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我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
吴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件
吴政办〔2007〕112号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我市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吴江经济开发区、吴江汾湖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公司),市各直属单位:
国务院决定从2007年开始用五年时间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国发〔2007〕9号)、省政府《关于做好我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苏政发〔2007〕77号)和苏州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我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苏府办〔2007〕155号)要求,现就做好我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通知如下:
一、普查的目的和意义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文物普查是国情国力调查的重
—1 —
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历史文化遗产安全的重要措施,是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础工作。开展文物普查,全面掌握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特征、保存现状、环境状况等基本情况,对于准确判断文物保护形势、科学制定文物保护规划,提高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水平,发挥文物资源优势,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镇(区)、各有关部门要以对国家和历史负责的高度,增强做好我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确保普查工作顺利完成。
二、普查的范围和内容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范围是地上、地下、水下的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内容以调查、登录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为重点,尤其要加强对乡土建筑、工业遗产、运河沿线不可移动文物的认定登录工作;同时,对已登记公布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控制单位等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复查,全面掌握不可移动文物本体及环境的基本情况,尤其是量化指标、保存状况和环境现状及其变化情况。根据普查结果,编制普查档案和普查报告。公布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并根据实际情况将新发现的重要的不可移动文物确定为相应的文物保护单位或文物控制单位。
三、普查的时间安排
此次普查从2007年4月开始,到2011年12月结束,分三个阶段进行。普查标准时点为2007年9月30日。2007年4月至9月为第—2 —
一阶段,主要任务是收集整理已发现的各类不可移动文物资料,组织参加上级文物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2007年10月至2009年12月为第二阶段,主要是以各镇(区)为单元,实地开展文物调查。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为第三阶段,主要任务是进行调查材料的整理、汇总、数据库建设和公布普查结果。
四、普查的组织和实施
为切实做好我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市政府决定成立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市政府分管秘书长、市文广局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成员由市发改委、教育局、财政局、建设局、城管局、交通局、水利局、农林局、统计局、宗教局、国土局及各镇(区)的分管领导组成,协调解决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文广局,主任由市文广局分管领导兼任,负责普查工作的日常组织和具体协调。各有关单位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各镇(区)要选调精干人员充实普查机构,积极参加业务培训,使所有普查人员熟悉相关要求,并按规范进行操作。市财政部门要将所需经费列入相应年度的财政预算,确保及时拨付到位。各新闻单位要加强对普查工作的宣传,引导公众参与,在全社会营造关心和支持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良好氛围。
五、普查资料的填报和管理
凡在我市境内使用和管理不可移动文物的单位和个人,都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有关规定和本次普查的具体
—3 —
要求,配合普查机构按时如实填报普查信息。任何地方、部门、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普查资料。普查机构要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实地调查准确填报普查信息,确保普查质量。普查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要妥善保存普查数据和资料,对普查中涉及的国家秘密,必须履行保密义务。对普查的数据、资料要进行分析和研究,形成相应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推进我市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
二○○七年十二月十四日
主题词:文物普查△通知
抄送:市委各部委办局,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市法院、检察院,驻吴江部队副食品生产基地,市各民主党派,市各人民团体,市工商联,存档。
吴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二○○七年十二月十四日印发 打印:张育英校对:徐卫东共印:6份
—4 —
第二篇:关于做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
南府函„2008‟1号
南溪县人民政府
关于做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有关部门:
为进一步加强我县文物保护工作,全面掌握辖区内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的基本情况,构建科学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按照《宜宾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宜府函„2007‟115号)要求,结合我县文物工作实际,现就做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普查的目的、意义
文物是国家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文物普查是国情国力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础工作。开展文物普查,是为了全面掌握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特征、保存现状、环境状况等基本情况,为准确判断文物保护形势,科学制定文物保护发展规划提供依据。开展文物普查,采集文物基础信息,有利于合理、准确划定文物保护范围,完善文物档案管理,提高文物保护管理整体水平;有利于发掘、整合和合理利用文物资源,充分发挥文物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
化,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培养和锻炼我县文物保护工作队伍,增强全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各乡镇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以对国家和历史负责的态度,增强做好我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责任感,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确保普查工作顺利开展。
二、普查的范围和内容
本次普查的范围是我县行政区域内的地上、地下和水下的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的内容以调查、登录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文化街区、村镇为重点,并对已公布的文物保护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复查,全面掌握不可移动文物本体及环境的基本情况,尤其是量化指标、保存状况和环境现状及其风化情况,摸清文物所有数,使用数及其管理使用情况等。同时,过去被忽略的工业遗产、农业遗产、老字号遗产、近现代优秀建筑,乡土建筑、传统民居等也应在此次文物普查之列。
三、普查时间安排
本次普查时间从2007年4月开始到2011年12月结束,分三个阶段进行。具体普查时间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2007年7月至12月,成立文物普查组织机构;根据国家下达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制订我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实施方案,组建调查队伍,开展普查培训、试点工作。
第二阶段: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主要任务是以县4-
学。必须确保野外调查覆盖到100%的行政村,90%以上的自然村。普查机构及工作人员要妥善保存普查数据和资料,对普查中涉及的国家秘密,必须履行保密义务。
(四)锻炼队伍,提高专业人才素质。通过普查工作中的实际锻炼,有计划地培养出更多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文物保护工作者,有效地推进全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
(五)广泛宣传,营造良好氛围。要充分运用宣传工具,广泛宣传动员,提高人民群众对普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全社会保护文化遗产意识,积极配合普查机构开展工作。
二00八年一月八日
主题词:文物 普查 通知抄送:市文化局,县委办、人大办、政协办。南溪县人民政府办公室2008年1月8日印-5-
第三篇:我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推进有力成效显著
我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
推进有力成效显著
遂宁市文化局何瀛中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是我国国情国力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持续时间达5年之久、涉及面广、专业性很强的保护文化遗产的国家工程。国务院于2007年4月专门发出《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文件予以安排部署。从2007年4月以来,我市“三普”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县三普领导小组和文化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积极行动,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团结协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截至今年5月31日,市县普查队已调查登录不可移动文物1636处。
一、组织有力准备充分
为保证文物普查工作的稳步推进,我市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有国土、水利、规划、城建、财政、交通、文化等参加的遂宁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各县区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在领导小组之下设立了办公室,全市共抽调专业技术骨干组成了6支文物普查队,直接从事文物普查工作。在此基础上,市县区相继召开了“三普”动员会和培训工作会,并于08年3月、5月、12月,举办了三次专题培训会,邀请省考古研究院文物考古专家传授田野调查技能和经验,现场解惑 1
答疑。加上各县区分别举办的培训会,为全市文物普查工作的开展做好了强有力的人才储备和知识技能准备。
二、科学认真辛劳勤奋
从08年3月起,进入了普查的第二阶段即实地调查阶段,这是三普最重要、最关键的中心环节和关键性步骤。全市共动员6支专业普查队,50名专业人员出动,1500人次,交通工具6台及一大批照相机、GPS定位仪、打印机、扫描仪、移动硬盘、罗盘等普查设备,市县普查队员们按照全国三普的标准和规范,以科学的态度,不辞辛劳、克服炎天暑热、蚊虫叮咬、马峰蛰剌、狂犬撕咬等困难和危险,深入全市每一个村衬、每一个社社,翻山越岭,走村串户,总行程上万公里,走访群众,查阅资料,进行认真细致的田野调查工作。既保证了普查野外到达率和调查区域覆盖率,又保证了基础数据的科学、完整和真实。
三、成绩突出效果明显
在全市普查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市三普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截止今年5月31日,全市参加普查野外调查的工作人员到达了56个乡镇(街道)的1000余个村(社区),乡镇到达率69%,村到达率60%,已调查不可移动文物1636处,其中复查221处、新发现1415处,是第二次全国普查点总数的5倍。市三普工作阶段性工作在全省21个市地州排名中,名列第5名。
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中,出现了一批有较高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和典型意义的文物,如:1913年的华美女教堂、1912年的天主教堂圣堂、1919年的天主教堂小经堂、1928年的省立七中西式风格建筑其相楼、1932年的涪江女子中学训导楼、1940年代的跃进发电所、唐代的菩萨岩石窟、清代民居李家大院老屋、安居镇曾氏祠堂、清乾隆时期的陈家大桥、东汉至明清的过军渡遗址。这些新发现、新成果深化了对已知文化遗产价值的再认识,对于准确摸清我市文物资源家底,有效地发掘、整合和合理利用文物资源,宣传展示我市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以文物独特的人文魅力带动旅游和相关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我市三普工作虽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个别县区对文物普查重要性认识不足,在人员、经费方面未能及时落实,田野调查进展缓慢。
二00九年六月十六日
第四篇:溧阳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情况汇报
溧阳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情况汇报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我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自2007年实施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镇(区)党委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重视支持下,在全体普查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下,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为我市更好地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下面,就我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有关情况向大家作简要汇报:
一、我市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基本情况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一项国家工程,同时也是一项基础工程,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自2007年4月开始,至2011年12月结束,历时近五年。由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涉及面广、专业性强、持续时间长,为了规范、有序、高质量地完成我市普查工作,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常州市有关文件精神,分三个阶段认真做好有关工作开展:
第一阶段从2007年4月至9月,主要任务是做好相关准备工作。一是成立了市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和普查队,出台了《溧阳市政府关于做好全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意见》,制定了《溧阳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切实加强工作领导,为普查工作打好组织基础。二是对普查队成员和各镇文体站长进行了系统的文物普查科学管理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建立健全了市、镇、村三级普查工作联系网络,出台了相关工作制度,为普查工作打好工作基础。三是收集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已登记的各个文物保护点的基础资料,尤其是具有溧阳特色的土墩墓的有关资料,掌握了比较充分的普查线索,为普查工作打好材料基础。四是落实了36万元的普查专项资金,采购了全站仪、经纬仪、定位仪、电脑、录音笔等设备,为普查工作打好硬件装备基础。
第二阶段从2007年10月至2009年12月,主要任务是开展野外实地调查。这阶段是整个文物普查工作中时间最长、工作量最大、最艰苦、最重要的一部分,通过调查走访,摸排信息,查找线索,对全市各个文物点分别进行现场勘查,利用罗盘测量、手绘草图等传统方法和全站仪、数码相机、GPS定位仪等现代技术,多方面、全方位地记录采集各文物点的面积、坐标、地形、地貌等测量数据,力求真实反映不可移动文物的特征、全貌,在实地勘查的基础上,按要求填写《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并上报。市普查队共出动700余人次,野外工作天数达到200余天,足迹遍布全市各个村庄,共走访踏查行政村291个(合并前),居委会51个,野外调查率为100%,调查覆盖率为100%,实际勘查文物点达到521处,取得文物照片956张,图纸834张,调查录音资料30个小时,为最终取得出色的普查成果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从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主要任务是汇总总结实地调查成果。一是严格按照国家文物局和省文物局相关要求,两次对普查数据进行修正,确保普查成果质量。二是按上级统一部署,做好重要文物点的提升工作,积极申报为各级文物保 护单位。三是做好普查档案工作,建立文物基础台账,为更好的保护文物提供信息支持。四是做好普查报告编制,全面总结普查工作情况。
二、我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取得的成果
通过三个阶段普查工作的开展,我市的普查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通过文物普查,摸清了文物家底。经过省文物局的最终审核,我市登记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点共有494处,其中新发现文物点303处,复查文物点191处,几项数据在常州地区均居首位。在这些文物点中,共有古遗址78处,古墓葬171处,古建筑140处,石刻46处,近现代代表性建筑56处,其它类别文物3处,另外已消失的文物点有45处。文物普查工作的开展,使我们对我市的文物资源有了全面的掌握,为今后分门别类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依据。
二是通过文物普查,提升了保护水平。文物普查的最终目的是使文化遗产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在普查中被登记、注册的文物点受到法律保护,使我市在普查中新发现的300多处文物点有了法律保障。同时,我们还选择了一批具有较高价值的文物点,积极申报为文物保护单位,目前,申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旧址、淳化阁贴、中华曙猿化石地点等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神墩遗址、观莲桥、舍头桥等5处文物点已被省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保单位。另外,我们已将古官道、《元教授林公殉节处碑记》石刻、塘马战斗烈士陵园等3处文物点公布为溧阳市文物保护单位,同 时,经过进一步梳理筛选,提出了新一批2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今天将请在座的各位进行评审。
三是通过文物普查,增强了文物意识。我们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为契机,向全社会宣传文物普查的目的、意义和内容,全面宣传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文物的社会价值、文物保护知识、文物普查知识,宣传文物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文物普查开展的宣传工作,使全社会增强了文物保护意识,营造了各级领导重视、群众关心支持的文物工作氛围,形成了有利于开展文物保护工作的有效机制和良好局面。
四是通过文物普查,锻炼了人员队伍。文物普查工作,面广量大,需要深入乡村调查了解,取得第一手的信息资料,由于我市普查组人员少、任务重,同时我市又是丘陵山区,给普查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在普查工作中,我市普查队队员充分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累、三不怕危险的精神,克服困难、翻山越岭、进村入户,坚持在一线开展工作,不放过一丝线索,确保了普查数量和质量。通过普查工作,进一步提高了我市文物队伍的专业素质,培养了一批肯吃苦、懂业务、掌握情况的青年人才,为持续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积累了经验。
我市文物普查工作,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誉,我市普查办被省文物局评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档案资料先进单位,一名普查工作人员被评为普查档案工作先进个人,一名一线普查组工作人员被评为常州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工作先进个人;我市新发现文物点“古官道”入选《江苏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一书,牛场村窑址群、秦堂山遗址入选“常 州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十大新发现”。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在此,我代表市文化广电体育局向关心支持我们开展文物普查工作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
三、文物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尽管我市文物普查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从文物保护的角度看,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一是各个文物点的保护现状不容乐观。通过普查发现,我市有很多文物点已经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损坏,其中有45处文物点已经消失,这是我们不可弥补的损失,即使是一些文物保护单位,有很多也亟待修缮,存在各种安全隐患。尤其是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在积极发展村级经济、改善村民生活条件的驱动下,文物也成为开发利用的对象,使文物生存环境面临新的困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如何处理好“新”和“旧”的关系,如何使历史文脉传承下去,是一个应该认真思考并妥善解决的问题。
二是全社会的文物保护意识还需加强。在普查中发现,一些地方的领导和干部对文物保护工作不够重视,认为文物保护是文物部门的事情,与当地政府无关,缺乏“守土有责”的责任意识;一些企业和群众认为文物保护是政府的事情,与自己无关,认为只要不破坏文物本体,文物点周边的环境风貌可以随意破坏,等等,这说明我们还有很多人不了解文物工作,缺乏应有的文物保护意识,致使一些原本能够得到保护的文物点受到了破坏,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文物保护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尤其是需要各镇(区)、各相关部门领导的重视,因此,不断增强 社会各界的文物保护意识,也是一个要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是加强文物保护的基础还不够扎实。不久前,常州市召开了全市文化建设工作会议,提出了要把常州建设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要求,我们溧阳也确定了积极争创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的目标。要争创历史文化名城,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传承,但从我市实际看,加强文物保护还存在机制、资金、人才、措施等多方面的问题,现有的人力、财力、物力都显得力不从心,需要我们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
四、对今后我市文物保护工作的设想
今天的会议,是一次专题文物工作会议,能够邀请到各位领导、各位同志参加,机会很难得,借此机会,对我市今后的文物保护工作提几点想法,供大家参考,概括的讲是“抓住两个契机、落实两个抓手”:
一是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为契机,完善文物保护的工作基础。文物普查是基础工作,巩固文物普查成果,要体现在为文物保护打好基础上。我们要通过汇集整理文物普查的数据信息,进一步梳理分析全市文物资源的现状,排出一二三四,分出轻重缓急,拿出保护规划,做到重点文物重点保护,一般文物有效保护,使各级领导充分掌握,相关人员贯彻执行,人民群众了解支持,为文物普查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二是以加快推进博物馆建设为契机,增强文物保护的社会影响。建设博物馆多年来一直受到全市有识之士的关注,已经呼吁了很多年,目前已经确定了在2012年启动。博物馆能够在收藏文物、展示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提升城市人文内涵、开展爱国主义 教育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建好溧阳市博物馆意义十分重大。我们必须高标准定位、高标准建设、高标准展示,使我们的文物工作能够得到更大的关注,产生更大的影响。
三是以创历史文化名城为抓手,改进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体系。我们确定了在十二五期间建设全国文化先进县、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体育示范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等争创目标,虽然命名、评选的主体和档次不同,但是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都很高,尤其是历史文化名城,原则上不是能够争创来的,而是要有实实在在的内容,要经得起评审。因此,我们要对照争创标准,创新工作机制体制,改进工作方式方法,确保这块牌子能够争取到。
四是以文化行政综合执法为抓手,加强文物保护的执法力度。多年来,面对文物违法行为,我们的执法力量明显不足,行政权力不能充分运用,给违法分子可乘之机。目前,我市文化行政综合执法大队已经成立,其职责之一就是开展文物行政执法,这使我们主管部门能够更好地处臵文物违法行为,为我市文物保护工作提供有力保障,今后,我们将积极开展文物行政执法,为文物保护创造良好环境。
最后,恳请在座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能够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文物工作,使我市文物保护工作能够在新的起点上开创新局面。谢谢大家!
第五篇:都江堰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报告
都江堰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报告
我市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人大、政协的支持下,在市文化文电新闻出版局的领导下,在成都市文化局的大力指导下,截至2009年12月底顺利完成了我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现将我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小组及办公室成立以来的三普查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保障经费、广泛宣传
为使文物普查野外作业顺利开展,市人民政府于2009年安排了都江堰市文物普查专项预算经费30万元,省、市文物部门下发配备了笔记本电脑、GPS及照像机等普查设备,确保了文物普查各项工作得到有力保障。市文化文电新闻出版局党组领导积极响应《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国发[2007]9号)文件精神,并设立了“都江堰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组建了文物普查队,派业务骨干到成都,接受省文物局组织的普查业务培训。抽调了优秀文化专干充实文物普查工作。普查小组还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图片等多种形式,在全市范围内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文物保护和文物普查知识的宣传教育,使我市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文物普查工作的重要性,积极配合我县普查人员完成好境内文物的普查工作。
二、精心组织、科学安排,普查工作顺利推进
为力争在今年完成全市文物普查工作目标任务,我市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文物普查工作措施,全面展开全市文物普查田野工作,普查工作进展顺利。
首先,坚持广泛开展,团结协作的普查工作措施。为了准确细致的对境内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彻底普查,做到文物普查不留死角。我市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乡镇初查和市三普办复查认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即由市三普办发放文物普查初查表给各乡镇文化专干,各乡镇文化专干再将初查表下发到各村组,由村组组织村民根据文物线索填写上报乡镇,乡镇普查员结合《不可移动文物认定标准》进行初步筛选,然后将确定为文物的初查文物名单上报到市三普办,市三普工作队再根据文物普查初查名单进行实地田野调查,勘测登记和认定工作。在初查与复查认定过程中,普查工作队与乡镇初查员及村干团结协作,采取初查与复查认定的方式与广大群众直接接触,了解文物古迹的历史沿革、遗迹功能等详细信息。在成都市文化局专家的指导建议下,我市普查办采纳了查阅史料与实物相互验证的普查方法(即:通过查阅资料,有的放矢地对一些有重要意义的文物古迹进行走访调查,对新发现的文物点进行资料查证,使调查结果有据可依,与史料相互验证)开展普查工作,在工作中“宁细勿粗,宁繁勿简”,有效保障了普查质量。
其次,加强文物普查宣传工作,使文物普查利国利民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深入了解文物普查的目的和意义,普查工作队走到一处,宣传到一处,将宣传工作与田野调查工作有机结合,广泛发放文化遗产相关法规及资料宣传册。普查工作队在实地普查中始终努力宣传,让文物普查的目的和意义深入到普通群众心中去,让群众了解文物工作,进而将群众的热情汇聚到普查工作中来,教育广大人民群众“文化遗产,人人保护;保护成果,人人共享”的文化遗产保护责任感。
在实地调查与广泛宣传的两不误中,我市三普查队员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本着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进行野外普查。野外调查是一项对体力耐力的挑战,我市三普队员公而忘私,凭着为我市的文物保护事业做出贡献的责任感,不斤斤计较个人利益得失,积极投身于野外调查中,特别是在今年夏天,普查队员们顶着炎炎烈日、汗流浃背,踏遍了乡村的山山水水。在每天的野外调查之后,到办公室还要赶紧整理登录资料。在这项工作当中,全体普查队员体现出新时期文物工作者昂扬的精神面貌,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截至2009年6月底,我市共普查乡镇及工业区21个,行政村 个,普查文物点 处,新发现文物点 处,复查文物点 处。并对所采文物点进行了认真细致,严谨求实的调查、记录、摄影、测量、GPS卫星定位、编录。全面掌握了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特征、保存现状、环境状况等基本情况,基本编录完成了已经普查的文物点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等各类普查表格。宣传工作方面,发放文物常识宣传单1000余份,张贴宣传海报100余张,走访群众500余人,普查宣传工作取得良好效果。
三、文物普查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地震突发,三普工作暂停。
去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突发,给都江堰市带来了严重的损失,据初步统计我市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在此次地震中都不同程度的遭到损害。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都江堰在此次地震中垮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灵岩寺和奎光塔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县级文保护单位古建筑类也在此次地震中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文物普查工作不得不告以暂停,而转为对文物的保护与抢救工作,地震实物的征集,以及灾后文物恢复重建与规划工作中。2.普查工作难度加大。
“5.12”特大地震给我市(极重灾区)了带来了严重的打击,余震不断给三普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困难,部分文物点在此次地震中均有受损,各乡镇人员其本都集体安排住进了板房,使三普的野外调查工作难以顺利开展,因此成未完成年初成都市预定的普查目标。
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有利于我市有效地发掘、整合和合理利用文物资源,充分发挥文物自身优势,宣传展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加深社会公众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与自信心;以文物独特的人文魅力带动旅游和相关文化产业发展,实现我市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