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外有机食品标准和法规
国外有机食品标准和法规
有机农业直到80年代才得到多数国家政府的重视。80年代以来,欧洲和美国的主流销售渠道开始介入有机食品销售,有机食品出现跨国贸易并表现出相当的潜力,政府开始重视建立有关法规体系。另一方面,有机农业产业界自身也在积极寻求政府建立法规体系,建立生产和贸易秩序。
美国1990年就通过了有机食品生产法案和标准,但如何实施这个法案却由于争论耗费了很长时间。直到2000年12月,美国农业部才发布“国家有机食品计划”,并于2002年10月实施。
欧盟于1991年颁布了有机农业条例《关于农产品的有机生产和相关农产品及食品的有关规定》。虽然这不是世界上第一个有机农业法规,但这是至今为止实施最成功的一个法规。该法规对有机食品有着明确的法律定义,对欧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有机食品市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所有进入到欧盟市场的贸易和发生在欧盟市场的零售,都必须符合这个条例的规定。在日本,农林水产省于2000年6月发布了关于有机食品检查和认证标准,于2001年4月开始实施,在日本市场上销售的有机食品都必须统一标识“日本有机食品标志”。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有31个国家已经颁布并实施有机食品法规、标准,另有9个国家已经发布有关标准但尚未开始实施。
在国际层次上,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IFOAM)于1980年制定了《有机食品生产和加工基本标准》,并且每2年修订一次。虽然这不是一个官方的标准,但是很多国家在制定相关的标准时都参考了这个标准。
联合国食品法典委员会是一个由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组成的制订食品标准的工作机构。1999年6月,食品法典委员会发布了《有机食品生产、加工、标识及销售指南》,对有机作物生产作了规定;于2001年1月进行了第1次修改,补充了动物生产的内容。食品法典适用于世界范围,是各个国家或有关机构制定自己的法规或标准的指南。
食品法典、欧盟标准和IFOAM基本标准总体上是一致的,对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的概念、定义和原则作出了规定,明确了有机食品生产从土地到餐桌全过程应遵循的准则,规定了有机食品生产中可以使用或禁止使用的物质,以及有机食品检查和认证体系、有机食品标识使用等。
中国的有机食品法规与标准,也在逐渐完善中。
第二篇:国际国外有机食品标准.
国际国外有机食品标准
发布日期: 2010-09-27 08:49:18 来源: 《对外经贸实务》2010年第3期 编辑: wjzx 人们在追求健康食品的进程中,到20世纪70年代才真正形成有机农业/有机食品。虽然英国土壤协会早在1967年就制定了协会的有机农业标准,这可能是世界上第一个有机标准,但并没有形成国际规模,1972年,全球性民间团体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成立,使有机农业/有机食品标准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目前,世界有机食品市场潜力巨大。据统计,全球用于有机农业的土地面积1581.3万公顷,其中大洋洲占48.51%、欧洲占 23.58%、拉美占20.02%、北美占 7.42%、亚洲占 0.33%、非洲占 0.14%。2000年全球有机食品销售额为200亿美元。有机食品占食品的比例2001年为 1.3%,2005年预计达15%。
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没有对有机食品制定出一个统一的国际标准。现将有关国际组织和主要食品生产和贸易国家制定的有机食品标准的情况介绍如下:
一、国际组织的有机食品标准(一)IFOAM的有机食品标准
目前该组织有110个国家700多个会员。IFOAM的基本标准,属于非政府组织制定的有机农业/有机食品的标准,由于其标准具有广泛的民主性和代表性,加上每两年修改一次,因此具有权威性和先进性。此外,IFOAM的授权体系,即监督和控制有机农业检查认证机构的组织和准则(IOAS),和其基本标准一样具有很大的国际影响。
IFOAM的基本标准包括了植物生产、动物生产以及加工的各类环节。IFOAM制定的有机农业/有机食品的国际基本标准有以下4个方面。
1.前提条件
(1)凡标上“有机”标签的产品,生产者和农场必须属IFOAM成员(2)不属于IFOAM的个体生产者不可声明他们是按IFOAM标准进行生产的;(3)不属于IFOAM标准包括农场审查和颁证方案的建议。2.基本标准的框架
(1)生产足够数量具有高营养的食品。(2)维持和增加土壤的长期肥力。
(3)在当地农业系统中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资源。
(4)在封闭系统中尽可能进行有机物质和营养元素方面的循环利用。(5)给所有的牲畜提供生活条件,使它们按自然的生活习性生活。(6)避免由于农业技术带来的所有形式的污染。
(7)维持农业系统遗传基质的多样性,包括植物和野生物环境的保护。(8)允许农业生产者获得足够的利润。(9)考虑农业系统广泛的社会和生态影响。3.采用的方法和技术
可采用遵循自然生态平衡的某些技术,强调指出禁止使用农用化学品,例如合成肥料,杀虫剂等。
4.如何使产品成为有机产品
原来不是有机产品,可进行转换,让其变为有机产品,在一定时期内按标准要求进行转换,由每个有机农业颁证机构确定转换过程的饿时间,并定期(每年)进行评价,转换计划包括:(1)增强土地肥力的轮作制度;(2)适当的饲料计划(养殖业);(3)合适的肥料管理方法(种植业);(4)建立良好环境,以减少病虫害转换周期时间,如果产品在两年之内满足所有标准则第三年可作为有机产品出售。(二)CAC的有机食品标准
1999年食品法典委员会(CAC)通过了《有机食品的生产、加工、标签和销售导则》(CAC/LG32—1999),其中不包括畜牧生产。2001年又通过了该导则的“畜牧与畜牧产品”部分,这样就形成了基本完整的、国际性非政府组织的有机食品标准。
CAC有机食品标准基本参考了欧盟有机食品标准(EU2092/91)和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的《基本标准》。CAC有机食品标准的制定表明,有机农业/有机食品已得到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同,它将有力地推动有机农业/有机食品标准的统一,从而有利于有机农业/有机食品在全球的进一步发展。CAC有机食品标准的具体内容包括定义、种子与种苗、过渡期、化学品使用、平行生产、收获、贸易和内部质量控制等。此外,标准还对有机农产品的检查、认证和授权体系做了非常具体的说明。
二、美国的有机食品标准
美国农业部于1997年首次提出了一套管理有机食品的国家标准,但是农场主和其他有机食品工业的从业人员强烈反对其中的某些规定,因为这些规定没有禁止将下水道的污泥用作肥料,同时允许食品中包含转基因和经过放射处理的成分。美国农业部随后撤消了这套国家标准。
2000年底,美国农业部颁布了新的有机食品国家标准。新标准规定,不使用杀虫剂、激素和抗生素;不使用放射线照射;不使用转基因等生物技术;为了提高环境的质量,必须保护土壤,善待家禽。上述规定不仅适用美国国内的食品,也适用从外国进口的食品。
美国的有机食品标准于2001年开始实施,对有机食品发放统一许可,由农业部授权的许可发放机构负责检测有机食品是否符合要求,并从2002年10月2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有机食品的标识,以此代替原来非正式使用的或各州制定的“有机”标识。美国的有机食品标签分为以下4种: 1.“100% ORGANIC”,完全为有机食品,主要用于蔬菜及水果。2.“ORGANIC”,有机率达95%以上的产品。
3.“MADE WITH ORGANIC INGEDIENTS”,有机率达70%以上的产品。此类产品不贴“有机”的标签,但可以列表显示有机的成分和材料。
4.“CONTAING ORGANIC INGREDIENTS”,包含有机成分,即有机成分、材料在70%以下产品。此类产品不贴“有机”标签,但可以列表显示有机的成分、材料。
有机率为100%和95%以上的有机食品上,可以贴上绿色的“USDA ORGANIC”标签。根据美国有机农业法的规定,所有在美国市场出售有机产品者应由美国农业部认可的认证机构检查和认证,进口产品也必须遵守此规定。因此,向美国出口有机产品者有两种选择,一是出口国与美国达成等同协议。即出口国的认证机构根据本国法律进行检查和认证的产品可以销售到美国并按有机产品销售。二是非美国认证机构直接被美国农业部认可。
三、欧盟的有机食品标准
欧盟于1991年7月22日就已开始实施由欧洲共同体颁布的NO.2092/91农产品有机生产法令,从而统一了有机生产的农产品和食品的生产、加工、标签和认证标准。该法令关于有机食品定义法令涉及范围,主要为“未经加工的农作物”和“由一种或多种植物材料制成,供人类消费用的产品”,包括牲畜产品,且用专门的标准。
(一)关于有机食品标准的规定
该法令关于有机食品标准规定,主要包括:
1.只有当某一产品100%的配料,农产、非农产和添加剂均符合该法令(包括附录)要求时,该产品才能在销售标签上(产品名称)注明为有机产品。
如果95%的农产配料为有机的,而剩余的5%为普通配料,而且尚未经有机生产,并在附录中列明也可使用有机产品字样。
2.从1998年1月1日起,表明有机农产配料的最低限度为70%,但并不是说有机配料比重为70%至95%即可使用有机产品标签,而只允许在成分说明中表明有机农产配料所占的比重。
3.过渡期产品,一般停止使用化肥后第三个收获季节为止,只有为单一种农产品配料时,才可标明为有机食品,而且在收获季节前至少12个月必须符合该法令的要求。
(二)关于从非欧盟成员国进口有机食品的规定
该法令制定了从非欧盟成员国进口有机食品的原则,其中最重要的条款是不管有机产品产自何地,都必须符合欧盟规定的要求。由于各国对有机或生态农业的定义不尽相同,因此有必要对“有机”(Organic)一词的最基本含义作统一理解。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对有机食品制定出一个权威的标准。不过,近年来以欧盟标准性为范本,美国和日本重新修正原有标准,使得欧美日的有机食品标准正在日趋一致。目前有两种方式可获得欧盟对出口有机产品的许可:
方式一:根据欧盟法规第11章第1~5款的规定,非欧盟成员国(第三国)可依下列步骤使其产品在欧盟境内按有机产品出售:
1.某一国家或地区的认证代理机构可通过其在布鲁塞尔的官方代表向欧盟委员会申请,将该国列入有机产品出口认可国家的欧盟第三国名单;
2.提出申请的国家必须确认该国已建立运行良好的标准系统和监控程序(法规或规定),必须保证其生产、加工标准和系统监控与欧盟法规所要求相吻合;
3.所有最重要、最新和最完整的信息必须列明,如生产商、产品类别、种植面积(位置、范围)、未经加工和加工产品数量等。当地政府可以协助生产商、加工商和出口商起草上述文件; 4.欧盟委员会审核该申请,并可能要求提供附件资料;
5.欧盟委员会投票表决是否批准该申请,如同意便在欧盟官方杂志上予以公告; 6.已列入第三国名单国家的出口商出口其产品时,仅需填写专门表格(specific form)所要求提供的情况;
7.根据欧盟上述法规的有关规定,现已获准进入的第三国包括阿根廷、澳大利亚、匈牙利、以色列和瑞士。
方式二:对于从未列入第三国名单的其他非欧盟成员国进口有机产品,根据该法规第六章第六款要求需单独许可,经认证机构核实进口商的情况,获得许可证后才可以进口。
四、日本的有机食品标准(一)实施有机农产品认证
日本农林水产省于1993年4月制定并实施《有机农产品等青果物特别表示准则》,力图规范有机农产品的标识,但由于该规定不具备强制性,所以标识仍处于较为混乱的状态,于是日本农水省从20世纪90年代末着手重新为有机食品引进严格的认证制度,即设定严格的标准,使有关认证标准法制化,对违反者予以严厉惩罚,旨在保护有机食品的生产和消费者。新的有机食品认证制度,即修改后的《日本物资规格化和质量表示标准法规》(JAS),于1999年提交日本国会批准。2000年6月10日,日本颁布并开始实施修改后有机农产品及有机农产品加工食品的JAS标准。
修改后的JAS规定,在日本市场上市的农产品有以下5种标志:
1.有机农产品:要求必须在3年以上不使用化肥和农药;加工食品中使用95%以上的有机农产品才能标出经过认证的有机农产品标志。
2.无农药栽培的农产品:完全不使用农药。3.无化肥栽培的农产品:完全不使用化肥。
4.减农药栽培的农产品:农药投放量低于一般投放量一半的农产品。5.减化肥栽培的农产品:化肥投放量低于一般投放量一半的农产品。
新标准开始执行后,遗传基因转换技术生产的食品不被承认是有机食品。如通过基因转换技术栽培的大豆等,即使是3年以上不使用化肥和农药也不被承认为有机食品。
有机食品资格认证事务由农水省注册的日本国内的认证机构批准。(二)实施有机畜产品认证
日本发现疯牛病后,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日益关注。为此,日本农水省决定,自2002年起对肉、蛋等畜产品也实施“有机食品”认证制度。对用有机饲料喂养,未使用抗生物质的牛和鸡制作的食品给予“有机食品”的认证。
根据国际有机食品认定机构制定的标准,只使用有机饲料喂养,未使用抗生物质,开放式喂养的畜产品为有机畜产品,以有机畜产品为原料加工的食品为有机产品。日本农水省表示将在国际机构规定的标准基础上制定“有机畜产品”的标准。届时,日本农水省指定的检查机构将定期到农户检查饲养情况,并对符合标准的畜产品给予“有机畜产品”的认证。
中国有机食品协会
中国绿色食品学会
参考文件
2013年
第三篇:食品标准法规论文
图书分类号: 密 级:
A
食品标准与法规
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学院名称 授课教师
2014 年
6月 8日
近年来,中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既有本土企业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如三鹿奶粉事件、蒙牛强致癌物质事件、双汇的瘦肉精事件等,也有国外企业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如家乐福出售过期板鸭事件、麦当劳出售过期食品事件。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食品安全监管被推上风口浪尖上,成为一个饱受争议的话题。
我们不能否认, 中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任务非常繁重: 目前全国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44.8万家, 其中规模以上的企业只有2.6万家, 规模以下十人以上的企业6.93万家, 剩下的35.3万多家是小企业和小作坊。面对如此繁重的监管任务, 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中却存在着诸多的漏洞, 这是我国食品安全形势一直得不到好转的根本原因。
1.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政出多门造成的监管混乱。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分段监管为主, 品种监管为辅的多机构监管模式, 至少有七个部分直接介入食品安全监管领域: 农业部、卫生部、商务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环保总局。具体的分工则是: 农业部负责初级农产品生产监管;质检部门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工商部门负责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管;卫生部负责生产企业卫生许可与餐饮企业卫生监督;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则负责综合监管,组织协调和依法查处重大事故。我们都知道, 除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是副部级单位, 其它部门都是正部级。用一个副部级单位来协调数个正部级单位, 其效果可想而知。这直接导致多部门之间不但缺少协调和联动, 而且造成现实监管中大量的权力缺位、错位、越位的现象, 有费可收的项目大家争着管, 无费可受或无利可图的事务便相互推委。而且职能部门既是法规标准的制定者,又是执行者,执行与标准存在着不一致的情况。各个部门责任不明确,在执行的过程中相互推诿,而且只负责各自的工作,不能统一协调,食品安全监管存在漏洞。2 缺乏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机构。
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是典型的多部门参与管理的模式, 但是始终没有
一个部门为食品安全的风险管理负责。2003 年, 国务院增加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食品综合监督、组织协调以及对重大事故进行查处的权力。但是, 由于没有具体的法律授权和管理领域, 风险管理职能一直空缺。
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需要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或者委员会统一管理, 而像中国这种将其分散在多个职能部门而且没有明确法律规定的, 只会引起各部门之间的相互推委。
目前,国内也有相应的部门对食品进行安全检测和监督,但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食品安全检测检验与监管体系透明度相对较低,由此而造成市场信息不对称和公众选择的困难[1]。缺乏预警体系,而且在出现问题之后能隐瞒就隐瞒,实在瞒不过去了就开始检讨、撤职,进行事后危机公关,很难及时遏制即将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3 食品安全标准制定工作滞后。
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标准建设滞后,更为突出的问题是,总体的标准体系比较复杂,标准“不够标准”的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一是标准过老过少,与国际标准差距大;二是标准体系复杂,既有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又有地方标准,还有企业标准;三是不同的标准分散在不同的部门。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形成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在监管内容上依旧不够健全, 过于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发现、事后查处和责任追求, 忽视预防工作, 忽视从食品生产的源头控制食品安全、在食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保证食品安全;只重视传统性食品安全问题的监管, 忽视非传统性食品安全问题的监管, 等等.监管内容的不健全助长了不法分子的侥幸心理, 起不到有效监管的作用.4 基础建设不到位
由于我国食品安全监管职能长期分散在各个政府部门,在投入方面,有限的财力被分散到各个部门,造成财力不集中的局面。同时因各部门主要职责的不同,食品监管只在部分职能部门被列入工作重点,所以也就很难保证将有限的投入落实到食品监管的实处,资金不足也造成检测设备更新慢,人员技术培训跟不上,适应不了食品市场监管需要。负责食品监管的各职能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各自为政现象,按照所在部门的想法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统一规划与调度,重复建设现象严重,造成资源浪费,使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基础建设一直处在欠账状态,无法适应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变化[2]。5 队伍建设“被落后”
一是食品安全监管队伍“被缩小”,在国家实施精简机构、压缩人员编制的政策指导下,政府从事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人员基本没有增加;二是食品安全监管人员“被老化”,迫于进人指标紧张的压力,新的人员,特别是经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无法进入体系,监管队伍新鲜血液补充不足,使得从业人员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趋于老化;三是食品安全监管人员素质“被低化”,随着食品加工技术的发展,食品安全监管面临新的挑战,而监管队伍人员知识更新不够快速,对新技术、新方法掌握不够熟练,很多先进检测设备得不到应用,检验检测水平低下;四是食品安全监管队伍“被分散化”,我国独特监管体系使得我国负责食品安全监管的人员分散在各个政府部门,缺乏一支稳定、独立、专业的食品监管队伍,无法适应我国食品安全监管要求。
2.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需要进行全方位考量,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国外在建立与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过程中,经历了由乱到治,从自由放任到强化监管的发展历程,为保障公众健康、提振消费者信心奠定了高效而牢固的基础。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加快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调整与变革,才能进一步深化我国食品安全治理工作,有效改善我国食品安全状况。1 美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简介
美国政府十分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建立由总统食品安全管理委员会综合协调,卫生和公共服务部(DHHS)、农业部(USDA)、环境保护局(EPA)等多个部门具体负责的综合性监管体系。该体系以联邦和各州的相关法律及生产者生产安全食品的法律责任为基础,通过联邦政府授权的管理食品安全机构的通力合作,形成一个相互独立、互为补充,综合的、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保证了美国食品是全世界最安全的国家之一。2 欧盟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简介
是成立了欧盟食品安全局,统一负责欧盟境内所有食品的相关事宜,负责监
督整个食品链安全运行,根据科学证据做出食品风险评估。二是建立快速反应的预警系统。对原有的预警系统做了大幅调整,实施了欧盟食品和饲料快速预警系统。它是一个连接欧盟委员会、欧盟食品安全管理局以及各成员国食品与饲料安全主管机构的网络。三是颁布实施了新的《欧盟食品及饲料安全管理法规》,要求满足食品可追溯性。新法规大大提高了食品市场准入的标准,增加了食品安全的问责制,强化了对不合格产品的召回制,更加注意食品生产过程的安全。四是积极加强与消费者的沟通,建立了及时快捷的信息发布制度。信息经过认真审核和合理评估,以诚实负责的态度向消费者说明情况,并告之欧盟所采取的与风险规模相适应的措施,提醒消费者注意加强自我保护,积极欢迎非政府组织和普通公众的参与与互动[3-4]。3 日本食品监管现状
日本的监管模式和美国一样,也是多头式监管,效率很高。日本米面、果蔬、肉制品和乳制品等农产品的生产者、农田所在地、使用的农药和肥料、使用次数、收获和出售日期等信息都要记录在案。农协收集这些信息,为每种农产品分配一个“身份证”号码,供消费者查询。日本的食品监管还重视企业的召回责任,日本媒体上经常有主动召回食品的广告。日本采用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农业和食品政策。食品只有通过“重重关卡”才能登上百姓的餐桌[5]。
3.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的意见 完善HACCP质量管理体系。
HACCP 体系能有效的预防与降低食品安全风险, 保证食品安全, 这一点已经被世界各国所公认。美国在这方面的实践已经证明该体系是非常有效的, 据美国FDA 证实: 由于美国在水产品加工方面运用了HACCP 体系, 已经防止了20%-60%由水产品所携带的疾病[6]。越来越多的国家将HACCP 作为市场准入的必要条件, 但是我国并没有广泛采用该体系, 而且存在体系实施有效性差, 产生危害相关的环境监控能力差, 危害分析不足等问题。因此, 我们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 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风险控制体系。2 制定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法律法规及标准。
中国应对现有的食品安全监管法律法规及标准进行修改和完善,出台一系列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制定更详细、涉及面更广的食品安全标准,与国际接轨,形成完善的法律法规及标准体系。3 推行食品安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控制
借鉴美国食品安全监管的有益经验,紧紧围绕净化产地环境、保证投入品质量、规范生产行为、强化监测预警、严格市场准入等关键环节,通过建立统一、完善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检测监测体系,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的市场准入制度、食品销售环节的追溯制度、食品安全质量承诺和召回制度、食品安全社会信用体系,从而对食品的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储存、销售以及进出口等所有与食品有关的环节进行监管,覆盖从“农田到餐桌”食品链的所有方面,通过完善的“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控制体系来确保食品安全[7]。4 发挥行业协会自治作用
提高食品行业自律行业协会作为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供给主体的一部分, 是行业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自治组织, 不仅对行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对行业不端行为也有较强的约束作用.国家可以通过立法、出台优惠政策、给予项目和资金扶持等措施, 鼓励食品生产、流通和销售企业及行业协会制定和完善行业标准, 建立起行业内部自我监督体系, 提高食品供给主体的自律性, 保证食品质量安全[8-9]。完善信息披露机制, 充分利用“声誉效应”和“社会嵌入”机制。
信息披露机制实质上是与奖惩机制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应注意的是, 对假冒伪劣食品供给者和违规(渎职)监督者的惩罚不仅应包括经济上的惩罚, 还应包括“声誉”等非经济性惩罚。在这方面, 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建立完整的“声誉”考核体系。比如实行监督机构及检测者实名公开制, 让消费者充分了解所食用的食品是由谁来负责质量监督的, 出现问题该起诉谁。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那些违法者不仅在食品行业里难以立足, 而且在整个社会中也难以立足。而要达到这一点, 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的监管, 还应当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监督以及社会监督的作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原理说明, 熟识信用等社会规范会通过“社会嵌入”使人们注重“声誉效应”[10], 因此应当通过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等非政府组织的建设, 结合媒体报道, 充分发挥横向监督的作用。完善预警机制,加大食品安全问题的惩罚力度。
建立中国食品安全监管预警机制,借鉴欧盟的预警制度,实行每周一上报的原则,对虚假隐瞒、敷衍了事的行为加大惩罚力度。
中国食品安全监管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实现体系化监管和全民监管。通过对食品安全的舆论宣传、新闻监督、群众监督以及前面提到的法律监督、行政监督、行业监督、体制监督等形式,构成广泛的社会监督体系,形成对食品安全“人人关心”的全民监督机制。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发展过程,给国家足够的时间,我们总能建立起一个完善安全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参考文献:
[1] 周艳琼.中国食品安全标准存在的问题及标准化工作新进展[J].杭州食品科技, 2006,(2):9.[2] 陈锡文, 邓楠.中国食品安全战略研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7: 941-945.
[3] 万融.商品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9-12.
[4] 沈明浩.食品安全性评价原理一食品质量与安全系列[M]. 北京: 轻工出版社, 2005, 8.
[5] 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M].上海: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2.[6] 刘旭霞, 朱鹏, 陈晶.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的第三种力量[J].甘肃农业, 2008(11): 48-50, 61.[7] 徐晓新.中国食品安全: 问题、成因、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 2002(10): 45-48.[8] 何岫芳.对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重构的探究[J].食品与机械,2012,28(5):262~264.[9] 管骁, 易翠平, 徐斐.关于我国食品安全标准问题的思考[J].食品与机械,2009,25(3): 143~145.[10] 杨亚莉.食品安全集中性监管体系的理性重塑与优化[J].食品与机械,2012, 28(5): 259~261.
第四篇:食品标准与法规
一、填空(共20分,每题2分)
1、食品()是从事食品生产、营销和贮存以及食品资源开发与利用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也是食品工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根本保障。
2、标准从本质上属于()范畴。标准同其他规范一样都是调整社会秩序的规范,但标准调整的重点是人与自然规律的关系,它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之尽量符合客观的自然规律和技术法则,其目的是要建立起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技术秩序。
3、技术法规是由立法机构、政府部门或其授权的其他机构制定的并()的法律法规或其他形式的文件,技术法规管辖范围内的产品都必须符合技术法规的相关要求。
4、由于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所有活动最终表现为产品销售或交付,企业、顾客、最终使用者或消费者的关注焦点集中表现为产品质量。因此,在食品生产加工领域的食品标准中,()标准是核心标准。
5、()是由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在其职权范围内制定的有关国家食品行政管理活动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其地位和效力仅次于宪法和法律。
6、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包括三项具体制度:①对食品生产企业实施生产许可证制度、②()、③对实施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产品实行市场准入标志制度。
7、食品的安全性,即“食品应当无毒、无害”。“无毒无害”是指正常人在正常食用情况下摄入可食状态的食品,不会造成()。
8、食品生产经营人员应当经常保持个人卫生,生产、销售食品时,必须将手洗净,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销售直接入口食品时,必须使用()。
9、我国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和卫生管理办法主要对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范围和()进行控制。
10、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部门对已造成食物中毒事故或者有证据证明可能导致食物中毒事故的,可以对该食品生产经营者采取必要的临时控制措施。
参考答案 答:
1.标准与法规 2.技术规范 3.强制执行 4.食品产品 5.食品行政法规
6.对企业生产的食品实施强制检验制度
7.对人体危害 8.售货工具 9.使用量 10.卫生行政
二、选择(选项数量不定,共20分,每题2分)
1、我国规定:()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
①法规;
②技术规范;
③标准;
④强制性标准。
2、技术法规的类型有:()
①规定性技术法规;
②选择性技术法规;
③功能导向型技术法规; ④类比性技术法规。
3、食品标准与法规是一门综合性管理学科其学习中不只是简单的记忆,更应该注意其()。
①复杂性; ②重叠性; ③动态发展性; ④系统性。
4、无论国际标准,还是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以及企业标准,就食品产品标准的内容来看,主要包含以下那些个方面:()。
①卫生与安全;
②食品营养;
③食品标志、包装、运输与贮藏; ④规范性引用文件。
5、GB 7718—2004《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属于哪一类标准()
①强制性标准;
②推荐性标准;
③食品的基础标准; ④食品的产品标准。
6、发生食物中毒时,()的单位,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及时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①发生食物中毒;
②食物中毒患者;
③接收病人进行治疗; ④负责食品安全监督。
7、食品卫生行政强制措施的主要特征是:()
①具体性; ②强制性; ③临时性; ④非制裁性。
8、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就是,为保证食品的质量安全,具备规定条件的生产者才允许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具备规定条件的食品才允许生产销售的监管制度。因此,实行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是一种政府行为,是一项()。
①行政授权制度; ②行政许可制度;
③行政确认制度; ④行政限权制度。
9、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健全本单位的食品卫生管理制度,配备专职或者兼职(),加强对所生产经营食品的检验工作。
①食品生产主管人员;
②食品卫生管理人员;
③食品安全信息收集人员; ④食品质量控制人员。
10、()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在管辖范围内行使食品卫生监督职责。
①县; ②市; ③乡; ④镇
参考答案 答:
1.③
2.①③
3.①③④ 4.①②③④ 5.①③
6.①③ 7.①②③④ 8.②
9.②
10.①
三、简答题(共40分,每题5分)
1、标准化的主要作用参考答案 答:
(1)为了其预期目的改进产品、过程或服务的适用性;(2)防止贸易壁垒;(3)促进技术合作。
2、简述标准的非强制性参考答案 答:
《TBT协定》明确规定了标准的非强制性的特性,非强制性也是标准区别于技术法规的一个重要特点。标准虽是一种规范,它本身并不具有强制力,即使所谓的强制标准,其强制性质也是法律授予的,如果没有法律支持,它是无法强制执行的。因为标准中不规定行为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也不规定不行使义务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它与其他规范立法程序完全不同。值得注意的是对标准是否强制性的问题,目前学术界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认为,如上所述,强制性标准本身还是标准,只不过在特定情况下,由于法律法规的引用而赋予其强制性属性。
另一种认为强制性标准符合《TBT协定》中关于技术法规的定义,因此它是技术法规的一种形式,技术法规是强制性的,因此一些列入技术性法规的标准是强制性的,我国的标准化管理部门就是基于这种认识将新拟定的强制性标准作为技术法规向WTO秘书处通报。
3、虽然,推荐性标准本身并不要求有关各方遵守该标准,但在那些条件下,推荐性标准可以转化成强制性标准,具有强制性标准的作用。参考答案 答:
(1)被行政法规、规章所引用;(2)被合同、协议所引用;
(3)被使用者声明其产品符合某项标准。
4、食品的基础标准有哪几类,并举例 参考答案 答:
(1)名词术语标准
标准规定了食品工业常用的基本术语。内容包括:一般术语、产品术语、工艺术语、质量、营养及卫生术语等内容。本标准适用于食品工业生产、科研、教学及其他有关领域。
如:GB 15091—1995《食品工业基本术语》GB/T 9289—1988《制糖工业术语》、GB/T 12140—1989《糕点工业术语》、GB/T 12728—1991《食用菌术语》、GB/T 15069—1994《罐头食品机械术语》、GB/T 8874—1988《粮油通用技术设备、名词术语》、GB/T 8875—1938《碾米工业名词术语》、GB/T 15070—1994《制盐工业术语》、GB/T 15109—1994《白酒工业术语》、GB/T12729.1—1991《香辛料和调味品名词》、GB/T 19480—2004《肉与肉制品常用术语》、SB/T10006—1992《冷冻饮品术语》、SB/T10252—1995《糖果术语》等。
(2)图形符号、代号标准
食品的图形符号、代号标准如 GB/T 13385—2004《包装图样要求》、GB/T 12029.1—1990《粮油工业图形符号、代号 通用部分》、GB/T 12529.4—1990《粮油工业图形符号、代号—油脂工业》等。
(3)食品分类标准
食品分类标准是对食品大类产品进行分类规范的标准。
如:GB/T 8887—1988《淀粉分类》、GBT 10784—1989《罐头食品分类》、GBT 10789—1996《软饮料的分类》、SB/T 10007--1992《冷冻饮品分类》、SB/ T 10033—1992《中式糕点分类》、SB/T 10173—1993《酱油分类》、SB/T 10174—1993《食醋分类》、GBll782—1989《水产及水产加工品分类与名称》。
(4)食品包装与标签标准
食品包装与标签标准如 GB 7718—2004《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13432—2004《预包装特殊膳食食品标签通则》、QB/T 2461—1999《包装用降解聚乙烯薄膜》、GB 9683—1988《复合食品包装袋卫生标准》等。
5、绿色食品标准体系的内容参考答案 答:
(1)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
(2)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
①绿色食品生产资料使用准则
②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
③绿色食品生产作业历
(3)绿色食品产品标准
(4)绿色食品包装、标签、储运标准
(5)绿色食品的分级标准
6、我国的食品法律法规,根据其调整的范围可以分为哪几类并举例。参考答案 答:
(1)综合性法律法规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是我国食品卫生最基本的法规,不仅规定了我国食品卫生法的目的、任务和食品卫生工作的基本法律制度,而且全面规定了食品卫生工作的要求和措施、管理办法和标准的制定,以及食品卫生管理、食品卫生监督、法律责任等。(2)各种单项法律法规
针对食品的某一方面所制定的法规,如《进出口食品卫生管理暂行办法》等。
(3)食品标准和管理办法
我国已制定了很多食品卫生标准,如《粮食卫生标准》、《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以及各种调味品、肉、乳、蛋、水产品、豆制品等卫生标准。为了保证食品卫生标准的执行,我国还对各类食品和包装容器、食品添加剂等制定了卫生管理办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第九条禁止生产经营下列食品:
(二)含有毒、有害物质或者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可能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其中有毒、有害物质包括哪几种情况参考答案 答:
(1)食品本身含有有毒物质(如河豚鱼、毒磨菇)。
(2)在一定条件下产生毒素(如发芽土豆产生龙葵素,鱼类产生组织胺)。(3)含有致病微生物或产生毒素物质(如葡萄球菌产生肠毒素)。
(4)“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包括生物性污染、化学性污染、放射性污染等。
(5)食品中过量添加某些化学物质或包装容器中有毒、有害物质的迁移等原因造成食品污染。
8、简述“食品不得加入药物,但是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作为原料、调料或者营养强化剂加入的除外。” 的含义。参考答案 答:
(1)法律规定“食品不得加入药物”,这里所说的药物,是法定意义上的药物,即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规定的定义,并列入国家药典的药物。
(2)在规定不得加入药物的同时,又对于以下三种情形做了例外规定:
①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可以作为食品原料加入的。这些物品自身就是食品,在加入食品中时,不应被视为是加入药物而是作为食品原料加入的。
②作为调料加入食品的,其加入量较小,不会引起食品成份的明显变化。应当在使用量和使用范围上进行限定。
③含有或是本身就是允许使用的营养素,可以作营养强化剂加入到食品,使用量和使用范围应当符合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卫生标准。
四、论述题(共计20分,每题10分)
1、如何理解我国食品标准的分类中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第六条规定的级别来分类及第七条的规定性质来分类参考答案 答:
(1)按级别分类
标准的种类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第六条规定的级别来分类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四大类:
①国家标准
国家标准是指由国家标准机构通过并公开发布的标准。
我国的国家标准是指对在全国范围内需要统一的技术要求,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标准。
各国的国家标准有自己不同的分类方法,其中比较普遍使用的方法是按专业划分的标准种类,我国国家标准的种类就是采用了按专业划分的方法。
②行业标准
行业标准是指由行业组织通过并公开发布的标准。
工业发达国家的行业协会属于民间组织,它们制定的标准种类繁多、数量庞大,通常称为行业协会标准。
我国的行业标准是指由国家有关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公开发布的标准。根据我国现行标? 准化法的规定,对没有国家标准而又需要在全国某个行业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可以制定行业标准;行业标准由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③地方标准
地方标准是在国家的某个地区通过并公开发布的标准。
我国的地方标准是指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公开发布的标准。根据我国现行标准化法的规定,对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而又需要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统一的工业产品的安全、卫生要求,可以制定地方标准。
④企业标准
企业标准是由企业制定并由企业法人代表或其授权人批准、发布的标准。
企业标准与国家标准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企业标准是企业独占的无形资产;其次,企业标准如何制定,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完全由企业自己决定;第三,企业标准采取什么形式、规定什么内容,以及标准制定的时机等等,完全依据企业本身的需要和市场及客户的要求,由企业自己决定。
从标准的法律级别上来讲,国家标准高于行业标准,行业标准高于地方标准,地方标准高于企业标准。但从标准的内容上来讲却不一定与级别一致,一般来讲企业标准的某些技术指标应严于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
在食品行业,基础性的卫生标准一般均为国家标准,而产品标准多为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但无论哪种标准,其中食品卫生指标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要求,或者严于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要求。
(2)按性质分类
根据《标准化法》第七条的规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按性质可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两类。但实际上目前许多地方标准也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标准和法律法规是强制性标准,地方标准在本地区内是强制性标准。如食品卫生的基础标准,关系到人体健康和安全,属于强制性标准,其他食品产品标准是推荐性标准。
国家强制性标准的代号是“GB”,字母GB是国标两字汉语拼音首字母的大写;国家推荐性标准的代号是“GB/T”,字母“T”表示“推荐” 的意思;推荐性地方标准的代号如陕西省地方标准的代号为“DB61/T”。
我国强制性标准属于技术法规的范畴,其范围与WTO规定的五个方面,即“国家安全”、“防止欺诈”、“保护人身健康和安全”、“保护动植物生命和健康”、“保护环境”基本上完全一致。强制性标准必须执行,而占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总数85%以上的推荐性标准则与国际上的自愿性标准是一致的。
虽然,推荐性标准本身并不要求有关各方遵守该标准,但在一定的条件下,推荐性标准可以转化成强制性标准,具有强制性标准的作用。如以下几种情况:
①被行政法规、规章所引用;
②被合同、协议所引用;
③被使用者声明其产品符合某项标准。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 “第一条 为保证食品卫生,防止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对人体的危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增强人民体质,制定本法。”论述本法制定的目的。参考答案 答:
本条是对制定食品卫生法的目的的规定。
根据本条规定,制定食品卫生法的目的主要有四个:
(1)保证食品的卫生。这里的食品卫生是指食品的良好性状。也就是食品要达到的标准和要求。包括三个方面:
①食品应当无毒无害,不能对人体造成任何危害。换句话说,食品必须保证不致人患急、慢性疾患或者潜在性危害;
②食品应当具有相应的营养,以满足人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需要;
③食品应当具有相应的色、香、味等感官性状。具体说,包括食品的澄清、混浊,组织状态上的软、硬、松等,以及其他凭人的感觉所能判定的性质和状态。
(2)防止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对人体的危害。食品污染是指在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物质介入食品的现象。有害因素是指食品本身含有的或者在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物质。有害因素是影响食品卫生的主要原因。对人体造成危害的因素来源和种类,大致可以分成五个方面:
①由于外界污染造成的食品卫生问题。如被致病微生物、寄生虫、农药、重金属及其他有害化学物及放射性物质污染等;
②加入食品中的各种添加剂使用不当引起的卫生问题;
③食品本身含有的有毒物质。如河豚鱼、毒蘑菇等;
④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或加入的有害物质,如酒中的甲醇、发芽土豆产生的龙葵素等;
⑤各种情况下食品感官性状的异常变化。
(3)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食品生产经营者生产经营的食品,必须有益于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二是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受法律保护。任何食品生产经营者不得侵害,否则,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4)增强人民体质。“民以食为天”。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食品。人每天都要吃一定量的食品,从中摄取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素,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以便满足自身的生理需要。
第五篇:有机食品
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有相同点:三者都关注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都要实施全程质量控制,特别是有机食品更强调从种植(养殖)到贮藏、加工、运输和销售各个环节实施全程质量控制,即实施从土地到餐桌的质量保证体系,而且三者都必须由国家认可的认证机构认证。不同点大体可概括为各自执行的标准不同。无公害食品执行相应系列的农产品行业标准。无公害食品的生产允许使用高效低毒农药和化学肥料。绿色食品执行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发布的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生产技术标准、产品标准、包装标签标准、贮藏、运输标准和其它相关标准。绿色食品A级允许限量、限品种和限时间的使用安全的农药、化肥、兽药和食品添加剂等化学合成物质,是有中国特色的安全食品和环保食品。有机食品目前实施2001年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有机食品技术规范》。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根据该规范制定了《OFDC有机认证标准》,这个标准与IFOAM的《有机生产和加工的基本标准》、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 O)制定的《食品法典》、欧盟有机农业法规EEC2092/91、美国及日本 的有机标准完全接轨。
可以这样理解,无公害食品是保障国民食品安全的基准线,绿色食品是有中国特色的安全、环保食品,有机食品是国际上公认的安全、环保、健康食品。三者在我国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的条件,能够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要,相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三者并存。但国际上只有有机食品,并无绿色食品或无公害食品之说,因为在发达国家消费者眼里,既然是食品都应该是无公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