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
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
老师们,如果你的心里曾闪过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付出的劳动和我收获的结果划不上等号呢?那么今天我想向你推荐王晓春老师的这本书,他会告诉你,怎样才能架起师与生这座天平。
记得在《新教育》杂志中有一篇文章里有这样一句话:“知识,只能让人看见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智慧,却能让人从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从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这就是教育的智慧。用窦桂梅老师的话就是智慧应从过日子的细节入手,这样的细节有很多,本书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五方面来阐述教育问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平台,怎样用智慧去对待教育中每天发生的新问题。
读这本书最初吸引我的是前言部分,简直太犀利了,有这样一句有意思的话,是米小七老师说的,他一针见血的指出当前教育案例中的通病,“即无论过程是怎样曲折,最终都是成功的,而且大都是在以前批评和惩罚无效之后,借助一个偶然的契机说了一些表扬的话,然后,一切搞定。”瞧这话说的,真是太实在了,像我们这样的热血青年看了怎么能不引起共鸣呢?
更为精彩的是王晓春老师点评的案例,具体的案例我不谈,因为书里有更精彩的答案,我只想说说我的收获,读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用最通俗的话,那就是:教育不是为了对付那些问题学生,而是为了研究学生,从而更好的教育学生。教育呼唤智慧,智慧需要反思,需要不断地学习。我想,拥有智慧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我可
以从下一件事开始,改变思考方式,尝试先问一下 “为什么”,再用探究的态度去研究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自己的教育智慧便会积少成多,或许,某一天,我也会从一粒沙子里发现闪光的灵魂。
我觉得我们的读书汇报是浅显的,因为仅仅具备3、4年教龄的我们,不敢大言不惭的谈教育的智慧,因为我们底气不足,但是我们可以向身边的老师学习,我们滨小网站上的“妙招大看台”就是最有趣最直接的途径,我很感谢那些为“妙招大看台”添砖加瓦的老师们,从这里我看到了我们滨小老师们的“闪闪智慧”,我们不亚于书中的案例,我们才是最好的诠释。
第二篇: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
初次读到这个名为《教育也是很顽强的》的教育案例,我的震动很大,感触也很深。故事说的是一位调皮的男生无视老师的提醒,不停地扮鬼脸逗同学,后来因为不服老师请他站起来听课冲出了教室,教师也随之追出了教室。接下来,师生二人在操场上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追击赛。结果是教师用他最后一把力气抓住了他的学生,学生的眼泪夺眶而出,搀扶着老师走回办公室……
事后,故事中的老师说,他当时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让学生感觉到教育也是很顽强的;当教育充盈着决不放弃的毅力时,它会在学生心中产生强烈的震撼。
我很钦佩这位老师“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同时也牢牢记住了他讲的话。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教育问题无小事,要反复抓,抓反复”,虽然朴素通俗,却和这位老师的话有异曲同工之妙。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碰到问题就急躁,遇到失败就丧气,稍不如意就埋怨……工作毫无乐趣而言,每天疲于奔命而已!其实,只要换一种思维的方式,稍稍改变一下自己,我们就能做一位真正顽强的教师,目标始终如一,信念始终坚定,做事随机应变。面对学生的问题,不做机械简单的回应者,而做机敏的决策者。
一个真正顽强的教师,在战略上是执着的,目标始终如一,百折不回。但是在战术上,他肯定是灵活的,这种办法不行,就换另一种办法,他办法很多。假如用某种办法多次碰钉子仍然拒不改变思路和方法,那就不是执着,而是死板了。你会发现很多死板的教师恰恰是那些“挣扎”者,因为“挣扎”没什么策略可言,只有本能的、被动的、机械重复的回应。
教育的顽强说到底,我个人认为是一种爱。爱要在心理上与学生相容,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这是教师必备的心理品质。教师要循循善诱,不能操之过急,对学生说理,要有耐心,有充足的理由。有一点值得我们深刻地从思想上认识到,在有的教师眼里,对后进生常常是不屑一顾的,然而,后进生的坚强毅力和承受能力是常人所没有的。他们明知听不懂教师讲课的内容,却天天要坚持听;他们面对考试,明知要失败,但是屡败屡考。如果教师对他们给予深深的理解,就会发现他们值得你爱,你才会发自内心地去爱他们。“爱”并不能溺爱,更不能纵容和放弃,而是把对学生的温情和严格相结合。要“严中有爱”,“爱中见严”。不因为优生就“爱中无严”,也不因为差生就“严中无爱”。对于差生要“严中有爱,严之有序”,不急于求成。要尊重学生,才能启发学生尊重他人,尊重自己。教师平易近人,和学生打成一片,以诚相待,才可使学生感到老师亲切可敬,就能主动接近老师。同时对于学生所发犯的缺点和错误及时加以指正,决不姑息。如果教师一味面慈心软,对学生疏于管理,致使学生纪律松散,无所顾忌,这是软弱无能的表现。其实,宽容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严格。宽容应该因人而异,因事而别。作为教师,我们在拥有宽容的同时也应该做到:原则问题不让步,是非面前不糊涂。学生每反复一次,要使他们受到一次教育,向前迈进一步,即使是很小一步,都要不失时机地给以鼓励,使他们不断向好的方向转化。作为班主任,要从关爱学生的炽热之情中激发起后进生的感情、点燃后进生自尊,自信,自强的信念,使他们在“顽强”的师爱阳光下茁壮成长。草塔镇小蔡春丽第三篇: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
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
汇才学校中学部冯大伟
本学期,我抽空读了王晓春老师的著作《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书中没有深奥、枯燥的理论,有的是一个个教育生活中的真实、鲜活的“故事”,但每个案例都有其独立的触角,都能扣动人们的心弦。在每个故事后面,王老师又作了精彩的点评,让人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此前,我对教育智慧的理解是:一位聪明的教师面对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能随机应变,采用恰当的方式加以解决,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教学效果。在读前,为了读好此书,我预设了这样的期待:该书应该能帮助我对教育智慧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包括什么是教育智慧,如何习得教育智慧以及怎样用之服务于教学等。
带着期待读完此书,才发现原来教育理论的真谛和教育变革的“秘密”就在我们的身边。我觉得教师的教育智慧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善于因势利导
所谓因势利导,就是根据学生的需要和特点,利用并调动积极因素,循循善诱,使学生扬长避短,健康成长。记得有一次上课时,我发现有一个学生不太专心,就突然提问他。可这个学生站起来不但不能回答问题还嘻皮笑脸,当时我确实是非常生气,但是由于教学任务紧,我没有停下来批评他,我准备到课后再来处理他。下课后,我把他带到办公室,正准备批评,他却说:“老师,今天你教的句子我已经全部会读了。”可以看出,他是知道自己做错了,后半节课也是认真听讲的,我准备给他一个台阶:“那好,你先读给老师听听。”他确实能很流利地读今天的课文。我再给他一个将功补过的机会:“明天的早自修,你负责全班的英语领读,从第一课开始到今天教的这课为止。”由于没有受到批评就出了办公室,看得出,他非常高兴。事后,他告诉我,为了第二天的领读不出洋相,他一整天都在请教别人自己不会的句子,自然领读任务也完成得非常好。我想正是这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才解决了这个棘手问题,充分展示了自己良好的教育智慧。
二、善于随机应变
马卡连柯说: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随机应变能力,有了这种品质,教师才可能避免刻板及公式化,才能估量此时此地的情况和特点,从而找到适当手段。教师随机应变能力是教育智慧的集中体现。比如有位外语教师在教cock(公鸡)一词时,有个学生突然怪声怪调地说:“有没有母鸡呀?”顿时,全班一片喧哗。教师平静地说:“有,不仅有母鸡,还有小鸡这个单词。”接着一一讲解,并表扬了那位学生好学好问,但也批评了他说话的态度。这样机智的处理,既没有干扰正常教学,还使学生掌握了更多的知识,受到了教育。由此可见,随机应变能力是教育智慧的高度表现。
三、善于对症下药
这是指教师能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具体特点,巧妙地采取灵活多变的教育方式方法,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王老师书中提到的的小学生早恋问题的案例,其实五六年级的孩子,他们之间的感情并不能称为早恋,充其量只是互相之间萌芽了一点点的好感。作为教师,我觉得没有必要拿出大势宣扬,棒打鸳鸯的架势,我们最迫切的任务是加强孩子的爱情观的教育,找几个孩子调查一下他们的爱情观,在班中组织讨论:“什么是真情”,“什么样的人值得你喜欢”等问题,当孩子们懂得珍惜自己感情的时候,他们的精力自然会回到学习这个主要任务上来了。这才是成功的教育,这才体现了教师巧妙、幽默的教育智慧。
四、善于掌握教育时机和分寸
这是指教师要讲究教育的科学性、严肃性,在教育学生和处理问题时,能实事求是,分析中肯、判断准确、结论合理,对学生要求适当,使学生心服口服。选择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处理措施,善于批评与表扬,惩罚与奖励适当适时,这都能体现出良好的教育水平,也有利于教育智慧的有效发挥。
总之,智慧型教师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自身要勤于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教育智慧,还要勤于学习,善于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智慧型教师”应成为我们教师不断追求、自觉探索的目标。
第四篇: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
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有感
作者:徐建平教师频道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328更新时间:
2012-10-11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这话一点不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就是一本好书,读了书中的那一个个案例,及 王晓春 老师的精辟点评,受益匪浅。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
在教育学生时,一个赏识的眼神,一句表扬的话语,一记温柔的微笑,或有意为之,或不经意而为,再恶劣的学生都被感化了,要求上进了,再过不久,后进生脱胎换骨,面貌焕然一新了,这可真是我们教师的成功,教育的骄傲。这不是梦想,但要达到这个层次,教师就要做一位研究型的教师。不然,教育学生的成功有时也只是碰巧而已,说不定成功的人自己也搞不清个所以然。本书就在引导大家做一个研究型的老师。这本书分得非常细,从教师问题谈到学生问题、师生双方、教师与家长、管理问题,每篇案例后面 都有王 老师精心的点评,真无愧于起名《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在“找骂”中,提到批评不是研究方式,它是一种带情绪的管理方式。批评一个事物,并没有使你对这个事物加深什么认识,批评半天,你也没学到点什么?现在想想也是,批评只是一时的解决方法,它的效果如何,每位老师心里清楚。于是乎,就出现批评学生越不管事,越不管事越批评,直到把自己弄得很生气。没有研究的教育,是一种盲目的、情绪化的教育,是教师素质提高的最大障碍。是啊!批评何尝不是我们用得最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有位老师这样跟我说:我现在比较严厉一点的批评用得少了,高年级的学生有自己的思想,以后回忆起我来,不要说XX老师最凶了。我现在虽然教得是低年级,但现在的孩子早熟,我也不想他们记起我来是我不好的一面。我也要学学 王 老师,用用科学的方法,用用教育的艺术。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比较娇气。我们班里有这么一位学生,长得很可爱,嘴也很甜,可能家里比较宠,在幼儿园时一直受老师的表扬,因此,一碰到挫折就逃避,口算做做说肚子痛,要考词语了说眼睛痛,其实是怎么回事我很清楚。但一直找不到较好的解决方法。这不,在“我真的好无措”找到了类似的案例,王 老师这样分析到:当心孩子“倚病卖病”,孩子拿病说事,可能在逃避,这样发展下去会变成“学校恐惧症”。是啊!那时可是教育的不幸了。王 老师分析得很细致,说了说眼前之
计和长远之策,这个问题最重要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帮助,他的点评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第五篇: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
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拿起摆放在书桌上已久的一本名叫《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的书,本以为这本书又会是一本只讲套话的所谓教育类书籍,但翻看了几页之后,我意外地发现这本书还真合我“胃口”。
本书在前言部分就鲜明地把作者写书的目的及对教育问题的观点呈现出来。作者王晓春在前言里加进了一篇名为《“阿Q案例”可休矣》的文章,文中说:“一个赏识的眼神,一句表扬的话语,一记温柔的微笑,或有意为之,或不经意而为,于是乎,原来作业不做的学生做作业了,原来上学迟到的学生再也不迟到了,原来调皮捣蛋的学生也变得文质彬彬了,原来的小霸王更是变成了“红花少年”……总之,再怎么恶劣的学生都被感化了……这是多么的可喜可贺啊!这是我们教师的成功,我们教育的骄傲。可以且慢,者成功来的'是不是太容易了?教育原来只是这么轻松的一件事吗?”那些把教育案例写得如此轻松愉快、皆大欢喜,而又自欺欺人的案例就叫做“阿Q案例”。
“阿Q案例”把复杂的教育故事简单化了,把艰巨的教育工作轻松化了,把多样的教育方法单一化了,更严重的是,它把崇高的教育精神庸俗化了。而我反思自己,在我的教育案例中多多少少也存在过“阿Q案例”,于是我捧起这本带有批判意识的书有滋有味地品读起来。
本书举例了100个小学教育的案例,王晓春对每个案例都进行了点评。从他的点评中我感觉到他是一个拥有深厚教育经验的智者。他能从案例提供者的描述中了解问题的根本原因,并很客观地对这些提供案例的老师进行指导。他的建议客观、中肯,富有操作性,让我茅塞顿开。书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观点是:教师作为专技人员,如果普通人都做得到的事情你能做,普通人做不到的事情你也做不到,那你还有什么资格自称专技人员呢?看到这个观点,我突然间明白了我们教师为什么要比别人更加有耐心,要更加明白宽容与原谅的含义,要更多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只因为我们被称为“教师”,我们是拥有专业技术的人,我们的职业天性要求我们必须要理解孩子。
正因为我们是教师,我们的职责就是尽量让自己的课堂生动有趣,能吸引孩子自觉地专注于课堂,而不是约束限制;正因为我们是教师,我们的职责就是在学生写不好作业时,考不好成绩时不是一味责怪,而是耐心想办法同他们一起解决;正因为我们是教师,我们的职责就是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德育不光是言传,重点在于身教,我们自身拥有好的素养,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模范。
总之,我们要时刻记得自己的身份,我们应该是真正拥有专业技术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