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调研2011(大全)

时间:2019-05-13 13:00: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调研2011(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调研2011(大全)》。

第一篇: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调研2011(大全)

阿克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情况

在全市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阿克塞县文化广播电影电视体育局库丽曼

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民族精神的结晶,保护文化遗产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我县党委政府对此高度重视,把两普工作作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提升我县文化内涵,丰富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项大事来抓。根据《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通知》精神和《省文化厅关于开展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通知》、《省文化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通知》的要求,2006年以来,我局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组织有关部门对本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普查,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切实加强领导组织人员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工作,在调查摸底、深入走访的基础上做了大量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具体做法及成效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我局领导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门会议进行研究,对有关工作做了周密的部署,2006年成立了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普查工作计划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方案》,同时成立普查工作队,确定了普

查工作实施单位,建立了协调工作机制,坚持按“统一部署,加强协调,全面展开,有序进行”的指导思想来开展普查工作,真正做到领导重视,机构落实,为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加强宣传,营造气氛,为普查工作鸣锣开道。提高公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2006年以来,我们以“中国文化遗产日”的宣传活动为载体,先后以板报巡展、群众签名活动等形式,深入广场、学校及各县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进行宣传。由我局组织,举办了一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场晚会”-------阿肯阿依特斯大会专门用直观的形式向县民展示我县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电视、网络和平面媒体为此组织了一次大型的集体采访活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掀起一次非物保护宣传的高潮。通过系列宣传,对普及文化遗产保护知识、激发和培养全社会的保护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我县下一步大规模、宽领域的非物普查活动也起到了“鸣锣开道”的作用。

(三)认真普查,摸清家底。

普查摸底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在一个多月的调查摸底普查工作中,我县的普查员严格按照普查的工作要求,做到“不漏线索、不漏村户、不漏种类”。经过近2个月的努力,全面完成了普查一览表、普查调查表的填写工作。在普查工

作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抓面上普查,确保普查工作的全面性。各片普查员分头逐村进行走访调查,只要有人提到,讲到的,都要到实地走访了解,找当地的老艺人调查相关情况。二是抓重点项目普查,确保普查工作的代表性。各片把汇总收集到的材料,由县普查办公室分类整理,从中筛选出有代表性的项目,突出重点,由专门的工作人员重新进行走访调查,悉心拜民间传承人为师,完整记录讲述者、传承者或表演者的技艺技能和相关历史情况、人文背景及相关的数据。同时我们对已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王氏大花灯、滚八蛮、民间彩灯制作等进行深挖细究,充分挖掘内涵。三是抓普查工作的真实性。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调查方式,通过文献调查、实地调查和录音、拍摄照片、录像等多种方法并举,做到资料来源清楚、内容真实、数据可靠。通过这次普查,全县两乡一镇通过三上三下的普查走访,最后通过合并筛选,填写了项目调查表。得到了14项25个内容非物质文化名录,其中有民间文学作品、传统手工技艺、民间信仰、生产商贸习俗、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人生礼俗各、建筑,为今后科学保护利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普查工作存在的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和保护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而且此项工作涉及面广、内容多、任务重。但目前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力度还不够大,工作面较窄,效果还不是十分理想。其中经费不到位、人员配备不科学以及专业

人才奇缺等问题,这是当前我县普查工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难,这些困难严重困扰着普查工作的全面进行,一些乡镇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真正开展普查工作,至今还停留在字面上。另外,从普查现状看,潜藏于民间的很多项目已残缺不全,情况复杂,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只留下一些碎片或已经扭曲变味,辨别真伪,给普查工作带来难题。

三、下阶段打算

(一)整理建档,规范管理

根据普查初步成果,我们将对搜集到的资料精心整理,认真地进行核查,分类归档,严格登记,认真地填写好遗产调查表,制作DVD、CD和电子文档进行建档和保护。对一些具有价值的节令习俗、庙会、仪式活动,目前无法现场拍录的项目,以后要抓住时机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科学的记录,以备永久保存。

(二)加强宣传,积极保护

普查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我县将广泛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增强全社会的保护意识,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社会得到确认、尊重和弘扬。阿肯单唱被列入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毡房、刺绣被列入省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人生礼俗各等被列入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其中:县级14项25个内容,市级13项20个内容。我们将明确保护责任单位,落实保护责任,同时进行系统性地保护,建立民间艺术

展示室,派专人负责管理,进一步发掘、研究,进行有效地保护和开发。

(三)培养传承队伍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载体的,关键在于传承人,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和培养至关重要。目前我县的制作毡房、刺绣、阿肯弹唱等一些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民间传统文艺、技术等面临传承后继乏人等问题,我们将采取培养、扶持等措施,为传承活动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大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扶持民族民间艺术保护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相结合,促进形成富有石桥地域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产品系列,从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第二篇: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情况汇报

2007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情况汇报

**市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2007年以来,我们**市根据上级文化部门的统一部署,从本市实际出发,对我市文化渊源深厚、地方特点独特、保存价值较高的“吕四渔民号子”、“十番锣鼓”、“评弹北调”等非物质文件遗产项目进行深层次的调查、挖掘,对相关文化遗产项目的起源、流传、发

展、现状以及这些项目所包含的种类、所具备的特点等进行比较系统的收集整理,在承救、还原、再现这些濒临消亡的文化遗产的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现对我市一年来的工作情况作如下简要汇报:

一是成立组织机构,制定普查计划。

2007年初,省和南通市文化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进行部署以后,我市立即进行了重点的研究部署,专门成立了以文化局黄局长为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将文化馆、越剧团、评弹团等一批理论扎实、功底深厚、年富力强、工作热情高涨的文化骨干集中起来,专门从事此项工作。为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功效和质量,我们还制订了详细的工作方案,落实了具体的分工,从而确保了普查工作有组织、有步骤、有分工、有协作,有效地保证了此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二是寻访传承人,找出有价值项目。

非物质文化项目的形成、发展与地方历史沿革、经济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此,我们的普查工作中首先从分析地方的历史沿革和文化结构着手,并对成陆时间较早,历史相对久远的吕

四、王鲍等地进行重点调查了解,先后10多次有重点走访了民间老艺人,在众多的民间文化遗产项目中,挑选出了流传相对广泛、历史相对久远、结构相对完整、地方特色相对鲜明、研究价值相对较高的“吕四渔民号子”、“十番锣鼓”、“评弹北调”等三个非物质文件遗产项目列为普查的重点,先后组织200多人次,对它们的起源、成因、流传、分布、发展等进行了集中了解、分析,对它们的内容、种类和主要表演形式,包括相关的曲谱、道具、器乐器具等进行了集中收集,先后收集“吕四渔民号子”曲谱70多首,“十番锣鼓”本子20多首,器乐器具十多套;“评弹北调”本子20多首,寻访并确定传承人12名。

三是组织走访采风,还原文化遗产。

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是一些历史已经久远、没有文字记载、代代口头相传的民间文化形式。调查、挖掘往往是在老艺人的记忆里顺藤摸瓜、索本究原,有点像公安部门的破案。为了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来面目,我市先后组织了6次由文化艺术人员参与的民间采风活动,先后到吕

四、王鲍以及老艺人比较集中的汇龙镇等地进行了重点走访采风,对高扬、潘廉、王洪涤、夏阿林、夏文贵、夏文富、孙金发等老艺人进行了多次采风,拍摄了近5小时的录像资料,录制了7小时的采风录音,记录了近10万字的采风随记。使这些文化遗产项目的本来面目初露端倪。对挖掘相对完整的“吕四渔民号子”,我们更是进行了规范化整理,还委托文化馆,组织精兵强将,制作了电视专题片——《海天深处听渔歌》,形象、生动、直观、多角度、多层面地反映《吕四渔号》的由来与发展,以及演变过程。创作班子从策划、创作,到拍摄、制作,顶烈日,冒酷暑,工作近四个月,终于圆满完成任务。南通电视台也专门来**,拍摄了电视记录片《海、歌、人》,并获得了全国记录片一等奖。

而对于“十番锣鼓”、“评弹北调”等项目,目前我们也有了系统的了解和认识:

“十番锣鼓”。相传,在明末清初。吕四有一个名叫崔桐的人在朝庭做官,任礼部右侍郎,主管喜庆、祭祀礼仪的编修工作。此人清正率真,不慎得罪皇帝而被贬返乡。返乡时带回了他精心栽培的乐师和他亲自编创的乐谱。他想用音乐来支撑他心理上的平衡。同时也想让家乡的父老乡亲品尝一下宫庭音乐的大气和奢华。此时的这些乐曲还不是《吕四十番》,而是纯宫庭喜庆音乐。后来相传到了一百多年前,吕四连年遭灾,一些在民间吹吹打打的演奏者意识到音乐无法充饥。为了求生,他们四处逃荒。其中一部分逃到了苏州、扬州等地。凭着他们原有的演奏技能在街头卖唱,从而也吸收了一些江南的街头艺术,吸纳了苏州、扬州等地民间吹打乐的精华。灾荒过去,这一批人返回乡土,也把江南的部分音乐作品带回吕四,就这样,在吕四这一方黄尘沙土中根植了两派音乐:一是由崔桐带回的既大气又深幽的宫庭音乐。二是由逃荒者带回的既明快又粗犷的江南民间音乐。于是当时的一些吹拉弹唱爱好者将两班人马整合重组,成立了一个演奏组合,命名为“吹班”。同时又将两派音乐有机结合,再度编制,使之成了适应吕四民风民俗,迎合吕四人口味,具有独特风格的《吕四十番》。

关于《评弹北调》,它的唱腔主要从流传于民间的山歌、阴歌、诗歌、佛序等曲调沿革而来。艺人在演唱过程中不断加工创作,逐渐形成评弹北调唱腔。这种北调在启(东)、海

(门)、崇(明)、通东等集镇和射阳、大丰等地区受到几代老听众的喜爱。他们认为评弹北调唱腔缓慢抒情,拖音悦耳,喜、怒、哀、乐溢于言表,乡土气息浓郁。北调不仅丰富了启海评弹艺术,也推动了启海评弹事业的发展。

对于这两个新项目的重要价值,在去年上半年我市文化馆专门撰写了两篇文章,收集于《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要览》一书,非常详尽地阐述了它们的历史渊源和艺术价值。实际上,我们从前几年就已开始着眼关注这两个项目。而去年才借全省普查这股东风,专门组队,系统地对这两个项目,进行了走访、调查的。在走访中,我们发现,由于年代久远,许多熟悉情况的老艺人大部份已离开人世,剩下的几个也已是风烛残年,岌岌可危,因此抢救保护工作更显得尤其迫切。

四是组织文艺活动,再现文化遗产。

普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目的是为了保护和承救这些文化馈宝。对于挖掘较早,并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吕四渔民号子》,我们想方设法加以保护、发展。一是举办了一期“吕四渔民号子”专题展览进一步提高这一文化遗产项目的知晓度。去年3月,我市组织了版画院、文化馆等艺术人员组织了200多张照片和图片,将“吕四渔民号子”起源、发展以及近年来的演出获奖情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受到汇龙、吕四等群众的热烈欢迎。二是积极组织“吕四渔民号子”的传承人参与各地组织的演出活动,仅去年,“吕四渔民号子”的传承人——夏氏六兄弟又于十一月,代表江苏再度出征,参加在北京举行的第十三届全国群星奖比赛,喜获群星奖。

多少演出,获得了多少奖。三是在吕四等地组织“吕四渔民号子”演唱大赛,积极营造传唱文化瑰宝的氛围,不断挖掘发现“吕四渔民号子”新的传承人,同时激发年轻一代不仅要知道《吕四渔号》,更要能演唱《吕四渔号》。去年下半年,由我市文化馆工作人员组成的工作小组,在深入吕四渔区,进行了大量深入的调查摸底和宣传发动后,于十月份,在吕四镇举办了“**市首届渔歌号子擂台赛”,来自吕四渔区的18支队伍参加了比赛,近六千人观看了比赛。该活动对于挖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非常深远。

五是08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工作的基本思路

2008年,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保护的重点就是“十番锣鼓”、“评弹北调”这两个项目,而发扬光大和向上申报的重点还是“吕四渔民号子”。对于“十番锣鼓”、“评弹北调”两个项目,我们打算进行系统的挖掘整理,并包装出有一定水准的节目,制作出有较高价值准的电视专题片。对“吕四渔民号子”,我们还是要积极在内部扩大影响,在外部不断打响。虽然这些工作难度大、困难多(如:资金、人手等都是问题),但不管多大困难,我们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有信心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抢救工作,让它们成为**的骄傲,南通的亮点,成为江苏的名片。

二○○八年一月二十二日

第三篇: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好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将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普查工作的基本情况

为了更好地推进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区政府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领导小组(弋政办[2009]28号),并制定了《弋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方案》(弋文体[2009]08号)。区文体局在全区范围内部署了普查工作,下发了普查工作方案,并建立了覆盖面广泛的基层普查员队伍,形成了区属1镇、6办42个村(居)广泛参与、深入挖掘的工作局面。

在普查的经费方面,文体局投入3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普查工作的开展,同时为了工作的顺利进行普查组购置了电脑一台、数码相机一部、摄影机一部、录音笔一支、移动硬盘一块并租了一部QQ轿车作为普查组代步工具。

从普查工作开始到现在,区文化馆张馆长带领普查工作组到各镇、办进行了先后多次有针对性的普查工作培训,参与培训人次达180余人,发放宣传材料190余份,发现普查线索45条,投入普查力量76人次,走访民间艺人45人次,并对普查的信息进行及时上报。

二、普查主要线索及特色价值

根据普查方案时间的安排4月8日至4月16日普查组以村、社区为单位进行全面普查,以提供线索为主,进行简单登记。普查工作人员以文字、图片的形式详细记录了相关材料和实物资料。4月16日至5月16日针对前一阶段提供的线索,选择重点项目进行详细调查、登记和重点普查。通过普查组重点普查先后挖掘出多条有价值线索:“澛港菜刀”、“澛港鱼钩”、“制作皮毛画”、“祖传治腮腺炎、蛇头疮”、“祖传单方治蛇伤”等。5月8日至5月11日对各镇(街道)普查资料进行全面验收,通过验收发现了前期普查线索方面更加详细的资料。其中在芜湖有名的澛港三刀我们普查组多次上门寻访只找到澛港菜刀的传承人,剪刀、剃刀的传承人已无从查找。而无意间发现的瀂港鱼钩的制作工艺至今还在沿用,并在周边很多地方都有相当高的知名度,目前均为小作坊式的运作经营。已经淡出历史舞台的俗神信仰“打青苗”在当时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充当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虽然具有迷信色彩,但很多方面都体现了人们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精神追求。普查工作组意外普查到的已经濒临消失的皮毛画制作工艺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甚为流行,在国内和国外都有相当高的知名度,而且产品大量出口到国外,但后来因为多种原因而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至今已经很少有人记起。后期普查到的人生礼俗类的《挽歌记》也很有价值,它是晚辈祭奠逝去老人的一种方式,体现对老人的悼念,主要以演唱的方式进行,这种人生礼俗基本上完整的沿用至今,但由于社会的发展,现代文明的冲击,人们对它渐渐淡忘,村落里很难再找到擅长的人。民间谚语在本次普查中收集了不少,经过筛选最后整理出一项,颇具特色。“上梁不正下梁歪”“ 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等谚语是当地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积累和修饰润色后形成的具有哲理的语言。本次普查到的几项医学,如“治疗腮腺炎”“治疳积”“治蛇伤”等单方至今还在民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必须在加强保护中得到延续和创新发展。

三、普查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专业技术人才匮乏。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开发和保护工作量大。在现有的工作工作人员中,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保护工作的专业人才,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一步深度挖掘带来难度。二是普查工作的时间仓促、难度大。想在短短的几个月里,把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挖掘出来几乎是不可能的,不少传承人已息手、外出打工。有些人虽在,但由于企业倒闭自己失去了工具、器械等必备条件根本无法展示技艺。还有的传承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性质、意义没有搞懂担心自己的绝活被别人学了去,对普查工作不配合,给普查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再就是我们的普查员和镇、办分管领导都是身兼数职、工作任务繁重,特别是招商和大拆违各镇、办人力都投入其中,致使“非遗”工作受到影响,无法按时把计划中的工作准时落实到位,且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困难。三是整体保护迫在眉睫。弋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较丰富,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挥着重要的因素。如果这种方式受到破坏生产环境和生产资源丧失,制作工艺将随之失传。许多民间医学单方也可能会失去传承人。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决不是单一的,是相互关联的。要重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

四、下一步的工作思路

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普产工作将告一段落,普查工作的困难也客观存在,但我们还是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留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线索,一如继往地开展好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抢救保护、传承研究和开发利用工作,逐步完善保护工作机制,把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尽最大可能挖掘到位。并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及名录资源的多方宣传,促进我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及对外文化交流合作,促进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文化兴区战略的实施。

第四篇: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总结

宣化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总结

为了更好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和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通知》及登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实施方案》要求,依据本辖区实际,现把我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总结如下。

1.领导重视,成立领导组,自从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以来,镇主要领导非常重视,首先成立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李云峰(镇长),副组长(刘丹颖),成员王慧远(党政办主任),景翠萍(文化站长)和各村支部书记。

2.迅速行动,召开专题培训会议安排部署,首先出台了《宣化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实施方案》,于5月8日召开各村支书、秘书及镇包村组长会议,会上,镇长李云峰就此项工作进行了指示,副镇长刘丹颖就此项工作做了全面安排,要求时间紧,任务重,必须认真细致,无条件完成。会后由文化站长景翠苹对各村秘书就此项普查工作进行了培训。

3.深入开展认真细致的普查工作,为了能使此项工作顺利完成,镇领导在人力物力上大力支持,在财政资金紧张的情况下,花重金聘请老教师和社会上文化爱好者数人参加

普查工作,目前,我们共普查项目230种左右,后因各方面原因,确定9种作为这次普查重点

总之,虽说此项工作任务艰巨,内容复杂,但是通过我们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绩。我们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在广大文化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一定会不断取得可喜的成绩

第五篇: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总结

全面认识普查的重要性xiexiebang.com工作总结:

自今年8月以来,我市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以来,我作为站长首先在思想上认识了普查工作的重要性,说实话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意义重大.首先,一些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民间文艺,技术,礼仪当前,我镇也出

现了一些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文化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破坏的现象.一些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民间文艺,技术,礼仪,节庆,游艺等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后继乏人,一些传统技艺濒临灭绝;许多珍贵实物和资料流失严重.因此,加强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刻不容缓.其次,我相信民族的东西永远是世界的,作为文化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做好普查工作.再者,做好普查工作更是为子孙后代造福,是让历史的脚步留下印迹.1制定详细普查计划

为了做好普查工作,首先我做了翔实的普查计划

组织学习,统一思想

组织全站工作人员学习《》文件精神,安排专人去文体局学习普查工作指

导要点,和工作方法.并做好对全站人员做好宣传发动工作.2合理分工责任到人

为了更好的开展普查工作,我站做了合理分工,全镇29个行政村,12个社区,共分4个片,每片有专人负责,每片还从村和社区中抽调10至15名普查员.并组织普查员开展4次统一学习和交流会议.做好普查宣传工作.开展普查工作的重点是要在宣传上下功夫.召集各村,社区的相关人员开会宣传普查工

作的重要意义,并请记者写了相关报道.3克服困难实施督促

前期工作我站人员做了大量工作.真正实施普查工作还有相当大的难度,下乡辅导,监督是普查工作的重点,普查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天气炎热不说,更是还有许多人的不理解,为此我站人员和普查员多次做了解释和学习工作.对有价值的线索,更是抓住不放,多次上门做工作.对热心普查工作的普查员,我站给予了一些鼓励,利用节假日专门拜访;对于要提供线索的需要等门拜访的,我站人员决不推脱,及时准确的做好登记和记录工作.在资金,设备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普查员门,走村串户,田间,地头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搜集整理,发掘保护民族民间艺术.在开展普查工作的这2个月中,我站人员不定期的实施监督工作,对工作出现的问题做了合理的处理.对普查的重点做了多次的宣传,对有排斥情绪的尽力解释工作.4.成果喜人

婚丧礼仪等民俗文化空间;有民间文学,民间歌谣,民间谚语,民间故事等口述.

下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调研2011(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调研2011(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报告

    一、咸丰县县域社会经济概况咸丰地处鄂西南边陲,位于鄂、渝、湘、黔四省市结合部,属“老、少、边、山、穷”县,有湖北西大门之称;在古代亦有“荆南雄镇、楚蜀屏翰”之誉。全县......

    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情况汇报

    2010年,咸丰县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文体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省、州、县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普查工作的有关文件精神,按照“突出重点、有序推进、全......

    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报告

    这是一篇关于工作报告的范文,可以提供大家借鉴!一、咸丰县县域社会经济概况咸丰地处鄂西南边陲,位于鄂、渝、湘、黔四省市结合部,属“老、少、边、山、穷”县,有湖北西大门之称;在......

    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报告(范文模版)

    一、咸丰县县域社会经济概况咸丰地处鄂西南边陲,位于鄂、渝、湘、黔四省市结合部,属“老、少、边、山、穷”县,有湖北西大门之称;在古代亦有“荆南雄镇、楚蜀屏翰”之誉。全县版......

    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方案

    我县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民族民间文化源远流长,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遍布城乡,其中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形态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和优秀的艺术创造力,如南剧、地盘子等少数种类为......

    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内容

    屈原镇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 民间音乐:民间歌曲,包括山歌、号子、小调等;民间器乐,包括各种传统节日、庙会、红白喜事等场合演奏......

    绥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情况汇报

    绥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情况汇报 今年初以来,在省非遗办精心指导和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下,我市按照省政府、省文化厅的统一部署和要求,认真贯彻“全面普查、摸清家底,健全机......

    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实施方案(5篇可选)

    为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确保在2009年5月前完成全市普查工作,根据国家文化部、省文化厅有关文件精神,我市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全面、深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