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传统文化试卷

时间:2019-05-13 12:46: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四年级下册传统文化试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四年级下册传统文化试卷》。

第一篇:四年级下册传统文化试卷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四年级传统文化学科期末测试卷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等级:______

一、填空题

1、唐三彩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为基本釉色。

2、王昌龄,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

3、唐代诗人高适的《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4、在古诗中经常提到的“青冢”是指。

5、西汉时期,汉武帝两次派遣出使西域。

6、明成祖曾派遣郑和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一带。

7、文房四宝是指、、、,其中以、徽墨、、和端砚为上品。

8、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古代青铜器。

9、把漆涂在竹、木等制成的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等,一般被称为。

10、墨是写字、作画用的黑色颜料,主要原料是、松烟、等。

二、问答题。

1、请简介黑陶。

2、请写出宋代五大名窑的名称。(瓷器)

3、请默写明代诗人李梦阳的《秋望》,书写一定要工整。

第二篇:四年级传统文化试卷分析

一、试题情况分析

本次考试的试题主要有以下题型:选择、填空、连线和写一写。所出题型涵盖了本学期所学内容,题型较为全面、范围广泛,同时侧重双基。

本套试题考试,共分为四大题。第一题填空,目的是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判断能力,每小题1分,共24分;第二题,选择题,要求学生准确把握所学内容,正确剔除那些似是而非的答案,做出自己的选择,每小题2分,共8分;第三题,连线,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每空2分,共8分;第四题,写一写,考察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设计实验的能力。分值为10分。

二、基本情况

本年级2个班,分别是47人参加考试,一班合格率达95.7%,优秀率91.5%,最高分,50分。二班及格率是95.73%,优秀率是91.81%,最高分是50分.三、具体情况分析:

1、填空

本题学生的得分率较高,分值一般23分左右。出现偏差较多的是第2、3小题,说明问题没有引起老师的足够重视,因而造成学生失分。

2、选择题

本题学生答题情况不错,该题出现错误较少,问题大多数出现在第4小题。

3、连线

学生的答题正确率高。

4、写一写

学生都能写上,但是,个别学生错字很多。

四、对今后教学的反思和建议: 1.真正把知识学活、学透。

2.在教学中,教师积极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通过学生考试答题中出现的有些错误,可以窥见到学生的平时学习水平及知识掌握程度、学习方式、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表达能力等方面存在很大差距,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加以重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四年级传统文化试题分析

张兆红

一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质量分析

为真实了解我校一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质量,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有效指导今后的教学工作,我对本校

一、《品德与生活》第一学期期末试卷进行了卷面分析,现将分析情况概述如下:

一、本次试题特点:

本次试题是严格依据《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精神,根据本校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在题目的类型、试题的结构、试题的难中易、学科的主体内容等方面都力求适宜。

1.试题以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立足点,突出了主干知识,重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凸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例如: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教师把小学生守则内容与教材内容进行了巧妙地整合,让学生在判断的过程中获得良好体验,并且明确了自己哪些地方还做得不够好,需要再努力改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试题融入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多视点地考查学生,使学生的自主性和个性得以发挥。

二、试卷分析:

本次试题,虽然题目不多,但是分别考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力求通过本次测试对学生的素质有个比较客观的了解,揭示教师日常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平均分:87

及格率:

100% 优秀率:

100%

一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质量分析

南麻六小

第三篇:四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四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国学经典是治国之本、为人之本,思想的传承。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教育财富。国学经典历来被看作是治国之理、为人之本、做事之道,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重要标准。对个人来讲,诵读经典是“明德、至善”的主要途径,即让人追求高尚境界;培养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能力;倡导践履躬行的道德原则。正是这样,“读经教育”才历数千年而不绝于世。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感悟中华经典的魅力,提高文学素养。学生

知道了什么是国学经典,接触了国学经典,感受到了经典的魅力,为今后普及经典,传承国学打下了基础。2.努力培养学生对经典诵读的浓厚的兴趣。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保持良好学习状态的动力。3.拓宽学生知识面。通过经典诵读,尤其是高年级,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跟经典相关的知识,发动学生广泛收集信息资料,积极进行关于经典的探究活动。

4.改变行为,提高修养。诵读一方面要拓宽学生的视

野,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言语谈吐、行为习惯、思想修养等)得到锻炼。让学生明白了做

什么样的孩子才是大家喜欢和需要的。因此,从这个方面的意义来说,过程比结果更加重要。

三、学习措施

1、随时随地诵读。“人人是老师,处处是教室”。只要有热情、能识字读拼音的人,就能成为导读老师。

2、快乐诵读。用活泼愉快、唱儿歌或背广告词的方式,让学生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自然地诵读,而后从中取得背诵的乐趣和成就感,这是一种在唱诵中学习的方式。

3、限时诵读。如每日诵读半小时。在学校由老师利用早自习或活动课的时间,分几个阶段背诵(因儿童集中力有限,所以以时间短,次数多为佳。

4、诵读。回家后,家长可带动孩子诵读,既能培养亲

情关系,又能把诵读经典的乐趣与好处与家人分享。

5、乐诵读。让学生跟随经典的民族音乐诵读,培养孩

子的节奏感和审美情趣。

6、营造环境,持之以恒。老师和家长们关键“要持之

以恒,要有信心”。最好创造一个人人都在诵读的环境,让孩子浸濡其中,自然会乐意亲近经典。

7、成果激励,活动喜闻乐见。小学生对活动是非常感

兴趣的,寓教于乐的活动是进行古诗文诵读的良好途径。作为一项文化工程,她不应是一个孤立的活动,只有把她融入到学校的教育活动之中,才会更具有生机与活力。”。比如:

召开“中华古诗文诵读”主题队会。赛诗会、擂台赛,、古诗接龙、古诗新说、诵读汇演、集体诵读日、假期夏令营等,不拘形式。

8、内容丰富,因人而异。诵读的先后顺序和具体进程由

老师根据小朋友的兴趣决定。以一个班级的二分之一小朋友能背诵,就可以进入下一个单元,不需要迁就落后的小朋友。落后的小朋友,只要多少背一点,也有相当的功效。

第四篇:四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

四年级下册

传统文化教案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蒙书诵读》等十个单元,本学期将继续学习六——十单元。教材突出了原典性、知识性、情感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地方特色,通过诵读、感悟、熏陶、探究、交流、合作等基本活动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目的。教材以齐鲁文化为主,反应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以诵读原创经典、感怀名人志士、游历名山胜水、品味艺术之乐为基本活动内容,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少年儿童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智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当畅游于这套教材的时候,会感悟到我们传统文化的魅力,会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还会学到读书的方法和道理,会欣赏到具有浓郁民族文化气息的风景人物,每篇文章都是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精华之作;还会领略到流传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中国的民族艺术。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中国文化精髓,积累一定的经典名篇,全面提升学生的古典文化素养,初步了解古代大诗人的生平行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会学习,开启心智,提升志趣,并通过搜集更多的关于教材的资料的过程中习得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诗词教学进行阅读积累,培育审美情感,培养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经典文化有了一定的积累,对祖国的灿烂传统文化有着深深的热爱,学习中兴趣浓厚,希望能了解更多的文化特色。但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却很少,学习过程中的障碍主要在此。另外,部分学生的背诵能力不太强,当堂背诵两首古诗做不到,课下的巩固常常跟不上,积累得会比其它学生少一些。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师讲解、学生讲故事、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

2、注重游戏教学。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等活跃课堂,提高学习效果。

3、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4、利用课前、路队等小时间段朗读、背诵古诗文,以利于积累。

五、课堂教学改革设想及安排

1、加强诵读训练,做好积累。

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在生活中主动积累有关资料和信息。

六、个人继续教育安排和打算

1、平时注意积累有关祖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和资料,深厚自己的文化底蕴,丰富课堂内容。

2、多种途径备好课,为学生呈现精彩的课堂。

七、教学进度:

第六单元备课

主备:

备课组成员:

备课时间:

****年**月**日 教学内容:

本单元将进行六首古诗的教学,分别是《17古诗两首》(《送柴侍御》和《喜见外弟又言别》)、《18古诗两首》(《重别周尚书》和《送友人》)、《19古诗两首》(《送别》、《淮上与友人别》)。教学目标:

1、在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古诗词。

2、能对照“解析”理解诗句的意思。

3、通过诵读了解离别诗的情感表达,体会离别之情,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

1、在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古诗词。

2、能对照“解析”理解诗句的意思。教学难点:

能对照“解析”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诵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突破方法:

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教具、学具:

作者资料。教学时间:3课时。

第17课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送柴侍御》和《喜见外弟又言别》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送柴侍御(唐)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喜见外弟又言别(唐)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二、简介作者

王昌龄,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李益以七绝见长,后人往往把他和王昌龄相提并论。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知识链接:

了解《送柴侍御》和《喜见外弟又言别》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离别之情。

七、拓展活动:比一比

把自己读过的友情赠答诗积累起来,比一比看谁积累的多。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送柴侍御(唐)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喜见外弟又言别

(唐)李益

十年离乱后,别来沧海事,教学反思:

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称名忆旧容。秋山又几重。

第18课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重别周尚书》和《送友人》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重别周尚书(北周)庾信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送友人(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篷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二、简介作者。

庾信,字子山,河南南阳人,是南朝梁简文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知识链接:

了解《重别周尚书》和《送友人》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离别之情。

七、拓展活动:读一读

秋风引(唐)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板书设计: 重别周尚书(北周)庾信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送友人(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教学反思:

此地一为别,孤篷万里征。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第19课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送别》和《淮上与友人别》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送 别(唐)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淮上与友人别(唐)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二、简介王之涣。

王之涣,山西人,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他的诗歌在当时就很有名气,多被乐工制曲歌唱。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知识链接:

了解《送别》和《淮上与友人别》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离别之情。

七、拓展活动:做一做

唐代诗人中,有着许多情谊深厚常常被相提并论的挚友,如李白与杜甫,韩愈与柳宗元,白居易与元稹等,搜集他们之间互写的赠答诗,读一读,把这些诗歌做在贺卡上,赠送给自己的好朋友。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板书设计: 送 别(唐)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淮上与友人别(唐)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数声风笛离亭晚,教学反思:

杨花愁杀渡江人。君向潇湘我向秦。

第七单元备课

主备:

备课组成员:

备课时间:

****年**月**日 教学内容:

本单元将进行六首古诗的教学,分别是《20古诗两首》(《塞下曲(节选)》和《秋望》)、《21古诗两首》(《从军行七首(其五)》和《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22古诗两首》(《塞上听吹笛》、《征人怨》)。教学目标:

1、在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古诗词。

2、能对照“解析”理解诗句的意思。

3、通过诵读了解我国边塞诗的主要内容和豪迈的情感表达,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

1、在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古诗词。

2、能对照“解析”理解诗句的意思。教学难点:

能对照“解析”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诵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突破方法:

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教具、学具:

作者资料。教学时间: 3课时。

第20课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塞下曲》(节选)和《秋望》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塞下曲(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斩,直为斩楼兰。秋 望(明)李梦阳

黄河水绕汉边墙,河上秋风雁几行。客子过濠追野马,将军弢箭射天狼。黄尘古渡迷飞輓,白日横空冷战常。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知识链接:

了解《塞下曲》(节选)和《秋望》的写作背景。

六、拓展活动:读一读 塞下曲(明)谢榛

暝色满西山,将军猎骑还。隔河见烽火,骄虏夜临关。

七、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板书设计: 塞下曲(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斩,直为斩楼兰。秋 望(明)李梦阳

黄河水绕汉边墙,河上秋风雁几行。客子过濠追野马,将军弢箭射天狼。黄尘古渡迷飞輓,白日横空冷战常。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

教学反思:

第21课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从军行七首》(其五)和《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从军行七首(其五)(唐)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唐)岑参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故事链接:

了解火焰山名字的来历。

六、拓展活动:读一读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七、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从军行七首(其五)(唐)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唐)岑参

火山五月行人少,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教学反思:

看君马去疾如鸟。第22课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塞上听吹箫》和《征人怨》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塞上听吹笛(唐)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征人怨(唐)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二、简介高适

高适,河北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唐代另一位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并称“高岑”。他的诗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故事:

了解王昭君远嫁匈奴的故事。

七、拓展活动:说一说

唐代流传下来的边塞诗歌非常多,查找资料,说一说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及其代表作。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板书设计: 塞上听吹笛(唐)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征人怨(唐)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教学反思:

第八单元备课

主备:

备课组成员:

备课时间:

****年**月**日 教学内容:

本单元将进行“对外交流”的教学,分别是《23丝绸之路》、《24玄奘取经》、《25鉴真东渡》、《26郑和下西洋》。教学目标:

1、了解历史名臣的气结和功绩。

2、感受他们的智慧,体会他们的坚毅和慷慨豪迈。

3、赞美他们流芳百世的事迹。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有关历史名臣的故事。

2、搜集资料,引导学生对历史名沉闷的作为和气节产生憧憬和赞颂。教学难点:

学习本单元,以自学为主,查阅资料,集体交流为主,通过讲故事等活动,指导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上的贤臣、良士,了解他们的才智,传承民族气结,弘扬民族文化。突破方法:

查阅资料,想象呈现,交流讨论。教具、学具:

人物、事件背景资料。教学时间: 4课时。

第23课

丝绸之路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西域;张骞;张骞通西域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路线、作用等基本史实。

2、能力目标

(1)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汉朝疆域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等,初步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2)能够正确认识张骞在西汉民族交往中的作用和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初步培养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正确认识、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3)通过设计丝绸之路导游词的设置,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

四、课前准备:

五、教学过程:

一、表演: 提示:1.你扮演哪方的商人?

2.选择好你的货物。

3.准备和对方商人交换什么货物?

学生表演(繁荣背景,如何交易,筹备干粮,水等)

二、小结

从同学们的表演中,我们知道在当时的敦煌存在着物资的交流,而且交流的物资非常的广,有西方的毛皮、珠宝玉石、药材等,还有中原的丝绸、瓷器、陶器、铁器等。事实上,在当时的敦煌,不仅存在着物资上的交流,还存在着文化的交流。现在保留下来的敦煌的艺术宝库莫高窟就可以印证这一点。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个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殿堂。(幻灯:建筑,绘画,雕塑)敦煌莫高窟保存着最完好的佛教艺术,曾经有位著名的敦煌学者指出:“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学者的论说充分说明敦煌所处的地理位置在历史上的重要性,而这种重要性则是丝绸之路带给它的。

三、丝绸之路的交流作用

【问题】敦煌的艺术来自于东西方的交流,来自于东西方使者们的间接创造。正是由于这些使者们的往来,使得丝绸之路异常的活跃,异常的繁荣。那么,丝绸之路的开辟在古代有什么重大意义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文,找出一句话来概括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并找出史实来印证这句话。

找到了吗?一起大声告诉我,好吗?(丝绸之路沟通了欧亚两块大陆,在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史上发挥了巨大作用。)

同学们能不能结合书本和你已有的知识,举出实例来印证这句话呢?(可作适当补充)(幻灯)总结:

丝绸之路的开辟丰富了东西方人们的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增强了东西方人民的友谊。所以说,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道,也是一条友谊之道。

四、丝绸之路的补充

事实上,“丝绸之路”并不是只有这一条,广义上的丝绸之路是指当时对中国与西方所有来往通道的统称。除了张骞开通的官方通道“西北绿洲丝绸之路”外,你们还知道其他的丝绸之路吗?(学生回答)

(幻灯)总结:中国的丝绸之路早在公元前就已经分为海陆两路了,此外,还有长城以北充满血腥和暴力的“北方草原丝绸之路”,因为这条丝绸之路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各个民族、部落纷纷想争夺控制权,因此充满了血腥和暴力。四川云南山道崎岖的“西南丝绸之路”和风平浪静的“海上丝绸之路”由于主要以丝绸和香料贸易为主,又称“海上香丝之路”。

千余年过去了,由于航海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喜欢上了更为方便的海上运输,于是曾经辉煌的丝绸之路渐渐被人们舍弃,敦煌也同样衰弱了,逐渐被人们所遗忘。但是随着全球化发展的需要,一条新兴的丝绸之路重新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那就是亚欧大陆桥。(幻灯,亚欧大陆桥的简介,线路图)

亚欧大陆桥的简介:新亚欧大陆桥东起江苏连云港、山东日照等沿海港口城市,西至荷兰鹿特丹、比利时安特卫普等欧洲口岸,是横跨亚欧两大洲,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实现海—陆—海统一运输的洲际铁路,经过了30多个国家。新亚欧大陆桥的贯通,代替了昔日缓缓西行在茫茫戈壁上的骆驼队,被称为当代的新丝绸之路。

六、教后反思

第24 课

玄奘取经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苦过程和传奇经历,体会玄奘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

2、引导学生认识生字“奘、缉、僧;”积累“缉拿、束手无策、百折不挠、传奇、家喻户晓。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苦过程和传奇经历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体会玄奘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堂教学PPT,学生准备搜集玄奘法师生平资料、图片。

四、课前准备:

五、教学过程:

一、讲述背景,导入新课

2、导入:

在民间流传着许多的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明朝小说家吴承恩以唐三藏西行取经为原型创作了家喻户晓的《西游记》这是中国文学史上首屈一指,展示作者空前绝后想象力的作品。其实历史上的玄奘西行求法的真实事迹和小说中的描述相差极大。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了解这位中国历史上伟大的高僧、学者、翻译家、旅行家的事迹。

3、默读课文,了解各个自然段的内容,理清课文脉络。1)理清脉络

一、(1)取经原因

二、(2-10)取经经过

三、(11-13)取经影响 2)了解重点段层次 默读(2-10)自然段,思考

玄奘西行取经,途经哪些地方?(可先在文中画一画)(长安—凉州—玉门关—高昌—西域—天竺)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

三、研读课文,重点理解

1、指名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大家共同思考:

玄奘西行取经的原因是什么?从中你能悟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僧人?

(学识渊博,治学严谨)

2、读了课文第一部分,你有什么问题? [可能会有两方面的问题:

1)他学识已很渊博了,为何还要不远万里去天竺学习?

2)从长安到天竺,山高路远,是一种什么力量使他毅然前往,并克服重重困难?]

导:也许学习完这篇课文,自然能解开你心中的疑问。

3、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感悟人物品质。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取经过程中,玄奘遇到哪些困难,他是怎么对待的,从中你感到他拥有一种怎样的品质?

[要点:1)混出玉门关2)单人匹马走沙漠 ※重点句:

玄奘想折回第四堡去取水,走了十几里,忽然想起临走的时候,他曾立下誓言,不达目的决不后退一步。

“从不达目的决不后退一步”,可感受他有着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

※感受沙漠环境的恶劣,体会玄奘冒着生命危险,舍身求法。

总结:玄奘克服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困难,越过雪山冰河,冲过暴风雪,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天竺求学,一切源于他心中坚定的信仰,与一生的追求——对佛法的弘扬。

过渡:玄奘西行求法十几年,从印度带回大量的佛经,这些真经是佛家教义的种子,只有翻译成中文它们才能在中国生根发芽,否则印度留学所创造的辉煌将变得毫无意义。

4、结合课外资料,了解玄奘的历史贡献。

1)学习小组合作读最后一部分,结合资料思考,回国后玄奘潜心做了哪些事情?

(要点:翻译佛经,编写《大唐西域记》)

2)师生合作交流资料 ※屏幕出示:

玄奘带回来的佛经数量大,覆盖面广,质量特别高,如果我们把唐朝汉译佛经比喻成为汉译佛经中的皇冠,那玄奘翻译的佛经就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

玄奘西行求法历经千辛万苦,只为求取直经,而取到直经才只不过走了求法之路的一半,另一半就是翻译佛经,他魂系真经,迫不及待,也只有这样,才能弘扬佛法功德圆满。

阅读了课文,交流了资料,你有什么感受?你觉得玄奘只是一个普通的僧人吗? 角度:

1、从学者的角度,他敢于对前人的译作提出批判,严谨治学,敢于探求真理。

2、作为一个高僧,他历经艰险,百折不挠,远赴无竺,学习真经,弘扬佛法,发展佛教,功德无量,是中国佛教史上继往开来的人物。

3、作为一个翻译家,教育家,他翻译方面的贡献,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4、他又是一个文化交流的使者,玄奘西行,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

四、总结全文,提炼升华

1、浏览全文,用简洁的语言说说玄奘西行给你印象最深的场景或细节。

2、出示季羡林先生引鲁迅的一段话作为总结:

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拿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季羡林:舍身求法的人,首先就有玄奘在内,这一点是无可怀疑的,这样精神的玄奘的确算得上是“中国的脊梁”。

六、教后反思

25、鉴真东渡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材分析:通过教学旨在让学生初步认识日本的概况。知道日本是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历史上与我国交往频繁,中日关系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两国人民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教学目标:

1、了解日本的地理位置,能在地图上指认北海道、本州、四国、九洲和首都东京。

2、感知日本是我国的邻国,与我国隔海相望,是“一衣带水”的邻邦。

3、通过对鉴真不畏艰险、六次东渡到达日本等史实的学习,培养勇于实践、坚持不懈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意志。让学生懂得:为了共同繁荣和世界进步,中日两国人民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教学过程:

1.导入: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欣赏一段美妙的音乐。说说这首曲子的名字叫什么?学生交流:《茉莉花》。会唱的同学一起跟唱。(《茉莉花》是全国人民喜听爱唱的民间小调,是一首家喻户晓的民歌。还曾经被意大利作曲家用于歌剧的编排中。)

2.再让学生听另外一段美妙的音乐。能听出这是哪国的民歌?(日本《樱花》)日本是个樱花之国。日本人喜欢结伴到郊外欣赏烂漫的樱花。樱花是日本的国花。出示:日本的樱花的图片。过渡:日本是我国的邻国,与我国隔海相望,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师述:唐朝时期,我国经济繁荣,文化冒盛,是世界上十分强盛的国家。唐政府实行了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积极同各国交往,尤其同亚洲近邻交往频繁。唐天宝12年即公元753年12月20日,66岁高龄并且双目失明的鉴真和尚,在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一行的陪同下,实现了他多年的愿望,在5次东渡失败后,第6次东渡日本终于成功,踏上了日本的国土。

3.唐朝的鉴真和尚是谁?他为什么六次东渡日本呢?让我们来听一段故事。

(多媒体出示鉴真东渡的录像)感受一下鉴真东渡事迹。4.

交流:读了故事,你有什么想法? 5.

小组讨论交流,了解6次东渡。

(第一次东渡日本,鉴真和弟子祥彦等21人从扬州出发,因受到官厅干涉而失败。第二次东渡他买了军船,采办了不少佛像、佛具、经疏、药品、香料等,随行的弟子和技术人员达85人之多。可是船出长江口,就受风击破损,不得不返航修理。第三次出海,航行到舟山海面又因触礁而告失败。第四次和第五次分别从福州和扬州出海,都没有成功。而且鉴真本人也因长途跋涉,暑热染病,双目失明。鉴真未因失明而灰心丧志,又过了5年,66岁高龄的失明老人,毅然决定再度出航。终于如愿地踏上了日本的土地。他在日本生活了10年,于763年5月初6日在日本圆寂,终年76岁。)

6.小组讨论:为什么鉴真5次东渡失败后,还要进行第6次东渡? 鉴真东渡获得成功说明了什么? 鉴真到日本后做了哪些事? 为中日两国文化交流作了哪些贡献? 7.学生交流

师小结:我们从日本的建筑、民族服装、文字中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痕迹。鉴真东渡不仅弘扬佛法,还传播中国的建筑、雕刻等知识,深深影响了日本的文化。他是个了不起的友好使者。我们要向鉴真学习,为中日友好作贡献。二次备课:

鉴真大师在日本备受尊崇,为日本佛教做出了巨大贡献。鉴真大师还将唐朝的建筑、雕塑艺术传到日本,特别是后者,形成了日本雕塑史上重要的“唐招提寺派”。在传播汉语言文学乃至书法方面,鉴真大师等用唐音说法,这对日语中始终保存唐音是发挥了重大作用的。另外,鉴真大师对日本医药学也有重大贡献。

我们完全可以说,鉴真大师和弟子的影响遍及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没有鉴真大师,根本就无法想象日本文化会是什么一个样子。扬州是鉴真的出生地和弘法地,大明寺则是鉴真长时间驻锡的本寺,这里更是鉴真东渡的始发地——此时此刻,我仿佛看见鉴真大师的慈悲目光,穿越了一千多年的历史,正在凝望着我们。

26、郑和下西洋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材分析:

阅读《郑和下西洋航线图》,体会、感悟郑和下西洋的伟大之处。学生讲述郑和下西洋对航线沿途经济、社会等方面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小故事。比较、分析开放政策与闭关政策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识掌握:通过本课的学习,知识郑和下西洋的史实;知道闭关锁国的含义和主要表现。

2、能力要求:培养运用识读历史地图的技能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运用比较方法分析对外开放与闭关锁国政策对国家发展的影响,培养分析、归纳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创设情景,让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船队的壮观景象。

2、阅读《郑和下西洋航线图》,体会、感悟郑和下西洋的伟大之处。

3、学生讲述郑和下西洋对航线沿途经济、社会等方面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小故事。

4、比较、分析开放政策与闭关政策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有关郑和下西洋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勇于开拓创新的意识,树立民族自豪感;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树立对外开放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备的一个条件的观念,是我们每一个未来的建设者都应具有开放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

教学难点:我国明清时期从开放走向闭关的原因 教学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多媒体投影仪 《明清时期--从开放到闭关锁国》光碟一张(或相关录像)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同学们,咱们祖国在历史上有很多时候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各个强大时期的表现都有所不同。下面先请同学们看一段片子:(投影仪)(播放《明清时期--从开放到闭关锁国》片段,约2分钟)

二、新授:

在这段片子里,给我们讲了明初时明太祖派遣郑和下西洋的时间和出发点。

1.请同学们回忆我们介绍过的我国造船业发展的情况。(学生回答。要点:三国、宋、元等时期的造船业的情况)2.咱们知道,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强盛时期之一,当时对外交往情况怎样?(学生回答:活跃、开放等)

3.唐朝对外交往情况呢?举两个例子。(学生回答:唐僧西天取经、鉴真东渡等)

到了明朝,对外交往又有我们前边看到了郑和下西洋。可见,在我国历史上,强盛时期的朝代在对外交往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开放。但是同学也知道,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鸦片战争,这说明了我国在鸦片战争时国力已经衰落,为什么会这样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这一原因。

三、学生阅读讨论: 郑和下西洋

闭关政策是由于当时的历史环境所形成的。我们通过以前所学的知识知道,国家开放与否,与国家的强盛程度有很大的关系;对于统治者来说,他们当然希望国家强盛以稳固政权,但当国家强盛与政权的稳固与开放发生矛盾时,采取闭关锁国政策。

四、总结:

在明朝时期,我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正是由于清朝初年闭关政策形成后,使我国与世界其他各国的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中断了,我国逐渐开始落后。到了十九世纪,中国在世界历史舞台上就处于了被动挨打的地位。

小结:这一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我国历史上从开放到闭关锁国的原因和简要过程。“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我们从伟大的航海家郑和身上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开拓进取、积极创新的优良传统;从国家对外态度由开放到闭关锁国的转变以及由此带来的影响,可以给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有用的借鉴。

27、玉器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学目的:

通过古代石器、玉器的发展,了解人类审美意识的萌生与发展。了解玉器的丰富内涵和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由此对工艺美术获得初步了解。教学重点:

玉器的发展历史和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君子比德于玉”的特殊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了解玉哪方面的故事? 指名说说

二、新授:

板书问题:引导学生去读课文 以玉组词

玉分几种,玉器制作有几种审美追求? 为什么说“君子比德于玉”? 新石器时代有哪些玉器文化? 选择一玉器进行鉴赏练习学生细读,交流讨论。反馈:结合图例引导学生说说答案,阐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等含义,重点讲授“君子比德于玉” 进行鉴赏练习,说说艺术风格和喜欢的原因。

三、总结:

中国传统玉工艺历史悠久,品种浩瀚,成就卓越,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以玉的质地来比喻人的美德是我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使本来就精美的玉器更增添了深层次的审美意蕴。

四、作业: 选一图进行鉴赏练习

第五篇:四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四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老湖镇宋村小学 解西燕

一、指导思想

国学经典是治国之本、为人之本,思想的传承。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教育财富。国学经典历来被看作是治国之理、为人之本、做事之道,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重要标准。对个人来讲,诵读经典是“明德、至善”的主要途径,即让人追求高尚境界;培养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能力;倡导践履躬行的道德原则。正是这样,“读经教育”才历数千年而不绝于世。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感悟中华经典的魅力,提高文学素养。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国学经典,接触了国学经典,感受到了经典的魅力,为今后普及经典,传承国学打下了基础。

2.努力培养学生对经典诵读的浓厚的兴趣。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保持良好学习状态的动力。

3.拓宽学生知识面。通过经典诵读,尤其是高年级,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跟经典相关的知识,发动学生广泛收集信息资料,积极进行关于经典的探究活动。

4.改变行为,提高修养。诵读一方面要拓宽学生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言语谈吐、行为习惯、思想修养等)得到锻炼。让学生明白了做什么样的孩子才是大家喜欢和需要的。因此,从这个方面的意义来说,过程比结果更加重要。

三、学习措施

1、随时随地诵读。“人人是老师,处处是教室”。只要有热情、能识字读拼音的人,就能成为导读老师。

2、快乐诵读。用活泼愉快、唱儿歌或背广告词的方式,让学生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自然地诵读,而后从中取得背诵的乐趣和成就感,这是一种在唱诵中学习的方式。

3、限时诵读。如每日诵读半小时。在学校由老师利用早自习或活动课的时间,分几个阶段背诵(因儿童集中力有限,所以以时间短,次数多为佳。

4、诵读。回家后,家长可带动孩子诵读,既能培养亲情关系,又能把诵读经典的乐趣与好处与家人分享。

5、乐诵读。让学生跟随经典的民族音乐诵读,培养孩子的节奏感和审美情趣。

6、营造环境,持之以恒。老师和家长们关键“要持之以恒,要有信心”。最好创造一个人人都在诵读的环境,让孩子浸濡其中,自然会乐意亲近经典。

7、成果激励,活动喜闻乐见。小学生对活动是非常感兴趣的,寓教于乐的活动是进行古诗文诵读的良好途径。作为一项文化工程,她不应是一个孤立的活动,只有把她融入到学校的教育活动之中,才会更具有生机与活力。”。比如:召开“中华古诗文诵读”主题队会。赛诗会、擂台赛,、古诗接龙、古诗新说、诵读汇演、集体诵读日、假期夏令营等,不拘形式。

8、内容丰富,因人而异。诵读的先后顺序和具体进程由老师根据小朋友的兴趣决定。以一个班级的二分之一小朋友能背诵,就可以进入下一个单元,不需要迁就落后的小朋友。落后的小朋友,只要多少背一点,也有相当的功效。

下载四年级下册传统文化试卷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四年级下册传统文化试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四年级下册英语试卷

    四年级下册英语试卷 一、找出不同类的单词,将序号填在题前括号内。(6分) ()1、A. apple B. nose C. eyes D. mouth ()2、A. you B. his C. he D. she ()3、A. woman B. student C......

    四年级下册英语试卷

    四年级下册英语期末试题及答案 笔试部分(60)四. ,根据句意选择正确的单词填空 共5) A.boots B.expensive C. library D. snowy E. How many 1. _______ pears?-----Two. 2.The......

    四年级下册英语试卷

    四年级下册英语试卷 一、用正确的格式书写单词和句子(10分) afternoon flat naughty sister forty plate biscuit triangle How many circles are there? Nice to mee......

    四年级下册语文试卷

    四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考试试题 一、 听力部分:(5分) 用心听老师读两遍短文,回答下面的问题,看看你有多少收获。 1、给带点的字注音。 妈妈给我扇( )着扇( )子。 2、请将听到的填到括......

    四年级下册品德试卷

    2014年春季学期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期末试题班级:姓名:分数: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52分) 1. 看地图上的方向是上()、下()、左()、右()。 2. 被称为“天府之国”的是()盆地。 3. 我们可以用家......

    四年级下册美术试卷

    四年级下册美术试卷 一、 填空 1、 点的聚散产生(疏密)关系,使画面更生动。 2、 点的(大与小)、(聚与散),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 3、 小小的点魅力大,把它放在画面的(不同位置),会让人......

    四年级下册英语试卷范文大全

    一、 请写出他们的左邻右舍。(每空1分,共12分) ____ Bb ____ ____ Ss _____ ____ Mm _____ ____ Ff ____ ____ Pp _____ ____Vv ____ 二、 规范书写我最棒。(每空2分,共12分)......

    四年级下册英语试卷

    四年级下册英语试卷 篇一: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英语期末试卷 2013—2014学年度四年级下册英语期末试卷(测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姓名____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___分数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