,我可以总结出郭敬明小说的读者群和其本人的粉丝群:90后年龄未满20岁的人群。这个群体看其小说,我不褒不贬,不扬不批,算是正常现象,如果超出此范围,就得考虑身体发育状况了,异常否?我认为郭敬明不是个文学家,而是个称职写手。文学家与写手的区别在于:文学家是为作品为艺术为人民服务,而写手是为钱服务。严格来讲,郭敬明的文章也称不上作品,就是
赤裸裸的商品,充其量算作读物,而且只能算作儿童读物或者青少年读物。至于能不能唤作青春文学,则有待商榷。郭敬明写作场所其实像个工厂,作品产生过程就是工厂流水线生产过程,典型例证就是其《最小说》。
说说郭敬明的《小时代》。《小时代》就是郭敬明倾力打造的小说及同名电影,也是当前网上传得沸沸扬扬甚至发生论战弄得头破血流引发媒体广为关注的一部玩意儿电影。说实话,我没有资格对这部书以及这部电影说三道四,因为我压根没有看过此书与此电影,哪怕是电影宣传片。倒是上厕所或无聊时,看看有关这部电影的评论,看看“狗咬狗”。而我只是通过上面了解的这些东西,谈谈对这部电影的一些看法。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素养可以反映出其粉丝的素养,反之,粉丝群的素养也可以反映出这个人的素养,娱乐圈、体坛等最为当红名人尤为如是。周杰伦、李宇春的粉丝与张国荣的粉丝相比,言行举止肯定不一样;科比、詹姆斯的粉丝与邓肯粉丝相比,肯定不一样;郭敬明、韩寒粉丝与莫言粉丝相比,肯定不一样。可能是人红是非多吧。因此,不妨看看《小时代》的粉丝和吐槽者对其评论。
《小时代》中人物都有一个特征,那就是高富帅或白富美,两个特征又可以归结出一个共性,即富。说到底,就是一群富男和一群富女演绎一出悲欢离合泪眼婆娑的故事。观者大部分是富二代或者抱着成为富一代美梦的痴梦者。当然一小部分人出于好奇,看看影视作品与小说有啥区别,也有一丁点儿人是为了缅怀看此书时代的青葱岁月以及发生在此番光阴下的故事和回忆。看归看,幻想归幻想,但千万不要把自己当做穿名衣提名包戴名表的主人公,把故事里的情节一厢情愿地移植到自己身上,自己多想是其中之一,但现实中的自己并不是。有的女性想不费丝毫力气就成为电影中人物那般模样,结果却成了小三小四小五。所有的美好而不切实际的幻想都是华丽精美的碎片,揉揉就碎了。
电影《小时代》,其内容、故事情节、艺术性、观赏性我倒不看好,但有一样的东西绝
对不差,那就是:票房。有人怀着期待心情进影院,有人怀着好奇的心态去买票,有人抱着吐槽的快感掏腰包,有人先看了再骂,有人先骂了再看,不管怎样,只要你进了影院,就得花钞票,票房就得上去,郭敬明就可以赚钱。不管爱也好,恨也罢,最终效果都是一样:帮别人赚钱。然而,在这节骨点上,郭敬明的精明和商业头脑就体现出来了:全国上下好评如潮也好,一片骂声也罢,郭敬明就是不公开表态,只要你乖乖掏钱就好,让赞扬声骂声嘘声持续,让票房飙升。在社会浮躁和网络集体无意识的今天,假如没有了骂声和争论,也就不可能见票子。假如没有票子,所有的艺人都卖身去吧。为什么没有几个写书的能成为亿万富翁?为什么开始雄心勃勃要著书立说的最后都把写书作为副业甚至把世世代代不写书立为家训?(呵呵,说笑的)那就得看看有几个人以郭敬明的这种方式去写书?又有几个人能像郭敬明样把自已这种方式写成的书通过郭敬明的方式去赚钱?“郭式”,你会不?总之,书很稀烂,人很干练,钱很会赚。
你爱,或者不爱《小时代》,《小时代》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不增不减,还默然、静寂呢。因此,没有必要向郭敬明泼口水,也没有必要向《小时代》撒尿。别人爱与恨,与你无关;你爱与不爱,也与别人无关。最需要做的就是:擦亮自己的眼睛,捂住自己的嘴巴,管好自己的钱袋子。
2013年7月3日
第二篇:“小时代”是谁的时代?
“小时代”是谁的时代?
最近,有关电影《小时代》的争议不断发酵,不论是微博上知名编剧史航、影评人周黎明微博联手对抗《小时代》粉丝围攻,还是《人民日报》发文批评,各界对《小时代》的口诛笔伐,都难以撼动《小时代》庞大的粉丝群坚决力挺偶像郭敬明的决心。
《小时代2》自本月8日上映以来,与《一场风花雪月的事》(以下简称《风花雪月》)、《一夜惊喜》、《宫锁沉香》等几部同期上映电影狭路相逢。其中,《小时代2》占据了影院排期的重头,上映4天收入1.72亿元,郭敬明团队一手制造的“神话”在华丽数字的包裹下延续着其巨大效应。继《小时代1》之后,《小时代2》再次成为众矢之的,按投资回报比计算,它有可能成为今年“最赚钱”的华语电影,另一方面,它是今年承担了最多口水和争议的国产电影之一。
回顾今年上半年至今,《致青春》、《小时代》、《青春派》等众多热门电影,一次次制造追忆时光或是感慨青春的热潮。电影《小时代》来了,是否如某些人所言,它负责“改朝换代”?正在成长中的90后,真的是以“炫富、享乐、男权崇拜”为关键词的新生代,还是屡屡“被代表”、乃至“妖魔化”的一群人?“小时代”的来临到底对于文艺创作和年轻人产生了哪些影响?
或许正如50岁的香港知名作家、文化评论学者马家辉所言:“这个时代如果真的是个„大时代‟,就应该包容各种各样的„小时代‟,只有让各处拥有不同的风景,这个世界才真正富有生命力。”
《小时代》贴错了
90后的标签?
2400万原著小说读者,预告片点击量24小时破3000万次,比《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高出8倍的微博搜索量……《小时代》来势汹汹之时,郭敬明在今年的上海电影节论坛上说了这样一段话:“中国电影市场观影群体已从上一代变到下一代。2009年的时候观影群体的平均年龄是25.7岁,但是到了2013年的时候已经变成21.7岁。如果还用上一代的想法拍电影,那会出现问题的。”他认为自己的作品抓住并表达了这一代年轻观众的共同感受——《小时代》的主体观众,正是一群20岁上下,爱看《快乐大本营》和《非诚勿扰》,喜欢读郭敬明的书,喜欢看杨幂演的影视剧,喜欢用iPhone手机刷微博的年轻人。
“观看《小时代2》是一次奇妙体验。”一位大学生在网络影评中写道,“在这个艰难的毕业季,毕业如果意味着去社会里竞争,要野蛮生存,成为时间与金钱的民工,那么校园就是没心没肺的游乐场,把仅剩的几张钞票交给洗剪吹一条龙的美容美发室,把白开水一样的青春暂时点燃成火树银花。”
作为电影流水工业线上的一件“商品”,“小时代”系列无疑是成功的,它不仅获得了高额的市场回报,票房数字节节攀升,更在于它将电影变成一个高烧不退的话题——自上映以来,外部舆论对于《小时代》系列的评价大相径庭,有评论将“小
时代”系列电影标签为“90后的自我宣言”、“90后定制电影”等等。
“我们就是爱看,你们管不着。”8月9日,一位网友以“中国最有良心的90后”的名义,在深夜发表一条微博,宣称90后都喜欢看“小时代”系列电影,这条微博不到24小时便被转发了逾万次,引来无数吐槽。有人批评博主言词狂妄,也有不少90后现身留言说“我是90后,不想被代表”。陈冉是广州一家高校的辅导员,也是一名80后,他直率地跟记者表示自己并不喜欢《小时代》,作为一个经常和90后打交道的人,他并不认同《小时代》能够代表90后想法之类的观点。“据我所知,不少90后同样对《小时代》不以为然,甚至我向自己的学生借《小时代》的小说看,他们还提醒我要做好心理准备。”
在他看来,90后和80后有很多相似之处,绝非一些小说或电影中所表现出来的那么离经叛道。“这部电影好像贴错了标签,制造了一种关于„90后‟的假象,传递了一些带有偏差的信息,比如一群大学生好像在学校里完全不用上课。或许电影中有一些90后的影子,有一些现实生活的细节,但它不能代表90后的现实生活。”
崇尚物质、迷恋名牌、肤浅空洞……尽管不喜欢这部作品的人有无数理由,但不可否认的是,《小时代》作为“时代标签”的意义仍在持续强化之中。某种意义上来说,“小时代”系列促使不同年代的人,在今日商业社会背景下,共同去思考诸如青春、成长、价值观、理想、友情、爱情等等命题,这反而成了一种比电影更耐人寻味的现象。
以“小清新”应对“流行型焦虑”
抛开包装、营销策略不谈,“小时代”这个关键词仍然触动了不少年轻人的敏感神经。一位90后大学生对记者说,虽然他本人算不上是小说原著及电影的粉丝,但他很喜欢“小时代”这个词。“„小时代‟是指在一个人生命最美好的时光里,不完美、不优秀、不可逆的一个阶段,每个人身上都有一部分尚未挖掘的温暖能量,这种能量或许会变成支撑一个人孤身前进的信念。”
文学评论以及文化批评家张柠在提及他的那批90后学生时,最深的印象是“审美趣味差别特别大。”他发现,自己的学生普遍不喜欢悲剧,认为它不美,太重口味了,不喜欢“厚重”的历史感。相反,他们倾心于大行其道的“小清新”,认为可以从中感受到积极的“正能量”。
而在80后青年作家张悦然看来,给90后贴上叛逆、自私等标签,有失公允。“在我眼里,90后并不像外界所描述的那么简单。我们这些80后最初表达自己的看法、出版自己的书时,也有很多人说我们叛逆、自私、特立独行等等,这些标签都是外在的,而且是比较武断的。”在她看来,“小清新”是这个时代一部分年轻人的特殊审美趣味,是一种温和的、注重细节的、无害的、治愈性的审美,也是一种自我取悦、自我抚慰的状态。
“欲望”一词是很多人谈论“小时代”系列时使用的一个高频词。作为作家、文化评论人的马家辉也和学生们探讨过这部电影。“很多人在电影里看到了现实、势利、攀爬。说白了,就是各种欲望。”马家辉说,“当我们讲欲望的时候,其实我们同时在讲另外一种情绪,是什么?是焦虑,是现实当中我们没法满足的欲望。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论是《小时代》电影也好小说也好,我可能会多了一份理解和同情。”
“女生也会面临„阶层地位‟的差异和竞争,谁是富二代,谁是白富美,谁比较懂得和男生撒娇等等,这是很多人能从《小时代》里面看到的女孩子的焦虑。”在马家辉看来,通过《小时代》里面的对白,观众可以看到片中的女性在不断找寻自我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不仅是《小时代》,很多内地的电影中也会出现这样的不满,在大陆的流行文化里面,„焦虑‟是一个重要的关键词。”
同样的,台湾作家、评论家杨照在窥见大陆社会文化氛围时,也发现“年轻一代有很深的焦虑感”,“他们看不清这个社会到底是依照什么规则在运作。”杨照认为,当一个社会的规则没有办法给人以信心的时候,舆论上便容易产生一种“先入为主”的判断倾向,“任何一个人只要表现突出,就会被假设成„一定有问题‟”,遭到其他人“义正言辞”的抨击,而这些抨击的出发点很多时候并非事实,而只是出于一种情绪。
对此,作为青年作家的张悦然倒是显得相当乐观。她声称:“90后的娱乐方式是非常多元化的,比如看电影对90后来说,就是比较常见和主流的休闲方式。90后的父母多数是60后,而我们80后的父母多数是50后,50后是经历了辛苦和磨难的一代人,而60后在年轻时经历了改革开放。对于如何更好地成为社会一员,60后能对他们的子女提供更好的建议。”
年轻人产生“做梦的需求”?
有人说,作家郭敬明和演员杨幂带来了一个新的“小时代”,他们负责“改朝换代”,而他们的成功常常伴随着铺天盖地的赞美和诋毁。其实不单单是“小时代”,回顾今年上半年以来多部热门电影,几乎都充满了价值观层面上的争议:《北京遇上西雅图》在为“小三”人生的成功突围寻找梦幻理由吗?《致青春》是一部不学无术的大学生青春挽歌吗?《中国合伙人》的奋斗史不堪回首:《厨子戏子痞子》被斥荒诞不经、《分手合约》是“无病呻吟”……但恰恰是这些“有问题”的电影,开创了2013中国国产电影集体爆发的新局面,也再次证实了一件事情:每代人所拥有的成长经历都迥乎不同,每个人对于青春、对于时代、对于什么是好作品,都有着十分“私人”的定义。
至于“小时代”风潮给文学创作带来的影响,评论家张柠指出,如今大时代、英雄时代、革命时代已经过去了,文学创作上的“小时代”来临,大量的文艺作品倾向于自我启蒙、自我解决、自我治疗。“如果说所有的年轻人关注一种文艺作品,仅仅是因为此时此刻当下的心情需要一个调整和治疗的话,那么我们这个时代的问题就很值得研究了。”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有评论认为,这个理论已经包容不下当下中国青年的心理结构,在这五类需求之外,中国青年有了一种“做梦的需求”,而郭敬明用具体、感性的画面帮大家实现了愿望。
提到80后写作者的代表性人物,自然离不开韩寒和郭敬明,一位以关注社会焦点的“公知”形象著称;而另一位则以善于提供精神消费品的“商业头脑”而广为人知。“我觉得中国人要改变一下自己的思维方式——再神圣的文化也需要传播,传播的最好方式当然就是商品化。把文化作为一种商品来传播,有其自身的存在合理性,要允许它存在,不要赶尽杀绝。”张柠如是说。
另一方面,在一部分人看来,90后没有过去的年轻人所怀抱的高尚理想,缺乏社会责任,但却非常热衷“怀旧”,令“怀旧”演变为一场浩大的集体梦幻。
对此,张悦然说:“在《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电影出来的时候,很多人好像不能理解,这代年轻人为什么这么早就开始怀念青春了?大家觉得好像有一种未老先衰的感觉和斗志不足的气息,媒体也表示了担忧。我认为大可不必,回忆是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做的事情。怀旧也是人的一种本能,证明90后甚至80后对于时代的改变有着清晰的个人回忆,怀旧本身并不是令人焦虑的事情。”
“大时代”就是各种
“小时代”的组合
■对话
南方日报:你认为90后的这代年轻人在娱乐、休闲上最大的特色是什么?像微博这样的新媒体的运用对怀旧是不是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马家辉:这场有关“青春”的浪潮伴随着一个工具的出现,让观众有机会参与到各种新闻的创造中,并开始了一场有关“怀旧”的“大运动”,这个工具就是手机。手机改变了我们对于时间的概念,微博、微信等新生事物加深了我们怀旧的程度和普遍性,现在连8岁的小孩子都开始怀旧了。中国正在出现全民性的移动互联网运动,每个人凭借手机就可以和全世界沟通,没有人能够垄断价值观的宣判,也没有人能够控制别人的思想和阻止别人的学习、受教育,这是一个最大的时代变化。
张悦然:在我看来,90后更依赖网络。互联网出现是在2000年前后,当时我已经在念高中了,在这之前我的青春期都是没有手机和互联网的,我和同龄人的交流方式是比较传统、单纯的。对90后来说,接触互联网和手机的时间提前了很多,这让他们的交流方式变得很不一样。另外,电影对90后来说是比较常见和主流的休闲方式,这在我们小时候还是不常见的。90后现在娱乐的方式是多元化的,看视频、玩游戏等等,丰富的娱乐方式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很好的事情。通过微博等媒介,每个人都可以组建起一个小型的社群,这些交际方式的变化改变了许多人。
南方日报:大多数60后和70后的作家都经历了一个剧烈变化的“大时代”,但是80后、90后作家可能就经历一个比较安稳的“小时代”,那么这些变化为作家写作带来了哪些有利条件或者困惑?
马家辉:我非常荣幸、也非常痛苦参与了香港的时代进程,我写了31年、2260万字,为什么我只是写专栏,只写散文?原因太多了,才情不足,写不出小说;学识不够,写不出论文;耐性不够,写不出长篇;意念太强,依靠专栏赚钱……诸如此类都是真实的理由,不太值得叙说。可是无论什么理由,我还是写了30年,我的贡献是什么?引用诺贝尔文学得主帕幕克《城市专栏作家》中的话,“写出城市的趣味,写出城市的感觉”。我如此乐此不疲地写作,理由是偷窥、偷看和观察,“写我所能写,无所谓应当”,这就是我写作的理由和心态。
张悦然:我觉得现在的时代确实不是一个“大时代”,对我来说最大的困惑可能是选择跟商业如何结合。商业是一个文学传播的重要载体,作家还不能离开这个载体,但它也容易扭曲作家所要表达的东西,所以作家必须要格外警惕,和它保持一定的距离。我写作10多年,也一直都在试图把这个关系弄得更清楚。对我来说这个时代的好处是对文学的观念更自由、更民主了。
南方日报:80后这代作家已经成长了差不多10年,但在人们印象中,好像并没有人写出在大家看来“有沉淀”的东西,你如何看待“小时代”和“大时代”的关系?
马家辉:其实,文学艺术所表现的,通常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人类对于理想世界的一种希望。作为一名60后,我自己所处的“小时代”也是当时“大时代”的现实和缩影。所谓“大时代”就是各种“小时代”的组合,假如我们否定了“小”,也就根本没有“大”的存在。只要找准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发挥的空间在哪里,价值在哪里,就够了。因此,应该学会的是自我肯定,学会自我选择。时代的变迁,让我们的选择也多元化,选择早已经从“做还是不做”到“做什么”,在所谓的“大时代”里,要自我肯定是件相当困难的事情,请千万不要错过属于自己的“小时代”。
张悦然:写作是一个自发的事情,曾有人呼吁80后不要那么文艺腔、多关注外部世界,我是没有问题的。就我而言,自己也有非常大的变化,好像忽然有一天对这个社会就产生了一种另外的认识,原来的那些关注的事物不仅只是跟我的情绪有关,原来它和这个世界都有关。当我发现这些事情的时候,真的已经很晚了。在这之前,自己也不是没有做过努力,而是无法强求一定要去改变。
第三篇:谁的小时代?Whose “Tiny Times”?
谁的小时代?Whose “Tiny Times”?
郭敬明的导演处女作《小时代》,不负众望地成为了一部话题电影。而人们的关注点不仅仅集中于它的首日票房新纪录,更集中在《小时代》投射出来的一代人极尽奢华的价值观。当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时代观,而《小时代》又到底反映了谁的小时代?60后、70后、80后、90后,都站在自己的阵地上,各执一词。但是,无疑《小时代》的粉丝受众是90后。他们年轻,有如一张白纸,他们即将成为时代的主角。诚如郭敬明所说,“没有人永远年轻,但有人,正年轻着。”小时代是90后的异军突起。张扬,激情,梦幻。这就是属于90后新的时代舞台。【编者语】
The hottest movie in China these days, “Tiny Times,” puts the spotlight on the much-criticized “me generation” born after 1990s and the gap between them and everyone else.中国这些天最热门的电影《小时代》把焦点集中在1990年之后出生的饱受批评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一代人”以及他们和其他人之间的代沟。
The domestic coming-of-age film set in Shanghai even eclipsed the Hollywood blockbuster “Man of Steel,” demonstrating that China's young audience prefers homegrown dramas they can relate to.这部设在上海的国内关于成长的电影甚至超过了好莱坞大片《钢铁侠》,证明中国的年轻观众更喜欢与他们有关的国产剧。
It also broke the record for first-day box office in China.它还打破了中国的首日票房纪录。
“Tiny Times”(“Xiao Shi Dai”)has also generated a storm of controversy, with critics calling it trash that glorifies immorality and materialism.《小时代》也产生了极大的争议,批评家称之为垃圾,美化了不道德和物质主义。
It's filled with luxury brands of fashion and cars, as well as beautiful people, splendid venues and desirable men who can afford to shower gifts on women.There are plenty of romantic entanglements that strain the women's friendships.电影充满了时尚奢侈品牌和豪车,以及俊男美女、奢华的场所、可以给女人买各种礼物的理想男人。有很多歪曲女性友谊的浪漫纠葛。
The visuals are beautiful and there's a lot of voiceover in which the women talk about what they want, such as true friendship, love and dream.视觉效果很漂亮,有很多画外音是女人谈论她们想要的东西,如真正的友情、爱情和梦想。
Director Guo Jingming, who is also the bestselling novel's author, says it is really a movie about youthhood and one intended to inspire young people to pursue their dreams, like the protagonists, some wealthy, some poor.But many critics blame him for exploiting the word “dream” while they consider the movie's focus the glamorous lifestyle that most young audience can't afford.导演郭敬明,他也是这本最畅销小说的作者,说这是一部真正关于青春的电影,一部旨在鼓励年轻人去追求他们梦想的电影,就像主角一样,有些很富有,有些很贫穷。但许多批评者指责他利用“梦想”一词,他们觉得电影聚焦的是大多数年轻观众负担不起的奢华生活方式。
Anyone who likes or praises it is immediately labeled jiu ling hou or post-1990s generation.Critics, including many famous directors and critics, are denounced by young fans.“They are getting too old to understand the beauty of youth and dreams,” one person commented on the weibo microblog.那些喜欢或称赞它的人立即贴上90后的标签。批评者,包括许多著名的导演和评论家,被年轻的影迷所指责。“他们太老了,难以理解青春和梦想的美丽”,一个人在新浪微博上发表评论说。
The movie raked in more than 100 million yuan(US$16.3 million)in two days and is now hitting 300 million yuan in little more than a week.电影票房两天1亿多元(1630万美元),现在不超过一个星期已经达到3亿元。
Guo has said he didn't want to direct it at first, “but we looked all over the country and couldn't find anyone fit to direct it,” he says.郭敬明说他一开始不想导演它,“但我们找遍了整个国家,找不到任何适合的人来导演它,”他说。“We don't really have any movies that target the post-1990s generation, the young people are a major force today.It will be too late if we don't start making movies for them,” Guo adds.“我们确实没有任何针对90后的电影,年轻人是今天的主力。如果我们不开始为他们制作电影,这将是太迟了,“郭敬明补充说。
The timing of release is perfect-the target audience are students who are beginning their summer holiday.上映时机是完美的——目标受众是开始放暑假的学生。
China's film market once was dominated by big-budget, historic spectacle movies by famed directors such as Zhang Yimou and Chen Kaige.中国的电影市场曾经是大制作占据主导地位,著名导演如张艺谋和陈凯歌的历史奇观电影。
In the last two years, that pattern has been broken and medium-to low-budget films made a big entrance and, to everyone's surprise, topped the box office in 2012.在过去的两年里,这种模式已经被打破,中-低成本电影找到了大的突破口,让大家都感到吃惊的是2012年票房登顶。
The small-budget, tacky comedy “Lost in Thailand” was considered a phenomenon, as was “So Young,” a small-budget nostalgic film about youth.低成本的接地气喜剧《泰囧》被认为是一种现象,正如《致青春》是低成本的关于青春的怀旧电影。Critics have long been saying China needs more small-and medium-budget films that people can relate to.评论人士一直说中国需要与人们相关的中小成本的电影。
原文来自 必克英语http://www.xiexiebang.com/magazine/guide_text.jsp?id=50211965
第四篇:小时代(模版)
小时代
郭静明出了本书,叫《小时代》,听说还卖的很火。是依旧卖的很火。想想当初的《幻城》、《梦里花落知多少》,《夏至未至》…吸走了多少80后90后的饭钱,当然也包括我。
记得初中时经常在中午和蕾溜出校门,到不远处摆摊的地方和卖盗版书的人“磨嘴皮子”,唯一的目的是希望在被保安和值勤的班级抓到之前买到又便宜又渴望的郭靖明的书,当然我们几乎每次都是幸运的。
卖书贩子是个二十来岁很年轻的人,说是外地来的,几年前经历了高考落榜,于是就成这样了。依稀记得他一边点着我们的钱一边劝戒我们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以免沦落到他这种境遇的样子,又说书多么不好卖啊,运费还要交啊,钱多次么不好赚啊,我们口才又多好啊…于是便心生侧隐讲价也不敢讲大多了,一年后到了县城高中又见到他,除了看到了他妻子外还看到了一部新的用来运书的三轮车,依旧是在卖书,依旧在离校门十几米的地方,依旧是那种气色,不知为何我却没再走近那个地方。记得当初把买到的书都是白天买了,晚上便挑灯夜战看完的那种,第二天醒来眼睛忡忡的,总是被人说是看资料书弄的,依稀记得升中考时还看着的,自己看书的速度就是从初中开始长进的视力也是从那时开始下降的。看小四的《夏至未至》,《梦里花落知多少》和《悲伤逆流成河》时,还没学会思考,如今的《小时代》,涌起在心头的是更多的是满满的回忆。
依稀记得小时候看的中央卫视的大风车、动画城节目,“大头儿子小头爸爸”、“海儿兄弟”、“西游记”、“七葫芦兄弟”,听着流行的、遥远的音乐,唱着《牵手》《走进新时代》,接过薄薄的却足以让人兴奋的红包,迷着还珠格格,戴着鲜艳的、难打的红领巾,跳着欢乐的、高难的皮筋和“房子”,耳膜里回声的故事,小卖部里新出的“辣辣”,冻得硬朗的李子,考试了,试卷啦,作梦啊,分数呀…才发现自己的童年这么丰富。谁的小时代不充满回忆?谁的小时代不值钱?根据“小时代--回忆=人民币”的公式,我们都是大富翁,但更的只是观念中的人民币而已吧
第五篇:小时代
站在《时代》的肩上窥探社会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尘埃的时代里,每天清晨,当我们醒来时,便不得不面临着在这个到处都是尘埃的世界里浑浑噩噩的游走。有时候,我们自己都不知道我们为什么不停地挪步,但是,我们谁也没有一刻停留,貌似如果停留一秒钟,我们将会在这里找不着北,因此,虽然我们很厌倦这个充满尘埃的社会,但我们又不得不奋力抓住每一次呼吸新鲜空气的机会......《小时代》一套记录4位花季少女从高中到步入社会不弃不离的友谊的长篇小说,在2008年10月第一部小说《小时代1.0----折纸时代》出版后,便引起青少年的喜爱,特别是在四川,经历了5.12地震和北京奥运这大悲大喜的四川孩子,他们对《小时代1.0----折纸时代》有了特殊的亲睐。一方面,他们是在祭奠逝去的朋友;一方面,他们要去珍惜眼前的友谊。因此,毫无疑问,小四的《小时代1.0----折纸时代》抚慰了他们的心灵,更增强了他们对友谊的真爱。在《小时代1.0----折纸时代》风靡全国的时候,《小时代1.5----青木时代》《小时代2.0----虚铜时代》《小时代1.0----刺金时代》小时代三部曲至2012逐一出版。
2013年6月26日晚8:00,由小四导演,小四编剧,小四原著的《小时代》在万达影城首映。虽然电影与小说大相径庭,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作为不到2小时的电影,想要吸引观众挑剔的眼光不得不有所改变。在影评上,很多网友对其炮轰,觉得电影已被改变的面目全非。但我只想说,只要揭示的主旨没有改变,其他的变化算不了什么。
我想也许我们先看了小说,对小说的情节故事有了固定的记忆,因而,在我们看电影时,总想根据自己的记忆找回小说的影子,但事实证明这不可能,除非你是导演。就像之前的《失恋三十三天》,当我们看完电影,再去看原著时,才发现原著并没有电影那么辛辣,那么触人心弦。因此,我觉得我们没必要对电影和小说的相识度进行评价,它们本身就不属于同一种类。
有人还说《小时代》这部影片颠倒了人们的价值观。很多网友就开始埋怨:从开始到结束,影片中的奢侈品层出不暇,限量adidas开场,chanel,LV,Prada,D&G, Burberry,Versace,Hermes闪现其中,限量nike收场。这样的场景,貌似不应该出现在高中时代和大学时代。然而,请大家仔细想想,这是以东方之珠——上海为背景,在到处都飘着铜臭味空气的地方,这些品牌又算什么,这只是社会使然。就像我生活的海滨城市,许多小学生都身着adidas,nike。这并不是他们的过错,只是为了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前年,过年回外婆家——一座秦岭脚下依山傍水的小城,那里有最淳朴,最善良的人们,那里的人们把一些品牌赋予了自己的称呼。他们将nike的标志读作(勾),将特步的标志读作(叉)将adidas的标志读作(三角)将kappa的标志读作(背靠背),将chanel的标志读作(x)……偶尔一次去在天汉大道上闲逛,听着两个小朋友说我要穿nike的,因为它是(勾),不穿特步的,因为它是(叉),我只想要(勾),不要(叉)。曾然,在大山里淳朴的人们心中,这些品牌的标志只是单纯的图标,并不是用来展示地位和炫耀财富的躯壳。因此,我们没有必要在乎电影中的奢侈品品牌,如果你真的那么在乎,只能说明你是缺它们,如果你可以将这些奢侈品都收入囊中,你又怎么会对其评价。
《小时代》三部曲从出版开始,我变一个人默默追随,其中,我最喜欢的角色便是顾里——一个出生富豪却不幸倒闭的富二代女孩。虽然常人都觉得有钱人怎么贪婪,怎么冷漠,怎么无情,怎么霸道……但是,顾里的出现,让人们颠覆了对有钱人的各种丑评。因为这个身材柔弱,霸气十足的女孩凭借自己永不屈服,敢爱敢恨的详情征服了所有人。虽然,有时候她显得很嚣张,很冷艳,很残酷,但是她的内心是火热的,她虽然嫉恶如仇,但却敢作敢当。如此真诚实在的女孩,其实金钱给她赋予了无数丑恶的外衣,她也会用真诚化作最美的霓裳。因而,这次我特别期待郭采洁的表演。116分钟的电影结束后,虽然感觉故事太少,但是毫无疑问的是,郭采洁——这个身材娇小,说话有些嗲的女星将顾里的形象诠释的生动逼真,无人能够超越。郭采洁,你做到了百分百的顾里。
对于影片的内容,我有两点要讲。
一、关乎友情。影片中,林萧负责《ME》时尚服装演出,而作为美术生又兼修服装设计的南湘很想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可是她不是主修学生,没有资格参赛,这时,她便想找林萧帮忙,然而却又觉得不应该把金钱和友谊扯上关系,这是林萧却说,其实我们早已经把金钱和友谊扯上关系。对于这个情节,也许很多人会认为很俗,的确,将友谊和金钱扯上关系确实是一件很俗的事情,很是,大家静下来想一想,我们真正的好朋友不都是在彼此遇到困难或者绝望时,用金钱慷慨相助。也许有人觉得这不是真正的朋友,真正的朋友是在你遇到困难时安慰你,陪你哭的人,可是你确定你的内心没有祈盼有一个富裕的朋友,在你饥寒交迫时收留你,给你牛奶面包;在你身无分文时接济你,给你金钱香烟;在你面临破产时帮助你,给你重生的欲望……我们几乎看不要一个腰缠万贯的大老板和一个身无分为的流浪汉做朋友!其实吧,不同的人对友谊有不同的理解,只是社会上有许多人不能获得这样的友谊,他们才会有这样想法,如果说:“友谊是纯洁无暇的,不应该和金钱扯上关系!”那么,我只能说,除非金钱在这个社会已经毫无意义了!不过,看来咋们这一代人是没有福气了,等到共产主义社会也许还行。
也许有人会说我固执,觉得这只是我的一面之词。但我只想说,在初中之前,我也觉得友谊是最纯洁无暇的。然而,睡着年龄的见长,我已是成人了,作为一步步经历过来的人,我觉得友谊其实是需要金钱来做后盾的,只是我们没必要对其明码标价,但必须有!就像影片中的四个女孩,要不是有顾里作为将强的后盾,在每次他们遇到事情时倾囊相住,我相信他们的友谊终会死掉……
二、对于爱情。虽然自己经历的爱情不多,但我觉得影片中顾里和顾源在宿舍门口谈话的情节深深打动了我!影片中,顾源的妈妈对顾里呵斥,你也不看自己几斤几两,就想跟我儿子在一起。顾里坚定地回答:你也不看看你儿子的称够不够称。接着,顾源变过来对顾里说,即使你是一贫如洗,我也会深深地爱你。顾里却说:你多大了,你不是小孩子了。没有物质的爱情,就像是用沙做的鞋,没走几步就散了。作为一个拥有40完额度信用卡可以刷的大少爷,你根本不懂没钱时的心情!这句深沉的话,在郭采洁有些嗲的声音中发出来似乎非常有震撼力。对于物质和爱情我不想评价太多,但我想分享一些身边经常面临的分手理由。A对B说,咋们分手吧,我不想欠你太多,我怕我自己以后还不起;C对D说,咋们分手吧,我觉得咋们不合适;E对F说,咋们分手吧,我觉得我配不上你……对于A我想说,你如果怕欠别人太多,那你干嘛一开始就不要欠,现在都欠下了,却害怕自己还不起,你这不是犯贱么,再说了,别人有要你还么。对于C我想说,你干脆直接就说咱俩没有共同的消费观不就更直截了当。对于E我想说,你干嘛这么矫情,直接说你的钱不够我花,这样别人还会对你死缠着么,干嘛要那么自卑呢?哈哈,其实这些分手的借口都与物质有关系,只是现实生活中的人都很圆滑,他们懂得如何说话才能挽救自己伤害他人,而影片中的顾里只知道说出自己的真心话,不惜损失自己。还是我一句话,既然在这个社会上,钱还起作用,那么我们所有的一切都会与钱和物质有关系。只是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为了体现自己的崇高掩耳盗铃罢了……
其实自己当初迷恋《小时代》的原因就是喜欢看到顾里从一个挥掷千金的傲气小公主华丽蜕变为一个财富卓越的冷艳女王。在这当中,有她默默奋斗的汗水与含辛茹苦的泪水,只是她顺应了这个社会,凭借自己富贵的出生和聪明的头脑打拼出一片属于自己的灿烂晴空!我想,这是我们都应该学习的,不管你的出身多么富贵,如果没有你自己的奋斗,那么你依然贫贱。让我们一起为自己的美好未来努力拼搏吧!成功只属于敢于奋斗的人,人定胜天!
以上是我追谁小时代5年时光所懂得的,我用了5小时时间总结了自己的心得与大家分享。当然,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望大家指正。
友谊不老,青春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