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景观建筑学论文
浅谈对景观建筑学的认识
重庆大学《景观建筑概论》课程论文
学生姓名:何金辉
学号:201252
41班级:2012级建筑学01班 指导教师:郭良
专业:建筑学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浅谈对景观建筑学的认识
这个学期了解了景观建筑学概论,对景观方面的知识又有了更多的认识,最开始对景观学的认识局限在建筑周围环境的设计以及圆林的设计,当然这是相当片面的。现代景观学的发展是相当快的,也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生活环境和城市形态。这篇论文就简单将书一下我个人对景观建筑学的一些感触和认识。
首先是对景观建筑学的认识。就像名字一样,这是一个交叉和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他的研究范围不是我原来想到的园林,而已经延伸到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等领域。从理论研究上说,它涉及到人居环境的方方面面,更侧重从生态、社会、心理和美学方面研究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景观建筑学实践工作的范围也十分广泛;包括区域生态环境中的景观环境规划、城市规划中的景观规划、风景区规划、园林绿地规划、城市设计,以及建筑学和环境艺术中的园林植物设计、景观环境艺术等不同工作层次,它涉及的工作对象可以从城市总体形态到公园、街道、广场、绿地和单体建筑,以及雕塑、小品、指示牌、街道家具等从宏观到微观的层次。
关于园林的设计,这是一个比较传统的问题。无论是在中国古代还是外国都对此有比较多的研究。估计是因为园林的设计和我们的生活环境关系相当紧密。中国古典园林的园景上主要是模仿自然,达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造园家的创作过程,如同绘图一样,就是把自然山水概括和提炼,再现与园林空间。在众多形式和风格殊异的园林设计中,中国的园林以善于表现情景交融的自然景色在世界园林中独辟蹊径,对世界园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直至今日,有增无减。欧美之园林,以刚制柔,以建筑物为中心,园林陪衬。布局亦受阿拉伯对称和硬直边的影响,使有机之体略显僵化;而日本园林以禅为主干,发展至今,渗入宗教哲学色彩甚浓,园用以助静思,多以静观,少为生活之用;独中国园林可思可用,可观可游,既可脱凡俗,又能使游人置身其中而不损园林之神貌。
对于古代园林的设计我们固然应该学习借鉴,现代园林的发展更有新的要求,在现代人心目中,或者说在现在的都市人心中,园林的意义已经远不止游玩或者休憩这么简单了,它也兼具了一个环境保护以及放松心灵的功能。园林中的植物是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的最佳工具,可以起到很好的净化空气的作用,并且还以在一定程度上吸附一些有害的气体和尘埃,使得都市中的空气污染得以一定程度的减轻,还可以起到调节湿度、减低噪声以及放风、放火等等效用。特别是在对于都市人的精神上的作用是相当大的。在园林优美的景色中,可以消除在工作和生活中因为压力带来的疲劳和紧张,恢复脑力和体力。园林中还可以进行一些文化娱乐或者科普教育等活动,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当然对于景观建筑学的探究早已不仅仅的园林的设计,更多的考虑的是对于城市,对于住区的整体空间范围的环境设计。景观建筑学有很多含义,目前多理解为将所有与景观设施及环境艺术相关的内容,如植物铺装、叠石理水、小品建筑等,统称为景观建筑。在人类的发展史中,建筑始终充当着人与自然环境沟通的媒介,而人与自然沟通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上,即满足人与自然环境在物质需求和精神层面。从这层意义上讲建筑也分为两大类别,即满足人与自然在物质需求方面沟通的建筑和满足人与自然环境在精神需求方面沟通的建筑; 前者指那些满足人们基本生活所需的物质性要求而建造的建筑(如大多数的普通民用建筑),后者指人与天地、宇宙、自然界的精神沟通(也就是精神建筑,如很多的庙宇,金字塔、还有一下纪念性建筑,像纪念碑、泰姬陵)。当然也包括一些为游乐休闲而建造的各种亭台楼阁等。因此,景观建筑就是那些精神功能超越物质功能,且能够装点环境、愉悦人们心灵的建筑。另外满足一定的物质功能,但满足精神功用份量更大的建筑也成为景观建筑。
在课堂上讲到过一系列很不错的案例。对于城市公园,说到纽约中央公园,有自然式的理念,公园优美的自然式景观与当时大城市恶劣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满足了回归自然的社会需求。有景观公共性与平等,奥姆斯特德倡导城市景观并非是少数人所赏玩的奢侈品,而是公共和开放的,是普通公众身心再生的空间。景观走入普通人的生活,满足普通人的渴求,应当说这是现代社会与民主的给予。这样的整体思考和对整个城市的规划是现代社会非常需要的。除此之外,我印象比较深刻的还有对于城市广场的设计,城市广场是整个城市非常重要的公共空间,它在城市空间环境中最具表现力和感染力,集中体现了城市开放空间的公共性、艺术性、展示性及休闲性。其中圣马可广场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案例,圣马可广场空间环境在统一布局中强调各种对比的效果,如窄小的入口和开场的广场之间的对比,横向处理的建筑与竖向挺拔的塔楼之间的对比,端庄严肃的总督宫与神秘色彩的教堂之间的对比,采用了一系列强烈对比的手法,使广场空间环境给人以即丰富多彩又完整统一的感受。整个广场空间富于变化,要进 入广场需经过幽暗的小巷和小街,一来到宽敞的广场,那光波碧倾的海水和光滑如玉的建筑又把人们的视线导向远方。当然课堂上还提到很多关于植物园、森林公园、城市滨水景观以及街道等的设计,都对我有比较大的启发。
作为建筑学的学生了解景观建筑学的知识,是对现有知识很好的补充扩展,我们可以从更宏观的角度去思考建筑于周围环境以及整个城市的关系,在几个相关学科的联系下,更能创造出更好的城市形态。
第二篇:景观建筑学概论论文
中国古典园林的结构分析
一、结构的发展地过程
中国园林艺术是其它形式互相影响、互相通融而逐渐发展的。它除了作为艺术创造的对象外,还要承载许多政治、文化、宗教的内涵,满足一些实际的使用功能(居住、游赏等),更要受一定物质与技术的制约。因而其结构的发展有着自身特殊的规律。
二、结构的外部表现特征
园林结构的成熟促成了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后期的一个高峰,园林无论从视觉表象还是内在涵义上都获得了极大的丰富。由于要素的相对独立,使造园家在创造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对常规组合秩序进行颠倒和打破,拓宽了园林欣赏的时间和空间,使得园林的意境随着视点游移或视角转换处于不断的叠度和衍伸之中。以求“理”为目标的两个层次组合,根据具体的外部环境条件和内在文化心态,逐渐形成了多样化的外部结构特征,这些外部结构特征直接和艺术表现手法
相联,可称之为表现性结构,它们是内在结构和同一座园林中呈现的不同侧面。
(一)、线型结构
园林的线型结构特征是伴随着园林内在松动结构的完善而日趋明显的。明清之际一大批造园家和工匠对园林中每个要素的景观特色都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总结,便景点的意义更为完备,同时由于大量应用“隔”的手法,各景点空间的相对独立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这些“园中园”、“景中景”更需借助于线型结构,即依赖时间的演进来相互联系,没有时间的变化和游人视点的移动,它们只能停留在相对独立、静止的空间上。
线型结构极大削弱了园林的空间限定性,使三维的空间更多呈现出一维的时间特性,从而增加了艺术创造和表现的自由度,也增加了游人抒怀联想的自由度,相对于外部统治森严、束缚个性的世界,园林成了一处心灵放松的世外桃源。
(二)、整体性结构
整体性结构特性体现在园林要素的相互制约上。中国园林在达到结构松动、要素相对独立的同时,也达到了体现结构整体性的最高层次,因为愈是分离的要素,要围绕共同主题而不冲突,愈需要有机的整体制约。整体性结构如同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每个要素都可以各
自为中心构成网络上的结点,但都被这个网络所制约而相互连成一体。
重点景区的布置也体现了园林的整体性结构,明清私家园林中除了少数仅仅由单一空间组成的小园外,凡是由若干空间组成的园,不论其规模大小,必有一个空间或由于面积显著地大于其它空间;或由于位置比较我突出;或由于景观内容特别丰富;或由于布局上的向心作用,而成为全园的重点景区。它不论在视觉上还是心理上的内聚感觉都极大地收敛了园林要素的个性表演空间,强调了园林结构的整体效果。
(三)、象征性结构
象征性手法的应用从秦太液池中“一池三山”开始,几乎贯穿了中国园林发展史的全过程,但它景终和园林的内在结构结合,深入到各个表象层面而成为一种表现结构,则是在明清之际完成的。
在造园家创作和游人理解园林的普遍象征心态的基础上,明清之际的园林中形成了一系列相对稳定,在观赏者心中可以互相通融的象征模式和景致物象,园林各要素的象征手法被提炼得更为完备、更具深度。
(三)、曲折性结构
曲折性结构的特征表现在园林景观的空间层次追求丰富、变化和深度上。中国传统艺术一直十分强调曲折,认为曲折能增加浓度、导致意境深邃。明清之际的私家园林尤其把这种曲折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由于三方面的原因。首先,园林结构成熟所带来的要素相对独立性,使要素间的组合更为自由,追求变化丰富、一唱三叹效果的机会大大增加,其次,当时社会文化整体的审美也趋向欣赏曲折,市民文艺的发展如同对园林的整体性,象征性结构产生影响一样,对园林的曲折性结构发展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李渔曾要求戏曲创作“水穷山尽之处,偏宜突起波澜,或先惊而后喜,或始疑而终信,或喜极、信极而反致惊疑。务使一折之中,七情俱备,始为底不懈之笔,愈远愈大之才”。这种创作心态和方法运用到造园中,必然是极尽蜿蜿曲折之能事。第三,当时江南一带私家园林多居市井或城效,不仅规模有限,而且原有地形也没有多少起伏变化,为达到视觉空间的丰富变化和深效果,造园家只能千方百计地以人工方法堆山叠石,使之“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悬,有平而坦”,继而则“培山接以廊房”,或使“亭台突池沼而参差”。或使“楼阁碍云霞而出没”这种追求曲折变化、避免平板单调的布局往往从根本上决定了一个园林的空间骨架。
三、结语
以上叙述的四种结构形态并不能完全概括中国古典园林的表现性结构,只不过它们包容了主要的表现特征,是对内在结构较为典型的解释和演绎。中国园林还有更多的表现性结构,实际上,中国园林之所以选择整体流变松动的内在结构而逐渐稳定下来,除了受其它艺术形式的影响外,正是因为它能导致外在表现结构的多面性。在追求自然之理的前提下,松动结构可以使园林获得自由的表现度和最丰富的内涵承载。根据具体的外部环境以及游人的浏览方式、感悟层次和心理状态,内在结构呈现出不同的表现特征;它可以是整体性结构,把空间转化为时间,自由而流动;它可以是整体性结构,前后呼应,浑然一体;它可以是象征性结构,尺幅千里,以最小的时空表现自然的宏伟博大;它可以是曲折性结构,高低变化、柳暗花明而让人一唱三叹。
第三篇:建筑学与景观建筑设计
建筑学与景观建筑设计
一、建筑学专业
本专业培养具备理工与人文、科学与艺术广泛的知识背景,“建筑、城市、园林”三为一体的专业知识结构,能在设计、科研、管理部门及高等院校从事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室内设计、园林设计、历史建筑保护、建筑技术设计、科学研究、管理及建筑教育等方面工作的、“厚基础、宽口径、善创新、高素质”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筑学科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新生入学后需加试美术,成绩不合格者调整到其它专业学习。
主要课程设置:建筑学专业主要课程设置如下:建筑学专业导论,画法几何与阴影透视,建筑设计初步,美术,建筑材料,建筑力学,建筑构造,建筑设计原理,建筑物理,建筑CAD,专业外语,建筑经济与法规,环境心理学概论,建筑设备,园林设计原理,外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史,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设计原理,居住区规划与住宅设计,建筑设计。
二、景观建筑学
介于传统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的景观建筑学近年来得到迅速的发展,它即是交叉学科,又是综合学科,景观建筑学研究的范围非常大,已经广泛的延伸到传统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的许多研究领域。景观建筑学在国外已经有很长的发展历史,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被引进到国内还是近几年的事情,但是景观建筑学的许多方面的研究在传统建筑学和城市规划都有所反应,比如城市规划中的风景与园林规划设计城市绿地规划建筑学中的环境景观设计等,我系在风景与园林规划设计和城市绿地规划两个方向上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招收了十几届硕士研究生,有知名的导师和具有岭南特色的办学方向,在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景观建筑学综合的全面的研究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这包括社会层面的心理层面的和美学层面的。它加强了城市环境建设和人居环境建设中的人性化和生态化的规划设计方向,是我国加强环境建设的重点,符合我国的发展策略。
在我院一级学科下设置景观建筑学二级学科主要基于以下理由: 1)景观建筑学是建筑学与城市规划的学科发展的需要,随着我院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学科的扩大和深化,细分专业和拓展新的研究方向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也是我院扩大学科优势的措施之一,目前国内已有若干学校新设和在建筑学或城市规划专业的基础上设置景观建筑学专业。2)中国特别是广东及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城市化发展的需要。当代的许多环境问题已经不能用传统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的观念来解决的,而必须引进新的思想和观念。占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从社会心理和美学等多方面审视人与环境关系的景观建筑学是当代新的思想观念之一。3)创办景观建筑学专业我院拥有较大的优势。可以充分利用原有园林硕士点的师资力量,整合城市规划和美术专业的相关力量,形成高起点的办学。4)我校所处的区域特点和优势。岭南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特征必然给这个地区的建筑与环境关系打上深刻的地方特色。5)我院在此方向上已经承担了大量的实践和科研项目,在研项目十余项,科研经费300万,在珠江三角洲有一批有影响的实践项目,科研和实践工作的影响力较大。
未来20年我国处于迅速的城市化时期,对建筑和城市规划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特别是介于二着之间的既是综合性人才,又是专业人才的景观建筑学人才更是十分匮乏。这个学科的特点和人才的特点在这个时代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该学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学科研究范围和主要课程设置:
景观建筑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针对目前国内的实际情况,作为硕士生培养的目标是一方面它需要为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发展培养基础和理论研究人才;另一方面有要为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实践培养规划和设计人才。理论和研究人才主要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在各级教学单位和研究单位。由于景观建筑学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几乎涵盖传统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的范围,将自然、城市与建筑环境紧密结合,掌握景观建筑学的基础理论和技能,具有较强的景观环境规划和设计能力以及管理能力,能够担任景观规划、景观建筑设计、园林绿地规划、建筑环境艺术等方向的设计和管理方面的高级人才。
景观建筑学的理论研究范围非常广,在理论方面它设计人居环境的方方面面,更侧重从生态、社会、心理和美学方面研究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景观建筑学实践工作的范围也十分广泛;包括区域生态环境中的景观环境规划、城市规划中的景观规划、风景区规划、园林绿地规划、城市设计,以及建筑学和环境艺术中的园林植物设计、景观环境艺术等不同工作层次,它涉及的工作对象可以从城市总体形态到公园、街道、广场、绿地和单体建筑,以及雕塑、小品、指示牌、街道家具等从宏观到微观的层次。
硕士研究生教育阶段的主要课程设置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公共基础课与学校的教学计划相同。专业基础课一部分与城市规划专业和建筑学专业的课程相同,比如近现代建筑理论、城市发展史、城市生态学、城市设计等已有的基础课程;针对景观建筑学专业的、本次新开设的主要专业基础课有:
1.景观建筑学概论,2.景观的形式与纹理;
3.中外园林发展史;
4.园林建筑设计;
5.都市化与景观生态学
6.公共空间的规划与设计
7.景观环境艺术设计概论
8.人居环境设计与原理
9.城市景观绿地规划
第四篇:景观建筑学概论1
一、概论
1、景观、景观(Landscape),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是一个美丽而难以说清的概念。地理学家把景观作为一个科学名词,定义为一种地表景象,或综合自然地理区,或是一种类型单位的通称,如城市景观、森林景观等(辞海,1995);艺术家把景观作为表现与再现的对象,等同于风景;建筑师则把景观作为建筑物的配景或背景;生态学家把景观定义为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的系统(如Naveh, 1984, Forman, 1995);旅游学家把景观当作资源;
而更常见的是景观被城市美化运动者和开发商等同于城市的街景立面,霓虹灯,园林绿化和小品。
景观具有空间环境和视觉特征的双重属性。
空间环境包括:周围条件(生物圈、地形、气候、植被)、功能(人的活动)、构造(材料、结构)
视觉特征包括:艺术性(构图法则)、感觉性(声、光、味、触)、时间性(四季、昼夜、早晚)、文化内涵(民族、职业)等。
什么是景观设计?
在人们对自然风景观念普及的同时,景观设计也早已深入人们的视野,单独定义“景观”,它与规划,园林,生态,地理等多种学科交叉,融合,在不同的学科中具有不同的意义.我所接触的“景观设计”是指在建筑设计或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对周围环境要素的整体考虑和设计,包括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使得建筑(群)与自然环境产生呼应关系,使其使用更方便,更舒适,提高其整体的艺术价值
2、建筑、建筑的含义比较宽泛,在英语里,用house、building、architecture这三个词来表示建筑的意思。而人们通常所说的建筑是指architecture。而house是指房屋,building是指建筑物。建筑到底是什么?建筑可以是房子,也可以是空间。无论如何建造建筑的目的都是都是为了满足人的使用和心里需求。建筑一方面以实体的物质属性和自然环境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空间;另一方面,它又承载着社会文化,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筑要满足人的使用需求,需要技术支持,同时也涉及艺术。我们在理解建筑的功能需求的时候,将建筑分为三个基本要素:功能、技术、美观(或者艺术),或者也可以理解为实用、经济、美观。可以这样理解,我们看到的千变万化的建筑总是围绕这三个基本要素在转动。
A:功能需求:建筑建造的目的和使用需求。包括人体活动尺度的需求,人的生理需求、人的使用过程和使用特点的要求。
B:技术:只建造建筑所需要的知识及设备。包括营造方式,材料、结构、施工技术和建筑设备。
C:美观:建筑的精神功能。建筑的艺术造型以及给人的精神上的感受,包括空间序列、色彩和质感。它表现出的形与线、光与影不是单纯的美观问题,更涉及文化传统、民俗风情、社会常识等方面的因素。
功能和建筑形体及外在形式的和谐统一是建筑设计的主要目标之一。
3、景观建筑、景观建筑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有很多含义,目前多理解为将所有与景观设施及环境艺术相关的内容,如植物铺装、叠石理水、小品建筑等,统称为景观建筑。
在人类的发展史中,建筑始终充当着人与自然环境沟通的媒介,而人与自然沟通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上,即满足人与自然环境在物质需求和精神层面。
从这层意义上讲建筑也分为两大类别,即满足人与自然在物质需求方面沟通的建筑和满足人与自然环境在精神需求方面沟通的建筑;
前者指那些满足人们基本生活所需的物质性要求而建造的建筑(如大多数的普通民用建筑),后者指人与天地、宇宙、自然界的精神沟通(也就是精神建筑,如很多的庙宇,金字塔、还有一下纪念性建筑,像纪念碑、泰姬陵)。当然也包括一些为游乐休闲而建造的各种亭台楼阁等。
因此,景观建筑就是那些精神功能超越物质功能,且能够装点环境、愉悦人们心灵的建筑。另外满足一定的物质功能,但满足精神功用份量更大的建筑也成为景观建筑。
4、园林建筑
园林建筑,在园林中,即具有使用功能,又能与环境组成景色,供观赏游览的各类建筑物或构筑物、园林小品可以统称为园林建筑。其实,园林建筑就是园林绿地中的景观建筑。
我国传统园林建筑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亭、廊、榭、舫、廊架等。总体上表现出欣赏功能大于使用功能的特点。现在的园林发展多数已经不再属于个人,而是属于普通大众的休闲娱乐场所,园林本身也脱离了住宅而独立存在和发展。现今的园林建筑,除了保留传统园林建筑的形式美之外,还增添了诸如展览、销售、餐饮、娱乐等使用功能,其建筑的形式也随着功能的增加而有所变化。如展览馆、小卖部、茶馆、咖啡厅、旅馆等建筑形式也融入到园林建筑的范畴里,与传统的园林建筑形式一起,成为新的景观建筑。
现代园林建筑的变化不仅在内容上,所用的材料也有很大的改变。传统园林建筑多采用木结构,造型精美、构造复杂、装饰构建繁多;建造的过程也是手工操作、工期长、技术细腻,这些都不再适应现代社会。所以现在建筑材料反正了革命性的变化,混凝土、金属材料、玻璃、陶瓷、化纤等符合材料层出不穷。
二、景观建筑
在具体如何进行景观建筑设计之前,我们简单了解一下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与外国古典园林建筑以及西方现代园林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首先是东西方设计思想的差异
(1)地形地势条件认识上的不同
中国传统建筑历来重视与环境的关系,建筑处理善于结合、利用基地的现有条件。注重把握人和自然的相生互补关系,讲求建筑空间和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讲求自然美和人文美的和谐统一。中国人讲究风水也是来源于此。例如“背山面水、负阴抱阳、左辅右弼、藏风聚气、来龙去脉、龙沙穴水”的表现,充分体现了人们对环境的探索、自然文化的统一。虽然不能宣扬封建迷信,但是我们可以根据古人对环境的理解,知道人们选址和规划设计,创建优良的生态、小气候、环境、空间等方面的居住条件。
于此相对应,西方传统的建筑模式与中国的传统建筑模式在对待地形地势的问题上,更强调对环境的改造,更多地表现出将人为的秩序施加到环境中,具有明显的抽象性效果和几何构图关系,这在古典主义的宫殿、庭院中体现得最充分。例如凡尔赛宫花园,被称为“巴黎的缩影”,至欧洲古典园林的经典之作。它通过人工建造的扬水站将水从几十公里外送到这片原本寸草不生的荒地上,才使这块土地有了生命。我们可以看见一条从宫殿放射出的长达1KM的壮丽轴线成为布局的基础,、笔直的大道、小径纵横交错,组成各种几何图案,景观环境的结构关系完全是几何形,几乎看不到地形地势条件的影响,体现了人工秩序对环境的绝对控制力。
(2)景观要素认识上的不同
中国传统建筑重视建筑物之外的环境部分,重视景观环境中各组成要素的平和与协调关系,而不是单独的强调建筑物。在景观环境中建筑物多以分散布局为主,讲究的是建筑群体与小环境中雕塑、水体、树木、下品之间的整体效果。这使建筑物之间的院落往往成为更重要的部分,大到皇城都市,小到村落、四合院都是如此。这种以空间为主、实体为次的理念已成为中国建筑及环境文脉的一个基本观点。如果从景观角度来看,这种对“虚”与“实”之间的平衡和融合,就是重视空间环境中建筑物与其他构成要素之间在位置上的平衡关系和在形态上的融合关系。如苏州的沧浪亭,始建于宋代,是一座带有园林的住宅,建筑物处于外围,其本属实物,而留出了中央大块的用地来布置庭院,其属于“虚”,这样室外的庭院就成为设计的核心,建筑四周环抱,内部庭院“虚”“实”交融,整个空间环境中各要素之间既有着一定的秩序关系,又相互穿插融合,形成了平衡、协调的关系。
在西方的传统建筑中,相对于景观环境的要素,建筑物受到了更多的重视。在整个环境中,建筑物采取集中的独立布置形式,立于环境、广场的中心,与其他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也常常是直接而肯定的统帅关系,建筑物多为环境的中心,处于主导地位,建筑物与景观各要素之间也更多表现为各自的独立性。可以说西方景观以实为主。
东方园林、西亚园林和欧洲园林一起被成为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东方园林体系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它通过自然山水、植物、人工造景与建筑结合,充分体现出“源于生活、高于自然”的建园造景艺术特色。中国园林艺术影响着日本、朝鲜级东南亚等地区。西亚园林古代以阿拉伯地区的叙利亚、伊拉克及波斯为代表,主要特色是花园与教堂园。欧洲系园林古代以意大利、法国、英国及俄罗斯为代表,各有特色,基本以规则式布局为主,以自然景观配置为辅。
1、中国古典园林及建筑
(1)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特点
A、源于生活、高于自然:中国园林艺术的基本特征,也是造园的基本原则。中国古典
园林源于生活空间的拓展,即在狭小、局促的空间内满足对自然的向往。
B、追求“意境”:意境就是主观的意、情、神和客观的境、景、物相结合、相互渗透的艺术整体,是体现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场景的融合——情景交融,是美的创造。中国古典园林通过空间的组合、比例、尺度、色彩等手法的运用形成鲜明的艺术形象,创造灵活的空间,引起人们产生联想、共鸣、形成意境。比如追求“诗情画意”。中国古典园林运用廊、曲径、墙的引导,结合亭、台、楼、阁、轩、榭、舫、窗和自然的山水林木组合,创造了许多反映不同意境的空间,特别是通过墙和围廊的似隔非隔,达到空间的渗透、对比、主从、对景、借景、虚实结合等。如留园入口的处理,随着交通路线的组织,空间的大小、方向、明暗不断对比变化,绕至绿荫处,空间豁然开朗,人的心情也为之振奋。这种小中见大的处理手法颇具诗意。
C、再现“诗画”情趣:中国古典园林是一门综合的艺术,不仅利用自然山水创造某种
真境,反映真境;同时还利用诗歌、绘画、书法为园林增色,反映虚境,共同创造富有诗情画意的空间。
D、对“趣”的追求:中国古典园林追求“情”“境”的同时,也追求空间中“趣”的韵
味。“趣”是较高的空间境界,园林的趣是指园林空间中融入了人文的活动,是人文感情的升华。
(2)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处理
A、空间布局:中国古典园林采用自由灵活的空间布局,以欣赏自然山水为主,山水之间点
缀建筑,创造人==建筑==环境的完美组合。如承德避暑山庄,在总体布局上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景物,可划分为宫殿区、湖泊区、平原区和山岭区等多个景区。
B、空间的对比:通过空间的大小、开合、明暗、高低的对比,造成空间形态上的变化。
C、渗透和层次:中国古典园林为了追求优雅、深邃的境界,在空间上常采用渗透和层次的变化来实现这种境界,通过景色的渗透、丰富空间层次的变化,创造出无线深远的艺术效果。园林空间的渗透和空间层次的变化,主要是通过空间的分隔与联系而展开的。分隔空间有很多方法:有的利用墙体和围墙划分空间,又得利用山、树木、水面、建筑分隔空间。
D、藏与露:中国古典园林讲究含蓄。所谓含蓄,就是无论规模大小,都极力避免开门见
山,一览无余的做法,而是千方百计的把景观藏起来,通过其他手段辅助吸引人们的到达。犹抱琵琶半遮面。
E、空间的组织与引导:中国古典园林空间是按照一定的次序进行组织的,往往通过特
定的路线把不同的小景区组成连续的景观序列,不仅要求在固定点形成良好的景观效果,也要在行进运动的过程中把个景连贯起来,成为完整的空间序列,获得良好的动观效果。
(3)中国园林建筑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形式主要由环境需要决定。
亭:供人们停留聚集的地方。而且可以随自己的意思,并适应地形来建造。是园林里应用最多的建筑形式。
廊:廊要建的弯曲而且长,要曲折仿佛没有劲头,廊主要用做园林中联系的手段,有很强的连接能力。
榭:榭有凭借、依靠的意思。是凭借风景而形成的,或在水边,或在花边。形式灵活多变。
舫:按照船型建在水中
厅堂:厅堂是居所中向阳的房间,长作为主体建筑,给人开朗,阳刚之感。
楼:结构形式和堂相似,但是高出一层。
阁:四坡顶而四面皆开窗的建筑,与两侧山墙开窗受限制的其他建筑相比,更为轻灵,观景方向更多。
殿:高达宏伟,是皇宫、寺院、庙宇、道观的主体建筑,可以多层。
斋:斋和堂相比,聚气而敛神,使人能肃然起敬。
馆:供暂时寄居的地方,书房、客舍都可成为馆。
轩:在建筑中一般指地势高、有利于观赏的地方。要求周围有较开阔的视野。
中国还有其他类型的建筑,比如北方的四合院、闽南土楼、四川山地民居、云南一颗印、河南窑洞、维吾尔民居、藏族民居、傣族干阑式民居等。
2、外国古典园林及建筑
36页
3、西方近代园林及建筑
52页
三、景观建筑设计流程四、五、经典实例 公园茶室
第五篇:景观论文
对森林公园景观评价方法的综述
摘要: 风景评价是风景经营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在风景林抚育管理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深远的意义。文中全面介绍了目前国内外风景评价及风景林景观评价的研究进展状况和森林景观综合评价的方法,包括风景评价研究的发展过程、要的评价学派及其在森林经营管理中应用最广的森林景观评价方法,亦即心理物理学派中的美景度评判法。
关键词:森林公园
景观功能
景观评价
森林旅游
森林公园是以良好的森林景观和生态环境为主体,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利用森林的各种功能,以开展森林旅游为宗旨,为人们提供具有一定规模的游览、度假、休憩、保健疗养、科学教育、文化娱乐的场所。森林景观不同于人文景观,是一种有规律的动态景观,随着时间的推移、林木的生长及人类活动会按照一定的节奏发生相应的变化。森林景观是形成森林旅游环境的物质基础,在森林公园进行旅游开发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对森林公园进行生态旅游规划、管理,则应全面地对森林景观资源进行科学的评价。
风景评价是风景经营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在风景林抚育管理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近年来我国开始重视风景林的发展与建设,许多地方的做法是将其它林种的林分经过抚育改造等管理措施使其朝着风景林方向发展,然而目前面临着管理使景观特征将如何发生变化,发生变化后将如何评价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将说明管理措施是否合理,是否需要改进,因此一套完整的理论和方法来对风景进行评价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国内外在该领域做了一些工作,下面将分别阐述。
一 国外风景评价研究现状
1.1 风景质量的评价方法
在西方,相当于汉语的风景的景观一词最早出现在希伯来文本的《圣经》旧约全书中,它用来描写梭罗门皇城(耶路撒冷)的瑰丽景色,这时景观的含义也等同于英语中的景色“scenery”,均是美学意义的概念。有关景观的研究有记载的可追溯到1757年Edmund Burke对景观美学的哲学研究。在林学方面,Gilpin在1791年发表了《森林风景与树林景观》,之后Marsh于1864年出版了《人与自然》一书,它在书中首次提出了利用分析手段(ana-lytical approach)来描述风景。风景的价值特别是在美国1858年首建中央公园时得到重视,并且这
种重视在1872年建造加利福尼亚州中部的约塞米蒂(Yosemite)国家公园及其它国家公园建设中得到加强。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以美国为中心开始开展了“景观评价”的研究,到了70年代该领域研究得到快速发展,并一直持续到现在。国外大多数学者认为风景主要是视觉意义上的景观。美国所做的“景观评价”也主要是就景观的视觉美学意义而言的。
一般来说,景观评价(风景评价)是指景观视觉质量(visual quality)的评价。风景评价(景观评价)实际上是风景美学的研究中心,也是指导风景资源管理的基本依据。20世纪70年代前后国外涌现的大量风景评价的方法,其特点大多表现在2个极端方面,Arthur等将这些方法分为描述因子法和公众喜好法,而且两者都有定性和定量的方法。Briggs等利用直接和间接的方法进一步划分模型,Crofts描述了2种方法,即喜好性方法和代理组成方法。Daniel等将方法细划为生态的、美学的、心理物理的、心理的、现象的(Arthur等1977年已经分过)和数量整体。描述因子法包括生态和美学方面,一般是由专家评定。公众喜好法包括心理和现象方面,通常采取问卷方式评定。数量整体方法包括心理物理、代理组成分法,是将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方法。目前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相比,重点放在定量评价上。经过近40年的发展,风景评价研究领域建立了许多学派,目前世界较为公认的有四大学派:专家学派、心理物理学派、认知学派或称心理学派和经验学派或称现象学派,可以说它们的理论和方法各具特色。
1.2 国际四大风景评价学派
专家学派(Expert paradigm):参与风景评价的是少数艺术与设计、生态、资源经营等领域的专家或受过专门培训的观察家来完成。评价结果将指导生产。Daniel等将专家学派方法细分为2种模型,即生态模型(Ecological model)和形式美学模型(Formal aesthetic model),生态模型强调自然美,认为人为干扰最轻的森林最美,提倡营林措施尽可能贴近自然。形式美学模型则以形体、线条、色彩和质地4个基本元素在决定风景质量时的重要性,以“丰富性”、“奇特性”等形式美原则作为风景质量评价的指标。目前美国的土地管理部门、林务部门多采用专家评价方法建立了风景评价系统(Visual Management System ,VMS)。心理物理学派(Psychophysical paradigm):把“风景—审美”的关系看作是“刺激—反应”的关系,主张以群体的普遍审美趣味作为衡量风景质量的标准,研究者通过心理物理学方法制定一个反应“风景—美景度”关系的量表,然后将这一量表同风景要素之间建立定量化的关系模型——风景质量估测模型。风景物理学派最有名的是Daniel等所创的SBE法,有关SBE详细情况将在下文描述。心理物理学方法在小范围森林风景(如一个林分)的评价研究中应用较广。认知学派(Cognitive paradigm):该学派和下面的经验学派没有像专家学派和心理物理学派那么令人注目。认知学派把风景含义建立在人的感觉和知觉上,景观一般用神秘性、可识性、庇护性、危险性等术语来描述或者从人对景观的感觉如安全、热烈、压抑或恐慌来描述。这些都是从人的生存需要和功能需要出发来评价风景(景观/生活环境)。认知学派是将人过去的人生体验与景观实际判别结合起来。代表性的学者有英国地理学者Apple-ton,他在1975年提出“嘹
望—庇护”(prospect-refuge)理论。之后美国地理学者提出了“情感/唤起”反应理论。Ulrich的理论则融进化论美学思想和情感学说于一体,试图通过生理测试技术(如脑电图、心电图)来测定人对于特定风景区的反应和评价,从而克服了语言表达对风景评价结果可能带来的误差。经验学派(Experiential paradigm)同认知学派相比更加主观化。它把景观的价值建立在人同景观相互影响的经验之中,而人的经验同景观价值也是随着两者的相互影响而不断的发生变化。它不像认知学派那样观测者对景观给出一般感觉描述,经验学派的观测者在与景观相互作用中对景观详细描述,并试图说明各种环境因子的作用和意义。
二 国内风景评价研究现状
国内对风景资源的评价过去有定性和定量2种方法,但多数采用定性描述法。随着计算机的应用,对定量评价法的研究越来越多。定性描述法主要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森林景观、环境质量、旅游条件等方面,用文字描述的方法进行评价。自然景观评价主要是对山水的评价,有的分为佳景、美景、胜景、奇景和绝景5个等级,但在具体操作时尚无严格的标准。森林景观评价,主要是对各种林分的外部特征、季相变化、搭配组合和古树名木等方面,评价其观赏和科研价值。还应进一步从森林内涵上评价其特殊的生态效益和保健功能。环境质量评价主要考虑直观感觉的安全、舒适和理性分析的卫生、健康等4个因素来分析,评价其生态状况、适用程度和游憩质量的优劣。刘滨谊对各派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利用多种专业科学的现代理论,把各派理论与方法的优点综合在一起,编构成“风景元素周期表”的框架系列,并应用景观遥感、图像处理和电脑运算等技术,使风景资源从信息集取、转译、评价、规划到提供各类规划图纸,实行电子计算机一体化,总称“风景景观工程体系”。俞孔坚认为心理物理学派是最科学最可靠的方法,并用其建立了森林公园风景质量评价的数量化模型。吴楚材根据专家学派的理论,利用层次分析法,结合森林公园的特点制定了中国森林公园等级划分标准。把生态因素放在重要地位,具体分为自然资源(65分)、人文资源(1 5分)、旅游条件(2 0分)三大要素。在自然资源中又分为山体(6分)、水体(5分)、植被(4分)、森林生态环境(37分)、天象(3分)、特异性(7分)、动物(3分)。在森林生态环境中又分为森林覆被率(6分)、环境质量(27分)、木本植物(4分)等。
三 心理物理学派理论在森林风景评价及风景管理中的应用
心理物理学派的方法应用最为成熟的风景类型就是森林风景,而且心理物理学方法在森林风景评价及其管理中应用最广泛的是SBE法。SBE法又称美景度评判法(Scenic Beauty Estimation,Daniel和Boster于1976年提出),该法的评判结果是由景观本身的特征和评判者的
审美尺度2个方面决定的。它是各种风景评价方法中最严格、可靠性最好的一种方法。因为它将观察者和景观相互联接起来,使美既不是只在观察者眼里也不是只在景观本身的特征。有许多研究都证明了不同风景评价者及团体之间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又由于该方法把审美态度测量同风景成分的定量分析结合起来,实现用数字模型来评价和预测风景质量,而且本身具有一整套的检验方法,使该风景评价方法具有很高的灵敏性。另外,心理物理学方法是一种公式化的方法,一旦风景评价模型建立起来了,则只要对有关风景成分进行测量,即可根据模型得出风景质量的有关数据。
四 森林景观功能综合评价
对森林公园森林景观的评价工作按其美化功能、生态功能和保健功能三大功能
4.1美学功能
从美学角度,森林公园的开发应选择生态环境良好、群落稳定、植物品种丰富、层次结构复杂、垂直景观错落有致、林龄大、浓荫覆盖、色彩绚丽等森林景观供人观赏。森林景观之美是多形态、多成分、多层次的,对其美学功能评价研究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主要从珍稀植物、古树名木、奇花异草、林相季相等角度出发,也常以风景林、古树名木或专类园等形式进行开发。国内外对森林风景资源质量评价的研究已有较大的发展,其中应用心理物理学方法建立的森林景观评价体系得到最广泛的应用。国外主要采用描述因子法、调查问卷法、审美态度测定法,其中审美态度测定法又称心理物理学方法。由Daniel等提出的美景度评判法和Buhyoff等提出的比较评判法是心理物理学方法中应用最多且公认是最有效的两种评价模式。国内对植被美化作用的评价方法多是在心理物理学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调查,本着科学性、完备性、简明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等原则设置适宜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专家征询法、层次分析法(AHP)相结合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采用相关的数学理论和专家意见建立评价模型和划分标准。
4.2生态功能
森林景观所具有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减轻噪音等生态功能,是森林公园的无形资产,也是森林公园得以发展的根本。评价森林景观的生态功能,应从森林景观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考虑。森林景观的结构与功能主要取决于植物群落的结构和类型、林分组成、植被景观多样性等。
4.2.1群落多样性
群落多样性是指生物群落在组成、结构、功能和动态方面丰富多彩的差异性。植物群落分类与排序也是认识一定区域内植被、研究植物群落多样性的重要手段和基础。物种多样性是群落结构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测定物种多样性指数及与之相联系的物种均匀度和生态优势度,可以综合地反映群落的组织水平,如结构类型、生境差异、演替阶段及稳定性程度等,进而可为森林景观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是一个群落结构和功能复杂性的度量,对物种多样性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群落的组成、变化和发展,也可以反映群落及其环境的保护状况。对森林公园的植物群落进行物种多样性研究,探讨其一般变化规律及其生态学意义,可为森林公园的物种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对森林公园森林景观的生态功能评价,常以森林植被的树种组成、郁闭度、林层结构、植被盖度为主要指标,通过植被调查,划分公园的主要植被类型,进而对森林公园的林分改造提出建议,为公园建设提供参考。
4.2.2景观多样性
森林景观多样性是区域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景观是由相互作用的、以某种方式重复出现的异质生态系统组成的陆地区域,可称之为景观要素,主要指各主要森林植被类型、林窗采伐迹地等。景观要素的组成结构对景观整体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根据各要素所占面积大小、形状及其所处的地位与作用,可将其分为基质、廊道和斑块3种基本要素分别进行质量评价基质是指森林景观中面积最大、连接性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它在景观功能上起着重要作用,对森林景观的动态变化也产生巨大影响;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在森林景观中主要起运输、保护资源和观赏作用,通常是森林公园的主要交通路径;斑块是在景观空间比例尺上所能见到的最小异质性单元,是一个具体的生态系统。森林景观类型的划分有多种分类形式和方法,依据的景观特征因子有景观的尺度、嵌块体特征、基质(包括形状、大小、色调等)及景观网络构型与均质性等。其中按景观基质划分,并把景观基质层作为景观分类系统的主要层次是常用的基本方法现有的工作多是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利用3S技术分析森林景观的空间结构特征,进行森林景观多样性评价。通过分析森林景观多样性,研究森林公园内森林景观空间格局对生态过程的影响,并对景观进行合理配置,可充分发挥森林景观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功能。
4.3保健功能
4.3.1空气负离子
森林景观的保健功能是开展森林生态旅游的特有吸引点。开展森林旅游的一个重要目的
就是到森林环境中呼吸含有大量负离子的新鲜空气,达到消除疲劳、疗养保健的效果。空气负离子被喻为空气维生素或生长素,有利于人体健康,其作为一种重要的森林旅游资源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空气负离子与污染情况、人的体感舒适程度密切相关,是衡量环境质量的指标。而空气质量的好坏,是激发旅游者兴趣及开展旅游活动的因素之一。根据森林环境中空气离子的特点,提出森林负离子系数的概念,建立了森林空气离子指数评价模型,并以国内10个森林风景区空气离子的测定结果,建立了森林风景区空气负离子分级评价标准,认为:森林游憩区的最低负离子浓度(临界浓度)为400个/cm;负离子浓度达到1 000个/cm以上时对人体有益,属于保健浓度范围;负离子浓度为400~1 000个/cm的空气对人体既无多大危害,也无多大益处,属于允许浓度范围
4.3.2气候舒适度
舒适度是人体对大气环境所感觉的舒适程度。人对气候的感觉最敏感的是温度和湿度,因此,舒适度被认为是温度和湿度的综合效应,常用温湿指数表示。温湿指数是表征大气环境对人体冷暖、凉热感觉影响的综合指标,它考虑温度、湿度、风和日照等气象要素,即从生理气候角度评价人体对气候环境的舒适程度。其公式为:温湿指数(THI)=t-0.05(1-f)(t-14.4),t为平均温度(℃),f为相对湿度(%)。利用温湿指数划分人体感觉舒适度等级,可为森林旅游者提供参考,也为森林公园的管理提供方便。
国际上公认的四大学派:专家学派、心理物理学派、认知学派或称心理学派和经验学派或称现象学派,为景观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而景观功能的评价则为森林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参考.最终森林公园景观评价的发展为森林旅游准备了科学依据.相信景观评价和森林旅游的相互促进会使森林旅游的发展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参考文献: 1 俞孔坚.论景观概念及其研究发展.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7, 2 俞孔坚.自然风景质量研究——BIB—LCJ审美评判测量法.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8, 3 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4 俞孔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首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5 陈鑫峰.京西山地区森林景观评价和风景游憩林营建研究—兼论太行山区的森林游憩业的建设.博士论文.北京林业大学,2000 6 刘滨谊.风景景观工程体系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7 吴楚材.张家界森林公园研究.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