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旅游发展道路 打造齐云山一流景区-杨敬玮
创新旅游发展道路 打造齐云山一流景区
编者按:现代旅游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理念在产品品质、服务水准、人才素质和技术应用等方面对传统旅游业实施再造,并不断创新企业发展模式、管理理念和服务内涵,打造完善的旅游服务价值链而形成的。在我国“十二五”期间,如何从传统服务中谋求突破,进一步提升区域综合价值,创造更大的服务价值,实现社会经济的相对均衡发展,是摆在当前旅游业发展面前的首要课题。
2010年12月,休宁县人民政府与祥源控股集团签定了齐云山生态文化旅游区开发投资项目协议。该项目是黄山市十大重点项目,规划面积65平方公里,总投资规模逾百亿元。项目以服务民生,提升区域综合价值为目标,致力于成为现代旅游服务业的新地标。坚持“服务集群化,投资规模化,旅游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理念,紧密结合黄山市“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以齐云山风景区为龙头、以道教文化为依托,高起点规划设计,大手笔运作实施,致力把齐云山打造成集观光、休闲、娱乐、文化、养生于一体,世界知名、国际一流的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
在此合作框架协议内,2011年10月1日齐云山投资集团下属齐云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组建完成,并全面接管齐云山风景区旅游经营业务。公司组建以来,先后完成了员工身份置换、公司组织架构搭建、管理人员竞聘上岗等内部管理工作;完成了停车场及配套设施改造、景区上下索道站改造、一天门及玉虚宫景点步道改造、第一批景区标识标牌及形象提升工程和生态公厕工程等建设工程;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市场调研、客户拜访、旅行社座谈等市场营销等一系列前期准备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可是毋庸讳言,对于一个基础设施陈旧,软硬件服务滞后,游客量多年增长缓慢的景区来说,仅仅完成上述的基本建设是远远不足以彻底改变目前的现状。
齐云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一个全新的,具备规范化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企业,带着全新的管理思路和全新的经营理念,自组建、接管到运营齐云山景区将近半年的时间以来,在开发模式、规划建设模式、文化保护模式、景区管理模式等方面坚持不断寻求创新,以游客需求为导向,以快乐型、舒适型、体验型、文化型旅游为追求目标,展开了一系列积极的创新和探索。
一、创新投资开发模式——整体规划保护开发
在景区开发建设过程中,创造性地实施了“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公众参与”的开发模式,与传统的旅游开发相比,在景区规划、景区开发思路以及项目运作方式上,实现了从传统的政府开发向市场经济条件下业主开发、从单纯考虑企业利益的常规型开发向兼顾政府、农民、行业利益的综合型开发的两大转变。坚持“保护优先、永续利用”的原则,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使齐云山景区的历史文化、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统一起来。在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过程中,政府、企业和景区居民共同努力,在开发建设中促进发展,同时使群众受益。通过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让群众享受更好的居住环境和发展条件,加快脱贫致富步伐,让他们感到景区建设是自己的事,形成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建设的氛围。通过采取多种措施创造就业岗位,同时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投入到旅游业中,让当地居民成为旅游建设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受益者。
二、创新景区建设模式——因地置宜提升品质
通过半年以来对齐云山景区的逐步摸索和对景区配套服务设施的进一步提升完善,我们结合国内外高水平的旅游策划机构和同行的指点,以及考察学习国内外众多著名景区建设经验,寻求出了创新性景区开发的景区规划建设道路。齐云山风景区在规划建设过程中依托最
具地域特色的地理、文化、民俗和独特的自然景观元素,将其巧妙地融合,因地制宜的形成以道教名山、祈福圣地、丹霞地貌、摩崖石刻为主要特色的旅游产品定位。
齐云山景区建设始终将围绕道教名山、祈福圣地、丹霞地貌、摩崖石刻的主导基线,不仅强调自然原生态,更加强调文化内涵的原生态,以最具地方特色的原始风貌,展示齐云山的人文情怀。景区将推出亮点,形成看点,重点以改造基础设施和月华街区域景点,按照“设计一个,论证一个,成熟开工一个”的原则稳步推进,以常态化运作模式稳步推进。最终随着南山旅游公路的拓宽和南天门隧道的开通,以月华街景区为核心,串通横江游览区、楼上楼景区、云岩湖景区,形成高效快捷的山南山北景区旅游环线,从而实现齐云山景区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
三、创新旅游文化保护模式——传承地方文化凸显文化齐云山
无论是自然旅游资源还是人文旅游资源,其要吸引和激发起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就必须具有独具特色的民族、地方文化内涵,满足人们对科学、史学、文学、艺术和社会学等方面的不同需求。
齐云山是徽文化与道文化的交融汇聚之地,地域文化与民俗文化相映成辉,景区着力将抽象的文化内涵通过游客喜闻乐见的民俗活动、建筑、服饰等具象的表现形式展示给游客,更多参与性活动,更富趣味性的活动设计,给游客一个快乐的旅游体验。这种文化的挖掘和表现方式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如何让文化创新给齐云山带来了更多的活力?为此景区对地方传统文化和区域民俗文化进行了更大范围的收集和整理,以传承和保护区域民俗文化为已任,向游客展示最具徽文化和道文化特质的文化项目,用游客喜闻乐见的的文化表现形式,比如新年祈福活动、正月十五猜灯谜、三月三真武圣诞、景区集体太极拳表演等极富地方文化和道文化特色的系列活动,让游客在轻松与快乐的氛围中感悟齐云山文化气息。
齐云山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摩崖石刻、古建筑群、道家器物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旅游开发环节中的重中之重,景区将致力于打造专业化的文化遗产保护基地,确保文化脉络不致于因时代变迁而失传,将通过文字、图片、影视等方式进行全方位的宣传与保护。
4、创新景区管理模式——提升接待能力强化服务质量
齐云山景区因多年的停滞发展,景区的信息化管理进程和服务水平已经相对落后。为给景区增添新的活力,打造优质的对外接待形象和科学化布局,更好的给游客带来停车、歇息、购物等方便。2010年下半年,景区斥资扩建了停车广场,兴建了旅游服务功能更为完善的游客服务中心,购物商场以及游客餐厅等服务设施设备,不仅提高了游客接待量;景区入口呈现出整洁新颖的效果,使得接待环境更加优美舒适。
同时,在数字化景区建设方面已逐步得以完善,先后引进了包括电子门禁、智能监控、多媒体展示、车辆调度、LED信息发布、电子门票、智能全景导游图等。数字化工程的全面实施,大大提升了齐云山风景区的品位和管理水平。工作人员可以实时了解各景点在任何时间段内的游客流量,并对车辆、人员等进行合理调配,保证游客的安全以及游览秩序,同时对景区内的自然资源进行有效监控。
景区就加强针对一线服务人员服务水平和服务技能方面的培训,将酒店管理模式引入景区管理,强调加强标准化管理、走动式管理、细节管理,使景区的软件服务品质得到了有效提高。岗前培训、竞聘上岗、等一系列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改革措施在景区内部得到了深入实施,有力地激发了景区职工的工作热情,使景区职工精神面貌和优质服务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随着管理上的逐步改进和服务水平的逐渐提高,景区游客量已呈不断上升势头,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扩大,景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已取得了明显好转。
五、创新景区营销模式——塑造品牌增强核心竞争力
品牌是景区地位和价值的集中反映,也是景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实施品牌战略就是提升核心竞争力。在接管齐云山景区旅游经营以来,虽然在网络宣传、旅行社合作、节事活动
举办等方面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齐云山景区由于基础较为薄弱,且品牌宣传和市场推广存在滞后性,加之景区目前的接待能力特别是索道的运载能力严重不足,今年营销工作要取得大的突破依然存在很多的困难和矛盾。但是今年仍然是齐云山景区品牌塑造的关键年,景区将始终围绕以提高游客满意度为主要目标的内部管理和提升景区形象、扩大市场影响、增加旅游收入为主要目标的营销管理为重点。
重点加强营销力量,扩大营销队伍,明确营销工作的各岗位职责,充分调动营销人员的积极性,将旅游收入与部门、个人收入密切挂钩,推行绩效考核,实行承包模式。为开发好不同的客源,合理制定政策,开发各类市场。参考历年好的做法和先进景区的经验,景区制定了10大类区域价格及配套政策,为各旅行社合作提供了基本条件。同时不断根据不同市场的特点,与达成合作意向旅行社签订合作协议,配合旅行社进行线路产品组合设计、目标市场宣传推介,长期跟踪并随时形成专案分析以及时调整相关推广政策,做好渠道维护。加强节事(庆)促进营销活动拉动人气,结合齐云山特点,景区全年策划了以2012齐云山道文化旅游节为主线的15项系列节庆活动,其中将重点打造新春祈福活动、道文化节(真武大帝诞辰)、道文化主题论坛(重阳节)等齐云山特有的节庆活动,同时将举办首届“中国·齐云山(国际)摄影大赛”,逐步形成一系列齐云山品牌节庆节事活动。
景区将根据各地市场的特点和客户要求,全年计划在报纸、电台、电视台和其他媒体推出线路广告、产品广告、品牌广告,加大齐云山的影响,培育市场。围绕齐云山品牌宣传和景区推广实施“五个一”工程,即:一个系列的视频宣传作品,包括:一部电视专题片、一组电视广告、一部景区宣传片;一个系列的纸质宣传品,包括:一本齐云山风光画册、一本齐云山解说词、一个系列的景区旅游纸质宣传品;一个系列的音乐作品,包括:一首主题曲、一个系列的道乐曲目;一个电子商务系统,包括新的齐云山网站、电子票务系统、电子管理系统;一套符合5A级景区标准的标识指引系统。通过今年全年的一系列品牌推广和营销计划,齐云山景区又将迎来又一个发展的春天,必将成为皖南乃至国内品质高、设施齐全、文化厚重、服务周到的一流旅游目的地。
我们相信在休宁县委、县政府和齐云山风景区管委会大力支持帮助下,齐云山景区建设、经营、发展的各项工作都将取得蓬勃发展,齐云山将很快跻身于一线景区行列,真正成为休宁打造休闲养生之都的龙头。
第二篇:创新酒店管理理念 打造景区一流酒店
创新酒店管理理念 打造景区一流酒店
(排云楼宾馆 周建成)
为进一步巩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黄山风景区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大讨论活动。在遵照管委会党委和股份公司及园林开发分公司的统一部署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以及市委四届十次全会、市“两会”和全山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打造国际精品旅游景区”这一主题,积极参与大讨论活动中,进一步明确“世界旅游精品、中国景区一流、安徽旅游龙头、全市工作标兵”目标和“求广、求深、求精、求稳、求增”要求,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着力解决认识不深、干劲不足、争先不够、标准不高、服务不优等问题,努力为实现景区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坚实保障。
下面我就如何“创新酒店管理理念,打造景区一流酒店”这一主题,谈谈自己在这次大讨论学习中关于酒店管理的一点体会。
一、坚持销售的创新和持续发展。
积极学习有关销售方面的策略,了解市场行情,狠抓经济效益。加强营销宣传,提高宾馆知名度,拓展客源空间,同时利用上下联动,共促发展。遵循“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的指导思想。如积极走访各旅行社进行商谈,建立稳定的客源基础;针对宾馆的特点(以团队、内宾为主),在菜肴的创新上下工夫,确定了“新、奇、特”的经营理念,争取通过实惠、可口、新奇招徕客人;针对不同旅游季节,不同的顾客群体适时推出相应的系列菜肴等,使宾馆的服务质量和宾馆效益都相对提升,做到营业收入最大化。
二、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工作方针,加强安全管理。
细化安全事宜,牢固树立没有安全就没有旅游的理念。严格按照上级要求,依“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分清职责,责任到人,并制定各岗位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认真做好日常安全生产检查工作,严查勤报、防微杜渐,对存在的安全隐患做好及时整改,有效杜绝安全责任争论发生。始终把安全生产当做管理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坚持对员工的安全培训和教育,提高广大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防范只能,建立健全安全档案,实行安全生产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管理,确保了宾馆全年零责任事故。
三、突出“质量督导跟踪法”,全面实行走动式管理,督导、检查到位,措施细化、量化。
1、每位管理人员一手一本“质量督导日志”,建立向客人“征求质量意见表”,详细记录每日工作质量及安全检查结果和客人反馈意见,并提出改进和处理意见;
2、严格执行《三级检查制度》,即部门经理自检、质管部普检、总监抽查,做到层层把关,力争将疏漏降到最低;
3、建立巡视督导台规,记录一天巡视督导情况,供总经理督促检查;
4、每月部门要进行分析,自己找出质量问题,自己查原因,并做出整改方案;如:大堂副理每周一份客人投诉简报,每天随即征求五位宾客意见,填写征询表,按时报质管部,销售部每月写一份在销售过程中能了解到客户意见和建议,填写“会议跟踪单”,前台每月把客人意见汇总起来,按时报质管部;在员工中强化服务意识,提升自我管理能力。他们在每次接待任务完成的每日工作结束后,要求服务员自我查找问题,认真填写《服务自查表》。质管部综合各本“日志”、“征求意见表”等记录表单,查找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问题的办法。我通过他们的献身说法身有感触;用数据不仅能直观的反映宾馆、部门各个班组存在的服务质量问题,还可以促使各管理人员更深入地发现问题。重要的是通过提出的改进及处理意见,最终将问题解决,并预防此类问题的再度发生,一改“讲过丢过”的不良现象,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为宾馆留下完整的服务档案。
四、强化沟通协调,工作链通畅。
1、加强部门的协调。管理不到位,其中工作链、管理链不畅,信息沟通不及时是一项很重要的原因。要保证服务质量,就必须加强部门间的信息交流与协调配合,二线部门要为一线部门提供保障。在交流中,我了解到他们每一个部门管理人员都能从大局出发,部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部门与部门之间基本上做到通过交流、协调等形式进行沟通与往来,理顺工作链与管理链。他们的这种主动的交流配合、作用与成效很明显。如:客房部经理告诉我:“前厅部每日将入住人数准确报告我部,客人爆满是我部合理安排加班人员及高效地完成房间卫生和整理等服务工作,VIP客人未到前,我们就提前了解VIP接待规格与要求,未雨绸缪,以此提高VIP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2、加强员工的沟通与联系,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他们的每个部门管理人员大多数同志都善于通过聊天、谈话、讨论会等组织形式,动态的掌握员工思想,了解员工工作、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努力帮助员工解决后顾之忧,以便更好的对客服务。如:工资制度、宿舍安排、员工培训、质量管理、激励机制等问题
进行交流与讨论,同时还就人生观与世界观的问题进行探讨。从同他们的交流和我自己了解的情况来看,经常不断地同员工进行情感交流,不仅仅使制度管理与情感管理得到有机结合,增强了班组间的协调配合,密切了干群关系,还是很多问题在部门内部得以消化解决的一剂良药。
五、狠抓创建工作落实,开展创优评先工作。
在认真贯彻股份公司“敬人、敬业,创优、创新”的企业精神的同时,注重宾馆内部企业文化的建设,广泛深入地开展班组建设工作,积极开展以先进为典范,开展创优评先工作,以创一流的服务品牌为己任,加强服务技能的延伸,如在日常工作中主动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积极开展的各项比赛活动,以赛促学,以赛促训。通过班组间的“比学赶超”的创建氛围,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素质出质量,质量塑品牌,实现企业文化带来质的飞跃。
通过这次大讨论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深化本人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的巩固和理解,酒店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随着黄山旅游的不断发展,酒店管理理念也要不断创新,努力推进打造国际精品旅游景区步伐,实现黄山旅游跨越式发展和打造宾馆成为景区一流酒店奠定结实的基础。
“创精品,争一流,当龙头,做标兵”大讨论活动学习心得
四月一日起,景区上下开始开展“创精品,争一流,当龙头,做标兵”大讨论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本人积极参加了酒店组织的各种学习活动,在参加集体学习的同时,更多的是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自学。主要学习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全国两会精神、王福宏书记在四届十次全会上的报告和在市“两会”上的讲话、宋国权市长在市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许继伟同志在全山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叶正军同志在全山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等内容。通过这半个多月第一阶段理论知识的学习,本人受益匪浅。心得如下:
通过学习,充分认识到这次大讨论活动的重要性。大讨论活动是为进一步巩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认真贯彻落实市委王福宏书记提出的“世界旅游精品、中国景区一流、安徽旅游龙头、全市工作标兵”的目标要求,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着力解决认识不深、干劲不足、争先不够、标准不高、服务不优等问题,努力
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推动景区发展的坚强堡垒、把干部队伍建设成为加快景区发展的骨干力量,把职工队伍建设成为促进景区发展的重要力量,从而为景区经济社会的大跨越发展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强大的精神动力而开展的一项重要的活动。
通过学习,了解了去年中国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克服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发展了经济,改善了民生;了解了今年中国政府要着力解决和发展的问题;提高了对加快发展旅游业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等方面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加强了对黄山旅游业在国际国内旅游业地位的认识;认识到黄山旅游与国际国内旅游一流企业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更加了解了黄山人去年一年的工作成绩和今年正在开展的工作以及对将来的工作的谋划。通过学习,不但提高了本人的理论水平,而且对黄山未来的发展更加增强了信心。
通过学习,认识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以身作则,起模范带头作用。作为管理者,应该不断地自觉学习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深化对当前世界旅游和中国旅游形势的认识,深化对黄山旅游面临的历史机遇和挑战的认识。在单位要大力倡导求真务实精神、开拓创新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团结协作精神;要着力增强大局意识、机遇意识、忧患意识、竞争意识和责任意识。在全酒店掀起比学赶超的热潮,形成争当排头兵、争先做贡献的生动局面,进一步激发广大干部职工争先创优、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干劲。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
要提高学习能力,进一步增强自身素质。用理论知识武装头脑,而且还要贯彻落实到平常的工作中。在学习中,要有目的,有方向,要进行系统思考、系统安排。要与推动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善加利用,解决学习不够重视,功底不够扎实,工作成绩不明显的问题。一定要有一种学习的危机感、紧迫感,把学习知识、提高素质作为生存和发展的紧迫任务,把学习当作一种工作和追求,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要通过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提高知识层次,增强做好本职工作的能力。
要提高工作能力,新形势下,尤其要具有综合分析研究的能力,能够在复杂的人物和事件中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并根据事物的发展趋势,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超前采取防范措施,把工作做在前面,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要提高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工作的实在性。要发挥艰苦奋斗、埋头苦干、自觉奉献的优良传统,坚持说实话、办实事、鼓干劲、求实效,勤于政事,苦干实干,把心思用在工作和事业上。
总之,不仅要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而且还要提高创新能力和自律能力。要在不断的学习中寻找自身的不足,在学习上善于学习、乐于学习,在工作上要立足实际,找标准、找亮点、找不足,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充分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
“创精品、争一流、当龙头、做标兵”大讨论活动学习心得
(玉屏索道 盛智华)
黄山风景区是黄山市发展旅游的基础,是向国内外游客展示黄山乃至安徽秀美山川、民族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是重要的旅游生产力。
一、树立品牌意识,创建精品景区。
旅游经济是创造力经济、形象力经济和竞争力经济。旅游市场的竞争,实质上是旅游精品的竞争。精品思想是建设精品的灵魂。黄山旅游资源丰富,品质上乘,特别是举世闻名的”四绝”,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只有将这些高品位的旅游资源精心开发和包装,配以便捷的交通、通讯和完善的配套设施,才能使高品质的旅游资源成为旅游精品,形成市场吸引力。只有对旅游产品进行合理设计和组合,对具有竞争力的产品进行精细加工,再辅以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专项产品,逐步形成结构合理的多元化的旅游精品系列,才能产生更大的辐射力。只有整体优化旅游要素,提高整体质量水平,开发旅游精品线路,把产品单元融进旅游精品线路中,才能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要树立独特、鲜明、良好的景区质量形象、视觉形象和文明员工形象。
二、实施标准管理,促进提质升级。
质量是无形资产,质量是产品品牌,质量出竞争力,出生产力,出效益,出形象。加强质量管理,实施旅游设施、企业和产品国际标准,是在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争得必要份额的必要途径。我们凭借一流的旅游资源,从产品出炉、企业诞生、设施设计就要重视贯彻质量标准体系,不断开发和策划亮点、看点和卖点,促进景区质量全面提升。
一是贯彻国际质量标准。二是实施行业等级标准。三是制定和完善地方标准。要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综合运用现代管理手段和方法,通过全过程的优质服务提高游客的满意度。管理机构要健全,管理人员配备合理,各项管理制度完备有效,贯彻措施得力。对旅游区软环境要采取标准化措施,规范化管理。细化服务环节,建立服务体系,设置服务标准,强化规范服务,让所有的服务有章可循,有标准可对照,有人员来监督,使旅游区的软环境不软,即所谓软环境硬化。对硬环境的管理,主要是设施的管理,要提高科技化水平,实施智能化管理,建立数字虚拟景区,实现网上游览、网上预定,发展旅游景区电子商务化,实行景区动态化管理,实现景区个性化服务。减少因人为管理带来的漏洞。积极推进设施设备管理的信息化、自动化。
三、强化综合管理,丰富景区内涵。
旅游景区是游客产生旅游动机的直接因素,是旅游经济发展变化的标志,也是旅游目的地形象的重要体现。在景区综合管理中,我们要注重抓以下几点:一是挖掘景观人文价值。旅游业担负着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任务。在景区开发中,我们应深入挖掘景观的人文价值,丰富景观的文化内涵,让游客呼吸文明的空气,领略文化的精髓,使景区释放出更大的魅力。深入挖掘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实现初级旅游产品向高级旅游产品的过渡。加强旅游产品的多元化,注重传统优势产品与大力发展新型观光旅游产品相结合.实现旅游产品的动态化,提高旅游产品的参与性。二是确保景区安全卫生。健全旅游区的治安报警、紧急救护、防火防灾、卫生防疫等安全保障体系,把旅游安全纳入旅游经营单位质量考核、创优升级等动态管理,实行旅游安全一票否决。三是综合治理景区秩序。强化行业管理职能,健全投诉机制,提高处理效率。景区管理要采用现代先进管理理念,实行游客导向型管理模式,注重与旅游者的沟通,处处体现出对游客的关爱,解除“生硬”管理,增强人文关怀,不让一个游客在黄山受委屈。
四、重视人才素质建设,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景区要做到服务特色化,人才专业化,通过聘请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才,充实旅游管理队伍。要成立培训机构,完善培训制度,落实培训经费,要加强对景区管理和从业人员的在岗业务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要加强对被管理者的人文关怀,使员工产生以树立企业发展为己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自觉维护景区形象。
五、精分市场,精确定位,精准营销。旅游经济既是一个品牌经济,知名度经济,又是一个注意力经济和点子经济,品牌、知名度与注意力的营造,既要对市场精准定位,还需要对目标消费人群精准营销。从目前黄山旅游的发展现状和前景来看,精准营销战略已成为影响其兴衰成败的关键,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营销战略。因此,有必要对黄山旅游市场营销战略进行精准化研究,以积极应对日趋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从而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在国内旅游市场新一轮发展和新格局中有所作为。
黄山2020 “创精品,争一流,当龙头,做标兵”大讨论活动学习心得
(途马电子商务公司 程书杰)
3月29日,黄山风景区召开“创精品,争一流,当龙头,做标兵”大讨论活动动员大会,拟在认真落实市委书记王福宏同志提出的把黄山建设成“世界旅游精品,中国景区一流,安徽旅游龙头,全市工作标兵”的奋斗目标,途马公司遵照许继伟书记的要求和管委会大讨论活动的统一布置,认真学习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全国“两会”会议精神,王福宏书记在市委四届十次会上的报告和在市两会上的讲话,宋国权市长在市五届人大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及王福宏书记、宋国权市长在全山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许继伟书记、叶正军总裁在全山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一系列重要精神。通过大讨论活动第一阶段的学习,深刻体会到:
一、强化责任,提高认识
通过学习,切实认识到开展大讨论活动是当前全山的一项重大任务,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景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尤其在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仍将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开放的,市场化的中国经济正经受着节能减排、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主要资源性大宗商品、原材料价格上升的压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变投资、出口、消费为投资、消费、出口的关键时期,加快发展服务业和旅游业的战略规划的同时,也给景区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在理解“世界精品,国内一流,安徽龙头,全市标兵”学习活动中,始终将目标标准与黄山景区实际差距相比对,将自身的思想认识、工作作风与市委要求的“时时在状态,人人有激情”相结合。
二、立足全局,瞄准精品
1、在“创精品,争一流,当龙头,做标兵”学习过程中,首先应瞄准世界精品景区的目标定位,黄山风景区应以“保护、开发、管理、服务”为主线,坚持环境优美,秩序优良,服务优质,游客满意为原则,专心致志抓遗产保护,一心一意谋旅游发展,实现遗产保护法制化,设施建设精品化,景区管理数字化,旅游服务人性化。
2、瞄准世界一流水平,加快旅游业提质升级:着力促进旅游产品由观光型向观光休闲复合型转变,旅游产业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旅游品牌向国际旅游目的地转变,大力增强国际竞争力。为开发出一流的旅游产品,应主动适应国内外旅游者多样性和差异性的需求,着力构筑独具魅力、特色鲜明的多元化产品体系。
3、以城市为载体,破解景区发展难题:旅游业发展与各产业发展息息相关,更坚定不移地实施旅游带动战略,以旅游业发展推动新型工业化,支持新农村建设,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互促共赢,不断夸大经济总量,壮大经济实力,围绕旅游业,大力发展旅游购物、旅游餐饮、休闲度假、商务会议、文化娱乐等,拉长旅游消费链条。同时,依托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景区周边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优化组合旅游线路,在景区建成“井”字型游步道,加快景区数字化建设,最终实现分区旅游。积极发展黄山旅游发展的同时,应避免有效管理的缺失与对游客带来的诸多不便。
4、将景区、景点旅游与徽文化深度结合:我们都知道,旅游文化是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对景区的感悟与碰撞以及旅游相互影响、相互吸引、相互促进的社会关系总和,旅游者在旅游终结时,带回去的是一种记忆,有感官的秀丽风景,体验的感受,最主要的是心灵上的认同,而黄山风景区与徽州文化,诸如徽派建筑、徽州女人、徽商、徽学各方面的深度结合,会产生无限美好的回忆。
5、创建平安、文明、和谐景区:要在景区乃至黄山市全面营造“全员齐创建”的环境氛围,树立大黄山风景区理念,牢固树立“手牵手共创平安社会,心连心同筑和谐景区”的理念,建立“平安全覆盖”的安全体系,做到平安制度化,工作常态化,管理规范化,创建社会化,不断细化和提高工作标准,完善用人机制,不断增加景区居民收入,激发“人人有激情,时时在状态”的工作热情,使黄山风景区成为真正的“人间天堂”。
学以致用 迎接世博 ——我在大讨论活动中的学与悟(景区开发管理公司 沈万年)
再过几天,上海世博会就要开幕了,届时,将会有2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加会议,有7000多万游客前来参观。4月18日,黄山风景区迎来世博游首个旅游高峰,全山共接待游客3,5205人,其中,经慈光阁入口进山游客13000余人,创历史单日接待量之最。可以说,黄山作为安徽唯一的长三角世博主题体验之旅示范点城市,已经全面融入世博这一伟大的人类文明盛会。
而此时,景区开展的大讨论活动正如火如荼,在大讨论学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面对日益壮大的景区旅游市场,不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就会被竞争激烈的市场所淘汰,不解放思想推动创新,就会被固步自封的自满所击垮,景区的发展如此,作为景区年轻的一员,自身的成长何其不是这样。大讨论活动,恰逢世博会开幕在即,大讨论学习,是获得理论知识的基础,是理解方针政策的关键,但是只有将理论指导实践,才是真正的学,只有将理论用于实践,才是真正的“悟”,而迎世博就是当前最大的实践,做好世博接待工作,是我们的重点工作,因此,我视接待好坏作为检验学以致用的重要标准之一。
首先,我想到的是语言,作为一名景区检票员,每天都要接待来自不同国家的游客,如果连基本的沟通都做不到,又怎么能为他们提供满意的服务呢?记得刚参加工作时,有一次,一名外国游客,拿着一张检过的门票进山,当时我就用英文向他解释,门票剪过就不能再使用了。可是,他偏偏就不能理解。后来,还是一名老同事帮忙解决了问题。此时我才开始认识到,学好英语有多么重要。就在这时,景区开展的“双语文明岗”活动,给了我学习的机会,我认真参加公司举办的英语培训班。通过努力,我的语言服务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相信,在黄山迎世博,语言不再是障碍。
作为黄山旅游的一员,在世博会期间,更要以细致的工作、优质的服务,向世人展示黄山的美丽。我知道,检票工作看似简单,却往往是游客对黄山的第一印象,直接影响到游客的心情。所以,在检票时,为游客提供亲情化、人性化的服务,是我们每一名检票员应尽的职责,让他们高兴而来,满意而归,也是我们应尽的义务。每当游客咨询路线时,我总会热情的予以解答;每当天气变化无常时,我总会温馨的提醒游客;每当老人、小孩行动不便时,我更会及时的为他们提供帮助„.我相信,只要每一位景区员工尽心尽力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对黄山旅游最大的宣传、最佳的展示、最好的营销。
第三篇:打造五大旅游景区 提升旅游发展能力
打造五大旅游景区 提升旅游发展能力 长宁县委常委、县政府副县长 范建平
当前,经济全球化对旅游的影响已经显现,旅游业发展呈现出旅游大众化、出行散客化、文化多元化、产品创新化、营销网络化和服务品质化的趋势。新的形势下,旅游业如何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对长宁来说,提升旅游发展能力极为关键。
一、发展现状
长宁县地处四川盆地南缘,云、贵、川、渝黄金旅游带的中心位置,靠近川南三个重要城市宜宾、自贡、泸州,距川、渝中心城市成都、重庆仅300余公里,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全县幅员面积1000.2平方公里,辖10镇8乡,人口44万。县境内山清水秀,风景优美,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拥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区、全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中国生物圈保护区蜀南竹海,国家AA级旅游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佛来山,国家AA级旅游区梅硐竹石林,葡萄井、翡翠峡、淯江、蜀南竹海氡温泉、竹海世外桃源等“长宁八景”,以及其它一些品位较高、组合性较好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此外,长宁独具特色的竹文化与川南民俗文化也受到广大旅游者的青睐。
自20世纪80年代初蜀南竹海景区对游客开放以来,长宁旅游经过近30年的发展,接待能力、接待水平,知名度、美誉度得以全面提升。尤其是2006年四川省第四届旅游发展大会在宜宾的召开,作为主会场承办地的长宁以此为契机,集中力量强化旅游基础设施、景区景点、配套要素等的建设,旅游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主要景区(点)的公路主干道全面实现“黑色”化,铁路、水路、公路、航空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竹工艺品、竹食品等旅游商品生产企业不断涌现,新建五星级旅游接待场所1处,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相配套的旅游体系。全县接待旅游人次及旅游收入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递增。2009年,全县接待中外游客190.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8.2亿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存在问题
(一)资源丰富,品质较高,但布局零散。
长宁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品种齐全,涵盖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旅游基本类型;品质较高,有很大的开发价值;分布面广,涉及很多乡镇、街道和村落。虽然长宁处处有资源,但相对来说布局较为零散,给产业化开发、成链成片成规模打造带来了困难。
(二)资源闲置多,开发利用少。
现有的旅游资源,已经开发为较为成型且初具规模的风景旅游区的只有蜀南竹海,虽等级较高,但数目太少。旅游资源的利用率较低,有大量的优质旅游资源处于闲置状态,许多珍稀且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旅游资源急盼开发;部分旅游资源由于缺少保护,受到不同程度损毁,造成了旅游资源的破坏和浪费。
(三)现有景区功能比较单一。
以蜀南竹海风景区为例,该景区主要以旅游观光为主,集休闲度假旅游、文化旅游、商贸购物旅游等为一体的旅游综合开发格局尚未形成。景区功能的单一,加之旅游线路短、范围小,难以吸引游客驻足长宁消费,难以吸引游客驻足深入了解长宁,难以带动吃、住、娱、购等配套产业的突破性发展,阻碍了长宁旅游知名度、美誉度和品牌影响力的迅速提升,制约了长宁旅游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四)旅游发展的现代要素不足。目前,长宁的旅游还停留在满足游客观光、吃饭、睡觉的基本旅游需求层面上。满足于游客“到过了”,不能让游客用心去感受,是一种匆忙的、跑马观花式的旅游,不能满足游客休闲、体验、参与、博知、养身等的需求。因此,当前长宁发展生态文化型、度假休闲型、互动参与型、体验感受型等多种形式的现代旅游十分必要。
三、发展对策
目前,长宁旅游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切实提高旅游发展软实力,发展现代旅游业,实现由旅游资源大县向旅游经济大县进而向旅游经济强县的转变,切实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竞争和经济优势,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打造四川丘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明珠作出积极的贡献。
(一)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全力打造五大旅游景区。
坚持规划先行,资源整合,全局统筹,从发展和立体的视角来考虑和处理长宁旅游业发展问题,全力以赴抓好五大旅游景区建设。
1.以蜀南竹海景区为主要节点,打造以观光、游览为一体的蜀南竹海旅游景区。配套完成蜀南竹海观光车停车场等旅游重点建设项目。扎实推进蜀南竹海大酒店五星级改造、君子宾馆改造等宾馆饭店改造项目和竹海镇新生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加快宜宾特产总汇项目建设,将购物中心融入景区发展规划。
2.以竹海世外桃源度假酒店为主要节点,打造以度假、会议为一体的竹海世外桃源旅游景区。配套完善竹海世外桃源度假酒店配套设施,启动周边重点关联项目,加快推进以蜀海温泉为龙头,龙头镇氡温泉、川南盐卤温泉和竹海三江湖温泉为重点的温泉群落建设,丰富温泉旅游产品类型,并通过招商引资建设森林体育健身公园,开发康体、养生、疗养旅游产品,与竹海三江世外桃源度假酒店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良好格局。3.以梅硐竹石林AA级景区为主要节点,打造以观光、红色旅游为一体的梅硐竹石林旅游景区。配套完成梅硐场镇至景区旅游公路建设和景区内宾馆改造及其它基础设施,并以梅硐镇泽鸿村为重点,打造红色旅游景点,将梅硐竹石林创建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
4.以佛来山农业旅游示范点为主要节点,打造以生态观光农业和佛教文化为主题的佛来山旅游景区。配套建设农家客栈群落,全面提升农家乐档次,拓展景区覆盖范围,初步形成以开佛乡佛梨村为重点,带动辐射开佛乡、长宁镇、古河镇相关重点村的观光生态农业示范片区,充实观光、休闲、养生、农耕参与体验等旅游元素及功能,完善配套基础设施。
5.以县城区为主要节点,打造以休闲、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县城和淯江河旅游景区。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逐步完善县城旅游功能,配套相关旅游设施,推进石鹿沟酒店和君子宾馆改造升级,进一步提升宾馆、饭店及其它旅游接待场所服务水平。总之,通过科学规划,有效整合旅游资源,切实解决各旅游资源点开发利用不足和布局散乱、功能单一等问题,着力打造新亮点,增加新看点,推出新卖点,全面提升全县旅游景区(点)的质量和水平。
(二)强力挖掘,苦练内功,全力提升旅游发展软实力。
1.强力挖掘,丰富长宁旅游的文化内涵。独特的、具有吸引力的文化本身就是软实力的象征,要强力挖掘和发展长宁民间文化、民俗文化、本土文化、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美食文化、酒文化,继续办好龙舟节、龙灯节、美食节、梨花节、春笋节等节庆活动,为长宁特色旅游产品注入文化灵魂。
2.用好品牌,提升长宁旅游形象。大打“竹海牌”,充分利用大竹海旅游已创立的品牌优势和全国乡村旅游示范点、全省乡村旅游示范县、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推介线路等品牌积聚效应和影响力,增加长宁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吸引力、竞争力,促进长宁旅游形象提升。
3.以人为本,提高长宁旅游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个性化服务水平,大力发展生态文化型旅游、度假休闲型旅游、恢复疗养型旅游、参与体验型旅游、充电学习型旅游、释放解压型旅游、情感沟通型旅游、社交交友型旅游,满足不同需求层次旅游者的需要。在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的整合和配套上,要以标准化服务为基础,以满足旅游者基本需求为出发点,以客人满意为最高标准,不断强化人性化、个性化理念,切实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4.科学管理,不断提高旅游产业经济效益。景区管理部门、经营企业、旅行社、宾馆酒店等行业,要引进采取科学的盈利模式、营销手段、管理模式,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调动旅游从业者用心、用情、用智慧,尽心尽力地做好自己的职业。总结经验和教训,控制成本,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认真研究长宁旅游的优势和特色,研究游客的特点和需要以及旅游的主题和卖点,找准利润增长点,提高经济效益。
5.改善环境,提升旅游发展软实力。软实力需要软环境,这个软环境包括政府的服务,包括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以及一个地方的美誉度、行政资源、技术资源、法律资源、文化宣传资源。所谓银杯不如金杯,金杯不如口碑,旅游者的口碑,对长宁旅游的影响非常重要。涉及旅游的各行业以及当地群众都要从自身的言谈举止做起,切实为游客着想,提供会心的服务,共同营造良好的环境,让游客口口相传长宁旅游,让更多的人对长宁旅游产生好感和向往,切实推进长宁旅游新发展。
(三)细分游客,把脉市场,全力发展现代旅游业。现代旅游是对传统旅游的一种继承、创新和提升,这个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发展现代旅游,提升旅游软实力是旅游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1.建立符合现代旅游业发展的体制环境。创新政府服务理念,建设亲民政府,以服务意识、民主作风认真贯彻“政府主导、行业自律、企业自主”的产业管理模式,向科技要管理、向管理要效益,构建现代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效动力机制,构建长宁现代旅游业发展模式。依法加强规划的执行和管理,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完善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公共职能,发挥行业协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行业管理的社会化;加快国际标准化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引导景区、饭店等旅游接待部门积极参与星级宾馆、星级农家乐、“A”级景区评定和ISO9000、ISO14000体系认证;积极引进国际知名的旅游大公司、大集团,通过兴办中外合资旅行社、外商独资旅行社、合作进行旅游开发等方式,引进更多的外资进入长宁旅游市场;逐步建立政府为主导、法制为基础、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企业自主经营的符合国际惯例的产业模式。
2.构建现代旅游业产业体系,提升旅游业整体素质。做足竹文化、竹生态文章,以先进文化拓宽现代旅游业发展思路和空间,延伸旅游产业链;以先进文化提升旅游产业整体素质,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增效、协调发展。大力推动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加快旅游产品升级换代,以配合蜀南竹海创建国家AAAAA级景区为契机,培育一批品牌景区。加快新生村养生养老社区建设,发展健康休闲旅游,创造条件建设1至2个规模大、档次高的富有特色的中医保健和康复疗养中心。塑造大竹海旅游品牌,依托宜宾“五粮液”、“哪吒故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品牌,完善旅游交通设施、卫生设施、安全措施和旅游信息系统,充分提高长宁旅游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围绕旅游业服务“三农”这一主题,以旅助农,以农促旅,巩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省乡村旅游示范县创建成果,尽快发挥市场效应;发挥旅游业对三大产业的带动、影响和促进作用,处理好旅游产业内部“六大”要素协调发展的关系,增强旅游产业发展的后劲。借助外部优势平台,推动长宁现代化旅游发展,对全国性、区域性的各种大型活动进行研究分析,从中筛选一些目标活动进行申办。全面革新运行机制,按照统分结合的原则,变政府主唱为政府主倡,逐步形成政府当导演,协会、企业当演员的格局。积极寻求战略合作伙伴,包括专业化、国际化的旅游营销媒体联盟、文化传媒公司联盟、国际品牌联盟等,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动旅游产业发展。
3.把脉国际市场,加快长宁旅游国际化进程。旅游业发展的规律表明,高端游客集中的地方往往是低端客源市场的追崇;国际游客的消费模式往往成为国内游客的示范。为此,一要紧紧把握城市发展的国际化趋势,按照国际化标准,进行产业设计与配套建设,将长宁打造成为世界竹文化、竹生态旅游目的地。引进现代旅游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管理体制,先行探索国际旅游的制度设计,以突破制约旅游发展的瓶颈为重点,创新旅游发展模式,按照国际通行规则,逐步实现国际游客自由进入、项目自由落户、资金自由流通、货物自由进出,逐步建立无障碍旅游区。二要积极参与旅游国际合作和区域协作,按照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发展的要求,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主动参与旅游国际合作;建立和完善国际化的道路标识系统、旅游标示系统、旅游突发事件紧急救援系统和旅游保险体系,构建高水准的旅游服务网络,提供人性化服务,营造全社会服务现代旅游业的浓郁氛围,打造健康、满意、安全的旅游环境。三要利用、整合现有资源,稳步推出县内特色旅游。以竹海生态旅游、开佛乡村旅游、梅硐红色教育历史游等为重点,采用策划、定位、行业联手,配套设计,统筹运作等方式,带动旅游业的整体升级。四要培养服务型高素质旅游人才队伍。依托县内外的旅游教育师资和教育培训条件,有选择地联合一些有实力的科研院所和研发中心,大力开展人才培训和培养,大幅度提升旅游人才的素质和档次。聘请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对旅游业的发展进行现状分析,搞好市场定位、项目策划和研讨,使产业发展系统化、科学化、现代化,推动长宁旅游的科学、可持续发展,为创建中国旅游经济强县奠定基础。
第四篇:创新文化空前发展打造文化旅游名镇
创新文化空前发展打造文化旅游名镇
鲁承新
秭归县屈原镇委、政府早在十一五提出了“特色农业立镇,民营经济富镇,旅游经济兴镇,库区经济强镇”的“四镇”战略,经过全镇上下共同努力,取得了镇域经济、社会长足发展。当前,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了重大部署,各级分别确立建设文化强省、文化强市、文化旅游强县的战略目标。屈原镇作为秭归的一个移民新镇,一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固树立抓文化就是抓方向、抓发展、抓民生、抓和谐”的思想理念。日下当时正处于十二五初期非常时期,镇村两级换届选举后,新任政府领导班子集体,起步关键之年,屈原镇明确地提出了“特色农业立镇,优势工业富镇,文化旅游名镇,生态文明兴镇”的四镇发展之方略。在此,让我们来共同探讨如何助强劲之力深挖屈乡文化资源,创新文化空前发展,打造“文化旅游名镇”,并形成共识用文化大理念、大发展、大繁荣,让大家出主意,想办法绘制可操作、可持续、可发展、可名镇、可致富的宏伟蓝图,全面提升屈原文化发展软实力,加快建设与屈原文化相适应的“文化旅游名镇”步伐,切实做到“国际知名,国内闻名”的文化旅游走廊进行初略研探,仅供领导参考:
一、发挥区域优势、凸显文化品牌,高举文化大旗
秭归县屈原镇位于长江南北两岸,地处大巴山荆山余脉,山峦叠嶂,四面环山,长江横贯全镇中心,沿长江向两岸绵延升高,最低海拔175米为西陵峡等5个自然村江岸,最高海拔为九岭头村颠峰2024米。为高山、半高山、低山侵蚀型山区地貌。地跨东径110°46′~110°52′,北纬30°54′~31°02′。东接夷陵区,南与九畹溪镇、郭家坝镇相连,西同归州镇接壤,北与兴山县毗邻。政府驻地属三峡工程新建后迁新址,由长江北岸长江村东迁北岸龙马溪村左岸前山坡。辖区东西最大距离15.61千米,南北最大距离25.68千米,总面积217平方千米。其中陆地207.06平方千米,占95.41%,拥有耕地面积1164公顷。水域9.94平方千米,占4.58 %。全镇12个行政村和新滩1个居委会,共65个村民小组,7902户,总人口19608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106.6人。境内共有公路32条,通车里程176.12公里。其中省级道路11公里,县道45公里,镇级道路43.07公里,村级道路77.05公里。12个村通水泥路,通车里程57公里。距秭归县城46公里。
屈原镇是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诞生地,是全国知明产品桃叶橙的盛产地,是峡江过端午赛龙舟的发祥地,是市级授予体育明星乡镇的乡镇,是文化部授予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屈原文化历史悠久,在这片217平方公里神奇的故土上有屈原的骸骨,在这里可以把握屈原祖先的脉搏,在这里可以与我们的祖先对话。
二、立足思维创新、文化战略引领,强化文化大理念
屈原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屈原人民的精神家园。青滩千年古镇,蝶变移民新镇,屈原镇要紧扣时代脉搏,立足以文化为根本,以文化促发展的新招式,树立世界眼光,强化战略思维,把文化建设放在“文化旅游名镇,富民强镇”的战略高度,树立大文化理念,筑牢屈原镇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转型之魂。否则,政府提出“四镇”的方略,确变为“困难中”的策略,口号月月呼,年年叫,日月如梭,一届五年一晃而过,把超常规大发展的大好时机,成为政府年终工作总结中的文字游戏,成为领导届期目标未能实现或空前大发展机遇失落的客观原因。
(一)让文化精神引领屈原文化转型。文化淬炼时代精神。强化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文化发展、引领屈原文化转型服务于经济建设的战略取向,要以“喜迎十八大、争创新业绩、推动新跨越、实现新赶超”主题实践活动为契机,充分利用“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诗意乡村乐平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培花思廉”等活动载体,有机结合“农民骚坛诗社、干部理论学习、党员培训、电子政务、村电教室”等宣教平台,广泛开展“屈原文化登讲台、屈原文化进校园、屈原文化进社区、屈原文化进企业”等系列活动,把创先争优和基层组织建设年引向深入。传承屈原文化,提升文化品位,培育“爱国”精神,注重提升思想内涵和精神价值,吸引人民群众广泛参与,使群众在参与中接受屈原文化熏陶,着重增强镇委、政府领导班子成员的文化意识,努力形成政府号召、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新氛围,全面凝聚屈原文化转型发展跨越的精气神。彻底扭转解决问题靠上访,文化活动靠打牌、改善生活靠婚庆等不良的社会之邪风,让文化精神领引屈原文化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真正转型服务于经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文明之上风。
(二)让文化精品丰富屈原文化内涵。没有优秀文化产品作支撑,谈不上文化的繁荣发展。屈原文化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北起屈原村人物景观文化遗址有照面井、读书洞„„等八景。其它遗址有望凉亭、雷劈石„„等十多个等地名文化传说。有七龙霸天下、勒马回头望„„等人物传说;峡江文化遗址江岸,南北江岸早有归乡寺、屈原祠„„等十多个庙宇文化遗址固然已淹没江底,但文化遗风尚存;江南有总理基金治过的链子岩瓦缸寨和链子崖地质公园,左邻西陵峡村新石器时代,有石斧及大溪文化夹砂红衣盆壁等,面积约300平方米;兵书宝剑峡和牛肝马肺峡绝壁之谜遗址尚存;江北长江村有近代举世闻名的新滩大滑坡遗址,镇中龙马溪村(新石器时代.商周)面积8000平方米的石斧和陶片均属大溪文化泥质红陶釜、盘、支座及商周泥质灰陶绳纹罐等文化遗址;同时并存着农民开创的长江河流,疏通川江航道的历史先河,从而创作的《船工号子》、《背夫号子》等盘滩文化、背夫文化等;新镇东侧博蓝田君纪念碑遗址就是最历史的见证,文化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峡江儿女的成长;道教文化独树一帜,北起25公里北峰村的五指山是著名的道教圣地,早在南北朝年间,明成祖派人对五指山的三元宫进行兴修打造道教古建筑群,相继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扩建明月宫等文化遗址残存,天然形成五指山的一峰、一岭、一寨、一线天,二宫、二观、二桥、大观音洞、小观音洞、妖洞、方子洞、无名神洞、犀牛望月、肚脐子包、西洋房、玉皇垭和九狮拜金顶等30多个道教名胜景观与大老岭生态文化旅游区连为一体独特区域优势;红色革命遗址尚存,东起5公里铺坪村霖泉寺首次成立屈原镇第一个党支部,曾留下中共地下共产党员王首先、石光灿、向曦等同志在此宣传抗日救国方略,涌现出杜东曾等革命先烈,孕育了铁道部长杜政远、革命前辈杜作祥等历史名人;孕育了在革命战争时期的杜东曾、李发盔等革命先烈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出李青春、杜远富、熊辉照、杜森祥、刘千祥、刘明强等先进人物自强不息的精神。综上所述,充分展现屈原文化具有深远历史文化影响,彰显时代精神风貌,塑造不同时期屈原精神和文化形象,来支撑“文化旅游名镇”经济新高地建设。
(三)用文化精英服务旅游发展。文化旅游名镇,人才是最核心的要素。大力张扬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传、帮、带的社会效应,着力提高区域内资深文史工作者的政治地位,搭建“用武”平台,充分发挥服务旅游发展重大作用,牢固树立“人人是人才、人人能成才”的理念,在解放思想中把握文化人才发展规律,建立屈原文化人才信息库,加强对各类文化人才的培养,恢复政府文史办赏常设机构,重新组建文化精品创作小组,办公经费、创作出版纳入年初财政预算,着力造就一支文化创作家、企业家精英人才队伍,培育一批扎根基层的文化骨干队伍。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政策,优化文化人才配置,鼓励人才合理流动,拓宽人才选用渠道,实施基层文化工作者“固本工程”、文化艺术人才“提升工程”、促进文化队伍素质整体提升,确保尽快地创作、结集、出版一批承载文化精神、激励教育后人、影响广泛深远的精品力作。建立完善文化精品传播、激励机制,打造屈原文化艺术精品创作平台,特别是要重点推出《峡江遗风屈原魂》、以《屈原文化》为主体的深入挖掘《赈灾文化》、《庙宇文化》、《习俗文化》、《语言文化》、《食品文化》、《民间艺术》等丛书,服务旅游发展,引领全镇人民齐心聚力,加快建设与屈原文化相适应的“文化旅游名镇”的文化精英服务旅游发展。
三、树立以人为本、推进成果共享,实现文化大发展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文化发展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屈原镇“文化旅游名镇”建设,要立足本镇人民群众新期待,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推动文化事业大发展。
(一)着力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将文化设施建设纳入镇村建设总体规划,加大对文化建设的财政投入,以项目为抓手,以资本为纽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探索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运营的新模式,吸纳社会资金、金融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投向文化基础设施,以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为原则,高规格建成文体活动中心、完善文化服务中心、镇、村文化广场、健身广场,填补集镇影视剧院空白等,促进屈原镇“文化旅游名镇”的文化基础设施水平大提升。
(二)全面推进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镇村文化一体化发展是文化繁荣的必经之路。坚持“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管理”,强化政府“政策引导、部门负责、中心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探索公共文化设施运营的新模式,依托“双迎双促”、“文明创建”、“六大走廊”和 “和谐屈原”创建等活动,优化文化发展环境,助推“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诗意乡村乐平里”文化品位的提档升级,拓宽文化服务领域、提升文化服务品质,推动公共文化资源走向农村、走进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向农村和社区延伸,实现城乡文化统筹协调发展。在文化权利上的平等、在文化发展上的互动,构建公共文化资源真正覆盖到村、社区、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群众文化生活更加活跃、更加丰富。
(三)强力推进文化供给系统建设。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就是文化工作的方向。借助“武陵山区”、“整村推进”强劲之力,大力实施“科技扶贫”、“艺术扶贫”、“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科技、医疗、文化三下乡”、“四进社区”、“屈原文化”下基层、“屈原文化”进校园、“传承文化”进农家和“高雅民间文化艺术”进广场,优秀文化进企业等活动。举办一年一度的端午文化节和重要节假日文化巡演、农民骚坛诗会、屈原故事会、书法书画摄影展、民间传承作品展和“屈原文化”宣讲团等活动,激发全民读书、全民宣讲、全民参与、全民健身等公共文化事业,鼓励文化中心常年开展“结对共建”、“文化家园”、“城镇文化进社区”、“本土文化进集镇”,大力发展社区、村镇、校园、企业、机关文化,让文化真正深入基层、服务群众,实现城乡全覆盖,逐步构建完善的文化供给系统,实现文化资源人民共享。
四、坚持纵横捭阖,联动创新突破,实现文化大繁荣
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发展方式,以大视野、大境界和大力度,增加文化的含金量、文化的含金品位和经济价值,以文化大繁荣促进屈原镇大转型实现新跨越。
(一)、古今联动创造文化振兴新载体。传承千年屈原历史文化底蕴,充分挖掘、整理、利用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改革创新文化体制,有机结合镇文化中心、村级文艺宣传队扩编转型,发展壮大龙舟协会,激活以“青滩琵琶丝弦”、“三闾花鼓舞”为代表的民间戏曲皮影戏等,丰富传承民间舞蹈、蚌壳、彩莲船、舞狮等具有独特的曲牌和曲艺风格,张扬民间挑花、刺绣等艺术,提升五句子山歌、小调、儿歌、哭嫁歌、薅草锣鼓歌、转丧鼓歌、三闾跳丧歌等文化含金品位,确保农民骚坛诗会、划龙船、吃棕子、挂艾蒿等文化底蕴。挖掘杂技世家、音乐世家、书法名家、文化传人等民间文化艺人,挖掘、盘活、提升“诗意乡村乐平里”新载体,共同撑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体育明星乡镇”的旗帜,做到古今文化联动,成就文化大发展。
(二)文旅联姻塑造屈原文化大品牌。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以“链子崖旅游景点的提档升级”为导向,政府急于着手乐平里、五指山的建设和开发,政府要建立常设机构,专人专办,聘请高层次的专业机构,联合文化旅游等相关部门,进行合理、科学详规,积极争取“武陵山区”与屈原故里国际旅游综合开发区统筹规划。规划到位,逐年分步实施。深入挖掘屈原“古”(遗址、传说等)文化、“峡江赈灾”文化,道教文化、大溪文化等文化资源,具有一支强大的实施文化与旅游联姻专业队伍,整体提升“文化旅游名镇”亮点纷呈,名镇天下响。大力实施新镇古筑、景区民宅改造、道路基础设施硬性建设,大胆设想策划龟包休闲旅游、龙马溪水域内湖水上休闲、水上上善、江滩浴场、青滩滑坡生态农业等项目规划,塑造“屈原福地、道教圣地、赈灾奇地、上善休闲”名人文化、峡江文化、道教文化、饮食文化和休闲文化品牌齐头并进,联合开发。
(三)多点联合开创文化产业新局面。文化是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撑。瞄准文化产业发展前沿,完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制定鼓励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土地优惠、税收减免、投融资、市场准入等政策体系,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态势。创新市场模式,大力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和扶持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充分调动各方的优势资源,全面激发民间团体活力,吸引各类社会参与文化产业发展。依托大学生返乡、劳务工返乡、移民反哺创新创意产业园。以334省道,长江水道径跨西陵峡村、链子岩村区域优势,创新文化发展投融资模式,提升链子崖景区文化品位和开发规模,加快建设西陵峡村“宜居村庄”建设和长江村沿江生态旅游经济带。以前山坡中心集镇向西北方向延伸发展,形成四坪(铺坪、漆树坪、仙女坪、落脚坪)、一山(五指山)、一场(九岭头林场)“山、水、景、文、商”的人文旅游和商贸协调发展的格局。尽快地进入“武陵山区”第一方阵。在规划和开发时,一定要做到科学规划,初建开发立足于地形不改变、景点不破坏、开发不随意、环境不污染的现行开发原则。着眼于长远打造“屈原文化”品牌。着力引进具有强劲实力的开发商、港外华侨等集团、商人联盟开发文化产业,谁人能引进,谁就是能人,出台优惠的奖励政策,要奖得大家看了脸发红,全身发紫。力争十二五期间初具规模,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步实现农业向工业调头,旅游产业支撑全镇经济发展,真正实现国际知名,国内闻名的“文化旅游名镇”。努力实现2016年,屈原镇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3.5亿元,年均增长13%,农民人平纯收入达到3835元,年均增长150元。工业增加值达到2000万元,年均增长30%。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450万元,年均增长20%的奋斗目标。
(秭归县屈原镇人民政府)
第五篇:塑造品牌 创新发展全力打造高品质的综合性漂流景区
创新发展塑造品牌 全力打造高品质的综合性漂流景区
利川佛宝山大峡谷漂流景区是一家以漂流运动为核心,兼有瀑布群落观赏、峡谷观漂穿越、休闲避暑度假、民族风情体验的综合性旅游景区。景区位于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佛宝山生态开发区境内,距利川火车站28公里,距G50沪渝高速公路佛宝山出口仅7公里,距重庆市万州区120公里,区位独特,交通便捷;区内资源独特、水源丰沛、气候凉爽,旅游资源品位高。自2009年开发建设以来,景区紧紧围绕打造“清凉胜境、漂流宝地”的发展战略,从规划设计、工程建设、景区管理、服务体系、市场营销方面不断创新发展,大力塑造漂流品牌,取得较好的效果,2011年12月,景区被正式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作为一家以漂流为主的景区,如何在传统漂流单纯追求刺激、粗放型经营管理的格局中突破发展,创新模式,如何在全省45家漂流景区中脱颖而出,这始终是我们在开发建设及经营管理中思考的问题。根据我们在湖北宜昌、黄冈、浙江等地开发漂流的经验,结合漂流行业发展的实际,我们始终坚持创新发展的道路,主要有以下五点体会:
一、开发理念创新。
近年来,湖北漂流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冬泡温泉夏漂流”已成为我省旅游的两大支柱产业。随着漂流景区的不断增多,竞争也异常激烈。但大多漂流产品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普遍存在着主题特色不鲜明、缺乏规划设计、开发形式粗放、配套设施不完善、服务管理落后等诸多问题,可持续性发展后劲不足。为此,佛宝山漂流在开发之前,就请来漂流行业的专家,并结合我们的实际经验,创新理念,系统规划。在主题上形成“观瀑、探谷、漂流、度假”的综合性特色;在河道建设上不片面追求惊险刺激和大的接待容量,而是以安全建设、品质提升为重点;在配套设施上按规范的接待流程全面完善,一次建成;在管理上实行精细化、人性化的服务体系,打造游客休闲、放松的完美享受环境;在安全管理上全面启动第三方安全评价体系,实行安全认证。经过近3年的开发和经营实践,景区已逐渐形成鲜明的主题特色,赢得市场的认可,景区管理和市场营销已形成科学、规范的体系。2011年5月,景区参加重庆时报组织的“重庆第一漂暨重庆周边市民最喜欢的漂流胜地”评选活动,荣获第4名;2011年7月,参加2011荆楚漂流总评榜,荣获“最清凉漂流奖”,2011年底景区正式荣获国家4A级景区。
二、河道建设创新。
河道是漂流的生命线,河道建设是漂流产品打造最为关键的环节。为此,公司派出技术人员到广东清远、河南南阳、湖北黄冈等市县考察了20多家漂流河道的建设情况,并根据以往漂流河道的建设经验,认真归纳总结,制定了科学新颖的河道建设方案。一是精心选择河道的长度。河道的长短是产品的主体,河道太长,则漂流时间过长,容易导致游客无法保留最佳的漂流印象,一般漂流时间控制在2小时左右比较合适,2小时以后,心情逐步由兴奋转变为麻木,在这个时间范围内,游客的漂流感受能够达到最大化,漂流结束,还有意犹未尽的感觉。佛宝山大峡谷河道全长7公里,但我们只选择了其中的5公里精华段河道。二是突出河道的驰张性。根据河道的落差、水流的缓急、水潭的分布,设计出紧张刺激与休闲放松相互交替的整体河道特点,符合人体生理和心里需求。三是突出峡谷景观的观赏性。佛宝山大峡谷里奇石密布、峰峦叠翠、瀑飞泉涌,景色秀丽。为使游客在漂流的同时观赏到河谷风景,在景点较为集中的河段,河道设计的较为宽阔,落差小、水流缓,利于游客观赏景观。四是突出河道“观漂”的通畅性。佛宝山漂流在全国漂流行业率先提出了“观漂”的全新概念,景区沿河道修建了5公里的“观漂”通道,进入峡谷的游客可全线“观漂”,充分感受“河里漂、岸上看、漂者欢、观者乐”的独特体验。同时,通道兼有安全应急通道的功能。
三、安全管理创新。
安全管理是漂流景区的头等大事,没有安全就没有旅游。景区安全管理实行“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体系。一是健立各项安全制度。景区成立了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制定了详细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响应机制,不断加强安全教育培训,真正做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从而降低景区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尽可能减小因事故
发生而造成的损失。二是创新漂流装备。景区在全国率先引进专用漂流防护服,引进与厂家一起专门定制的漂流鞋和安全帽,采用现代自动排水式漂流艇。三是加强安全教育培训。首先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与安全技能的培训。通过课堂讲授、现场示范、操作训练、经验分享等培训方式,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提高安全操作技能。其次,加强对游客安全知识的讲解,景区在全省率先设立漂流讲解专区,对游客进行漂流姿势和要领、救生用具的正确使用及发生事故时的应急处理措施进行详细讲解。四是强化不同时段的安全控制。漂流前做好登船口的安全控制,进行上船前的安全检查,并根据游客量控制好下水漂流的游客数量和放艇的速度,拉开漂流艇之间的距离,确保河道不拥挤;漂流过程中固定救生员须就地待岗,流动安全员须在漂流沿途进行安全巡防,以防游客在漂流过程中发生意外;漂流完后密切留意游客的身体状况,如有不适及时救治,景区配备有医务室,有执业医师为游客服务。
四、服务体系创新。
景区在全省漂流行业率先建立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内容涵盖质量管理目标、部门职能、岗位职责、工作程序、服务标准和工作规范等9大内容,建立起规范化的管理流程,对服务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控制,不断提高服务品质。景区现已建立了完善的培训体系,特别是特殊岗位及针对当地农民工的服务技能培训。现今,人们外出漂流不再满足于单一的感官刺激,配套服务和细节管理更是产品品质的重要环节,如为游客提供驱寒的姜汤、配置吹风等衣物烘干设备等这些细节更能打动游客的心,更能使游客享受到完美的旅游服务和体验。
五、市场营销创新。
漂流景区要形成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在营销力上做好文章,整合资源、营造氛围、精心策划、创造需求,建立新型的景区营销模式。一是整合资源,联合营销,形成营销合力。与相关景区和旅行社等中介机构联合开展策划、包装、推广等系列活动,建立广泛长期的合作关系;二是努力塑造区域化旅游品牌形象,此次成功申报4A景区,佛宝山漂流在湖北省是第一家单独以漂流景区申报的,“佛
宝山漂流”品牌形象初步确立。下一步,在市场上将更加注重品牌形象的塑造,以形成品牌影响力。三是与电视、报纸、网络媒体、旅游同行、旅游博览会等紧密合作,采取包括户外广告、主题促销、网络宣传、摄影比赛等在内的多种营销手段,进行立体式营销。
六是与周边村民关系建立的创新。
任何一个景区的开发,都离不开周边村民的支持。如何处理好与周边村民的关系,建立和谐融洽的发展关系,是值得开发者深思的问题。佛宝山漂流景区一直致力于建立新型的景民关系。一是建立系统的季节性用工管理体系。在旅游旺季时,90%以上的景区员工为当地农民工,为此,景区开发了系统的农民工培训课程,在旅游知识、服务意识、接待礼仪、安全技能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培训;在旅游淡季时,周边80%以上的男性农民工都参与到景区的工程建设中来。二是建立新型的合作关系。景区从区域旅游发展的高度入手,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周边村落纳入到整个漂流旅游开发的整体构架中来,在强化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思路的前提下,引导地方群众积极参与到景区的漂流艇维护、旅游区建设、特色餐饮接待、地方特产及乡土工艺品销售、民俗体验表演及相关服务中来,突破单一用工模式,积极引导农民致富。
佛宝山大峡谷漂流开发建设的几年来,我们深深认识到,只有不断创新,倾力打造差异化、个性化的旅游产品,才能充分挖掘一条河道的潜力,实现资源价值的最大化,才能长久不衰、吸引更多的游客,让游客“一漂再漂”。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景区配套的食、宿、购、休闲度假等设施场所,满足游客需求;立足景区丰富的山水风光、瀑布群落、峡谷奇峰、风物特产等资源,增加自然景观的文化内涵,全力打造一个“可观瀑、可漂流、可探险、可度假、可购物”的综合性漂流景区。
(利川市佛宝山大峡谷漂流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