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华五千年
《中华五千年》读后感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人类精神的食量。好的书可以引导我们人生正确的道路,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快的学习,少走弯路。
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发生了许多历史事件,涌现过许多优秀的人物。而《中华五千年》这本书则把这些事和人描写的更加的淋漓尽致。它概括了中国远古至辛亥革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各时期的科技、文化、艺术和经济,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加透彻的了解中国的载体。
当我打开了远古的历史,五千年的历史尽收眼底。圣人款款而来,岳飞的忠诚,诸葛亮的智慧,夸父的执着等等。一代代风流人物的精神让我崇拜。这是中华人民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自豪。
这本书以上自远古传说,下至辛亥革命。概括了各个时期的所创造的灿烂辉煌的文化。
看着看着,我的视线里突然溜进一个人物----诸葛亮。诸葛亮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他神机妙算、聪明绝顶。《草船借箭》是个很着名的故事;其中有一个章节;内容讲的是周瑜让诸葛亮在十天之内打造十万枝箭。诸葛亮动用了他的智慧,算出三天后必有大雾,所以马上回答:“都督不用十天三天就给造好。”三天后大雾来临,在曹操的军营前敲锣打鼓。曹操以为是敌军乘大雾来袭,于是下令放箭,不一会儿功夫草人身上长满了箭。等大雾散去,曹操方知上当。诸葛亮满载而归。读到这里我不由得为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所折服,他的聪明令人难以想象,他的智慧怎不能让人感到惊讶!
我还读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故事,读到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俄瑷军条约》的签订。读到了慈禧太后夺政权,捕八大臣,勾结入侵者,毒死东太后,读到了荣禄的出卖,导致戊戌变法的失败,读到了„„
这本书让我读到了许多历史的知识,甚至以前不了解的知识。我敬佩诸葛亮的智慧,痛恨清政府的腐败、懦弱!
中华五千年;让我们以千年为镜,审视自己,改造自己。
第二篇:中华五千年
中华五千年
是什么能融合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知识,又是什么记载着中国悠久的历史?对了,它就是《中华五千年》。
这是一本知识面广大的书:从盘谷开天辟地一直讲到满清王朝的覆灭,内容丰富多彩,人物栩栩如生,文学性强,思想内容深刻,读起来很有趣味,看了让人爱不释手。此书约高二十厘米,十二厘米宽,如此小巧的书本里面的内容可叫千千万万呀!如里面的《霸王别姬》,作者用悲凉的笔触描绘了当时的情况。“力拔山河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雅不逝。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乃若何”语句凄惨,可以说句句刺人心!《孔子周游列国》、《勾践卧薪尝胆》、《乱世袅雄曹操》等每一篇都是人身临其境:伤心时默默流下一行行泪珠;高兴时不禁乐得哇哇叫;愤怒时气得翻白眼直跺脚„„
教育家说:“书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正因如此,我们就要多多读书,尤其是一些名着,它们对我们的成长是十分有益的。所以我真心地向大家推销这本书——《中华五千年》。
福建莆田城厢区麟峰小学五年级:蔡雨晴
第三篇:中华五千年文明
中华五千年文明与中国文明的起源
中国古代史籍把黄帝和炎帝时期作为中国历史的肇始,把夏代作为中国的第一个王朝。中华文明被认为具有五千年的历史。但是,古代文献中对黄帝、炎帝乃至尧舜禹时期的记述均属古史传说的范畴,对夏代历史的记载也极其简略,仅仅根据这些后世文献的记载,很难全面地研究当时的历史。如果没有考古遗存发现,没有当世的文献资料,后世著述中的记载只能是“传说”。
世纪20年代,中国考古学应运而生。经过80多年的发掘研究,新的考古材料对西周之前乃至夏王朝历史有了一个轮廓性的记录。人们也认识到,《史记》中有关五帝时代的记载,绝非凭空杜撰,其中的确传递着一定的历史信息。
在 2000 年完成了“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即开始了中国的综合性考古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九五”期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提出了夏、商、西周王朝时期新的年表(约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770年)。断代工程的夏的始年,即从禹之受禅为王开始。工程推出夏代始年为公元前2070年。
距今6000-5000年是一个文明起源加速的阶段,距今 5000-4000是初期文明形成的时期,距今4000-221年是王朝文明的诞生和发展的时期,到秦代以后,中华文明进入到了帝国的阶段。
中原起源说、“一枝独秀”:中国的学者们多把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的历史描绘为中原“一枝独秀”,“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中下游,然后扩散到边疆,才有了边疆的民族与文明。夏商周三朝都是在中原或是以中原为核心的地区发展起来的。
“区系类型理论”、满天星斗:1981年,考古学家苏秉琦在考古发现的基础上提出了“区系类型理论”,“文明的起源恰似满天星斗一样,分布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他把中国古代文化划分为六个区域,即陕豫晋邻境地区、山东及临省一部分地区、湖北及临近地区、长江下游地区及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为中轴的南方地区和以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地区,对中原中心论提出明确挑战。
“多元一体”:中国文明起源、形成和早期发展的过程可以用“多元一体”来概括。多元就是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的起源和早期发展的过程,一体是逐渐融合到以中原夏商周王朝为代表的文明当中。先后地融入以中原为中心的大熔炉当中,只不过融入的时间不同,融入的方式有可能也不同,有些是被军事征服,有的是可能通过别的途径,共同构成这样的主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实际上就是追溯这样一个过程。
中国文明起源模式之一,可以用“汇聚”和“辐射”来概括。汇聚主要是在夏王朝之前各地的文化因素向中原汇聚,辐射主要是商王朝及其后高度发达的文①明向周围的扩展。
近二十多年来,中国考古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大批重要的考古发现为我们梳理中华文明早期历史的发展脉络,论证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提供了重要 依据。根据最新的研究所得出的认识,仰韶时代中晚期(约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龙山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和夏、商、西周王朝的时期(约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770年)分别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形 ① 王巍:《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起源》,人民政协报,2010年3月22日。成和早期发展的重要时期。①
中华五千年文明,在中华大地上很多地方都有所展现,第一是良渚,第二是红山,还有其他一些。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内涵,准确的理解应当是指中华大地上各个区域,在5000年前都展现出中华文明的曙光。距今5000年的这些中华文明,是早期的一种区域文明,比如良渚文化、红山文化、陶寺遗址等。
良渚文化处于新石器时代末期;基本上认为距今5300多年至 4300 年左右,延续了1000余年。良渚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有古城、大型的墓葬、大量的玉器,展现出当时的宗教、神权、王权、战争等复杂社会形态。目前考古发现的证明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证据,以良渚文化中的发现最为充分。②
红山文化因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后遗址的发掘而得名,年代为距今约 6500—5000年,是探寻中华五千年文明起源的重要考古学文化之一。红山文明形成于红山文化晚期晚段,距今 5300—5000年,辽西地区率先跨入文明的门槛,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对中原地区的古代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红山文化与红山文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红山文明是在红山文化基础上的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
红山文明六个主要标志:一是遗址分布密集,人口迅猛增加,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手工业生产专业化加剧,以建筑、玉雕、陶塑为代表的高等级技术能力集中出现;二是等级制度确立,玉礼制系统形成,特权阶层出现,独尊一人式的王权确立;三是公共信仰和祭祀礼仪系统成熟,以祖先崇拜、天地崇拜、龙图腾崇拜最具代表性;四是红山文明所揭示出的社会管理体系是神权和王权的统一,牛河梁大型墓的墓主人均为男性,说明红山文化晚期高层统治者中男性占据主导 地位;五是以种植粟、黍为主导的成熟的旱作农业体系和发达的渔猎经济传统助推了红山文明的诞生;六是科学和艺术成就超越以往,前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后者是展示社会繁荣和红山文化先民智慧的重要标志。③
尧都——陶寺遗址的发现:在据古史传说在尧活动中心地区的山西南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近年在襄汾陶寺遗址新发现了距今约4300-4000年的大型城址,其中早期的城址长约1000米、宽约580米,面积为58万平方米。到了中期(约距今4100年前后),建成了长1800米、宽1500米,面积达280万平方米的巨型城址。陶寺城址的规模比夏代后期的都城二里头遗址小约100万平方米,但与全国各地发现的早于夏代的城址相比,则要大 1 倍乃至数倍之多遗址中出土的陶器表面,还发现了朱书的“文”等文字,表明当时已经使用了文字。陶寺城址不仅规模巨大,而且城内功能分区明显。高级贵族居住区与社会下层居住区相隔绝,并已出现专门为上层贵族所掌控的仓储区和墓葬及祭祀区。课题组认为,至迟在距今 4000 多年前陶寺大城修建和使用的时期,已经进入到初期文明的阶段。④
文明起源的标志: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把国家的出现作为文明形成的标志。
①② 王巍:《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几个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2月28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朱乃诚:《良渚文化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10月16日。③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国祥:《探寻红山文化与中华五千年文明源头》,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10月31日。④ 王巍:《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起源》,人民政协报,2010年3月22日。20 世纪世界著名的史前考古学家柴尔德(V.Gordon childe ,1892~ 1957)的新石器时代革命 ———人类知识上的革命 ———城市革命的三段革命论。他的理论强调构成文明形成的重要因素是人类知识上的革命, 城市形成是文明形成的决定性标志。这一理论在国际学术界颇有影响, 例如,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伯恩斯(Edward Mcnall Burns)等人在编写《世界文明史》时 ,就明确主张“探讨城市的起源与探讨文明的起源是一样的”
国内学者在讨论中国文明形成问题时, 相继提出不同的判断标准。其中,最为大家所熟知并普遍接受的是张光直的“青铜冶金术、文字、城市、国家组织、宫殿、复杂礼仪中心”六项标准和夏鼐先生的“都市、文字、青铜器”三项标准。实际上 ,张光直先生的六项标准中的后四项标准, 严格说来是与夏鼐先生的“都市”概念属同一范畴 ,完全可以合并在“都市”的内涵里。
“酋邦”、“社会复杂化”和“早期国家”的理论
在讨论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问题时 ,一些学者开始引入“酋邦(Chiefdom)”、“社会复杂化(social complexity)” 和“早期国家(early state)”的理论和概念 ,并对一些地区的考古文化与文明形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索性的个案研究。酋邦理论是20世纪西方人类学和社会政治学研究取得的一项重要成就 ,它以人类学中具体的民族实例,展现出人类社会由史前向文明转变过程中社会组织结构的某些形态。其中塞维斯(Elman R.Service)的酋邦理论曾在中国学者中产生的影响最为广泛。塞维斯的酋邦理论是依据社会组织形态把社会划分为 :游团(band)、部落(tribe)、酋邦(chiefdom)和国家(state)四种类型, 并把它们视为依次演进的四个进化阶段。社会分层理论则从进化、自组织功能等方面研究社会的分层和累积过程。弗里德(Morton H.Fried)的社会分层理论,依据社会结构分析把社会划分为平等 社会(egalitarian society)、等 级社 会(rank society)、分层社 会(stratified)和国家(state)四种类型 , 并把它们作为社会发展依次演进的四个进化阶段。国内学者开始对酋邦理论进行反省 ,提出聚落群的早期阶段仍是部落, 晚期阶段大都是古国, 酋邦和消亡阶段的部落无大区别, 并且主张中国不必划分酋邦时期,中国古代社会的进化过程应当是由中心聚落形态走向邦国(初始国家)再走向王国这样三个演进阶段, 并主张这三个阶段中的后两个阶段, 都属于国家形态的范畴, 只是邦国为初始的国家,也被称为早期国家。
考古学的作用
考古学是通过古代人类的文化遗存来进行古代社会的复原重建工作的,在探讨中国文明的起源与形成问题时,相对于传世历史文献记载的不确定性, 它是有确凿根据的, 其作用之重要是毋庸置疑的。
考古学也有局限性。首先,它发现的是局部遗留的文化遗物并非古代社会生活的全部, 依据这些局部的文化遗物复原出来的古代社会面貌在很大程度上是极其有限的。其次,它所呈现的面貌是经过历史风尘洗劫后的残存,并非当时的原貌。我们所作的复原和重建,也与当时的真正原貌会有一定的距离。再者,我们在研究某个地区的考古文化发展序列时,往往是根据地层学和类型学分析来建立 当地考古文化发展序列的,这种文化发展序列和当地的历史实际发展进程是否一致,也是值得推敲的。在分析考古资料和运用这些考古资料进行中国文明起源和形成问题的研究时,应考虑族群是否迁徙、文化是否移动等诸多因素。①
① 南京大学范毓周:《关于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问题的几点思考》,史学月刊,2008年第1期。古史辨派
主张用历史演进的观念和大胆疑古的精神,吸收西方近代社会学、考古学等方法,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和典籍。自1923年顾颉刚发表《与钱玄同论古史书》,到1926年《古史辨》第一册问世,标志着该派的正式形成。以后,《古史辨》又持续出到七册,当时有不少知名学者参与了这项活动,在学术界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古史辨派在其研究中,推翻了传统所谓的“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等概念构成的中国古史系统。顾颉刚提出了著名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点。他着重地考察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源头,认为:“时代愈后,传说中的古史期愈长”;“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虽然“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的状况,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的状况”。据此,他提出要打破“民族出于一统“地域向来一统”、“古史为黄金世界”等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
1957年,徐旭生评价说,“古史辨派”的治学方法虽存在有问题,但是取得的成绩很大。“最大的功绩就是把古史中最高的权威,《尚书》中的《尧典》、《皋陶谟》、《禹贡》三篇的写定归还在春秋和战国的时候。„„由于疑古学派(广义的)历史工作人及考古工作人双方的努力,才能把传说时代和狭义历史时①代分开。”
自从顾颉刚发起古史大讨论以后,再也没有人糊里糊涂地将“盘古氏,开天地”的传说作出真实的历史讲起,启发人们审慎地将传说材料进行抉择,结合考古发现,仔细地考辨其中的“史影”,从而逐步地“重建”科学的古史体系,这是中国史学近代化的一项重要成果。尹达先生对此有中肯的评论,他说,顾先生“继承了今文学派的传统,吸收了实验主义的方法,大胆怀疑古文经书,从而发展为怀疑传统的古史,否定了这些作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经’典,这一来就具有反封建的重大意义。”②
李学勤指出:“疑古思潮有其局限性和不足之处,就是说,对于古史,对于古代文化,在某些方面否定过度了,以致造成了古代历史文化的空白。”并认为古史辩学派“对古书搞了很多“‘冤假错案’”。大声疾呼要“走出疑古时代”。
陈其泰(1)消极意义:①未能注重结合考古发现来考辨古史,致使“古史辨”在一定程度上变成“古书辨”;②有的地方怀疑过头,因而像杨向奎先生所指出的造成“玉石俱焚”。③在研究方法上存在有不当的地方。这里应说到三项。一是张荫麟先生曾指出“古史辨派”过分地使用默证法。二是有时对于史料不能做到审慎地处理,抹杀不利于自己的证据。三是“他们对于掺杂神话的传说和纯粹神话的界限似乎不能分辨,或者不愿去分辨”。
(2)积极意义:①“古史辨派”的古史辨伪工作,对于推翻旧的臆造的古史体系,探求科学的古史系统,推进中国史学的近代化,建立了巨大的功绩。②由于臆造的旧史体系是与一千多年来束缚人们头脑的封建“道统”相一致的,因此,古史辨伪工作就具有扫荡长期毒害人们思想、根深蒂固的封建意识的意义,③“古史辨派”尤其是顾颉刚本人,对于古史辨伪和古书辨伪,作了范围广阔的考辨工作,涉及许多历史问题和各种重要典籍,积累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推进了学术研究。④顾氏在学术上“求真”的精神,对于学术问题确实有“平等”讨论的态度值得后人学习。
①②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增订本)第22页。杨向奎:《论“古史辨派”》“后记”,《中华学术论文集》。
第四篇:《中华上下五千年》
《中华上下五千年》课外阅读指导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对各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作了明确的要求,小学高年级课外阅读教学旨在提高课外阅读能力。《中华上下五千年》是一幅全景式的历史画卷,内容丰富,故事性极强,学生有阅读的兴趣,而且自己也能读懂。本节课我的教学重点在于激发阅读历史故事书的兴趣,让学生在“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过程中体会与享受读书的快乐。这节课外阅读指导课,充分体现了自主阅读的思想理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华上下五千年》内容梗概及作者,并知道同一种书有不同的版本。
2、通过自读,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培养读书做笔记的习惯。
3、指导学生归纳 “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基本方法,并实际运用到课外阅读中。
4、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读书的快乐,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5、了解《中华上下五千年》对弘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方面的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激发阅读历史故事书的兴趣,让学生在“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过程中体会与享受读书的快乐。
【教学难点】
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指导学生归纳阅读方法,培养读书做笔记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可见,阅读的重要性。同学们你们爱读书吗?谁来说说你最喜欢读哪些书?(在学生发言时与学生交流,从而感受读书是要经过选择的)(师板书:阅读要有选择)
2、同学们的阅读面可真广,正是这些书籍开阔了我们的眼界,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启发了我们的智慧,今天老师就为大家推荐一本经典书籍《中华上下五千年》。
二、初步了解书籍。
1、这样一本好书,相信有不少同学已对它有了一些了解,能说给大家听听吗?(学 1
生介绍自己对书籍的了解时,教师穿插讲解本书的作者、书中记录的朝代、版本、目录)《上下五千年》是一套故事化的历史读物,以年代为顺序,运用小故事,描绘大历史。阅读其中一个个历史故事,就能使我们具体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多么的悠久,祖国的文化是多么璀璨。
2、小结过渡:从盘古开天辟地到如今,我们看到祖国的历史是多么的悠久,祖国的文化是多么的灿烂。这历史的精华,文化的精髓都被浓缩在这本书里。可以说这本书对弘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概括来说,可以用这四句话来体现全书的内容与价值。
三、指导读好书中的一个小故事。
(一)同读一个故事,分享读书方法。
1、这么多的历史故事,串成了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还有更多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都汇聚在这本书里。同学们是不是已经迫不及待地想来打开书一看究竟了。
2、正如卖考莱说的:“把一页书好好地消化,胜过匆忙地阅读一本书。”
推荐一个故事《屈原沉江》,(板书:读书要讲方法)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读这个故事呢?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读书方法。(学生汇报自己的读书方法。)
3、教师总结读好一个故事的读书方法:
4、同学们总结了这么多的读书方法,很不错。可有的时候书是借来的,不能在上面随意批注,怎么办呢?可以运用我们经常用到的课外阅读的好方法:用读书积累卡(幻灯片5演示:)
5、现在我们就来运用这些读书方法来阅读这个故事吧,可以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读书心得,看看从中能有哪些收获。
6、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指导读懂这篇文章:
(1)文章讲了谁?讲了什么事?
(2)积累了哪些好词好句?
(3)你掌握了那些历史知识?
(4)读了这篇文章有什么启发?
(二)学生自主阅读。
1、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阅读了《屈原沉江》,有了很多的收获,古人云“读史可以明志”,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的天空,在一个个妙趣横生的小故事里,了解历史,拓展见识。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个故事,运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创造性地设计独特的读书积累卡,进行自主阅读。(生自读,师巡视,并参与学生的读书活动,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2、汇报交流,学生结合所做的积累卡汇报读书所得。
四、拓展全书阅读
1、过渡:同学们已经很好的掌握了读好一个故事的阅读方法,并能在阅读中有所收获。一张小小的、有个性的、有创新的读书积累卡,跨越时空,缩短了你与历史距离。但要想读好整本书,这些方法还是有些欠缺的,针对整本书的阅读,你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2进一步引导归纳总结读好整本书的读书方法:
五、小结延伸:
1、今天老师领着同学们走进了《中华上下五千年》,走进历史,我们会开阔眼界;总结历史,我们会更智慧。我们学校的图书馆就有不少版本的《中华上下五千年》,同学们可以借来通读,推荐一个《中华上下五千年》在线阅读网址,可以在电脑上进行阅读。
老师希望同学们让读书成为习惯,(板书:读书要成习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运用科学的阅读方法,潜心阅读《上下五千年》,让我们一起把书里蕴含的故事读得更深,更精,更细。
2、今天的课外阅读课,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和启迪呢?
3、我希望同学们能运用学到的读书方法,持之以恒,读完整本书,在读中悟理,读中增知。最后让我们共勉一句:课内得法,课外活用。(板书:课内得法,课外活用)
4、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丰富,我们对这本书的理解和感悟会越来越深入,越来越透彻,要想真正达到博古通今,我们真的需要一生来通读这本书籍。
5、最后送给大家一首小诗,希望同学们爱上阅读
(幻灯片7出示:书山有路书香使人醉,学海无涯读书志更明。让书籍引领我们成长,让知识为我们导航。愿我们一生与好书为伴,体会乐趣,收获智慧。)
附板书:
读书要有选择
学会阅读读书要讲方法课内得法 课外活用
读书要成习惯
第五篇:中华上下五千年
周平王东迁洛邑以后的东周,又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周王室衰落,周天子名义上是各国共同的君主zhōutiānzǐmíngyìshàngshìgâguïzhōupíngwángdōngqiānluîyìyǐhîyîufēnchūnqiūhãzhànguïliǎnggâshíqīchūnqiūshíqīzhōuwángshìshuāiluî,实际上他的地位只相当一个中等国的诸侯
dàguïzhījiānyěhùxiāngzhēngduïjīngchángdǎzhàngshíjìshangtādedìwâizhīxiāngdā。一些比较强大的诸侯国家用武力兼并小国,大国之间也互相争夺土地,经常打仗。
战胜的大国诸侯,可以号令其他诸侯。这种人称做霸主。
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是齐国chūnqiūshíqīdìyīgâchēngbàdeshzhànshângdedàguïzhūhïukěyǐhàolìngqítāzhūhïuzhâzhǒngrãnchēngzuîbàzhǔyìxiēbǐjiàoqiángdàdezhūhïuguï(都城临淄dūchãnglínzī,在今山东淄博zàijīnshāndōngzībï)。齐国是周武王的大功臣太公望的封国,本来是个大国,再加上它利用沿海的资源,生产比较发达,国力就比较强。公元前686年,齐国发生了一次内乱。国君齐襄公被杀。襄公有两个兄弟,一个叫公子纠,当时在鲁国(都城在今山东曲阜);一个叫公子小白,当时在莒(音jǔ)国(都城在今树东莒县)。两个人身边都有个师傅,公子纠的师傅叫管仲,公子小白的师傅叫鲍叔牙。两个公子听到齐襄公被杀的消息,都急着要回齐国争夺君位。鲁国国君鲁庄公决定亲自护送公子纠回齐国。管仲对鲁庄公说:“公子小白在莒国,离齐国很近。万一让他先进齐国,事情就麻烦了。让我先带一支人马去截住他。”
不出管仲所料,公子小白正在莒国的护送下赶回齐国,路上,遇到管仲的拦截。管仲拈弓搭箭,对准小白射去。只见小白大叫一声,倒在车里。
管仲以为小白已经死了,就不慌不忙护送公子纠回到齐国去。哪里知道,公子小白大叫倒下gōngzǐxiǎobáidàjiàodǎoxiàguǎnzhîngyǐwãixiǎobáiyǐjīngsǐjiùbùhuāngbùmánghùsînggōngzǐjnǎlizhīdàoguǎnzhîngniāngōngdājiànduìzhǔnxiǎobáishâqùzhǐjiànxiǎobáidàjiàoyīshēngdǎozàichēlǐbúchūguǎnzhîngsuǒliàogōngzǐxiǎobáizhângzàijǔguïdehlùshangyùdàoguǎnzhîngdelánjiãlíqíguïhěnjìnwànyīràngtāxiānjìnqíguïshìqíngjiùmáfanlelǔguïguïjūnlǔzhuānggōngjuãdìnguǎnzhîngduìlǔzhuānggōngshuōgōngzǐxiǎobáizàijǔguïgōngzǐxiǎobáideshīfùjiàobàoshliǎnggâgōngzǐtīngdàoqíxiānggōdōujízheyàohuíqíguïzhēngduïjūshízàijǔyīnguïdūchãngzàijīnshùdōngjǔxiànliǎnggârãnshēnbiāndōuyǒugâshīgōngzǐjiūdeshīfùjiàoguǎnzhîngxiānggōngyǒuliǎnggâxiōngdìyígâjiàogōngzǐjiūdāngshízàilǔguïshēngchǎnbǐjiàofādáguïlìjiùbǐjiàoqiánggōngyuánqiánniánqíguïfāshēngleyícìnâiluànguïjūnqíxiānggōngbâishāqíguïshìzhōuwǔwángdedàgōngchãběnláishìgâdàguïzàijiāshangtālìyîngyánhǎidezī他射中的不过是公子小白衣带的钩子
děngdàogōngzǐjiūhãguǎnzhîngjìtāshâzhîngdebùguîshìgōngzǐxiǎ,原来是他的计策yuánláishìtādejìcâ。等到公子纠和管仲进入齐国国境,小白和鲍叔牙早已抄小道抢先到了国都临淄,小白当上了齐国国君,这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以后,立即发兵打败鲁国,并且通知鲁庄公一定要鲁国杀了公子纠,把管仲送回齐国办罪。鲁庄公没有办法,只好照办。
管仲被关在囚车里送到齐国。鲍叔牙立即向齐桓公推荐管仲。
齐桓公气愤地说:“管仲拿箭射我,要我的命,我还能用他吗?”
鲍叔牙说:“那回他是公子纠的师傅,他用箭射您,正是他对公子纠的忠心。论本领,bàoshūyáshuōnàhuítāshìgōngzǐjiūdeshīfùtāyîngjiànshânínqíhuángōngqìfândeshuōguǎnzhîngnájiànshâwǒyàowǒdemìngwǒháinãngyîngtāmaguǎnzhîngbâiguānzàiqiúchēlǐsîbàoshūyálìjíxiàngqíhuángōngtubǎguǎnzhîngsînghuíqíguïbànzuìlǔzhuānggōngmãiyǒubànfǎzhǐhǎozhàobànqíhuángōngjíwâiyǐhîulìjífābīngdǎbàilǔguïbìngqiětōngzhīlǔzhuānggōngyíd
他比我强得多。主公如果要干一番大事业,管仲可是个用得着的人。”齐桓公也是个豁达大度的人,听了鲍叔牙的话,不但不办管仲的罪,还立刻任命他为相,让他管理国政。
管仲帮着齐桓公整顿内政,开发富源,大开铁矿,多制农具,提高耕种技术,又大规模拿海水煮盐,鼓励老百姓入海捕鱼。离海比较远的诸侯国不得不依靠齐国供应食盐和海产。别的东西可以不买,盐是非吃不可的。齐国就越来越富强了。
即墨城里没有守将,差点儿乱了起来。这时候,即墨城里有一个齐王远房亲戚,叫做田单,是带过兵的。大家就公推他做将军,带领大家守城。
田单跟兵士们同甘共苦,还把本族人和自己的家属都编在队伍里,抵抗燕兵。即墨人都很钦佩他,守城的士气旺盛起来了。
乐毅把莒城和即墨围困了三年,没有攻下来。燕国有人妒忌乐毅,在燕昭王面前说:乐毅能在半年之内打下七十多座城,为什么费了三年还攻不下这两座城呢?并不是他没有这个能耐,而是想收服齐国人的心,等齐国人归顺了他,他自己当齐王。
燕昭王非常信任乐毅。他说:“乐毅的功劳大得没法说,就是他真的做了齐王,也是完全应该的。你们怎么能说他的坏话!”
燕昭王还真的打发使者到临淄去见乐毅,封乐毅为齐王。
乐毅十分感激燕昭王,但宁死也不肯接受封王的命令。
这样一来,乐毅的威信反而更高了。
又过了两年,燕昭王死了。太子即位,就是燕惠王。田单一听到这个消息,认为是个好机会,暗中派人到燕国去散布流言,说乐毅本来早就当上齐王了。为了讨先王(指燕昭王)的好,才没接受称号。如今新王即位,乐毅就要留在齐国做王了。要是燕国另派一个大将来,一定能攻下莒城和即墨。
燕惠王本来跟乐毅有疙瘩,听了这个谣言,就决定派大将骑劫到齐国去代替乐毅。乐毅本来是赵国人,就回到赵国去了。
骑劫当了大将,接管了乐毅的军队。燕军的将士都不服气,可大伙儿敢怒而不敢言。骑劫下令围攻即墨,围了好几层。可是城里的田单,早已把决战的步骤准备好了。隔了不多天,燕国兵将听到附近老百姓在谈论。有的说:“以前乐将军太好了,抓了俘虏还好好对待,城里人当然用不到怕。要是燕国人把俘虏的鼻子都削去,齐国人还敢打仗吗?”
有的说:“我的祖宗的坟都在城外,要是燕国军队真的创起坟来,可怎么办呢?”这些议论传到骑劫耳朵里。骑劫就真的把齐国俘虏的鼻子都削去,又叫兵士把齐国城外的坟都刨了。
即墨城里的人听说燕国的军队这样虐待俘虏,全都气愤极了。他们还在城头上瞧见燕国的兵士刨他们的祖坟,恨得咬牙切齿,纷纷向田单请求,要跟燕国人拼个死活。
田单还打发几个人装作即墨的富翁,偷偷地给骑劫送去金银财宝,说:“城里的粮食已经完了,不出几天就要投降。
贵国大军进城的时候,请将军保全我们的家小。”
骑劫高兴地接受了财物,满口答应。
这样一来,燕军净等着即墨人投降,认为用不到再打仗了。yîudàguīmïnáhǎishuǐzhǔyángǔlìlǎobǎixìngrùhǎibǔyúguǎnzhîngbāngzheqíhuángōngzhěkāifāfùyuándàkāitiěkuàngduōzhìnïngjùtígāogēngzhîngjìshùràngtāguǎnlǐguïzhângqíhuángōngyěshìgâhuîdádàdùdertīnglebàoshūyádehuàbúdànbúbànguǎnzhîngdezuìháilìkârânmìngtāwãixiāngtābǐwǒqiángdeduōzhǔgōngrúguǒyàogànyìfāndàshìyguǎnzhîngkěshìgâyîngdezháoder
田单挑选了一千多头牛,把它们打扮起来。牛身上披着一块被子,上面画着大红大绿、希奇古怪的花样。牛角上捆着两把尖刀,尾巴上系着一捆浸透了油的苇束。
一天午夜,田单下令凿开十几处城墙,把牛队赶到城外,在牛尾巴上点上了火。牛尾巴一烧着,一千多头牛被烧得牛性子发作起来,朝着燕军兵营方向猛冲过去。齐军的五千名“敢死队”拿着大刀长矛,紧跟着牛队,冲杀上去。
城里,无数的老百姓都一起来到城头,拿着铜壶、铜盆,狠命地敲打起来。一时间,一阵震天动地的呐喊声夹杂着鼓声、铜器声,惊醒了燕国人的睡梦。大伙儿睡眼蒙胧,只见火光炫耀,成百上千脑袋上长着刀的怪兽,已经冲过来了。许多士兵吓得腿都软了,哪儿还想抵抗呢?别说那一千多头牛角上捆的刀扎死了多少人,那五千名敢死队砍死了多少人,就是燕国军队自己乱窜狂奔,被踩死的也不计其数。
燕将骑劫坐着战车,想杀出一条活路,哪儿冲得出去,结果被齐兵围住,丢了性命。齐军乘胜反攻。整个齐国都轰动起来了,那些被燕国占领地方的将士百姓,都纷纷起兵,杀了燕国的守将,迎接田单。田单的军队打到哪儿,哪儿的百姓群起响应。不到几个月工夫就收复了被燕国和秦、赵、韩、魏四国占领的七十多座城。
田军把齐襄王从莒城迎回临淄,齐国才从几乎亡国的境地中恢复过来。
秦国打败晋国以后,一连十几年两国没有发生战事。可是南方的楚国却一天比一天强大,一心要跟中原的霸主晋国争夺地位。公元前613年,楚成王的孙子楚庄王新即位,做了国君。晋国趁这个机会,把几个一向归附楚国的国家又拉了过去,订立盟约。楚国的大臣们很不服气,都向楚庄王提出要他出兵争霸权。无奈楚庄王不听那一套,白天打猎,晚上喝酒,听音乐,什么国家大事,全不放在心上,就这样窝窝囊囊地过了三年。他知道大臣们对他的作为很不满意,还下了一道命令:谁要是敢劝谏,就判谁的死罪。
有个名叫伍举的大臣,实在看不过去,决心去见楚庄王。楚庄王正在那里寻欢作乐,听到伍举要见他,就把伍举召到面前,问:“你来干什么?”
伍举说:“有人让我猜个谜儿,我猜不着。大王是个聪明人,请您猜猜吧。”
楚庄王听说要他猜谜儿,觉得怪有意思,就笑着说:“你说出来听听。”
伍举说:“楚国山上,有一只大鸟,身披五彩,样子挺神气。可是一停三年,不飞也不叫,这是什么鸟?”
楚庄王心里明白伍举说的是谁。他说:“这可不是普通的鸟。,不飞则已,一飞将要冲天;不鸣则已,一鸣将要惊人。你去吧,我已经明白了。”
过了一段时期,另一个大臣苏从看看楚庄王没有动静,又去劝说楚庄王。
楚庄王问他:“你难道不知道我下的禁令吗?”
苏从说:“我知道。只要大王能够听我的意见,我就是触犯了禁令,被判了死罪,也是心甘情愿的。”
楚庄王高兴地说:“你们都是真心为了国家好,我哪会不明白呢?”
打这以后,楚庄王决心改革政治,把一批奉承拍马的人撤了职,把敢于进谏的伍举、苏从提拔起来,帮助他处理国家大事;一面制造武器,操练兵马。当年,就收服了南方许多部落。第六年,打败了宋国。第八年,又打败了陆浑(在今河南嵩县东北)的戎族,一直打到周都洛邑附近。
为了显示楚国的兵威,楚庄王在洛邑的郊外举行一次大检阅。
这一来,可把那个挂名的周天子吓坏了。他派一个大臣王孙
满到郊外去慰劳楚军。
楚庄王和王孙满交谈的时候,楚庄王问起周王宫里藏着的九鼎大小轻重怎么样。九鼎是象征周王室权威的礼器。楚庄王问起九鼎,就是表示他有夺取周天子权力的野心。
王孙满是个善于应付的人。他劝说楚庄王:国家的强盛,主要靠德行服人,不必去打听鼎的轻重。楚庄王自己知道当时还没有灭掉周朝的条件,也就带兵回国了。
以后,楚庄王又请了一位楚国有名的隐士孙叔敖当令尹(楚国的国相)。孙叔敖当了令尹以后,开垦荒地,挖掘河道,奖励生产。为了免除水灾旱灾,他还组织楚国人开辟河道,能灌溉成百万亩庄稼,每年多打了不少粮食。没几年工夫,楚国更加强大起来,先后平定了郑国和陈国的两次内乱,终于和中原霸主晋国冲突起来。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率领大军攻打郑国,晋国派兵救郑。在邲地(今河南郑州市东)和楚国发生了一次大战。晋国从来没有打过这么惨的败仗,人马死了一半,另一半逃到黄河边。船少人多,兵士争着渡河,许多人被挤到水里去了。掉到水里的人往船上爬,船上的兵士怕翻船,拿刀把往船上爬的兵士手指头都砍了下来。
有人劝楚庄王追上去,把晋军赶尽杀绝。楚庄王说:“楚国自从城濮失败以来,一直抬不起头来。这回打了这么大的胜仗,总算洗刷了以前的耻辱,何必多杀人呢?”
说着,立即下令收兵,让晋国的残兵逃了回去。打那以后,这个一鸣惊人的楚庄王就成了霸主。
从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到楚庄王,前前后后总共五个霸主。历史上通常称他们是“春秋五霸”。这种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