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理论上
理论上的清醒是政治上坚定的重要前提,理想信念的坚定是政治合格的根本保证。共产党员有了正确的理想信念,就有了立身之本,站得就高了,眼界就宽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自觉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最根本的是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分析当前党员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剖析一些党员干部犯错误的教训,虽然表现和原因各有不同,但不重视学习、头脑里没有扎下科学理论的根子,是根本的原因。作为一名立志为党的事业奋斗的共产党员,对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不是想不想学、要不要学的问题,而是必须认真学习、反复学习的问题,并且要真正学懂,联系实际贯彻运用。这不是一般的号召和要求,而是必须完成的任务和责任。只有刻苦学习,掌握了科学理论的精神实质,正确理解和把握其立场、观点、方法,才能使理想信念和人生追求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二篇:论三个代表在理论上的创新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结课论文
论三个代表在理论上的创新
一、“三个代表”思想是新世纪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是重要的理论创新。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理论上传承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同时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精神。它新就新在适应时代发展和形势变化的客观需要,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把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者全方位地联系起来,引入到党的性质、宗旨、根本任务的表述中来,这就赋予了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以新的内容和时代精神,体现了党的根本性质与社会主义本质的辩证统一、完成根本任务与实践根本宗旨的辩证统一、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辩证统一,成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党的自身建设的伟大行动纲领。
2000年春天,江泽民同志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三个代表”这个新理念,2001年的“七一”讲话,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作了全面、系统、深刻的阐发,它的科学内涵、立论依据、基本要求、体现途径、以及相互关系等都得到了明确。这就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了一个执政党建设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极为简练、易懂、好记的语言,勾划出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的形象,是中国共产党面向新世纪的伟大宣言。通过“三个代表”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党,一个充满改革精神的党,一个充满希望的党。邓小平当年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的立国之本,江泽民同志在世纪之交提出了“三个代表”的立党之本。有了立党、立国这两个根本,我们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二、“三个代表”的理论创新,在于其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的科学品格。
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就没有停止过实践。人民群众也就是从历史活动的实践和比较中,不断寻找、揭示和发展指导自己前进的真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发翔于实践,也归结于实践,作为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它是马克思主义规律性的再认识,指导着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活动,为新时期检验我们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提供了最科学的衡量标准,显示了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的崇高科学品格。
“三个代表”的创新到底源于什么样的实践呢?主要有两点。首先,来源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正反两方面的实践,即置身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和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基本状态中去思考,以一种生于忧患、不负使命的伟大襟怀关切党的生死存亡,获取历史的灵感和启迪,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自《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共产党从一个在欧洲上空徘徊的“幽灵”,变为植根于世界工人阶级心目中的“偶像”,走过了150多年光辉而曲折的历程。自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迎来赤旗的曙光开始,社会主义阵营空前活跃和壮大;至20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大厦訇然坍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又急转直下,似乎已成“末日之夕阳”。中国共产党亲历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潮涨潮落,1 / 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结课论文
经历了革命的血雨腥风,经受了执政的严峻考验。80年洗礼,锤炼成了共产党人的实事求是思想和理论创新精神。吸取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并从一个理论的新视角来定义党、规范党、建设党,是“三个代表”的理论创举之一。
“三个代表”的创新高于实践,是指“三个代表”不只是对实践的理性认识和科学归纳,还是伟大实践的新开端、新起点、新要求,指导着社会在实践中发展,指导着政党在实践中前进。在什么样的认识,就有什么样的实践;同样,有什么样的实践,必然体现在一定认识的过程中。正确认识“三个代表”高于实践的实质,就是要使一切实践都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进行,具体地讲,就是要全面把握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坚持民主集中制和党要管党的原则,使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努力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三个代表”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创新,是江泽民关于创新思想和实践的成功范例,也反映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共产党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和科学把握。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并将其贯彻落实好,我们的党和国家就大有希望,就一定能够在21世纪续写中华民族更加辉煌的篇章。
/ 2
第三篇:理论上可预防的骨科常见疾病
理论上可预防的骨科常见疾病 1.颈肩部肌结膜炎
预防措施:1.避免劳累,受冷,受潮。
2.提倡工间操制度。
3.有条件时,劳累时可适度按摩,热敷,理疗。2.颈椎病
预防措施:1.避免劳累,局部受冷受潮。
2.提倡工间操制度。
3.养成正确工作姿势。
4.睡眠时低枕平卧。
5.有颈肩痛时,可间断行卧位颈枕牵引。3.腰肌劳损及腰肌结膜炎
预防措施:1.避免过度劳累,受冷,受潮。
2.提倡工间操制度。
3.不得已过度劳累腰部疼痛不适时可适度按摩,热敷,理疗。
4.腰痛显著,影响工作、生活与休息时可短时间服用阿司匹林(无禁忌症时)等。4.腰椎间盘突出症
预防措施:1.避免腰部过度劳累,受冷,受潮。
2.搬取重物时要注意保持正确姿势。
3.提倡工间操制度。
4.腰部不适,酸痛时有条件可采取局部适度按摩,热敷或理疗。
5.腰部酸痛不适,影响工作生活与休息时,可短时间间断口服非载体消炎止疼药物。
6.必要时佩戴腰围短时间保护。
7.注意做腰背肌锻炼。5.运动系统疼痛的预防原则
1.避免过度劳累,受冷,受潮。
2.建立工间操制度。
3.改善生活,工作环境与条件。
4.提高生产劳动工作机械化程度。
5.最适宜的运动是游泳。
第四篇:科学发展观是哲学理论上的创新
科学发展观是哲学理论上的创新
张素芝
(中共商丘市委党校 哲学教研室,河南 商丘 476000)
摘要: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创立,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又一新的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是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坚持理性思维的思想方法,坚持战略思维的思想方法,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进一步深化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也是哲学理论上的创新。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创立是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本质要求。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哲学;创新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用发展的观点来分析问题和认识问题的,它揭示的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最一般的规律。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进一步深化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也是哲学理论上的创新。
一、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创立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
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创立,总结和吸收了世界上其他许多国家发展中的经验教训。比如西欧国家早期在经济与自然关系上的先污染后治理;原苏联在经济与社会关系上的忽视社会保障;拉美国家在对外开放上的不计成本,盲目引进;墨西哥等一些国家在城乡发展上的盲目推进城市化进程等等,这些国家在发展中的教训为我们提供了前车之鉴。
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创立,也是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存在的突出问题而提出来的。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城乡差别、地区差别不断扩大,环境恶化、分配不公日益加剧等社会问题。经济与自然、社会不协调的问题十分突出,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还很艰巨。这就迫切需要以一种新的发展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发展实践。科学发展观这一理论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的。
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创立,充分地吸收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精华。我国古代就有“大同”、“小康”的社会理想,就有“民为邦本”的亲民理念,就有“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这些思想的积淀,为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创立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了深厚的社会思想基础。
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创立,也吸收了人类现代文明进步的众多思想成果,吸收借鉴了自由、民主、博爱、公平、正义、理性等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这使得科学发展观从创立之初就站在了时代思想发展的高度,走在了时代思想发展的前列,从而使科学发展观真正成为引领人民前进的一面新旗帜。
二、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本质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理论坚持以人为本,解决了发展目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从现实的人出发,以现实的人为依据,以现实的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所设想的未来理想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人类全部历史活动的根本目的。因此,任何社会的发展都不能以牺牲人的全面发展为代价去实现。
科学发展观理论坚持以人为本,解决的是发展动力问题。这是党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在发展战略思想上的集中反映。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既是物质生产活动的主体,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体。毛泽东同志说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因此,我们要一切相信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这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始终坚持。离开了人民群众,发展则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科学发展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理论是全面、协调的发展观。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只注重经济的发展,而忽略自然、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只注重城市的发展,而忽略广大农村的发展;只注重发达地区的发展,而忽略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只注重先富起来的人的发展,而忽略尚未解决温饱的群体的发展,是一种畸形的发展,甚至是停顿、倒退,是反科学的。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四位”一体全面发展,必须坚持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统筹发展,真正做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
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发展观。人类社会发展本身就是一个辩证的、矛盾的发展过程。一个事物、一个社会,要健康、正常地发展,必须要有可持续的发展能力。我国人口众多,生态脆弱,资源相对短缺,而且还没有完全摆脱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因此,我们必须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三、科学发展观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添了新的思想武器
科学发展观理论引导着正确的政绩观的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又保证着科这发展观的理论的落实。二者密不可分。温家宝总理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用全面的、实践的、群众的观点看政绩。所谓用全面的观点看待政绩,就是既要看经济指标,又要看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既要看城市变化,又要看农村发展;既要看当前的发展,又要看发展的可持续性;既要看经济总量增长,又要看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既要看经济发展,又要看社会稳定;既要看“显绩”,又要看“潜绩”;既要看主观努力,又要看客观条件。所谓用实践的观点看政绩,就是重实干、办实事、求实效,各项政绩应该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所谓用群众的观点看政绩,就是倾听群众呼声,忠实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追求政绩的根本目的。衡量干部政绩,最根本的是看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
一是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既要积极进取,又要量力而行,不追求脱离实际的高指标,不盲目攀比;必须坚持办实事、求实效,珍惜民力,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必须深入实际,察实情、讲实话,不虚报浮夸,不做表面文章;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不急功近利。要淡泊名利,只有视个人名利淡如水,才能视人民利益重如山。
二是坚持理性思维的思想方法。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能否进行理性思维,是否善于理性思维,不仅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成熟的重要标志,而且也是一位领导干部特别是中青年领导干部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的许多同志往往是凭经验、凭感性、凭领导意志,即唯书、唯上、唯己。典型的是“三拍”决策:决策之前拍脑门,实施之中拍胸脯,验收之时拍屁股。实践证明,缺乏理性思维,会给党的事业和形象造成极大的损失。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学习,善于把积极进取精神同科学求实的态度结合起来,善于进行理性思维,坚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我们应该达到的目的。
三是坚持战略思维的思想方法。从宏观上看,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过渡期就将结束,国内发展和对外活动关系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国国内改革正由面对国内旧体制的改革转向面向适应经济全球化需要的改革,我国对外开放正由强调中国特殊性的对外开放转向重视国际规范和合作、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从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工作来看,也有许多工作涉及群众利益尤其弱势群体利益,关乎社会稳定的大局。因此,必须自觉运用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去观察、去思考、去决策,而不能就事论事,鼠目寸光。四是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是内在统一的。只有求真务实,认识规律,把握规律,才能得其要旨。因此,我们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明实情、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用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才是符合客观实际而又具有哲学观点的理论思考。■
[作者简介]张素芝(1956-),女,河南商丘人,中共商丘市委党校哲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商丘市跨世纪优秀社科青年学术骨干,辽宁省党的建设研究所特邀研究员。曾主编或参与编写20余部书籍并公开出版,公开发表论文20多篇,获论文奖10多项,参与完成结项国家社科哲学规划项目一项,并主持完成结项省级课题5项。
责任编辑:郭 丁
第五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哪些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哪些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没有公有制经济,公有制经济不处于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就将丧失其自身的经济基础,就不能确保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不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我国多层次的生产力,决定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决定了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其他所有制经济,就会脱离当代中国国情,脱离初级阶段的实际,重蹈“超越阶段”的覆辙,同样不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非公有制经济虽然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但它们与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相联系,并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发展。各种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组成部分,不是因为它们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而是因为它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标志着在所有制结构理论和实践方面又有了重大突破和创新。
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既包括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公有制经济,也包括非社会主义性质的其他所有制经济。没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就不能确保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不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道路。没有其他所有制经济,就会脱离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脱离初级阶段的实际。因此,既不能因为公有制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不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而将它们排除在基本经济制度以外,也不能因为它们属于基本经济制度而认为也是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能够把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初级阶段的现实要求有机统一起来,这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重大一个是的突破和创新,更加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体现了党对所有制理论的与时俱进。改革开放前,由于对基本国情的认识上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总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只能由社会主义性质的公有制经济构成,即使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和一定的发展,也只能是暂时的权宜之计。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逐步深化,从称其为“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到强调“公有制经济与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是一项
长期的方针”,再到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认识不仅在理论上有了重大突破和创新,在中实践中也使我国进入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新阶段。
第三,建立怎样的所有制结构,实行怎样的基本经济制度,只能以是否符合“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标准。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