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有机农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时间:2019-05-13 13:49: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世界有机农业现状与发展趋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世界有机农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一篇:世界有机农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世界有机农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世界有机农

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有机农业的基本概念

 有机农业始于1924年,由鲁道夫.史特内(RudolfSteiner)创立的生物动力农业。之后于20世纪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在瑞士由翰斯·缪勒(HansMueler),在英国由雷蒂埃伍·巴夫奥(LadyEveBalfour)和艾伯特·哈瓦得(AlbertHoward),在日本由(MasanobuFukuoka)分别创建了各国的有机农业。六十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家,特别是欧洲一些国家政府开始重视有机农业,鼓励并补贴农场从常规农业向有机农业转换。

 在国际有机农业运动的推动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有机农业的概念开始被广泛地接受。欧洲、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已陆续建立了有机农业指南、标准、法规、条例,对有机农业作了明确的定义。最初,这些定义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近年定义趋于一致,目前最普遍接受的定义是:有机农业是一个促进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循环和土壤生物活动的生态性生产管理体系。有机农业要求尽量采取恢复、维持、促进生态和谐的管理措施,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尽可能减少空气、土壤和水分的污染。我国有机农业工作者通过深入研究以及与国外同行的交流,将有机农业定义为:遵照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

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

根据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IFOAM)2000年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发展有机农业生产和有机食品加工的主要目标有17个方面,其根本目标是促进土壤生物、植物、动物、人在内的且相互依赖的系统的生产力和系统的健康协调发展。

“有机"是一种标识概念,只有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的,并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农副产品才能标识为有机产品。有机产品除包括食品,如粮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禽畜产品、蜂蜜、水产品、调料等外,还包括纺织品、皮革、化妆品、林产品。

二、有机农业的现状

有机食品生产是近几年世界农业中的亮点。全世界大约有130个国家进行认证有机食品的商业生产,主要集中在欧洲国家、美国和加拿大。

据国际贸易中心(ITC)今年2月调查,全世界有机管理用地已达到1700万公顷,各大州有机管理的面积分布大体是大洋洲44.91%,欧洲24.79%,拉丁美洲21.67%,北美7.73%,亚洲0.55%,非洲0.35%。面积最多的10个国家依次是澳大利亚770万公顷,阿根延280万公顷,意大利100万公顷,美国90万公顷,巴西80万公顷,德国54万公顷,英国52万公顷,西班牙38万公顷,法国37万公顷,加拿大34万公顷。

有机农业用地占农业用地面积比例最多的十个国家依次是列支敦士登17.97%,瑞士9%,奥地利8.64%,意大利6.76%,芬兰

6.73%,.丹麦6.20%,瑞典5.20%,捷克共和国3.86%,冰岛3.4%,英国3.33%。目前,国际有机食品贸易市场上有机食品品种主要有粮食、油料、肉类、蛋奶制品、饮料、酒类、加啡、可可、茶叶、草药、调味品、甜味品等,此外还有动物饲料、种子、棉花、花卉等有机产品。

近年,全球有机食品消费出现了大幅度增长。根据国际贸易中心估测,全世界有机食品和饮料零售总额1997年约为100亿美元,2000年已经增长到175亿美元,增幅75%左右,美国有机食品零售总额最多,为80亿美元,其次是日本25亿美元,德国2300万美元,瑞士470万美元,丹麦360万美元,奥地利260万美元。2001年全世界有机食品零售总额估计为260亿美元,较上年增长42%,欧洲增长率最高,达到了120亿美元,占全世界的46%;北美占37%,亚洲大约16%,大洋洲只有1%。2002年全球有机食品增长率仍将维持较高水平。短期内需求较大的市场仍然是在欧洲、北美和日本等工业化国家。

三、有机农业的发展趋势

尽管目前有机食品零售额在整个食品行业中的份额很小,只有2-3%,但增长潜力巨大。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判断,未来一段时间将出现显著增长,一是消费者对健康和环境问题的认识提高,对健康和环境保护的意识增强,特别是BSE事件,促进有机食品生产消费

迅速增长;二是一批大的食品商如麦当劳、雀巢等已进入有机食品行业,正雄心勃勃地进行有机产品的营销开发,试图抢占国际有机产品市场。三是食品加工部门调整结构进行有机产品开发,改进包装,促进有机食品国际贸易。四是许多国家政府采取积极的扶植政策。据国际贸易中心预测,近期内有机食品增长率主要市场大致在25-30%,2008年全球有机食品零售额将达到800亿美元。

消费者对有机食品需求的不断增长,为全球有机农业生产和贸易提供了新的发展和市场机遇。由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程度低,农业生产采用自然的、生态的方法较多,发展有机农业具有许多有利条件。由于有机食品市场主要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因此,为发展中国家农产品出口提供了新的商机。特别是那些不在欧洲或北美生产的有机产品如咖啡、茶叶、可可、香料、热带水果、柑桔、蔬菜等产品由于发达国家需求量大,将成为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出口的主要农产品之一。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农业生产历史的大国,农作物品种资源丰富,传统农业技术中有机农业管理成分较多,特别是一些边远山区生态环境优越,农药、化肥使用少,污染轻,这些地区相对比较容易转换成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加上劳动力资源丰富,能够适应有机农业对劳动力的大力需求。最近几年,国家七部委在全国开展了50个农业生态试点县建设,国家环保总局在全国100个地区开展生态示范区试点建设。同时,我国已建立了有机农业和有食品发展机构,即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是我国目前唯一的有机食品认证组织。已

制定了较规范的有机农业生产、检查、认证和出口的要求和技术文件。近年一批基地还获得了欧盟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和有机农业转换基地的认证。这些为有机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适度规模地发展有机农业、开发有机食品是切实可行的,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第二篇:有机农业的发展趋势

有机农业发展趋势

中国有机农业网

1、有机农业生产逐步规范有序,发展速度加快

随着有机农业生产标准、认证标准和管理措施的不断在完善和发展,政府和社会的监管、监督力度不断增强,有机农业生产企业行业自律意识在增强,我中国有机农业生产进人规范发展时期。在国内外市场巨大需求的推动下,我国有机农业正在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预计未来十年,中国有机农业面积将可能达到600万-1000万hm2,保持着有机农业面积世界第二的地位。

2、有机农业产品将向多元化发展,满足消费者多层次需求

中国将逐步改变种植业独大有机农业格局,特别是有机畜牧业和有机水产业将得到快速发展。目前,通过认证的有机畜禽包括鸡、羊、猪、牛、马、骆驼、驴、鸭和兔等。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未来十年,将是中国有机畜牧业快速发展的时期。2006年,我国有机水产总产量接近11000t,占全国水产品总产量的0.22%,预计未来十年,这一比重将超过2%。除此之外,有机农业产业链条更加完善,产业前端的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等行业会随意有机农业的发展而取得规模和质量上的突破。有机农业的咨询服务行业也将逐步启动,并向前发展,为推动有机农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3、国内市场走向规范,消费群体不断壮大

市场规范化是未来有机农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有机农产品国内市场正在进入快速成长期,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可和接受有机农产品,预计未来十年,预计在今后10年,我国的有机食品占国内食品市场的比例有望达到0.3%-0.5%,将成为美国、欧盟和日本之后的第四大有机农产品消费市场。未来10年,我国有机农产品出口有望达到10亿-37亿美元,出口的有机食品占全球有机食品国际贸易的份额则有望达到3%。

总结:我国有机农业发展虽然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但中国地域辽阔,传统农业基础好,劳动力资源丰富,又有生态农业、生态建设的基础,发展有机农业具有较低的成本优势和品种丰富的优势,面临快速增长的国际市场和已经开始启动、有巨大潜力的国内市场,中国有机农业发展前景光明。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关注度的持续提升,对有机食品需求偏好的增强,有机食品市场将迅速发展。毫无疑问,投资有机农业,开发有机食品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社会资金的重点投入领域。

第三篇:论我国农业标准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__世界农业论文

浅析我国农业标准化的现状与关于标准化建设的思考

摘 要: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农业实现市场化和产业化的必经途径。标准化的农业作为一种新型的科技模式,集现代技术和管理技术于一体,对于发展农村经济,形成产业链,具有重要的意义。2001年,中国加入了国际贸易组织,从此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成为一体,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进一步引发了农业生产的革命。未来世界农业的大趋势要求我们,只有在标准化方面取得长足的发展才能在世界贸易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农业生产力 食品安全 世界贸易 标准化

一、我国农业标准化的现状

我国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同时也伴随着几千年的农业发展史,但都是原始的农业生产模式。而我国真正地开始步入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历程还是从近几十年开始。

1956年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之后,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解放,中国开始了农业机械化,化肥化,水利化和电气化的进程。但是,由于农业现代化发展思路与党的政治路线上的“左”的错误搅和在一起,使我国农村所有制关系带上了超越阶段的倾向,不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结果事与愿违,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仅没有加快,反而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效益低下,农村发展缓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建立了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经营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革新土地经营方式和生产组织形式,把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家农户使用。这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使得农村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伴着改革开放的的东风,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开始了由传统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过渡。也逐渐开始了工业反哺农业的进程。这段时间,中国农业机械化程度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也进一步的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2001年,中国加入了国际贸易组织,从此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成为一体,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进一步引发了农业生产的革命。大量价优,质高的外国农产品涌入中国市场,与中国的农产品展开激烈的竞争。同时,由于贸易技术壁垒,中国农产品在进入他国市场时遭遇困难,中国的农业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陷入窘境。

为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实现中国农业生产与国际的接轨,农业标准化大势所趋。

农业标准化是以农业为对象的标准化活动,即运用“统一、简化、协调、选优”原则,通过制订和实施标准,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纳入标准生产和标准管理的轨道。

它通过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成熟的经验组装成农业标准,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中,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从而取得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最

0

佳效益,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它融先进的技术、经济、管理于一体,使农业发展科学化、系统化,是实现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农业标准化是一项系统工程,这项工程的基础是农业标准体系、农业质量监测体系和农产品评价认证体系建设。三大体系中,标准体系是基础中的基础,只有建立健全涵盖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等各个环节的标准体系,农业生产经营才有章可循、有标可依;质量监测体系是保障,它为有效监督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提供科学的依据;产品评价认证体系则是评价农产品状况、监督农业标准化进程、促进品牌、名牌战略实施的重要基础体系。

保证农产食品安全,维护消费者健康和贸易公平,提高产品质量,促进经济合作是农业标准化工作的主要任务,以此为目标,经过各有关方面的不懈努力,我国农业标准化工作已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1、农业标准化体系基本形成。到目前为止,农业系统制定的国家标准已超过300项、行业标准达到900项、地方农业标准15000项,标准范围从原来只涉及少数农作物种子和种畜方面发展到了种植业、养殖业、饲料、农机、再生能源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基本涵盖了农业的各个领域,贯穿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

2、农业标准化管理体制健全。国家农业主管部门设有专门分管农业质量标准化的机构(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部门都设有标准化管理机构。在技术方面,成立了全国性农业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和技术归口单位20多个,负责对标准的技术性和实用性进行审查。

3、农业质量监督体系从无到有。到目前为止,已经组建国家级质检中心13个,规划筹建部级质检中心179个,范围涉及农产食品和种子、农药、肥料、饲料兽药、农机以及生态环境、药残、安全等方面。这些机构中已有120家通过了国家认证。

4、农业标准化法规逐步建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标准化法》、《计量法》及有关的法律法规,结合农业的特点,我们制定了相应的法规和部门规章,这些法规和规定,有力地指导了我国的农业标准工作,也规范了农业标准体系的建立和质检体系建设,使农业标准化纳入了法制管理的轨道,为依法行政,依法治农奠定了基础。

5、产品质量认证开始起步。参照国际上质量认证的通行作法,组建了中国水产品质量认证中心和中国农机产品质量认证中心。通过认真学习国外经验,如美国水产品认证体系HACCP,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认证体系,并在种子、饲料、兽药等一系列产品方面进行认证前的试点,准备摸索经验,扩大认证领域。

6、农业标准化受到社会重视。标准化的运用,大大地加强了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速度和先进技术的普及,规范了生产经营活动,又节约了成本,还完善了产品质量,这种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加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过程中,把加快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列为2000年工作的重点。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逐渐认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农业标准化的呼声越来越高,要求越来越迫切。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并在一些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总体而言,面对农业结构调整、面对全球竞争愈演愈烈的新形势,我国农业标准化显得十分不适应。

二、我国农业标准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

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对农药、兽药残留限量要求太少,缺乏完善的残留检测方法标准体系。如我国的多数新鲜速冻蔬菜只要求检测六六

六、甲拌磷、杀螟硫磷和倍硫磷等4种农药及汞、砷两种重金属,不符合我国蔬菜生产农药使用情况和环境状况;1999年我国农业部发布了109种兽药在动物可食性组织中的最高残留限量规定,但目前仅发布了其中的52种兽药残留的检测方法。没有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及其他有害物质相应的检测方法标准,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及其他有害物质的限量标准难以得到真正有效的实施。

2、农产品质量标准制定行业多,体系混乱

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工作分属农业、商业、外贸等多部门,由于行业的差距,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地方标准之间存在层次不清、强制与推荐性标准界限不明等问题,在适用范围、技术要求等方面存在交叉、重复、矛盾等不协调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企业制定企业标准无所适从,同时给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检验判定带来困难。

3、部分农产品质量标准多年未修订,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由于标准化工作经费不足、管理体制不尽合理及相关基础研究薄弱,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修订周期长、对市场经济发展反应不及时。许多标准如粮油标准都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制定的,距今已有20年左右,标准中的有些项目已不适应产品的发展要求。

4、农产品标准采标率低,与国际标准差距大

农产品标准的水平代表一个国家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保护水平。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关于食品中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及其他有害物质的标准多达8000多项,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的采标率都在80%以上,但我国农产品标准的国际采标率低,以蔬菜为例,我国蔬菜目前尚没有采用CAC标准.采用ISO标准的比例仅为3.4%。

以上分析说明,农业标准化工作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和措施。90年代以来,虽在这方面积极开展工作,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从总体上看,面对农业结构性战略调整,面对农产品全球性竞争愈演愈烈的新形势,我国农业标准化工作显得十分不适应。如农业质量安全标准普遍低于国际的标准,使农产品的出口受到严重影响;农业标准体系不够健全,监测机构和法规体系不完善;监测手段落后,现代化装备水平低,缺乏客观、公正、科学的依据,从而导致农产品分级不严,质量不高,安全性较差,搀杂使假现象严重等问题。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滞后和不完善以及监督实施不力,导致了我国长期以来农产品分级不严、质量不高,甚至出现了安全性差、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等严重问题。近年来,我围已发生多起因食用含有违禁药物或药物残留超标的畜产品而中毒的事件。农业标准化水平的落后,也已经影响到我国农产品的外贸出口。

因此,切实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建立完善的农业标准化体系,是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一项基本工作,直接关系到实现农业产业化、集约化和现代化,对于我国农业从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并且持续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面临的挑战,一方面是历史环境所造成的,另一方面则是时代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这些因素既给我们带来了压力,也给我们加强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关键是结合我国农业标准工作的实际情况和其面临的新形势来综合考虑,并采用有效的对策。

三、关于进一步建设我国农业标准化的思考

1、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提高我国的农业标准水平按照WTO协议中关于食品安全和动植物卫生健康标准的协议,认真研究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特别是FAO/WHO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关于食品的标准、国际兽医组织关于动物健康的标准、国际植物保护聪明关于植物健康的标准以及国际标准化组织等方面的标准,结合我国农业生产的具体情况,分析、研究、采用国外先进标准,可以大幅度地加快我国农业标准化的进程,提高我国农业标准化的水平,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产品质量,有利于我国农产品参与国际竞争。

2、积极参加国际标准化和区域标准化活动,主动承担国际标准和区域标准的制定工作

通过参加国际标准化和区域标准化活动,及时了解国际标准化组织、区域标准化组织以及主要贸易缔约国的标准化工作计划,对正在制定的标准或其提供的标准草案及时提出意见,并将有关信息及时地提供给我国的相关部门、企业、研究机构和贸易机构,避免因信息的阻断,产生不应有的标准壁垒和损失。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70%,应当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和区域标准的起草和验证工作,使我国在国际农业标准的制定和修订中占据一席之地,为我国农业在日趋激烈的全球贸易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打下基础。

3、充分利用WTO规则,制定我国相关农产品的质量标准

WTO打破了农产品贸易关税壁垒,但是允许以食品安全为由建立绿色技术壁垒。我们要充分利用该规则,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我国相关农产品,特别是主要农产品的内在品质、加工性能、分等分级,包装保鲜和安全卫生等方面的高水平质量标准,设置我国的技术壁垒,保护我国农业。

4、加大对农业标准化的投入

各级政府要拿出一定的资金投入到农业标准化中去,同时,要鼓励农业生产企业、研究机构、高等学校或它们之间的联合体,按一整套国际先进的标准组建高水准的实验室,这样不仅可以为企业产品出口提供权威的质量保证平台,还可以促进标准化工作的深入发展。

5、加强农业标准的宣传与贯彻

“大市场、小农户”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农业生产者要面向市场,提高产品竞争能力,重要的问题是树立正确的农业标准化意识,从标准中了解市场。因此,要大力宣传农业标准化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的示范推广工作,引导农民、农业生产企业按标准化组织生产。建立相应的监督检查体系,大力改善监督检测手段,实现监督检测的现代化,确保农业标准贯彻执行。

6.突出农业品牌的创建,充分发挥农业标准化的作用 创建农业名牌是农业产业化的“牛鼻子”,农业标准化和农业品牌是互为促进,密不可分的关系。农业标准化应围绕区域农业如何形成品牌,形成规模,增加产量,提高质量,创建名牌,扩大市场方面做文章。我国许多知名的农产品,因缺乏标准化的生产和加工,质量时好时坏,市场竞争力不强,形不成品牌优势。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将有助于有效地创建农产品的品牌。

7、强化农业标准的实施与示范。围绕标准组织生产、发挥比较优势,用标准规范农产品的生产行为和评价农

产品的质量优势,引导产业结构调整,适时淘汰一些不适销对路的品种。运用产地保护的标准化措施,保护传统品种的特色,培育大宗农产品名牌。采用标准化示范的方式,促进先进农业技术的应用与普及。用标准培训农民,使农民从标准中学到独特的技术、技能、技巧、诀窍等,提高生产者的素质。

参考文献:

1、《农业标准化概论》 张洪程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2、《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刘大群主编

3、《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管恒禄主编

4、《农业经济学》 朱道华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青 岛 农 业 大 学

农 业 标 准 化 与 质 量 认 证

论文题目:浅析我国农业标准化的现状与关于标准化建设的思考

学生专业班级:

种子科学与工程1301班

学生姓名(学号):

盛晓婧

20134998 5

第四篇:论我国农业标准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世界农业论文范文

世 界 农 业 论 文

0

姓名:苗永杰

学号:0901109021

班级:农贸09-1班

2010年12月8日 日前:

论我国农业标准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苗永杰

(河南农业大学

农学院)

摘要:2001年,中国加入了国际贸易组织,从此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成为一体,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进一步引发了农业生产的革命。大量价优,质高的外国农产品涌入中国市场,与中国的农产品展开激烈的竞争。同时,由于贸易技术壁垒,中国农产品在进入他国市场时遭遇困难,中国的农业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陷入窘境。未来世界农业的大趋势要求我们,只有在标准化方面取得长足的发展才能在世界贸易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农业生产力

食品安全

世界贸易

标准化

我国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同时也伴随着几千年的农业发展史,但都是原始的农业生产模式。而我国真正地开始步入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历程还是从近几十年开始。

1956年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之后,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解放,中国开始了农业机械化,化肥化,水利化和电气化的进程。但是,由于农业现代化发展思路与党的政治路线上的“左”的错误搅和在一起,使我国农村所有制关系带上了超越阶段的倾向,不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结果事与愿违,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仅没有加快,反而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效益低下,农村发展缓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建立了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经营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的前

提下,革新土地经营方式和生产组织形式,把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家农户使用。这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使得农村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伴着改革开放的的东风,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开始了由传统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过渡。也逐渐开始了工业反哺农业的进程。这段时间,中国农业机械化程度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也进一步的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2001年,中国加入了国际贸易组织,从此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成为一体,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进一步引发了农业生产的革命。大量价优,质高的外国农产品涌入中国市场,与中国的农产品展开激烈的竞争。同时,由于贸易技术壁垒,中国农产品在进入他国市场时遭遇困难,中国的农业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陷入窘境。

为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实现中国农业生产与国际的接轨,农业标准化大势所趋。

农业标准化是以农业为对象的标准化活动,即运用“统一、简化、协调、选优”原则,通过制订和实施标准,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纳入标准生产和标准管理的轨道。

它通过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成熟的经验组装成农业标准,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中,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从而取得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最佳效益,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它融先

进的技术、经济、管理于一体,使农业发展科学化、系统化,是实现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农业标准化是一项系统工程,这项工程的基础是农业标准体系、农业质量监测体系和农产品评价认证体系建设。三大体系中,标准体系是基础中的基础,只有建立健全涵盖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等各个环节的标准体系,农业生产经营才有章可循、有标可依;质量监测体系是保障,它为有效监督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提供科学的依据;产品评价认证体系则是评价农产品状况、监督农业标准化进程、促进品牌、名牌战略实施的重要基础体系。

保证农产食品安全,维护消费者健康和贸易公平,提高产品质量,促进经济合作是农业标准化工作的主要任务,以此为目标,经过各有关方面的不懈努力,我国农业标准化工作已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1、农业标准化体系基本形成。到目前为止,农业系统制定的国家标准已超过300项、行业标准达到900项、地方农业标准15000项,标准范围从原来只涉及少数农作物种子和种畜方面发展到了种植业、养殖业、饲料、农机、再生能源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基本涵盖了农业的各个领域,贯穿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

2、农业标准化管理体制健全。国家农业主管部门设有专门分管农业质量标准化的机构(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部门都设有标准化管理机构。在技术方面,成立了全国性农业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和技术归口单位20多个,负责对标准的

技术性和实用性进行审查。

3、农业质量监督体系从无到有。到目前为止,已经组建国家级质检中心13个,规划筹建部级质检中心179个,范围涉及农产食品和种子、农药、肥料、饲料兽药、农机以及生态环境、药残、安全等方面。这些机构中已有120家通过了国家认证。

4、农业标准化法规逐步建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标准化法》、《计量法》及有关的法律法规,结合农业的特点,我们制定了相应的法规和部门规章,这些法规和规定,有力地指导了我国的农业标准工作,也规范了农业标准体系的建立和质检体系建设,使农业标准化纳入了法制管理的轨道,为依法行政,依法治农奠定了基础。

5、产品质量认证开始起步。参照国际上质量认证的通行作法,组建了中国水产品质量认证中心和中国农机产品质量认证中心。通过认真学习国外经验,如美国水产品认证体系HACCP,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认证体系,并在种子、饲料、兽药等一系列产品方面进行认证前的试点,准备摸索经验,扩大认证领域。

6、农业标准化受到社会重视。标准化的运用,大大地加强了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速度和先进技术的普及,规范了生产经营活动,又节约了成本,还完善了产品质量,这种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加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过程中,把加快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列为2000年工作的重点。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逐渐认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农业标准化的呼声越来越高,要求越来越迫切。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并在一些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总体而言,面对农业结构调整、面对全球竞争愈演愈烈的新形势,我国农业标准化显得十分不适应。

1、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

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对农药、兽药残留限量要求太少,缺乏完善的残留检测方法标准体系。如我国的多数新鲜速冻蔬菜只要求检测六六

六、甲拌磷、杀螟硫磷和倍硫磷等4种农药及汞、砷两种重金属,不符合我国蔬菜生产农药使用情况和环境状况;1999年我国农业部发布了109种兽药在动物可食性组织中的最高残留限量规定,但目前仅发布了其中的52种兽药残留的检测方法。没有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及其他有害物质相应的检测方法标准,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及其他有害物质的限量标准难以得到真正有效的实施。

2、农产品质量标准制定行业多,体系混乱

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工作分属农业、商业、外贸等多部门,由于行业的差距,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地方标准之间存在层次不清、强制与推荐性标准界限不明等问题,在适用范围、技术要求等方面存在交叉、重复、矛盾等不协调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企业制定企业标准无所适从,同时给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检验判定带来困难。

3、部分农产品质量标准多年未修订,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由于标准化工作经费不足、管理体制不尽合理及相关基础研究薄弱,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修订周期长、对市场经济发展反应不及时。许多标准如粮油标准都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制定的,距今已有20年左右,标准中的有些项目已不适应产品的发展要求。

4、农产品标准采标率低,与国际标准差距大

农产品标准的水平代表一个国家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保护水平。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关于食品中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及其他有害物质的标准多达8000多项,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的采标率都在80%以上,但我国农产品标准的国际采标率低,以蔬菜为例,我国蔬菜目前尚没有采用CAC标准.采用ISO标准的比例仅为3.4%。

以上分析说明,农业标准化工作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和措施。90年代以来,虽在这方面积极开展工作,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从总体上看,面对农业结构性战略调整,面对农产品全球性竞争愈演愈烈的新形势,我国农业标准化工作显得十分不适应。如农业质量安全标准普遍低于国际的标准,使农产品的出口受到严重影响;农业标准体系不够健全,监测机构和法规体系不完善;监测手段落后,现代化装备水平低,缺乏客观、公正、科学的依据,从而导致农产品分级不严,质量不高,安全性较差,搀杂使假现象严重等问题。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滞后和不完善以及监督实施不力,导致了我国长期以来农产品分级不严、质量不高,甚至出现了安全性差、假

冒伪劣产品泛滥等严重问题。近年来,我围已发生多起因食用含有违禁药物或药物残留超标的畜产品而中毒的事件。农业标准化水平的落后,也已经影响到我国农产品的外贸出口。

因此,切实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建立完善的农业标准化体系,是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一项基本工作,直接关系到实现农业产业化、集约化和现代化,对于我国农业从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并且持续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面临的挑战,一方面是历史环境所造成的,另一方面则是时代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这些因素既给我们带来了压力,也给我们加强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关键是结合我国农业标准工作的实际情况和其面临的新形势来综合考虑,并采用有效的对策。

1、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提高我国的农业标准水平

按照WTO协议中关于食品安全和动植物卫生健康标准的协议,认真研究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特别是FAO/WHO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关于食品的标准、国际兽医组织关于动物健康的标准、国际植物保护聪明关于植物健康的标准以及国际标准化组织等方面的标准,结合我国农业生产的具体情况,分析、研究、采用国外先进标准,可以大幅度地加快我国农业标准化的进程,提高我国农业标准化的水平,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产品质量,有利于我国农产品参与国际竞争。

2、积极参加国际标准化和区域标准化活动,主动承担国际标准和区域标准的制定工作

通过参加国际标准化和区域标准化活动,及时了解国际标准化组织、区域标准化组织以及主要贸易缔约国的标准化工作计划,对正在制定的标准或其提供的标准草案及时提出意见,并将有关信息及时地提供给我国的相关部门、企业、研究机构和贸易机构,避免因信息的阻断,产生不应有的标准壁垒和损失。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70%,应当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和区域标准的起草和验证工作,使我国在国际农业标准的制定和修订中占据一席之地,为我国农业在日趋激烈的全球贸易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打下基础。

3、充分利用WTO规则,制定我国相关农产品的质量标准 WTO打破了农产品贸易关税壁垒,但是允许以食品安全为由建立绿色技术壁垒。我们要充分利用该规则,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我国相关农产品,特别是主要农产品的内在品质、加工性能、分等分级,包装保鲜和安全卫生等方面的高水平质量标准,设置我国的技术壁垒,保护我国农业。

4、加大对农业标准化的投入

各级政府要拿出一定的资金投入到农业标准化中去,同时,要鼓励农业生产企业、研究机构、高等学校或它们之间的联合体,按一整套国际先进的标准组建高水准的实验室,这样不仅可以为企业产品出口提供权威的质量保证平台,还可以促进标准化工作的深入发展。

5、加强农业标准的宣传与贯彻

“大市场、小农户”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农业生产者要面向市场,提高产品竞争能力,重要的问题是树立正确的农业标准化意识,从标准中了解市场。因此,要大力宣传农业标准化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的示范推广工作,引导农民、农业生产企业按标准化组织生产。建立相应的监督检查体系,大力改善监督检测手段,实现监督检测的现代化,确保农业标准贯彻执行。6.突出农业品牌的创建,充分发挥农业标准化的作用

创建农业名牌是农业产业化的“牛鼻子”,农业标准化和农业品牌是互为促进,密不可分的关系。农业标准化应围绕区域农业如何形成品牌,形成规模,增加产量,提高质量,创建名牌,扩大市场方面做文章。我国许多知名的农产品,因缺乏标准化的生产和加工,质量时好时坏,市场竞争力不强,形不成品牌优势。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将有助于有效地创建农产品的品牌。

7、强化农业标准的实施与示范。

围绕标准组织生产、发挥比较优势,用标准规范农产品的生产行为和评价农产品的质量优势,引导产业结构调整,适时淘汰一些不适销对路的品种。运用产地保护的标准化措施,保护传统品种的特色,培育大宗农产品名牌。采用标准化示范的方式,促进先进农业技术的应用与普及。用标准培训农民,使农民从标准中学到独特的技术、技能、技巧、诀窍等,提高生产者的素质。

参考文献:

1、《农业标准化概论》 张洪程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2、《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刘大群主编

3、《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管恒禄主编

4、《农业经济学》

朱道华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第五篇: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杨曙辉,宋天庆

(云南大理州农科所,云南大理671005)

摘要:简述了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浅析了制约我国当前有机农业发展的5大方面主要障碍因素:粮食战略安全、农业环境质量、技术和咨询体系滞后及地区发展不平衡等;进一步提出并阐释了“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为有机农业发展打好前站”、“建立和完善技术和咨询体系”以及“加大投入,确保发展”等8个方面的现阶段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策略和措施。

关键词:有机农业;有机认证;制约因素;发展策略

文章编号:1005-4944(2006)02-0042-05

42农业环境与发展2006年第2期

了IFOAM国际有机颁证服务机构(IOAS)的正式认可,是迄今全球30个获IFOAM认可的认证机构之一,也是亚洲仅有的获得IFOAM认可的三家认证机构之一。这也标志着我国有机认证事业走向国际化已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此外,截至目前,全国共有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万泰、中国农业生态研究所等19个有机食品认证机构相继加入IFOAM,并正式成为其会员;同时,已有4个国际有机认证机构在我国设立了代理或委托部门,负责国外有机认证机构在中国的认证。迄今,国家已制定并发布了《有机产品认证标准》(OFDC)和4项有机食品行业标准,49个绿色食品产品质量标准,并积极引用、遵循和执行国际标准、发达国家标准或进口国的相关标准,有力地保障了有机产品的质量水平。据统计,自1994年以来,全国经OFDC认证的有机食品达100多个品种,认证农场、加工或贸易企业(单位)400多家,范围涵盖谷类、豆类、蔬菜、干果、饮品、中药材等各类作物或食品。截至2003年底,全国经农业系统认证的有机食品企业203家,产品559个,实物总量17.9万t,占全国的21.7%;年销售额11.3亿元,占全国的44.5%;出口额4 360万美元,占全国的30.7%;认证面积62.86万hm2,占全国的31.4%。截至2004年6月底,农业系统有机食品认证企业达到417家,产品662个,实物总量24.7万t,分别比2003年底增长3.7%、18.4%和40%;其中有机水产品产量位居全球榜首。由此可见,我国有机农业在近年发展迅速,有机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潜力已初步显现,前景广阔。

2制约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

2.1粮食战略安全的制约

(1)现阶段粮食数量安全的压力。目前,我国已跃居为世界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国,粮食、棉花、蔬菜、水果、肉类、禽蛋等8类农产品产量均位居世界首位。1998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和单产均创下了历史新高,分别达1.138亿hm2、5 123亿kg和每667m2 300 kg的新水平;1996年,全国人均拥有粮食达414.3 kg,是历史的最高年。然而,事实说明,我国农产品虽已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并出现了供给相对过剩的局面,可这也仅仅是结构性过剩、阶段性过剩、季节性过剩、局部性过剩和低水平过剩的表象,而真正的粮食数量安全的隐患和危机远未消除。1999—2003年,全国粮食产量出现了连续5年的下滑;2003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和单产分别比1998年减0.13亿hm2、816亿kg和每667 m2 11 kg,人均拥有粮食较1996年减80 kg;同时,全国粮价出现了跳跃式上扬,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开始由顺差转向逆差,呈现净进口格局;2004年,全国粮食产量虽出现恢复性增长,增幅达9%,但实际净进口仍达459.8万t;而2005年的粮食缺口仍将持续。

(2)粮食需求持续增长的压力。当前,我国人口已突破13亿,并以每年1 500万的速度递增;而耕地面积却只有0.95亿hm2,仅占世界耕地面积的7%,且以每年40万~46.7万hm2的速度递减;2004年,人均耕地面积已降至0.094 hm2,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3.8%,东部600多个县(区)人均耕地低于FAO确定的0.05hm2的警戒线;同时,全国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的耕地只占耕地

总量的39%,且以耕地和水为主的后备资源数量少、质量差。资源的刚性约束和人均占有量的快速递减,进一步对粮食的产量提出了更高的、持续增长的要求。

(3)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所需。中国是一个人口大

国,同时也是政治大国,虽加入WTO也近4年,但在目前国际间尚未达成“禁止将粮食作为武器或筹码来达到政治目的”协议的情况下,与其他任何国家一样,同样存在着自身的粮食安全战略问题,这就决定了粮食供给不能过度依赖进口而受制于人,只能立足和着眼于长期的自求平衡,粮食的外贸依存度须控制在5%以下。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从数量型农业真正转入全面的质量效益型农业还有一段过程和距离。而有机农业所要求和倡导的特殊的与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生产过程对化肥、化学农药、农膜等任何化学合成物质以及转基因生物技术的拒绝使用,将致作物产量大幅下降。基于此,虽然近年一些发达国家的有机农业发展迅速,但出于本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亦只保持了一定比例的有机农业,而其巨大的有机食品销售市场和消费需求及空间只能通过从发展中国家的大量进口来满足和填充。故此,鉴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呼唤以及现有的植物保护水平,也就从主观和客观上决定了我国现阶段要全面进入有机农业的发展尚有难度,而只适于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并保持一定的发展比例,绝不能盲目贪大求速。

2.2农业环境质量的制约

(1)耕地污染严重。目前,我国化肥、化学农药和农膜的用量已位居世界前列,全国化肥年使用量已突破4 124万t,单位播种面积使用量高达400 kg·hm-2,其中氮肥年总用量2 500多万t,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而利用率仅为30%左右;农药年使用量130余万t(成药),单位播种面积用量每667 m2近1 kg,是世界平均水平和发达国家的2倍;农用塑料年总用量达2 000万t以上,而有近1 000万t的塑料残余物遗留农村,单位耕地面积残膜量每667 m2约3 kg;同时,畜禽粪便年产生量接近20亿t,但大多未能得到科学合理的利用和处理。迄今,全国受农药污染的农田达1 000万hm2,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面积2 000万hm2,占总耕地面积的1/6;因工业“三废”污染的农田近700万hm2;受酸雨影响的面积占国土面积的40%以上;667万多hm2的作物种植面积受到不同程度残留塑料膜的污染,等等。

(2)水环境堪忧。由于工业和城市排污,以及农业

面源污染等,全国迄今污水年排放量已达439.5亿t,超过环境容量的82%;七大水系175条河流中劣Ⅴ类水质占28.4%,1/3以上的河段达不到使用功能要求,近一半的湖泊处于严重富营养化状态,75%的湖泊富营养化突出;污灌区面积比20世纪80年代增加了1.6倍,已占到总灌溉面积的7.3%;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16.9万km2,比2003年增加约2.7万km2;3.6亿农村人口的饮用水不符合标准等。水污染开始呈现出“支流向干流延伸,城市向农村蔓延,地表向地下渗透,陆地向海洋发展”的趋势。

(3)空气质量下降。1952年—1992年40年间,全国大气中的氨通量增加了2.68倍,且目前已有533.3万hm2耕地遭受不同程度的大气污染,等等。与此同时,全国的治污步履却尤显迟缓,治污形势严峻。譬如“,十五”计划仅剩最后一年,但在全国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的2 132个项目中,至今仍有1/3的项目尚未开工;而淮河治污的“十年之丑”进一步揭示了我国治污形势的严峻性。

2.3技术和咨询体系的制约

与国外发达国家比较,我国的有机农业发展尚处起步阶段,虽已初步建立了相关的研究和咨询机构,但较完善和系统的生产技术体系和咨询体系远未形成,对有机农业的生产技术仍然缺乏较专业的研究机构进行广泛、深入、系统和全面的研究,有机生产上的品种选育,化肥、化学农药的替代技术,病虫草鼠害的自然控制,土壤培肥、作物轮作、灌溉、农田生态环境建设、有机产品加工包装贮运等技术依然缺乏,远不能实现技术的配套和集成,这与发达国家已建立的较完整的相应学科体系形成强烈的对比,继而从根本上对有机生产的产量、产值以及发展

产生深层次影响。

2.4地区差的制约

近几年来,我国的有机农业发展迅速,但存在着极度的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差异显著,且有进一步扩大的势头。全国的农产品出口额一直保持以东部地区为主,2004年,东部地区的出口额为189亿美元,占全国80.8%的份额,尤其是华东和东北地区等,仅山东省就已连续5年出口额居全国第一。而西部12个省(市、区)农产品出口额占全国的比例只以个位数来计,仅为7.4%,出口额为17.3亿美元。中部地区的农产品出口额亦仅占全国的11.8%,为27.6亿美元。显然,这与中西部地区幅员辽阔,具有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和区位优势而适于发展有机农业的实际极不相称。

2.5有机法规、标准及认证的制约

我国的有机法规和标准基本都是根据IFOAM的标准和要求制定的,起点较高,严格程度可以说完全与国际接轨,但均属部委制定和颁布,没有提升到国家级的层面,进而出现不能被他国认可的不公现象。

其二,目前全国范围仅有一家有机认证机构(OFDC)获得IFOAM的国际认可,而其他近20个有机认证机构虽已成为IFOAM会员,但并未获得IFOAM的正式国际认可,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国内有机认证与国际相关机构的互认和互信。其三,按照国际惯例和国务院精神,我国有机认证机构开始实现与政府剥离,实行纯市场化的运作,但由于国内的有机产品市场远未发育成熟,从而形成有机认证收费难或不能收取或收费低廉的局面,最终影响认证机构的正常运行。因此,真正全面的实现我国有机认证的国际化尚有一段距离和时间。

3发展策略与措施

3.1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国家要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合理布局,积极借鉴国外经验,对粮食生产实行“配额生产、定额补贴”。应根据内需和出口形势确定粮食总量,进而保证有一定或足够的常规农业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实施“配额生产”,对配额范围内生产的粮食实行定额补贴,从而在尊重和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实现粮食生产的总量计划控制和农民种粮收入的合理保证,避免、打破或有效遏制粮食生产大幅波动的不稳定格局,确保粮食稳定增长,农民持续增收。国外的实践证明,这是建立粮食发展长效机制的有效方法,同时也必将为有机农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并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事实上,自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始,国家和各地方政府就高密集地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或扩大粮食种植面积,诸如减免农业税、增加农业投入、实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以另一种表述开始实践和探索对粮食生产的“配额生产、定额补贴”。结果证明,成效显著,2004年粮食产量增幅达9%。而下一步是应建立长效机制的问题,需进一步建立、巩固和完善对作为弱质产业农业的持续和足够强度的财政、技术、人才等支持的长效机制,确保国家粮食长久、稳定的供求平衡。

3.2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为有机农业发展打好前站

农业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在全国实施4年来“,三品”生产突飞猛进,尤其是无公害农产品。截至2004年底,全国累计共有11 812个产品获得全国统一标志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总量达6 930.11万t,其中种植业面积429.2万hm2,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3.3%;畜牧业和渔业面积125.02万hm2。事实说明,现阶段的人口、资源和环境,以及经济发展现状、粮食安全战略、国内市场需求、生产技术水平(尤其是植保、土肥技术)等国情决定了我国最现实的发展路径是首先必须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业的发展,在普遍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同时,使全国农业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继而在此基础上走有机农业全面发展之路,这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步骤。

3.3开展农业环境质量普查,并加大治污力度

通过开展全国范围的农业环境质量状况的普查,明确农业种植和养殖区域内土壤、大气和水

环境的污染状况,确定应保护区域、应重点治理区域和应调整的区域,并进行统筹规划,科学合理布局,因势利导,发挥优势,积极推进“三品”生产持续、有序地向前发展。同时,国家须进一步投入资金、技术和人力,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大污染治理力度,从根本上扭转农业环境日趋恶化的局面,为有机农业的大发展打好环境基础。

3.4建立和完善技术和咨询体系

国家须充分利用现有庞大的中央和地方各级农业科技机构、农业院校等的科研力量,进一步整合资金、人才、设备和技术等各种资源,并不断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建立足够数量的不同层次有机生产技术研究和咨询机构,尽快对全国范围内不同区域、不同优势农作物“、名、特、优、稀、新”品种、不同生态类型的种植、养殖业有机生产和加工技术进行系统、广泛、深入地研究,并使之迅速成为较完整的体系,为后继大规模的有机生产提供足够的技术储备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与此同时,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在立足于自主研究创新的基础上,努力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积极外引相关先进技术、人才、装备和资金,推动我国有机农业的稳步发展。

3.5缩小地区差,务求平衡发展

我国西部地区地域辽阔,是全国乃至世界生物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其气候特点、土壤状况、农业环境质量、生物资源、独特的人文和自然环境、劳动力优势、区位优势以及同时并存的生态环境先天脆弱性等决定了其发展有机农业的可行性、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而大规模发展传统农业和常规农业的生态和经济代价必将很高,走有机农业的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其现实的必然,也是缩小与发达国家或我国东部地区差距的45最为现实的步骤。中部地区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农业发展基础和现状也说明,现阶段乃至21世纪内将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因此,中西部地区须牢牢把握中央和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中部崛起”的号角,进一步争取国家的政策倾斜和财政支持,充分利用和发挥自身的后发优势,因势利导,发掘潜力,开拓国际市场,在确保粮食“配额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有机农业,扩大农产品出口贸易,努力缩小与东部的差距。

3.6提高有机法规和标准层面,实现认证机构与国际的全面接轨

首先,在现有部委级制定和颁布的相关有机法规和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和发布国家层面的法规和标准,提高现有有机法规和标准的权威性,增强其国际间的互信和互认度,实现与国际的接轨。其二,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的有机认证体系,不断扩大现有认证机构的规模和数量,在实现国家认可的同时,还须加强国际间的学习、交流与合作,努力提高有机认证水平,不仅要积极推进其加入IFOAM的进程,更为重要的是着力推进其走IFOAM国际认可的道路,尽早采取与国际接轨的操作方式,打造中国“航母级”的国际化有机认证机构和体系。第三,针对国内有机市场尚未充分发育,有机认证收费难等现实,国家须对完全进入市场化运作的原属事业单位的有机认证机构实行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扶持,确保其发展初期正常的启动和运行。

3.7加大投入,确保发展

有机农业由于采取了特殊的与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主要或完全利用自然过程和物理循环来维持地力和控制有害生物的危害,因此,使其生产过程中技术、资金和劳力投入具有高度的集约性,管理等生产成本加大,产量却较传统和常规农业显著下降。因此,国家和各级政府需充分利用WTO的“绿箱”政策和中央“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战略转机,增加对有机农业资金、技术、人才及政策的支持、扶持力度,促进有机农业的产业化发展。目前,欧盟诸国等许多发达国家均为有机农业提供了一定的补贴,如德国的直补农场主;荷兰除直补,还不定期投资建立相应的营销体系等,值得借鉴。

3.8努力提高产业化水平

目前,我国的有机农产品生产除水产养殖外,种植业和畜牧业的整体水平均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还须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强化有机农业的生产意识和理念;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因地制宜,根据区域优势、市场动态、农业环境质量状况、生产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建立不同级次和规模的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引入和培植农业龙头企业,强化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积极推行“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基地+科技+农户”的有机生产和管理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实施“品牌”战略,在扩大生产规模和数量的同时,更应注重对有机产品质量水平和科技含量的提升,增强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国际市场的占有份额,积极推动有机农业持续、健康、稳步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纪兵,李德波,等.国内外有机农业的发展比较[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3,(4).[2]翁伯琦.着眼未来持续发展大力开发有机食品[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4,(1).[3]沈旭.全球最重要的有机农业组织: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J].农业

环境与发展,2005,(2).[4]马光霞.2004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格局[J].世界农业,2005,(2).[5]刘立仁“.配额”生产定额补贴[J].世界农业,2005,(2).[6]梅旭荣,等.耕地,面临可持续发展挑战[J].半月谈,2003,(15).[7]蔡立湘,彭新德,等.新时期的农业科技创新与管理[J].农业科技管理,2004,(3).[8]马爱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与农业产业发展[J].农业质量标准,2004,(6).作者简介:杨曙辉(1965—),男,白族,云南大理人,农艺师,长期从事植

下载世界有机农业现状与发展趋势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世界有机农业现状与发展趋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华坪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华坪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摘 要: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向。本文结合华坪县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对华坪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趋势......

    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摘 要:伴随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国经济紧密的联系起来,我国作为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大国,深受世界瞩目。且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

    论河南农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论 河 南 农 业 的 现 状 与 发 展 趋 势文章摘要: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粮食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而且直接影响社......

    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分与发展趋势论文(模版)

    摘要:在我经济体系中,农业经济占据着整个国民经济的主体。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起步较晚,但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化,农业经济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尤其是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后,我国农......

    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和发展趋势论文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整个世界都在进步。伴随着整个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地普及,各国的经济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并且作为农业大国的,我国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世界的瞩目。作为世界经济的......

    泰国有机农业的发展及现状

    泰国有机农业的发展及现状 李裕荣 董颖苹 笔者有幸于2006年2月参加了香港社区伙伴(PCD)组织的参观团对泰国北部几省及首都曼谷周边的有机农业进行了考察,对泰国的有机农业有......

    有机农业

    有机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典范 秀兰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环科0901 摘要:本文介绍了中国有机农业的发展历程,在对传统农业、生态农业与有机农业系统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得出......

    有机农业

    有机农业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的质量和食品的品质产生了独特的要求,追求纯天然、无污染的健康食品已成为一种时尚。全球农产品贸易和消费也出现两个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