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三说明文 议论文 散文综合阅读二
初三说明文、议论文、散文阅读二
一、阅读沈而默的《超级网银》,完成1—4题。
①“网上银行”又称网络银行、在线银行,是指银行通过互联网向客户提供查询、对账、转账、信贷、网上证券、投资理财等传统服务项目,使客户足不出户就能够安全便捷地管理存款、支票、信用卡及个人投资等。可以说,网上银行是在互联网上的虚拟银行柜台。
②如果你已开通网上银行,你会发现里面新增了一个“超级网银”功能。③“超级网银”全称是“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通过构建“一点接入、多点对接”的系统架构,实现“一站式”网上跨银行财务管理,是2009年研发的标准化跨银行网上金融服务产品,2010年8月30日正式上线。“超级网银”不仅能使用当前的网上银行服务,还可以跨行查询别的银行账户,甚至能跨行将其他银行账户内的钱汇入当前账户。“超级网银”具有统一身份验证、跨行账户管理、跨行资金汇划、跨行资金归集、统一直联平台、统一财务管理流程、统一数据格式等七种功能。
④一般来说,在使用“超级网银”前,用户首先需要成为签约客户。登录各家银行的网上银行系统主页,在“我的账户” →“账户管理” →“他行(互联)账户查询/签约”下面,一般都可以找到相关的 操作选项。
⑤使用传统网上银行系统时,如果想了解自己在各家银行的账户情况,需进行多次登录、查询操作。而“超级网银”通过统一的操作界面,可直接向各家银行发送交易指令并完成操作,查询管理在多家银行开立的账户余额和交易明细,一个U盾可以完成多家银行的网银登录。
⑥对个人转账服务而言,“超级网银”比普通网银更为高效、快捷,甚至可以做到实时到账。对于公司而言,“超级网银”强大的资金归集功能,可在母公司的结算账户与子公司的结算账户之间建立上划下拨关系。
⑦目前“超级网银”的收费标准与普通商业银行网上业务的收费标准相差不大,只有部分银行宣布暂时不收取跨行转账手续费,而大部分银行公布的收费水..
平均不低于现有普通网银。
⑧“超级网银”实现了实时跨行转账和跨行账户实时管理,将引领整个银行业进入一个更加高效和便捷的时代。
1.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2.文段③主要从哪两个方面介绍了“超级网银”?
答:
3.文段⑤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
4.文段⑦加点词语“暂时”能否去掉?请说明理由。
答:
二、阅读巴雅尔的《天外飞来准晶体》,完成5—8题。
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准晶体的发现者—以色列科学家谢西曼,他于1982年首次在实验室中合成出了准晶体。正常的晶体中,原子或分子的排列形式是立方体、六边形或其他规则的、可无缝拼合的模式。而准晶体的结构很特殊,小范围内看不出规则模式,但大范围可以体现出规则的,可拼合的模式。由金属原子组成的准晶体有固定的熔点,但导电导热能力却很差,容易像非晶体的玻璃那样破裂。
自然界中形成的准晶体是在2008年发现的,在一块来自俄罗斯东部的奇怪岩石内,意大利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已知的准晶体类型——AL63CU24FE13。更惊人的事情还在后面,最近意大利和美国科学家对这块岩石进行了同位素测定,发现岩石里的氧同位素的特征与某些碳质陨石类似,换句话说,这块岩石可能来自地球之外!该陨石很可能是45亿年前太阳系早期动荡环境的产物。
含有准晶体的陨石是如何形成的?这依然是个谜,太阳系中绝大部分陨石都是小行星带中没有形成大天体的物质,但这块陨石中的铝的形式很古怪,不可能是在小行星带的环境中产生的,在其他的陨石中也没有发现这种铝的形式,既然陨石来自地球之外,那么这种含有准晶体的陨石的起源一定不寻常。研究人员猜测,也许这块陨石所在的前身星球上曾经发生过高速的撞击事件,在极端的环境中产生了这种陨石。
这块陨石告诉我们,罕见的准晶体其实可以在自然界中产生,并且在几十亿年中保持稳定。
5.准晶体有什么突出特征?
答:
6.第一段主要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它有什么作用?
答:
7.第二段画线句中的“很可能”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
8.下列说法或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一项是()
A.因为首次发现并在实验室中合成出了准晶体,科学家谢西曼获得了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
B.在自然界中也发现了含有准晶体的岩石,不过这块岩石可能来自地球之外。
C.对于含有准晶体的陨石形成的原因,科学家们已有了明确的研究定论。
D.罕见的准晶体可以在自然界中产生,并且很长时间内保持稳定。
理由是:
三、读《珍惜弱点》一文,完成9—13题
①富兰克林被称为美国之父。在谈起成功之道时,他说这一切源于一次拜访。在他年轻的时候,一位老前辈请他到一座低矮的小茅屋中见面。富兰克林来了,他挺起胸膛,大步流星,一进门,“砰”的一声,额头重重地撞在门框上,顿时肿了起来,疼得他哭笑不得。老前辈看到他这副样子,笑了笑说;“很疼吧?你知道吗?这是你今天最大的收获。一个人要想洞察世事,练达人情,就必须时刻记住低头。” ..
②富兰克林把这次拜访当成一次悟道,他牢牢记住了老前辈的教导,把谦虚列为他一生的生活准则。
③要取得成功,首先就要学会低头。这恰如演奏一支高昂的曲子,起首往常是低调的,低头,既是正确认识自己,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什么时候都高昂着头,实际上是抬高自己,看低别人。你瞧不起别人,人家干吗要瞧得起你呢?因此,你再优秀,再有名,也没有人愿意与你合作。
④当然,低头并不意味着把自己不当人。低头不应该是流水,越流越低。一支曲子,越唱越低,就会唱不下去;有人把低头理解为唯唯诺诺、忍让一切,理解为逆来顺受、低声下气,这是不正确的。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公司招聘员工,门外排着长长的队伍,应聘者一个接一个进去接受考试。每进去一个人,主考官不由分说,凌空劈来一记耳光,主考官问:“这是什么滋味?”捂着脸出来的人都落选了,他们是低头的人。后来,有个年轻人进去,主考官同样劈来一记耳光,主考官问:“这是什么滋味?”年轻人定了定神,以同样的速度,同样的力量,给主考官一记耳光,说:“就是这个滋味。”出人意料的是,这个年轻人被录用了。
⑤富兰克林以低头抵达成功,年轻人却以昂头被录用,这是不是矛盾呢? ⑥不,其实为人处世真正的法则是把自己摆在一个恰当的位置上:在摆放自己处的位置时,我们应该是富兰克林;而是摆放我们自己心的位置时,我们必须是那个年轻人。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低头处世,昂首做人。
9.找出本文中心论点。(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答:
10.第③ 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
11.文中的年轻人回敬了主考官一记耳光反而被录用了,你认为原因是什么? 答:
12.结合全文内容,说说应该怎样把握“低头”的尺度和“昂首”的尺度。答:
13.文中说低头不是“逆来顺受、低声下气”。但生活中也有人赞赏忍气吞声、甘受胯下之辱的韩信,称道曲意迎逢、讨好夫差的勾践,认为正是当初他们肯“低头”,才让韩信日后有机会成为三军统帅,让勾践最终有机会吞并吴国。对此你是怎样认识的?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
四、陆文夫《脚步声(节选)》,完成11~15题:
我走过湖畔山林间的小路,山林中和小路上只有我;林鸟尚未归巢,松涛也因无风而暂时息怒……突然间听到自己的身后有脚步声,这声音不紧不慢,亦步亦趋,紧紧地跟随着我。我暗自吃惊,害怕在荒无人烟的丛林间碰上了剪径。回过头来一看:什么也没有,那声音来自于自己的脚步。
照理不应该被自己的脚步声吓住,因为在少年时我就在黑暗无人的旷野间听到过此种脚步。那时我住在江边的一个水陆码头上,那里没有学校,只有二里路外的村庄上有一位塾师在那里授馆,我只能去那里读书。那位塾师要求学生们苦读,即使不头悬梁,锥刺股,却也要“闻鸡起舞”,所谓闻鸡起舞就是在鸡鸣时分赶到学塾里去读早书。农村里没有钟,全靠鸡报时。“雄鸡一唱天下白”,那是诗句,实际上鸡叫头遍时只是曙色萌动,到天下大白还有一段黎明前的黑暗。我在这黑暗中向两华里之外的学塾走去,周围寂静无声,却听到身后有沙沙的脚步声,好像是谁尾随着我,回头看时却又什么也没有。那时以为是鬼,吓得向前飞奔,无论你奔得多快,那声音总是紧紧相随,你快它也快,你停它也停。奔到学塾里上气不接下气地告诉塾师,塾师睡在床上教导我说:
“你不要怕鬼,鬼不伤害读书人。你倒是要当心人,坏人会来剥你的衣裳,抢你的钱。”
老师的教导我终身不忘,多少年来我在黑暗的旷野中行走时从来不怕鬼,只怕人,怕人在暗地里给你一拳,或者是背后捅你一刀。不过,这种担心近年来也淡忘了,因为近年来我很少在黑暗的旷野中行走,也很少听到自己的脚步声。
是的,我听不到自己的脚步声已有多年了,多年来在繁华的城市里可以听到各种各样奇妙的声响:有慷慨陈词,有嘁嘁私语,有无病的呻吟,也有无声的哭泣;有舞厅里重低音的轰鸣,也有警车呼啸着穿城而过……喧嚣,轰鸣,什么声音都有,谁还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声?
要想听到自己的脚步声,好像必须是在寂寞的时候,在孤苦的时候,在泥泞中跋涉或是穿过荒郊与空林的时候,这时候你才能清晰地听到自己的脚步声:那么沉重,那么迟疑,那么拖沓而又疲惫;踯躅不前时你空有叹息,无故狂奔后又不停地喘息。那种脚步声能够清楚地告诉你,你在何处,你是从哪里来,又欲走向何处。
注释:①剪径:旧时指拦路抢劫。②塾师:指旧时的私塾先生。
14.文中使用典故和引用诗句,请根据提示填空。
⑴“闻鸡起舞”典出《晋书》,说的是祖逖早起舞剑的故事。后来演变为成语,其含义是:⑵“雄鸡一唱天下白”最早唐代诗人李贺的《致酒行》,原为“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唱天下白”;后来毛泽东在《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中化为“,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
1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第三节画横线句子的含义。(10字以内)
答:
16.文中写了作者少年时和现在两次被自己的脚步声惊吓。根据下面提示,具体分析这两次的“怕”有何不同。
① “怕” 的对象不同:②“怕” 的程度不同:③“怕” 的感悟不同:
17.文中第一节文字写湖畔山林的寂静,第五节文字侧写城市的“喧嚣”“轰鸣”,这是怎样的写法?这样来写有何用意?
答:
18.文末画线句中的“你”指的是谁?其中“从哪里来”说的是过去,“在何处”说的是现在,“走向何处”则指向未来,将这三点贯连起来,你认为作者的所谓“走”路,指的是什么?
答:
答案:
一、1.逻辑顺序2.“超级网银”的含义或概念。“超级网银”的各种功能。
3.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了“超级网银”的优点。4.不能去掉,“暂时”限定时间,表示部分银行短时间内不会收取“超级网银”跨行转账手续费,以后就不一定了,这个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二、5.结构很特殊,有固定的熔点,但导电导热能力很差,易破碎。(摘录原文语句“而准晶体的结构„„破裂”亦可)6.作比较;突出了说明对象的特征,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7.不能删。“很可能”表示推测,删后就变成了肯定,语意表达就不够准确了。8.C理由:文中写到“这依然是个谜”。
(三)9.我们应该低头处世,昂首做人。10.比喻论证。生动形象的证明了要取得成功首先要学会低头做人的道理。11.他没有为一时利益放弃尊严与人格。(意思对即可)
12.谦虚但不能放弃尊严,自尊但不能看不起别人。(意思对即可)13.要求:观点鲜明,理由恰当,表述清楚。
(四)14.⑴形容胸怀大志的人,读书或工作非常勤奋。⑵一唱雄鸡天下白
15.坏人比鬼更可怕(防坏人应甚过防鬼)16.①少年时怕的是鬼,现在怕的是人。②少年时怕鬼一路飞奔,现在害怕只是回头来看。③少年时怕后知道“鬼不可怕”,现在怕后明白“我已经好久没有听到自己的脚步声了”。
17.对比(比照、衬托)城市的“噪”和山林的“静”形成对比,噪中显静,说明我们只有心静才能自省。18.“你”指的是读者,泛指现代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当然也包括作者。这里的走路,指的是探索人生之路。
第二篇:2013—2014年初三议论文、说明文阅读
2013—2014年初三议论文、说明文阅读
班别:姓名:学号:成绩:
读书声与强国路/陈晨
①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读书”在我们的生活字典里模糊起来。有人不爱读书,有人没时间读书,也有人认为,现在网络上的海量信息触手可得,不需要读书,还有人认为读书只是个人的事。其实不然,读书更能强国。
②有数据显示,2011年的国民图书阅读率依然有所上升,但仍低于12年前的水平。不可否认,这其中有网络阅读、手机阅读等新阅读方式兴起的原因。但信息的浏览终归无法取代系统的阅读,我们更应该思考,当我们的社会像一列高速行进的列车,以日新月异的态势向前发展时,难道可以让书籍所承载的文明风景落在后面?对于一个数千年诗礼相传、崇文重道的民族来说,今天读书价值面临的忽视,读书生活遭遇的种种困扰,实在令人不安。③相传,犹太民族在孩子刚出生时,父母就会在书页上涂满蜂蜜让孩子舔食,目的是要告诉孩子,书是甜的。这个民族被誉为世界上最爱读书的民族,每年人均读64本书。他们用事实雄辩地说明了“知识就是力量”:诺贝尔奖获得最多、科学发明世界人均第一、世界上人均拥有论文发表量第一、转化为科学技术的比例世界第一„„
④一位作家说过:文化不体现在一个国家高楼大厦的多寡,也不体现在一个国家的基本建设,但一定关乎一个民族的魂魄和整体素质。抽掉文化这根筋,这个民族将会成为植物人。读书,带给人们文化。读书,可以凝聚一个民族的精神,可以升华一国民众的灵魂,可以让一个民族获得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文化力量。
⑤今天,我们正行进在建设文化强国的时代征程。或许,在不少人看来,“文化强国”是一个很宏大很遥远的概念。然而,文化建设是一个全民工程,离不开每一个个体的努力。当一个国家的民众洋溢着清新的书卷气,这个国家才会历久弥新、朝气蓬勃,激发出不可遏抑的创造活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读书不仅是有益个人身心、提升幸福指数的生活方式,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寻求文化发展的基础工程。
⑥鲁迅先生曾说:“倘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习。”读书作为终身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在信息化社会依然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面对读书的困境,我们固然需要创造更宽松的阅读环境,需要更为亲民的图书价格,需要更有营养的出版精品,但首先,是带着一颗爱知、求知的心去拿起书本、翻开来静静地读。读书也是读心,从琅琅书声中,能感知个人心灵成长的历程,更能倾听到一个民族走向文化强国的铿锵足音。(选文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请为文章补充一个道理论据。(2分)
3、文章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2分)
4、作为一名学生,读了这篇文章,你有怎样的感受?(3分)1
谨慎“行善”
①前段时间雅安地震,在地震发生几个小时后,很多热心网友尤其是知名网友,通过微
博转发一些救援信息。救人一命,功德无量。但令人遗憾的是,有一些家伙不知出于何种心理,发布了一些错误的救援信息。他们的恶毋庸置疑,但扪心自问,在这件事上,我们这
些出于善意转发信息的人当中,也有不少人帮了忙。这样说打击面未免太广,触犯众怒我可
不敢,但说说自己总是可以的。
②地震当天,我也和很多网友一样,盯着电脑,不断刷新,高度紧张地关注着灾区的最
新动向。没多久,一条微博进入我的视线,大意是有位妈妈伤得很重,想见女儿最后一面,请女儿看到消息后速去医院。最后,还留下了手机号码,方便女儿联系。我想都没想就要转
发,就在此时,我的电话响起来,等接完电话,已经有人澄清:“这是一条假消息,手机号
码是甘肃的,请大家不要转发。看到有人转发,请敦促对方删除,以免有人上当受骗。”
③没过几分钟,我的QQ开始闪烁,有人在QQ群里转发了这个消息。我马上胸有成竹地
告诉大家,这是假消息,顺便谴责了编造这条信息的家伙,因为他很无聊、很过分。回想起
来,我当时应该是很得意的,因为及时指出了别人的错误,阻止了谣言的扩散。但在看了一
下午类似的假消息后,我开始感到心虚—如果不是那个电话,我就会转发这条消息,并且为
自己的“善举”感到自豪。美国有评论家说,一场灾难发生后,前5分钟Twitter做出的贡
献最大,但12小时后就开始帮倒忙。就我当天的感觉,这句话用在微博上同样成立,而且
时间更短。
④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我在转发消息时,其实也在暗示大家,我很善良,很关注灾区。
不用捐款,更不用冒着危险亲临现场救援,只要轻轻点一下鼠标,别人就会知道,我是一个
有爱心的人。实际上,这种善意中包含着虚伪。当时,如果我真的有足够的爱心和责任感,就应该拨打那个手机号码,验证信息的真伪,然后把自己了解的情况发布出去。当然,这件
事情已经有人做了,并且对谣言做了澄清。我对此感到振奋,正因为有这些网友,微博才能
自我净化,真实的消息才得以传递。同时,他们也如镜子一般,让我看到了隐藏于自己内心
深处的弱点,那就是,不愿为自己的善意付出行动。
⑤早在微博等网络社交平台出现之前,互联网上的假消息已经层出不穷,比如,某地有
小孩失踪;比如,某地有人患白血病,需要稀缺血型,等等。有些假消息司空见惯,几年前
我上论坛时就见过,如今居然在微博上与它们再次相逢。看着那些熟悉的文字,我竟有一种
“别来无恙”之感。这么多年,依然有人上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制造谣言的人固然可
恶,但如果我们能有所行动,对消息来源和内容寻根究底,我想,大多数假消息不会有如此
长久的生命力。正如转发一样,慎点“转发”也是一种善举。如果实在拿不准消息的真假,最好不要轻举妄动。这些,我想我们是可以做到的。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在这篇一事一议的文章中,作者是因什么事而引发议论的?(2分)
3、选文第④自然段主要采用了论证方法,其作用是。(2分)
4、面对生活中形形色色的“行乞者”,谈谈你会怎样做?(2分)
①从天而降的片片雪花给人们带来欢乐, 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无须额外投入的清洁能
源。
②专家推算, 10 万吨雪换算成等量制冰所需能耗, 相当于 1.2 万吨石油。如果用来进行
存雪制冷, 节约的燃油为数十分可观。现在, 无能耗的 “雪能源” 正在北半球北方市民生活
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入冬以后, 人们随时把降雪积存起来, 集中保管在专用的雪库里。
来年夏天, 把它循环往复地送入各户以达到制冷的目的。据报道, 在某市最近出现了一座以
存雪为制冷剂的 6 层空调住宅楼, 这一奇特方式目前尚属世界首例。虽然一个夏天的用雪
量为数不小, 但该市每年的降雪量很大, 一个冬天郊外地面积雪可厚达 2 米。一间雪库可积
存 100 吨, 足以满足夏天需要。
③除了制冷以外, 雪还可以用于空气净化。雪的晶粒结构非常复杂, 即使攥成雪团, 内部的微孔仍可保持足够的空间, 含有甲醛等有害物质的空气从中经过, 这些化学成分就会吸附
在上面, 把空气流量调整至适当程度, 可滤除 90% 以上的甲醛等有害成分。
④雪水, 经过蒸发后会重新凝结, 成为冰状水。它是一种超软水。它不含钾、钠等矿物。它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因此, 对人体有着奇妙的保健作用。对治疗红眼病、皮肤烫伤、冻伤
都有效果, 尤其对于轻患者, 只需每三四个小时涂洗一次, 可不用其他药物, 45 天就能痊
愈。常用雪水洗澡, 可以增强皮肤的抵抗力, 促进血液循环, 减少疾病。清纯的雪水还是一
种美妙的天然饮料。研究表明, 雪水中所含酶化合物比普通水多, 所以当今医学界普遍认为,每天饮 12 杯雪水, 可使血中胆固醇含量显著降低, 能防治动脉硬化症。俄罗斯的医学专家
还提醒人们, 随着年龄的增长, 体内冰结构水会日显不足, 从而加速人的衰老, 所以上了年
纪的人喝雪水更有好处, 可以延年益寿。
⑤目前已收集到的实验数据表明, 户外4米高的雪堆, 盖上30厘米厚的木屑、树叶等,到 8 月份仍可保持 2.5 米高度。同样方法, 如果将雪堆改为半地下方式, 按照高25米, 边
长100米规模堆放, 可存雪 20 万立方米左右, 夏天可从这里源源不断地取用, 在空调或粮
库恒温系统中发挥作用。来自大自然生态环境的雪, 回过头来又开始为保护生态做贡献。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1 分)
2、本文介绍了“雪”的哪些功能?(2 分
3、第②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 分别有什么作用?(2 分)
4、请围绕“雪水”,用一句话对第④段划线部分的句子加以整合。(3 分)
5、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2 分)
A、雪内部的微孔结构可保持足够空间, 甲醛等有害成分可滤除 90% 左右。
B、雪水对人体有奇妙的保健作用, 对所有患者都有很好效果。
C、目前已收集到的实验数据表明, 将雪堆改为半地下方式, 按照高 25 米, 边长 100 米规
模堆放, 可存雪 20 万立方米左右, 夏天可从这里源源不断地取用, 在空调或粮库恒温系统
中发挥作用。
D、随着年龄增长, 人体内冰结构水日益不足, 加速人的衰老。俄罗斯医学专家认为上了年
纪的人喝雪水有好处, 可延年益寿。
不容忽视的“镉大米”
①镉是一种重金属元素,在冶金、塑料、电子等行业非常重要。它通常通过废水排入环境中,再通过灌溉进入食物,水稻是典型的“受害作物”。“镉大米”也因此潜入人们的生活,给身体健康带来危害。
②根据不同的摄取方式来量,镉对健康有不同的影响。通过大米等食物摄取的,属于“长期小剂量”。这种情况带来的危害主要是肾脏和骨骼。目前,WHO对镉的安全标准就是基于对肾脏的毒性建立的,上限是每周每公斤体重7微克。这相当于一个60公斤的人,每天不超过60微克。
③这个安全标准包括所有的镉来源。除了米饭,还有其他食物和饮水。对于大米,我国的安全标准是每公斤0.2毫克。相比与日本的0.4毫克,还要更严格一些。应该注意的是,这只是一个“控制标准”,并不意味着高于这个值的大米才有害,而低于它的大米就“安全”。如果一个体重60公斤的人,每天吃500克镉含量为每公斤0.15毫克的大米——这样的大米是合格的,也超过了WHO的“安全线”。如果只吃200克含量为每公斤0.25毫克的——虽然它超标了,但是总摄入量也还没有超过“安全线”。此外,我们还要吃其他食物,还要喝水,其中也可能含有镉。对于“镉大米”产区的人们来说,其他来源的镉就更不能忽视。..
④这种慢性镉中毒的症状被命名为“痛痛病”,日本在几十年前就注意到了它的存在。目前,中国还没有详细的病例统计。在日本的上述地区,统计的成人接近两万(占了当地人口的绝大部分),出现了近二百病例和一百多“疑似”病例,以老年女性为主。根据目前的研究,痛痛病的症状主要来源于镉对肾脏和骨骼的破坏。镉会在肾脏中累积,最后导致肾衰竭;对骨骼的影响则是骨软化和骨质疏松。长期接触更大剂量(WHO安全线的3倍以上)的镉还可能会导致消化道的障碍。在动物实验中,这种剂量的镉还显示了对生殖和发育系统的影响。不过,对于人类是否有同样影响,还没有可靠数据来证明。
⑤中国人很难不吃米饭。对于非“高镉”地区的人们来说,问题可能不是那么严重。根本的解决途径还是工业污染的治理,迫切的需要则是广泛严格地检测食物以及饮水中的镉含量,并且及时处理与公布。对于消费者来说,保护自己的可行途径是增加食谱的多样化,减少对大米(尤其是单一来源的大米)的依赖。此外,根据日本的统计,钙和维生素D缺乏的人群,对镉过量也更加敏感。
⑥更需要关注的是,除了镉,大米之中还可能存在铅、砷、汞等其他的污染。考虑到大米在中国食谱中的分量,全面系统地评估与监控各种污染,就显得更加重要。
1、选文使用的说明顺序是什么?(2分)
2、第③段画线句主要使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3、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第③段加点词“可能”能否去掉?请简述理由。(2分)
4、镉元素对人体危害很大,请根据文章内容谈谈如何预防镉污染。(2分)
第三篇:说明文议论文整理
说明文阅读
一、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本质
1、把握说明对象
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如P27的《中国古代的书籍》P64的《辣椒趣说》就是典型的事物说明文,P76《揭开害羞之谜》P38《3D时代我们为何会晕》是典型的事理说明文。
2、捕捉说明对象的特征
可以从文中直接找 :A、看题目
B、分析材料:看开头或段落中心句(有时要概括)。如P64的《辣椒趣说》,题目和首段中都无明确的特征,需从段落中抓中心句:辣椒含有辣椒素让人感觉辣;吃辣椒会让人上瘾;辣椒能够抑制食物中有害细菌的滋生,防止食物中毒。P76《揭开害羞之谜》,题目没有说明特征,第2段有中心段,一下分别说明害羞的特征:害羞的人难以辨识表情细微变化的脸;害羞的人掌管人情世故的皮层能力较弱;害羞的人大脑内的5—羟色胺浓度低。
其实很多时候就是对文章结构的把握。
二、理清文章结构
把事物对象的特点说清楚,必须有合理的顺序。说明文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说明对象的特点决定说明顺序的选择。
1、时间顺序:事情的发展或制作的过程 方法:找表时间变化词
紧扣表次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还”“此外”等词语。另外,有时这种路标性词语并没有,但语意中隐含有这种意思要读出。如P27的《中国古代的书籍》
2、空间顺序:事物构造、游览等
方法:多找表方位词,如从整体到局部、从上(内、左)到下(外、右)、表方位的词语。如《核舟记》就是典型的空间顺序。
3、逻辑顺序:抽象事物或事理较常用这种说明方法。
通常表现为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从个别到普遍、从简单到复杂、从主要到次要、由浅入深、先总说后分说、从原因到结果、从概括到具体等 方法:多找表逻辑层次的关联词。
如P76《揭开害羞之谜》就采用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解释害羞之谜。P54《塑料瓶装水真的“干净”吗》则采用先主要后次要的逻辑顺序。
4、提示:一篇文章有时不仅用一种说明顺序,而是将集中糅合在一起,要分清主次,综合归纳
5、考点:
1)辨析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如P64的第18题,以选择形式出现
但要注意题干所指范围是全文还是局部,如此题就是局部。2)分析段落不能调换前后顺序的理由,从两个角度思考。A段落本身顺序
B与上下文关系(有无统领句、词句照应)
三、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举例子:具体真切说明事物特征,增强说服力
2、列数字:具体准确说明事物特征,增强说服力
3、作比较:将相关联事物进行比较,突出说明对象特征
4、列图表:直观形象说明说明对象特征。
考点主要为运用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此类题目几乎每篇都有。如P76第18题:作比较
突出说明一般孩子与害羞孩子的差异,是因为害羞的孩子难以辨识人的面部表情而导致害羞。
提醒:一个句子会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方法作用,答案往往可以在文中找到现成句子。要将这一说明方法说明的具体内容与其前后文的说明内容联系起来去分析才能准确判断,很多时候是说明段落的中心句内容。
四种说明方法字不能写错,列数字中阿拉伯数字容易看成列数字,但是也有特殊的,有时表时间;中文的数字表述要注意。如《深层海水的利用》中“研究表明,涌升海域和一般海域在鱼类产量上的差距极为惊人,单位面积涌升海域的鱼类生产量是沿岸海域的上百倍,是外洋海域的数万倍。”作比较注意隐含的词语,如上句中的“倍”就饱含比较意。“研究表明”“据统计”不能看作举例子。
填作用先要读懂用说明方法的句子,包括这些数字表明什么等,再找前后有没有现成的句子。
五、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准确、简洁
多考查修饰、限定性词语,恰当地使用表程度、范围的副词和数量词,可使语言表达得更具体、更全面,增强语言的严密性、科学性。如P38《3D时代我们为何会晕》第21题,选“可能”,作者用这个词表明通过多看让大脑适应3D视频的可能性存在,但也并非一定如此,体现了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
选“在一定程度上”,作者用这个短语表明通过多看让大脑适应3D视频的做法对于缓解晕眩的作用是有限的,体现了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
议论文复习要点
一.明确考点 1.中心论点
2.论据: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
3.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 4.论证结构:总分式、并列式、层进式、对照式 5.议论文语言的特点:严密性
二.阅读方法——三步走
第一步:读文(不动笔墨不读书)
边读边圈画关键词和段落(然而、但是、除此之外、还、更、因此、所以……)
第二步:读题(划出题干中的关键词)
明确范围,如第2-5段
注意关键词,如“第2段和第5段分别运用什么论证方法”以及“正确或不正确”
第三步:答题
力求语言表述规范,“论证了…./证明了…../论述了……”
三.常见题型和答题要点
(一)找中心论点
A.一般是明确的判断性的句子。(语言言简意赅)(不以短语或否定形式出现)
比如,一模卷《有一种雅量叫容人》中心论点是“我们要宽容待人” B.先看标题,再看首段、尾段,最后再找中心句提炼概括。(如要自己概括,可加“我们要”作为前缀
比如,二模卷松江区《学会倾听》的中心论点是“我们要学会倾听” 注意:论点与论题的区别(论题是议论的话题,论点是作者明确的见解)
比如,二模卷青浦区P22页《林书豪的梦想可以复制》第16题“本文开头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表达效果是开门见山,引起读者注意,并引出要论述的有关林书豪成功的话题”(论题)二模卷可参考的例题
① P8页奉贤卷第20题,对本文论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C)A. 读经典必须“入神”
B. 只有致用,才能长出真正的精神。C. 读经典必须“入神”,方可长精神。D. 读经典可以使人长精神。
分析:关注开头第一段“有种说法,读经典可以使人长精神。此话不虚。但有个前提,就是读经典必须‘入神’,如此方可长精神”注意到“但”这个词,它后面的内容往往是作者所要强调的内容。关注了“但”字,这题选择C就显而易见了。
② P17页静安卷第21题,以下对本文论点表达最恰当的一项_____(答D得4分,答B得2分)
A. 呈现悲苦不应成为公益宣传的方式。B. 公益就应该用“美”来激励人们的参与。
C. 打动人的往往是平凡日子里一点点对“美”的追求。D. 公益同样可以用“美”来吸引公众的视线。
分析:首先排除A,理由是论点一般不以否定的形式出现。接着排除C,理由是论点中没有谈到文章论述的核心“公益”。最后在B和D选项中,根据文章的内容判断D比B更恰当。
③ P48页长宁卷,第16题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正确答案为“人人在精神上都能得到满足”
典型错误为照抄第一节的最后一句话“我们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国王” 错误的原因是“成为自己的国王”还不够明确,论点是作者明确的见解、主张或态度。故要结合文本内容,作适当的调整,力求表述明确。
(二)有关论据 1.概括事实论据
公式:人+事+结果+倾向性词语(扣住论据要论证的内容)举例:王羲之……..练字,成为了大书法家。
(坚持→持之以恒)
(专心→专注)2.补充论据
如二模卷P8页奉贤卷第18题,请你另举一例来论证划线句“古往今来的许多志士仁人皆以此为追求目标”
分析:先联系上下文,确定“此”所指代的内容是为“仁”“义”的道德理想而献身的精神,所以补充的事例论据中要加入有关“仁义”的倾向性词语,选择的范围可以从课内学过的入手,如以天下己任的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杜甫等等,当然事实论据一定要符合历史事实。
3.分析论据是否重复
如P17页静安卷第19题,前文已经有了第2-5段的一组事实论据,那么第10段的这则事实论据是否有些重复?为什么?
答:第2-5段是关于韩国的事例,而第10段是中国的事例;第2-5段讲的是别人所为,而第10段则是作者本人的亲历所为来作为事实论据,这样可以多角度、多侧面加以论证,使论证更充分更有说服力。
(三)有关论证方法 1.正确判断
尤其是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一定要谨慎 如二模卷P12页第17题,第4段文字运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分析:第四段原文是这样的——清代的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东施之貌,未必丑于西施,止为效颦于人,遂蒙千古之诮”齐白石更告诫后人“学我者活,似我者死。”巴尔扎克关于“第一个形容女人像花的是聪明人,第二个形容女人像花的是傻子”的话,也是说明文艺创作不能“嚼别人嚼过的馍”要“求异”求新。
区别于一模卷松江区P14页《培植同情心》第17题,第三段划线句——人不可无同情心,同情心可以使人变得可亲可敬,变得伟大崇高。诗人杜甫,只有写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那样滚烫的诗句,才能带上人民使人的桂冠;大哲龚自珍,发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肺腑心声,表现了悲天悯人的博大胸怀。此处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同情心可以使人变得可亲可敬,变得伟大崇高。
2.论证方法的作用
核心要义:意不出段。论证中心论点或分论点。
参考二模卷P8页奉贤卷第17题,P12页浦东卷第17题,P22页青浦卷第18题,P48页长宁区第17题
(四)有关思路结构 1.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如二模卷P8页奉贤卷第19题,根据本文的论述,要做到“入神”,首先要(专一),更要(玩味),还要(应用)。
分析:在行文中画出关键句即可,一般都是每一段的首句。开头第一段——读经典必须要入神。第三段首句——如何才能做到入神? 第四段首句——可见,入神,先要专一。第五段首句——不仅如此,入神,更要玩味。
第六段首句——《易》中说“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学习经典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又如二模卷P40页虹口卷第17题,从文中看,第二段主要论述(读书要有明确的目标);第三段主要论述(读书要重视质量);第四段主要论述(读书要有始终如一的态度),从而论证了自己的观点(读书让生命更有价值)分析:关注每一段的中心句,再加以概括提炼。
第二段首句——“书中自有黄金屋”也就是说,读书和个人的人生目标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三段首句——读书最重要的不是数量,而是质量。第四段首句——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一个人之所以能够不断提高,与他始终如一的学习是密不可分的。
第五段总结——“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可见,不同的阅读能开发人类不同的心智,增长不同方面的知识。因此,我们更应该发奋勤读,让书籍成为我们生命飞翔的羽翼。
2.文章结构不等同于论证结构
文章结构是指全文的结构;论证结构则是指
如二模卷P48页长宁卷第20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B)A.本文的结构是总分 B.本文的论证结构是总分
C.本文第2段与第3、4、5段是对照 D.本文第3、4段与第5段是层进 其它参考:
① 二模卷P8页奉贤卷第19题,根据本文的论述,要做到“入神”,首先要专一,更要玩味,还要应用。对这几方面的论述从思路结构来看,属于(层进式)
② 二模卷P17页静安卷第20题,本文采用的论证结构是(对照式)分析:2-5的一组韩国事例与第10段中国事例形成正反对照
③ 二模卷P22页青浦卷第17题,从论证结构看,本文第6、7、8段属于(并列式)
分析:第6段“他的成功,首先得益于自身的努力”
第7段“个人的成长,与家庭也有莫大的关系”
第8段“对,还有梦想。也许我们不能复制林书豪的成功,但是他的梦想却是每个人都可以复制的”
④ 二模卷P40页虹口区第19题,从全文看,本文的思路结构是(总分式)
(五)有关议论文语言的特点——严密性
如一模卷P70页金山卷第18题,第3段括号内的文字可否删去?为什么?
第3段括号内的文字如下:然后谅人之短并不是无原则的,所谓能容忍的“短”必须是小节,是不影响大局的。如果是涉及根本原则,妨碍大局的短处,就不能谅解了。
答:不可删去。因为这些文字论述了谅人之短并不是无原则的(先概括下主要内容),是对本段分论点的进一步补充论述,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又如二模卷P22页青浦卷第19题,请说说第9段中加点的文字不能删去的理由:“不应仅仅”“而更应”“乃至”这些表示递进的关联词,强调了林书豪的成功在更大范围内的启示和影响,深化了本文的现实意义,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六)其它常见题型 1.段落不能调换的原因
思路:先概括段落的主要内容(写了什么);再分析段落之间的关系(是否有递进关系);然后联系上下文,是否一段承上,一段启下;最后关注文本中是否有与之相照应的句子或者段落。如二模卷P12页浦东卷第18题,第3段与第4段不能对调的理由①第3段写了“治学之道要求异存同”承接第2段的内容。②第4段写了“文艺创作更应求异”,从“更”字可以看出第4段与第3段的关系是层进关系。③与第5段“在学术研究和文艺创作中”的表述相照应(三点理由,任写两点)又如二模卷P17页静安卷第17题,本文第2-5段的位置能否互换?为什么? 答:不能。理由①这几段一次运用有关照片、图画、名字的事实论据,和第6段开头几个词语的顺序相照应。②这几段从位于完州的Bill-Hill的村写到全州再写到韩国各地,地狱范围在不断扩大。
一模卷P14页松江卷第18题,选文第3、4段的顺序不宜颠倒,理由是①第3段阐述了同情心对个人的意义,第4段阐述了同情心对世界的意义,两者是递进的关系。②这两段话与第五自然段第一句话“一个没有同情心的人,是冷酷残忍的人;一个没有同情心的世界,是冷漠可怕的世界”中的两个方面相互照应。2.开头第一段的作用
① 引出论点或论题,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 同时作为一个事实或理论论据,来证明论点 3.找分论点
如一模卷P70页第19题,请根据第4段论述的内容,在段首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句子。
分析:这道题其实有两个考点,一是写分论点
二是仿写。所以先找出其它几个分论点“容人要有用人之长的慧眼”“容人要有谅人之短的胆识”“容人要有释人之怨的胸襟”根据这三个分论点,分析句式结构进行仿写——容人要有忘人之过的气度。
第四篇:议论文说明文
说明文议论文的知识汇总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作引用、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列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作假设这11种。
(1)举例子
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子。
好处:使文章表达的意思更明确,更生动形象,读者更明白,增强说服力。更具体、更详细。
(2)作引用
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以引用一些文献资料、诗词、俗语、名人名言等,可使说明更具说服力。好处:使文章更具说服力。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引用古诗:使说明文更具诗情画意。
(3)作比较
作比较是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在作比较的时候,可以是同类相比,也可以是异类相比,可以对事物进行“横比”也可以对事物进行“纵比”。
好处:突出强调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4)列数字(列数据)
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字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好处: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用列数字的方法进行说明,既能准确客观的反映事实情况,又有较强的说服力。)准确无误,令读者信服。
(5)分类别
要说明事物的特征,往往从单方面不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分类别是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的重要方法,有时事物的特征、本质需要分成几点或几个方面来说明,也属分类别。
好处:条理清晰,一目了然。(6)打比方
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说明文中的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同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不同的是,比喻修辞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而说明多用明喻和暗喻,借喻则不宜使用。
好处: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或把事物的特征解说得确切具体、浅显易懂。)
(7)摹状貌
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可以进行状貌摹写,这种说明方法叫摹(mó)状貌。
好处: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
(8)下定义
用简明的语言、科学的术语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
好处:使人们在阅读时对抽象的字词能够更加明白、理解。
(9)作诠释
从一个侧面,在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一般性的解释,这种方法叫作诠释。
好处:使读者在阅读时对抽象的字词能够更加明白,更加理解。
(10)画图表(列图表)
为了把十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就可以采用图表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某些事物解说更直接、了当。更具体。
好处:使人看了一目了然。条理清晰。
例句
举例子:云能预示天气。比如,在新疆地区,出现云就代表将要下雨。——《看云识天气》(根据大的范围列举相应的例子)
打比方: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中国石拱桥》(可以使要说明的对象形象生动。)
引资料: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中国石拱桥》(可以增加文章的说服力)
列数字: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中国石拱桥》(体现准确性)
作比较: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中国石拱桥》(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点。)
摹状貌:这些石刻石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中国石拱桥》(使被说明更具体,更形象。)
分类别:按屏的建造材料极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同时也显露了使用人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说“屏”》(使读者明白屏的种类。)
作诠释: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中国石拱桥》(使读者明白这个设计的巧妙之处。)
下定义: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统筹方法》(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
如何回答使用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 引用论证 因果论证 分层论证 类比论证 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归纳论证 演绎论证 ①举例论证
列举确凿(摆事实):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来阐明观点。议论文不同于记叙文,事实要写得概括简明,根据阐明观点的需要,往往只要突出事实的某一方面,不必面面俱到。格式:具体的论证了……(某某观点),体现出.....(结论)
②道理论证
也叫引用论证(讲道理):用自己从生活中悟出来的哲理或导师、先贤的正确论述,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引用导师、先贤和名人的有关论述,一定要持严谨的科学态度,不可有错漏,更不能断章取义。这种论证方法需要仔细使用,不能乱下结论。
③对比论证
(作比较)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可以增强论证的鲜明性,使读者清楚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例如:A与B做比较(在议论文中),该方法便叫对比论证。突出论证了.....(观点)
④比喻论证
(打比方)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此外,在驳论中,往往还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驳方法和“归谬法”。在多数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在填空题中应该填打比方,而不能填入比喻。生动形象的论证了.....(观点)
⑤归纳论证
也就叫“事实论证”。它是用列举具体事例来论证一般结论的方法。
⑥演绎论证
也叫“理论论证”,它是根据一般原理或结论来论证个别事例的方法,即用普遍性的论据来证明特殊性的论点。
⑦类比论证
是从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类事例子方法,即从一般到特殊的论证方法。
⑧因果论证
它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因果论证可以用因证果,或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
论证方法的作用:
举例论证:运用具体事例,真实可信,增强文章说服力。
道理论证:可以增强文章说服力或文采,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
对比论证: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
比喻论证:道理讲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引用论证:引用名言,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因果论证:让人弄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有何因就有何果。
理论论证:目的是要证明论点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
第五篇:初三散文阅读(二)
散文阅读
(二)一、名著阅读
1.鲁迅在他的作品中曾不止一次写到“长妈妈”,除了《阿长与<山海经>》外,你还在哪篇文章里认识了她?鲁迅在该文中提及了关于“长妈妈”的什么事情?
2.格列佛在(国)人的心目中是个宠然大物,但一到(国),他就象田间的鼬鼠般小了。格列佛被当作小玩艺装入里,带到各城镇表演展览。后来,国王召见他,他慷慨陈辞,夸耀自己祖国的伟大,政治的贤明,法律的公正,然而均一一遭到国王的抨击与驳斥。(《格列佛游记》)
二、课外文言文
吕蒙为学
吕蒙入吴,王劝其学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常在孙策坐酣醉,忽于眠中,诵《易》一部,俄而起惊众人皆问之蒙云:“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与我言论世祚(zuò)兴亡之事,日月广明之道,莫不穷精极妙;未该玄言,政空诵其文耳”众坐皆知蒙呓诵文也。
(选自《太平广记》)
【注释】①世祚(zuò):指国运②玄:深奥③政:只,仅仅
1.根据《古汉语字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1)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
A.刚才B.假如C.接近D.向着
(2)日月广明之道()
A.道路B.道理C.引导D.方法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顶是()
A.乃博览群籍凡三往,乃见 ..
B.以《易》为宗虽不能察,必以情 ..
C.忽于眠中皆朝于齐 ..
D.与我言论世祚兴亡之事实是欲界之仙都 ..
3.下列选项中对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众人坐着都知道吕蒙说梦话在背诵《易经》
B.众人坐着榔知道吕蒙说胡话在朗读《易经》
C.在座的人都知道吕蒙说梦话在背诵《易经》
D.在座的人都知道吕蒙说胡话在朗读《易经》
4.文中吕蒙的好学体现在哪些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
②③①
三、现代文阅读
流泪的蓑衣
余君才
那件蓑衣,被我的父亲挂在老屋的土墙上。
土墙上有一截嵌入在泥里的木头,有些腐朽了,蓑衣就被挂在了土墙的木头上。蓑衣轻轻靠在土墙上,当夜晚的风吹穿过窗户,吹进老屋,蓑衣也就开始飘荡。而很长的时间里,在土墙的角落,蓑衣始终显得有些无趣和落寞。
已经很久了,蓑衣一直挂在那里,落满了灰尘与时光的碎片。它,好像被父亲遗忘了,被无情地挂在了土墙上。于是,蓑衣开始在一个下雨的夜里流泪了,它开始回忆起自己辉煌而又辛苦的一生。
它想,那应该是在很久远年代的一个雨天,有一个放牧的男子,荷蓑荷笠地走进了江南的细雨,或许是要去见一个想往已久的女子。而在唐朝风雨里,有一个诗人吟唱着这样的词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蓑衣想到自己的前生,心里一阵喜悦。但它更愿意回忆的是和我父亲相依为命的苦涩的日子。
那时候,父亲在农村,在春三月的细雨里,父亲牵着牛,戴着斗笠,披着蓑衣行走在田埂上。或者,父亲在冬水田里,赶着牛犁田。或者,在稻田里插秧,蓑衣紧紧地贴着父亲的脊背。蓑衣被冷漠了一个冬天,终于感受到了来自我父亲的温暖。于是感动的泪水顺着蓑衣流了下来,滴落在冬水田里。
多少个这样的雨天,蓑衣紧贴着我父亲的脊背,行走在田间地头。可以说,在农村,看见了蓑衣,就好像看见了辛苦劳作的父亲。蓑衣被雨水冲刷,棕榈的颜色渐渐的褪却,它是农忙时劳动的功臣。农忙之后,蓑衣,又被父亲挂在了老屋的土墙上。
蓑衣想着这些昔日的事情,想着那些苦涩的日子,蓑衣躲在老屋的角落哭了。顺着土墙,有蓑衣哭泣的泪痕。但是,它万万没想到的是,我的父亲把它永远的挂在了乡下老屋的土墙上。
生活在乡下的父亲,终于被说服到城里和我们一起生活。父亲是在一个雨天离开乡村的,离开的时候,蓑衣高兴极了,以为父亲会和往日一样披上它,穿梭在细雨之中。但它失望了,它一直躲在那个角落,默默地等待我的父亲。
一转眼,父亲到城里已经生活了六年。那年回到乡下修缮老屋,才又看到父亲的蓑衣,像一件精致的蝴蝶标本,挂在土墙上,落满了厚厚的灰尘。这让我想起父亲披着蓑衣,在田间地头里辛勤劳作的日子。让我想起,父亲披着蓑衣,赶着牛从乡村的土路上回家的日子。让我想起,饭熟之后,在山坡上呼喊父亲,寻找那披着蓑衣的身影的日子。
但是,那件蓑衣,已经被父亲永远挂在了老屋的土墙上。但我相信,在每一个雨天,父亲都会想起那挂在土墙上默默流泪的蓑衣。
(选自2012年第3期《散文选刊》)
1.品味第三段中画线的句子,结合下文,看看蓑衣的“辉煌”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2.蓑衣的泪水里蕴含着哪些复杂的情感?试简要分析。(4分)
3.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回答。(6分)
①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②第三段中“它,好像被父亲遗忘了”,父亲是否无情地忘记了蓑衣?
4.文章以“流泪的蓑衣”为题有什么好处?(可从构思、表达效果等方面赏析)(4分)
香椿
张晓风
①香椿芽刚冒上来的时候,是暗红色,仿佛可以看见一股地液喷上来,把每片嫩叶都充了血。
②每次回屏东娘家,我总要摘一大抱香椿芽回来,孩子们都不在家,老爸老妈坐对四棵前后院的香椿,当然是来不及吃的。
③记忆里妈妈不种什么树,七个孩子已经够排成一列树栽子了,她总是说“都发了人了,就发不了树啦!”可是现在,大家都走了,爸妈倒是弄了前前后后满庭的花,满庭的树。④我踮起脚来,摘那最高的尖芽。
⑤为什么,椿树是传统文学里被看作一种象征父亲的树。对我而言,椿树是父亲,椿树也是母亲,而我是站在树下摘树芽的小孩。那样坦然的摘着,那样心安理得的摘,仿佛做一棵香椿树就该给出这些嫩芽似的。
⑥不知年复一年我摘取,年复一年,那棵树给予。
⑦我的手指已习惯于接触那柔软潮湿的初生叶子的感觉,那种攀摘令人惊讶浩叹,那不胜柔弱的嫩芽上竟仍把得出大地的脉动,所有的树都是大地单向而流的血管,而香椿芽,是大地最细致的微血管。
⑧我把主干拉弯,那树忍着,我把支干扯低,那树忍着,我把树芽采下,那树默无一语。我撇下树回头走了,那树的伤痕上也自己努力结了疤,并且再长新芽,以供我下次攀摘。⑨我把树芽带回台北,放在冰箱里,不时取出几枝,切碎,和蛋,炒得喷香的放在餐桌上,我的丈夫和孩子争着嚷着炒得太少了。
⑩我把香椿挟进嘴里,急急地品味那奇异的芳烈的气味,世界仿佛一刹时凝止下来,浮士德的魔鬼给予的种种尘世欢乐之后仍然迟迟说不出口的那句话,我觉得我是能说的。⑪ “太完美了,让时间在这一瞬间停止吧!”
⑫不纯是为了那树芽的美味,而是为了那背后种种因缘,岛上最南端的小城,城里的老宅,老宅的故园,园中的树,象征父亲也象征母亲的树。
⑬万物于人原来蚵以如此亲和的。吃,原来也可以像宗教一般庄严肃穆的。
(选自《意林》,未来出版社2010版)
1.作者描写景物语言细致,请赏析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香椿芽刚冒上来的时候,是暗红色,仿佛可以看见一股地液喷上来,把每片嫩叶都充了血。
2.第⑤自然段作者写到“对我而言,椿树是父亲,椿树也是母亲”,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
3.第⑧自然段画波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4.结合全文主旨,联系自己的切身体验,谈谈你阅读本文的感受或启示。(3分)
参考答案
一、名著阅读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长妈妈给我们讲美女蛇的故事
2.利立浦特(小人国)布罗卜丁奈格(大人国)手提箱
二、文言文阅读
1.(1)A(2)B
2.D
3.C
4.①博览群书;②梦中诵书(意思符合即可)
《吕蒙为学》译文:吕蒙来到吴国,孙权劝他好好研究学问他博览群书,并以易经为主,常在孙权身边谈经论道,有时还喝得酩酊大醉一日,他在睡梦中忽然背诵易经一部一会惊醒,大家都问他怎么回事儿吕蒙说:”我在梦中见到了伏羲、文王和周公他们跟我谈论国家兴亡之事,天地宇宙之理,观点都十分精辟绝妙他们可不是空发议论,仅仅背诵原文而已呵”语惊四座,众人都知道吕蒙说梦话诵易经这件事了。
三、散文阅读
(一)1.(3分)①从久远的古代就倍受重视;②是农忙时劳动的功臣,经常感受着父亲的温暖(若答“与父亲相依为命,为他遮风挡雨”也可以。)(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3分)
2.(4分)①自古至今倍受重视的喜悦自豪;②与父亲相依为命的苦涩;③感受父亲温暖的感动;④被闲置的无趣和寂寞;⑤被遗忘的失望与伤心(答对4个要点即可得满分)
3.(6分)①是一个勤劳朴实、善解人意、感情深沉的人(说明:从父亲听从劝说去陌生的城里生活看出他善解人意;从父亲生活艰辛但从不抱怨,怀念故土但不表露看出他感情深沉)(3分,每个要点1分)②没有忘记(1分)因为:①父亲多年在农村劳作,与蓑衣接下了深厚的感情;②文末,了解父亲的“我”断定父亲不会忘记;③修缮房屋预示着父亲将来还要回老家,那时自然会看、会想、会披蓑衣的。(2分,答对两点即可得满分)
4.(4分)①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②蓑衣竟会流泪,题目新颖富有悬念,能激发阅读兴趣;③起到了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答对两点即可得满分)
(二)1.(2分)示例:一个“喷”字,有动感,与前面的“冒’字相照应,形象地写出了香椿芽生长速度极快的特点,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嫩香椿芽的喜爱之情。
2.(2分)示例:香椿只是给予,从不索取。父母默默奉献,勇于担当,椿树的品格与父母是相同的,所以作者说:“椿树是父亲,椿树也是母亲“。
3.(4分)运用了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2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椿树忍辱负重、无私奉献的品质;排比的修辞手法,使作者的感情表达更强烈。
4.(3分)
示例一:香椿的嫩芽被掐了又长,长了又掐,父母如同香椿一样,默默忍受,无私奉献,可怜天下父母心!父爱,母爱是世界上最纯洁、最崇高、最伟大的爱。
示例二:父母为子女的成长默默担当,无私奉献,他们对子女的不断索取无怨无悔,我们要常怀感恩之心,敬畏之情,努力学习,长大后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回报父母,回报社会。示例三: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博大无私的,而我们很多时候太不珍惜这种爱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把父母对儿女的奉献看做是应尽的义务,是理所当然的,思想上不上进,学习不努力,辜负了父母的一片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