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和预测
2011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和预测
一、短焦镜头视角下的中国经济分析:“双缓”趋稳是今年经济增长的一个突出特点。
今年以来,随着中央紧缩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投资的逐步退出,经济增长中的政策刺激效应在消退,市场的配置机制逐渐发挥作用,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沪综指数、发电量等指标反映了这一特征。“双缓”趋稳将是今年经济的一个突出特点。具体数据分析如下。
采购经理人指数(PMI),2009年4月达到最高点56.6,2010年4月为55.7,到2010年11月降为55.2,到2011年3月又回到53.4,4月为52.9,5月到52,6月下降到50.9。PMI的持续下降,表明整体经济过热的情形结束,通胀与增速同时出现放缓的趋势。这一放缓的趋势,反映了经济调整中增长与政策预期趋于稳定,通胀与增速放缓,即“双缓”特征。“双缓”特征是上半年经济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下半年和全年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
沪综指数,自2010年6月走出最低点2398.37点,到2010年9月达到最高点3655.66点以后,一路平稳保持在2800点左右,2011年2—4月份保持在2900点左右,5月跌落到2743.47点。沪综指数走出低谷,回到2800点左右,也反映了经济调整中增长与政策预期趋于稳定,经济趋稳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发电量,从2011年1月份的3672亿千瓦时,经2月份的3101亿千瓦时,到3月份的3830亿千瓦时,4月份又降到3664亿千瓦时,5月份同比上升12.1%,为3775亿千瓦时。今年以来,发电量总体高于本轮周期谷底,尤其是2010年的总体水平3500亿千瓦时。发电量回升并保持较高位的稳定运行,反映了经济趋稳的力量在形成,与“双缓”特征相对照,说明经济结构在发生着调整和变化,资源配置的效率在提高。
房价指数,自2011年以来,无论是国房景气指数还是销售价格都保持在一个稳定水平,即100—104点区间。房价指数,反映的是经济中的金融投资和通胀预期。房价指数稳定,说明经济整体是趋稳的,通胀是趋缓的,增长是趋缓的。这一特点也反映了“双缓”趋稳的经济特点。
对比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沪综指数、发电量和房价指数,我们可以得出,从经济实际运行层面和企业运行层面看,经济表现出了“双缓”趋稳的特征和趋势。
二、长焦镜头视角下的中国经济分析:“双高”经济是本轮经济增长周期的一个显著特征。中国经济目前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经济层面的二元经济转型基本结束,经济进入刘易斯拐点后的农业商业化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工业化驱动、城市化抑制的发展模式,以及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崛起,这些因素决定了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以“高增长、高通胀”为特征的“双高”经济增长周期。下面具体分析一些数据,来说明我们的结论。
消费物价指数(CPI),自从2009年10月份走出负增长以来,持续上升,2010年11月份达到5.1%的高位,2011年3月份达到5.4%,4月份保持在5.3%,5月份维持在5.2%,6月份跃升至6.4%。如果考虑到2011年1月份CPI指数篮子调整的因素,按照去年的CPI统计指数的话,今年3—4月份CPI已经达到6%左右。通胀的压力在持续上升。本轮通胀压力主要来自于成本压力,包括国际能源资源和大宗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因素,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中国经济处于刘易斯拐点后农业商业化阶段,或者说工业化中后期的中等收入陷阱阶段,农产品价格上涨,以及由此推动的劳动成本上涨,将是一个持续影响中国消费物价指数的因素。这预示着中国结束了高增长、低通胀的经济增长阶段,进入了一个高增长伴随着高通胀的经济增长阶段。
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同样自2009年11月份走出负增长以来,在2010年5月达到7.1%,一直保持在6%左右的高位,在2011年3月份达到7.3%,在4月份保持在7.2%,5月份维持在6.8%,6月份继续保持7.1%。PPI在2010年4月达到6%以上以来,一直保
持着高位运行。这一方面反映了国际能源资源和大宗原材料价格保持高位水平,另一方面反映了国内劳动成本持续上升并保持高位水平的现实。
GDP增长,自2009年3月走出经济周期的谷底6.1%以来,在2010年3月达到11.9%的高位,到2010年12月回归到9.8%,到2011年3月保持在9.7%。经济相对保持在潜在经济增长趋势水平。根据我个人2008年的一个研究,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趋势基本上保持在10%左右,这是一个经济在各种要素充分配置下的自然增长水平。中国经济工业化驱动、城市化抑制的现实,使得城市化在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尤其是中等收入水平阶段,结合国际上新兴经济体的经济起飞与工业化发展,中国依然会保持一个较高的潜在经济增长趋势水平,也就是说,保持在10%左右的增长率。
通过对比GDP与PPI、CPI的变动趋势,我们可以看出本轮经济增长周期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高增长、高通胀,即进入“双高”经济增长周期。
三、流动性视角下的中国经济分析:货币供给回归常态,增长趋于理性是今年经济的另一个重要特征。货币投放量,狭义货币供给M1从2009年8月超过广义货币供给M2以来,一直持续到2010年12月,进入2011年1月以来,M1增速低于M2,并维持在同样的增速水平。M1增速自2009年8月超过M2,到2010年1月达到38.96%的最高点,一路维持稳定的下降,进入2011年,低于M2并维持在相对稳定的增速水平,即1月13.6%、2月14.5%、3月15%、4月12.9%、5月15.1%。M2增速则从2009年9月达到最高点的29.31%,降到M1以下,到2010年7月下降到最低点17.5%,8月回升到19.2%,并一路维持较为稳定的增速水平,到2010年12月的21.2%,开始下降到2011年1月的17.2%、2月的15.7%、3月的16.6%、4月的15.3%。通过对照M1和M2增速与GDP增长速度,我们可以发现,2009年8月以来,包括整个2010年,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是由最终消费需求拉动的。进入2011年以来,随着国家相关刺激消费的政策逐步淡出和上轮经济周期中消费抑制的释放,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的刺激与补充性贡献逐步回到一个理性的增长水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从2010年开始一直维持在18%的增速水平,进入2011年3月以来,逐渐下降并保持在17%左右。这也反映了消费的政策刺激作用在消退,消费增长回归理性水平。与此相对应,进入2011年以来,企业投资和供给存货等的经济推动力量正在趋于稳定。这说明经济面无论是企业、政府、消费者,还是市场,都回到一个理性增长水平和状态。伴随GDP趋稳增长的M2增速的放缓,反映了企业微观结构调整与管理的改进,也反映市场资源配置的优化。
新增贷款,自2010年3月恢复相对稳定,到2011年1月的趋于上升,说明企业信心在恢复,这反映了企业在政策刺激退出或资产配置上的流动性的调整,说明企业内部资产结构在发生调整,经济面在回归稳定。
工业增加值,自2010年11月增长13.3%,跳到2010年12月最高点15.7%,进入2011年以来,依次为2月份14.1%、3月份14.8%、4月份13.4%、5月份13.3%,与M2增速相对照,说明企业的赢利能力正恢复到与市场资源配置相对均衡的水平。
第二篇: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012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如何看待当前经济形势?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我国经济将呈现什么样的走势?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课题组提出,未来几个月我国仍具备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条件,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深入认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继续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增强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处理好速度、结构、价格之间的关系,2011但仍保持相对稳健的步伐;工业生产平稳增长;投资增速虽回归常态;城镇新增就业稳步增长。
今年以来,不断加强和改善宏出口稳定增长,工业生产平稳增长,夏粮生产和货币信贷平稳回落,经济增长的主要拉这些表明中央关于今年加强经济工作有效的。展望下半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我国仍但也有不少来自国际国内的不利因素需下阶段宏观经济政策应继续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并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与节奏,增强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力求在“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之间寻求平衡点,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从有利条件方面看:
(一)是世界经济有望继续保持温和复苏。今年以来,虽然经历了一些起伏,但全球经济温和复苏的态势已基本确立。一季度美国国内生产总值按年率增长
0.4%,较去年四季度有所回落,但企业效益指标表现良好,这预示下半年美国经济上行仍有现实基础。欧元区经济复苏整体强于市场预期,一季度,欧元区经济环比增长0.8%,同比增长2.5%,创2007年第三季度以来的最高水平。其中德、法经济增长尤其强劲,同比分别增长4.8%和2.2%。日本受强震影响一季度经济环比下降0.9%,但随着灾后恢复重建的推进,下半年有望实现正增长。总体判断世界经济复苏势头尽管低于预期,复苏的过程也会出现反复,但出现剧烈波动
(二)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依然较为强劲。会需求基本稳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健全,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三)我国经济也存在一些风险性因素,经济增速放缓,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根据国家审计署的报告,美国虽然在最后时刻达成了提避免了债务直接违约,但经历此波折后,市场对美国国债的信心下降,美国国债被评级机构历史性地降低信用等级,对全球金融市场造成冲击,美国债务问题将更加复杂。欧盟主权债务危机仍在发展。日本全年的经济增长则仍受地震困扰,如果应对不好仍会影响日本的复苏进程。
(二)是影响通胀的不利因素仍然较多。下半年,我国通胀形势仍面临着国际局势和国际流动性过剩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还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这给宏观政策的操作带来一定难度。
(三)是一些地区中小企业经营压力较大。今年上半年,主要能源、原材料价格高位波动并向下游传导,企业融资、用工成本增加,部分地区劳动力工资上涨,给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造成一定困难。
(四)是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任务依然很重。从统计数据看,下半年完成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和遏制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推进企业兼并重组等结构调整任务,仍任重而道远。
二、全年主要经济指标预测及建议
综合考虑当前经济发展趋势及面临的国内外环境,预计2011年全年经济增长9.5%
工业生产运行平稳。带动下,支撑工业经济继续平稳运行。
是保障性住房建设、政府投但在目前就业形势依然较好、居民收入将进一步提高,对保持消费增长具有重这些都有利于增强消费者信16.4%。
下半年,我国存在着不少有利价格回稳的因素。一是全二是今年我国有望实现粮食连续增产,这为农产品价格的稳定提供了基础。三是我国已经和将要出台一系列降低生产流通成本的扶持性政策措施,其效应也将逐渐显现。四是国内货币信贷条件已出现明显变化,对价格上涨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五是下半年物价翘尾因素明显减少。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既要正确认识取得的成绩,又要保持清醒头脑,未雨绸缪,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和潜在风险的准备,巩固经济社会发展好势头。
(一)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一方面,要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另一方面,针对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一些新问题新情况,并考虑政策的滞后效应及全球复苏进程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宏观经济政策要更有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
(二)要综合治理物价过快上涨。物价上涨较快仍是当前经济运行中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之一,必须多管齐下综合治理。要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通成本、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给、缓解物价上涨压力并把通胀的负面影响降至最小。
年粮食生产丰收。要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投资,要以水利建设为突破口,长潜力。
还要着力培育新的增长点,加快重点产业调整和技术改造,市场需求潜
支撑经济中长期增长的各类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良好:工业化、城市化都在快速增长;将持续活跃;新的区域增长极不断涌现;投资需求虽然有所降低,但仍然比较旺盛。与此同时,我们的劳动力成本将上升,地价将上升,资源环境使用成本也将上升,而且人口老龄化将更加明显,这些因素将导致我们传统的低成本竞争优势逐渐丧失。
第三篇: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张万毅(长江大学经济学院,434025)
一﹑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状况
1.GDP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我国已经是一个经济大国,世界主要经济体之一;
2.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3.工业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市场供求关系实现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绝大部分商品供应充裕;
4.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和农业结构明显升级;
5.更重要的是,相对于1978年时以短缺为特征的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我国已经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体制;
6.和国外其它经济体的联系非常密切,到2009年我国的出口总额已列世界第一,实际利用外资额世界第二。
原因:
1.经济改革
2.充足的储蓄
3.宏观经济管理的改善
4.非常有利的国际环境。
不足:
1.严重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不足
2.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相对于服务业的主导地位;
3.对能源和其他资源的依赖加大;
4.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5.各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存在显著的不均衡;
6.环境质量堪忧。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1.2008年发生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直接影响有限。
中国各大银行对次级贷款相关的资产涉入不深,受损有限
我国对资本流动的控制以及外部盈余所带来的金融市场充足流动性和中央银行大量外汇储备。
2.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更多地通过外贸和FDI等产生。
我国经济已经完全融入了世界经济,因此也不能逃脱全球经济下滑的影响。我国政府应对这场金融危机所采取的措施基本上是凯恩斯主义的政策。三﹑近年来我国财政政策情况
•1992年邓小平南巡后经济开始高速增长。
•经过一些列的宏观调控后,1996年中国经济实现了“软着陆”。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主要措施有:
–定向募集特种国债注入国有商业银行补充其资本金,为稳健货币政策奠定优化的资产结构; –增发国债定向用于公共工程,并由此带动银行配套贷款;
–增大中央财政预算赤字规模,以扩大社会需求;
–调整企业的出口退税率,以刺激出口。
•经济恢复高增长→扩张性财政政策开始退出
•2007年世界经济低迷,美国次贷危机显现。
•2008年爆发70多年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外需严重下降→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主要措施有:
–出台“四万亿”经济刺激方案
–加快民生工程、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
–增加对低收入群体的补贴,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
–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
四﹑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情况
•经过渐进式的改革后,货币政策调控手段逐渐由行政型向市场型转变。
•1992年我国经济重新开始高速增长,经济开始过热,一个标志就是通货膨胀严重。1994年的通货膨胀率高达21.7%。→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我国经历了长达7年的通货紧缩→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主要措施有: –取消对商业银行贷款限额的控制
–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并两次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连续7次下调存款利率
–灵活运用再贷款和再贴现手段等
–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
•货币政策调控基本上实现了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
•2003年后,经济恢复高增长,通货膨胀压力加大→“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主要措施有: –公开宣示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
–控制货币供给和信贷的过快增长;
–2007年连续6次提高存款贷利率,连续10次提高法定准备金率;
–采取措施调控货币信贷总量和投放结构
•2008年金融危机,增速放缓→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主要措施有:
–降低基准利率水平和准备金水平;
–开展公开市场操作,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
–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加强对改善民生类信贷支持工作,加大对产业转移、自主创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融资支持。
五﹑近年来我国收入分配政策情况
•1978年国务院发布通知恢复实行奖励制度和计件工资制,拉开了我国分配制度改革的序幕。
•十四大后明确将多种分配方式作为与按劳分配方式长期并存的制度确定了下来,同时提出个人收入分配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2007年十七大后强调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六﹑近年来我国对外经济政策情况
•1978年在改革国内经济体制的同时我国政府也开始鼓励对外贸易,鼓励生产轻工业产品出口创汇。
•在鼓励出口的同时,中国开始允许并鼓励外国公司来华直接投资。
•同时,我国开始争取各种形式的国际援助和利用国际资本市场。1982年开始,我国开始向国际商业银行借款。
•随着我国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我国的对外经济政策也从最初的鼓励外贸,鼓励对外直接投资等政策开始发展为运用汇率甚至国内利率等手段的多样化的政策。
•汇率政策逐渐从最早的政府管制定价发展为管理波动汇率,从单一盯住美元到现在盯住一揽子货币。
七﹑世界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全球就业增长缓慢
–国际货币组织在2010年预测,失业率居高不下的情形将持续至2011年。
•亚洲引领全球经济复苏
–亚洲正在引领全球复苏,该地区对全球增长的贡献在今后两年将继续超过其他地区; –亚洲好转的基础在于内需作为增长源泉的作用上升,以及外资迅速回流;
八﹑影响未来经济的不确定性因素
•政府经济刺激政策相继退出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
•高失业率
•通胀预期及货币政策进退两难
•金融监管改革
•国际货币体系的调整
九﹑我国宏观经济发展预测
•经济增长速度将有所放缓
•投资增速出现回落
•消费继续增长,但增速稍有回落
•对外贸易缓慢复苏,外贸盈余将有所减少
•通货膨胀逐步显现,但压力不会太大
十﹑近期中国宏观经济政策预测
•政策总基调不变,但更加强调“调结构”、“保民生”
•财政政策向民生和消费领域倾斜,财政刺激政策将逐步退出,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开始显现。•货币政策更加强调“适度”,出于控制房地产价格和通胀开始显现的原因,未来货币政策可能开始紧缩。
•深化改革收入分配制度。
•对外经济政策仍以鼓励出口为主,预期汇率改革将开始启动。
附录(个人经济分析预测)
权威数据
国家统计局4月1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11.9%,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5.7个百分点。一季度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2%,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5.1%,居住类价格上涨2.9%。一季度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5.2%,其中3月份同比上涨5.9%。一季度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6%,比上年同期回落3.2个百分点。一季度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7.9%,比上年同期加一季度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实际增长7.5%和9.2%。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说,一季国民经济整体回升向好的势头进一步发展,开局较好。
通过数据显示,我国现在明显通货膨胀对此,国家可作出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
一、积极的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政府为达到既定目标对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做出的决策,工具主要包括:变动政府购买支出、改变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税收和公债。
今年政府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譬如针对经济中需求不足的问题,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来振兴消费;此外,通过财政支出的办法来进行部分项目的投资。其实,实施“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期间开工的大量项目,尚在建设中,需要后续建设资金。从这个层面看,财政政策在2011年将被动扩张。此外,政府为加大在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和公共服务方面的投资,也有进一步扩张的动力。增加政府购买支出,重视民生问题.二、紧缩性货币政策
中央政府通过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管理,调节利率和投资,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的政策。主要工具有:公开市场操作、改变贴现率和法定准备金率等。
近两年实行相对紧缩的货币政策。2009年我国货币政策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压力和挑战,实施了名为适度宽松实为扩张的货币政策,使得货币供应量和银行信贷出现了跳跃式增长。货币供应量M1和M2增速自年初起逐月加快,到11月末,两者增速分别达到34.6%和29.7%,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第四个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高峰。从信贷增长情况看,全年贷款余额达到40万亿,新增贷款达到9.59万亿元的历史高位,比上年多增4.69万亿,是2007年新增贷款3.64万亿元的2.63倍。货币和信贷的高速增长,为保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但是也带来了通货膨胀预期上升、资产市场泡沫加速膨胀的负面作用。正因为如此,从去年10月起,中央银行开始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稳步回收市场流动性。在货币市场操作和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停滞的双重作用下,2009年12月货币供应量增速开始回落,M1和M2增速分别比上月回落了2.25和2.02个百分点,降至32.35%和27.68%。尽管如此,仍然比上年末分别高出23.29和9.86个百分点。此外今年存款准备金率调至20.5%,且利率上调,均说明货币政策乃紧缩。
总之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以及货币政策的调整用图形分析如下:
如图1实行积极的扩张性财政政策IS曲线由1变动至2,使产出增加,国民收入增加,物价相对上涨变慢.如图2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虽然会使图1中LM曲线左移国民收入一定程度减少,但是它会使需求曲线向左移动,这样,在相同的国民收入情况下物价就相对较低。
第四篇: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011上半年,中国的经济形势依然具有典型的“两面性”特征。短期内经济增长出现小幅波动,但整体来看经济运行将进一步趋于平稳。从上半年的主要指标数据看,尽管部分经济指标有所回落,但当前中国经济的总体运行态势良好,经济增长继续由前期政策刺激的偏快增长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首先主要的经济指标还是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2044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6%;其中,一季度增长9.7%,二季度增长9.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5700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102178亿元,增长11.0%;第三产业增加值86581亿元。可以说,国家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使我国经济在面临欧洲债务危机、世界经济增长不断放缓等不利因素的情况下取得了不错成绩,但宏观经济运行中依然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
一、上半年国内经济形势:经济增速在宏观调控下平稳回落
GDP是最受关注的宏观经济统计数据,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GDP增速越快表明经济发展越快,增速越慢表明经济发展越慢,GDP负增长表明经济陷入衰退。
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2011年上半年GDP为2044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6%,与去年同期相比降低1.5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1个百分点。经济增速在宏观调控下平稳回落,但仍保持较快增长。
经济放缓是三个因素相互叠加的结果:一是宏观调控影响。自去年以来央行已连续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5次加息,M2增速从去年底的19.7%至今年6月末的15.9%,紧缩政策导致经济增速放缓。二是要素供给冲击。二季度以来,不少省份出现“电荒”,有关测算表明,仅用电缺口就将拉低工业增加值3.6个百分点。三是企业去库存化。从去年底到今年一季度,在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带动下,企业库存增加很快,远超往年同期,而新订单增加不明显。由于库存增加超过需求,且二季度开始大宗商品价格有所回落,企业开始去库存。
二、上半年国内物价走势:价格全面上涨,通胀形势不容乐观
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变动的综合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或紧缩的重要指标。与货币供应量等其他指标数据相结合,能够更准确的判断通货膨胀或紧缩状况。
PPI主要用于衡量各种商品在不同生产阶段的价格变化情况,与CPI一样,是观察通货膨胀或紧缩的重要指标。一般认为,PPI对CPI具有一定的传导作用。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反映工业企业从物资交易市场和能源、原材料生产企业购买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产品时所支付价格水平的变动趋势和程度。该指标对PPI具有一定的传导作用。
今年上半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5.4%。其中,6月CPI同比上涨6.4%,创下三年以来的新高,也超出市场普遍预期的6.2%,食品价格快速上涨成为主要原因,且与宏观调控政策的“时滞”有关。全国食品类价格上涨11.8%,非食品类价格上涨2.7%;上半年,全国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上涨5.2%,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上涨5.9%。
2011年上半年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7.0%,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0.3%。6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环比与上月持平,比去年同月上涨7.1%。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比上月上涨0.2%,比去年同月上涨10.5%。生产资料出厂价格环比下降0.1%。其中,6月份采掘工业价格下降0.9%,原料工业价格上涨0.1%,加工工业价格下降0.1%。生活资料出厂价格环比上涨0.1%。
从以上数据看,主要价格指数都在高位运行。与2007年主要由食品价格上涨带动的结构性通胀不同,本轮物价上涨更多地表现出“全面通胀”的特征,即不仅食品价格上涨,非食品价格也在上涨;不仅工业品价格上涨,服务类价格也出现大幅上涨。
分类价格指数全面上涨。从分类价格指数来看,一方面,食品价格和非食品价格均出现大幅度上涨。食品价格6月份同比涨幅为14.4%,达到近35个月以来的新高;非食品价格6月份同比涨幅为3.0%,创2001年公布该统计数据以来的新高。另一方面,消费品和服务类价格也出现较为明显的涨幅。6月份消费品价格同比上涨7.4%,同样是35个月以来的最高点,服务价格6月份同比上涨4.0%,今年以来的整体涨幅已经远远超过2008年那一轮通胀。显然,食品和非食品、消费品和服务类价格同时出现大幅上涨的现象是此前的通胀周期不曾有过的特征,说明当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全面通胀”时代。
三、经济大势:结构性问题仍然突出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规划的主基调。从今年上半年的情况来看,宏观调控和经济增速放缓为结构调整提供了一个较好的环境,某些方面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如消费对GDP贡献率提高、贸易账户的平衡等),但整体来看,结构性问题仍然较突出,主要表现为“两高一剩”行业再度抬头、产业结构调整缓慢、中小企业困难加大等,下半年需要进一步着力解决。
1、“两高一剩”行业的再度抬头,加大了“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经济转型的难度
4月份以来,我国多地出现“淡季电荒”现象,从供给层面看,煤电未能联动导致火电企业积极性不高,南方旱灾限制了水电企业的发电量,导致电力供给减少;从需求层面看,部分高耗能行业在节能减排压力减轻后再度抬头,导致用电量激增。今年以来部分高耗能行业的用电量较去年年底出现明显的加速,这是导致出现淡季电荒的重要原因。从工业增加值来看,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平均增速去年底曾降至10.6%,但今年以来增速明显加快,6月份已经达到13.9%。从产量来看,六大高耗能行业年初的产量同比增速较慢,甚至出现了负增长,但从3月份以来,累计同比增速明显加快。
“两高一剩”行业是我国此前粗放型发展方式的产物,随着资源供给约束的加强,其发展空间逐渐缩小,政府也将压缩“两高一剩”行业作为节能减排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目标,但今年以来它们的再度抬头,加大了“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经济转型的难度。
产业结构调整缓慢,经济重心仍在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偏慢,投资增速和占比均在下降。“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但是从上半年的情况来看,经济重心仍然在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的相对速度仍然偏慢。
今年上半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分别为3.2%、11.0%和9.2%,分别比去年底下降了1.1、1.2和0.3个百分点;第一、二、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分别为7.7%、50.0%和42.3%,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下降了2.5和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无论是增速还是占比,都弱于第二产业,显然与中央政府提出的三次产业平衡发展目标相悖。从投资结构看,今年上半年第三产业投资增速下降到24.7%,比同期的第二产业低2.4个百分点。从占比来看,第三产业投资占比从2月的57.8%下降至5月的53.9%,而同期第二产业则从41.0%上升到43.8%。产业的投资结构同样没有表现出改善的迹象。
2、受多重因素影响,中小企业普遍面临“融资难”和“招工难”两个最大的难题
今年以来,受要素价格上涨、电力短缺、信贷紧缩、贸易放缓等因素的影响,国内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着经营困境,其中东部沿海地区的中小企业又首当其冲。在中小企业面临的困难中,“融资难”和“招工难”是两个最大的难题。去年以来,随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连续上调和贷存比等监管措施的严格执行,银行的可贷资金大幅减少,这种情况下,银行必然会优先考虑规模大、资质好的企业,从而大幅提高了中小企业获得资金的成本,而当前的市场环境下这些企业又很难通过直接融资方式获得资金,所以被迫进入民间借贷市场,今年以来民间借贷利率居高不下,江浙地区甚至达到了月息30%。
“招工难”是另外一个难题。中小企业协会的数据显示,目前50%的中小企业反映普通劳动力供应不足,47%的中小企业反映技术人员供应不足。与招工难相对应的,就是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大幅提高了部分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经营成本。
四、政策展望:抑制通货膨胀兼顾结构调整
当前的经济放缓是政策调控和存货周期综合作用的结果,经济出现“硬着陆”的可能性不大,倒是抑制通胀和调结构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因此,预计下半年仍将保持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总基调,调控方向不会贸然改变。
1、货币政策:预计下半年至多加息1次,存款准备金率或视情况上调1-2次。
利率仍有上调的必要,下半年至多再加息一次。首先,央行的重要政策目标是保持币值稳定,保持实际正利率状态应该是利率水平确定的最基本准则。但从我国的现实来看,随着物价水平不断上升,负利率缺口正在不断扩大。其次,价格持续上涨将危害到社会稳定,最终会伤害经济增长。再次,从就业角度看,劳动力需求供给比持续在100%左右的高位水平,加息不会带来就业问题。最后,加息有助于解决央行票据一、二级市场利率倒挂问题,为公开市场操作打开空间,恢复央行票据回收流动性的功能。
下半年,存款准备金率可能上调1-2次,继续上调空间不大。上半年央行共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原因有三:一是外汇占款较多,今年月均外汇占款增量约比去年多900亿元;二是央行票据发行不畅,由于一、二级市场利率倒挂,商业银行对购买央行票据积极性不高,导致央行只有依靠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这一强制性手段来回收流动性;三是在加息质疑声音较大的情况下,通过上调准备金率,推高市场利率,可以间接起到抑制需求的作用。
目前大型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已经达到21.5%的历史高位。准备金工具调控货币总量,优点是见效快、力度大,能够深度锁定流动性;缺点是副作用大,政策的灵活性和针对性较差,容易导致银行间流动性的剧烈波动。表现在,第一,尽管目前银行流动性总体宽裕,但大中小银行之间冷热不均,小银行资金明显偏紧,容易导致银行间流动性的剧烈波动。第二,准备金率过高会导致资金脱媒,随着资金脱媒的不断加剧,部分社会资金甚至外汇占款资金并不绝对会以一般银行存款的形式存在,而是流到基金、信托、民间借贷、大宗商品等领域,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的结果是银行流动性紧张、社会流动性宽松,难以起到抑制通胀的作用。第三,与公开市场操作不同,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具有政策风向标的指示作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过高,将降低后续调控政策的灵活性,一旦出现小的风吹草动,将面临是否下调的两难选择。
由于外汇占款仍在快速增加,预计下半年存款准备金率仍有可能会上调1-2次,但再继续上调的空间不大。与存款准备金工具相比,央行票据具有灵活性高、针对性强的特征,而且转向容易,所以我们建议通过加息和适当提高央行票据发行利率的方式,解决利率倒挂问题,进一步发挥央行票据在公开市场操作中的作用。
2、财政政策:预计将更加“积极”,并加大对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财政税收支持力度
尽管“积极”是财政政策的主基调,但从上半年情况来看,并未体现出积极的特征,例如,今年中央公共投资计划支出金额仅为3826亿元,比上年还减少了100亿元。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因为4万亿投资计划已经于去年结束,另一方面,则是对地方融资平台的监管显著加强。
在面对成本推动型通胀和经济增速放缓的困境时,货币政策的单兵突进或许难以保证效果,必须要求财政政策的配合。第一,要增加财政投入,加大对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财政税收支持力度,如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水利设施和保障房建设等,同时要注意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源优化配臵;第二,要按照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完善和改革中央、地方财政制度,强化地方财政的风险预警和约束问责。这样才能在避免经济失速的同时,防范风险和促进结构改善。
第五篇: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徐策2010-11-26
摘 要: 当前,宏观经济运行总体上保持了良好的态势,经济减速趋势有所放缓。但由于国内外环境仍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使得宏观调控的难度不断加大。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宏观调控政策仍应以稳定为主,一方面,围绕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着力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另一方面,在积极推动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同时,积极培育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引导经济进入新一轮繁荣。
关键词: 宏观经济,经济减速,调控政策,结构调整
一、宏观经济减速趋势有所放缓
进入2010年,宏观经济由刺激政策作用下的快速回升、逐步转向自主稳定增长,经济增长出现预料之内的减速,符合宏观调控的基本方向。从8月份数据看,工业增加值出现反弹、PMI(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在连续3个月回落后出现回升、三大需求平稳运行,说明当前经济减速的趋势有所放缓,宏观经济运行不断趋于稳定。
(一)工业增加值增速有所反弹
现阶段,工业在我国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特别是在月度经济形势分析中,工业经济的走向基本代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走向。2010年以来,我国工业增速一路回落,从年初的20.7%回落到7月份的13.4%。虽然这种回落主要是主动调控(如加强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的结果,但却引起了经济可能出现大幅减速甚至“二次探底”的担忧。8月份的经济数据显示,工业增速出现了今年以来的首次回升,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9%,增速比上月加快了0.5个百分点。这是今年以来规模以上工业增速连续下滑后第一次出现反弹。工业增速的回升主要由两大行业带动:一是装备制造业,二是轻工行业。具体而言,受汽车销售好于预期的带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增速从7月份的15.9%回升到8月份的16.6%;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速从13.8%回升到14.9%;纺织业增速从11.1%回升至11.6%。
总体而言,从连续3个月的情况来看,工业增速基本是在13%到14%之间波动,工业由年初的较快增长向平稳增长过渡的态势比较明显。
(二)PMI指数出现回升
宏观经济的重要先行指数也印证了当前经济平稳运行的总体特征。前不久发布的8月份PMI为51.7%,比上月提高0.5个百分点,这是该指数连续3个月回落后,首度出现回升。同时,汇丰PMI指数亦从上月的49.4%大幅回升2.5个百分点,至51.9%。这是该指数连续4个月回落后的首次回升。
具体到11个分项指数来看,均呈现平稳略升基本态势,显示经济增速回落势头有所放缓。新订单指数、新出口订单指数、积压订单指数、购进价格指数升幅超过1个百分点,企业扩大生产的意愿有所增加,表明经济增长未来不会出现大幅度回落。产成品库存指数、采购量指数、进口指数、原材料库存指数、从业人员指数均出现回落。原材料库存连续第4个月下降,产成品库存指数连续2个月快速下滑,说明制造业去库存的进程仍在继续,而后期去库存压力明显减轻。
购进价格指数大幅提高10.1个百分点,反映了上游通胀压力,但考虑到此次价格上涨受到前期铁矿石涨价的影响,可能不会是持续的,后续仍要关注购进价格上涨对企业成本形成的压力。
(三)三大需求表现出平稳运行的态势
当前,三大需求增速保持了平稳的态势。从投资看,前8个月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4.8%,增速只比前7个月回落了0.1个百分点,呈现高位趋稳的状态。从消费看,8月份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8.4%,受汽车消费好于预期推动,消费增速比上月加快了0.5个百分点。从出口看,8月份出口增速为34.4%,增速虽然比上月略有放缓,但好于原本认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有可能严重影响出口的预期。投资、消费、出口表现都不错,决定了我国经济增速不会再深度回调。
二、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当前,宏观运行虽然总体上保持了良好的态势,但国内外环境仍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这使宏观调控的难度不断加大。今后一个时期,应该着重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外部经济环境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9月10日表示,由于主权债务问题的持续影响以及金融市场的继续疲软,全球经济复苏面临的下行风险正在增大。IMF认为,今年上半年全球经济复苏好于预期,但这种复苏势头在今年下半年和明年上半年将会暂时放缓。对于发达经济体而言,虽然投资开始显现好转迹象,但就业和个人消费依然疲软。对于发展中经济体而言,虽然经济活动依然强劲,但经济增速可能会放缓。世界三大经济体经济复苏的状况不尽如人意,而且均表现出对“二次探底”的担忧。与此同时,美国和日本还相继提出了“第二轮刺激方案”。这将成为我国未来一个时期经济运行中一项重要的不确定性因素。
1.美国为应对严峻的失业问题宣布“第二轮刺激方案”。9月3日美国劳工部宣布,美国经济再次失去5.4万个就业岗位,失业率将从7月份的9.5%上升到9.6%,这意味着美国失业率问题依然严峻。为了应对当前就业率居高不下、经济复苏缓慢曲折的态势,美国总统奥巴马近期提出二次经济刺激方案,该方案包括一项明年支出500亿美元修建公路、铁路及机场跑道的计划和2000亿美元的减税计划。
2.日本为避免经济“二次探底”将启动新一轮刺激计划。为应对日元升值及通货紧缩的经济形势,近期将采取一项规模为9150亿日元的新经济刺激计划,以促进就业,拉动消费,应对日元汇率近期飙升造成的经济下行风险;同时,日本政府在新经济刺激计划中还要求日本中央银行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强调必要时将采取包括干预汇市等在内的措施阻止日元升值。
3.欧盟央行宣布继续保持利率在最低水平。欧盟尽管也表现出对“二次探底”的担忧,但受主权债务危机影响,无法从财政的角度给予经济过多的支持,欧盟央行表示将利率继续保持最低水平。
(二)通货膨胀预期问题仍需重点关注
8月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3.5%,环比上涨0.6%,涨幅有所扩大。从
结构上看,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翘尾因素影响1.7个百分点;二是新涨价因素,影响了1.8个百分点。主要是由于部分农产品价格上涨造成的。综合来看,农产品的价格上涨在新涨价部分占到70%左右。因此,8月份CPI涨幅扩大主要还是农产品价格上涨所带来的。本轮受天气等季节性因素导致的价格上涨由于持续时间较长、与居民生活相关性较大等原因,更容易形成通胀预期,而且当前通货膨胀连续7个月高于2.25%一年期的存款利率,这将使居民资产缩水、购买力下降,还有可能进一步放大资产泡沫。因此,对加息的讨论再度升温。但与此同时,由于当前的物价上涨并非是由于经济总供求关系变化导致经济温度趋热的结果,经济自主性复苏动力仍然不足,这就使宏观调控陷入极其复杂的“两难选择”之中。
(三)地方政府突击节能减排造成“人为”供求失衡
当前,为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地方政府正推行继今年5月之后更为严厉的“节能减排”风暴。9月开始,广西、广东、江苏、浙江等省份对不符合能耗标准的钢铁生产企业,实施了强制性拉闸限电或提高供电价格的措施。广西不仅对落后产能实行限电,一些节能水平较高的钢厂也准备部分停产。地方政府“铁腕”调控的实施,其力度之强、范围之大,打破了企业的经营周期,对其调配原材料、铁路等运能造成重大影响。另外,限电限产措施对钢铁行业供给的影响较大,随着“金九银十”季节的到来,很有可能会引起钢价继续上涨。节能减排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和目标。因此,在短期内通过限电限产的办法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一旦不限电了,企业又会开工,GDP单位能耗又上去了。经济供求关系受到较大的“人为”冲击,不利于经济平稳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三、促进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的对策建议
总体上,我国出现“二次探底”的可能性较小,但必须密切关注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主要国家“第二轮刺激政策”对我国可能产生的影响。
(一)全面理解和落实已出台的政策
保持宏观政策的基本稳定。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基本取向不能变。货币政策方面,货币信贷短期措施操作可以逐渐转为“稳操作”,保持流动性均衡增长,防止“小周期下降”演变为“大周期下降”;利率政策短期内不宜调整,以支持经济实现自主复苏;汇率政策应继续推进人民币汇率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财政政策方面,我国目前财政的综合赤字率低,财政收入超常规增长,有能力继续坚持积极财政政策,稳定公共开支增长,重点保障民生领域和社会事业支持力度;采取进一步的结构性减税措施,促使经济持续较快增长。
2.我国应对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的工作力度不能减。要保障4万亿元投资计划顺利完成、保持鼓励消费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稳定鼓励出口增长和份额的政策。
3.积极推进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是全面理解和落实清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政策,要采取清理和扶持相结合的办法,对不同的融资平台区别对待,既要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又要防止出现大量“半拉子”工程。二是全面理解和落实房地产调控政策,既要抑制不合理需求,又要加大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房建设的力度。三是全面理解和落实节能减排措施,既要严格执行淘汰落后产能的规定,又要逐步建立起长效机制实现节能减排。
(二)稳定农产品价格,管理好通胀预期
席卷全球的恶劣天气造成的减产是导致当前农产品涨价的首要因素;同时,部分社会资金利用某些农产品产地集中、季节性强、产量下降、市场信息不对称等特点,恶意囤积、哄抬价格,也是造成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的重要因素。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对农业科技、农业工具制造以及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确保农业生产平稳较快增长;另一方面,必须进一步加强对重点农产品价格的监测,提高储备能力,并且适时改革价格管理体制。
(三)培育经济内生增长动力
未来一个时期,要积极培育经济内生增长动力。政策刺激最多只能让经济止跌,我国经济真正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必须营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必须依靠民间消费和民间投资。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决定,下一步,应把相关产业规划以及实施细则尽快制定并公布。要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将“新36条”及其细则真正落实到位,让民间投资有一个良好的投资空间。尽快出台收入分配改革的政策措施,出台一些提高居民收入的实质性政策措施,为扩大消费需求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