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指导
毕 业 论 文
题目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指导院系 :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师范教育分院姓名 :
学号 :
班级 :
指导教师:
020209012009语文教育刘帅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指导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训练。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已成为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有时课堂上看似热闹的朗读却收效甚微,学生读得盲目,读得无味,读得“有口无心”。主要体现在:朗读训练没有找准“着眼点”、朗读情感未激发、缺乏必要的朗读技巧指导等问题。下面就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的重要性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朗读在阅读教学中所处的重要性
首先,朗读是我国传统的学习语文的方法,过去所谓“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明朗读确实是很好的学习方法。它不仅能将文章读懂,而且能在读的过程中渐渐理解文意,掌握方法,提高表达能力。如古代许多文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子就要求他的学生多读诵,多思考;宋代教育家朱熹要求他的学生“凡读书需要读的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强牵暗记,只是要多诵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可见,朗读这种传统的读书方法一直传至今天,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价值。
其次,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想,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朗读,体现了小学儿童发展的特点。小学阶段的。儿童由于内部语言还未得到充分发展,其思想形式带有很大的情景性。国外心理学家认为,儿童最初“是在高声的思维”,以后才“有外观的语言过渡至耳语,再过渡到内部语言”。小学儿童可以通过朗读,用“听”来进行思维,从而促进智力的不断发展;用读来调动学生学习,从读中理解。正如一位外国诗人说的那样:“从读的情况可以看出读的人是否真正理解所阅读的作品。”再次,朗读教学便于发挥“有声语言”的教育作用。学生在朗读文章时,把书面语言还原成口头语言,他们如同站在作者的位置,替作者说出这一番话。反复的读,把文章读的越好,学生就越能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并受到感染。这时,学生的语言就真正成了作者的语言了。学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品味,在读中受到启迪、、、、、、最后,朗读可以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想,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朗读,体现了小学儿童发展的特点。小学阶段的儿童由于内部语言还未得到充分发展,其思想形式带有很大的情景性。国外心理学家认为,儿童最初“是在高声的思维”,以后才“有外观的语言过渡至耳语,再过渡到内部语言”。小学儿童可以通过朗读,用“听”来进行思维,从而促进智力的不断发展;用读来调动学生学习,从读中理解。正如一位外国诗人说的那样:“从读的情况可以看出读的人是否真正理解所阅读的作品。”因此,朗读是衡量学生对课文理解和掌握程度的重要尺度。在阅读教学中所处重要的作用。
二、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发挥教师的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所用的时间最多。由此可见,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我们要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我建构。例如在教学童话故事《丑小鸭》时,我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把收集到的图片,结合文中的插图,制成动态的画面,通过声、像、形、感同步的“动态”画面把学生引入特定的情境中,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
在不同的情绪体验中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真正化“要我读”为“我要读”。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把“阅读、理解、领会、体味、品味、感悟”让给学生。又如:《月光曲》
8、9节一位老师是这样指导朗读的:
师:同学们,8、9两节写得最美、最动人。贝多芬的美妙琴声仿佛把兄妹二人带到了月光下的大海。下面请听一听贝多芬的《月光曲》,我想大家一定也会有和兄妹俩同样美妙的感受。听过之后,一定会把课文读得更有感情。(放《月光曲》片断。生静静地听着。)
试想,对由《月光曲》产生的美妙想象仅靠语言的点拨,学生朗读是难以到位的,而以美妙的音乐渲染气氛,听其乐,见其景,生其情,学生朗读课文就达到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指导学生掌握学生朗读技巧
明代教育家王阳明说过:“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
因此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学生的朗读有着积极地作用,以下就是教学工作者在课堂实践中常运用的方法 指导技巧:
1、在阅读教学中,要根据教学需要,因文而异、灵活安排,展开阅读活动。例如 可以经常开展“朗读会”“故事大王”“儿歌表演评比”等朗读比赛活动,在学生中评出“朗读擂主”“故事大王”“最佳演员”。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展现自己的读书成绩,感受读书的欢乐,提高朗读能力。像《桂林山水》、《索溪峪的“野”》等课文中多有总起的排比句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朗读“这种美,是一种惊险的美!、、、、、、;这种美,是一种磅礴的美!、、、、、;这种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这样的总起句加以引导,学生顺着老师的语气朗读具体描述的句子,就会起到水到渠成、大雪无痕的情感带动作用,如在课文中读 惊险 磅礴 不拘一格 等词语就要 显现出 重音 停顿 等朗读技巧
2、在教学中,要提倡提倡“以读为主。阅读时,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读的次数多、时间长就算完成了任务。我们应该做到每一次指导学生读的时候,都有不同层次的提高,做到有效的朗读。例如 “在领读中”,由老师或读得好的学生领着大家读,可以读句子、读一个层次或一个段落。低年级可以是一句句或一段段地领读全文,高年级可以是领读重点的片段,也可以是引读,即由老师读上句,学生接读下句,或师生双方根据课文中的逻辑关系,加入适当的词语串读。如 教学《难忘的泼水节》一课,可以这样引读:开始泼水了,周总理一手(端着什么?)一手(拿着什么?向人们(怎样做?)跟人们(说些什么?)傣族人民(干着什么?)一边向周总理(怎样?)祝愿他(怎样?).通过引读,使学生在头脑中再现课文描述的情境,逐渐感悟潜藏在文字背后的哲理或情感。有如《观潮》一文的第四自然段有四个分句,可以把学生分成四组来做游戏,第一组全部读,读第二分句时第二组加入,读第三分句时第三组加入,第四组只读最后一个分句。这样的朗读符合浪潮由远及近,潮声由小到大的实情,容易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阅读中要注意 语速 重音 等方面的阅读技巧,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也会很高。
3、阅读教学中还可以进行分角色朗读,注重阅读的语调。例如我在训练学生读《会摇尾巴的狼》一课时,让学生将“连忙招呼老山羊”“装出一副又老实又可怜的模样”“半闭着眼睛、摇尾巴、咧开嘴、龇着牙”等表情、动作表演出来,增强了朗读的效果,在活跃的气氛中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课文。
像《再见了,亲人》、《匆匆》这些饱含着深情的课文,可以设计富有感染力的场
景或者表演,把学生带到当时的情景中分角色的进行情感朗读。教师有效的朗读指导是给学生一双发现的眼睛,搭建一座体验的桥梁,打开一个情感的世界,开拓一方思维的天地。让我们以满腔的热情赋予学生多元的智慧,开启学好语文的窗户,通过朗读,读出学生的童趣,读出学生的真情,读出学生的心声。
4、在阅读中创设情境,以创设情境此方法来指导学生朗读,在开展各种活动时还要适时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如《小溪流的新家》一文的基调是欢快活泼的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的基调是深沉悲痛的,学生分角色读时要安排 不同性格不同声调的学生来读,因为不同的语调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文章的内容不同采用的基调也不同读的时候要注意区别。又如《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课,小白兔说:“自己种的。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读这篇课文时可以使两位学生扮演两只小兔子的情景剧 ”其中读“自己种、吃不完”要读重音.重音是表示情绪或情感的重音,它一般落在句中的修饰语上,如课文《一粒种子》中“啊,好个光明的世界!”重音应落在“光明”。也可以在停顿和语速方面指导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感受作品.。例如《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一课中“董存瑞向四周一看,这桥有一人多高。没有放炸药包的支架,也找不到棍子,炸药包放在哪儿呢?”因为董存瑞已经来到桥下,形势非常紧迫,不能从容观察和慢慢考虑。所以,描写这种情境的字句,不能机械地按常规来读,停顿要缩短。后面的“他抬头眺望远方,用尽力气高喊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此时,因为董存瑞已经做好牺牲的准备,“眺望远方”包含着英雄崇高的革命理想,“用尽力气高喊”及喊的话,反映了英雄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和对革命事业的必胜信心。这篇课文要找班级声音大地男同学来读 因为,要那这段课文 读得响亮饱满,而且每个停顿都应比标点符号所表示的一般停顿稍长。表现兴奋及愤怒感情的句子,读时一般用快速;表示庄严、沉痛、宁静内容的句子,读时一般要慢些。
总之,在教学中,老师要积极探索朗读指导的方法并要灵活运用,使学生悦读、爱读,在朗读过程中感受、体验优秀作品的语言魅力,增加语言积累,充实文化底蕴。
四、结论
通过探讨小学朗读指导训练使我明白,在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这样,在阅读教学时,恰当地充分运用朗读手段,适时进行朗读指导,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弄清生字词,读通读懂课文,而且可以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自学能力。让学生与文本通话,不但可以了解作者思想,而且能领悟更深层的东西,受到良好的熏陶。毕竟,小学生年龄小,知识面窄,想懂得有些社会化知识和从成人的眼中看世界,这是很难的。因此小学朗读技巧指导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要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通过朗读来慢慢体会,设置情境朗读,结合实际教学,指导他们用恰当的朗读方法,使学生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并加强朗读和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的指导
浅谈小学语文的朗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它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能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课文内容,领会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小学语文教学所选篇目,文质兼美,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人文精神,非常适合朗读。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应重视朗读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积极采用各种方法,不断的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那么在教学中应该怎样有效的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呢?以下就该问题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诱发孩子高涨的朗读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会激发起学生高涨的朗读热情。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读,喜欢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朗读教学的第一要务。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挂图、录像和老师的体态语言等创设课堂情境,学生容易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我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海底世界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下载了海底世界的录像并制作了精美的课件。1
当学生们观看海底世界的录像时,都被海底世界的美丽的珊瑚和各种鱼儿吸引住了。当一幅幅美丽的图片展现在同学们面前时,大家再次深深地被海底的各种动植物吸引住了。美丽的珊瑚,懒洋洋的海参,威武的龙虾,成群结队的鱼都活生生地展现在大家面前,同学们如同进入了美丽的海底世界,一个个手舞足蹈,争着读课文,仿佛自己就是海底威武的龙虾,插着扇子的鱼儿„„因为有了浓厚的兴趣,课文不再须要老师的过多讲解,学生就进入了课文的意境,激发了学生的朗读欲望,整堂课学生都处在一种很兴奋的求知状态。
又如我在教学《太阳是大家的》这一课时,对于太阳做的三件好事,我准备了鲜花、小树的图片及孩子们在海边戏水的录像。当美丽的的鲜花,挺拔的小树展现在大家面前时,同学们立即被图片的色彩、美丽迷住了,自然而然地对太阳产生了感激喜爱之情。连平时不爱举手的同学也把小手高高的举起来了。当看了孩子们在阳光下戏水的录像时,大家再次被太阳的无私和太阳为大家带来的快乐和温暖感染了,小手争着抢着要读出自己对太阳的喜爱。学生产生了真情实感,大大提高了朗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巧用范读,引导孩子有感情的朗读。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它不光可以给学生提供模仿的样板,而且可以给学生启发,使他们从中领会准确表达中心思想的语言表达方式。当然,教师的范读并不是让学生简单地机械模仿,而是给学生一个对比的对象,使他们更直观感受课文思想感情。教师的范读,不仅有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的有声语言,还有目光、姿
势、表情、动作等无声的体态语言。教师在范读中用自身的情感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和老师一起对朗读内容产生共鸣。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非常注重范读。我对大部分课文都有作范读的准备,如文中重要的句子,较难读到味的句子等等。
教师可以抓住以下教学时机进行范读:
1、导入课题后,范读全文,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能整体感知课文。不过教师在范读之前一定要认真“备读”,反复研究朗读的语气、语调,发挥出最佳的水平,让学生听了以后,产生强烈的想读好的欲望,达到以读促读的目的。
如《太阳是大家的》这篇课文,我特别喜欢。课前我特意精心地朗读了这篇课文,并且加上了一些表情和动作。教学中,导入新课后,我就先范读课文。学生听了我的朗读,兴趣高涨,当我读到“她把小树往高处拔”时,好几位同学跟着一起摇头摆尾地读了起来。当然接下来学生的朗读就特别有味儿了。
2、在学生读得不到位的时候,通过范读起纠正作用,引导学生读出恰当的感情和语气。教师的范读能让学生较快地掌握朗读的语气,并进行模仿。俗话说:说十遍不如做一遍。当学生对课文理解不到位时,教师范读一下要现实的多,有效的多。
例如:《灰雀》一课中,学生对这几句话,总读不出味来:“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一定会飞回来!”这时我就进行了范读,并运用手势,指导学生加强语气。引领学生读出了文中男孩在列宁的感染下一定会把灰雀放出来的决心。从而使学生在读中
感受到了男孩的诚实和天真,还使学生受到了保护动物的教育。
三、多形式读,促进孩子感情朗读的快速成长。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指导他们反复练习是基本途径之一,教师在进行全面指导后,应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即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感受来朗读课文。教师可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来组织学生练习读。如个人读,集体读,分段读,分角色读,比赛谁读得更有感情等等,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促进孩子感情朗读的快速成长。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课文应该让学生认真读,反复读,以此来感受语言,感受美。如《桂林山水》一文,以优美的笔触,描写了桂林山水的绚丽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观看桂林山水的图片、录像。在此基础上配乐集体读,个人读,小组比赛读,直至流利诵读。学生心通其意,必有身临其境之感,非常自然地将自己与优美文字联系起来,在多次感情朗读中产生了浓厚的朗读欲望。
又如,《盘古开天地》一文中的第四自然段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像,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我先让学生自由读,了解内容,感悟第四自然段的语言形式及盘古的献身精神。再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边想像边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接着请几位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分句感情朗读。读完后,男女生,老师,配乐接读比赛。前半句男生读,老师读“变成了”“化作了”,女生读盘古身体各部分发生的变化。在配乐声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很好的释放。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学生感
悟到了盘古坚忍不拔,为了开辟天地身化万物的献身精神,深深地体会到了盘古的伟大。
读来的东西感受最深,掌握最牢。在语文教学中,对于每一篇文质兼美且能让学生产生强烈情感共鸣的文章,我觉得都应指导学生反复地读,充分地读,在读中不断加强自身内心的体验,从而达到“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目的。
四、互动评读,提升孩子感情朗读的能力。
在多种读的形式中,评读是不可缺少的。课堂上,我努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学习主人,常鼓励学生互相评,互相合作,常对读不好的孩子说:别人的点评就是对你的最大帮助。读不好没关系,老师和同学会帮助你,所以,你要勇敢的站起来。在一次次的鼓励中,学生的胆子越来越大,朗读越来越好了。
课堂中,教师们常用“赛”的方式组织朗读教学,如小组比,男女生比等。既然有赛,就有评。评议时,教师应特别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地尊重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领略成功的喜悦。学生的主体意志是在具有真正主体地位之后而渐渐形成的,有了主体意志,才有了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发展,也才有了自己的思想。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加上阅读材料本身内涵的开放性,不同的学生对文本会作出不同的“解读”。所以,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养成欣赏学生看问题的不同立场、方式、方法的习惯。如《太阳是大家的》一文中的:太阳就要从西山
落啦!这句话可以读出不舍之情,更可以读出高兴之情,因为太阳就要把快乐带到西半球了。只要是学生读出真情实感的,能准确理解和表达朗读内容的,都应该给予肯定。“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在读时,采用评读,学生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启发,让每个孩子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已的潜能,快乐地学习,提高孩子的朗读能力。
我刚接手新班级的时候,全班只找到了两位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部分学生上课时甚至从不举手,我把他请起来后,课文读得结结巴巴,更不要说有感情了。我在日常教学中有效地指导学生朗读后,一个学年下来,虽然学生的朗读还不是最好,但大部分学生进步都很大。当然,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是靠日积月累、勤读、多思、反思实践、不断提高的结果,所以语文教师还不能急于求成,需要在多训练的前提下求得质量。为此,教师首先要研究课文,按照朗读的要求做好准备;其次,要有计划地安排好师生朗读活动,使读、议、点拨、讲析有机结合起来,确实让学生从实感经验到理性上把握好什么是最好的朗读。
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让学生具有相当的朗读能力,这也是学生智力当中的一项不可缺少的素质,因此,小学语文教学教师应当加强朗读指导。只有通过教师们精心的指导,学生们的刻苦练习,朗读才能真正在小语教学中 展现它的艺术魅力!
第三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指导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指导
唐庄镇四合新村完小:徐佳佳《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及其蕴含的思想感情,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充分发挥朗读对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这样,在阅读教学时,恰当地充分运用朗读手段,适时进行朗读指导,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弄清生字词,读通读懂课文,而且可以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自学能力。让学生与文本通话,不但可以了解作者思想,而且能领悟更深层的东西,受到良好的熏陶。毕竟,小学生年龄小,知识面窄,想懂得有些社会化知识和从成人的眼中看世界,这是很难的。因此,只有通过读来慢慢体会,设置情境朗读,结合实际教学,指导他们用恰当的朗读方法,使学生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另外,读可以增强记忆,发展思维,让小学生多读多练,自然而然,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学会的东西也就有所增多。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教师需要更新朗读的理念,对学生的朗读指导给予高度的重视。下面结合自己的朗读教学实践,谈点做法和体会。
一、朗读在阅读教学中所处的重要位置
朗读是我国传统的学习语文的方法,古代许多文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子就要求他的学生多读诵,多思考;宋代教育家朱熹要求他的学生“凡读书需要读的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强牵暗记,只是要多诵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可见,朗读这种传统的读书方法一直传至今天。
朗读有助于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过程中朗读先要扫清字词障碍,借用工具书,帮助解决。精湛的语言文字,对于小学生有时难理解和掌握,试着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多读,来帮助消化理解,比如教学北宋诗人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理解,如何让学生理解呢?其实诗无须过多讲解,用“读”来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去感受春天的美景。
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想,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朗读,体现了小学儿童发展的特点。小学阶段的儿童由于内部语言还未得到充分发展,其思想形式带有很大的情景性。国外心理学家认为,儿童最初“是在高声的思维”,以后才“有外观的语言过渡至耳语,再过渡到
内部语言”。小学儿童可以通过朗读,用“听”来进行思维,从而促进智力的不断发展;用读来调动学生学习,从读中理解。正如一位外国诗人说的那样:“从读的情况可以看出读的人是否真正理解所阅读的作品。”
二、重视教师范读,激发学生共鸣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让师生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老师的感情引起学生共鸣时,就会激发他们朗读的激情,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让学生进入意境。教师通过形象的范读,把对作品的理解融入范读中,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唤起美的共鸣。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想象,教师在范读时,就必须达到声情并茂。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了解课文奠定基础。
三、保证朗读时间,教给朗读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出现重写轻读的现象,造成很多学生的朗读能力差。鉴于此,教师必须依据不同年级、教材特点设计每节课的朗读时间,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朗读。在初步理解课文之后,要留足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准、读流利,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课堂上不能一味地“讲—问
—答”,必须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朗读,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读读—想想—品品,这样,通过足量的时间,多样的方式,加强了朗读的训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
四、创设朗读情境,提高朗读水平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儿童自然也不会例外。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我们应顺应这一规律,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好动、好胜等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情境,通过多种手段把学生引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也就是要引导学生“入境”。引导学生“入境”的方法有很多,如音像法、看图法等等。在新视听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对图像、音乐有一种格外的亲切感。我们可以在朗读教学时恰当地应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快速唤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在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入情入境地读,就能唤起美的共鸣。通过创设情境的朗读训练,准确地表达了课文的思想感情,这样朗读水平自能较快得到提高
五、朗读与评价并存与学习中
把朗读指导与教学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边读边评,以评促读,在读与评中培养语提高能力,发展学生,加深对课文的情感体验与领悟。朗读指导与评价的主要形式有:一是教师读,学生评,旨在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认真听读的习惯;二是学生读,教师评,旨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朗读指导;三是学生互读互评,旨在引导学生互相学习,互受启发。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的评价过程就是有效的学习过程。评价也就成了学生发展的资源。抓住朗读环节中,“评价”这激励机制,让学生想读书,爱读书。在评价中,要做到不露痕迹的点拨,让学生自己感悟,自己体会,做到教学无痕。一节生动、有意义的语文课,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只有教者和学生感到其乐融融,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下,理解领悟知识,学生无形中获得发展。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指导在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要,要抓好学生的朗读,以读入文,使学生从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记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让朗
读课真正成为学生展现自我,抒发感情的舞台,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提高美的欣赏力、创造力,还语文阅读课以美丽、动人的容颜。
第四篇: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朗读指导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朗读指导
胡坊中心小学
余玉兰
新《课标》要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应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阅读浅易文言文。阅读教学不仅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掌握语言文字的教学过程,同时有是学生凭借语言文字来认识世界的认识过程。在这过程中,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置身于课文生动的情境之中,感受着各种新奇的信息,进行着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必然会折射出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积极的 情感往往会微妙地作用于阅读之中,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催动思维,发挥想象,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而且有深化 于学生的认识、净化思维、美化心灵,增强思想教育效果。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发挥学生的情感心理作用,努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良好的道德情感的品质,是一个需要引起注意的问题。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在写作训练中下足了工夫,却往往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尤其是朗读能力的培养。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阅读手段,也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朗读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之一。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是十分必要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下面是我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的教学实践中谈几点自己的肤浅体会。
一、注意教师范读
小学语文课文大多是文兼质美的好文章,无论是写人记事的,还是写景状物的,都洋溢着作者的真情。要让学生动情,教者先要动情。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做情感投入的表率。只有当教师的情感真正融入教材中去的时候,并渗透于教学过程中,教材内容才会化为活生生的形象,语言文字内蕴的情感、力量才能最大限度地爆发出来,从而带动学生情感的爆发,教师的范读在教学组织中起着传情的作用。同时结合阅读教学注重学生识字能力的培养。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学生的识字能力和老师的识字教学密切相关,老师应重视学生的识字能力培养,在课内外有意识地传授识字方法,指导学生进行识字训练,帮助学生总结符合个人特点的有效识字方法,学生的识字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1、调动积极性,挖掘识字潜能。识字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学习识字的过程。教师的指导,只有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必须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使学生变被动的“要我识字”为主动的“我要识字”,在识字过程中使学生感到识字有趣。开始教学前,可以给学生讲个有趣的小故事。当学生被故事吸引住的时候,教师告诉学生:识了字,可以看书,可以知道很多有趣的故事。这样就把学生对故事的兴趣迁移到识字上来。教学生字时,教师不要包办代替,教学生死记硬背,而用让学生自己所拼读读,讲讲怎么记住字形,说说怎么弄懂字义。还可以把字形编成几歌,用调谜语、做游戏者方法,用领学生识字。
2、借助“展示台”,让学生在收集资料中识字。为了增加识字量,借助展示台开展活动。我每周围绕一个主题让学生去收集资料,如:以夏天为题来收集材料,学生找来了在夏天里吃的水果:苹果、梨、桃子、葡萄、西瓜等;也收集了有关夏天的动物:蜗牛、青蛙、蚂蚁等;有的学生收集了冷饮的包装袋;也有的学生收集了有关描写夏天的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还有一些描写夏天的儿歌,如:小竹排,顺水流,鸟儿唱,鱼儿游,两岸树木密,禾苗绿油油。夏天在街上,夏天花儿开,夏天草儿绿,夏天太阳晒,树下去乘凉。我让学生把收集来的资料轮流上台介绍,我问他们,这些字你们是怎么认识的。有的说是借助拼音认识,有的说是从电视里看到的,还有的说是在商店里买东西时认识的。这些学习资源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借展示台这个机会,学生在生活情景中识字,从而激发他们主动识字的愿望和进取精神。除此之外,我还通过争当“识字大王”、举行朗读比赛等种种手段,给学生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使他们在成功中找到了自信,在赏识中学会了奋发,也给识字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精心设计,朗读形式灵活多样。
加强指导,培养能力 学生朗读,应在教师有目的、有步骤的指导下进行。在 朗读训练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发展学生的朗读能力。一是运用范读进行指导。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强,教师适当地范读是提高小学生朗渎水平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有些农村小学生朗读水平较低,不少学生还停留在上一年级的朗读水平,为此,教师的范读更加重要。阅读教学时,教师适当地进行范读,让学生及时模仿。经过一段时间的范读指导,学生就可以逐渐做到能够准确安排停顿、处理重音、调整速度、把握语调,初步读出文章的韵味了。二是运用电教手段进行指导。朗读训练中,教师应注重电化教学在朗读训练中的作用。初学课文时,学生只能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而不能领会字里行间的感情。教师在学生能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仔细听课文录音。学生既感兴趣,又听得认真。听完后,再让他们跟着录音再读一遍。经过课文录音的指导,再加上重点语句的范读,他们会一次比一次读得好,一遍比一遍读得有感情。当教材中出现了长句,或学生难以断句的片段,教师可采取领读的办法。同时
引导学生读通、读顺,并指导和训练学生要把视线放宽一点,一次多看几个字,避免读破词,读破句,为理解带来困难:为了让学生从不同声调、音色上感知课文的内容,也为了便于大面积检查、了解和训练,可先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线索或序目理清文章脉络,捕捉关键词句,还可出示相关的提示问题,引导学生细心默读,在读中思考勾画;为了诱发想象,体会意境,发展形象思维,对于画面集中、含义深远、语句优美、描写生动的地方,教师可指导学生小声自由朗读或听教师吟诵。为了提高兴趣,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对故事情节强或对话较多的课文,可进行分角色表情朗读;为了强化记忆,活跃气氛,提高朗读效果,调动学生朗读兴趣,可采用分人或分组轮读比赛。因材施教,精心设计朗读形式,在于使学生读熟、读通、读好课文,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激发朗读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是 教学得良好效果的一个条件。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内在的动力。这一点,对于低年级学生显得尤为重要。怎样激发学生兴趣呢?首先,充分利用教材优势,激 发学生兴趣。低年级有许多课文故事性较强,内容生动有趣,语言活泼,在配有连环画式的插图,这就使学生对课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如教《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我让学生一边看图,一边听录音,学生们被优美的意境所感染,好像自己就是小壁虎,在爬呀爬。其次,为孩子们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进行课堂表演,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文中聪明的乌鸦,可爱的小猴,勤学的小白兔,都是他们乐于与表演的对象。这些形象促使学生对课文产生表演的欲望,从而激发他们朗读的兴趣。如教《要下雨了》一文时,为了让学生融入到故事的情境中,我让小燕子、小白兔、小鱼、小蚂蚁戴上各自的头饰,边朗读边体会说话时的语气、动作、表情,再把他们表演出来这样学生越读越有动力,越表演越有劲头。再者,我班每周还进行“朗读”、“背诵”等比赛活动,有学生代表组成评委,给学生的朗读、背诵打分,发现好的及时表扬,在班内形成组与组,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机制。还为学生朗读进行录音,让他们自己听自己的朗读声,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三、精心指导朗读
朗读,对学生来讲,是语文课上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对教师来讲,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朗读。首先,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不仅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有巨大的作用,而且对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有直接的影响。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教师动之以情的范读定会拨动学生的心弦,产生“老师为什么能读的这么好?”的念头。这是老师不失时机的告诉学生,想想自己的生活经验,把自己换成文中的一个角色,试着入情入境,就能感悟出读书的语气、表情来。如:读《胖乎乎的小手》一文,妈妈下班回来,看见画,笑着说:“这胖乎乎的小手给我洗过手绢啊?”读这句话时,想一想,你自己帮妈妈干完了活,妈妈是怎样表扬你的?是不是眼睛笑眯眯的,嘴巴合不拢。听了妈妈表扬你的话,心里是不是美滋滋的?
想好以后,再来读这句话时,就会笑容满面的读出夸奖、喜爱的语气来。如《乌鸦喝水》一文中,乌鸦发现了水后,情绪正处于兴奋之中,却又被新的烦恼所困扰,一个转折词“可是”显示出乌鸦的心绪有了180 度的大转弯。乌鸦的失望和焦虑正包含在“可是”之中,故朗读此句时,需要降调处理。而下文的“水不多”、“瓶口又小”“喝不着水”使得乌鸦的失望和焦虑的情绪逐步加深。所以朗读时,语调应渐显上扬之势。“怎么办呢?”乌鸦自问,朗读时可用曲折掉。这样就将一只急于解渴而又不知所措的乌鸦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总之,我们应当依据新大纲精神,重视朗读教学,根据年段的不同特点,针对本班学生实际,掌握要求,教给方法,脚踏实地地培养能力,学生朗读水平就一定会较快地提高。
第五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语文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朗读是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会激发起学生无穷的潜能,兴趣的培养又是多途径的。在朗读课文时,可以通过创设美好的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实践证明通过多种有效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采用多种多样的朗读方法,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孩子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朗读.当然教学效果就更好了。
二、重视教师范读指导
因为小学生常常把老师当着自己的表率,他们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所以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范读是常用的、十分重要、不可少的。在教师范读的过程中应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恰当的朗读指导,范读能起到激发学生朗读兴趣、产生朗读的欲望、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的作用。
在执教一年级的课文《平平搭积木》一文时,我就采用了这种方法。因为一年级的孩子刚上学不久,学习、积累的汉字不多,朗读的机会不多,学生对问句的朗读还是难点,所以当出现问句:“平平,平平,这些房子都给谁住呢?”我先让孩子们自读,然后又通过自己的范读指导,让孩子学着朗读,再抽读。经过多次练习,全班孩子都能读出问话的语气来。学生对这一段让人看着眼晕的文字产生了好感。通过朗读,增强了文字的魅力。
三、理解感悟重点词句
曾经教学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课文《梅花魂》一文的中心段:“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他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地愈精神,愈秀气。他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的时候,对于梅花的描写,我先让学生理解“秉性”和四个“愈”的意思,并进行了朗读指导。对于中华民族里有气节的人物的描写,“几千年来,我们中国出了哪些有气节的人物?”在学孩子回答的基础上,我接着出示了这些人物写的诗句,如苏轼的《题林岭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于谦的《石灰吟》中“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文天祥的《扬子江》中的“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等诗句的引入,不仅让孩子积累了语言,还帮助学生理解了文字表达的意思。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这段文字,读出自己的感悟。随后,我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学习,问:“在当今社会中有哪些有气节的人物?”他们想到了医生、消防员等时代的英雄,接着我又出示有关图片。在这样的感受之上,引导学生朗读这段文字,并告诉学生,上面写的是梅花精神,下面写具有梅花精神的人,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通过范读,变换形式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反复朗读,理解、记忆了这个中心段。
四、发挥丰富想象体验
“想象体验”指学生按照课文的文字描写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形象,体验是指学生进入课文所描写的特定情景、角色之中,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产生特定的情感体验。想象体验的主要方法有:用画面、音乐或语言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扮演课文中人物的角色等。我在教学《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篇课文时,在指导学生朗读“每一处沙滩,每一片耕地,每一座山脉,每一条河流......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记忆和体验中,都是圣洁的。”的一段时,先出示这段文字,让学生谈感受,带着感受朗读,让学生对文字有个初步的了解。随后,圈出“沙滩”“耕地”“山脉”“河流”等字,配上适当的音乐渲染:“这里曾经留下他们多少美妙的回忆呀!在每一片沙滩上,他们曾经……(孩子想象回答)在每一片耕地上,他们曾经……(孩子想象回答)”剩下的词语通过出示图片朗读句子来感受,接着又说:“可是,这美好的一切西雅图的族人们要远离了。此时,他们心情怎样?”学生通过交流,知道,这短短的文字里,包含着西雅图族人们对土地的依恋、不舍。最后,让学生带着这种种体会,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这一段,孩子们朗读的很到位,从而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及时、适当的评价鼓励
评价在朗读指导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评价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在学生朗读之后,教??给予及时、具体、恰当的评价,作为一种反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并使其明确怎样才能读得更好。同时,对班级的其他同学而言,教师评价的过程也是指导朗读的过程。评价中有指导,指导中有评价。可以是在学生接读课文时进行评价,一般是对学生生词及多音字的发音进行评价;可以是用在重点段的朗读上评价,也可以是在学生朗读的声音、感情等方面进行评价。
对于学生之间的评价,使用的形式方法很多、很灵活。当某位学生读得好时,老师会及时引导全班学生:“掌声在哪里?”虽然学生没有说一个字,但这热烈的掌声不就是一种无言的评价吗?使朗读学生的增强了自信心,成就感。
六、采用分角色朗读
评价学生朗读的好坏,不仅要听学生读,还要看学生朗读时所表露出来的神态,“听其声,视其形”。教学中经常都运用这种分角色朗读的方法,我教学《晏子使楚》一课时,请了一位学生来读楚王的话,一位学生读晏子的话,一位学生读作者的话,学生的兴趣很高,但读楚王的那位学生表现的没有大王的范儿,就让他学生做出楚王不可一世的霸道的表情,再结合这种表情再次朗读,效果就好多了。读晏子的话的学生就让他做出一个严肃的表情,要有外交家的范儿。在此基础上,让他们分角色读一读,效果就比第一次好多了。
总之,多读才能促悟!只有大胆实践,才能从根本上培养孩子的朗读能力,提高孩子的朗读水平;只有课堂、教室、校园书声琅琅,才能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落到实处!