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产为政(08年江西高考古文)

时间:2019-05-13 12:49: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子产为政(08年江西高考古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子产为政(08年江西高考古文)》。

第一篇:子产为政(08年江西高考古文)

子产为政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乡校:乡间公共场所执政:主持政事者然明:人名 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夫人:古今异义词

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遽(jù):急速

【岂不遽止?】:还不快停止这个念头? 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克:能够道(dǎo):通 之也。”

子皮欲使尹何为邑。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吾爱之,不 子皮:人名尹何:人名为:治理

邑:封地少:少年,名词作形容词,太年轻了

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子产曰:“不可。人之爱人,求利之也。

【不吾叛也】:宾语是代词,且句子是否定句的宾语前置句,这一类宾语前置句,宾语放在否定词之后,动词之前。应为“不叛吾也”。利:对……有利 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于:向 制焉。其为美锦,不亦多乎?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若果行此,必

有所害。”

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二月,郑伯如晋,子产寓书于子西,病:名词作动词,感到忧虑子西:人名

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

为:治理令:善,美好侨:指子产自己

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意,而无令名之难。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长:擅长贿:财物

也。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有德则乐,乐则能久。”宣子说,乃轻币。

坏:衰败

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四有封洫,庐井有伍。大人之忠俭者,从而都:大城市鄙:边远的地方封洫(xù):田界庐:房屋

伍:五家相保的民户编制

【大人之忠俭者】:以“之”为标志的宾语前置句,应为“忠俭大人者”

与之;泰侈者,因而毙之。从政一年,舆人诵之曰:“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

舆人:众人褚:储藏。

畴而伍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及三年,又诵之曰:“我有子弟,子产诲之。

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殖:丰收

(选编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二十四年、三十年)

〔注〕

1、子产:名侨,字子产,春秋时著名政治家,郑国名相。文中加“”的都是人名。

2、范宣子:春秋时晋国大臣,晋平公时执掌国政。

题目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不克救也克:能够 .

B.郑伯如晋如:到„„去 .

C.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贿:贿赂 .

D.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鄙:边远的地方 .

答案C

解析C项“贿”应解释为“财物”。

10.下列句中的“病” 字,与文中“郑人病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 .

B.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

C.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

D.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

答案B

解析A项动词,生病,得病;B项感到忧虑,名词用作动词,与例句相

同;C项动词,有毛病;D项使动用法,使„„成为病态,损伤。

11.下列八句话编为四组,分别表现子产治国以德,以民为本的一组是

()

①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 ②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 ③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④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⑤人之爱人,求

利之也 ⑥德,国家之基也 ⑦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⑧夫令名,德之舆也

A.⑧②B.⑥⑤C.①③D.⑦④

答案C

解析①表明子产的观点重在治国以德,②表明子产亲近忠诚俭朴的人,③表明子产以民为本的思想,④表现善于学习,⑤说明怎样“爱人”才是对

“所爱的人”有好处,⑥强调治国以德,治家以德,⑦表现倾听别人意见,⑧表现重视名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产高度重视倾听民众意见,并且把民众的批评指责作为施政的依据。

他认为乡校是民众发表意见的重要场所,如果取缔乡校,堵塞言路,一定

会对国家造成巨大伤害。

B.子产认为政事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他反对子皮任用年轻而又没有从

政经验的尹何治理封地,认为如果不经过学习实践就委以重任,一定会造

成危害。

C.子产认为治国应该重德轻财,治国以德可以获取美好的名声,从而塑造

良好的国家形象,使国家根基稳固,人民快乐安逸。

D.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的贤相,他具有很强的民本思想,勇于改革,赏罚

分明,治国有方,文章最后通过郑国流传的民谣,用对比的手法,对子产

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答案 A

解析 A项中“把民众的批评指责作为施政的依据”错,以偏赅全,还有依

据“其所善者”施政的一面。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现代汉语。

⑴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译文:

⑵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

译文:

⑶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译文:

答案(1)我听说过用忠诚善良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用威权来防止怨恨。

(2)我喜爱他,(他)不会背叛我。让他(尹何)去那里学习(为政之道),他就更加懂得治理(封邑)了。

(3)子产如果死了,还有谁(能)继承他呢?

解析(1)句中重要的词语:损(减少),以(来)。

(2)句中重要的词语:爱(喜爱),愈(更加)。

(3)句中重要的词语:嗣(继承)。

【参考译文】

郑国人(常)在乡校交游,议论执政者的施政措施。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废除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要废除?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后到这里交游,议论施政措施的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它)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废除它呢?我听说过用忠诚善良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用威权来防止怨恨。难道还不赶快停止(废除乡校的念头)?这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们不能挽救;不如开个小口来疏导它,(对人们的议论)不如我们听到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子皮想让尹何治理封地。子产说:“(他太)年轻,不知道能不能胜任。”子皮说:“(他)质朴恭谨,我喜欢他,(他)不会背叛我。让他(尹何)到那里学习(为政之道),他就更加懂得治理(封邑)了。”子产说:“不可。人们要是喜欢(一个)人,就希望(做)对他有利(的事)。现在您喜欢(一个)人却把政事交给他,(这就)犹如还不会拿刀就让他切割东西,他(将受)的伤害肯定很多。您喜欢一个人,不过是使他受到伤害罢了,那谁还敢来求得您的喜爱呢?您有美好的绸缎,是不会让人用来学做衣服的。大的官职大的封地,是自身的庇护,您却让学习政事的人去治理。那不是为美好的绸缎着想得(比官职、封地)更多吗?我听说的是要(先)学习然后再去处理政事,没听说过用处理政事来学习的啊。如果这么做,必定有所损害。”

晋国范宣子当朝为政的时候,诸侯向晋国缴纳的赋税很重,郑国的百姓都相当痛恨他。二月,郑伯来到晋国,子产写了封书信给子西,让他转告范宣子说:“您治理晋国,周边的诸侯没有听说您的美德,却听说了您(向诸侯)索取的赋税很重,我对这点也不是很理解。我听说擅长治国的君子,不是担忧没有财物,而是为没有留下好的名声而为难。好的名声,是载着德行的车子;德行,是国家的根基。国家有根基就不会灭亡,为什么不致力于此呢!有好的德行的百姓就会

生活安乐,百姓生活安乐,执政便会长久。”范宣子很高兴,于是就减轻了诸侯的税赋。

子产在位时,让京城和边邑有秩序,让在上者和在下者服饰有差别,使田地边界分明,把房屋和井加以编制。那些忠心节俭的大臣,使他们跟随帮助他;那些奢侈无度的大臣,依据法律惩治他们。子产从政一年,众人传唱说:“索取我身上的衣服储藏起来,把我已耕种的土地进行编制。有谁要去杀子产,我们一定帮助他!”过了三年,众人又赞美说:“我有子女,是子产教导的。我耕种的土地,是子产让它丰收的。子产如果死了,谁还(能)继承他呢?”

第二篇:子产为政的原文翻译

鲁襄公三十年(前543),子产在郑国执政,整顿了国家的政治秩序,虽暂时损害了一部分人的利益,但经过较长时间后,人民得到好处,子产受到歌颂。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子产为政的原文翻译,欢迎阅读参考。

原文:

郑人游于乡校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子皮欲使尹何为邑。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子产曰:“不可。人之爱人,求利之也。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其为美锦,不亦多乎?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若果行此,必有所害。”

范宣子③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二月,郑伯如晋,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有德则乐,乐则能久。”宣子说,乃轻币。

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④,庐井有伍⑤。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泰侈者,因而毙之。从政一年,舆人⑥诵之曰:“取我衣冠而褚⑦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及三年,又诵之曰:“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选编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二十四年、三十年)

[注]

①子产:名侨,字子产,春秋时著名政治家,郑国名相。文中加“ ”的都是人名。

②乡校:乡间公共场所。

③范宣子:春秋时晋国大臣,晋平公时执掌国政。

④封洫:田界。

⑤伍:五家相保的民户编制。

⑥舆人:众人。

⑦褚:储藏。

译文:

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以减少怨 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难道很快制止这些议论不容易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

(郑国的上卿)子皮想让尹何掌管(他自己的)封地(邑)。子产说:“(他太)年轻,不一定行。”子皮说:“(他很)善良,我喜欢他,不会背叛我的。让他去学着治理,他也就更加懂得治理了。”子产说:“不行!人要爱护(一个)人,是要(做)利于他(的事)。如今您爱护(一个)人就让他从政,(这就)犹如还不会拿刀就让他切割,他(将受)的伤肯定很多。您爱人,以伤害他为结果,那谁还敢企求受到您的爱护啊?您有美好的绸缎,不会让人学着做衣服;大的官职、大的封地,身家所托付的东西啊,却让学习的人去治理,那不是为美好的绸缎着想得(比官职、封地)更多吗?(我)侨听说的是(先)学习然后主政,没听说过用执政来学习的啊。如果一定这么做,必定有所损害。

范宣子当权,诸侯向晋国贡献的负担很沉重。郑国的人把这事看作忧患。二月,郑国国君往晋国,子产(公孙侨,字子产,郑国大夫)委托书信给子西(子西随郑伯如晋),带给范宣子,信上说:“您为政于晋国,四邻诸侯没听说(您的)的美德(令:善,美),却听说(向诸侯索取的)贡纳很重,我呢,对此很不理解。我听说君子掌管国家的,不是担忧没有财物,而是担忧没有好名声。好名声,是载德以行的车子;德行,是国家的根基。有基础就不致毁坏,为什么不致力于此呢?(在位者)有美德就能与大家共同享乐,众人快乐就能统治长久。范宣子很高兴,于是减轻了诸侯的进贡

子产让城市和乡村有所区别,上下尊卑各有职责,士地四界有水沟、庐舍和耕地能互相适应。对卿大夫中忠诚俭朴的,听从他,亲近他;骄傲奢侈的,依法惩办。子产参与政事一年,人们歌唱道:“计算我的家产而收财物税,丈量我的耕地而征收田税。谁杀死子产,我就助他一臂之力。”到了三年,又歌唱道:“我有子弟,子产教诲;我有士田,子产栽培。子产死了,谁来继位?”

第三篇:高考古文知识点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 【人物传记写作特点】

文段一般介绍的顺序是:如姓名→籍贯→管职→经历→事件。文中出现的人物主次分明。

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对话,所做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背景资料】

从1994年以来,高考文言文选用的材料基本是人物传记。主人公多是正面的文臣武将,文章主要围绕该人物展开记叙,叙述其生平或几件突出的事迹,凸现该人物正直敬业、奉公孝顺的品行或卓越的才能。选材多来自全是纪传体的“二十四史”《史记》正是这一体例的开创者。

【常用词语归类】 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3.课:考核、督促、征收。4.风、化:教育感化。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8.劾:举报,检举,揭发。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10.短:进谗言,说坏话。11.害:嫉妒。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13.折:指斥,指责,驳斥。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15.党:偏袒,伙同,包庇。16.矫:假托,假传。17.质:作人质;抵押。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20.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22.多:赞扬欣赏。为此。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官职人物常用词语 表官职的

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宰,主持,相,辅佐。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6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7太尉:军事首脑。8郎中:尚书属下部员。9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10侍郎侍中:官庚侍卫。11校尉:汉代军事长官。12翰林学士:管文件,图书,侍读。13太史:记史,管文收。14国子监:中央教育机构。15左右拾遗:唐代谏官。16总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17巡抚:总揽一省行政军事长官。18知州:州一级行政长官。知,管理。19太守:郡一级行政长官。20主簿:秘书。21太史:记史,管文收。22知县:县一级行政长官。23员外部:尚书下属宦官。24翰林学士:管文件,图书,侍读。25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26丞相:相当于宰相。表官职变化的

①、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举:荐、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如:任以官职。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如: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宋史侯可传》 拜:授予官职。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张衡传》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元史贾鲁传》“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除:任命,授职。如:寻蒙国恩,除臣冼马。《陈情表》 授:授给、给予官职。《元史贾鲁传》:“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元史贾鲁传》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三国志吴主传》如:郡察孝廉,州举茂才。仕:做官。如: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仕宦:做官,任官职。如:汝是大家子,仕官于台阁。《孔雀东南飞》 仕进:进身为官。如:迈少恬静,不慕仕进。《晋书许迈传》 ②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免去,解除官职。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 绌、黜:废掉官职。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 免:罢免。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夺:削除。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 ③、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升官。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擢:在原官上提拔。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李白《与韩荆州书》

迁: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 陟:进用。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如:成语“加官进爵”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权。如: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宋史辛弃疾传》 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贬:①降职。如: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②降职并外放。如: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新唐书柳宗元传》

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 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窜:放逐,贬官。如:暂为衔使,遂窜南夷。(韩俞《进学解》)

左除、左降、左转:降职。如: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张)滂等官(《新唐书装延龄传》)

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如: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则民受其殃。(《后汉书明帝纪》)

⑤、表调动官职的词语。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汉书王尊传》:“迁东郡太守。” 徙:一般的调动官职。如:徙王信为楚王。《淮阴侯列传》 调:变换官职。如: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 转、调、徙:调动官职。《张衡传》:“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补:补充空缺官职。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 改:改任官职。如: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 出:京官外调。如: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张衡传》 ⑥、表兼代官职的词语。

兼:兼任。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领: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晋书袁乔传》

行:代理官职。如:太祖行奋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署:代理、暂任。如:太守奇之,署守属监狱。《汉书王尊传》 权:暂代官职。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刘公嘉话》

判:高位兼低职。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史,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 假:临时的,代理的。如:乃相与共立为假上将军。(《史记项羽本记》)摄:暂代官职。如:俄检校侍中,摄史部尚书。(《新唐书杜如晦传》)

守:代理官职。如: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为主薄,守高密令。(《三国)志王修传》 ⑦、表辞官

告老:官员年老。如:时年已七十,遂隐上山,悬车告老。

解官:辞去官职。如: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如:祁溪请老,晋侯问嗣焉。

乞身:古代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如: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后汉书李通传》)乞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如:龚在位五年,以老病乞骸骨。

移病:上书称病,如: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即日父子供移病,满三月赐告。(《汉书疏广传》)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如:以刑部尚书致辞仕。(《新唐书白居易传》)

这些词,都有个明显的特征,即后面常带表示官职或地点的专有 8名词,这给我们的翻译带来了方便——可以不译。更重要的是,官职的变动特别是主观情绪明显的降职和升职,往往是我们推断翻译主人公行为、事件中生难字词的重要依据。

3、表人物个性的:耿、(仁)厚、(仁)矜、耿介、刚毅、周密、宽厚、正直、埂、鲠、骨鲠、鲠切、聪、慧、敏、木讷、佞、诈、阿谀、谄谗、谲耿:光明。埂:正直。鲠:直爽,正直。佞:能说会道,引为巧言谄媚。谲:欺诈,玩弄手段。

4、表人物品行的:行、德、操、节、清(廉)、淫(靡)、贪(浊)

5、与科考有关的:贡举、第、登第、中第、状元、解元、乡试

6、与学校有关的:庠、序、太学、博士、太傅

7、表敬重的:敬、重、尊、恭

8、表赞扬的:多、嘉、称、誉、与、许、叹多:称赞。嘉:赞美。与:赞许。

9、表社会状态的:治、乱、兴、盛、衰

10、表少数民族的:蛮、夷、戎、狄蛮:南蛮,古代统治阶级对南部民族带污蔑性的称呼。夷:东部少数民族。戎:西部少数民族。狄:北部少数民族。

11、表人物地位的:贵、显、卑、官绅、豪

12、表主管的:知、典、主

13、与水利有关的:堤、决、溃、溢、涨、灌溉、涝、旱、堰、芜秽

14、与粮食有关的:粟、黍、禾、谷、稻、菽、稼穑、耕耘、稔、熟、刈、籴、粜、廪、禀、府、荒、欠收稔:庄稼成熟。刈:割;镰刀一类的农具。廪:米仓。官府供给粮食。禀:给于各物。府:古代国家收藏文书或财物的地方,藏兵器的地方叫库。后来成了同义词。荒:荒年,收成不好。

15、表粮食丰收的:丰、饶、赡、足、给、佚赡:富足,充足;供给。给:足,丰足。

16、表食物的:糗、馔、肴、膳、羞(馐)、蔬、果、脂膏

17、表饱饥的:饱、饥、饿、馁、馑馁:饥饿,五谷没有收成。馑:蔬菜和野菜吃不上。连用时饥和谨无区别。

18、表俸禄的:俸、禄、秩、饷秩:官吏的俸禄。

19、表布匹的:布、麻、匹、丝、绢、锦、练、绫、绡、缣、绸、罗、缎、绮、纱、绦、缟、缣、缯、蚕、桑

20、表穿戴的:纨绔、布衣、履、绶、冠、冕、巾、弱冠、免冠、带

21、表房舍的:宇、舍、馆、宅、第、邸、庑、屋宇:屋檐。庑:高堂周围的郭房,厨房;房屋。

22、表桌床的:案、几、床、榻

23、表违背的:牾、忤、逆、倍(背)忤:违反,抵触。牾:逆。

24、表揭发的:劾、讦、揭劾:揭发罪状。讦:攻击或揭发别人的短处。

25、表害怕的:畏、惧、惮、骇、患

26、表嫉恨的:恶、厌、憎、贬、衔、怨、患、疾、恨、怒、诅衔:藏在心中,特指怀恨。诅:诅咒。

27、表暗中的:阴、间、密

28、表诬陷的:中、谮、诬谮:说坏话诬陷别人。

29、表朝见的:朝、觐觐:原指诸侯秋天朝见天子,朝:诸侯春天朝见天子,后来都泛指朝见帝王。

30、与京城有关的:禁、阙、畿、京、京畿畿:京城所管辖的地方。

31、与皇帝有关的:上、帝、祚、践祚、登基、用事、朕、孤、寡人、御、诏、召、诰、(驾)幸、膳、对策、轮对、奏、表、疏祚:福;帝王。践祚:即位。

32、表说话的:曰、云、谓、诏、诰、告、敕、白、陈、对、语、谕、喻、晓、辩、问、谢、折、诘、诉、咨(谘)告:告诫,嘱咐;皇帝的命令或诏书。谕:告诉,使人知道;知道,了解,明白。折:驳斥,使对方屈服。诘:责备,追问。诉:告状;诽谤。

33、表劝说的:说、劝、规、讽、讥、谤、谏

34、表责备的:过、责、咎、诛、让、谴、尤、折让:责备,责怪尤:罪过,过错折:驳斥,使对方屈服

35、表宽容的:容、贷、恕、宽

36、表喜乐的:乐、欣(然)、悦(说)、欢、蹈舞

37、表哀怒的:怒、愤、恼、忿恚、涕泣、骂、责、戾、诟、谩戾:①凶暴,猛烈②违背,违反或乖张,不讲情理。诟:①耻辱②骂忿:愤怒,怨恨。恚:恨、怒。

38、表刑罚的:辟、大辟、髡、笞、磔、刖、族、杖、流、赭衣、械族:灭族。流:流放,古代的一种刑罚。“衣赭衣,关三木”是古代犯人特穿的衣服。赭衣:赭,红褐色。械:桎梏,脚镣和手铐。

39、表监狱的:囹圄、狱

40、表拜访的:造、过、访、谒(见)、顾

41、表告别的:辞、别、谢

42、表离开某地的:去、迁、徙

43、表到往某地的:如、过、诣、往、经

44、与马匹有关的:马、驹、厩、策、羁、縻、辔、逸、驭、御、驾、辕、辙逸:马脱了缰绳,放纵。

45、表行动的:步、趋、走、遁、亡、逃、徙、匿、逋遁:逃,“遁”与“逃”均是逃离某个地方,但“遁”比“逃”更隐蔽,多指悄悄地遛走,不知去向。逋:①逃亡,逃跑。②拖延,迟延。

46、表死亡的:(驾)崩、山陵崩、薨、卒、不禄、死、没(殁)、终、圆寂 值得重视的特殊单音词

狱:案件,案情;监狱:监管案件。脱:①副词,表推测,也许、或许;“事既未然,脱可免祸”。②连词,表假设,倘若、如果。第:①只,只是,只要;如②科举考试或官员考核的等级,“高第”就是高的等级。(单独的“最”也可表示等级)

独:若在疑问句中,表反问,难道、怎么。“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同样用法的还有“宁”“顾”。他:别的,其他的,另外的。“又顾而之他”“王顾左右而言他”(《齐人有一妻一妾》)。按按诛五人 / 收摄按问(追究、查办)当表奏皆当死 / 蒙毅当赵高法应死(判罪)

德⑴赵郡农民德之(感激)⑵周顺昌好为德于乡(恩惠)衔文度深衔之(怀恨)

乘李侃率之以乘城 / 乘彼诡垣,以望复关。(登上)论于是论高辇死(判决)

可⑴后进文章无可意者(适合)⑵帝可其奏(准许)⑶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岂,哪)

方⑴蜀虽险固,方胡为弱。将欲除之,先从易者。(比较)⑵ 时人方之前朝贡禹。(比方)

少⑴时论颇以此少之(轻视)⑵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稍微)多时亦以此多之(赞扬)

视陶安事帝十余岁,视儒最旧。/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比较)雅赵高雅得幸于胡亥。(平素)17.课⑴劝课农桑。(督促)⑵课敛赋税(征收)⑶昼课赋,夜 课书。(学习)

简简骁锐,据要害以备之。(选拔)狱平法断狱,多所全宥。(案件)

聘梁王虚上位,遣使者,黄金千金,车百乘,往聘孟尝君。(招请)克⑴凡百元首,承天景命,盖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能够)⑵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约定)

坐将军王恢坐首谋不进,下狱死。(因犯罪)略⑴自不参其神契,(丝毫)⑵攻城略地略不与交通。(夺取)(赶快)⑵亟请武公,公弗许。亟⑴子亟去,勿污我。(屡次)(冲上)⑵后每欲参干政事,太后辄相禁 干⑴干青云而直上。塞。(干预)⑶不鬻智以干禄,不辞爵以吊名。(求取)董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督察)构王圣与吕丰共构太子(陷害)

摄⑴收摄按问(拘捕)⑵摄敝衣冠(整理)

恤⑴内省不疚,何恤人言(顾虑)⑵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顾念)⑶振贫穷而恤孤寡(救济)

稍积功稍迁(渐渐)

次⑴非次拔擢(次序)⑵次北固山下 / 师次彭模(停留)举⑴举孝廉(推举)⑵举进士(考中)(屈)平伐曰:“非33.伐⑴此五霸之伐也(功业)⑵每一令出,我莫能为也。”(夸耀)矜⑴本图宦达,不矜名节(夸耀)⑵愿陛下矜悯愚诚(怜悯)⑶冯参为人矜严,好修容仪(庄重)

第⑴宋世景举秀才,对策上第(等次)⑵必躬造左公第(府第)⑶第归,杀而鬻之(只管)(4)能取进士第(科第)

征建武十七年,复特征严光,不至。(征召)

微⑴人微言轻(地位低)⑵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有)⑶微言大义(精微)购高祖购求季布千金(悬赏)

笃⑴疾渐笃(沉重)⑵笃于朋友(忠诚)

知⑴海内知识零落殆尽(了解)⑵子产将知政矣(主持)⑶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智)

41.恶⑴无恶不惩,无善不显。(罪恶)⑵君之病恶(严重)⑶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讨厌)(4)先生饮一斗而醉,恶能饮,一石哉?(怎麽)趣⑴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魏(催促)⑵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旨趣)⑶农赴时,商趣利(追逐)(4)趣甚疾(疾走)让⑴征拜议郎,辞疾不到,诏书切让。(责备)⑵争货财,无辞让。(谦让)原⑴原其理(推究)⑵并原其罪,许以自信。(宽赦)值得了解的相关复音词

下车:刚上任、刚到任。现有成语“下车伊始”。乞骸骨、请辞、告老、请归、乞归:辞官。用事:掌权,主管。

视事:在任,在职;办公。听事:办公的地方。逆旅:旅馆。部曲:私家军队。

祖道:在路上设宴为人饯行。祖,祭祀路神。

家人:平民,老百姓。不同于“家里人”和“佣人、仆人”。起家:起于家,就是从家里被征召为官。作色:发怒。

从子:侄子。从,堂房亲属;又如“从兄、从弟、从父”等。相对稳定的通假字: 1.乡,通“向”:“侯生果北乡自刭”(《史记•魏公子列传》)。2.详,通“佯”:“行十余里,广详死”(《史记•李将军列传》)。3.蚤,通“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倍,通“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禽,通“擒”:“禽灭六王”(《史记•秦始皇本纪》)。畔,通“叛”:“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史记•淮阴侯列传》)。7.趣,①通“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史记•孙膑列传》)。②通“促”:“趣赵兵亟入关”(《史记•陈涉世家》)。内,通“纳”:接纳,让„„近来;藏。“无内诸侯军”(《史记•高祖本纪》)。9.郤,通“隙”:隔阂,矛盾。“令将军与臣有郤”(《史记•项羽本纪》)。10.责,通“债”:“此两家常折券弃责”(《史记•高祖本纪》)。

六、表示时间的词

高考文言文的第三题,也就是目前试卷格局(除上海卷)的第十题——“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或不正确)的项”,错误项设置的一般特点是:个别字词的错译和打乱原文的六要素,即主要是人与时、地、事的错接。错译的字词以上面的词为常见。至于人与时、地、事的错接,也就是故意让这几个要素和主人公张冠李戴,比如补(译)出的省略成分错误。因此,我们不应忽略一些能暗示前后事件关系的时间词。

1.表瞬间:俄、俄而、俄顷;顷、顷之、顷刻、有顷;旋、寻、无何。

2.表过去:既、既而,先、先是、先时,初,时、当是时,曩、尝,昔、向。

3.表一段时间:比、迨、逮、及、洎、居(后带时间,则译作“过了„„,不译作“居住”,如“居无何,居三月”)

如果掌握这些字词的同时,又养成阅读时用“/”或序号标出事件起止的习惯,就明确了语境的起止区间,方便理解判断。

七、其他常用词语

(1)先:祖先,已经死去的,多指上代或长辈。(2)课:督促劝说去做某件事。(3)秩:官吏的俸禄,十年为一秩。(4)逸:马脱了缰绳,放纵。(5)禁:皇帝居住的地方。(6)对:回答或对话。(7)如:到,往。

(8)檄:古代用来征召、声讨的文书。(9)中:中伤、诬蔑别人,使受损害。

(10)诬:捏造事实诬陷别人、言语不真实。(11)掾:古代属官的统称。

(12)工:工匠,精巧,擅长,官吏。(13)僭:超越本分,过分,虚假不真实。(14)孤:幼年失去父亲。

(15)贷:借出、借入,宽容、宽免。(16)狱:官司,案件,监牢。(17)白:告诉。(18)与:赞扬。(19)多:赞扬。

(20)遽:急速,就,恐惧。

(21)尤:罪过过错,指责归罪,优异突出,特别尤其。(22)给:食用丰足。

(23)劫:强夺,掠取,威逼,威胁。(24)按:追究,考察,调查。(25)赡:富足充足,供给供养。(26)令:美好,县令。(27)执:捉拿。(28)延:延请。(29)省:减免。

(30)谢:道歉,推辞,告诉。

(31)第:次第,官僚和贵族的住宅,科举考试的等级。(32)折:驳斥,指责使对方屈服。(33)察:考察,考察后给予推荐。(34)赧:因羞愧而脸红。(35)竟:结束,完。

(36)坐:因„„而犯罪,因为。(37)寻:不久。

(38)祚:大堂前东面的台阶,帝位。(39)造:造访。

(40)过:拜访,经过,过失,责备。(41)弑:子杀父,臣杀君。(42)用:财用,因为。(43)典:主持。(44)阪(山坡)

(45)容(宽容、或许、许可)(46)多(赞扬)(47)勤(辛劳)(48)树(种植)(49)雅(平时)(50)甫(才)

严格来讲,在整个文言文系统中,这些字或许不能叫常用字,但对于试卷选用的文言传记文章,只要留心关注,它们的确是常用、常考的。【传记基本写法】

人物传记一般分为三个部分:

一、简介人物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 1.姓名、字号; 2.籍贯;

3.家庭背景,包括家庭经济状况,及祖父、父亲等的学识、为人、性格、仕途和是否健在等情况; 4.学识 5.性情;

6.举荐或科举功名情况;

7.最初任职情况等。这部分内容多在开头。如果写到事件,多与家庭、学识、性情有关。

二、人物的主要事迹。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阅读时可以按事情分层,每件事情主要注意以下内容:

1.时间,注意年号及相关的具体年代,古代纪年主要用的是年号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年号纪年的标志是:

①.年号+初,如:乾元初;

②.年号+具体年代,如:泰始九年; ③.年号+中,如:天监中;

④.年号+末,如:建安末。干支纪年要注意天干地支那些词儿。2.地点,要特别注意人物的官籍,即他在那里做官,除一些地点明确介绍出来外,要注意“知、守、除、迁、贬、改”等词语后面所带的地点,如:知江夏,就是做江夏知府;除襄阳,即为担任襄阳太守。

3.官职,主要注意担任什么官职,拥有什么爵位,握有什么具体权力,具体管理哪方面的工作。如:右拾遗,是谏官,那就要注意他在向皇帝进谏方面的事,因为事情与职权密切相关,担任什么职务,就会做什么事情,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卖什么,吆喝什么”。这“时、地、职”是事情分层的“三标志”,一般来说,“时、地、职”有一点发生变化,事情就会随之发生变化,因为“时、地、职”不同,人物做的事一般也会不同,据此,可以把事情分开层次。4.人物,特别注意人物之间的关系。

在人物传记中,因为许多人物多是朝廷官员,所以,他们涉及的关系主要有: ①与皇帝及上级之间的关系;

②与事件涉及到的人物之间的关系; ③与下属之间的关系;

④与黎民百姓之间的关系;另外,如果是一般人物,就会涉及到与他(她)直接相处之人及间接影响之人的关系,很多与家庭背景有关系,比如受祖父、父亲影响等。

5.事件,特别注意是什么事件,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以及人物处理事件的方式、方法、态度、观点,处理后的反映与效果,得到的评价等。

三、人物的性格作风。

一般分性格、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等三种情况,多在文章结尾,有时也穿插在全文中。主要注意以下内容:

1.作者的直接评价。如:史迁曰:„„;

2.注意对其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所作的简评性语言。如:孝甚,清慎亮直等;

3.从辞色的褒贬看作者的感情倾向。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候,作者也会按照人物性格、作风去组织人物事迹,以此来表现任务的性格特点和道德品质。这就要求阅读时把人物的性格、作风与人物事迹联系起来,读明白某一事迹要表现人物哪方面的性格、作风。

第四篇:2005-2013年高考江西卷字形

2005-2013年高考江西卷字形汇编

2005)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A.禅让震撼针砭 惩前毖后B.荟萃蕴籍屠戮天花乱坠

C.糟塌疲惫寒暄 标新立异D.怄气伫立痉孪远见卓识

2006)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殄灭蛰伏口讷声名鹊起B.稗官尺牍佝偻竭泽而鱼

C.发轫惶悚凑和恣意妄为D.松弛亲睐岑寂义愤填膺 2007)3.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籍贯筹划家具百废待新B.翔实瞭望暴燥斐然成章

C.肖像赢弱修葺一愁莫展D.迁徙戳穿针砭如愿以尝

2008)

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诀巧 磨砺赝品浅尝辄止B.赦免落寞蓬蒿好高鹜远

C.哂笑 自诩告罄倍道兼程D.辍学倩影消弭功亏一匮

2010)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风靡吻颈之交自诩一筹莫展B.寒碜礼尚往来偿试杀一儆百

C.端倪改弦更章虐杀原形毕露D.肆意淋漓尽致编撰理屈词穷 2011)6.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渲染候补霎时不落言签B.端详肄业坐镇怨天尤人 C.国粹吞噬神采要言不烦D.蛊惑钟磐亲睐惹是生非 2012)7.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家具赝品气概水乳交融B.萎靡帐篷更叠暴殄天物

C.国粹输赢蛰伏旁征博引D.惭怍诟病九州呕心沥血 2013)8.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松驰回溯卫戍皇天后土B、辨认影牒荣膺残羹冷炙

C、豆蔻聘礼修葺金壁辉煌D、城阙编纂恻隐亭亭玉立

2005-2013年高考江西卷字形汇编答案

1答案A.(B“蕴藉”。C“糟蹋”D“痉挛”)

2答案A。(B鱼——渔C和——合D亲——青)

3答案C。(A.百废待新(兴)B.暴燥(躁)C.赢(羸)弱一愁(筹)莫展D.如愿以尝(偿))答案C(A“诀巧”应为“诀窍”。B“好高鹜远”应为“好高骛远”,“鹜”指野鸭,“骛”有追求的意思。D“功亏一匮”应为“功亏一篑”,“ 篑”指篮子,从竹旁。)答案 D。(A、吻(刎)颈之交B、偿(尝)试C、改弦更章(张)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计划、方法。)答案:B。【A、侯(候)补C、国萃(粹)D、亲(青)睐】答案:A(B.更叠-更迭;C.旁证博引-旁征博引;D.九洲-九州。)8 答案:D。【A、松驰(弛)B、影牒(碟)C、金壁辉煌(碧)】

第五篇:高考古文

劝学【重点梳理】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1)輮.以为轮(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通“又”,再;通“曝”,晒)(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智慧)(4)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2.古今异义(1)輮以为..

轮 古义:把„„做成 今义:认为(2)金.就砺则利 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 今义:黄金(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渊博(4)用心一也 古义:因为用心 今义:

(5)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爪子和牙齿 今义:别人的帮凶、走狗 3.词类活用(1)动词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

以为轮(通“煣“,用火烤,使„„弯曲)(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其曲.

中规(弯曲的弧度)(3)名词作状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日)/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4)名词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 不能十步..(跨十步,至十步)(5)数词作形容词。用心一. 也(专一)

二、文言虚词 1. 而

⑴连词,表修饰。吾尝终日而.思矣 /吾尝跂而.望矣/登高而.招/顺风而.

呼 ⑵连词,表转折。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而.致千里/而.绝江河 ⑶连词,表并列。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

二螯 ⑷连诃,表承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⑸连词,表递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 于

(1)介词,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介词,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介词,引出对象,可以不译。善假于.物也 3.之

⑴代词。青,取之.于蓝(代靛青)/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⑵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⑶助词,的。非蛇蟮之.

穴,无可寄托者 ⑷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不如须臾之.所学(一说助词,的)4.焉 ⑴兼词,于之,从这里。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⑵句末语气助词。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一说为兼词)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用“也”表示判断)(2)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用“者„„也”表示判断)(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用“者„„也”表示判断)2.省略句

(1)輮(之)以(之)为轮(分别省动词、介词的宾语“之”)(2)假(于)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省介词“于”)3.倒装句(1)青,敢之于蓝,而青于蓝(于蓝取之、于蓝青,介宾后置)(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己参省,介宾后置)(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定语后置)【课堂演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就砺则利 指金属的刀类 B.君子生.非异也 通“性”,资质,禀赋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名词动词,游泳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学问渊博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吾尝终日而.思矣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师说【重点梳理】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授”,传授)(2)或师焉,或不. 焉(通“否”)2.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

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的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 今义:用不着,(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否定副词(5)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而且 今义:连词,表目的或结果(6)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 今义:众多的人,大家(7)小学.. 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

3.一词多义(1)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吾师.道也(动词,学习)(2)传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师者,所以传.

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4.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吾师.道也(学习)/ 其下.

圣人也亦远矣(低于)(2)名词的意动用法。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孔子师.郯子(以„„为师)(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而耻. 学于师(以„„为耻)(4)形容词作名词。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

二、文言虚词 1.而

(1)连词,表并列。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一说并且)/小学而.大遗(一说但是)(2)连词,表转折。惑而.

不从师(3)连词,表承接。吾从而.师之/人非生而.知之者/择师而. 教之(4)连词,表修饰。则群聚而.笑之(5)复音虚词“而已”,可解释为“罢了”。如是而.已. 2.之

(1)助词,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彼童子之.

师(2)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

不解(3)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之. 不传也久矣/欲人之.

无惑也难矣(4)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人非生而知之.者(5)代词,他。作师说以贻之.

(6)代词,这,这一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郯子之. 徒/ 3. 其

(1)代词,那些。其.为惑也终不解矣(2)代词,他。其.

闻道也固先乎吾(3)代词,他的。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4)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其.皆出于此乎(5)指示代词,这。其.可怪也欤(这不是很奇怪吗?老教材:难道不是很奇怪吗?)4.于

(1)介词,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2)介词,向。而耻学于. 师(3)介词,对于。于.其身也(4)介词,从。皆出于.此乎(5)介词,被。不拘于.时 5.乎(1)介词,相当于“于”,译为“在”。生乎. 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2)介词,相当于“于”,表比较,译为“比”。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3)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其皆出于此乎.(4)语气助词,表感叹,译为“唉”、“呢”。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6.也

(1)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为惑也.终不解矣(3)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其可怪也.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2.省略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宾语“之”)(2)吾从(之)而师之(省宾语“之”)3.倒装句

(1)而耻学于师(于师学,介宾后置)(2)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介宾后置)(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4.被动句

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课堂演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 求学的人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众多的人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风尚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糊涂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其为感也.终不解矣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郯子之.徒 C.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D.吾从而.师之 择师而.教之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赤 壁 赋【重点梳理】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2)山川相缪.(通“缭”,连结,盘绕)(3)举匏尊.

以相属(通“樽”)2. 古今异义(1)徘徊于斗牛.. 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义:一种竞技方式(2)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3.一词多义(1)东 顺流而东.(名作动词,向东进军)东.

望武昌(名作状,向东)(2)望 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3)下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4)如 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如.诉如. 泣(副词,像)4.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打鱼砍柴)/ 下.江陵(攻占)/ 顺流而东.(向东进军)(2)动词的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 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3)名词的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

糜鹿(以„„为侣,以„„为友)(4)名词用作状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 西.望夏口,东.

望武昌(向西,向东)(5)形容词用作动词。正.襟危坐(使动,使„„端正)/ 渺.沧海之一粟(渺小得像„„)/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

二、文言虚词 1.而

(1)连词,表转折。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

卒莫消长也(2)连词,表修饰。倚歌而.和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3)连词,表承接。正襟危坐而.问客(4)连词,表并列。侣鱼虾而. 友麋鹿 2.之

(1)助词,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哀吾生之.须臾(2)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凌万顷之. 茫然(3)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苟非吾之.所有/吾与子之.

所共适(4)代词,它、它们。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耳得之.而为声/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3. 于

(1)介词,在。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徘徊于.斗牛之间/渔樵于.江渚之上/托遗响于.悲风/(2)介词,从。月出于.东山之上(3)介词,被。此非孟德之困于. 周郎者乎 4.乎

(1)语气词,表示疑问。此非盂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而又何羡乎.(2)介词,在。相与枕藉乎.舟中(3)形容词词尾。郁乎.苍苍/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 如遗世独立

三、文言句式

l.判断句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2.省略句(1)(其声)如怨如慕,(其声)如泣如诉(省略主语“其声”)(2)(其声)舞幽壑之潜蛟,(其声)泣孤舟之嫠妇(省略 “其声”)(3)(苏子与客)相与枕藉乎舟中(省略主语“苏子与客”)3.倒装句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于赤壁之下泛舟游,介宾结构后置)(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介宾短语后置)(3)凌万顷之茫然(茫然万顷,定语后置)(4)渺渺兮予怀(予怀渺渺,主语后置)(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周郎困,介宾短语后置)(6)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于江渚之上渔樵,介宾结构后置)(7)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句)(8)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课堂演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酒属.客 致意,引申为劝酒 B.白露..横江 白茫茫的水汽 C.舞.幽壑之潜蛟 使„„起舞 D.不知东方之既白.

白色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B.月出于东山之.上 哀吾生之.须臾 C.徘徊于.斗牛之间 托遗响于.悲风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而又何羡乎.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3)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始得西山宴游记【重点梳理】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1)自余为僇.人(通“戮”,引申为有罪)(2)梦亦同趣.(通“趋”,往,赴)2.古今异义(1)然后..

知是山之特立 古义:这样之后 今义:表承接,接着(2)颓然..

就醉 古义:倒塌,文中指身子倾倒的样子 今义:精神萎靡不振(3)游于是..

乎始 古义:从此 今义:连词,表承接,就这样 3.一词多义(1)穷 穷.回溪(动词,走遍)穷.山之高而止(动词,走到尽头)而不知其所穷.(名词,走到尽头)(2)梦 卧而梦.(动词,做梦)梦.

亦同趣(名词,梦境,梦中)(3)始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副词,曾经)始.指异之(副词,才)游于是乎始.(动词,开始)4.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 穷.回溪(走遍)/ 萦青.缭白.(青山,白水)(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始指异.之(以„„为异)(3)形容词用作名词。自远.而至(远处)(4)数词用作形容词。四望如一.(相同)(5)名词用作动词。外与天际.(连接)/ 卧而梦.(做梦)/ 故为之文.以志(写作文章)(6)名词用作状语。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 箕踞..而遨(像箕畚一样)/ 四.望如一(向四面)

二、文言虚词 1.而

(1)连词,表修饰。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攀援而.登,箕踞而.

遨(2)连词,表承接。披草而.坐,倾壶而醉/卧而.梦/觉而.起,起而归/自远而.

至(3)连词,表转折。而.未始知西山之怪/而.莫得其涯/而.不知其所穷/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4)连词,表条件。穷山之高而. 止 2.之

(1)助词,的。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2)代词,它。始指异之.(指西山)/ 故为之.

文以志(指宴游西山这件事)(3)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知日之.入/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3.为

(1)介词,为了。故为.之文以志(2)动词,成为。自余为.僇人/不与培蝼为.类

三、文言句式 1.省略句

(1)居(于)是州(省略介词“于”)(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定语后置)(3)(我)因坐法华西亭(省略主语“我”)(4)始指(之)异之(省略宾语“之”,指代西山)(5)(我)引觞满酌(省略主语“我”)(6)故为之文以志(之)(省略宾语“之”,代宴游西山这件事)2.判断句 是岁元和四年也(“也”,表判断)【课堂演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梦亦同趣. 通“趋”,往,赴 B.颓然..就醉 精神萎靡不振 C.穷.回溪 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 D.始指异.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游于是..乎始 于是..饮酒乐甚 B.自余为.僇人 不与培塿为.

类 C.不知日之.入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D.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2)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③、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④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⑤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⑥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4、理解课文。

文中画线的“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一句中,“怪特”一词是用来写西山特点的,但它又似乎不仅如此。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理解。

下载子产为政(08年江西高考古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子产为政(08年江西高考古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8江苏高考模拟试卷古文

    江苏高考模拟古文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余庆传王世贞 余征君,讳庆。王父希犹为南昌之定安人,生橘泉公禄,博学工诗,尤善岐黄业。壮而念定安狭瘠,不足以展,乃西游......

    高考古文作文:绿色生活

    绿色生活 呱呱小儿,但饮牛湩[dòng],至于弱冠,不明犍[jiān]状。佌佌[cǐ]之豚,日食其羓[bā]。洎[jì]其成立,未识豜豭[jiān jiā]。每啮毚臑[nièchán nào],然竟不知其夋[j......

    2010高考古文奇才言作文

    2010年高考古文奇才文言文作文 王云飞 6月22日,本文报道了今年高考作文有位“古文奇才”,经过连续追踪,这位如皋中学的奇才连同他的古文终于在6月26日现身。今天,“古文”的主人......

    上海高考古文默写范围

    (一)高中考纲要求必备古诗词 1.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

    江西高考优秀作文【2012】[★]

    2012江西高考满分作文:知足常乐 春去秋来,花开花落,岁月就这样流逝,不留痕迹。有人喜欢伤春悲秋,有人喜欢享受当下,而我们应该做的,就是珍惜现在的一切,明白知足方能常乐。不知足常......

    2012江西高考满分作文

    2012江西高考作文题目:哲理主题要求考生围绕“你不要想着你没有拥有什么,而要想着你拥有什么”、“你不要想着你现在拥有什么,而要想着你没有拥有什么”两个主题,选择展开议论,写......

    2011江西高考满分作文

    无愧天地,快乐之枕 每一个不曾快乐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现代人都在寻找快乐,寻觅幸福,寻求属于自己的一片安静的天地,怎样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幸福呢?我以为能做到仰不愧......

    2013年江西高考作文题目

    今年江西高考作文题目为要求考生围绕“中学时代,学生有三怕:一怕奥数,二怕英语,三怕周树人,但有些学生却喜欢前面的‘两怕’。”这一现象阐述自己的观点,可以议论,也可以记叙,题目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