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市景观大道建设基本原则探讨——以绵江景观大道为例)
城市景观大道建设基本原则探讨——以绵
江景观大道为例
作者:羲和城市研究院 发布时间:2008-1-11
时间:2007-04-25 来源:本站原创作者:羲和城市研究院我国在加快城市建设的进程中,由于过度注重外在视觉景观效果使其功能化、技术化,并套用统一模式,盲目地全盘西化或者是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以及政府职能的不完善等种种原因,造成城市景观环境丧失乡土文化特色,缺乏识别性。然而景观大道往往地处入城口岸、门户地段,自然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特色的主要窗口之一,有着其他城市功能无法代替的作用。因此,城市景观大道建设便成为挖掘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城市形象、反映城市特色的重要手段。然而,面对当前景观大道建设热中产生的问题我们却需要冷静思考,尤其是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更需要更新观念,理清思路,认真学习和总结城市景观大道建设的成功经验,尽可能地考虑到多重要素,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灵活合理,努力提高城市道路景观的文化品位,使城市变得更加真实、亲切。
一、目前我国城市景观大道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一)景观大道建设成为政府塑造政绩表现方式
在当前的城市建设中景观大道无疑已经成为反映一个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政府塑造城市形象和城市景观环境的核心。然而不少城市管理与决策者在以充沛的精力和极强的事业心登上新时代的舞台后,盲目地急于通过城市形象的改变来显示自己的政绩,树立新的权威。他们往往选择城市中心地段和最引人注目的关键地段成为“新官上任三把火”的靶子,为此不惜“倾家荡产”竭尽全力大拆大建,建造起一条条追求大气势、高档次的宽广大道。但令人痛惜的是这些所谓的景观大道、中心广场,是在“糟蹋”了城市历史文化底蕴基础上诞生的,不仅超出地方经济承受力,而且违背了城市基本发展状况。甚至最终成为沿街村民的打谷场所和垃圾堆放地,这样的“景观大道”名存实亡。
(二)景观大道建设是“拿来主义”思想的重现
诚然我国城市景观大道建设已经取得了不错的发展,并极大改善了城市景观面貌与道路交通景观环境。然而当我们漫步在一个个所谓 “景观大道”的道路景观环境中时,无论是西部有数千年历史的古城,还是东部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乍一看总体趋向于同一个模式,大同小异,没有个性,失去特色。更有甚者为了追求自身城市与众不同,崇洋媚外全盘西化并“拿来”欧美的先进理念,殊不知正是这些“拿来主义”思想使我们的城市逐渐丧失了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以及得天独厚的宝贵资源。
二,城市景观大道设计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当代中国的城市经济、城市规模的发展正在经历着爆炸式的扩张,已经对保持地方原真性提出绝对的挑战!这必然要求我们认真地思考目前日趋流行的城市景观大道建设现状,从而纠正并摒弃不足。笔者有幸经历了绵江景观大道建设的先后过程,在此试着和大家一起探讨分享,并分析提出城市景观大道设计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希望能够对我国城市道路景观建设提供一条思路。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2004年四川“成德绵”经济区域建设战略的实施,绵一成一峨城际铁路的规划以及绵遂高速公路全线开工建设,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江油,必须在弘扬其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同时与绵阳现代科技精神结合起来,发挥其人文旅游资源、科技旅游资源,营造合理的生态人文特色,这就给设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规划出满足交通需要的道路,更要在注重道路景观绿化设计的同时让绵江景观大道兼顾城市文化的延续与发展,让城市历史文化景观风貌保护与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结合起,使之成为集生态、景观、旅游、交通为一体的城市形象和特色名片。
(一)规划体现人文、生态理念
绵江景观大道南起绵阳城区金柱园,北止江油银道北环路口,途经青义、龙门、九岭、青莲、河城镇,全长6 O公里。为营造人文、自然、生态持续城市道路景观环境,设计本着少拆建筑物,耕地和林地;充分利用地形,避免高填深挖,保然环境的原则。标准道路绿化断面为三板四带红线宽度为72m,双向6车道(2×1lm),机非带2×3m,非机动车带2×4m,两侧各18米的景观带。设计车速为80km/h,同
时部分路段受的地形、地质和水文条件等因素影响,应适当控线宽度为3O一50m和车速为60km/h。考虑到城扩张,和城市道路的功能性、绿地的参与性,以绿化为主线,园林景观为节点,合理安排游憩设在绿地中布置休闲广场、园路,通过游步道将广系起来,成为动态的景观观赏流线,使设计中体空的互动。利用沿途的丘陵山地,结合地点,围绕道路绿化与自然景观相呼应原则,植物上采用乡土树种,注重多样化,充分发挥植物生境效益。同时各景点及通道均进行无障碍设计,道地面设坡道和盲道,方便轮椅或儿童推车通正让人体会到身处现代都市却有回归自然的感从而心情放松,能更愉快地投入到旅途之中,有满足人们健身益智、了解自然、亲近自然的多种和心理的需求。
(二)保护与创新并重发展
在保护历史文化底蕴与加快城市发展问题上,笔为应坚持:先保护、再创新、后发展的原则。在绵江景观大道两侧宜人的园路青莲镇路段紧靠原绵江公路旁的牛雪樵德政坊是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当地人民为表达对“两袖清风”、“简政爱民”的知县牛雪樵的敬意而修建的,是江油市文物保护单位。由于绵江景观大道在原有公路基础上大幅度阔宽,使其面临着搬迁异地重建的威胁。经江油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组织专家研究决定:为保护历史文物,公路需绕行,规划将公路扩建在牌坊的另一侧,而紧邻牌坊的地方设计为绿化带。为此有着157年历史的牛雪樵德政坊不仅得以有效保护,避免了文化古迹和民族文化遗产的破坏,而且还使其成为大道轴线上的一处人文景观。
(三)凸现城市历史文脉
城市景观大道设计研究其实是研究该城市的文化历史,在文化底蕴中为该城市景观大道设计定位和定性。从而使其城市地域特色、历史文脉等以城市景观游览走廊形式镶嵌在城市景观大道中,最终成为城市中最亮丽的风景线。绵江景观大道规划的艺术构思中,成功地将各个地段自然和人文生态环境要素加以提炼、升华和再创造,以古朴典雅的园林风格为主调,把境内独有的科技精神、唐诗文化、火药文化、三国历史充分融合,借助于具体的景观要素一一山、水、绿化、建筑、空间等通过石雕群塑、浮雕等形式分布在道路两侧。不断深化景观艺术的内涵,营造一系列文化的风景线,让游客在欣赏沿途道路的景观同时领略绵阳的历史文化,使绵阳成为充满现代都市感和厚重的历史感的文化名城。
(四)布局的整体性与过度的连续性
从城市发展整体性、连续性出发,绵江景观大道设计是为了保护好名胜古迹及其周围环境,延续绵阳的历史文脉,突出山、水、城的环境特色,从而体现城市的形象和突出城市鲜明性格。在整体布局上将“科技现代、自然生态、文化历史”作为主线贯穿在整个景观大道中,与城市规划和山水格局呼应协调。并依次通过“诗书画廊、涪江春晓、科技新天、桃李农家、林荫漫道、田园秋色、明月故里、长亭古道”等8个景观段落连续过度。一改景观大道设计的干篇一律,追求变化中求统一,统一中有变化。从道路本身各种功能着手,考虑在道路两侧的空间尺度上、建筑体量组合、色调上以及对当地历史文化的理解表达上求得统一,而在细部处理、色彩、道路景观各要素的形式上进行变化,既保证城市整体景观的统一,又使道路景观丰富多彩。
三,结语
目前我国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正处于起步阶段,还未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而绵江景观大道的成功建设为此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与探索。无论是我们的设计师,还是政府部门都有责任和义务,创造出适合于我国国情的道路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真正让城市文化底蕴通过道路景观的构成要素结合周边环境,形象地展现给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为他们提供高档次的城市道路空间景观。
第二篇:景观设计师为城市创新体系建设服务
景观设计师为城市创新体系建设服务
上海市景观学会年会顺利召开,会议选出了上海市景观学会第二届理事会,全票通过曹振全同志继续担任上海市景观学会理事长,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生态工程学院张志国同志、上海商学院生态学院张建华同志、上海交通大学建筑系主任张健同志、风雨神木老总水浩、上海卫林园林工程公司老总李卫林等单位负责人入选第二届理事会。徐一大、温志豪同志任上海市景观学会景观创新技术研发专业委员会负责人。
会议总结了上海市景观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的工作,在充分肯定的同时,也指出了不足之处。会上,上海市景观学会理事长曹振全对学会今后的工作做出了重要指示。
上海市景观学会第二届理事会工作重点将围绕积极促进学术交流与上海重大科技创新需求相结合,聚焦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安全等重要问题深入开展学术交流,打造综合交叉、小型高端前沿两类学术交流平台,全力配合办好工博会科技论坛、市科协学术年会、“科汇观点”学术沙龙等品牌学术活动。办好沪港科技合作、海峡两都市交通学术研讨会、海峡两岸大学生辩论赛等地区的民间科技交流活动。鼓励施基础学科发展项目,发布以应用为导向的基础研究报告,通过服务学科发展和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促进学会联盟建设与张江示范区先行先试相结合。与张江高新区管委会合作。在综合集成创新资源、完善产业链布局、推进产业集群发展、优化创新创业环境等方面开展长期稳定的合作。开展相关专题研究,积极探索学会、学会群和学会联盟参与示范区建设和管理的有效途径。探索建立学会联盟与示范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相结合的机制。针对产业、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共性问题,鼓励两个联盟共同开展学术交流、成果转化、技术攻关等活动,共同促进科技与产业相结合,推动示范区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第三篇:苏州城市边缘区景观调研报告——以苏州三角嘴都市乡村为例
苏州城市边缘区景观调研报告
——以苏州三角嘴都市乡村为例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苏州三角嘴都市乡村进行现场调研、资料搜集、数据整理,并在分析了城乡一体化内涵的基础上,利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 对三角嘴都市乡村景观生态格局进行研究。力图通过对三角嘴都市乡村进行景观改造、生态恢复,以改善生态环境。并探索城市边缘用地景观更新改造的途径和方法,旨在探讨如何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完善城乡一体化的空间布局以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of triangular mouth of Suzhou urban village, data collection, data processing, and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based on principle and method of landscape ecology, triangular mouth urban study on village landscape patterns.Trying to through the landscape of triangular mouth urban village renovation and ecological rehabilit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Landscape renovation and explore the edge of the city with the ways and means, aims to examine the use of landscape ecology principles improve the spatial arrangement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to promote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process.关键字: 都市乡村;景观生态;城市边缘;景观安全格局
Key words: Urban village landscape, ecological urban edge landscape security patterns
1.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经济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旅游以其独特的自然田园风光为基础,本土地方性文化为内涵,吸引都市居民在乡村环境中游览和感悟,满足人们返璞归真、恬淡休闲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心理和生理需求。然而,在乡村旅游业迅速发展的同时,部分地区的乡村景观却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体现,乡村景观呈现出了与当地农业生产模式、农村居民生活方式不相适应的状况,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盲目的乡村旅游开发,在带动乡村经济的同时带 1 来了耕地、林地的破坏和水资源的污染。苏州三角嘴区域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城市的入侵,不仅给本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影响,有些甚至给地域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和污染,肌理破坏,珍贵的国土资源蒙受了生态、经济、景观、社会多重价值的损害。在这样的情况下,都市乡村的景观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规划时,我们应该科学合理地改造与利用这些边缘土地,从区域尺度上、形态上探讨城乡一体化中三角嘴区域合理的时间和空间结构,应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其景观生态格局的变迁,研究农田景观格局与变化、乡村聚落、土地资源利用和景观资源评价与模型等,从景观多样性、景现空间格局和景观的廓道效应出发,探讨如何建立合理有效的景观生态格局,营造新景观,使其在景观价值及环境效益上得到整体的提升。
2.城乡一体化中的景观生态格局 景观是由斑块、廓道和基质组成的一系列生态过程和土地利用方式的镶嵌体,在这一景观镶嵌体中,包括生物的、非生物的和人类的作用[1]。人类的作用是最复杂的过程 ,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它直接左右着生物和非生物的过程,同时也是土地利用方式的决策者。因此,在城乡一体化在空间格局上应做到空间的相互渗透,生态环境的相互协调,在保证经济、信息流畅达的同时,也要充分尊重自然生态过程,维护和恢复城乡一体化过程中景观生态过程及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2]。真正实现城乡之间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促进城乡健康、协调、发展。我们在进行都市乡村景观规划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保持自然景观的完整性和多样性。人类活动对景观的干扰程度越低,景观结构保存越完好,景观类型越多样。
自然资源:促进该区域的种植业、林业和渔业的发展,对已破坏的农田、林地、池塘进行修复,保护集中的农田种植、渔业生产斑块,改变因人类活动使乡村自然植被斑块减少的趋势。
交通体系:农村中依旧保持着该城市最富有特色的路网格局,在生态恢复过程中,应将水网特色保护、整合并加以开发利用。
聚居空间:中国传统村镇聚落是中国传统聚落与自然环境巧妙地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典型的生态学意义。在景观改造时,应在保留传统的聚居空间格局的情况下加以改造。
(2)保持传统文化的继承性。乡村社区文化体系,是具有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地方文化,是乡村的文化遗产。乡村文化的继承性,是乡村文化得以保存的根本。(3)保持景观斑的合理性和景观的可达性。乡村居民点体系、中心镇、中心村、建制村与自然村,所形成的结构特征,廊、道、斑的合理性与村镇体系的合理性,是景观规划的基本原则[3]。
3.三角嘴都市乡村背景
三角嘴区域位于苏州沪宁高速公路以北,南与平江区相连,东与相城区相连,北与相城区、高新区毗邻,该区白洋湾街道的张网、新渔和申庄三个村就座落于此区,既是城市发展的潜在资源用地,也是生态敏感区域。
图1 三角嘴景观要素比例
3.1自然特色:三角嘴区域地势低平,水网密布,土地肥沃,农副物产十分丰富。主要种植水稻、麦子、油菜,出产棉花、蚕桑、林果,特产有碧螺春茶叶、长江刀鱼、太湖银鱼、阳 3 澄湖大闸蟹等。由图1可知,该区域拥有良好的水资源和农田树木资源。
3.2文化特色:白洋湾的民歌以及编钟艺术尤令人瞩目。金海鸥擅长民族乐器设计制作工艺,能让同一口钟发出了两钟不同的音,其制作的中华和钟被评为国宝级的艺术珍品,被国家文物总局永久保存。
3.3村落布局形态:村落形态是由住宅用地、耕地、林木、河川、道路等共同构成的景观表现,体现了苏州典型的水路格局。
3.4土地面积情况: 三角嘴区域总面积为6000亩,张网村占1/5,新渔村和申庄村各占2/5。其中基本农田约占1/2。包括耕地、林地、农村住宅用地,企事业单位用地、道路、鱼塘用地、绿化用地和其他用地等。
3.5人口户数情况:三角嘴区域5776人,其中农业户口人数1876人,居民户口人数3929人。在农业户口人数中16周岁以下的1/10;17-35周岁的约1/4,35-55周岁的约1/3,55周岁以上的约1/3。从该数据可知,三角嘴区域外来人员较多,且农村户口人群多为中老年人,年轻人均进城务工。
3.6住宅面积情况:三角嘴区域内共有住宅面积422000万平方米,违章建筑面积约为1/3。
4.三角嘴都市乡村发展方向
苏州三角嘴区域意欲搭上“乡村旅游”这班车,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产生社会综合效益,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条件改善;满足了城乡居民对高层次生活的追求,提升新农村建设的层次和档次,建设成 “半乡半郭村舍,半山半水田园”的乡村旅游景点。
4.1近期目标:加强传统村落开发力度,完善规划区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农民开辟宅前屋后用地,栽植粮食经济作物,创造果蔬遍地的生产生活环境。
4.2中期目标:扩大“河道”、“农田”、”果林“、”鱼塘“、”民居“及其过渡带的保护恢复工程,构筑规划区综合生态框架,形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为水乡村落的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提供保障。
4.3远期目标:建立以人为本的农村发展体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农村生态环境,最终实现“生产发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目标。4.4三个方面的发展方向:
“三花”——茉莉、玳玳、白兰花。这三种传统花卉是当地群众的一种传统农业活动,通过建设三花培育展示基地,使传统花卉得到保存、繁荣、发展,从而体显出苏州地区的特色人文景观、文化底蕴。
“三鱼”——观赏鱼,垂钓鱼、渔业发展。在发展锦鲤等观赏鱼的养殖的同时,将部分鱼塘可以作为游客垂钓休闲的场所,将渔业与旅游业结合,为渔民们创收。
“三乐”——民乐、民谣、民舞。将这些即将消逝的白洋湾山歌,腰鼓等民间文化重新点燃,与旅游文化产业相结合。
5.三角嘴都市乡村的现状和问题
5.1规划政策和问题
5.1.1城市和农村两不靠
自2002年8月区辖调整以后,划入城区的农村在规划上、政策上即变成了城市形态,土地也纳入了市区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农村的政策也不再适用,农民宅基地停止审批等。但在经济活动上仍是按农村的模式在运行,市政府没有增加划入农村区域的城市建设维护费,环卫、交通等基础设施没有得到改善,在城市管理上又享受不到城市的政策。
5.1.2乘不上三角嘴生态公园开发这班车
该区域在三角嘴生态园内的2个半村位于生态公园的西部,在规划上,西部区域为生态田园区,以生态鱼塘、特色养殖、森林氧吧为主基调,保留原农庄;在具体操作上,实施了三期的绿化工程都为租地而不是征地。随着三角嘴生态公园的开发建设,该区域部分的农村只能解决一个农业问题,而农村、农民将永久存在,农村城市化仍将是遥遥无期。5.2景观生态现状和问题: 三角嘴区域在目前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加入了过多的人工化的景观序列。乡村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各景观元素界限明显,景观结构要素——基质、斑块和廊道的空间分布格局遭到破坏,各要素之间的物流、能流、信息流无法畅达有序。
5.2.1农田:
(一)现状农田的特点:农田占地广,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经济作物等,各地农作物长势良好。
(二)现状农田的问题:靠近城镇主干道的农田污染较为严重,不适宜耕种栽植。5.2.2 鱼塘
(一)现状鱼塘的特点:三角嘴区域地势平坦,水网密布,碧波鱼跃。鱼塘主要集中在新渔村和申庄村,基本保留了原始的形态格局。
(二)现状鱼塘的问题:该区域的鱼塘数量众多,支离破碎,缺乏整体规划,部分鱼塘闲置,出现了垃圾堆积的现象,尤其在夏天严重污染该地区环境,缺少对这些鱼塘的管理与整治。
[4] 5 5.2.3果林:
(一)现状果林的特点:三角嘴区域雨量充沛,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果树茂密。
(二)现状果林的问题:改造前该区域有大面积的林地,但土地零散,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
5.2.4民居:
(一)现状民居的特点:三角嘴区域的民居有着典型的古代“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基地内的民居分布相对集中,主要有新渔村。申庄村、张网村三个自然村。
(二)现状民居的问题:该区域的民居肌理大部分是保持原有风貌,但随着城市入侵,新建的房屋多是随意搭建,破坏了原有的民居肌理,并且出现了肆意搭建违章建筑的现象。
5.2.5河道:
(一)现状水系的特点:该区域水网众多,主要分为5条直流,且均由齐唐河引出,这些河道贯穿基地,且分之众多,可以灌溉农田并提供人们的生活用水。
(二)现状水系的问题:化肥农药粗放的施肥方式导致水质下降;蔬菜残枝烂叶随意丢弃堆放,阻塞河道;农村生活污水直接排放,造成了水体污染。
5.2.6交通
(一)现状交通的特点:主要依赖村镇道路,各村之间以村镇道路相联系。
(二)现状交通的问题:村镇道路秩序混乱,岔路错路尽端路多,没有形成统一的交通体系和交通网络。
6.规划措施和建议
6.1景观生态修复
6.1.1规划时,将各斑块形成稳定的三角形(如图2),既可以满足生物运动和能量转换,形成循环系统,小斑块的连接使得各斑块之间的联系更有过渡性,同时还能提供生物迁移的条件。
图2 6.1.2改造前斑块间相互独立且均处于破碎状态,通过对破碎元素的整合、连接,形成循环系统(如图3)。
6.1.3通过对凌乱的用地整体规划,将部分相同或者相似用地进行合并,方便管理和使用。然后通过廊道等元素的联系、渗透,将这些分区进行连接,形成完整的系统(如图4)。
图4 6.2建立景观安全格局 城乡一体化过程中景观生态格局建设是人类文化和自然景观的相互结合,通过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自然环境中敏感区,将人工环境努力与自然环境相连接增加生态多样性,并通过合理安排城乡景观的空间结构,发挥景观的视觉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
6.2.1农田基质安全格局
通过发展农业种植业保护集中的农田种植斑块,改变因人类活动使乡村自然植被斑块减少的趋势提高乡村景观特征,丰富季象变化,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上,大力种植经济效益高且观赏性强的种类,建立苗木花卉基地,拓宽中草药等种植渠道,还农田以原始的生态景观结构。
6.2.2鱼塘斑块安全格局:发展渔业景观。在牧业景观中,动物是最主要组成部分,社会各界对动物资源非消费性利用的趋势在逐步增加, 可通过对该地区鱼塘的改造,将鱼塘分给居民承包,提高渔业产量,将部分鱼塘合并方便管理与治理,以提高鱼塘的整体利用率。
6.2.3树林斑块安全格局
通过对这些林地的重新规划分区,将原本零碎的林地合并,再重新分配给居民,既提高了该区域的绿化率,创造了经济价值,同时还解决了居民的就业问题。可因地制宜地增加植物绿化斑块的数量, 在单一的农田景观中,适当增加林地的斑块类型。同时增加植物种类以丰富景观,调整落叶、常绿植物的比例,增添并丰富其植物种群和其它观赏植物。
6.2.4 民居斑块安全格局
我国地域的多样性造就了丰富多彩的乡村聚落景观,不同的形式和风格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特点。可通过对该地区建筑的整改,保留原有的符合该区域肌理的建筑,违章建筑以及破坏本地整体建筑风格的均拆除,恢复本地块的本土风貌来加强乡村聚落景观建设,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充分挖掘乡村村落的内涵和特色。
6.2.5河流廊道安全格局
[5] 7 将原本破坏的河道进行重新疏通使断流连接,全面改善水质,加强对该河道的管理,禁止倾倒污水,乱扔垃圾,并管制河道附近的工厂以及教化居民。河流廊道在功能上成为物质和能量的流通的通道。对于生物物种来讲,廊道同样会提供栖息地和物种源,并会成为物种的避难所和集聚地们的生活用水。[6]。这些河道可以作为灌溉农田的沟渠,游览观赏的水上观光线,人
景观安全格局图
根据不同的生态元素将该地块分为五种景观安全格局:鱼塘斑块安全格局、树林斑块安全格局、民居斑块安全格局、农田基质安全格局和河流廊道安全格局。
多层次的景观安全格局,有助于更有效地谐调不同性质的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并为不同土地的开发利用之间的空间“交易”提供依据。某些生态过程的景观安全格局也可作为控制突发性灾害,如洪水,火灾等的战略性空间格局。景观安全格局理论更有可能直接在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国土整治,包括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建立具有综合生态效益的防护林体系,保护区系统,城市绿地系统及城乡景观格局等方面发挥作用[7]。
除了上述景观改造方法外还可以加强对其的管理,对于该区域的居民以及游客制定不同的管理制度并对区域内的环境大力的整改,首先从根本入手,对于对环境有污染的工厂,生活垃圾进行政治清理。其次对已破坏的环境进行修复。
7.结语 乡村景观规划是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 ,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协调和建立统一的城乡体系。以乡村景观美景度、敏感度、可达度、相容度和可居度等景观特征为中心。通过对乡村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乡村建设的合理规划,实现乡村景观美景稳定、可达、相容和可居的协调发达的人居环境特征,将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成为未来最适宜居住的景观空间。(参考文献: 2 Forman,R.T.T Land Mosaics [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Farma.A.L’ecologia die sistemi ambieatab [M].Clucup.Padova.1993 3
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城市与多村——中国城乡矛盾与协调发展研究 [M].北
京,科学出版社,1996:66—70 4 5 6 7 肖笃宁.当代景观生态学的进展和展望[J].地理学报.1997.17(4):366— 363 博泊杰,陈利顶.景观多样性的类型及生态意义[J]地理学报 ,1996.51(5):464— 461 Forman.T T and Godren, Landscape Ecology [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6 Turner.M.G Landscape Ecology: the effect of pattern on process [J].Annual Review of Ecological Systems.1989(2):171— 197 9
第四篇:滨水景观改造的问题和对策——以南京外秦淮河滨水环境改造为例
摘 要:成功的滨水景观建设不仅有助于强化市民心中的地域感,而且可以塑造出美丽的城市形象,城市滨水区的建设,对于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展示城市历史文化内涵与特色风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均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滨水环境;景观设计;问题;对策
1.概况
外秦淮河指的是过九龙桥沿城墙之外向南逶迤,经长干桥,赛虹桥,过草场门、定淮门,循石头城北流至三汊河入长江的这一支。
近年完成的外秦淮河改造范围东起武定门公园,西到三汊河入江口,全长12.5公里。改造后的外秦淮河风光带拥有三大特色:一是拥有独具的“秦淮河+古城墙+绿色长廊”;二是河流横贯南京主城段,是老城与河西新城的分界线;三是反映南京融古都特色与现代化文明于一体的文化景观长廊。本文所论及的南京外秦淮河滨水环境带指的即为完成改造的这一段外秦淮河。2.滨水环境改造存在的问题
南京外秦淮河滨水环境改造总体比较成功,两岸环境质量有了较大提升,带动了周边地区城市居民生活环境质量的提高。但是,通过对改造后的滨水环境考察,笔者发现其中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2.1空间的组织安排问题
(1)空间局促,衔接生硬,缺乏对城市的景观渗透
由于早期城市规划对建设控制不足,大部分滨水绿地空间显得很局促。目前,多处河段采取“一层皮”的处理模式:沿河一层绿化、外围建筑一字排开,阻挡了其景观效应对腹地的影响,尤其河西紧邻河岸而建的高层像屏风一样遮挡了后部空间。例如汉中门桥至三山桥一段,城西交通快速干道(虎踞南路)与河岸平行,其间30m不到的地块内各类建筑风格参差不齐,排列无序,汉中门以北至龙蟠里段的河东岸更是被密密麻麻的住宅楼完全隔绝。
(2)功能单一,空间缺乏细分和有效组织
滨水区的开发应是多目标的开发模式,功能的多样化决定了空间多样化的必然。外秦淮河两岸主要以居住用地为主,除定淮门至草场门桥段的“水木秦淮”以外,沿河少有结合城市功能布局的商业开发和与各类城市功能用地相适应的绿地景观,并且不少空间缺乏细分和有效的组织。滨水地区活力的增强不光是靠景观质量的提升,更重要的是靠合适的文化、商业设施的带动。
(3)空间缺乏视觉延续性
外秦淮河西岸的大部分滨水城市道路的标高都低于堤岸。这样的路堤关系直接影响了视觉廊道通向水域空间。在汉中门——水西门段,虽然少数一两个地段留有通向水边的视觉廊道和开放空间,但显得或有些局促、或视觉效果不好。
2.2空间的特色性问题
外秦淮河的设计应做到历史文化挖掘与水文化空间营造并重。如果缺少了人、水、文化三者间的积极互动,也就失去了秦淮河滨水空间的重要特性。
(1)水体可达性不强,缺乏亲水特色
其一,外围的城市空间与滨水区内部空间之间的交通环境不够便捷。如清凉门至凤台桥段,宽阔的城市滨水干道虎踞南路和高架桥从视线和交通上都严重阻止了人们到达水边。武定门至秦虹桥段的东岸也是同样的情况。其二,是指部分滨水空间自身的亲水环境不够完善,不足以使人产生亲水的兴趣或无法满足人的亲水行为。
(2)缺乏历史文脉的延续
历史文化的延续,需要营造或保留一个有历史文化气息的实体和场所,也需要以能体现当地民风民俗和历史传统的活动吸引公众的参与,这样才能加强亲水空间的文化感。目前为止,这样的景点和这样的活动在外秦淮河还没有得到很好体现。此外,在城市滨水道路通向河流及对岸的景观视轴上也缺乏富有历史文化特色或特殊形态的对景点。尤其是对于老城区而言,对岸缺少识别性强的对景点。当然,依托明城墙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老城区丰富的秦淮文化,凭借着本就相对宽裕的景观用地,老城区一侧岸带具有较强的特色性和识别性。鬼脸城、中华门、赏心亭、南都繁会石刻等等都是具有特色和识别性的景点。
2.3设计细节的问题
(1)岸线形式缺乏变化,断面处理方式单一,材料粗糙生硬
岸线过于平直,在河流的自然转弯处也少有节点的设置。缺少了凹凸有致的岸线变化,整个亲水空间易产生过于单一的休憩活动和功能。
12.5公里的河段绝大多数是垂直驳岸与直立分层式驳岸。这种驳岸的缺点是视觉单调乏味,亲水性不足,生态性差,削弱了水体的自净作用。连续的混凝土制的驳岸平滑而呆板,缺乏生机,与滨水空间的风格不协调。
(2)植物不够丰富
水体和绿化在视觉上缺乏整体感;某些地段植物种类单一。如汉中门——水西门段,两岸行植柳树和单一种类的灌木,显得呆板;水生湿生植物的利用和入水的缓坡草坪较少,使得水岸空间视觉上不够柔和丰富;植物种植不太讲究疏密有致的原则,空间的功能形态不够丰富。
3.几点建议及对策
以下从城市景观规划与设计的角度进行研讨,提供一些可能的设计思路。
第五篇:典型农村景观生态工程建设效益分析——以山东省西单村为例_地理论文
提 要 通过对西单村农村景观生态工程建设途径和效益的综合分析,得出西单村是我国目前农村景观生态建设的一个突出典型,它的成功不仅为景观生态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也反映了景观生态学与生态工程原理合理组合的巨大作用,并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很有价值的指导。关键词 景观生态学;生态工程;山东省西单村;效益分析中图分类号 S18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0-3037(2001)01-0054-05
景观生态学是近期生态学研究中比较活跃的一个领域,它主要研究景观和区域尺度的资源、环境经营和管理问题[1]。目前,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方面[2],尤其突出空间结构和生态过程在多个尺度上的相互作用[3]。但是,景观生态学或多或少地只研究生物与已存在于景观中的某一元素(如斑块、廊道等)之间的关系,或记载已存在的景观元素和格局[4],或以农村庭院[5]或家庭田园[6]为研究重点,缺少对农村景观的系统的、整体化的认识,使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20 世纪 70 年代末和 80 年代初,马世骏[7]倡导的生态工程理论,为从系统整体角度进行农村景观生态工程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方法论指导。利用生态工程的整体、协调、循环和再生原理,对包括农村庭院、村舍和村庄周围环境进行的农村景观生态工程建设,不仅考虑了小尺度、小规模景观建设的特点,而且也考虑了农村生态系统整体层次上景观建设的特点。是将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应用到农村生态建设实践中的一个有益尝试,对于促进景观生态学和生态工程原理的合理融合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目前,这种成功典型在农村景观生态建设中还比较少见,本文以山东省西单村为例,对农村景观生态工程建设的程序,及建设后的综合效益进行了研究。1 景观生态工程建设基地情况
西单村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西北部、胶济铁路以北的山前洪冲积平原上。全村有 300 多户 ,1099 口人。土地面积 179.3hm2, 耕地 135hm2, 其中粮食作物和蔬菜共计 81.7hm2, 林果地 53hm2, 人均耕地 0.077hm2。1985 年以前,全村人均收入不足 90 元,农村经济环境十分恶劣。居住零乱,街不成街,道不成道,庭院缺乏合理规划。村庄居住环境脏乱差现象十分严重,秸秆随处堆放,畜禽粪便到处现。加上村东的一条旧河道,因年久失修,夏天蚊蝇大量滋生,农村生态环境也十分恶劣。2 景观生态工程建设内容
西单村农村景观生态工程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庭院生态、街道美化、河道治理、环村林带 4 个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互为一体的工程,分述如下。2.1 庭院生态工程
西单村的庭院建设生态工程于 1983 年开始规划实施。根据规划,每个农户庭院占地面积为 25×16m2,其中可利用面积 272.6m2。庭院内部部分面积栽种蔬菜,正门到大门的走廊栽种两排葡萄。厕所一般用隔层隔成上下两层,上面养鸡,鸡粪作为下面猪的饲料。庭院前面是一个 16×4m2 的藕池,藕池与厕所相连,每天猪排出的粪便冲入藕池作为肥料。院墙外四周分别种植葡萄、丝瓜和云豆等藤本植物。此设计保证了从地面到空中,从庭院到四周,从资源利用到经济产出和环境改善等多方面多季节综合效益的获得,实现了庭院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图 1)。图 1 庭院生态良性循环 Fig.1 Benign cycling in courtyard ecology2.2 街道美化与沼气建设工程
为切实改变村容村貌,西单村 1989 年建起了一座以家畜粪便为原料、容积为 2200m3 的沼气发酵罐。沼气发酵的原料是奶牛、养猪场和养鸡场的粪便,饲养奶牛的饲料是青贮的玉米秸秆。沼气发酵后的残渣又成为培育农田的良好的肥源,从而实现了由种植到养殖、由环境改造到农村能源建设的良性循环(图 2)。图 2 农村景观生态系统种养良性循环 Fig.2 Benign cycling between cropping and animal breeding in rural landscape ecosystem2.3 河道治理工程
针对老河道存在的问题,为了既有利于村庄环境的改造,为村民提供休息娱乐场所,又有利于保证在旱季农田灌溉、涝季排水,同时又能获得一定经济效益的目的,西单村于 1990 年开工建成了一条长 1250m、宽 30m 的环村河。并将村前的 3hm2 旧河道开发成人工水上公园,水中养鱼,水面可以划船,岸边可钓鱼。同时利用挖环村河的土在村后建起了一座面积为 1hm2 的假山,供村民节假日休闲娱乐,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图 3)。图 3 农村景观生态系统中河道整治与综合利用 Fig.3 Channel regulation and integrated utilization in rural landscape ecosystem2.4 环村林建设工程
为了改善农田小气候,并适应市场的发展,进一步促进景观生态工程建设,该村于 1992 年在村四周种上了宽 40m、面积为 667hm2 的苹果园。
这样,西单村就形成了一个以外围经济林为屏障,中间农田为生产主体,近村环村河为缓冲带,村后假山为点缀,庭院景观生态工程建设为重点的农村景观生态工程。该工程体现了由外及里,多种成分、多景观组合,资源综合利用、系统良性发展的农村景观生态工程特色,为此项工程获得稳定持续的综合效益打下了基础。3 效益分析
西单村景观生态工程建设的良好效益主要从 4 个方面进行反映,即资源利用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述如下:3.1 资源利用效益分析3.1.1 庭院生态位资源的利用情况
从对资源的综合利用上看,西单村农村景观生态工程建设,使庭院的生态位利用更加充实,空间、时间利用更加充分,食物链结构也更加完整。调查表明,景观建设水平高的庭院,其土地、空间和时间利用率分别比一般庭院高 102.98%、66.7% 和 88.9%。说明庭院景观建设在创造良好居住环境的同时,也实现了对资源的充分利用。
表 1 是西单村庭院生态位资源利用情况,根据西单村和周围村庭院建设的现状,将庭院景观建设划分为 3 种不同的发展类型,即环境美化型(以单继政庭院为代表)、经济效益型(以朱相荣庭院为代表)、方便实用型(以李爱文庭院为代表)进行研究(下同),可以看出,环境美化型庭院的利用率最高,其对庭院土地的利用率为 59.77%,对空间的利用率为 80%,对时间的利用率为 66.7%;方便实用型庭院利用率最低,其对庭院土地的利用率只有 15.36%,对空间和时间的利用率只有 33.3%。环境美化型庭院对庭院生态位资源的利用率分别是经济效益型和方便实用型庭院的 1.46 倍和 2.19 倍,说明环境美化型庭院对庭院生态位资源的利用最充分,利用也最合理,利用效率也最高。表 1 庭院生态位资源利用率对比分析 Table 1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eco-niche resources using rate in courtyard户名可利用面积(m2)实际利用面积(m2)土地利用率(%)空间利用率(%)时间利用率(%)平均(%)单继政44026359.778066.773朱相荣25610039.0633.366.750李爱文3255015.3633.333.333.3注:空间利用率按组分所占面积计算,时间利用率按组分生育期占总生育期比例计算。3.1.2 西单村废弃物资源的利用情况
根据研究,西单村利用一座 7200m3 的青贮池,每年基本可以消化掉本村产出的全部玉米秸秆,另外,该村每年还要另从外村购进玉米秸秆 150万kg,其青贮的秸秆才能满足本村畜牧业发展的需要。全村 300 头奶牛、5000 头生猪和 1 万只鸡每天产出的约 7500kg 粪便,全部进入容积为 2200m3 的沼气罐[8]。经过发酵后,沼气罐每天又有约 1万kg 的沼渣输出进入农田,单位面积农田平均年可施入沼渣约 2.6万kg/hm2,实现了对资源的综合利用。粪便经过发酵后,每天平均可以产出沼气 295.98m3,单位容积产气率为 0.1345,相当于户均节能折标准煤 1.6t。基本可以满足全村 8~10 个月生活用能的需要,又克服了户用小型沼气池出料难,利用率时间短、利用率低的问题。大型沼气罐和小型沼气池运转状况的对比分析见表 2。表 2 两种沼气系统运转情况对比分析 Table 2 Operational analysis between two biogas systems地点总容积(m3)户均容积(m3/户)年产气量(m3/a)日均产气量(m3/d)单位容积产气率(m3/m3)户均节能(标准煤 t/户)西单村22007.46109273295.980.13451.6朱东村9909440001.110.12341
同时,沼气工程的建设既使农村能源结构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表 3),节约了能源;又改善了农村的肥源结构,增加了肥源,提高了资源利用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大大促进了农业生态系统物质的良性循环。表 3 西单村能源结构变化情况 Table 3 Changes of energy structure in Xishan village年份煤(t)沼气(m3)液化气(罐)秸秆(万/kg)户均节能(标准煤 t/户)19894270855108.***29501.63.2 生态效益分析
根据我们 1993 年 6 月 1 日至 6 月 6 日对西单村和邻村朱东村庭院温度和湿度的监测分析结果表明(表 4),实施景观生态工程后,农村庭院的基本环境状况有了较大改善。从夏季庭院温度来看,无论早上、中午还是晚上,景观生态工程建设好的西单村,其庭院温度都比景观生态工程建设一般的朱东村低,日平均气温低 1.35℃,其中以中午最为明显,低 2.95℃。相反,西单村庭院大气的相对湿度却普遍高于朱东村,日平均高 4.01%,其中晚 18 时最高,为 4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