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虽然这本书只是写了朱明一朝300年的历史,但作者在基于正史的基础上以其独特的观点和幽默的叙事方式将这300年的历史写的风生水起。平时在我们看来很枯燥的许多历史事件在作者的笔下却变得鲜活有趣起来。书中有很多以通俗话语表达出来道理和事实。简单的提几句,“观点斗争是假的,方向斗争也是假的,只有区里斗争才是真的。”“要知道,越接近心脏的部位越能得到血液,同理,天天见到皇帝也着实是个美差,否管表现如何,混个熟脸才是正理。”几句简单的话语便道出了官场中的残酷事实,不仅告诉了我们过去发生的事也让我们了解到现在。在作者当年明月眼中朱姓皇帝们是“朱老板”“朱同志”,严嵩为“老牌的职业流氓”。当写到一代奇才王守仁仙逝时,他借用毛爷爷的话评价到:王守仁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如此话语怎么不出彩?
中华文明延续至今已数千载,我们民族身上承载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记录我们过去的史书浩如烟海,光是官方编纂修订的史书就有所谓的《二十四史?,再加上各种各样的私人修史,稗官野史,笔记,体裁种类思想表达更是繁杂多样。而且其中的绝大部分都是用文言文书写,这样的史书是难以成为普通民众了解民族过去的媒介的。所以民众对这样的史书也是视为畏途,压跟没打算花费时间去看。广大的普通民众从哪里去了解历史呢?从祖辈的述说,从评书,戏曲,小说,电视甚至连环画中获取历史知识和历史观念,明白作人的道理和责任。而此书正是作者当年明月借用以上几种媒介中受民众欢迎的叙事手法写成的。所以这本书的走红可以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历史原本就是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是我们自己使它变得死气沉沉。但我们可以用自己手中笔让它重新变得鲜活起来。与当年明月文风差不多还有天下霸唱赫连勃勃等人,他们以及他们作品在网上的出现和走红表明了我国历史文化的独特吸引力,体现出我国广大网民对找回中华民族失落已久的独特文明的热切希望。读完,<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让我知道历史不仅仅是故事。读史可以明志,希望涌现出更多像<明朝那些事儿>这样的作品,让更多的人体会到读史书的趣味,让大家爱上历史。《明朝的那些事儿》说的是自明太祖朱元璋出生起,到明朝灭亡300年的事。第一卷则从朱元璋出生开始写起,到永乐大帝夺位的靖难之役结束为止,叙述了明朝最艰苦卓绝的开国过程,其实就是以前一直被说书人及老百姓所钟爱的《英烈传》的内容,不过多了靖难之役。
在阅读部分篇章后,感觉到该书语言风趣,情节生动,作者似乎在写一部“通俗版的明朝通史”。能让历史写得这样,还真让我佩服了。不管从如今历史讲述者的自述,还是公众对历史的追捧,都不难看出,公众喜欢并需要历史,只是痛恨“教科书”式的表达。
有人说,历史不可以幽默不可以白话,因为历史是严肃的,这话没错,但我认为必须要加个前提,那就是你写的是给专业人士看的学术论文,而不是给老百姓们看的历史书。给老百姓们看的历史书,它就应该是幽默有趣的,精彩的说着
大白话的历史书。因为现如今的老百姓们虽然大都有文化有文凭,可他们毕竟不全是历史专业出来的,没有那么多关于历史的基础专业知识,如果你给他们看的书,要先让大家伙都去预习一回历史基础课,看完通史或通鉴才可以看,这玩笑就不免开大了。
我喜欢这种方式,可能是和我自己水平有限有关吧,从小读书就不认真的我,平时一看到文言文的东西就头痛,现在好了,读历史居然可以这样轻松。
我想,那些认为历史书不可以幽默、白话,必须要严肃的先生们,显然是不屑于做这事的。既然他们不愿意做,那还有谁愿意用老百姓能听明白的语言,给我们这些草根们说说历史上的那些事儿,说说汉朝、唐朝、宋朝、明朝那些事儿呢?明朝自明太祖朱元璋1368年建立,到1644年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共有将近300年的历史了。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英雄辈出,从清廉正直的代表海瑞,到满身抱负,以安天下,为己任的张居正;从七下西洋沟通国外的三保太监郑和,到以败坏朝廷为己任的魏忠贤,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实在是精彩无比。但是,明朝自灭亡以来,离今已有300多年了,离我们现今的生活很遥远,我们只能从一篇篇支离破碎,晦涩难懂的文言文中了解它,但现在,却有一套书,以当下流行的网络语言,完完整整的阐述了明朝276年的历史,它以诙谐的笔调,告诉你历史的真相,以及纠缠在历史背后那些汹涌澎湃的暗流。那套书就是——《明朝那些事儿》。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一本好书,能让人受益终身,特别是一本好的历史小说,更为难得,培根曾经说过,读史使人明智,我们现处学生时期,正是获得知识的黄金时期,能在当年明月幽默的故事中既能收获笑声,还能了解知识,为即将到来的中考做准备,何乐而不为呢?读这套书有益于我们的心理健康,它不会让你心理阴暗的去琢磨中国古代是多么封建落后、一无是处,但你能从中了解到明朝的繁荣。你还能增加民族自豪感,因为日本和韩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在这套书里只能轻轻代过,因为事情太小,不足一提。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我在这里说得再多再好,也不如大家亲自去笑一笑,读一读,所以,我在这里为大家推荐《明朝那些事儿》,希望大家能喜欢,谢谢大家。
第二篇:明朝那些事儿 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刚开始读时,我就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明朝那些事儿》是一部历史小说,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故事。
故事的开始讲的是朱元璋,他是农民出身,家境贫寒,父母也离他而去。于是他出家当了和尚,后被别人诬陷说要起义,无奈之下他投靠了起义队伍,他军事方面的才能过人,打败了其它起义队伍,然后又与元的持续抗争最后赶走了。朱元璋就当上了明朝的皇帝。一个出身卑微的农民居然当上了皇帝,这令我不可思议。当然,也正是这个过程磨练了朱元璋。
书中我最佩服的就是朱元璋,因为在战场上,他沉着镇定,临危不惧,判断事物果断,不犹豫,能在危险的情况下做正确的选择。而我在写作业时,遇到选择题总是犹豫不决,不确定自己选的答案是否正确,这样就会导致浪费时间我应该学习他这一点。
在这本书中我读到一段“一个瓦刺士兵发现盘膝而坐的朱祁镇,便上前用刀威逼他,要他脱下身上穿着的贵重衣物,出乎这位士兵意料的是,这个盘坐着的人根本不理他,看都不看一眼”,我深深地被朱祁镇给镇住了。他是一位皇帝,被俘后,他还是沉着镇定,临危不惧,风度翩翩,不失明朝皇帝的尊严,我要向这位皇帝致敬。朱元璋的身世告诉我们要自食其力,学会自立,像他那样没有身世背景,没有依靠,没有家人的鼓励与支持同样可以当上皇帝,而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成就一番事业呢?
这本历史书,它不但讲述了中国的历史故事,还给予了我么启迪与反思,见证了我们民族的辉煌史。
第三篇:《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幽默而不失严谨
吴宇博
这个学期,我迷上了《明朝那些事儿》。刚开始,是因为在书架上翻书,偶然间发现了这已有9年历史的书,我对历史很有兴趣,你让我说说各个朝代的名人,我也略知一二。一看“历史书籍”这四个字就激动起来,翻开书皮又看见“明朝”这两字就更激动了。看一本历史书,犹如穿越到古代,与古人对话,看尽这个朝代的名人故事与兴盛衰败,真是棒极了!我立刻拿起书,津津有味地看起来。看了一章,觉得耳目一新:哇,这不正是我想要看的历史书吗?看到好玩的片段,我要哈哈大笑;看到奸臣贪污,我又气得牙齿磨得沙沙作响;看到喜欢的忠臣被设计害死,禁不住扼腕叹息,难过好久记得每个朝代都有几位正直的君王,可是这个明朝倒好,从明太祖朱元璋到明思宗朱由检,就愣是一个正直的君王都没有,还好出了很多忠臣,才让我感觉这几百年明朝没白活。
我还注意到本书作者了,作者名叫当年明月,当然这是他的网名,读了这本著作,真是对他的文笔佩服得五体投地。这本《明朝那些事儿》,一改人们对历史枯燥乏味的定位,使历史成为鲜活的有血有肉的身边故事。对这本书,我还有几个细节感受:第一:幽默,充满趣味性,人都可以活起来,好钱好色不管国家大事的皇帝、贪污的奸臣、只留清白在人间的忠臣、以及好斗的蒙古人这些人仿佛就在我的眼前演绎着他们那个朝代的故事。当年明月还特别喜欢跟古人打交道,一会儿称兄,一会儿叫弟,一会儿还攀个i“老大”,轻松诙谐的语言,让我不时捧腹大笑。第二:严谨,这些故事很多都是经过作者查阅资料得来的,有凭有据,不是想象,也不是贾雨村言,是正史,既系统又连贯的。
我以后也要像他一样写出自己的特色来!
第四篇: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白话正说诉英雄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这个暑假,我花了几天时间,看了前两部《明朝那些事儿》。第一感觉就是它是一部白话正说明朝的史书,它与史书不一样的是它的语言生动幽默,而与演义不一样的是它讲述的全是真实精彩的历史,这成了我喜爱这部书的原因。
《明史》中有这样一句话评价朱元璋:“盖明祖一人,圣贤,豪杰,盗贼之性,实兼而有之者。”读完第一部,我就觉得——在明朝,最优秀的统帅非朱元璋莫属了。
一切事情都从1328年的那个夜晚开始,朱元璋正因家庭出身三代贫农,因此为了吃饭,他为隔壁地主放了16年的牛。自古雄才多磨难,他17岁时的一场饥荒让身旁的亲人一一死去,带着复仇的火焰和有饭吃的追求,朱元璋来到寺庙,做了8年的和尚,但身旁的数十起暴动让他揭竿而起,经过长达16年的艰苦发奋,他打败了元朝,建立了一个全新的王朝——明。
在16年的造反经历中,朱元璋无比的军事天赋展露无遗。朱元璋是虽然是历代帝王中出身最贫困最低微的一个,是唯一一个曾出家为僧的皇帝。但朱元璋的个人能力是坚强和卓越的,在军事战争中能够做到临危不乱,耐心果敢。他的最大优点就是虽然没读过书,但能够虚心好学,接纳了一大批儒士,善于学习,尊重知识,使自己能够打败一个又一个对手,为自己建立和管理大明王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朱元璋的滥杀功臣以及刚猛治国的手段也过于偏激和残忍,亲自颁布《大诰》等法律条例,严酷程度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封建王朝。建国初期的几个大案株连了十万多人,其中不免牵连了许多无辜。
“朕本布衣,昔在田里,赖承平之乐。”朱元璋虽有过人之处,但总体上不算是“奇人”,和历史上许多君主相比,他并不出众。与其说他有王气,倒不如说他很有运气,先是出生在了一个汉人必反的动荡年代,又巧遇了众多良相俊将,就连细节因素(鄱阳湖的东风)也那么庇佑他……想不称王也难。
朱皇上无疑是个成功者,但他却不是个常胜将军。在他的成功的路上经历了那么多的失败。因此,要获得最后的成功,不是经历失败,而是经历失败后,继续奋斗的勇气。这是普通人和成功人士的本质区别。
作为大明天下的缔造者,朱元璋有过不朽的功勋,也有过严重的过失,但他有充足的理由为大明帝国而骄傲和自豪。
第五篇: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213,632字(417.25k算出来的)的《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终于看完了,本来以为全书都看完了,结果为了查字数一百度才知道一共有七部,一百五十多万字。其实这两年看的书好多都不了了之了,《乔布斯传》、《陌上花开缓缓归》、《人生若只如初见》,等等。而这本书从648页开始就没有再看过自己看了多少页,到今天中午《软弱》这章看完突然告诉我没有了甚是震惊,低头一看——1021页了。这就是所谓的一直沉迷(虽然沉迷的不过是一本小说,不是什么正事)吧?足见我有多喜欢。
第一部《洪武大帝》主要讲了朱元璋、朱允炆、朱棣的故事,主要在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从这本书我也看到了作者石悦深厚的文化底蕴,因为它不仅是讲述历史,他还懂法律学、经济学、犯罪学(不知道有没有这个学),可以看出他肯定是读过很多书的,并且广泛涉猎,不拘泥于兴趣。另外,他的文风也是这本书引起如此大的反响的原因,他以一种诙谐、现代化的口吻描述了明朝三百多年的枯燥历史,当然后来我知道这也跟这本小说的来源有关——他最初是在2006年3月到2009年3月连载在天涯社区的一本网络小说。想必那会我还在初中,虽然初三升学的日子我并没有很努力但至少还是个乖乖女——不去网吧,不打游戏,不听歌,不看电影,去书店看书对“言情小说”专区从来是避而远之。有一件小事可以说明我当时有多乖:有一次在书店看书,好像也不是什么跟学习有关的,我一抬头猛然看见自己站在“言情小说”的书架下,顿然吓出一身冷汗,赶紧换了个位置。想必现在的同龄人可能都有这种经历,可能有的学霸现在还保持着这种生活方式。当然,一些发达地区或者家庭条件比较富庶的孩子可能并不是这样的,他们在大学前就关心政治事件,对政治人物了如指掌,或者接触了很多欧美文化,会唱很多英文歌,或者一直热衷于漫画,在杂志上连载,甚至签约了漫画公司,再或者热衷于某项运动,比如定向越野,这种我在大二之前从来没听说过的运动。这两种教育方式和成长方式我更倾向于后一种,虽然他的实际可行性还有待研究,但我觉得不应该让升学抹杀掉孩子的兴趣和广泛涉猎各方面知识的机会。
扯得有点远了,用明朝那些事的体可以说:要真对此问题大肆讨论,大概可以写一篇《论中小学生升学与课外兴趣发展的互斥与兼容》,读教育学或者师范的同学应该可以把这个题目作为自己的毕设题目了。
再说《明朝那些事儿》,最开始是从朱元璋是怎样当上皇帝开始讲的,它主要是以年代和人物为主线。我就按让我有深刻印象的几个点和对我产生的思考来说吧。以前我一直不懂读书的意义,现在我知道了,其实,读书不是什么陶冶情操、提高修养这些摸不着边的东西,而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很多书可能都会对我们的生活有指导意义,让我们学会了如何生活、如何活得更好,不知道这样说是不是有些功利化。
要说他推翻元朝那会打得仗,让我倍感亲切。因为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当年明月说了好多蒙古族的战争特点,让我也对自己的民族有了更多的了解。另外其中消灭北元的里程碑战役——“庆州之战”其中的庆州正是我的家乡——内蒙古巴林左旗。终于在历史上找到一点我家乡的踪影,不是以前学历史的时候那些文人武将、才子佳人总是出现在北京以南的省份,导致我一直以为我家乡在古代就是一块蛮荒之地,其实可能根本没有人居住。当然,蒙古族本来就是游牧民族,再加上内蒙古大部分地区都是沙漠,地理条件恶劣,政治经济文化不发达也是可以理解的。由此可见,在冷兵器时代,地理条件对地区的发展有多么重要。现在交通方便了,但是,一个地区的软环境对地理条件的依赖依然是那么严重。这也大概为我未来的选择提供了一点方向。
还有陈友谅,他是朱元璋在打江山时期最强劲(jing)的一个对手,他善于水战,而这正是朱元璋的弱点,朱元璋没有巨大的战船,他的战船不过是几艘小破渔船改造的,就像那句决战时期陈友谅的战船有三层之高,让朱元璋的士兵“仰不能攻”,他的士兵也不习水性,可以说他胜的可能微乎其微,但是他最终就是打败了陈友谅,夺得了天下。这与朱元璋极高的政治和军事天赋不无关系,但是也是陈友谅的从小兵成长为一方枭雄的过程有着巨大的关系。他是一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在他的心中没有信和义。倪文俊赏识他,提拔了他,对他有知遇之恩,他为了成为天完国第一重臣,杀了他;赵普胜是个老实人,对他很尊重,把他当兄弟看,他杀了他;徐寿辉把权力让给他,只想活下去,他杀了他。这个世界不就是这样么?心狠手黑才能取得胜利,因为在你弱小时没人可怜你!为了今天的权势和地位,我不稀罕什么名声,让那些道学先生骂好了,手中的权力和武力才是最重要的。我背叛了很多人,他们不再信任我,随时可能背叛我,但只要我拥有最强的力量,我就能控制一切。这就是陈友谅的内心和他的生存方式。从陈友谅的一生我明白了太多以前从来没有明白的事情。即使在那个成王败寇的乱世,没有好人与坏人,朱元璋也好不到哪里去,他也做了很多坏事,包括后来的洪武四大案,几乎把开国重臣,那些曾经为他出生入死,一起打江山的文才武将杀了个精光,但是最基本的信和义是必须坚守的,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手下的信任,才能有威信,才能让那么多人为自己卖命。同时名声也很重要,最近发生了一件事也让我印象深刻。前几天回定向队训练,有一个娱乐项目,赢得跑两圈,输的跑三圈,我们老队长输了,他不参加今年的比赛了因为马上毕业走人了,但是他也跑了,最麻烦的是队长跑的特别慢(他比较擅长读图,所以每次比赛的成绩都不错。)导致大家都跑完了就在那等他一个人回来,后来他说:“其实我本来也想从中间穿过来,少跑一段的。但是后来一想要是后面有队员看到我这样,那就是名声扫地了,以后就再没有什么威信领导大家了。”所以,虽然我们不必太在乎别人的眼光,但是保持一个良好的名声还是很重要的。
这本书的大部分笔墨都在说战争的事,每次战役是如何打赢的,感觉像一本军事小说,开始我都不愿意看这些,后来发现其实打仗的事也挺有意思的。战争的胜利很大程度上首先决定于军心,然后是优秀的将领,还有勇气、决心和智慧,而并不是士兵的多寡、武器的先进。就是那句:人的信念可以战胜一切。其实我们也可以把这些战争的理论用在生活中。比如参加一个考试,就可以把他看成敌人,首先不能轻敌,轻敌往往大败,所以估计一个考试的难易程度也一样。另外要有强烈的决心和勇气,当大敌当前的时候必须勇于面对并且维护一个军人的尊严,不能害怕或者感觉打不过就跑。对待考试也是,可能这个考试很难,你感觉自己的水平明显不够,觉得要做的事情很多但你的进度却很慢,或者有的题根本在课本上找不到。这个时候难道就放弃了么?如果放弃就像那些胆小鬼比如李景隆这个蠢材背负千古骂名。而在战争中我们也看到了,可能有的时候局势非常不利于我们,但是单靠决心和智慧就可以战胜强大的敌人,比如镇守济南城的铁铉,以少数的残兵败将却打败了军事天赋远超自己的朱棣。可是可惜的就是,现实生活中似乎很难有强大的决心和信念支撑我们走下去。就像马云说的:“其实胜利就在第三天,可大多数人都死在了第二天晚上。”
还有一句作者说的:“学习的能力和处理事情的能力是不等价的。”,就像博学多才的黄子澄一次又一次的提出错误的建议,一个人失误一次很正常,但是黄子澄一直误判这就不容易了。就是朱允炆周围的这帮智囊团,都是一些书呆子,当国难当头时,提出了很多错误的建议,所谓书生误国啊。他们很会读书,但是真正到处理国事上却只会纸上谈兵,看不清形势。这部分几乎颠覆了我的世界观,虽然很多时候一直听说,能力比知识重要,成绩代表不了什么,但我一直把优秀理解为学习好,觉得学习好是基础,有了学习好才能花心思去提高能力。如果学习不好但善于处理事情就是可耻的,没什么可骄傲的。现在才知道,其实学会处理事情才是更重要的,无论我们做什么不是都有只有一个目的么?挣钱。而挣钱的方式有很多种,除了非法途径不能做,其实也不一定就要靠专业知识啊,如果我们擅长的并不是专业知识,又何必非要靠专业糊口。人生的路有千万条,就看你选择哪一条了。
写了三个多小时了,才挤出来这3000多字,想起橙帝动辄洋洋洒洒八千多字(其实读起来我都感觉挺累的,更别说写了。),颇抒己怀,真是不容易。还是读的书太少,肚子里没墨水,自然也是写不出东西来。再说《明朝那些事儿》的文采也不错,作者也是看了很多史书,用了很多文言文,读起来欣赏效果也是不错。
Winfrey作于2015.4.13 22:03 E2栋
控制与仿真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