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看《恰同学少年》有感
看《恰同学少年》有感
——张文伦
观看电视剧《恰同学少年》好些天了,可在我心里还总没有放下,这些天来,我常主动与朋友、同事聊到看后的感受。
这个电视剧拍得真好,看后让人久久难忘,赖人回味无穷。从中更多地了解毛泽东,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毛泽东的伟大!从中也更加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
《恰同学少年》主要反映了毛泽东在湖南长沙第一师范读书时的故事。毛泽东读书的故事,他爱书、读书的那股劲,单用“刻苦”来形容是难以达意的,他对书的“痴迷”,对书的“情有独衷”深深地打动我,我常不由自主地感慨到:“难怪伟大啊!”毛泽东为了买书,脚上的布鞋一个又一个的补钉,杨老师给他买鞋的钱,也给买书了,最后杨老师只好亲自买一双鞋送给他。我为毛泽东与杨老师的师生情感动了!袁老借书给他看,当把书还给袁老时,袁老还误以为他马虎地看完书,这么快 就读完了,当袁老得知,毛泽东是在这么短的时间把全书抄下来了时,袁老吃惊了,我也感动了!同学不愿意借书给毛泽东,说是他一看书就不由自主地在上面做笔 记,有时笔记比书上的字还多,书页上画得密密麻麻的。他作的读书笔记常让老师们赞不绝口。他喜欢读书,但绝不是那种死读书的人,他觉得读书通过交流,效果 显著,于是,他和蔡和生等同学成立读书会,大家一起交流读书的体会,除了本校的,他还延伸到其他学校。杨老师给他提供自家的书房里所有的书,让他尽情地 读。学校校长给他提供方便,把学校图书馆的钥匙交给他,仍由他读到什么时候。具说,他毕业后,留校一年后,到了北大,并在北大图书馆担任图书管理。我真难 以想象,毛泽东究竟读了多少书,不知是否有统计?我想,不知他自己心里是否有数。
《恰同学少年》整个剧情充满着感动、崇敬!整个剧情高潮迭起。成立读书会、学校成立学生军,组织学生军训练、办工人夜校,最精彩的是,最后带二百多棒棒学生军缴获了三千多敌人的枪支。这些都展现了毛泽东的组织才能和惊人的胆略。
整 个故事中,有三条感情线,让人难以忘怀。一是他与老师们之间的感情,特别是与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之间的感情,让人羡慕,他有幸遇到这么卓越、惜才的老师; 二是他与母亲之间的感情;三是他与同学们之间的感情,特别是单恋他的咏诗,还有极其崇拜他的小开慧之间的感情;据说,当杨昌济老师生病后,毛泽东和杨开慧 一直守在他的身边照顾他,直到最后。片子中,还以旁白告诉大家,毛泽东到北京后,把原长沙第一师范校长张干接到北京,一直照顾他,直到最后。
其中他与同学一起利用暑期到外游学的经历也十分感人。
还有深深影响了我的是,毛泽东锻炼身体的那股持之以恒的韧劲。使我间断了一个时期的身体锻炼,又开始了起来。
第二篇:看恰同学少年有感
看《恰同学少年》有感
——学会赏识学生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个道理人人都懂得,但很少有人去思考如何传道授业解惑?这是一个艰辛的过程,更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过程,因为老师所教的对象不是一个物体,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他们有自己的个人见解,有自己的梦想有自己的追求,因此在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时,不能让学生被动的学习,这样不但教不好学生,而且也抹杀了学生的灵性,严重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样的结果老师累死了,学生也烦死了。总之吃力不讨好。因此要想当好老师,就得学会赏识学生。学生本无好坏之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也有自己的缺点。老师要不断发现学生的优点,然后以此为突破口,帮助学生找到兴趣,建立自信,做到“坚”“忍”。当然要赏识学生你还必须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经常和学生打成一片,让学生感觉老师的爱时刻在身边。
其次作为老师不仅要赏识学生的成绩,更要赏识学生的人品,我们要时刻告诉学生只要先成人,才能成大才。因此教学的首职工作是传道,教育学生那些可为,那些不可为,懂得感恩,如何感恩? 再次,赏识学生还有一个必须具备的条件,那就是老师也要同时被学生赏识,这是我们经常讲的“为人师表,言传身教”。
最后,赏识学生还必须学会改变自己,包括改变自己的观点,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同时赏识学生更要懂得放弃,要不断思考自己的价值观,只要真正懂得自己的价值在哪里?才能让教师这个职业散发五彩光忙。谢谢校长给了一个启发机会。
总结人:张培云
2011年8月30日
第三篇:看《恰同学少年》有感
看《恰同学少年》有感
这不是一本书,却超越了书的内涵;这是一部电视剧,却告诉我何为信仰。浸透着曹雪芹血泪的《红楼梦》阐明了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和宝黛的反抗精神;传奇 的三国故事和经典的水泊梁山彰显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仁、义、礼、智、信的赞扬;而这部电视剧却真切的体现出博大的中国魂和郭沫若先生所倡导的年轻精神;更让我领略了五四青年的风采。不由得让我热血沸腾,深有感触,突发其感。
第四篇:看《恰同学少年》有感
看《恰同学少年》有感
前几天,我在电视上看到了一部电视剧,名叫《恰同学少年》,我很好奇,于是,看了几天以后,我渐渐迷上了这部电视剧。
这部电视剧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五年半的读书生活为背景,展现了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等一代人的生活,同时塑造了杨昌济、孔昭绶等优秀教师形象。当然,这部电视剧中也有让我难忘的一刻,一次,长沙城突遇一场大祸——1917年底,在护法战争中被击溃的三千北洋兵败往长沙,意欲洗劫全城,城中却空无一兵可资防守。危急时刻,毛泽东以惊人的胆略,率领二百名赤手空拳的一师学生军,上演了一场精彩绝伦的“空城记”,一举将三千溃兵全部缴枪。
这个故事中的惊险时刻,让我都为他们担心,当然,毛泽东的机智、勇敢也使得我不禁佩服他。
记得我看过一篇关于《恰同学少年》的有感: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虽然,我不知道这首诗的意思,但是我可以体会到他深深的情意。
这真是一部好看又精彩的电视剧,他讲述了毛泽东的大学历程,使我终身受益。
建设路学校五年级:幻想~天空
第五篇:恰同学少年有感
恰同学少年中的毛泽东的妈妈给我一个很深的影响。
明国时期的大部分女人都具有 一种典型的特点,这也是中国这么多年来留下的传统。这就是任劳任怨却又富有很大的爱心。她们总是扮演者极为简单的角色。大部分时间,她们都是干着一些极为简单却又需要繁琐的事情。比如,家里的针线活,柴米油盐,儿女的衣食住行。别的他们都不在担心什么、电视剧中的毛妈妈扮演了 一个典型的大众女性。故事从毛泽东的求学之路讲起。他的父亲极力的反对毛泽东去读书,认为只有学习基本的生存能力,比如:木匠活,缝衣等一些能够维持基本生存能力。听到这些话,毛妈妈拿着手里的针线。抬头用哪有些干瘪的嘴唇淡淡的说了一句:“还是让三伢子去读书吧。有些无力,却又充满了极度的恳求。母亲的温柔,母亲的畏惧,交杂在这淡淡的话语中。却得到他爹的一句:你一个女的晓得个锤子”她还是继续认真的做着手里的针线活,仿佛没有听到。可这时的毛泽东不愿意了,他大声的对她父亲叫喊,导致父子两差点大打出手。毛妈妈站在一旁,只是无力的站在一旁,看着这两父子吵闹,不知到说什么,也不知道道在想些什,她的眼睛里的情感很单纯。却好似什么都没有。后来,他的爸爸将毛泽东锁在屋子里,夜已深了,母亲,谁不着,她想让儿子去读书,想让儿子到外面去闯荡。夜更深了,母亲站起来,悄悄的站起来,他不敢惊动这时早已熟睡的男人,他悄悄的打开锁着的窗子,将毛泽东放了出来,满腹慈爱的说:”三伢子,你快走吧,你也不要怪你爹啊,他也是为你好啊。你把这几块大洋拿着走吧,快走吧不要担心娘,去做你想干的事情吧."满是柔情,满是慈爱,却又满是不舍。
当毛泽东从学校归来时,他买了很多东西,一一的给父亲,弟弟,小妹,后来才是对母亲说:“娘,这是给你的,这个补衣服特别利落。而这时的母亲高兴却又有些惊奇:“还有我的呀,三伢子。当父亲看到毛泽东成绩单时,大发雷霆,说:”你读个锤子书啊,把改算账的数学考球那一点分,把你妈个什么国学考那么好,有个锤子用”。母亲说:“不就是个数学吗,下回考好点就行了吗,孩子这么远回来,你咋还骂他呢?”夜已深,母亲渡到毛泽东的屋子里,走到床头,拿着成绩单,摸着毛泽东的头,默默地念叨:“数学是什么”这时的毛泽东醒了,看到母亲,说:“娘,这么晚咋还不睡呢?”,“三伢子,数学是个什么东西啊”?
好似很普通,却又充满着一种最简单的情感,中国式的母亲,一直都是这样,从未改变吗。
女人,在这个社会里,总是一种很普通的生活方式,普通的个人理念来理解她所认为他所理解,认识生活。当然,现在的社会很少再有这些东西了,然而最普通,最原始的母姓还是存在,会一直延续。
记得高中的语文老师说:“家就是你疗伤的港湾。”父亲,或许太严厉,但母亲,永远是那永远的hon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