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科(语文)德育演讲稿(一等奖)
道德文章,德育阵地
无论是古伊尹河畔“关关雎鸠”的最初吟唱,还是大汉天子脚下“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暮”的无奈叹息,抑或到盛唐气象中“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纵酒放歌。中华文明的涓涓细流已流过了五千年,汇聚了包括古风、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现代新诗等无数瑰宝组成的文化海洋。这些,足以让三尺讲台上的为人师者春风化雨,点化心灵。
是什么,让三闾大夫沉吟泽畔依然“哀民生之多艰”?是什么,让杜工部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真诚誓愿?是什么,让陆放翁在僵卧孤村之时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悲戚遗言?是什么,让千古游子念念不忘“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点滴感动?是流传千年的道德文章啊!你说,这样的语文,美不美?
不,这都还不够!《琵琶行》中不仅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情感共鸣,还应该有如水月光、静影沉璧;不仅有“门前冷落车马稀”的情感倾诉,还应该有“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的节奏起伏。这里,更不用举例那点点滴滴,沾湿芭蕉的相思泪,那陇上阡陌,古道西风的故乡情;那渭城朝雨下的迷迷蒙蒙的客舍,那新嫩缠绵的柳色,那杏花村的酒旗,那巴山的夜雨,那西窗的烛光,那天街的小雨,那江枫渔火„„大家说,这样的语文,美不美?
语文课,就是应该让学生从诸子智慧中学到仁爱孝悌,谦和好礼;从能臣文章里懂得精忠爱国、勇毅力行。如果,在学习《孔雀东南飞》后,学生没有受到自尊自爱的爱情观念的启发,在学习《小狗包弟》后,没有建立基本的悲悯情怀,在学习《师说》以后,不能受到“不耻相师”的人格调教。你说,这样的语文,到底该不该?
守住阵地,以文辅德。让我们相信,爱上语文,是幸福;教授语文,是事业;语文德育,就是慈悲。让德育的种子沐浴在语言的春风里,沐浴在文字的阳光下;让语文的课堂,开出沁人心脾的德育之花,点化我中华少年的美丽心灵!
第二篇:语文学科德育渗透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的德育渗透亮点
剑河民中欧文光
语文教学过程中,德育渗透毫无疑问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鲁迅先生的文章更是无一篇没有德育渗透的亮点。讲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一课时,我们决不能轻易放过德育教育的机会,应该在讲解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民族气节的教育活动,让他们在学习本文的时候,既了解鲁迅先生的气节,又能了解中国历史上,充满自信力的中国人是怎样为社会的进步抛头颅洒热血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的。
我认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德育渗透的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心设计导入和结束语
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这一点从他的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中就有体现,他在众多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下层人民的同情,如《故乡》,通过杨二嫂和闰土三十年前后的变化,对封建礼教封建等级制度的批判,对闰土由小英雄变成木偶人,杨二嫂由豆腐西施变成了细脚伶仃的“圆规”表示深切的同情和惋惜。而他的杂文大多用犀利的语言,锋利的笔触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和御用文人的虚伪本质,批判人性的弱点,指出民众的麻木落后,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就是针对“九一八”事变之后,一些人的错误论调“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反戈批驳,写的一篇严谨周密的驳论文,既对错误论调进行了尖锐的批驳;又提出自己的观点:“有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给反动政府及御用文人沉重一击;最后得出结论:“自信力的有无,不能看状元宰相的文章,要看地底下。”正是他横眉冷对的态度,正是他忧国忧民的思想,正是他深重的民族责任感,让他写出了这样的文章。所以我设计了如下导语:“同学们:鲁迅先生是个爱憎分明的人,他的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深刻体现了这一点。在《故乡》一文中体现了他对闰土和杨二嫂深切的同情和惋惜,他的杂文则充分体现“横眉冷对”的一面,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一起体会鲁迅先生是怎样针对错误论调,针锋相对进行批驳的。” 这个导语在复习《故乡》的基础上,引出了对新课的学习,而且用鲁迅先生的诗句阐释自己的写作风格,看似简单,实则暗含匠心,既让同学们接受起来相对轻松,又能借此机会介绍鲁迅先生的杂文,可谓由易到难,以旧带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结束语的设定也颇用心思,因为文章讲到最后,学生们对鲁迅先生“横眉冷对”的尖锐讽刺和无情批判的风格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再从这个角度结束无疑是画蛇添足。因为他探讨的是中国人的自信力有无的问题,这就不得不让人想到他的民族气节,他任何时候都不会放弃对中国人的希望,任何时候都不会放弃对中华民族的希望,这不光是个人的自信,更是民族的自信。而这一点,是很多成长在新社会的孩子们不能深刻了解的。他们面对挫折的无奈,面对失败的气馁,面对挑战的退让,面对机会的畏难,多少有些叫人担心,所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机会不容错过。我的结束语是这样的:“同学们知道吗?鲁迅先生1936年在上海辞世的时候,他遗体上盖的白布上赫然写着三个大字‘民族魂’。鲁迅先生是一个有民族自信心的人,他不是共产党员,但他任何时候都没有忘记自己是个中国人!在中华民族追求自由和解放的道路上,他功不可没!我们现在幸福的孩子们,你们不必扛枪,也不必面临白色恐怖,但是我们担负祖
国繁荣富强的大任,任重而道远,我们更应该怀抱爱国激情,肩挑民族大义,勇往直前。我希望也坚信同学们都能做一个有自信力的中国人。”
因为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导语和结束语不可赘言,点到为止。如果学生受到启发,更多地去了解鲁迅的作品或者把鲁迅作为自己的榜样,去勤学,去爱国,去伸张正义,那,就要归功于此处的德育渗透了。
(二)语言仿写练习适时进行德育渗透
鲁迅先生在提出自己论点之后,举古代四种人“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的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有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如果只是告诉学生中国历史上有哪些人属于以上四种人或者让学生生硬地举出以上四种人的名字,那就简单设计成了一个理解性的练习,与新课改的精神相去甚远,我仿照这几年出现较多的仿写练习,进行了如下设计:要求:仿照下面例句,写出有以上四种精神其中之一的中国历史人物,并概括与他有关的历史事实。
司马迁是拼命硬干的人,他虽遭受酷刑,却忍受煎熬十八载,终于写出不朽史书《史记》。
这个练习既训练理解能力,又训练语言概括和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这个环节能渗透德育教育,可谓一举多得。在练习的过程中,既可以让同学们把自己了解的历史人物和历史史实拿出来交流,形成知识的互补,还可以在交流过程中了解这些古代的仁人志士是怎样把自信力和民族的繁荣和富强联系在一起的,从而受到启发,身体力行。
学生通过置换横线上的句子或词语,补全句子,如:
谭嗣同是拼命硬干的人,他虽然有机会逃走,但是他勇敢地为变法流了第一滴血。海瑞是为民请命的人,他虽然面临被罢官的危险,但仍然敢动皇亲国戚。
陶行知是埋头苦干的人,他虽然已然远离我们,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理念已经刻在我们心中。
玄奘是舍身求法的人,他虽然跋山涉水,历尽千难万险,但还是执着的求取了真经。
进行了这样的练习,学生就能真正理解鲁迅先生为什么要说“有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了,正是这些有骨气,有自信,求真知,顾大局的中国人在历史的长河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他们的确如鲁迅先生说的,是中国的“筋骨和脊梁”。而这些“筋骨和脊梁”的精神不正是我们的学生应该大加学习并融进骨子里的东西吗?我们语文教师能在授课过程中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和平台,当然是责无旁贷。
(三)课文内容拓展时不放过机会
在鲁迅先生例举当时的革命者“有确信,不自欺并前仆后继战斗”时,可以插入拓展练习,通过展示当代近十年来中国人取得的成就的图片,引申鲁迅先生这句话“有自信力的中国人又何尝少呢?”。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当时中国人的自豪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民族感情。如:
“香港回归”场面图:香港结束了一百年的屈辱,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华儿 女举国欢庆。
“澳门回归”场面图:澳门回归的时候,葡萄牙人在哭,中国人在笑。
“申奥成功”欢庆图:中国申奥成功标志着我国的综合国力的进一步提高,我们中国是有实力的。
“世博会申办成功”欢庆图(2010年在上海举办):这是世博会第一次在发展中
国家举行,我们非常自豪。
“加入WTO”场面图: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使得中国更快与国际接轨。
“抗击非典”白衣天使图:战胜非典体现了我们中国人团结精神,也体现了白衣天使的牺牲精神。
“载人飞船上天”成功返回图: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和成功返回地面,说明我国航天技术已经走到世界前列。
“福娃”图:“北京欢迎你”已经成了我们全中国人的骄傲。
这样的练习既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给学生正确认识“民族自信力”以绝好的机会,能激发学生爱国情操和民族自豪感。让学生明白,爱国情操和民族自豪感不只存在于过去,现在和平年代更需要他们去维护正义,保持自信,发扬美德。
鲁迅先生的这篇杂文之所以倍受师生喜爱,可能与德育的渗透不无关系吧。正值中国奥运之年再来看中国人自信力的有无,恐怕就更有必要教育学生,在这个关键时刻,展示中国青少年风采,展现中国青少年自信力,让全世界人民都知道,现在的中国,不只是鲁迅先生说的“有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而是“中国人个个充满自信,青少年尤其如此”。
当然,德育渗透只是语文课文中的一部分,更多的时间应该放在解析文本上面,即使是德育渗透的练习,也要本着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着想,切不可喧宾夺主,更忌讳把语文课讲成历史课。
第三篇:语文学科德育工作总结
教师的天职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传道就是启发人类的聪明,传播人类文明。解惑就是传授知识。传道授业解惑就是教书育人。怎样教书育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一直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探讨的重大课题,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其内容都不同,我们小学教师培养的对象就象一块未经揣摩的玉石,只能由教师这个共和进行加工,才能现出绮丽的玉石,教育在此就是揣摩的进程,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德育的教育必须渗透在传授知识当中,这样就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有色有味、有趣有情、极赋实效。现就小学语文教导进行德育教育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思想教育必须放在语文教学的首位。知识无阶级性,而教育则是有阶级性的,教育历来都是从属于一个阶级的,我们的教育就是要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人。就是要培养讲文明、守纪律的一代新人。而现行教材的编写正是体现了这一点。刚入学就学习古诗《锄禾》又继续学习了《英雄黄继光》、《刘胡兰》、《我不能忘掉祖国》、白杨》、《长征》、《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等等各篇无不是思想教育极强的活的教材。它无不在启发学生的聪明。陶冶着学生的情操,鼓励着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劳动。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贯串在教学的全进程中。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向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爱国教育、传统教育、使之从小就知道做人的道理。从我做起,从小做起,这样必能为他们的人生奠定下坚实的根基。
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一定要掌控儿童心理特点。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ﴌ在传授知识中育好人关键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把握自己教育对象的心理性情等特点,根据其心理状态,年龄特点去辛行攙学,寑德育教育与教学中,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小学语文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儿童,他们知识院窄、贪玩、好动,这是他们的弱点,但他们心灵纯洁好奇,好表现,喜问、喜听,争嬺好聜,则是其优点。根据这些特点,在教学时就要善于引导。讲课要考虑到主刨、形象、有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上风。佽其在增长知识中,培养良好的个性ခ懂道理、做新人。如:我在教《群鸟学艺》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从中遭到启发和教育,我让儿童故意留意使其进入角色,组织学生扮演学艺的群鸟,创造性地加上了学艺的小燕子给没学到艺的那几只鸟说几句安慰的话的这样一个表演内容,教育开导这些鸟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之外,就一定能学到真本领。这样,就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明白了要做好一件事,必须不怕吃苦、不怕挫折,才会成功的道理。在语文教学中把握儿童心理特点,激起爱好十分重要,学生固然年幼,可心灵十分纯洁,他们都希望表扬,表扬会使他们加自尊自荣。为此,我经常使用鼓励性的语言进行批语,在班里表扬。然而对犯有一点错误的学生,一般他们也总不想失面子,针对这一特点,教学中我处理这类题目十分慎重。一次考试后,我让同学们把语文卷子重新做一遍,结果一位同学让其他同学给自己复写了一遍。当时,我看了卷子真生气,真想在班里狠狠地批评他一顿,可我想到了他的心理特点,就保存了他的面子,过后和他交谈,晓之以理,使他流出了悔改的眼泪。我在同学眼前,不但不批评他,还表扬了他,后来进步了。这样,更坚定了他克服困难决心和信心,后来,他不但学习成绩进步了,而且还主动担负全校的厕所卫生员,被评为文明学生。
第四篇:语文学科德育计划
语文学科德育计划
学生素质的提高,思想道德教育是前提关键。语文教学与思想道德教育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语文教师如何充分发挥本学科的优势,如何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做到“文道合一”,实在是一门值得探讨的艺术。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教学中要注意有机的结合,巧妙地渗透。
一、在审题、介绍时代背景中渗透
课题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文章的眼睛,每授一课,紧扣课文题目,引导审题,使学生从题目入手,先初步感知,获得轮廓印象。介绍时代背景,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二者都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二、在欣赏插图,领悟图意中渗透
引导学生欣赏插图,领悟图意,有助于学生把课文较为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借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而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
三、在分析讲解课文时渗透
文以载道,课文是思想内容的载体,两者密不可分。因而在教学中如能把二者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又能使思想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境界。
四、在作业批改中渗透
学生的作业既能检验他们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也最能及时反映出他们的思想动态。所以在作业批改中,教师应该随时注意各种苗头,及时加以引导、纠正,并不失时机地渗透思想教育。
语文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内容极其丰富,有着广阔的天地,面对一群尚且待塑的少年儿童,我们既要教会学生学知识,又要教会学生堂堂正正地做人。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只要勇于探索,重视文道结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把思想教育渗透教学全过程,容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开发和思想情操陶冶为一炉,就能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第五篇:小学语文学科德育案例
点燃孩子心灵的的火花
《最棒的玉米》是一篇人文性很强的童话故事,全文采用拟人的手法,讲述了一个收获的季节里,一个长得很棒的玉米,满怀希望地等待老婆婆来采摘,可是他一次又一次地失望了。就在眼看着同伴们一个个被老婆婆摘走,自己心灰意冷时,他听到了老婆婆的夸奖,终于明白了自己获得了最高荣誉——被留作明年的种子。
在教学中,我以三维教学目标为抓手,通过提炼重点词句来帮助学生体会玉米的心情变化,有机地渗透生命教育的理念,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玉米“自信—灰心—抱怨—感激”的心路历程,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评读,给学生创造一个想象、互动的平台,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畅谈感受,在品读的过程中能有所启示: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对自己充满信心。这也就是本文所要达到的情感目标。
[实录]
师:是啊,此刻我们也感受到了最后的玉米难受的心情,它已经没信心了。谁能读读最后的玉米所说的这段话?读出玉米心里难受的感觉。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个别读,男女比赛读,齐读。
师:面对心灰意冷的玉米,你能劝劝它吗?
出示填空:面对心灰意冷的那个玉米,我微笑着劝它说:“________”。生交流。
……
师生合作读课文2、6、9、13节,生读玉米说的话,师读旁白。
师:读到这儿,你明白了什么?
学生个别交流,师板书:对自己要有信心
师总结:是啊,最后的玉米通过自己的经历告诉了我们不管什么情况下,要对自己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对自己充满信心。在荣誉面前不骄傲,在挫折面前不气馁。
[分析]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在学文之后有所感悟,就要着力引导学生学会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悟。低年级的说话训练是写作指导的基础。说话的训练离不开文本,只有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才能畅谈感受。孩子是最富有想象力的人,他们能用新鲜、柔嫩的心灵,到处感知着生活,通过语言训练,能给孩子们创造一个想象、互动的平台。
我在设计学生说话训练之前,作了一个小铺垫,让学生先感受最后的玉米此时此刻难受的心情,要求学生用难过语气来读出玉米心里难受的感觉,随后再让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学生在理解品位文章、说话练习的同时,自然而然地也就得到了启示:任何时候都要自信!让他们入情入境的体会玉米的自信和感激,这是本课要力求达到的一个效果。生命教育的基本目的就是把“教育回归生命”,促进人的生命整体发展。其主要内容是对生命意义和规律认识以及道德层面的“敬畏生命”的教育。在既担任着教书又肩负着育人重任的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关注生命,学会尊重,学会关爱,学会宽容,学会共同生活是尤为重要的。
在教学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要更投入的去顺应学生对本文的解读,激活他们的心灵,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起孩子们的心灵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