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初中生不应耍朋友、讲恋爱
一、耍朋友、谈恋爱,会影响学习的进步(影响未来)
(1)例举:习近平、董卿、前一届的一名学生(王卓、冷梅)
(2)读书、创业、家庭
二、耍朋友、谈恋爱,承担不起责任
(1)朋友被别人欺负了,你得保护。
(2)对她的爱护和关心是一辈子,而不是一朝一日,一辈子的。
(3)不能给别人幸福
三、耍朋友、谈恋爱,会影响别人
(1)喜欢得尊重别人
(2)喜欢得保护别人,让她优秀
四、为了“自秀”,不能耍朋友,谈恋爱。
(袁灿生,身边的人)
第二篇: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多元社会的立足点——完善自我如果有人问你:“某某是怎样一个人?”如果你认识这个人,你会滔滔不绝,列举一二三。但如果有人问你:“你是怎样一个人?”你也许会不知从何说起。一个人对自我的熟悉程度远远超过对他人的程度,为什么却不能回答自己是怎样一个人?其实,不是不能回答,而是不能客观地回答。“人贵有自知之明”也就是这个意思。有一句警句说:一个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所以常常是自己打败自己,原因就是不能客观的认识自我、把握自我。导致我们在不知所措重判断失误。所以我们应该揭开自我的面纱,勇敢的面对自我,剖析自我。
1.两面人——自我统一的确立
有位中学生去找心理咨询师,说宿舍的人际关系不理想。他举例说:同宿舍的小强是个没头脑的家伙,不求上进,整日里捧着武侠小说不放手,自己不愿意与他交往,小李非常聪明,学习成绩好,但是很自负,干什么都自我主义听不得别人得批评,因此常常与自己有些小摩擦,但自己还是不愿意与小李交往。他问老师:如何让小李变得谦虚谨慎一些?如果小李能改也许他们能成为好朋友。老师让他谈谈自己,他滔滔不绝,认为自己有头脑会学习,为人处世也有原则,肯下功夫做事,并有信心考上名牌大学。只是由于有时自己太“直”不是很有人缘,不过,他又补充说,与那些“俗不可耐”得人交往也没意思,只会白浪费时间。听完他的叙述之后,老师问:“在你们宿舍,你认为谁最不能让人接受和喜欢?”他说恐怕要算小李了。接下来老师就让他把小李得优点缺点和他自己得优点缺点一一写在纸上。写完后,老师让他仔仔细细将两张纸得内容作一下对照,这个学生看着看着脸就红了。因为从本质上来说,他与小李是同一类人,只是在些优缺点时,他把同一性的特点用了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如他认为小李自负自傲,而自己则是自尊自信;小李凡事自我中心,而自己则是独立性强,有主见。也就事说,自己所谓的优点到了别人那里就成了缺点和不足。这种现象在我们当中也不少见,主要表现为事事看别人不顺眼。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这是青少年自我分化后长出现的一种现象。主观的我是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客观的我是别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这两个“我”之间并不总是一致的。常常存在较大的矛盾和差距。自我的不统一,使青少年不使感到怀才不遇,生不逢时,就是愤世嫉俗,狂妄自大,或者是过分自卑和焦虑,导致心理不平衡。这不仅会给我们带来烦恼,而且会影响我们的心里健康。因此我们必须确立自我的统一性。
那么如何实现自我的统一呢?首先要承认自我不统一的现实,寻找造成这种不统一的原因,是因为认识不全面,不客观还是标准不同。例如:看别人只是从某一方面,就对这个人的人品能力下结论。对别人都是高标准严要求,对自己则是得过且过。其次,要经常反省自己,敢于解剖自我。我们不仅要了解自己的长处,兴趣、能力、性格,更要了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敢于正视他们。第三,学会从别人身上来看自己。“察己可以知人,察人可以知己”自己和别人有时就象一面镜子,可以互相参照,引起反省。要记住,那些发生在他人身上而被自己所不屑的东西,其实在自己身上也能找到,也同样让他人所不屑。第四,在充分了解自我的基础上,坦然接受自我,即不过高估计,也不自欺欺人,以一个真是、表里如一的自我立足于天地之间。
2.敢说“我能行”——战胜自卑如果将上面的一类人成为自负的话,与之相反,还又一种不能自我统一的表现是——自卑缺乏自信。自卑时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或自我意识,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学识、品质等的评价过低,心里承受能力低,进不起较强的刺激,谨小慎微,不愿参与任何竞争,逆来顺受,回避现实,否认现实,悲观失望等等。又自卑心理的人,万事开头总是说:“我不行”,“我恐怕干不了”,“如果做不好多丢人啊”。自卑就象一个沉重的精神枷锁。让人萎缩不前,让人怀疑自我,自我否定开始,最后以自我埋没、自我消沉告终。
一般来说,自卑感的形成与一个人的自尊心、性格和后天得胜活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1.自卑感与自尊心
对一个人来说,保持尊严是做人得根本前提之一,人无自尊就不能成其为人。在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孔乙己虽然穷困潦倒,却仍然保持着强烈的自尊,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穿长衫就表明有较高的身份,表明他的自尊,当投书被人发现,便争论偷书不算偷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同样被人看不起的阿Q,他用精神胜利法来掩饰自己的自卑心理。这些例子说明:每个人都有强烈的自尊心。作为青少年对自我的关注,会让我们特别注重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但如果自尊心过于强烈,就容易出现自尊过敏。某学校一位女学生因为没有完成作业被老师当中批评,觉得无脸见人,于是离校出走,流浪多日,险些出意外。某名牌大学的一位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因为在一次晚会上唱歌跑调,从此在不敢唱歌,人也变得郁郁寡欢。人都爱面子,不愿丢面子,这样才能不断的学习,努力工作。但是过分爱面子,把一些肤浅、外在的东西看的过重,在现实生活中,一旦自尊心受到伤害,从而就会产生不如人的自卑心理。
怎样克服自尊过敏呢?凡事你不妨多问几个为什么,多反省自身,多了解自身,去掉一些没有因果关系的想法。例如:有人当面指出你的错误,真令人尴尬,但你仔细想想,你是否真的有错呢?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坦坦荡荡有什么尴尬呢?观察一下你周围的人,你会发现原来别人也丢过面子,也曾有和你一样的尴尬经历,只是每个人的处理方式不同罢了。例如:有一个电视节目主持人,在节目开场时,突然被麦克风的尝鲜绊倒。当时的场面很尴尬,这是他迅速爬起来,笑笑说:节目开始之前,我先位大家表演一个“狮子滚绣球”。顿时台下一片掌声。我们常说“死要面子活受罪”不时说我们不需要自尊,而是不要自尊过敏,也就时太看重无谓的东西。
2.来自生理方面的不自信
人与人之间的发育状况时不一样的,尤其对我们青少年来说,发育的年龄、特征速度都各不相同。这是有人会因为自己身体有缺陷而自卑甚至有人会因为自己太胖、太瘦甚至皮肤太黑等等而自卑。有句话叫做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而美丽。因为真正打动别人的不是你的外貌,而是你的学识,你的修养,你的处世能力。人省在这个社会中,总是又差别的,能力、性格、个性的差别,金钱、地位、环境的差别等等。人不可能拥有世界的一切,人也不可能达到自我的完美,人生来就时独立而特殊的存在着,所以我们要悦纳自我,接受自我的存在,只有这样才能相信自我,尊重自我。才能体会到在我存在的价值。
3.来自挫折和心灵创伤的自卑感
一个人一旦遇到挫折,就往往容易产生悲观失望情绪,面对着仿佛不可克服的困难,进而怀疑自己在各方面的能力,认为自己不行,不如别人,在我们这个年龄这种现象较位普遍。比如,中学生跳高,跳不过去的学生看到别的同学都跳过去了,唯独自己没有跳过去,很懊恼,觉得自己在同学面前丢了面子,从此抬不起头来,在这种古怪的心里支配下,他竟然一直都没跳过去,并且这一挫折影响了其他方面,成了一个不可逾越的阴影。在每个人的记忆中,都留有这样那样的隐私。比如说过去曾受过打击留下的心理创伤。一旦在现实生活中触及这个伤疤,就会引起一系列不快的心理反应。也可以用“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来形容。有过心理创伤的人,往往都有强烈的自卑感左右其一生,但反过来,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自卑心理往往又会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一声发明了2000多种东西,但在他童年的时候也又严酷的经历。小学时,老师让同学们折纸凳,可他做不好。当时老师嘲笑了他,并让他妈妈把他带回家。说他时一个痴呆儿,但他没有灰心,反而以此为动力。妈
妈的帮助下,终于成为大发明家。
有句话叫做:有信心不一定能赢,没信心一定会输。我们在生活中即不能目中无人也不能妄自菲薄。应当充满自信的面对生活,接受挑战,展示自我。现代社会时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人与人的竞争,归根结底是能力的竞争,能力的大小影响着我们在社会中的位置和发展。展示能力就是展示自我。(中国茅台酒事例)
我们知道,人的能力有大有小,人的知识有多有少,人的技能有高有低。但是,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能力不等于知识技能。因此我们在努力学习只是的同时,也要关心自己能力的发展。有能力的人要争取表现的机会,只有表现出来的能力,才是被人门认可的。些同学却能力只有被展示出来,才会被认可,能力也只有不断被表现,才会得以向更搞层次发展。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同学由于缺乏自信,做事畏首畏尾,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久而久之,即使你是一个天才,最终也会变得平庸。有如千里马,加入它终日待在马厩里,谁也不会相信它能驰骋千里。有的人说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如果你是千里马,为什么不主动显现自己的能力呢?(女中学生事例)
展示自己,并非是炫耀,而是证明自己的价值。表现出来的能力由于受到时间磨练,也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展示能力也是展示自我,展示我得努力。我的积极向上,我的广泛兴趣和信心。
第三篇: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稿
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稿
宋文春
很高兴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话题,感谢领导给予的机会,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心理健康教育谈谈我的看法:
一、小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成因
世界卫生组织宣言近年一再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因此,小学生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躯体方面的,而且应包括心理方面的。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进步,特别是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教育各方面的关注重视、研究与探讨。1987年7月通过有关部门鉴定的“小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和对策研究”的课题显示,在被调查的2961名学生中,有16.7%的学生存在着较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并随年龄增长而大幅度上升,其中初中生为13.76%。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胡胜利通过对500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中发现,有49.6%的高中生存在着各种程度的不良心理反应,有10.8%的高中生存在着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前不久,在武汉市抽取了1500多名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武汉市小学生虽有50%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30%的学生属基本正常范围,但也有10—15%的学生低于正常水平,特别是还有3—6%的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困扰。以上情况说明小学生确实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我们可以把以上表现归类为以下问题。(一)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目前,学校课业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有一高中女生,升入高中后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发生了变化,竞争对手也发生了变化,使她感到十分不适应,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从初中时的全年级前几名落至高中的141名。她痛苦地说:“17年来我第一次感到自己的无能,每当看到父母期望的目光,就非常难过,不知如何做才能达到父母的要求,如今,苦闷、烦恼、忧愁、气愤充满头脑,看见书就又恨又怕,真想把它扔出去。”还有一位男生也谈到,自己平常学习不错,偶而还可以给他人以指导,但一接近考试就紧张,总怕自己考不好,拼命准备、夜不能眠。而考试前又会感到头痛、甚至还会发烧,最后不是被迫中断考试,就是坚持下来成绩也不好。循环往复,到了一听考试就恐惧就紧的地步。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国家教育委员会的一位负责同志在一次会议上说,小学生厌学的有30%,有的地方甚至高达60%”。可见,厌学是一个普遍问题。有位重点学校的学生就谈到:“每当看到听到别人考试作弊时,自己心理就不平衡。当自己成绩不理想时又会埋怨老师不公平,觉得认真学习真没意思,不想再学了,还有位学生告诉我们学生中有种说法“有出息的靠关系,没出息的靠分数。”学习好的同学在学生中威信不一定高,而成绩平平人缘好的同学却常常受到青睐,所以就觉得学习没劲,不想努力去读书了。还有一些因其他心理原因而厌学的状况,如因反应较慢常被人叽笑而不愿上课的;因记忆,理解等能力缺失使成绩难以提高而对自己失去信信的等等。有的甚至发展到恨书、恨老师、旷课逃学的程度。有位同学就曾在日记中写到:“晚上1点多了,望着桌上摆满了的教科书、英语词典、作业簿..我真想把它们一下子烧成灰。”表现了强烈的焦躁、愤懑、无奈。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在现行的中等教育体制中,我国的教育结构存在着不合理现象,绝大部分是普通中学,学生在中学所学的知识基本上是为考大学而准备的,实际上升入大学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学生面临的是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现象,特别是那些成绩差的后进生更是感到升学无望。一种毕业后无出路的忧愁和恐慌感控制着他们,这一种情况反映在学习上,就是感到学习的沉重,讨厌学习,考试焦虑。教育结构的不合理性还表现出教学内容过难,“据人民教育出版社调查,80%的小学生学习理科教材有困难”。这种情况导致了一些学生由厌恶学习发展到逃避学习,脱离学校去寻求不正当刺激,从而形成一系列品行障碍。许多教育家都强调指出,过难的教材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学校教育指导思想正确与否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生很大的影响。目前一些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影响下,学校当中分好、差班,考试排名次,搞题海战术,采取一些违反心理健康原则的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措施。这种情况,一方面,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一种智力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致使学生脑神经衰弱、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出现一些异常的学习行为与习惯;另一方面,对分数的错误看法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痛苦。教师的嘲讽,同学的轻视甚至家长的埋怨和打骂,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于是厌学出现了,焦虑产生了。另外,不当的教育方法例如教学方法不灵活,带有惩罚性,也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种种问题。(二)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小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仰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中学时期,教师仍然是学生的理想目标、公正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更有甚者,“教师对学生缺乏尊敬,贬低其价值的不良态度使学生的心理遭到严重的创伤。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往往病态地感知这一切,这也是师生间发生冲突的原因”。这种情况下,学生有一种压仰感,消极情绪产生,师生关系日趋紧张。与教师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由于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过多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而引起的困感和烦恼。有位小学生谈到,一次他向一位同班女生询问功课,被老师看到后受到了苛刻的指责,并把这事作为一条小辫子抓在手里,动辄就揪出来“示众”一番,“你以为我不知道你吗..”,严重地刺伤了他的自尊心,导致他对教师的反感,对立,老师指东他偏向西,而内心又十分矛盾,甚至影响了对学业的业趣。另有一位学生干部谈到,现在做班干部真难,两头受气,不管事,教师批评你不负责任,要管事,又难免与一些同学发生争执,若一旦吵起来,老师首先要批评班干部,故而觉得十分委屈。生老师的气又不敢顶撞;想不干了又怕失去老师的信任,左右为难十分矛盾,不知到底该怎么办。此外,还有一些其他想法,诸如:认为老师“嫌贫爱富”的,认为老师“处事不公正”的,认为老师“轻视自己”的...等等。都反映出学校中师生关系的问题.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小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该怎样去做。与同学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交友方面,因处理不好朋友之间的关系而苦恼。有位学生讲到,他的一位好朋友总是对他不信任,怀疑他对朋友的友谊,认为他为朋友的付出不够多,使他十分苦恼,不知怎样做才能消除朋友的怀疑。还有一位女生因两位要好的朋友发生了矛盾,她夹在中间十分为难,与甲交往怕乙不高兴,与乙交往又怕甲不理解,最后干脆两位朋友都不再交往,可内心又十分孤独,寂寞,想恢复与朋友的关系又不知该怎样去做。此外,尚有个别学生因初中升到高中朋友越来越少,而怀疑世上没有真正的友谊,也交不到真正的朋友,进而想离世隐居的。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小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小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有研究认为,父母不和比父母一方死亡,会给儿童在心理问题上造成更大伤害,因为他们在父母那里看到了人际关系的恶劣性。不和父母对小学生的心理影响是多方面的,“有被抛弃感和愤怒感;并有可能变得抑郁,敌对,富于破坏性,„„还常常使得他们对学校作业和社会生活不感兴趣”。他们会认为是自己的父母给自己带来并制造了痛苦,憎恨父母家庭,因为家庭是不幸的一切所在。例如,有位学生谈到“我经常和妈妈闹矛盾,听到她的骂声就心烦,有时真想一走子之再也不回来了,可看到她瘦倦的面容,花白的头发又觉得于心不忍,每天就生活在这种内心矛盾之中,真不知该怎么办。”还有位学生家庭不和,父母经常吵架。有一次母亲出差时,父亲竟带了一个女人回来。自此以后他再也不愿呆在那个家里了,恨死了父亲,不愿再见父母,整天就想往外跑,心里烦闷极了。觉得人活着真没意思,产生了厌世的念头,可见,父母行为的不良,带给子女的不仅仅是厌恶、鄙视、而是更深的内心创伤。(三)挫折适应问题
小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面对挫折造成的困难与痛苦,小学生们的反应方式有两类:消极的反应与积极的反应。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健康问题了。
二、当前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1.学习压力大。2.偏执、敌对,认为他人不可信,自以为是,偏于固执。3.人际关系紧张,总感到别人对自己不友善。4.抑郁,对学业、前途、未来不抱希望,精神苦闷、情绪低落。5.焦虑、心里烦躁不安。6.适应能力差,对新的环境和生活不适应,不习惯教师的教学方式;或者不喜欢学校的活动。7.情绪忽高忽低极不稳定。8.心理不平衡。当他人比自己强或获得了高于自己的荣誉后,总感到不平。其中,学习压力,是当前小学生存在的最严重的心理问题。
三、如何减轻小学生的这种压力?
首先应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把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设为中学教育的专门课程;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应把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来看待,充分认识培养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情绪和适应能力,对学生学习活动、掌握知识和技能具有重要作用;把日益增多的小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同思想品德加以区别,采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解决学生日益增加的心理困扰。
四、稚气未脱的小学生,为什么会有过分自律、内心冲动或压抑,甚至会有突发伤人或自伤行为等不健康的反应呢?
这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不和谐的生活环境会在孩子心灵上留下难以磨灭的伤痕,并造成心理问题。上世纪90年代主流的价值观是强调“个人价值”,于是每个人都在创造着自己。在这种每个人都在“创造”的氛围中,没有标准,没有模板,做什么和怎么做是个人的选择。于是父母就按照他们认为最好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些具有理想主义、且要求甚高的父母,常把孩子当成实现自己完美理想的机器,使孩子承受重负,“抹杀”了孩子的童年快乐,使孩子过着一种规律而秩序化的生活。当以苛刻的外部行为作标准时,焦虑和压力会使青少年产生强迫行为。
社会政治生活事件也或多或少地在孩子的心中产生影响,就说社会存在贫富差距、一些官员腐败这些社会热点问题都会在孩子心中留下不同的阴影,从而影响到心理的健康发展,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仔细想想,现实社会中有太多的不和谐,而小学生的心理人格正处于形成过程中,还十分脆弱,哪经得起如此大的冲击?
他们的内心冲动、压抑、突发伤人、自伤等负面情绪和行为,与婴儿时期形成的焦虑有关。认为自己渺小、无足轻重、无依无靠、无力回天,这种感觉,最容易产生在童年时期,那时如果父母因某种原因,未能给予孩子所必须的温暖、关怀与真诚的爱,这些无依无靠的孩子就慢慢地产生“被遗弃、不需要”的感觉。父母无条件的爱,尤其是母亲的爱是一切儿童正常身心发展的先决条件,若这些儿童得不到这种赖以生存的爱,心中就开始觉得这个世界可怕、无情、不可靠、不公平等;带着这些负面情绪,孩子们长大后,会变成仇视、反抗、暴力或怯懦、胆小、自卑。有些同学常因处理不好与朋友之间的关系而苦恼。也有些学生因朋友越来越少,就怀疑世上没有真正的友谊,也交不到真正的朋友,进而想离世隐居。
有这种感觉的孩子不仅会觉得自己不受父母欢迎,而且相信自己基本上不受任何人的欢迎。相反,一个得到爱的孩子长大后,不仅相信父母爱他,而且相信别人也觉得他可爱,人际关系的早期经验就成为他们以后处理人际关系的基础。如果他们依恋和被关注的感觉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变得怀疑和不信任,包括对自己的不信任。
五、几种常见的神经症案例分析
(一)强迫症
强迫症又称强迫性神经症,是一种以强迫观念,强迫冲动作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症,患者能意识到这些症状不合理,不必要,但不能控制和摆脱,深为焦虑和不安,小学生存在强迫症状的人较多,强迫症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在校适应有很大不良影响。
1、症状
(1)强迫观念,这是强迫症状在认知方面的表现,是强迫症的原发症状。根据其霎时间上的顺逆可分为回顾性和前瞻性二类。回顾性强迫观念主要表现为强迫怀疑,如脑内反复回旋律,别人对自己说的话等,属强迫回忆;作业或考试后总觉得写错了字或做错了题,上学路上总疑惑忘带书或文具等,属强迫怀疑。前瞻性强迫观念主要表现为强迫性担心与焦虑,唯恐发生某件不幸事件。如总是担心考试失败、挨老师批评,担心自己会发胖、得精神病等。另外,强迫观念还可能是强迫联想和强迫性穷思竭虑。如看到小刀回想到割破手,属强迫联想,而强迫性穷思竭虑则表现为脑中总是表现一些无意义的想法,如“1+2为什么等于3”,“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等等。
(2)强迫冲动是强迫症的继发症状,往往是患者为缓解或对抗强迫观念的苦恼而产生的。强迫冲动有称强迫意向,如某学生为回避对考试结果的担心在考试时总觉得要大小便,但并不想去上厕所;有的学生看到老师或父母总是想大声辱骂、吵闹或打架,表面上却顺从平静,这些无法克制的冲动是出于对担心受到批评、责骂的对抗。
2、强迫症案例及分析 案例(略)分析(略)
(二)抑郁症
1、症状
抑郁症又称抑郁性神经症,是由社会、心理因素引起的一种以持久的情绪低落状态为特征的神经症,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抑郁症程度较轻,没有重性抑郁的精神症状,患者一般能基本适应学校生活,但心理压抑、情绪苦闷,而且病情较长。
研究表明习得无助现象是抑郁症的核心。
习得无助:无论做什么事都没有好的结果。美国心理学家赛力格曼的实验(把狗分为三组进行电击实验)略。生活中的失败也会导致习得无助。
九种症状:
1、有抑郁的情绪,情绪上不满意,不开心,不愉快。
2、对日常的活动失去兴趣。
3、没胃口。
4、失眠。
5、心理运动迟缓(思维或动作迟缓)。
6、精力不足。
7、感到无价值和内疚。
8、思维能力降低,没办法集中注意力。
9、自杀的想法或行动。有五种现象,而且持续两周以上,基本上就可以判定患有抑郁症倾向。
2、抑郁症案例及分析(略)
现代医学证明,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对一个人的一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青少年时期是精神疾病的多发期,更是不健康行为的孕育期。由于直辖市心理活动状态的不稳定;认知能力的不完备;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同步;对社会和家庭的高度依赖等,使得他们比成年人有更多的焦虑,会遭到更多的挫折,因而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面对学生复杂的心理状况,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在常规的教育活动中渗入心理辅导内容,我们看到,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是不容忽视的,它为我们亮起了警告信号,我们有责任挑起这副担子,着手尝试去解决这些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际意义。以上是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粗浅的探讨,有不当之处,还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第四篇: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学会调控情绪讲座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在成长过程中,我们生活中感受了种种内心体验,包括高兴、害怕、兴奋、愤怒、担心、彷徨、紧张等情绪体验。然而,怎样看待情绪,如何调控自己的情绪,我们却未必做到掌控有度。因此,有必要在让大家感悟情绪多样与复杂的基础上,树立“我的情绪我做主”的掌控意识。情绪是可以调控的,明白情绪需要个人主动调控的道理,逐步掌握一些调节情绪的有效方法,形成自我调适、自我约束的能力,能够较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
学生情绪丰富而强烈、不稳定、难自控,很容易产生各种不良情绪,这不仅会危害他们的身心健康,还会影响他们的学习与生活。因此,指导学生根据自己个人的情绪变化的特点,合理宣泄情绪,主动调控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克服消极情绪,是当务之急。
从学生生理和心理特征上看,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身心发展不平衡,独立意思增强,自尊心增强,在学习生活中希望受到更多的尊重和理解,但抗挫折能力不强,由此时常引发一系列的情绪反应。所以针对学生情绪发展的这些特点,指导学生正确认识情绪,了解自己情绪的特点,懂得情绪是可以调控的,情绪与个人的心态有关,学会合理的宣泄与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对形成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都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的指导作用: 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情境,侧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智慧故事一: 《请不要开错窗》
一个小女孩趴在窗台上,看窗外的人正埋葬她心爱的小狗,不禁泪流满面,悲伤不已。她的外祖父见状,连忙引她到另一个窗口,让她欣赏他的玫瑰花园。果然小女孩的心情顿时明朗。老人托起外孙女的下巴说:“孩子,你开错了窗户。”
感悟:由此可见,即使对于同一件事情,每个人的想法也大不相同啊!你可以改变你的态度来调适你的情绪。
(二)智慧故事二: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原先和几个朋友住在一间只有7、8平方的房子,有人认为他居住的条件太差了,他说:“朋友们住在一起,随时可以和他们交流感情,是值得高兴的事啊。”几年后,他一个人住,又有人说他太寂寞了,他又说:“我有很多书啊,一本书就是一个老师,我和那么多老师在一起,怎么不高兴呢?”之后,他住进楼房的一楼,有人认为一楼的环境差,“你不知道,一楼方便啊,进门就到家,朋友来方便,还可以在空地上种花、种菜什么的。”后来,他又搬到顶楼,有人说住顶楼没好处,“好处多啊,每天爬楼锻炼身体,光线也好。头顶上没干扰,白天晚上都安静。
感悟:他们热爱生活,有着乐观的生活态度,即使遭遇到挫折、失败,甚至危及到生命,他们依然能够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
有了快乐的思想和行为,你就能感到快乐!
——卡耐基
(三)智慧故事三:
有一个孩子跑到山上,无意间对着山谷喊了一声:”喂……”声音刚落,从四面八方传来了一阵阵”喂…..”的回声,大山答应了,孩子很惊讶,又喊了一声:”你是谁?”但山也回应:”你是谁?”.孩子生气了,喊道”我恨你”,哪知道这一喊,整个群山传来的声音都是”我恨你”,孩子忍不住了哭着回家告诉了妈妈.妈妈对他说:”孩子,你回去对大山喊”我爱你”试试呢.孩子又跑到山上,果然,这次孩子被包围在”我爱你,我爱你……”的回声之中, 孩子笑了,群山也笑了……
感悟: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哭,它对你哭;你对它笑,它也对你笑。
(四)换个好情绪
1.嫉妒: 这次考试王聪比我好。
原来想法:有什么了不起,他没有我聪明。换个想法:
2.多疑: 同学们总是用异样的眼光看我。原来想法:我的家庭条件差,他们看不起我。换个想法:
3.害怕: 我这次又考砸了,不敢回家。原来想法:辜负了父母期望,害怕会批评。换个想法:
4.厌恶: 他总爱在课上讲话,妨碍我听课。
原来想法:跟他坐在一起,真倒霉。换个想法:
感悟:换一副眼镜,得一副好心情。情绪与我们个人的态度是紧密相连的.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态度来控制自己的情绪.结束语:情绪与我们个人的态度是紧密相连的。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态度来控制自己的情绪。
第五篇: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新生如何适应新环境(讲稿)
(2课时)
教师:
同学们,你们从初中进入到职业学校,不知道大家能适应已否。从大家的表情可以看出来,有的同学已经适应了,有的同学还没有完全适应。今天我就和大家来谈谈如何适应职校生活的问题。首先,我想和同学们来共同回忆一下世界科学史上的一项光辉成就。
【案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英国有一位科学家叫达尔文(1809——1882),达尔文的最大贡献就是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在达尔文提出的生物进化学说之前,人们一直基督教的宣传,认为是上帝创造了人类。1831年,23岁的达尔文以自然科学家的身份,参加了贝格尔号军舰的环球旅行,这次旅行历时五年,经受了千辛万苦。在旅行过程中,达尔文采集了大量的动植物标本和化石,并对它们进行了认真地研究。1859年,他的划时代科学巨著《物种起源》问世了,在这部书中,他用大量事实证明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他指出物种的变异是由于大自然的环境和生物群体为生存而斗争造成的,彻底否定了万物是上帝创造的旧思想。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告诉我们,一种生物如果能适应环境就能够生存下来,如果不能适应环境就会被淘汰甚至会灭绝。在远古时代,地球上生活着恐龙这种动物,我们从恐龙化石可以得到证实。后来,由于地球环境发生了变化,恐龙已经不能适应这样的环境了,最后也就灭绝了。我们人也是一样,到了一个新环境以后,一定要尽快地调整好自己,尽快去适应它,否则,会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影响,甚至还会被淘汰。
【案例】鹿与狼群的故事 某地区有一条河流,河流的两岸都生活着同一种物种——鹿群。但是,人们发现,北岸的鹿强壮,并且奔跑能力和生殖能力都很强,而南岸的鹿则远远比不上。同一个品种,生活在同一个环境中为什么差别如此之大呢?后来,人们经过观察、考察和分析得知,原来,河流的北岸有狼群出没而南岸没有。没有哪一只鹿愿意与狼共处,而客观的事实却是狼的存在保证了鹿的强壮。北岸的鹿群每时每刻都生活在警觉当中,一有风吹草动,它们就警觉是不是狼来了,如果是狼来了,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它们就得拼命地奔跑,正是环境中的危险因素焕发了它们的斗志。而南岸的鹿群每天却生活得无忧无虑,这样就导致了它们的生理机能慢慢消退了。这则故事是不是给我们有所启发呢?心理应激理论认为,危机是一种催化剂,可以打破原有的定式或习惯,寻求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学们,你们从初中进入到职业高中,到一个新的学校,面对的是新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才开始我们可能会感到不适应。我们该怎么办?如何调整自己。来到一个新的环境,我们首先必须学会适应,适应变化着的新的环境。实际上,环境的变化对人的成长来说是一件好事,常言说“树挪死,人挪活”,人只有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才能亲身经历各种不同环境给我们带来的体验,只要我们积极去适应,就会不断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从而增强抗挫折的能力。
我们刚刚进入职校,一切对我们来说都是新鲜的,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环境。刚刚进入这个新的环境,我们会产生哪些不适应呢?
第一,专业学习压力的增加会给我们带来不适应。具体说有这么几个方面的变化: ①学习内容的变化。职校专业的知识点增多了,知识内容也更加具体了,但知识结构更加系统复杂。②学习要求的变化。在中学,我们主要掌握的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在职业学校,对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不仅提高了,而且在学习还要求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③学习方式的变化。职业学校的课堂密度减少了,自学时间也增加了,要求动手的能力也加强了。
在职校,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我们再也不能象在小学、初中的时候那样,跟着老师后面学,我们要学会自己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
第二,学习环境的改变会给我们带来不适应。升入职高,进入一个新的环境,校园是陌生的,老师是陌生的,同学也是陌生的。总之,我们所面临的一切都发生了变化,而环境的变化肯定会给我们带来压力和紧张。面对这个新的环境,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接受它,承认它,按照它的客观状态去适应它,利用它。改变我们原有的心理模式,创造新的心理模式,把自己隔入到这个陌生的同时也是新的环境中去,以便我们更好地去生活,去学习。将来你走上了社会,面对着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也同样会出现不适应。人的一生中,我们会不止一次地经历新的环境,如何适应环境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人生课题。
第三,社会角色的转变会给我们带来不适应。我们已经度过了一段初中生活,你是否发现,现在的你长得更像“大人”了?原先我们的生活是依赖性的,而现在我们的生活是独立性的或半独立性的。我们从一个中学生角色转变成一个职高生角色,中学生角色和高中生角色的行为方式和心理状态是不一样的,由于这个转变,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变化。生活需要我们自己安排,衣服需要我们自己洗,作息时间需要我们自己调整,我们再也不能依赖父母了。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体验到慢慢长大所带来的快乐,但也会有成长的烦恼伴随着我们。我们不再完全有所依靠,我们不再随心所欲了,有许多事情需要我们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解决。社会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在此舞台上扮演一定的角色。因此,我们一定要扮演好初中生这个角色。
【案例】“小鱼翻塘”的警示 有一个地方有一座湖叫东湖。一天,有人发现东湖边漂着许多死鱼,便给记者报料,说东湖的鱼“翻塘”了。记者找到正在湖边作业的渔民,渔民笑着说,这死的都是清一色的小鱼,它们都是不会自己找食吃被活活饿死的。原来,鱼苗生活在小塘时,每天都有人投放饲料,小鱼可以无忧无虑地生活,而东湖的水面比小鱼塘大几十倍,渔民投放饲料不可能面面俱到。有些平日里在小鱼塘里养尊处优、饭到嘴边才张口的小鱼,一时间无法适应自己觅食的生存法则,最终被活活饿死。而一些生存意识强的小鱼却四处寻食,从而活了下来。这种现象每到东湖鱼苗投放期,都会出现。我们每个人的家庭也是一个“小鱼塘”,在家里被呵护过度的孩子,一旦离开这个“小鱼塘”,是不是也会成为因为觅不到食吃而被饿死的“小鱼”呢?
环境变了,我们如何去适应呢
第一,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职高的学习比中学内容有着太多的不同。因此,我们应该逐渐学会怎样更合理地安排学习和休息的时间、怎样记笔记、怎样总结学过的内容、怎样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不断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方法有什么意义呢?良好的学习方法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学习速度和学习能力。如果仅仅停留在苦学、勤学的水平上,将很难应对学业,我们要使事倍功半达到事半功倍。同时,我们还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了,就能够持续地保持一种高效率的学习态势。学习过程中,我们要走出两个误区。一个是废寝忘食,不注意休息。列宁说过:“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我在这里要说的是: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学习。学校每天都安排了午睡时间,同学们中午一定要休息一会儿,哪怕休息十分钟二十分钟也是好的。有的同学认为,中午休息不是浪费时间吗?我要珍惜时间,把别人睡觉的时间都利用上,我要做一个勤奋好学的好学生。其实,这样的想法是不科学的,这种做法也是得不偿失的。中午休息好了,下午上课的精力就会充沛,上课的效率就比较高。另一个误区是上这门课看其它学科的书。学科与学科之间有必然的内在联系,知识和能力是触类旁通的。同学们一定要引起注意,学习活动即是一个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培养能力的过程。能力比知识更重要。
第二,尽快交上新朋友。要与同学们多多沟通、多多交流,经过交流之后,你会发现你的问题可能是大家都面临的问题,你的感受可能是大家共同的感受,这样你就不会感到慌张、茫然。有了好朋友,就会消除我们暂时的孤独和不适应,久而久之,我们就会融入到这个新环境中,慢慢体会到这个环境实际上是多么得令人陶醉、令人神往,我们能以进入这个新环境而感到幸运和自豪,你的生活就会呈现出一片蔚蓝色。
第三,尽快学会做事,学会生活。一直以来,同学们都不愿意做事,不喜欢做事。有人说,做事不是很耽误学习吗?其实不然,会做事,能把事情做好,会更有助于学习,会使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无忧无虑。不要看不起做事,不会做事,会给你的生活带来许多的烦恼,会影响你整个的生活秩序和生活质量。我们要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自己的衣服自己洗,自己的床自己铺,还要尽可能地帮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从现在开始就要慢慢养成爱劳动的习惯。我们不要小看了做事,不会做事,就不会生活,不会做事,就会影响我们的学习,甚至会影响我们的未来。
第四,学会调节,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常言说:“人生不如意事常有八九。”刚刚进入一个新的环境,更进一步说,即使在一个你比较熟悉的环境,出现一些不适应的情况也是很正常的,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也是不可避免的。挫折是一种重要的人生阅历,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财富。如果没有经历困难和挫折,我们就不可能变得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强大。因此,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与困境、逆境抗衡的能力,培养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调节不良心理状态的能力。如果你对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有了非常不习惯的感觉,千万不要闷在心里面,应该告诉爸爸妈妈或者老师,否则,问题会越来越严重。就像食物放久了会发霉一样,如果总将心事藏在心里,它也会发霉、变质的。
记住:当你遇到解决不了的困难时,应该求助于父母和老师,可别让自己的心事发霉哦。
新生入学心理健康
讲
座
《如何适应新环境》
(2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