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纲版)2015届高考政治分类题库 考点12 我国的国家制度(上)(2011年)
(大纲版)2015届高考政治分类题库 考点12 我国的国家制度(上)(2011年)
1.(2011·四川文综·T29)一位从事基层民政工作的全国人大代表,十几年来坚持走访当地居民家庭,记了70多本“民情日记”和“民心日记”,一次次地在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议案,帮助群众排忧解难。这表明,该人大代表()
①履行了严格依法行政的义务②履行了反映群众意见的义务
③行使了依法提出议案的权利④履行了密切联系群众的义务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思路点拨】本题以一位人大代表的亲力亲为作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对人大代表权利与义务的把握。解答本题时应熟练掌握人大代表依法享有哪些权利,应当履行哪些义务。做好本题,关键在于弄清题肢是否与题干相符合。
【精讲精析】选D。从题干材料可知,该人大代表十几年来坚持走访当地居民家庭,记了70多本“民情日记”和“民心日记”,一次次地在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议案,帮助群众排忧解难。这些事实表明该人大代表履行了反映群众意见的义务、密切联系群众的义务,同时行使了依法提出议案的权利。材料未体现依法行政,①与题意不符。
2.(2011·重庆文综·T32)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表决通过了关于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的决议、决定批准关于2010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这表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①集体行使职权②是我国唯一的权力机关
③决定国家重大事项④决定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思路点拨】本题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的决议、决定批准关于2010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这一事实,考查学生对政治常识中重要知识的把握。解答此题,不仅要看题干与题肢的联系,还要看题肢正确与否。
【精讲精析】选A。以表决的方式通过决议和报告,体现了人民代表大会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也就是集体行使职权,①正确。材料也体现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行使决定权,即决定国家重大事项,③正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但不是我国唯一的权力机关,②错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享有监督权,但不能决定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④错误。
第二篇:(大纲版)2015届高考政治分类题库 考点14 自觉投身社会实践(2012年)
(大纲版)2015届高考政治分类题库 考点14 自觉投身社会实践(2012年)
一、选择题
1.(2012·全国文综·T29)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往往依赖河流,视河流为主宰命运之神而顶礼膜拜。工业革命后,人类以河流的主人自居,肆意开发利用河流,遭到了河流的报复。今天,人们重新认识人与河流的关系,致力于追求人与河流的和谐。由此可见()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②实践具有目的性,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理性认识 ③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必然打上历史和时代的烙印 ④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认识是促进实践发展的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题指南】本题借人与河流的关系的变化考查实践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实践的的特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理解材料的核心理念。
【解析】选B。从材料中可知人们对河流的认识从顶礼膜拜、肆意开发到和谐相处,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①符合题意;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实践,②观点错误;人们在不同的时代对人与河流的关系认识不同,③符合题意;认识有正误之分,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促进实践发展,④观点错误。
2.(2012·全国文综·T30)某饭店老板请来许多一流的建筑师和工程师,探讨如何扩建狭小、老旧的电梯。他们一致认为:饭店必须停业半年才能扩建好电梯。饭店一位清洁工说:“要是我,就会直接在屋外装上电梯。”根据清洁工的建议,新电梯很快就安装好了。这是建筑史上第一次把电梯安装在室外。这一案例表明()①丰富的专业知识是创新思维的源泉 ②丰富的实践经验必然促进思维创新 ③正确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首要环节 ④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和实践的突破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题指南】本题以具体的事例考查创新思维的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题干的主旨,理解创新的内涵。
【解析】选D。实践是认识的源泉,①观点错误;丰富的实践经验有利于促进思维创新,②观点错误;材料中清洁工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提出电梯由室内安装到室外安装的建议,突破了原有的思维模式,③④符合题意。
3.(2012·重庆文综·T32)科学理论并非一成不变:一旦有了更好的解释,旧
B.理性认识能指导人们推动事物的发展 C.人们的认识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D.事物的不确定性否定了世界是可知的
【解题指南】本题以名人名言为材料考查学生对其的正确理解。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在于读懂名言的内涵及其与选项的关系。
【解析】选C。认识的根本目的在于指导实践,A错误。只有正确的理性认识才能指导人们推动事物的发展,B错误。由于同一时期人们认识事物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霍金指出(人们)不可能去完全精确地预言事件,C正确。事物的不确定性并不能否定世界的可知性,D错误。
二、非选择题
6.(2012·重庆文综·T38)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我们都是龙的传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878年中国正式发行第一套邮票,主图为蟠龙,被称为大龙邮票,具 有重要的收藏和欣赏等价值。在近年的一次拍卖会上,一枚面值5分银(相当 于1.5 625克银)的大龙邮票成交价格高达17 920元。
材料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象征高贵与力量,彰显昂扬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中,Dragon(中文译为“龙”)是罪和异教的象征。20世纪末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包括国防力在内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西方某些人常用Dragon歪曲地指代中国龙,用Dragon的庞大身躯和残暴特性来暗示中国的强大和对别国的威胁,鼓吹“中国威胁论”。
(3)中西方关于龙的认识有明显差异,请说明其哲学依据。(10分)【解题指南】从设问讲,解答本题时应把握好所限定的知识范围(哲学)和切入角度(中西方关于龙的认识有明显差异的哲学依据)。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两个知识点即唯物论中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认识论中的实践决定认识。从前者来看,由于人们对现实世界中所取的原型不同从而导致东西方关于龙的认识也就不同。同时,由于人们的立场、世界观等不同也会影响中西方对龙的认识的差异。从后者来看,东西方社会实践的差异决定了中西方关于龙的认识具有差异性。
答案: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由于取材于现实世界中的原型不同,中西方关于龙的认识也不同;立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差异,影响了中西方关于龙的认识的差异。
②实践决定认识。社会历史、知识与文化背景等的差异导致社会实践活动的差异,而社会实践活动的差异决定了中西方关于龙的认识具有差异性。
第三篇:2015届高考政治分类题库 考点10 文化传承与创新(2013年)
2015届高考政治分类题库 考点10 文化传承与创新(2013年)
一、选择题
1.(2013·浙江文综·T31)斯瓦希里语版的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坦桑尼亚国家电视台热播。坦桑尼亚观众在欢笑中领略中国媳妇处理婆媳关系时的善良和智慧,在感动中体会中国“和”文化的美好。该剧成功走出国门说明()
A.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可以取长补短
B.对传统文化需要继承与发扬
C.不同民族文化各具特色,又具有共通性
D.优秀文化能激励人们创造美好生活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首先要读懂题干材料,材料强调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解析】选C。本题考查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文化的作用等知识。题干表明坦桑尼亚观众能够理解和欣赏中国的电视剧,这说明不同民族文化尽管有很大不同,但有共通性,故C符合题意。题干没有体现不同民族文化相互取长补短,A排除;题干也没有体现对传统文化的态度,B不符合题意;题干仅仅说明该电视剧得到坦桑尼亚观众的理解和欣赏,没有体现激励人们创造美好生活,D应排除。
2.(2013·重庆文综·T8)近年来,央视相继推出“最美教师”、“最美孝心”等“最美”系列节目,强调社会教育和价值塑造,挖掘社会真善美,弘扬善良、勇敢、仁爱、乐观、奉献等精神,获得公众好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最美”系列节目受到公众好评,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②主流媒体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助于削弱大众文化影响力
③主流媒体传递正能量,对良莠不齐的文化市场起正确引导作用
④主流媒体能满足人民大众真正的文化需求,决定文化发展方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题指南】本题以央视近年来相继推出的“最美”系列节目为背景,考查学生对文化生活相关知识的理解。解答此题关键是正确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对题干材料进行分析。
【解析】选B。“最美”系列节目强调社会教育和价值塑造,挖掘社会真善美,弘扬善良、勇敢、仁爱、乐观、奉献等精神,体现出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①正确。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不削弱大众文化影响力,②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主流媒体传递的是正能量,对文化市场起到的是正确引导作用,③正确。主流媒体不能决定文化发展方向,④错误。
3.(2013·广东文综·T31)2013年3月,广东某市的读书月活动提出,文化强市从阅读开始。在建设文化强市过程中,读书的意义不可替代。强调读书的文化意义,是因为()
①文化在人民大众的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
②先进文化是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④文化影响人的实践、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本题宜用排除法,①②观点是错误的,直接排除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4.(2013·广东文综·T32)2013年1月,教育部发布贯彻《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要求将书法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甲认为,这样可以化解汉字书写危机;乙认为,在键盘时代学书法是浪费时间。-1-
据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甲的合理之处在于认识到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根源
②乙的不足之处在于漠视了新媒体时代书法的文化价值
③书法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形成完美人格
④书法教育传递传统文化的精神,培养审美能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文化继承与发展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一要明确文化发展的根源是实践而非传统文化;二要明确书法对提高道德素养没有直接关系。
5.(2013·北京文综·T24)“笔墨当随时代”,绘画艺术要有时代精神,就要有创新。然而,不继承优秀的传统遗产,创新很难有稳固的根基。这表明绘画艺术的发展要()
A.正本清源,独树一帜B.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C.薪火相传,推陈出新D.各美其美,和而不同
【解题指南】本题以绘画艺术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文化继承与发展关系的理解。做好本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准确理解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解析】选C。解答本题要注意题目的关键信息,即“不继承优秀的传统遗产,创新很难有稳固的根基”,从中可知是强调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C项“薪火相传,推陈出新”符合题意。A项是文化独特性的表现,B项反映了文化的包容性,D项说明的是文化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均不符合题意。
6.(2013·北京文综·T25)为了保护和发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西太平鼓”,北京有些中小学将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纳入学校教育。这表明()
A.教育的基本功能发生了改变
B.教育具有选择、传递文化的功能
C.教育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
D.教育是文化交流融合的主要途径
【解题指南】本题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素材,考查教育的作用。做好本题重在准确理解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7.(2013·福建文综·T29)贴窗花,写春联,辞旧迎新;年夜饭,压岁钱,阖家团圆;发微信,拜大年,走亲访友;花各异,韵相同,岁岁年年。中国式过年魅力无穷,在于它()
A.涌动着人们对中华民族强烈的认同感
B.引领着现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潮流
C.汇集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大全
D.展现各民族和睦相处的美好图景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继承,传统文化的特点。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传统文化的民族性特点。
【解析】选A。
8.(2013·安徽文综·T7)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梦想离不开世界,“中国梦”是和谐之梦、和平之梦,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这说明()
①中国的发展是开放合作共赢的发展
②各国和平共处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③和谐世界是实现中国梦的有利环境
④民族文化是世界文化不可缺少的色彩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解题指南】本题依托“中国梦”的内涵,综合考查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原则和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方面的知识。解答本题最好采用干肢结合法,即在读懂题干材料的前提下,对题肢进行分析选择。
【解析】选C。“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梦想离不开世界”指出了我国坚持合作共赢的发展原则,①正确;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②错误;“‘中国梦’是和谐之梦、和平之梦”点明了我国创造和谐的国际环境的必要性,③正确;“中国梦”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说明民族文化是世界文化不可缺少的色彩,④符合题意。故选C。
9.(2013·海南单科·T16)我国西南地区的悬棺文化散发着谜一般的魅力。考古人员在四川珙县发现371幅历经风雨的悬棺岩画。画面中的钓鱼狩猎、骑马竞技、舞蹈杂耍、舞刀弄剑等场景依稀可辨,让现代绘画艺术家惊叹不已。该考古发现佐证了()
①精神文化越古老越接近社会生活的本质
②精神文化总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精神文化的价值不因时代变迁而改变
④精神文化的展示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文化的特点。要根据材料选出相关的特点。
【解析】选C。
10.(2013•海南单科•T15)某省举办“中国寻根之旅”活动,吸引了许多海外华裔青少年参加。他们考察祖籍地的发展成就,了解祖籍地的发展历史,收集祖籍地的民间故事,体验祖籍地的民风民俗,增加了对祖籍地文化的了解。举办这一活动有利于()
①促进中华文化的继承和传播
②推动中华文化的现代化
③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
④促进不同地域文化的融合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文化交流与传播。解答本题,关键是明确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意义。
【解析】选B。从“中国寻根之旅”活动内容看,属于文化交流活动,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继承和传播,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①③符合题意。②④与材料不符。故选B项。
11.(2013•江苏单科•T19)唐卡是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集历史、艺术及经济价值于一身,堪称“藏文化百科全书”。它与堆绣、泥塑等一起以“热贡艺术”的名义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强对唐卡艺术的保护和传承是为了()
A.维护各民族的平等团结B.建立新型的民族关系
C.加强各民族的文化交流D.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繁荣
【解题指南】本题以唐卡为背景,考查保护文化多样性的作用。解答本题要抓住题干的主旨,注意区别单纯的民族文化现象与民族关系之间的不同。
【解析】选D。加强对唐卡艺术的保护和传承是为了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繁荣,D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处理民族关系以及民族文化的交流,A、B、C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干的主旨。
12.(2013•江苏单科•T23)近期,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坦桑尼亚热播,让坦桑尼亚老百姓了解到中国老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但是该剧在翻译成斯瓦西里语时,“小叔子、小舅子、小姑子、妯娌”等称呼只能简单处理为“哥哥、姐姐”。这表明()
①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②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的功能
③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④文化交流应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解题指南】本题以中国电视剧走向世界为视角,考查文化传播、文化的多样性、中华文化等知识。解答时抓住中国电视剧走向坦桑尼亚,但在翻译时有些称呼只能简单处理这两点进行分析。
【解析】选C。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让坦桑尼亚老百姓了解到中国老百姓的生活,体现了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的功能,②应选。该剧在翻译成斯瓦西里语时,对中国文化中的有些称呼只能简单处理,体现了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③应选。题干体现了文化差异,没有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①不选。题干没有说明文化交流“以我为主”的原则,④不选。
二、非选择题
1.(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T39(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敦煌莫高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艺术瑰宝,也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
材料二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莫高窟文化遗产,敦煌研究院联合高校、研究机构、科技企业进行了一系列科技创新:建立了综合防沙体系,研发了无线传感环境监测分析系统,开发了十亿级像素数字相机系统,形成了包括前期摄影采集、后期图像处理、虚拟漫游等环节在内的数字处理系统等。随着这些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莫高窟自然环境得到改善,壁画、彩塑等图像采集取得进展。不久的将来,世界各国人民除了实地参观莫高窟外,还能在互联网上便捷地欣赏3D效果的“数字莫高窟”,随时随地感受莫高窟文化艺术的无穷魅力。
(2)结合材料二,说明科技创新对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作用。(8分)
【解题指南】本题以传统文化切题,从文化生活角度考查科技创新的作用的相关知识,进而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展现自己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解析】第(2)问,首先回答科技的物质特性,然后回答文化传承的作用——交流、发展。
答案:(2)科技创新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物质技术手段;科技创新带来更快速、方便的文化传播手段和方式,促进了文化的交流;科技创新是推动文化创新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2.(2013·四川文综·T13(3))加强自主品牌的培育和发展,是中国经济创新驱动的内在要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当前,一些外国用户在接受中国品牌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障碍。有人认为,语言、品牌故事等文化因素难以为外国用户所理解和认同是一个重要原因。
(3)运用“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知识,说明应该如何增进外国用户对中国品牌的理解和认同。(8分)
【解题指南】解答第(3)问要紧紧围绕题干的限定性知识——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指出所要回答的措
施。
【解析】第(3)问,要从以下三点回答:遵循文化共性,搭建中国品牌与国外用户的桥梁;尊重其他国家文化,积极吸纳当地文化元素;促进文化对外交流,增强中国文化品牌的影响力。
答案:(3)①遵循文化共性和普遍规律,搭建中国品牌和外国用户的沟通桥梁。②尊重其他国家文化,品牌建设中积极吸纳当地文化元素。③促进文化对外交流,增强中国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3.(2013·安徽文综·T12(3))三年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完成了“三年见成效”的主要目标任务,成为推动安徽崛起的重要增长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展示创新风采
转移不是简单的复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依靠创新驱动。示范区某企业技术研发团队瞄准市场需求,刻苦钻研新技术,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效益。
(3)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该研发团队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
【解题指南】本题以科技创新为主线,综合考查了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点。第(3)问,需要转换题干设问。
【解析】第(3)问,题干实质是考查如何推动文化发展与创新,回答时要做到“理”从材料中来,即理论与材料的深度链接,切忌空谈。
答案:(3)立足于社会实践。适应市场需求,在创新的实践中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科学文化修养。通过刻苦钻研新技术为技术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善于借鉴成功经验。博采众长,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实现技术突破。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创新的思维和实践推动时代的发展。
4.(2013•江苏单科•T34(1))城镇化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中国。今天,中国的城镇人口已经超过了农村人口,“农耕社会,乡土中国”逐渐转变为“工业社会,城市中国”。城镇化加快了中国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一个全新的城市文明时代似乎正在悄然到来。
在城镇化的浪潮中,大批村庄被合并,许多富有特色的传统村落不断消失。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描绘的那种“一片冬麦,一片高粱,十里荷塘,十里果香”的田园景象日益不再。有人伤感地说:“不要问我从哪里来,因为我已经没有故乡。”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有人会对乡村的衰落感到惋惜。(6分)
【解析】解答第(1)问时,首先要从乡村入手,把乡村与乡村中蕴含的文化联系起来,然后从乡村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以及乡村文化的作用角度分析,乡村文化的作用可以从展现地域特色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等角度分析。
答案:(1)①乡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乡村的衰落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②乡村承载着不同地域的特色文化,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③乡村寄托了人们的乡情乡思,可以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第四篇:(大纲版)2015届高考政治分类题库 考点11 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及自觉投身社会实践(2011年)
(大纲版)2015届高考政治分类题库 考点11 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及自觉投身
社会实践(2011年)
1.(2011·大纲全国卷·T28)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日益凸显,各国都在寻求应对之策。我国科学家研究了气候变暖条件下热量资源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1981年以来,我国一年两熟、一年三熟粮食作物种植界限明显北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前者粮食产量平均可增加54%~106%,后者可增加27%~58%。该研究为我国合理调整农作物区域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这从一个侧面表明科学认识()①具有自觉选择性,能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化害为利 ②具有能动创造性,能够推测未来,创造理想世界 ③能够揭示事物演化规律,指导实践活动,推动社会发展 ④基于实践活动,体现了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和目的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应从整体上理解题意,全球气候变暖→危害→寻求对策→研究(体现目的性、能动性、创造性)→认识到气候变暖条件下热量资源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合理调整农作物区域布局→取得成效(对社会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精讲精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目的性、计划性、能动性,强调认识的反作用。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是认识的根本任务,①②不符合题意。气候变暖,研究对策,体现了主观认识的目的性、能动性,④符合题意。我国科学家以研究成果指导农业生产,促进了粮食增产,发挥了科学认识的指导作用,③符合题意。故选D。
2.(2011·大纲全国卷·T29)某农牧区由于长期滥垦草原、超载放牧,不仅没有改变经济落后的面貌,反而导致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草原承载力急剧下降。践行科学发展观以来,农牧民改变以往的经济发展方式,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种植沙柳资源林,大力发展沙柳加工业,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也保护了生态环境。该地农牧民种植沙柳资源林,发展沙柳产业,改变落后面貌的事例表明()①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力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决定力量 ③人民群众具有无限的创造力,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源泉 ④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主体的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时应抓住关键词“农牧民”,该题强调在改变农牧区经济发展中农牧民所起的作用,联系哲学知识,意在考查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所起的巨大作用。
以联想,如果每个人都用公益的思维去生活,即都有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导,那么,整个社会便处处发生符合正确价值观的行为,也就可以理解为正确的价值观可以转化为服务于社会的现实,故D正确。个人素质高,人生价值不一定大,A观点片面。人生价值的实现取决于人的实践,人的态度只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一个因素,并不是决定因素,B错误。实现人生价值关键在于行动,没有高尚思想的人也可以实现人生价值,C错误。
5.(2011·大纲全国卷·T38(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为西藏与全国一起实现共同进步与发展创造了基本前提。1959年,西藏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群众性民主改革运动,废除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解放了百万农奴和奴隶,开创了西藏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全面确立。昔日的农奴和奴隶享有了平等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自主管理本地区和本民族事务的政治权利。西藏自治区不仅享有一般省级国家机关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而且享有广泛的自治权。1965年以来,共制定了250余件地方性法规和具有法规性质的决议、决定,有效地维护了西藏人民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特殊权益,促进了西藏各项事业的发展。
材料二 民主改革50多年来,西藏经历了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专制走向民主、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光辉历程,实现了由封建农奴制向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性跨越,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据统计,1959年至2010年,西藏生产总值由1.74亿元增长到507.46亿元。2010年西藏的经济增长率为12.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个百分点。1959年至2008年,中央财政向西藏的财政转移支付为2 019亿元,年均增长近12%。“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计划对西藏的财政补助达到2 124亿元。
运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社会发展进步这一原理,结合材料分析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原因。(12分)【思路点拨】本题以西藏的发展为背景材料,体现了高考关注社会问题、关注民族问题。作答时注意审题准确、全面。该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解读、获取、调动、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
【精讲精析】从哲学常识角度设计问题,注意限定内容“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原理的层次性,注意答题的逻辑性。具体组织答案时要注意理论和材料相结合,避免内容空洞。
【参考答案】社会关系的调整和变革反作用于生产活动。西藏废除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促进了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有机结合,推动了生产发展。社会关系的调整和变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维护了西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调动了其积极性。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制定和实施的法律法规,促进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推动了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五篇:2013高考政治复习:我国的民族和宗教6个考点
2013高考政治复习:我国的民族和宗教6个考点
我国的民族和宗教
1.民族是具有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心理素质的人们的稳定共同体。
2.我国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已形成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
3.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1)民族平等原则:①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在民族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各民族之间只有大小、强弱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优劣之分。各民族都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②具体表现:
一、各民族在政治权利、社会地位上实现了平等;
二、各民族在发展经济、文化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
三、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平等权利,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2)民族团结原则:①民族团结和民族凝聚力的强弱,与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前途有密切的关系,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各民族的大团结是国家统一、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因此,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也是各民族的共同愿望。②必须反对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与极少数民族分裂分子进行斗争,依法惩处煽动民族歧视的行为。(3)民族共同繁荣原则:①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②在现阶段,加快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是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促进各民族个同繁荣,增进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由之路。③推进西部大开发,实行“兴边富民”行动,是坚持民族共同繁荣原则的具体体现。(4)三原则的关系: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含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区域自治。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坚持民族„„的原则。(3)民族自治地方是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自治机关是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3)依据: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有着坚实的政治和社会基础。①中国自秦汉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②我国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适合实行区域自治;③我国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了政治认同。
5.我国的宗教政策:(1)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①含义(略),正常的宗教活动是指在宗教活动场所或教徒家中进行,在宪法、法律和政策范围内进行的活动。任何人不得在宗教活动场所内进行无神论宣传。任何宗教组织和教徒也不得到宗教活动场所以外进行宗教活动。②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这是为了使宗教活动纳入法律、法规和政策范围,更好地、全面地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③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这并不是要求教徒放弃有神论的思想和宗教信仰,而是要求教徒在政治上同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政策和国家利益相一致。④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2)依据:符合宗教自身规律;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有利于团结信教群众,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6.树立科学世界观,抵制邪教,反对封建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